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氟西汀治疗产褥期抑郁症3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梦白[1](2021)在《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临床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探索引起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索PPD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归纳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以期为PPD临床个体化精准辨证提供理论支持。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药内服方剂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探讨治疗PPD内服方药的药物组成规律及遣方用药思路,为临床治疗PPD的选方用药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探索中药治疗PPD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结合PPD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及中医文献方药研究,开展动物实验,建立PPD大鼠模型并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给予逍遥散干预。通过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检测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HPG)轴激素水平、下丘脑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表达水平等,探讨逍遥散治疗PPD的疗效及分子作用机制,为逍遥散治疗PPD提供具有科学内涵的客观依据,同时“以方测证”,揭示PPD的中医证候特点及病机本质。方法: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产后抑郁症调查问卷》,收集PPD患者的一般情况、抑郁量表积分、中医症状及体征信息。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索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影响因素。采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进行研究,归纳PP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进一步探寻PPD的中医病机和治则。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中文数据库2000年-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PPD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筛选标准收集研究所需中药方剂。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4.0、Weka 3.8等软件对中药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探索中药治疗PPD的遣方用药规律,探析临床治疗PPD的用药思路。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以妊娠后期慢性极轻度应激(Chronic ultramild stress,CUMS)方法建立PPD大鼠模型,综合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产仔及活仔量、行为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评价,造模成功后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下丘脑病理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E2、P、PRL含量;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下丘脑组织匀浆中ERα、ERβ、GPER及PKA、CREB、BDNF的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分子蛋白表达进行定位分析,在基于HPG轴探索PPD的发病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的同时,“以方测证”,以逍遥散为反证,揭示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结果:1.临床流行病学研究(1)206例PPD患者平均年龄为30.28±5.07岁;轻度抑郁患者94例,占比45.63%;中度抑郁患者72例,占比34.95%;重度抑郁患者40例,占比19.42%。在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心理社会因素中,产前教育是影响PPD患者抑郁程度的保护因素,新生儿疾病、经前烦躁情况、孕期焦虑抑郁、孕产期负面事件、睡眠时间不足、患者受关心和支持度低是导致PPD患者抑郁程度加重的危险因素。(2)206例PPD患者的高频症状及体征有情绪抑郁、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食少纳呆、烦躁易怒、善太息、乳房胀痛、悲伤欲哭、精神萎靡、健忘、腹胀,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舌黯及舌有瘀斑瘀点,苔白、苔薄、苔腻,脉细、脉弦、脉沉。将中医症状因子分析得出的9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共出现5个聚类结果:①肝郁脾虚证,其症状包括善太息、腹胀、胁肋胀满甚则疼痛、乳房胀痛、食少纳呆;②阴血亏虚证,其症状包括面色淡白、爪甲色淡、肢体麻木、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头晕、耳鸣;③肝火炽盛证,其症状包括口苦、目赤、口干咽燥、便秘、烦躁易怒、头痛;④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其症状包括脘痞、恶心、胸闷、惊恐易醒、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浮肿、小便清长或(和)夜尿增多;⑤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其症状包括心悸、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健忘、失眠多梦、悲伤欲哭、面色晦暗、自汗、下腹刺痛、恶露色紫暗有块。2.中医文献方药研究(1)本研究共筛选处方112例,涉及中药116味,使用频次为1216次。治疗PPD的高频药物有柴胡、甘草、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等17味。所有药物中,归经以脾经、肝经为主,温性和甘味药出现频率最高,药物功效以补益、理气、安神、活血化瘀等为主。(2)17味高频药物共聚为4类:①聚类1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甘草;②聚类2包括白术、茯苓;③聚类3包括香附、陈皮、川芎、郁金;④聚类4包括茯神、黄芪、大枣、地黄、合欢皮、酸枣仁、远志。(3)17味高频药物关联分析共得出50条关联药物组合,符合二阶关联规则的有6组,符合三阶关联规则的有18组,符合四阶关联规则的有17组。3.动物实验机制研究(1)实验一:4组大鼠产仔及活仔量无明显差异,大鼠造模后出现倦怠嗜卧、活动量减少、粪便质软、体重降低等宏观表现,行为学结果中糖水消耗率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减少,旷场实验中穿格、站立及修饰次数出现降低趋势性变化;氟西汀组及逍遥散组大鼠宏观表现及行为学结果均有明显改善,表明模型组大鼠产后出现抑郁样改变,PPD大鼠模型成功建立,“以方测证”,以逍遥散反证本研究建立的PPD大鼠模型是PPD肝郁脾虚证的病证结合模型。(2)实验二:在HPG轴中,HE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数目减少、排列疏松紊乱,大量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深染及胞体萎缩、空泡样变性、周围脱髓鞘改变等严重病理学变化,而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组织病理学变化出现不同程度改善;ELISA检测显示模型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均明显降低;逍遥散组大鼠血清E2、P、PRL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升高。(3)实验三:RT-q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Rα、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β、GPER、PKA基因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中ERα、CREB、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ERβ、GPER、PKA蛋白表达水平有降低趋势;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大鼠下丘脑中PKA、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Rα、ERβ、GPER、CREB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免疫组化对上述指标进行定位分析,结果显示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下丘脑ARC及VMH中广泛分布,其中,模型组大鼠下丘脑ARC中ERα、PKA、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VMH中的ERα、ERβ、GPER、CREB、BDNF的MOD值明显降低,逍遥散则可逆转这一改变,明显升高PPD模型大鼠下丘脑ARC及VMH中已降低的相关指标。结论:1.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可作为应激源导致PPD的发生、发展。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肝火炽盛证、脾肾阳虚兼痰湿证、心脾两虚兼血瘀证及其症状表现是PPD患者具有临床意义的中医证候特点。2.女子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失调,神魂失养,存在于PPD发病的始终。基于肝脾与情志、气血的密切相关性,临床治疗PPD患者可从肝脾论治,调理气血,临床可灵活运用疏肝解郁、理气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安神等治法。逍遥散用药组合气血兼顾,肝脾同调,是治疗PPD的常用方剂。3.以妊娠后期CUMS方法可建立病证结合的PP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采用逍遥散对PPD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通过HPG轴上调性改变下丘脑内雌激素受体ERα、ERβ、GPER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调节抑郁样行为。4.基于“以方测证”及“微观辨证”等中医理论基础,肝郁脾虚证是PPD的重要证候特点,以逍遥散为反证的PPD肝郁脾虚证的证候生物学基础涉及到神经内分泌系统,可能与下丘脑组织病理学改变、HPG轴功能异常、性激素分泌减少、下丘脑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的下调性改变抑制神经发生有关。
周晓庆[2](2021)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产后抑郁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Meta分析,总结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产后抑郁的优势和疗效,为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产后抑郁提供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上治疗产后抑郁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考科蓝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搜集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产后抑郁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词为“产后抑郁”“中医”“针灸”“推拿”“中医外治法”“随机”等,检索时间设置为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由两位评价员独立选择研究并独立进行质量评价,按事先设计的表格提取资料,如果两位研究员意见不一致可讨论解决或者由导师判断。依据事先拟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然后将符合条件的文献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此次拟纳入的meta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的数据使用Cochrane图书馆提供的Rev Man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25个随机对照实验,共1943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提示中医适宜技术能提高临床有效率(RR=1.21,95%CI=[1.12,1.30],Z=0.59,,P<0.05);降低HAMD评分(MD=-1.44,95%CI=[-1.96,-0.93],Z=5.48,P<0.05),HAMD2周评分结果:MD=-1.22,[-4.41,-2.34]P=0.0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AMD4周评分结果:MD=-1.74,[-2.79,-0.70],P=0.001<0.05;降低EPDS评分(MD=-2.61,95%CI=[-3.58,-1.64],Z=5.26,P<0.05),EPDS2周评分:MD=-1.,12[-1.73,-0.52]P<0.05,4周评分MD=-1.88,[-2.53,-1.23],P<0.05,6周评分MD=-3.82,[-6.06,-1.58],P<0.05;提高雌激素水平(MD=36.85,95%CI=[27.48,46.21]Z=7.71,P<0.05);提高孕激素水平(MD值=9.96,95%CI=[5.98,13.94],Z=4.90,P<0.05);中医适宜技术结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提高临床有效率(RR=1.26,95%CI=[1.16,1.36],Z=5.60,P<0.05);降低HAMD评分(MD=-2.88,95%CI=[-4.48,-1.28],Z=5.11,P<0.05),HAMD2周评分MD=-1.22,95%CI=[-4.41,-2.34]P=0.0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周评分MD=-3.08,95%CI=[-4.63,-1.53],P<0.05;降低EPDS评分(MD=-2.96,95%CI=[-3.52,-2.40],Z=10.07,P<0.05),EPDS1周评分MD=-2.12[-2.84,-1.40],P<0.00001,EPDS2周评分MD=-3.48,[-4.83,-2.12],P<0.0001,EPDS4周评分MD=-1.88,[-2.53,-1.23],P<0.00001,EPDS6周评分MD=-3.86,[-5.25,-2.48],P<0.0001,EPDS8周评分MD=-2.83,[-3.62,-2.04],Z=7.00,P<0.0001。在降低SDS水平方面无统计学意义(MD=-2.77,95%CI=[-8.45-2.91],Z=0.96,P>0.05).结论1.中医适宜技术能显着提高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2.中医适宜技术能降低产后抑郁的HAMD评分、EPDS评分。3.中医适宜技术结合西医基础治疗能显着提高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降低产后抑郁的HAMD评分、EPDS评分,并且优于单一的西医基础治疗。4.中医适宜技术能减缓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下降速度,但是该结局指标纳入的研究较少,证据不十分充分。5.本研究纳入文献的质量不高,某些亚组异质性较高,研究结果需谨慎看待。6.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方便,更能被人们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王新宇,聂文祎,楚天云,岳广欣,梁媛[3](2022)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选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RCT文献,得到其穴位使用规律和配伍方法,从而为临床提供有效穴位的参考意见。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一共检索到557篇关于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最后得到44篇文献。借助SPSS20.0以及SPSS Modeler18.1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针灸医治产后抑郁症最常使用的穴位分别是百会、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内关;督脉、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这三条经脉与治疗产后抑郁症密切相关,大部分医生临床针灸治疗部位为头部、四肢、背部,由SPSS Modeler软件得到的关联分析结果为太冲-内关-足三里、太冲-内关、内关-太冲-足三里,最后对高频穴位进行聚类分类获得4个聚类群,分别是太冲、内关、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四神聪;百会、神门;脾俞、关元。结论:通过数据挖掘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穴位使用规律,可以为今后临床治疗产后抑郁症提供一些穴位使用方法的参考。
吴佳佳[4](2020)在《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文中提出背景:随着肠道微生物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被意识,不仅现代医学重视肠道菌群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也开始关注肠道菌群。汤剂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汤由口入胃肠道不可避免地与肠道微生物群接触而发生作用,此外,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将会在未来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中医药与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揭示和理解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逍遥散作为治疗肝郁脾虚证的经典方剂,目前常被用于临床和临床前的抗抑郁研究,大量研究已证实逍遥散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尽管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突触可塑性以及细胞因子等有关,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是十分清楚。本研究拟以肠道菌群作为切入点,进一步探究逍遥散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1.构建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及给药方案:本研究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分组情况视每次实验目的不同而定,整个研究过程基本包括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及益生菌对照组。采用短期内连续抗生素暴露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对照组予以无菌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无菌生理盐水灌胃,逍遥散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3.29 g/kg逍遥散悬液灌胃,益生菌对照组予以200 mg/kg氨苄西林溶液以及4.5×108CFU/d益生菌溶液灌胃。各组小鼠每天分2次灌胃,间隔时间为12 h,连续灌胃14天。2.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行为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造模及治疗结束后,各组小鼠分别进行旷场实验(OFT)、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PM)、悬尾实验(TST)、新奇抑制摄食实验(NSF)和新物体识别实验(NORT)等检测行为变化。3.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影响:行为学检测结束后,收集各组小鼠血清用于ELISA法检测IL-1β和IL-6的含量;每组取6只小鼠脑组织用于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各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的形态学变化;取每组剩余小鼠的前额皮质组织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组织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Iba-1阳性细胞和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的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结肠组织HE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和IL-10的表达来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的炎症反应情况;组织免疫荧光检测各组小鼠结肠组织黏蛋白2(MUC2)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透射电镜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微绒毛、连接复合体以及桥粒的超微结构的变化。5.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rDNA测序法分析各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包括α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分析、β多样性、物种差异分析和单物种差异分析等。6.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小鼠模型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采用GC-MS法分析各组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微生物多样性与短链脂肪酸代谢联合分析,包括物种与代谢物相关性热图和物种与代谢物MaAsLin分析。结果:1.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小鼠行为学变化及微生物多样的改变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减少了小鼠在OFT中的中央区停留时间(P<0.05)和中央区进入次数(P<0.01),增加了小鼠在TST中的不动时间(P<0.05),但在EPM和NORT中,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开臂运动距离、开臂停留时间以及进入开臂的次数均无显着的变化(P>0.05),新物体接触指数也无明显变化(P>0.05),提示短期内的抗生素暴露增加了小鼠的抑郁样行为。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连续2周的抗生素暴露降低了小鼠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P<0.001),模型组与对照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群落结构有明显区别(R>0)。2.逍遥散改善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抑郁样行为OF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减少(P<0.001),中央区停留时间也明显减少(P<0.001),而中央区进入次数无显着变化;经逍遥散治疗后,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总运动距离和中央区停留时间均增加了(P<0.01)。TST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不动时间增加(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减少了模型小鼠的不动时间(P<0.05)。NSF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摄食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而逍遥散干预后,有效缩短了模型小鼠的摄食潜伏(P<0.05)。3.逍遥散抑制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前额皮质神经炎症各组小鼠脑组织前额皮质区的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前额皮质区神经元结构正常,细胞核清晰可见,胞质染色清晰;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可见大量固缩细胞核,呈深染,部分细胞胞质疏松、肿胀、细胞核破裂解碎、呈空泡状,还可见部分分叶状胞核的炎性细胞;逍遥散组小鼠前额皮质区呈深染状态的固缩细胞核有所减少、胞质水肿亦有减轻。尼氏染色显示,对照组前额皮质区尼氏小体大而且数量较多,而模型组前额皮质部位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尼氏小体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前额皮质区神经细胞受损情况有所减轻,尼氏小体数量也明显增多。炎性因子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前额皮质组织中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抗炎因子IL-10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IL-6、IL-lβ和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1),IL-10水平升高(P<0.05)。4.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结肠HE染色显示,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明显优于模型组,而且逍遥散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6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P<0.01)。黏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5,P<0.01),逍遥散治疗明显提高了MUC2、ZO-1、claudin-1和occludin的表达(P<0.05)。结肠上皮透射电镜显示,对照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正常,模型组小鼠结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物和桥粒结构发生破裂,细胞间隙变宽,逍遥散组的细胞间连接复合物的损伤和桥粒结构的破坏明显减轻。5.逍遥散提高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16SrDNA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和益生菌组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Chao丰富度指数显着升高(P<0.001,P<0.01);各组小鼠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在OTU、门、纲、属水平上有明显区别(P<0.05);在科水平上,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在模型组样本中的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样本中的 Bacteroidaceae,Verrucomicrobiaceae和Alcaligenaceae丰度均明显降低(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在属水平上,对照组样本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明显高于模型组(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升高了模型小鼠肠道中的norankfLachnospiraceae丰度(P<0.001);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样本中的Bacteroides,Akkermansia 和 Parasutterella 丰度明显增加(P<0.05,P<0.01,PP<0.001),逍遥散治疗显着降低了模型小鼠肠道中Bacteroides,Akkermansia和Parasutterella的丰度(P<0.01,P<0.01,P<0.001),而这些物种在益生菌组的改变并不显着(P>0.1)。6.逍遥散增加了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含量模型组的总短链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乙酸和丁酸的含量减少最为显着(P<0.01),其次是丙酸和异丁酸的含量(P<0.05),与模型组相比,逍遥散组的总短链脂肪酸、乙酸、丁酸和丙酸含量升高(P<0.05),但是异丁酸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逍遥散能够抑制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的神经炎症和维护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的物种组成,提高肠道中厌氧菌的丰度,增加肠源性SCFAs的产量,从而缓解肠道炎症和维持肠上皮屏障完整性,进而防止菌群移位的发生,降低外周炎性因子的水平,通过外周免疫和中枢免疫的相互影响,神经炎症最终也得到了缓解。
郭悦宝[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产后抑郁选穴规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及总结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现代中文期刊文献的经络腧穴运用规律、处方配伍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产后抑郁选穴组方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制定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医学信息系统、维普信息资源系统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符合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现代中文期刊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将纳入文献的有效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并提取到Excel统计软件中,建立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取穴规律研究文献数据库、穴位处方数据库。在 Excel、SPSS Modeler 14.1、SPSS Statistics 19.0 软件上进行数据分析,采用频数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方法,结果以表格、条形图、饼图、冰柱图、树桩图等形式显示,从中发现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腧穴处方运用规律。结果:1、收集的108条穴位处方中共涉及腧穴105个,其中体穴87个,耳穴18个。腧穴总使用频次772次,其中体穴总使用频次654次,耳穴总使用频次118次。体穴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百会(8.26%)、三阴交(7.95%)、内关(7.95%)、足三里(5.50%)和太冲(5.50%)。耳穴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耳穴神门(15.25%)、耳穴心(13.56%)、耳穴肝(11.02%)。2、腧穴分布于多条经络,出现频率和用穴个数最高的是足太阳膀胱经(17.8%,18 个),督脉(17.8%,12 个)。3、腧穴主要分布在头部(169次,25个)和下肢(165次,16个),背腰部(122次,18个)次之。耳穴分布最多的位置在耳甲腔(39次,4个),三角窝的用穴只有耳穴神门,其使用频次最高有18次。4、特定穴的使用率高于非特定穴,频次最多的是交会穴(200次),其次为五输穴(141次)、背俞穴(96次)。交会穴中频次最多的是百会(54次);五输穴频次最多的是足三里(36次)和太冲(36次);背俞穴中频次最多的是脾俞(31次)。5、关联分析显示支持度最高的是百会-三阴交(48.148%),置信度最高的是三阴交-足三里-百会(95.652%)。6、聚类分析显示有4类有效聚类,第一类为百会-水沟-三阴交-内关-足三里-太冲-神门-印堂;第二类为脾俞-心俞-四神聪-间使;第三类为关元-肝俞-肾俞-期门;第四类为合谷-气海。结论:通过数据挖掘,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经络常选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重用百会穴,以局部选穴为主,辨证取穴以调理肝脾肾为辅,重视上下配穴。耳穴最常用耳穴神门,耳穴心,耳穴肝。结论与中医针灸理论和临床上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的一般思路基本吻合,可作为临床选穴参考,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故仍需未来大量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许梦白,刘雁峰,陈家旭[6](2020)在《产后抑郁症中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产后抑郁症是产科常见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产妇身心健康,阻碍家庭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医药治疗产后抑郁症不良反应小、疗效安全稳定,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文章着重阐述产后抑郁症的中医学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等现代中医药研究进展,强调从肝论治本病,以期为中医医家治疗产后抑郁症提供参考。
李慧[7](2019)在《清肝解郁饮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清肝解郁饮对于肝郁化火型抑郁症的诊疗成效,探究其对病人IL-8、IL-17、IL-18含量的影响,便于更高效地诊治抑郁症。方法:把60例轻中度抑郁症病人随机分到2组,试验组用药清肝解郁饮、对照组用药盐酸氟西汀胶囊,用药8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8周后评估中医症状疗效评分及HAMD评分,同时测定IL-8、IL-17、IL-18、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以SPSS20.0分析数据,对比两组的诊疗效果。结果:(1)治疗4周后、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病人的HAMD评分、中医症状疗效评分、IL-8、IL-17、IL-18含量可见大幅度减低(P<0.01)。(2)治疗4周后,试验组HAMD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IL-17含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3)治疗8周后,试验组IL-17、IL-18含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4)临床疗效总体评价及中医症状疗效比较,由卡方检验,P<0.05,说明试验组具有更好的诊疗效果。(5)研究过程中,两组病人的三大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指标较入组之前未见清晰改变,都无重度的副反应,但对照组中1例病人发生轻微头晕,1例病人饮食量减少。结论:清肝解郁饮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HAMD评分及中医症状疗效评分,并明显减少患者IL-17、IL-18的含量,清肝解郁饮用于肝郁化火型抑郁症病人,显示出更好的效用,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赵慧敏[8](2019)在《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测定抑郁症模型大鼠脑海马BDNF(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以及血清中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脑肿瘤坏死因子)、IL-6(Interleukin-6,白介素6)、IL-1(Interleukin-1,白介素1)的表达,研究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及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抗抑郁的作用机理。方法选取60只Wister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实验使用慢性应激结合隔离孤养的方法制造大鼠抑郁症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盐酸氟西汀组、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高、中、低剂量组,共计6组。实验采用为期21天的造模与给药同时进行模式。除空白组和模型组外的其余各组分别对大鼠进行灌胃药物治疗,空白组灌服蒸馏水,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实验过程中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情况和体重,并应用“敞箱实验”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于实验第22天将所有大鼠处死,颈动脉取血,分离血浆,用Elisa(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大鼠血清中的TNF-α、IL-6、IL-1的含量;并迅速取出大鼠脑海马,一部分用于HE,经固定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另一部分用WB(Western Blot,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测脑海马BDNF的含量。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体重增长速度显着减缓、敞箱实验的水平运动格子数和站立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高剂量组、盐酸氟西汀组大鼠的体重显着增长、敞箱实验的水平运动格子数和站立次数显着增加(P<0.01);与盐酸氟西汀组相比,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高剂量组体重增长明显、敞箱实验水平运动格子数和站立次数增加明显(P<0.05)。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组织结构发生明显病理改变,神经细胞变形或丢失,血清中TNF-α、IL-6、IL-1含量显着升高、脑海马BDNF含量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高、中剂量组、盐酸氟西汀组可不同程度保护神经损伤,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1含量显着降低、脑海马BDNF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盐酸氟西汀组相比,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高剂量组血清中TNF-α含量降低明显(P<0.05)、IL-6、IL-1含量显着降低(P<0.01),脑海马BDNF含量增加明显(P<0.05)。结论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刺激(CUMS)结合隔离孤养可以引起大鼠体重减轻、行为活动次数减少。中药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具有育阴清热,滋补肝肾,养心安神的作用,通过调整血清中TNF-α、IL-6、IL-1的过度分泌以及脑海马BDNF的含量,进而改善慢性应激结合隔离孤养大鼠的行为学表现,这可能是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抗抑郁作用机理之一。
王海兰[9](2019)在《百合地黄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IL-4和海马DA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百合地黄汤对慢性应激性抑郁模型大鼠血清抗炎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10,IL-4)和海马神经递质多巴胺(Neurotransmitter Dopamine,DA)表达水平的影响,为其治疗抑郁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50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百合地黄汤低剂量组,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氟西汀组等5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以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应激刺激和独立隔离喂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抑郁大鼠模型,造模28 d以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进行行为学检测。造模成功以后,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蒸馏水,其余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干预2周,实验第42 d灌胃后1 h进行行为学检测,随后处死大鼠,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IL-4的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海马D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旷场实验总分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血清IL-4和海马DA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对比,百合地黄汤高剂量组旷场实验总分升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血清IL-4和海马DA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百合地黄汤低剂量组对比,高剂量组旷场实验总分升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缩短,血清IL-4和海马DA含量增高(P<0.05)。百合地黄汤低剂量组和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合地黄汤改善抑郁症模型大鼠的抑郁状态,可能与其能够有效干预血清IL-4和海马DA有关。
王斐繁[10](2019)在《中药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后续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以下11个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检索,其中外文数据库有7个,分别是Web of Science、Medline via Pubmed、Cochrane、Embase、PsyclNFO、ICTRP、Clinical Trails;中文数据库4个,分别为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检索日期为建立数据库到2019年01月01日;对《中医临床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等多个中医药核心期刊进行手工检索,检索日期均为创刊到2019年01月01日;通过检索科技论文在线和Open Grey来实现灰色文献或会议论文的检索。对筛选后的文献进行分析、提取数据。将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和偏倚分析评估。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结局指标为HADM、EPDS、TESS;次要结局指标包括:中医症候评分、SDS、SAS、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30个随机对照试验,2350例受试者。根据对照方法将30个研究分为四个亚组,包括中药+西药组对照西药组19篇、中药组对照西药组3篇、中药组对照心理治疗组5篇、中药组对照安慰剂组3篇。纳入研究的整体方法学质量较差。且存在发生偏倚的可能。1.通过分析19篇比较中药+西药与西药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在HAMD评分方面,干预2周末和3周末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干预4周和干预6周中西医结合组低于单纯使用西药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抑郁量表减分率方面,中西医结合组比单纯西药组更能有效提高抑郁量表减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中医症状改善程度方面,中西医结合组优于单纯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在不良反应方面,中西医结合组在出现不良反应方面比单纯西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在临床服用西药的同时服用中药。可以减少西药副作用。2.通过分析3篇中药与西药对照的文献,得到以下结果:(1)在HAMD评分方面,干预2周末、4周末、6周末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在HAMD减分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证据不足以证明干预组有效。3.通过分析5篇中药+心理治疗与单纯心理治疗的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在SDS、SAS评分方面,中药+心理治疗组比单纯心理治疗组更能有效降低抑郁和焦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中医症状改善程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通过分析3篇中药对照安慰剂的文献,得到以下结果:(1)在EPDS减分有效率方面,中药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中医证候减分疗效方面,结果显示中药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与西药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能改善PPD患者抑郁程度,并对干预4周以上的患者更有利。2.与西药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改善PPD患者的中医证候,且可以减少西药副作用。3.与西药相比,证据不足以证明单纯使用中药治疗PPD更有效。4.与单纯使用心理治疗相比,中药结合心理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并能改善中医症状。5.与安慰剂相比,中药更有利于改善PPD患者的抑郁程度和中医证候。
二、氟西汀治疗产褥期抑郁症3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氟西汀治疗产褥期抑郁症3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产后抑郁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1 产后抑郁症的西医研究进展 |
2 产后抑郁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3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病机及治则分析探讨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雌激素受体与产后抑郁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
1 雌激素受体 |
2 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产后抑郁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特点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症用药规律的现代文献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逍遥散治疗产后抑郁症作用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产后抑郁症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HPG轴探讨产后抑郁症发病机制及逍遥散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三 产后抑郁症大鼠下丘脑中雌激素受体介导的PKA/CREB/BDNF信号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1 研究总结 |
2 创新性 |
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产后抑郁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1.1 研究类型 |
1.1.2 研究对象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和数据处理 |
1.4.1 文献信息提取 |
1.4.2 文献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筛选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2.1 研究方法 |
2.2.2 研究对象 |
2.2.3 干预措施 |
2.2.4 结局指标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临床有效率 |
2.4.2 HAMD评分 |
2.4.3 EPDS评分 |
2.4.4 雌二醇水平 |
2.4.5 孕酮水平 |
2.4.6 SDS评分 |
2.4.7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产后抑郁的认识 |
3.1.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1.2 诊断 |
3.1.3 西医学治疗 |
3.2 传统医学对产后抑郁的认识 |
3.2.1 产后抑郁的中医病因病机 |
3.2.2 产后抑郁的中药学治疗 |
3.3 meta分析 |
3.4 不足之处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选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方法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资料提取 |
1.6 穴位名称规范以及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纳入情况 |
2.2 腧穴的使用频次情况 |
2.3 腧穴的部位情况 |
2.4 腧穴的归经情况 |
2.5 腧穴配伍的关联规则情况 |
2.6 聚类分析 |
3 讨论 |
作者贡献度说明: |
(4)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肠道菌群在中医药研究中的现状与展望 |
1.肠道菌群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
2.肠道菌群与中医药之间的相互作用 |
3.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微生物-肠-脑轴与抑郁症 |
1.肠道微生物群 |
2.微生物-肠-脑轴 |
3.抑郁症与肠道微生物的研究 |
4.微生物-肠-脑轴对抑郁症影响的关键途径 |
5.小结与展望 |
综述三: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 |
1.逍遥散抗抑郁的临床应用 |
2.逍遥散抗抑郁作用机制 |
3.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建立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二: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前额皮质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三: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上皮屏障完整性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实验四: 逍遥散对抗生素诱导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短链脂肪酸代谢的影响 |
1.引言 |
2.材料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产后抑郁选穴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产后抑郁的研究 |
一、中医对产后抑郁的概述 |
二、郁证的病机认识 |
三、产后抑郁的中医内治法 |
四、产后抑郁的针灸治疗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产后抑郁的研究 |
一、产后抑郁的流行病学认识 |
二、产后抑郁的发病机制认识 |
三、产后抑郁的西医治疗 |
第二章 数据挖掘 |
第一节 数据准备 |
一、数据来源 |
二、检索策略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文献筛选 |
六、检索结果 |
第二节 数据处理 |
一、数据库建立 |
二、数据规范化处理 |
三、统计工具选择 |
四、数据挖掘方法 |
第三章 统计学结果 |
第一节 频数统计 |
一、腧穴频数统计 |
二、腧穴所属经络频数统计 |
三、腧穴所属部位频数统计 |
四、特定穴频数统计 |
五、腧穴配伍关联规则分析 |
六、高频腧穴聚类分析 |
第四章 结果探讨 |
第一节 腧穴的运用 |
第二节 腧穴-经络结果 |
第三节 腧穴-部位结果 |
第四节 特定穴的运用 |
第五节 腧穴的配伍 |
第六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产后抑郁症中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医学病因病机 |
中医辨证分型 |
中医治法 |
1. 中医内治法 |
2. 中医外治法 |
3. 中医心理疗法 |
4. 中医五音疗法 |
5. 针灸及其他疗法 |
产后抑郁症从肝论治的思考 |
小结 |
(7)清肝解郁饮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抑郁症严重程度划分标准 |
1.3 病例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标准 |
2 临床资料 |
3 治疗方法 |
3.1 试验组 |
3.2 对照组 |
3.3 疗程 |
4 临床观察 |
4.1 观察方法 |
4.2 观察指标 |
4.2.1 临床疗效 |
4.2.2 中医症状疗效 |
4.2.3 炎症因子检测 |
4.2.4 安全性评价 |
5 疗效评定标准 |
5.1 HAMD评定标准 |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6 统计学方法 |
7 结果与分析 |
7.1 中医症状疗效评分的比较 |
7.2 HAMD评分比较 |
7.3 血清IL-8含量对比 |
7.4 血清IL-17含量对比 |
7.5 血清IL-18含量对比 |
7.6 临床疗效总体评价 |
7.7 中医症状的疗效比较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2 抑郁症的主要病机 |
3 抑郁症的分脏论治 |
4 治疗原则 |
5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6 IL-8、IL-17、IL-18 与抑郁症 |
7 清肝解郁饮临床疗效分析 |
8 安全性观察 |
9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8)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百合地黄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IL-4和海马DA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部分 百合地黄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分数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抑郁大鼠模型的建立和分组 |
2.2 给药 |
2.3 行为学测试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4.1 各组大鼠行为学比较 |
第二部分 百合地黄汤对抑郁大鼠血清IL-4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见前 |
1.2 药品:见前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标本采集 |
2.2 IL-4 检测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第三部分 百合地黄汤对抑郁大鼠海马DA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见前 |
1.2 药品:见前 |
1.3 试剂 |
1.4 仪器 |
2 方法 |
2.1 标本采集 |
2.2 大鼠海马DA的检测 |
3 统计方法 |
4 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IL-4 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
2 DA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 |
3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4 百合病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
5 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的现代临床研究 |
6 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的现代实验研究 |
7 百合地黄汤治疗抑郁症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8 实验结果分析 |
8.1 百合地黄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结果的影响 |
8.2 百合地黄汤对血清IL-4 含量的影响 |
8.3 百合地黄汤对大鼠海马DA的影响 |
9 总结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一 百合地黄汤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1 抑郁症中西治疗药物研究 |
2.百合地黄汤在临床上的应用 |
2.1 抑郁症 |
2.2 失眠症 |
2.3 焦虑症 |
2.4 更年期综合症 |
3 百合地黄汤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
4 百合地黄汤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 |
5 结语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二 慢性应激抑郁模型造模法概述 |
1 束缚法 |
2 夹尾法 |
3 禁食法 |
4 禁水法 |
5 振荡法 |
6 冷水游泳法 |
7 黑白颠倒法 |
8 热水游泳法 |
9 潮湿垫料法 |
10 独立隔离喂养法的作用 |
11 行为学测试的选择 |
12 结语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中药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产后抑郁障碍的研究概述 |
1.1 中医对抑郁障碍的历史沿革 |
1.2 中医对产后抑郁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产后抑郁障碍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现代医学对产后抑郁障碍病因病机的概述 |
2.3 产后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 |
2.4 产后抑郁的诊断与评估 |
2.5 现代医学对产后抑郁障碍的治疗 |
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资料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统计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筛选 |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2.3 文献质量及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
3 Meta-分析 |
3.1 中药+西药VS西药 |
3.2 中药VS西药 |
3.3 中药VS心理治疗 |
3.4 中药VS安慰剂 |
4 安全性评价 |
5 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系统评价过程中的潜在偏倚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四、氟西汀治疗产褥期抑郁症3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产后抑郁症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及逍遥散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D]. 许梦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适宜技术治疗产后抑郁的meta分析[D]. 周晓庆.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产后抑郁症的选穴规律研究[J]. 王新宇,聂文祎,楚天云,岳广欣,梁媛.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22
- [4]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神经炎症及结肠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D]. 吴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产后抑郁选穴规律分析[D]. 郭悦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产后抑郁症中医研究进展[J]. 许梦白,刘雁峰,陈家旭.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0(02)
- [7]清肝解郁饮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D]. 李慧.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百合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对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及炎症因子的影响[D]. 赵慧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9]百合地黄汤对抑郁模型大鼠血清IL-4和海马DA变化的影响[D]. 王海兰.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中药治疗产后抑郁障碍的系统评价[D]. 王斐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