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晕辐照处理对毛涤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及其在抗静电整理中的应用

电晕辐照处理对毛涤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及其在抗静电整理中的应用

一、电晕辐照处理对毛涤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及在抗静电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董培梅[1](2019)在《聚合物纤维织物的Ag/TiO2纳米材料整理及其多功能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纺织行业中,纳米技术的应用也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纳米材料在纺织品的制造、整理和涂覆过程中的应用,已成为获得多功能或特殊功能的纺织品的重要手段,为纺织产品在其传统应用领域之外的应用开辟了新道路。今天,纺织工业除了关注纺织品的时尚和舒适性外,还致力于开发和生产具有自洁性、抗菌性、防紫外线和阻燃性等多功能的纺织品。近年来,这种高附加值的多功能织物的开发与制造在国内外的科研项目和行业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纺织品上添加或涂覆纳米材料仍然面临着挑战。现有的已报道的纳米材料整理纤维织物的方法,有的严重依赖使用有毒或昂贵的交联剂、还原剂和稳定剂,比如dimethylaminoborane(DMAB),aldehydes,NaBH4 或者 butane tetra carboxylic acid(BTCA)等,并且经常存在制作过程复杂、耗费时间长或者纳米粒子负载不牢固、不均匀等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限制了所得产品的实际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加环保和有效的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现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和水热法,在多种纤维织物包括纤维素纤维(CFs)、丙纶(PP)、涤纶(PET)、氨纶(SP)和腈纶(PAN)纤维表面原位负载Ti02纳米颗粒。研究发现,对于亲水性较好的纤维素纤维、氨纶和腈纶,可以直接利用低温水热法(90℃)在其表面原位生长Ti02纳米颗粒。而对于亲水性较差的丙纶和涤纶,则很难用相同的方法直接在其表面牢固负载TiO2。因此我们采用DBD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对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成功地改善丙纶和涤纶纤维的亲水性,活化纤维表面,从而大大提高Ti02纳米颗粒的负载量和均匀性。用水热法在纤维表面原位负载Ti02纳米颗粒,可以通过调控水热液中盐酸的浓度得到不同晶相组成和不同颗粒大小的和形状的TiO2。采用超声波处理法来评价Ti02在织物上负载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并且通过光催化还原CO2实验表现出稳定的光催化性能。2.首次将两步法(即非均相沉淀法和氢等离子体还原法)应用于制备纳米银整理的纯棉织物和纤维素无纺布,并且首次将双重DBD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应用于制备纳米银整理的丙纶和涤纶织物。通过调控硝酸银的浓度获得了不同的含量、颗粒大小和形貌的纳米银改性纤维织物。由于不同纤维的表面成分和粗糙度不同,因而在不同的纤维表面沉积纳米银的最佳参数不同。研究发现,在纯棉织物上沉积纳米银得到的银颗粒是纳米级和微米级共存,而且难以避免银颗粒的团聚。而在纤维素无纺布上沉积纳米银,则能够得到颗粒大小和分布都比较均匀的纳米银单质。在丙纶和涤纶纤维上负载纳米银,由于这两种纤维亲水性较差,未经过DBD等离子体预处理的纤维无法在其表面用同样的方法沉积纳米银,而经过DBD等离子体表面处理5 min后,丙纶和涤纶纤维织物的亲水性大大增强,随后用两步法成功在其表面沉积纳米银。通过对纳米银整理的纯棉织物的抗菌性能测试,发现样品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有效的抑制作用。3.将水热法和将双重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应用于Ag-Ti02纳米材料整理的聚丙烯(PP)织物。经过等离子体表面预处理,成功地在PP纤维表面引入羟基和竣基等极性基团,其平均接触角由138°降到25°,TiO2负载量由1.13%提高到1.72%。进一步通过两步法在纤维表面沉积纳米银,得到了平均粒径为7 nm并且分散均匀的银单质。通过对亚甲基蓝的降解实验发现Ag-TiO2整理的PP纤维表现出最高的降解效率。4.采用静电纺丝、DBD等离子体预处理和水热反应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 TiO2-PVDF纤维薄膜。在静电纺丝纤维中预先嵌入合适的钛源作为活性位点,再通过DBD冷等离子体处理对电纺膜进行预处理,大大提高了膜的亲水性,显着增加了膜上反应位点的数量,最终使TiO2在PVDF纤维上由内而外生长,像种子从土壤中生根发芽一样,从而牢固地附着在PVDF纤维上。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TiO2纳米颗粒的晶相、形貌、尺寸和含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强超声振动一小时后TiO2粒子仍牢牢附着在PVDF纤维上。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在PVDF纤维上固定TiO2纳米颗粒的方法,有望提高TiO2-PVDF柔性薄膜的实用性和重复利用率。

张治斌[2](2019)在《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功能溶液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认为拉舍尔毛毯由于其价格低廉、手感柔软、保暖透气和色彩图案赏心悦目,逐渐被人们所喜爱,经常用于床上用品和装饰用品。拉舍尔毛毯的制备原料主要以腈纶和涤纶为主,由于腈纶制备成本高,综合性能上与涤纶毛毯差异不大,因此逐渐被涤纶取代。但是涤纶纤维的大分子不能电离和传递电子,再加上其分子基团极性小,易产生静电,容易诱发心脏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律失常。产生的静电也会给毛毯的生产和使用带来较大困难,甚至引发纺织品爆炸和火灾事故。此外,涤纶纤维本身抗菌性能差,在纺织染整加工过程中各种助剂、整理剂的使用会导致微生物的生长,给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带来重大威胁。因此,开发新型的抗菌剂和抗菌整理技术对健康卫生涤纶拉舍尔毛毯的研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研制了丝素/壳聚糖微球功能性溶液,结合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涤纶拉舍尔毛毯改性处理,在不影响整理后的毛毯服用性能的同时,赋予毛毯优良的抗菌和抗静电性能。首先,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微球功能性溶液,系统分析了丝素蛋白浓度、丝素蛋白和壳聚糖的比例、孵育温度对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微观形貌、粒径、二级结构、晶体结构、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丝素蛋白质量分数为6%,壳聚糖溶液的质量分数为3%,孵育温度为40℃,壳聚糖溶液与丝素蛋白溶液的体积配比为1:2时,所制备的微球形态规整圆滑,粒径为0.78±0.12μm。制得的微球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抗菌性能,对大肠杆菌(英文缩写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英文缩写S.aureus)的抑制率分别为82±4.2%和80±2.6%。采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涤纶纱线表面进行处理,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分析了不同的处理压强、处理时间和输出功率对涤纶纱线的断裂强力的影响,并对等离子处理后的纱线的微观形貌、表面元素和官能团的变化进行表征,发现输出功率200 W、处理时间2 min和处理压强20 Pa时,得到涤纶纱线的力学性能最佳。等离子体处理未损伤纤维的内部结构,并且为纤维表面引入大量的活性基团,提高了涤纶纱线的亲水性能。采用不同浓度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溶液对纱线进行整理,通过对整理后的涤纶纱线的硬挺度和抗菌性能进行评估,得到最优的处理纱线的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溶液浓度,结果表明处理纱线的微球浓度为30 mg/mL,整理的涤纶纱线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抑菌率(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菌率为95±1.6%和93±1.3%。采用浸渍法将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溶液对等离子处理前后的毛毯进行功能性整理,对涂层前后的毛毯的透气性、抗静电性、吸湿性、抗菌性和耐水洗性等方面进行测试,并分别与整理前的毛毯坯布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毛毯经过等离子体-微球复合整理后,静电性衰减时间从原来的57.62±2.1 s降为3.24±1.1 s,表明毛毯的抗静电性能得到明显改善。经等离子-微球复合整理的毛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具有更强的抗菌效果,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菌率分别为95±1.2%和92±2.7%。通过多次反复洗涤后,发现等离子体-微球复合整理的毛毯具有较强的耐水洗性能。综上所述,本课题研制了丝素/壳聚糖微球功能性溶液,并结合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涤纶拉舍尔毛毯改性处理,并对毛毯的性能进行系统地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整理后的涤纶毛毯具有良好的抗静电和抗菌性。本课题所采用等离子体技术和制备的丝素蛋白/壳聚糖整理剂,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增加纺织品附加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张莉[3](2016)在《高支纯羊毛织物抗静电整理工艺研究》文中提出PVA伴纺高支羊毛织物手感细腻蓬松,具有羊绒般风格,它是利用支数较低的羊毛与水溶性PVA纤维经混纺、织造,在后整理阶段再将PVA溶解去除,得到高支(线密度低)、平方米重量小的高档毛面料。但是该类织物静电现象严重,悬垂性、服用性差。本文结合工厂的实际生产,对高支羊毛织物的抗静电整理进行了研究。本文以PVA伴纺羊毛织物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退维工艺进行优化。研究表明,PVA去除不净,退维后的高支羊毛织物更容易产生静电。最佳的退维条件为酸性退维,通过单因素实验得出,酸性退维工艺参数为:浓硫酸做退维助溶剂,工作液pH值为3,保温时间30min,保温温度95℃。保证高支羊毛织物各项性能良好的前提下,退维率最大达到51.7%。通过分析对比阳离子型、阴离子型、非离子型、两性、阳/非及阴/非复配型六种抗静电剂在高支羊毛织物上的抗静电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高支羊毛织物抗静电整理效果最好的为阳/非复配型抗静电剂570。抗静电剂570的最佳整理工艺条件为:质量浓度为30g/L,水浴温度为55℃,整理时间为30min,pH值为8。最终试样抗静电整理效果半衰期为0.29s。整理后织物的抗静电性能达到纺织品半衰期技术要求A级标准。采用壳聚糖和纳米TiO2对高支羊毛织物进行抗静电整理,研究发现:壳聚糖及TiO2确实可提高织物的抗静电性,但是效果不及离子型抗静电剂。壳聚糖最佳工艺为: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0%,水浴温度为50℃,整理时间为20min,工作液pH为5,焙烘条件为120℃×2min。最佳整理工艺下织物的峰值静电压值由1297V降至661V,半衰期由>60s提高到19.35s。TiO2的最佳工艺参数:TiO2的浓度为1.2g/L,水浴温度为60℃,水浴时间为30min焙烘条件为120℃×2min。最佳整理工艺下织物的峰值静电压值由1307V降至723V,半衰期由>60s提高到29.19s。

李杨[4](2016)在《聚苯胺的聚合与抗静电织物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纺织品功能性整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抗静电毛织物的开发研究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更多的导电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现,为织物的抗静电功能性整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其表现出良好的抗静电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课题主要以毛织物为基质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在织物表面合成聚苯胺,得到表面比电阻为1.5KΩ的抗静电毛织物。首先,进行聚苯胺的合成与制备。将苯胺与掺杂酸混合,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制备聚合物聚苯胺。通过探讨分析反应条件对聚苯胺电导率和产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制备工艺为:0℃冰水混合物条件下,过硫酸铵与苯胺的摩尔比为1:1,掺杂酸为盐酸和5-磺基水杨酸混合物,反应6h。对产品的溶解性能、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能进行测试,分析不同掺杂酸掺杂下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其次,为增大基质材料的接触面积,对毛织物进行了等离子体预处理,最佳的预处理工艺为:处理功率25W,处理时间3min,处理压强为150Pa。通过扫描电镜发现经等离子体处理,纤维表面发生刻蚀现象,同时毛织物的表面比电阻也相应的降低,为抗静电毛织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采用聚苯胺合成的最优工艺,在毛织物表面进行原位聚合,最佳处理工艺为:苯胺浓度为1mol/L,掺杂酸溶液按照5-磺基水杨酸和盐酸摩尔比为2:10配制,经两次掺杂,整理浴比为1:8。经测试,整理后的毛织物表面比电阻在1.5KΩ以下,织物放置15天后表面比电阻为25KΩ,洗涤20次表面比电阻变为22KΩ,120℃的条件下放置50min后表面比电阻达到13KΩ,经摩擦40min表面比电阻降至22.1KΩ,表明整理后织物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持久性、抗静电耐水洗性、抗静电热稳定性和抗静电耐磨性。最后,对抗静电毛织物的服用性能进行测试与分析,对比整理前后织物的重量、回潮率、厚度、接触角、透气性、悬垂性、折皱回复性和拉伸性能的改变,得到织物的断裂强力、吸湿性能以及对染料的吸收率都有了改善,同时通过研究扫描电镜、TG热重分析和表观颜色K/S值变化等,得出织物在经聚苯胺整理后,在满足抗静电毛织物标准的同时,也满足了其他服用织物的性能要求,可用于开发生产高档西服和某些行业的职业服装,如加油站、纺织厂、电力维修站和精密电子仪器实验室等特殊场所。

施舒雯[5](2014)在《新型改性涤纶纤维仿棉亲水整理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的新型改性涤纶纤维在亲水性方面虽然比常规涤纶纤维有所提高,但与棉纤维尚有差距,所以需要通过探索研究各种方法来提高仿棉程度。本文通过制备低分子壳聚糖作为亲水剂对PARSTER纤维进行亲水性整理,来提高PARSTER纤维的亲水性能。壳聚糖作为甲壳素的脱乙酰基产物,具有亲水性的羟基和氨基,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整理剂。采用壳聚糖作为亲水剂具有来源广、成本低、环保、无毒等优点,解决了其他亲水剂成本高、不环保等缺点。传统工艺采用碱减量联合亲水剂工艺处理涤纶纤维使其获得亲水性,其产生的废水极难处理,废水COD高达数万以上,生物处理困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文采用等离子体对新型改性涤纶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能快速、高效、无污染地改善纤维的表面性能,并比涤纶等离子处理有更大的优越性。本文利用氧化降解法降解壳聚糖来制备低分子量壳聚糖,并通过乌氏粘度计法、红外光谱、热性能分析、X射线衍射等分析测试仪器和方法对降解得到的低分子量壳聚糖产物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降解程度越大,其溶解性提高,当壳聚糖与双氧水摩尔质量比为1:2,反应时间为120min时降解壳聚糖可得1.14xl04的低分子量淡黄色壳聚糖。采用自制低分子量壳聚糖、聚酯聚醚有机硅三元共聚整理剂DP-9993、丙烯酸聚合物亲水剂对PARSTER纤维进行处理,探讨了亲水剂用量、焙烘温度、焙烘时间以及等离子体处理对纤维亲水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1)自制低分子量壳聚糖最佳工艺为:亲水剂用量1%,等离子处理时间3min,处理后PARSTER纤维的回潮率有显着上升,最高达到了2.26%;(2) DP-9993亲水整理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等离子处理时间6min,亲水剂用量10g/L,焙烘温度120°C,焙烘时间60s,织物的毛效最好,达到了14.25cm;(3)丙烯酸聚合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等离子处理时间3min,丙烯酸聚合物用量为5°g/L,90C烘干。通过对自制低分子量壳聚糖分子改性,提高壳聚糖亲水剂在纤维上的牢度和耐久性,并且在提高亲水性能的的同时也改善纤维的手感,且对纤维的力学性能也无明显的影响。

殷允杰[6](2013)在《基于原位修饰杂化硅溶胶织物表面功能改性》文中研究指明纺织品印染污染严重、能耗大、工艺繁琐,使得整个纺织行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印染行业对现代织物加工提出了生态、节能减排、高产品附加值、回收再利用等技术革新要求,要求织物加工节能省水,无废水排放,能通过简短工艺实现织物的功能化、智能化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并实现废弃纤维或织物的绿色回收和再利用等。基于溶胶-凝胶原位修饰技术将色素、硅烷偶联剂、TiO2等杂化到硅溶胶中,从分子层次上设计并分别构筑色素杂化SiO2溶胶、X-Si(OC2H5)3/SiO2杂化溶胶、TiO2/SiO2杂化溶胶等体系,通过旋转涂层、静电自组装等方法对织物基材进行表面功能改性,赋予织物优良的颜色、牢度、力学等性能等。同时通过功能硅烷偶联剂等的杂化作用实现改性织物的疏水疏油、润湿可控、抗菌、防紫外等功能,旨在解决织物湿处理过程中工艺繁琐、污染严重、能耗大等问题,为印染加工技术提供新途径。主要结论如下:通过将染料和涂料原位杂化到SiO2溶胶中制备色素杂化硅溶胶,用于织物改性以赋予织物颜色并改善织物的色牢度。通过分析染料和涂料杂化SiO2溶胶的稳定性、颜色等,研究了染料和涂料杂化SiO2溶胶在织物上成膜后对织物颜色和牢度性能的改善作用。染料或涂料杂化到SiO2溶胶后体系最大吸收波长(λmax)没有发生变化。染料和涂料杂化SiO2溶胶薄膜表面会有较大突起,其粒径与对应的杂化SiO2溶胶中的粒径尺寸相接近。C.I.直接红23和C.I.涂料红23杂化硅溶胶染色织物K/S值分别较直接染色对照样提高了11.1%和45.4%,而且织物颜色λmax仍然无变化,说明染料或涂料发色基团织物改性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染料杂化SiO2溶胶染色织物干湿摩擦牢度分别提高1级;C.I.涂料红23杂化SiO2溶胶染色织物湿摩擦牢度提高了半级,表明色素杂化SiO2溶胶改性可在完成织物染色的同时并达到固色目的,实现染色固色一步法工艺。为赋予织物疏水或疏油性,将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TEOS)、γ-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CPTS)、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FAS)原位杂化到硅溶胶中,并用于处理棉、丝绸、羊毛等纤维织物,同时将C.I.直接红23杂化到硅溶胶中制备CPTS/SiO2色素杂化溶胶,并通过旋转涂层方式实现棉织物着色,使织物同时具有良好的颜色性能和疏水性。棉织物经HTEOS/SiO2杂化溶胶改性后接触角达到139.8°,耐静水压从原来的1.8KPa增大到4.1KPa。棉织物经色素杂化硅溶胶改性后,接触角增大到112.4°;当棉织物经CPTS/SiO2色素杂化溶胶处理后,接触角增大到131.5°;织物耐静水压值为4.5KPa,与未处理棉织物耐静水压值相比增大136.7%。FAS/SiO2杂化溶胶对织物改性后,棉、丝绸和羊毛织物对辣椒油的接触角分别为98.5°、111.6°和122.2°。染色织物经FAS/SiO2杂化溶胶处理后,织物K/S值变化率小于8%。与用直接染料液直接染织物色K/S值3.95相比,经CPTS/SiO2色素杂化溶胶改性织物的K/S值提高到5.15,提高了30.4%。经C.I.直接红23杂化硅溶胶改性织物干湿摩擦牢度分别提高到3级和2-3级,水洗变色和沾色牢度分别提高到3级和3-4级,证明了CPTS/SiO2色素杂化溶胶一步法处理织物的可行性。基于棉织物防紫外/抗菌复合功能以及分散染料转移印花性能,利用正硅酸四乙酯(TEOS)、钛酸四正丁酯(TBT)、多聚季铵盐制备了阳离子TiO2/SiO2杂化溶胶并用于织物改性。从TEM可看出阳离子TiO2/SiO2杂化溶胶粒子呈椭圆形,杂化溶胶前驱体TEOS和TBT会发生脱水缩合,形成Si-O-Si、Ti-O-Ti和Si-O-Ti等结构。从XPS谱图可知,未经处理棉织物含56.4%的炭和43.6%的氧,织物改性后表面含33.2%炭元素、48.4%氧元素、18.1%硅元素含量、0.3%钛元素。未经溶胶改性棉织物全波段紫外透过率URT高于7.0%,而经杂化溶胶改性棉织物大部分波段URT低于5.0%,水洗30次后URT仍然低于6.0%。棉织物经阳离子TiO2/SiO2杂化溶胶改性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分别达到90.9%和95.2%,水洗30次后抗菌率仍可达到61.1%和71.5%,说明阳离子TiO2/SiO2杂化溶胶优异的防紫外/抗菌复合功能以及耐洗性。未经改性棉织物分散染料转移印花K/S值为2.4,织物经阳离子TiO2/SiO2杂化溶胶改性后其转移印花K/S值增大到10.1;未经改性棉织物分散染料转移率仅为21%,而经阳离子TiO2/SiO2杂化溶胶改性再热转移印花,分散染料转移率为89%。改性后的棉织物转移印花K/S值曲线较尖锐,织物颜色鲜艳度高,而且其对应的λmax没有变化,织物颜色色相没受影响。从转移的印花图案可看出未改性棉织物转移印花图案清晰度较差,颜色深度低,而经改性后棉织物转移印花图案鲜艳,线条精细,颜色较深。经阳离子TiO2/SiO2杂化溶胶改性,织物湿摩擦牢度由4级增大到4-5级,但织物的拉伸性能有所下降。为了提高织物抗菌防紫外复合功能改性时的力学性能,设计并制备了染料杂化硅溶胶、酸性TiO2溶胶和阳离子酸性硅溶胶,通过棉织物上层层自组装制备出多组分多功能有色织物。棉织物经溶胶层层自组装,不同涂层间存在Si-O-Ti的交联反应,织物的K/S值提高15.8%。棉织物经溶胶层层自组装后,织物防紫外/抗菌性能较优异,全波段URT从10.6%下降到1.3%,织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率分别提高到95.3%和96.1%。织物干湿摩擦牢度分别提高了1级,水洗褪色率由31.5%下降到18.2%,而且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基本无变化。与阳离子TiO2/SiO2杂化溶胶改性相比,溶胶层层自组装改性织物机械性能、防紫外/抗菌性等提高更明显。基于UV和暗处条件驱动纳米TiO2中的Ti4+Ti3+相互转换原理,制备了改性TiO2杂化溶胶,用于织物改性后赋予了改性织物UV光开关可控亲水-疏水功能性和循环可逆性,实现织物光控动态润湿性,并对接触角衰减的原理深入讨论。TiO2/SiO2杂化溶胶改性棉织物水接触角为121.3°,织物呈现疏水性。经UV光照射18h后,接触角减小到0°,织物呈现亲水性。UV照射后织物在暗处放置12h,织物接触角增大到93.2°,接触角实现回复,接触角疲劳衰减的现象是由于硅烷偶联剂分子极性影响造成的。织物再经UV光照射和暗处放置可逆循环10次后,织物接触角可在0°和94°之间转换,实现了织物亲水-疏水的可逆转换。织物紫外透射谱图表明,UV光照射和暗处放置前后织物紫外透过率会分别下降和增强,并且由于受硅烷偶联剂水解产物弱极性的影响,使得织物疏水接触角仅在第一次放置黑暗后衰减。为提升织物润湿可控性及接触角变化的幅度,用FAS对TiO2溶胶杂化改性(TiO2/FAS杂化硅溶胶)。TiO2/FAS杂化硅溶胶粉末晶体类型为锐钛矿/金红石型混合晶型。棉织物和涤纶织物润湿变化循环时间分别为84h和168h。未经照射的TiO2/FAS杂化硅溶胶粉末放置水后几乎全部漂浮在水面上,当粉末经UV光照射再放置水面后大部分粉末会沉入水底部。UV光照射后的粉末再放入黑暗环境中恢复一段时间,放入水面后粉末又会漂浮在水面上。改性棉织物和涤纶织物在UV光照射呈亲水状态,而再经黑暗放置后织物恢复疏水性。织物结构及纤维表面形貌分析表明纤维表面形貌对润湿变化周期的影响比织物组织结构更显着。织物透水量和保水量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TiO2/FAS杂化硅溶胶改性织物的UV光照润湿可变性。采用共溶液法将钡、镁、铁、氟、氮等离子杂化TiO2溶胶中,处理后的棉织物经UV光照射,杂化2.0%氟离子试样正面接触角衰减最快,而60℃有利于在黑暗条件下接触角的恢复。利用热解法打开连接二异氰酸根与二胺中间的含脲连接基使氨纶组分降解和分离,并将回收来的废旧氨纶溶解成聚氨酯高分子(PU)溶液,并原位杂化到于硅溶胶体系中,制备PU/SiO2杂化溶胶。尼龙/氨纶织物经干态常压法处理,在220℃处理2h,经乙醇在70℃下洗涤60min后,氨纶组分几乎被完全分离。将废旧氨纶溶解后杂化到碱性硅溶胶中,制备成PU/SiO2杂化溶胶处理棉织物,可赋予棉织物良好的抗皱性和织物风格。与未处理棉织物经纬向急弹折皱回复角54.6°和47.1°,缓弹折皱回复角65.5°和60.0°相比,经PU/SiO2杂化溶胶改性棉织物经纬向急弹折皱回复角分别为69.5°和68.2°,缓弹折皱回复角分别为82.5°和77.0°。经PU/SiO2杂化溶胶改性后,棉织物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均有所改善,使得废旧氨纶织物绿色回收并在棉织物抗皱上再利用。

孙世元[7](2013)在《基于常压等离子体预处理技术的棉纱生态浆纱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禁用聚乙烯醇(PVA)等环境污染性浆料,利用淀粉类绿色浆料对棉纱进行上浆是生态浆纱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但是淀粉类浆料单独使用时往往会带来浆膜脆硬、纱线不耐磨、织造时容易断头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织造效率。而棉纤维由于其表面有一层拒水表皮层,使得棉纱不易润湿,浆液向纱线内部渗透困难。并且,随着现代高速浆纱技术的发展,纱线在浆槽内浸浆时间大大缩短,也对浆料的渗透和被覆效果提出了挑战。为了克服上述浆料、棉纤维和高速浆纱技术自身特性对棉纱浆纱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利用淀粉类绿色浆料对棉纱(尤其是高支棉纱)进行生态浆纱的目标,本课题重点研究了利用氦气/氧气(He/02)常压等离子体(APP)对棉纱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棉纤维表面润湿性和对浆料的粘结性,然后使用含有磷酸酯淀粉和甘油组分的绿色浆料对APP预处理过的纱线进行上浆的生态浆纱技术(Eco-friendly Sizing Technology, EFST)。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PP预处理改善原棉纤维表面润湿性和对浆液粘结性的基础理论、棉纤维回潮率(含水率)对APP处理棉纱效果的影响规律、基于APP预处理和绿色浆料使用的EFST生态浆纱技术以及APP浆前预处理对织物前处理及染色性能的影响等。首先,本课题研究了APP预处理工艺条件对棉纤维润湿性能的影响。APP不但可以轰击棉纤维表面产生物理溅射和化学刻蚀作用从而破坏纤维的疏水表皮层,而且同时在纤维表面生成自由基,引发等离子体植入官能团反应,在纤维表面植入羟基(C-OH)、羧基(COOH)和羰基(C=O)等极性基团,显着地提高其表面能,增强其润湿性,使其润湿时间从几个小时减小到0.8秒甚至更小,表面接触角从140°左右降低到0°。棉纤维表面粗糙程度和润湿性随着APP处理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当其它条件不变,等离子体喷头到纤维之间的距离(Jet to the Substrate Distance, JTSD)从2毫米减小到0.5毫米时,纤维表面粗糙程度逐渐变大;棉纤维润湿时间随着APP处理时间和O2流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JTSD的增大而提高。APP处理后棉织物的润湿性在24小时内没有显着的变化,这主要因为原棉纤维的拒水表皮层已经受到等离子体的刻蚀、氧化而被破坏,表面被植入大量的亲水性基团所造成的。其次,本课题研究了APP预处理条件对棉纱与磷酸酯淀粉浆料之间的浆液粘附力及浆纱断裂伸长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纱浆液粘附力和浆纱断裂伸长率的大小受棉纤维表面粗糙度和润湿性能的重要影响,棉纤维表面越粗糙,润湿性能越好,浆液粘附力和浆纱断裂伸长率越大。这是因为APP对纤维表面的粗糙化改性不但能赋予其“机械锁合效应”,增强浆料对纤维的抱合力,而且还能够增加浆料和纤维表面的有效接触面积,在它们之间产生更多的范德华力;纤维表面引入的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和羰基,不但使浆料更容易渗入到纱线内层,增加浆料和纤维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可与浆料大分子形成氢键结合,进一步提高它们之间的结合力,进而提高浆液粘附力和上浆率。棉纤维表面粗糙度随着APP处理时间以及O2流量的增大先增大而后略有降低,随着JTSD的减小而增大;其润湿能力随着APP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提高。在上述规律的综合影响下,棉粗纱的浆液粘附力和浆纱断裂伸长率随着APP处理时间和O2流量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随着JTSD减小呈现变大的趋势。在优化的APP处理条件下,棉粗纱的浆液粘附力和断裂伸长率可分别提高59%和36%。APP预处理能有效糙化棉纤维表面,提高棉纱的润湿能力、浆液渗透能力、浆液粘附力以及浆纱断裂伸长率。本课题还重点研究了不同回潮率(含水率)对棉纤维受APP处理后其润湿性和浆液粘结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棉纤维回潮率较小(0.5%)时,其等离子体表面刻蚀效果较好,在纤维表面出现了大量的近似圆形的、粒径大约为0.5微米左右的微粒;XPS分析证实更多的极性基团如羟基、羧基和羰基被引入到纤维表面,从而使棉纱具有更好的润湿性能、浆液渗透性和更高的浆液粘附力,浆液沿其横截面圆周向纱线内部渗透更均匀。当回潮率(含水率)较大(9.3%、26.4%)时,由于棉纤维拒水表皮层的存在,其表面存在的大量水分消耗了等离子体粒子的能量,从而使得APP处理效果变差,导致棉纤维的刻蚀程度、棉纱的润湿性能、浆液渗透性和浆液粘附力变小,浆液在棉纱受APP处理的一侧渗透较深,沿圆周向里渗透不均匀。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设计了一种生态浆纱工艺,即先利用APP预处理技术提高棉纤维的润湿性和其与浆液的粘附力,然后利用含有磷酸酯淀粉和甘油组分的绿色浆料对棉纱上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的使用PVA1799和磷酸酯淀粉上浆的传统浆纱技术(Traditional Sizing Technology,TST)相比,EFST生态浆纱技术能够赋予高支棉纱更好的浆纱质量,如显着提高的上浆率、浆纱断裂强度、浆纱断裂伸长率、耐磨次数以及更为有效的浆纱毛羽抑制率。与典型的使用30%PVA1799和70%磷酸酯淀粉的配方浆料上浆的TST传统浆纱技术相比,EFST生态浆纱技术可以使浆纱上浆率、浆纱断裂强度、浆纱断裂伸长率、耐磨次数分别提高19.4%、5.3%、3.4%和169.2%,使1毫米毛羽指数值降低59.3%。APP预处理可以使各浆纱质量指标得到明显改善,绿色浆料配方中的甘油组分能够有效贴服毛羽,提高浆纱耐磨次数和上浆率。NaOH退浆实验表明,EFST生态浆纱技术对退浆效果没有不利影响,反而会提高浆纱织物的润湿性和渗透性。最后,本课题利用两种前处理工艺,即使用淀粉酶INVAZYME(?) ADC退浆、精练酶KDN301精练、H202漂白的绿色前处理工艺和使用NaOH退浆、精练剂204精练、H202漂白的传统前处理工艺,来研究浆前APP预处理的生态浆纱技术对织物的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浆前APP预处理试样与非预处理试样相比,具有更好的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其浆料、果胶、蜡质及其它杂质去除更为有效、彻底;同样处理条件下得到的棉织物具有较高的失重率、润湿能力、白度值、上染速率、最终上染率以及较高的表观颜色深度K/S值;各试样匀染性指数RUI介于0.2和0.49之间,表明都具有较好的匀染性;干、湿耐摩擦色牢度分别为3~4级、2~3级,未发现APP预处理对匀染性和摩擦色牢度的明显影响。研究还发现,浆前APP预处理的试样使用常规前处理工艺处理时,即使省去精练过程,其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染色质量能达到未APP预处理试样经过NaOH退浆、精练剂精练、H202漂白全部过程后的水平;当使用绿色前处理工艺处理时,其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染色质量等也能达到未预处理试样经过退浆、精练、漂白传统工艺前处理后的水平。这充分说明,使用绿色和传统两种前处理工艺都能得到较好的前处理效果;APP浆前预处理能明显提高织物的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在工艺条件合理的情况下,能省却精练工序而不影响整体的前处理效果和染色性能、染色质量。

陈慧[8](2012)在《等离子处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等离子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对纤维和纺织品改性处理技术,它可以改善纤维的吸湿性,改善纺织品的染色性等。本文讨论了等离子技术对纤维性能的影响,等离子技术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它的研究应用方向。

冯雨晴[9](2012)在《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文章主要介绍了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展及等离子体表面改性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等离子技术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技术,必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沈丽[10](2010)在《含氟单体等离子体处理织物拒水拒油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等离子体处理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能、适用面广、极具发展前途的清洁生产技术而广泛应用于织物的表面改性。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是使用等离子体技术使织物获得低能表面,产生拒水拒油性能。本文采用多种含氟单体对丝绸、棉等织物进行等离子体处理以获得拒水拒油效果,对含氟单体等离子体处理气氛、时间、压强和功率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给出等离子体处理的参考工艺。以全氟庚烷为气氛对真丝电力纺织物进行等离子体处理,处理后丝绸织物具有较好的拒水性能和一定的拒油性能,织物对水接触角可以从0°增加到140°以上,对油接触角从0°增加到120°以上。等离子体处理后的丝绸织物具有良好的耐洗性和耐久性,没有经时效应。等离子体处理对织物的断裂强力、透气、透湿等物理机械性能影响很小,对丝绸本身的颜色影响不大,不影响服用舒适性。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压强和时间对处理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优化的处理条件为功率:100W;压强:25Pa;时间:3min。采用红外光谱(IR)、扫描电镜(SEM)、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全氟庚烷等离子体处理的真丝电力纺织物进行表面分析。等离子体处理后在织物表面引入了大量氟元素,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表面氟元素的量有影响。等离子体处理后织物表面引入-CF、-CF2和-CF3基团量也有所不同。SEM观察表明C7F16等离子体处理对织物表面没有明显的刻蚀作用,SPM表明等离子体处理后在织物表面形成了聚合膜,覆盖了织物原有的精细结构。等离子体处理织物水洗和溶剂抽提后丝绸的氟元素含量下降为40%左右,织物表面的-CF2和-CF3峰有所下降,说明水洗和乙醇抽提可以除去一定量的粘附或吸附在织物表面的含氟物质,大部分含氟物质以共价键接枝聚合在丝绸表面。采用了饱和长链化合物全氟庚烷,具有不饱和结构的六氟丙烯和环状化合物八氟环丁烷以及带有羟基的化合物三氟乙醇、六氟异丙醇作为等离子体气氛进行处理。将各种气氛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拒水拒油效果为全氟庚烷最佳,六氟丙烯次之,其它依次为八氟环丁烷、全氟辛基乙烯、六氟异丙醇和三氟乙醇。各处理气氛随着处理功率、时间和压强的增加,对水接触角影响较小,对油接触角影响较明显。不同含氟单体等离子体处理后在真丝电力纺织物表面引入了不同含量的氟元素。其中,C7F16引入的表面氟含量最高,可达58.1%;其次为C3F6,引入到织物表面的氟含量为50.16%,C4F8和CF3(CF2)7CH=CH2引入的氟元素量相对较高,为40%以上,因此这几种化合物处理后的拒水和拒油效果较好。采用六氟丙烯在不同纤维进行等离子体接枝的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后不同织物处理效果不同。亲水性的织物如棉、麻、‘丝绸等织物接触角提高明显,可达到130°以上。羊毛、锦纶、涤纶等织物接触角也有所提高。等离子体处理后织物表面的引入不同含量的氟元素。引入到电力纺表面的氟元素含量可达到50.16%,棉为51.23%。而同为丝绸织物,双绉表面的氟含量仅为29.58%。同为合成纤维,锦纶和涤纶引入到表面的氟含量也是有很大的不同,涤纶是46.67%,而锦纶仅为27.53%。因此,等离子体处理后引入到织物表面的氟元素数量和基团种类与纤维的种类、织物的结构有关。

二、电晕辐照处理对毛涤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及在抗静电整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晕辐照处理对毛涤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及在抗静电整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纤维织物的Ag/TiO2纳米材料整理及其多功能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材料整理的新型多功能纤维织物
        1.1.1 纳米科技在纤维织物上的应用
        1.1.2 应用于纤维织物整理的常见的纳米材料
    1.2 纤维织物的预处理和表面改性
        1.2.1 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
        1.2.2 接枝处理
        1.2.3 酶预处理
        1.2.4 化学交联剂或表面改性剂预处理
    1.3 TiO_2及其在纤维织物上的应用
        1.3.1 TiO_2基本介绍
        1.3.2 TiO_2光催化及存在的问题
        1.3.3 TiO_2的改性方法
        1.3.4 在纤维织物上负载、固定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方法
        1.3.5 TiO_2整理的纤维织物的应用
    1.4 纳米Ag抗菌纤维织物
        1.4.1 银系抗菌剂
        1.4.2 纳米银的抗菌机理
        1.4.3 纳米材料抗菌性能的评价方法
        1.4.4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
        1.4.5 纤维织物负载纳米银的方法
    1.5 纳米粒子整理的新型多功能纤维织物的研究现状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设计、原料、仪器及表征测试方法
    2.1 实验设计
        2.1.1 实验思路
        2.1.2 主要研究问题
        2.1.3 预期所得结果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及型号
    2.3 表征方法
        2.3.1 形貌表征
        2.3.2 化学成分分析
        2.3.3 表面性能分析
        2.3.4 光学性能测试
        2.3.5 光催化性能评价
        2.3.6 抗菌性能评价
第三章 TiO_2纳米颗粒整理的多种纤维织物及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制备
        3.2.2 材料表征与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学组成
        3.3.2 形貌和结构分析
        3.3.3 光催化性能测试
    3.4 拓展应用
        3.4.1 TiO_2纳米颗粒整理的腈纶和氨纶
        3.4.2 TiO_2纳米颗粒整理的丙纶和涤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Ag整理的多种纤维织物及其在抗菌领域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制备
        4.2.2 材料表征与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成分分析
        4.3.2 形貌分析
        4.3.3 原理分析
        4.3.4 抗菌性能分析
    4.4 拓展应用
        4.4.1 纳米银整理的纤维素无纺布
        4.4.2 纳米银整理的丙纶和涤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g-TiO_2纳米颗粒改性聚丙烯(PP)纤维织物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领域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制备
        5.2.2 材料表征与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iO_2-PVDF复合纤维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还原CO_2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制备
        6.2.2 材料表征与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其他研究成果

(2)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功能溶液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拉舍尔型毛毯概述
    1.2 涤纶织物抗菌整理的研究进展
        1.2.1 无机抗菌剂
        1.2.2 有机抗菌剂
        1.2.3 天然抗菌剂
    1.3 涤纶织物抗菌整理技术
        1.3.1 微胶囊抗菌技术
        1.3.2 混纺抗菌技术
    1.4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4.1 低温等离子技术简介
        1.4.2 低温等离子技术在纺织领域的研究
    1.5 丝素蛋白及应用
        1.5.1 丝素蛋白的结构和性质
        1.5.2 丝素蛋白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6 壳聚糖及应用
        1.6.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1.6.2 壳聚糖在纺织上的应用
    1.7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1.7.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再生丝素蛋白溶液的制备
        2.2.2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2.2.3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扫描电镜测试
        2.2.4 粒径测试
        2.2.5 红外光谱测试
        2.2.6 X-射线衍射测试
        2.2.7 热重分析
        2.2.8 抗菌测试
    2.3 结果及讨论
        2.3.1 不同丝素蛋白/壳聚糖比例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粒径
        2.3.2 不同丝素蛋白浓度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粒径
        2.3.3 不同孵育温度制备的微球的表面形貌和粒径
        2.3.4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二级结构
        2.3.5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晶体结构
        2.3.6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热稳定性
        2.3.7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的抗菌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等离子体/微球对涤纶纱线的表面处理及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 实验过程和方法
        3.2.1 试样准备
        3.2.2 等离子体预处理方法
        3.2.3 丝素蛋白/壳聚糖微球功能性溶液整理涤纶纱线
        3.2.4 等离子预处理工艺研究
        3.2.5 表面形貌
        3.2.6 红外光谱测试
        3.2.7 纱线强力测试
        3.2.8 纱线吸湿性能测试
        3.2.9 纱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3.2.10 纱线硬挺度测试
        3.2.11 纱线增重率测试
        3.2.12 纱线抗菌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等离子处理后纱线的表面形貌
        3.3.2 等离子处理后纱线的红外分析
        3.3.3 等离子处理后纱线的表面元素的变化
        3.3.4 等离子处理后纱线的强力变化
        3.3.5 等离子体对微球功能溶液整理纱线的性能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丝素/壳聚糖功能性溶液对拉舍尔毛毯坯布的改性处理及其性能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1.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等离子体预处理
        4.2.2 涂层涤纶毛毯的制备
        4.2.3 毛毯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4.2.4 毛毯的红外光谱测试(ATR-FTIR)
        4.2.5 毛毯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同3.2.9)
        4.2.6 毛毯的抗静电性测试
        4.2.7 毛毯的透气性测试
        4.2.8 毛毯的吸湿性能测试(同3.2.8)
        4.2.9 毛毯的耐洗性测试
        4.2.10 毛毯的抗菌性能测试(同3.2.12)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整理前后毛毯的表面形貌变化
        4.3.2 整理前后毛毯的红外光谱
        4.3.3 整理前后毛毯的表面元素成分分析
        4.3.4 整理前后毛毯抗静电及透气性能
        4.3.5 整理前后毛毯的吸湿性能分析
        4.3.6 整理前后毛毯的抗菌性能的比较
        4.3.7 整理前后毛毯的耐洗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高支纯羊毛织物抗静电整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羊毛纤维结构与电学性能
        1.2.1 羊毛纤维的结构
        1.2.2 羊毛纤维的电学性能
    1.3 纺织静电的产生与危害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羊毛织物抗静电整理的方法
        1.5.1 抗静电效果的检测方法
        1.5.2 毛织物抗静电整理方法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高支纯羊毛织物退维工艺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实验药品及仪器
        2.1.2 退维实验方法
        2.1.3 退维前后织物性能测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退维助溶剂种类的选择
        2.2.2 PVA/毛织物的退维
        2.2.3 PVA/毛织物退维最佳工艺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支羊毛织物抗静电剂整理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
    3.2 织物的抗静电整理工艺
    3.3 织物性能检测
        3.3.1 抗静电性能测试
        3.3.2 耐水洗性能测试
        3.3.3 白度测试
    3.4 不同因素对织物的抗静电性能影响
        3.4.1 抗静电剂种类筛选
        3.4.2 抗静电剂浓度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3.4.3 水浴温度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3.4.4 水浴时间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3.4.5 pH值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3.4.6 水洗次数对织物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阳离子型抗静电剂整理效果
        3.5.2 阴离子型抗静电剂AL整理效果
        3.5.3 两性甜菜碱型抗静电剂整理效果
        3.5.4 非离子型抗静电剂整理效果
        3.5.5 非/阳型抗静电剂整理效果
        3.5.6 非/阴型抗静电剂整理效果
        3.5.7 各种抗静电剂最优工艺性能对比
    3.6 小结
第四章 新型整理剂在高支羊毛织物上抗静电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织物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仪器
    4.2 抗静电整理工艺流程
        4.2.1 壳聚糖工作液配制
        4.2.2 TiO_2工作液的配制
        4.2.3 工艺流程
    4.3 高支羊毛织物壳聚糖抗静电整理研究
        4.3.1 壳聚糖抗静电整理的浓度优化实验
        4.3.2 壳聚糖抗静电整理的水浴温度优化实验
        4.3.3 壳聚糖抗静电整理的水浴时间优化实验
        4.3.4 壳聚糖抗静电整理的pH值优化实验
        4.3.5 最优工艺验证实验
    4.4 高支羊毛织物纳米级TIO_2抗静电整理工艺研究
        4.4.1 TiO_2抗静电整理的浓度优化实验
        4.4.2 TiO_2抗静电整理的水浴温度优化实验
        4.4.3 TiO_2抗静电整理的水浴时间优化实验
        4.4.4 最优工艺验证实验
    4.5 整理后织物耐水洗性能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4)聚苯胺的聚合与抗静电织物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静电产生与危害
        1.1.1 服装穿着过程静电产生的原因
        1.1.2 静电带来的危害
    1.2 抗静电纺织品研究进展
        1.2.1 表面处理法
        1.2.2 物理方法
        1.2.3 导电纤维的嵌织和混纺
        1.2.4 化学改性法
    1.3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以及应用
        1.3.1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1.3.2 聚苯胺抗静电机理及应用
        1.3.3 聚苯胺在抗静电纺织品中的使用
    1.4 等离子体预处理
        1.4.1 等离子体技术的发展
        1.4.2 等离子体的作用特点
        1.4.3 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1.5.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5.3 本课题的研究的意义与创新点
2 聚苯胺的合成工艺与性能
    2.1 聚苯胺的聚合原理和过程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及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聚苯胺合成工序与流程
        2.3.1 掺杂态聚苯胺的合成步骤
        2.3.2 合成工艺流程
    2.4 反应条件对聚合物电导率和产率的影响
        2.4.1 氧化剂的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2.4.2 掺杂酸的种类对电导率和产率的对比分析
        2.4.3 聚合反应的时间对电导率和产率的影响
        2.4.4 反应的体系温度对聚苯胺导电性和产率的影响
        2.4.5 极差分析
    2.5 聚苯胺产品测试
        2.5.1 电导率的测定
        2.5.2 聚合物产率的计算
        2.5.3 溶解性能的测定
        2.5.4 微观结构的分析
        2.5.5 红外光谱的检测
        2.5.6 TG热重分析
    2.6 聚苯胺性能分析
        2.6.1 溶解性能分析
        2.6.2 扫描电镜结构分析
        2.6.3 红外光谱分析
        2.6.4 TG热重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等离子体预处理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织物规格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与测试
        3.2.1 织物的等离子体处理
        3.2.2 抗静电织物的表征方法以及测试
        3.2.3 扫描电镜
    3.3 处理工艺研究
        3.3.1 处理功率对织物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3.3.2 处理时间对织物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3.3.3 处理压强对织物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3.3.4 正交试验分析
    3.4 织物性能分析
        3.4.1 预处理前后织物的导电性能对比
        3.4.2 处理前后织物的扫描电镜图
    3.5 本章小结
4 原位聚合整理工艺
    4.1 实验处理工艺流程
        4.1.1 整理工艺及流程
        4.1.2 聚苯胺抗静电织物的整理流程图
    4.2 整理工艺探究
        4.2.1 等离子体预处理对织物抗静电效果的影响
        4.2.2 苯胺浓度对织物抗静电效果的影响
        4.2.3 有机/无机混合掺杂酸的比例对织物抗静电效果的影响
        4.2.4 掺杂次数对织物抗静电效果的影响
        4.2.5 反应浴比对织物抗静电效果的影响
    4.3 抗静电织物的导电稳定性能
        4.3.1 织物导电稳定性测试
        4.3.2 织物的导电时间稳定性
        4.3.3 织物的导电耐水洗性
        4.3.4 织物的导电热稳定性
        4.3.5 织物的导电耐磨性
    4.4 本章小结
5 抗静电织物的综合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测试项目与方法
        5.1.1 抗静电织物的重量、厚度及透气性
        5.1.2 抗静电织物拉伸性能
        5.1.3 抗静电织物的悬垂性和折皱回复性
        5.1.4 织物的回潮率与接触角
        5.1.5 扫描电镜
        5.1.6 织物的TG热重分析
        5.1.7 织物的K/S值
    5.2 织物的重量、厚度以及透气性
    5.3 织物拉伸性能
    5.4 织物的悬垂性和折皱弹性
    5.5 织物的回潮率以及接触角
    5.6 扫描电镜微观分析
    5.7 织物的TG热重分析
    5.8 织物的K/S值变化情况
    5.9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新型改性涤纶纤维仿棉亲水整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纺丝改性
        1.2.1 超细涤纶纤维
        1.2.2 中空微孔纤维
        1.2.3 异性纤维
    1.3 化学改性方法
        1.3.1 亲水性基团接枝共聚
        1.3.2 整理剂在提高涤纶亲水性上的应用
        1.3.2.1 嵌段共聚醚酯树脂系
        1.3.2.2 丙烯酸酯系树脂
        1.3.2.3 环氧类
        1.3.2.4 聚硅氧烷类
        1.3.2.5 聚氨酯类
        1.3.2.6 新型整理剂壳聚糖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低分子量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仪器
        2.2.1.1 实验用药品
        2.2.1.2 实验用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降解壳聚糖性能测定
        2.3.2 壳聚糖红外光谱分析
        2.3.3 壳聚糖热性能分析
        2.3.4 壳聚糖X射线衍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亲水整理剂及等离子体技术对PARSTER纤维亲水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1.1 亲水整理剂原理
        3.1.2 等离子体原理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低分子量壳聚糖对PARSTER纤维亲水性能的研究
        3.3.1.1 低分子量壳聚糖用量对PARSTER纤维毛效的影响
        3.3.1.2 低分子量壳聚糖用量对PARSTER纤维回潮率的影响
        3.3.1.3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低分子量壳聚糖整理PARSTER纤维亲水性的影响
        3.3.2 亲水剂DP-9993对PARSTER纤维亲水性能的研究
        3.3.3 丙烯酸聚合物对PARSTER纤维亲水性能的研究
        3.3.3.1 丙烯酸聚合物用量对PARSTER纤维毛效的影响
        3.3.3.2 不同焙烘温度对PARSTER纤维毛效的影响
        3.3.3.3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丙烯酸聚合物整理PARSTER纤维亲水性的影响
        3.3.4 各类亲水剂对PARSTER纤维整理效果的比较
        3.3.4.1 各类亲水剂整理对PARSTER纤维毛效的比较
        3.3.4.2 各类亲水剂整理对PARSTER纤维回潮率的比较
        3.3.4.3 PARSTER纤维经等离子结合各类亲水剂处理后形态分析
        3.3.5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PARSTER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性低子壳聚糖整理剂对PARSTER纤维亲水整理耐分久性的影响
    4.1 引言
        4.1.1 硅烷偶联剂
        4.1.2 柠檬酸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3 性能测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以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低分子量壳聚糖整理PARSTER纤维正交实验
        4.3.2 以柠檬酸改性低分子量壳聚糖整理PARSTER纤维
        4.3.3 各交联剂亲水耐久性效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原位修饰杂化硅溶胶织物表面功能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改性溶胶-凝胶技术
        1.2.1 改性硅溶胶反应机理
        1.2.2 硅溶胶与钛溶胶杂化机理
        1.2.3 色素杂化硅溶胶机理
    1.3 溶胶-凝胶法改性对织物颜色及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1.3.1 溶胶改性对织物色度学性能的改善
        1.3.2 溶胶改性织物色牢度
        1.3.3 溶胶改性织物物理机械性能
    1.4 溶胶-凝胶法织物表面功能改性研究进展
        1.4.1 溶胶改性织物疏水疏油性
        1.4.2 溶胶改性织物可控润湿性
        1.4.3 溶胶改性织物防紫外性能
        1.4.4 溶胶改性织物抗菌性能
    1.5 课题主要内容和意义
        1.5.1 课题主要内容
        1.5.2 课题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色素原位杂化 SiO_2溶胶表面改性及其固色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硅溶胶制备
        2.3.2 色素原位杂化硅溶胶制备
        2.3.3 织物杂化硅溶胶改性
        2.3.4 溶胶胶体性能
        2.3.5 膜性能表征
        2.3.6 吸光度性能
        2.3.7 织物颜色性能
        2.3.8 织物力学性能
        2.3.9 织物色牢度性能
        2.3.10 织物微观性能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色素杂化硅溶胶 Zeta 电位和粒径
        2.4.2 色素杂化硅溶胶离心稳定性及机理分析
        2.4.3 色素杂化硅溶胶表面张力
        2.4.4 色素杂化硅溶胶粉末热稳定性
        2.4.5 色素杂化硅溶胶薄膜 AFM
        2.4.6 色素杂化硅溶胶织物颜色性能
        2.4.7 色素杂化硅溶胶染色织物色牢度
        2.4.8 织物拉伸性能
        2.4.9 织物 SEM
        2.4.10 织物弯曲性能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X-Si(OC_2H_5)_3/SiO_2原位杂化溶胶改性及其颜色和疏水疏油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X-Si(OC_2H_5)_3/SiO_2杂化溶胶制备
        3.3.2 织物 X-Si(OC_2H_5)_3/SiO_2杂化溶胶改性
        3.3.3 CPTS/SiO_2色素杂化溶胶制备
        3.3.4 织物旋转涂层改性
        3.3.5 杂化溶胶胶体性能
        3.3.6 表面张力和接触角
        3.3.7 织物疏水疏油性能
        3.3.8 织物颜色性能
        3.3.9 织物力学性能
        3.3.10 织物色牢度性能
        3.3.11 织物微观形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X-Si(OC_2H_5)_3/SiO_2杂化溶胶粒径
        3.4.2 X-Si(OC_2H_5)_3/SiO_2杂化溶胶 Zeta 电位
        3.4.3 织物耐静水压性能
        3.4.4 织物疏水疏油机理分析
        3.4.5 织物固色性能
        3.4.6 织物拉伸性能
        3.4.7 织物 SEM
        3.4.8 CPTS/SiO_2色素杂化溶胶胶体性能
        3.4.9 CPTS/SiO_2色素杂化溶胶改性织物接触角
        3.4.10 CPTS/SiO_2色素杂化溶胶改性织物颜色和牢度性能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TiO_2/SiO_2溶胶改性及防紫外/抗菌和颜色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阳离子 TiO_2/SiO_2杂化溶胶制备
        4.3.2 织物阳离子 TiO_2/SiO_2杂化溶胶改性
        4.3.3 转移印花工艺
        4.3.4 杂化硅溶胶制备
        4.3.5 织物层层自组装改性
        4.3.6 杂化溶胶胶体性能
        4.3.7 织物元素分析
        4.3.8 织物 FTIR-ATR
        4.3.9 织物颜色性能
        4.3.10 织物功能性
        4.3.11 织物力学性能
        4.3.12 织物色牢度
        4.3.13 织物微观性能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杂化溶胶粘度和粒径
        4.4.2 杂化溶胶 TEM 形态分析
        4.4.3 杂化溶胶膜微表面形貌
        4.4.4 织物 XPS 谱图
        4.4.5 织物防紫外和抗菌性
        4.4.6 转移印花性能
        4.4.7 织物拉伸性能
        4.4.8 自组装改性织物 FTIR-ATR 谱图
        4.4.9 自组装改性织物颜色和牢度性能
        4.4.10 自组装改性织物复合功能
        4.4.11 自组装改性织物力学性能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TiO_2原位杂化硅溶胶 UV 光开关可控亲水-疏水表面及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试验方法
        5.3.1 TiO_2原位杂化硅溶胶制备
        5.3.2 织物 TiO_2杂化硅溶胶改性
        5.3.3 织物 UV 光照和放置黑暗处理
        5.3.4 织物晶型分析
        5.3.5 织物孔隙率
        5.3.6 织物接触角
        5.3.7 织物紫外透射光谱
        5.3.8 织物透水透气性
        5.3.9 织物摩擦系数和表面粗糙度
        5.3.10 织物微观性能
    5.4 结果与讨论
        5.4.1 TiO_2/SiO_2杂化溶胶改性织物润湿性能
        5.4.2 UV 光照射后织物润湿性能及机理分析
        5.4.3 暗处放置后 TiO_2/SiO_2杂化溶胶改性织物润湿性
        5.4.4 TiO_2/SiO_2杂化溶胶改性织物亲水-疏水可逆变化
        5.4.5 TiO_2/SiO_2杂化溶胶改性织物紫外透射谱图
        5.4.6 TiO_2/FAS 杂化硅溶胶粉末晶型
        5.4.7 TiO_2/FAS 杂化硅溶胶粉末悬浮性
        5.4.8 TiO_2/FAS 杂化硅溶胶改性织物润湿性
        5.4.9 TiO_2/FAS 杂化硅溶胶改性织物表面微观形态
        5.4.10 TiO_2/FAS 杂化硅溶胶改性织物悬浮性
        5.4.11 TiO_2/FAS 杂化硅溶胶改性织物抱水性
        5.4.12 TiO_2/FAS 杂化硅溶胶改性织物透水性
        5.4.13 离子杂化 TiO_2胶体性能
        5.4.14 离子杂化 TiO_2溶胶对织物初始疏水性
        5.4.15 UV 光照对杂化改性织物疏水性影响
        5.4.16 UV 光照射织物黑暗恢复过程
        5.4.17 离子杂化 TiO_2溶胶改性织物单面润湿性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PU/SiO_2原位杂化溶胶表面改性及对织物机械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试验方法
        6.3.1 织物热解处理
        6.3.2 洗涤处理
        6.3.3 溶剂法溶解氨纶
        6.3.4 PU/SiO_2杂化溶胶的制备
        6.3.5 织物 PU/SiO_2杂化溶胶改性
        6.3.6 抗皱性能
        6.3.7 织物风格
        6.3.8 织物拉伸性能
        6.3.9 织物 FTIR-ATR
        6.3.10 视频显微镜
        6.3.11 毛细管效应值
        6.3.12 织物白度
    6.4 结果与讨论
        6.4.1 DMF 溶剂法分离氨纶
        6.4.2 热解法处理织物
        6.4.3 热解织物的洗涤效果
        6.4.4 温度对织物的处理效果
        6.4.5 织物醇洗效果
        6.4.6 织物 FTIR-ATR
        6.4.7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
        6.4.8 织物拉伸性能
        6.4.9 织物弯曲性能
        6.4.10 织物压缩性能
        6.4.11 织物剪切性能
        6.4.12 织物水洗失重率
        6.4.13 织物毛细管效应值
        6.4.14 织物白度性能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7)基于常压等离子体预处理技术的棉纱生态浆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等离子体基本理论
        1.2.1 等离子体的定义
        1.2.2 等离子体主要类型
        1.2.3 APP处理机理
        1.2.4 等离子体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1.3 浆纱技术
        1.3.1 浆料
        1.3.2 浆纱技术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性
        1.4.1 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课题创新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APP处理对原棉纤维润湿性能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准备
        2.2.2 APP处理
        2.2.3 SEM观察
        2.2.4 XPS测试
        2.2.5 润湿性能测试
        2.2.6 润湿时效性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等离子处理对棉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2.3.2 XPS分析
        2.3.3 等离子处理条件对润湿性能影响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常压He/O_2等离子体预处理对棉纱浆液粘附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等离子处理
        3.2.3 SEM和AFM观察
        3.2.4 XPS及润湿性能测试
        3.2.5 摩擦系数测试
        3.2.6 浆纱粘附力测试
        3.2.7 粗纱浆条的横截面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等离子处理条件对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
        3.3.2 XPS结果及润湿性分析
        3.3.3 纤维表面粗糙度及摩擦性能分析
        3.3.4 等离子处理条件对浆液粘附力和浆纱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3.3.5 浆纱横截面观察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回潮率(含水率)对APP处理棉纱润湿性和浆液粘附力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准备
        4.2.2 常压等离子处理
        4.2.3 SEM观察
        4.2.4 XPS测试
        4.2.5 润湿性能测试
        4.2.6 浆纱粘附力测试
        4.2.7 浆纱横截面观察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M分析
        4.3.2 XPS分析
        4.3.3 回潮率对APP处理纱线的润湿能力影响
        4.3.4 回潮率对浆纱粘附力的影响
        4.3.5 回潮率对浆液渗透的影响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He/O_2APP预处理和绿色浆料的棉纱生态浆纱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等离子处理
        5.2.3 SEM、AFM及XPS测试
        5.2.4 润湿性测试
        5.2.5 浆液制备及浆纱过程
        5.2.6 浆纱质量评价
        5.2.7 退浆效果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PP处理对纤维表面性质的影响
        5.3.2 EFST对上浆率的影响
        5.3.3 EFST对浆纱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
        5.3.4 EFST对浆纱耐磨性的影响
        5.3.5 EFST对浆纱毛羽的影响
        5.3.6 EFST对织物退浆效果的影响
        5.3.7 EFST和TST两种浆纱工艺的浆纱效果比较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APP预处理上浆技术对织物前处理及染色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样准备
        6.2.2 前处理工艺
        6.2.3 SEM观察
        6.2.4 润湿性能测试
        6.2.5 失重率测试
        6.2.6 白度测试
        6.2.7 染料上染率测定
        6.2.8 染色质量指标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表面形貌
        6.3.2 润湿性能
        6.3.3 失重率
        6.3.4 白度
        6.3.5 染色性能
        6.3.6 染色质量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等离子处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1.1 等离子的概念
    1.2 等离子的工作原理
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纺织品的方式及在纺织上的优点
    2.1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纺织品的方式
    2.2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纺织上的优点
3. 等离子处理在纺织上的研究应用方向
    (1) 在纺织品前处理中的应用
    (2) 改善纤维或织物的吸湿、润湿性
    (3) 提高毛类纤维纺织品的防缩绒性
    (4) 提高或改善纺织品的染色性
    (5) 在纺织品后整理中的应用
        (a) “三防”整理
        (b) 在涂层整理中的应用
        (c) 其它功能整理
4. 低温等离子技术在纺织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时效性问题
    4.2 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0)含氟单体等离子体处理织物拒水拒油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等离子体在纺织加工中的应用
        1.2.1 提高纤维的可纺性
        1.2.2 增强织物的前处理效果
        1.2.3 提高织物的染色和印花性能
        1.2.4 提高羊毛的防毡缩性能
        1.2.5 染色织物的增深作用
        1.2.6 改变纤维表面自由能,改变其润湿性能
        1.2.7 提高纤维和聚合物基质的粘结力和界面强度
        1.2.8 其它功能整理
    1.3 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的工业化应用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理论部分
    2.1 等离子体概述及其作用原理
    2.2 等离子体处理的方法
        2.2.1 辉光放电
        2.2.2 电晕放电法
        2.2.3 介质阻挡放电
    2.3 等离子体与材料发生的反应及其作用原理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全氟庚烷等离子体处理丝绸拒水拒油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丝绸织物前处理
        3.2.2.2 等离子体处理
        3.2.2.3 水洗工艺
        3.2.2.4 等离子体处理后织物的溶剂抽提
        3.2.3 测试方法
        3.2.3.1 接触角的测量
        3.2.3.2 织物润湿时间的测定
        3.2.3.3 折皱回复角的测量
        3.2.3.4 织物透湿量的测定
        3.2.3.5 织物断裂强力的测定
        3.2.3.6 透气性测试
        3.2.3.7 白度和黄度的测定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气化装置的设计
        3.3.2 全氟庚烷等离子体处理对织物可润湿性的初步试验
        3.3.3 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织物拒水、拒油性的影响
        3.3.3.1 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对织物拒水拒油性能的影响
        3.3.3.2 等离子体处理压强对织物拒水拒油性能的影响
        3.3.3.3 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对织物拒水拒油性能的影响
        3.3.4 等离子体处理效果的耐洗性
        3.3.5 等离子体处理效果随时间的衰变
        3.3.6 等离子体处理对织物物理机械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等离子体处理丝绸织物的表面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等离子体处理
        4.2.2.2 水洗
        4.2.2.3 溶剂抽提
        4.2.3 表面分析
        4.2.3.1 红外光谱测试
        4.2.3.2 扫描电镜测试
        4.2.3.3 扫描探针显微镜测试
        4.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4.3.2 扫描电镜测试分析
        4.3.3 扫描探针显微镜测试分析
        4.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分析
        4.3.4.1 处理功率对丝绸织物表面元素的影响
        4.3.4.2 处理气氛压强对丝绸织物表面结构的影响
        4.3.4.3 处理时间对丝绸织物表面元素的影响
        4.3.5 水洗和溶剂抽提对表面改性的影响
        4.3.6 等离子体处理织物的机理探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用不同结构的含氟单体进行等离子体接枝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试剂
        5.2.2 仪器和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3.1 等离子体处
        5.2.3.2 接触角的测量
        5.2.3.3 织物润湿时间的测定
        5.2.3.4 SEM测试
        5.2.3.5 SPM测试
        5.2.3.6 XPS表面分析
    5.3 结果和讨论
        5.3.1 不同处理功率的比较
        5.3.2 不同处理压强的比较
        5.3.3 不同处理时间的比较
        5.3.4 不同气氛等离子体处理后织物的表面分析
        5.3.4.1 XPS测试分析
        5.3.4.2 SPM测试分析
        5.3.4.3 SEM测试分析
        5.3.5 处理织物的耐洗性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含氟单体在不同纤维进行等离子体接枝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和试剂
        6.2.2 仪器和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2.3.1 丝绸织物前处理
        6.2.3.2 等离子体处
        6.2.3.3 接触角的测量
        6.2.3.4 水洗工艺
        6.2.3.5 等离子体处理后织物的溶剂抽提
        6.2.3.6 XPS测试
    6.3 结果和讨论
        6.3.1 等离子体处理条件的影响
        6.3.1.1 处理功率对接触角的影响
        6.3.1.2 处理压强对接触角的影响
        6.3.1.3 处理时间对接触角的影响
        6.3.2 等离子体处理后不同纤维的表面元素分析
        6.3.3 等离子体处理效果的耐洗性
        6.3.4 织物不同组织结构的影响
        6.3.4.1 等离子体处理后接触角的变化
        6.3.4.2 XPS表面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电晕辐照处理对毛涤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及在抗静电整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纤维织物的Ag/TiO2纳米材料整理及其多功能应用研究[D]. 董培梅. 浙江大学, 2019(07)
  • [2]丝素蛋白/壳聚糖抗菌功能溶液的制备及其应用[D]. 张治斌. 苏州大学, 2019(04)
  • [3]高支纯羊毛织物抗静电整理工艺研究[D]. 张莉.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6(02)
  • [4]聚苯胺的聚合与抗静电织物开发[D]. 李杨.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4)
  • [5]新型改性涤纶纤维仿棉亲水整理工艺研究[D]. 施舒雯.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4(08)
  • [6]基于原位修饰杂化硅溶胶织物表面功能改性[D]. 殷允杰. 江南大学, 2013(01)
  • [7]基于常压等离子体预处理技术的棉纱生态浆纱技术研究[D]. 孙世元. 东华大学, 2013(05)
  • [8]等离子处理对纤维性能的影响[J]. 陈慧. 电子世界, 2012(13)
  • [9]等离子体在纺织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进展[J]. 冯雨晴. 山东纺织科技, 2012(01)
  • [10]含氟单体等离子体处理织物拒水拒油性能的研究[D]. 沈丽. 东华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电晕辐照处理对毛涤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及其在抗静电整理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