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贺爱平[1](2021)在《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千百年来,煤炭一直是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主要能源,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煤炭的帮助。我国是煤炭使用大国,也是当今全球煤炭储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对煤炭的开发利用历史也较为久远,甚至可以追溯的几千年之前。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而作为主要能源使用的煤炭,在其中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而煤炭作为一项矿业资源,其开采过程中,进行开采作业的煤矿公司对土地的需求较大,因此对其生产过程中的用地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与多数煤矿企业一样,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在征地、使用、复垦及复垦后再利用等环节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首先,在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煤矿企业生产用地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论文研究的框架路线。其次,对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法对XY煤矿公司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基本信息,及其生产用地现状,并对当前其生产用地在征地、使用、复垦及复垦后再利用等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采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最后,基于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环境分析提出XY煤矿公司在征地、使用、复垦及复垦后再利用等各个环节的优化策略。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XY煤矿公司的生产用地管理及生产用地中的征地、使用、复垦及复垦后再利用等各个环节的问题解决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XY煤矿公司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生产成本的控制,助力XY煤矿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张梓太,程飞鸿[2](2021)在《论环境法法典化的深层功能和实现路径》文中认为环境法律文本兼具矛盾性、繁复性与动荡性三种特征,可以用法律复杂化统一概括。环境法法典化虽然旨在破除法律复杂化,但是仅围绕立法体例和立法技术,并不足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环境法律复杂化始于对策法学的研究范式。对策法学以解决问题为本意,以提出对策为手段,以热点问题为聚焦。这些特征和环境法律文本的矛盾性、繁复性与动荡性密切相关。为了避免未来的环境法典再次落入法律复杂化的窠臼中,环境法法典化应在重塑环境法律文本之外,拥有纠正对策法学的深层功能。这不仅要求环境法法典化具备对应的潜质,还需要在法典的编纂模式上做改变。首先,环境法法典化的特点、目的与愿景都与对策法学有着显着不同,加之消除对策法学不利影响的自救意识,环境法法典化既有潜力,也有动力纠正对策法学。其次,应当坚持以弱对策导向的适度法典化模式。这一法典编纂模式旨在弱化解决问题的导向,重新回归到以调整环境法律关系的原始本位,同时待环境法治达到了一定阶段,再适当进行法典化。其中的重点在于,要对我国环境实践中的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它们的思路,掌握它们的规律,将那些行之有效的成熟做法上升为法律规定。
杨丹丹[3](2021)在《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固体废物数量显着增加,不可避免地对城市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目前,中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明显滞后引发了积弊已久、复杂多变的生态问题,如“垃圾围城”、“固废围城”、“垃圾困村”等。无废城市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固废污染的综合防治问题、实现城市高质量的发展是当前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山西省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污染较为严重,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污染十分明显,因此,针对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分析其内在影响因素,对于山西省构建无废城市意义重大,也有利于山西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无废城市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深刻总结前人研究无废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方法。以山西省11个地市为例,首先分析山西省自然资源现状、社会经济现状和无废城市发展现状,然后从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和发展保障能力四个次级子系统构建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时,先对山西省各地市历年的详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用熵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2010年到2019年间无废城市各项指标的综合得分。通过数据分析和GIS绘图分析2010年、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四个时间节点的无废城市发展空间示意图,研究山西省无废城市的时空演化规律,得出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山西省无废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呈现以太原市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辐射性增长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对策: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工业危废处置技术和综合利用率、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
储金婷[4](2021)在《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芜湖市于2016年出台的《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芜湖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年-2020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做好学生全方面发展,构建一体化的业余训练网络,加快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专业型体育艺术项目开展的建设步伐。同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公益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的体育健身和生活理念。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第二大经济城市,羽毛球项目的群众基础深厚,青少年羽毛球业余训练的氛围良好,想以此为契机,了解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影响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找出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考虑芜湖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教练员基本情况的分析、后备人才基本情况的分析、学习与训练的情况分析、竞赛的情况分析、后备人才的物质保障情况分析以及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其中包括管理体制因素、发展环境因素、社会保障因素、经济文化因素、训练学因素和家庭因素。还有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以教育系统、社会系统、体育系统三种主要的培养形式存在。以少体校为代表的体育系统培养模式仍是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社会系统培养模式是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羽毛球传统项目学校和普通中小学是以普及和推广羽毛球运动为主要目的。2.芜湖市羽毛球教练员年龄结构相对合理,但有经验的教练员不足。各系统教练员的运动等级分布情况不均衡,没有运动等级的教练员占绝大多数。3.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符合羽毛球项目运动发展的需要。但是存在训练年限短、竞技水平较低、参训动机不足、专业诉求不强烈等问题。4.运动员多以走训形式进行训练,学训矛盾仍是影响芜湖市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5.竞赛种类单一。开展比赛次数难以满足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经费来源渠道少,主要依靠上级部门拨款,社会参与程度较低。6.影响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体制因素、发展环境因素、社会保障因素、经济文化因素、训练学因素和家庭因素。对策:1.政府各部门履行自身职责,加大扶持和重视程度。2.增加比赛机会,优化竞赛体制。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教练员激励机制。4.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训练效益。5.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提升训练条件。6.完善后备人才保障体系,提高培养质量。7.挖掘文化内涵发扬羽毛球运动精神。
胡艳平[5](2021)在《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少年时期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期。农村地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和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兴安盟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展开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分析,找到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在引言中,主要对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进行阐述。在正文中,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农村地区青少年与道德教育的内涵。其次,对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当代教育、以孝顺父母为支撑的家庭传统伦理教育、以热爱家乡建设农村为使命的感恩教育、以立德修身与心理健康为基石的基础教育等。再次,对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阐述: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家庭的幸福指数、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有利于缓解新农村建设劳动力外流问题等。第二部分,阐述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教育重说教而轻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识记轻践行、孝顺父母家庭教育一味言传而身教不足、热爱家乡建设农村的担当教育流于形式、立德修身与心理健康培育缺乏自觉性等问题。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家庭道德教育存在功利化的色彩、学校道德教育的应试化方式方法、社会发展进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青少年受新媒体传播负面性诱导等。第三部分,针对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策主要包括:农村地区家庭道德教育重在身教、摒弃农村地区学校道德教育应试理念、补齐农村地区社会道德教育的短板、提升农村地区青少年培育自身道德素养意识等。在结语中,对本文内容加以概括总结,并对未来进一步研究作出展望。
杨梅[6](2021)在《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而如何掀起“悦”读教学高潮,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依然任重道远。“悦”不同于简单的“快乐”或者取得某种快感,它不排斥悲伤或者忧郁的内容,反而在融入真情实感中释放自我,是一种感情的升华,人格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快乐阅读或者悦读。因此“悦”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阅读过程,即本文理解的“悦”读便是一个赏心悦目的阅读过程,不仅包括学生的阅读,还涵盖了教师的阅读教学,相比于普通的阅读,“悦”读更强调的是阅读的初心、心境、心态、层次、深度乃至意志品质,而不是单一的感兴趣。“悦”读教学即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情感体验。真正的“悦”读不仅是学生能获得过程中的快乐,而且能养成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审美,夯实学生语用基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本研究以教育学相关理论为基石,初步总结出相关文献中较为普遍的阅读教学问题。通过研究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针对H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师“悦”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整理与分析出问卷调查情况和访谈情况以及对语文“悦”读教学的课堂观察实录。基于此研究,分别得出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结果:教师方面: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不够;教师课前准备达不到理想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法不够全面;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效果不佳;“悦”读课外延伸活动不够丰富。学生方面: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不佳;学生课堂上自主“悦”读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上“悦”读的效果一般;学生课外继续“悦”读的情况不理想。从教师及学生的角度分析影响教师进行课堂“悦”读教学的各方面原因,本研究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悦”读课前、课上、课外“悦”读教学的对策和建议:其一,教师要在“悦”读开始阶段进行读前引导。不仅是“悦”的意识的引导,还有师生“悦”的意识的培养。其二,教师要在“悦”读进展阶段对课文进行赏析,生成“悦”读教学的艺术。其三,教师要在“悦”读延伸阶段进行课后拓展,结合课堂内外,借“悦”读来审美;综合语文资源,融“悦”读于写作。本研究对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做了一些有益的补充,希望对教师在进行“悦”读教学时多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韩玉洁[7](2021)在《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安塞区乡镇幼儿园为例》文中指出区域活动自上世纪引入我国以来,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保证区域活动的开展。各级政府积极响应教育部文件精神,相继出台相关教育政策,旨在为幼儿园区域活动有序开展指明正确方向。对于幼儿成长而言,区域活动发挥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如今,区域活动在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内早已得到普及,但在发展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加以完善。本研究聚焦安塞区乡镇幼儿园,选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安塞区乡镇幼儿园现阶段的区域活动进行调查与研究。同时,针对本次主题研究活动编制了《关于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现状的调查问卷》,并通过一对一访谈,与部分幼儿园教师及园长展开进一步交流。在梳理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现状时,本文分别从区域活动的认知、区域材料、区域环境设置、区域活动的教学、区域活动的管理、区域活动中乡土资源的利用六个维度出发做进一步考察,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活动梳理概况能够发现,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过程中,在六个维度均存在一定问题:一是认知维度,表现为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价值定位不高;二是区域材料维度,体现在材料投放及更新不能满足幼儿需求;三是区域环境设置维度,存在幼儿活动范围过小、活动开展时间不稳定、环境布置中幼儿的参与度较低的问题;四是区域教学维度,存在幼儿教师组织开展区域活动缺乏思考与创新、教师在观察幼儿活动时缺少针对性、教师活动反思意识及能力匮乏的问题;五是区域管理维度,存在幼儿园关于区域活动的专项指导、培训不足,家长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第六个维度的问题表现在区域活动中不能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针对现状的讨论,本研究从各个维度分别分析了影响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的原因:农村学前教育缺乏外部关注;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认知存在偏颇、区域环境创设过程中忽略了幼儿主体地位;区域划分不科学;资金不足影响区域材料更新及投放;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科学运用家长资源的意识;对乡土资源的利用缺乏创新。在深刻了解了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概况、厘清其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后,本研究分别从加强外部支持和强化内部功能两方面入手,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政策法规为乡镇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提供条件;城市幼儿园为其提供帮扶。同时,乡镇幼儿园自身充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要肯定区域活动的重要价值;其次要有效提高教师组织开展区域活动的能力;再次,要合理规划区域,充分利用现有的乡土资源;最后不能忽视家庭在区域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要多途径加强家校联系,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周笑梅[8](2021)在《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表征。自国家启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来,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智库的政策咨询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与现阶段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仍明显不相称。制约智库发展的突出困境在于:在新型智库最重要的关系中,智库与政府双向维度同时存在深层体制改革的阻滞,且彼此复杂纠缠。一方面,这种制约呈现为相应的国家制度供给不足与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滞后,另一方面,新型智库在对自我重塑的能动把握上也存在观念滞后、行动迟滞、内部机制创新不足。内外部因素的复杂交错,致使新型智库依然受制于传统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难以支持智库转型所需要的决策研究范式及运营模式的现代跃迁,因而也难以全面达成自身应有的职责担当,在整体上呈现深层结构性矛盾。如果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单纯指向智库内部机制,或单纯指向政府制度供给,都难以有效解释问题的深层归因和回应问题的复杂性。本文试图将对这一矛盾的分析,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总体背景中,对其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与认知新型智库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并从中探寻其发展的深层结构性影响因素,进而系统探索对其发展优化更具应用价值的实践对策。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问题。新型智库建设关系到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决策效率,关系到由国家决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创新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当前在国内国际复杂局势中,同时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而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人类经济社会结构及运行模式深刻复杂的改变与形塑,则使这种机遇与挑战空前放大,进而使智库对国家及政府决策能力的重大影响进一步突显,作为决策体制改革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新型智库的良性发展成为意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在国家治理总体架构下,存在三个对新型智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基本维度:国家的制度供给、智库的内部治理、智库的外部关系。这三个维度既决定着智库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空间,同时也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与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依据国家治理、参与式治理、网络化治理、决策过程参与等理论,基于“国家制度供给-智库内部治理-智库外部关系”的研究框架,通过对国内外智库发展经验较为系统的考察,以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分别在三个基本维度下展开深入系统研究,以剖析新型智库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优化路径及对策。在形成对新型智库发展状况及问题判断时,本文做了一定数量国内外实践案例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以31个省级地方社科院为核心研究案例详细开展了相关研究。结合学术文献研读及理论资源支撑,基于以上综合考察与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新型智库发展优化对策:第一,在政府维度,加大力度扭转突出的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加强对新型智库发展的制度供给和赋权。新型智库发展制度供给体系应包括:决策过程参与保障制度、机构主体重塑保障制度、智库市场化运行保障制度、智库现代传播保障机制等内容。第二,在智库内部治理维度,探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并在清晰战略目标定位前提下,对智库的研究机制、管理机制、运营机制等进行系统创新。第三,在智库外部关系维度,围绕新型智库发展所形成的重要外部关系,以激活主体能量与活力为前提,建构政府主导、智库发挥重要作用的网络化治理合作伙伴关系。在三个基本维度分别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整体性政策建议:优化国家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布局,持续培育现代政治文明;在秉持稳步渐进改革原则的同时,加快提升新型智库发展相关立法层次,以强大的国家立法保障并规范新型智库发展;合理布局新型智库发展体系,以建立和形成有效保障各类智库均衡而充满活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模式,维护不同类型智库共同构成的整体国家知识资源及决策智慧宝库;积极回应大数据时代要求,推动新型智库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整体升级,制定并实施涵盖政府、智库、企业及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共享的知识管理及数据库网络,为建立国家智慧决策模式做足准备,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进一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任宏[9](2021)在《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高中生自杀、杀人等漠视生命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此类校园悲剧引起了学校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普遍发现,部分高中生对生命漠不关心、对生命价值观教育不以为意,他们拥有着错误的生命价值观。生命价值观不仅关系到个体生命的健康与精彩,同时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高中阶段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高中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引导高中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与稳定发展。本篇论文主要将生命价值观教育立足于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构成。其中,正文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其次是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责任教育、生命挫折教育、生命道德教育和生命价值教育。再次阐述了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最后是高中政治课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阐述的是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首先是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师对生命价值观教育意识与能力不足、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欠缺以及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教学单调乏味三个方面。其次是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学校教师对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市场经济社会不良观念及竞争的冲击以及传统应试教育存在功利性的负面影响等。第三部分是解决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充分挖掘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积极探索生命价值观教育多样化形式、提升高中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高中生自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但佳琪[10](2021)在《直管改革背景下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法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9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开始施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下文简称环保直管改革)拉开了序幕。《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地方党委政府的环保责任,由省级环保部门上收环境监测监察职能,并将环境执法职能重心下移,这些都将带来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变化。同年,环保部发布了文章《直管不是把责任带走,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不能弱化》,并在文章中强调了直管改革后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落实的重要性。本文以环保直管改革为背景,通过研究发现,直管改革实施以后,环保机构的职能分化在不断加强,而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却在不断被强调,这些都将带来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变化,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的落实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体制上,地方政府环保事权及其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不科学、不规范,地方政府环保责任出现同质化现象,地方政府的环境责任范围也模糊不清,落实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的财力困难也会被加剧。在机制上,地方政府环保责任追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落空。当前的环保考核评价制度还不够完善,地方环保执法的有效性也受到地方利益的制约,地方政府环保监测系统暂不健全,地方政府环保机构也会出现职能不足的现象。在监督上,地方人民的环保诉求难以有效回应,省以下环境检测监察直管机构与中央环境督察的协调还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说明了对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落实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对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法治对策的提出有一定的必要性。因此,本文通过对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下地方政府环保责任落实的现状进行分析,探寻环保直管改革背景下地方政府环保责任落实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针对省以下环保直管体系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监督上问题提出相应的法治对策,明确环保直管改革后续推进应在体制上科学规范划分各级政府的环保事权及其支出责任,在机制上有效配置各级政府环保监测执法机构,在监督上完善刚性追责的手段办法,从而保障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的有效落实。
二、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煤矿矿区 |
2.1.2 煤矿公司生产用地 |
2.1.3 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全生命周期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管理理论 |
2.2.2 最优化理论 |
2.2.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PEST分析模型 |
2.2.6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第三章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XY煤矿公司简介 |
3.1.1 XY煤矿公司概况 |
3.1.2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现状 |
3.1.3 XY煤矿公司所在地社会经济概况 |
3.1.4 XY煤矿公司所在地自然环境概况 |
3.2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征地环节存在的问题 |
3.2.1 XY煤矿公司征地原则及补偿标准 |
3.2.2 XY煤矿公司征地环节存在的问题 |
3.3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使用环节存在的问题 |
3.3.1 村庄搬迁安置 |
3.3.2 用地环节存在的问题 |
3.4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复垦环节存在的问题 |
3.5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复垦后再利用环节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4.2.2 顾客议价能力 |
4.2.3 替代品威胁 |
4.2.4 新进入者威胁 |
4.2.5 行业内竞争分析 |
第五章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改进对策 |
5.1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征地环节问题对策 |
5.1.1 调整征地前期的准备工作 |
5.1.2 提升征地手续办理的高效性 |
5.1.3 积极获取相关部门支持 |
5.2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使用环节问题对策 |
5.2.1 政企联动加强合作及统筹 |
5.2.2 矿企多举措并进 |
5.2.3 增加与矿区农户间的互动 |
5.3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复垦环节问题对策策略 |
5.3.1 加强方案的编报和审查 |
5.3.2 规范工程实施与资金使用 |
5.3.3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加 |
5.4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复垦后的再利用问题对策 |
5.4.1 积极调动农户参与复垦后再利用的积极性 |
5.4.2 通过多种方式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
5.4.3 提供更多机会刺激劳动力返乡 |
5.4.4 规范复垦后土地使用 |
第六章 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对策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措施 |
6.2 资金保障措施 |
6.3 监管保障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论环境法法典化的深层功能和实现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法律复杂化:环境法律文本的三种特征 |
1.1 矛盾的环境法 |
1.2 繁复的环境法 |
第一,制度性成本的激增。 |
第二,选择性执法和运动式执法成为必然。 |
第三,环境法的整体效力被削弱。 |
1.3 动荡的环境法 |
1.4 小结 |
2 对策法学:环境法律复杂化的肇始之因 |
2.1 何谓对策法学 |
2.2 由解决问题酝酿的环境法矛盾 |
2.3 由提出对策导致的环境法繁复 |
2.4 由聚焦热点引发的环境法动荡 |
2.5 小结 |
3 环境法法典化的深层功能与实现路径 |
3.1 环境法法典化的深层功能:纠正对策法学 |
第一,与对策法学相反的特点。 |
第二,与对策法学相悖的目的。 |
第三,与对策法学相左的愿景。 |
3.2 深层功能的实现路径:弱对策导向的适度法典化 |
4 余论 |
(3)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无废城市 |
2.1.2 零废弃(Zero waste)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清洁生产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2.2.4 低碳经济理论 |
2.3 小结 |
第3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现状 |
3.1 自然资源现状 |
3.2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3 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
3.4 小结 |
第4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评价 |
4.1 山西省无废城市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1.2 指标体系选取原则 |
4.1.3 评价指标体系 |
4.1.4 指标数据来源 |
4.2 数据处理与方法 |
4.2.1 熵权法 |
4.2.2 综合评价法 |
4.3 山西省无废城市评价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4.3.2 计算山西省十一市无废城市综合得分 |
4.4 结果分析 |
4.4.1 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2 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 国外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1.1 新加坡:全面市场化回收 |
5.1.2 日本: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 |
5.2 国内典型无废城市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
5.2.1 包头:打造“无废城市”样板 |
5.2.2 深圳:构建绿色供应链制造体系 |
第6章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6.1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6.1.1 工业固废产量大、强度高、综合利用率低 |
6.1.2 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布点规划不合理且监管不严格 |
6.1.3 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量和处置能力偏小 |
6.1.4 城市垃圾和市政污泥无害化处置程度低 |
6.2 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
6.2.1 从源头减少固废生产量、提升工业固废资源使用效率 |
6.2.2 合理布局区域性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加强监管制度 |
6.2.3 落实医疗废物收集与处置监管责任、强化处置工作 |
6.2.4 实施城市垃圾强制分类、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 |
结论与展望 |
1.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附录 公众对山西省11地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满意度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
(4)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保持羽毛球项目优势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1.1.2 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
1.1.3 有关安徽省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科学研究匮乏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2 有关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2.2.3 有关我国非羽毛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2.4 有关我国羽毛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2.4 综述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地考察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
4.1.1 后备人才培养的途径 |
4.1.2 教练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3 后备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
4.1.4 学训情况分析 |
4.1.5 竞赛情况分析 |
4.1.6 后备人才物质保障情况分析 |
4.2 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训练学因子分析 |
4.2.2 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因子分析 |
4.2.3 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经济文化因子分析 |
4.2.4 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家庭因子分析 |
4.2.5 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社会保障因子分析 |
4.2.6 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环境因子分析 |
4.3 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
4.3.1 政府各部门履行自身职责,加大扶持和重视程度 |
4.3.2 增加比赛机会,优化竞赛体制 |
4.3.3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完善教练员激励机制 |
4.3.4 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增强训练效益 |
4.3.5 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提升训练条件 |
4.3.6 完善后备人才保障体系,提高培养质量 |
4.3.7 挖掘文化内涵发扬羽毛球运动精神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9 附录 |
(5)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相关问题概述 |
(一)农村地区青少年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
1.青少年的界定 |
2.道德教育的内涵 |
3.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内涵 |
4.农村地区青少年群体的特点 |
(二)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 |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当代教育 |
3.以孝顺父母为支撑的家庭传统伦理教育 |
4.以热爱家乡建设农村为使命的感恩教育 |
5.以立德修身与心理健康为基石的基础教育 |
(三)加强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
1.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
2.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家庭的幸福指数 |
3.有利于促进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
4.有利于缓解新农村建设劳动力外流问题 |
二、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
(一)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1.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重说教而轻体悟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识记轻践行 |
3.孝顺父母家庭教育一味言传而身教不足 |
4.热爱家乡建设农村的担当教育流于形式 |
5.立德修身与心理健康培育缺乏自觉性 |
(二)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1.家庭道德教育存在功利化的色彩 |
2.学校道德教育的应试化方式方法 |
3.社会发展进程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
4.青少年受新媒体传播负面性诱导 |
三、解决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农村地区家庭道德教育重在身教 |
1.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优良家风 |
2.父母言传身教积淀家国情怀 |
3.注重亲情陪伴避免急功近利 |
(二)摒弃农村地区学校道德教育应试理念 |
1.道德教育目的由应试向提升素养转变 |
2.道德教育评价由分数向现实表现转变 |
3.道德教育方式由灌输向体会践行转变 |
(三)补齐农村地区社会道德教育的短板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践行并重 |
2.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抵制不良乡村习俗 |
3.净化网吧等农村地区青少年活动场所环境 |
(四)提升农村地区青少年培育自身道德素养意识 |
1.在生活学习中形成正确道德认知与立德修身意识 |
2.在新农村主流文化生活实践中涵养使命感恩意识 |
3.远离新媒体平台负面影响形成健康正能量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阅读的重要性 |
三、阅读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弥补平淡如水的教学缺陷 |
二、提供高效愉悦的教学思路 |
三、发掘“悦”读教学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文献收集途径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一、确立对象 |
二、开展调查 |
三、研究过程 |
四、拟定路线 |
五、选择方法 |
六、选择工具 |
第二章 “悦”读教学的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悦”读教学的核心概念 |
一、阅读 |
二、“悦”读 |
三、“悦”读教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大语文教学观 |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
五、教育心理学中对人的社会性高级情感的论述 |
第三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教师问卷、访谈分析 |
一、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度 |
二、教师课前对“悦”读教学的准备 |
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悦”读的指导 |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悦”读效果的评价 |
五、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延伸“悦”读情况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访谈分析 |
一、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 |
二、课堂上学生自主“悦”读情况 |
三、课堂上学生在“悦”读过程中的情况 |
四、学生课后继续“悦”读情况 |
第四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一、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不够 |
二、教师课前准备达不到理想效果 |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法不够全面 |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效果不佳 |
五、课外延伸活动不够丰富 |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一、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不佳 |
二、学生课堂上自主“悦”读的积极性不高 |
三、学生课堂上“悦”读的效果一般 |
四、学生课外继续“悦”读的情况不理想 |
第五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悦”读开始阶段——读前引导 |
一、 “悦”的意识的引导 |
二、 “悦”的氛围的营造 |
三、 “悦”的情境的创设 |
第二节 “悦”读进展阶段——读后赏析 |
一、用提问艺术启发“悦”读感悟 |
二、用引导艺术促成“悦”读发现 |
三、用训练艺术实现“悦”读展示 |
四、用组织艺术达成“悦”读互动 |
五、用评价艺术激励“悦”读表现 |
第三节 “悦”读延伸阶段——课后拓展 |
一、结合课堂内外,借“悦”读来审美 |
二、综合语文资源,融“悦”读于写作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现状调查结论 |
二、提出教学建议 |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安塞区乡镇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
(三)研究目的及内容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的创新点和特色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1.区域活动 |
2.乡镇幼儿园 |
(六)研究的政策与理论基础 |
1.政策依据 |
2.区域活动理论 |
3.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理念 |
4.瑞吉欧的教育环境理念 |
(七)研究对象及信度、效度分析 |
1.研究对象 |
2.问卷的设立 |
3.问卷信度分析 |
4.问卷效度检测 |
二、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现状 |
(一)安塞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总体情况 |
(二)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发展的总体情况 |
1.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建设情况 |
2.安塞区乡镇幼儿园现有师资水平 |
(三)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基本情况 |
1.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 |
2.区域活动各维度开展情况 |
三、安塞区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现存问题 |
1.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价值定位不高 |
2.区域环境设置维度:活动范围与时间受限,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不足 |
3.区域材料维度:材料投放及更新不能满足幼儿需求 |
4.区域教学维度:教师开展活动缺乏理论自觉和实践能力 |
5.区域管理维度:教师专项培训与家长参与缺失 |
6.乡土资源利用维度:区域活动对乡土资源的挖掘不够深 |
(二)原因分析 |
1.农村学前教育缺乏外部关注 |
2.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价值定位不高 |
3.区域环境创设缺乏科学性,幼儿主体地位缺失 |
4.幼儿园资金不足影响材料补充及更新 |
5.教师专项培训指导与家长资源管理不到位 |
6.区域活动中运用乡土资源缺乏创新 |
四、提升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水平的策略 |
(一)加强外部支持,保障区域活动开展 |
1.政策法规为乡镇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提供条件 |
2.城乡幼儿园进行区域活动专项合作交流 |
(二)提高内部主动性,发挥区域活动作用 |
1.端正办园方向,肯定区域活动价值 |
2.教师主动学习,有效提升专项能力 |
3.合理规划园区,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
4.加强家校联系,提升家园合作质量 |
五、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园长访谈提纲 |
附录四: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8)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现状评析 |
三、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四、研究的方法 |
(一)案例研究法与网络调研法 |
(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 |
(三)比较研究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二)有待改善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智库与新型智库 |
(二)社科院与地方社科院 |
二、理论基础 |
(一)治理理论 |
(二)公共政策理论 |
(三)制度供给理论 |
(四)知识管理理论 |
第二章 新型智库发展的实践逻辑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与战略目标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政策背景 |
(二)新型智库发展的战略目标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三个基本维度 |
(一)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二)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的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三、新型智库实践需求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 |
(一)三个基本维度的内在关系 |
(二)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关系 |
(三)三个基本维度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关系 |
第三章 新型智库发展成效、困境及归因:地方社科院案例研究 |
一、案例选择的典型意义 |
(一)五种主要智库类型比较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特殊性与代表性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的历史演进 |
(一)地方社科院智库初步发展阶段(1949-1979年) |
(二)地方社科院智库稳步探索阶段(1980-1999年) |
(三)地方社科院智库快速发展阶段(2000 年至今)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基本成效 |
(一)地方社学院新型智库决策影响力提升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传播影响力提升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社会影响力提升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深层困境 |
(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身份困境 |
(二)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政困境 |
(三)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资金困境 |
(四)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的人才困境 |
五、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发展的影响因素 |
(一)制度供给维度的制约 |
(二)内部治理维度的制约 |
(三)外部关系维度的制约 |
第四章 智库发展的国内外实践经验镜鉴 |
一、国外智库发展经验 |
(一)国外智库的国家制度供给 |
(二)国外智库的内部治理机制 |
(三)国外智库的外部关系建构 |
二、国内智库发展经验(地方社科院以外的案例研究) |
(一)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中的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二)国经中心——理事会模式的智库内部治理探索 |
(三)人大国发院——跨学科研究中的智库组织结构创新 |
第五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政府维度:制度供给 |
一、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体系 |
(一)政治环境根本支撑 |
(二)决策参与保障制度 |
(三)机构体制改革制度 |
(四)市场运行保障制度 |
(五)舆论引导保障机制 |
二、加强新型智库发展的国家制度供给 |
(一)优化国家总体战略布局 |
(二)健全决策参与制度保障 |
(三)加强机构重塑制度保障 |
(四)强化市场运行制度保障 |
(五)提升舆论引导机制保障 |
第六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自身维度:内部治理 |
一、探索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 |
(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国家相关政策 |
(二)国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脉络溯源 |
(三)国内事业单位相关改革基本经验 |
(四)法人治理结构的智库适应性探讨 |
(五)新型智库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对策 |
二、创新新型智库内部治理机制 |
(一)新型智库战略目标清晰定位 |
(二)新型智库决策研究机制优化 |
(三)新型智库科研管理机制创新 |
(四)新型智库知识管理机制拓新 |
(五)新型智库现代运营机制强化 |
第七章 新型智库发展优化之关系维度:主体互动 |
一、新型智库与政府的关系 |
(一)共同培育智库与政府协同研究机制 |
(二)共同营造智库与政府沟通交流平台 |
(三)共同打造智库与政府人员互动通道 |
二、新型智库与媒体的关系 |
(一)积极支撑新闻媒体深度政策宣传 |
(二)紧密结合网络媒体推动品牌传播 |
(三)完善自身媒体建设拓展潜在关系 |
三、新型智库与公众的关系 |
(一)以公众为智库营养源泉 |
(二)恰当参与公共舆论引导 |
(三)成为政府与公众的纽带 |
四、新型智库与同行的关系 |
(一)拓展国内同行合作关系 |
(二)拓展国际同行合作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概述 |
(一)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
1.价值观与生命价值观 |
2.生命教育与生命价值观教育 |
3.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 |
(二)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
1.生命意识教育 |
2.生命责任教育 |
3.生命挫折教育 |
4.生命道德教育 |
5.生命价值教育 |
(三)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生命价值观 |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思想 |
3.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学说 |
(四)高中政治课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
1.增强高中生使命担当责任与健康成长意识 |
2.推动高中生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实现育人目标 |
4.促进社会整体和谐发展与家庭安康幸福 |
二、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对生命价值观教育意识与能力不足 |
2.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欠缺 |
3.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教学单调乏味 |
(二)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学校教师对生命价值观教育不够重视 |
2.市场经济社会不良观念及竞争的冲击 |
3.传统应试教育存在功利性的负面影响 |
三、解决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
(一)充分挖掘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充实教学内容 |
1.始终坚持体现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新课标要求 |
2.依靠多媒体发掘应用生命价值观教育教学素材 |
3.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充实生命价值观教育教学资源 |
(二)积极探索生命价值观教育多样化形式 |
1.营造良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环境 |
2.充分发挥高中政治课的品德教育功能 |
3.开展多彩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
(三)提升高中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
1.充分贯彻高中政治课教学理念 |
2.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教学能力 |
3.提升教师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解与践行 |
(四)培养高中生自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
1.在健康生活方式以及积极心态中涵养生命意识 |
2.在健全人格的进程中体会生命挫折与生命道德 |
3.在增强社会责任感中感悟生命责任与生命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直管改革背景下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法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1.关于环境保护机构垂直管理改革的研究 |
2.关于地方政府环境事权的研究 |
3.关于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研究 |
4.研究综述述评 |
(二)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三)论文研究创新点 |
一、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的法律依据及法理根据 |
(一)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的概念界定 |
1.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的涵义 |
2.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与其他属地责任的对比分析 |
3.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的分类 |
(二)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的法律依据 |
1.《宪法》上的相关依据 |
2.《地方组织法》上的相关依据 |
3.《环境保护法》上的相关依据 |
(二)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的法理根据 |
1.宪法义务说 |
2.层级管理说 |
3.政府事权法定原则 |
二、环保直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目标指向 |
(一)环保直管改革的主要内容 |
1.源起 |
2.主要内容 |
(二)环保直管改革的目标指向 |
1.解决原有体制中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
2.强化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 |
3.确保新体系内部的统筹协调 |
三、直管改革背景下落实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存在的问题 |
(一)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地方政府环保事权及其支出责任划分不科学 |
2.地方政府环保事权及其支出责任划分不规范 |
3.省与市、县地方环保责任同质化 |
4.加剧了地方政府落实环保属地责任的财力困难 |
(二)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
1.环保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
2.地方环保执法的有效性受到地方利益的制约 |
3.地方政府环保监测系统不健全 |
4.地方政府环保机构职能不足 |
(三)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 |
1.地方人民的环保诉求难以有效回应 |
2.省以下环境检测监察直管机构与中央环境督察的协调不够 |
四、直管改革背景下落实地方政府环保属地责任的法治对策 |
(一)体制上的调整 |
1.政府间环保事权的重新调整的原则 |
2.政府间环保事权划分的基本方案 |
3.各级政府环保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力保障 |
(二)机制上的改进 |
1.环保考核评价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
2.各级政府环保执法机制的调整与充实 |
3.各级政府环保监测监察机制的调整与完善 |
(三)监督上的强化 |
1.做实同级人大的问责机制 |
2.加强中央和上级政府的督察问责手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XY煤矿公司生产用地问题与对策研究[D]. 贺爱平.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论环境法法典化的深层功能和实现路径[J]. 张梓太,程飞鸿.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06)
- [3]山西省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D]. 杨丹丹.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芜湖市青少年羽毛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储金婷.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5]农村地区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胡艳平.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D]. 杨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乡镇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安塞区乡镇幼儿园为例[D]. 韩玉洁. 延安大学, 2021(12)
- [8]新型智库发展优化研究 ——以地方社科院实践为例[D]. 周笑梅. 吉林大学, 2021(12)
- [9]高中政治课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任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直管改革背景下落实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的法治对策研究[D]. 但佳琪.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