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389例丙肝病毒感染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红敏[1](2021)在《160例丙肝阳性患者血清检出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情况分析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于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清中检出乙肝病毒标志物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 对2018年3月至2020年6月的160例丙肝阳性患者做研究,设为甲组,并选同期做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研究,设为乙组。两组均进行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甲组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高于乙组(P<0.05)。结论 于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清中,检出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比较高,尽管丙肝病毒会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乙型肝炎表面抗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乙肝完全治愈情,所在丙肝患者治疗中应考虑控制乙肝病毒感染。
李慧泉[2](2021)在《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恶性程度高、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给社会带来沉重医疗负担。因此,对HCC高危人群的筛查是降低该病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CHB)感染是其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本研究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GALAD作为HCC预测风险的指标评分,探讨HBV感染人群中GALAD评分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并建立GALAD异常风险模型,进一步分析转录因子19(transcription factor 19,TCF1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GALAD评分的影响,筛选出HBV感染者中GALAD评分异常的高危人群,为制定HBV感染者个体化的GALAD监测模式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1)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参加《福清市居民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HBV感染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及生活习惯,同时检测各项血液指标。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各影响因素与GALAD的相关性,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生化及血压指标与GALAD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最后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构建GALAD评分异常的风险模型。(2)使用Illumina公司的GSA芯片进行TCF19基因(rs1419881、rs3094187、rs3095239)分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TCF19基因多态性及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对GALAD的影响。结果:(1)HBV感染者一般情况本研究共纳入HBV感染者724名,其中男性275名,女性449名。年龄大于60岁者约占43.65%,约92.13%的HBV感染者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从事体力劳动工作者占79.42%,全家年收入在10万以下的居多(76.24%),73.48%的HBV感染者从不抽烟,11.19%的HBV感染者饮酒,19.20%的HBV感染者饮茶,BMI在18.5~23.9 kg/m2的居多(46.69%),向心性肥胖率为30.39%。40.75%的HBV感染者患有高血压,23.90%的HBV感染者患有糖尿病。(2)GALAD的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待业或下岗、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HDL、高AST、高GLU、高DBIL及高Hb A1c浓度均可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而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上和全家年收入10万~30万可降低GALAD升高的风险。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分层中,全家年收入≥10万者的OR值小于1,可降低GALAD升高的风险,结果十分稳定。在大部分分层中,非脑力劳动者、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GLU、高Hb A1c浓度的OR值大于1,可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结果相对比较稳定。限制性立方样条图分析表明,血清TG、HDL、ALT、AST、GLU、DBIL、TBIL及Hb A1c浓度与GALAD评分存在剂量反应关系。逐步logistic回归构建的HBV感染者GALAD评分异常的风险模型中包含以下因素:职业、全家年收入、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AST、DBIL,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69(95%CI:0.845~0.882)。当GALAD异常的风险模型评分为10分时,灵敏度为97.1%(95%CI:95.2%~99.1%),阴性预测值为82.7%(95%CI:80.3%~84.8%),说明得分小于10分的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概率较小;当总分为41分时,该模型的特异度为95.4%(95%CI:93.6%~97.3%),阳性预测值为94.8%(95%CI:92.1%~96.5%),说明得分大于41分的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概率较大。(3)TCF19基因多态性与GALAD的相关性研究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rs1419881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dds ratio,OR)为1.72(95%CI:1.13~2.60),A等位基因(AG+AA)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60(95%CI:1.08~2.36)。与rs3094187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62(95%CI:1.06~2.46),A等位基因(AG+AA)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52(95%CI:1.02~2.24)。与rs3095239位点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AG基因型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62(95%CI:1.06~2.46),G等位基因(AG+GG)携带者GALAD升高的风险OR为1.52(95%CI:1.02~2.25)。在分层分析中,3个SNP位点结果较稳定。基因-基因联合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同时携带3个SNP位点危险基因型者,GALAD升高的风险高于未携带危险基因型者,并且随着携带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也逐渐增加。(4)TCF19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GALAD的影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发现,TCF19基因rs1419881位点分别与吸烟(ORint=14.49,95%CI:10.15~29.11)、向心性肥胖(RERI=2.73,95%CI:0.52~4.93;ORint=4.37,95%CI:2.40~7.94)、高血压(ORint=8.70,95%CI:4.75~15.91)、糖尿病(ORint=8.14,95%CI:4.12~16.08)、冠心病(ORint=14.17,95%CI:1.81~18.07)存在交互作用;rs3094187位点分别与向心性肥胖(RERI=2.18,95%CI:0.13~4.22;ORint=4.05,95%CI:2.24~7.32)、高血压(ORint=8.02,95%CI:4.40~14.65)、糖尿病(ORint=7.42,95%CI:3.80~14.50)、冠心病(ORint=13.66,95%CI:1.74~17.20)存在交互作用;rs3095239位点分别与吸烟(ORint=11.36,95%CI:9.19~19.65)、向心性肥胖(RERI=2.18,95%CI:0.13~4.23;ORint=4.06,95%CI:2.25~7.34)、高血压(ORint=8.03,95%CI:4.40~14.65)、糖尿病(ORint=7.44,95%CI:3.81~14.53)、冠心病(ORint=13.68,95%CI:1.74~17.33)存在交互作用,使得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增加。结论:(1)待业或下岗、吸烟、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低HDL、高AST、高GLU、高DBIL及高Hb A1c浓度均可增加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而受教育程度及收入高可降低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HBV感染者GALAD异常的风险模型经验证后仍显示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当风险模型得分为41分时,阳性预测值高达94.8%,说明得分高于41分的HBV感染者GALAD异常概率较大,对该人群应进行GALAD相关指标检测,并监测其动态变化。(2)与野生基因型相比较,TCF19基因rs1419881、rs3094187及rs3095239位点变异均可增加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而且随着携带危险基因型个数的增加,GALAD升高的风险也逐渐增加,表明TCF19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有关,并且存在基因-基因联合作用。(3)rs1419881、rs3095239位点分别与吸烟、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存在交互作用,rs3094187位点分别与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存在交互作用,使得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增加,表明携带TCF19危险基因型且暴露于危险环境因素的HBV感染者GALAD升高的风险增加。(4)本研究是在福清地区HBV感染者中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其结果仍有待于在队列研究中进一步的验证。
王耀[3](2020)在《驻马店市HCV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及接受治疗情况现状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驻马店市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中HCV抗体阳性者核酸(HCVRNA)检测现状、HCVRNA阳性者治疗现状。分析影响HCV抗体阳性者接受HCV RNA检测和HCV RNA阳性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推动丙型肝炎诊疗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的研究方法,2019年5月1日--8月31日期间,对驻马店市驿城区、平舆县、汝南县、泌阳县四个地区五家具备HCVRNA检测资质和抗病毒治疗能力的医院就诊者中筛查出的年龄≥18岁的HCV抗体阳性者(包括既往阳性和新筛查阳性)开展调查。调查方式包括面对面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调查两种方式。对住院患者、与肝病相关的感染科和消化内科的门诊就诊者中发现的HCV抗体阳性者主要采用现场调查。对其他门诊筛查的丙肝抗体阳性者和现场调查遗漏的HCV抗体阳性者进行电话随访调查。收集HCV抗体阳性者的基本人口学信息、家庭经济状况、个人隐私问题、就医便利度、就诊信息、丙型肝炎防治知识、接诊医生信息、实验室检测信息和治疗信息等。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频数分布法,构成比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均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检验水准为α=0.05,进行双侧检验。结果:1核酸检测现状:共调查HCV抗体阳性者416例,HCV RNA检测率为58.41%(243/416),HCV RNA 阳性率为 82.72%(201/243)。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000-2999元(OR=5.36,95%CI:1.55~18.53)和≥3000元(OR=8.39,95%CI:2.01~35.01)者HCVRNA检测率均高于人均月收入<1000元者;自驾来就医的调查对象HCV RNA检测率高于乘公交来就医者(OR=4.30,95%CI:1.46~12.69);知晓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的调查对象HCVRNA检测率高于不知晓者(OR=1.89,95%CI:1.06~3.38);HCV感染状态被家人知晓的调查对象HCV RNA检测率高于不被家人知晓者(OR=5.11,95%CI:1.27~20.49);和常规医疗服务前检测HCV抗体的调查对象相比,出现肝病症状后检测者HCV RNA检测率较高(OR=3.78,95%CI:1.15~12.46);感染科/肝病科(OR=11.17,95%CI:3.61~34.55)和消化内科(OR=8.65,95%CI:2.38~19.74)的调查对象HCV RNA检测率高于外科。2整体治疗现状:HCV RNA阴性者中,排除既往HCV抗体阳性者后,抗病毒治疗、保肝/护肝治疗分别占13.42%(53/395)、31.14%(123/395)。在未做HCV RNA检测者中,抗病毒治疗者占5.78%(10/173);在HCV RNA阴性者中,抗病毒治疗者占9.52%(2/21)。在抗病毒治疗者中,有22.74%(12/53)的调查对象无抗病毒治疗指征。3抗病毒治疗现状:201例HCV RNA 阳性者中,抗病毒治疗率20.40%(41/2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水平者治疗率高于小学及以下学历者(OR=5.31,95%CI:1.04~27.11);家庭人均月收入≥3000元者治疗率高于人均月收入≤1999元者(OR=8.12,95%CI:1.83~36.14);丙型肝炎防治知识知晓者抗病毒治疗率高于不知晓者(OR=2.73,95%CI:1.10~6.73);出现症状后检测HCV抗体者治疗率高于医疗服务前筛查HCV抗体者(OR=5.40,95%CI:1.72~16.93)。结论与建议:1调查医院的HCV抗体阳性者HCV RNA检测率达到中等水平,但受到患者经济状况、家人是否知晓感染和就诊科室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检测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故医疗机构降低贫困患者的医疗负担(如减免检测费用或将检测纳入医保),同时鼓励患者在诊疗过程尽量取得家人配合,提升就医积极性,主动到肝病专科门诊就诊,可提高该类人群的HCV RNA检测率。2抗病毒治疗者中存在没有治疗指征的调查对象;HCVRNA阳性者抗病毒治疗率较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和对丙肝危害认识不足是该类人群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故建议患者使用纳入医保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以减轻医疗负担;同时鼓励患者向医生咨询丙肝相关问题,以消除对自身病情的疑惑,提高抗病毒治疗积极性。
刘丽莉[4](2020)在《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其人群普遍易感性呈全球性流行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7,100万HCV感染者,但80%的患者对自身感染不知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6年,WHO提出了彻底消除HCV感染的战略目标。因此,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已感染HCV人群,简化HCV筛查手段,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国医院对拟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住院病人常规筛查HCV,但缺乏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对实际筛查情况的认识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普遍丙肝筛查难以实现。为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和筛查率,充分掌握和利用医院已有的筛查数据,同时开发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HCV筛查工具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筛查的策略与方法展开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HCV筛查情况,并提出更有价值的HCV筛查策略。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包含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信息和HCV筛查结果,计算总体筛查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非肝病相关科室住院患者HCV阳性率。进而推算在现行政策下每年接受筛查的人数及可检测出的HCV抗体阳性患者的数量。制定更好的HCV筛查和管理策略。结果:2016年8个中心的总住院患者850,379人,其中HCV筛查人数为512,938,最终有467,008例(51.20%为男性)非肝病相关科患者纳入研究,非肝病相关科室HCV筛查率大于50%。HCV抗体阳性患者4,129例,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0.91%),男性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91%,高于女性的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反,年龄越小,HCV抗体阳性率越低,证实了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HCV筛查和防控所做相关努力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占HCV抗体阳性患者的90.14%(3,722/4,129),其中,606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儿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13%(95%CI,0.06%–0.20%),肿瘤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80%(95%CI,1.36%–2.24%)。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医院总住院患者为1.75亿人次,如果各医院同样能达到50%的筛查率,推算2016年在医院接受丙肝筛查的人数为8,750万人,进一步按照我们的阳性率推算可发现约77万非肝病科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最后,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加强HCV筛查后管理的建议。结论: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HCV筛查率高达50%以上,加强对已筛查人群的管理,可发现更多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效提高丙肝诊断率及治疗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对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充分利用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找到中国的千百万已感染患者,加快消除丙肝的步伐。第二部分:目的:HCV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性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进行首次临床效能评价。明确其应用于筛查HCV中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清除HCV进程。方法:在不同地区的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评估维尔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江苏维尔试剂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并应用现有的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雅培ARCHITECT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及英科新创丙肝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清HCV抗体检测。对于维尔试剂及雅培试剂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通过HCV RNA检测进一步验证。此外,根据受试者意愿,一部分患者也接受了美国Ora Quick快速丙肝病毒检测试剂的检测及维尔试剂的自采自测。结果:共纳入1,179名受试者,其中慢性丙肝感染者486例,其他非丙肝感染的肝病患者108例,体检人群585例。以雅培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为参考依据,Well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考核试剂)的敏感性为91.88%(95%CI,88.97%–94.09%),特异性为98.00%(95%CI,96.58%–98.86%)。考核试剂与英科新创生物科技公司的HCV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为97.02%(1,138/1,179)。考核试剂与Ora Quick试剂的一致性为98.50%(197/200)。此外,受试者应用考核试剂自我检测结果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HCV RNA检测结果还表明,在39例考核试剂出现假阴性的样本中,仅1例检测到HCV RNA阳性,同时在172例HCV RNA阳性病例中,考核试剂可检测到171例为阳性。结论: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能力能够满足HCV筛查需求。该试剂检测快速,无创,不需要仪器,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用于社区及家庭医疗中的HCV筛查。有望未来用于HCV的全面筛查,识别已感染人群,尽早实现消除HCV的目标。
詹淑华[5](2020)在《医务人员对结核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诊疗意向的调查:横断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从事结核病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对结核病患者筛查和监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认知意向情况,为制定针对结核病合并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治疗计划、降低药物性肝损伤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对象是云南省下属全部16个州、市综合医院中从事结核病诊疗的医务人员,通过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他们对结核病患者抗结核治疗期间或应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对肝炎病毒筛查和管理的意向。第二部分调查对象是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从事结核病诊疗工作的医务人员,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他们对抗结核治疗期间或应用糖皮质激素期间对肝炎病毒筛查和监测的意向,并评估被调查者所在医院进行肝炎病毒筛查的可能性。[结果]第一部分云南省内调查,共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42份,剔除无效问卷52份。合格的890份问卷分别来自21家三级综合医院和64家二级综合医院。在抗结核治疗前,医务人员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筛查意向的比例(48.8%,434/890)低于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筛查意向的比例(70.7%,629/890,P<0.001,χ2=88.805)。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前,医务人员对抗-HCV筛查意向的比例(72.1%,642/890)也低于对HBsAg筛查的比例(75.6%,673/8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4,χ2=2.794)。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提示:使用糖皮质激素前,医务人员的科室类别和职称是影响筛查抗-HCV意向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来自感染科(OR 1.834,95%CI 1.342-2.505,P=0.001)及具有高级职称(OR 1.745,95%CI 1.115-2.731,P=0.015)医务人员的诊疗认知优于非感染科及非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所在医院等级、科室类别和职称级别是影响筛查HBsAg意向的影响因素,其中来自三级医院(OR 1.735,95%CI 1.233-2.441,P=0.002)、感染科(OR 1.567,95%CI 1.133-2.167,P=0.007)及具有高级职称(OR 1.786,95%CI 1.104-2.888,P=0.018)的医务人员的诊疗认知优于二级医院、非感染科及非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医院等级和科室类别是医务人员对合并HCV感染者监测HCVRNA意向的影响因素,其中三级医院(OR 1.898,95%CI 1.285-2.802,P=0.001)、感染科(OR2.039,95%CI 1.391-2.988,P<0.001)医务人员的诊疗意向优于二级医院及非感染科医务人员;医院等级、科室类别和职称级别是医务人员对合并HBV感染监测HBV DNA意向的影响因素,其中三级医院(OR2.019,95%CI 1.385-2.943,P<0.001)、感染科(OR2.269,95%CI 1.573-3.275,P<0.001)和高级职称(OR2.435,95%CI1.373-4.320,P=0.002)的医务人员的诊疗认知优于二级医院、非感染科和非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第二部分全国性调查:共发出问卷2507份,包括22个省、4个直辖市和5个自治区。剔除无效问卷352份后,将合格的2155份问卷纳入分析。被调查者对结核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和监测的认知总分在0~8分之间,21.1%的被调查的医务人员认知总分低于5分,尤其是来自西部地区、二级医院和非感染科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抗结核治疗前对抗-HCV筛查意向的比例明显低于HBsAg筛查意向比例(52.8%vs.71.1%,P<0.001);在应用糖皮质激素前,医务人员有抗-HCV筛查意向的比例(72.7%vs.84.5%,P<0.001)也低于对HBsAg筛查的比例。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对HCV RNA的监测意向比例也明显低于对HBV DNA的监测意向比例(78.1%vs.86.4%,P<0.001);三级医院和非西部地区的医务人员对HCV RNA及HBV DNA检测的比例均高于二级医院及西部地区的医务人员。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务人员筛查和监测结核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的意向占比与其所在医院、所处地区、科室、以及是否有适当的实验室检查技术支持有关。[结论]目前我国结核病从业的医务人员对结核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与监测的意向仍存在较大差异。这表明,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增加对肝炎病毒检测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将减少结核病患者严重肝损伤的发生。
马宁[6](2020)在《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目的:本部分的研究目的:1.应用3种遗传模型分析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基因(IFNA1、IFNA2、IFNA5、IFNL4、IFNLR1、IFNAR2)、氧化应激系列基因(CYBA、NCF4、NOX4、SOD2、GCLM)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及lnc-RP11-150O12.3外显子区的rs2275959位点和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2.分析同一染色体上物理位置接近的SNPs构成的单倍体型和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3.应用3种统计方法分析各个系列SNPs的交互作用和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方法:1. 候选基因SNPs的选择。Pubmed数据库检索功能SNPs或者区域,这些SNPs或者区域可能会影响和HBV感染有关基因的m RNA的转录、蛋白质的表达,继而影响HBV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然后通过UCSC数据库和Ensemble数据库检索其具体物理位置和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的罕见等位基因频率(MAF),Hapmap数据库查询单倍体型信息,SNPinfo Web Server预测SNPs的功能。共21个SNPs(IFNA1-rs1332190、rs1831583,IFNA2-rs649053,IFNA5-rs7031048、rs3758236,IFNAR2-rs1051393、rs12233338,IFNLR1-rs10903035、rs11249006、rs7525481、rs4649203,IFNL4-rs12971396、rs8113007、rs7248668,CYBA-rs4673,NCF4-rs1883112,NOX4-rs1836882、rs3017887,SOD2-rs4880,GCLM-rs41303970,RP11-150O12.3-rs2275959)纳入本研究。2.样本收集。从石家庄市第五医院以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一、二、四附属医院中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3128例,包括:阴性对照者(Negative Control,Ne C)840例,HBV自然清除者(Natural Clearance,NC)496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691例、HBV相关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680例、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421例,其中CHB组、LC组和HCC组统称为HBV相关肝病组(HBV-induced liver diseases,HLD)。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抗凝血备用,同时以问卷形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检查结果、患病情况。3.基因分型。从抗凝全血中提取DNA,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检测方法对21个候选基因的SNPs进行分型检测。4.统计学分析。多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或K-W H秩和检验(正态分布方差不齐/非正态分布),两个或多个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SNPs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并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分析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共显性、显性和隐性模型分析21个SNPs与HBV慢性肝病易感性(HBV相关肝病组vs.阴性对照组)、HBV自然清除(HBV相关肝病组vs.HBV自然清除组)、HCC易感性(HCC组vs.LC+CHB组,HCC组vs.阴性对照组)的关联。以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均为双侧,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Haplo View软件进行单倍体型和疾病的关联分析。SNPStats软件对阴性对照个体21个位点的基因型频率行Hardy-Weinberg(H-W)平衡检验。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eneralized Multifact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GMDR)、Logistic回归分析(相乘模型)、叉生分析法(相加模型)进行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分析。结果:1 21个SNPs的等位基因频率符合H-W遗传平衡定律(P>0.05),证明研究对象具有群体代表性。2 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2.1 与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的SNPs位点以HBV慢性肝病作为病例组,阴性对照个体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的14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8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共显性模型下有5个位点和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其中危险性SNPs有3个:IFNAR2-rs1051393GT/TT vs.GG(P=0.001,OR=1.430;P=0.006,OR=1.471)、IFNLR1-rs4649203GG vs.AA(P=0.002,OR=1.676)、IFNLR1-rs7525481TT vs.CC(P=0.002,OR=5.907),保护性SNPs有2个:IFNLR1-rs11249006AG/GG vs.AA(P=0.000,OR=0.228;P=0.00234,OR=0.130)、IFNAR2-rs122333338CC vs.TT(P=0.003,OR=0.115)。显性模型中,有4个位点进入方程,其中危险因素有3个:rs1051393(GT+TT)、rs4649203(AG+GG)、rs7525481(CT+TT),其OR值分别为1.372、1.222、3.975;保护性因素有1个:rs11249006(AG+GG),OR=0.239。隐性模型中有2个位点进入方程:rs4649203GG和AA+AG比较属于危险因素:OR=1.478;rs122333338CC和TT+TC比较属于保护性因素:OR=0.185。以HBV慢性肝病作为病例组,阴性对照个体为对照组,IFNLR1基因附近的3个位点rs7525481_T,rs10903035_G和rs11249006_G构成单体域,单倍体型TAA是HBV慢性肝病的危险因素(P=0.0038,OR=1.208),CAG是疾病的保护性因素(P=3.428×10-32,OR=0.116)。GMDR结果提示rs7525481、rs11249006、rs10903035构成的3因子模型是和HBV慢性肝病相关的最佳互作模型,按照3因子交互组合将研究对象重新划分为患病的“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高危”人群患病的风险是“低危”人群的2.186(1.672,2.858)倍。相乘交互作用结果提示rs7525481_T和rs11249006_A的主效应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分别是OR=2.258、OR=1,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1.240,故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0.240倍。和rs649053_G的主效应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分别是OR=1.513、OR=1,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1.364,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0.364倍。rs7525481_T和rs10903035_G存在负相加交互作用,归因于两个位点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超额相对危险度是-2.67[RERI=-2.670(-4.670,-0.670)],两因素同时存在时(CT+TT、AG+GG)发病的危险性是它们各自单独存在时危险性之和的0.389倍[S=0.389(0.267,0.568)]。2.2 与机体清除HBV能力相关的SNPs位点以HBV慢性肝病组作为病例组,HBV自然清除组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的14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8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仅1个位点和机体清除HBV的能力有关:显性模型中IFNLR1-rs4649203AG+GG和野生型纯合体AA相比,属于危险因素(P=0.008,OR=1.344),携带AG及GG基因型的群体不易清除HBV。未发现与HBV清除能力相关的单倍体型。GMDR的方法未发现最佳交互模型。相乘交互作用结果提示rs1051393_T和rs7031048_G的主效应导致HBV持续感染的危险度均为1,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1.658,故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疾病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0.658倍。10对SNPs位点间未显示出基于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2.3 与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BV-HCC)进展有关的SNPs位点以HBV-HCC为病例组,CHB及LC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的14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8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共显性模型中有2个位点进入方程:携带rs1051393TT的个体比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更容易由HBV慢性肝病发展为HCC(P=0.021,OR=1.497);rs7248668GA和GG相比,属于危险基因型(P=0.002,OR=1.876)。显性模型中,仅1个位点进入方程:rs7248668GA+AA和GG相比属于危险因素,有更大的可能发展为HCC(P=0.006,OR=1.720)。隐性模型中有2个位点进入方程:rs1051393TT和GG+TG比较属于危险因素:(P=0.006,OR=1.512);rs649053GG和AA+AG比较属于危险因素:(P=0.019,OR=1.421)。IFNL4基因附近的3个位点rs12971396_G,rs8113007_T和rs7248668_A构成单体域,单倍体型GTA是HBV-HCC的危险因素(P=0.0362,OR=1.440),CAG是保护性因素(P=0.0423,OR=0.721)。GMDR的方法未发现最佳交互模型。相乘交互作用结果提示rs1051393_T和rs7031048_G的主效应导致HBV-HCC发生的危险度均为1,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2.325,故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HCC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1.325倍。rs4649203_A和rs7248668_A的主效应导致HBV-HCC发生的危险度分别为OR=1、OR=1.774,归因于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度为OR=1.995,故二者呈正相乘交互作用,致使HCC发生的可能性额外增加了0.995倍。14对SNPs位点间未显示出基于相加模型的交互作用。3 氧化应激系列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3.1 与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的SNPs位点以HBV慢性肝病组作为病例组,阴性对照组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氧化应激系列的6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0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共显性模型中有3个位点进入程:突变型杂合体rs4673AG和野生型纯合体GG相比,属于危险因素(P=0.01,OR=1.412);携带rs1883112AG/GG的个体与携带AA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更不易患病(P=0.011,OR=0.783;P=0.007,OR=0.672);突变型纯合体rs41303970AA和野生型纯合体GG相比,属于危险因素(P=0.027,OR=1.951)。显性模型中,有3个位点进入方程,其中保护性因素有2个:rs1883112(AG+GG)、rs1836882(TC+CC),其OR值分别为0.755、0.831;危险因素有1个:rs4673(AG+AA),其OR值为1.358。隐性模型中有3个位点进入方程:rs1883112GG和AA+AG比较属于保护性因素:OR=0.755;rs4880GG和AA+AG比较属于保护性因素:OR=0.507;携带rs41303970AA的个体比携带AG+GG的个体容易患病:OR=1.991。未发现与HBV慢性肝病易感性相关的单倍体型。GMDR结果提示rs1883112、rs1836882、rs4880、rs3017887构成的4因子模型是和HBV慢性肝病相关的最佳互作模型,按照4因子交互组合将研究对象重新划分为患病的“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高危”人群患病的风险是“低危”人群的2.029(1.479,2.782)倍。rs1836882_A和rs1883112_T在导致HBV慢性肝病发生中存在正相乘交互作用趋势(P=0.061,OR=1.200)。15对SNPs位点间未显示出基于相加模型的交互作3.2 与机体清除HBV能力相关的SNPs位点以HBV慢性肝病组作为病例组,HBV自然清除组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将氧化应激系列的6个位点连同吸烟、饮酒、性别、年龄共10个因素引入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仅1个位点和机体清除HBV的能力有关:共显性模型中突变型杂合体CYBA-rs4673AG和野生型纯合体GG相比,属于危险因素(P=0.045,OR=1.398)。该系列另5个位点均和HBV自发清除能力无关。3.3 与HBV-HCC进展有关的SNPs位点以HBV-HCC为病例组,CHB及LC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未发现与HBV-HCC有关的SNPs位点。4 RP11-150O12.3-rs2275959T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以CHB与LC为对照组,HCC为病例组,分析rs2275959T与HBV-HCC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共显性模型下CT、TT与CC相比均为HCC易感性的危险因素(P=0.016,OR=1.427;P=0.006,OR=1.561);显性模型下CT+TT和CC相比是危险因素(P=0.005,OR=1.477)。以阴性对照组为对照组,HCC为病例组,共显性模型下该位点的TT与CC相比为HCC易感性的危险因素(P=0.003,OR=1.748);显性模型下CT+TT和CC相比是危险因素(P=0.016,OR=1.463);隐性模型下TT和CC+CT相比是危险因素(P=0.014,OR=1.459)。结论:1.干扰素及其受体系列有5个位点和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其中危险性SNPs有3个:IFNAR2-rs1051393T、IFNLR1-rs4649203G、IFNLR1-rs7525481T,保护性SNPs有2个:IFNLR1-rs11249006G、IFNAR2-rs122333338C。rs4649203G同时和HBV自然清除有关。IFNAR2-rs1051393T、IFNL4-rs7248668A、IFNA2-rs649053G是HBV-HCC的危险因素。2.IFNLR1基因附近的3个位点rs7525481_T,rs10903035_G和rs11249006_G构成单倍体型TAA是HBV慢性肝病的危险因素。IFNL4基因附近的3个位点rs12971396_G,rs8113007_T和rs7248668A构成的单倍体型GTA是HBV-HCC的危险因素。3.干扰素及其受体基因的SNPs存在交互作用,可能对HBV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4. 氧化应激系列有5个位点和HBV慢性肝病易感性有关,其中危险性SNPs有2个:CYBA-rs4673A、GCLM-rs41303970A,保护性SNPs有3个:NCF4-rs1883112G、NOX4-rs1836882C、SOD2-rs4880G。rs4673A同时和HBV自然清除有关。5. Rs2275959T与HBV-HCC的发生有关。第二部分lnc-RP11-150O12.3多态性位点rs2275959 C与mi R-6739-3p结合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目的:探索RP11-150O12.3多态性位点rs2275959T对HCC发生发展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1.生信分析。RNASNP数据库检索RP11-150O12.3的局部二级结构;Lnc RNASNP2数据库检索通过rs2275959位点和RP11-150O12.3结合的mi RNA及RP11-150O12.3在肝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UCSC数据库下载RP11-150O12.3在肝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数据。2.细胞和组织实验验证rs2275959 C介导的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海绵吸附作用。q RT-PCR检测4株肝癌细胞株及LO2肝细胞中RP11-150O12.3、mi R-6739-3p的表达量,细胞爬片荧光探针原位杂交(Fish)实验在4株细胞株中对RP11-150O12.3进行定位;q RT-PCR检测RP11-150O12.3和mi R-6739-3p在30对肝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量;数量性状分析肝癌组织中RP11-150O12.3、mi R-6739-3p的表达量是否会因为rs2275959基因型的不同而改变,相关性分析不同rs2275959基因型个体肿瘤组织中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表达量是否具有相关性;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技术验证RP11-150O12.3及mi R-6739-3p的海绵吸附作用;最后利用q RT-PCR方法检测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结合是否影响RP11-150O12.3的表达量。3.细胞和动物实验研究RP11-150O12.3对QGY7703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利用慢病毒包装及感染技术构建RP11-150O12.3稳定过表达及敲减的QGY7703肝癌细胞系;在体外利用MTT及克隆形成实验,在体内利用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检测RP11-150O12.3对肝癌细胞QGY7703增殖能力的影响;利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过表达及敲减RP11-150O12.3后QGY7703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最后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RP11-150O12.3是否影响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结果:1.生信分析结果。RNASNP数据库检索RP11-150O12.3的局部二级结构显示,rs2275959野生型碱基C附近的序列(ACAGAACAAA)较易和其它核酸互补结合,而突变碱基U位于茎-环交界处,其下游序列(AAAUGCAUG)存在6对A-U对及3对C-G对会形成稳定的氢键,增加分子间作用力,使分子更稳定。Lnc RNASNP2数据库显示当rs2275959为野生型C时RP11-150O12.3和mi R-6739-3p有海绵吸附作用,当rs2275959突变为U时,该吸附作用会消失。Lnc RNASNP2数据库显示RP11-150O12.3在肝癌组织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从UCSC数据库下载的原始数据支持这一结论。2.细胞和组织实验验证rs2275959 C介导的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海绵吸附作用。q RT-PCR检测发现RP11-150O12.3在BEL7402、QGY7703、Hep G2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LO2正常肝细胞(P=1.7×10-4,P=2.6×10-5,P=0.002)。Fish实验检测RP11-150O12.3在BEL7402、QGY7703、Hep3B 3株肝癌细胞及LO2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均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中。mi R-6739-3p在BEL7402、QGY7703、Hep G2、Hep3B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量均显着低于LO2正常肝细胞(P=0.000)。在30对新鲜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检测RP11-150O12.3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其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癌旁组织(Z=-3.898,P=9.7×10-5)。Rs2275959基因型不同,肝癌组织中RP11-150O12.3的表达量亦不同,从携带rs2275959CC基因型的个体(Median=1.765)到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Median=4.496)再到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Median=5.836)其表达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CC-CT=0.348,PCC-TT=0.040)。而mi R-6739-3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Z=-3.363,P=0.001)。从携带rs2275959CC基因型的个体(Median=2.848)到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Median=1.459)再到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Median=1.106)其表达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PCC-CT=0.203,PCC-TT=0.045)。携带rs2275959CC及CT基因型个体的癌组织中两种RNA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rs=-0.734,P=3.5×10-4),携带TT基因型个体的癌组织中二者表达量没有相关性(rs=0.009,P=0.979)。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结果提示rs2275959-C能介导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海绵吸附作用。q RT-PCR实验结果进一步说明这种吸附作用能够导致RP11-150O12.3表达量下降。3.细胞和动物实验研究RP11-150O12.3对QGY7703肝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过表达及敲减RP11-150O12.3的稳定细胞系。MTT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RP11-150O12.3T的QGY7703细胞与空载质粒对照细胞(Control)相比,培养48h后增殖能力增强(P=0.04);将QGY7703细胞的RP11-150O12.3敲减后,与无关序列对照组(sh Control)相比,48h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0.042)。过表达RP11-150O12.3T的QGY7703细胞的相对克隆形成率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05),而将RP11-150O12.3敲减后,QGY7703细胞的相对克隆形成能力明显下降(P=4.26×10-4)。裸鼠成瘤实验结果显示,皮下注射过表达RP11-150O12.3T的QGY7703细胞的Balb/c小鼠其肿瘤生长速度及终重量显着高于皮下注射Control组细胞的小鼠(Pweight=0.004),皮下注射敲减RP11-150O12.3的QGY7703细胞的Balb/c小鼠其肿瘤生长速度及终重量显着低于皮下注射sh Control组细胞的小鼠(Pweight=0.011)。Transwell小室法检测RP11-150O12.3过表达或敲减后QGY7703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RP11-150O12.3T过表达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着高于Control组(P=0.028,P=0.010),RP11-150O12.3敲减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着低于sh Control组(P=0.002,P=0.024)。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和Control组细胞相比,QGY7703细胞过表达RP11-150O12.3T后G0/G1期的比例明显下降(P=0.001),S期的比例明显升高(P=1.9×10-4),说明RP11-150O12.3T能促进细胞周期从G0/G1期向S期转变。相反,和sh Control组比较,RP11-150O12.3表达量下调的QGY7703细胞G0/G1期的比例升高(P=1.13×10-4),S期比例明显下降(P=0.049),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和Control组细胞相比,QGY7703过表达RP11-150O12.3T后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降低(P=0.0011),两组细胞用5-Fu处理后这种差异更加明显(P=1.12×10-4)。相反,和sh Control组比较,RP11-150O12.3下调的QGY7703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高(P=0.003),两组细胞用5-Fu处理后这种差异也有所提高(P=0.001)。结论:1.RP11-150O12.3在BEL7402、QGY7703、Hep G2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LO2正常肝细胞,其表达位置在细胞浆。而mi R-6739-3p在BEL7402、QGY7703、Hep G2、Hep3B肝癌细胞中的表达量均低于LO2正常肝细胞。2.RP11-150O12.3在肝癌组织的表达量高于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从携带rs2275959CC基因型的个体到携带CT基因型的个体再到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肝癌组织中RP11-150O12.3表达量有逐渐升高的趋势,mi R-6739-3p表达量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mi R-6739-3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其癌旁组织。携带CC及CT基因型个体的癌组织中RP11-150O12.3和mi R-6739-3p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3.RP11-150O12.3与mi R-6739-3p的相互作用依赖于rs2275959C碱基且导致RP11-150O12.3的表达量下调。4.RP11-150O12.3作为一个促癌基因,在体外能促进HCC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促进细胞周期的进展,并抑制细胞凋亡;在体内能促使裸鼠成瘤。
赵宁[7](2020)在《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对MSM人群开展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的逐步阶梯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s,AIDS)和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疾病负担重,呈全球分布且病死率高,是国际重点关注的传染病。男男性行为者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是全球重要的HIV和上述病毒性肝炎感染的高危人群,其感染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识别感染者并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可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速度,但由于认知水平不够、受歧视/侮名,及检测机构数量有限等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nization,WHO)估计,全球约3亿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者中仅不足5%接受过检测,以至于病毒性肝炎每年导致全球约140万人死亡。与此相对应,全球高达79%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通过检测知晓自己的HIV感染状况,全球MSM过去一年的HIV检测率也接近50%。尽管WHO几乎同时提出了2030年根除HIV和病毒性肝炎的全球防控目标,但病毒性肝炎检测率至今仍显着低于HIV检测率。2016年WHO制定了HIV自我检测使用指南,并鼓励肝炎检测向艾滋病领域学习借鉴,但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在推动各类高危人群检测肝炎病毒方面仍缺乏应用。如何识别并招募分散的高危人群,为其提供方便可行的肝炎病毒检测策略是全球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我国既往缺乏对MSM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状况的报道,尤其缺少对其甲型病毒性肝炎(HAV)感染状况的研究;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开展HIV和病毒性肝炎的联合检测是否能被MSM人群接受尚不清楚;基于自我检测策略的联合检测试剂是否可促进MSM人群的HIV检测率也有待评估。上述问题的解答对于卫生部门制定新型病毒性肝炎检测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掌握对MSM人群开展基于线上(互联网)和线下(基于场所)的HIV及HAVHBVHCV感染检测的可行性和影响效果。(1)掌握基于HIV自愿咨询检测门诊(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招募MSM人群的HIV感染状况,并分析其与病毒性肝炎感染等因素之间的关联性;(2)明确利用微信公众账号线上招募MSM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行性,及此种线上招募方式MSM人群中HAVHBVHCV的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3)明确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对微信公众账号线上招募MSM人群病毒性肝炎检测率的影响效果。方法:1).沈阳MSM人群病毒性肝炎、生殖器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率及与HIV感染关联性的横断面调查2018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VCT门诊求询的MSM中招募研究对象参与项目。获得研究对象参与项目书面知情同意后开展由调查对象完成的自填式问卷调查,以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背景学、寻伴方式、性行为、新型毒品使用行为及性病症状等特征,随后收集调查对象的直肠拭子和静脉血标本。采用四代抗原抗体检测试剂筛查HIV并采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HIV,采用快速检测试剂检测丙型肝炎抗体(HCV-Ab),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甲型肝炎IgM(HAVIgM)。另外,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直肠拭子标本检测生殖器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Mg)、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及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CT),淋病奈瑟氏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NG),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小球菌(Up1,Up3,Up6,Up14)和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共10种性病指标感染状况。此外,我们还对采集的静脉血液开展了梅毒螺旋体颗粒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检测,以确定其梅毒螺旋体的感染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了MSM研究对象HIV感染的影响因素;2).基于新媒体招募MSM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性行调查研究2017年10月至2019年8月,利用微信公众号招募全国MSM调查对象参与项目,对符合纳入标准的MSM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问卷调查,对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调查对象收取50元押金并免费邮寄HIV/梅毒/HAVHBVHCV快检试剂盒及配套耗材,研究对象按照项目提供的说明书进行自检并通过手机拍照检测结果,上传至项目提供的在线检测结果收集系统。项目人员及时返还50元押金并提供15元的调查误工补助。工作人员根据MSM调查对象反馈的自检结果,对自检阳性者提供检测后咨询和临床转介服务。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感染病毒性肝炎的相关危险因素;3).通过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评估联合检测试剂对新媒体线上招募MSM的HAV-HBV-HCV和HIV检测促进效果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微信公众账号上发布项目招募公告,招募有意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干预项目的MSM参与项目。筛选合格后将符合入组条件的MSM随机分为四组,采用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Steppedwedged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开展为期12个月的干预和随访,对四组调查对象分别在基线,及入组3、6、9个月提供HIV和HAV、HBV、HCV自我检测试剂。每三个月对四组调查对象分别开展一次在线问卷随访,评估MSM调查对象的HIV和HAV、HBV、HCV自报检测情况,及实际检测情况等。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on equation,GEE)模型和广义混合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评价联合自我检测试剂对MSM调查对象HAV、HBV、HCV检测改变状况。结果:1).沈阳MSM人群病毒性肝炎、生殖器/人型支原体感染率及与HIV感染关联性的横断面调查共183名MSM调查对象参与了这项研究,77.0%的调查对象年龄在25岁以上,76.5%拥有全职工作,87.4%当前婚姻状况为未婚,74.3%的最高教育程度为中学以上。51.4%的调查对象在过去一年中通过社交软件(APP)寻找同性伴侣。实验室检测显示,HIV感染率为19.7%,梅毒为12.0%,HAV为1.1%,HBV为3.3%,HCV为0.5%,Mg为15.3%,Mh为7.1%。此外,NG为0.5%、CT为4.4%、Uuu为4.4%、HSV-2为1.1%,未检测到Uup1、Uup3、Uup6、Uup14感染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HIV感染与曾通过社交软件寻找性伴(调整后的优势比[aOR]=2.6),Mg感染(aOR=3.2),Mh感染(aOR=4.1)和梅毒感染(aOR=3.1)存在独立的统计学关联性(P均<0.05);2).基于新媒体招募MSM参与HIV和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性行调查来自29个省市/自治区的2103名MSM参与了项目。MSM调查对象各项自我检测指标的反馈率分别为:HIV(86.5%)、梅毒(85.2%,)、乙肝(85.0%)、丙肝(85.3%)、甲肝(57.6%),同时反馈了HIV和乙肝、丙肝三项检测结果者占84.2%;反馈自我检测结果的MSM调查对象中各种检测项目感染率分别为HIV(3.0%[54/1819],95%CI,[2.2~3.9]%)、梅毒(4.2%[76/1792],95%CI,[3.4~5.3]%)、HBV(3.0%[53/1789],95%CI,[2.2~3.9]%)、HCV(0.1%[2/1794],95%CI,[0.0~0.4]%)和HAV(0.8%[8/1043],95%CI,[0.3~1.5]%);调查对象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即感染了HAV、HBV、HCV指标之中至少一个指标者的比例)为3.5%(63/1811),95%CI,(2.7~4.4)%。MSM调查对象的病毒性肝炎检测感染率分布不平衡,感染率比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南部和东南部。其中东南和东北部的福建(11.8%)、安徽(11.1%)和吉林省(9.5%)病毒性肝炎检测感染率最高,而我国西部地区检测感染率低(<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性性行为性角色中为受方(vs.同性性行为中为攻方)(OR=2.3,95%CI=1.1~4.8,P=0.011),性角色仅口交/爱抚(vs.同性性行为中为攻方)(OR=3.0,95%CI=1.3~7.1,P=0.019),HIV自检阳性(OR=2.2,95%CI=1.0~4.7,P=0.044)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显着更高;而既往曾经接种过甲肝疫苗(OR=0.2,95%CI=0.1~0.3,P<0.001)以及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OR=0.06,95%CI=0.03~0.12,P<0.001)的MSM调查对象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显着更低;甲、乙、丙肝结果反馈者中愿意将试纸推荐给性伴或朋友检测的比例分别为84.3%(879/1043)、83.7%(1498/1789)、83.7%(1501/1794)。MSM调查对象使用自我检测试剂的体验度较好,其中88.1%认为自检试剂的“申请-邮寄-检测”环节很方便/没有困难,83.8%愿意将本项目提供的自检试剂推荐给其性伴或MSM朋友使用;3).通过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评估联合检测试剂对新媒体线上招募MSM的HAV-HBV-HCV和HIV检测促进效果共招募560名合格的MSM参与本项目,将合格的MSM调查对象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调查对象人数为140人。69.3%(388/560)的调查对象年龄在21~30岁之间,83.2%(466/560)的调查对象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超过70%(394/560)的调查对象性取向为同性;465人(83.0%)参加了至少一轮后续随访,394人(70.4%)完成连续12个月的所有随访调查;项目干预随访期间共为调查对象及其伴侣/朋友累计邮寄自检试剂1556份,反馈率为90.4%(1407/1556)。干预前MSM调查对象自报过去3个月病毒性肝炎检测率为9.0%,而干预后检测率增加至82.2%;而干预前根据上传检测判定的真实HAV、HBV、HCV检测率分别为5.3%、12.1%和5.6%,而干预后调查队列真实HAV、HBV、HCV检测率分别增加至64%、73.8%和76.9%。通过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估计方程估计分析显示,干预阶段比非干预阶段调查对象的自报过去3个月的肝炎检测率,以及真实HAV、HBV、HCV检测率均显着增加(P均<0.001)。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研究期间MSM调查对象的HIV、HAV、HBV、HCV检测行为之间均存在显着正向关联性(P均<0.001)。结论:1).通过社交软件寻找性伴,感染了Mg、Mh和梅毒的MSM人群的HIV感染风险显着增加。相关部门应采用手机社交软件对MSM人群进行HIV检测促进和干预,同时需关注既往被忽视的性病,如Mg和Mh的检测和预防;2).通过新媒体和HIV、HAV-HBV-HCV联合检测试剂及辅助的自我检测可以快速招募到全国大规模MSM参与HIV和肝炎联合检测,预交押金-检测-退还押金的检测模式在MSM调查对象中的接受度和可行性较高。3).MSM人群病毒性肝炎自我检测反馈率高,使用和检测体验度较高,对病毒性肝炎“二次传递”检测的模式接受度较高。4).我国东南地区和东北MSM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高,病毒性肝炎感染与该人群的HIV自检阳性、性行为角色为被动者及口交行为者存在显着正向关联性,而与接种过HBV和HAV疫苗行为存在显着的负关联性;5).通过微信公众账号提供HIV和HAV-HBV-HCV自我检测试剂可显着提高MSM群体的HAV-HBV-HCV检测率;MSM人群的HIV自我检测行为与HAV-HBV-HCV自我检测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性。
史浚颉[8](2019)在《江苏省农村部分地区有偿献血人群间隔近30年丙肝感染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江苏省农村某些地区有偿献血人群间隔近30年后丙肝感染情况方法:选择江苏省农村某些地区上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存在有偿献血的三个自然村,采用横断面现场调查的方法,于2016年3月-5月,研究者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丙肝抗体、简单血常规及生化指标检测。比较不同采血方式、丙肝感染状况、临床转归及影响因素。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全血采血、单采血浆及混合采血这三组不同献血途径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阳性及阴性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学特点。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抗HCV阳性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通过FIB-4指数(Fibrosis 4 Score)对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判断。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轻度肝纤维化及严重肝纤维化两组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学特点。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FIB-4指数判断严重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采集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694名,其中全血采血者363名,单采血浆偿还血细胞者780名,混合采血者(全血+单采血浆者)551名。分为三组,临床指标如血小板(Blood platelet P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三组之间有显着差异(P均<0.001),当时经济状况(元/月)在采血方式上也有差异(P=0.005),采血次数和因ALT升高被拒这两个指标有显着差异(P均<0.001)。共检测到879例抗HCV阳性患者,824例抗HCV阴性患者。以抗HCV阳性及阴性为二分类变量,将单因素P<0.1作为条件,纳入参数年龄、采血方式、饮酒状况、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PLT、ALT、AST、采血次数和因ALT升高被拒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教育程度,经济状况,采血次数是抗HCV阴性相关指标。年龄,采血方式,因为ALT升高被拒,BMI(尤其≥28),PLT、ALT、AST是抗HCV阳性相关指标。对870例抗HCV阳性患者进行HCV RNA检测,共检测到HCV RNA阳性患者702例(80.68%)。其中≤104 IU/ml,88例(12.53%);>104 IU/ml,≤106IU/ml,432例(61.54%);>106IU/ml,182例(25.93%)。对702例HCV RNA阳性的慢性丙肝患者进行了FIB-4指数计算,其中FIB-4指数>3.25的患者有203例(28.92%);FIB-4指数≤3.25的患者有499例(71.08%)。分别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单因素比较可见,年龄、饮酒状况、体重指数、PLT、经济状况和采血次数等指标均有显着差异(P均<0.05)。而性别、ALT、AST、受教育程度、HCV RNA等指标无差异性(P均>0.05)。以FIB-4指数判断轻度及严重肝纤维化为二分类变量,将单因素P<0.1作为条件,纳入参数年龄、饮酒状况、体重指数、PLT、采血次数和经济状况等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尤其≥60岁),经常饮酒以及PLT是FIB-4指数判断严重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结论:江苏省农村某些地区有偿献血人群间隔近30年后丙肝感染情况仍然非常严重。抗HCV阳性与年龄,体重指数以及PLT、ALT、AST等指标有相关性。年龄(尤其≥60岁),经常饮酒以及PLT是FIB-4指数判断严重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
徐亮[9](2019)在《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高灵敏方法评估实施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母婴阻断后孩子发生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的现状、探讨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母亲的影响。方法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的随访、变化分析;第二部分对经过HBV母婴阻断的孩子进行7月-24月的随访,应用nested PCR检测其外周血中HBV DNA、HBV RNA的基因表达,以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第三部分为实施HBV母婴阻断的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1年内肝功能、HBV DNA变化的随访研究。结果按照我国现行HBV母婴阻断疗效评估标准,51例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HBsAg、HBV DNA均阴性,HBV阻断成功率为100%。对其中随访资料相对完整的13对母子外周血进行nested PCR检测,证实诊断为OBI的孩子多达11例,结果发现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发生OBI的几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χ2=5.318,P=0.021;脐带血PBMC细胞中HBV基因检测结果与母亲外周血PBMC细胞一致,而脐带血血浆中未能检测出HBV基因;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的7例孩子中有5例可以检测HBV基因。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的抗HBs水平在出生2月时升高,阳性率高达96.1%;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4%,12月时全部阴转;HBeAb阳性率在出生2天时高达50%,在24月时仅剩1例阳性;Anti-HBc出生时阳性率100%,随后逐渐下降,但在24月时反跳至91.9%。将母亲分娩前HBV DNA分为HBV DNA<500 Copies/mL,HBV DNA≥500 Copies/mL且<10^6 Copies/mL,以及HBV DNA≥10^6 Copies/mL三组,发现孩子HBeAg阳性率在出生2天、2月时分别为22.7%、63.6%、93.3%和0、36.4%、36.4%,HBeAb阳性率在孩子2天、2月、7月时分别为77.3%、45.5%、13.3%,65.2%、27.3%、6.7%及36.8%、11.1%、0%,均P<0.01。分娩前HBe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出生2天、2月的HBeAg阳性率分别为85.2%、33.3%,明显高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7.1%、0%,均P<0.01;其HBeAb阳性率分别为18.5%、3.7%、0%,明显低于HBeAg阴性母亲所生孩子的100%、100%、60%,均P<0.01。孩子出生2天肝功能异常比较常见,轻度肝功能异常(ALT和或AST>40 U/L且<80 U/L)47.1%,肝功能明显异常(80 U/L<ALT和或AST)占35.2%,但无肝衰竭病例发生,且多无需特殊治疗。对母亲产后随访1年,肝功能异常率为33.3%(17/51),肝炎发生率为27.4%(14/51)。将母亲分为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组及非LdT组,进行肝功能异常率比较,LdT组为60%(6/10),非LdT组26.8%(11/41),其中明显肝功能异常者LdT组仅10%(1/10),非LdT组为7.3%(3/41);肝炎发生率,LdT组为40%,非LdT组为24.4%,两组比较均P>0.05。两组肝炎发作均在3月内,且均未出现TBIL的升高。10例停用LdT母亲在1年内有6例发生HBV DNA反弹,主要发生在产后3月内(5/6),其中4例发生肝炎。HBeAg阳性母亲肝炎发生率为33.3%,显着高于HBeAg阴性母亲的8.3%,χ2=4.694,P=0.032;HBV DNA≥10^6 Cs/mL母亲肝炎的发生率53.3%,也显着高于HBV DNA<10^6 Cs/mL母亲的8.3%,χ2=12.675,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是否发生肝炎仅与分娩前log10 HBV DNA呈显着相关性(β系数=0.507,t=2.747,P=0.009)。结论按照现行HBV母婴阻断评估标准,HBV母婴阻断“成功”的13例孩子有11例发生OBI,应引起临床重视;母亲HBeAg阳性是孩子发生OBI的危险因素;脐带血PBMC细胞可能是母婴传播OBI的一个重要途径;孩子HBV血清标志物仅抗-HBs阳性并不能排除OBI。孩子出生后HBeAg、HBeAb的表达主要受母亲HBV DNA水平及HBeAg的影响,12月内HBeAg、HBeAb、抗-HBc考虑主要来自于母体。HBsAg阳性母亲分娩后停用LdT发生HBV DNA反弹、肝炎发作比较常见,多在产后3月内,所以分娩后3月内是监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的关键时期,分娩前HBeAg阳性、HBV DNA水平≥10^6 Cs/mL是发生肝炎的危险因素。
户林燕[10](2019)在《衡水地区HBV合并HCV感染患者病毒载量、肝功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我国是HBV感染率较高国家之一。在慢性肝炎中,HBV和HCV是两个主要的致病因子。同时,导致全球慢性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是HBV和HCV感染,HBV和HCV感染还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胃肠道外传播是HBV和HCV传播的主要方式,导致HBV/HCV重叠感染并不少见,HBV/HCV重叠感染的患者数量由于隐匿性HBV感染的存在可能被低估了。因此,HBV合并HCV感染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由于HBV和HCV的流行因地区而异,不同地区的HBV合并HCV感染率从1%到15%不等。静脉吸毒、血液透析、输血、器官移植、艾滋病等高危人群HBV/HCV合并感染率明显增高,好发人群是免疫力低下的老年男性。与单独的HBV病毒或HCV病毒感染患者相比,HBV/HCV重叠感染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的肝损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在日常工作中HBV/HCV重叠感染患者也更容易出现漏检。因此,在本研究中拟探讨:1.衡水地区HBV/HCV合并感染与单独HBV、HCV感染的生化指标的相关性;2.HBV/HCV合并感染与单独HBV、HCV感染的病毒载量的差异;3.病毒载量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为了解衡水地区HBV/HCV合并感染临床,提高衡水地区HBV/HCV重叠感染的检出率,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病情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衡水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衡水地区HBV/HCV重叠感染住院患者67例,单独HBV感染住院患者127例,单独HCV感染患者113例。2.病例纳入标准:1)HBV/HCV重叠感染患者血清HBs Ag、抗-HCV和HCV RNA均阳性且超过6个月的慢性肝脏疾病患者;2)单独HCV感染患者除HBsAg阴性外,与HBV/HCV重叠感染患者的诊断依据相同;3)单独HBV感染患者的诊断依据是HBsAg阳性超过6个月或(和)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4)所有患者均未接受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治疗;5)所有患者常住地均为衡水地区。3.空腹的状态下各采集2ml静脉血,加入到真空促凝管中让血清自然析出,对所收集的血清进行编号,记录后放于-20℃的冰箱冷冻室中保存备用。4.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 Ab)、HCV抗体定性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5.应用奥林巴斯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谷氨酰转移酶(GGT)指标。6.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统计的卡方检验进行分析;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相关性分析,r代表相关系数,r值为正值代表正相关,r值为负值代表负相关。结果:1.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单独HBV感染组、单独HCV感染、HBV/HCV重叠感染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患者病毒载量的比较:单独HBV感染住院患者HBV DNA阳性率70.0%显着高于HBV/HCV重叠感染患者HBV DNA阳性率5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HCV感染住院患者HCV RNA阳性率100.0%显着高于HBV/HCV重叠感染患者HCV RNA阳性率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V/HCV重叠感染组HBV DNA载量为(12.98±1.24)×103IU/ml、单独HBV感染组HBV DNA载量为(98.92±2.57)×103IU/ml,HBV/HCV重叠感染组HBV DNA载量显着低于单独HBV感染组,两组的HBV 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HCV重叠感染组HCV RNA载量为(37.5±8.9)×103IU/ml、单独HCV感染组HCV RNA载量为(374.2±31.2)×103IU/ml,HBV/HCV重叠感染组HCV RNA载量显着低于单独HCV感染组,两组的HCV RNA载量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组患者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比较:1)与单独HBV感染组相比,HBV/HCV重叠感染组Glb、TB、ALT、GGT水平均显着增高,而PTA水平则显着下降(P值均<0.05);2)与单独HCV感染组相比,HBV/HCV重叠感染组Alb水平明显下降,Glb、TB、AST、ALT、GGT水平均显着增高,而PTA水平则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单独HBV感染组和HBV/HCV重叠感染组乙肝五项的比较:与单独HBV感染组相比,HBV/HCV重叠感染组HBeAg阳性率明显增高,HBcAb阳性率明显下降,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eAg阳性是乙肝病毒复制和传染性强的可靠标志;HBcAb并非保护性的抗体,而是乙肝病毒既往感染的标志。HBV/HCV重叠感染组HBcAb阳性率明下降,可能与HCV干扰HBV病毒复制有关。6.3组患者肝损伤进程的比较:HBV/HCV重复感染组慢性肝炎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单纯HBV感染组(32.84%v.s 78.74%),重叠感染组慢性肝炎的发生率显着低于单纯HCV感染组(32.84%v.s 8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8,P<0.05)。HBV/HCV重复感染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单纯HBV感染组(31.34%v.s 21.26%),重叠感染组的肝硬化发生率显着高于单纯HCV感染组(31.34%v.s 11.50%),重叠感染组肝硬化患者提示预后不良,两组患者在疾病预后与转归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P<0.05)。7.HBV/HCV重叠感染组患者病毒载量与细胞因子的比较将重叠复制组分为两组-I组病毒载量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0×103 copies/ml;II组病毒载量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1.0×103copies/ml。I组IL-1β、IL-6、TNF-α、IL-4、IL-10水平与II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II组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I组,而IL-4、IL-10水平均高于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V DNA载量、HCV RNA载量与IL-1β、IL-6、TNF-α指标呈正相关,与IL-4、IL-10均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单独HBV或HCV病毒感染相比,HBV/HCV重叠感染更易发生严重的肝脏损害,肝硬化的发生率也显着升高。2.进入肝硬化病程的HBV/HCV重叠感染组患者,HBV DNA、HCV RNA病毒复制载量的水平越低,肝损伤越重,肝脏病变程度甚至进入肝硬化失代偿期,预后不良。慢性肝炎病程的HBV/HCV重叠感染组患者,肝功能相关生化指标升高更显着,肝损伤更重。HBV/HCV重叠感染组患者更应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在HBV/HCV重叠感染组中HBV DNA、HCV RNA载量与IL-1β、IL-6、TNF-α指标呈正相关,与IL-4、IL-10呈负相关。
二、389例丙肝病毒感染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89例丙肝病毒感染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160例丙肝阳性患者血清检出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情况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2)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的危险因素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TCF19 基因多态性与GALAD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本研究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研究现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驻马店市HCV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及接受治疗情况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 研究现场 |
2 研究对象 |
3 相关定义 |
4 研究方法 |
5 研究内容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处理 |
8 伦理学审核 |
9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基线情况描述 |
1.1 全部调查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
1.2 全部调查对象家庭经济状况特征 |
1.3 全部调查对象就医便利度特征 |
1.4 全部调查对象隐私问题特征 |
1.5 全部调查对象就诊信息特征 |
1.6 全部调查对象丙型肝炎知识知晓特征 |
2 调查对象HCV RNA检测现状分析 |
2.1 HCV抗体阳性者HCV RNA检测情况 |
2.2 HCV抗体阳性者HCV RNA检测影响单因素分析 |
2.3 HCV抗体阳性者HCV RNA检测影响多因素分析 |
2.4 HCV抗体阳性者未进行HCV RNA检测原因分析 |
3 HCV抗体阳性者治疗现状 |
3.1 整体治疗情况 |
3.2 HCV RNA阳性者治疗情况 |
3.3 HCV RNA阳性者抗病毒治疗影响单因素分析 |
3.4 HCV RNA阳性者抗病毒治疗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丙肝抗体阳性者调查问卷 |
综述 丙型肝炎诊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丙肝的流行病学 |
1.1.1 全球的疾病负担 |
1.1.2 各地区流行状况 |
1.1.3 全球基因型分布 |
1.1.4 传播途径 |
1.1.5 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
1.1.6 我国的丙肝流行病学研究 |
1.2 HCV病原学 |
1.3 HCV感染的自然史 |
1.4 丙肝的预防与诊治 |
1.4.1 预防措施 |
1.4.2 实验室检查 |
1.4.3 诊疗及管理 |
1.4.4 抗病毒治疗 |
1.5 防治丙肝面临的挑战 |
1.5.1 WHO的战略目标 |
1.5.2 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挑战 |
1.5.3 HCV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
1.5.4 HCV筛查策略 |
1.5.5 HCV筛查方法 |
第2章 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实验方法 |
2.2.1 HCV抗体的检测 |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2.3 统计学分析 |
2.3 研究结果 |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布 |
2.3.2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
2.3.3 不同性别、年龄间HCV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
2.3.4 HC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
2.3.5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情况 |
2.3.6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
2.3.7 不同科室HCV抗体阳性情况 |
2.3.8 全国丙肝抗体检测情况推算 |
2.3.9 加强医院内丙肝筛查管理建议 |
2.4 讨论 |
第3章 丙肝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的效能评价 |
3.1 研究方法 |
3.1.1 总体方案设计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步骤 |
3.1.4 主要试剂 |
3.1.5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考核试剂检测 |
3.2.2 参比试剂1检测 |
3.2.3 血样采集及处理 |
3.2.4 血清样本检测 |
3.2.5 数据收集 |
3.2.6 统计学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受试者分布 |
3.3.2 各中心检测情况 |
3.3.3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
3.3.4 检测结果描述性统计 |
3.3.5 考核试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
3.3.6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1的一致性 |
3.3.7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2的一致性 |
3.3.8 参比试剂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
3.3.9 参比试剂2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
3.3.10 自采自测使用方式的适用性 |
3.3.11 病毒学阳性检出率 |
3.3.12 假阴性结果分析 |
3.3.13 低滴度样本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本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医务人员对结核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诊疗意向的调查:横断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云南省医务人员对结核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诊疗意向的调查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章 中国大陆地区医务人员对结核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诊疗意向的调查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交互作用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lnc-RP11-150O12.3多态性位点rs2275959 C与 miR-6739-3p结合对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宿主基因多态性对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易感性及疾病进展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对MSM人群开展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的逐步阶梯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沈阳MSM人群病毒性肝炎、生殖器支原体/人型支原体感染率及与HIV感染关联性的横断面调查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招募及数据收集 |
2.2 直肠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
2.3 血液样本的实验室处理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人口统计学和性行为 |
3.2 HIV/STIs感染率 |
3.3 HIV感染率与感染STIs的数量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 |
3.4 HIV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基于新媒体招募MSM参与HIV和 HAV-HBV-HCV联合自我检测的可性行调查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流程 |
2.2 使用的检测试剂及自我检测步骤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2.4 伦理学许可 |
3 结果 |
3.1 调查对象对HIV和肝炎自我检测的参与和反馈情况 |
3.2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和性行为分布 |
3.3 调查对象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及影响因素 |
3.4 MSM调查对象对在线开展HIV联合病毒性肝炎自检的使用体验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通过多阶段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评估联合检测试剂对MSM的HAV-HBV-HCV和 HIV检测促进效果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设计及研究流程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伦理学许可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招募 |
3.2 分组和随访 |
3.3 申请及使用自检试剂 |
3.4 调查对象基线特征 |
3.5 干预对调查对象HAV\HBV\HCV检测行为的影响作用 |
3.6 调查对象干预前后HIV检测率情况 |
3.7 调查对象的HIV和病毒性肝炎检测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综述 MSM人群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和防控进展 |
1 概述 |
2 病毒性肝炎的疾病负担和病死率 |
2.1 疾病负担 |
2.2 病死率 |
3 地区分布特征 |
4 传播途径和易感机制 |
5 MSM人群HIV和病毒性肝炎的感染情况 |
5.1 病毒性肝炎之间的混合感染情况 |
5.2 肝炎病毒和HIV混合感染情况 |
5.2.1 HIV和 HCV混合感 |
5.2.2 HIV和 HAV混合感染 |
5.2.3 HIV与 HBV/HCV的混合感染现象 |
5.2.4 MSM人群防控难度大的原因 |
6 预防和控制现状及挑战 |
6.1 疫苗接种 |
6.1.1 HBV疫苗接种 |
6.1.2 HAV疫苗接种 |
6.2 抗病毒治疗 |
6.2.1 HBV治疗 |
6.2.2 HCV治疗 |
6.2.3 HCV-HBV合并感染的治疗 |
6.3 检测措施和现状 |
6.3.1 血站HBV和 HCV检测 |
6.3.2 母婴阻断检测 |
6.3.3 高危人群病毒性肝炎检测 |
7 创新性病毒性肝炎检测 |
8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江苏省农村部分地区有偿献血人群间隔近30年丙肝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江苏省农村部分地区有偿献血人群间隔近30年丙肝感染状况调查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2.1 调查内容 |
1.2.2 体格检查 |
1.2.3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1.2.4 质量控制 |
1.3 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 不同采血途径的人口学及临床学指标比较 |
2.2 抗HCV阳性及阴性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比较 |
2.3 抗HCV阳性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HCV RNA检测结果 |
2.5 FIB-4 指数判断轻度及严重肝纤维化的人口学和临床特点比较 |
2.6 FIB-4 指数判断轻度及严重肝纤维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丙肝流行病学及自然史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实施后子代乙肝病毒标志物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对象 |
1.1.2 方法 |
1.1.3 统计方法 |
1.2 结果 |
1.2.1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 |
1.2.2 HBV母婴阻断后孩子乙肝病毒标志物表达变化情况分析 |
1.2.3 孩子出生2 天肝功能与性别、母亲HBV DNA、母亲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
1.2.4 孩子肾功能与性别、出生2 天肝功能、母亲HBV DNA及其孕期应用LdT的关系 |
1.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性别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情况比较 |
1.2.6 HBsAg阳性母亲孕期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2.7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V DNA水平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2.8 HBsAg阳性母亲分娩前HBeAg的状态与孩子乙肝病毒志物阳性率变化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疗效新评估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对象 |
2.1.2 方法 |
2.1.3 统计方法 |
2.2 结果 |
2.2.1 13例 HBsAg 阳性母亲所生孩子基本情况及肝肾功能随访情况 |
2.2.2 13 例HBsAg阳性母亲HBV情况和孩子随访及干预情况 |
2.2.3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 月时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4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7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5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12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6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24 月时肾功能、乙型肝炎病毒情况 |
2.2.7 HBsAg阳性母亲、脐带血及所生孩子血液标本nested PCR结果汇总 |
2.2.8 孩子发生OBI的相关因素分析 |
2.2.9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
2.2.10 HBsAg阳性母亲所生孩子行nestedPCR后 HBVDNA阳性率分析 |
2.3 讨论 |
2.3.1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流行病学 |
2.3.2 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探讨 |
2.3.3 检测HBV母婴传播导致隐匿性HBV感染的新方法 |
2.3.4 不同血液标本对OBI诊断敏感性比较 |
2.3.5 补种HepG和 HBIG与 OBI发生的关系 |
2.4 小结 |
三、实施HBV母婴阻断后HBsAg阳性母亲随访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对象 |
3.1.2 方法 |
3.1.3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HBsAg阳性母亲基本情况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 |
3.2.2 HBsAg阳性母亲家族史及分娩前后肝功能变化分组比较 |
3.2.3 产后HBsAg阳性母亲发生肝炎发作相关相关性分析 |
3.2.4 产后HBsAg阳性母亲HBV DNA反弹情况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衡水地区HBV合并HCV感染患者病毒载量、肝功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HBV、HCV合并感染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xD;$#xA;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389例丙肝病毒感染者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160例丙肝阳性患者血清检出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情况分析研究[J]. 欧阳红敏. 智慧健康, 2021(15)
- [2]福清市高山镇HBV感染者肝癌预测风险GALAD评分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 李慧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驻马店市HCV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及接受治疗情况现状调查[D]. 王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4]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D]. 刘丽莉. 吉林大学, 2020(08)
- [5]医务人员对结核病患者肝炎病毒感染诊疗意向的调查:横断面研究[D]. 詹淑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 马宁.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7]利用自我检测策略对MSM人群开展HIV和HAV-HBV-HCV联合检测的逐步阶梯随机对照研究[D]. 赵宁.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8]江苏省农村部分地区有偿献血人群间隔近30年丙肝感染状况调查[D]. 史浚颉. 江苏大学, 2019(03)
- [9]应用高灵敏方法评估现行HBV母婴阻断方案研究[D]. 徐亮.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5)
- [10]衡水地区HBV合并HCV感染患者病毒载量、肝功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分析[D]. 户林燕.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