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书晴,任昊翔,陶思佳,洪涛,孙克,马涛[1](2022)在《数据要素与多元市场主体融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不断冲击并重塑传统经济形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是发展的主构成。但目前学术界、产业界对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过程及其融入多元市场主体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对数据要素价值创造过程及其融入多元市场主体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加深对数据要素价值创造以及新经济行为的深层次理解,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及推广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杨述明[2](2021)在《论智能经济理论的逻辑前提》文中提出在智能社会阶段,数字经济是基本经济形态,智能经济是典型经济形态。智能经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智能经济理论是对工业经济形态转型为智能经济形态的观察总结。对智能经济进行客观认知要以商品经济、工业经济背景下产生的创新理论为逻辑起点,系统分析后工业社会的各类经济现象,并遵循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基本原理,比较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数字经济形态下生产力和经济关系的变化特点,以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智能经济形态下生产要素结构的变化特点。
何姝葶[3](2021)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文中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经济变为当下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国也开始注重数字经济的发展,建立科学的测度评价体系对我国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现有研究,从信息、经济、人力、产业等四个方面建立数字经济发展测度评价体系,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0~2019年10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并给出关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相关政策建议。
姜奇平,杨培芳,陈禹[4](2021)在《国有经济深入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文中认为世界国有经济在钢铁、石油、机械等制造领域的"私有化"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就不那么成功,我国的国有经济改革必须另辟蹊径。随着信息经济以"互联网+"模式向传统产业渗透,工业制造业也要向生产型服务业转变,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会越来越小,信息生产和信息服务将成为主要经济成分。因此,我国国有经济改革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和经济的信息服务这个大背景。
钞小静,薛志欣,王宸威[5](2021)在《中国新经济的逻辑、综合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标:探讨中国新经济的理论逻辑、综合测度与区域差异。研究方法:采用"熵值—TOPSIS"法从整体和地区两个层级测度2013~2018年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水平,利用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和Markov链刻画其时空演进趋势,使用"五级分类法—非劣解交集法"、Dagum基尼系数及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研究发现:中国新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在2016年后各省份出现明显的梯度差异;各省份的新经济发展存在显着的空间依存性,新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的省份发生向上转移的概率越高;新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高于区域内差异,且超变密度的贡献起主导作用;七大区域内部存在显着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除华中、西南地区外其他区域还具有显着的σ收敛特征。研究创新:基于全局与局域视角对中国新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刻画了中国新经济的动态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系统的区域差异分析。研究价值:拓展了中国新经济的定量研究,为加快发展新经济提供决策参考。
刘宗童[6](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脱贫攻坚在2020年完成收官之战,贫困地区人口也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对于可能存在的返贫复贫现象,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数字经济可以实现农民增收,这两者之间的衔接过程至关重要。在观察现实乡村中已经存在的各种互联网经济的基础上,从资本、产业、文化、生态四重维度上来看,数字经济存在要素融合、空间集聚和产业辐射三大效应,论证数字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研究结果表明了数字经济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有效粘合剂,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并提出了数字经济的四种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充分结合互联网,盘活农村的流动与固定资产,促进乡村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
胡伟,陈晓东,陈竹[7](2021)在《信息化、工业化与制造业集聚的理论模型及互动机理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正加速改变区位理论中过于依赖运输成本或劳动力成本的区位指向,产业区位的"运输指向"和"劳动力指向"逐步转为"信息指向",信息化逐渐成为企业区位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信息活动区位及其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也由此成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焦点。在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框架下建立三部门、两要素的空间D-S模型,分析由信息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地理空间区位布局,就信息部门份额与信息边际投入变动对制造业外迁与回流所起的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意义重大。研究发现,信息部门的出现,以及将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过程后,制造业部门的区位分布发生明显改变,信息部门份额的变动以及信息边际投入的提高或降低均能显着影响制造业的外流与回流。
陈亮,孔晴[8](2021)在《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的统计测度》文中指出文章借鉴国际国内对于数字经济分类研究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中国数字经济的活动特点并结合国民经济产业分类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数字经济分类体系,并在数字经济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2012年和2017年的数字经济规模进行测算,深入分析中国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从数字经济投入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都比较大,而对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很低,几乎接近于0,对所有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均不为0,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中的第一、二、三产业均有拉动作用,但对某些部门以间接消耗为主;从数字经济产出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其关联产业的推动作用在加强,与其他经济部门的交互发展不断加速,这种作用在第二、三产业中更为显着。
钱文进,张琳,卢建洪[9](2021)在《信息技术引领下的信息经济理论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阐述了传统经济学与现代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内涵与特征,分析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信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面临的矛盾和挑战,结合当前发展实际,提出在信息技术引领下推进我国信息经济发展的建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韩兆安,赵景峰,吴海珍[10](2021)在《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非均衡性与地区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并分析其特征、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横向比较来看,省际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生产阶段,数字经济生产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总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纵向比较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四川省和上海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常年保持领先地位。观测期内,省际数字经济非均衡性波动上升,且有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两极分化趋势尤为明显。省际数字经济存在显着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0.01%;中部地区的差异主要来自组内,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则主要来自组间。研究创新: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字经济测算框架并完成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进而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及三大区域数字经济的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价值:明确了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地区差异,对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谈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数据要素与多元市场主体融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要素价值创造过程 |
1.1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机遇和挑战 |
1.2 数据要素资本化过程及其与多元市场主体融合的机制 |
1.2.1 数据资源化 |
1.2.2 数据产品化 |
1.2.3 数据资产化 |
1.2.4 数据资本化 |
1.3 数据资本化过程中的迭代、进化、创新 |
2 数据要素驱动下的新经济行为 |
2.1 数据要素驱动下的新微观经济行为 |
2.2 数据要素驱动下的新中观经济行为 |
2.3 数据要素驱动下的新宏观经济行为 |
(1)供需平衡决策模式。 |
(2)互联互通决策模式。 |
(3)技术赋能决策模式。 |
(4)多元主体协同决策模式。 |
3 结束语 |
(2)论智能经济理论的逻辑前提(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驱动理论的源起和演变 |
(一)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源起 |
(二)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要点 |
1. 创新是一种革命性的跃升。 |
2. 创新是经济循环运行中的内生组合。 |
3. 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要求。 |
4. 创新必须创造出实际效用。 |
5.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 |
6. 创新的形式是“创造性的毁灭”。 |
(三)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影响 |
二、后工业化理论的再认知 |
(一)后工业社会理论对未来经济形态认知基础的确立 |
(二)知识经济理论对后工业社会新认知的开启 |
(三)智能经济——后工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必然趋向 |
(四)数字经济——后工业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 |
三、生产方式理论的经济形态观 |
(一)生产方式要素化揭示经济形态内在本质 |
(二)新型经济形态构成的理性认知 |
1. 基本经济形态及其演进规律。 |
2. 典型经济形态及其演进规律。 |
(三)智能时代经济形态的统一体:数字经济与智能经济 |
结语 |
(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数字经济发展测度评价体系构建 |
(一)体系构建原则。 |
(二)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
(三)实证分析及数据处理。 |
1、计算各指标比重: |
2、熵值计算: |
3、差异性系数计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 |
4、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四、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分析 |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
(4)国有经济深入改革的方向和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国有经济治理模式分析 |
1.1 国有经济治理模式 |
1.2 全球模式分析一: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模式 |
1.2.1 淡马锡公司的目标和使命 |
1.2.2 淡马锡模式的内外监督 |
1.2.3 淡马锡模式的集团管控 |
1.2.4 淡马锡模式运行特点 |
1.2.5 淡马锡模式对中国国情的适应性分析 |
1.3 全球模式分析二:德国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
1.3.1 德国国有企业先后经历过两次私有化改革高峰 |
1.3.2 德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
1.4 模式比较 |
2. 我国国有经济的发展模式分析 |
2.1 改革历程 |
2.2 国有经济的治理模式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
2.3《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几个要点的评析 |
3. 互联网催生联合社会所有制 |
3.1 淡化支配权,强化使用权 |
3.2 从取消管制到新型管制 |
3.3 从行政化到社会化 |
4. 我国国有经济深入改革取向 |
4.1 扬弃传统公、私产权理论,建立混合经济、联合所有的社会企业概念 |
4.2 社会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选择 |
4.3 强化对公共企业和社会企业的规制 |
4.4 我国国有经济改革的路径 |
(5)中国新经济的逻辑、综合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
二、中国新经济的理论逻辑与测度体系 |
1.中国新经济的理论逻辑 |
(1)网络化。 |
(2)智能化。 |
(3)数字化。 |
(4)平台化。 |
2.中国新经济的测度体系 |
三、研究设计 |
1.“熵值—TOPSIS”方法 |
2.五级分类法—非劣解交集法 |
3.Dagum基尼系数法 |
四、中国新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结果分析 |
1.整体层面的测算结果分析 |
2.省级层面的测算结果分析 |
3.稳健性讨论(12) |
(1)指标体系扩展。 |
(2)替换测算方法。 |
(3)敏感性检验。 |
五、中国新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分析 |
1.Kernel密度估计结果分析 |
2.Moran’s I指数与Geary’s C指数的结果分析 |
3.状态转移的结果分析 |
六、中国新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 |
1.“五级分类法—非劣解交集法”的结果分析 |
2.Dagum基尼系数的结果分析 |
(1)区域内差异。 |
(2)区域间差异。 |
(3)差异来源及其贡献。 |
3.收敛性的结果分析 |
七、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数字经济有关阐释 |
2.2 数字经济引导乡村振兴的逻辑机理 |
2.3 数字经济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路径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3 数字经济在多重维度下推进乡村振兴 |
3.1 在资本层面 |
3.2 在产业发展上 |
3.3 从生态建设的角度 |
3.4 从发扬传统文化 |
4 农村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模式 |
4.1 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发展 |
4.2 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发展 |
4.3 乡村数字化教育 |
4.4 乡村电子商务模式 |
5 政策建议 |
(7)信息化、工业化与制造业集聚的理论模型及互动机理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三部门空间D-S模型 |
1. 模型假定与说明 |
2. 理论基础分析 |
3. 函数关系式 |
三、模拟与实证 |
1. 运输指向分析 |
2. 劳动力指向分析 |
3. 信息指向分析 |
四、结论与不足 |
(9)信息技术引领下的信息经济理论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经济学理论研究 |
1.1 传统经济学 |
1.2 信息经济学 |
1.2.1 发展背景 |
1.2.2 基础理论 |
2 我国信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2.1 发展基础条件 |
2.2 面临的矛盾和挑战 |
2.3 发展建议 |
3 结束语 |
(10)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非均衡性与地区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文献综述 |
1.数字经济内涵 |
2.数字经济规模统计与测度 |
二、研究设计 |
1.数字经济行业划分 |
2.数字经济测算 |
(1)数字经济测算方法。 |
(2)数字经济测算说明。 |
3.Kernel密度估计 |
4.地区差异性测度 |
三、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分析 |
1.数字经济增加值及增长率 |
2.中国省际数字经济横向对比 |
3.中国省际数字经济纵向对比 |
四、中国省际数字经济非均衡性与地区差异分析 |
1.中国省际数字经济非均衡性分析 |
2.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地区差异分析 |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注重数字经济与其他经济形式融合发展。 |
第二,打造开放包容的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
第三,要正确认识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 |
四、谈信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数据要素与多元市场主体融合机制研究[J]. 陈书晴,任昊翔,陶思佳,洪涛,孙克,马涛.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 2022
- [2]论智能经济理论的逻辑前提[J]. 杨述明. 理论月刊, 2021(11)
- [3]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测度[J]. 何姝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21)
- [4]国有经济深入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 姜奇平,杨培芳,陈禹. 互联网周刊, 2021(19)
- [5]中国新经济的逻辑、综合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J]. 钞小静,薛志欣,王宸威.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10)
-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刘宗童.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1(09)
- [7]信息化、工业化与制造业集聚的理论模型及互动机理探索[J]. 胡伟,陈晓东,陈竹. 区域经济评论, 2021(05)
- [8]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的统计测度[J]. 陈亮,孔晴. 统计与决策, 2021(17)
- [9]信息技术引领下的信息经济理论研究及应用[J]. 钱文进,张琳,卢建洪. 科技经济市场, 2021(08)
- [10]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非均衡性与地区差异研究[J]. 韩兆安,赵景峰,吴海珍.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