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伴或不伴眩晕的疗效分析

突发性耳聋伴或不伴眩晕的疗效分析

一、伴或不伴眩晕的突聋疗效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康晓明,曾瑞芳[1](2021)在《突发性耳聋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比较同一治疗方案对突发性耳聋和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于本院确诊并接受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同一治疗方案下,两组听力的疗效分析。结果 :突发性耳聋伴或不伴眩晕患者经治疗后听力改善的有效率不同,不伴眩晕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比伴眩晕患者高。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力差值的比较结果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治疗后眩晕基本好转,听力恢复情况可能不如单纯突发性耳聋患者,更应及早干预治疗,为突聋的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赵海,王志远,鞠建宝[2](2021)在《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或突聋伴眩晕综合征(非BPPV)与突聋不伴眩晕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00例突聋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眩晕症状,分为突聋伴眩晕组(163例)和突聋不伴眩晕组(237例)两组。163例突聋伴眩晕组患者进一步分为突聋伴BPPV组(97例)和突聋伴非BPPV组(66例)。所有入院患者行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检查,根据不同听力曲线采用分型治疗,记录不同分组的听力疗效。结果突聋伴BPPV组与突聋伴非BPPV组比较,两组听力有效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突聋不伴眩晕组听力有效改善率明显高于突聋伴BPPV组及突聋伴非BPPV组(P<0.05)。结论对于突聋伴BPPV或突聋伴非BPPV,其听力疗效基本一致,突聋伴BPPV或突聋伴非BPPV患者,眩晕是影响其听力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

李端超,何婧,章碧云,钟时勋[3](2020)在《VEMPs在全频听力下降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突聋患者的前庭功能,探究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与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全频听力下降的单耳突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行VEMPs检查,并按听力分型治疗14天。比较不同分组中VEMPs各参数的差异,分析患者双耳间VEMPs的差异及VEMPs的结果与听力类型、是否伴眩晕、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全聋型患者cVEMP、oVEMP的异常率显着高于平坦型患者(P=0.006、0.000),主要表现为cVEMP的引出率低、振幅小,oVEMP的P1潜伏期、N1潜伏期长;突聋伴眩晕患者cVEMP、oVEMP的异常率与不伴眩晕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35、0.023),主要表现为VEMPs的引出率降低;VEMPs正常组与异常组间的有效率无显着差异,但cVEMP正常患者的痊愈率为31.4%,异常患者的痊愈率为0%,差异显着(P=0.025)。结论全聋型和伴眩晕的突聋患者前庭功能受累较重,部分不伴眩晕患者也具有前庭功能的损伤;cVEMP检查结果正常者痊愈率更高。

赵小君[4](2020)在《“健脾滋肾法”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治疗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及言语识别率的临床疗效;探讨“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在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听力改善中的临床价值和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提供新的诊疗方案。方法:根据中、西医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案,将2017年6月2019年12月在四川省中医院、峨眉山市中医院和四川大学望江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随机分在三个受试组。其中试验组采用针药并用治疗,共68人82耳,对照组1采用针刺治疗共67人80耳,对照组2采用中药治疗共68人80耳。在病人治疗第0天、2周后、4周后、6周后四个时间点,完成CRF表填写、纯音听阈检测、言语识别率检测及伴随症状的评估。观察各组听力及言语识别率的疗效差异及可能影响其转归的相关因素。最后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收集252例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其中剔除脱落49例,最终收集完整病例总计203例,男性101例,女性102例。单耳发病164例,双耳发病39例,1825岁患者20例(22耳),2635岁患者25例(28耳),3645岁患者30例(33耳),4655岁患者32例(36耳),5665岁患者40例(52耳),6675岁患者56例(71耳),发病时间在1530天共24耳,发病时间在3160天共38耳,发病时间在6190天共84耳,发病时间≧91天共96耳。轻度聋42耳;中度聋53耳;重度聋77耳,极重度聋70耳;伴有耳鸣者共计162例,不伴有耳鸣者共计41例,伴有眩晕者共计59例,不伴有眩晕者共计144例,伴有耳闷胀感者共计132例,不伴有耳闷胀感者共计71例,伴有失眠者共计130例,不伴失眠者共计73例。卡方检验表明,各组的基线数据(性别、年龄、病程、患耳侧别、听力损失程度、言语识别率损失程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可进行相互比较。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是否伴耳鸣、是否伴耳闷、是否伴眩晕、是否伴失眠情况与“低言语识别性耳聋”预后有关,性别、患耳侧别等其他因素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健脾滋肾”法能改善“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听力及言语识别率,其中针药合用组有效率比单用针刺组及单用中药组高。2.“健脾滋肾”法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听力及言语识别率的改善疗效稳定。3.“健脾滋肾”法能降低“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交流恐惧自陈量表及交流能力评估量表评分,提高其交流能力及生活质量。4.预后相关因素探讨: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发病年龄、病程、听力损失程度、是否伴耳鸣、是否伴耳内闷胀感、是否伴眩晕、是否伴失眠等情况与“低言语识别性耳聋”预后有关(P<0.05),即表明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的预后有影响。性别、患耳侧别等其他因素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可见在研究范围内,年龄越小、病程越短、听力损失程度越轻、不伴耳鸣、不伴耳闷、不伴眩晕、不伴失眠的患者预后较好。

代佳[5](2020)在《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Dekleyn于1944年首次报道突发性耳聋,人们对其认识及重视程度也逐渐深入,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突发性耳聋在国际共识的发病率报道中为每年5-30人/10万[1],德国突发性耳聋在2004年指南报告中的发病率为20人/10万,在2011年新的指南报告中增加到每年160-400人/10万[2-3]。美国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影响到每10万人中的5到27人,每年大约有66,000例新增病例[4]。日本三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突发性耳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5],为 3.9 人/10 万(1972 年)、14.2 人/10 万(1987 年)、19.4 人/10 万(1993 年)、27.5人/10万(2001年)。韩国突发性耳聋流行病学研究发现,2011-2015年期间平均年发病率为17.76例/10万人,且呈上升趋势[6]。由这些国外大样本数据结果可见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尚无突发性耳聋大样本流行病学具体数据,但临床上发现近几年突发性耳聋患者逐年增多,且具有年轻化趋势[7]。大量资料显示突发性耳聋好发于青中年[8-10],一般认为工作上压力大、精神紧张、情绪易于波动、生活多不规律、睡眠障碍等情况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主要诱因[11]。突发性耳聋常见的病因有血管性疾病、病毒感染、肿瘤压迫耳蜗神经、中毒性耳聋、先天性发育异常等,这些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而如果在临床的诊治过程中查出明确病因,则应根据诊断出的病因修改为相应的疾病,如听神经瘤、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等[11]。由于突发性耳聋患者不但有短期内听力的下降而且可伴随耳鸣、耳闷胀感、眩晕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常会引起患者的恐慌,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症状。目前因缺乏高质量的临床对照研究,突发性耳聋诱因及病因还不明确,尽管已经发布了许多荟萃分析和国家指南,但在具体的治疗方案上(治疗药物、给药途径及治疗时程)上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共识,管理尚未标准化。治疗效果相差较大且与多种预后影响因素相关,尚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分析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为临床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突发性耳聋这一高发人群即青中年患者的听力恢复及生活质量。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在我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疗,且经纳入及排除标准处理后临床资料完整的157例(162耳)青中年(19~59岁)突发性耳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入院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检验,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头颅磁共振等相关检查,所有入选患者均参照中国2015年突发性耳聋治疗指南,按不同听力类型曲线突发性耳聋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治疗前后纯音测听结果,分析青中年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57例(162耳)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左耳83例(52.87%),右耳69例(43.95%),双耳5例(3.18%);152例单耳发病患者中,平均年龄41.61岁,青年组(19-44岁)患者85例(55.92%),中年组(46-59岁)人数67 例(44.08%);男性 78 例(51.32%),女性 74 例(48.68%),性别比例为 1.05:1;伴有耳鸣者129例(84.87%),不伴耳鸣者23例(15.13%);伴有耳闷胀感61例(40.13%),不伴耳闷胀感91例(59.87%);重度和极重度聋97例(63.81%);平坦型和全聋型109例(71.71%);126例(82.90%)在发病1周内就诊;(2)49例(32.24%)伴眩晕症状,其中突发性耳聋继发BPPV类型的眩晕者16例(1 1例为后半规管,4例为水平半规管,1例为多半规管);不同半规管的BPPV患者进行相应的复位治疗,其中9例(56.25%)进行1次复位,眩晕症状明显改善,3例(18.75%)需要经2次复位,4例(25.00%)需要经过3次复位;(3)单因素分析中患耳侧别、年龄、性别及是否有耳鸣、耳闷胀感、基础疾病对预后无显着影响(P>0.05),而就诊时患病时长(χ2=6.255,P=0.044)、耳聋程度(χ2=9.260,P=0.026)、焦虑和抑郁心理情况(χ2=5.371,P=0.020)、眩晕情况(χ2=8.089,P=0.018)、听力曲线类型(χ2=12.206,P=0.007),显着性P均<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就诊时患病时长、焦虑和抑郁心理情况、眩晕情况对预后影响的显着性P<0.05。结论(1)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极少数双耳发病,左耳发病多于右耳,多伴有耳鸣,可伴有耳闷和眩晕症状,伴眩晕者中部分为BPPV类型的眩晕(多为后半规管BPPV);耳石复位对突发性耳聋伴BPPV类型眩晕治疗有效;(2)是否伴发眩晕、就诊时患病时长、听力损失程度、焦虑和抑郁心理情况、听力曲线类型可能是影响突发性耳聋预后的因素;就诊时患病时长、焦虑和抑郁心理情况、听力曲线类型是突发性耳聋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需及时、综合性全面治疗,从而提高耳聋疗效及后期的生活质量。

周启鑫[6](2019)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疗法与单纯常规疗法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部分相关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上在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方面,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3天行1次治疗,14天1疗程,共计5次治疗。对于纳入病例皆进行治疗前、治疗后的纯音听阈测定,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以及比较两组平均听阈值的差异;观察部分相关因素与试验组疗效之间的联系。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平均听阈比较,听力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试验两种方法均能改善患者听力情况。(2)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平均听阈比较,试验组平均听阈值明显提高(P<0.05)。(3)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痊愈率13.33%,显效率30.00%,有效率30%,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痊愈率3.33%,显效率6.67%,有效率33.33%,总有效率43.33%。试验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方面经过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4)部分因素与耳聋疗效相关性:(1)发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试验组所选病例发病年龄和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数据分析考虑发病年龄可能是影响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因素之一。(2)有无伴随眩晕与疗效的关系:试验组所选病例是否伴有眩晕与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眩晕伴随症状患者总有效率85.71%,伴眩晕患者总有效率44.44%,考虑有无伴有眩晕可能是影响疗效因素之一。结论:1.对比单纯常规疗法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辅以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治疗效果更显着。2.两组对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平均听阈值都有疗效,但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疗法更显着。3.患者发病年龄与疗效可能存在相关性,年龄越大疗效越差;有无伴随眩晕是否成为影响疗效的因素之一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4.针刺蝶腭神经节是临床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的一种较好的辅助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周小平[7](2019)在《影响突发性聋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和分析可能影响突发性聋疗效的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45例(255耳)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疗效作为因变量,以性别、侧别、年龄、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初始听力损失程度、听力曲线下降类型、听性脑干诱发电位V波阈值、多频稳态言语频率的平均听力、耳声发射是否通过、患病耳有无伴随耳鸣、眩晕、有无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史,有无烟酒嗜好史及是否符合分型诊疗等多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SPSS23.0软件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统计学P值放宽设定为0.10,以避免SPSS软件在分析时一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由于混杂因素等的存在而造成掩盖,选出可能影响疗效的相关危险因素,再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得出影响突聋预后的各个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类型、年龄、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听性脑干诱发电位V波阈值、多频稳态言语频率的平均听力、总胆固醇、伴有眩晕、患有糖尿病、符合分型诊疗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均<0.10)。2.多因素分析: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伴发眩晕、听力曲线下降类型及多频稳态言语频率的平均听力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对于突聋患者应倡导及时就医接受规范治疗的重要性,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尽可能提高突聋治疗的总有效率。2.低频下降型的疗效最好,平坦下降型的疗效次之,全聋型预后最差,可根据初始听力下降的曲线类型预判患者可能的预后情况。3.多频稳态言语频率的平均听力与突聋预后呈负相关。4.伴有眩晕的突聋患者疗效差,对于此类患者应尽量卧床休息,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和恐惧。

李端超[8](2019)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特性,探究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与听力损失分型、伴发眩晕、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全频听力下降的单耳突聋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cVEMP、oVEMP检查,并按听力分型进行治疗14天。比较不同分组中VEMPs各参数的差异,分析VEMPs的结果与听力类型、是否伴眩晕及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全聋型患者cVEMP、oVEMP的异常率显着高于平坦下降型患者(P<0.05),主要表现为cVEMPs的引出率低、振幅小,oVEMP的P1潜伏期、N1潜伏期长;突聋伴眩晕患者的cVEMP、oVEMP异常率与不伴眩晕患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主要表现为VEMPs的引出率降低;VEMPs正常组与异常组的疗效无显着差异,但cVEMP正常组中患者的痊愈率为31.4%,异常组中患者的痊愈率为0%,两者差异显着(P<0.05)。结论:全聋型和伴眩晕的突聋患者前庭功能受累较重,部分不伴眩晕患者也存在前庭功能的损伤;cVEMP对突聋患者的疗效评估有一定的价值,检查正常者痊愈率更高。

刘佳荣[9](2019)在《鼠神经生长因子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的方法在治疗突发性耳聋听力提高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方面是否具有优越性。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住院治疗的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每组又分为低频下降、高频下降及平坦全聋三个小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均要基础均使用银杏叶提取物、前列地尔和激素治疗,实验组采用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臀部肌肉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结束后复查纯音测听,并对患者耳闷胀感及耳鸣症状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听力提高幅度及并发耳鸣、耳闷胀感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听力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低频下降突聋患者听力提高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高频下降突聋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提高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坦全聋突聋患者听力提高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2.对照组和实验组伴有耳鸣、耳闷胀感的患者,耳鸣、耳闷胀感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在低频下降型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中,鼠神经生长因子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较臀部肌肉注射的听力提高效果更好,而对高频下降型及平坦全聋型突聋,两种注射方法对听力的提高效果无明显差别。2.鼠神经生长因子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的方法较臀部肌肉注射对突发性耳聋的耳鸣、耳闷胀感的改善效果更显着。

袁进,徐舒舒,张肖林,范义燕,王延飞[10](2019)在《突发性聋全聋型患者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突发性聋全聋型患者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为临床评估患者预后及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突发性聋全聋型患者(所有频率听力均下降,250~8 000Hz平均听阈≥81dB HL)的临床资料,患者24h内均空腹采血,采用统一的治疗方案[前列地尔+弥可保+胞磷胆碱磷酸钠+银杏叶提取物+巴曲酶+甲泼尼龙(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改用耳后局部注射)]进行综合治疗,治疗2周后复查纯音测听评价其临床疗效。根据预后分为痊愈组、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患者预后与实验室各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HR)、血沉、血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预后组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HR、血沉、血脂、红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H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聋型患者预后与FIB呈负相关,与Hb呈正相关。伴眩晕者较不伴眩晕者预后差,且伴眩晕者血浆FIB较不伴眩晕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H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FIB和Hb可作为评估突发性聋全聋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指标,同时需要综合分析其眩晕等伴随症状对预后的影响。

二、伴或不伴眩晕的突聋疗效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伴或不伴眩晕的突聋疗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突发性耳聋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1.2 病史采集与辅助检查
    1.3 治疗方案
    1.4 疗效评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VEMPs在全频听力下降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VEMPs测试方法
        1.2.2 VEMPs结果记录及参数
    1.3 听力情况及疗效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患耳与健耳VEMPs的表现
    2.2 听力分型与VEMPs的关系
    2.3 是否伴眩晕与VEMPs的关系
    2.4 VEMPs与疗效的关系
3 讨论

(4)“健脾滋肾法”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汇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
        1.1.2 病因、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
        1.1.3 西医治疗
    1.2 言语识别率在低言语识别耳聋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1.3 祖国医学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的认识
        1.3.1 病因病机
        1.3.2 “健脾滋肾法”治则的确立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1.2.2 西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干预措施
        2.2.1 中药组药物组成
        2.2.2 针刺方案
        2.2.3 器具
        2.3 听力学检查流程
        2.3.1 纯音听阈测定
        2.3.2 言语识别率检测
        2.4 不良事件及脱落原因记录
        2.5 相关评判标准
        2.5.1 听力疗效的评价标准
        2.5.2 言语识别率疗效评定标准:
        2.5.3 交流能力评估量表评分分级标准:
        2.5.4 交流恐惧自陈量表评分分级标准:
    3 统计学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病例纳入情况
        4.2 基线资料比较
        4.2.1 不同组别性别构成分布
        4.2.2 不同组别年龄构成分布
        4.2.3 不同组别患耳侧别构成分布
        4.2.4 不同组别病程构成分析
        4.2.5 不同组别听力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4.2.6 不同组别言语识别损失程度构成分析
        4.2.7 不同组别伴随症状分析
        4.3 治疗疗效分析
        4.3.1 听力疗效的比较
        4.3.2 言语识别率疗效比较:
        4.3.3 交流能力评估量表成绩分析比较:
        4.3.4 交流恐惧自陈量表成绩分析比较:
        4.4 听力预后因素分析
        4.4.1 性别、患耳侧别与听力疗效的关系
        4.4.2 年龄与听力疗效的关系
        4.4.3 病程与听力疗效的关系
        4.4.4 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4.4.5 伴随症状与听力疗效的关系
    5 讨论
        5.1 健脾滋肾法针药合用治疗“低言语识别性耳聋”优于单用中药、单用针刺的机理探讨
        5.2 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5.2.1 年龄与疗效
        5.2.2 病程与疗效
        5.2.3 听力损伤程度与疗效
        5.2.4 言语识别率下降程度与疗效
        5.2.5 伴随症状与疗效
        5.3 病案举隅
结果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针药合用治疗耳鸣耳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常用的前庭功能检查及其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分级标准
        1.5 疗效判定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数据
        2.4 观察方法
        2.5 总有效率计算
        2.6 统计学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观察指标比较
        3.3 部分因素与耳聋疗效相关性分析
    4.安全性评价
    5.依从性评价
讨论
    1.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探讨
        1.1 中医发病机制探讨
        1.2 西医发病机制探讨
    2.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本病机制探讨
        2.1 西医机制探讨
        2.2 中医机制探讨
    3.药物治疗选用依据
        3.1 西医药物选用依据
        3.2 中医药物选用依据
    4.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部分因素与耳聋疗效关系分析
    5.不足及展望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1.突发性耳聋的现代医学认识
        1.1 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
        1.2 突发性耳聋的现代医学治疗
    2.祖国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2.1 突发性耳聋中医病因病机
        2.2 突发性耳聋中医治疗
    3.针刺蝶腭神经节概述
        3.1 蝶腭神经节的解剖
        3.2 蝶腭神经节针刺机制分析
        3.3 关于“针刺蝶腭神经节”一针多效
    参考文献
附录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观察表
致谢
附件

(7)影响突发性聋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辅助检查
        1.6.1 听力学检查
        1.6.2 其他检查
    1.7 听力损失分级及听力曲线分型标准
    1.8 治疗方案
    1.9 疗效评估标准
    1.10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总体效果
    2.2 影响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2.2.1 一般因素的单因素结果
        2.2.2 听力学测试的单因素分析
        2.2.3 伴随症状(耳鸣、眩晕)与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关系
        2.2.4 血液检测指标与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关系
        2.2.5 其他因素
    2.3 影响突发性耳聋预后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一般因素与疗效
        3.1.1 性别、耳侧别与疗效的关系
        3.1.2 发病年龄与疗效的关系
        3.1.3 发病至接受治疗的时间长短与疗效的关系
    3.2 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
        3.2.1 突聋类型的可能发病机制与疗效的关系
        3.2.2 发病时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3.2.3 耳声发射通过与否、多频稳态各频率听力与疗效的关系
    3.3 伴随症状与疗效的关系
        3.3.1 眩晕与疗效
        3.3.2 耳鸣与疗效
    3.4 其他因素与疗效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鼠神经生长因子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疗效诊断标准
3.统计学处理
4.结果
5.讨论
6.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突发性聋全聋型患者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疗效的患者间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
    2.2 突发性聋全聋型患者实验室各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2.3 突发性聋全聋型患者伴眩晕与不伴眩晕及与FIB、Hb相关性对预后的影响
3 讨论

四、伴或不伴眩晕的突聋疗效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性耳聋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的疗效分析[J]. 康晓明,曾瑞芳. 中国农村卫生, 2021(18)
  • [2]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分析[J]. 赵海,王志远,鞠建宝.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1(03)
  • [3]VEMPs在全频听力下降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J]. 李端超,何婧,章碧云,钟时勋.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20(05)
  • [4]“健脾滋肾法”对低言语识别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观察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赵小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青中年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研究分析[D]. 代佳. 郑州大学, 2020(02)
  • [6]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重度及以上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观察[D]. 周启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7]影响突发性聋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D]. 周小平.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突发性聋中的应用研究[D]. 李端超.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9]鼠神经生长因子耳后乳突骨膜下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D]. 刘佳荣.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突发性聋全聋型患者预后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 袁进,徐舒舒,张肖林,范义燕,王延飞.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9(05)

标签:;  ;  ;  ;  ;  

突发性耳聋伴或不伴眩晕的疗效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