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及其语用功能

地址及其语用功能

一、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石晓玲,时文静[1](2021)在《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称呼语的选择及语用功能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对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人物之间的称呼语进行研究,分析称呼语选择的影响因素以及称呼语所传达出的身份、权力、历史文化等信息,以及在特定情境中的语义色彩与语用功能。

王丽斐[2](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交招呼语的历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为四个时期,采用历时语用学的研究方法,从这四个时期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共搜集社交招呼语语料2156条,以此作为语料来源,将静态描写与历时梳理相结合,探讨社交招呼语的历时演变。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从选题缘起、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以及语料来源方面作了详细的解释说明。其中,研究现状部分,主要对国外研究现状和国内研究现状分别作出介绍。国内研究现状又是主体,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对招呼语的研究状况作出梳理,指出不足。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第一章,社交招呼语概述。该部分首先对社交招呼语的相关概念作出说明,包括招呼语、问候语和寒暄语概念的区分与社交招呼语的界定两个方面的内容。另外,对社交招呼语的基本类型、社交招呼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历史分期也作了介绍。这一部分是全文研究的基础。第三部分是本文的二、三、四、五章,各个时期的研究主要包括使用情况与使用特点两个部分。使用情况主要从社交招呼语的类型、在作品中的分布以及使用频率三个方面作出分析,并归纳出各个时期的总体使用情况。使用特点是从使用情况中提取出来的相对特殊、相对普遍的部分,也即主要的使用特点,这一部分将从“语场”和“语旨”角度探究情景语境对社交招呼语使用的影响,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分析社会特征以及原因,对呈现出的使用特点进行解释。此部分是对各个时期社交招呼语的使用作共时的静态描写。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第六章,在前文各个时期研究的基础上,作历时梳理。该部分主要从社交招呼语的消亡与出现、变更以及沿用三个方面对演变情况进行归纳。“消亡与出现”主要表现在使用类型上,“变更”主要表现在从使用情况的归纳中提取出来的各个时期的主要使用特点上,而“沿用”则是纵观各个时期使用情况中除归属于变更之外的这部分进而得出的结论,归纳之后也对不变的原因作出解释。这一部分是立足于四个时期的使用作历时的归纳。第五部分是结论。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杨静[3](2020)在《山东方言称呼语“老师儿”探析》文中研究指明"老师儿"是山东方言的特色称呼语,一般用于面称陌生男子。以称呼语"老师儿"为研究对象,探析其语法结构、语义内涵及语用功能,其中语用功能包含认同和人际关系指示两种。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探究"老师儿"在时代的浪潮下历久弥新、仍然通行的原因,发现除语言因素、心理因素外,还有其独特的文化因素,恰当地使用这一方言,能够认同和指示交际双方关系,拉近双方的距离。

杨沙[4](2020)在《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中的亲子会话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真人秀节目在我国大力发展,广受人们的欢迎。《妈妈是超人》是一档观察类的真人秀综艺节目,同时也是一种特殊的会话类型。目前学界主要从新闻传播学、叙事学、营销学以及社会学方面对其进行讨论,鲜有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节目中的会话进行分析。本文以Sacks、Schegloff等人的会话分析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大量语料,对亲子类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中七对母子的会话进行分析和研究。全文主体部分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对《妈妈是超人》节目概况以及整体会话特点的介绍;第二部分是针对节目中亲子会话的宏观结构的研究,从会话的开端部分和结尾部分入手分析了亲子会话,符合日常性会话的特征;第三部分是针对节目中亲子会话的微观结构的研究,从会话本体的话轮、相邻对入手,对话轮的构成形式进行讨论,总结了话轮获取以及话轮保持的方法,同时对七对母子的会话进行了量化分析,找出亲子会话的多样性以及特殊性;第四部分是针对没有提及的会话中的其他结构——反馈项目和会话修正进行分析;最后,笔者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语用学的视角,试图找出影响该档节目亲子会话的因素。

陈亚楠[5](2020)在《俄语寒暄语的语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是人们交换信息的载体,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与此同时,语言同样也起到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作用,寒暄语亦是如此。“寒暄语”作为一种传递认知信息较少、但传递社交信息丰富的语言类型,在调节交际氛围、维系交际关系等方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语用学角度对俄语寒暄语进行研究,分析语境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并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功能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于俄语学习者掌握并灵活运用俄语寒暄语进行交际。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绪论、正文三章和结语。绪论部分总结了寒暄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以及研究新意。第一章对俄语寒暄语及其相关的语用学理据进行了概述。首先对俄语寒暄语进行界定,并根据语义将其划分为八种类型,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然后对语境、语用原则以及礼貌体系进行了梳理,为后文研究俄语寒暄语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探讨了语境对于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语言无法脱离语境而存在,俄语寒暄语的使用同样如此。本章结合语用原则和礼貌体系分别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研究语境对俄语寒暄语使用的制约。语境这三个层面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交际参与者在进行言语交际时需要综合考虑,以确保寒暄语的使用准确得体。第三章在语境对俄语寒暄语制约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料,根据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礼貌体系研究了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俄语寒暄语的交际功能主要体现为:反映交际参与者的亲疏程度、相对权势、交际意图,传递情感信息以及维护交际参与者的面子。俄语寒暄语的语篇功能具体表现为:话题引发功能,话题衔接功能和话题终止功能。结语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王鑫蕊[6](2020)在《俄罗斯人名的语言学研究》文中提出人类从开始使用语言时,命名便应运而生了。姓名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语言文字的演进也促进了姓名称谓系统的发展。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姓名,人的名字伴随人的一生,名字不仅是区别个体的标记,是一种语言符号,还具有丰富的涵义,取名是融合民族、个性特点、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复杂过程。俄罗斯人名的结构颇具特点。俄罗斯人独特的取名习俗,特殊的人名结构都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特质。俄罗斯人名具有丰富的修辞色彩,名字借助词缀手段构成的变体可以表达各种细微的情感意味。人名和与人名相关的各类修辞格共用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达手段。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专有名词还可用于象征意义。人名这一语言符号,也可以作为交际—语用单位,用作称呼语。人名的使用不是随意的,应考虑诸多因素,如社会距离、相对权势关系,以及言语礼节规范等等。由此可见,人名这一课题不仅在专名学层面,在语言文化学、修辞学、语用学等层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论文由绪论、四章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论证了论文的现实意义和新意,描述了研究对象的特征,介绍了研究目的、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章是“相关理论概述”,该章研究了专名学和俄语人名学理论,探讨了俄罗斯人名与文化的联系,梳理了俄罗斯和我国语言学界对俄罗斯人名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俄罗斯人名系统概述”,该章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名字,姓氏和父称的产生和发展、形态结构特点、变格规则与文化内涵,条理清晰地介绍了俄罗斯人名的三元结构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其深厚的文化蕴藏。第三章是“俄罗斯人名的修辞特点”,该章以文艺作品为主要语料,探究人名通过构词法产生的派生形式和特殊变体——绰号所具有的修辞色彩,分析人名用于各类修辞格而达到的修辞效果以及人名的象征意义。第四章是“俄罗斯人名的语用特点”,该章结合相关语用理论讨论了俄罗斯人名作为称呼语在交际中的选择和调整,人名的误用和纠正,该章最后一部分还探讨了人名使用规范中父称和姓氏的时尚性和传统性问题,对当今俄罗斯社会中人名的“去父称化”趋势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结论部分对总体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并概述了对人名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展望。参考文献包含作者撰写论文时所使用过的各类科学文献。

任娟娟[7](2019)在《语用身份视角下汉语称呼语泛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称呼语研究由来已久,其中对称呼语泛化现象的研究或从构词、语义角度对(亲属)称呼语泛化进行静态分析,或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分析某类称呼语泛化所涉及的社会因素、成因,而对动态交际过程中称呼语泛化的语用维度鲜有触及。本研究从语用学视角尝试提出称呼语的语用泛化概念,对其进行界定、分类,并以语用身份论为框架阐释称呼语语用泛化的语用特征及功能,以期为称呼语泛化方面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玛日曼[8](2019)在《中亚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使用现状调查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称谓语”在人类社交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表达形式也在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取得巨大突破,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了了解中国文化,各国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尤其是中亚地区,将汉语作为重要的生活用语学习,但是中亚留学生社会称谓语的相关研究却知之甚少。因此,这是一个有广泛探讨空间的新领域,调查了解中亚留学生使用汉语社会称谓语的情况是很有价值的。文章的主体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从选题、内容设计、研究方式方法、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综述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二章是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汉语社会称谓语进行了范围的界定和五方面的分类。第三章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中亚留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中亚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分析了中亚留学生使用汉语社交称谓语的频度、主要困难、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式等情况;通过对中亚留学生在实际使用中的研究,找出汉语社会称谓语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为完善汉语社会称谓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第四章是汉语社会称谓语与被调查者的相关性分析。通过进行相关分析,分析出影响中亚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掌握的影响因素。第五章从学习者、教师、教材、学习环境方面解释了上述结论的原因,并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和访谈结合总结以下教学启示: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利用文化导入和分层教学;完善教材内容,包括对教材进行系统性编排、内容上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以及确认教学难点。最后在第六章做出了简短的总结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综上所述,笔者就中亚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的调查研究,针对中亚留学生在社会称谓语使用方面的情况分析,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社会称谓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并对更深入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董梦飞[9](2019)在《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及其功能研究》文中指出师生关系稳定,彼此的称呼也理应处于稳定状态,可现今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既有西方称呼的缩影,也有网络流行语地加入,变得五花八门。在实际交往过程中,学生对教师使用了哪些称呼、这些称呼发挥了何种功能,成为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我国教师称呼语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接着,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典型事例,分析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教师的称呼语现状和称呼语发挥的具体功能;最后,基于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和称呼语发挥的功能,为学生合理使用称呼语,规范“老师”这一称呼提出建议。历史考察发现,我国教师的称呼经历了从不普遍到普遍,从普遍到专属再到泛化的演变过程。在“官师”、“僧师”、“父师”合一时期,对教育者的称呼往往不是对教师的普遍称呼。自唐以降,“先生”、“老师”渐成我国学生对教师的普遍称呼。新中国成立至今,“老师”这一称呼最终成为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对教师的专称。但是在近二十年来又从教育界泛化出去,成为一种通用的尊称。问卷调查及事例分析表明,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对教师的称呼语复杂多样,不同称呼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通称与尊称通常在正式场合作为面称使用,通称指示教师与学生的基本角色、权势关系以及语言环境;尊称指示交往距离扩大,发挥正向功能以积极行事。昵称、蔑称及其它特殊称呼高度依赖语境,通常在非正式场合作为背称使用。昵称指示私人关系、交往距离缩短;蔑称表现学生隐蔽、伪装的反抗;戏称和绰号能够传递复杂的信息,却极易引起教师的误会。重点访谈及文献资料显示,无论古今中外,尊重都是称呼教师的内核。基于我国尊师传统及称呼语的功能分析结果,本文建议指导并训练学生无论当面或背后对教师均使用尊称,以发挥尊称的正向功能,规避使用特殊称呼、昵称的风险,促进师生交往得顺利进行;同时倡议社会完善称谓系统,推出一套为公众普遍认可的通用的尊称体系,让泛化滥用的“老师”这一称呼回归专称。

刘孟津[10](2020)在《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倾向与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汉语称谓语是汉语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不仅反映着社会交际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会对交际效果起到直接性的作用。社会称谓语作为汉语称谓语系统中的子系统,相较亲属称谓语而言,在人们日常交际中更加常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并与母语者的称谓语使用情况进行对比,总结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倾向及存在的问题,并对留学生称谓语习得途径、称谓语教学需求及汉语教材的称谓语编排情况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留学生称谓语教学的建议,希望可以为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称谓语提供指导,并为国际汉语教学提供一个有特色的研究个案。根据对留学生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他们使用汉语称谓语的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留学生所使用的称谓语比较单一,在遇到称呼困境的时候,通常会依赖零称谓,零称谓的使用比例较高;第二,留学生使用“先生”和“女士”的比例较高,在面对不同年龄的陌生人时都常常使用这类称呼;第三,部分留学生会使用职业称谓直接称呼职业地位较低的从业人员;第四,被调查的留学生虽然水平较高,但是部分学生依然仍然容易受到母语的干扰,如认为使用“阿姨”称呼和父母同辈的人是不礼貌的;调查显示,近半数留学生在使用称谓语时遇到过不知如何选择的情况,主要是在面对陌生人时,尤其是在称呼30-40岁左右的男性和女性时。此外,大多数留学生(81%)认为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称谓语教学。对现有教材称谓语编排的考察发现,教材在称谓语编排方面尚存在出现的称谓语有限、称谓语的注释不当、缺乏对称谓语文化内涵的解释等问题。基于对留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和教材称谓语编排情况的考察,我们提出针对留学生称谓语教学的以下建议:加强称谓语词义讲解的全面度和精细度;称谓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设置交际情境加强称谓语练习;督促学生多参加汉语实践,在真实语境中体会称谓语的用法。

二、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称呼语的选择及语用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称呼语研究
二、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称呼语的选择与语用功能分析
    (一)体现亲疏关系
    (二)表达好恶情感
    (三)体现身份权势
    (四)体现特定的语境色彩
三、结语

(2)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交招呼语的历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六节 语料来源
第一章 社交招呼语概述
    第一节 社交招呼语的相关概念说明
        一、招呼语、问候语和寒暄语的区分
        二、社交招呼语的界定
    第二节 社交招呼语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社交招呼语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节 社交招呼语的历史分期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的社交招呼语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社交招呼语的使用情况
        一、社交招呼语的类型
        二、社交招呼语在作品中的分布
        三、社交招呼语的使用频率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社交招呼语的使用特点
        一、旧式招呼的遗留与使用
        二、平等性质招呼的使用
第三章 文革时期的社交招呼语
    第一节 文革时期社交招呼语的使用情况
        一、社交招呼语的类型
        二、社交招呼语在作品中的分布
        三、社交招呼语的使用频率
    第二节 文革时期社交招呼语的使用特点
        一、“同志”在不同场合的慎用
        二、语录式社交招呼语的特有使用
第四章 改革开放至20 世纪末的社交招呼语
    第一节 改革开放至20 世纪末社交招呼语的使用情况
        一、社交招呼语的类型
        二、社交招呼语在作品中的分布
        三、社交招呼语的使用频率
    第二节 改革开放至20 世纪末社交招呼语的使用特点
        一、反映经济发展的招呼语的使用
        二、反映文化交流的招呼语的使用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的社交招呼语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社交招呼语的使用情况
        一、社交招呼语的类型
        二、社交招呼语在作品中的分布
        三、社交招呼语的使用频率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社交招呼语的使用特点
        一、网络用语生活化
        二、西式招呼语在中国的使用
第六章 社交招呼语的历时演变
    第一节 社交招呼语的消亡与出现
        一、社交招呼语的消亡
        二、社交招呼语的出现
    第二节 社交招呼语的变更
        一、使用特点及影响因素
        二、“性别”“年龄”在使用特点中的凸显
    第三节 社交招呼语的沿用
        一、代表社会平等的招呼语的使用
        二、代表基本礼仪的招呼语的使用
        三、代表“官本位”思想的招呼语的使用
        四、以“事件”为核心的招呼语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山东方言称呼语“老师儿”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法结构
二、语义内涵
三、语用功能
    1. 认同功能
    2. 人际关系指示功能
四、通行原因
    1. 语言因素
    2. 心理因素
    3. 文化因素
五、结语

(4)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中的亲子会话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会话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
        二、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语料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说明
第一章 《妈妈是超人》节目概况
    第一节 《妈妈是超人》的嘉宾
    第二节 《妈妈是超人》的节目理念
第二章 《妈妈是超人》亲子会话的宏观结构
    第一节 会话的开头
        一、称谓开启式
        二、直接开启式
    第二节 会话的结尾
        一、预示结束序列
        二、结束序列
第三章 《妈妈是超人》亲子会话的微观结构
    第一节 话轮
        一、话轮的构成
        二、话轮分布
        三、话轮转换方法
    第二节 相邻对
        一、单一应答方式的相邻对
        二、多种应答方式的相邻对
第四章 《妈妈是超人》亲子会话的其他结构
    第一节 反馈项目
        一、支持性言语反馈
        二、非支持性言语反馈
    第二节 会话修正
        一、自我发起
        二、他人发起
第五章 影响《妈妈是超人》亲子会话的语用因素
    第一节 权势关系对亲子会话的影响
    第二节 孩子年龄对亲子会话的影响
    第三节 相处模式对亲子会话的影响
    第四节 合作原则对亲子会话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俄语寒暄语的语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四、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新意
第1章 俄语寒暄语及相关语用理据概述
    1.1 俄语寒暄语概述
        1.1.1 俄语寒暄语的界定
        1.1.2 俄语寒暄语的分类
    1.2 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学理据概述
        1.2.1 语境
        1.2.2 语用原则
        1.2.3 礼貌体系
    本章小结
第2章 语境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
    2.1 上下文语境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
    2.2 情景语境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
        2.2.1 主观情景语境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
        2.2.2 客观情景语境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
    2.3 文化语境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
        2.3.1 历史文化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
        2.3.2 风土人情对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制约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语寒暄语的语用功能
    3.1 俄语寒暄语的交际功能
        3.1.1 反映亲疏程度
        3.1.2 反映相对权势
        3.1.3 反映交际意图
        3.1.4 传递情感信息
        3.1.5 维护交际参与者的面子
    3.2 俄语寒暄语的语篇功能
        3.2.1 话题引发功能
        3.2.2 话题衔接功能
        3.2.3 话题终止功能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俄罗斯人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价值和新意
    四、论文的理论依据及语料来源
    五、论文结构
1.相关理论概述
    1.1 俄语人名学
    1.2 俄罗斯人名与文化的联系
    1.3 俄语人名学研究现状
        1.3.1 俄罗斯语言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
        1.3.2 我国学界对该课题的研究
    本章小结
2.俄罗斯人名系统概述
    2.1 名字的发展过程、形态结构与文化内涵
        2.1.1 名字的发展过程
        2.1.2 名字的形态结构及变格
        2.1.3 名字的文化内涵
    2.2 父称的发展过程、形态结构与文化内涵
        2.2.1 父称的发展过程
        2.2.2 父称的形态结构及变格
        2.2.3 父称的文化内涵
    2.3 姓氏的发展过程、形态结构与文化内涵
        2.3.1 姓氏的发展过程
        2.3.2 姓氏的形态结构及变格
        2.3.3 姓氏的文化内涵
    本章小结
3.俄罗斯人名的修辞特点
    3.1 俄罗斯人名本身的修辞色彩
        3.1.1 俄罗斯人名通过构词法产生的修辞色彩
        3.1.2 人名的特殊变体——绰号的修辞色彩
    3.2 俄罗斯人名构成的修辞格
        3.2.1 隐喻(метафора)
        3.2.2 比喻(сравнение)
        3.2.3 代称(антономазия)
        3.2.4 讽刺(ирония)
        3.2.5 提喻(синекдоха)
        3.2.6 呼告(риторическое обращение)
        3.2.7 首语重迭(анафора)
        3.2.8 对比(антитеза)
        3.2.9 重复(повтор)
    3.3 俄罗斯人名的象征意义
    本章小结
4.俄罗斯人名的语用特点
    4.1 俄罗斯人名称呼语的选择
        4.1.1 交际主体的社会角色与人名称呼语的选择
        4.1.2 交际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与人名称呼语的选择
        4.1.3 交际目的与人名称呼语的选择
        4.1.4 交际基调与人名称呼语的选择
        4.1.5 交际方式和场合与人名称呼语的选择
        4.1.6 交际手段与人名称呼语的选择
    4.2 人名称呼语的调整
        4.2.1 人名称呼语随着交际主体变化而调整
        4.2.2 人名称呼语随着交际过程发展而调整
        4.2.3 人名称呼语的误用与纠正
    4.3 人名使用中的时尚性与传统性
        4.3.1 父称使用中的时尚性与传统性
        4.3.2 姓氏(复姓)使用中的时尚性与传统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7)语用身份视角下汉语称呼语泛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背景
    (一)亲属称呼语泛化现象的研究
    (二)其他类型称呼语泛化现象的研究
    (三)语用身份研究
三、语用泛化的界定与分类
四、称呼语语用泛化重构身份的语用特征
    (一)临时性
    (二)策略性
    (三)动态性和可变性
五、称呼语语用泛化重构身份的语用功能
    (一)克服称呼选择的困境
    (二)制造特殊的语用效果
    (三)促进交际目标的实现
    (四)调整双方的人际关系
六、结语

(8)中亚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使用现状调查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思路
        1.4.2 调查对象
        1.4.3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1.5.1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研究
        1.5.2 对外汉语称谓语教学研究
        1.5.3 对外汉语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
2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概述
    2.1 社会称谓语的界定
    2.2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分类
3 中亚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调查
    3.1 中亚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设计
        3.1.3 调查过程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测试者背景情况
        3.2.2 汉语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
        3.2.3 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主观认知情况
    3.3 小结
4 汉语社会称谓语与被调查者相关性分析
    4.1 性别与社会称谓语使用相关性分析
    4.2 年龄与社会称谓语使用相关性分析
    4.3 学历与社会称谓语使用相关性分析
    4.4 学习汉语时间与社会称谓语使用相关性分析
    4.5 HSK等级与社会称谓语使用相关性分析
    4.6 小结
5 汉语社会称谓语的调查启示
    5.1 调查结果分析
        5.1.1 学习者
        5.1.2 教师
        5.1.3 教材
        5.1.4 学生学习环境
    5.2 调查结果启示
        5.2.1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5.2.2 教师
        5.2.3 完善教材内容
        5.2.4 利用课外学习的机会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亚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使用调查问卷
    附录二 中亚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使用现状调查访谈提纲
致谢

(9)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教师称呼语问题
    一、称呼语研究
    二、教师称呼语研究
    三、聚焦教师称呼语功能的研究
        (一)“称呼语”概念界定
        (二)言语行为理论与标记理论
        (三)功能分析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教师称呼语的演变
    一、教师称呼语的发端
        (一)早期的教师群体
        (二)早期对教师群体的称呼
    二、我国教师群体的普遍称呼
        (一)新的对教师的称呼——“老师”出现
        (二)“先生”与“老师”杂用
    三、我国教师称呼的定型
        (一)“老师”成为对教师的专称
        (二)“老师”称呼泛化
    四、学生称呼教师的现状
        (一)国内学生对教师称呼现状
        (二)国内外称呼方式的差异
        (三)教师称呼语的复杂性
第二章 教师的面称
    一、正式的面称
    二、作为尊称的通称
    三、通称
        (一)指示基本角色及地位关系
        (二)指示语言环境
    四、尊称
        (一)指示交往距离的扩大
        (二)积极行事
第三章 教师的背称
    一、非正式的背称
    二、背向的昵称与蔑称
    三、昵称
        (一)高度依赖语境
        (二)指示交往距离的缩短
    四、蔑称
        (一)反抗“教师”的表现
        (二)隐蔽与伪装功能
第四章 教师的特殊称呼
    一、戏称
    二、绰号
        (一)善意的绰号
        (二)恶意的绰号
    三、特殊称呼的使用
第五章 尊称的回归
    一、发挥称呼语的正向功能
        (一)规避非通称的风险
        (二)回归尊重
    二、规范“老师”称呼的使用
    三、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中小学生)调查问卷
    二、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大学生)调查问卷
    三、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教师)调查问卷
    四、留学生对教师称呼方式访谈结果
后记

(10)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倾向与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
        一、汉语称谓语研究
        二、称谓语的习得与教学研究
    第三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调查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社会称谓语的界定
        二、社会称谓语的分类
        三、考察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的几个社会变量
    第二节 社会称谓语使用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设计
        四、调查实施
第二章 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分析
    第一节 母语者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
        一、社会距离较远的称呼对象
        二、社会距离较近的称呼对象
        二、总结与分析
    第二节 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
        一、社会距离较远的称呼对象
        二、社会距离较近的称呼对象
        三、总结与分析
    第三节 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特点
        一、留学生与母语者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对比
        二、留学生社会称谓语的使用倾向
        三、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留学生社会称谓语教学思考
    第一节 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习得途径与教学需求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材中社会称谓语的编排情况
    第三节 社会称谓语教学建议
        一、针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二、针对课外实践的建议
结语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致谢)

四、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语言学视域下电影《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称呼语的选择及语用功能分析[J]. 石晓玲,时文静. 汉字文化, 2021(22)
  • [2]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交招呼语的历时研究[D]. 王丽斐.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山东方言称呼语“老师儿”探析[J]. 杨静. 现代交际, 2020(12)
  • [4]真人秀节目《妈妈是超人》中的亲子会话分析[D]. 杨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俄语寒暄语的语用研究[D]. 陈亚楠. 吉林大学, 2020(08)
  • [6]俄罗斯人名的语言学研究[D]. 王鑫蕊.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7]语用身份视角下汉语称呼语泛化现象研究[J]. 任娟娟.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5)
  • [8]中亚留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使用现状调查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 玛日曼.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学生对教师的称呼语及其功能研究[D]. 董梦飞.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10]留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倾向与教学策略研究[D]. 刘孟津.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地址及其语用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