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windows中的“画笔”使用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李硕[1](2021)在《Adobe Illustrator画笔工具的使用技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AdobeIllustrator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多应用于出版、多媒体、标志卡片、海报书籍排版、商业插画、VI设计、产品设计和展示设计等,一直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画笔工具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绘图工具,为设计者的创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带来了很多创意性的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对Illustrator中画笔工具的类型和使用技巧进行分析、比较和探讨,帮助初学者在绘图时选择适当的画笔工具,设计制作出具有创意性的作品。
刘钧[2](2021)在《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在世界画坛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尤其是到19世纪下半叶更是达到了顶峰阶段。在这一时期俄罗斯民族肖像画派逐渐形成,不仅出现了像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科夫和谢洛夫等耳熟能详的肖像画大师,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肖像画家也创作出十分精彩的作品,正是当时所有艺术家的合力作用之下,才创造出俄罗斯肖像画领域的辉煌成就。这种艺术现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然结果。本文把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艺术的发展与时代进程相结合,从艺术发展规律、文艺思潮和社会背景的深层次角度来解读肖像绘画,并且从被描绘对象的社会身份和阶层属性分别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公众知识分子阶层和平民阶层。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主角。首先,在俄罗斯肖像艺术传统当中有着英雄人物情结,对为民族历史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群极为崇拜。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社会最为耀眼的群体当属公众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和文艺作品作为武器,改变了陈旧的观念,推动了社会变革,为时代发展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当成批量的描绘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肖像作品出现时,正是艺术家顺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艺术现象在世界肖像画领域也极为少见,也成为了俄罗斯肖像艺术的独特标志。其次,在19世纪下半叶随着农奴制改革的推进,俄罗斯平民阶层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底层的劳动人民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俄罗斯肖像艺术家群体敏锐地发现了这一变化,在创作中开始大量出现描绘农民工人的肖像作品,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历史帷幕的拉开。最后,在这一时期的俄罗斯肖像艺术家为自己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这些作品既是个体灵魂的自我审视,也是时代意志的精神投射,充满了动人心弦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肖像艺术对近现代中国肖像绘画发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其产生环境和发展脉络与中国肖像艺术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对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深入研究,希望找到其演化发展之规律,为中国肖像艺术的繁荣发展带来一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邱佳[3](2020)在《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近现代油画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以韩景生为首的一大批早期艺术家们在近百年的时间内不断的拼搏与探索。本文以研究韩景生在黑龙江近现代油画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韩景生在艺术创作、艺术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韩景生是黑龙江乃至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中的重要油画艺术家、早期重要的油画艺术开拓者、众多油画学习者的教师,被公认为黑龙江早期油画艺术先驱之一,他为油画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发展。韩景生对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社会活动、艺术活动(主要是艺术展览)三个方面:他在艺术创作上能够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和散”的意境,并吸收印象派之长,有绚丽多彩、慷慨激昂、大气磅礴的个人风格;他在以艺术家和教师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及艺术活动中,积极组织美术协会,开办画展;其不但对艺术有着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更以谦逊的人品低调的处事原则,赢得众多后辈艺术家的追随与肯定。由此我们认识到,在黑龙江油画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韩景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先驱者和推动者的巨大作用;他凭借自己对艺术的探索和执着精神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黑龙江油画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代,带动群体,以其多变的创作风格记录时代风土人情让油画这种舶来艺术在黑龙江地区彰显历史作用;韩景生在黑龙江近现代美术史的发展与繁荣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尤为需要去探究以其为当代油画的发展提供借鉴。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韩景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查史实的同时探讨韩景生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第二部分是分析韩景生艺术作品不同时期的风貌:(1)开拓期的艺术风格受到俄侨画家和上海美专的影响,具有印象主义的特征。(2)发展期的艺术风格受到日本画家的影响,注重用线和平面表现的风貌。(3)变革期的艺术风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影响到改革开放全面解放思想束缚,作品呈现多元风格;第三个部分是依据中国当代油画尤其是黑龙江油画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韩景生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黄磊[4](2020)在《3D画笔建模及虚拟触觉绘制过程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从企业层面还是从普通消费者的层面来讲,产品外观设计在现代工业零部件或消费类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均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外观概念设计,包括产品总体外形设计以及该产品外表面的美观装饰,通常主要借助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简称CAID)的方法来完成。对于设计师来讲,CAID技术已成为一种能快速完成各种工业产品零部件外观创新设计和展示产品功能的有效方法。传统的CAID技术采用全局纹理映射方法实现从二维图形到三维模型外表面的转换,借以实现3D产品外表面的美观装饰。然而,从2D图形到3D物体复杂外表面的纹理映射过程很容易引起原有2D图形不可控扭曲、走样,且纹理映射施加过程既繁琐又易耗用过多的计算机内存资源。在产品外观创新设计中,设计师瞬间灵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纹理映射技术需要映射二维图形到虚拟三维物体外表面,其过程僵硬,妨碍了设计师去自由随意捕捉设计灵感。伴随着绘画、书法等一系列带有特定风格化的虚拟绘制技术深入发展,直接在三维表面进行绘制和装饰的技术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变刚度3D画笔仿真模型及三维物体模型表面触觉绘制过程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深入分析了实际绘制过程中力对画笔工具弯曲变形的影响机理,综合研究了画笔笔杆的施加弯矩、绘制表面摩擦力、笔头湿度与3D画笔实时变形的内在关系,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变刚度与弹塑性3D画笔力反馈仿真模型。首先采用弹塑性弯曲虚拟弹簧振子模型构建画笔力学模型,仿真画笔受力与画笔弯曲挠度位移、转角之间的关系。根据待绘制物体表面实际材质特性确定对应的动态摩擦系数,结合弯曲变形微分方程求解得到绘制表面对画笔笔头的反力,实时计算3D画笔与虚拟物体表面间的动态摩擦力。基于笔杆受力、绘制表面摩擦力、运笔速度、笔头湿度等物理量构建画笔笔头分叉的仿真模型。通过分解画笔为中心骨架与蒙皮的三角网格表面构建了 3D画笔几何模型。基于画笔所受弯矩、绘制表面摩擦力,利用改进的基于均值骨架驱动的三维网格变形技术实时模拟了画笔中心骨架弯曲变形及相应的笔头表面变形,实现了力对画笔弯曲变形的动态控制。(2)虚拟二维笔道绘制控制方法研究。首先,根据运笔过程中画笔受力与画笔变形的关系,建立了单次采样时刻弯曲变形的虚拟3D画笔与虚拟绘制平面相交时的空间几何关系模型,并结合真实绘制中的笔触图样,运用有理B样条技术拟合出类似“雨滴”的笔触形状。用户使用力反馈设备的铁笔控制绘制系统中虚拟画笔行为,画笔笔触沿着运笔方向顺次叠加生成各种风格的二维笔道效果。(3)特殊笔道效果绘制控制方法研究。①触觉绘制过程笔道颜色控制方法。基于KM颜色光学理论提出了一种虚拟绘制过程中笔道水墨颜料颜色控制方法。采用KM光学理论基本微分方程推导得到任意颜料厚度为D时的相应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计算公式。以颜料的两个关键光学参数(反射系数与透射系数)为切入点,依次构建了单一颜料颜色仿真算法、多种颜料混合下的“调色”仿真算法、多层颜料叠加时的“罩色”仿真算法。建立了宣纸上所绘制颜料的反射率与颜料颜色亮度值(R,G,B)转换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对绘制笔道着色效果的实时存储。②触觉绘制过程笔道水墨扩散效果控制方法。提出了一种新颖的三维绘制水墨颜料传输与扩散行为控制模型。首先,研究了二维表面水墨颜料扩散机理,以此建立了一种基于纸元的宣纸纤维结构模型;建立了画笔与宣纸表面间的水墨颜料传输过程仿真模型,基于非稳态扩散第二定律建立了宣纸表面水墨混合液中水粒子扩散运动微分方程,仿真了水粒子在宣纸表面的实时扩散行为;通过引入动态扩散系数,建立了颜料粒子对流扩散微分方程,仿真了颜料粒子在宣纸表面水墨混合液中的扩散行为;建立了笔头及宣纸表面的水蒸发微分方程,实现了有效的蒸发过程模拟。提出了颜料粒子“沉积率”的概念,并给出了沉积率计算的半经验公式,仿真了颜料粒子在宣纸纤维中沉积及固化后的“粒状”现象。(4)研究了虚拟物体表面三维笔道实时触觉绘制控制方法。通过采用优化的混合八叉树层次包围盒技术与多线程动态任务分配并行计算技术保证了虚拟画笔与虚拟物体表面的实时、高效、精确的碰撞检测。利用一种“加权的平均距离”算法,实现了笔头与虚拟物体表面间的触觉力模拟,仿真了绘制过程中笔头碰触3D表面时的触感。研究了一种球扩展操作算法建立了弯曲画笔的最小包围球。基于最小包围球计算得到了虚拟投影平面的平均法矢及空间位置。研究了一种局部实时映射技术,可将虚拟平面上的2D笔触实时映射到虚拟三维物体表面,得到虚拟三维笔触。通过控制画笔受力,沿着绘制方向将每个采样时刻得到的不同大小、形状的三维笔触叠加便得到虚拟三维笔道。虚拟绘制中,艺术家通过实时触觉与视觉反馈,“有意”控制虚拟绘制行为,创作出满足艺术要求的三维模型表面笔道绘制效果,提高了三维表面绘制过程自由度和真实感。(5)三维触觉交互绘制系统实时性优化研究。为保证虚拟绘制过程中系统的实时性性能,开展了触觉绘制系统实时性优化研究。首先深入分析并给出了触觉绘制中力反馈响应频率的合理设定规则。然后考虑了画笔动态采样时间对绘制系统运行过程实时性性能的影响,通过实时优化虚拟画笔动态采样时间Δt,并集成多线程并行处理技术,有效提高了触觉绘制系统运行时的总体流畅性、实时性。
李俊杰[5](2020)在《基于位图格式图形绘制和撤销的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交互式电子黑板已经实现教学中的一些图形绘制和撤销。经研究发现,这些图形格式是基于矢量图,矢量图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图形绘制,其根据几何特性来绘制图形,面向对象的矢量图自身的优点是文件小,图像元素对象可编辑,放大、缩小后图像不会失真,和分辨率无关等。但面向对象的矢量图自身也有一些缺点,不能精确刻画图形位置,比如难以画出同心圆等数学图像,不宜做复杂组合图像,不能实现精确擦除等。课堂教学是采用一对多教学模式,基于矢量图格式的图形绘制和撤销在教学这种特定场合下操作困难,不符合老师等人员的作图习惯。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型的作图方式,适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位图格式的图形绘制和撤销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基于位图格式图形绘制和撤销的电子书写系统的研究,真正解决了基于矢量图格式带来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特定场合下,真正方便老师等人员的工作。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是采用位图格式进行图形的绘制和撤销,并成功运用在智能电子黑板上。与基于矢量的绘图程序相比,当处理位图图像时,位图可以优化微小细节,进行显着改动,以及增强效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捷。在智能电子黑板上实现位图格式的绘图功能,区别于矢量图格式的绘图,矢量图是对象类画法,而位图是非对象类画法,其可绘制的基本图形与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绘图工具中的图形相近,可实现直线、曲线、封闭式图形(圆、矩形)、抛物线、立体图等图形的绘制,还有擦除、选择绘图样式功能。此外,在智能电子黑板上实现位图格式的图形撤销是现有绘图工具和电子黑板所不具有的功能。本研究还在基于位图缺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智能电子黑板上利用实时绘图技巧方法,通过down、move、up方法,实时获取各点位置坐标,不仅实现了整体放大、缩小、移动图片的效果,还有效避免了因改变图片大小使图片失真的缺点。本文首要说明系统实现所用的相关技术,介绍系统开发中相关算法的运用和位图的原理,阐述了系统功能设计的设计原则、目标和系统的结构、操作流程等,具体说明了每个功能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最后成功在智能电子黑板上实现基于位图格式的图形绘制和撤销。
郭书[6](2019)在《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及其审美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微观造型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载体微小,以精致为审美标准,以“微不失真、微不失韵”为创作要求,以“小中见大、微中见宏”为艺术特征,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微雕、微画、微型建筑与微缩景观等。相较于国外的相关研究,“微观造型艺术”在我国学术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概念,与其相关研究零散地见诸于“微雕艺术”“鼻烟壶艺术”“内画艺术”“微缩模型艺术”等工艺美术领域。造成这一研究惯性的原因大致有二:第一,对于“微观造型艺术”,学界沿袭传统批评观点,始终认为其“技”大于“艺”,进而顺其自然地从技法、工艺来看,将其按照“雕刻”“绘画”“建筑”做分类探讨。第二,对于微观造型的艺术性、审美性、文化价值缺少必要的观照,致使对它的研究也就仅停留在了“技”的层面。近些年,无论在收藏市场还是文创产业、工艺品市场,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都展示出了较强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创作,还是从理论批评的角度考虑,都有必要打破这种将微观造型艺术作工艺技法分类的研究模式。基于此,文本以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为考察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9年至今,微观造型艺术的艺术形态、文化价值与审美特征作细致研究。尝试在新时代语境下,发掘其艺术格局与当代价值,就其发展困境与对策提出有益思考。极往知来,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尽管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了小型器物所独有的精致之美,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刻意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加以发展。最初微观造型艺术是在大型劳动工具、器物或图像中出现的微观形状或精细装饰,更多是作为一种依附而出现。宋元时期,手工行业趋向精工细作,微观造型艺术发展所需的外部条件开始成熟。同时,微观造型艺术因其承载介质的微小,在审美感受与“隐逸文化”更加契合,也符合这一时期的审美取向,人们渴望探索更加精妙小巧的微观艺术。由此,微观造型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与艺术感染力被唤醒,它开始脱离其他大型艺术,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态。手工艺人也开始挑战人类“微”的极限,不同材质、不同技法、形态越来越趋微的艺术品相继出现。至明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形成了一次创作高峰,其中核雕艺术家王叔远技艺精湛,广为人知。清代至民国时期,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又一次出现了创作的高峰,不仅创作材料愈加丰富,技术上更加成熟,而且品种增多,作品数量也进一步增加,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各具特色的地方性创作群体,涌现出的名家名作更是不胜枚举。新中国成立后,手工艺行业摆脱了落后的生产关系,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一化三改”总路线的指导下,微观造型艺术得到了国家大力扶持,手工艺人社会地位提高,传承关系更加开放,艺术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题材更突出时代特色。改革开放后,微观造型艺术经历了改革的短暂阵痛,随即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多种企业形态并存,国际交流增多,发展更加开放多元。进入新世纪,随着传统微观造型艺术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微观造型艺术出现了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趋势,艺术创作更为活跃,交流、展览形式更加多样。新时代以来,国家赋予了传统手工艺崭新的内容与使命,微观造型艺术不仅满足着当下我国人民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促进我国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对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艺术家及重要作品进行梳理是本文重要内容。自1979年开始,为保护传统工艺美术,国家开始组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评选。截止到2018年,共举办了七次,期间一共产生了531位大师,其中微观造型艺术领域诞生了20位。可以说,这20位大师是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大多师承建国初期的“老艺人”(建国初期,国家对旧中国走过来的工艺美术名家授予“老艺人”称号,为当时工艺美术领域最高荣誉),改革开放前后又培养了大批学生,这些艺术家当之无愧为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创作与推广的中流砥柱。本文以这20位中国美术大师及其传承关系为主线,同时兼顾其他艺术家及作品,就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家群体构成,重要流派及其创作风格,创作题材与作品系列以及创作材料、技法、工具做细致考察,进而对其当代风格和创作特征加以总结和概括。纵观中国工艺美术史,不同时期微观造型艺术都诞生了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中国工匠高超技艺的体现,更是中国文化与审美趣味的集中表达。它作为宏阔包容的中国文化象征,气韵生动的中国艺术象征,精致细腻的中国工匠精神象征成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的“物以载道”的伦理观、“天时地气”的生态观、“材美工巧”的技术美学和“手作温度”的生命观更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思想内涵。特别是近年,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多,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已经成为了跨文化传播交流的“文化符号”。并且,它不仅作为一种图像符号被认知,其隐含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思想也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资本,在对外交流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新世纪以降,随着科学技术介入艺术创作过程,微观造型艺术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原有手工艺作品的“原真性”被弱化,“光韵”衰竭,另一方面艺术作品的“现实活力”又得到增强,而这些变革都与当代生活中大众意义的增强密不可分。机械复制时代的微观造型艺术积极与当代生活融合,开始出现“大众化”“功能化”“趣味化”的创作倾向。微观造型艺术由于作品尺寸的特殊,其审美特征也大大有别于其他大型艺术。特别是,由于微观造型艺术展示性较弱,对其审美接受心理,艺术欣赏过程中审美愉悦产生的方式及原因作深入考察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对于微观艺术的审美接受来源于“小之美”,大型艺术使人“崇拜”,而小型艺术令人“喜爱”。面对微观造型艺术,观者不会存在压力,有时为了欣赏到微小的作品细节,会希望能够将其放在手中,仔细赏玩,而这时更多的是喜爱之情。其次,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和观赏者意识到创作这件作品的难度有着紧密关系。一件微观造型艺术作品其创作过程越困难、越复杂,受众对于这件作品的认同程度越高。从这一角度来说,受众对于微观造型艺术的接受不仅来自于作品本身,对于作品创作过程的理解也十分重要。再次,微观造型艺术欣赏方式是独特的,观赏者将作品置于眼睛近处,有时甚至需要借助光学放大设备的帮助,这时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作品的欣赏中,将外界环境排除在外,而这种“小视界”的审美过程也影响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感受。最后,艺术品消费的商业化驱动也促进了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他的欣赏群体,相较其他大型作品,微观造型艺术明显小众很多,因此拓展它的受众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艺术界的共同努力,包括艺术家对微观造型艺术再认识,媒介对微观造型艺术再讨论,转变思想推动微观造型艺术再发展等。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历史问题和现实境遇出发,对其受众拓展提出思考。
魏晓娟[7](2019)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鉴赏美丽、感受美丽的艺术学科,是人类文化不断丰富、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艺术可以展示生活丰富多彩的内涵,通过生活又将艺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表达出来。美术作品都是遵循着“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快乐静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在我们眼前。新课改是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回归生活的美术才能更加拥有活力与气质。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中、教学中实践、探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神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改后美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不仅是课本中的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探究、总结小学生喜欢的生活化教学形式。通过生活化教学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了美术的重要性,美术不仅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可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不灵活、不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学生对美术的传统认识,学会与美术培养更加亲密的关系,促进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艺术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艺术也失去了生命。美术生活化教学融入农村学生的生活之中,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在生活中能够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学会走向生活,走入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丽的生活。本人认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一定要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美术有多大作用呢?笔者选取L市S县F小学四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美术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来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依据及其他学者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状况。第二部分阐述了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特殊性、基础理论及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现实考察和收集整理有关生活化教学融入美术中的生动过程及数据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第五部分为更好的开展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新课改中更加重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术生活化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任何学科所替代不了的。
姚梅玲[8](2019)在《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文中研究指明编程教育是提高我国国民信息技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Scratch可视化图形编程,对于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解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中小学Scratch教育主要以选修课或社团学习的形式进行教学,关于Scratch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没有成熟的教学模式;其次,Scratch教学内容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教材内容涉及难度不一,只有部分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另外,儿童编程师资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教师还处于边学边教的摸索状态;最后,国内仍有大部分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硬件设备等问题无法实施Scratch编程教学。以上问题对于编程教育的普及是一个极大的绊脚石。因此,结合移动技术,设计开发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对于解决以上问题尤为必要,同时对我国编程教育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文献查阅分析,综述Scratch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的概念以及特点,概述与本研究相关的学习理论,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通过问卷调查,深入探究小学生对Scratch学习资源的需求情况,并分析信息技术教材内容,Scratch特点,总结出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通过分析已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与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模式的研究成果,总结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流程,并以具体案例的设计,详述设计流程的实施过程;最后依据上文的资源设计,开发学习资源并实现小程序的相应功能。
陈振芳[9](2019)在《《Photoshop基础》视频教程英汉字幕翻译报告》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国外视频资料被引进国内。字母翻译不可避免地成为一项沉重且必须的任务。在希望一些国家,字幕翻译研究及规范都相对成熟。而国内的字幕翻译研究仍处于初级节点,没有实用的方法论及规范可供参考。对于中国字幕翻译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是一篇字幕翻译实践报告。报告以作者在倍视学院工作时完成的《Photoshop基础》视频课程字幕翻译项目为例,通过对任务的回顾,分析了字幕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难点,探讨了英中字幕翻译的策略。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双重“明示-推断”过程。对于读者而言,他们倾向于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佳关联。在看视频和听声音的同时阅读冗长的译文无疑会增加观众的负担。因此,译者无需对原文脚本进行全译,而应结合视频的声音和画面,对译文进行缩译和减译。报告中,作者总结了若干字幕翻译的技巧,包括:(1)将列举成分进行归纳总结;(2)对于无法翻译成中文的英文单词,采用简写或缩写形式,可直接使用简写或缩写取代原单词;(3)将英语长句或复合句译为简单句甚至是短语;(4)对于上文出现过的信息,在下一次出现时可以进行删减或用代词进行指代;(5)将英语委婉语译为对应的动词。希望以上技巧对其他字幕译员有所帮助。
郝斌[10](2018)在《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文中研究说明王琦,从20世纪30末至90年代末,一直是活跃在中国艺坛的一位重要美术家。在艺术创作方面,他的《嘉陵江上》《侯水》《石工》《晚归》《老榕树》等已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以至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经典;在艺术理论方面,他积极参与理论争鸣,撰写了大量美术文论,已成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美术思潮的重要文献;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曾在重要的历史时刻担当中国美术界领导等。王琦已然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洪流中涌现出来的一代美术家的杰出代表。同时,王琦独特的艺术生涯使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转型的历史洪流之中,并在其中不断被裹挟、被整合、被改造,既构成了一种“整一性”,也同时包含着矛盾性和复杂性。以王琦为个案,正恰切地揭示了在时代艺术洪流的磅礴涌动中个体与时代、艺术与政治(或革命)所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艺术家在其中所遭遇的矛盾心态和艰难选择。从20世纪30年代以至“文革”前这一重要时段,构成了 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中一段加速“整合”的特殊时段,而王琦正成为我们审视、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转型问题的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二、windows中的“画笔”使用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中的“画笔”使用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Adobe Illustrator画笔工具的使用技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Adobe Illustrator软件概述 |
2 认识画笔工具 |
3 画笔的类型 |
4 图案画笔和艺术画笔的使用技巧 |
4.1 利用图案画笔快速给图形标注箭头长度 |
4.2 利用艺术画笔快速绘制创意铅笔字体 |
5 Adobe Illustrator绘制图案案例分析 |
6 结语 |
(2)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历史溯源 |
第一节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 |
第二节 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时代精神 |
第三节 在反叛中寻找真实的巡回展览画派 |
第四节 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艺术世界” |
小结 |
第二章 以知识分子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人文精神表达 |
第一节 灵魂的救赎——思想家文学家肖像画研究 |
第二节 善与美的表达——艺术家肖像画研究 |
第三节:真理的探寻——科学家肖像画研究 |
第四节:推波助澜——文艺评论家与艺术赞助人肖像画研究 |
小结 |
第三章 以平民肖像画为例探索绘画中民族意识表达 |
第一节 苦难与坚强——农民题材肖像画研究 |
第二节 坚韧与乐观——工人肖像画研究 |
第三节 异域风情——少数民族肖像画研究 |
小结 |
第四章 以艺术家自画像为例探索肖像画技法与艺术语言演变 |
第一节 古典到现代——肖像画材料与技法演进 |
第二节:单一到多元——肖像画形式语言拓展 |
小结 |
第五章 19 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的特征与意义 |
第一节 肖像作为一种个体的社会语言 |
第二节 对中国肖像绘画的影响与启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3)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问题点与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年表 |
(二)关于油画作品主题的研究 |
(三)综合研究 |
(四)韩景生油画的美学特征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一)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韩景生的艺术生平 |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36年以前) |
一、家庭——熏陶与启蒙 |
二、哈埠——开启油画学习之地 |
三、信念——坚守艺术之路 |
第二节 韩景生的职业生涯(1936-1998) |
一、哈工大从教的九年 |
二、解放后的职业生涯 |
小结 |
第二章 韩景生油画的开拓期(1925-1936) |
第一节 韩景生早期油画风格的成因 |
一、地域——文化栖息的物质载体 |
二、文化——本土与外来之间的冲突与合作 |
三、面貌——合作与冲突之下的多样发展 |
四、师从——经历及其影响 |
第二节 早期韩景生油画代表作品分析 |
一、韩景生早期人物画作品 |
二、韩景生早期的风景写生代表作品 |
三、韩景生早期的其他作品 |
第三节 早期韩景生油画的艺术风格 |
一、早期风格的杂糅性 |
二、早期构图和色彩的抉择 |
第四节 对韩景生早期作品的研究与评价 |
一、描绘哈埠地区生活群像再现的原因 |
二、无形中参与地域文化的构建 |
三、借鉴印象派而不拘泥于印象派的色彩 |
小结 |
第三章 韩景生油画的发展期(1936-1950) |
第一节 入职哈工大后韩景生的艺术活动 |
第二节 韩景生与引导者石井柏亭 |
第三节 发展期韩景生油画作品分析 |
一、韩景生发展期的人物作品 |
二、韩景生发展期的风景作品 |
三、韩景生发展期的花卉作品 |
第四节 发展期韩景生油画的艺术风格 |
一、明确的个人情感指向 |
二、线条的表现性 |
三、平面化表现风格渐成主角 |
四、真实的现实主义的再现 |
五、突破“土味”的色彩探索 |
第五节 发展期作品的研究与评价 |
一、艺术进程中的推动者 |
二、直面历史现实的画者 |
三、时代变革中的赶路人 |
小结 |
第四章 韩景生油画的变革期(1950以后) |
第一节 新时期引领黑龙江油画新风貌 |
第二节 同时期的艺术家群体特征 |
一、哈埠同时期的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
二、新时期哈埠画家群体的艺术活动 |
三、同时期油画艺术家群体共筑区域美术 |
第三节 新时期韩景生油画作品分析 |
一、新时期韩景生的风景写生 |
二、新时期韩景生的花卉与静物写生 |
第四节 新时期韩景生油画作品艺术风格 |
一、新时期历史题材向现实生活转变 |
二、新时期色彩进一步融合形成自身风格 |
三、新时期地域性艺术的努力探索 |
第五节 新时期韩景生作品研究与评价 |
一、中西之争下对艺术的研究与思考 |
二、百年耕耘中推动新时代 |
小结 |
第五章 韩景生油画风格考辩 |
第一节 韩景生油画风格总述 |
一、题材的生活化 |
二、描绘黑龙江的地域风貌 |
三、审美意境的变迁 |
第二节 韩景生油画的地域性 |
一、生活体验成就地域印记 |
二、深入画面的“诗”性表达 |
第三节 韩景生于不同时期对黑龙江油画发展的影响 |
一、开拓期“土味”的主观审美意识形成 |
二、发展期将俄、法、日、中艺术经验融合 |
三、变革期的意义与情感表达 |
四、关于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的些许探讨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韩景生年表 |
附件二 |
附件三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3D画笔建模及虚拟触觉绘制过程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画笔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2.2 虚拟绘制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1 二维笔道绘制过程控制及仿真方法研究现状 |
1.2.2.2 虚拟三维绘制及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2.3 特殊笔道绘制效果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力觉反馈技术研究现状 |
1.2.4 碰撞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变刚度的虚拟3D画笔力反馈仿真模型 |
2.1 画笔的基本结构与绘制过程绘制行为分析 |
2.2 虚拟3D画笔几何模型构建 |
2.3 虚拟3D画笔变刚度弯曲力学模型构建 |
2.3.1 画笔骨架弯曲变形的基本方程 |
2.3.2 弯曲骨架的弹塑性弯曲分析 |
2.3.3 力反馈仿真分析 |
2.3.4 画笔轮廓控制截面扁曲变形 |
2.4 基于骨架驱动的虚拟3D画笔网格表面变形算法 |
2.4.1 网格变形骨架均值子空间算法步骤 |
2.4.2 骨架子空间模型的改进 |
2.4.3 变形能量约束函数 |
2.5 虚拟3D画笔画笔笔头分叉建模 |
2.6 本章小结 |
3 虚拟触觉二维笔道绘制过程控制方法研究 |
3.1 虚拟二维笔道触觉绘制及控制方法 |
3.2 触觉绘制中特殊笔道绘制效果生成控制方法 |
3.2.1 触觉绘制中笔道颜色建模及控制 |
3.2.1.1 笔道颜色建模研究基础 |
3.2.1.2 KM颜料光学模型基本微分方程 |
3.2.1.3 笔道中单一颜料颜色绘制效果控制 |
3.2.1.4 笔道中多种颜料混合绘制效果控制 |
3.2.1.5 笔道中多层颜料叠加绘制效果控制 |
3.2.1.6 笔道颜色存储方法 |
3.2.2 触觉绘制中“水墨传输、扩散”效果建模及控制 |
3.2.2.1 宣纸建模 |
3.2.2.2 笔道初始区和扩散区分析 |
3.2.2.3 触觉绘制中画笔与宣纸表面间的水墨颜料传输过程控制 |
3.2.2.4 宣纸表面水粒子扩散过程控制 |
3.2.2.5 宣纸表面颜料粒子扩散过程控制 |
3.2.2.6 画笔笔头上颜料扩散过程控制 |
3.2.2.7 虚拟绘制中蒸发过程控制 |
3.2.2.8 颜料粒子在宣纸纤维中沉积过程控制 |
3.3 二维触觉绘制实验 |
3.3.1 虚拟二维笔道效果控制仿真实验 |
3.3.2 特殊笔道绘制效果控制仿真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虚拟三维笔道触觉绘制控制技术 |
4.1 虚拟油泥造型技术 |
4.1.1 虚拟油泥造型方法 |
4.1.2 基于压缩体素形式的虚拟油泥模型表面信息提取与存储 |
4.2 虚拟画笔与虚拟三维物体之间的碰撞检测算法及接触力模拟 |
4.3 虚拟触觉绘制过程三维笔道的生成 |
4.3.1 最小包围球与投影平面的建立 |
4.3.2 虚拟三维绘制笔道生成算法 |
4.4 三维触觉绘制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虚拟触觉绘制系统运行实时性优化研究 |
5.1 触觉绘制过程力反馈响应频率的确定 |
5.2 虚拟画笔动态采样时间优化 |
5.3 触觉绘制过程并行处理技术 |
5.4 本章小结 |
6 虚拟三维物体表面触觉绘制原型系统实现 |
6.1 虚拟触觉绘制系统开发平台 |
6.2 触觉交互设备工作原理 |
6.2.1 力反馈交互设备 |
6.2.2 三维鼠标设备 |
6.3 虚拟触觉绘制系统工作流程与运行界面 |
6.3.1 虚拟触觉绘制系统主要工作流程 |
6.3.2 虚拟触觉绘制系统三维渲染的openinventor场景图 |
6.3.3 虚拟触觉绘制系统主要运行界面效果 |
6.4 虚拟触觉三维绘制过程综合仿真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位图格式图形绘制和撤销的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主要技术介绍 |
2.1 C#语言 |
2.2 .net框架 |
2.3 计算机绘图 |
2.4 样条插值算法 |
2.5 追赶算法(Thomas算法) |
2.6 异或运算算法 |
2.7 位图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经济可行性 |
3.2 需求分析 |
3.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设计目标 |
4.2 设计原则 |
4.3 存储结构设计 |
4.3.1 存储方式的选取 |
4.3.2 存储结构的设计 |
4.4 系统结构设计 |
4.4.1 主要类的层次结构 |
4.4.2 系统数据流结构设计 |
4.5 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
4.6 功能模块设计 |
4.6.1 智能书写系统图形界面设计 |
4.6.2 直线绘图功能设计 |
4.6.3 曲线绘图功能设计 |
4.6.4 封闭式图形(圆、矩形)绘图功能设计 |
4.6.5 抛物线绘图功能设计 |
4.6.6 立体图形绘图功能设计 |
4.6.7 绘图样式功能设计 |
4.6.8 橡皮擦功能设计 |
4.6.9 图形撤销功能设计 |
4.6.10 文件操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及测试 |
5.1 智能书写系统图形界面实现 |
5.2 直线绘图功能实现 |
5.3 曲线绘图功能实现 |
5.4 封闭图形绘图功能实现 |
5.5 抛物线绘图功能实现 |
5.6 立体图形绘图功能实现 |
5.7 绘图样式功能实现 |
5.8 橡皮擦功能实现 |
5.9 图形撤销功能实现 |
5.10 系统测试 |
5.10.1 系统功能测试 |
5.10.2 系统性能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及其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标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一章 中国微观造型艺术概念界定及历史演进 |
第一节 微观造型艺术相关概念界定 |
一、微观 |
二、造型艺术 |
三、微观造型艺术 |
四、当代微观造型艺术形态构成 |
第二节 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历史演进 |
一、微观造型艺术的雏形期(原始社会——唐代) |
二、微观造型艺术的发展期(宋代——明代) |
三、微观造型艺术的兴盛期(清代——民国初期) |
四、微观造型艺术的再发展(建国至今)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家与艺术作品 |
第一节 艺术家群体构成 |
一、社会分工 |
二、习艺经历 |
第二节 重要流派及其创作风格 |
一、微雕艺术流派 |
二、微画艺术流派 |
第三节 创作题材与作品系列 |
一、传统工艺美术题材再运用 |
二、名着、名作微观再创作 |
三、古代建筑与空间场景微观再现 |
四、现实主义题材 |
第四节 创作材料、技法与工具 |
一、创作材料 |
二、创作技法 |
三、创作工具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作为“象征符号”的传统微观造型艺术 |
一、中国文化的象征 |
二、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的象征 |
第二节 机械复制时代微观造型艺术的“大众化” |
一、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的生存语境 |
二、“光韵”的衰竭与重现 |
三、日常生活审美化语境下微观造型艺术的革新 |
第四章 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美学 |
第一节 微观造型艺术的美学特征 |
一、微观之美 |
二、奇特之美 |
三、神秘之美 |
四、精致之美 |
五、形态之美 |
六、色彩之美 |
第二节 形式美法则在微观造型艺术的应用 |
一、变化与统一 |
二、对比与调和 |
三、比例与尺度 |
四、对称与均衡 |
五、过渡与呼应 |
六、主从与重点 |
七、轻巧与稳定 |
八、条理与秩序 |
九、节奏与韵律 |
十、古韵与时尚 |
第三节 当代微观造型艺术的审美接受 |
一、“小之美”的审美心理 |
二、期待视野中的“苛刻的艺术” |
三、“小视界”与“小世界”的审美过程 |
四、商业化驱动下的艺术接受 |
结语 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的受众拓展 |
一、受众结构与特征 |
二、当代微观造型艺术受众的拓展方式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实践中的基础理论分析 |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本真阐释 |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考察 |
(一)考察方案设计 |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
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四、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
(一)教师应将生活化思维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
(二)学生应积极进行美术生活化教学思维训练 |
(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编排美术教材 |
(四)让我们用双手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意义 |
1.3 Scratch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Scratch研究现状 |
1.3.2 国内Scratch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Scratch介绍和微信小程序概述 |
2.1.1 Scratch介绍 |
2.1.2 微信小程序概述 |
2.2 移动学习概述 |
2.2.1 移动学习及其特点 |
2.2.2 移动学习资源概念 |
2.2.3 移动学习活动模型 |
2.3 学习理论概述 |
2.3.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体验式学习理论 |
2.4 界面设计模式 |
2.4.1 移动学习资源界面设计模式 |
2.4.2 儿童教育类移动应用界面设计原则 |
第3章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前期分析 |
3.1 Scratch特点分析 |
3.2 信息技术教材Scratch教学内容分析 |
3.2.1 江苏省信息教材Scratch内容分析 |
3.2.2 闽教版信息教材Scratch部分分析 |
3.2.3 粤教版(B版)信息教材Scratch部分内容 |
3.2.4 其他版本信息教材Scratch内容分析 |
3.3 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需求分析 |
3.3.1 调查目的 |
3.3.2 调查设计 |
3.3.3 调查实施 |
3.3.4 调查数据统计 |
3.3.5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章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 |
4.1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指导思想 |
4.1.1 以《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 版)》为准绳 |
4.1.2 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指导 |
4.1.3 以移动学习理论为依据 |
4.2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
4.2.1 内容设计方面 |
4.2.2 交互设计方面 |
4.2.3 界面设计方面 |
4.3 经典教学设计模式和移动学习资源开发模式相关研究 |
4.3.1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 |
4.3.2 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
4.3.3 一般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过程 |
4.4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流程 |
4.4.1 前期分析 |
4.4.2 资源框架设计阶段 |
4.4.3 开发阶段 |
4.4.4 测试阶段 |
4.4.5 评价阶段 |
第5章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
5.1 开发环境的搭建与开发技术 |
5.1.1 开发环境搭建 |
5.1.2 开发技术 |
5.2 平台功能模块构建 |
5.3 小程序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1 引导页的实现 |
5.3.2 学堂模块的实现 |
5.3.3 发现模块的实现 |
5.3.4 个人中心模块的实现 |
5.4 测试 |
5.4.1 测试环境搭建 |
5.4.2 测试内容与结果 |
5.5 应用 |
5.5.1 样本范围的确定 |
5.5.2 问卷的设计 |
5.5.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小结 |
6.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6.2.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6.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Photoshop基础》视频教程英汉字幕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Project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Introduction to Get Started with Photoshop |
1.3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
Chapter Two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Phase |
2.1.1 Subtitle Production Methods |
2.1.2 Subtitle Production Tools |
2.1.3 Parallel Texts Analysis |
2.2 Translation Phase |
2.2.1 Language Style Analysis |
2.2.2 Task Allocation |
2.2.3 Action and Unexpected Problems |
2.3 Post-translation Phase |
Chapter Three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
3.1 Subtitle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
3.1.1 Enumeration |
3.1.2 Long English Words |
3.1.3 Complex Sentences |
3.1.4 Repetition of Known Information |
3.1.5 Verbal Periphrases |
3.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levance Theory |
3.2.1 Relevance Theory |
3.2.2 Generalization |
3.2.3 Abbreviation and Acronym |
3.2.4 Simplification of Complex Sentences |
3.2.5 Omission or Using pronouns |
3.2.6 Simplify Verbal Periphrases |
Chapter Four Reflections |
4.1 Project Review |
4.2 Suggestions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
(10)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艰难的抉择: 王琦早年的艺术学习与思想转型(1934—1938) |
第一节 洋画的信仰——20世纪30年代上海美专西洋画教学与王琦的艺术取向 |
第二节 艺术,还是抗战?——王琦在武汉政治部三厅的宣传画创作 |
第三节 苦闷与抉择——王琦的鲁艺学习及其矛盾选择 |
第二章 生活的自觉: 王琦在抗战时期大后方的艺术选择(1939—1945) |
第一节 运动,还是研究?——“后鲁艺”与王琦的艺术选择 |
第二节 从战斗之美到生活之美——王琦抗战时期的艺术选择 |
第三节 王琦与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新现实主义” |
第三章 隐含的苦闷: 王琦抗战胜利后至香港时期艺术诸问题(1945—1950) |
第一节 走向批判?——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木刻运动与王琦的艺术选择 |
第二节 规训与改造——王琦香港时期的艺术选择 |
第四章 宏观语境与个体选择: 新中国时期王琦艺术诸问题(1950—1965) |
结语 |
图版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王琦年表 |
2、王琦着述文献目录 |
3、回忆与评价——王宏建谈王琦先生几个问题 |
4、怀念我的父亲和老师王琦——王炜访谈 |
5、社会各界深切哀悼王琦同志 |
6、王琦《朝霞映船台》画里画外 |
7、难以割舍的情怀——王琦画笔下的香港 |
8、并非老生常谈——李桦、王琦纪念个展解析 |
致谢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四、windows中的“画笔”使用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Adobe Illustrator画笔工具的使用技巧研究[J]. 李硕. 软件, 2021(06)
- [2]个体灵魂的时代印记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肖像绘画研究[D]. 刘钧.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3]韩景生油画艺术风格研究[D]. 邱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4]3D画笔建模及虚拟触觉绘制过程控制方法研究[D]. 黄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位图格式图形绘制和撤销的方法研究与实现[D]. 李俊杰. 山西大学, 2020(08)
- [6]当代中国微观造型艺术及其审美文化研究[D]. 郭书. 吉林大学, 2019(02)
- [7]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魏晓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8]基于微信小程序的Scratch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开发[D]. 姚梅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Photoshop基础》视频教程英汉字幕翻译报告[D]. 陈振芳.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历史洪流中的艺术选择 ——王琦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1934-1965)[D]. 郝斌. 中央美术学院,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