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54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1](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2](2017)在《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前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国患病率较高、致残率较高及疾病负担较重的慢性疾病。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尽管近些年我国人群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已有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
李盼,王婷,付姝菲,常念伟,王小莹[3](2016)在《基于Meta分析的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基于Meta分析比较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应用,分析二者的临床用药特点及各自的用药优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参附、参麦注射液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力衰竭及肿瘤辅助治疗方面有共同的作用。其中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面,参麦注射液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等心功能指标;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二者均能有效改善心衰患者LVEF值,参附注射液改善心衰患者6 min步行距离的作用更明显;在联合化疗药物抗肿瘤方面,二者均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等。参附、参麦注射液在治疗心绞痛、心力衰竭及抗肿瘤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各有侧重。在心绞痛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可能更偏向于联合使用参麦注射液;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联合使用参附注射液更为广泛。
雷琳[4](2016)在《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本院住院治疗的难治性心功能不全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收治时间为2013年2月-2015年1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以硝普钠联合多巴胺作为治疗方案,与对照组临床常规治疗方案比较,分析临床药物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3%;对照组有效率为54.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心室率及脑利钠前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而在治疗后两组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功能不全与临床常规疗法比较,疗效显着,左室射血分数、心室率及脑利钠前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
刘昊泽[5](2014)在《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时间和给药剂量的疗效》文中提出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商品名:新活素)是由成都诺迪康药厂生产,深圳市康哲药业在中国独家代理销售的国家一类新药,近些年在心衰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表现,各大权威文献推荐早期及时的使用此药物进行对心衰的治疗。新活素与内源性BNP具有相同的氨基酸序列和立体构型。2005年4月10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国家一类新药新活素获得新药证书(国药准字S200502237号),为进一步观察和证实新活素TM在广泛使用条件下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的安全性和疗效,探索剂量依从性,推荐最佳给药方案。首先试验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为不同给药时间对疗效的差异和不同给药剂量疗效的差异。试验选取的对象为休息或轻微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患者334名,随机分为四组,首先给予静脉冲击,按1.5μg/kg静脉推注,推注时间3~5分钟,之后按0.0075-0.01μg/kg/min剂量静脉滴注24或48小时。对于住院患者多次给药治疗者不给予静脉冲击,直接按0.01 μg/kg/min或者0.015μg/kg/min静脉滴注,推荐1-2次/周,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时间包括24或48小时用药期和停药后30天左右的随访,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NT-proBNP改善情况,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全身状况,24小时尿量,心血管事件进行评估治疗效果。实验结果发现脑利钠肽以0.015μg/k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48h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效果优于其他两组(0.01μg/kg/min-48 h、0.015μg/kg/min-24 h);所以最终确定的是在患者不出现不良反应的剂量内,最佳的用药方案是以0.015μg/k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48小时。对于急性心力衰竭的对症治疗在过去的30年中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自七十年代以来,对于有明显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药物治疗,很少有较大的研究进展。心力衰竭是一个复杂的疾病,是各种心脏病发展成的严重阶段,并且发病率逐年攀升,存活率也很低,一般为3~5年。和癌症一样,对人民的健康危害性非常大。因此心衰的及时有效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给患者良好的预后,还能降低患者的在住院率和死亡率,从而给患者减轻负担。目前,对于有严重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主要包括:静脉注射利尿药、拟肾上腺素药(如多巴酚丁胺)、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米力农)及硝酸盐类扩血管药(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其中多巴酚丁胺和米力农的使用受到这类药物与剂量有关的心动过速和其它心律失常反应的限制,且有使用这两种药物后使心衰患者死亡率增加的报道;而长时间使用硝酸甘油(>12h)的患者容易对该药产生药物耐受现象;尽管硝普钠是一个较强的扩血管剂,但它的使用需要密切监控,且它的代谢产物中有氰化物和硫氰化物,有较强的毒性。上述药物的这些毒副反应因素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开发疗效好、毒反应低的治疗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新药。利钠肽家族(心房利钠肽,ANP;脑钠素,BNP;C-型利钠肽,CNP)的发现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尤其目前国内外对BNP的研究较多,现已证实BNP可通过直接松驰血管平滑肌和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而扩张血管、抑制肾素和醛固酮分泌、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并抑制肾髓质集合管钠重吸收而有利钠、利尿作用,还可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而改善血管重塑。心力衰竭患者静脉内给予BNP能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右房压(RAP)、外周血管阻力(SVR)并减轻钠水潴留,迅速改善血流动力学异常。到目前为止,BNP主要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的治疗,并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唐细生,胡平[6](2013)在《硝普钠与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危象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硝普钠与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危象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患高血压危象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硝普钠组和硝酸甘油组,每组26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硝普钠组使用微量泵注射硝普钠治疗,硝酸甘油组则给予硝酸甘油治疗,两组治疗后观察3 h,监测患者血压、呼吸、心率等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血压、呼吸及心率方面均较治疗前改善,但硝普钠组患者血压、呼吸及心率改善程度优于硝酸甘油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硝普钠组总有效率为92.3%,硝酸甘油组为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硝普钠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恢复正常的时间较硝酸甘油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抢救高血压危象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时使用硝普钠的疗效优于硝酸甘油,值得推广应用。
王富昌[7](2012)在《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98例临床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心功能不全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新的治疗方法层出不穷。硝普钠作为扩血管药物近几年来逐渐广泛地应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尤其是重症患者,临床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5年1月-2011年7月住院的心功能2~4级(NYHA分级)患者98例,男50例,女48例;年龄34~81岁,中位年龄64.5岁;心功能2级16例,3级61例,4级21例;其中合并高血压心脏病51例,冠心病21例,肺源性心脏病18例,扩张性心肌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1.2方法本组治疗均按照常规处理,即去除病因和诱因治
王启民,贾岁满[8](2011)在《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316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316例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应用硝普钠25~50 mg加5%葡萄糖溶液500 ml避光缓慢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酚妥拉明20 mg加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其他治疗均按照常规处理。结果:治疗组316例,显效241例,有效68例,无效7例;对照组282例,显效56例,有效191例,无效35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硝普钠是一种疗效明确、安全、不良反应小的抗心力衰竭药物,硝普钠治疗急性心功能不全及顽固性心功能不全,值得大力推广。
白亚南[9](2011)在《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过程中的护理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和观察如何安全应用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方法:对212例应用硝普钠的患者进行观察,其中将153例应用硝普钠期间突然停用时间>10 min和<5 min、硝普钠应用浓度大于和小于50μg/min者进行对比,并总结安全使用硝普钠的一些其他方法。结果:静脉点滴硝普钠突然停用时间>10 min者、硝普钠静脉点滴浓度大于50μg/min者易发生与操作有关的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并发症。结论:通过总结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过程中的护理体会,减少了硝普钠应用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更好地提高了治疗心力衰竭的效率,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优质的护理水平。
刘明辉[10](2010)在《加用硝普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加用硝普钠治疗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级至Ⅳ级)患者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27例患者在给予ACEI、利尿剂、洋地黄等药物治疗并纠正病因诱因的前提下,加用硝普钠注射液。结果:治疗10天后,硝普钠组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59%;空白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5.22%。结论:硝普钠能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射血分数,对心率、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有效药物。
二、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54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54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心力衰竭的概述 |
1.1定义 |
1.2分类 |
1.3分期和分级 |
1.4流行病学 |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
1.5.1病因 |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
1.5.2诱因 |
1.5.3病理生理机制 |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
2.1症状与体征 |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
2.2.1常规检查 |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
2.2.1.3生物学标志物 |
2.2.1.4实验室检查 |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
2.2.2.4冠状动脉造影 |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
2.2.2.6 6 min步行试验 |
2.2.2.7心肺运动试验 |
2.2.2.8基因检测 |
2.2.2.9心肌活检 |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
2.3诊断流程 |
2.4预后评估 |
3心力衰竭的预防 |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
3.1.1高血压治疗 |
3.1.2血脂异常 |
3.1.3糖代谢异 |
3.1.4其他危险因素 |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4.1一般治疗 |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
4.1.2限钠 |
4.1.3限水 |
4.1.4营养和饮食 |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
4.1.6监测体重 |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
4.2利尿剂 |
4.2.1适应证 |
4.2.2利尿剂的分类 |
4.2.3使用方法 |
4.2.4禁忌证 |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
4.3 RAAS抑制剂 |
4.3.1 ACEI |
4.3.2 ARB |
4.3.3 ARNI |
4.4β受体阻滞剂 |
4.4.1适应证 |
4.4.2禁忌证 |
4.4.3应用方法 |
4.4.4不良反应 |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4.5.1适应证 |
4.5.2禁忌证 |
4.5.3应用方法 |
4.5.4不良反应 |
4.6伊伐布雷定 |
4.6.1适应证 |
4.6.2禁忌证 |
4.6.3应用方法 |
4.6.4不良反应 |
4.7洋地黄类药物 |
4.7.1适应证 |
4.7.2禁忌证 |
4.7.3应用方法 |
4.7.4不良反应 |
4.8中药 |
4.8.1辨证分型 |
4.8.2分期治疗 |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
4.9.1曲美他嗪 |
4.9.2辅酶Q10 |
4.9.3辅酶Ⅰ (NAD+) |
4.9.4左卡尼汀 |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
4.9.6雷诺嗪 |
4.10血管扩张剂 |
4.11抗血栓药物 |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
4.12.3 CCB |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
4.12.5糖皮质激素 |
4.12.6西洛他唑 |
4.12.7口服降糖药 |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
5.1利尿剂 |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
6.1.2急性肺水肿 |
6.1.3心源性休克 |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
6.2.1院前急救阶段 |
6.2.2急诊室阶段 |
6.3辅助检查 |
6.3.1常规检查 |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
6.3.3动脉血气分析 |
6.4监测 |
6.4.1无创监测 |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
6.6治疗原则 |
6.6.1一般处理 |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
6.6.3容量管理 |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
6.7.4血管收缩药物 |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
7.1利尿剂 |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
7.5中药治疗 |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
8.1.1诊断标准 |
8.1.2鉴别诊断 |
8.1.3病情评估 |
8.2治疗原则 |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
9.1.1房颤 |
9.1.2室性心律失常 |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
9.2心脏瓣膜病 |
9.2.1二尖瓣病变 |
9.2.2主动脉瓣病变 |
9.3冠心病 |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
9.4高血压 |
9.5心肌炎 |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
9.7先天性心脏病 |
9.8高原性心脏病 |
9.8.1高原肺水肿 |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
9.9糖尿病 |
9.10血脂异常 |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
9.12肥胖 |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
9.13电解质紊乱 |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
9.13.2低钠血症 |
9.14缺铁和贫血 |
9.15泌尿系统疾病 |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
9.16肺部疾病 |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
9.20恶病质 |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
10.1心衰管理团队 |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
10.4患者教育 |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
10.4.3运动 |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
10.5.2一般治疗 |
10.5.3药物治疗 |
10.6妊娠心衰管理 |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
10.7.2与患者沟通 |
10.7.3治疗方法 |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
(2)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高血压流行及治疗现状 |
1.1 高血压流行现状 |
1.2 基层高血压用药现状 |
1.2.1 社区高血压药物使用现状 |
1.2.1. 1 总体用药: |
1.2.1. 2 单一用药: |
1.2.1. 3 联合用药: |
1.2.1. 4 复方制剂: |
1.2.2 不合理用药情况 |
1.2.3 基层社区高血压用药相关事宜 |
1.3 高血压等级医院药物治疗现状 |
2 高血压药物分类 |
2.1 降压药物基因组学 |
2.1.1 代谢酶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代谢 |
2.1.2 靶点基因的变异影响药物疗效 |
2.2 药物分类 |
2.2.1 利尿剂 |
2.2.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 |
2.2.3钙通道阻滞剂 |
2.2.4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
2.2.5 交感神经抑制剂 |
2.2.6 直接血管扩张剂 |
2.2.7 具有降压作用的其他药物 |
2.2.7. 1 硝酸酯类[34] |
2.2.7. 2 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 |
2.2.7. 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 |
2.2.7. 4 其他具有降压作用的药物 |
3 用药原则及规范 |
3.1 利尿剂 |
3.1.1 概述 |
3.1.2 分类 |
3.1.3 用药原则 |
3.1.3. 1 主要适应人群: |
3.1.3. 2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1.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2 钙通道阻滞剂 |
3.2.1 概述 |
3.2.2 CCB的分类 |
3.2.2. 1 根据与血管和心脏的亲和力分类: |
3.2.2. 2 根据与钙通道亚型的亲和力分类: |
3.2.2. 3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点分类: |
3.2.3 用药原则 |
3.2.3. 1 适应证: |
3.2.3. 2 禁忌证: |
3.2.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2.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
3.3.1 概述 |
3.3.2 分类 |
3.3.3 用药原则 |
3.3.3. 1 适应证: |
3.3.3. 2 禁忌证 |
3.3.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3.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4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
3.4.1 概述 |
3.4.2 分类 |
3.4.3 用药原则 |
3.4.3. 1 适应证: |
3.4.3. 2 禁忌证: |
3.4.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4.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5 β受体阻滞剂 |
3.5.1 概述 |
3.5.2 分类 |
3.5.2. 1 根据受体选择性不同分类 |
3.5.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特征分类 |
3.5.3 用药原则 |
3.5.3. 1 适应证: |
3.5.3. 2 禁忌证: |
3.5.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 α受体阻滞剂 |
3.6.1 概述 |
3.6.2 分类 |
3.6.3 用药原则 |
3.6.3. 1 适应证: |
3.6.3. 2 禁忌证 |
3.6.3. 3 临床用药注意事项 |
3.6.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 固定复方制剂 |
3.7.1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 |
3.7.1. 1 概述: |
3.7.1. 2 分类: |
3.7.1. 3 用药原则 |
3.7.1. 4 单药应用与联合治疗方案推荐 |
3.7.2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 |
3.7.2. 1 分类: |
3.7.2. 2 应用证据: |
3.7.2. 3 应用原则: |
3.7.2. 4 方案推荐 |
3.8 中枢性降压药 |
3.8.1 概述 |
3.8.2 分类 |
3.8.2. 1 根据作用中枢不同受体分类: |
3.8.2. 2 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分类: |
3.8.3 用药原则 |
3.8.3. 1 适应证 |
3.8.3. 2 不良反应 |
3.8.3. 3 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 |
3.8.4 方案推荐 |
4 国产创新药物 |
4.1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 |
4.1.1 药理学 |
4.1.2 创新点 |
4.1.3 药物作用 |
4.1.4 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
4.1.5 规格和用法 |
4.2 尼群洛尔片 |
4.2.1 药理作用 |
4.2.2 降压特点 |
4.2.3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4.2.4 药物规格 |
4.2.5 尼群洛尔片应用推荐见表21。 |
4.3 阿利沙坦酯 |
4.3.1 临床药理学 |
4.3.2 创新点 |
4.3.3 临床效果 |
4.3.4 安全性 |
4.3.5 禁忌证 |
4.3.6 药物相互作用 |
4.4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 |
4.4.1药理学 |
4.4.2适应证 |
4.4.3 原创点 |
4.4.4 开发背景 |
4.4.5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
4.4.6 循证证据 |
4.4.7 药物规格 |
4.5 左旋氨氯地平 |
4.5.1 药学部分 |
4.5.2 药理作用及临床循证 |
4.5.3 耐受性与安全性 |
4.5.4 临床推荐 |
4.5.5 |
4.6 临床研究阶段的抗高血压新药 |
5 高血压特殊合并症的药物治疗原则 |
5.1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
5.1.1 概述 |
5.1.2 降压药物选择 |
5.1.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1.2. 2 药物推荐: |
5.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2 高血压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 |
5.2.1 概述 |
5.2.2 降压药物选择 |
5.2.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3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
5.3.1 概述 |
5.3.2 降压药物选择 |
5.3.2. 1 降压治疗的启动: |
5.3.2. 2 目标管理: |
5.3.2. 3 药物推荐: |
5.3.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4 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 |
5.4.1 概述 |
5.4.2 降压药物选择 |
5.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5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 |
5.5.1 概述 |
5.5.2 降压药物选择 |
5.5.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5.2. 2 指南推荐 |
5.5.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6 高血压合并卒中 |
5.6.1 概述 |
5.6.2 降压药物选择 |
5.6.2. 1 降压药物选择原则: |
5.6.2. 2 指南推荐: |
5.6.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 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 |
5.7.1 概述 |
5.7.2 降压药物选择 |
5.7.2. 1 药物选择原则: |
5.7.2. 2 指南推荐: |
5.7.2. 3 各类降压药物在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5.7.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5.7.3. 1 小剂量起始逐步递增: |
5.7.3. 2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 |
5.7.3. 3 RAAS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黄金三角) : |
5.7.3. 4 避免肾功能恶化: |
5.7.3. 5 监测血钾: |
5.8 高血压急症 |
5.8.1 概述 |
5.8.2 降压药物选择[403] |
5.8.3 |
5.8.4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 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和药物选择 |
6.1 代谢相关性高血压 |
6.1.1 概述 |
6.1.2 降压药物选择 |
6.1.2. 1 药物选择原则: |
6.1.2. 2 指南推荐: |
6.1.2. 3 降压药物选择流程: |
6.1.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1.3. 1 降压目标: |
6.1.3. 2 其他注意事项 |
6.2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 |
6.2.1 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 |
6.2.2 诊断和评估 |
6.2.2. 1 血压测量方法: |
6.2.2. 2 诊断和评估: |
6.2.3 综合干预 |
6.2.3. 1 非药物治疗: |
6.2.3. 2 药物治疗 |
6.2.3. 3 其他治疗: |
6.3 妊娠相关性高血压 |
6.3.1 概述 |
6.3.2 降压药物选择 |
6.3.2. 1 启动药物治疗和目标血压: |
6.3.2. 2 药物选择原则: |
6.3.2. 3 妊娠不同时期降压药物的选择和评估: |
6.3.2. 4 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 |
6.3.2. 5 联合用药: |
6.3.3 注意事项 |
6.3.4 哺乳期降压药物的推荐 |
6.4 拟育夫妇中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 |
6.4.1 概述 |
6.4.2 降压药物选择 |
6.4.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5 老年高血压 |
6.5.1 概述 |
6.5.2 老年高血压患者病理生理特点[75, 482] |
6.5.3 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75, 119, 120, 483] |
6.5.4 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获益 |
6.5.5 药物选择 |
6.5.6 降压目标值与达标流程 |
6.5.7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的降压策略[75, 482] |
6.5.8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
6.5.9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75, 482, 484, 488] |
6.6 肾上腺性高血压 |
6.6.1 概述 |
6.6.2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药物选择及治疗 |
6.6.2. 1 药物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2 筛查过程中降压药物的选择: |
6.6.2. 3 血钾等对ARR筛查的影响: |
6.6.2. 4 原醛药物治疗: |
6.6.3 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及术前准备用药 |
6.6.3.1嗜铬细胞瘤危象处理: |
6.6.3. 2 术前准备: |
6.6.3. 3 预后: |
6.6.4 库欣综合征的非手术治疗适宜人群及药物选择 |
6.6.4. 1 库欣综合征的治疗: |
6.6.4. 2 药物治疗: |
6.7 难治性高血压 |
6.7.1 概述 |
6.7.2 降压药物选择 |
6.7.3 近年随着对高血压病因认识的深入和临床诊断技术的提高, 继发性高血压的检出比例已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520, 521]。 |
6.8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 |
6.8.1 概述 |
6.8.2 降压药物选择 |
6.8.3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
6.9 肾血管性高血压 |
6.9.1 定义与病因 |
6.9.2 诊断 |
6.9.3 药物治疗 |
6.9.4 其他治疗 |
6.1 0 焦虑合并高血压 |
6.1 0. 1 概述 |
6.1 0. 2 焦虑与高血压的相互影响机制 |
6.1 0. 3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识别与评价 |
6.1 0. 4 焦虑合并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
6.1 0.4.1 焦虑相关性高血压: |
6.1 0.4.2 高血压合并焦虑: |
7 基层高血压患者的国家基本药物应用原则 |
8 小结 |
(3)基于Meta分析的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整理比较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2.1 参附、参麦注射液治疗心绞痛的临床评价比较 |
2.2 参附、参麦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评价比较 |
2.2.1参附、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LVEF影响的比较 |
2.2.2参附、参麦注射液对心力衰竭6 min步行距离影响的比较 |
2.3 参附、参麦注射液联合化疗药物抗肿瘤的临床评价比较 |
3 结论与展望 |
(4)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
3 讨论 |
(5)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时间和给药剂量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的研究现状 |
1.1.1 脑利钠肽的来源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药理作用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
1.1.4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试验总体设计 |
2.1 引言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3.1 患者选择 |
2.3.2 分组方法 |
2.3.3 研究药物 |
2.3.4 给药方案 |
2.3.5 试验步骤 |
2.3.6 观察指标与观察时间 |
2.3.7 统计处理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时间的疗效观察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2.1 实验药物 |
3.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3.1 入组及完成情况 |
3.3.2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和基线可比性分析 |
3.3.3 安全性评价 |
3.3.4 疗效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剂量的疗效观察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3 实验方法与结果 |
4.3.1 入组及完成情况 |
4.3.2 入选病例一般情况和基线可比性分析 |
4.3.3 安全性评价 |
4.3.4 疗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讨论 |
5.1 安全性分析 |
5.2 疗效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硝普钠与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危象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常规治疗 |
1.2.2 血管扩张药物 |
1.2.3 疗效等级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心率恢复正常的时间比较 |
3 讨论 |
(7)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9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疗效判定 |
2 结 果 |
3 讨 论 |
(9)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过程中的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护理操作的改良及并发症的预防 |
3.1 操作流程改良 |
3.2 加强心理护理 |
3.3 加强一般护理 |
3.4 针对性护理 |
4 合理应用硝普钠的要点 |
5 小结 |
四、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54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2]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07)
- [3]基于Meta分析的参附、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比较[J]. 李盼,王婷,付姝菲,常念伟,王小莹. 中草药, 2016(16)
- [4]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难治性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J]. 雷琳.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6)
- [5]比较脑利钠肽不同给药时间和给药剂量的疗效[D]. 刘昊泽.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4(05)
- [6]硝普钠与硝酸甘油治疗高血压危象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的疗效观察[J]. 唐细生,胡平. 热带医学杂志, 2013(04)
- [7]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98例临床分析[J]. 王富昌.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22)
- [8]硝普钠治疗心功能不全316例疗效观察[J]. 王启民,贾岁满. 吉林医学, 2011(29)
- [9]硝普钠治疗心力衰竭过程中的护理体会[J]. 白亚南. 中国医药导报, 2011(01)
- [10]加用硝普钠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J]. 刘明辉.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04)
标签:硝普钠论文; 高血压性心脏病论文; 老年性高血压论文; 心衰的最佳治疗方法论文; 心功能不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