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癌的意义

胃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癌的意义

一、胃周淋巴结清除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舒悔改[1](2021)在《手辅助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胃癌是全球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高体质指数人群在不断增加,与高体质指数伴随而来的近端胃癌患者也在逐渐增加。全胃根治性切除术依旧是治疗近端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既往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行全胃根治性切除时,空间狭小,手术难度大,往往需要扩大切口甚至是开腹手术,手术创伤较大,恢复较慢。目前,微创技术是胃癌手术的发展方向,经过不断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一些微创外科技术如腹腔镜、达芬奇机器人及手辅助3D腹腔镜等被广泛应用于胃癌手术中。由于手辅助3D腹腔镜和达芬奇机器人自身的某些特性,在狭小空间里进行手术操作有其独特的优势,比较适合高体质指数人群。两者均具备与腹腔镜相同的肿瘤学根治效果,但手辅助3D腹腔镜技术费用更低,更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本研究将比较手辅助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中的安全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探讨手辅助3D腹腔镜技术在高体质指数人群中优势及其发展前景。方法:选取从2016年12月至2020年2月期间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的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计44例,按照进行的手术方式分为手辅助组和机器人组,各22例。其中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为机器人组,接受手辅助3D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为手辅助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指标主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腹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淋巴结阳性发生率﹑淋巴结清扫总数、TNM分期﹑手术中转开腹率;术后恢复情况包括患者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进食流质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再手术率,死亡率等。将所有临床资料及相关数据记录在数据库中。所有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通过电话或门诊的方式,每3个月随访一次,随访15个月并统计术后1年总生存率,主要终点事件为患者死亡或者随访结束。采用软件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高体质指数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辅助组的住院总费用(61542±13313)低于机器人组(70548±966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辅助组腹部切口长度为(6.86±0.56)cm略长于机器人组腹部切口长度为(5.95±1.33)c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的手术时间为(207±30)min,手辅助组的手术时间为(224±30min),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辅助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9.91±10.20)枚,机器人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30.59±17.07)枚,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中失血量为(113±33)ml,机器人组术中失血量为(106±25)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14±0.48)天,机器人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为(3.09±0.2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0.09±6.38)天,机器人组术后住院时间为(8.68±1.64)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总住院时间为(16.73±8.67)天,机器人组总住院时间为(14.77±2.7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为(4.15±0.49)天,机器人组术后首次进食流质时间为(4.09±0.29)天,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分期、淋巴结阳性发生率、术后化疗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辅助组术后并发症有3例,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1例,腹腔感染一例。机器人组术后并发症仅有1例腹腔感染。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5个月,手辅助组与机器人组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和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行胃癌根治全胃切除术的高体质指数患者,手辅助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可以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胃根治性切除术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组相比,学习曲线更短,住院费用明显减少,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基层医院推广。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2](2020)在《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指出我国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年龄标准化的5年存活率为27.4%。过去十年间,由于诊疗技术的进步,我国胃癌年死亡率由3.8%降为2.3%[1]。我国胃癌病人在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病理学特征、肿瘤生物学特征、治疗方式以及药物选择等方面与全球其他区域存在差异。目前,

沈帅[3](2020)在《新的胃周动脉分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胃的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腹腔动脉(Celiac artery,CA)所形成的分支,CA的主要分支包括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CHA)、胃左动脉(Left gastric artery,LGA)和脾动脉(Splenic artery,SA),存在很多变异和侧支。而胃周淋巴结的命名以胃周动脉为主的解剖位置为原则,淋巴结清扫则主要按动脉走行进行。术前评估胃周动脉的变异类型对于计划和实施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手术医师视野比较局限和不能直接触碰手术区的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三维重建来观察胃周动脉的情况,并建立一种新型的胃周动脉分型并讨论它对腹腔镜/机器人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的68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343名患者在术前行CTA评估胃周动脉。根据获得的重建后的CTA图像对胃周动脉进行分型,并统计各类型发生概率。然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局进行比较,使用倾向性得分匹配的方法减少偏倚,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手术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术后并发症情况、30天再入院率、30天内死亡率及术后2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结果:胃周动脉可分为七种类型。I型,CA发出LGA、SA及CHA(294/343,85.7%);II型,CHA与SA共干,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AA)发出LGA(8/343,2.3%);III型,CHA与LGA共干,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发出SA(2/343,0.6%);IV型,CA与SMA共干(5/343,1.5%);V型,SMA发出CHA,SA与LGA共干(11/343,3.2%);VI型,LGA发出迷走肝左动脉(Aberrant Left hepatic artery,ALHA),包括副肝左动脉(accessory Left hepatic artery,acc.LHA)和替代肝左动脉(replaced Left hepatic artery,rep.LHA)(21/343,6.1%);VII型,LGA发出CHA(2/343,0.6%)。其中,IV、V、VI、VII型存在术中血管损伤的潜在风险,称为高风险分型。CTA组中检取的淋巴结数量显着高于非CTA组(33.6±12.2枚vs 31.2±13.8枚,P=0.033),并且CT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血管损伤和住院花费明显少于非CTA组(192.8±37.3min vs 207.4±42.5min,72.5±66.4 ml vs 93.5±88.4ml,0.4%vs 3.2%,88265.3±25726.1元vs 96591.4±31410.9元,P<0.05)。CTA组的2年OS高于非CTA组,但无显着差异(86.3%vs 84.1%,P=0.268)。值得注意的是,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5.0的患者中,CTA组的淋巴结检取数目更多且血管损伤更少(32.2±10.7枚vs 28.7±13.1枚,0.8%vs 6.0%,P<0.05),这在临床实践中至关重要。此外,CTA组较非CTA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显着缩短(8.6±5.3d vs 11.5±10.3d,P=0.008)。CTA组的2年OS较非CTA组更高,但无统计学差异(92.4%vs 87.4%,P=0.212)。结论:我们建立了新的胃周动脉分型。术前CTA评估胃周动脉的类型可以改善患者的近期临床结局,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陆烟生[4](2020)在《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以及对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术中分别采用三角吻合术、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术以及Roux-en-Y式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疗效分析以及短期对患者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方法临床纳入2016年0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90例,按手术后吻合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各30例。其中30例患者术中采用三角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为三角吻合术组;另30例患者术中采用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为Braun’s吻合术组;最后30例患者术中采用Roux-en-Y式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为Roux-en-Y式吻合术组。观察三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生活质量情况、住院时间和费用、短期并发症情况、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免疫功能情况,并随访三组患者,通过术后半年及一年的胃镜及病理检查来分析判断不同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食管和残胃粘膜的炎症影响。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进肠内营养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吻合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un’s吻合术组患者与Roux-en-Y式吻合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三组患者Chew-wun Wu评分、ADL评分、CRP、WBC、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oux-en-Y式吻合术组患者Chew-wun Wu评分、ADL评分、CD3+、CD4+以及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CRP、WBC以及CD8+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吻合术组患者与Braun’s吻合术组患者 Chew-wun Wu 评分、ADL 评分、CRP、WBC、CD3+、CD4+、CD8+以及CD4+/CD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Roux-en-Y式吻合术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ux-en-Y式吻合术组A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B级和C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D级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Roux-en-Y式吻合术组残胃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一年Roux-en-Y式吻合术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A级、B级反流性食管炎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C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吻合术组有1例D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Roux-en-Y式吻合术组残胃炎、残胃溃疡发生率明显低于三角吻合术组和Brauns吻合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残胃癌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术以及Roux-en-Y式吻合术相比,行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三角吻合术重建消化道可缩短手术时间,三角吻合与Billroth Ⅱ式+Braun’s吻合的临床疗效相仿。而采用Roux-en-Y式吻合术对患者进行消化道重建,能改善生活质量水平,短期并发症发生率低,降低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和残胃溃疡的发生率,且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张晓鹏[5](2020)在《597例胃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一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顽疾。2018年,胃癌在全球共造成100万例新发病例和大约78.3万例死亡病例,在全部癌症中,胃癌发病率列世界第五位,死亡率列第三位。在中国,2018年新增胃癌症患者病例数达到了 45万余例,新增胃癌相关死亡患者超过39万例,占全国癌症死亡总数的13.6%。胃癌诊疗经过不断地探索,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胃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的胃癌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目前胃癌的治疗进入了包括外科手术、内镜下治疗、放化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措施相结合的阶段,但是患者预后普遍较差的现状未见明显改善。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是医学界在胃癌治疗研究中关注的重点领域。胃癌的起病、发展、预后受地域环境、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慢性疾病、遗传和基因、自身生理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更多地了解这些癌症风险因素有助于胃癌的治疗。尽管一些危险因素已被研究证实可影响胃癌预后,但胃癌本身复杂多变,其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仍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目的:回顾性分析行胃癌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明确临床病理因素与胃癌术后预后的相关性,为胃癌患者术后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4年在山东省立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59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重点关注病人的性别、年龄、围术期输血、手术方式、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发病部位、Lauren分型、分化程度等因素,Kaplan-Meier法得出生存率及生存曲线,相关性验证运用log-rank检验,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597例胃癌患者截至随访时间结束共存活292例,计算得出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为92.5%、68.2%、48.9%。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患者的性别(P>0.05)、年龄(P>0.05)、手术方式(P>0.05)、分化程度(P>0.05)、围术期输血(P>0.05)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无关;TNM分期(P<0.05)、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5)、肿瘤大小(P<0.05)、发病部位(P<0.05)、Lauren分型(P<0.05)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示:TNM分期(P<0.05)、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5)、肿瘤大小(P<0.05)、发病部位(P<0.05)可作为胃癌患者术后的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肿瘤的病理类型按Lauren分型(P>0.05)不能作为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肿瘤发病部位、Lauren分型与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相关。(2)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肿瘤大小、发病部位为胃癌患者术后的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马军建[6](2019)在《联合应用双重超声造影与增强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DCEUS检查的cTNM分期以及增强MSCT检查的cTNM分期与术后病理pTNM分期的一致性,发现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且进一步研究其联合应用在胃癌术前cTNM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09月-2019年03月于我院普外科住院的19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包括:患者性别、年龄、DCEUS检查及增强MSCT检查的术前cTNM分期、术后病理pTNM。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DCEUS检查术前诊断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T1期100%,T2期92.68%,T3期80%,T4期83.2%,总的诊断准确率83.2%;Kappa值为0.708,一致性极好。2.DCEUS检查术前诊断N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N0期82.46%,N1期81.25%,N2期65.12%,N3期50.77%,总的诊断准确率68.02%;Kappa值为0.580,一致性好。3.DCEUS检查术前诊断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M0期98.41%,M1期12.50%,总的诊断准确率96.44%。4.增强MSCT检查术前诊断T分期准确率分别为:T1期22.22%,T2期56.10%,T3期66.67%,T4期66.67%,总的诊断准确率62.44%;Kappa值为0.403,一致性好。5.增强MSCT检查术前诊断N分期准确率分别为:N0期77.19%,N1期84.38%,N2期88.37%,N3期76.92%,总的诊断准确率80.71%;Kappa值为0.742,一致性极好。6.增强MSCT检查术前诊断M分期准确率分别为:M0期98.94%,M1期87.50%,总的诊断准确率98.42%。7.DCEUS检查T分期的准确率高于增强MSCT检查,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增强MSCT检查的N分期及M分期准确率高于DCEUS检查,两者间有统计学差异。8.新的TduNctMct分期准确率高于DCEUS检查及增强MSCT检查的TNM分期,三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23);组内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胃癌患者术前DCEUS检查T分期的准确率高于增强MSCT检查,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2.胃癌患者术前增强MSCT检查N、M分期的准确率高于DCEUS检查,并且具有统计学差异。3.采用每位胃癌患者术前DCEUS检查的T分期、增强MSCT检查的N、M分期,形成新的术前TduNctMct分期,可以提高术前TNM分期准确率,这一结论有待大样本量的研究。

申旭旗[7](2019)在《机器人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及胰腺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于常见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死亡率仅次于肺癌位于第二位。据中国国家癌症登记中心估计,2015年我国大约有429万新的癌症患者,281万人因癌症死亡,其中有67.9万新增胃癌患者,49.8万人因胃癌死亡。我国患者在就诊时约90%为进展期胃癌,据统计进展期胃癌患者65%的T分期达到T3或T4,多达85%的患者有淋巴结受累,没有手术干预的情况下,进展期胃癌的中位生存期只有5.4月。目前胃癌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自从Kitano教授团队于1994年首次报道腹腔镜胃癌手术以来,腹腔镜胃癌手术得到广泛开展,目前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早期胃癌腹腔镜根治术安全、可靠,能够达到肿瘤根治效果,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临床疗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已成为治疗指南推荐。目前,对于局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性胃切除术已成为其公认的标准术式。已有的研究表明腹腔镜D2根治性胃切除术安全可行且中长期疗效同开腹相当。现我国,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D2根治术已在实力强、样本量大的中心开展。虽腹腔镜较开腹有明显的微创优势,但因腹腔镜二维视野、器械的直线设计缺乏灵活性、手部震颤放大等固有缺陷,在行D2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时因器械的活动区域受限,对局部区域淋巴结清扫困难,在胰腺上区清扫时对胰腺实施压迫,致使术后胰漏的发生率较高,现有的文献报道腹腔镜胃癌术后胰漏的发生率高达5.3%-11.8%。2000年机器人手术开始应用于临床,由于其具有3D高清成像、消除震颤及操作灵活等特点,使手术更细致、更精准、更微创。因此,机器人手术逐渐成为微创外科领域的前沿和研究热点,由此开创了微创外科的新时代。自Hashizume教授首次报道了机器人辅助的胃癌根治术,开辟了机器人胃癌手术的先河。机器人因具有3D高清成像、消除震颤及灵活的手腕器械,在狭窄的手术区域可进行精确解剖等优势。其有望能在局部进展期胃癌中更好的清扫胃周淋巴结及减少胰腺损伤发生。国内外许多研究及荟萃分析证实机器人辅助胃癌根治术能够获得同腹腔镜同样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机器人已逐渐成为微创外科领域的前沿和研究热点。在我国,90%的患者就诊时为进展期胃癌。目前,D2淋巴结清扫是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公认的标准清扫范围。胃周淋巴结转移是局部进展期胃癌重要预后因素之一,有报道指出术后淋巴结清扫数目于胃癌预后成正相关。胃周所清扫的阳性淋巴结数目不仅可为术后病理分期及后续治疗提供可靠的组织学依据,而且相应解剖位置淋巴结清扫的增加可提高区域疾病控制的准确性。胃癌的淋巴结主要沿胰腺周围的血管分布,因此胃癌淋巴结清扫是沿胰腺周围进行,手术清扫淋巴结时有可能对胰腺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关于机器人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胰周淋巴结清扫和对胰腺的影响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机器人和腹腔镜局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探讨机器人与腹腔镜在局部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中的作用及对胰腺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借鉴参考。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机器人和腹腔镜局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及胰腺影响。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从2016年9月1日到2017年9月1日XX大学附属XX医院普外科及微创胃肠手术中心连续收治的162例,行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手术或传统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D2淋巴结清扫)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给予统计分析。其中行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手术(以下简称―机器人组‖)65人;行传统腹腔镜胃癌根治手术(以下简称―腹腔镜组‖)97人。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BMI、ASA分期。2.两组手术比较:两组在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近切缘、远切缘、重建方式、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总检出数、各站、各区、各组检出情况。3.两组术后比较: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分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术后并发症种类(伤口感染或液化,胃排空障碍,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术后住院时间、病理分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Ⅲ-C期)、胰漏、术后第1日、第2日及第3日血淀粉酶值及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情况。随访通过门诊和(或)专人定期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及(或)转移生存情况。随访截止日期到2017年11月31日。统计分析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Statistics Version 17.0统计软件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则以(?)±s表示,组间比较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χ2检验或者行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BMI、ASA分期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763,0.553,1.045,0.283)。2.两组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患者。所有病例的病理切缘均呈阴性(R0切除)。两组在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近切缘、远切缘、重建方式、比较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326,1.272,0.960,1.883,0.361,0.71)。术中失血量机器人组少于腹腔镜组为(123±39 vs 142±40)mL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淋巴结清扫:在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中,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检出总淋巴结数分别为(36.25±14.12 vs 35.73±11.62)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对第2站胃周淋巴结切除为(6.04±3.98 vs 4.45±3.12)枚,两组比较机器人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对胰腺上区胃周淋巴结切除为(13.51±6.53 vs 11.40±5.30)枚,两组比较机器人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对第1站、脾门区、幽门下区、贲门区的淋巴结切除无统计学差异(P=0.615,0.414,0.311,0.063),进一步研究显示:两组对第1组(NO.1)、第3组(NO.3)、第4组(NO.4)、第5组(NO.5)、第6组(NO.6)、第7组(NO.7)、第8a组(NO.8a)、第9组(NO.9)、第11p组(NO.11p)、第12a组(NO.12a)的淋巴结切除无统计学差异(P=0.539,0.072,0.318,0.932,0.311,0.3,0.096,0.076,0.313,0.269)。在行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中,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检出总淋巴结数分别为(38.13±11.67 vs 34.91±12.74)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4)。两组对第1站、第2站淋巴结清扫数无统计学差异,(P=0.304,0.446)。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对胰腺上区淋巴结切除分别为(10.81±4.78 vs 7.76±3.34)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对第7组(NO.7)淋巴结清扫为(5.44±2.63 vs3.11±1.82)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对第8a组(NO.8a)淋巴结清扫为(2.92±1.87 vs 1.62±1.33)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对脾门区、幽门下区、贲门区及第1组(NO.1)、2组(NO.2)第3组(NO.3)、第4组(NO.4)、第5组(NO.5)、第6组(NO.6)、第9组(NO.9)、10组(NO.10)第11p组(NO.11p)、第12a组(NO.12a)的淋巴结切除无统计学差异(P=0.468,0.514,0.778,0.408,0.987,0.511,0.468,0.707,0.514,0.055,0.226,0.443,0.847)3.两组术后比较: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分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术后并发症种类(伤口感染或液化,胃排空障碍,肺部感染,吻合口漏等)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就上述指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342,2.501)。机器人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食管-空肠吻合口漏,腹腔镜组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漏、胃空肠吻合口漏各1例发生,经过保守治疗后均痊愈出院。两组患者术后均无胰漏发生(根据国际胰瘘学组(ISGPF)2016年标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分别为(10.0±4.0 vs 10.0±5.0)天,两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病理分期(Ⅱ-A期、Ⅱ-B期、Ⅲ-A期、Ⅲ-B期、Ⅲ-C期)两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1)。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术后第1日、第2日及第3日血淀粉酶值分别为(181±47 vs 218±45)、(123±29 vs 162±37)、(85±22vs 120±31)U/L,两组比较机器人组较腹腔镜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02,0.001)。机器人组和腹腔镜组术后第1、2、3日腹腔引流液淀粉酶值为(557±181vs 793±284)、(357±127 vs 497±199)、(183±86 vs 219±77)U/L,两组比较机器人组较腹腔镜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24,0.041)。结论与腹腔镜胃切除术相比较,机器人辅助胃切除术是一种可行且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达芬奇机器人具有高清、稳定的视野有助于局部解剖,术中失血量较腹腔镜少,并且对胰腺上区的淋巴结切除数目多、对胰腺损伤轻,在深部狭小空间中及大血管周围操作有优势。

高源[8](2019)在《Hisense CAS系统和深度神经网络在胃癌根治术中第6组淋巴结清扫中的作用》文中提出[背景]胃癌根治术的主要过程就是肿瘤的完整切除和胃周淋巴结的清扫,其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以及需要清扫淋巴结的最低数目一度成为外科医生争论的焦点。目前,胃周淋巴结的D2清扫以及清扫至少16枚淋巴结已经成为被广泛认可的标准。胃周的各组淋巴结负责胃不同部位的引流,对于最常见的中下部胃癌,第6组淋巴结是淋巴结转移的好发部位,因为其处于血供与器官交汇最密集的幽门下区,这使许多学者致力于第6组淋巴结的相关研究,其中最受关注的两个方面就是第6组淋巴结清扫方法的改进和对病人预后的影响。对于病人预后,淋巴结清扫的数目与生存期成正相关已经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第6组淋巴结作为中下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发区域势必与病人的预后密切相关。对于第6组淋巴结的清扫,传统的清扫区域已经被学者扩展,提出了以幽门下血管为基础的淋巴结清扫新方法,但胃网膜右动脉,胃网膜右静脉,幽门下动脉等血管变异较多,给清扫过程带来困难。要达到目标,既需要手术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新器械的辅助,由我院与海信集团自主研发的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Hisense computer-assisted surgerysystem,Hisense CAS system)实现了由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平片至三维立体模型的转变,使腹部任意区域的血管都可以通过三维立体的形式展现在眼前。本研究旨在利用Hisense CAS系统在术前建立幽门下血管的三维立体模型,掌握血管变异类型,为以幽门下血管为框架的第6组淋巴结清扫保驾护航;同时我们探讨是否利用Hisense CAS系统对第6组淋巴结清扫的影响,以及不同影响因素下第6组淋巴结转移特点的分析。探讨通过深度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bas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FR-CNN)对胃癌转移淋巴结CT诊断的深度学习,模拟影像学专家对转移淋巴结的识别过程,获得更为精确的识别结果,指导胃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评估。[方法]160名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纳入研究,经过排除标准的筛选,56名患者因各种原因未纳入研究,最终104名胃癌患者随机按Hisense CAS系统引导下第6组淋巴结清扫和传统第6组淋巴结清扫分为CAS组50例和CT组54例,CAS组术前利用Hisense CAS系统对幽门下血管进行模拟成像,总结胃网膜右动脉和胃网膜右静脉的变异情况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术中利用血管的三维立体模型和智能手势识别系统进行手术引导。统计术中和术后两组的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淋巴结清扫方式对手术和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同时比较两组病例中第6组淋巴结的清扫数目和转移淋巴结数目,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评估两种清扫方式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每个病人选择60张增强CT利用FR-CNN进行序列性的深度学习。通过影像学专家对293例胃癌患者的腹部增强CT中1123张可疑转移淋巴结CT片的识别标识,连同17580张原始影像一起利用FR-CNN学习,最终验证Hisense CAS系统分析中的104例胃癌患者的6240张CT片,与病理结果准确率比较。[结果]在利用Hisense CAS系统对幽门下血管变异的50例CAS组患者的分析中,GTH主要根据是否有属支胰十二指肠上前静脉的加入分为胃结肠型(34.0%)和胃胰结肠型(66.0%),RGEA主要根据血管直径的不同分为粗供血型(24.0%)和细供血型(76.0%),RGEA和RGEV的关系主要根据RGEA和RGEV起始部间距离的不同分为临近型(58.0%)和分离型(42.0%)。在术中操作和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CAS组在第6组淋巴结清扫时间方面明显长于CT组(P<0.001),而出血量两组是相近的。从趋势上讲,CAS组在术中胃结肠干损伤和术后胰漏方面明显少于CT组,而在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和淋巴漏方面与CT组相近,但这些方面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第6组淋巴结转移特点的分析中,第6组淋巴结总转移率和转移度分别为50.0%和26.0%;除外弥漫性胃癌,下部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均为最高,分别为56.1%和27.7%。在CAS组中,不同血管变异类型间第6组淋巴结转移的比较均没有发现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不同肿瘤分期的分组中,第6组淋巴结的清扫和转移是随着肿瘤分期的增加而加重。CAS组在第6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与转移数目上同CT组相比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在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方面也均高于CT组。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肿瘤的位置和TNM分期与第6组淋巴结的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在人工智能的CT标识过程中,转移淋巴结的判定条件为肿大淋巴结短径、边缘形态以及增强密度值,其中最重要的定量参数为淋巴结短径。在深度学习的验证结果中,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相应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AUC为0.9387。其中,通过人工智能识别的CT中可疑第6组淋巴结的准确率为95.1%。[结论]我们通过Hisense CAS系统在术前建立幽门下血管的三维立体模型,充分掌握各支血管的解剖变异,为术中淋巴结的清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结果证实,Hisense CAS系统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趋势。同时,我们也总结了第6组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发现Hisense CAS系统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淋巴结的清扫数目以及转移淋巴结的发现率,同时并没有增加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位置与肿瘤分期是第6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深度神经网络在胃癌转移淋巴结CT诊断中的使用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高年资影像学专家,在诊断的准确率方面甚至超过人工识别,并且具备诊断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深度神经网络的使用可以精确指导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也为手术过程中重点淋巴结的清扫提供区域信息,同时还可以帮助改善中国医疗在影像学方面分配差异的情况。

朱厚鑫[9](2019)在《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胃癌近期与远期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胃癌近期临床结局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探讨新辅助化疗改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结局的依据。方法:本试验为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1年1月2017年1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根据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对照组患者直接手术,每组患者88例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辅助化疗。观察指标如下:(1)比较两组近期临床结局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发热时间、术后排气排便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2)比较两组远期预后(3年总生存率,OS以及无病生存率,DFS),并利用COX多因素回归行生存分析。(3)分析两组手术情况以及肿瘤学相关指标。结果:1.术后近期临床结局指标,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6.36%vs.18.18%,P=0.007)、术后住院时间(天)(12.34 vs.9.33,P=0.003)、术后排气时间(天)(4.52±2.14 vs.3.76±1.15,P=0.004)、术后排便时间(天)(6.45±2.08 5.90±1.10,P=0.030)、术后发热时间(天)(3.18±4.26 vs.1.43±1.46,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2.利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发现试验组3年总生存率(OS)明显高于对照组(64.00%vs.43.40%,P=0.020),3年无病生存率(DFS)(62.00%vs.41.5%,P=0.023)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行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新辅助化疗是影响3年OS的独立风险因子(HR=0.504,P=0.038),也是影响3年DFS的独立风险因子(HR=0.504,P=0.032)。试验组中,对于不同的两种化疗方案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66.70%(SOX)vs.60.90%(XELOX);对照组中,两种化疗方案的病人总生存率分别为46.70%(SOX)vs.44.40%(XELOX)。3.手术及肿瘤相关指标,试验组R0切除率较对照组高(79%vs.71%,P=0.095),试验组患者术后淋巴结检出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8.17±14.57 vs.34.11±15.66,P=0.011),试验组联合脏器切除的例数(5 vs.16,P=0.001)明显小于对照组;阳性淋巴结数(4.60±5.93 vs.17.29±13.03,P<0.001)、神经浸润例数(42 vs.67,P<0.001)、脉管浸润例数(27 vs.56,P<0.001),肿瘤长径(cm)(4.93±2.78 vs.6.28±2.76,P=0.002)试验组均小于对照组。4.新辅助化疗有效性分析,试验组患者接受化疗后,按照RECIST 1.1标准其影像学达到客观缓解(ORR)为47.73%,按照TRG等级发现病理学降期率为56.81%。结论:新辅助化疗影响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近期临床结局指标;新辅助化疗能够提高局部进展期胃癌R0切除率、提高患者远期预后。

申杰[10](2019)在《1.YAP对乳腺癌细胞黏附斑形成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D2+CME)对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题1.YAP对乳腺癌细胞黏附斑形成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第一部分在临床标本中验证YAP可以影响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目的:明确在临床标本中,YAP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1.购买美国Biomax公司的乳腺癌组织芯片,该芯片包含104对乳腺癌原发灶及对应淋巴结转移灶的组织标本。该芯片被用于免疫组化实验,检测YAP在乳腺癌原发灶及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及亚细胞定位情况,运用免疫组化评分,对YAP表达量进行量化处理及统计分析。2.运用GEO数据库,获取乳腺癌原发灶肿瘤细胞及淋巴转移灶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芯片,通过GSEA进行富集分析,明确淋巴转移相关信号通路。3.运用TCGA数据库及Surv Express软件,分析YAP及其下游基因表达情况与乳腺癌患者预后关系。结果:1.通过对组织芯片的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YAP在转移灶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原发灶,此外,转移灶中YAP的胞浆及胞核评分均高于原发灶。2.GEO数据库中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的GSEA分析结果提示,YAP相关信号标志(YAP Conserved Signature)可富集于转移灶肿瘤细胞。3.TCGA侵袭性乳腺癌数据库提示,YAP及其下游基因高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结论:YAP的高表达及相关信号激活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淋巴转移及预后不良的重要标志,YAP的过表达及异常激活提示肿瘤具有较高的转移倾向,预后较差。第二部分YAP对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及黏附斑形成能力的影响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检测YAP对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及黏附斑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1.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系内源性YAP表达情况,并筛选出YAP相对高/低表达细胞系进行下一步实验;2.利用YAP高表达质粒及siRNAs,在乳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或敲减YAP,并利用Western blot验证其有效性;3.通过Transwell迁移及侵袭实验,检测YAP表达情况对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4.通过细胞黏附实验,检测YAP表达情况对乳腺癌细胞系黏附能力的影响;5.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利用黏附斑富集桩蛋白(Paxillin)的特性,检测YAP表达情况对细胞黏附斑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1.通过对乳腺癌细胞系进行Western blot的检测,我们发现高侵袭性乳腺癌(MDA-MB-231、MDA-MB-468)呈YAP高表达状态,而侵袭能力较弱的细胞系,如MCF7,T47D,YAP表达量相对较低。因此MDA-MB-231及MCF7被用于之后实验。2.在MCF7细胞系中证明YAP高表达质粒可以明显升高YAP的蛋白水平,此外,siRNAs可以有效敲减MDA-MB-231中内源性YAP的表达。同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筛选出两条敲减效率较高的siRNA序列。3.在MCF7细胞系中过表达YAP可以显着提高该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相反,通过敲减YAP可以有效抑制MDA-MB-231的侵袭迁移。4.在MCF7及MDA-MB-231细胞系中证实,YAP的表达量与细胞黏附能力呈正相关。5.免疫荧光实验发现,在MCF7细胞系中过表达YAP可以显着提高黏附斑的数量,而在MDA-MB-231细胞系中敲减YAP,则会显着抑制黏附斑的形成。结论:YAP可以促进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及黏附能力以及黏附斑的形成。第三部分YAP调控乳腺癌细胞黏附斑形成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明确YAP调控乳腺癌细胞黏附斑形成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1.向MCF7细胞系转染不同的YAP突变型质粒(S127A,S94A),并通过Western blot法和RT-q PCR法检测传染效率及YAP下游基因表达情况;2.通过Transwell迁移实验和细胞黏附实验,明确YAP的不同突变体对MCF7细胞迁移及黏附能力的影响;3.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YAP突变体对MCF7细胞黏附斑形成能力的影响;4.利用Western blot法,在MCF7细胞系中检测过表达YAP突变体对黏附斑激酶(FAK)的总量及397位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在MDA-MB-231细胞系中敲减内源性YAP,检测FAK总量及397位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变化;5.在MDA-MB-231以及过表达激活型YAP(YAP-S127A)的MCF7细胞系中使用YAP-TEADs特异性抑制剂Verteporfin,通过Transwell实验、细胞黏附实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迁移,黏附及黏附斑形成能力的变化,同时,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明确Verteporfin对FAK总量及397位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的影响;6.在MDA-MB-231以及过表达YAP-S127A的MCF7细胞系中使用FAK特异性抑制剂Defactinib,通过Transwell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黏附斑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YAP核内聚集型突变体(S127A)可以显着促进MCF7细胞的侵袭迁移、黏附以及黏附斑形成,而过表达TEA结合域突变型(S94A)YAP蛋白则无此效应。类似地,通过Verteporfin抑制YAP-TEADs结合可以显着减小细胞迁移、黏附能力以及黏附斑数量。以上结果说明YAP是通过入核以及与TEAD转录因子相互作用来影响细胞迁移以及黏附斑形成。Western blot显示,过表达YAP-S127A可以提高FAK第397位酪氨酸磷酸化水平,而YAP-S94A则无此效应。同样,敲减YAP或使用Verteporfin抑制YAP-TEADs结合可以显着减少FAK第397位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因此,我们推测YAP-TEADs可能通过调控FAK磷酸化,从而影响黏附斑形成。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猜想,我们使用Defactinib特异性抑制FAK第397位酪氨酸磷酸化。实验结果显示:Defactinib可以有效逆转YAP介导的细胞迁移及黏附斑形成。结论:YAP通过入核与TEADs相互作用,调控FAK第397位酪氨酸磷酸化,进而影响细胞黏附斑的形成。第四部分YAP调控乳腺癌细胞FAK磷酸化的分子机制研究目的:明确YAP调控乳腺癌细胞FAK磷酸化的具体分子机制。方法:1.检索ENCODE数据库,下载MCF7细胞系中,TEAD的染色体免疫共沉淀测序文件(Ch IP-sequence)。2.使用Ch IP-seek软件分析TEAD的Ch IP-sequence数据,寻找可能被TEAD结合于启动子的基因集。3.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确定该基因集在MCF7-NC及MCF7-YAP-S127A细胞系中的表达差异情况,明确该基因集中哪些基因可能被YAP-S127A上调。4.利用DAVID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富集,筛选出可能参与“细胞黏附”的基因。5.利用String软件,在上述步骤中获取的基因中,确定FAK的可能上游。6.RT-q PCR实验进一步验证YAP是否参与该基因m RNA水平的调节。7.Western blot实验验证YAP是否参与该基因蛋白水平的调节。8.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YAP对该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的影响。9.染色体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YAP可以结合于该基因启动子。10.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数据库,确定YAP与该基因在临床样本中的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11.利用Western blot,Transwell,细胞黏附实验,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确定该基因参与YAP介导的FAK磷酸化、细胞侵袭黏附以及黏附斑的形成。结果:通过Ch IP-Seek软件对TEAD4的Ch IP测序数据进行分析,我们找到192个可以被TEAD4结合于启动子的基因。表达谱芯片显示其中30个基因可以被YAP-S127A显着上调。通过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我们发现其中CTGF、CYR61、BCAM、L1CAM、HABP2被富集与“细胞黏附”基因集。对以上6个基因进行String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我们发现THBS1属于FAK的直接上游。RT-q PCR以及Western blot实验显示YAP可以在m RNA以及蛋白水平上调THBS1。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YAP可以明显增强该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染色体免疫共沉淀实验验证YAP可以结合于该基因启动子。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在乳腺癌临床标本中,YAP与THBS1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Transwell,细胞黏附实验,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确定THBS1参与YAP介导的FAK磷酸化、细胞侵袭黏附以及黏附斑的形成。结论:YAP通过转录激活THBS1,调控FAK磷酸化,进而调控乳腺癌细胞侵袭黏附及黏附斑形成。课题2.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D2+CME)对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的研究第一部分腹腔镜D2根治联合胃完整系膜切除术(D2+CME)和腹腔镜D2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目的:比较腹腔镜D2+CME与传统腹腔镜D2根治术对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安全性、可行性及肿瘤学预后的影响。为后续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以可切除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标准:一、年龄:18~75岁;二、BMI<30;三、术前经胃镜和活检证实的胃腺癌患者且AJCC/UICC分期c T2-4a,N0-3,M0;四、术前临床分期评估为进展期可根治切除远端胃癌;五、无严重基础疾病;六、术前麻醉评估评分为ASA I,II或III且病人的WHO体力状态评分(Zubrod-ECOG-WHO ZPS5分法评分系统)小于两分;七、患者或其委托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一、孕期或哺乳期妇女;二、严重精神障碍;三、术前接受过新辅助化疗或放疗;四、有上腹手术史;五、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病史(如其他部位肿瘤,间质瘤,淋巴瘤);六、无法进行根治性切除或者因病情需要,需进行全胃切除。主要观察指标为三年无病生存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总体生存率,肿瘤复发情况,并发症率,术后恢复情况及其他指标。目前本研究已入组结束,随访还在进行中。因此本文将评估手术的短期效果。本研究已在Clinical Trials.gov注册,注册编码为NCT01978444。结果:在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一共有338名患者被纳入本项研究并被随机分配至D2+CME组及D2组(其中D2+CME组169人,D2组169人)。基线分析指出在年龄、性别、ASA评分及既往病史方面,两组患者并无显着差异。手术相关资料评估显示D2+CME手术在控制术中出血(D2+CME:中位数15.0[四分位间距23.0]vs.D2:中位数37.0[四分位间距33.5]ml,p<0.0001)及淋巴结收获数(D2+CME:中位数34[四分位间距16]vs.D2:中位数27[四分位间距13],p<0.0001)方面体现出一定优势。在术后恢复阶段,D2组及D2+CME组的并发症率分别为16.0%(27/169)和20.1%(34/169)(p=0.322)。D2组中两例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围术期死亡率均为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及总手术时间为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后恢复期中,D2+CME组患者术后胃肠通气时间早于D2组(p=0.009)。结论:腹腔镜D2+CME手术在控制术中出血、提高淋巴结收获数及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此外,两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率及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区别。因此D2+CME手术在治疗进展期胃癌过程中是安全而有效的。对于D2+CME手术的远期肿瘤治疗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跟踪评估。第二部分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D2+CME)联合胃后系膜切除在胃中部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与效果评估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评价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D2+CME)联合胃后系膜切除在胃中部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与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胃肠外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接受过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胃切除术的胃中部癌(middle gastric cancer,MGC)患者(病理分期:p Ib-p IIIc)。通过手术记录、术中录像及术后标本照片分析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及胃后系膜切除情况,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系统分析评价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D2+CME)联合胃后系膜切除在胃中部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与效果。结果:在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我们一共收集了76例进行过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胃切除术的胃中部癌患者。其中36例病人接受了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D2+CME)联合胃后系膜切除,其余40例患者接受传统的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D2)。基线分析指出,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着性区别。D2+CME组在减少术中出血(中位数:D2+CME组14.50 ml vs.D2组38.00 ml,p<0.01),提高淋巴结获取数(中位数:D2+CME组38 vs.D2组19 ml,p<0.01)方面存在一定优势。此外,两组在术后并发症率上没有明显区别(D2+CME:11.1%vs.D2:7.5%,p=0884)。术前恢复期中,D2+CME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D2(p<0.01)。通过对D2+CME组术后标本的检查,我们发现75%(27/36)的患者的胃后系膜中存在淋巴结,而胃后系膜淋巴结(Posterior mesogastric lymph node,PGLN)数目的中位数为2枚(范围:0-13)。其中,3名患者的PGLN发现存在转移。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了随访观察,D2+CME与D2组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4月及25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指出两组总体生存率没有显着区别。D2+CME组及D2组的三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5%及63.5%(p=0.078)。单因素分析指出TN分期及手术方式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指出N分期为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的全胃切除,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D2+CME)联合胃后系膜切除在胃中部癌的治疗中安全而有效,同时可以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

二、胃周淋巴结清除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周淋巴结清除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手辅助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和排除标准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一般资料
    2.3 手术方法
        2.3.1 手辅助3D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手术步骤
        2.3.2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手术步骤
    2.4 术后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临床疗效指标对比
    3.2 术后并发症对比
    3.3 生存时间对比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胃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论文提纲范文)

难点1:胃癌的高风险人群筛查及其健康管理
难点2:遗传性胃癌诊断、预防和管理
难点3:胃癌病人是否需要常规检测并根除HP
难点4:EUS和18F标记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是否应该常规用于胃癌分期检查
难点5:胃腺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病人常规检测的分子标记物及其价值
难点6:晚期胃癌二线或三线化疗的考量因素及其合理使用,以及临床实践与临床研究的差异
难点7:LAGC病人腹腔镜探查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难点8:ESD术后切缘阳性的后续治疗原则
难点9: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含内镜切除)后随访及其时限
难点10:腹腔镜胃癌手术的适应证,以及除临床分期以外的其他考量因素
难点11:直接接受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如何选择辅助化疗方案,Ⅰ期胃癌术后是否需要行辅助化疗
难点12:胃癌新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治疗模式及临床疗效评价
难点13:对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退缩或降期者,如何决定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
难点14:胃癌新辅助治疗疗效欠佳但仍未见远处转移且可切除病人可否考虑手术,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5:胃癌新辅助治疗获得临床完全缓解(cCR)/病理完全缓解(pCR)病人,如何选择后续治疗
难点16:进展期胃癌淋巴结清扫方式选择(平面清扫或立体清扫)
难点17:脾门淋巴结清扫手术指征和清扫策略
难点18:胃癌手术行D2/D2+淋巴结清扫中如何处理No.11p、No.12a、No.13、No.14v和No.16a2/b1淋巴结,No.14v淋巴结清扫的适应证,以及No.6a、No.6i、No.6v淋巴结细化的实际意义
难点19:符合PPG指征的胃癌,是否需要常规清扫No.6淋巴结,如远端切缘无法满足要求,应采用术中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还是改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难点20:胃癌根治术后淋巴结送检推荐数目及新辅助治疗对其影响
难点21: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分型或分期方式的可操作性
难点22:不同类型食管胃结合部癌的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3:完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方式选择
难点24: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定义及分级
难点25:胃癌伴有远处转移发生出血急症时的手术时机和方式
难点26:胃癌病人营养筛查、评估及干预原则
难点27:Ⅳ期胃癌进行转化治疗的人群选择,手术指征、切除范围及术后治疗
难点28:单纯腹腔灌洗液细胞学阳性(CY1)胃癌的治疗原则
难点29:胃癌伴腹膜转移者,行腹腔治疗还是全身化疗
难点30:胃癌术中和术后是否需要放疗,术前放化疗与术后放化疗的区别
难点31:残胃癌或胃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肿瘤床、吻合口、局部区域淋巴引流区)病人,是否推荐手术或局部放化疗
难点32:残胃癌与残胃再发癌生物学行为及淋巴结转移差异,临床T分期为cT2时如何进行淋巴结清扫
难点33:胃癌放疗技术选择及照射剂量、照射体积的界定,如何进行正常器官保护及呼吸运动管理,以及放疗对胃充盈状态的要求
难点34:存在化疗相对禁忌证的晚期胃癌病人,如何选择个体化药物及方案
难点35:晚期胃癌病人疾病控制后的维持治疗
难点36:对于HER2阳性不能切除的进展期或复发胃癌,一线应用曲妥珠单抗治疗进展后,二线治疗是否推荐继续给予曲妥珠单抗跨线治疗
难点37:胃癌免疫治疗优势人群特点和免疫治疗适应证
难点38:免疫治疗是否可提前至晚期胃癌的一线治疗,是否推荐免疫治疗联合化疗
编审人员名单:

(3)新的胃周动脉分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方案
    2 影像学技术与分析
        2.1 检查方法
        2.2 图像处理
    3 手术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1 胃周动脉的分型及概率
    2 临床病理学资料
    3 临床结局
第三章 讨论
    1 相关研究背景
    2 胃周动脉高风险分型的提出依据及意义
    3 临床结局的探讨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4)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以及对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2.2 三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2.3 三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2.4 三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费用情况对比
    2.5 三组患者短期并发症情况对比
    2.6 三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2.7 三组患者免疫功能对比
    2.8 三组患者随访半年后食管和残胃情况对比
    2.9 三组患者随访一年后食管和残胃情况对比
3 讨论
    3.1 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3.2 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消化道重建的常用方法
    3.3 三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患者的影响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597例胃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资料收集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生存率
    3.2 单因素分析
    3.3 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性别
    4.2 年龄
    4.3 输血
    4.4 手术方式
    4.5 淋巴结转移
    4.6 肿瘤的浸润程度
    4.7 TNM分期
    4.8 肿瘤发病部位
    4.9 肿瘤大小
    4.10 Lauren分型
    4.11 分化程度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晚期胃癌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联合应用双重超声造影与增强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设备与造影剂
    1.3 检查方法
    1.4 评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DCEUS检查的TNM分期结果
    2.3 增强MSCT检查的TNM分期结果
    2.4 增强MSCT检查、DCEUS检查的术前TNM分期比较分析
    2.5 增强MSCT检查的TNM分期、DCEUS检查的TNM分期、TduNctMct分期准确率的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机器人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及胰腺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机器人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及胰腺影响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机器人胃癌手术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就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Hisense CAS系统和深度神经网络在胃癌根治术中第6组淋巴结清扫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Hisense CAS系统引导下幽门下血管变异及胃癌根治术相关并发症的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局限性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对胃癌第6组淋巴结转移CT诊断的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胃癌第6组淋巴结转移特点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局限性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胃癌近期与远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纳入排除标准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研究对象
    3 术前新辅助化疗
    4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
    5 手术
    6 手术后辅助治疗方案
    7 数据收集
    8 数据分析
结果
    1 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
    2 新辅助化疗疗效
    3 手术情况
    4 近期临床结局
    5 远期临床结局
讨论
    1 近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2 手术情况以及术后病理学影响
    3 远期临床结局的影响(联合器官切除对预后的影响)
    4 两种化疗方案疗效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和缩略词表
致谢

(10)1.YAP对乳腺癌细胞黏附斑形成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D2+CME)对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论文说明及受资助情况
课题1.YAP对乳腺癌细胞黏附斑形成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在临床标本中验证YAP可以影响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YAP对乳腺癌细胞系侵袭迁移能力及黏附斑形成能力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YAP调控乳腺癌细胞黏附斑形成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YAP调控乳腺癌细胞FAK磷酸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课题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课题2.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D2+CME)对进展期胃癌治疗
    引言
    第一部分 腹腔镜D2 根治联合胃完整系膜切除术(D2+CME)和腹腔镜D2 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腹腔镜辅助远端胃切除术(D2+CME)联合胃后系膜切除在胃中部癌手术治疗中的意义与效果评估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课题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胃肠道系膜与肿瘤局部复发风险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四、胃周淋巴结清除在胃癌治疗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手辅助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在高体质指数胃癌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比较[D]. 舒悔改. 南昌大学, 2021(01)
  • [2]胃癌诊治难点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Gastric Cancer Association, China Anti-Cancer Association;.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0(08)
  • [3]新的胃周动脉分型的建立及其对胃癌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D]. 沈帅. 青岛大学, 2020(01)
  • [4]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疗效分析以及对残胃及食管粘膜炎症的影响[D]. 陆烟生. 苏州大学, 2020(02)
  • [5]597例胃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D]. 张晓鹏. 山东大学, 2020(02)
  • [6]联合应用双重超声造影与增强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研究[D]. 马军建.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4)
  • [7]机器人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胰腺上区淋巴结清扫及胰腺影响研究[D]. 申旭旗.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Hisense CAS系统和深度神经网络在胃癌根治术中第6组淋巴结清扫中的作用[D]. 高源. 青岛大学, 2019(07)
  • [9]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胃癌近期与远期预后的影响[D]. 朱厚鑫. 青岛大学, 2019(02)
  • [10]1.YAP对乳腺癌细胞黏附斑形成及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D2+CME)对进展期胃癌治疗效果的研究[D]. 申杰.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胃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胃癌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