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物心肌缺血中医证型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一)(论文文献综述)
张译心[1](2021)在《2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和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构建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体系。方法:(1)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采用基础进食结合负重游泳,冰浴刺激辅助肾上腺素注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冠脉结扎手术的方法制备模型。通过监测大鼠心电图、体征、体重、抓力、呼吸、脉搏、血流量、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CK、CK-MB、LDH、SOD、MDA、GSH-Px、CD4、CD8、IL-1β、TNF-α、TXB2、6-Keto-PGF1α等指标变化,综合评价病证模型的制备。(2)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采用高糖高脂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STZ 35 mg/kg,继续高糖高脂饲养至21周的方法制备模型。通过监测大鼠体征评分、体重、进食量、饮水量、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脉搏、舌象、血糖、尿糖、糖耐量、血浆粘度、凝血功能、TC、TG、LDL-C、胸腺指数、SOD、MDA、GSH-Px、cAMP、cGMP、CD4、CD8等指标变化,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肝组织蛋白PI3K、AKT、GLUT4表达水平,综合评价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结果:(1)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模型组大鼠的体征表现可概括为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抓力降低,脉搏减弱等;结合心电图ST段、T波抬高,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LDH、CK、CK-MB、MDA、IL-1β、TNF-α、TXB2显着升高,血流量、SOD、CD4、CD8、6-keto-PGF1a/TXB2值显着降低等,证明模型组大鼠出现胸痛胸闷、心悸、神倦乏力、脉弱的证候表现。(2)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病证模型组大鼠的体征表现可概括为精神萎靡,懒动迟钝,多饮多食,便量评分降低,足温升高,抓力、呼吸、脉搏减弱,舌体颜色呈暗紫色等;实验室指标也出现了血糖、尿糖、AUC、血浆粘度、FIB、TC、TG、LDL-C、cAMP、cAMP/cGMP、MDA值显着升高,PT、APTT、TT、cGMP、CD4、CD4/CD8、SOD、GSH-Px、胸腺指数值显着下降,胰岛组织损伤、功能显着下降,肝脏组织PI3K、AKT、GLUT4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等变化,以上指标均证明病证模型组大鼠出现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便秘,舌红,脉细无力的证候表现。将临床用来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消渴灵作为阳性药,与病证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大鼠的精神、运动、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频率、脉搏振幅、舌象R、G、B值、血浆粘度、FIB、cGMP、cAMP/cGMP、CD4、CD4/CD8等均有显着改善,说明消渴灵对模型证候起到了治疗作用,进一步证明了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制备方法的可行性。结论:(1)通过制备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动物模型,采用生理指标(一般状态评分、心电图、抓力、脉象、血流量、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生化指标(CK、CK-MB、LDH、SOD、MDA、CD4、CD8、IL-1β、TNF-α、TXB2、6-Keto-PGF1a/TXB)等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证明模型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并建立了模型评价方法。其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指标组合(一般状态评分、心电图、抓力、脉象、全血黏度、血浆粘度、LDH、CK、CK-MB、CD4、CD8、TXB2、6-Keto-PGF1a/TXB2)可作为评价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模型的关键指标。(2)通过制备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并设立阳性药组进行反证,采用生理指标(精神运动评分、进食量、饮水量、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脉象、舌象、血浆粘度、胸腺指数)、生化指标(血糖、尿糖、糖耐量、PT、APTT、TT、FIB、TC、TG、LDL-C、SOD、MDA、GSH-Px、cAMP、cGMP、cAMP/cGMP、CD4、CD4/CD8)、病理指标(胰腺HE染色)、分子生物学指标(肝脏组织蛋白PI3K、AKT、GLUT4表达)等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证明模型制备方法的可行性,并建立了模型评价方法。其中从宏观到微观的指标组合(精神运动评分、便量评分、足温、抓力、呼吸、脉象、舌象、胸腺指数、血糖、尿糖、糖耐量、cAMP、cGMP、cAMP/cGMP、CD4、CD4/CD8、胰腺HE染色)可作为评价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模型的关键指标。
敖玉涵[2](2021)在《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总结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要素、证候特征与证候演变规律;探究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有效中医治法;阐明导师张明雪教授临床所用基本方“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内各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疾病靶点,并对筛选出来的主要靶点及通路进行预测分析;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从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的临床诊病思维模式提供参考与借鉴。材料与方法:1.通过全国多中心、多地区(涵盖全国东北、西北、华北、东南、西南、华南六大地区)的大样本临床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冠心病合并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部分)》,选择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症状群)作为统计学手段,得出各阶段中医证候要素,根据应证组合规则确定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并总结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2.以“中医疗法,中医治法,中西结合,冠心病合并心衰,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作为主题词,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CNKI、CBM、万方、VIP数据库内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经剔除重复文献并阅读摘要和全文后,筛选出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后续的网状Meta分析,以获得中医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常用有效治法及治法之间的疗效差异。3.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通过TCMSP、Uniprot数据库检索并筛选“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每味中药的活性成分,借助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作用靶点。采用Genecards、OMIM、Digsee、T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相关靶点。将二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进行PPI分析以构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在Cytoscape中使用Cytohubba插件得到枢纽基因,在Metascape数据库中对枢纽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富集分析,以探索潜在靶点可能具有的生物学功能及通路,从而获得“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活性分子与潜在的分子机制。最终,利用Auto Dock Tools1.5.6软件将得到的药物主要活性成分与筛选出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1.经过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4个阶段逐一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各阶段证候要素,并根据应证组合原则得出每个阶段的证候类型及特征如下:(1)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心衰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心脾两虚证,气虚冲逆证;(2)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阶段包括五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脾不调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3)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包括四个中医证型:宗气虚乏证,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4)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终末阶段包括两个中医证型:喘脱亡阳证,水气凌心证。其中各阶段内,气虚、阳虚贯穿始终,痰饮、瘀血是影响病情转归的重要证候要素。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如下:(1)进入前心衰阶段:患者初期心功能尚无明显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体征,病性多以气虚为主,可因恣食肥甘厚味,或有烟酒嗜癖,或因外感寒邪,劳累体倦,或长日忧思、或郁怒伤肝而影响心、肝、脾的功能,自此步入心力衰竭前心衰期而见心脾两虚、气虚冲逆之证,但病情较轻,易于恢复;(2)由前心衰阶段-前临床阶段:如果在前心衰阶段未对患者实施干预,或患者未曾远离危险因素,病情可发生进展,逐渐由虚性病性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可见心中气血亏耗渐重,心脏结构已发生改变,气虚累及阴阳,并出现水湿、血瘀等实邪,叠加于原本气虚、气滞之上,使肾中元阳虚弱之象逐渐显露,心阳亏虚情况加重,表现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湿阻气结、(肾)阳虚饮停之证,虽症状增多,牵涉脏腑功能广泛,但病情不至深重,适当干预仍能及时阻止疾病进展;(3)由前临床阶段-临床阶段:在前临床阶段的基础上,如若患者因冠心病或心力衰竭征象未显而未加重视,不予干预,则原有痰饮、水湿、气滞、瘀血等实邪可通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迅速耗伤五脏气血,阻碍水液代谢、精微运化、气机摄纳,病机趋于复杂,进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临床阶段,水饮、痰瘀搏结,气虚更甚,阴阳两虚,实邪难祛,可见宗气虚乏、饮停阻络、肾虚水泛、寒饮阻络之证,并向危重态势发展;(4)临床阶段-终末阶段:此为病情发展最深重或危重时期,患者生活质量极差,阳气殆尽,阴阳水火不相续接,坎离不济,金不从革,木不曲直,中土气机失于斡旋,病情深重,有时时欲脱之象,或至昏睡等浅昏迷症状,此阶段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并可呈进行性加重,多器官受累缺血缺氧,故可见各器官功能衰竭甚至休克之症,病情深重,已难转圜。2.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61个RCT研究,样本量共计5827例,涉及益气+养阴、益气+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利水、益气+温阳、益气+通脉共6种中医治法。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治疗效果方面,益气+温阳+利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种治法可主治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肾虚水泛证,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因此对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可使用益气温阳利水之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射血分数与临床症状;(2)对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的改善而言,益气+养阴+常规治法为最优治疗方案,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型亦多见于前临床期,常见肝肾阴虚、心肝血虚等阴虚之证,病情较轻,但又可因本虚生标实,出现痰瘀轻证,因此可对此类患者采用益气养阴之法,不仅可补气阴之分,巩固阴气凝敛之用,降低血浆NT-pro BNP水平以改善心功能,缩小心室容积,更寓“阴中求阳”,以防疾病向下一阶段进展出现阴阳皆虚之候;(3)益气+通脉+常规治法可最优增加病患的六分钟步行距离,结合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此治法所针对的证候可对应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气虚血瘀证、湿阻气结证、(肾)阳虚饮停证,临床期饮停阻络证、肾虚水泛证、寒饮阻络证,终末期水气凌心证,此时予以益气通脉之法,可纠正气虚之象,祛除瘀血、痰饮等痹阻经气之邪,恢复脉道畅通,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以上所得Meta分析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且符合网状Meta分析的预测排序,结果可靠。3.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主要活性作用的关键蛋白有10个,分别为:槲皮素、β-谷甾醇、1,7-二羟基-3,9-二甲氧基紫檀烯、7-O-methylisomucronulatol、刺芒柄花素、黄芩苷、黄芩素、柚皮素、豆甾醇、卡文定碱,可能是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中各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主要活性成分。通过构建182个共有靶点基因的PPI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前10个核心关键靶点分别为AKT1、TP53、JUN、STAT3、BCL2L1、CDKN1A、CDK2、IL10、CCND1、MYC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细胞凋亡、AGE-RAGE信号通路极有可能是本研究药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关键信号通路。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药物所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激酶活性、干预配体-受体结合;细胞组分结果提示细胞膜、内质网、线粒体是核心靶点的组织分布和亚细胞分布区域;在生物学过程方面,处方主要影响人体对有毒物质、无机物、脂类、脂多糖的反应,同时在活性氧代谢过程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够影响细胞增殖、凋亡等生物过程。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药物活性成分与靶点受体蛋白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MMP9与刺芒柄花素结合效果最佳,其次按序为:MMP9与山奈酚、MAPK8与β-谷甾醇、MMP9与β-谷甾醇、VEGFA与刺芒柄花素。结论:1.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各期病机复杂,证候繁多,诊治之时需根据疾病不同阶段抓住关键证型加以干预。疾病初期病情较浅,尤以本虚为主,但随病情进展而逐渐发生痰、水、瘀互结之证,难以转圜。前心衰期和前临床时期是本病的关键阶段,此时患者的症状不甚明显,亦或出现非心脏疾病证候,但临床施治时如能在此阶段高危人群中把握关键证候要素、证候特征,提纲挈领,在病机尚未形成时遏制态势发展,患者即可良好向愈,延缓疾病进展,有效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2.基于网状Meta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益气养阴法和益气通脉法均为临床常用治法,但三种治法各有侧重,基于论文一的调查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可知,益气温阳利水法适用于本病中后期阶段患者,见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或症见胸痹、心悸、气喘、外周水肿等阳虚水饮内停之证;益气通脉法适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以及终末期水气凌心证,见患者运动耐量下降、或见气虚、痰瘀痹阻之象;益气养阴法多用于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此阶段病情较轻,此时加以干预可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延缓疾病进程,因此对于此阶段中经检查发现已进展为结构性心脏病但临床未产生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或者病情处于慢性缓解期的本病患者,应根据所见气阴两虚证候善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从而有效把握最佳治疗先机。3.基于网络药理学结果可知,导师临床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所用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具有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治疗特点,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可抗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调节血脂,改善心功能,防止心肌与组织细胞损伤;能通过干预细胞凋亡通路减少心肌细胞缺失,通过阻断AGE-RAGE通路延缓心肌纤维化进程。因此本方可通过上述机制有效逆转心室重构,纠正心室代偿性增大,恢复心肌组织顺应性、降低僵硬度,防止病情向疾病下一阶段进展,可作为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关键过渡阶段的良好基础方。此外,在临证之时,还应注意根据患者症状结合本基础方适当给予活血、化痰类中药,方可减轻患者痰瘀轻证,资助本方延缓疾病进程之功。4在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思维过程中应重视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芪瓜蒌薤白半夏汤。本文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临床专家调查问卷得出结论,气阴两虚证是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前临床期的临床常见证候,且为本病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接着采用网状Meta分析结果证实益气养阴法是本病临床常用中医治法,可通过改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NT-pro BNP水平来延缓疾病进程、扭转疾病转归,最后经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验证了导师临床所用治疗本病气阴两虚证基本方“西洋参-黄芪-瓜蒌-薤白-半夏”的活性成分能与疾病蛋白稳定结合,从而为本病的证候类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诊疗过程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金晓[3](2020)在《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广东地区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益气活血化痰法为切入点,评估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临床研究以冠脉临界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试验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参术冠心方,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加安慰剂,连续治疗6个月后评估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观察指标为: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钙化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血脂四项(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中医证候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结果:最终完成临床研究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60例,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程、个人史、既往史及家族史、临床用药及两组患者冠脉狭窄程度人数分布等基线情况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干预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的冠状动脉CT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钙化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心肌跨壁灌注梯度、左心室的CT值及主动脉根部的CT值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和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治疗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较,LDLC水平有所降低,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 LDLC:2.84±0.93mmmol/LVS 治疗后 2.39±0.65 mmol/L,P=0.006);在治疗 6个月后,试验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LDLC:2.39±0.65mmol/LVS对照组2.77±0.74,P=0.040)。两组患者治疗前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6个月后患者T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治疗前4.42±0.96mmol/LVS治疗后 3.73±0.52mmol/L,P<0.001,对照组 TC:治疗前 4.70±1.24 mmol/LVS 治疗后4.21±0.73 mmol/L,P=0.042)。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6个月后的TC水平,发现试验组TC水平较对照组低,并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C 3.73 ± 0.52 VS对照组TC 4.21±0.73,P=0.006),说明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参术冠心方能更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TC水平。而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在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组内比较治疗前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hsCRP水平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在治疗3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试验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0%。在治疗6个月后,根据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判断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36.37%。将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疗效分别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上更具有优势,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方面,将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各项评分(PL、AS、AF、TS、DP)进行比较,二组患者的SAQ各项评分在治疗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将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分别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的SAQ各项评分值均比对照组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比较治疗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肝功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肾功能(尿素氮、肌酐)的指标变化,提示试验组和对照组肝功能和肾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均无明显改变(P>0.05),参术冠心方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结论:本临床试验研究表明,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参术冠心方可以有效的降低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提高冠脉临界病变治疗的有效率,有效的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并且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第二部分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目的:(1)整理和统计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2)梳理中医药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情况。方法:本文献研究采取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先确定检索词,主要检索常见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高血压、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确定基因芯片、基因组学、基因表达谱、转录组、lncRNA、miRNA、mRNA作为检索词,主要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维普网(Chinese VIP information,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及 Pubmed 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提取基本资料,并通过EXCEL表及SPSS软件进行统计。结果: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及摘要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得到基因组学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文章有864篇,下载阅读全文,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16篇。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冠心病的文章有8篇,心肌梗死的文章有22篇,心肌缺血的文章有16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高血压的文章有36篇,心房颤动的文章有14篇,心力衰竭的文章有6篇,心肌病的文章有2篇,风湿性心瓣膜病的文章有3篇,肺动脉高压的文章有9篇。在纳入的文献中,有59项研究探索疾病的差异基因表达谱(mRNA),32项研究探讨疾病的差异miRNA,8项研究探讨疾病的lncRNA表达,6项研究探讨疾病的circRNA表达,1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miRNA进行联合分析,4项研究选择lncRNA+mRNA联合分析,3项研究选择miRNA+m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circRNA+miRNA联合分析,1项研究选择lncRNA+circRNA进行关联分析,1项研究以DNA为研究指标。纳入符合条件的116项研究中,有41项研究涉及中医。纳入的心肌缺血相关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有8项,其中4项为针刺干预心肌缺血的基因组学研究,4项为中药复方干预心肌梗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高血压相关组学研究涉及中医的研究有23项,其中8项研究涉及针刺治疗,11项研究涉及中药干预高血压治疗效果,4项研究涉及中医证型,其中肝阳上亢相关证型1例,3项研究涉及血瘀相关证型。心力衰竭相关研究中有1项涉及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相关组学分析。在纳入的中医文献中,其中21项研究补充了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了 RT-PCR验证,其中只有一项研究提供验证的样本数量,余下研究均未提供验证的样本量。有22项研究对差异基因行GO富集分析,和KEGG Pathway通路分析,从通路角度以及分子功能、生物过程、细胞成分等多个方面对中医药干预心血管疾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论:通过整理心血管疾病的基因组学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基因芯片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促进了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分析目前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医药干预机制方面的基因组学相关探讨,中医证型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目前相对较少。从纳入的中医相关的基因组学研究得出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仍有待提升。第三部分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目的:从基因组学层面探索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脂质代谢的机制,为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筛选出分子标志物,并提供基因水平层面的理论依据。方法:结合临床研究,按照性别、年龄、药物使用情况等匹配原则,最终选出参术冠心方组4例,安慰剂组7例,抽取干预时间6个月后的患者全血进行基因芯片相关研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分别检测参术冠心方组和安慰剂组全血中的lncRNA、circRNA和mRNA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两组之间比较的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对获得的差异基因通过DAVID网站对核心基因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ene Ontology,GO基因本体论)和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过StarBase数据库用于筛选差异lncRNA和差异miRNA之间的相互作用,然后与mmiRNA-mRNA相互作用集成,使用Cytoscape软件建立lncRNA-mRNA-miRNA ceRNA网络。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 Pathway分析,探索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的相关功能。通过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及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进一步筛选出lncRNA-mRNA关系对,探索差异lncRNA的功能。结果:1.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最终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有35个差异lncRNA(上调基因30个,下调基因5个),85个差异mRNA(上调基因55个,下调基因30个),20个差异circRNA(上调基因17个,下调基因3个)。通过对差异mRNA的功能分别进行检索分析,通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以下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对差异 circRNA 进行相关功能检索,发现ARHGAP1、TCF12、CEMIP及COLGALT1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2.根据芯片实验结果,将差异基因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最后得出10个核心基因:CACNA2D2,CACNA2D3,DNAJC6,FGF12,SGSM2,CACNA1G,LRP6,KIF25,OXTR,UPB1。检索核心基因功能最终发现其中LRP6、SGSM2、OXTR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密切相关。3.总差异mRNA的GO项目富集包含113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107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367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其中与冠脉临界病变密切相关的GO条目主要包括:如胆固醇代谢,收缩过程中的心肌细胞动作电位,Wnt通路、动脉血压调节等。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的KEGG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信号通路、Rapl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4.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的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中主要包括: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miRNA(miR-24,miR-27,miR-363,miR-125),mRNA(CNNM3,PEG10,MCOLN2,ULK3)。其中miR-24、miR-27已被证实在机体的脂肪生成、炎症、脂质代谢、氧化应激等方面作为重要的靶向标志物。miR-363可保护心肌细胞免受缺氧诱导的凋亡和miR-125与心肌细胞调节密切相关,PEG10与心肌肥厚密切相关,因此在本研究中,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机制可能与调节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24,miR-27,miR-363,miR-125 及 PEG10。5.本次研究筛选出的差异circRNA主要有21个,对差异表达的circRNA的host基因分别进行GO分析,KEGG富集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生物学过程。最终得出circRNA的host基因的GO富集项目包含64项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84 项细胞成分(Cellular Component),123 项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通过GO分析发现总circRNA 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DNA修复,嗜脂性正调控,蛋白激酶C活性的正调控,组蛋白H3-K9乙酰化的调节,CTD磷酸酶活性,L-天冬氨酸跨膜转运活性等生物学过程。通过对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进行KEGG分析,从而获取差异circRNA host基因可能影响的通路。从KEGG结果发现差异circRNA的host基因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O-聚糖生物合成、赖氨酸降解、P53信号通路、细胞周期、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细胞衰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等。6.LncRNA共表达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分析主要富集于以下通路:p53信号通路,局灶性粘连,TGF-beta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DNA修复等。根据lncRNA与gene表达相关性,其中lncRNA顺式调控的基因主要包括:lncRNA ITFG1-AS1与ITFG1的关系对。对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主要发现有4个mRNA(RAD54L2,CNNM3,KIF18B,GPANK1)和 3 个 lncRNA(NR134460.1,NR145490.1,XR001753092.2)形成 lncRNA-mRNA靶标互作网络图。7.本研究确定对 mRNA(ALDH1A2、CD300A、CEP72、DDAH2、HDAC5、SYTL4)及lncRNA(LOC105374150,DNAJC9-AS1、LOC105372209)在 11 例样本中进行 q-PCR 验证实验。其中基因ALDH1A2、SYTL4及LOC105372209共设计3次引物均CT值高或溶解曲线非单一峰,预实验失败,通过q-PCR实验结果展示其中q-PCR验证结果发现参术冠心方组对比安慰剂组的差异基因CEP72、HDAC5上调及差异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上调,差异基因DDAH2下调,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通过q-PCR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结论:在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基因组学研究中,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组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存在差异lncRNA,mRNA及circRNA。参术冠心方改善冠脉临界病变的患者的脂质代谢与以下分子标志物密切相关:miRNA(miR24,miR27)及mRNA(SLC22A1、ABCB1、SGSM2、LRP6、OXTR,SLC22A17、SRGN、ALDH1A2、PINX1、CEP72、CD300A、DDAH2、FETUB、NUCB2、HDAC5、PRKCA、S100A16、SYTL4、TRPV1)及 circRNA(ARHGAP1、CEMIP、COLGALT1)和 lncRNA(DPY19L2P2,HCG15,ANKRD36BP2)。通过 q-PCR 实验进一步验证了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可能与基因CEP72、HDAC5、DDAH2及lncRNA DNAJC9-AS1、LOC105374150 密切相关。通过GO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参术冠心方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胆固醇代谢,心肌收缩,内皮细胞增殖的调控,及mTOR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代谢通路、Ras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Hippo信号通路密切相关。其中与参术冠心方降低冠脉临界病变血脂相关的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mTOR 通路、Rap1信号通路。
郭晓燕[4](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医案知识发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近代着名学者章太炎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着。”中医医案是医家诊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能够反映其临床经验和学术特色,是具有参考和借鉴性的诊疗资料,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其的总结记述。研习医案可以获得关于疾病诊断、治疗、转归、预后等资料,尤其是对各种方剂、药物的应用范围、加减变化、配伍、剂量等方面研究能发挥较大作用,帮助我们培养知常达变的本领。原发性高血压属于现代医学的疾病名称,其发病率高、影响广泛、病因病机未明、服药周期长,对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患者依从性较差。该病在祖国医学中多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并在临床诊疗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留下了大量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诊疗医案。面对数量巨大的医案信息,如何更便利、快捷、有效的汲取其精华,提升自己的临床诊疗水平,是一个每位医家都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大量近现代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医案,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高血压病“症-证-方药”数据知识库,并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次统计、层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现代大数据处理技术,对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将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经验和用药规律等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从中总结经验、汲取精华,充分了解高血压病中医学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特点,以获取启迪思维的方法,为中医理论指导下诊疗原发性高血压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集1979年1月-2018年12月共40年间有关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眩晕相关文献中的个案;其二为检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收集有关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头痛、眩晕相关书籍共13本中的个案。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收集到的医案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规范化,构建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将数据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利用系统进行标准化,同时人工核查,最终生成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总库标准库。运用频次统计、层次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医案的就诊者基本情况、症状体征、中医诊断证型、中药及药物用量、常见证素、常用中药等方面知识进行挖掘,并对常见证素及核心药物进行深入分析,以发现蕴藏在大量原发性高血压医案中隐性知识。结果:经筛选,共纳入1043篇医案,分析结果如下:男就诊者、女就诊者分别为591条(57%)、442条(43%),比例为1.33:1。在所有年龄段中,50-59岁的就诊者最多(占全部就诊者的33.24%),其次是60-69岁和40-49岁,三个年龄段的就诊者占所有就诊者的79.5%。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头痛,常见伴随症状有:阳亢-眼花、失眠、心烦、耳鸣、口干、多梦、眠差、口苦、头胀、易怒、心悸;阴虚-失眠、耳鸣、眼花、口干、心烦、心悸、多梦;瘀-胸部胀闷、乏力、心悸、小便正常、睡眠不实、麻木不仁、眼花、心烦;痰-头痛、胸部胀闷、恶心、眼花、纳呆、心烦、乏力、肥胖、麻木不仁;火-心烦、口干、失眠、眼花、口苦、头胀、胸部胀闷、易怒、梦多;风-眼花、失眠、心烦、肢体麻木、头胀;气虚-乏力、胸部胀闷、纳呆、心悸、眼花、气短、神疲;肝郁-心烦、口苦、失眠、梦多、胸部胀闷、心悸、性急、大便干燥、睡眠不实、口干、头胀、易怒、纳呆。原发性高血压常见的舌质、舌苔、脉象如下:最常见的舌质依次为舌红、舌暗、舌淡、舌胖大等,而在痰、瘀、气虚中舌暗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舌苔依次是苔白、苔黄、苔薄、苔腻,而在阳亢、阴虚、火、风、肝郁中则以苔黄出现频率最高,痰中以苔腻出现频率最高;最常见的脉象依次为脉弦、脉细、脉数、脉滑,而在瘀证中以脉细出现频率最高。原发性高血压所用药物的基本属性如下:以性平偏寒为主,瘀、痰、气虚相对其他证而言温性药物使用比例稍多;甘味药物使用最为广泛,其次为和苦味、辛味药,而火、肝郁则以苦味药的使用最广泛;总数据库及各证型均以归肝经的药物使用最为广泛,次要归经稍有不同,总库为肾经、脾经、肺经、心经、胃经,阳亢、阴虚为肾经、心经,痰、气虚、肝郁为脾经、肺经,瘀为脾经、心经,火为肺经、心经,风为心经、肺经。药物功效以强筋骨、平抑肝阳、平肝潜阳、补肝肾、清热凉血最多。各证所使用的的药物功效差别则较大,具体如下:阳亢-平肝潜阳、强筋骨、补肝肾、平抑肝阳、清热凉血;阴虚-强筋骨、平肝潜阳、补肝肾、清热凉血、平抑肝阳;瘀-润肠通便、活血祛瘀、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痰-燥湿化痰、利水渗湿;火-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风-平肝潜阳、平抑肝阳;气虚-润肠通便、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肝郁-清热解毒、平抑肝阳、清热燥湿、平肝潜阳、疏肝解郁。原发性高血压最常用的核心药物是牛膝、钩藤、白芍、茯苓、天麻、地黄、甘草,各证素使用药物差别较大,具体如下:阳亢-钩藤、牛膝、白芍、天麻、地黄、石决明、菊花、牡蛎、夏枯草;阴虚-地黄、牛膝、白芍、钩藤、牡蛎、天麻、石决明、菊花;瘀-丹参、牛膝、川芎、赤芍、当归、红花、天麻、钩藤、地龙、茯苓;痰-半夏、茯苓、天麻、钩藤、陈皮、白术、甘草、丹参;火-黄芩、夏枯草、钩藤、栀子、甘草、地黄、白芍、牛膝;风-钩藤、天麻、牛膝、白芍、地黄、石决明、菊花;气虚-黄芪、当归、甘草、川芎、茯苓、白芍、白术、党参、牛膝;肝郁-柴胡、栀子、白芍、甘草、黄芩、菊花、夏枯草、钩藤。原发性高血压最常用的药对有:钩藤-天麻、牡蛎-龙骨、茯苓-白术等,各证型常用的药对有阳亢:钩藤-天麻、牡蛎-龙骨、白芍-地黄;阴虚:白芍-地黄、钩藤-天麻、牡蛎-龙骨;瘀:川芎-当归;痰:半夏-白术;火:栀子-黄芩;风:钩藤-天麻;气虚:黄芪-当归;肝郁:柴胡-白芍。高频药物的常用剂量如下:常用剂量为6g的药物有:甘草;常用剂量为10g的药物有:陈皮、柴胡、天麻、黄芩、菊花、当归、川芎、地龙、牡丹皮、栀子、半夏;常用剂量为15g的药物有:牛膝、钩藤、白芍、茯苓、地黄、丹参、夏枯草、泽泻、桑寄生、杜仲、赤芍、酸枣仁;常用剂量为30g的药物有:石决明、牡蛎、龙骨、葛根、黄芪。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核心药物所对应的症状及药物配伍有所不同,除了头晕、头痛、眼花、心烦、失眠、这几个常见症状,牛膝常偏于心悸、梦多、耳鸣、口干、乏力;钩藤常偏于口干、头胀、睡眠不实、麻木、口苦;白芍常偏于心悸、梦多、耳鸣、口干、乏力;茯苓常偏于胸部胀闷、乏力、心悸、纳呆、睡眠不实、心烦、恶心;天麻常偏于睡眠不实、失眠、乏力、口干、麻木、胸部胀闷;地黄常偏于耳鸣、口干、腰酸、心悸、乏力;甘草常偏于胸部胀闷、乏力、心悸、失眠、纳呆、口干。结论:总的来说,通过构建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可以将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诊疗规律归纳为:辨证上,识标本虚实,辨阴阳盛衰,抓核心症状;治疗上,以肝为主、调和五脏;平气血、调阴阳;化痰、消瘀、疏肝、清火,据证应用;用药上,甘苦性寒药物为主,酌配辛温;成方运用有限,跟据证素选用核心药物为主;灵活使用药对;药量偏大,用时审慎。
张驰[5](2019)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和阴阳两虚络阻证型的分布情况,辨证特点及相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和阴阳两虚络阻各证型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因素。3.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差异性。4.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和阴阳两虚络阻四种证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差异性。5.应用心灵丸联合通心络胶囊,观察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变化情况。研究方法研究一、研究二:开展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5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科和内分泌科住院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及一般临床资料,对中医证候信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学说,总结归纳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四种证型的辨证特点。(2)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四种证型与常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常见血脂血糖指标的相关性。(3)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发生ACS的影响因素,分组探讨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影响因素。研究三、四:开展横断面分析,纳入自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导管室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1)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两组。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形态表现角度比较分析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和单纯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差异性。(2)将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证四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证型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冠脉病变支数的相关性。(3)各证型患者根据是否发生ACS分为两组,比较各证型患者冠脉病变特点与发生ACS的相关性。研究五:开展干预性研究,纳入自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10月31日期间于我院心血管科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患者单盲。实验组给予心灵丸和通心络胶囊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西医治疗,疗程2个月。观察指标包括心绞痛症状积分变化、热毒内盛络阻证积分变化,以及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脂水平。观察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接受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和中医证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研究一:回顾性研究共分析统计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69例。所有患者的中医症状、舌象和脉象证候总计85种,共出现21375频次。中医症状以气短553例(82.66%)、胸闷527例(78.77%)最多见,舌象以舌质暗淡454例(67.86%)最多见,脉象以脉细弱366例(54.71%)最多见。中医基本证型以血瘀证416例(24.82%)、气虚证413例(24.64%)最多见。经过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学说,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标准,本研究针对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四个证型进行探讨:气虚血瘀络阻证(149例,27.5%)、气阴两虚络阻证(138例,25.5%)、热毒内盛络阻证(118例,21.8%)和阴阳两虚络阻证(137例,25.3%),共计542例。气虚血瘀络阻证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放射至肩背部,胸闷,自汗,舌质暗,舌体胖,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青曲,苔白,脉弦或结代。气阴两虚络阻证主要表现为胸闷痛,气短,乏力,口干,舌质淡,暗,苔少,苔干,脉细弱或沉涩。热毒血瘀络阻证主要表现为胸绞痛,头痛,发热,尿黄赤,口臭,口苦,口干,便秘,舌暗红,苔黄厚,苔腻,脉滑,脉数。阴阳两虚络阻证主要表现为腰酸膝软,畏寒肢冷,耳鸣,心悸,多尿,双下肢水肿,舌淡苔白,脉沉细弱。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吸烟史比例高于气阴两虚络阻证,气虚血瘀络阻证的TC、LDL-C水平低于其他三组证型,气虚血瘀络阻证的TG水平低于阴阳两虚络阻证和热毒内盛络阻证;热毒内盛络阻证、阴阳两虚络阻证的Hb A1c水平高于气虚血瘀络阻证和气阴两虚络阻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患者TC、Hb A1c水平越高气虚血瘀络阻证发生率越小;有吸烟史患者气阴两虚络阻证可能性越小;吸烟史(P=0.008<0.05,OR=1.793)、TC水平(P=0.009<0.05,OR=1.744)是热毒内盛络阻证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二:回顾性分析研究一中四组证型患者共542例。根据患者本次是否发生ACS分为两组,ACS组245例,非ACS组29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S组年龄大于非ACS组,ACS组的吸烟史、既往血运重建治疗史、高血压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比例高于非ACS组,ACS组TC、LDL-C、FBG水平高于非ACS组,非ACS组患者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率、糖尿病神经病变率高于AC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中医证型是影响CAD合并T2DM发生ACS的相关因素,气虚血瘀络阻证(P=0.015<0.05,OR=1.934)、热毒内盛络阻证(P=0.000<0.05,OR=2.837)、阴阳两虚络阻证(P=0.010<0.05,OR=2.070)患者发生ACS的可能性较气阴两虚络阻证更大。此外,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还有年龄(P=0.000<0.05,OR=2.554)、吸烟史(P=0.011<0.05,OR=1.665)、血运重建病史(P=0.009<0.05,OR=1.903)、高血压病史(P=0.015<0.05,OR=1.741)和T2DM病程(P<0.05)。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不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气虚血瘀络阻证发生ACS的危险因素是患者年龄(P=0.021<0.05,OR=2.674),吸烟史(P=0.012<0.05,OR=2.927),血运重建病史(P=0.044<0.05,OR=2.583)和高血压病史(P=0.036<0.05,OR=2.555);气阴两虚络阻证发生ACS的独立因素是年龄(P=0.000<0.05,OR=7.909);热毒内盛络阻证发生ACS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病史(P=0.030<0.05,OR=3.105)和FBG水平(P=0.026<0.05,OR=3.149);阴阳两虚络阻证发生ACS的危险因素是年龄(P=0.015<0.05,OR=2.847)和FBG水平(P=0.006<0.05,OR=3.381)。研究三:横断面研究共分析统计冠心病患者210例,其中CAD合并T2DM组患者100例,单纯CAD组患者110例。CAD合并T2DM冠脉病变更重。CAD合并T2DM组GS总分高于CAD组(Z=2.094,P=0.036<0.05),CAD合并T2DM组GShigh比例高于CAD组,CAD合并T2DM组GSlow比例低于CAD组(?2=5.824,P=0.016<0.0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影响CAD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冠脉病变支数(P<0.05)、冠脉弥漫病变(P=0.001<0.01,OR=3.258)、高血压(P=0.003<0.05,OR=2.621)和高脂血症(P=0.003<0.05,OR=2.621)。研究四:研究三中CAD合并T2DM患者100例,根据证型分为四组:气虚血瘀络阻证30例(30.0%),气阴两虚络阻证24例(24.0%),热毒内盛络阻证23例(23.0%),阴阳两虚络阻证23例(23.0%)。各证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不同。气虚血瘀络阻证GS总分低于热毒内盛络阻证(Z=-3.640,P=0.002<0.05);气阴两虚络阻证GS总分低于热毒内盛络阻证(Z=-3.053,P=0.014<0.05);热毒内盛络阻证GShigh比例大于气虚血瘀络阻证(?2=-3.308,P=0.006<0.008)、大于气阴两虚络阻证(?2=-2.738,P=0.007<0.008);气虚血瘀络阻证冠脉病变支数小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3.498,P=0.003<0.008);气阴两虚络阻证冠脉病变支数小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3.387,P=0.004<0.008);气虚血瘀络阻证冠脉弥漫病变少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17.835,P=0.000<0.008);气阴两虚络阻证冠脉弥漫病变少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9.591,P=0.002<0.008)。各证型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不同。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CAD合并T2DM患者存在冠脉弥漫病变,则辨证为气虚血瘀络阻证可能性小;冠脉病变GS分级是CAD合并T2DM热毒内盛络阻证的危险因素(P<0.05);冠脉病变支数(P=0.046<0.05,OR=1.594)、冠脉弥漫病变(P=0.011<0.05,OR=6.685)是CAD合并T2DM阴阳两虚络阻证的危险因素。100例CAD合并T2DM患者根据是否为ACS分为两组:ACS组55人(55.0%),非ACS组45人(45.0%)。ACS组冠脉病变程度更重。ACS组GS总分高于非ACS组(Z=2.720,P=0.007<0.05),ACS组GSmid与GSlow比例大于非ACS组(?2=6.031,P=0.014<0.017);ACS组三支病变与单支病变比例大于非ACS组(?2=7.573,P=0.006<0.0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阴两虚络阻证ACS发生率高于阴阳两虚络阻证(?2=7.982,P=0.005<0.008)。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吸烟史(P=0.011<0.05,OR=3.060);冠脉病变支数(P=0.007<0.05,OR=4.806)是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各证型发生ACS的危险因素不同。吸烟史(P=0.0012<0.05,OR=21.613)、脑卒中病史(P=0.041<0.05,OR=9.723)是影响CAD合并T2DM气虚血瘀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回旋支病变是影响CAD合并T2DM气阴两虚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P=0.009<0.05,OR=14.667);冠脉病变支数是影响CAD合并T2DM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P=0.029<0.05,OR=1.594);血运重建病史是影响CAD合并T2DM阴阳两虚络阻证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P=0.039<0.05,OR=2.962)。研究五:干预性研究纳入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实验组给予心灵丸和通心络胶囊及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仅西医治疗。治疗后实验组的心绞痛症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5.192,P=0.023<0.05);实验组患者的热毒内盛络阻证候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21.696,P=0.000<0.05);治疗后实验组热毒内盛络阻证候总积分低于对照组(t=-2.117,P=0.039<0.05),治疗后实验组胸闷胸痛评分(t=-2.500,P=0.016<0.05)、便秘评分(t=-2.957,P=0.005<0.05)、舌苔黄厚腻评分(t=-6.015,P=0.000<0.05)下降率均大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TC水平(Z=-4.317,P=0.000<0.05)、LDL-C水平(Z=-2.913,P=0.004<0.05)、FBG水平(Z=-2.454,P=0.014<0.05)下降率均大于对照组。将实验组根据热毒内盛络阻证候疗效分为有效、无效两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支数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未提示患者异常。研究结论基于心脉病证络风内动病机学说,CAD合并T2DM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可分为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四类证型,其中气虚血瘀、气阴两虚是本病的基本病机,心脉痹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改变。各证型的辨证特点不同。各证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同: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证血脂水平较低,热毒内盛络阻证、阴阳两虚络阻证的Hb A1c水平高于气虚血瘀络阻证和气阴两虚络阻证。吸烟史、TC水平是热毒内盛络阻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中医证型是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因素,气阴两虚络阻证发生ACS的可能性低于其他证型。此外,影响CAD合并T2DM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还有年龄、吸烟史、血运重建病史、高血压病史和T2DM病程。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和高血压病史是较为常见的危险因素。CAD合并T2DM患者比CAD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更重,表现为GS评分更高,冠脉病变支数更多,冠脉弥漫病变发生率更高。CAD患者合并T2DM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冠脉病变支数、冠脉弥漫病变、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气虚血瘀络阻、气阴两虚络阻、热毒内盛络阻、阴阳两虚络阻各证型的冠脉病变程度不同:热毒内盛络阻证冠脉病变更重,表现在GS总分、GS分级更高;阴阳两虚络阻证冠脉病变更重,表现在冠脉病变支数更多、冠脉弥漫病变更多;气阴两虚络阻和气虚血瘀络阻证GS总分较低,冠脉病变支数较少,冠脉弥漫病变较少。CAD合并T2DM发生ACS的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更重,表现为GS总分高,冠脉病变支数多。应用心灵丸和通心络胶囊,以清热解毒、祛风通络、益气活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能够改善心绞痛症状,改善热毒内盛络阻证候,降低TC、FBG水平。胸闷胸痛、便秘、舌苔黄厚腻评分是热毒内盛络阻证的重要观测指标。
吕洋[6](2019)在《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临床预后及其中医证型和脉象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改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介入术后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本研究旨在分析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相关不良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及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应用腕带充气式脉象仪对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进行脉象检测,探索冠心病房颤患者脉象图的分析方法,及其不同中医证型的分布及脉象图特点,为冠心病房颤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脉象检测提供数据支持。资料与方法:论文一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自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31日以“冠心病”为初步诊断,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共28933例。对上述患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分为冠心病合并房颤组(以下简称房颤组)及冠心病不合并房颤组(以下简称非房颤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方法,将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按照1:3的比例进行匹配,最终得到房颤组患者406例,非房颤组患者1218例,并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学研究。论文二在中医脉诊理论基础的指导下,对论文一中持续性房颤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向患者交代研究目的及方法,对自愿加入脉象仪检测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证型分析,并应用LGX-2016H腕带充气式脉象仪对冠心病房颤患者进行脉象检测,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脉象图的参数进行分析,得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图特点。结果:论文一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1.房颤组与非房颤组比较,住院期用药及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期间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房颤组明显高于非房颤组,两组缺血事件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对随访期间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总随访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随访期缺血事件、全因死亡等事件分析发现,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酐清除率(Ccr)、性别、房颤卒中危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是多项不良临床事件的危险因素;3.随访期总MACCE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组别、性别、NYHAⅢ-Ⅳ级、Ccr、LVEF、CHA2DS2-VASc评分、出血危险因素;4.随访期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房颤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吸烟、LVEF、出血危险因素;5.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卒中病史、Ccr、TG水平;6.随访期间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组别、性别、CHA2DS2-VASc评分、NHYAⅢ-Ⅳ级、Ccr、总胆固醇(TC)、LVEF;7.随访期间全因死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NHYAⅢ-Ⅳ级、Ccr、LVEF、CHA2DS2-VASc评分。论文二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仪应用研究1.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前5名依次为血瘀证、气虚证、湿浊证、阴虚证、气滞证;2.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最常见的为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3.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脉象属于中医脉诊的促脉、结脉、疾脉、散脉、涩脉、解索脉等;4.促脉、结脉、疾脉相比,疾脉组患者的SBP、DBP明显低于促脉组和结脉组;H1(y)/h1(y)的比值最高,即桡动脉血管顺应性最差;5.气滞心胸证H1(y)、h1(y)均低于其他证型,气阴两虚证脉搏至数最高,痰浊闭阻证H1(y)/h1(y)最低,心血瘀阻证脉率最低。结论:论文一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1.房颤是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随访期缺血事件、总MACCE事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2.男性、心力衰竭、低Ccr、高CHA2DS2-VASc评分是多项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3.冠心病合并房颤组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远期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高于未合并房颤组患者,前者临床预后较差,病死率高。论文二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仪应用研究1.冠心病房颤患者中医证候发病频率:血瘀>气虚>湿浊>阴虚>痰浊>气滞,常见中医证型的发病率: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气阴两虚证>痰浊闭阻证;2.LGX-2016H腕带充气式中医脉象仪可用于检测冠心病房颤患者脉象,通过脉象图可判断患者脉搏节律、脉率、脉位(即病位)深浅,并能够判断促脉、结脉、疾脉、散脉、涩脉和解索脉,有助于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
刘春花[7](2018)在《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因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概况本文基于文献调查,总结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候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认识,多角度了解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因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目的研究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候的相关因素,探求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候的实质,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候制定规范化标准提供客观依据,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制作《冠心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应用Excel建立冠心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8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50例,通过中医电子病历系统、HIS系统及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四诊信息、相关检查结果及中药治疗信息等,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内科学》和2008年颁布的《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判定冠心病中医证候类型。将数据录入数据库,应用SPSS19.0软件分析,对分类计数资料组间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分析相关因素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关系。结果1.痰瘀互结证为冠心病的主要证型,冠心病患者中痰瘀互结证占70%,非痰瘀证占30%。2.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非痰瘀互结证在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史方面进行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上无显着差别(P>0.05)。3.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组较非痰瘀互结证组的TG、LDL高(P<0.05),而两组之间的CHOL、HDL水平无显着差别(P>0.05)。4.两组的空腹血糖、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T、APTT、Fib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痰瘀互结证为冠心病的主要证型;在其相关因素研究中,高血压及血脂异常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关系密切;血脂四项中TG、LDL水平的升高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故TG、LDL水平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的参考指标。第三部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用药规律研究目的收集本院关于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处方,总结临床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收集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统计药物使用频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常见药物组合及药物之间的置信度,并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核心药物组合,进而使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进行新方挖掘。结果共筛选处方101首,涉及中药199味。使用频次≥10的药物48味;四气、五味、归经分析得出,温性(42.16%)、寒性(32.81%)、平性药物(20.12%)使用最多,甘味(35.78%)、苦味(28%)、辛味药物(25.72%)使用最多,脾经(696)、肝肺经(575)、心经药物(517)使用最多;常用药物组合39个;置信度≥0.8的关联药物共56组;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演化得到3味药核心组合28组及新处方13首。结论1.通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处方分析,得出临床立法谨遵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标实采用以通为主,包括化痰、活血、理气、清热等法,本虚采用以补为主,包括益气、温阳、养阴、补血、温肾等法,灵活运用通补各种治法。2.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版),处方的录入、管理、分析较为便利,利于数据的检索与保存,应用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及网络展示,可以直观的体现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徐利云[8](2018)在《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三种证型胸痹大鼠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研究》文中认为“胸痹”是以胸部闷痛、胸痛彻背、气短喘息、心悸等症为主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一切能引起胸部“满、闷、疼、痛”一类的疾病,都可称作胸痹。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与其关系密切,均归于“胸痹”范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版》将胸痹分为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寒凝气滞型、心血瘀阻型、心肾阴虚型、痰阻心脉型、阳气虚衰型和气阴两虚型等8类主要证型。气滞血瘀、气虚血瘀与寒凝气滞型胸痹为临床主要高发证型,备受研究关注。目前大多研究是从一个或几个生化指标与不同证型的关系切入,然而由于证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异病同证、同病异证等特征,难以用单一或少数指标做完整、全面的阐释,难以体现疾病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能反映中医证候的本质。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获得生化表达的终端信息,最具备反映和解决证型代谢物“组”、“群”、“谱”集成的分析功能。代谢组学能够对机体的整体状态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从不同个体样本获取的海量信息,构建数据模型,进行多关系、多角度度量、分类及预测。遵循整体性、动态性原则,获得较为深入的证型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信息。本课题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方法对气滞血瘀型胸痹、气虚血瘀型胸痹和寒凝气滞型胸痹进行辨证分型并寻找其潜在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研究。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对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与寒凝气滞型胸痹证的研究进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汇总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寒凝气滞型的模型制备方法。采用长期束缚刺激与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联合、叠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方法制备气滞血瘀胸痹大鼠模型:采用长期强迫力竭游泳、叠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方法制备气虚血瘀型胸痹大鼠模型;采用冰冻、叠加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方法制备寒凝气滞型胸痹大鼠模型。整理综述了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及代谢组学对3种证型胸痹的研究报道。代谢组学技术在新药药效研究、毒性评价和疾病诊断等诸多领域广泛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它作为一种系统研究方法能在鉴别生理、病理模型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较为系统全面的反映生物有机体代谢产物的变化,实现通过代谢组学方法寻找胸痹不同中医证型间代谢物的异常。代谢组学技术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通过综述其他学者运用代谢组学对3种胸痹证的研究,旨在为实验的后续工作提供系统的文献整理和参考。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寒凝气滞型胸痹证模型建立及基础指标检测以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寒凝气滞型胸痹大鼠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宏观症状、全血粘度、血脂、心肌酶、心电图、心脏组织病理切片和血液微循环等多个系统生物学指标的差异,并针对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和寒凝气滞型胸痹大鼠选择“方证相应”的冠心丹参方、通心络方与冠心苏合方给予药物治疗,比较经药物干预后血脂、心肌酶和病理切片指标的变化。具体实验方法如下,气滞血瘀型造模:大鼠给予基础饲料喂养1w环境预适应后,转为大鼠高脂饲料喂养2 w。之后放于大鼠固定器中每天束缚4 h,连续操作12 d。12 d后头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8 mg·kg-1,每天1次,连续2d。气虚血瘀型造模:大鼠给予基础饲料喂养1w环境预适应后,转为大鼠高脂饲料喂养2w。然后每天同一时间点强迫大鼠游泳至筋疲力尽捞出(大约30min),相同操作连续进行14 d。寒凝气滞型造模:大鼠给予基础饲料喂养1w环境预适应后,转为大鼠高脂饲料喂养2 w。然后每天同一时间点放入-20℃冰柜冰冻4 h,相同操作连续进行7d。3种胸痹证型的中医证型部分造模完成后,叠加心肌缺血造模操作,期间持续喂饲高脂饲料至模型制备完成。异丙肾上腺素(ISO)以:2、4、4mg·kg-1剂量顺序连续3d皮下多点注射进行心肌缺血模型制备。继而以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寒凝气滞型胸痹大鼠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证型的全血粘度、血脂、心肌酶、心电图、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和血液微循环等多个系统生物学指标。心电图、心肌酶、HE染色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各组大鼠心肌缺血操作造模成功。血脂检测结果显示,3种证型大鼠血液呈现“浓、粘”状态。气滞血瘀与气虚血瘀组在高、中、低切变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寒凝气滞组切变率增长幅度,血瘀效果明显。微循环测定结果显示,寒冷刺激是微循环障碍的重要且必要造模因素。气滞血瘀型组与气虚血瘀型组模型的造模过程也呈现出一定的微循环障碍。给予相应的药物干预后,血脂、心肌酶和心脏病理切片等指标有回调趋势。从模拟病因、症状表现、实验基础指标检测、对应方药干预等方面验证三种中医胸痹证型模型建立成功。2.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三种胸痹证型特征性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方法,对三种中医胸痹证型大鼠血浆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将预处理的UPLC-MS数据导入SIMCA-P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以降维模式观察、识别可能的异常样品及样品之间的聚类趋势。再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鉴定各组潜在生物标志物。将筛选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行t检验并验证其组间差异,VIP>1,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28个差异代谢物被鉴定为与气滞血瘀型胸痹相关的潜在标志物;21个差异代谢物被鉴定为与气虚血瘀型胸痹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3个差异代谢物被鉴定为与寒凝气滞型胸痹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3种中医证型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在维恩图中重叠,鉴别到3种中医证型的特征性潜在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研究挖掘了与相应证型关系密切的代谢途径。三种中医证型特征性潜在生物标志物在氨基酸代谢、脂肪酸合成、脂肪酸β氧化代谢、胆汁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脂肪酸酰胺代谢和维生素B6等代谢途径发生代谢紊乱。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以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是气滞血瘀型胸痹代谢紊乱的主要途径,一系列氨基酸代谢紊乱与气滞血瘀型相关性最高。花生四烯酸代谢、脂肪酸代谢、脂肪酸β氧化代谢和维生素B6代谢是气虚血瘀型胸痹代谢紊乱的主要途径。赖氨酸的合成与降解、脂肪酸的代谢及甘油磷脂的代谢是寒凝气滞型代谢紊乱的主要途径。氨基酸类代谢物可为能量代谢提供底物,能量代谢紊乱,能量运行障碍有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滞成瘀,能量代谢紊乱严重影响着气滞血瘀型的发生和发展。花生四烯酸引起的炎症反应和脂肪酸酰胺引起的能量代谢紊乱和维生素B6代谢紊乱影响色氨酸的代谢间接影响能量代谢紊乱致使因气虚而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障碍导致血液瘀阻症状产生。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都严重影响能量代谢,两部分的能量代谢紊乱影响寒凝气滞型的发生发展,参与甘油磷脂代谢的溶血磷脂酰胆碱在炎症性疾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说明严重的能量代谢的紊乱和炎症反应与寒邪侵袭以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寒凝气滞型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3.基于代谢组学技术以“方证相应”反证方法验证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研究应用代谢组学技术,采用UPLC-Q-TOF/MS方法,对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与寒凝气滞型胸痹大鼠进行“方证相应”方药干预研究。以“反证”模式验证三种中医证型胸痹动物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析三种胸痹证型的特有、共有潜在生物标志物,揭示相应代谢通路的特征性变化趋势,实现以代谢组学视角表征三种胸痹证型,发掘其内在规律。通过不同复合因素刺激大鼠,建立3种胸痹证模型。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气虚血瘀型胸痹和寒凝气滞型胸痹选择相应的冠心丹参方、通心络方与冠心苏合方进行药物干预治疗。运用UPLC-Q-TOF/MS对大鼠血浆样品进行分析,以降维模式观察、识别可能的异常样品及样品之间的聚类趋势,结合判别分析方法进行分类与反证动物模型。给药组与模型组相较,其代谢物轮廓向空白对照组回调,药物反证模型有效。药物干预后,能校正鉴别到的三种证型受影响的多数潜在生物标志物代谢水平,改善生物标志物参与的相应代谢通路的紊乱。气滞血瘀型大鼠氨基酸代谢紊乱得到改善,缓解了因疾病原因造成ATP合成不足而使能量代谢产生的紊乱和因能量运行障碍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气虚血瘀型大鼠中脂肪酸代谢紊乱得到改善,缓解能量运行障碍和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障碍导致的血液瘀阻症状。寒凝气滞证大鼠中赖氨酸的降解和合成代谢得到改善,寒冷刺激使能量代谢产生紊乱,药物干预后改善了能量代谢紊乱和因能量运行障碍导致的血液凝滞症状。通过“方证相应”反证方法验证模型的成功建立,同时验证了鉴别生物标志物的可靠性。
啜文静[9](2014)在《芪参颗粒治疗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依据网络药理学的思想,采用转录组学RNA-Seq技术与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技术联合应用的方法,从基因调控的角度、代谢产物表达层面研究芪参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的可能存在的有效的药物靶点和效应机制通路,并进一步探索中药复方对证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可能的药理机制,为中药新药开发,寻找有效地多靶点药物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方法1、采用左冠脉前降支主干放置Ameroid缩窄环法复制小型猪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以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并在术后3周对模型动物进行评价,并给予对证中药复方芪参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以及已经上市的西药阳性药地高辛、中药阳性药芪参益气滴丸进行治疗,从疾病、证候、主要症状、理化指标多个层面对其药效结果进行动态观察和系统评价。2、采用代谢组学核磁共振技术,对模型组、假手术组、芪参颗粒高剂量组给药后8周血清样本中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进行全面的鉴定和差异性比较分析,并试图寻找芪参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可能存在的代谢通路,或药效作用机制。3、采用转录组学RNA-Seq技术,对模型组、假手术组、芪参颗粒高剂量组缺血边缘区心肌组织进行基因测序并寻找差异基因,从基因调控的角度、表达模式聚类、GO功能分类、Pathway、网络相互作用层面研究芪参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可能存在的有效的药物靶点和效应机制通路,并进一步探索中药复方对证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可能的药理机制,并对其提示的关键分子节点和效应机制通路进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验证。结果1、给药前,各组动物表现无差异;给药后2、4、8周,模型组小型猪活动度有所恢复,但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挣扎无力,皮毛逐渐失去光泽,毛发杂乱,摇尾次数减少,饮食量饮水量下降;其余各组动物症状均有改善2、给药前,心功能不全模型动物气虚血瘀证积分显着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给予药物治疗后,各治疗组动物证候积分逐渐下降,至给药后8周,与模型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3、给药前,模型组动物舌色度与假手术组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或P<0.01),给药后芪参益气滴丸组和芪参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4、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结果显示,给药前,模型动物不同切变率下全血粘度、还原粘度及血细胞聚集指数出现不同程度增高(P<0.05或P<0.01);给药后8周,各药物组不同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均有改善(P<0.05或P<0.01)。5、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给药前,模型动物LVSV显着增加(P<0.05)、LVEF显着下降(P<0.01),FS 显着下降(P<0.05);LVSV、LVDV 显着增加(P<0.05 或 P<0.01)。给药后2周,地高辛组、芪参颗粒高组LVSV、LVDV显着增加(P<0.05或P<0.01),LVEF显着下降(P<0.01)。给药后4周,地高辛组、芪参益气滴丸组、芪参颗粒高组LVSV显着增加(P<0.05),LVEF显着下降(P<0.01)。给药后8周,地高辛组、LVSV显着增加(P<0.05),LVEF显着下降(P<0.01);芪参益气滴丸组、芪参颗粒高组LVEF显着下降(P<0.05或P<0.01)。模型组随病程发展,各指标不同程度的下降。6、血流动力学检测发现,给药后8周,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型猪的SBP和DBP以及MAP明显下降(P<0.01);而芪参颗粒组和阳性药组均能很好的改善动脉的SBP和DBP,并能有效的提高动脉MAP(P<0.01)。在心室血流动力学方面,模型组小型猪的LVSP、LV+dP/dt max和LV-dP/dt max低于假手术组,芪参颗粒各组和阳性药组均能上调心衰小型猪的LVSP、LV+dP/dtmax和LV-dP/dtmax,进而改善心衰小型猪的心室血流动力学状况。7、心脏体重比方面,心功能不全小型猪的心脏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给药各组的心脏体重指数均有改善,其中以芪参颗粒高剂量组改善较为明显;阳性对照药对心肌重塑方面的改善并不明显。8、给药后8周,模型组小型猪血清中肌钙蛋白T(cTNT)、心房钠尿肽(BNP)上升,模型组小型猪的血清BNP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芪参颗粒各剂量组和地高辛组能够明显的降低心衰小型猪血清BNP水平(P<0.05)。给予芪参颗粒后有效降低小型猪血清中上升的心肌酶类;同时阳性对照药在心肌酶调节方面也有相应的改善。9、HE染色可见,模型组小型猪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大量心肌细胞坏死、丧失正常结构,发生肌纤维溶解;地高辛组细胞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边界模糊;芪参益气滴丸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边界不清,部分细胞呈现核固缩等表现;芪参颗粒高剂量组心肌细胞排列较为整齐,细胞基本维持原有形态,部分新生细胞出现;芪参颗粒中剂量组心肌细胞排列稀疏,肌纤维较为整齐;芪参颗粒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失去形态,细胞形状发生改变,部分细胞核聚集。10、Masson染色可见,模型组,心肌细胞被胶原纤维组织代替并呈弥漫性、浸润性分布,血管周围呈现聚集性分布等特点;地高辛组心肌细胞间隙大量胶原沉积,局部呈现聚集性等特点,部分细胞间隙扩大,边界不清;芪参益气滴丸组镜下可见大量胶原沉积,弥漫性分布,散布于细胞间隙及血管周围;芪参颗粒高剂量组存在少量胶原组织分布,胶原沉积数量少于中、西药对照组;芪参颗粒中剂量组可见部分胶原沉积,血管区周围聚集较多;芪参颗粒低剂量组心肌细胞间散在大量胶原组织,呈现弥漫性、侵润性等特点分布。11、模型组、芪参颗粒高剂量组、假手术组血清1H-NMR图谱发现共有差异性代谢物质25种,包括组氨酸、乙酰乙酸、乙酸、乙醇、缬氨酸、天冬氨酸、糖蛋白、脯氨酸、柠檬酸、尿素、马尿酸、亮氨酸、赖氨酸、肌酸酐、肌醇、琥珀酸、甘油、二甲基甘氨酸、二甲胺、蛋氨酸、胆碱、苯丙氨酸、b-羟丁酸、b-葡萄糖、1-甲基组氨酸。给药后8周,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糖蛋白、肌酸酐、二甲基甘氨酸、b-羟丁酸上调表达差异显着;乙酰乙酸、乙酸、缬氨酸、脯氨酸、尿素、二甲胺下调表达差异显着。给药后8周,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中乙酰乙酸、乙酸、乙醇、脯氨酸、尿素、1-甲基组氨酸上调表达差异显着,二甲基甘氨酸下调表达差异显着。12、RNA-Seq结果显示Model VS Control,上调基因有90个,下调基因有4个;Treatment VS Model,上调基因 12 个,下调基因 14 个。Model VS Control 与 Treatment VS Model中共有的差异基因为10个。Model VS Control,其KEGG通路主要为:p53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原发性免疫缺陷、细胞粘附分子等。Treatment VS Model,其KEGG通路主要为脂肪酸生物合成、补体及凝血级联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并且依据差异基因表达情况得到GO分类、聚类模式及网络相互作用提示。13、分子生物学验证提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及给药各组在JAK2、STAT3、HIF-1-α、NOX2、NOX4基因表达水平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AC02、MDH、IDH、PPAR-Y表达水平上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结论1.中药复方芪参颗粒能够有效改善Ameriod缩窄环致心功能不全小型猪气虚血瘀证宏观体征,改善心功能以及相关理化指标。2.1H-NMR代谢组学结果提示芪参颗粒治疗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小型猪主要代谢物集中在氨基酸代谢、糖代谢和能量代谢等方面,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寻找新的药物靶点、药效作用机制有一定的提示作用。3.RNA-Seq转录组学结果提示芪参颗粒治疗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小型猪的主要药理通路可能与能量代谢障碍、氧化应激损伤密切相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0](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研究表明
二、动物心肌缺血中医证型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物心肌缺血中医证型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一)(论文提纲范文)
(1)2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1 病证结合模型制备方法及评价标准 |
1.1 病证结合模型制备方法 |
1.2 病证结合模型评价标准 |
2 冠心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制备 |
2.1 冠心病心血瘀阻证模型 |
2.2 冠心病气虚血瘀证模型 |
2.3 冠心病气阴两虚证模型 |
2.4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模型 |
3 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制备 |
3.1 气阴两虚证2型糖尿病模型 |
3.2 阴阳两虚证2型糖尿病模型 |
3.3 血瘀气滞证2型糖尿病模型 |
3.4 阴虚热盛证2型糖尿病模型 |
4 总结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模型的制备 |
2.2 模型评价标准 |
2.3 指标检测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 |
第二章 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病证结合模型的建立 |
1 试验材料 |
1.1 动物与饲养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模型的制备 |
2.2 模型评价标准 |
2.3 指标采集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中医疗法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网状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张明雪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经验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
1.1 西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
1.1.1 冠脉临界病变的流行病学 |
1.1.2 冠脉临界病变及冠脉临界病变诱发心绞痛的机制 |
1.1.3 冠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
1.2 中医对冠脉临界病变的认识 |
1.2.1 胸痹的命名 |
1.2.2 历代医家对胸痹的认识 |
1.2.3 胸痹气虚痰瘀证证候研究 |
1.2.4 冠脉临界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
1.2.5 参术冠心方的理论基础及前期研究 |
第二章 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 |
2.1 前言 |
2.2 临床资料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随机方法 |
2.4.2 样本量 |
2.5 研究方法 |
2.5.1 干预措施 |
2.5.2 合并疾病相关治疗事项 |
2.5.3 一般资料统计 |
2.5.4 疗效评价指标 |
2.5.5 疗效观察指标及观察时间点 |
2.5.6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5.7 观察记录方法 |
2.5.8 疗效评定标准 |
2.5.9 相关仪器设备 |
2.5.10 左心室前间壁跨壁灌注梯度测量方法 |
2.5.11 统计学处理 |
2.5.12 伦理监管 |
2.6 研究结果 |
2.6.1 研究完成概况 |
2.6.2 患者一般资料 |
2.6.3 两组患者西药使用情况比较 |
2.6.4 治疗前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 |
2.6.5 疗效指标 |
2.6.6 安全性指标比较 |
2.7 讨论 |
2.7.1 参术冠心方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思路及理论源流 |
2.7.2 参术冠心颗粒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
2.7.3 参术冠心方可用于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2.7.4 结论 |
第三章 心血管疾病基因组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获取及检索方法 |
3.3 研究纳入标准 |
3.3.1 研究疾病 |
3.3.2 文献类型 |
3.3.3 研究技术 |
3.3.4 研究指标 |
3.3.5 研究内容 |
3.4 文献筛选 |
3.5 资料提取与分析 |
3.6 结果 |
3.6.1 文献检索结果 |
3.6.2 纳入研究基本资料分析 |
3.7 讨论 |
3.7.1 基因组学研究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
3.7.2 基因组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
3.7.3 中医相关基因组学研究质量有待提升 |
第四章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基因组学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对象 |
4.2.1 病例来源及一般临床资料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主要仪器、药品和试剂 |
4.3.2 实验操作 |
4.4 结果 |
4.4.1 样本RNA质检结果 |
4.4.2 箱线图 |
4.4.3 样本相关性分析 |
4.4.4 参术冠心方组与安慰剂组差异表达筛选 |
4.4.5 聚类分析 |
4.4.6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 |
4.4.7 GO分析 |
4.4.8 基因通路富集分析(KEGG,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 |
4.5 circRNA host基因富集分析 |
4.5.1 GO分析 |
4.5.2 KEGG pathway分析 |
4.6 构建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 |
4.7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联合西药治疗冠脉临界病变的差异LNCRNA高级分析 |
4.7.1 LncRNA与差异基因共表达分析 |
4.7.2 LncRNA功能预测 |
4.7.3 lncRNA cis(顺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
4.7.4 lncRNA trans(反式)作用靶基因分析 |
4.7.5 LncRNA转录因子关联分析 |
4.8 Q-PCR验证分析 |
4.8.1 挑选验证的差异lncRNA及差异mRNA |
4.8.2 引物设计 |
4.8.3 扩增曲线及熔解曲线 |
4.8.4 全血中差异mRNA的q-PCR检测 |
4.8.5 全血中差异lncRNA的q-PCR检测 |
4.9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9.1 参术冠心方对比安慰剂治疗冠脉临界病变差异lncRNA、circRNA、mRNA表达谱分析 |
4.9.2 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结果分析 |
4.9.3 LncRNA-mRNA-miRNA构成ceRNA调控网络分析 |
4.9.4 LncRNA的高级分析 |
4.9.5 q-PCR验证结果分析 |
4.10 总结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医案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一、原发性高血压概念 |
二、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
四、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 |
第二节 中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
一、古今认识 |
二、病因病机 |
三、辨证分型与治疗 |
第三节 中医药领域内数据挖掘技术应用概况 |
一、数据挖掘方法及其应用概述 |
二、数据挖掘在中医诊疗高血压方面研究进展 |
第四节 文献研究小结 |
第二章 建立数据库 |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 |
一、西医诊断标准 |
二、中医诊断依据 |
第二节 文献来源及筛选 |
一、文献来源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第三节 数据录入及规范化 |
一、数据录入 |
二、数据规范化 |
第四节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知识发现 |
第一节 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总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一、患者基本信息统计 |
二、常见症状统计分析 |
三、常见舌质频次统计 |
四、常见舌苔频次统计 |
五、常见脉象频次统计 |
六、中医诊断统计 |
七、证型统计 |
八、治法统计 |
九、方剂统计 |
十、药物基本属性统计 |
十一、常用药物使用频次统计 |
十二、常用药物聚类分析 |
十三、常用药物使用剂量统计 |
十四、中药-中药关联分析 |
十五、中药-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
第二节 原发性高血压医案常见证素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一、阳亢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二、阴虚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三、瘀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四、痰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五、火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六、风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七、气虚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八、肝郁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医案数据库常见中药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一、牛膝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二、钩藤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三、白芍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四、茯苓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五、天麻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六、地黄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七、甘草子数据库知识发现 |
第四章 结果讨论 |
第一节 就诊者基本情况分析 |
第二节 症状体征分析 |
一、症状分析 |
二、舌质、舌苔、脉象分析 |
第三节 中医诊断辨证及治法方剂分析 |
第四节 用药分析 |
一、药物基本属性分析 |
二、常用药物分析 |
三、药物配伍分析 |
四、药物聚类分析 |
五、常用药物用量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5)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和治疗进展 |
一、病因病机 |
二、辨证分型 |
三、临床治疗 |
四、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络风内动病机学说认识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 |
一、“络风内动”病机学说研究进展 |
二、基于络病相关学说认识冠心病和糖尿病 |
三、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CAD合并T_2DM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
2 中医证候信息分布 |
3 中医证候证型聚类分析 |
4 一般临床资料与中医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
5 血脂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
6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中医证型的单因素分析 |
7 各证型患者内科治疗情况比较 |
8 各证型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比较 |
9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相关客观指标与中医证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三、讨论 |
1 CAD合并T_2DM中医证型聚类分析 |
2 CAD合并T_2DM中医各证型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研究二 CAD合并T_2DM气虚血瘀络阻证、气阴两虚络阻证、热毒内盛络阻证和阴阳两虚络阻证与ACS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4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1 一般病例资料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2 血脂水平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3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4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5 中医证型与ACS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6 中医辨证分型与ACS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
7 各证型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ACS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三、讨论 |
1 CAD合并T_2DM患者发生ACS的相关危险因素 |
2 CAD合并T_2DM各证型患者发生ACS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不完全相同 |
研究三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特点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入选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1 CAD合并T_2DM和CAD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
2 CAD合并T_2DM和CAD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比较 |
3 冠脉病变程度与CAD合并T_2DM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三、讨论 |
研究四 CAD合并T_2DM气虚血瘀络阻证、气阴两虚络阻证、热毒内盛络阻证和阴阳两虚络阻证与冠脉病变及发生ACS的相关性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入选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二、结果 |
1 CAD合并T_2DM各证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比较 |
2 冠脉病变与中医证型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
3 CAD合并T_2DM患者冠脉病变和中医证型与发生ACS的相关性分析 |
4 气虚血瘀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
5 气阴两虚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
6 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
7 阴阳两虚络阻证患者冠脉病变与ACS的相关性分析 |
三、讨论 |
1 CAD合并T_2DM冠脉病变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
2 CAD合并T_2DM冠脉病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
3 CAD合并T_2DM中医证型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
研究五 心灵丸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热毒内盛络阻证患者的临床观察 |
一、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入组要求 |
3.研究方法 |
4.统计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评分比较 |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热毒内盛络阻证候评分比较 |
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
6 热毒内盛络阻证候临床治疗效果的单因素分析 |
7 两组患者安全性 |
三、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6)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临床预后及其中医证型和脉象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术后不同中医证型分布及脉象仪应用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因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概况 |
一、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认识 |
(一)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病名的相关论述 |
(二)祖国医学对血瘀证的认识 |
(三)祖国医学对痰浊证的认识 |
(四)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因病机认识 |
(五)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论治 |
二、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认识 |
(一)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特点 |
(二)流行病学研究 |
(三)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因病机认识 |
(四)冠心病痰瘀互结型的治疗进展 |
三、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因素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一、方案设计 |
(一)病例选择 |
(二)观察指标 |
二、临床调查 |
(一)制作《冠心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 |
(二)冠心病住院患者临床调查 |
(三)数据处理 |
三、调查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相关因素在证型之间的差异 |
(三)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四、讨论 |
(一)冠心病的中医证型分布 |
(二)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与既往史 |
(三)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型的血脂四项 |
第三部分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用药规律研究 |
一、方法 |
(一)数据的规范 |
(二)分析软件 |
(三)建立数据库 |
(四)数据分析 |
二、结果 |
(一)药物频次 |
(二)四气、五味、归经 |
(三)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规律 |
(四)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 |
三、讨论 |
(一)药物频次分析 |
(二)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三)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规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三种证型胸痹大鼠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对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与寒凝气滞型胸痹的研究进展 |
1. 代谢组学 |
1.1 代谢组学概念 |
1.2 代谢组学应用 |
1.3 代谢组学研究流程 |
1.4 数据处理方法 |
2. 气滞血瘀型胸痹 |
2.1 动物模型制备 |
2.2 代谢组学对气滞血瘀胸痹的分析 |
3. 气虚血瘀型胸痹 |
3.1 动物模型制备 |
3.2 代谢组学对气虚血瘀胸痹的分析 |
4. 寒凝气滞型胸痹 |
4.1 动物模型制备 |
4.2 代谢组学对寒凝气滞胸痹的分析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寒凝气滞型胸痹模型建立及基础指标检测 |
前言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试剂与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 |
2.2 一般症状观察 |
2.3 大鼠心电图检测 |
2.4 大鼠全血粘度检测 |
2.5 “方证相应”方药干预下大鼠血浆生化指标检测 |
2.6 “方证相应”方药干预下大鼠心脏HE染色检测 |
2.7 大鼠心脏、耳廓和脚蹼微循环血流量检测 |
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大鼠表观体征 |
3.2 大鼠心电图 |
3.3 大鼠血液粘度 |
3.4 大鼠血浆生化指标变化 |
3.5 大鼠心脏HE染色 |
3.6 大鼠心脏、耳廓和脚蹼微循环血流量 |
4. 讨论 |
4.1 表观体征分析 |
4.2 心肌缺血指标分析 |
4.3 血脂、全血粘度指标分析 |
4.4 微循环指标分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三种胸痹证型特征性潜在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
前言 |
1. 材料和仪器 |
1.1 试剂与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 |
2.2 样品采集与制备 |
2.3 UPLC-Q-TOF/MS检测方法 |
3. 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代表性基峰离子强度色谱图(BPI) |
4.2 多元统计分析 |
4.2.1 PCA与PLS-DA分析 |
4.2.2 置换检验验证 |
4.2.3 OPLS-DA分析 |
4.3 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 |
4.4 特征性潜在生物标志物分析 |
5. 讨论 |
5.1 心肌缺血组相关代谢通路变化分析 |
5.1.1 氨基酸代谢 |
5.1.2 葡萄糖和脂肪酸代谢 |
5.1.3 胆汁酸代谢 |
5.1.4 脂质和花生四烯酸代谢 |
5.1.5 甘油磷脂代谢 |
5.2 三种胸痹证型相关代谢通路变化分析 |
5.2.1 气滞血瘀型的相关分析 |
5.2.2 气虚血瘀型的相关分析 |
5.2.3 寒凝气滞型的相关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以“方证相应”反证方法验证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研究 |
前言 |
1. 材料与仪器 |
1.1 试剂与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 |
2.2 样本采集与制备 |
2.3 UPLC-Q-TOF/MS检测方法 |
3. 数据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代表性基峰离子强度色谱图(BPI) |
4.2 多元统计分析 |
4.2.1 给药组和模型组的PCA与PLS-DA分析 |
4.2.2 模型组PCA与PLS-DA分析 |
4.2.3 给药组与模型组PCA与PLS-DA分析 |
4.2.4 置换检验验证 |
4.3 方药对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
5. 讨论 |
5.1 “方证相应”方药干预反证模型分析 |
5.2 三类中医证型潜在生物标志物回调分析 |
5.3 中药药效与证型关系分析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特色与展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芪参颗粒治疗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综述一 慢性心功能不全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与冠心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芪参颗粒治疗小型猪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芪参颗粒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小型猪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基于转录组学RNA-SEQ组学技术探讨芪参颗粒对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小型猪的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表 |
附录 |
四、动物心肌缺血中医证型规范化标准化研究(一)(论文参考文献)
- [1]2种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评价[D]. 张译心.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冠心病合并心衰的中医证治及方药研究[D]. 敖玉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参术冠心方联合西药治疗气虚痰瘀型冠脉临界病变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基因组学研究[D]. 金晓.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原发性高血压医案知识发现[D]. 郭晓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5]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D]. 张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PCI后临床预后及其中医证型和脉象图研究[D]. 吕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相关因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D]. 刘春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三种证型胸痹大鼠潜在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研究[D]. 徐利云.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8(02)
- [9]芪参颗粒治疗心功能不全气虚血瘀证的机制研究[D]. 啜文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10]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