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头炎患者念珠菌的检测

龟头炎患者念珠菌的检测

一、包皮龟头炎患者念珠菌的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蒙[1](2021)在《皮肤菌群和皮肤物理屏障功能与包皮龟头炎的作用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包皮龟头炎是男性常见的生殖器皮肤疾病,由多种原因导致阴茎包皮和龟头皮肤发生炎症性改变。皮肤菌群是指皮肤表面栖息着许多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皮肤菌群失调可参与许多皮肤病的发生,比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痤疮和毛囊炎等。皮肤物理屏障功能是指皮肤能够抵抗微生物、摩擦、紫外线、化学物质等影响,皮肤物理屏障功能的破坏会引起皮肤过敏、感染等一些其他疾病的发生。然而,目前没有与包皮龟头炎相关的皮肤菌群测序和皮肤屏障功能检测的研究。本课题组前期通过对包皮龟头炎患者的龟头皮损处进行小样本的细菌菌群测序和皮肤物理屏障功能检测发现,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在细菌菌群上提出芬戈尔德菌属(Finegoldia)和普氏菌属(Prevotella)为可疑的致病菌。据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增加包皮龟头炎皮肤细菌菌群和真菌菌群的测序位点(龟头、冠状沟、内侧包皮和外侧包皮),以及对龟头、内侧包皮、外侧包皮和腹股沟外侧进行皮肤物理屏障功能检测(透皮水丢失、表皮含水量和p H),获得全面且系统的皮肤菌群、皮肤物理屏障功能与包皮龟头炎的关系,并评价乳酸菌、氯碘羟喹对包皮龟头炎的治疗效果。研究方法:1、本研究首先对29个健康受试者和26个非真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的龟头部位,进行皮肤物理屏障功能检测(透皮水丢失、表皮含水量和p H);同时收集该部位的皮肤细菌菌群,提取样本核酸、16s r RNA基因扩增、测序、聚类、比对、注释,获得皮损部位的细菌菌群分布及生物多样性描述;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组1使用夫西地酸(早一次1g)+保湿剂(晚一次1g),组2使用保湿剂(早一次1g)+乳杆菌(晚一次1粒),组3使用夫西地酸(早一次1g)+乳杆菌(晚一次1粒);患者使用药物十天后随访,评价各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皮肤菌群及皮肤物理屏障功能数据。2、招募到66位健康受试者(限制年龄在18-28岁),收集社会人口学数据,然后对龟头、冠状沟、内侧包皮和外侧包皮这四个位点进行皮肤细菌菌群(16s r RNA)和真菌菌群(ITS)的测序;同时对龟头、内侧包皮、外侧包皮和腹股沟外侧进行皮肤物理屏障功能检测(透皮水丢失TEWL、表皮含水量SH和皮肤表面酸碱度p H)。3、招募到包皮龟头炎患者32位,收集社会人口学数据,进行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评价氯碘羟喹治疗包皮龟头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试验,根据随机数表,将患者分为2组,一组使用氯碘羟喹实验组,一组使用氯碘羟喹基质安慰剂组:治疗2周,然后停药2周,共计4周;在入组时(W0)、治疗第一周(W1)、治疗第二周(W2)以及停药二周(W4)时随访;对龟头、冠状沟、内侧包皮和外侧包皮这四个位点进行皮肤细菌菌群(16s r RNA)和真菌菌群(ITS)的测序;同时对龟头、内侧包皮、外侧包皮和腹股沟外侧进行皮肤物理屏障功能检测(透皮水丢失TEWL、表皮含水量SH和皮肤表面酸碱度p H);与第二部分的健康受试者进行水平比较,以及治疗过程中的实验组和安慰剂组的组间比较和各组的前后比较。结果:1、区分健康受试者(HC,n=29)中包皮超过冠状沟的组(HCRP,n=20)和包皮未超过冠状沟的组(HCNP,n=9),HCRP比HCNP表现为高TEWL、高SH。包皮龟头炎患者(BP,n=26)中25/26表现为包皮超过冠状沟,BP和HCRP比较,发现BP有低SH和高p H。使用药物如夫西地酸(第一组)、乳酸菌(第二组)、两者联合(第三组)治疗后,第一组严重程度评分改善率为89.5%,第二组为70.2%,第三组为80.8%。但是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没有发生明显改变。通过水平比较健康受试者和患者,发现患者有明显较多的二路普氏菌(Prevotella bivia)和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且这两菌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治疗后发现二路普氏菌(Prevotella bivia)在乳酸杆菌的干预下明显减少,但是葡萄球菌属明显增多。2、对于66个健康受试者的龟头、内侧包皮、外侧包皮和腹股沟外侧四个位点的皮肤屏障功能检测,发现龟头和内侧包皮的SH和TEWL受包皮覆盖程度的影响,覆盖越多,SH和TEWL越高,维持了一个高水平的含水量和透皮水丢失。阴茎皮肤表面p H值均为5.5左右,不受检测位点和包皮长度的影响。健康受试者皮肤真菌和细菌的菌群生态学分析,在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上,龟头、冠状沟、内侧包皮三个位点间均无差异,外侧包皮与这三个位点有显着性差异。在细菌中多见葡萄球菌、棒状杆菌、普氏菌、大芬菌和卟啉单胞菌;在真菌中多见马拉色菌。3、招募到32个包皮龟头炎患者,与上述的66个健康受试者相比,患者频率较多的是吸烟、饮酒,性生活人数占比高;和健康受试者相比患者的龟头、内侧包皮、外侧包皮和腹股沟外侧四个位点的皮肤屏障功能仅表现出龟头和内侧包皮的低SH。由于本双盲实验的盲底还未揭晓,其中组A的W1严重程度改善率平均值为51.7%,W2改善率平均值为84.8%,W4改善率平均值为78.3%;组B的W1改善率平均值为66.7%,W2改善率平均值为90.8%,W4改善率平均值为86.5%。依据患者细菌和真菌菌群分析,二路普氏菌(Prevotella bivia)、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阴道厌氧球菌(Anaerococcus vaginalis)、凝固拟杆菌(Bacteroides coagulans)等细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等真菌可能参与了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过程。结论:1、乳酸菌对于疾病皮肤菌群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对包皮龟头炎有较好的症状改善率以及能够改善包皮过长营造的厌氧环境,对于在临床上多见的包皮过长型的龟头炎患者,乳酸菌治疗值得尝试。二路普氏菌(Prevotella bivia)可能是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而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可能仅起到辅助致病作用。2、在阴茎龟头和内侧包皮的皮肤屏障功能SH和TEWL上,数值受到包皮长度的影响,覆盖面积越大则SH和TEWL越高。阴茎皮肤表面p H值均为5.5左右,不受检测位点和包皮长度的影响。阴茎龟头、冠状沟、内侧包皮和外侧包皮四个位点在细菌和真菌菌群结构上,外侧包皮是不同于其他位点的,内侧包皮和龟头在各方面比较类似。细菌多见葡萄球菌、棒状杆菌、普氏菌、大芬菌和卟啉单胞菌;真菌多见马拉色菌。3、包皮龟头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与包皮覆盖的程度无关,但包皮覆盖程度较多的患者,其严重程度普遍较重。龟头和内侧包皮的皮肤物理屏障功能里的表皮含水量可以用来区别疾病或健康状态,患者的表皮含水量下降;皮肤表面p H变化不明显,不受到包皮覆盖程度或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依据患者细菌和真菌菌群分析推测,二路普氏菌(Prevotella bivia)、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阴道厌氧球菌(Anaerococcus vaginalis)、凝固拟杆菌(Bacteroides coagulans)等细菌;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等真菌可能参与了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过程。

刘斌[2](2021)在《包皮龟头炎患者的真菌感染情况和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包皮龟头炎患者的真菌感染情况及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为包皮龟头炎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医院临床收治的包皮龟头炎患者中选取504例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真菌感染情况和真菌耐药性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04例患者,真菌感染患者168例,真菌感染率为33.33%。168例真菌感染患者共检出真菌168株,其中白念珠菌127株,感染率为25.20%;非白念珠菌41株,感染率为8.13%。41株非白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15株、热带念珠菌11株、近平滑念珠菌8株、克柔念珠菌6株、季也蒙念珠菌1株,分别占36.59%、26.83%、19.51%、14.63%、2.44%。白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100.00%、96.85%、93.70%、57.48%。非白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咪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2.68%、85.37%、58.54%、39.02%和39.02%。结论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能为临床治疗包皮龟头炎提供较为准确的临床依据,可以有效的控制和减少真菌耐药性的产生,具有显着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鹏,柴宝,钟萍,徐丽红,许嘉璐,黄显[3](2021)在《细菌性包皮龟头炎50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细菌性包皮龟头炎的致病菌种及其临床特征,为临床医生对该病的正确识别提供帮助。方法对包皮龟头炎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记录临床症状、体征,并做病原学检查。结果 50例细菌培养阳性包皮龟头炎患者,共培养出53株,13种细菌,检出率最高的前四位菌种依次是表皮葡萄球菌15株(28.30%)、无乳链球菌8株(15.09%)、化脓性链球菌6株(11.32%)、大肠埃希菌6株(11.32%)。表皮葡萄球菌感染通常临床症状轻微,病程慢性,常表现为包皮、龟头红斑,干燥、脱屑或包皮垢增多。无乳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感染通常临床症状较重,呈急性病变。无乳链球菌及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常表现为包皮、龟头弥漫性红斑、糜烂、渗出;大肠埃希菌感染通常表现为包皮、龟头弥漫性红斑、丘疹、糜烂或密集乳酪样斑点、丘疹、糜烂。结论无乳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为引起包皮龟头急性病变的主要致病菌种;表皮葡萄球菌为引起包皮、龟头慢性病变的主要致病菌种。

毛建勋,徐宏慧,林俊萍,高兴华,张丽[4](2019)在《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及健康包皮龟头的皮肤性状检测》文中研究表明包皮龟头炎是男性常见的生殖器疾病,表现为同时累及阴茎、龟头及包皮的炎症,其发生及发展与微生物定植活动可能有关[1]。Lisboa等[2]报告最常见的定植微生物为白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B、D组链球菌,其中白念珠菌感染约占32。包皮龟头部位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包皮过长及功能障碍是包皮龟头炎发病的一

毛建勋[5](2019)在《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包皮龟头部位皮肤屏障功能及菌群分布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包皮龟头炎(Balanoposthitis)是男性常见的生殖器疾病,同时累及阴茎龟头及包皮的炎症称为包皮龟头炎。其中念珠菌感染约占32%,采用抗真菌制剂是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正确方法,但对于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尚无科学的诊断方法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目前对于包皮龟头炎的严重程度评价缺乏客观的临床指标,单纯使用临床查体和病变累及范围在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时均可能带有主观性。皮肤表面菌群改变和屏障功能受损在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痤疮和酒渣鼻等炎症性皮肤疾病中均有出现,而且菌群和屏障功能之间也存在联系。目前尚无包皮龟头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和菌群分布的相关研究。通过检测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治疗前后皮肤屏障功能和菌群分布,探究致病原因。采用夫西地酸、乳杆菌和保湿剂治疗,观察疗效、屏障功能及菌群的影响,探寻新的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临床表现为包皮龟头炎且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的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30名。选取包皮龟头部位无皮疹的健康受试者32名,按包皮长度分为包皮过长组及正常发育组。检测患者以及健康受试者包皮龟头部位的经表皮水分丢失(TEWL)、角质层含水量、pH值。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B、C三组,分别外用夫西地酸与保湿剂、乳杆菌与保湿剂以及夫西地酸与乳杆菌与保湿剂治疗10天,并检测患者治疗后皮肤屏障功能指标。检测包皮过长组、正常发育组及治疗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包皮龟头部位菌群分布情况。本研究通过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批件文号[2018]2018-193-2)。结果:患者皮损处与正常发育组和患者非皮损处相比TEWL显着升高。包皮过长组相比于正常发育组,TEWL及角质层含水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皮损处及非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比包皮过长组均显着升高。,患者皮损处pH值比非皮损处及健康受试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非皮损处与健康受试者pH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治疗后,各组症状评分均下降,部分患者症状完全消失。三种治疗方法间有效率比较没有差异。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在所有样本中丰度较低。大芬属(Finegoldia)和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在患者皮损部位丰度明显增高,治疗后丰度下降,接近健康受试者。厌氧球菌属(Anaerococcus)和不解糖嗜胨菌属(Peptoniphilus)在患者皮损处丰度高于健康受试者,在治疗后丰度下降,接近健康受试者。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存在于所有样本中,在采用乳杆菌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的样本中丰度有所增加。结论:本研究发现大芬属和普雷沃氏菌属为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可疑致病菌。厌氧菌属丰度升高可能诱发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皮损部位皮肤屏障受损。包皮过长者包皮龟头部位屏障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皮肤屏障功能的检测指标可以作为评价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本研究外用乳杆菌、夫西地酸乳膏和保湿剂治疗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有效,说明屏障功能损害及菌群失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作用。屏障功能的修复及调整菌群数量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王莎,李锐,陈小强[6](2018)在《不同疗法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降低临床上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寻求更优治疗方案,探讨3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湖北武汉解放军第一六一医院于2015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83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平均每组患者61例。其中甲组患者均采用中药液外洗包皮龟头进行治疗,2次/d,5 min/次;乙组患者均采用苦参凝胶进行治疗,2次/d;丙组患者均采用克霉唑乳膏进行治疗,2次/d,同时口服200 mg的伊曲康唑胶囊,1次/d。所有患者均以1周为1个治疗疗程,判定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各组患者的龟头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镜检。结果甲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2%,均显着高于乙组患者和丙组患者的83.61%和85.25%(均P<0.05)。甲组患者转阴率为91.80%,乙组患者的转阴率为72.13%,丙组患者的转阴率为93.44%,甲组和丙组患者的念珠菌转阴率均显着高于乙组患者(均P<0.05),但是甲组和丙组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甲组患者有3例患者出现龟头肿痛,乙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龟头肿痛,丙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现龟头肿痛,且有35例患者出现腹泻、食欲减退、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停药后所有患者的不良症状均自行消失。其中丙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甲组和乙组患者(均P<0.05)。结论在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时采用中药液外洗比其他2种治疗方法具有更高的念珠菌转阴率,并且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也更具有优势,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袁艳丽,焦来文,俞晨[7](2018)在《蒲地蓝消炎液联合外用碘伏对假丝酵母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局部炎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口服蒲地蓝消炎液联合外用碘伏对假丝酵母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局部炎症的影响。方法 :临床收集96例假丝酵母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前者予2%的咪唑康乳膏外涂,后者予蒲地蓝消炎液联合外用碘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清除率、治疗有效率及瘙痒、糜烂、水疱、红斑、丘疹及浸渍的消退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清除率和治疗有效率更高(χ2=4.800,4.909,P<0.05),分别为91.67%和97.92%,瘙痒(1.27±0.14)d、糜烂(4.52±0.55)d、水疱(3.32±0.41)d、红斑(1.36±0.31)d、丘疹(5.58±0.56)d及浸渍(2.34±0.42)的消退时间更早,差异均存统计学意义(t=-12.055,-15.370,-11.957,-13.504,-13.327,-12.093,P<0.01)。结论:蒲地蓝消炎液联合外用碘伏治疗能明显提高假丝酵母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的清除率及治疗有效率,并且缩短该类患者病患部位水疱、红斑、丘疹的消退时间,控制局部炎症的发生发展,促进病情的康复,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

刘明,吴丹,王丽丽[8](2017)在《氯碘羟喹在念珠菌性龟头炎中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氯碘羟喹在念珠菌性龟头炎中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6例念珠菌性龟头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伊曲康唑组)43例和观察组(氯碘羟喹联合伊曲康唑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及外周血、皮损处免疫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症状体征评分及皮损处免疫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症状体征评分显着地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及皮损处免疫功能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碘羟喹在念珠菌性龟头炎中的临床疗效较好,且可有效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本药适用于念珠菌性龟头炎的治疗。

吴秀全,杨俊岑[9](2017)在《包皮龟头炎患者超高倍镜下病原体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包皮龟头炎患者生殖器分泌物超高倍镜下病原体分布规律。方法:包皮龟头炎患者200例,对其生殖器分泌物进行超高倍镜下检测,研究病原体分布规律,并观察该组患者年龄、病程分布情况。结果:经超高倍镜检测,200例包皮龟头炎患者中,G+球菌感染占42%,真菌感染占30%,支原体感染占18%,未见致病菌占2%,混合感染占8%。年龄分布中,25岁以下占18%,2545岁占69%,45岁以上占13%。病程分布中,1周以下占52%,18周占39%,8周以上占9%。结论:包皮龟头炎患者生殖器分泌物超高倍镜下检测,G+球菌感染所占比例最大,真菌感染次之。发病年龄,中青年居多。病程1周以下者居多。

洪志明,陈德宁,周文彬,黄忠旺,王全[10](2016)在《中药液外洗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药液外洗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收治的180例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G1、G2和G3组,每组各60例。G1组患者采用中药液外洗包皮龟头,1次5 min,早晚各1次;G2组患者采用苦参凝胶外用,早晚各1次;G3组患者采用克霉唑乳膏涂抹,早晚各1次,并配合伊曲康唑胶囊200 mg口服,1日1次,3组的疗程均为7 d。疗程结束后立即进行疗效判定,并从包皮龟头处取分泌物进行镜检及真菌培养。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好转,G1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G2、G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G3组患者念珠菌转阴率较G2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G1、G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苦参凝胶、克霉唑外用+伊曲康唑口服比较,中药液外洗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更具有优势,念珠菌转阴率高,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二、包皮龟头炎患者念珠菌的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皮龟头炎患者念珠菌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皮肤菌群和皮肤物理屏障功能与包皮龟头炎的作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非真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的龟头皮肤菌群和皮肤物理屏障功能在疾病水平以及治疗前后的差异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药物
        2.1.1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2.1.2 药物、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研究对象分组和治疗方法
        2.2.2 疾病严重程度评价、龟头皮肤屏障测量和皮肤菌群采样
        2.2.3 皮肤拭子核酸提取,扩增,测序,聚类,比对,注释
        2.2.4 分析菌群微生态学特征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受试者临床资料、皮肤屏障功能和严重程度
        3.1.1 受试者社会人口统计学
        3.1.2 受试者疾病严重程度、皮肤屏障功能变化
        3.2 健康受试者和患者的横向比较菌群分析
        3.2.1 菌群物种分布情况
        3.2.2 菌群Alpha多样性
        3.2.3 菌群Beta多样性
        3.2.4 差异物种分析
        3.3 患者治疗前后纵向比较菌群分析
        3.3.1 菌群物种分布情况
        3.3.2 菌群Alpha多样性
        3.3.3 菌群Beta多样性
        3.3.4 热图和差异物种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健康成人龟头、冠状沟、包皮内和包皮外处的皮肤屏障功能测定和细菌、真菌菌群的检测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排除标准
        2.1.2 药物、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健康受试者个人信息收集
        2.2.2 皮肤屏障测量和皮肤菌群采样
        2.2.3 皮肤拭子核酸提取,扩增,测序,聚类,比对,注释
        2.2.4 分析菌群微生态学特征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受试者临床资料
        3.1.1 健康受试者社会人口统计学
        3.1.2 健康受试者皮肤屏障功能
        3.2 各皮肤位点的细菌菌群结果
        3.2.1 细菌物种分布情况
        3.2.2 菌群Alpha多样性
        3.2.3 菌群Beta多样性
        3.2.4 热图和差异物种分析
        3.3 各皮肤位点的真菌菌群结果
        3.3.1 真菌物种分布情况
        3.3.2 真菌菌群Alpha多样性
        3.3.3 菌群Beta多样性
        3.3.4 热图和差异物种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评价氯碘羟喹治疗包皮龟头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药物
        2.1.1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排除标准
        2.1.2 药物、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研究对象分组和治疗方法
        2.2.2 疾病严重程度评价、龟头皮肤屏障测量和皮肤菌群采样
        2.2.3 皮肤拭子核酸提取,扩增,测序,聚类,比对,注释
        2.2.4 分析菌群微生态学特征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受试者临床资料
        3.1.1 受试者社会人口统计学
        3.1.2 患者入组水平的皮肤屏障功能
        3.1.3 受试者疾病严重程度、皮肤屏障功能变化
        3.2 各皮肤位点的细菌菌群结果及其分组变化
        3.2.1 细菌物种分布情况
        3.2.2 菌群Alpha多样性
        3.2.3 菌群Beta多样性
        3.2.4 热图和差异物种分析
        3.3 各皮肤位点的真菌菌群结果及其分组变化
        3.3.1 真菌物种分布情况
        3.3.2 真菌菌群Alpha多样性
        3.3.3 真菌菌群Beta多样性
        3.3.4 热图和差异物种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包皮龟头炎、皮肤屏障和相关皮肤菌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包皮龟头炎患者的真菌感染情况和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患者真菌感染整体情况
    2.2 真菌感染分布
    2.3 非白念珠菌的分布
    2.4 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
3 讨论

(3)细菌性包皮龟头炎5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病原体检查结果
    2.3 临床表现
        2.3.1 急性病变
        2.3.2 亚急性病变
        2.3.3 慢性病变
    2.4 感染不同菌种的临床特点分析
3 讨论

(4)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及健康包皮龟头的皮肤性状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皮肤屏障功能参数测定
        1.2.2 测量环境及要求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2.2 各组包皮龟头部位经表皮水分丢失值比较
    2.3 各组包皮龟头部位角质层含水量比较
    2.4 各组包皮龟头部位pH值比较
3 讨论

(5)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包皮龟头部位皮肤屏障功能及菌群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分组
    2.2 试剂、仪器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皮肤屏障功能检测结果
    3.3 16s rRNA基因测序检测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不同疗法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2.2 比较3组患者的念珠菌转阴情况
    2.3 比较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 讨论

(7)蒲地蓝消炎液联合外用碘伏对假丝酵母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局部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8)氯碘羟喹在念珠菌性龟头炎中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检测方法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损组织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3 讨论

(9)包皮龟头炎患者超高倍镜下病原体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原体分布
    2.2 年龄分布规律
    2.3 病程分布规律
3 讨论

(10)中药液外洗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3组患者念珠菌转阴情况比较
    2.3 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4 随访
3 讨论

四、包皮龟头炎患者念珠菌的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菌群和皮肤物理屏障功能与包皮龟头炎的作用关系研究[D]. 李蒙.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包皮龟头炎患者的真菌感染情况和敏感性分析[J]. 刘斌.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1(02)
  • [3]细菌性包皮龟头炎50例临床分析[J]. 王鹏,柴宝,钟萍,徐丽红,许嘉璐,黄显.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05)
  • [4]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及健康包皮龟头的皮肤性状检测[J]. 毛建勋,徐宏慧,林俊萍,高兴华,张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9(08)
  • [5]非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包皮龟头部位皮肤屏障功能及菌群分布的研究[D]. 毛建勋.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6]不同疗法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J]. 王莎,李锐,陈小强. 吉林中医药, 2018(03)
  • [7]蒲地蓝消炎液联合外用碘伏对假丝酵母菌性包皮龟头炎患者局部炎症的影响[J]. 袁艳丽,焦来文,俞晨. 陕西中医, 2018(01)
  • [8]氯碘羟喹在念珠菌性龟头炎中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J]. 刘明,吴丹,王丽丽. 中国性科学, 2017(10)
  • [9]包皮龟头炎患者超高倍镜下病原体分析研究[J]. 吴秀全,杨俊岑. 中国性科学, 2017(02)
  • [10]中药液外洗治疗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的疗效观察[J]. 洪志明,陈德宁,周文彬,黄忠旺,王全.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09)

标签:;  ;  ;  ;  ;  

龟头炎患者念珠菌的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