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系统创造良好环境

用系统创造良好环境

一、用制度打造良好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亮[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提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王珈榕[2](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党的制度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通过党的伟大自我革命领导和推进伟大社会革命,逐步建立起一套加强党的建设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的建设进入到制度化、法治化和现代化的新境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之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开始构建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并重,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方式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全方位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在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清理、执行、监督等方面进行守正出新,使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而实现自身治理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理依据。本文在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的基础上,以新时代党的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阐释为研究起点,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法规的基本理论和中共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为理论基础,展现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的历史逻辑和宝贵经验,从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加大党内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强党内法规建设保障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从成效、问题两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现状,最后有针对性地从规范党内立法、强化党规执行、健全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推进路径。具体来说,本文对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研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阐释。分析了党内法规、党内法规制度、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等基本概念,对党内法规与党内制度、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党内法规与党的纪律、党内法规与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概念辨析,在此基础上,从党内法规的划分、特征、效力和功能等方面阐述了党内法规的科学内涵。第三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及历史基础。阐述了马列主义关于党内法规的基本理论和中共历届领导集体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这是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同时分析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基础,廓清了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沿革脉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探索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初步发展,再到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党内法规制度的初步形成,并总结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第四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下从哪些方面建设党内法规制度,通过各领域各层次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其次,在执行力度方面目前是怎么的建设阶段,从领导干部到监督体系的建设目前包含了怎样的内容;最后,从体系上,新时代下体制、注视、组织及人力资源上的建设内容。本章对以上的方面作出了详细的介绍诠释。第五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现实状况。根据上一部分阐述的新时代已有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内容,总结其当前的已取得的成效,可以看出我们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执行力、制度的长效机制、领导机制等方面已有飞跃式进步。但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分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仍然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制度体系、执行效能、保障体系等方面仍然是需要继续努力健全。第六部分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路径分析。本章针对上一部分提出得亟需解决的问题,制定了相对相对应的解决路径,更加详细的阐释如何规范党内立法、如何强化执行能力及健全监督机制。本文坚持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同时梳理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变迁;追溯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马列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法规的基本思想这一理论渊源,同时又与新时代中国的国情、党情实际相结合。本文运用跨学科分析法进行了尝试性创新。中国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发展,成功迈入了新时代。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依法度。通过结合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全面系统的阐释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使文章更具深度与逻辑性;在研究视角上,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和党治国理政的融合视域下来阐述党内法规的性质作用以及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的内容、目标和路径。

王春来[3](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在治国理政中扭住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关键,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总过程,强调制度治党、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结合。从制度治党概念的提出,到围绕制度治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论断,习近平新时代制度治党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逐渐清晰,是新时代制度治党实践的根本遵循。论文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提出制度治党的概念到制度治党的实践推进,立足于制度治党的基本理论阐述,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总结,最后落脚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总结了制度治党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路径选择。论文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作为论文主体部分,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制度治党的基本理论阐述。分析了制度治党的基本内涵,制度治党与其他相关问题如党的制度建设、政党治理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制度治党与其他相关制度如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国家制度以及政党制度的关系。第二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生成发展逻辑。探究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逻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根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制度治党思想,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治党思想,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益的思想成果,吸收和借鉴了世界现代良法善治思想。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历史逻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历史探索历程,包括从建党到新中国成立制度治党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前30年制度治党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制度治党的科学化发展、新时代条件下制度治党的定型与成熟。在此基础上,凝练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探索的宝贵经验,包括制度治党要与思想建党紧密结合、制度治党要以党的制度建设为根基、制度治党要强化制度的落实与监督以及制度治党要与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相统一。同时,分析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实践逻辑,阐述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现实成效和实践特色,现实成效包括提高了制度建设的整体水平,夯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制度基础,保证了党的领导活动在制度轨道上推进,显着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力促进了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实践特色包括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政治强党同向同行,制度治党与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制度建设与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内在关联,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紧密结合。第三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探索和内容阐释。首先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理论探索的价值与目标指向,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构建管党治党的长效机制。其次,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理论探索的治理意蕴,包括以制度治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通过制度治党实现党内治理走向良法善治,以制度治党形成全面从严治党长效机制。第三,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理论探索的内在逻辑,包括建立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解决了用什么治的问题;从建章立制转向制度治理,解决了怎样治的问题;用制度管权治吏,解决了治什么的问题。最后,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理论探索形成的主要成果,提出了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制度治党的前提,制度反腐是制度治党的重点所在,制度执行是制度治党的重要保障,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第四章是当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实践新态势与新走向。当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主要表现包括当前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出了更全面的制度保障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需要更加体系化的制度基础;分析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实践的新走向,包括以制度治党坚持党中央的权威,以制度治党涵养党内良好政治生态,以制度治党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五章为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制度治党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基本进路。指出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制度治党应聚焦和发力解决的问题,包括先行制度体系尚不够健全,部分领导干部制度意识还不够强,制度实施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制度的监督和公开机制亟待优化;然后指出了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制度治党的路径选择,包括构建制度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质量;构建制度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党员高度重视以及制度执行的自觉意识;构建制度贯彻执行体系,让制度能够真正落地生根,确保制度执行的实效性科学性;构建制度监督检查体系,维护制度执行的权威性严肃性。第六章主要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理论与实践探索的重大意义。在理论层面,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推进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创新;在现实层面,以制度治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向纵深发展,推进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的现代化,为世界提供了政党治理的中国经验;在战略层面,进一步夯实了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保障,坚持了党规党纪严于国法的基本原则,引领并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产生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党的制度建设到制度治党的提出,目的就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思想是一个完整的、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本文选取制度治党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从制度治党的角度进行切入,来展现新时代党的建设、政党治理、全面从严治党进入制度化、法治化的新阶段,有着可靠的学理基础和现实的针对性。本文在学术观点上的创新主要有:第一,把制度治党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跃升来看待,是从建章立制到制度执行的飞跃性发展,突出了新时代制度治党的特色;第二,把制度治党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视野下去考量,体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政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和指向;第三,制度治党是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有机统一;第四,制度治党的理论与实践,体现出制度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制度治党与党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反腐败斗争紧密相联、内在互动。

王南芳[4](2021)在《文化自信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反复强调文化自信,而且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提,并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这六个层层递进的词语来形容文化自信,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也充分说明文化自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化自信的提出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协调,“一手软,一手硬”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在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时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尤其在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下,各种各样的不良社会思潮使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剧烈冲击。思想文化领域一旦“根不稳”、“魂不定”,将会动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根基。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砥砺奋进的思想基础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坚定文化自信,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聚力、塑造力、生产力、防御力,有助于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价值。实现从文化不够自信到文化自信的转变,必须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艰苦的文化自信培育实践,而关于文化自信培育的研究正是当前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研究文化自信培育是对当前中国文化不够自信的理性审视,也是对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学术回应,既有助于增强我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自信水平,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又能弥补当前研究的局限,深化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意义十分显着。文化自信培育是指在深刻掌握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依靠一定的社会群体通过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方法开展的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增强我国社会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目标,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文化自信培育围绕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展开,与文化自信的重构、重塑、重建的形成机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是培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等特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对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进行深入系统探讨,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需要。文化自信培育的展开始终依靠人、围绕人并服务人。依据人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地位、任务、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文化自信培育的主体划分为文化自信培育者和文化自信培育对象,这是文化自信培育最基本构成要素。文化自信培育者肩负着教育引导培育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知识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神圣使命,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素质、良好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虽然文化自信培育具有人民性,应该面向全体中华儿女展开,但也应该有重点,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将青少年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网络大流量群体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进行深入探讨。文化自信培育者与文化自信培育对象在实践交往中要秉承平等性、亲和性、发展性的交往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革命文化自信培育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三个方面构成的系统。从结构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是基础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是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是核心内容。从层次来看,按照从低到高的原则,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可以分为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和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其中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础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中间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是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最高层次。从当前的培育状况来看,我国民众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高,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得分最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认同、低认知的现实反差,要求我们不仅要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而且要按照整体性、有序性、层次性原则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完整、结构协调和层次科学。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桥和船。推动文化自信培育实践的完备化、效果的优质化、制度的常态化,必须遵循“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的古训,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研究。随着文化自信培育的显性方法与隐性方法、线上方法与线下方法、内部方法与外部方法的综合使用,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日益呈现协同性、互补性、同构性等特征。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是由哲学方法、原则方法和具体方法构成的层次分明的系统,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问题的相关论述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的哲学方法,起到最根本的作用。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方法,是指导文化自信培育顺利实施的基本准则。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是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要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指影响文化自信培育活动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按照范围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按照外延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按照形态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按照作用来划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可以分为积极环境和消极环境。从结构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是文化自信培育的构成要素,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体系的完整性;从功能来看,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感染、导向和强化功能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培育的实效性,没有它就没有文化自信培育目标的达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对文化自信培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国内外环境的变化,科学分析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机遇与挑战,提高化危为机的能力。要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环境观的指导,秉承实事求是、方向一致、协同共振、循序渐进的优化原则,努力建设繁荣有序的经济环境、民主法治的政治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温馨乐学的家庭环境、风清气正的学校环境、文明有礼的社区环境、高效健康的工作环境,在有效应对危机中抓住新机、开拓新局,将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优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开展下去,有效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陈莹[5](2020)在《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加快人民群众、企业的办事效率,促进社会效能转型升级,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应运而生。该项改革政策不仅是落实“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推促浙江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通过政府部门的简政放权,部门协作的办理机制,“跑一次”甚至“跑零次”的办事模式,为人民群众带去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与便捷,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自2016年12月以来,缙云县紧跟省、市、县改革部署,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积极践行“放管服”改革理念,在市场监管行政审批领域探索“最多跑一次”改革路径。鉴于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依然存在公众政策理解偏差、信息数据共享不全面、业务流程不规范、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改革为切入点,在查阅行政审批及“最多跑一次”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从概念理论入手,夯实浙江省缙云县开展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与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的改革现状、取得成效与存在问题。在深刻剖析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的基础上,从开展宣传教育,强化行政指导;强化数据协同,深化信息共享;构建有效的监管与考评体系,提高业务服务水平等三个层面,提出了深化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九项具体、可行实施路径。

李旭[6](2020)在《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研究》文中指出当今社会,人类社会已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社会对于如何更好的实现“发展”的理解正在日益加深并逐渐清晰,不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长远的利益要求,在经历“黑色”发展模式的多重艰苦后,开始认真反思与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渐向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紧紧抓住现阶段我国发展的主要矛盾基础上,对发展理论进行不断创新与深化,从而提出绿色发展新理念。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是有其必然条件,首先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指导,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并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孕育和发展;其次在实践上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也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但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则是经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不断深化与完善,至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了绿色强国、绿色惠民的价值目标,科技、制度与法治、政治的保障措施,完善生态经济体系、培育绿色文化、推进绿色社会建设实践路径等内容。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蕴含丰富的价值意蕴。从理论价值角度来看,绿色发展理念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绿色发展思想。从实践价值角度来看,中国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战略,不仅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为世界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孙曈[7](2020)在《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党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政党认同是政治主体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对政党所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其对政党做出的一种肯定性的心理反映和行为表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根植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淬炼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主要特征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框架下,存在着执政党认同与参政党认同的两个维度,由于参政党与执政党在目标、利益和使命上的一致性,因此,中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携手形成了“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认同关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政治发展道路,构建了新型的中国政党制度。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参政党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一历史性文件中,将中国八个民主党派定性为“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①由此可见,中国参政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到信任,同时所肩负的使命也更加重大。但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参政党认同度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参政党在领导班子建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自身建设等还存在诸多不足,进而影响了参政党的认同度。因此,从政党认同的视角来把握我国多党合作的历史脉络,总结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探索今后参政党认同的路径,对新时代参政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总结了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脉络,论证了各民主党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探讨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认同中国共产党、发挥参政党政党功能、与执政党一道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基础。通过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问卷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参政党认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参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队伍建设、履职绩效、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认同路径,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参政党的认同度、提升中国参政党的履职能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论文内容由以下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述。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政党认同理论概念问题,如:认同、政治认同、政党认同进行界定与解读;对参政党认同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认同思想进行梳理和阐释,为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分析框架和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建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实践成果,对中国参政党认同经验进行了概括与总结。第三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认同的空间、认同的平台、自我认同层面阐明新时代参政党认同的机遇;从意识形态、信息技术、大统战工作格局、参政党履职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等层面阐述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参政党认同的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揭示出当前参政党认同面临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根据参政党认同理论,分别从政党意识形态认同、参政党队伍认同、参政党履职绩效认同、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对策。

敬敏[8](2020)在《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犯罪手段日趋复杂,社会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在正式民警人手不足的背景下,公安机关辅警队伍应运而生。不过,如何规范和改进辅警队伍管理是一个全新且亟需解决的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LQ县社会治安现状,之后详细介绍了LQ县公安局辅警队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指出了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组织身份问题、招培程序问题、考核晋升问题、待遇保障问题、工作压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论文结合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和基层实践经验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些原因包括:辅警法律地位不明确、辅警管理机制不健全、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职业保障机制不完备、勤务管理模式不合理等五个方面。基于上述的分析和总结,论文提出了LQ县公安局辅警队伍管理的改进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第一,用制度规范加强管理,明确辅警的法律地位和身份职责权限;第二,健全规范辅警管理体制,建立规范长效的招录培训机制;第三,构建合理的晋升激励和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第四,完善辅警职业保障体系,提高辅警工资福利待遇水平;第五,建立合理的勤务管理和休假机制,积极营造关爱辅警的良好氛围。本文的研究内容有助于实现警务辅助人员队伍的良性发展,为LQ县社会治安水平的提高提供基本的警务保障力量,同时也为其他市县地区辅警规范管理提供有益借鉴,助力平安中国的建设。

于瑶[9](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刘源泉[10](2020)在《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治建警是我国公安工作的优良历史传统,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推动从严治警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公安机关执法能力和政治素养的根本性建设。新时代,政治建警的统领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提升,公安机关面临新问题、新要求,如何在思想和实践上顺应时代发展形势,推进政治建警的不断深入,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加强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研究,提升基层公安民警的政治素养和忠诚品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从政治的概念出发,明确了政治建警的含义,并对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适用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其次,在制度变迁视域下,基于不同社会时期制度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建警其政治性的路径依赖,将建国以来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1949-1978年的初始期,1979-1991年的逐步发展期,1992-2012年的加速发展期,2013-2019年的全面发展期。每一阶段政治建警的发展都受到当时政治、法律等环境的影响,其具体的思想理念、制度机制、方式方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延续性和内在逻辑。接下来总结了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在抓牢思想教育、完善制度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依法从严治警、坚持从优待警、塑造公安文化六个方面的经验成就。在理论层面进行了对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历程的制度分析,即发展的动力是受到利益因素和对党忠诚及现实使命的推动,发展的方式是以强制性变迁为主的,强制性和诱致性变迁并存的方式,发展的路径是“路径依赖”下的渐进性变迁。再次,分析了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明确了新时代下公安机关基于自身职责使命所提出的的新要求,即坚持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加强公安机关的制度意识、完善政治建警的制度机制、提升政治建警的智能化水平。总结出新时代下基层公安机关推进政治建警的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制度建设存在欠缺、运行机制需要完善、方式方法存在不足的问题最后,提出加强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对策建议,一是思想观念上要积极转变;二是制度建设上要逐步完善;三是运行机制上要不断健全;四是方式方法上要主动创新。

二、用制度打造良好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制度打造良好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阐释
    2.1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相关概念
        2.1.1 党内法规
        2.1.2 党内法规制度
        2.1.3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2.2 党内法规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2.1 党内法规与党内制度
        2.2.2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
        2.2.3 党内法规与党的纪律
        2.2.4 党内法规与规范性文件
    2.3 党内法规的科学内涵
        2.3.1 党内法规的划分
        2.3.2 党内法规的特征
        2.3.3 党内法规的效力
        2.3.4 党内法规的功能
第3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及历史基础
    3.1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
        3.1.1 马列主义关于党内法规的基本理论
        3.1.2 历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基本思想
    3.2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基础
        3.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3.2.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3.2.3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3.2.4 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
第4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4.1 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4.1.1 统筹推进各位阶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4.1.2 统筹推进各领域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4.1.3 统筹推进各层面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4.1.4 统筹推进各环节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4.2 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
        4.2.1 培育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
        4.2.2 健全监督检查和追责问责体系
    4.3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保障体系
        4.3.1 体制机制保障
        4.3.2 组织机构保障
        4.3.3 人力资源保障
第5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评价
    5.1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现状
        5.1.1 初步形成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5.1.2 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不断强化
        5.1.3 建立起党内法规制度长效机制
        5.1.4 建立起党内法规制度领导机制
    5.2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作用
        5.2.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保障
        5.2.2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长远、根本之策
        5.2.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2.4 能够为世界治理以及其他国家政党治理提供借鉴
    5.3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特征
        5.3.1 坚持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相统一
        5.3.2 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统一
        5.3.3 坚持制度制定与制度执行相统一
        5.3.4 坚持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相统一
    5.4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5.4.1 党内法规制定质量有待提高
        5.4.2 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亟待完善
        5.4.3 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效能不够
        5.4.4 党内法规制度保障体系仍需提升
第6章 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6.1 规范党内立法,大力提升党内法规制度的制定质量
        6.1.1 完善党内法规制定机制
        6.1.2 扩充党内法规解释机制
        6.1.3 科学制定党内法规立法规划
    6.2 推进制度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6.2.1 形成由党章统领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框架
        6.2.2 统筹推进中央和地方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6.2.3 提升党内程序性法规与实体性法规的协调
    6.3 强化党规执行,形成高效的党内法规制度实施体系
        6.3.1 加强制度供给,健全党内法规统一发布制度
        6.3.2 强化党规意识,健全党内法规学习教育制度
        6.3.3 完善执行机制,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实施责任
    6.4 健全保障机制,形成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保障体系
        6.4.1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6.4.2 统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多方力量
        6.4.3 做好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监督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论文研究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二)基本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制度治党的基本问题阐述
    第一节 制度治党的基本内涵
        一、制度治党的概念
        二、制度治党的要素
        三、制度治党的功能
    第二节 制度治党与其他相关问题的关系
        一、制度治党与党的制度建设
        二、制度治党与执政党治理
        三、制度治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三节 制度治党与其他相关制度的关联
        一、制度治党与全面从严治党制度
        二、制度治党与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生成发展逻辑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逻辑
        一、根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制度治党思想
        二、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制度治党思想
        三、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有益的思想成果
        四、吸收和借鉴了世界现代良法善治思想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历史探索进程
        二、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历史探索的宝贵经验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实践逻辑
        一、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现实成效
        二、新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实践特色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探索和内容阐释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理论探索的价值与目标取向
        一、坚持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构建管党治党长效机制
        三、增强制度治党能力,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理论探索的治理意蕴
        一、以制度治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二、以制度治党实现党内治理走向良法善治
        三、以制度治党形成全面从严治党长效机制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理论探索的内在逻辑
        一、用什么治:建立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二、怎样治:从建章立制转向制度治理
        三、治什么:用制度管权治吏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理论探索的主要成果
        一、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制度治党的前提
        二、制度反腐是制度治党的重点所在
        三、制度执行是制度治党的重要保障
        四、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之策
第四章 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制度治党的实践新态势与新走向
    第一节 当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
        一、当前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出更全面的制度保障要求
        二、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需要更加体系化的制度基础
    第二节 当前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实践新走向
        一、以制度治党维护党中央的权威
        二、以制度治党涵养党内良好政治生态
        三、以制度治党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五章 当前加强制度治党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基本进路
    第一节 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制度治党应聚焦和发力解决的问题
        一、现行制度体系尚不够健全
        二、部分领导干部制度意识还不够强
        三、制度实施的机制体制不够完善
        四、制度的监督和公开机制亟待优化
    第二节 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制度治党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完善制度规范体系,提升党内法规制度制定的质量
        二、构建制度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党员制度执行的自觉意识
        三、构建制度执行体系,确保制度执行的实效性科学性
        四、构建制度监督体系,维护制度执行的权威性严肃性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重大意义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重大理论意义
        一、深化了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二、推进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不断创新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探索对政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一、以制度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向纵深发展
        二、以制度治党推进中国共产党自身治理的现代化
        三、以制度治党为世界提供了政党治理的中国经验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探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一、进一步夯实了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了党内法规严于国法的基本原则
        三、制度治党引领并推动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文化自信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
        一、唯物史观视域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
        二、交往视域下文化的交流和安全
        三、共产主义视域下文化建设
    第二节 列宁的文化理论
        一、文化革命理论
        二、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和改造理论
        三、文化领导权理论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概述
        二、科学把握文化与经济、政治辩证关系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
        四、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五、借鉴外来文化的精髓
        六、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七、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第三章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
    第一节 文化自信内涵的厘定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
        二、自信的内涵和特点
        三、文化自信内涵的多维解读
        四、文化自信的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文化自信培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二、文化自信培育的特征
    第三节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关系
        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区别
        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信培育的联系
第四章 文化自信培育者和培育对象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
        一、文化自信培育者的内涵和特征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的作用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的素质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对象
        一、文化自信培育对象的内涵和特征
        二、青少年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
        三、共产党员是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对象
        四、网络大流量群体是文化自信培育的特殊对象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的关系
        一、澄清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关系的误区
        二、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特征
        三、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影响因素
        四、正确处理文化自信培育者与培育对象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要素分析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基本要素
        二、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具体要素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结构分析
        一、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结构分析的必要性
        二、基础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培育
        三、重要内容:革命文化自信培育
        四、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培育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层次分析
        一、第一层次:知识层面的认知性内容
        二、第二层次:道德层面的规范性内容
        三、第三层次:政治层面的信仰性内容
第六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方法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特点和价值
        一、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内涵
        二、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类型与特点
        三、文化自信培育方法的价值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原则
        一、主导性与多样性相互补的原则
        二、平等性与层次性相协调的原则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原则
        四、渗透性与协同性相共生的原则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方法
        一、用理论点亮文化自信
        二、用实践养成文化自信
        三、用文艺滋养文化自信
        四、用网络传导文化自信
        五、用制度保障文化自信
第七章 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
    第一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类型、特征和价值
        一、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内涵
        二、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类型
        三、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特征
        四、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重要价值
    第二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宏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微观层面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建设
        一、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态度
        二、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基本原则
        三、建设文化自信培育环境的现实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综合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市场监管
        2.1.2 行政审批
        2.1.3 “最多跑一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整体政府理论
        2.2.3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第3章 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个案分析
    3.1 改革现状介绍
        3.1.1 改革历程
        3.1.2 改革内容
        3.1.3 改革举措
    3.2 改革成效
        3.2.1 审批流程全面优化
        3.2.2 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增强
        3.2.3 群众满意度提升
        3.2.4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第4章 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公众政策理解偏差
        4.1.2 信息数据共享不全面
        4.1.3 业务流程不规范
        4.1.4 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不到位
    4.2 成因分析
        4.2.1 政府宣传不到位
        4.2.2 信息数据共享存在壁垒
        4.2.3 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4.2.4 新技术手段研发滞后
        4.2.5 部门间职责复杂统筹难度大
第5章 深化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有效路径
    5.1 开展宣传教育,强化行政指导
        5.1.1 拓宽宣传渠道,强化宣传的广度与深度
        5.1.2 明确部门权责,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5.1.3 完善法制建设,提高执法问责力度
    5.2 强化数据协同,深化信息共享
        5.2.1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员专业水平
        5.2.2 破解信息孤岛,加快数据集成共享
        5.2.3 强化技术支撑,推广科技手段运用
    5.3 构建有效的监管与考评体系,提高业务服务水平
        5.3.1 规范服务,建设政府行政标准体系
        5.3.2 巩固成果,构建完备的监管体系
        5.3.3 提升效能,完善绩效考评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6)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2 绿色发展的内涵及其必然性
    2.1 绿色发展的内涵
    2.2 绿色发展的必然性
3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3.2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3.3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生态思想
4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历程
    4.1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萌芽
    4.2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
    4.3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成熟
5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
    5.1 绿色发展的价值目标
    5.2 绿色发展的保障措施
    5.3 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6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
    6.1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6.2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有助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有助于提高我国参政党的政党生命力
        3. 对中国参政党的政党社会形象塑造具有推动意义
        4. 对参政党理论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1. 关于参政党研究
        2. 政党认同理论研究
        3. 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研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 政党认同理论在西方
        2. 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政党认同研究
        (三) 文献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点
        1. 研究观点的创新
        2. 研究视角创新
        (二) 论文不足之处
        1. 对原始资料的研究不足
        2. 理论阐述中还存在不够深入、透彻的问题
        3. 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一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理论阐释
    一、 政党认同相关概念
        (一) 认同
        (二) 政治认同
        (三) 政党认同
    二、 参政党认同
        (一)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和客体
        1. 参政党认同的主体与客体界定
        2. 主体对客体认同内容界定
        (二) 参政党认同层次
        1. 参政党的情感认同
        2. 参政党的认知认同
        3. 参政党的评价认同
        4. 参政党的行为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与执政党认同的区别与联系
        (一) 二者认同的联系:具有一致性
        (二) 二者认同的区别:具有多样性
    四、 参政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意识形态影响因素
        (二) 参政党形象(组织、领导人)影响因素
        (三) 参政党绩效影响因素
        (四) 信息技术革命影响因素
    五、 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认同思想
        (一) 关于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
        (二) 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思想
        (三) 关于政党组织认同的思想
        (四) 关于执政党治理能力认同的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演进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主党派认同的历史构建
        (一) 在救亡图存中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在历史性抉择中不断构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1. 高举“和平、民主、团结”的旗帜,促进了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2. 在爱国民主运动中,各民主党派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纲领
        3. 积极响应“五一口号”,各民主党派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保障构建
        (一) 《共同纲领》在制度上培育参政党政治认同
        (二) 参与国家建设和管理打下参政党认同基础
        (三) “八字方针”构筑参政党认同的制度根基
        1. “八字方针”提供了参政党认同制度保障
        2. “八字方针”坚定了民主党派成员政党认同的信心
        3. 在各种政治考验中不忘对中国共产党认同的初衷
    三、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制度完善
        (一) 拨乱反正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期
        1. 召开政协会议,明确民主党派政党认同基调
        2. 巩固政治联盟地位,凝聚参政党认同共识
        3. 出台“十六字方针”,巩固参政党认同基础
        (二) 建章立制完善参政党认同体系
        (三) 提升绩效塑造参政党认同形象
        1. 发挥人才优势,提升参政党绩效
        2. 发挥参政党职能,突显履职成效
        (四) 强化自身建设提升参政党认同质量
        1. 政治参与体现参政党价值认同
        2. 政治交接传承参政党认同传统
        3. 强化参政党成员认同主体作用
        4. 创新履职方式,增强参政党认同评价
        (五) 出台重要法规文件为参政党认同保驾护航
    四、 中国参政党认同进入新时代
        (一)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新论断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概念的提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科学内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论断的重大意义
        (二) 参政党认同迈上新台阶
        1. 召开中央统战会议,参政党认同的一个里程碑
        2. 出台系列法规性文件,从理论、政策上加大对参政党认同
        (三) 参政党认同实践步入新境界
        1. 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参政党政治认同
        2. 强化组织建设构建参政党认同根基
        3. 履职尽责强化参政党绩效认同
        4.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赢得民众认同
        5. 在促进祖国统一中,增进海内外同胞对参政党认同
    五、 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经验
        (一) 参政党认同的根基是与执政党永葆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认同的基础是不断提升履职绩效
        (三) 参政党认同的优势是“人才兴党”战略
        (四) 参政党认同的源动力是不断创新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机遇
        (一) 新时代拓宽了参政党认同的空间
        (二) 新时代搭建了参政党认同的平台
        (三) 新时代为参政党自我认同带来机遇
    二、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 意识形态复杂化的挑战
        1. 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挑战
        2. 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3. 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二)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
        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网络党建
        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大党建”网络平台的成功构建
        3. 参政党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的滞后性
        (三) 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挑战
        (四) 参政党履职能力的挑战
        (五)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挑战
    三、 新时代参政党认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XX省部分参政党成员为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 调查基本内容
        1. 对参政党认知情况
        2. 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认知情况
        3. 参政党与意识形态
        4. 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5. 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6. 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认同情况
        7.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
        8. 对参政党认同有什么建议
        (三)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中国参政党认同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认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路径选择
        (一)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坚信者
        1. 要坚定信仰,树牢价值自信
        2. 要不断增进多党合作的政治共识
        (二)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守护者
        (三) 参政党成员要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践行者
        1.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要在思想道德建设上身体力行
        3.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4. 在网络意识形态中释放最大正能量
    二、 推动中国参政党队伍建设认同的路径
        (一) 对中国参政党领导班子的认同
        (二) 对中国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认同
        (三) 对中国参政党成员的认同
    三、 推动中国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议政绩效认同路径
        (二) 民主监督绩效认同路径
        (三) 政党协商绩效认同路径
        (四) 社会服务绩效认同路径
    四、 推动中国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认同路径
        (一) 参政党思想理论建设的认同路径
        (二) 参政党特色建设认同路径
        1. 在参政党思想建设上,在坚持政治共识的基础上要保持“求同存异”
        2. 在组织建设上注重界别特色与组织结构优势
        3. 各民主党派要在自己重点分工领域做出成绩,推出经典和品牌
        (三) 参政党基层组织建设认同路径
        (四) 参政党作风建设认同路径
        (五) 参政党制度建设认同路经
        (六) 参政党机关建设认同路径
    五、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中国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一)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1. 促进了参政党领导班子作用的发挥
        2. 思想建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3. 参政党监督机制更加完善
        4. 参政党的特色更加突出
        5. 参政党基层组织更加活跃
        6. 组织管理更加精准
        (二) 参政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参政党互联网平台技术的滞后性
        2. 参政党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员的匮乏
        3. 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的弱化性
        4. 参政党网络安全的危险性
        (三) 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参政党治理能力现代化认同路径
        1. 构建“智慧参政党”网络大数据管理平台
        2. 建立参政党大数据中心
        3. 培养参政党网络技术人才,不断增强参政党成员政党网络意识
        4.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参政党网络安全
        5. 只有线上线下联动才能取得参政党建设的双赢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参政党认同情况问卷调查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 参政党认知
    第三部分 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
    第四部分 关于参政党在意识形态的作用
    第五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领导班子及参政党代表人士的评价
    第六部分 关于对参政党履职绩效的评价
    第七部分 关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评价
    第八部分 互联网与参政党治理能力
    第九部分 (开放题)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第2章 相关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辅警
        2.1.2 辅警管理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2.2 激励理论
第3章 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LQ县治安现状
        3.1.1 LQ县基本概况
        3.1.2 LQ县治安管理现状
    3.2 LQ县公安局辅警队伍概况
        3.2.1 .LQ县公安局辅警基本概况
        3.2.2 LQ县公安局辅警基本特点
    3.3 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组织身份问题
        3.3.2 招培程序问题
        3.3.3 考核晋升问题
        3.3.4 待遇保障问题
        3.3.5 工作压力问题
第4章 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4.1 辅警法律地位不明确
        4.1.1 辅警管理法律法规缺失
        4.1.2 辅警身份认同感缺失
    4.2 辅警管理机制不健全
        4.2.1 缺乏统一规范的招录机制
        4.2.2 缺乏健全的教育培训机制
    4.3 晋升考核机制不健全
        4.3.1 缺乏规范的晋升机制
        4.3.2 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
    4.4 职业保障机制不完备
    4.5 勤务管理模式不合理
        4.5.1 工作强度大
        4.5.2 社会认可度低
第5章 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改进对策和建议
    5.1 用制度规范加强管理
        5.1.1 明确辅警的法律地位
        5.1.2 明确辅警身份和职责权限
    5.2 健全规范辅警管理体制
        5.2.1 建立统一规范的招录制度
        5.2.2 建立常态化的教育培训机制
    5.3 构建合理的晋升考核机制
        5.3.1 建立完善的晋升激励机制
        5.3.2 完善公平的绩效考核制度
    5.4 完善辅警职业保障体系
        5.4.1 提高辅警工资福利待遇水平
        5.4.2 建立抚恤和健康管理制度
    5.5 建立合理勤务管理机制
        5.5.1 建立合理的勤务和休假机制
        5.5.2 积极营造关爱辅警的良好氛围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一) 党员领导干部
        (二) 政德与政德观
        (三) 政德观培育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一) 培育主体
        (二) 培育内容
        (三) 培育方式
        (四) 培育保障
        (五) 培育环境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一) 意识形态性
        (二) 人民性
        (三) 时代性
        (四) 系统性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文献回顾
        1.2.2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新时代
        1.3.2 基层公安机关
        1.3.3 政治建警
    1.4 研究的基本构思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分析框架
    2.1 制度变迁理论
        2.1.1 制度变迁
        2.1.2 制度变迁的条件
        2.1.3 制度变迁的方式
        2.1.4 影响制度变迁的因素
    2.2 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政治建警的必要性和适用性分析
        2.2.1 必要性分析
        2.2.2 适用性分析
3 建国以来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经验分析
    3.1 建国以来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发展历程
        3.1.1 1949 -1978年新中国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初始期
        3.1.2 1979 -1991年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逐步发展期
        3.1.3 1992 -2012年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加速发展期
        3.1.4 2013 -2019年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全面发展期
    3.2 建国以来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经验成就
        3.2.1 抓牢思想教育坚定政治信仰
        3.2.2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政治建警
        3.2.3 依法从严治警净化政治生态
        3.2.4 树立宗旨意识密切警民关系
        3.2.5 坚持从优待警强化职业认同
        3.2.6 塑造公安文化营造良好氛围
    3.3 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历程的制度分析
        3.3.1 政治建警的动因
        3.3.2 政治建警的方式
        3.3.3 政治建警的路径
4 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面临的新要求
    4.1 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
    4.2 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出的新要求
        4.2.1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4.2.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4.3 对公安机关提出的新要求
        4.3.1 坚持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
        4.3.2 加强公安机关的制度意识
        4.3.3 完善政治建警的制度机制
        4.3.4 提升政治建警的智能化水平
    4.4 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存在的问题
        4.4.1 思想观念有待更新
        4.4.2 制度建设存在欠缺
        4.4.3 运行机制需要完善
        4.4.4 方式方法存在不足
5 新时代加强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的对策建议
    5.1 明确思想观念
        5.1.1 增强“四个意识”
        5.1.2 树立“四个自信”
        5.1.3 坚定“两个维护”
    5.2 加强制度建设
        5.2.1 健全党对公安工作绝对领导制度
        5.2.2 构建常态化的教育引导制度
        5.2.3 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制度
        5.2.4 完善政治建警保障制度
    5.3 健全运行机制
        5.3.1 健全聚焦问题的监督防范机制
        5.3.2 健全规范合理的考核评估机制
        5.3.3 健全科学明确的主体责任机制
    5.4 创新方式方法
        5.4.1 丰富新媒体技术运用
        5.4.2 借助心理咨询方法
        5.4.3 抓好教育实践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用制度打造良好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D]. 王珈榕. 吉林大学, 2021(01)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春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 王南芳. 湖北大学, 2021(01)
  • [5]浙江省缙云县市场监管领域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研究[D]. 陈莹. 湘潭大学, 2020(02)
  • [6]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研究[D]. 李旭.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7]中国参政党认同的历史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D]. 孙曈.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LQ县公安局辅警管理改进研究[D]. 敬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10]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政治建警研究[D]. 刘源泉.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用系统创造良好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