军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分析与对策

军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分析与对策

一、部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茵[1](2021)在《军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研究 ——基于Q市L区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民族自古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家长的生育观念由数量转变为质量的追求,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受到的关注不断增加,导致家长对其成才的期盼也逐渐加强。家庭是人生健康成长的温馨港湾,家长作为为孩子护航照明的“灯塔”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但由于没有受到专业的教育训练,缺乏教育应有的知识与素养,仅靠老一辈人的口耳相传的教育经验会导致许多家庭教育问题的产生,因此,对家长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家庭教育驶入正轨,成为了一项急需执行的任务。在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群体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特点不同,军人家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了关注,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与子女相处时间少,缺少军人家长的陪伴,在随军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入学等教育上的困难,地域上的转换也可能导致学习、心理上的问题,对此军人家属在肩负家庭生活责任的同时,对军人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可能会束手无策,对此本文将军人家长作为研究对象,对军人家长接受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军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分析其现状产生的问题与原因,以符号互动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与需求分类理论为依据,针对调查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本研究最终形成以下几条结论:(1)关于军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包含了军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困难与解决方式、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频次与时间的现状、军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参与度与满意度情况、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评价情况以及军人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上的需求情况。(2)关于军人家长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产生的问题包括军人家长的认知偏差、指导内容的片面性、集体指导形式满足不了家长需求、缺乏宽领域深层次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渠道、在指导频次与时间上与家长需求相冲突。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层面与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层面进行阐述。基于以上结论,建议(1)专业供给,强化学校与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2)强化合作,让社区公共资源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新课堂;(3)保障军人家长合法权益,拓宽家庭教育指导渠道;(4)针对军人家长进行分类指导服务。

赵红豆[2](2020)在《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云南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为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军队,实现“强军梦”伟大目标,实现部队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需求,大学生逐渐成为部队征集的主要群体。而在大学生士兵数量不断升高的同时,退役大学生的比例逐步增多。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于大学生士兵退伍安置政策越来越完善,尤其是针对退役大学生的复学、升学等一系列优待政策,越来越多的退役大学生选择复学和升学,重返校园,继续学习。但是由于当前环境、身份、心理的巨大变化,使得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回到校园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在内的思想、行为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并形成不同的思想现状,因为这一群体的独特经历,他们思想现状有其独特性,因而带来了很多现实的问题。当前,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一是政府对退役复学大学生安置政策还不尽完善,政策落实情况不理想的问题;二是军队和学校缺少对退役大学生心理疏导教育;三是退役复学大学生群体数量少,学校重视不足;四是退役复学大学生个人自我调适的失衡。种种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学习上的暂时落后、生活上出现不适应、适应性发生变化等问题,从而对思想状况产生影响,导致思想上出现各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当前的社会因素、军队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四个要素综合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最终造成了当前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本文针对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出现的这些问题,尤其是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上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正确处理这些问题的指导原则、具体措施和办法。新时代背景下,做好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遵循创新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精准化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这原则指导下,实施科学的应对举措:一全面贯彻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二加大关注力度,发挥环境影响作用;三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手段方法;四加强退役复学大学生自我教育调节四个方面的对策。为退役复学大学生这一群体正确思想的形成,校园生活的顺利融入,以及为高校及管理部门教育与管理提供参考。

周利[3](2020)在《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我国国防和军队新时期发展最重要、最有效、最关键的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军队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按照《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积极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从而进一步提升部队战斗力,激发军队活力。当前,军队医院为适应新时期建军新要求,以高度的自觉,强烈的使命,进行了全方位改革。一些军队医院撤降并改,调整隶属关系,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有的到地方,有的到新的兵种等。这种大幅度的军队医院改革,势必对军队医院医护人员在诸多方面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就是发生在军改过程中,也是对军队医院医护人员精神状态的考验。只有准确把握新时期军队医院医护人员的思想动态,才能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创新,不断提升军队医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推动军队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积极推动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实现。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期国防和军队改革大背景,以军队医院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准确把握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在西安某军队医院开展了实证调查,包括对奔赴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访谈。在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分析了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和心理现状,以及面对军队改革的态度。调查发现,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有待更新,机制尚不完善,手段需要创新,面对改革一些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不稳定,社会环境尚待改善;论文从军队、社会、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理性分析了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期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第一,坚持守正创新,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出发点,做到思想教育与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第二,发挥政策制度的调节作用,探索军队医院医护人员良好精神状态的作用机理,从制度保障上统筹人力资源工作,从政策上优化军人待遇,从作风建设上提高政治品格。第三,倡导以文化人,创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丰富军人思想教育载体形式、发挥军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军营文化育人功能建设。第四,提升新时代革命军人职业素养,加强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军人服从大局意识、正确对待利益调整。

霍慧莹[4](2020)在《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文中提出目的:本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并给出促进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建议。意义:医疗领域作为军民融合的重要领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海南为依托,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引导,以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目标,加速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方法: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相关数据,进一步分析发展现状;最后利用系统分析法,构建海南医疗服务保障军民一体化体系,给出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议。结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并不深入。为了更好地深化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应以军队医院和地方医疗机构为核心,通过建立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以及军队卫勤保障系统和应急医学救援体系,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优化海南医疗资源配置,促进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陈敏[6](2020)在《自愈与他愈: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基于身份权利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新时代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2018年3月,我国组建了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被称作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三驾马车”。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工作在参与构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相对较晚,目前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我国退役军人数量庞大、类别较多,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因其服役期间罹患慢性病,身体长期遭受疾病折磨,部分面临着沉重的医疗负担。为保障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基本生活,减缓他们的病痛损害,国家将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群体纳入重点优抚对象。因而,开展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研究,探讨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与特征、问题与症结,找寻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优化路径,对于加强我国退役军人社工服务,拓展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研究,发挥退役军人群体的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维护全社会的拥军氛围与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仅能凭借自身力量疗愈身体病痛与心理创伤,来自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体系不够健全。本文从身份权利视角出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浙江省H市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实地跟踪调研,开展了大量的深度访谈,对象涉及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其他类型退伍军人、一线社会工作者以及从事退役军人服务研究的专家学者,勾勒了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群体肖像和权利诉求,从应然与实然、先后与后天,较系统探讨了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与特征、成效与困境,尝试从社会工作服务常态化的维度,探寻带病回乡退伍军人从自愈迈向他愈的一种可能。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服务在一定程度满足了服务对象的精神文化权、优待权和荣誉权,但还难以有效满足服务对象很多应然的身份权利。退役军人社工服务制度的供给缺位与社会组织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我国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的主要因素。社工服务供给与服务对象需求错位,社工服务专业化程度低,服务对象特殊及心理排斥等,是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常态化进程中需要努力破解的难题。退役军人的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值得政学两界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孙晓楠[7](2019)在《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习主席强调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将我们党的精神、意志和主张灌注于官兵的头脑和灵魂之中,从而牢牢掌握官兵思想,确保我军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它们一方面因为能够为广大官兵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极大便利而日益成为广大官兵须臾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其传播的信息内容和其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独特的信息传播特性而对广大官兵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性的一面也有消极性的一面,因而会给我们党牢牢掌握官兵思想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显然,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趋势面前,我军绝不能再视社交媒体如洪水猛兽而简单粗暴地对其一禁了之,相反,必须因势而为、随势而制,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我军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一如既往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还能在彰显时代性和感召力上有着更为卓越的表现。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进行了阐释,并对已有的且对与本论文紧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思路和框架,最后再总结归纳了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在对社交媒体、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和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这一组概念进行充分界定的基础上,重点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分析讨论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此外,还明确了本论文开展研究的直接指导理论和相关理论借鉴。第三章,探讨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双重影响。在强调了将社交媒体引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既着重从丰富教育素材、改善教育方法、强化官兵的接受意愿以及提升了教育主体的主导能力这四个方面对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给予充分认可,又从增加了教育阻力、导致官兵价值判断异化、降低官兵的学习能力以及造成官兵的身心状态失调这四个方面分析了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客观上带来的消极影响。第四章,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从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重视、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矩阵规模初步显现、教育主体借助社交媒体施教更为主动、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活动以及官兵参与的热情高涨这五个方面对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其次指出了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四大问题,即:教育主体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和运用仍浮于表面、官兵面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冗余信息时常陷入茫然、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层面的有效统筹规划。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四大问题的原因所在,即: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未能跟上媒体环境的变迁、具体教育内容的设置与社交媒体环境相适度低、教育方法的选用上囿于思维固化而创新力不足、相关平台建设运营上的思路理念不够清晰明确和缺乏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运行机制。第五章,提出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相关建议举措。在明确了社交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应具备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能力素质、理解媒体技术变革教育理念的能力素质、掌握操作技能推动教育实施的能力素质以及“表里如一”彰显人格魅力的能力素质这四大能力素质的基础上,提出了院校培养培训奠定基础、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支援以及岗位实践锻炼彰显成效三条优化途径,并进一步论述了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配套保障措施,即:以岗位任职资格的形式明确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要求、将审视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作为党组织议教的规定内容以及建立针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实施细则。第六章,提出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相关建议举措。首先提出了对教育内容进行优化设置的三项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传承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接着,明确了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具体指向,即: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着重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补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以及优化教育内容呈现形式。最后,论述了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实施途径,即:军队专家团队主导、军地媒体机构合作和鼓励普通用户参与。第七章,提出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相关建议举措。首先从宏观层面明确了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三项要求,即:科学精准滴灌、多方力量参与和官兵喜闻乐见。接着,提出了优化教育方式的三条建议,即:共享式教育、互动式教育和内隐式教育。最后,针对优化教育方法提出四条建议,即:翻转传统课堂教育、改造升级在线教育、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和深化教育双方的交流互动。第八章,基于强军网和互联网两个空间提出优化教育载体平台的相关建议举措。一是要打造依托强军网固定设备的军用社交媒体,二是要强化互联网主流涉军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三是要净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社交媒体空间环境。第九章,提出优化教育运行机制的相关建议举措。一是要完善教育筹划,二是要开展教育协作,三是要健全教育评估总结。最后,全文总结和展望。第十章对全文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既提出了我军应当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牢牢掌握社交媒体并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真正使社交媒体为我军所用、为我军服务这一结论,又明确指出了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把握的趋势和方向。

张驰[8](2019)在《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障碍及对策研究 ——以H地区为例》文中指出作为构成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基础,军队干部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军队干部默默奉献自身的青春和热血的同时,干部转业安置和社会适应问题成为维系我国国防事业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方兴未艾,改革开放成果不断扩大,计划经济时代的军队干部转业制度的计划性、固定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市场化、自主性和竞争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增大。军队干部的转业安置和社会适应工作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复杂化,面临挑战的艰巨性也不断增强,需要动员政府、军队、市场和个体等各方面力量对此进行针对性解决。以H地区军队转业干部为例,分析得到当前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存在的障碍主要包括政策制度与工作安置相冲突,经济体制与管理体制相矛盾,个人技能与用人机制不匹配,个人意识与用人机制不适应等。诸如此类的客观矛盾的存在,使得军队转业干部的社会适应问题异常艰巨。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理论、激励理论、职业生涯理论等基础理论,运用文献分析、调查访谈、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和梳理出当前我国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H地区军队转业干部为样本,阐述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工作客观存在的障碍,深入结合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和政治制度建设的新形势、新特征,参考国内不同时期阶段下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工作的经验教训,对比分析国外不同国家、不同政治制度下退役军人安置和社会适应工作的不同流程与模式。在此基础上,从政府与军队、社会与企业和干部个体三个维度,归纳与总结我国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工作改革与完善的系统性现实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冯佳[9](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研究表明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黄骏[10](2019)在《军队转业干部计划分配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提出广州市作为珠三角经济区的龙头,一直是军转干部安置的热门城市,每年安置军转干部数量约占广东省安置总量30%左右。考虑到广州市公务员的待遇条件,大部分安置到广州市的军转干部倾向于选择计划分配安置,计划分配安置需要妥善解决军转干部的职务,而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中出现的降职安置、安置满意度较低、安置过程不透明等现象一直是受到军转干部诟病的问题。这些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政策执行偏差、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各级政府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过程中哪些环节存在执行偏差、为什么会产生偏差以及如何优化职务安置政策执行,提高计划分配安置满意度以及军转干部人力资源开发程度,成为了军转安置工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以往研究中较为缺乏的领域。因此现实需求和研究空缺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动机和逻辑起点。本文依据现行法规政策,提出了军地两套行政架构的对应关系,以此作为判定降职安置的依据,梳理了建国以来的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以及演进逻辑。基于422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16次访谈以及近年来各类文献资料,分析了广州市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效果,归纳出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平级职务安置矛盾突出、职务安置实际与军转干部期望反差较大、安置效果大打折扣、政策执行中存在暗箱操作四类问题。通过政策执行偏差的典型表现界定这些问题属于政策执行偏差范畴,根据互适模型四个特性,分析了用互适模型查找产生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原因的适用性。以互适模型为基础架构,构建用于分析职务安置政策的互适模型,将职务安置政策执行过程分解为被动执行环节、政策解读环节、互适调节环节、达成共识环节,结合问题逐个查找每个环节产生偏差的原因。最后,基于以上分析,在互适模型的基础上加以优化改进,提出通过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弥补政策缺陷、通过加快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制建设调节政治资源矛盾、通过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知行合一能力缓解利益博弈冲突、通过改善政策执行环境促进政策执行主体达成共识,优化广州市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总结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点和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部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部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军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研究 ——基于Q市L区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性
        二、军人家长的特殊性
        三、个人兴趣所在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总结评析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军人家长
        二、家庭教育指导
        三、家庭教育指导需求
    第五节 研究理论基础与依据
        一、符号互动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三、需求分类理论
    第六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对象
        五、研究工具
第二章 军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分析
    第一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军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难
        一、 时间精力不足、缺少有效办法
        二、 隔代教育与父教缺失
        三、 经济压力
    第三节 军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指导内容的现状
        二、指导形式的现状
        三、指导渠道、频次与时间的现状
        四、军人家长接受指导活动的参与度与满意度情况
        五、军人家长对指导服务的评价情况
        六、军人家长的指导需求情况
第三章 军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军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一、军人家长的认知偏差
        二、指导内容的片面性
        三、集体指导形式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
        四、 缺乏宽领域深层次多主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渠道
        五、家庭教育指导的频次与时间上的冲突
    第二节 军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层面
        二、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发展层面
第四章 完善军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专业供给,强化学校与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建设
    第二节 强化合作,让社区公共资源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新课堂
    第三节 保障军人家长合法权益,拓宽家庭教育指导渠道
    第四节 针对军人家长进行分类指导服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军人家长家庭教育指导调查问卷
    附录 B:家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云南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的含义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概念界定
        三、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含义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理论基础
        一、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理论基础
        二、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教育相关知识借鉴
第二章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实践考察
        一、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样本介绍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的思想现状调查统计与分析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及优势不足
        一、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
        二、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优势与不足
第三章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状况存在问题
        一、退役大学生安置政策的不足
        二、群体数量少,学校重视不足
        三、军队学校缺少心理疏导教育
        四、教育管理落后,针对性不足
        五、退伍复学大学生个人调适失衡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状况成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二、军队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三、家庭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四、自身因素对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及对策
    第一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创新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精准性原则
        四、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全面贯彻落实和完善相关政策制度
        二、加大关注力度,发挥环境影响作用
        三、优化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手段方法
        四、促进个体学会自我教育与自我调节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B 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现状访谈提纲(学生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释
    2.1 军队改革的相关问题
        2.1.1 军队改革
        2.1.2 军队改革的进程
    2.2 军队医院相关概念
        2.2.1 军队医院
        2.2.2 军队医院医护人员
    2.3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
        2.3.1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2.3.2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马克思主义军队建设理论
        2.4.2 习近平强军思想
        2.4.3 以人为本发展思想
        2.4.4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
3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方案设计
        3.1.1 调查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方法
    3.2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现状分析
        3.2.1 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现状
        3.2.2 军队医院医护人员心理现状
        3.2.3 现役军人对待改革的思想态度
        3.2.4 非现役军人对待改革的思想态度
    3.3 调查结果分析
4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4.1.1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4.1.2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尚不完善
        4.1.3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缺乏创新
        4.1.4 社会人文环境有待改善
    4.2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军队因素
        4.2.2 社会因素
        4.2.3 家庭因素
        4.2.4 个人因素
5 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5.1 坚持守正创新,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
        5.1.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5.1.2 坚持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
        5.1.3 努力以提高战斗力为出发点
        5.1.4 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关心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5.2 发挥调节作用,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5.2.1 完善保障制度,统筹人力资源工作
        5.2.2 落实军官制度,优化军人待遇政策
        5.2.3 强化作风建设,提高队伍政治品格
    5.3 倡导以文化人,创建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
        5.3.1 丰富军人思想教育载体功能
        5.3.2 发挥军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5.3.3 推进军营文化育人功能建设
    5.4 锤炼革命品格,提升新时代革命军人职业素养
        5.4.1 加强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
        5.4.2 强化军人服从大局意识
        5.4.3 讲政治、顾大局,正确对待利益调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军民融合发展
    2.1 国外军民融合发展
        2.1.1 美国军民融合发展
        2.1.2 俄罗斯军民融合发展
        2.1.3 日本军民融合发展
        2.1.4 以色列军民融合发展
        2.1.5 各国军民融合发展比较
    2.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
        2.2.1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历程
        2.2.2 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2.2.3 我国军民融合存在问题的分析
3 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3.1 发达国家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
        3.1.1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
        3.1.2 灾害应急救援
        3.1.3 救援人员心理干预
        3.1.4 卫勤保障
    3.2 我国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的发展
        3.2.1 我国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发展
        3.2.2 我国灾害应急救援军民融合发展
        3.2.3 我国救援人员心理干预军民融合发展
        3.2.4 我国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发展
    3.3 国内外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比较分析
        3.3.1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
        3.3.2 灾害应急救援
        3.3.3 救援人员心理干预
        3.3.4 卫勤保障
    3.4 我国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4 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4.1 南部海域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4.1.1 南部海域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建设现状
        4.1.2 南部海域卫勤保障军民融合发展现状
        4.1.3 南部海域军人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化发展现状
    4.2 构建海南军民一体化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5 海南医疗服务保障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建议
    5.1 建立军地医疗联合体
        5.1.1 建立垂直式的军地区域型医疗联合体
        5.1.2 建立水平式的军地医疗联合体
        5.1.3 提高驻地官兵基本医疗保障
        5.1.4 在军地医疗联合体内建立卫勤联勤制度
    5.2 加强军地联合灾害救援体系建设
    5.3 军人医疗服务保障社会化探索
    5.4 加强军地两用人才体系建设
        5.4.1 利用军地医疗资源,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军事医学人才
        5.4.2 加强军地两用人才培养
        5.4.3 大力发展军地两用医学技术
    5.5 加强国防卫生动员
        5.5.1 健全国防卫生动员法制体系
        5.5.2 完善国防卫生动员运行机制
6 创新性和局限性
    6.1 创新性
    6.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以海南及南部海域为研究对象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1 军地区域性医疗联合体建设基层部队调查问卷
附录2 军人医疗保障社会化建设基层部队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
致谢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6)自愈与他愈: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基于身份权利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研究
        1.2.2 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
        1.3.2 慢性病
        1.3.3 身份权利
        1.3.4 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
    1.4 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1.4.1 理论视角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方法论
        1.5.2 访谈对象的选择
        1.5.3 资料搜集方法
        1.5.4 资料分析方法
第2章 军人与病人: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群体肖像
    2.1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军人属性
        2.1.1 政治性: 对共产党的无限忠诚
        2.1.2 组织性: 严守纪律与服从命令
        2.1.3 类群性: 强烈荣誉感与自豪感
    2.2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病人特质
        2.2.1 疾病谱: 罹患不同类型慢性病
        2.2.2 身体机能: 体力劳动能力减弱
        2.2.3 社会优待: 享受优抚医疗保障
    2.3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的权利诉求
        2.3.1 健康权: 生理机能恢复和身体健康维护
        2.3.2 经济权: 个人经济收入的保障与提升
        2.3.3 精神文化权: 休闲娱乐生活的丰富性
        2.3.4 优待权: 优抚保障水平与情感关爱
        2.3.5 政策知晓权: 优抚政策的知悉与落实
    小结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 一个曾被忽略的自愈群体
第3章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项目化探索
    3.1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内容
        3.1.1 个体层面: 上门探访与个性化问题的协助解决
        3.1.2 群体层面: 朋辈支持网络与互动交流平台构建
        3.1.3 社会层面: 社工服务宣传与尊崇军人氛围营造
    3.2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成效
        3.2.1 精神文化权: 交往范围拓展与支持网络搭建
        3.2.2 优待权: 情感联结与国家关爱传递
        3.2.3 荣誉权: 服兵役意义重塑与荣誉感激发
    小结 应然与实然: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身份权利的实现程度
第4章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困境及成因
    4.1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困境
        4.1.1 服务内容缺失: 高端队疗资源匮乏与政策服务规避
        4.1.2 服务成效消解: 社工服务供给与服务对象需求错位
        4.1.3 服务经验欠缺: 退役军人的社工服务尚在探索之中
    4.2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困境的成因
        4.2.1 宏观层面: 制度设计失衡与内容缺失
        4.2.2 中观层面: 社会组织的内生动力不足
        4.2.3 微观层面: 服务对象特殊及其心理排斥
    小结 先天与后天: 制度供给与社会组织的双重缺位
第5章 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的优化路径
    5.1 政府部门: 构建完善退役军人服务政策制度
        5.1.1 制定退役军人社会工作服务政策法规
        5.1.2 健全政府购买退役军人社工服务制度
        5.1.3 加强退役军人社工服务领域人才培养
    5.2 社会工作机构: 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与完善
        5.2.1 完善退役军人社工服务项目管理
        5.2.2 探索本土退役军人社工服务模式
        5.2.3 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
    5.3 退役军人: 退伍不褪色与自身能动性的激发
        5.3.1 理性回归: 改变非理性的观念
        5.3.2 内生动力: 发挥余热服务他人
    小结 迈向他愈的一种可能: 社会工作服务常态化的补位
第6章 结语
    6.1 结论和讨论
        6.1.1 结论
        6.1.2 讨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之处
        6.2.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一览表

(7)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必然要求
        1.1.2 新时代加强政治建军的务实举措
        1.1.3 增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新时代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2.2 有利于培育“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
        1.2.3 有利于新时代我军政治工作过好网络关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社交媒体
        2.1.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2.1.3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2.2 直接指导理论
        2.2.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传媒思想
        2.2.3 习主席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
        2.2.4 习主席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
        2.2.5 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
    2.3 相关理论借鉴
        2.3.1 传播学相关理论
        2.3.2 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
        2.3.3 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关理论
第三章 社交媒体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3.1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交媒体的必然性
        3.1.1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阵地
        3.1.2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官兵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
        3.1.3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官兵难以摆脱的拟态环境
    3.2 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3.2.1 丰富了教育素材
        3.2.2 改善了教育方法
        3.2.3 强化了接受意愿
        3.2.4 提升了主导能力
    3.3 社交媒体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3.3.1 教育阻力增加
        3.3.2 价值观异化
        3.3.3 学习能力弱化
        3.3.4 身心状态失调
第四章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4.1 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效
        4.1.1 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重视
        4.1.2 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矩阵规模初步显现
        4.1.3 教育主体借助社交媒体施教更为主动
        4.1.4 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4.1.5 官兵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高涨
    4.2 当前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教育主体对社交媒体的理解和运用仍然浮于表面
        4.2.2 官兵面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冗余信息时常陷入茫然
        4.2.3 主流涉军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2.4 不同单位各自为战缺乏整体层面的有效统筹规划
    4.3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未能跟上媒体环境的变迁
        4.3.2 具体教育内容的设置与社交媒体环境相适度低
        4.3.3 教育方法的选用囿于思维固化而创新力不足
        4.3.4 相关平台建设运营思路理念不够清晰明确
        4.3.5 缺乏一整套成体系的科学规范的教育运行机制
第五章 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
    5.1 社交媒体环境下教育主体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5.1.1 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的能力素质
        5.1.2 理解媒体技术变革教育理念的能力素质
        5.1.3 掌握操作技能推动教育实施的能力素质
        5.1.4 “表里如一”彰显人格魅力的能力素质
    5.2 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优化途径
        5.2.1 院校培养培训奠定基础
        5.2.2 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支援
        5.2.3 岗位实践锻炼彰显成效
    5.3 优化教育主体能力素质的配套保障
        5.3.1 以岗位任职资格的形式明确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要求
        5.3.2 将审视教育主体能力素质作为党组织议教的规定内容
        5.3.3 建立针对教育主体能力素质进行考核评价的实施细则
第六章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
    6.1 优化内容设置的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
        6.1.2 传承性原则
        6.1.3 适应性原则
    6.2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具体指向
        6.2.1 着重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6.2.2 着重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6.2.3 补充媒体素养教育内容
        6.2.4 优化教育内容呈现形式
    6.3 优化教育内容设置的实施途径
        6.3.1 军队专家团队主导
        6.3.2 军地媒体机构合作
        6.3.3 鼓励普通用户参与
第七章 优化教育方式方法
    7.1 优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宏观要求
        7.1.1 科学精准滴灌
        7.1.2 多方力量参与
        7.1.3 官兵喜闻乐见
    7.2 优化教育方式
        7.2.1 共享式教育
        7.2.2 互动式教育
        7.2.3 内隐式教育
    7.3 优化教育方法
        7.3.1 翻转传统课堂教育
        7.3.2 改造升级在线教育
        7.3.3 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7.3.4 深化教育双方的交流互动
第八章 优化教育载体平台
    8.1 打造依托强军网固定设备的军用社交媒体
        8.1.1 广泛借助地方经验和资源
        8.1.2 满足官兵多样化使用需求
        8.1.3 注重平台常态化升级维护
    8.2 强化互联网主流涉军社交媒体传播影响力
        8.2.1 有效设置议程
        8.2.2 提升传播技巧
        8.2.3 增强用户粘性
    8.3 净化基于互联网的各类社交媒体空间环境
        8.3.1 落实后台实名制
        8.3.2 完善监管方法手段
        8.3.3 强化媒体社会责任
第九章 优化教育运行机制
    9.1 完善教育筹划
        9.1.1 收集数据信息
        9.1.2 制定实施方案
    9.2 开展教育协作
        9.2.1 军内扁平化协作
        9.2.2 军地无界化合作
    9.3 健全教育评估总结
        9.3.1 定期评估总结
        9.3.2 定向评估总结
        9.3.3 比较评估总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
附录 B 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

(8)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障碍及对策研究 ——以H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案例研究法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军队转业干部
        2.1.2 军队转业干部制度
        2.1.3 社会适应
    2.2 理论依据
        2.2.1 激励理论
        2.2.2 职业生涯理论
第3章 H地区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现状访谈及调查
    3.1 社会适应现状访谈
    3.2 个人适应性认知调查
    3.3 H地区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现状
第4章 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障碍及成因
    4.1 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障碍
        4.1.1 现行政策制度与转业工作实际兼容性较差
        4.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军事管理体制差异性较大
        4.1.3 个人职业技能与市场经济体系用人机制不相匹配
        4.1.4 个人主体意识与市场经济体系用人机制不相适应
    4.2 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
        4.2.1 政策体制有待完善
        4.2.2 行业竞争形势严峻
        4.2.3 人岗匹配相对局限
        4.2.4 个体认知亟须转换
第5章 其他国家转业干部社会适应解决方案
    5.1 德国——基于公务员退休体系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
    5.2 美国——基于军官等级体系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
    5.3 日本——基于军人服役年限的退役军官安置制度
    5.4 其他国家转业干部社会适应对策的启示
第6章 提升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对策方案
    6.1 政府与军队层面
        6.1.1 深化转业干部安置制度改革
        6.1.2 加强转业干部安置政策监督
        6.1.3 完善转业干部就业保障机制
    6.2 社会与企业层面
        6.2.1 配合国家转业干部安置政策,创造社会适应良好氛围
        6.2.2 丰富转业干部就业培训机制,强化干部职业技能
    6.3 个人层面
        6.3.1 积极参与适应社会培训课程
        6.3.2 加强转业政策了解和个人心态调整
        6.3.3 建立转业干部协同合作机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转业干部个人社会适应性认知调查问卷提纲
附件二 转业干部同事访谈(例一)
附件三 转业干部同事访谈(例二)
附件四 转业干部本人访谈(例三)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一、受灾区域概况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一、灾荒背景复杂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三、灾害循环相生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一、对人口的影响
        二、对经济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二、救灾体制
    第二节 宣传动员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第三节 筹粮赈灾
        一、赈济粮款
        二、组织借粮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第四节 减轻税负
        一、减免公粮
        二、减租减息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一、节约募捐
        二、准备代食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救助移民难民
        二、开展卫生防疫
        三、处理偷窃问题
        四、惩治贪污腐败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一、兴修水利
        二、发展合作社
        三、开展捕蝗运动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三节 发展副业
        一、发展纺织业
        二、发展家庭副业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一、开展赎地运动
        二、开展救人运动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主要成效
        一、成功度过灾荒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主要特点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第三节 现实启示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军队转业干部计划分配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关于军转干部安置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军转干部安置的研究
        1.3.3 关于国内军转干部安置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军队转业干部
        2.1.2 军转干部安置工作
        2.1.3 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
        2.1.4 军转干部降职安置
        2.1.5 政策执行
        2.1.6 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
    2.2 理论基础
        2.2.1 麦克拉夫林互适模型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职务安置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广州市现实状况
    3.1 军队与政府两套行政架构对比
        3.1.1 军队行政架构
        3.1.2 政府行政架构
        3.1.3 军地两套行政架构对应关系
    3.2 转业安置政策中职务安置的演进过程
        3.2.1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初始形成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1949-1966)
        3.2.2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停滞混乱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1967-1974)
        3.2.3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恢复重建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1975-1990)
        3.2.4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调整与发展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1991-2000)
        3.2.5 军转干部安置制度改革探索阶段的职务安置政策(2001-至今)
    3.3 广州市转业安置政策执行的现实状况
        3.3.1 职务安置的相关政策
        3.3.2 军转安置工作流程
        3.3.3 安置效果分析
        3.3.4 职务安置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分析
    4.1 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界定
        4.1.1 象征式政策执行
        4.1.2 附加式政策执行
        4.1.3 选择式政策执行
        4.1.4 照搬式政策执行
    4.2 基于麦克拉夫林互适模型的分析框架
        4.2.1 利益一致基础性分析
        4.2.2 政策执行者及目标群体地位分析
        4.2.3 政策执行弹性分析
        4.2.4 反馈政策分析
    4.3 政策执行偏差背后原因探寻
        4.3.1 职务安置政策自身缺陷导致被动执行环节产生偏差
        4.3.2 政治资源稀缺与执行主体利益需求矛盾导致政策解读环节产生偏差
        4.3.3 政策执行主体间相互博弈导致互适调节环节产生偏差
        4.3.4 政策执行方式不当与监督缺位导致达成共识环节产生偏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军转干部职务安置政策执行优化的出路探索
    5.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弥补政策缺陷
        5.1.1 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军转干部安置的法律法规体系
        5.1.2 从广州市层面建立健全军转干部安置的法律法规体系
    5.2 加快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制建设调节政治资源矛盾
        5.2.1 继续发挥政府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制中的主导作用
        5.2.2 提升非政府组织在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制中的辅助能力
    5.3 提升政策执行主体知行合一能力缓解利益博弈冲突
        5.3.1 补充政策认知缺陷
        5.3.2 增强政策目标群体能力素质
        5.3.3 改进政策执行方式
    5.4 改善政策执行环境促进政策执行主体达成共识
        5.4.1 树立责任政府形象
        5.4.2 改进政策执行的政绩考评内容
        5.4.3 加强监督问责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四、部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军人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研究 ——基于Q市L区的调查[D]. 李茵.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退役复学大学生思想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以云南高校为例[D]. 赵红豆.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3]军改过程中军队医院医护人员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D]. 周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10)
  • [4]基于医疗服务保障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 ——以南部海域及海南为研究对象[D]. 霍慧莹.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自愈与他愈: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社会工作服务研究 ——基于身份权利的分析视角[D]. 陈敏.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社交媒体的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研究[D]. 孙晓楠.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8]军队转业干部社会适应障碍及对策研究 ——以H地区为例[D]. 张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军队转业干部计划分配职务安置政策执行偏差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D]. 黄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军队心理服务机构建设分析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