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盆地铀成矿时空分布特征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分析

伊犁盆地铀成矿时空分布特征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分析

一、伊犁盆地铀成矿时空分布特征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崇根[1](2021)在《二连盆地芒来铀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芒来铀矿床位于二连盆地中东部马尼特坳陷西南部的塔北凹陷内,地处巴彦乌拉大型铀矿床和赛汗高毕中型铀矿床之间,属于整个古河谷铀成矿带的中轴地带,目前该矿床研究程度较低,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铀矿物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控矿因素与铀成矿作用,探讨矿床的成因机制,有利于探明二连盆地古河谷铀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规律,也能为铀矿的进一步勘查、开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钻孔岩心观察基础之上,通过镜下薄片鉴定、α径迹蚀刻、电子探针分析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手段对二连盆地芒来铀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含矿层岩石学特征、铀矿物特征及成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铀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作用,建立了铀成矿模式,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1)芒来铀矿床受潜水—层间氧化带控制,矿体主要呈板状产于赛汉组上段底部灰色砂体中,为一套辫状河沉积体系下的河道砂体构成。砂体厚度55~70m,含砂率60~70%的河道滞留、心滩部位是铀矿化的主要地段。(2)目的层砂岩成分及结构成熟度低,岩石类型主要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呈基底式胶结、杂基支撑结构。成岩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交代、溶蚀、重结晶和热流体改造等过程,可划分为沉积阶段、早成岩阶段A期、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期、表生成岩阶段和热液改造阶段等6个成岩阶段,其中表生成岩阶段和热流体改造阶段与铀成矿关系密切。(3)铀矿物主要呈团块状、条带状和分散吸附状分布,其中团块状和条带状铀矿物均分布于黄铁矿内部或周围,散点状主要分布于胶结物的粘土矿物中,与星点状分布的细粒黄铁矿共生。铀矿物主要为铀石、沥青铀矿和磷钙铀矿,铀石分布于英边缘及半自形粒状黄铁矿周围,与石英在碱性条件下的溶解有关;沥青铀矿主要分布在黄铁矿和有机质附近,是黄铁矿与有机质多期还原叠加形成;磷钙铀矿是一种次生铀矿物,呈网脉状、绒毛状胶结黄铁矿,是后期流体改造的结果。(4)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铀矿石与氧化砂岩和还原砂岩模式特征相似,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物源特征。从围岩到铀矿石,Th、Mo、Li、Be、Cs、Cu、Pb、Zn、Sb等元素含量明显升高,其中Th、Sb、Pb与U相关性最好,可作为找矿指示元素。(5)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特征显示三类砂岩具有相同的物源、沉积成岩演化环境和构造背景,物源来自被动大陆边缘。稀土元素北美页岩标准化模式图显示,砂岩整体呈现Ce正异常,矿石中稀土元素富集明显,且Eu呈现负异常,表明成矿整体是一个还原环境,可能与后期还原性热流体的改造有关。(6)矿床的形成主要受构造、铀源、地层与沉积体系、氧化带发育程度等地质条件控制,成矿受到成岩演化、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制约,成矿过程可分为沉积预富集阶段(K1S2)、潜水层间氧化成矿阶段(K2-E1)、热流体改造阶段(E1-E2)、保矿阶段(E2-Q)四个阶段。

谭雨蕾[2](2021)在《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文中认为铀矿资源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型资源,是我国军工/军事、国防工业、能源开发及国民经济有序增长的重大需求之一。砂岩型铀矿是目前所有铀矿类型中最具开采潜力的铀矿床,表生铀元素伴随着岩石的剥蚀、水解及风化,铀元素迁移及富集成矿均需要较为特殊的盆地沉积条件及盆地构造背景,使得砂岩型铀矿在成矿过程呈现一定的空间选择性分布规律,在垂向空间分布上具有成层性、分带性等特征。因此,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展布特点和分带特征对其成矿规律与资源预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床这一典型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球物理钻孔测井定量数据及地层年代信息等定性数据,对铀矿化、铀异常及铀元素在垂向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及变异特征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给出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二维分带特征与三维可视化,完成含铀层识别的二维含铀层异常区段分带和三维异常区域圈定,为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域成矿特点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本论文提出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属于砂岩型铀矿空间复杂环境中的非线性模型研究,具有大样本,变量多,定性数据与定量数据融合等特点,属于典型砂岩型铀矿地质数据分析范畴,即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尺度、不同分辨率下的砂岩型铀矿数据进行非线性方法研究的一种探索与尝试。论文中提出的三种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及含铀层识别研究概述如下:(1)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以盆地构造特征、地质背景及沉积环境为依据,根据傅里叶变换理论及功率谱密度思想建立空间谱度量,运用钻孔测井数据中的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曲线数据进行试算研究,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进行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完成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含铀层异常区段识别和圈定工作。(2)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利用空间标度分析对多种测井数据(包括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定量伽玛测照射量率(n C/kg·h)、孔径(mm)、自然电位(mv)、视电阻率(Ω·m)、密度(g/cm3)等)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空间谱度量思想在垂向空间范围内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根据识别出的含铀层深度位置,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空间谱度量方法相比,该方法将影响铀成矿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弥补单一伽玛照射率曲线在实际砂岩型铀矿探测中的不足。(3)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该方法运用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对多条测井曲线定量数据进行约束性分析,融合广义相关分析及空间谱度量对上述两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含铀层识别提取结果完成空间垂向二维分带展布特征与空间垂向三维异常区域可视化研究。与上述两种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将地层年代定性数据应用到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中,同已知矿化信息相比较,可以更加精确的对含铀层进行识别提取。砂岩型铀矿属于比较特殊的矿产资源,需在特殊的地质背景下才能富集成矿。本论文综合考虑影响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各类因素,分别基于不同类型数据(钻孔测井数据和地层年代信息)提出一系列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从而进行含铀层精确识别。进而为砂岩型含铀盆地空间垂向分带体系建立及砂岩型铀矿资源预测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方法。

戴明建[3](2021)在《东胜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研究》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和开发基地。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东部,发育有古氧化蚀变和次生氧化蚀变等不同氧化蚀变类型,存在不同期次氧化流体和多期铀成矿作用,是研究流体期次、成矿环境变化和铀矿体改造、定位非常理想又难得的地区。该铀矿床红色古氧化带几乎被后期还原改造殆尽而表现为绿色古氧化带,仅以残留形式存在。铀矿体受新生代构造影响抬升至地表,并遭受剥蚀。次生氧化含氧含铀水进入古砂岩型铀矿床内,致使原矿体再次活化迁移,在新的氧化—还原转换面附近重新沉淀富集成矿。因此,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具有国内独特的古氧化和次生氧化同时控矿的特征。本文以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铀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反演不同期次成矿流体演化过程,恢复成矿环境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探讨了次生氧化作用对古砂岩型铀矿床的改造机理,综合建立了次生氧化识别标志,揭示了铀成矿—再改造作用的4个阶段,构建了次生氧化改造铀成矿模式,建立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将古砂岩型铀矿床按是否在后期出露地表遭受次生氧化改造而进一步分为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和次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特指铀矿床形成后矿床一直完全隐伏于还原岩石地球化学环境中,从未暴露地表遭受新的次生氧化改造的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则特指后期受构造抬升影响暴露地表,并遭受新的次生氧化改造的古砂岩型铀矿床。将研究区氧化作用蚀变类型按时间分为古氧化蚀变和次生氧化蚀变两类,并总结了不同氧化蚀变分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空间配置关系。次生氧化带本文特指新近纪以来的氧化带。2)重建了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指出其受上新世东部新构造运动抬升影响出露地表。研究区古砂岩型铀矿床在中侏罗世直罗组沉积期发生铀矿预富集之后,其演化可进一步细分为中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北部抬升沉积成矿阶段、古新世至渐新世北西-南东向拉张阶段和中新世至今东部抬升成矿改造阶段。研究区于上新世后快速向西掀斜,东胜梁至此定型,造成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出露地表。此时,铀储层古水流方向与主成矿期北西南东向的地下水流场方向近垂直,以及持续干旱的古气候条件,造成了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遭受新的次生氧化改造,在神山沟—准格尔召地区地表形成大量铀矿化点。3)综合建立了次生氧化改造作用标志。古氧化带以赤铁矿、针铁矿和锐钛矿含铁矿物组合为主,次生氧化以褐铁矿为主,还原带黄铁矿较为发育。古氧化带粘土矿物具高岭石含量高、蒙皂石含量低特征,同时存在绿泥石。次生氧化带以高蒙皂石和低高岭石为主要特征,不仅存在空间上的分带还存在时间上的转变和演化。由氧化带向还原带有机碳、全硫、低价硫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均具逐渐升高的特征,同时,Fe3+/Fe2+具逐渐降低的特点。次生氧化砂岩是对古氧化砂岩的再氧化产物,具高Si O2低Mn O、Ca O的特点,低Na2O、Mg O的特点。古氧化铀成矿年龄与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成矿年龄一致,次生氧化改造铀成矿年龄主要为新近纪成矿年龄,以及现代地表氧化改造成矿年龄。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卷头部位富铀矿石明显具有偏铀特点,并在垂向上具有偏铀与偏镭重复发育的现象,反应次生氧化改造作用对原有矿体重新改造和富集的多期性。平面上,总体由北东向南西方向更偏铀,往北东方向更偏镭,表明受次生氧化改造作用明显。4)研究区存在独特的铀矿富集作用,主要包括化学还原富集作用和机械吸附富集作用。还原富集作用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一是与铀储层中的固态还原介质有关;二是与后期还原气体渗入作用有关。吸附作用包括有机质吸附作用和粘土矿物对铀的吸附作用。并构建了次生氧化改造古砂岩型铀矿模式:氧化—还原转换面铀成矿模式。其铀成矿作用基本上可分为沉积—成岩预富集阶段、古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还原作用保矿阶段和次生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共4个阶段。5)拟定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一是正确识别古氧化控矿成因类型;二是准确利用地表铀异常信息;三是精确定位氧化—还原转换面空间展布。其中在利用地表铀异常信息进行准确深部找矿预测时需注意几个方面:(1)判断其是否为古砂岩型铀矿体受次生氧化改造再富集成因;(2)判断其赋矿层位;(3)查证深部铀矿化延伸情况;(4)圈定地表铀异常规模;(5)判断铀异常的来源。总结了空间定位氧化—还原转换面的方法:(1)颜色定位法;(2)岩石矿物学定位法;(3)地球化学定位法;(4)沉积成因相定位法。当然,为提高定位氧化—还原转换面空间展布准确度,以上方法最好是套合使用。上述成果和认识揭示了次生氧化作用对古砂岩型铀矿床的改造机理,构建了次生氧化改造铀成矿模式,并建立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后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此项研究将为在具有相似次生氧化—还原转换面控矿的新生代地层中进行铀矿找矿工作提供借鉴意义。本文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综合建立了次生氧化改造作用识别标志,揭示了孙家梁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富集机理,构建了研究区次生氧化改造古砂岩型铀成矿模式,并完善了东胜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2)建立了历经次生氧化改造作用后的古砂岩型铀矿找矿应遵循的预测准则。

焦养泉,吴立群,荣辉,张帆[4](2021)在《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20多年来,我国在北方6大沉积盆地中陆续发现了系列大型和超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丰富的资源量昭示了沉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促使铀汇聚的化学反应器.然而,盆地中的铀矿床类型远不止于砂岩型一种,它们一并构成了宝贵的盆地铀资源.将在沉积盆地发展演化过程中,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制约而促使铀富集形成的系列铀矿床,统称为盆地铀资源.充分考虑铀成矿作用的关键制约要素和矿床形成的发育时序,将盆地铀资源划分为同沉积型、不整合型和成岩型三大类13个亚类型矿床.在盆山耦合的构造体制驱动下,铀的变价属性是铀大尺度循环(汇聚与分散)的基础,这使得各种铀矿床之间既具有成因联系又能相互转化.我国已探明盆地铀资源的矿床成因类型、时空分布和资源量规模极不均衡,但是北方砂岩型铀矿床和南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构成了盆地铀资源的主体,从而具有"一北一南"、"一陆一海"、"一新一老"的基本格局.目前,北方砂岩型铀矿是我国勘查和开发的重点,然而铀储层结构和物质成分的非均质性极大,地浸采铀技术亟需革新以适宜多数砂岩型铀矿床的开发.同时,需要在新地区、新层位发现更多新类型铀矿床,还需要依赖技术研发盘活已发现的以南方碳硅泥岩型铀矿床为代表的"超低孔渗"、"富有机质"、"深埋藏"的系列"呆矿".

章展铭[5](2020)在《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松辽盆地是我国北方主要的产铀盆地之一,盆地西南部的通辽地区现已探明钱家店、宝龙山等大型铀矿床。近年来,通辽地区经铀矿勘查新发现了大林、海力锦等矿床,表明区内仍有很大的成矿前景。然而,对于区内流体作用与铀成矿的研究相对薄弱。论文以松辽盆地西南部通辽地区宝龙山、大林砂岩型铀矿床为研究对象,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砂岩型铀成矿理论为指导,研究了铀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目的层姚家组砂岩的后生蚀变特征、成矿流体类型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研究认为目的层姚家组砂岩中与铀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有高岭石化、黄铁矿化及碳酸盐化。高岭石常常吸附铀,充填在砂岩孔隙,以杂基的形式存在。黄铁矿一方面表现为草莓状黄铁矿交代有机质且与铀矿物共生,另一方面以胶状黄铁矿与铁白云石、铀矿物共生的形式存在。含铀碳酸盐以铁白云石为主,常以自形-半自形产出,铀矿物赋存在其表面。(2)根据蚀变矿物的产出形式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不同蚀变矿物的成因。其中,高岭石成因复杂,既可以是大气降水淋滤或成岩有机酸流体的产物,也可以是在辉绿岩脱气产生的富CO2热流体充注作用下形成;黄铁矿根据其形态可分为草莓状黄铁矿与包裹草莓状黄铁矿的胶状黄铁矿,前者为具有强亏损δ34S特征的生物成因,后者因富集δ34S系热流体活动的产物;碳酸盐化存在三期,依次是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原生亮晶方解石、辉绿岩脱气作用产生的富CO2流体充注姚家组砂岩形成的方解石脉与片钠铝石、热流体与地下水混合形成的铁白云石。(3)结合宏观砂岩特征与微观的镜下观察,认为研究区存在地下水、辉绿岩脱气产生的富CO2热流体以及油气还原性流体。地下水的活动贯穿姚家组形成至铀富集成矿的整个阶段;富CO2的热流体形成于嫩江期末强烈的区域构造-岩浆活动时期,是基性岩浆活动脱气作用的产物;油气还原性流体除了由原生炭屑有机质控制的有机酸外,还由深部油气组成,伴随着持续性的构造抬升活动,能沿着断裂运移至姚家组,提升还原容量。(4)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手段,研究认为区内铀矿床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盐度低及多种流体叠加的特征。姚家组于构造反转期受到辉绿岩脱气产生富CO2热流体的改造,具有较高温(198~223℃)、低盐度(0.71~4.34 wt%Na Cleq)的特征。随着含铀含氧地下水的逐步混入,成矿流体演化为中等温度(155~232℃)、较高盐度(4.18~9.98 wt%Na Cleq)的特征。最终,由于热流体活动的间歇,成矿流体以地下水占主导地位,表现为低温(83~145℃)、低盐度(0.88~6.45 wt%Na Cleq)的特征。(5)认为宝龙山-大林铀矿带含矿目的层砂岩主要经历沉积成岩阶段、富CO2流体充注阶段以及成矿阶段,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化过程依次为弱碱→弱酸→碱性-过碱性→弱碱性→弱酸性-中性过渡,此过程对蚀变矿物的形成与铀的迁移富集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根据蚀变矿物组合及流体作用,将铀成矿过程划分为沉积预富集、构造反转及热流体改造、层间氧化成矿等三个阶段。

张宾[6](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巴音乌素地区J2z1沉积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文中指出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北部西侧的巴音乌素地区为研究区,以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学、沉积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以及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典型沉积构造特征、测井曲线特征、镜下微观特征、粒度特征、重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特征、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特征以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研究区内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期的沉积背景、沉积体系类型及空间展布特征等进行分析,结合研究区内已发现的铀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从古气候、地层、砂体、岩性等方面建立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深化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研究区内直罗组下段沉积期以温暖潮湿的气候环境为主,下亚段沉积期至上亚段沉积期逐渐由温暖湿润向炎热干旱的古气候环境转变;在古气候逐渐向炎热干旱转变的背景下,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期的古水流盐度较上亚段沉积期低;下亚段泥岩Fe3+/Fe2+的平均值为0.37,上亚段泥岩Fe3+/Fe2+的平均值为1.24,表明下亚段沉积时期以还原水体为主,上亚段沉积时期以弱氧化水体为主,即上亚段沉积期的古水介质氧化能力较下亚段沉积期强;物源分析结果表明直罗组下段碎屑物质的母岩为来源于大洋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下的太古宙-古元古代的变质岩和中新元古代-古生代的岩浆岩。直罗组下段沉积期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相为主。下亚段沉积期发育小面积河流相,上亚段沉积期仅发育三角洲相,煤层以及典型的生物成因构造指示研究区在直罗组下段沉积期位于三角洲平原亚相中,根据岩性组合以及测井曲线特征识别出分流河道、决口扇、泥沼和沼泽微相。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期发育四条主分流河道,分别来自研究区的北西部、北东部和西部,北东部分流河道上游发育小范围河流相,呈北东-南西走向,往南西方向河道频繁分岔,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即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北东部为河流相向三角洲相过渡的相变部位。直罗组下段上亚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内不发育河流相,仅发育三条主分流河道,分别来自于研究区的北西部、北东部和西部。分流河道边部发育决口扇微相,分流河道间发育泥沼和沼泽微相,以细粒泥质沉积为主,为分流河道砂体提供了稳定的顶底板隔水层。对比直罗组下段上、下亚段砂岩岩石学特征和砂体特征发现,下亚段砂岩粒度较上亚段粗、成熟度较上亚段低,砂体规模和厚度较上亚段大,含砂率较上亚段高,指示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期水动力条件强,碎屑物质搬运距离较小,物源供给充足,表明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沉积期至上亚段沉积期为河退湖进、源区后退的过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岩以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极好,砂岩中含有大量的炭质碎屑和黄铁矿,是铀沉淀富集有利的还原剂;横向上分流河道砂体连通性好,单层砂体厚度适中,垂向上“泥-砂-泥”结构发育,为层间氧化带发育提供理想的流体单元;平面上沉积微相频繁变化,地层非均质性特征明显,渗透性差的泥岩的物理阻隔作用增加了流体与岩石的反应时间,有利于铀的还原沉淀。目前已发现的铀矿体主要分布在砂体厚度和含砂率变化以及不同沉积微相之间的过渡部位,沉积微相改变的部位最有利于矿体的赋存。结合砂体平面展布图、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和氧化还原分带平面展布图,在直罗组下段下亚段圈定出两个有利成矿地段,在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圈定出三个有利成矿地段,其中下亚段有利成矿地段位于研究区的北西部和东部,上亚段有利成矿地段位于研究区的南西、南东和东部地区,以上地区可作为下一步铀矿勘查的重点区域。

何忧,荣辉,黄琨,王宗星,万军伟[7](2020)在《伊犁盆地水文地质条件与铀成矿的关系》文中提出砂岩型铀矿是一种水成矿产,研究盆地水文地质条件与铀成矿的关系对揭示铀成矿规律和预测铀成矿靶区十分重要。以伊犁盆地为例,根据盆地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分析了不同地质时期铀成矿的水动力条件,运用水文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分析了地下水化学特征及铀成矿的水化学条件,结合铀矿勘探钻孔资料,统计分析了铀储层及其内部层间氧化带的发育特征与铀矿分布的关系,揭示了盆地内部不同部位、不同时代铀储层的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以及铀成矿的有利区段。结果表明:空间上,盆地西南部构造稳定,铀储层规模大、连续性好,铀成矿作用的持续性好,具有最有利的铀矿富集的水文地质条件;东南部次之,北部的铀成矿条件最弱。各铀储层中,西山窑组的铀成矿条件最好,八道湾组次之,小泉沟群最弱。

易超,刘红旭,蔡煜琦,张玉燕,李林强,李西得,张康,丁波,李平[8](2020)在《隐伏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与成矿地质信息识别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及伊犁盆地南缘典型铀矿床成矿机理及成矿信息的研究,进一步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成矿期次及成矿过程;构建了伊犁盆地南缘"中西段稳定斜坡带继承性叠加富集成矿、中东段强构造改造背景下叠加改造成矿"的铀成矿模式;总结了以构造、建造和铀源为判别依据的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区带及成矿环境的识别标志,以地层结构、沉积(微)相、铀源、后期改造等多要素耦合的有利目标层识别标准,以砂体成因类型、发育规模、还原容量、岩性组合、地层产状等多要素耦合的有利成矿砂体判别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为例,厘定了其古层间氧化带不同分带砂岩的地球化学指标模式。综合分析两片研究区的成矿机理及成矿信息,结合实际勘查进展,预测并优选了多片铀成矿远景区,进一步拓展了两片研究区的找矿空间。

张成勇[9](2019)在《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般认为,砂岩型铀矿以表生层间氧化或潜水氧化作用为主,但我国中东部很多砂岩型铀矿床中也发现存在后期热流体活动叠加改造的痕迹。后期热流体改造作用叠加在早期氧化成矿作用之上,铀矿化特征仍与典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相似,从而使热流体活动与铀矿化的关系并不明确,其主要在于缺乏不同期次流体活动对铀富集过程影响的详细证据。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砂岩型铀矿床后期热流体改造作用显着,含矿目的层砂岩随后期热改造而普遍固结,使热液对早期层间氧化带成矿的叠加改造过程被定格。因此,本文选择塔木素铀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类型流体活动特征和成岩成矿事件的研究,查明流体活动与铀富集的关系,探讨矿床成因。本文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相结合,通过蚀变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等手段,研究不同类型流体活动的性质、来源和时限;通过镜下鉴定、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粘土矿物分析等手段,查明成岩作用类型和蚀变矿物生产序列,明确成岩事件形成的时序关系;通过矿物组合特征、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黄铁矿原位微区分析,反演成岩环境演化特征,从物质来源方面判断铀储层演化序列事件与铀沉淀富集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和矿床地质特征,查明不同类型流体活动与铀矿化之间的空间关系、时序关系和成矿物质方面存在的联系,揭示成矿流体作用过程,探讨矿床成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塔木素矿床砂岩中压实作用较弱而胶结作用很强,是造成目的层致密的主要原因,胶结物的主要为赤铁矿、褐铁矿化、碳酸盐化、石膏化、绿泥石化等,胶结类型主要为孔隙式胶结。黄铁矿和方解石重结晶作用普遍发育,并出现大量的白云石和金属硫化物,指示热流体改造是影响储层物性变化的主因。通过蚀变矿物生产序列研究,划分出沉积-早成岩阶段、早期氧化流体作用阶段、热流体改造阶段和晚期氧化流体弱改造阶段。2)通过流体包裹体、C-O-S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结合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厘定出两种类型的后生改造流体:表生弱碱性氧化流体和深部酸性还原热流体。深部热流体的形成与早白垩世晚期苏红图组玄武岩喷发有关,热流体主要来自地层本身,与盆地加热后流体在围岩中的循环有关。3)通过蚀刻径迹和电子探针分析,查明该地区铀矿物主要为沥青铀矿、铀石和钛铀矿,沥青铀矿主要与草莓状或团块状黄铁矿共生,而钛铀矿多与氧化钛、重结晶黄铁矿和碳酸盐胶结物共生。铀矿石出现大量的闪锌矿、方铅矿、斑铜矿等金属硫化物,同时,高品位铀矿石中U与Co、Ni、Cu、Zn呈明显的正相关,高品位矿石的REE总量和配分型式也与泥岩和热流体脉的REE特征保持一致,指示热流体是造成高品位铀矿石形成的主要原因。4)通过蚀变矿物的空间分带组合特征和生产序列演化过程分析,反演了成矿环境的时空变化规律,认为成岩环境由弱碱性向酸性环境转变的过程中的氧化还原过渡部位是造成铀沉淀的关键。并从矿体空间产出位置,铀矿石物质组分和成矿年龄等方面评估了氧化流体和深部热流体在铀成矿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大规模的氧化流体为铀的迁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是塔木素大型砂岩型铀矿床形成的基础。后期热流体的参与改变了成矿的pH和Eh条件,在成矿作用起着关键作用,其对早期形成的低品位铀矿石进行叠加改造,形成了高品位铀矿石。5)通过铀源、古气候、还原剂和氧化流体作用方式等内容的研究,分析了塔木素矿床铀成矿作用类型,认为该矿床早期存在大规模的氧化流体成矿作用,晚期出现热流体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铀成矿作用过程可分为沉积预富集阶段、大规模氧化流体成矿作用阶段、热流体叠加改造成矿作用阶段和晚期氧化流体持续弱改造阶段等4个阶段。不同类型流体与铀成矿的关系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地位,是困扰塔木素砂岩型铀矿床成因解释的关键,也直接影响着矿床成矿模式的建立和找矿方向的选择。本论文从微观角度揭示可不同类型流体作用特征及其与铀富集的关系,为矿床成因的解释和找矿模式的建立提供了翔实的证据。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砂岩型铀矿中氧化还原作用和酸碱度的变化对铀的沉淀富集均起着重要作用的控制作用,在今后的勘查和研究过程中应对pH的改变对U的沉淀富集的影响应加以重视。本文的研究对塔木素铀矿床的勘查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同时对我国其他盆地中出现的后期热流体叠加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之间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任伊苏[10](2019)在《中国北方REE-U元素成矿机理研究 ——以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松辽及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北方聚集巨量稀土、稀有、战略资源,其中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为世界最大的轻稀土矿床。铀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中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中。研究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和北方盆地砂岩型铀矿具有重要的科研、经济和战略意义。我们对于白云鄂博矿床进行了详细矿物学工作,补充了各类稀土矿物的拉曼光谱及X射线能谱图、扫描电镜鉴定了白云鄂博各类含铌矿物。岩相学显示各类矿石中存在明显的交代结构,稀土矿物形成明显晚于白云石。扫描电镜、电子探针、LA-ICP-MS对粗细粒白云岩中白云石及各类矿石中磷灰石进行区分和成分测定,粗粒白云岩中磷灰石稀土含量低于细粒矿化白云岩中磷灰石。粗粒白云石边部异常富Sr而核部Sr含量极低、细粒白云石Sr含量均一。粗细粒白云岩表现出的明显成分差异暗示形成于不同地质过程,粗粒白云岩受富Sr贫REE变质热液交代、细粒白云岩受富REE矿化热液交代。微观尺度上,通过磷灰石成分变化灵敏地解译稀土矿化热液演化过程及后期热液叠加过程中稀土元素行为差异。LA-ICP-MS及CL显示三类不同磷灰石元素含量及内部结构有明显差异,背散射下明暗不同的成分区域证明遭受流体交代作用。两类稀土再活化迁移形式说明磷灰石遭受两期化学性质明显不同的热液蚀变。通过条带状矿石独居石原位Th-Pb定年集中在450Ma,证实了加里东期稀土矿化为主矿化期次。REE主矿化阶段沉淀各类稀土矿物,富REE的磷灰石与独居石沉淀后,随着含矿热液演化,稀土矿化晚阶段与稀土络合迁移的离子以SO42-、CO32-为主。中温富Na、富SO42-、富CO32-的热液交代早期富REE磷灰石,磷灰石中稀土发生再活化迁移,磷灰石溶解-再沉淀产生REE亏损的磷灰石区域。后期叠加的氧化、富Sr、亏损Na、亏损REE的变质热液淋滤富REE磷灰石,磷灰石内部稀土活化再分配,在颗粒内部产生大量独居石微小包裹体,同时这种富Sr、亏损Na、亏损REE的变质热液产生粗粒白云岩中贫REE磷灰石。白云鄂博矿床发生多期矿化及稀土再活化过程,主成矿期为加里东期,俯冲相关的热液萃取深部碳酸岩中REE、Nb上升至白云鄂博群交代沉积碳酸盐产生特大型稀土矿床,矿床形成后遭受后期富Sr贫REE变质热液叠加。北方砂岩型铀矿研究中,以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纳岭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泾川-彭阳铀矿床为代表,进行了岩石主微量、扫描电镜、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等测试,综合分析铀成矿过程中元素耦合变化规律及成矿控制要素。结果显示三个区域铀成矿还原介质类型不同、铀富集成矿规律及成矿机理不同。大庆-长垣地区铀矿化位于上白垩统四方台组曲流河河道砂体中,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铀矿物以铀石为主,铀矿物具有短棒状、球菌状、鱼卵状微生物形态,铀矿化与植物碎屑有机质及黄铁矿紧密相关,铀矿化晚于黄铁矿形成。岩石主微量显示U与S元素具有强相关性。成矿期黄铁矿硫同位素明显负偏,干酪根类型为IV型生物降解干酪根,说明铀矿化与植物碎屑有机质-细菌相互作用有关。大营-纳岭沟铀矿床中侏罗统直罗组含矿样品煤屑有机质含量高,且富煤屑样品黄铁矿含量明显增加,黄铁矿交代钛铁矿碎屑。铀矿物赋存状态主要为铀石,分布在黄铁矿、蚀变钛铁矿周围,铀石与煤屑有机质及黄铁矿具有明显联系。微粒铀石矿物显示麦粒状-鱼卵状的微生物形态,说明直罗组下段大量煤屑在微生物作用下,产生的H2S蚀变钛铁矿碎屑,并形成大量黄铁矿有利于铀还原沉淀,煤层产生的烃类物质为上部紧邻的粗粒砂岩提供可迁移的还原介质。砂岩中方解石胶结物碳同位素负偏,说明存在油气次生还原作用,可能造成叠加成矿作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泾川-彭阳地区铀矿远景区铀矿化产于下白垩统洛河组,砂岩岩性均一、分选好、具高角度交错层理、基本没有碎屑有机质和杂基,代表形成于干旱的沙漠相沉积。工业铀矿孔中含矿砂岩为灰色-灰绿色,异常矿化孔中部分异常在红色砂岩中。扫描电镜显示铀赋存状态以沥青铀矿为主,呈微球状颗粒分布在碎屑颗粒孔隙中,颗粒集合体与胶状TiO2紧密相关。灰色还原砂体相对于红色无矿砂体明显富集黄铁矿及方解石胶结物,元素相关图解显示U矿化与S具有明显相关性。风成砂岩砂体碎屑有机质含量极少、砂体自身还原能力很低,研究区东北部紧邻长庆油田,铀矿床的还原介质为来自沿断裂迁移的油气藏的含烃流体。对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三个区域砂岩型铀矿床的研究基本涵盖了北方盆地砂岩铀矿床成矿机理,揭示了植物碎屑、煤屑、油气等有机质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对铀还原沉淀的重要意义。

二、伊犁盆地铀成矿时空分布特征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犁盆地铀成矿时空分布特征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连盆地芒来铀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二连盆地古河谷型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与自然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构造分区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地层
        2.4.1 基底地层
        2.4.2 沉积盖层
    2.5 区域岩浆岩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及沉积相特征
        3.1.1 地层特征
        3.1.2 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
    3.2 砂体特征
        3.2.1 砂体厚度
        3.2.2 砂体含砂率
    3.3 氧化带特征
        3.3.1 完全氧化亚带
        3.3.2 氧化-还原过渡亚带
        3.3.3 未蚀变带
    3.4 铀矿化特征
4 岩石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4.2 岩石学基本特征
        4.2.1 砂岩类型
        4.2.2 碎屑成分特征
        4.2.3 填隙物特征
    4.3 结构特征
    4.4 成岩作用类型
    4.5 成岩阶段划分
    4.6 成岩序列
5 铀矿物特征及成因
    5.1 矿石
    5.2 铀的赋存状态
        5.2.1 α径迹蚀刻
        5.2.2 电子探针
    5.3 铀矿物形成机理
        5.3.1 铀石
        5.3.2 沥青铀矿
        5.3.3 磷钙铀矿
6 目的层砂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1.1 微量元素富集特征
        6.1.2 微量元素与铀的相关性分析
        6.1.3 微量元素变化规律
    6.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6.2.2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特征
7 矿床成因探讨
    7.1 铀成矿地质条件
        7.1.1 构造条件
        7.1.2 地层与沉积体系
        7.1.3 铀源条件
        7.1.4 氧化带发育条件
    7.2 铀成矿作用
        7.2.1 成岩演化与铀成矿
        7.2.2 微量元素与铀成矿
        7.2.3 稀土元素与铀成矿
    7.3 成矿模式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测井地质学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床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地质特征
        2.2.1 盆地构造背景
        2.2.2 盆地沉积-古地理演化背景
        2.2.3 盆地地层特征
    2.3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2.3.1 研究区矿床构造及地层特征
        2.3.2 目的层沉积相及岩石学特征
        2.3.3 层间氧化带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论文所用数据构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垂向分带特征概述
    3.1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简介
        3.1.1 地质空间定义
        3.1.2 砂岩型铀矿地质空间
        3.1.3 砂岩型铀矿空间大数据
    3.2 砂岩型铀矿垂向空间分带特征
        3.2.1 岩性垂向分带特征
        3.2.2 测井垂向分带特征
        3.2.3 层间氧化带分带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4.1 算法研究背景
        4.1.1 傅里叶变换理论
        4.1.2 功率谱密度理论
    4.2 算法实现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空间谱度量方法
    4.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4.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4.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5.1 算法研究背景
    5.2 算法实现
        5.2.1 数据预处理
        5.2.2 空间标度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5.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5.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5.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的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
    6.1 算法研究背景
    6.2 算法实现
        6.2.1 数据预处理
        6.2.2 广义相关分析-空间谱度量方法
    6.3 实验结果在含铀层识别中的应用
        6.3.1 空间垂向分带二维识别结果
        6.3.2 空间垂向分带三维可视化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三种空间垂向分带方法的对比
    7.3 空间垂向分带方法在含铀层识别与资源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7.4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设想
        7.4.1 存在的问题
        7.4.2 进一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东胜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构造分区特征
        2.1.2 断裂特征
    2.2 区域地层特征
        2.2.1 基底地层特征
        2.2.2 沉积盖层特征
    2.3 区域氧化带发育与铀矿化特征
第三章 古砂岩型铀矿床形成与演化
    3.1 古砂岩型铀矿床构造演化
        3.1.1 中侏罗世至晚白垩世北部抬升沉积成矿阶段
        3.1.2 古新世至渐新世北西-南东向拉张阶段
        3.1.3 中新世东部至今东部抬升成矿改造阶段
    3.2 次生与原生古砂岩型铀矿床对比分析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蚀变作用类型与空间分布规律
    4.1 氧化作用蚀变类型与特征
        4.1.1 古氧化蚀变
        4.1.2 次生氧化蚀变
        4.1.3 矿化带
    4.2 氧化带的空间分布特征
        4.2.1 垂向分带特征
        4.2.2 水平分带特征
    4.3 不同蚀变分带与铀矿化的空间配置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次生氧化改造作用识别标志
    5.1 岩石矿物学标志
        5.1.1 含铁矿物
        5.1.2 粘土矿物
    5.2 环境地球化学标志
        5.2.1 有机碳
        5.2.2 全硫、低价硫
        5.2.3 二价铁、三价铁
        5.2.4 氧化还原电位
    5.3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标志
        5.3.1 不同蚀变带内常量元素含量
        5.3.2 常量元素活动性特征
    5.4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
    5.5 流体地球化学标志
    5.6 铀镭平衡系数标志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次生氧化作用改造模式与找矿预测
    6.1 铀矿富集作用分析
        6.1.1 化学还原富集作用
        6.1.2 机械吸附富集作用
    6.2 氧化—还原转换面铀成矿模式
        6.2.1 沉积—成岩铀预富集阶段
        6.2.2 古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
        6.2.3 还原作用保矿阶段
        6.2.4 次生氧化—还原转换面成矿阶段
    6.3 找矿启示与找矿预测
        6.3.1 找矿启示
        6.3.2 找矿方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盆地铀资源与铀矿床分类
    2.1 同沉积型铀矿床
        2.1.1 与古环境和古气候密切相关的铀矿床
        2.1.2 与搬运作用密切相关的铀矿床
        2.1.3 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的铀矿床
    2.2 不整合型铀矿床
    2.3 成岩型铀矿床
        2.3.1 沉积期的准备阶段
        2.3.2 成矿期的富集过程
    2.4 铀矿床分类讨论
3 铀矿床间成因联系和普遍规律
    3.1 铀的变价行为是铀矿床形成遵循的基本准则
    3.2 铀的变价行为是矿床间相互转换的基础
    3.3 盆山耦合作用是铀成矿的根本驱动力
4 我国盆地铀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5 中国盆地铀资源勘查开发潜力与战略规划
    5.1 北方产铀盆地是铀矿勘查和开发的重点
    5.2 地浸采铀技术的挑战与技术革新
    5.3 盆地铀资源的协同勘查和综合开发远景
6 结论

(5)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条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3.2 成矿流体与铀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技术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完成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盆地结构和构造特征
        2.2.1 基底特征
        2.2.2 盖层特征
        2.2.3 断裂构造特征
    2.3 岩浆活动
    2.4 水文地质特征
        2.4.1 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2.4.2 古水文地质旋回特征
3 铀矿床地质特征
    3.1 铀矿化类型
    3.2 矿床地质特征
        3.2.1 铀源
        3.2.2 含矿建造特征
        3.2.3 氧化带发育特征
        3.2.4 矿体形态
        3.2.5 水文地质特征
        3.2.6 铀存在形式
4 流体类型及其特征
    4.1 流体类型
        4.1.1 地下水
        4.1.2 热流体
        4.1.3 还原性流体
    4.2 流体包裹体特征
        4.2.1 岩相学特征
        4.2.2 均一温度与盐度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成分
    4.3 流体特征
    4.4 流体组分及来源
5 流体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5.1 地下水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2 热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3 还原性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5.4 蚀变矿物组合序列与铀成矿阶段
6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鄂尔多斯盆地巴音乌素地区J2z1沉积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1.3.1 理论意义
        1.1.3.2 实际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1.1 国外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1.2 国内砂岩型铀矿研究进展
        1.2.2 沉积体系与铀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1.2.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沉积特征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3.1 盆地北部沉积特征研究现状
        1.2.3.2 盆地北部沉积特征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
2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盆地演化过程
    2.3 盆地地层概况
        2.3.1 基底特征
        2.3.2 盖层特征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1 构造特征
        3.2.2 地层特征
        3.2.3 铀矿地质特征
        3.2.4 岩浆活动
4 沉积背景及沉积相标志
    4.1 沉积背景
        4.1.1 古气候特征
        4.1.2 古水介质特征
        4.1.2.1 古水流盐度特征
        4.1.2.2 古水流氧化-还原特征
        4.1.3 沉积物源及物源区构造背景
        4.1.3.1 母岩类型
        4.1.3.2 物源区构造背景
    4.2 相标志及沉积相类型
        4.2.1 岩石学特征
        4.2.2 沉积构造
        4.2.3 粒度特征
        4.2.4 测井曲线特征及其意义
        4.2.5 其他相标志
        4.2.6 沉积相类型
5 沉积特征及演化
    5.1 单井沉积相特征
    5.2 连井沉积相特征
    5.3 平面沉积特征
        5.3.1 砂体厚度平面分布特征
        5.3.2 含砂率平面分布特征
    5.4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5.5 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6 沉积体系与铀成矿之间的关系
    6.1 砂岩岩石学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6.2 砂体发育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6.3 沉积(微)相展布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 成矿有利区段的遴选
    7.1 构造演化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2 古气候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3 古水文地质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7.4 有利成矿地段
8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伊犁盆地水文地质条件与铀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伊犁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2 地下水系统演化特征与铀成矿条件
    (1)T-J含水系统形成阶段
    (2)T-J含水系统开启阶段
    (3)T-J承压含水系统改造阶段
3 地下水化学特征与铀成矿条件
    3.1 伊犁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
    3.2 典型地段的铀成矿条件分析
        (1)伊宁市西北部地区
        (2)伊宁县北部地区
        (3)苏阿苏-达拉第地区
4 盆地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分析
    4.1 铀储层发育特征与铀成矿水动力条件
    4.2 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与铀成矿的关系
5 结 论
    (1)多层次的地下水系统为铀成矿提供了有利的水动力条件
    (2)完整的氧化还原环境系统为铀成矿提供了必要的水化学条件
    (3)地下水流场的水交替强度及稳定性决定了成矿的规模

(8)隐伏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与成矿地质信息识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隐伏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
    2.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叠合复成因”铀成矿机理
    2.2 伊犁盆地南缘“稳定斜坡带叠加”与“强构造区改造”铀成矿机理
3 成矿地质信息识别
    3.1 有利成矿区带及成矿环境识别
    3.2 有利目标层的判别
    3.3 有利铀成矿砂体识别
    3.4 层间氧化带地化识别
4 远景评价
    4.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4.2 伊犁盆地南缘
5 结论

(9)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研究现状
        1.2.2 砂岩型铀矿后期热流体改造研究进展
        1.2.3 塔木素铀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盆地构造分区
    2.4 盆地充填序列
    2.5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2.6 矿产资源
第三章 塔木素铀矿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地层特征
    3.3 构造特征
        3.3.1 断层
        3.3.2 矿床内浅层地震断层解译结结果
        3.3.3 节理
    3.4 含矿层砂体沉积特征
        3.4.1 沉积微相特征
        3.4.2 沉积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3.4.3 氧化流体空间展布特征
    3.5 矿体与矿化特征
第四章 成岩作用与成岩序列
    4.1 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成分
        4.1.2 填隙物成分
        4.1.3 结构与构造
        4.1.4 砂岩类型研究
    4.2 成岩作用类型
        4.2.1 压实作用
        4.2.2 胶结作用
        4.2.3 溶蚀作用
        4.2.4 交代作用
        4.2.5 重结晶作用
        4.2.6 热流体改造作用
    4.3 成岩序列
        4.3.1 矿物生产顺序的判定
        4.3.2 成岩序列成岩事件演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生改造流体类型与特征
    5.1 流体包裹体测温
        5.1.1 测试方法
        5.1.2 实验结果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2.2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
        5.2.3 物质来源讨论
    5.3 流体类型与性质特征
        5.3.1 表生氧化流体
        5.3.2 热流体
    5.4 流体活动时间与成因探讨
        5.4.1 氧化流体活动时间范围
        5.4.2 热流体活动时限与成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铀富集机理
    6.1 铀矿物类型与赋存状态
        6.1.1 取样与分析测试
        6.1.2 铀矿物类型
        6.1.3 铀矿物的赋存状态
        6.1.4 铀矿石中伴生矿物特征
    6.2 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样品特征与实验方法
        6.2.2 实验结果
        6.2.3 讨论
        6.2.4 铀矿物成因
    6.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3.1 取样与测试方法
        6.3.2 微量元素特征
        6.3.3 稀土元素特征
    6.4 蚀变矿物组合与成岩环境变化对比
        6.4.1 不同流体蚀变矿物组合与分带特征
        6.4.2 蚀变带指示的成岩物理化学条件的空间变化规律
    6.5 流体相互作用与塔木素矿床铀富集机理
        6.5.1 铀富集作用类型
        6.5.2 热流体参与下的铀超常富集机制
    6.6 各期成矿流体活动与铀成矿关系评估
        6.6.1 成矿物质来源
        6.6.2 矿体矿化与空间产出特征
        6.6.3 成矿环境变化
        6.6.4 成矿时间和储层物性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铀成矿控制因素与成因机制
    7.1 铀成矿条件
        7.1.1 物源和铀源
        7.1.2 构造与氧化流体
        7.1.3 古气候与还原剂
    7.2 矿床成因的争议
    7.3 铀成矿作用类型与方式
        7.3.1 氧化还原作用
        7.3.2 热液叠加改造作用
    7.4 塔木素矿床成因模式
    7.5 勘探启示与找矿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国北方REE-U元素成矿机理研究 ——以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松辽及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
        1.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1.2 拟解决问题
        1.1.3 工作量
        1.1.4 主要成果
    1.2 松辽-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
        1.2.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拟解决的问题
        1.2.4 研究思路与方案
        1.2.5 工作量
        1.2.6 主要成果
第二章 分析方法
    2.1 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分析
    2.2 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
    2.3 电子探针分析(EMPA)
    2.4 磷灰石微量元素LA-ICPMS原位分析
    2.5 独居石LA-MC-ICP-MS U-Pb定年
    2.6 阴极发光分析(CL)
    2.7 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原位XRF)
    2.8 岩石主微量元素测试
    2.9 锆石U-Pb定年
    2.10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
    2.11 方解石胶结物碳、氧同位素
    2.12 岩石热解实验
第三章 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
    3.1 地质背景
    3.2 白云鄂博矿物学研究
        3.2.1 矿石蚀变类型及矿物共生组合
        3.2.2 白云鄂博稀土矿物鉴定
        3.2.3 白云鄂博含铌矿物研究
        3.2.4 白云石、钠闪石电子探针
    3.3 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3.3.1 磷灰石分类
        3.3.2 磷灰石CL特征
        3.3.3 磷灰石X射线能谱面扫
        3.3.4 不同类型磷灰石主微量组成特征
        3.3.5 讨论
    3.4 白云鄂博独居石定年
        3.4.1 独居石定年研究现状
        3.4.2 独居石定年结果
    3.5 小结
第四章 松辽盆地大庆-长垣砂岩型铀矿
    4.1 松辽盆地地质背景
        4.1.1 基底岩性及分布特征
        4.1.2 侵入岩
        4.1.3 火山岩
        4.1.4 基底断裂
        4.1.5 盖层构造
    4.2 大庆长垣砂岩型铀矿研究
        4.2.1 矿区地层
        4.2.2 矿区构造与成矿
        4.2.3 矿体特征
        4.2.4 岩石学特征
        4.2.5 大庆-长垣砂岩地球化学特征
    4.3 小结-铀成矿机理
第五章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
    5.1 鄂尔多斯盆地概况
        5.1.1 盆地构造及演化
        5.1.2 鄂尔多斯砂岩型铀矿床分布
    5.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纳岭沟砂岩铀矿床
        5.2.1 大营砂岩铀矿床矿区地质
        5.2.2 杭锦旗(纳岭沟)砂岩铀矿床矿区地质
        5.2.3 大营-纳岭沟样品地球化学研究
        5.2.4 大营-纳岭沟矿床成矿机理
    5.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泾川-彭阳风成砂岩铀矿
        5.3.1 洛河组沉积相
        5.3.2 泾川-彭阳风成砂岩铀矿矿区概况
        5.3.3 铀矿赋存状态
        5.3.4 砂岩主微量
        5.3.5 成矿有利条件
    5.4 北方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
第六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伊犁盆地铀成矿时空分布特征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连盆地芒来铀矿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D]. 杨崇根. 东华理工大学, 2021(02)
  • [2]砂岩型铀矿空间垂向分带方法与含铀层识别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营铀矿为例[D]. 谭雨蕾. 吉林大学, 2021
  • [3]东胜神山沟—孙家梁地区古砂岩型铀矿床次生氧化改造作用研究[D]. 戴明建.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4]中国盆地铀资源概述[J]. 焦养泉,吴立群,荣辉,张帆. 地球科学, 2021(08)
  • [5]内蒙古通辽地区流体作用与铀成矿关系研究[D]. 章展铭.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02)
  • [6]鄂尔多斯盆地巴音乌素地区J2z1沉积体系及其与铀成矿关系[D]. 张宾.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0
  • [7]伊犁盆地水文地质条件与铀成矿的关系[J]. 何忧,荣辉,黄琨,王宗星,万军伟. 地质科技通报, 2020(05)
  • [8]隐伏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与成矿地质信息识别研究进展[J]. 易超,刘红旭,蔡煜琦,张玉燕,李林强,李西得,张康,丁波,李平. 铀矿地质, 2020(02)
  • [9]内蒙古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地区流体作用特征与铀成矿事件研究[D]. 张成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10]中国北方REE-U元素成矿机理研究 ——以白云鄂博Fe-REE-Nb矿床、松辽及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为例[D]. 任伊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伊犁盆地铀成矿时空分布特征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找矿思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