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后的合并调整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梁梅华[1](2017)在《试析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财政部2014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在利润表中增设"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两个项目。而其他综合收益又涉及各具体准则的有关规定。确认、计量和列报相对复杂。本文依据新修订的报表准则中涉及"其他综合收益"列报的有关规定,从其他综合收益的概念、分类、内容、列报和披露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陈元媛[2](2017)在《森林资源培育企业的森林碳汇会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森林资源培育企业的微观角度,以外部性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全面收益理论、会计计量理论为基础,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以及财政部2014年发布《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对森林资源培育企业持有的森林碳汇资产价值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披露,从会计角度,对森林碳汇会计核算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期望通过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将森林碳汇的持有价值予以合理披露,并为实现价值的转换打下基础,促进森林碳汇交易,最终能使森林碳汇这样的生态服务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应。森林碳汇是企业生产林木资产的同时产出的生态价值,其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根据其特殊性,会计上应确认为森林资源培育企业的“无形资产”。该无形资产最终是会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这部分持有利得应该属于所有者,形成企业资本金,增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森林碳汇会计计量包括实物量和价值量计量。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及生物量清单法适用于单树种或少树种的森林培育企业计量碳汇实物量。对于无法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其价值的森林碳汇,本文参照CAS39会计准则对森林碳汇价值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计量所使用的市场法、收益法及成本法进行了探讨与比较。在对市场法的研究中,尝试建立应用市场价格模型法、CAPM模型并进行比较。应用收益法时,对森林碳汇公允价值计量建立价值模型法、二叉树模型,使公允价值计量更合理。本文对于森林碳汇会计信息披露的报表呈现,结合森林碳汇会计确认的内容,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四张财务报表,进行了有效调整。编制了森林碳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表来披露其公允价值的变化情况,用文字或文字与数字相结合的方式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补充披露,使所有的披露过程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表述清晰和信息真实。
胡金玉[3](2013)在《基于EVA模型的徐工机械价值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崛起、加入WTO后金融逐步国际化,国内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投资者越来越认同价值投资的理念,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日益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在全球会计诚信危机的环境下,企业财务信息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已不能单纯依靠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和会计利润来评价一个公司价值并据此作出投资决策。因此,如何衡量企业价值并实现价值增值成为更加迫切的问题,如何选择合理的评估模型对上市公司进行科学评估以确定其内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有鉴于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情况,而且其评价指标诸如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本身存在缺陷,本文选择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内在价值的EVA(经济增加值)模型对目标公司作实证研究。本文以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对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分析为出发点,重视企业的经济利润,以价值投资为指导思想,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量化的表现形式对徐工机械进行了实证分析和预测。通过对徐工机械2007年至2011年历史财务报表的调整和对未来经济利润的预测,资本成本的确定等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科学评估,最终确定了徐工机械的价值。本文对徐工机械进行价值评估的整个分析过程可以作为应用经济增加值估值法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一个参考案例。其估价过程于同类中国企业对自身价值进行客观评估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王海连[4](2012)在《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文中指出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就是计量。从运用复式簿记记录经济业务,到编制财务报表披露财务信息,都离不开计量。而计量属性的选择是会计计量的核心和关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因其先天的可靠性特别是可验证性,一直占据着计量的统治地位。但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固有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所以基于历史成本计量而确认或披露的财务信息之于决策,缺乏现时相关性。因此,理论与实务界也在不断探寻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青睐。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已有近百年的应用与发展历史,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才开始迅猛发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及各国准则制定机构都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美国FASB在2006年发布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开创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应用之先河。而IASB更是六年磨一剑,于2011年5月,颁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在公允价值计量领域与美国实现了基本趋同。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受到普遍关注。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背景下,我国财政部也多次表达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基本立场,那么,对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我国是与IASB和FASB齐头并进、保持一致步调,还是结合国情保留中国特色?尤其是在经历了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当有人剑指公允价值,将其定义为危机“祸首”时,就更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众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更是趋之若鹜,但我国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关于公允价值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等理论层面的,实务运用效果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准则出台这几年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以补充现有研究结论。实践表明,任何准则的出台与变动,都是与特定时期的经济事件息息相关的。只有立足过去,才能分析未来。本文在系统回顾与梳理美国与IASB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例,全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计量项目中的运用现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法。其中,规范研究方法具体又以归纳法占主导,尤其体现在文章对公允价值理论基础的阐述、美国公允价值发展的回顾,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关于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研究进展几个部分。即从大量文献资料的归集、整理、比较与分析中,概括归纳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与研究结论。案例分析法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在我国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部分。为了分析、观察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的应用情况,文章在整理2007年至2010年持有投资性房地产上市公司四年的财务数据的基础之上,对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准则运用情况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性分析(如运用总体情况、公允价值确定方法等)、对主要财务报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具体影响分析以及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分析。本文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文章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指明文章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贡献与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三个层次,系统梳理了公允价值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第三章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从计量的基本理论出发,分别述及FASB、IASB及我国公允价值内涵的演进,并概括出公允价值的基本特征,为后文的研究寻求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从会计目标论来看,公允价值计量符合决策有用观要求,从收益理论来看,公允价值契合全面收益观念,从资本保全理论来看,公允价值能体现实物资本保全;分别从有效契约观和机会主义观两方面,为企业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会计政策的选择构建理论基础。第四章,美国公允价值的演进与启示。本章系统梳理了美国在各个时期的公允价值的研究的主要成果,将美国公允价值早期理论与实务界的研究成果,按SEC的态度不同划分为SEC全面封杀和SEC全力维护的两个阶段;重点描述了公允价值计量指南的开创先河之作——美国会计准则第157号(SFAS157)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简要评价;针对源自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作了简要回顾,重点分析了危机时期人们对公允价值的质疑,全面分析了危机时期SEC的研究报告,并介绍了FASB的应对之策。第五章,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与国际趋同。IASB是全球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主要发起者与运作者,本章在回顾、总结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各个重要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进展与趋同障碍,并指出,各国经济利益是趋同的基础、相互学习是趋同路径、积极互动是趋同过程;通过分析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国际趋同,提出我国在趋同过程中要注重自我发展、积极参与以及增值国家信誉几个关键点。第六章,基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运用概况。本章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发展的简短历程,然后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年报,重点分析了在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应用的总体情况,最后指出影响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因素。第七章,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影响及完善对策。本章在上章的基础上,分别就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提炼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治理对策。第八章,结论与展望。重申文章的主要结论和研究过程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并基于现有研究结论和中国的现时市场环境对未来公允价值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本文的主要贡献:1.在构建公允价值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了美国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前FASB的公允价值研究成果SFAS157,和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变化。实践证明,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系列重大经济事件或重要的市场环境的变动。美国作为最早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最早深入研究公允价值的国家,系统总结并分析美国经验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制定有直接的借鉴意义。2.2011年5月,IASB发布了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该准则的发布标志着IASB与FASB在公允价值计量方面已经实现了全面趋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在实质上实现了与IFRS的趋同,而且,在2010年我国财政部又重申了这一趋同立场,那么在现有国际环境下,就很有必要梳理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来判定我国下一步的趋同方式,是直接采纳还是实质趋同或者是暂缓趋同。IFRS13的一大缺陷是以美国的市场环境为基础制定,未全面考虑新兴经济体的特殊情况,这可能会成为准则全球趋同的一个硬伤。3.自2007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四个年头,本文结合2007年至2010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分别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纳税影响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的运用情况。并针对我国特殊的房地产市场情况,深入探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一般应用情况分析,而对于实务当中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研究涉及不多,这也是作者今后研究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而研究方法采用规范研究与案例研究法,限于时间和精力,未对年报数据采用实证方法进行论证,也是本文的一个遗憾。
王竹泉,朱炜[5](2012)在《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原则辨析》文中研究指明《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以下简称《讲解2010》)认为,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一直存在,即从合并后形成的母子公司构成的报告主体角度考虑合并后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但笔者认为,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最终控制方的股东角度看,其在合并前后实际控制的资源和享有的权益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应以最终控制方在合并前后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保持不变作为检验标准。
王纪平,何梁矾[6](2010)在《借壳上市的财务思考——以海通证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一、海通证券借壳上市回放2006年12月28日,都市农商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都市股份)与海通证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海通证券)签署了《上海市都市农商社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与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之吸收合并协议书》,都市股份拟通过
雷伟[7](2009)在《合并会计报表关联交易调整研究》文中提出合并会计报表是为了适应企业集团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为了真实的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的变动状况。我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33号——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以实体理论为合并基础,以“控制”为合并原则,其颁布与实施填补了多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此方面的空白,促进了我国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与国际接轨。但是,合并财务报表准则仍存在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规范,关联交易调整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分四章进行了讨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通过背景介绍和文献回顾,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写作思路。第二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探讨实体理论、母公司理论及所有权理论等合并理论,指出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在合并范围存在的问题,即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除了母公司能控制的子公司之外,还应该包括重大影响和共同控制的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第二部分是对关联交易及其经济后果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界定全文的研究内容,确定好合并会计报表调整的原则。第三章主要是探讨纳入会计报表合并范围内的母子公司之间进行的关联交易调整。首先分析了我国企业集团关联交易的现状,并将这一类业务分为经营往来关联交易和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两大类。然后再分别从这两大类业务出发,对关联交易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抵销调整进行了探讨。经营往来关联交易主要涉及转移债权债务、关联购销交易、资产租赁和资金占用;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主要是资产置换、委托及受托经营、资产剥离或出售、股权关联交易。第四章重点探讨我国合并会计报表准则规定中所缺少的关于联营、合营企业与母子公司关联交易的具体调整。对于这类交易所产生的未实现损益,本文又分别就各种顺流交易和逆流交易,配合不同的例子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与相关建议。
罗先锋[8](2008)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差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回顾中美差异研究历程的基础上,从分析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变化入手,简要阐述了造成资产处理差异产生的原因在于税法与会计的适度分离。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新背景下几种主要资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处置环节的差异具体内容,并按所得税会计核算的要求分析了差异的性质与种类,探讨了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处理上述差异的会计方法;同时亦按所得税法的要求进行了差异的纳税调整及申报表填制。通过对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在处理上述资产具体差异协调中的措施,本文总结了税法与会计对此差异协调的经验,并从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所得税配套法规、深入开展所得税会计实务研究、构建差异协调的监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协调建议。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根据国内外文献对税会差异研究历程进行回顾,同时界定几个与差异研究相关的概念,并以此阐述资产税务与会计处理差异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章“新背景下资产处理差异概述”,简要阐述了新背景下企业所得税法与会计的一般差异,并概括了资产税务与会计处理的变化情况,对两者由此产生的差异根源与表现进行了概述。第三章:“几种主要资产的差异研究”,根据税会差异研究的一般规律,对目前最易引起差异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投资资产这四类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间差异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第四章:“资产差异协调措施、经验及建议”通过对资产具体差异协调中的措施概述,总结了税法与会计对此差异协调的经验与不足,并从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所得税配套法规、深入开展所得税会计实务研究、构建差异协调的监管体系三个方面提出了协调建议。
费佳煜[9](2007)在《财务情景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研究 ——会计核算子系统分析与设计》文中提出现如今,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但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会计道德判断和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务性相结合的学科,不仅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等理论问题,而且还必须解决“怎样做”的实际操作问题。这对会计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培养拥有新知识的、具备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执业判断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会计人员。情景模拟实验教学把实际财务部门搬进校园,为会计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为理论教学提供了补充。本文设计了一套高度仿真的财务情景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以弥补东北大学现行会计实验教学系统的不足。本文根据样本企业的真实情况和资料,对实验教学系统做出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更加侧重对两个子系统之一的会计核算系统的设计,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科目和账户体系设计、会计核算业务设计,还充实了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设计、角色扮演设计等,尤其增添了会计道德项目设计、突发事件及协调关系设计,注重学生判断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此外,本文分析说明了实验的运行条件,使实验教学具备可操作性。最后本文就实验设计的一些创新点和局限性进行分析,对实验教学的未来发展做进一步的设想。
郑先弘,张维宾[10](2007)在《追加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实务解析》文中提出本文按照我国新会计准则的规范了结合实例,对持续追加投资所涉及的会计实务进行解析,以期能对实施相关准则起到促进作用。
二、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后的合并调整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后的合并调整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试析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名词定义及解读 |
二、其他综合收益的核算方法 |
三、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行损益其他综合收益 |
(一) 特点 |
1. 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涵义 |
2. 永不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主要内容构成 |
(二) 企业改制 |
(三) 企业合并 |
1. 企业合并价差的处理 |
2. 企业合并后全资子公司账面价值调整的处理 |
3. 未列示资产的补充确认 |
4. 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 |
5. 原母公司将全资子公司改为分公司 |
6. 合并财务报表时子公司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差额的调整 |
(四) 企业其他非损益性利得或损失 |
1. 权益让渡: |
2. 政府投入: |
3. 筹资性收益: |
四、以后期间可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 |
五、其他综合收益的列报和披露 |
六、其他综合收益纳税调整和纳税申报 |
(一) 纳税调整 |
(二) 所得税申报 |
(2)森林资源培育企业的森林碳汇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森林碳汇的概念与特征 |
1.4.2 相关理论基础 |
1.4.3 森林碳汇的会计确认 |
1.4.4 森林碳汇价值的会计计量 |
1.4.5 森林碳汇会计信息披露的会计呈现 |
1.4.6 森林碳汇会计信息披露的典型案例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性质的界定 |
2.1 与森林碳汇相关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2.1.1 森林的概念 |
2.1.2 碳汇的定义 |
2.1.3 森林碳汇的概念、属性及固碳方式 |
2.1.4 森林碳汇的特征 |
2.2 森林资源培育企业的定义、特征 |
2.2.1 森林资源培育企业的定义 |
2.2.2 森林资源培育企业的特征 |
2.3 低碳经济与碳会计 |
2.3.1 低碳经济 |
2.3.2 清洁发展机制 |
2.3.3 碳会计 |
2.4 公允价值 |
2.4.1 国际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 |
2.4.2 我国财政部对于公允价值的定义 |
2.4.3 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比较 |
2.5 会计信息披露 |
2.5.1“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
2.5.2 会计信息披露及其披露形式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外部性理论 |
3.2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
3.2.1 自然资源无价论 |
3.2.2 自然资源有价论 |
3.3 会计计量理论 |
3.3.1 计量单位的确定 |
3.3.2 计量属性 |
3.4 全面收益理论 |
3.4.1 经济收益理论 |
3.4.2 会计收益理论 |
3.4.3 全面收益理论 |
3.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5.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3.5.2 委托代理理论 |
3.5.3 信号传递理论 |
3.5.4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森林碳汇的会计确认 |
4.1 会计确认基础 |
4.1.1 权责发生制 |
4.1.2 收付实现制 |
4.1.3 现金流动制 |
4.2 森林碳汇的会计确认 |
4.2.1 森林碳汇所属会计要素的确认 |
4.2.2 森林碳汇资产价值的确认流程 |
4.2.3 森林碳汇资产价值的主要账务处理 |
4.3 森林碳汇转让收益的会计确认 |
4.3.1 森林碳汇转让收益的确认条件 |
4.3.2 森林碳汇转让收益的确认时间 |
4.3.3 森林碳汇转让收益的主要账务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森林碳汇的会计计量 |
5.1 会计计量属性 |
5.1.1 计量属性的类型 |
5.1.2 五种计量属性的关系与区别 |
5.1.3 计量属性选择的原则与应考虑的因素 |
5.2 森林碳汇计量属性的选择 |
5.2.1 采用历史成本进行森林碳汇计量的弊端 |
5.2.2 森林碳汇计量属性应选择公允价值 |
5.3 森林碳汇的实物量计量 |
5.3.1 森林碳汇实物量的影响因素 |
5.3.2 森林碳汇实物量的计量方法 |
5.4 森林碳汇的价值量计量 |
5.4.1 国内碳汇交易的主要市场及交易价格 |
5.4.2 国际碳汇交易市场及碳汇交易价格 |
5.4.3 森林碳汇的公允价值计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森林碳汇的会计信息披露 |
6.1 森林碳汇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及原则 |
6.1.1 森林碳汇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 |
6.1.2 森林碳汇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 |
6.2 森林碳汇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质量要求 |
6.3 森林碳汇会计信息披露的报表呈现 |
6.3.1 森林碳汇会计信息的表内披露 |
6.3.2 森林碳汇会计信息的附注补充披露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森林碳汇会计核算的应用研究 |
7.1 选点依据与研究前提 |
7.1.1 研究对象选择的依据 |
7.1.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7.1.3 关于研究假设的讨论 |
7.2 宜兴市林场森林碳汇的公允价值计量 |
7.2.1 森林碳汇实物量的计量 |
7.2.2 森林碳汇价值量的计量 |
7.3 宜兴市林场森林碳汇的会计核算 |
7.3.1 新增会计科目的设置说明 |
7.3.2 会计分录的编制 |
7.3.3 会计报表的编制 |
7.4 案例应用研究的一些启示 |
7.4.1 公允价值可以有效反映林场森林碳汇价值 |
7.4.2 公允价值较好地提升林场会计信息质量 |
7.4.3 森林碳汇公允价值需要重视多专业的全方位合作 |
7.4.4 更加强调全面引入市场化手段经营林业生产活动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EVA模型的徐工机械价值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企业价值评估主要方法对比与选择 |
2.1 价值评估的含义 |
2.2 目前常用评估方法及其比较 |
2.2.1 现金流量折现法(DCF) |
2.2.2 相对价值法 |
2.2.3 或有要求权法 |
2.2.4 三种常用评估方法的比较 |
2.3 EVA 评估模型的选择及其估值流程 |
2.3.1 EVA 的含义及其会计调整 |
2.3.2 EVA 的计算 |
2.3.3 从 EVA 到 EVA 价值评估模型 |
2.3.4 EVA 评估模型与 DCF 模型的比较及其优势 |
2.3.5 EVA 模型的估值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 EVA 模型的徐工机械价值评估 |
3.1 综合分析 |
3.1.1 徐工机械业务分析 |
3.1.2 徐工机械历史财务状况分析 |
3.2 徐工机械财务预测 |
3.2.1 销售收入的预测 |
3.2.2 预计高速增长期的利润表及资产负债表 |
3.2.3 预测高速增长期的 EVA |
3.2.4 预测稳定增长期的 EVA |
3.3 估算徐工机械的整体企业价值 |
3.4 分析和评价徐工机械价值评估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研究创新与局限 |
4.2.1 研究创新 |
4.2.2 研究局限 |
4.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框架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贡献与不足之处 |
1.3.1 本文主要贡献 |
1.3.2 今后研究方向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
2.1.1 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 |
2.1.2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
2.1.3 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 |
2.1.4 小结与评价 |
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
2.2.1 总体分析与评价 |
2.2.2 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 |
2.2.3 公允价值与会计信息质量 |
2.2.4 公允价值的应用问题研究 |
3 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
3.1 公允价值基本内涵 |
3.1.1 计量、会计计量与计量属性 |
3.1.2 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征 |
3.2 公允价值会计理论基础探源 |
3.2.1 会计目标理论:决策有用观 |
3.2.2 收益理论:全面收益观 |
3.2.3 资本保全理论:实物资本保全观 |
3.2.4 产权理论:有效契约观与机会主义观 |
4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演进与启示 |
4.1 美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历程回顾 |
4.1.1 美国早期公允价值理论与实务考察 |
4.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SEC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全面封杀 |
4.1.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SEC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全力维护 |
4.1.4 SEC对公允价值态度转变的原因 |
4.2 SFAS157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 |
4.2.1 SFAS157号的发布背景 |
4.2.2 SFAS157号的主要内容 |
4.2.3 对SFAS157的评析 |
4.2.4 SFAS157对我国的启示 |
4.3 金融危机背景下SEC与FASB的应对 |
4.3.1 金融危机的背景 |
4.3.2 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面临的挑战 |
4.3.3 SEC《市值会计研究报告》的内容及启示 |
4.3.4 FASB的应对 |
5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与国际趋同 |
5.1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的发展历程 |
5.1.1 IASB公允价值计量应用及发展概况 |
5.1.2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讨论稿》 |
5.1.3 IASB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征求意见稿》 |
5.1.4 IFRS13《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
5.2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进展及障碍 |
5.2.1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进展 |
5.2.2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的主要障碍 |
5.3 公允价值计量国际趋同述评及启示 |
5.3.1 公允价值计量趋同述评:基础与过程 |
5.3.2 公允价值计量趋同启示:发展及参与 |
6 基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及运用概况 |
6.1 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回顾 |
6.1.1 最初尝试阶段(1998年——2000年) |
6.1.2 全面回避阶段(2001年——2005年) |
6.1.3 谨慎运用阶段(2006年——现在) |
6.2 我国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规定 |
6.2.1 CAS3的具体规定及其与IAS40的差异 |
6.2.2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
6.3 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运用概况 |
6.3.1 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的总体情况分析 |
6.3.2 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分析 |
6.3.3 公允价值的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
6.4 影响采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因素 |
6.4.1 严格的市场管制 |
6.4.2 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程度不高 |
6.4.3 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 |
6.4.4 会计准则导向的影响 |
6.4.5 公允价值确认条件过于严苛 |
6.4.6 信息披露成本高 |
6.4.7 市场参与者成熟度较低 |
7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影响及完善对策 |
7.1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分析 |
7.1.1 对企业资产价值的影响 |
7.1.2 对企业资产与负债结构的影响 |
7.1.3 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 |
7.2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利润表的影响分析 |
7.2.1 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 |
7.2.2 利润波动的风险 |
7.3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纳税的影响分析 |
7.3.1 公允价值变动的纳税影响 |
7.3.2 不提折旧或摊销的纳税影响 |
7.4 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 |
7.4.1 准则的指导思想和执行成本问题 |
7.4.2 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不完善 |
7.4.3 企业对财务指标的调控问题 |
7.4.4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估值问题 |
7.4.5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问题 |
7.4.6 财务信息的可比性降低问题 |
7.5 提升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模式应用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
7.5.1 修订会计准则导向 |
7.5.2 完善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体系 |
7.5.3 加强投资性房地产估价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
7.5.4 理性处理“三非”市场状态下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 |
7.5.5 降低公允价值执行成本 |
7.5.6 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会计处理 |
7.5.7 完善投资性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 |
7.5.8 加强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审计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有益探索 |
8.1.1 研究结论 |
8.1.2 有益探索 |
8.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8.2.1 研究不足 |
8.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原则辨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同一控制下合并日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相关规定 |
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原则 |
(一) 以转让非现金资产作为合并对价的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 |
(二) 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 |
(6)借壳上市的财务思考——以海通证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海通证券借壳上市回放 |
二、案例分析 |
1. 性质与会计处理方法。 |
2. 壳公司的选择。 |
3. 股利政策的变化。 |
4. 融资的成功。 |
三、财务思考 |
1. 恰当选择借壳和融资的时机。 |
2. 壳公司的选择是实现成功借壳上市的关键。 |
3. 新老股东要实现双赢。 |
(7)合并会计报表关联交易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界定 |
2.1 合并理论选择与合并范围的修正 |
2.1.1 合并会计报表合并理论的比较与选择 |
2.1.2 我国合并会计报表的理论定位与合并范围的修正 |
2.2 关联交易及其经济后果分析 |
2.2.1 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相关概念 |
2.2.2 关联方交易经济后果分析 |
2.3 本文研究内容界定与主要调整原则 |
2.3.1 本文的研究内容界定 |
2.3.2 本文的主要调整原则 |
第三章 合并范围内母子公司关联交易调整研究 |
3.1 我国企业集团关联交易的分类及现状分析 |
3.1.1 我国企业集团关联交易的分类 |
3.1.2 我国企业集团关联交易合并现状分析 |
3.2 经营往来关联交易合并调整 |
3.2.1 转移债权债务的合并调整 |
3.2.2 关联购销交易合并调整 |
3.2.3 资产租赁的合并调整 |
3.2.4 资金占用合并调整 |
3.3 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的合并调整 |
3.3.1 资产置换的合并调整 |
3.3.2 委托、受托经营的合并调整 |
3.3.3 资产剥离或出售的合并调整 |
3.3.4 发生转让股权关联交易的调整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联营合营企业与母子公司关联交易调整研究 |
4.1 联营企业与母子公司交易未实现损益的调整 |
4.1.1 顺流交易中未实现损益的抵销 |
4.1.2 逆流交易中未实现损益的抵销 |
4.2 合营企业与母子公司交易未实现损益的调整 |
4.2.1 顺流交易中未实现损益的抵销 |
4.2.2 逆流交易中未实现损益的抵销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与创新点 |
5.1.1 对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修正并界定关联交易调整研究的内容 |
5.1.2 将母子公司关联交易划分为经营往来和资产重组关联交易分别进行具体研究,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
5.1.3 对企业与联营及合营公司关联交易的未实现损益应当分本期和前期加以调整 |
5.2 主要建议 |
5.2.1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会计规范 |
5.2.2 完善合并会计报表中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 |
5.2.3 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
5.2.4 加强外部相关机构的监管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8)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回顾 |
(一) 国外文献回顾 |
(二) 国内文献回顾 |
三、关键概念界定 |
(一) 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 |
(二) 资产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
(三) 机械性差异与动机性差异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五、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二章 新背景下资产处理差异概述 |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差异概述 |
(一) 地位和目标差异 |
(二) 基本前提差异 |
(三) 立法原则与信息质量要求差异 |
(四) 权责发生制及计量属性差异 |
(五) 报告差异 |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下资产税务处理的主要变化 |
(一) 资产的分类和计价 |
(二) 资产的成本费用扣除 |
(三) 资产的处置 |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资产会计处理的主要变化 |
(一) 资产的初始计量 |
(二) 资产的后续计量 |
(三) 资产的处置 |
四、新背景下两者对资产处理差异概述 |
(一) 资产分类方面的差异 |
(二) 资产计价方面的差异 |
(三) 资产折旧、摊销及减值方面的差异 |
(四) 资产处置方面的差异 |
第三章 几种主要资产的差异研究 |
一、存货差异分析 |
(一) 存货概念界定及范围比较 |
(二) 存货初始计量比较 |
(三) 存货后续计量比较 |
(四) 存货期末计量及损失处理比较 |
二、固定资产差异分析 |
(一) 固定资产界定比较 |
(二) 固定资产初始计量比较 |
(三) 固定资产后续计量比较 |
(四) 固定资产处置比较 |
三、无形资产差异分析 |
(一) 无形资产概念及界定比较 |
(二) 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比较 |
(三) 无形资产后续计量比较 |
(四) 无形资产处置比较 |
四、投资资产差异分析 |
(一) 投资资产的概念界定及分类比较 |
(二) 交易性金融资产比较 |
(三)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较 |
(四) 持有至到期投资比较 |
(五) 长期股权投资比较 |
第四章 资产差异协调的措施、经验及建议 |
一、资产差异协调的措施概述 |
(一) 机械性差异的协调 |
(二) 动机性差异的协调 |
二、资产差异协调的经验总结 |
(一) 机械性差异协调的经验 |
(二) 动机性差异协调的经验 |
三、从资产差异协调引发的建议 |
(一) 差异协调的适用原则 |
(二) 差异协调的建议 |
四、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财务情景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研究 ——会计核算子系统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2.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3 文献综述 |
1.4 本课题研究总体思路和方法 |
1.5 本论文总体结构 |
第2章 财务情景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相关理论 |
2.1 财务情景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相关概念 |
2.2 财务情景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基本理论 |
2.3 会计学科特点与财务模拟实验教学关系 |
第3章 东北大学现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分析 |
3.1 东北大学现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概况 |
3.2 东北大学现行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存在问题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章 财务情景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总体设计 |
4.1 总体设计思想和目标 |
4.2 总体设计原则 |
4.3 总体设计主要内容 |
4.3.1 样本企业情况及实验内容选取 |
4.3.2 企业概况设计 |
4.3.3 子系统设计 |
4.3.4 情景模拟设计 |
第5章 会计核算子系统总体设计 |
5.1 会计核算子系统设计思想和目标 |
5.2 会计核算子系统设计原则 |
5.3 会计核算子系统设计特征 |
5.4 会计核算子系统情景模拟设计 |
5.4.1 会计核算业务情景设计 |
5.4.2 单项实验情景设计 |
5.4.3 角色扮演设计 |
第6章 会计核算子系统具体设计 |
6.1 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选择与设计 |
6.1.1 账务处理程序选择 |
6.1.2 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与设计 |
6.1.3 主要业务流程设计 |
6.2 会计科目和账表设计 |
6.2.1 会计科目设计 |
6.2.2 会计凭证设计 |
6.2.3 会计账簿设计 |
6.2.4 财务会计报告设计 |
6.3 建账资料及会计核算业务设计 |
6.3.1 建账资料设计 |
6.3.2 会计核算业务设计 |
6.4 会计道德项目设计 |
6.4.1 违规报销实验设计 |
6.4.2 经理授意粉饰会计报表实验设计 |
6.5 突发事件项目设计 |
6.5.1 税务机关提出额外纳税要求实验设计 |
6.5.2 经理要求非正常入账实验设计 |
6.6 协调关系项目设计 |
6.6.1 与企业内其他部门协调关系实验设计 |
6.6.2 与企业外其他单位协调关系实验设计 |
第7章 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运行条件 |
7.1 硬件条件 |
7.2 软件条件 |
第8章 结束语 |
8.1 本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8.2 本论文的局限性 |
8.3 本课题的未来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盈余公积转增资本后的合并调整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试析利润表中的“其他综合收益”[J]. 梁梅华. 财会学习, 2017(21)
- [2]森林资源培育企业的森林碳汇会计研究[D]. 陈元媛. 南京林业大学, 2017(02)
- [3]基于EVA模型的徐工机械价值评估研究[D]. 胡金玉.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4]国际视角下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 ——兼论我国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D]. 王海连.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5]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原则辨析[J]. 王竹泉,朱炜. 财务与会计, 2012(04)
- [6]借壳上市的财务思考——以海通证券为例[J]. 王纪平,何梁矾.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 2010(01)
- [7]合并会计报表关联交易调整研究[D]. 雷伟. 重庆理工大学, 2009(07)
- [8]新《企业所得税法》与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资产的税务与会计处理差异研究[D]. 罗先锋. 厦门大学, 2008(08)
- [9]财务情景综合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研究 ——会计核算子系统分析与设计[D]. 费佳煜. 东北大学, 2007(03)
- [10]追加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实务解析[J]. 郑先弘,张维宾. 会计之友(上旬刊), 2007(06)
标签:其他综合收益论文; 公允价值论文; 投资性房地产论文; 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论文;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