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蓝宝石光纤传感器在瞬态高温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涛[1](2021)在《光电信息功能单晶光纤的设计、生长及器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晶体作为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关键材料,受到了各国政府和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工业与军事国防领域的飞速发展对人工晶体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也驱动着人工晶体材料的发展,功能晶体材料的研究也逐渐进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阶段。单晶光纤作为一种“准一维”功能晶体材料,继承了体块单晶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同时兼具了传统光纤材料大长径比的结构优势,在高能激光、高温传感、辐射探测、信息通信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以美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单晶光纤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其中以法国Fibercryst与美国Photran为代表的企业已经实现了单晶光纤材料及器件的产业化。与此同时,美国陆军实验室于2015年开展了一项基于单晶光纤的激光武器研发项目,更加凸显出单晶光纤在军事国防以及社会民生领域的重要地位。我国单晶光纤领域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系统性研究相对匮乏,缺乏先进的晶体生长设备以及成熟的晶体生长工艺,为了不在关键材料领域受制于人,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激光加热基座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单晶光纤制备技术之一,其具有原料用量少、加热温度高、升温速度快、实验周期短、无坩埚生长等特点,多用于制备高熔点单晶光纤或超细直径柔性单晶光纤。美国海军实验室通过激光加热基座法成功制备出直径17μm的柔性YAG单晶光纤,这也是目前已知的直径最细的单晶光纤。本论文以单晶光纤在光电信息领域的应用需求为牵引,以激光加热基座法单晶光纤制备技术为出发点开展相关研究,解决了单晶光纤制备过程中出现的直径波动、应力集中、气泡包裹等问题,成功制备出高质量的柔性YAG单晶光纤,实现了技术突破。同时提出并完善了单晶光纤的质量表征体系,结合体块晶体与玻璃光纤的表征方法,从晶体质量、直径起伏、光损耗、光学均匀性等多个维度对YAG单晶光纤进行了质量评估。在应用研究方面,开展了单晶光纤激光器以及单晶光纤高温传感器的相关研究:探究了 Yb:YAG单晶色心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以无色心缺陷的Yb:YAG单晶光纤作为激光增益介质,实现了 1μm波段瓦级连续激光输出;首次将超声测温技术与石榴石、尖晶石结构单晶光纤相结合,研制出使役温度>1800℃的高温传感器,掌握了声波模式、晶体结构、离子掺杂、晶体取向等因素对单晶光纤声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对传感器性能的调控;面向2500℃以上的超高温测温需求,设计了基于Y2O3-ZrO2单晶光纤的高温电学性能的高温传感器,对使役温度范围、测温灵敏度等关键性能进行了表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Ⅰ.激光加热基座法柔性单晶光纤制备技术本课题组引进了商品化激光加热基座单晶生长炉,系统研究了单晶光纤生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偏斜生长、直径起伏、应力集中、气泡包裹、柔性单晶光纤制备等主要问题。通过对光路的优化以及机械装置的改进,解决了单晶光纤的偏斜生长;通过对料棒均匀性的优化以及对CO2激光器功率波动的控制,降低了单晶光纤的直径起伏;通过理论模拟指导,适当降低单晶光纤的生长直径,同时辅助电阻/光学后热降低固液界面处的温度梯度,缓解了单晶光纤内部的应力集中,避免了晶体开裂;通过提高料棒致密度,调整固液界面形状为平坦/凹界面,设置负压生长环境等措施降低了熔体内气泡的含量并促进了气泡的排出,实现了对气泡缺陷的优化;通过改进激光加热基座设备,将原有的球面反射镜替换为抛物面反射镜,消除了聚焦像差,提高了聚焦精度,为超细直径柔性单晶光纤的制备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首次通过激光加热基座法以36:1的拉送比实现了直径150μm,长径比>2000:1的柔性Yb:YAG激光单晶光纤制备,相关制备工艺处于国内领先水平。Ⅱ.Yb:YAG单晶光纤的优化生长、质量表征及激光性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激光加热基座法在惰性气氛下制备了无色心缺陷的高质量Yb:YAG单晶光纤,通过XRD、XPS、拉曼光谱、吸收光谱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等方法确定了 Yb:YAG晶体中色心缺陷产生的原因是氧空位和Yb2+离子的存在。Yb:YAG单晶光纤中没有色心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单晶光纤巨大的比表面积以及激光加热基座技术敞开式的熔区环境,使得氧离子能够充分与熔体接触并传输。色心缺陷的消除大幅度提升了 Yb:YAG单晶光纤的光学和热学性能,其在近红外波段的透过率达到了 85%以上,室温热导率达到了 8 W.m-1·K-1。我们从单晶质量、直径起伏、掺杂均匀性、应力分布、光传输损耗、光学均匀性等多个维度对所得的Yb:YAG单晶光纤进行质量评估。Yb:YAG单晶光纤沿长度方向劳厄衍射斑点清晰明亮且衍射图样一致,说明整根单晶光纤具有一致的晶体取向,单晶性良好。其在808 nm波段的光损耗约为0.01 dB/cm,与美国陆军实验室的实验数据相当。ZYGO激光平面干涉仪测试结果显示直径1 mm与2 mm的Yb:YAG单晶光纤光学均匀性可达10-6次方量级,展现出了优异的光学性能。在此基础上,以掺杂浓度2 at.%的Yb:YAG单晶光纤为增益介质,实现了最大功率3.93 W的连续激光输出,最大斜效率为28.2%。Ⅲ.石榴石结构单晶光纤超声温度传感器研究将超声测温技术与YAG/LuAG单晶光纤相结合,研制出使役温度>1800℃的超声温度传感器。系统探究了超声波模式、光纤直径、晶体结构、离子掺杂以及晶体取向对单晶光纤高温声学特性以及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相同温度下横波声速远低于纵波声速,YAG单晶光纤在1100℃时的横波声速为4860.6 m/s,较纵波降低了近3000 m/s。并且,随着Yb3+离子掺杂浓度的提高,YAG单晶光纤的声速进一步降低,2 at.%掺杂的Yb:YAG单晶光纤在1100时的横波声速为4680.8 m/s。在各向异性的研究中发现,石榴石结构单晶光纤声学各向异性相对较弱,YAG、LuAG的各向异性因子分别为1.05与1.07。通过声波模式、离子掺杂和晶体取向的调控,10 at.%[111]-Yb:LuAG单晶光纤超声温度传感器在20-1100℃范围内的横波声速达到了 4198.26 m/s-3929.95m/s,最大单位灵敏度为34.83 ns·℃-1·m-1,最大分辨率为2.87。Ⅳ.声学各向异性MgAl2O4单晶光纤超声温度传感器研究单晶光纤声学各向异性取决于弹性各向异性,MgAl2O4晶体具有明显的弹性各向异性,其各向异性因子A=2.13,是YAG/LuAG的两倍以上。其在横波和纵波模式下表现出不同的声学各向异性,纵波模式下V[100]<V[110]<V[111],横波模式下V[110]<V[111]<V[100]。MgAl2O4单晶光纤在1200℃时的最大声速为9938.66 m/s,最小声速为3872.56 m/s,调节范围较大。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期工作经验,对MgAl2O4单晶光纤进行掺杂改性,成功制备了[110]-(Mg0.9Zn0.1)(Al0.995Cr0.005)2O4单晶光纤超声温度传感器,其在20-1200℃范围内的横波声速为4220.12-3738.04 m/s,单位灵敏度为40.38-67.50 ns·℃-1·m-1,温度分辨率为1.24-0.74℃。分辨率与灵敏度均是目前单晶光纤超声温度传感器所实现的最佳性能。此外,传感器的性能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展现出其在超高温探测领域巨大的应用前景。V.基于高温电学特性的Y2O3-ZrO2单晶光纤高温传感器研究Y203-ZrO2(YSZ)单晶光纤熔点极高,超过2700℃,其在室温下处于绝缘状态,由于Y3+与Zr4+离子的非等价取代,引入了大量的氧空位,使其在高温下具备了导电性。基于此,我们通过激光加热基座法制备了立方相的8YSZ单晶光纤,探究了其在20-1400℃范围内的电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超过400℃时,YSZ单晶光纤的离子电导率开始与环境温度呈一定的函数关系。8YSZ单晶光纤1400℃时的离子电导率和测温灵敏度分别为0.531 S/cm和0.129 S·m-1·℃-1,是同组分YSZ陶瓷纤维的4倍以上,且其性能随温度升高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结合YSZ单晶光纤超高的熔点,其理论使役温度可以达到2500℃。
薛伟[2](2021)在《新型温度传感器设计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石墨烯以其优异的热学、力学和电学特性广泛的应用于传感器领域。以石墨烯为敏感单元制作的温度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测温范围大,响应时间短等优点,因此其在温度环境的测量中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以氮化硼/石墨烯温敏结作为敏感膜片、蓝宝石衬底作为热传导膜片的温度传感器,并对其关键制作工艺和温敏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完成了传感器芯片结构和工艺方案设计、传感器工艺制作、温敏特性测试以及表征与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提出了石墨烯温度传感器的整体方案。基于石墨烯导热机理和热阻效应对单层石墨烯温敏机理进行了简单介绍,采用石墨烯作为温敏膜片,实现热学信号向电学信号的转化;选用蓝宝石作为热传导膜片并通过有限元仿真设计合理的传热膜片,满足了传感器设计指标要求;基于传感器结构对芯片工艺方案进行设计,完成了包括传热膜片制备、电极布线设计、敏感结图形化等关键工艺的设计,制作了相应的工艺流程表,并进行了掩膜版的设计。(2)完成了石墨烯温度传感器的工艺制作。完成了电极及布线制作、石墨烯纳米薄膜的转移及图形化以及敏感单元的制作;详细介绍PEALD生长Al2O3薄膜的生长原理;完成了Al2O3防护膜刻蚀工艺,详细介绍了ICP刻蚀Al2O3薄膜的基本原理;通过进行Au Pad与铂金线键合工艺试验,确定了合适的键合设备、键合材料,并提出了满足温度传感器芯片的引线键合工艺要求。(3)完成了石墨烯温度传感器的测试与分析。确定Cr/Au金属层承受900℃高温测试的最佳厚度为100/800nm;Au-Au引线键合正交试验的键合最佳工艺条件为键合力69N,键合功率190 W,键合时间150 ms,搜索高度0.2 mm,在900℃高温下键合金丝的直径为50μm或100μm;通过对传感器样品的温敏特性进行研究,样品电阻约为6.551Kohm,I-V特性呈线性,稳定性良好,对低温(45℃~155℃)和高温(25℃~585℃)下石墨烯的电阻温度特性进行了详细介绍,其B区(-25℃~60℃)和F区(260℃~585℃)的灵敏度分别为0.13%/℃、0.16%/℃,线性度分别为0.9972、0.9901,计算得出B区的重复性为5.14%,迟滞性仅为3.77%,对湿度干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度对测试过程影响较小;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及拉曼光谱仪对样品的Al2O3薄膜、敏感结、衬底及欧姆接触区等进行了表征,并分析了样品失效的原因。
张哲[3](2020)在《空芯光纤微腔干涉型高温高压传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空芯纯石英光纤以其优良的耐高温特性和独特的空气孔微流通道结构在高温高压传感、气体及微流体传感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温度和压力作为反映工程结构健康状态的重要参量,其测量在工程领域至关重要。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进步,高温和高压的测量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深海探测、冶金工业等领域愈加重要。光纤传感器以结构小巧、灵敏度和集成度高以及在线分布式测量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温度、压力及其他物理、化学和生物量的传感。在众多光纤传感技术中,光纤微腔白光干涉测量术不仅不受光源功率波动的影响,还能进行参量的绝对测量,是研究热点之一。论文选题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先进制造及故障诊断科学基础”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面向航空发动机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高温动态光纤传感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系统研究了空芯光纤微腔干涉型高温高压传感技术,包括:空芯光纤微腔干涉仪的设计与制备、高温高压传感原理与信号解调技术、高温高压一体化传感和高温动态气压传感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系统地研究了空芯光纤微腔干涉仪的制备技术。攻克了空芯光子带隙光纤与普通单模光纤的低损耗熔接、不同类型空芯光纤的精密切割、空芯光纤单腔/复合微腔的制备、空芯光纤微腔马赫-增德干涉仪(MZI: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和封闭式、开放式微腔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Fabry-Perot Interferometer)的制备以及飞秒激光制备空芯光纤侧边微流通道阵列等关键技术。探索和总结出了基于电弧放电热加工和飞秒激光微加工工艺的一整套空芯光纤加工和多种微腔(单腔/复合腔、封闭腔/开放腔)传感器的制备方法。2.研究了光纤微腔干涉型传感器的信号解调技术,包括白光干涉波长解调、相位解调和激光干涉动态解调三种不同方法。分析了波长解调精度、探测极限与白光干涉光谱的Q值、信噪比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傅里叶相位法、傅里叶主频法、波数域傅里叶变换相位法、相移测量法和步进相移测量法等几种白光干涉相位解调方法,对比了各种相位解调方法的优缺点。初步研究了光纤微腔激光干涉动态解调方法。3.提出并实现了一种空芯光纤MZI高温传感器。实验研究了传感器的高温响应和褪火特性。为了消除空芯光纤微腔MZI制备过程中引入的应力,提出了空芯光纤微腔FPI探针式高温传感器,实验证明该传感器在1100℃的测温范围内无需高温褪火即具有极高的测量线性度(0.99)和重复性。4.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开放型气体微腔FPI的高压传感技术。利用气体折射率与气压的线性关系,克服了封闭腔气压传感器稳定性差、线性度低、制备重复性差等缺点。在0-10 MPa气压测量范围内,实现了传感器的高波长灵敏度(4.17 nm/MPa)和高测量线性度(0.9999以上)。进一步通过使用低损耗空芯光子带隙光纤制备了超长开放型微腔FPI,结合相位解调实现了传感器相位灵敏度134.05μm/MPa,证明了相位灵敏度随腔长成正比提高的特性,为微弱压力和动态声压传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5.设计和制备了一种石英/空气复合微腔FPI高温高压一体化传感器,结合相位解调算法实现了高温高压同时测量。将不同内径的空芯光纤级联,形成了石英腔(封闭腔)和空气腔(开放腔)复合微腔,并利用石英材料的大热光系数和气压不敏感特性实现高温测量,利用气体折射率的压力敏感、温度不敏感特性实现高压测量。通过对复合微腔干涉光谱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和带通滤波,实现了两套微腔干涉信号的光谱分离,对分离后干涉光谱分别做相位解调,实现了高温(800℃)和高压(10 MPa)一体化测量。6.初步研究了激光干涉动态气压传感技术。进行了初步声压传感实验,证明了这种开放微腔用于动态声压传感的可行性。进一步提出了通过增大空气微腔开放程度实现高频声波传感的构想。本论文理论结合实验,按照“理论设计?器件制备?传感测试?信号解调?优化提升?应用拓展”的思路进行研究,集器件制备和传感解调为一体,对空芯光纤微腔干涉型高温、高压及高温高压一体传感技术进行了详细全面的研究。未来将进一步研究空芯光纤微腔干涉型传感器在高速动态气压传感、超高温气压传感、气体成分检测等领域的应用,并将积极探索空芯光纤微腔干涉型高温高压传感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
郭玉楠[4](2020)在《原子发射双谱线光电测温器最优谱线测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温度是研究云爆弹、温压弹热毁伤效应的一项重要参数,也是各类身管武器系统重要战术指标之一,但是爆炸场、火炮膛内产生的瞬态高温测试环境非常恶劣,具有温度高,反应剧烈,强干扰等特点,对测温方法及测温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恶劣环境下瞬态高温的测量需求,结合存储测试技术,以固态光电倍增管(SiPM)作为光学控制中心,设计了基于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原理的光电测温器,并介绍了其各子模块设计方案。根据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的影响因素,结合NIST原子发射光谱数据库,选择Cu I510.5nm和Cu I 521.8nm作为光电测温器温标谱线,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研究了不同元素的谱线线宽机制及光谱强度与激光能量的关系。选择Cu I 510.5nm和Cu I521.8nm作为最优测温谱线,利用氢氧焰构建的铜加热温度场,对光电测温器测温常数值进行了静态标定实验,得出测温常数值,并计算了铜加热温度场温度。验证了光电测温器的可行性及光电测温器最优测温谱线选取的合理性。设置LIBS的光谱采集延迟时间,将光强比值及测得的电压比值进行比较,得出光电测温器的光谱采集响应时间小于3μs,并测量了不同激光能量条件下的铜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最高温度测量值为14236K。
陈栋[5](2020)在《微型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温环境下物体振动的监测在航天航空、油气开采、化工生产等领域中广泛应用,而承力结构的热性能评估在这些领域中事关安全极其重要。在以往的研究中光纤法珀式的传感器已经证明在高温环境下具有应用前景,它们有抗电磁干扰,抗腐蚀,精度高的特点。本文旨在设计一种制备成本低、体积小的全石英光纤在线式高温振动传感器,能够嵌入物体内实现振动的直接测量,为将来光纤法珀传感器的设计提供必要参考。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高温环境下进行振动测量的在线式光纤法珀传感器,通过在光纤上焊接不同内外径的石英套管构建了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实现高温下振动的直接测量。分别从传感器的光学解调设计、动力学设计以及热力学设计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传感器的设计思路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2)结合二氧化碳激光熔接机的图形化可编程模块精确控制马达与激光,分别完成了传感器法珀腔的制备、质量块系统的集成以及封装外壳的焊接。实现了传感器的高效率加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是一种批量化制造的方法。(3)搭建了高温振动的测试平台,测试结果表明,本文中制备的在线式光纤振动传感器具有165Hz的共振频率,灵敏度为11.57mv/g,非线性度为2.06%,它的温度系数为0.84pm/℃。传感器的径向直径不超过500μm,并且在500℃的高温下性能稳定工作正常。
杨润涛[6](2020)在《基于光纤传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温度、应变及压力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超声速飞行器技术属于未来航空航天领域的前沿,而超高温环境下的温度、应变和压力等参数的原位、实时测量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通过耐高温光纤传感技术,评估其在地面高温试验及实际飞行中机体热防护结构的温度分布、力学特性及压力分布情况,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及性能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主要针对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温度、应变和压力传感监测开展研究工作。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基于光纤光栅的高温传感特性。从光纤光栅原理入手,分析了光纤光栅的布拉格条件、诱发的折射率变化和光栅的反射率计算,研究了RFBG、Ⅱ型FBG和ⅡA型光纤光栅三种不同类型的耐高温光纤光栅,分别从成栅机理、制备方法及耐温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光纤光栅中心波长与温度、应变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及对比分析了RFBG、掺锗纤芯Ⅱ型FBG和纯石英纤芯Ⅱ型FBG的高温传感特性。结果表明,再生光栅和Ⅱ型FBG都能够满足1000℃的温度传感测试需求。其中,RFBG通常需要光纤载氢、去涂覆及后续的高温热退火处理,从而降低光栅的机械强度;而Ⅱ型FBG无需上述步骤,当温度高于800℃时,相比纤芯掺锗Ⅱ型FBG,纯石英芯Ⅱ型FBG具有更优异的温度稳定特性。2.建立了光纤光栅高温应变测试系统,对再生光纤光栅和Ⅱ型光纤光栅的高温应变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再生光栅和Ⅱ型光栅均能实现600℃以下的应变测量;当温度高于700℃时,温度和应变的共同作用导致光纤粘度降低,导致光纤光栅的波长稳定性变差。实验证实了纯石英芯Ⅱ型光栅的高温应变性能明显优于锗芯Ⅱ型光栅。从光纤光栅与被测结构结合方式出发,对比分析了表贴式光纤光栅、基片式光纤光栅和夹持式光纤光栅三种不同封装方式对应变传递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基于保偏再生光栅的温度应变解耦技术,实现了温度和应变的同时测量。3.研究基于蓝宝石腔非本征型法珀干涉结构的耐高温光纤压力的传感器的传感理论、结构设计和制备方法。研究分析了压力敏感元件的传感机理以及蓝宝石晶片的设计参数与压力灵敏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蓝宝石腔的非本征型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研究基于光纤与蓝宝石热膨胀系数差异的温度减敏封装方法,实现了蓝宝石腔的非本征型光纤法珀压力传感器的制备。4针对制备及封装后的光纤温度传感器、表贴式光纤应变传感器和蓝宝石腔的光纤压力传感器,分别构建了相应的实验系统并进行了传感特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纯石英-刚玉陶瓷管封装的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能够实现上限达1000℃的温度测量,测量精度优于±3℃;表贴式封装光纤应变传感器400℃时的应变测量结果与引伸计测量结果一致;建立了针对蓝宝石腔光纤法珀传感器的压力测试系统,在室温至800℃范围内,对传感器静态压力灵敏度、分辨率等参数特征进行了测试,能够满足800℃以下的压力传感需求。
王美玲,常海,尹佳[7](2019)在《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概述》文中指出飞行器飞行过程中气动加热造成的"热障"具有瞬态(短时)高温的特征。在这一瞬态高温环境下,由于温度和时间因素的共同参与,使飞行器结构材料的强度问题变得极其复杂。真实模拟飞行器的服役环境,对其结构材料进行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测试,得到材料的关键强度参数,对飞行器结构材料的寿命预测、可靠性评估以及飞行器的安全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文献调研和技术咨询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发展、常用技术,并根据现有测试技术的实际情况和飞行器技术的要求,提出了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发展方向。
王智勇,王则力,宫文然,乔通,刘函[8](2019)在《热结构高温应变光学测量技术发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高速飞行器热结构的高温应变测量问题是目前制约热结构发展的瓶颈问题。热结构多采用陶瓷基复合材料,该类材料具有热膨胀系数小和弹性模量大的特性,工作环境温度高于一般的金属材料和有机复合材料,因此热结构的应变测试需要适应更高的温度状态,与此同时,还需要有更高的应变测试精度、更高的应变测试分辨率以及十分精确的热力解耦。近几年,高温光纤传感、高温数字图像为代表的先进光学测量技术的发展,为在航天工程上突破高温应变测量问题打下了基础。本文关注于高温应变光学测量领域最新的技术发展,并对后续的发展方向给出思考和建议。
郝晓剑,张志杰,周汉昌[9](2020)在《高温测量及其校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热电偶、热电阻及辐射温度计等温度传感器在技术上已经成熟,可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但在极端环境下,有许多研究对象需要测量的是高温,由于有高压、高旋、高冲击、强噪声等环境因子引入,会对测试系统产生强耦合干扰,导致测不了、测不准、活不了问题的存在,给传感测试技术领域带来极大挑战.通过总结分析不同测温技术的优缺点和技术难点,针对高温参数测不了难题,从高动态层面提出了超声波导测温、原子发射光谱测温、光纤黑体腔测温3种方法,实现了2 200℃的高温测试;针对测不准难题,从高精度层面提出了光机电算一体化的溯源性瞬态表面温度动态校准系统,实现了2 000℃高温的精确动态测量;针对活不了难题,从高可靠层面研究了3 000℃极端环境下的存储测试与防护方法.
庞拂飞,王之凤,刘奂奂,马章微,陈振宜,王廷云[10](2019)在《蓝宝石光纤及其高温传感器》文中指出单晶蓝宝石光纤具有热稳定性好、机械性能强、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在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介绍了单晶蓝宝石光纤的制备方法、基本特性及高温传输特性.重点讨论了目前基于单晶蓝宝石光纤制备的高温传感器件,包括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布拉格光栅、以及迈克尔逊干涉仪,并分析了这些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和工作原理.最后针对单晶蓝宝石光纤与传统单模光纤难兼容的问题,介绍了蓝宝石衍生光纤的制备及其传感器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未来蓝宝石光纤的发展方向.
二、蓝宝石光纤传感器在瞬态高温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蓝宝石光纤传感器在瞬态高温测量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光电信息功能单晶光纤的设计、生长及器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激光加热基座法(LHPG)晶体生长 |
1.2.1 激光加热基座法(LHPG)概述 |
1.2.2 激光加热基座法发展历程 |
1.2.3 激光加热基座法单晶光纤生长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单晶光纤 |
1.3.1 单晶光纤概述 |
1.3.2 激光单晶光纤的优势及特点 |
1.3.3 高温传感的单晶光纤优势及特点 |
1.3.4 单晶光纤生长方法及包层制备 |
1.3.5 单晶光纤的主要应用与发展现状 |
§1.4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激光加热基座法单晶光纤生长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生长工艺优化 |
2.2.1 偏斜生长 |
2.2.2 直径起伏 |
2.2.3 气泡包裹 |
2.2.4 应力集中 |
2.2.5 球面反射镜像差 |
§2.3 本章小结 |
§2.4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Yb:YAG单晶光纤的优化生长及激光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Yb:YAG单晶光纤优化生长 |
§3.3 色心问题研究 |
3.3.1 单晶解析 |
3.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3.3.3 光学性能表征 |
3.3.4 氧空位形成能 |
3.3.5 热学性能表征 |
§3.4 单晶光纤基本性能表征 |
3.4.1 直径起伏 |
3.4.2 晶体质量 |
3.4.3 应力分布 |
3.4.4 掺杂均匀性 |
3.4.5 光传输损耗 |
3.4.6 光学均匀性 |
§3.5 连续激光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3.7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石榴石结构YAG/LuAG单晶光纤超声高温传感器(~1800℃)研究 |
§4.1 引言 |
§4.2 单晶光纤超声温度传感器原理 |
§4.3 YAG单晶光纤超声温度传感器 |
4.3.1 单晶光纤制备 |
4.3.2 超声波模式优化 |
4.3.3 超声波导直径影响 |
4.3.4 掺杂改性 |
§4.4 LuAG单晶光纤超声高温传感器 |
4.4.1 LuAG单晶光纤制备 |
4.4.2 声学特性及灵敏度 |
4.4.3 各向异性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4.6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声学各向异性MgAl_2O_4单晶光纤超声高温传感器(~2000℃)研究 |
§5.1 引言 |
§5.2 各向异性研究 |
5.2.1 MgAl_2O_4单晶光纤制备与表征 |
5.2.2 MgAl_20_4单晶光纤弹性各向异性 |
5.2.3 传感器性能表征 |
§5.3 Zn:MgAl_2O_4单晶光纤超声高温传感器 |
5.3.1 (Mg_(1-x)Zn_x)Al_2O_4单晶光纤的制备及表征 |
5.3.2 传感器性能表征 |
§5.4 Zn,Cr:MgAl_2O_4单晶光纤超声高温传感器 |
5.4.1 (Mg_(0.9)Zn_(0.1))(Al_(0.995)Cr_(0.005))_2O_4单晶光纤的制备及表征 |
5.4.2 传感器性能表征 |
§5.5 本章小结 |
§5.6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基于高温电学特性的Y_2O_3-ZrO_2单晶光纤高温传感器(~2500℃)研究 |
§6.1 引言 |
§6.2 YSZ单晶光纤优化生长与性能表征 |
§6.3 传感器原理与制备 |
§6.4 电导率与灵敏度 |
§6.5 本章小结 |
§6.6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激光加热基座单晶光纤制备技术研究 |
7.1.2 Yb:YAG单晶光纤的优化生长、质量评估及激光应用 |
7.1.3 石榴石、尖晶石结构单晶光纤超声温度传感器 |
7.1.4 基于高温电学特性的Y_2O_3-ZrO_2单晶光纤高温传感器研究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的奖励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新型温度传感器设计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传统温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
1.2.2 新型温度传感器发展现状 |
1.2.3 小结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新型温度传感器芯片设计 |
2.1 石墨烯温敏机理研究 |
2.1.1 石墨烯导热机理 |
2.1.2 石墨烯热阻效应 |
2.2 热传导膜片结构设计与仿真 |
2.2.1 热传导膜片结构设计 |
2.2.2 热传导膜片尺寸仿真 |
2.3 传感器芯片工艺方案设计 |
2.3.1 芯片制作工艺流程设计 |
2.3.2 芯片掩模版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温度传感器制作工艺 |
3.1 传感器芯片电极制备工艺 |
3.2 纳米薄膜转移及图形化 |
3.2.1 石墨烯预处理 |
3.2.2 石墨烯转移工艺 |
3.3 Al_2O_3防护膜生长刻蚀工艺 |
3.3.1 PEALD Al_2O_3生长原理 |
3.3.2 Al_2O_3防护膜沉积工艺 |
3.3.3 ICP刻蚀Al_2O_3原理 |
3.3.4 Al_2O_3防护膜刻蚀工艺 |
3.4 Au-Au引线键合工艺 |
3.4.1 键合材料及工艺要求 |
3.4.2 Au-Au引线键合试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温度传感器测试与分析 |
4.1 金属布线耐高温测试 |
4.2 Au-Au引线键合测试 |
4.2.1 正交试验测试 |
4.2.2 耐高温测试 |
4.3 新型温度传感器的温敏特性 |
4.3.1 新型温度传感器的I-V特性 |
4.3.2 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电阻温度特性 |
4.3.3 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
4.3.4 新型温度传感器的线性度 |
4.3.5 新型温度传感器的重复性 |
4.3.6 新型温度传感器的迟滞性 |
4.3.7 湿度影响研究 |
4.4. 新型温度传感器的表征与分析 |
4.4.1 微观形貌分析(SEM) |
4.4.2 表面形貌分析(AFM) |
4.4.3 能谱元素分析 |
4.4.4 拉曼光谱测试 |
4.5.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空芯光纤微腔干涉型高温高压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温高压传感的应用需求 |
1.2 常用的高温高压传感技术 |
1.2.1 高温传感技术 |
1.2.2 高压传感技术 |
1.3 光纤高温高压传感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光纤高温传感研究现状 |
1.3.2 光纤高压传感研究现状 |
1.4 空芯光纤在高温高压传感领域的优势 |
1.4.1 空芯光纤的发展历程 |
1.4.2 空芯光纤在高温高压传感中的优势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纤微腔干涉原理与信号解调技术 |
2.1 光纤白光干涉仪结构与原理 |
2.1.1 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 |
2.1.2 光纤马赫-增德尔干涉仪(MZI) |
2.2 光纤白光干涉波长解调方法 |
2.2.1 波长解调基本原理 |
2.2.2 探测极限、灵敏度、信噪比和Q因子分析 |
2.3 光纤白光干涉相位解调方法 |
2.3.1 信号的产生与获取 |
2.3.2 相位解调基本原理 |
2.3.3 傅里叶变换相位法 |
2.3.4 傅里叶变换主频法 |
2.3.5 波数域傅里叶变换相位法 |
2.3.6 相移测量法 |
2.3.7 步进相移测量法 |
2.4 光纤激光干涉动态信号解调方法 |
2.4.1 光纤激光干涉传感原理 |
2.4.2 光纤激光干涉解调方法 |
2.5 小结 |
第3章 空芯光纤微腔干涉仪制备技术 |
3.1 空芯光纤结构和导光机理 |
3.1.1 空芯光子带隙光纤 |
3.1.2 反谐振型空芯光纤 |
3.2 空芯光纤电弧放电热熔接技术 |
3.2.1 空芯光子带隙光纤与单模光纤的低损耗熔接 |
3.2.2 反谐振空芯光纤与单模光纤的低损耗熔接 |
3.3 空芯光纤微腔干涉仪制备技术 |
3.3.1 空芯光纤微腔MZI的制备 |
3.3.2 空芯光纤微腔FPI的制备 |
3.3.3 空芯光纤复合微腔FPI的制备 |
3.3.4 光纤端面薄膜微腔FPI的制备 |
3.4 空芯光纤侧边微通道阵列制备技术 |
3.4.1 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 |
3.4.2 空芯光子带隙光纤侧边微通道阵列的制备 |
3.5 小结 |
第4章 空芯光纤微腔干涉型高温传感技术 |
4.1 高温传感原理与优势 |
4.1.1 传感结构与原理 |
4.1.2 石英材料的热光效应与热膨胀效应 |
4.1.3 纯石英材料的高温特性 |
4.1.4 光学游标效应增敏技术 |
4.2 空芯光纤微腔MZI高温传感器 |
4.2.1 空芯光纤微腔MZI结构设计 |
4.2.2 传感器结构与参数优化 |
4.2.3 高温响应测试 |
4.2.4 高温特性分析 |
4.3 探针式微腔FPI高温传感器 |
4.3.1 探针式FPI制备 |
4.3.2 结构优化 |
4.3.3 高温响应测试 |
4.3.4 高温特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空芯光纤微腔干涉型高压传感技术 |
5.1 气体折射率调制型气压传感机理与优势 |
5.2 空芯光纤微腔FPI高压传感技术 |
5.2.1 空芯光纤微腔FPI的结构设计 |
5.2.2 空芯光纤微腔FPI的制备 |
5.2.3 传感器结构与参数优化 |
5.2.4 气压传感响应测试与耐高温特性测试 |
5.3 相位解调型超长微腔FPI高灵敏度气压传感技术 |
5.3.1 相位解调原理 |
5.3.2 空芯光纤超长微腔FPI的设计与器件制备 |
5.3.3 压力响应测试 |
5.4 小结 |
第6章 空芯光纤复合微腔高温高压一体化传感技术 |
6.1 空芯光纤复合微腔高温高压一体化传感原理 |
6.2 光纤复合微腔干涉仪传感器的制备与光谱表征 |
6.2.1 空芯光纤复合微腔干涉仪的制备 |
6.2.2 频谱分析与信噪比优化 |
6.2.3 复合微腔干涉光谱的分离与提取 |
6.3 高温高压传感测试与解调 |
6.3.1 高温高压一体化测试系统的搭建 |
6.3.2 高温高压测试与解调 |
6.3.3 高温高压一体化测试与解调 |
6.4 小结 |
第7章 空芯光纤开放微腔动态压力传感技术 |
7.1 光纤白光干涉动态测量方法 |
7.2 激光干涉动态测量技术 |
7.3 动态压力响应测试 |
7.3.1 传感器件制备 |
7.3.2 气压响应速度测试与评估 |
7.3.3 声压响应测试 |
7.4 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总结 |
8.2 论文创新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老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
答辩决议委员会决议书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4)原子发射双谱线光电测温器最优谱线测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温测量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存储测试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法 |
2.1 光谱法测温 |
2.2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
2.3 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原理及影响因素 |
2.3.1 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原理 |
2.3.2 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的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子发射双谱线光电测温器的设计 |
3.1 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器系统设计方案 |
3.2 原子发射双谱线光电测温器子模块方案设计 |
3.2.1 光学模块方案设计 |
3.2.2 光电转换模块方案设计 |
3.2.3 数据采集存储模块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最优温标谱线波长选取及测温实验 |
4.1 原子光谱数据库(ASD)简介 |
4.2 光电测温器最优测温谱线选取 |
4.3 激光诱导铜等离子体谱线特性实验 |
4.3.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
4.3.2 实验仪器介绍 |
4.3.3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特性分析 |
4.4 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常数静态标定实验 |
4.4.1 原子发射双谱线测温常数静态标定原理 |
4.4.2 实验系统方案 |
4.4.3 实验仪器及材料 |
4.4.4 实验及数据结果分析 |
4.5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温度的测量 |
4.5.1 光电测温器光纤探头光谱采集响应时间标定 |
4.5.2 不同激光能量条件下等离子体电子温度测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微型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温振动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高温应用的光纤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原理与设计 |
2.1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光学原理 |
2.1.1 光纤法珀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
2.1.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光学原理分析 |
2.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动力学模型 |
2.2.1 质量—弹簧—阻尼器系统的力学分析 |
2.2.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2.2.3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振动传感原理 |
2.2.4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共振频率 |
2.3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热力学分析 |
2.3.1 传感器材料分析 |
2.3.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热力学仿真 |
2.4 本章总结 |
3 全石英光纤法珀传感器的制备 |
3.1 在线式光纤法珀腔体的制备 |
3.1.1 基于石英毛细管的光纤法珀腔体制备 |
3.1.2 二氧化碳激光熔接方法的特点与优势 |
3.1.3 基于石英微球的在线式光纤应变传感器的新型加工方法 |
3.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制备 |
3.2.1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制备流程 |
3.2.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制备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4 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传感器的测试与讨论 |
4.1 基于石英微球的光纤法珀应变传感器的测试与分析 |
4.1.1 光谱峰峰值探测方法 |
4.1.2 高温应变测试系统的搭建 |
4.1.3 基于石英微球的光纤法珀应变传感器的测试 |
4.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测试与分析 |
4.2.1 高温振动平台的搭建 |
4.2.2 微型全石英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中已经完成的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光纤传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温度、应变及压力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温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光纤高温测量技术 |
1.2.2 光纤高温应变测量技术 |
1.2.3 光纤高温压力测量技术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光纤光栅高温传感特性研究 |
2.1 光纤布拉格光栅原理 |
2.1.1 布拉格条件 |
2.1.2 诱发的折射率变化 |
2.1.3 布拉格光栅反射率 |
2.2 几种主要类型高温光纤光栅制备及成栅机理 |
2.2.1 种子光栅的制备及再生退火机理 |
2.2.2 Ⅱ型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制备及机理 |
2.2.3 ⅡA型光纤光栅制备及机理 |
2.3 温度、应变传感测量原理 |
2.3.1 光纤光栅温度灵敏度 |
2.3.2 光纤光栅应变灵敏度 |
2.3.3 高温光纤光栅温度与应变交叉敏感性分析 |
2.4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
2.4.1 种子光栅热再生及再生光栅温度响应特性 |
2.4.2 Ⅱ型光纤光栅温度响应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纤光栅高温应变传感技术研究 |
3.1 光纤光栅高温应变传感特性研究 |
3.1.1 再生光纤光栅 |
3.1.2 Ⅱ型光纤光栅 |
3.2 高温应变加载条件下光纤光栅稳定性研究及分析 |
3.2.1 Ⅱ型光纤光栅 |
3.2.2 再生光纤光栅 |
3.3 高温光纤光栅与被测结构的结合方式 |
3.3.1 表贴式光纤光栅应变传递机理分析 |
3.3.2 基片式光纤光栅应变传递机理分析 |
3.3.3 夹持式传感器应变传递规律 |
3.4 光纤光栅温度、应变解耦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纤高温压力传感技术研究 |
4.1 光纤法珀压力传感理论 |
4.1.1 压力敏感元件设计方法及仿真分析 |
4.1.2 传感器工作原理与信号理论分析 |
4.1.3 压力敏感元件固有频率分析计算 |
4.2 光纤高温压力传感器结构设计方法 |
4.3 光纤高温压力传感器的制备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温状态下的温度、应变及压力的光纤传感实验研究 |
5.1 光纤温度传感器实验研究及结果分析 |
5.1.1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结构设计方法 |
5.1.2 温度传感器高温测试系统及实验 |
5.2 光纤高温应变传感实验及响应特性分析 |
5.2.1 高温应变试样件和夹具的设计、制备 |
5.2.2 光纤应变传感器封装实验 |
5.2.3 高温测试系统的建立 |
5.2.4 高温应变特性分析 |
5.3 光纤高温压力传感实验及响应分析 |
5.3.1 高温压力传感实验系统的搭建 |
5.3.2 高温压力传感特性实验 |
5.3.3 高温压力测量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发展 |
2????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常用技术 |
2.1????加热技术 |
2.2????温度测量技术 |
2.3????应变测量技术 |
3????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发展方向 |
3.1????测量技术的更新 |
3.2????测试标准化 |
3.3????基础理论研究 |
4????结论 |
(10)蓝宝石光纤及其高温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单晶蓝宝石光纤的特性 |
1.1 基本性能 |
1.2 高温条件下光传输性能 |
2 单晶蓝宝石光纤在高温传感领域的应用 |
2.1 蓝宝石FPI传感器 |
2.2 蓝宝石FBG传感器 |
2.3 蓝宝石MI传感器 |
3 蓝宝石衍生光纤温度传感器 |
4 结论 |
四、蓝宝石光纤传感器在瞬态高温测量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电信息功能单晶光纤的设计、生长及器件应用研究[D]. 王涛. 山东大学, 2021(11)
- [2]新型温度传感器设计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 薛伟. 中北大学, 2021(09)
- [3]空芯光纤微腔干涉型高温高压传感技术研究[D]. 张哲. 深圳大学, 2020(11)
- [4]原子发射双谱线光电测温器最优谱线测温实验研究[D]. 郭玉楠. 中北大学, 2020(09)
- [5]微型耐高温光纤法珀振动传感器设计与研究[D]. 陈栋. 中北大学, 2020(10)
- [6]基于光纤传感的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温度、应变及压力监测技术研究[D]. 杨润涛.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1)
- [7]快速升温高温条件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概述[J]. 王美玲,常海,尹佳. 工程与试验, 2019(04)
- [8]热结构高温应变光学测量技术发展探讨[J]. 王智勇,王则力,宫文然,乔通,刘函. 强度与环境, 2019(06)
- [9]高温测量及其校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郝晓剑,张志杰,周汉昌.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10]蓝宝石光纤及其高温传感器[J]. 庞拂飞,王之凤,刘奂奂,马章微,陈振宜,王廷云. 光子学报,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