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一、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改变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霞[1](2021)在《美多芭、普拉克索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巴丝肼片(商品名:美多芭)、普拉克索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56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参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参照组患者采用美多芭联合普拉克索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前庭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运动能力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平衡能力评分、运动能力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提高,且治疗组患者平衡能力评分(49.93±2.20)分、运动能力评分(50.02±2.13)分高于参照组的(41.02±2.87)、(43.01±2.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参照组的6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美多芭、普拉克索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应用于老年帕金森病治疗中的疗效显着,有利于患者身体机能改善,建议优先选择。

黄雅莉[2](2021)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点》文中指出目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VEMP)是由某一特定频率的气导声音、骨导振动或电流刺激后,通过前庭神经至中枢神经传导通路,经表面电极在紧张的肌肉皮肤表面记录下的一种短潜伏期肌源性反应。VEMP这项检查起初被应用于评估耳石功能,后来研究发现其还可用于评估外周前庭神经反射乃至中枢前庭神经通路的功能。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患者血糖水平长期升高可能通过损伤细胞和神经结构影响前庭系统,之后出现头晕、行走不稳以及跌倒等症状,从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我们通过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庭神经损害特点。方法: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34例(68耳)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组(DNP组),55例(110耳)2型糖尿病不伴周围神经病变组(DM组)和42名(84耳)健康对照组进行气导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VEMP)检测,比较三组间oVEMP和cVEMP的各波潜伏期、振幅和双耳不对称比(AR)的差异,以及VEMP与病程、空腹血糖、Hb A1c、尿酸、血脂(TG、TC、HDL-C、LDL-C)、肥胖(BM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左耳和右耳oVEMP和cVEMP的潜伏期、波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NP组的oVEMP的n10、p15潜伏期均延长,与DM组相比,DNP组的oVEMP的n10、p15潜伏期均延长,有显着性差异(P<0.01)。波幅和AR在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与健康对照组相比,DM组和DNP组cVEMP的波幅均下降,且DNP组下降更多,有显着性差异(P<0.01)。潜伏期、AR在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oVEMP潜伏期n10与病程呈正相关(r=0.169,p=0.025),即潜伏期随着病程的增加而延长。oVEMP波幅与病程呈负相关(r=-0.179,p=0.017),即波幅随着病程增加而下降。oVEMP潜伏期p15与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134,p=0.03),即潜伏期随着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而延长。结论:前庭诱发检查(oVEMP和cVEMP)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亚临床前庭神经病变,可能随着病程的延长同时出现外周和中枢的神经损害。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可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前庭神经病变。

李翠查[3](2021)在《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跌倒现状,并分析跌倒影响因素,基于“体医融合”理念科学指导老年人进行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为提升老年人体适能、预防老年人跌倒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20年5月~7月,选取昆明市6所养老机构内符合标准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对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社会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既往病史与用药史、心理状况、跌倒史。共收集有效问卷223份。2.选取某一机构自理区60名70岁及以上老年人,对其进行运动前健康筛查,最终纳入实验对象42人(男20人,女22人),对其进行12周的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整个过程均有医生、治疗师进行医务监督。干预前后采集老年人体适能指标和跌倒风险指标。3.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M±SD)描述,对所有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运动干预前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ɑ=0.05。结果:1.跌倒现状:(1)研究对象总人数223人,近一年发生过跌倒的有82人,占比36.8%,其中男性占比30.3%,女性占比40.1%。1次跌倒占比18.4%,2次跌倒占比8.1%,3次及以上跌倒占比10.3%。(2)跌倒发生时段主要集中在上午,占46.3%,中午占20.7%。室外跌倒发生率为51.6%,室内以在卫生间发生跌倒为主,占比11.0%。跌倒多发生在行走、起坐、上下楼梯中,跌倒发生率高达53.7%。(3)由于跌倒而致伤的比例为64.6%,其中自行处理受伤部位的比例占30.5%,受伤后住院治疗的比例达36.6%,经治疗恢复痊愈者占45.1%,活动受限者占29.3%。2.跌倒影响因素:(1)随年龄增加,跌倒危险性增加(OR=2.609,95%CI:0.926-0.993);(2)与老年男性相比,老年女性跌倒发生危险性增高(OR=1.674,95%CI:0.270-0.985);(3)与汉族老年人相比,少数民族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增高(OR=1.409,95%CI:1.017-3.401);(4)与从不吸烟者相比,现已戒烟的老年人发生跌倒危险性增高(OR=1.565,95%CI:0.066-1.161);(5)与未患关节炎者相比,患有关节炎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增高(OR=1.527,95%CI:0.204-0.876);(6)与未经常服药者相比,服用止痛药和治疗慢阻肺药物的老年人发生跌倒的危险性均增高,分别为(OR=1.390,95%CI:0.167-0.649)、(OR=1.134,95%CI:0.013-1.212)。2.运动干预研究:(1)自愿参与12周渐进性抗阻运动干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人有42人(男性20人,女性22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84.28±4.19岁,男性平均年龄84.00±6.22岁,女性平均年龄84.38±4.36岁。(2)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男性的下肢肌肉力量、下肢柔韧性、有氧耐力、平衡功能均有显着改善(P<0.05),上肢肌肉力量、上肢柔韧性、上肢柔韧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女性的下肢肌肉力量、下肢柔韧性、平衡功能有极显着改善(P<0.01),上肢肌肉力量、上肢柔韧性、有氧耐力显着改善(P<0.05)。(4)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男性、女性的体质质量指数(BMI)有所改善,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12周运动干预后,老年男性跌倒风险显着降低(P<0.05),老年女性跌倒风险极显着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显示:1.年龄增加、老年女性、少数民族、现已戒烟、患有关节炎、服用止痛药、服用治疗慢阻肺药物是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2.12周的渐进性抗阻运动训练可以有效改善老年人肌肉力量、柔韧性、有氧耐力和平衡能力,且对老年女性改善较为显着,但对身体质量指数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可以降低老年人跌倒风险,对预防跌倒有一定效果。

郭慧敏[4](2021)在《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平衡功能的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世界第二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人口老龄化进展,其患病率逐年增高,并且由于致残率高和慢性病程的特点,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PD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延缓疾病进展和降低残疾概率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临床实践发现多系统萎缩P型(Multiple system atrophy-P,MSA-P)和进行性核上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患者的临床表现与PD患者极为相似,尤其是在疾病初期和症状不典型时更加难以区分,且无准确的早期客观诊断指标,往往需要3-5年观察期以进一步确认。更重要的是,临床工作者常常忽视了早期平衡功能评估和介入干预的重要性,国内几乎没有对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客观区分和针对性训练的研究。以往研究显示,PD患者早期已出现轻度平衡功能障碍,并且PD、MSA-P、PSP的平衡功能障碍存在方向特异性、进展快慢不同等特点。于是我们进行相关研究,试图找出三种疾病平衡的不同特点,推动康复治疗的精细化发展,也为早期客观诊断提供新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多系统萎缩P型患者、进行性核上麻痹患者的平衡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以及不同视觉条件下站立平衡的运动学特点,同时探究影响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影响平衡功能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疾病早期(Hoehn-Yahr分级为1-2期)50名患者(后经临床各项检查明确其中30名为PD患者、10名为MSA-P患者,另10名为PSP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组作为受试者。将他们按疾病类型分成四组,四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程、精神状态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对入组受试者全部进行了Berg平衡量表评分、睁闭眼站立位静态平衡测试,并单独对入组的PD患者进行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五次坐站测试、六分钟步行测试以及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评分。使用SPSS软件(22.0版本,IBM)统计分析。其中连续性变量用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hapro-Wilk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界值。研究结果:1.PD、PSP和MSA-P平衡功能特征:PD患者闭眼时的摆动面积显着大于睁眼时的摆动面积。PSP患者闭眼长轴摆速显着大于睁眼长轴摆速。MSA-P患者的BBS低于其余三组(P<0.05)。无论睁眼闭眼MSA-P患者站立平衡的前后加速度和短轴摆速都显着大于其余三组(P<0.05),闭眼时短轴距离以及左右加速度显着大于健康对照组和PSP(P<0.05)。2.早期PD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年龄越大,睁眼站立时前后方向的摆动速度、加速度和短轴摆速越大(r=0.614,r=0.517,r=0.535);病程越长,睁眼站立时各方向摆动范围越大(r=0.754,r=0.712,r=0.596);Hoehn-Yahr分级越高,Berg平衡量表评分越低(r=-0.557);六分钟步行距离越长,睁眼站立位静态平衡摆动参数越小,平衡功能越好。Berg平衡量表评分越低,睁眼站立位静态平衡的前后范围和COP长轴就越大(r=-0.482,r=-0.520)。研究结论:1.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站立位静态平衡表现出与正常人相近的视觉生理依赖,而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站立位静态平衡对视觉的依赖程度异常降低;2.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具有各自的特色,可能对早期鉴别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各亚型和精准的平衡功能训练具有临床意义;3.早期帕金森病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病程和有氧耐力等,可能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的预防和管理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李琴,陈妙虹[5](2021)在《多种运动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人平衡功能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比较多种运动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人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集不同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人平衡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0年3月10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ADDIS及R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tata软件进行图形绘制。结果:共纳入32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1 352例帕金森病人。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太极拳训练、平衡训练、抗阻训练、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北欧步行训练、阿根廷探戈、虚拟现实训练、前庭康复训练、跑步机训练、华尔兹对帕金森病人的平衡功能优于常规康复措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DDIS排序结果,前庭康复训练在改善帕金森病人平衡功能方面优于其他运动干预方案。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前庭康复训练是改善帕金森病人平衡功能的最优运动干预措施。受所纳入文献的数量及质量的影响,上述结论需在今后研究中得到验证。

加倩[6](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杨艳平[7](2020)在《基于病程分析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中西医临床和眼震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MSA是一种散发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因不明,在中老年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中占据多数,50岁以上人群中年发病率约为3/10万,且呈上升趋势,其持续进展、致残致死的特点严重缩短及降低了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在我国,MSA-C型是其主要亚型,很值得深入研究。MSA-C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为小脑运动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锥体束症状的不同组合。由于该病的多系统累及,在临床中的诊断极为困难。目前对该病的确诊的最新进展是测定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脊液等中α-突触核蛋白的存在,但许多医院生物学标志物检查的条件限制以及该病对患者所带来的经济困难等问题,使得临床上在对该病进行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时仍较困难。视频眼震(VNG)的研究近几年异军突起,它对鉴别脑干的运动核团的功能具有独特点。中医临床自古以来就有“风痱症”的论述,历史上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各执一词,治疗及效果良莠不齐,现代相关报道及临床发现在疾病的早期给予一些中医中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但由于中医诊疗主观性较强,且目前仍然缺乏公认疗效的客观依据。因此我们试图从临床症状入手及VNG等辅助检查寻找更多的客观证据,从病程进展出发,分层次尽可能更深入的了解总结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其中西医临床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的特点,从而有望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本研究旨在通过对MSA-C型患者VNG、肢体运动障碍、锥体束症状、自主神经、认知功能及中医证候特点及与病程相关性的调查统计分析,了解中西医临床症状和眼震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以及在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为MSA-C患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清主次,建立针对性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做到尽可能早期干预,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了 2017年一2020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门诊及病房的诊断为MSA-C型患者35例,将其分成病程长(36月~120月)、短(2月~35月)两组,其中长病程组17例,短病程组18例。建立调查表,采集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表现、相关检查结果(眼震电图、直立倾斜试验、UMSARS、认知功能)、中医症状证候,并记录。进行数据整理,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MSA-C型患者年龄范围在30~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06±11.66岁,在该病的患者组成中,中老年人(77%)占主要组成人群,并且性别在年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2.MSA-C型患者全部存在中枢性眼动功能异常,约89%表现为扫视试验的异常,约63%表现为视跟踪眼动反应异常,并与病程存在正相关性,即病程越长,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程度及范围逐渐增加,使得受小脑、脑干及大脑皮层区域多通路介导的眼动损害更重,视跟踪性眼动反应异常越严重。3.使用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对MSA-C型患者进行全面的功能异常评估,平均得分为29.06±10.16分,且在总分、病史回顾、运动检查方面与病程存在正相关性,认为随着病程延长,病理损害加重,机体的全面功能及运动能力更差,量表各部分评分相应增加,病情加重。4.约77%MSA-C型患者存在锥体束症状,且阳性表现与病程显着相关,即在疾病的早期,锥体束征多为阴性,而随着病程延长、疾病进展,锥体束征阳性率逐渐增高。我们认为该疾病在病程进展过程中发生了锥体束征的转化,通常在第约21~51月,即病程的中至后期,中枢神经结构损伤发生了从锥体外系到锥体系的变化,随着疾病的进展,锥体外系与锥体系同时受累,锥体束变性,锥体束征出现。5.MSA-C型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主要涉及视空间结构、记忆、语言重复方面;自主神经症状主要为直立性低血压和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失禁等泌尿系的症状。认为MSA-C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等皮层功能的损伤是由于病变范围涉及额叶、大脑皮层等区域,结合VNG、锥体束征结果特点,即随着病程延长,中枢神经结构损害发生了从锥体外系到锥体系再到大脑皮层的演变。6.根据中医证候分型的统计,患者全部表现为虚证,其中阴虚风动证占多数。使用八纲辨证将其分为阴、阳虚两组,阴阳证候分布与病程存在显着相关性,在疾病的早期,患者表现阳虚者较多,随着病程的延长,阴虚占主要矛盾。反映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基于临床症状群的改变,证候特点发生了由以阳虚为主向以阴虚为主的转化,而这种转化约发生在病程的29~44月。且阴虚证与视跟踪眼动反应、UMSARS评分、锥体束征有显着相关性,即随着病程延长,阴虚证较突出,病损范围扩大,病变程度加重,运动功能及眼动功能障碍程度升高。结论1.MSA-C型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患病多于女性,发病时间多在2年~5年间,在病程的不同阶段男女比例无差异,属慢性进展性疾病。2.MSA-C型患者存在扫视、视跟踪性眼动反应、肢体运动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随着病程延长,中枢神经结构损害从锥体外系累及锥体系,视跟踪性眼动障碍逐渐加重,肢体运动功能逐渐加重,UMSARS评分逐渐增加,锥体束症状逐渐增多。3.MSA-C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中枢神经结构损害涉及到大脑皮层,在病程的第约21~51月,并且认知障碍主要涉及视空间结构、记忆、语言重复方面;自主神经症状主要为直立性低血压和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尿失禁等泌尿系的症状。4.MSA-C型患者中医病机以虚证为主,阴虚风动证多见,分析其中医病机与肝肾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肝肾同源,肾精亏虚,脑髓失充,神明不振,神机失用,脏腑功能失调,久虚致痰致瘀,以虚为本,虚实夹杂。随着病程延长,证候特点发生了由以阳虚为主向以阴虚为主的转化,约发生在病程的29~44月。并且随着阴虚证越突出,病变致残程度逐渐加重,视跟踪眼动反应异常逐渐加重,锥体束症状出现逐渐增多。

常子涵[8](2020)在《炎性氧化机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强化运动联合虚拟现实对帕金森病步态障碍和运动功能的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在帕金森病的神经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检测PD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蛋白胆固醇(lipoprotein cholesterol)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来评估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并探讨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通过比较与单纯抗帕金森药物治疗对照组与药物联合强化运动+虚拟现实训练实验组的步态障碍的差异性,评估强化运动联合虚拟现实治疗训练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步态障碍的影响。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横断面研究,包括204名PD患者和204名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测定血浆SOD、hsCRP、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通过一系列的神经心理学评估来评估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研究对象是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多中心招募的PD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抗PD药物+强化运动联合虚拟现治疗试验组及抗帕金森药物对照组。在抗PD药物治疗稳定情况下,予为期1 1周的强化运动联合虚拟现实治疗训练。在基线期(V0),6周(V1)、11周(V2),分别由同一康复医师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第II&III部分(UPDRSII&III)、步行速度测试(Gait speed test 10m&20m)、计时站起-步行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 TUGT)、Hoehn&Yahr(修正)分级(H&Y)、39项帕金森病生活质量量表(The 39-item Parkinson’s Disease Questionnaire PDQ-39)进行步态及平衡功能的评价,对比组内及组间训练前后步态及平衡的差异。结果:1.PD组血浆SOD、总胆固醇、HDL-C、LDL-C明显低于HCs组(P<0.05);PD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HC(P<0.05)。PD患者血浆SOD与hsCRP呈负相关,与总胆固醇、HDL-C、LDL-C呈正相关。血浆SOD与H&Y、总UPDRS、UPDRS(Ⅰ)、UPDRS(Ⅱ)、UPDRS(Ⅲ)评分呈负相关,与 MoCA、MMSE 评分呈正相关;hsCRP与MoCA呈负相关;总胆固醇、HDL-C、LDL-C分别与MoCA呈正相关。2.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期(V0)两组在每日等效左旋多巴剂量、UPDRSⅡ&Ⅲ、10m&20m步行速度、TUGT、PDQ-39、H&Y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6周(V1)两组在每日等效左旋多巴剂量、UPDRSⅡ&Ⅲ、10m步速、20m步速、PDQ-39、H&Y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TUGT评分显着降低(P<0.05)。11周(V2)两组在每日等效左旋多巴剂量、10m步速及20m步速、PDQ-39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 UPDRSⅡ&Ⅲ、TUGT、H&Y 分期显着降低(P<0.05)。试验组组内比较,每日左旋多巴剂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UPDRSⅡ&Ⅲ、TUGT、H&Y分期、PDQ-39显着降低(P<0.05),步行速度(10m&20m)显着提高(P<0.05)(6周(V1)、11周(V2)分别与基线(V0)比较,V1与V2比较)。对照组组内比较,每日左旋多巴剂量、PDQ-39无统计学差异(P>0.05),UPDRSⅢ、TUGT、H&Y分期显着降低,步行速度(10m&20m)显着提高(P<0.05)。(6周(V1)、11周(V2)分别与基线(V0)比较)。V1与V0比较,UPDRSⅡ显着性降低(P<0.05);V2与V0比较,UPDRSⅡ无统计学差异;V2与V1比较,每日等效左旋多巴剂量、UPDRS Ⅱ&Ⅲ评分、10m&20m步行速度、TUGT、PDQ-39、H&Y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低SOD、低HDL-C、低LDL-C、高hsCRP水平可能是评估PD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hsCRP的进一步了解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PD的发病机制。药物联合强化运动联合虚拟现实康复训练法较单纯的药物治疗对帕金森病人的平衡功能、步态障碍、病情延缓显示出更好的疗效,联合治疗是临床一个潜在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

刘晓阳,杨星昱,赵展良,孙晓明,李佳威,李曦丹[9](2020)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估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利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检测技术,评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前庭丘脑通路的完整性。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符合入组条件的PD患者(PD组) 60例(按照HOEHN&YAHR量表分级分为早期组30例和中期组30例)及健康人30例(对照组),分别行VEMP检查,记录波幅引出率及各波潜伏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D组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或未引出肯定波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早期组相比,中期组波形分化差,潜伏期延长更为明显(P <0. 05)。结论 VEMP可以客观反映PD患者前庭丘脑通路的完整性,随着PD的进展前庭丘脑通路功能障碍更明显。

肖桂萍[10](2019)在《24周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通过24周的运动干预,观察自编操和五禽戏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的干预效果,为今后选择相关运动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平衡能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H-Y分期1-3期的帕金森病患者共48人,自编操组24人,五禽戏组24人。受试者均符合纳入标准,并且均在实验开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方案获得上海体育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分别进行24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的运动干预,采用polar心率表监测受试者练习时心率,运动强度控制在40-60%HRmax。观察的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感觉整合测试条件1-6的平衡分数,静态平衡的睁眼闭眼单脚站立时长,极限稳定性测试的最大偏移距离、端点行程及前后左右的方向控制(范围:0-100%),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身高、体重、安静心率、血压、UPDRSⅢ的运动能力分数)。所有指标都进行三次测量,分别是在干预前、中(干预12周后)、后(干预24周)。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别干预前、中、后测试指标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0.05表示统计具有显着意义。研究结果:1、24周运动干预结束后,自编操组感觉整合测试中条件5(62.97±10.69→73.63±9.96分)和条件6(55.81±13.74→58.56±10.97分)的分数显着提高(p<0.05),条件1-4分数无显着变化;五禽戏组条件1-6分数无显着变化(p>0.05)。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2、24周运动干预结束后,自编操组的PD患者在静态平衡中睁眼左脚站立时长(6.34±3.17→7.64±2.31秒)、闭眼左脚站立时长(3.67±1.95→3.74±1.75秒)及睁眼右脚站立时长(6.68±2.74→7.13±2.56秒)中稍有提高,组内差异不明显(p>0.05);五禽戏组在闭眼左脚站立时长(3.36±2.41→3.43±2.04秒)、闭眼右脚站立时长(3.36±1.58→3.99±2.10秒)中稍有提高,组内差异不明显(p>0.05)。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3、24周运动干预结束后,自编操组在极限稳定测试中向后方向上的端点行程(45.54±18.76→53.50±20.56%)上有显着提高(p<0.05),在其他方向中无显着变化(p>0.05),组内差异不明显(p>0.05);五禽戏组的PD患者在向前方向的最大偏移(71.08±19.91→79.66±18.17%)和端点行程(53.21±19.36→60.08±20.27%)中有显着提高(p<0.05),在其他方向中无显着变化(p>0.05),组内差异不明显(p>0.05)。在向右方向的端点行程中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5)。4、24周运动干预结束后,自编操组UPDRSⅢ运动能力得分(14.50±9.76→11.46±9.71分)有显着降低(p<0.05),五禽戏组无显着变化(p>0.05)。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结论:24周自编操练习较五禽戏练习对PD患者的平衡能力更有显着改善效果,且在12周达最佳效果。

二、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改变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改变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美多芭、普拉克索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1.2.2 治疗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平衡能力评分
        1.3.2 运动能力评分
        1.3.3 疗效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运动能力评分对比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 讨论

(2)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操作方法
        1.2.1 仪器设置
        1.2.2 oVEMP检查
        1.2.3 cVEMP检查
    1.3 参数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1 三个组别的基础资料
    1.2 健康对照组左右耳VEMP对比
    1.3 健康对照组、DM组和 DNP组之间oVEMP和 cVEMP的对比
    1.4 糖尿病患者中糖化血红蛋白(Hb Alc)控制不佳组和控制良好组之间oVEMP和 cVEMP的对比
    1.5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脂、BMI、尿酸、病程与oVEMP、cVEMP参数的相关性
    1.6 oVEMP和 cVEMP各参数的多因素线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3)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语表(Abbreviations and Acronyms)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老龄化现状
    2.2 跌倒概念及危害
        2.2.1 跌倒的概念
        2.2.2 跌倒的危害
    2.3 跌倒的影响因素
        2.3.1 个人因素
        2.3.2 生理因素
        2.3.3 心理因素
        2.3.4 环境因素
    2.4 跌倒的评估
        2.4.1 以表现为导向的移动性评估(POMA)
        2.4.2 四方格测试(FSST)
        2.4.3 伯格平衡量表(BBS)
        2.4.4 微型平衡评估系统测试(mini-BEST)
        2.4.5 动态步态指数(DGI)
        2.4.6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
        2.4.7 双重任务(DT)
    2.5 跌倒的预防
        2.5.1 运动锻炼
        2.5.2 疾病管理
        2.5.3 改善居家环境
        2.5.4 合理营养
        2.5.5 调整心态
    2.6 小结
第3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研究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内容
        3.1.3 研究方法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3.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2.3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现状分析
        3.3.2 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部分小结与建议
第4章 养老机构老年人预防跌倒的运动干预研究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4.2.1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体适能的影响
        4.2.2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
    4.3 讨论
        4.3.1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体适能的影响
        4.3.2 渐进性抗阻运动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
    4.4 本部分小结与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B 老年人体适能及跌倒风险测试项目
附录C 知情同意和责任告知书
附录D 评估前参与者告知书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活动情况
    发表文章
    主持科研活动
致谢

(4)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平衡功能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背景
    2.2 平衡功能障碍及疾病严重程度的诊断和评定方法
        2.2.1 平衡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评定
        2.2.2 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定
    2.3 早期PD、MSA-P、PSP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和特点
        2.3.1 PD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和特点
        2.3.2 MSA-P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和特点
        2.3.3 PSP平衡功能障碍程度和特点
    2.4 PD平衡功能障碍生理病理学机制
        2.4.1 感觉信息传入错误
        2.4.2 中枢整合障碍
        2.4.3 动作输出障碍
        2.4.4 多巴胺能系统与非多巴胺能系统
    2.5 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性因素分析
        2.5.1 年龄
        2.5.2 环境
        2.5.3 病程和疾病严重程度
        2.5.4 认知
    2.6 总结与展望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1.3 脱落和剔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试验器材
        3.2.2 伦理审批
        3.2.3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采集
        3.2.4 基线测试
        3.2.5 站立位静态平衡测试
        3.2.6 Berg平衡量表测试
        3.2.7 “计时-起立”行走测试
        3.2.8 五次坐站测试
        3.2.9 六分钟步行测试
        3.2.10 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测试
    3.3 试验流程图
    3.4 统计学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
    4.2 HC、PD、MSA-P和 PSP平衡功能特征分析
        4.2.1 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比较
        4.2.2 不同视觉条件下站立位静态平衡特征分析
    4.3 早期PD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
        4.3.1 年龄与平衡功能的关系
        4.3.2 病程与平衡功能的关系
        4.3.3 H-Y分级与平衡功能的关系
        4.3.4 六分钟步行与平衡功能的关系
        4.3.5 小结
    4.4 BBS与站立位静态平衡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5.分析与讨论
    5.1 早期PD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
        5.1.1 年龄越大,病程越长,H-Y分级越高,平衡功能越差
        5.1.2 6MWT距离越大,平衡功能越好
    5.2 早期PD患者BBS与站立位静态平衡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5.3 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平衡功能的特征
        5.3.1 PD患者平衡功能受视觉影响较大,MSA-P和 PSP患者则相反
        5.3.2 MSA-P患者平衡功能障碍较严重,短轴摆动显着增加
        5.3.3 PSP患者与PD患者平衡功能差异不明显
        5.3.4 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对称和垂直轴改变的可能
6.结论
7.研究的局限性
8.参考文献
9.附件
    9.1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9.2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9.3 Berg平衡量表
    9.4 简易上肢功能评分
10.致谢

(5)多种运动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人平衡功能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1.1 研究对象
        1.1.1.2 研究类型
        1.1.1.3 干预措施
        1.1.1.4 结局指标
        1.1.2 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1.4 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见表2)
    2.4 网状Meta分析
        2.4.1 网状关系图
        2.4.2 收敛性评估
        2.4.3 一致性检验
        2.4.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4.5 结果排序
3 讨论
    3.1 运动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人平衡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
    3.2 不同运动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病人平衡功能影响的比较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小结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7)基于病程分析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中西医临床和眼震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多系统萎缩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学与遗传学
        3 神经病理学
        4 组织病理学
        5 发病机制
        6 临床症状
        7 辅助检查
        8 诊断标准
        9 鉴别诊断
        10 治疗
        11 视频眼震电图用于多系统萎缩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系统萎缩中医学研究
        1 中医病因病机
        2 中医辨证分型
        3 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制定MSA-C型患者调查表
        2.2 眼震电图检查
        2.3 统一多系统萎缩评估量表(unified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ratingscale,UMSARS)
        2.4 认知功能评估量表
        2.5 直立倾斜试验
        2.6 中医证候量表评价
        2.7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的统计描述
        3.2 临床资料的统计描述
        3.3 临床资料相关因素的统计描述
        3.4 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4 讨论
        4.1 一般资料
        4.2 临床资料
    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炎性氧化机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强化运动联合虚拟现实对帕金森病步态障碍和运动功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逆向表达与脂蛋白、胆固醇和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作为帕金森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标志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强化运动联合虚拟现实康复对帕金森病患者步态障碍和运动功能的评估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估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1.2 检测设备
    1.3 VEMP检查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D组与对照组VEMP检测结果比较
    2.2 早期组与中期组VEMP波形异常率比较
3 讨论

(10)24周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前言
2.文献综述
    2.1 帕金森病现状
        2.1.1 帕金森病相关概念
        2.1.2 帕金森发病率的国内外现状
    2.2 帕金森病主要临床评估的手段
        2.2.1 帕金森病统一评定量表
        2.2.2 Hoehn-Yahr分期
        2.2.3 其他临床评估手段
    2.3 帕金森病主要的治疗手段
        2.3.1 药物治疗手段
        2.3.2 手术治疗手段
        2.3.3 其他治疗手段
    2.4 运动干预
        2.4.1 运动干预的种类
        2.4.2 运动干预具体方案
        2.4.3 运动干预效果
    2.5 小结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运动干预方案
        3.2.2 运动强度监控
        3.2.3 测试指标
        3.2.4 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受试者基本情况
    4.2 运动强度监测结果
    4.3 干预前中后主要结局指标结果
        4.3.1 SOT分数比较
        4.3.2 单脚站立时长比较
        4.3.3 姿势控制范围比较
    4.4 干预前中后次要结局指标UPDRSⅢ比较结果
        4.4.1 干预前和干预12 周后UPDRSⅢ比较
        4.4.2 干预前和干预24 周后UPDRSⅢ比较
5.分析与讨论
    5.1 运动干预中运动强度
    5.2 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
        5.2.1 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三联”的影响
        5.2.2 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单脚站立的影响
        5.2.3 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姿势控制范围的影响
    5.3 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UPDRSⅢ的影响
6.结论
7.不足与展望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附录

四、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改变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多芭、普拉克索联合前庭康复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观察[J]. 朱晓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24)
  • [2]2型糖尿病患者的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点[D]. 黄雅莉.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昆明市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相关因素及运动干预研究[D]. 李翠查.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早期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平衡功能的特征分析[D]. 郭慧敏.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多种运动干预措施对帕金森病人平衡功能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J]. 李琴,陈妙虹. 循证护理, 2021(04)
  • [6]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基于病程分析多系统萎缩-C型患者中西医临床和眼震特点[D]. 杨艳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炎性氧化机制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机制及强化运动联合虚拟现实对帕金森病步态障碍和运动功能的评估[D]. 常子涵.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9]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估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研究[J]. 刘晓阳,杨星昱,赵展良,孙晓明,李佳威,李曦丹.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20(02)
  • [10]24周运动干预对帕金森病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D]. 肖桂萍.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标签:;  ;  ;  ;  

帕金森病患者前庭功能的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