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型脑瘫13例临床分析

偏瘫型脑瘫13例临床分析

一、偏瘫型脑瘫13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新,杨兴鸽,熊华春,李润涛[1](2021)在《肉毒毒素注射联合Vojta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肉毒毒素(BTX)注射联合Vojta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6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Vojta训练, 观察组给予BTX注射联合Vojta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下肢痉挛情况[改良As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 以评估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46/48, 95.83%)高于对照组(39/48, 81.25%),P<0.05。治疗3个月后, 两组大腿内收肌角、腘窝角大于治疗前(P<0.05), 足背屈角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3个月后, 两组FMFM评分、PDMS-FM评分、GMFM-88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 M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BTX注射联合Vojta训练可改善下肢关节活动度, 提高精细运动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 缓解下肢肌肉痉挛情况, 利于患儿康复。

戴燕琼,陈丽,唐亮[2](2020)在《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扎技术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姿势控制效果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扎技术对偏瘫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康复科就诊的48例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无显着性差异。3个月后,对疗效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两组患儿平衡能力总有效率(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分别为91.7%和62.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χ2=5.78,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GMFM)分值比较,治疗组治疗后GMFM(E功能区评分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着(t=9.27,P<0.01),治疗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态参数比较,两组治疗后偏瘫步态均有所改善(P<0.01),而治疗组治疗后步态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着(P<0.01),治疗组姿势控制能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扎技术在偏瘫型脑瘫患儿姿势控制的治疗中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尤冉[3](2019)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常规康复训练与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对比研究,探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此类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找到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2015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7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且同时符合下述3项条件:(1)年龄3-6岁;(2)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定为Ⅰ-Ⅱ级;(3)无认知功能障碍,能理解治疗师的简单指令并遵照执行,且患儿和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其他严重影响下肢运动功能的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疾病;(2)视力或听力障碍;(3)患有严重程度的其他系统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康复训练受影响者。注:凡符合上述3项任意1项的患儿,都予以排除。研究过程中共有5例患儿脱落,其中对照组1例脱落,观察组4例脱落。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运动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两组患儿治疗均为每天1次,每周5天,共12周为1疗程。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以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腓肠肌痉挛评定,Berg平衡量表评定(BBS)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定为观察指标,综合评价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变侧、GMFCS分级、治疗相关评价指标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观察疗效指标:(1)MAS腓肠肌肌张力变化:治疗后,两组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降低(P<0.001);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BBS评定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BBS评定与治疗前相比均显着升高(P<0.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3)GMFM-88之D、E区分值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88之D、E区评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01);治疗后,观察组D、E区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1)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有明确疗效,同时也改善了患儿患侧腓肠肌肌张力和其平衡功能。(2)常规康复训练加用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的疗效同常规康复训练的疗效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为该类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优势方案的选择。

王存娟[4](2017)在《综合康复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患儿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分析偏瘫型脑瘫患儿应用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偏瘫型脑瘫患儿76例,随机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包括药物、心理行为指导、高压氧治疗、心理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疗法,两组疗程均为8周,对比两组疗效、格赛尔发育量表评分及认知障碍分级。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格赛尔发育量表运动、语言、应人、应物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评分分别为(68.92±13.44)、(67.81±15.13)、(65.59±16.32)、(65.39±10.43)分,均高于对照组(53.48±7.12)、(55.23±8.32)、(54.98±10.10)、(54.28±5.39)分,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84.2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障碍分级Ⅶ级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偏瘫型脑瘫患儿实施综合康复治疗,有利于提高患儿智力、运动水平,改善认知障碍,促进患儿康复。

高未,陈翔[5](2016)在《偏瘫型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治疗后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与比较综合康复治疗对于不同儿童的运动能力与智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温州育英儿童医院接受综合康复医治的偏瘫型脑瘫患儿共计69名,将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4例仅接受传统手段进行康复治疗,试验组35例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他们在接受综合康复治疗前后智力水平与行动能力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患儿动作能发育商为(54.78±27.37)分,明显低于试验组患儿的(67.24±26.34)分,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应物能、语言能、应人能发育商分别为(54.38±9.23)、(55.08±9.37)、(53.87±26.12)分,明显低于试验组的(65.24±8.34)、(67.24±26.34)、(66.19±25.54)分,P<0.05;接受综合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运动能力与智力水平的恢复优于接受传统康复治疗的患儿,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统计结果还表明智力水平轻度缺陷及以下的患儿行动能恢复效果优于智力水平中度、重度、极重度缺陷的患儿,行动水平轻度缺陷及以下的患儿智力水平恢复效果优于行动能力中度、重度、极重度缺陷的患儿,首次接受治疗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患儿治疗效果显着优于首次接受治疗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患儿。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促进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水平与行动能力的恢复,应当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的康复治疗中。越早接受康复治疗越能够得到更有效的治疗结果,因此患有偏瘫型脑瘫疾病的患者家长应尽早带孩子接受综合康复治疗。

林小苗,邹林霞,陈维华,杨立星,宋雄[6](2016)在《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业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偏瘫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和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接受平衡发育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对两组患儿所有患儿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上肢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平衡发育训练可以提高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作业治疗的康复疗效。

李韶辉,李茂清,江兴妹,吴恩泽[7](2016)在《偏瘫型脑瘫儿童肢体差异与功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偏瘫型脑瘫(HCP)儿童双侧肢体差异,并探讨差异与患者年龄段相匹配的功能状况的相关性。方法:测量30位HCP儿童受影响侧与未受影响侧肢体8项实验指标与运动、认知多个功能状态指标,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实验指标与功能状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受影响的偏瘫侧肢体长度较未受影响的肢体长度偏短,肌力与手宽(HW)、腿长(FL)、大腿围(TC)指标呈负相关,UPRS与上肢总长(ULTL)、手长(HL)指标呈负相关,粗大运动功能(GMFM)与ULTL、HL、HW、FL指标呈负相关。结论:肢体差异程度在HCP儿童发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能对运动/社会参与功能起到很大的影响。

李晓捷,庞伟,孙奇峰,尚清,唐久来[8](2016)在《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七部分》文中认为第四章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第三节康复治疗技术(下)六、言语治疗(一)构音障碍治疗证据脑瘫患儿进行构音训练后,口、舌、唇、下颌的运动和控制能力得到提高,解决流涎问题,同时吞咽和咀嚼能力得到改善,对声响声调及速率节律异常、肌肉紧张度有明显改善[245](1个Ⅳ级证据)。90%以上的患儿言语清晰度和发音能力提高,错误的构

杨娟,雷婷,罗旭,甘韵[9](2014)在《浅析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动疗法是物理疗法(PT)的一种,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恢复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的训练方法。运动疗法广泛用于脑瘫患儿的康复中。本文对目前国内外较常用的运动疗法进行了综述,探讨不同疗法对脑瘫儿童的疗效,期望能推动运动疗法在脑瘫患儿康复中的运用。

贠国俊,魏道儒,曹建国,刘青,杨雪,王玉娟[10](2014)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偏瘫型脑瘫儿童40例,随机分为A型肉毒毒素治疗组20例和单纯康复治疗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将A型肉毒毒素注射到患儿腘伸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注射后第2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共6个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腘窝角和足背屈角角度的测量、改良的Ashworth量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治疗组的腘伸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肌张力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均比注射前改善明显(P<0.0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A型肉毒素配合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儿患侧的肌张力,有助于提高运动功能,缩短治疗时间。

二、偏瘫型脑瘫13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瘫型脑瘫1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扎技术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姿势控制效果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儿每日行物理治疗(physical therapy,PT)训练,每次40min,每日1次,每周5次。
        1.2.2 治疗组:
    1.3 评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痉挛型脑瘫儿童运动功能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综合康复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患儿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格赛尔发育量表评分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
    2.3 两组认知功能障碍分级比较
3 讨论

(5)偏瘫型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治疗后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1.2.1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
        1.2.2 低频电刺激
        1.2.3 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相结合
        1.2.3. 1 运动疗法(PT)
        1.2.3. 2 作业疗法(OT)
        1.2.3. 3 语言疗法(ST)
        1.2.4 中医手法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1.4 分组方法
        1.4.1 运动水平对比
        1.4.2 智力水平对比
        1.4.3 开始康复治疗时间不同的患儿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运动水平对比
        2.1.1 患脑瘫疾病儿童的运动水平对比
        2.1.2 不同智力水平脑瘫患儿运动水平比较
    2.2 智力水平对比
        2.2.1 患脑瘫疾病儿童的智力水平对比
        2.2.2 不同运动水平脑瘫患儿智力水平比较
    2.3 开始康复治疗时间的不同对于综合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6)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业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7)偏瘫型脑瘫儿童肢体差异与功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2 监测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8)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七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第四章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第三节康复治疗技术(下)
        六、言语治疗
        (一)构音障碍治疗
        证据
        推荐
        (二)语言发育迟缓治疗
        证据
        推荐
        (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
        证据
        推荐
        (四)小组语言训练
        证据
        推荐
        (五)针灸疗法
        证据
        推荐
        (六)口腔周围穴位按摩
        证据
        推荐
        (七)音乐疗法
        证据
        推荐
        (八)进食疗法
        证据
        推荐
        (九)交流用具的使用
        证据
        推荐
        (十)口肌训练技术
        证据
        推荐
        七、引导式教育
        证据
        推荐

(9)浅析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脑瘫及运动疗法概述
2 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的康复作用
    2.1 Bobath技术的康复作用
    2.2 Vojta技术的康复作用
    2.3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CIMT) 的康复作用
    2.4 核心稳定训练法的康复作用
3 小结

(10)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分组
    1.3 方法
        1.3.1注射前准备
        1.3.2注射方法
        1.3.3注射后康复训练
        1.3.4康复评估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腘窝角关节角度变化
    2.2 2组治疗前后足背屈角关节角度变化
    2.3 2组治疗前后MAS评分比较
    2.4 2组在治疗前后GMFM评分比较
3 讨论

四、偏瘫型脑瘫13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肉毒毒素注射联合Vojta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下肢关节活动度及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J]. 张玉新,杨兴鸽,熊华春,李润涛. 中国实用医刊, 2021(23)
  • [2]矫形鞋垫联合运动贴扎技术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姿势控制效果的临床研究[J]. 戴燕琼,陈丽,唐亮.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01)
  • [3]头针结合体感交互技术治疗脑瘫(痉挛型偏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观察[D]. 尤冉. 西南医科大学, 2019(10)
  • [4]综合康复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患儿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J]. 王存娟. 社区医学杂志, 2017(14)
  • [5]偏瘫型脑瘫患儿综合康复治疗后疗效分析[J]. 高未,陈翔. 中华全科医学, 2016(12)
  • [6]平衡发育训练在偏瘫型脑瘫患儿作业治疗中的应用[J]. 林小苗,邹林霞,陈维华,杨立星,宋雄. 中国妇幼保健, 2016(21)
  • [7]偏瘫型脑瘫儿童肢体差异与功能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李韶辉,李茂清,江兴妹,吴恩泽. 中国医学创新, 2016(04)
  • [8]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七部分[J]. 李晓捷,庞伟,孙奇峰,尚清,唐久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01)
  • [9]浅析运动疗法对脑瘫儿童康复的重要作用[J]. 杨娟,雷婷,罗旭,甘韵.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4(05)
  • [10]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临床分析[J]. 贠国俊,魏道儒,曹建国,刘青,杨雪,王玉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11)

标签:;  ;  ;  ;  ;  

偏瘫型脑瘫13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