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驱动的主体互动”模型的应用

“媒体驱动的主体互动”模型的应用

一、“媒体载动主体互动”模式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罗罗[1](2021)在《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

徐亚新[2](2021)在《智媒时代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研究 ——以四家世界性通讯社为例》文中提出智能媒体时代背景下,伴随着媒介技术与通讯技术的不断革新,新型媒介传播形式短视频应运而生,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面临着社交媒体平台上短视频带来的冲击,国家通讯社要想占据媒体主导地位,巩固其舆论领导地位,就要开展短视频新闻领域的探索。短视频新闻是一种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视听元素于一体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用户带来全新的视觉与听觉方面的体验,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程度的吸引用户的视觉与听觉等感官的注意力,提高了短视频新闻的视觉传播效果。因此,以四家世界性通讯社(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在YouTube平台上的普通短视频新闻、360度全景新闻以及新华社客户端独有的“AI合成主播”短视频新闻等三种不同类型的短视频新闻进行研究,探索其在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方面的特征,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5G通信技术对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的影响。在新闻媒体行业、国家政策、媒介技术等的推动下,短视频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媒体传播信息的新方式。通过研究发现,智媒时代四家世界性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实现了“再现真实”与“虚拟现实”的相互融合;从“视觉消费”向“视觉建构”转变;以及视觉信息交互模式的转变等方面的视觉传播变化。其次,通过短视频新闻视觉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智媒时代四家世界性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特征。此外,还从用户视角对智媒时代四家世界性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智媒时代四家世界性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但从目前来看,四家世界性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方面,存在注重沉浸式体验,容易造成真假难辨;泛视觉化,形式大于内容;将局部画面示为整体,视频画面断裂失真等问题。因此,新闻媒体在发展短视频新闻时应在注重视觉表达的同时,挖掘短视频新闻的价值;注重新闻画面的审美,避免内容同质化;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实现动态化的视觉呈现;拓宽新闻画面视觉表现形式;建立短视频新闻视觉设计团队,提升媒体团队的视觉传播力等方式促进短视频新闻的视觉传播与发展。

计丹丹[3](2021)在《新冠疫情下“丁香医生”的健康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一直是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信息的传播日益增多。到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已经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载体。2019年12月31日,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使得健康问题再次被推向热议的高潮。在这场疫情防控的健康信息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凭借其出众的传播策略得到大众认可和信任。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要素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例如使用SPSS对创新的传播板块和恐慌期、“封城期”、复工期三个时间段的推文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创新板块的颜色、形式及数据来源和推文的主题、功能、形式、篇幅等,并通过问卷调查对使用“丁香医生”的用户画像、偏好及传播效果加深了解。研究发现,“丁香医生”在疫情期间发布的新板块界面清晰,表现形式多样,简明扼要交互性强,数据内容权威。推文作者责任明晰,具有较强的信服力,主题十分丰富,包括养生、辟谣、防病、销售、故事、新冠、其他等几个大类。其中养生、新冠类更受用户的关注,阅读量和点赞量相对更高。推文形式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居多,推文篇幅长短适中,风格幽默,紧跟时事热点,追逐潮流,经常使用流行词汇,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另外“丁香医生”还存在严重的“标题党”现象,且销售推广软文占比也较多,受众群体受限,影响传播效果。自媒体在开展健康传播时,需要明确传播主体的个人责任,传递正确的健康信息。其次,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合理分配选题,充分发挥平台功能,科普平台并不是销售平台。再次,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避免死板、说教。同时,标题制作要在吸引受众与去低俗化之间找平衡点,拒绝“标题党”消耗用户忠诚度。最后要创新传播板块,简化操作流程,增加推文形式,加强特色服务,对上用户口味,才能提升传播效果。

李龙[4](2021)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图像自出现以来,它便对人类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它是我们透视历史的一面镜子。摄影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丰富了图像的表现形式,也丰富了新闻的报道方式。新闻图像以其独特的形式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了特殊地位。一方面它打破了传统文字报道的枯燥无趣,给受众带来了更富有趣味性的新闻阅读体验,另一方面它弥补了传统文字报道现场感缺失的不足,可以更直观地再现新闻现场。本文从图像叙事的角度出发,以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图像为研究对象,借助叙事学、图像叙事学、空间叙事学等为理论支撑,通过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来探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图像是如何进行叙事的。具体而言,本文是在分析新闻媒体中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新闻报道图像,来揭示新闻图像如何叙述突发公共事件,以此来揭示新闻报道实践中选用图像的一般规律和图像叙事的特点。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绪论包括选题来源、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界定,并对以往的相关研究文献做了综述。既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为新闻报道带来了丰富的图像,新闻图像的广泛使用为图像叙事提供了可能。第一章主要探讨的是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图像为什么能进行叙事。在本章中我从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图像的分类、新闻图像中的语图关系以及新闻图像中的时空转化三个大方面做了分析。第二章则重点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如何叙事做了分析,在本章中我从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中的叙事者、人物、叙事时间线和修辞手法四个方面做了分析,这四个方面相互作用,从使得新闻图像能够对突发公共事件形成完整叙事。第三章则是分析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图像叙事在传播中带来的影响。突发事件的报道中,新闻图像叙事增强了媒介对突发事件的议程设置,它也放大了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并最终强化了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记忆和回忆。本文研究发现,新闻图像叙事在叙事的一些方面与新闻文本叙事有共同点,但是新闻图像叙事又不同于文本叙事,图像必须借助文本才能实现清晰明确的叙事线。但是,图像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增强了它的叙事能力,更容易引发公众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记忆和回忆。

朱笑[5](2021)在《新媒体视域下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研究》文中指出在新媒体的技术发展和传播背景下,以传统印刷纸媒为主的时尚杂志开始向数字化方向转型。新媒体视域下时尚杂志的视觉信息,包括结构型信息和体验型信息,主要基于微博、微信和移动客户端APP。现有研究中,对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的系统性和实证性研究尚为少数。本文以国内时尚杂志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中的视觉信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资料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梳理了时尚杂志由纸媒向数字化发展的历程,以及新媒体的影响与技术应用。通过对时尚杂志的五种视觉信息构成要素进行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其表现特征。利用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比较时尚杂志纸媒与微信公众号在感官体验、信息体验、互动体验和情感体验四个维度的受众体验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引入阅读时长这一影响因素,讨论其与受众体验的影响关系和程度。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的设计方法,优化受众的时尚感知。通过对时尚杂志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中的视觉信息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第一部分阐述了新媒体、时尚杂志和视觉信息的定义与特征,重点分析了新媒体对时尚杂志视觉信息在阅读方式、路径和区域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流媒体、VR和AR四种新媒体技术在时尚杂志视觉信息中的应用。新媒体的传播与技术应用,为时尚杂志的数字化转型和视觉信息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2)第二部分梳理了时尚杂志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中的文字、图片、色彩、版式、视听五类构成要素,通过与纸质杂志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其主要特征为动态性、虚拟性、互动性。(3)第三部分比较了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与纸媒在感官、信息、互动和情感四个维度的体验差异,通过问卷调研,并利用SPSS和AMO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证明:时尚杂志微信公众号的受众体验总体上优于纸媒,提升了视觉感知度和信息认知度。此外,将阅读时长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情感体验对阅读时长的影响最大。(4)第四部分探索了时尚杂志在新媒体中视觉信息设计方法,基于视觉信息的构成要素和受众体验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提出动态化、简约化、趣味化和互补化四种设计方法,为时尚杂志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视觉信息提供具有可行性的设计参考。

王喆[6](2020)在《苏州缂丝的多元化视觉传播研究》文中提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缂丝具有突出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织中之圣”。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经济和科技结合,打造“科技+文化”、“创意+文化”的路线,使大众接受非遗文化的意愿也显着提高。伴随着“文化消费”理念的影响,苏州缂丝也在尝试通过视觉传播的方式融入大众日常生活。本研究基于视觉传播的视角,参考传播学中“5W”的传播结构,尝试从视觉内容、受众、视觉媒介三个方面构建苏州缂丝的视觉传播系统设计方法,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传播研究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对苏州缂丝的历史发展、生产工艺和织造技法、传播现状分别进行了概述。其历史发展主要概括为诞生期、发展与鼎盛期、衰落期三个阶段,从历史背景、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等方面叙述。生产工艺与织造技法分别从工具与原料、工艺流程和织造技法进行论述,其中工艺流程的叙述结合了本人的缂丝实践经历。传播现状基于市场调研,从苏州缂丝的传播现状与困境两方面进行分析,发现苏州缂丝具有传统化图案限制了传播审美、传播主体变化以及传播内容单一的问题。其次,本研究认为视觉传播过程与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针对苏州缂丝研究对象,将研究重点放在视觉传播内容和受众分析上。对苏州缂丝在图案题材、色彩、构图和材质方面进行特征分析,并在视知觉理论的指导下,从视觉认知、视觉表征、视觉修辞和视觉美学特征四个部分分析苏州缂丝的视觉特性,最终探讨苏州缂丝进行视觉传播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接着在受众心理需求和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基础上对苏州缂丝的受众进行认知程度的研究。通过问卷分析了解大众对苏州缂丝的认知程度、风格偏好和传播意愿等,并在深度访谈中对苏州缂丝受众的接受心理、传播渠道、文化需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总结受众特征,为视觉传播系统设计方法提供支持。最后,苏州缂丝的视觉传播系统方法从视觉信息、视觉媒介和受众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视觉信息设计方法从设计理念、视觉表现和叙事内容三个方面完成视觉内容的设计过程。视觉媒介的选择从传统媒介、新媒介以及整合媒介三方面分别对应受众的娱乐化、立体化和参与体验化需求。受众培养则是基于受众圈层的特征,指导缂丝在实体和虚拟传播过程中的层级化发展,探讨如何突破圈层,促进受众在不同圈层间的流动,从而实现缂丝的全方位传播。

刘言武[7](2020)在《一战华工史研究的拓展:纪录片资料的挖掘和应用》文中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百余年,这场战争虽然主要发生在欧洲,但却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华工作为中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力军,帮助协约国集团取得“文明之战”的胜利。与此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的沙俄政府也招募了约20万一战华工。在这场战争中,数量众多的一战华工代表中国,用特殊的方式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学界对一战华工的贡献和影响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一战华工这段历史的影像资料的运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在向民众传播和宣传华工历史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缺陷。本文以相关的华工纪录片和当时一战时期留下的影像资料为基础,结合历史学、传媒学的理论研究方法,阐述纪录片解读华工历史的优势,并总结纪录片的历史叙事形式和历史社会功能,为解读历史提供更好的借鉴和经验。论文主要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指出华工研究的缘起和意义,梳理国内外学界对华工问题已有的研究,发现其中有待提升的研究空间和论述,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纪录片对历史真实的建构。本章通过历史纪录片对历史真实的构建、历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以及一战华工纪录片的发展,来阐明为什么通过纪录片来研究一战华工史。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一种历史认知型叙事,其中既包含对客观史实、史料的成效,也包含对历史的认知——即阐明观点。本章通过介绍华工纪录片的资料,来阐述一战华工的历史纪录片如何用直观的画面和生动的表达形式记录历史事件、书写历史进程,找到历史观念与历史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共通之处。华工纪录片同时也代表着纪录片制作人和其所在的国家对历史的政治立场、对社会发展的认知与看法。目前的学者研究中大多使用官方文件、政府资料、统计数据等一般性档案,但该问题的研究对象是华工这一特殊群体,是活生生的、具有主体意识和感情色彩的“人”,共情能力十分重要,应该更多要重视口述史料、私人日记、影音视频的史料价值。影像传播的优势在于其叙事性和表现手法更大众化,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段不同于传统的文献史、档案史,它大大降低了历史叙事的门槛。对华工史进行普及和研究方面,现代传媒手段体现出巨大的优势。通过充分利用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让一战华工问题可以更加深入人心,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第二章是纪录片中华工的生活经历。本章将结合历史学视角与社会学方法,研究主要国家(英、法、俄)的招募方式、一战华工作为外来群体与当地社会的互动等问题,其中既包括协约国集团对一战华工的管理和监督,也包括一战华工对当局政策的反应,以更微观的角度分析一战华工的处境、一战华工与当地社会的互相认知。第三章剖析了纪录片视角下的华工问题阐释。本章将利用纪录片中对一战华工形象的描述,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历史学视角和传媒学的方法,对一战华工作为外来群体与当地社会的互动进行研究。具体包括协约国各国对一战华工的态度,特别是各国对于中国劳工的“标签化”认知,以及一战华工对当局政策的反应。这些研究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以及一战华工身上所包含的多元文化属性——既有东方人的传统特质,也有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为研究20世纪初海外华人社会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素材。第四章分析了华工在接受教育后的改变以及民族觉醒。华工所受的教育给这个特殊的群体带来了本质上的改变,也对他们日后回到中国,推动社会改革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中国第一批勤工俭学的学生奠定了基础。一战华工军团成为跨文化交流的载体,正是受他们的影响法国才制定了对华友好的移民政策,也为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未来中国的领袖到法国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战华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被动地卷入到这场欧洲列强间的战争,但在客观上接受了一场民族主义、民主观念与阶级斗争思想的洗礼,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先锋。一战华工群体在海外成为进步思想的试验场,为国内的思想运动与革命运动提供了间接经验,其中多人也成为革命的参与者。第五章探讨了华工纪录片的价值与功能。纪录片作为一种新型的解读历史的形式,不但是历史的解读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作为纪录片的制作者,他们将文献历史转述成鲜活的历史影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阅读历史的新的形式,是历史记忆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传播者。通过华工纪录片解读历史的实例分析纪录片的历史叙事特点和历史社会功能。通过分析一战华工纪录片的影像叙事,我们发现,它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为切入点,以现代历史学家的视角,对华工对一战和中国的影响进行重新解读。同时华工纪录片运用的一战时期拍摄的影像资料来佐证历史,把战争的亲历者与历史相结合,为观众提供可靠的心态史内容。用华工的回忆录和他们后代的采访来作为研究资料,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引起共鸣。第三部分为结论。纪录片作为“记忆消费”极具影响力的形式之一,为人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一种影像传播的思路。华工纪录片重组影像史料、建构历史叙事的媒介尝试,以传媒记忆的方式让人们更加了解一战华工的历史。同时,华工纪录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尘封的历史记忆,强调普通民众对历史的作用,实现了提升国家荣誉感、民族凝聚力的传播效果。

郁有凯[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视觉被看作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家看来,眼睛比耳朵可靠,视觉享有至高地位。巴拉兹认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是电影的诞生,认为印刷文化越来越让位于视觉文化。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也指出了电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变革。电影的出现说明了人类传递信息和意义的方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语言把握世界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图像把握世界成为可能。海德格尔也认为事物以图像形式呈现,并通过图像确证自身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这正是居伊·德波所述的景观社会,认为景观社会背后并非是形象的一般性积累,而是形象背后的社会关系的呈现。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则借用德波的观点,将视觉文化与后现代消费社会联系起来,认为视觉文化就是后现代文化的日常生活化,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后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则从技术性角度和经济角度阐释了文化产业如何统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在心灵。当今视觉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现代化视觉传播手段的革新,形形色色的视觉传播内容丰富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图像为核心的视觉文化日渐兴盛,且正在日益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视觉文化传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既可以是文化性的、经济性的,也可以是政治性的、社会性的,由此,传统的意识形态灌输形式逐渐让位于现代的、具象的、生动的和隐性的视觉传播形式,视觉传播内在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有了新的思考方向。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相关研究是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难以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积极响应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重要抓手和武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是一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课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这一课题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既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理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应对当前视觉传播领域的各类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的根本需要。本文以“有效性”为着眼点,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在不同价值关系中的效用问题。人类在自身的实践活动中,总是通过满足自身需要加以驱动的,满足需要的尺度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效用尺度,效用尺度下的人类实践活动总是通过满足某种需要和目的而表现出一种积极特性,即有效性。作为一种客观性的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探讨,必然要落脚到其满足人们的需要和目的的有效性上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遵循了“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的研究思路,其中,“两个基本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价值关系;“一个核心”是指对不同价值关系中的具体研究论域的分析。在这里,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探讨它的基本问题,确定它的研究论域,分析它的价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基本的逻辑演绎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具体看,全文共包括导论和一至六章的内容。导论部分是对本选题的研究缘由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创新点和努力方向的论述,其中核心创新点在于尝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这一新的研究视角,并对其研究的逻辑框架进行了创新、尝试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研究论域,并对不同论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尝试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三种价值关系,并对三种价值关系进行了系统梳理。而第一章至第六章正文部分则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和观点:第一部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基本问题的阐释,主要包括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内涵、类型、特征等基本问题的阐释,从而准确认识何为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概念、研究论域和思想基础的论述,其中重点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论域,包括要素及其过程、规律和策略三个层面,从而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一个基本点”。第二部分是站在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和现实困境进行了论证。一方面从历史实践、历史影响两个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进行了历史考察,这一历史考察的时间跨度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起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革命、战争和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影响和历史经验进行了探索和梳理。另一方面则从不良视觉信息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图像化思维方式对意义的消解、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内在难题三个层面依次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现实困境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三部分是从“有效性”出发,将其作为逻辑起点,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的内在规定,即有效性要置于特定价值关系中进行审视。进而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三类价值关系和不同价值关系中对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明确了本文研究的“另一个基本点”。其中三类价值关系分别是教育价值关系、信息价值关系和发展价值关系,判定标准分别是符合教育者的价值预设、符合受教育者的合理需求、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第四部分至第六部分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的不同论域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的具体讨论,构成了全文内容的核心部分,即“一个核心”。其中,第四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一般过程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编码过程有效性、解码过程有效性和反馈过程有效性,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具体要素以及要素间的作用过程的有效性问题。第五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运用矛盾分析法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的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第六章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置于不同价值关系中进行了讨论,具体分析了不同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有效编码策略、有效解码策略和有效反馈策略,从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在不同价值关系中有效性实现的具体策略。从理论层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问题,就不能仅仅是将有效性作为约定俗成的概念不予分析就加以使用,而应该从对有效性的剖析中,从理论层面探讨条件(具体要素及其作用过程)、规律(客观规律)、方法(实现策略)在不同价值关系中的效用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是一个有深度的研究命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而非泛泛而谈的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洪妍娜[9](2020)在《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幼儿视角出发,同时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创作宗旨的文学。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文化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从幼儿的日常认知、学习和交流方式来看,视觉文化环境构成了当代幼儿的一个基本生活和文化语境,幼儿以视觉文本作为其观看世界、认识生活的主要媒介,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具备视觉传播功能的电子产品进一步构成了对幼儿文化生活的覆盖和建构。对于以幼儿读者为接受对象的幼儿文学来说,视觉文化正以极强的影响力改变乃至重塑其艺术面貌。幼儿视知觉理论、幼儿视觉素养与幼儿文学理论是理解和思考视觉文化视域中幼儿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走向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前提。顺应视觉文化的潮流,幼儿文学文本的形态呈现出视觉化趋势。例如,幼儿文学文本插图的图像叙事意识逐渐增强;图画书的自觉和兴盛,与视觉文化时代创作、出版和阅读密切相关;在幼儿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符号来呈现刊物特色以及打造图画书板块,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下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更是将幼儿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生产和传播空间;根据网络游戏改编和转化而来的网络游戏书正逐渐成为幼儿文学出版的重要品种。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它始终处在幼儿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并由此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意义。面对幼儿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新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文学的概念、美学特质与文学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是我们对视觉文化语境中幼儿文学进行艺术考察时,应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有关幼儿文学创作的童年经验与文化责任的深入思考,对于进一步实现幼儿文学的艺术突破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面对新的文化语境,幼儿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文学独有的感性深度,构成了当代幼儿文学理论研究课题。顺应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坚持文字与图像的互文阅读与提升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幼儿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思考当代幼儿文学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视觉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开阔、综合的理论视角把握当代幼儿文学的发展思潮及其特征,进而催生出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对于幼儿文学的理解,同时对于整个儿童文学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

胡绮[10](2020)在《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博物馆技术与艺术层面上的革新,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程度日益提升,为博物馆的数字展陈奠定了基础。传统博物馆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不足以满足观众日渐分化的参观需求,数字展陈作为重要的新媒介,为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搭建了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桥梁,为博物馆和观众提供数字化的展陈环境和空间,使观众能在博物馆内有选择性地进行交互活动,从而实现信息接收与传递的双向交流,其展陈方式开始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展陈手段与方式的变革,不仅是博物馆展陈理念的重大革新,更是促进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紧密连接的重要法宝,同时也为博物馆在基础建设、文化传播和文化脉络的构建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时代背景,探讨了博物馆语境中的数字展陈在当代博物馆环境中的应用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归纳了博物馆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展陈的形式,与交互设计的思维与设计方法,提出了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旨在借助数字展陈和互联网手段,深入挖掘博物馆与公众之间交流互动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将博物馆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社会服务优势。首先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时间主线,归纳了博物馆经历互联网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之后,从传统型到信息化、数字化再到智慧服务型的发展新阶段,而信息交流技术为数字展陈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其次分析了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性结构与交互设计的框架,提出了数字展陈的序列结构与交互设计用户感知模型,并以此为依据,得出了交互设计的数字模型和以平衡为导向的交互设计原则。最后以江汉关博物馆为例,分析表明博物馆借助数字展陈环境和空间为观众提供“分众”的“峰终”交互式参观体验,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博物馆、参观博物馆、体验博物馆,实现博物馆最大效能的文化传播、文脉传承与新兴文化构建。本文采用了博物馆学与新博物馆学、设计学、信息传播学、社会文化学为主要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上综合使用实地考察、观众调研和案例比较分析。在横向层面,以信息化的角度剖析博物馆中数字展陈信息序列结构,提出数字模型,以“分众”的视角提出以平衡为中心的交互设计原则。在纵向层面,引入“峰终”体验到博物馆的交互式参观中,以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平衡博物馆中数字展陈、观众、博物馆和交互设计四者之间的平衡关系,致力于以更合适的数字展陈途径和交互方式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参观体验,营造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生。

二、“媒体载动主体互动”模式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媒体载动主体互动”模式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智媒时代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研究 ——以四家世界性通讯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的文献综述
        二、视觉传播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理论综述
        四、智媒时代概念的相关研讨
        五、短视频新闻概念的相关研讨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径
        三、样本的选择及指标体系建立
        四、创新之处
    第四节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和难点问题
        一、拟解决3 个关键性问题
        二、拟解决2 个难点问题
第一章 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的发展与视觉传播的变化
    第一节 通讯社发展短视频新闻的原因
        一、新华社发展短视频新闻的原因
        二、西方三大通讯社发展短视频新闻的原因
    第二节 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生产(创作)的现状
        一、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发展现状
        二、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产业链发展现状
    第三节 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的变化
        一、“再现真实”与“虚拟现实”相互融合
        二、视觉信息交互模式转变
        三、从“视觉消费”向“视觉建构”转变
第二章 智媒时代通讯社不同类型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特征的比较分析
    第一节 智媒时代通讯社普通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特点
        一、短视频新闻的视听语言
        二、短视频新闻中的典型形象与叙事框架
        三、短视频新闻的视觉叙事特点
        四、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特点
    第二节 智媒时代通讯社360 度全景新闻视觉传播特点
        一、360 度全景新闻的视听语言
        二、360 度全景新闻的叙事特点
        三、360 度全景新闻的传播形式
    第三节 智媒时代通讯社“AI合成主播”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特点
        一、“AI合成主播”短视频新闻的视听语言
        二、“AI合成主播”短视频新闻的叙事特点
        三、“AI合成主播”短视频新闻的叙事形态
        四、“AI合成主播”短视频新闻的传播形式
    第四节 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媒介手段的视觉传播比较分析
        一、UGC(用户生成内容)进入短视频新闻生产
        二、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进入短视频新闻的生产
        三、VR/AR等技术助力短视频新闻的传播
    第五节 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特征分析
        一、短视频新闻画面呈现方式场景化、智能化与多元化
        二、短视频新闻生产的程序化,容易造成视觉传播千篇一律
        三、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真实性与虚拟性相互融合
第三章 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效果分析
    第一节 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效果分析
        一、用户认知层面的视觉传播效果分析
        二、用户态度层面的视觉传播效果分析
        三、用户行为层面的视觉传播效果分析
    第二节 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容满意度对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
        二、用户参与度对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
        三、社交驱动性对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效果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第一节 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注重沉浸式体验,容易造成真假难辨
        二、泛视觉化,形式大于内容
        三、部分成整体,视频画面断裂失真
    第二节 智媒时代通讯社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改进策略
        一、注重视觉表达的同时,挖掘短视频新闻的价值
        二、注重新闻画面的审美,避免内容同质化
        三、运用多种媒介手段,实现动态化的视觉呈现
        四、拓宽新闻画面视觉表现形式
        五、提升媒体团队的视觉传播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新冠疫情下“丁香医生”的健康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健康传播研究
        1.2.2 自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设计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问题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点
第2章 健康传播与疫情防控
    2.1 健康传播基本概念
    2.2 健康传播基本模式
        2.2.1 “知信行”模式
        2.2.2 “健康信念”模式
        2.2.3 健康传播的生态模式
    2.3 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要素
        2.3.1 健康诉求维度
        2.3.2 传播能力维度
        2.3.3 社会参与维度
第3章 “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要素分析
    3.1 传播主体分析
    3.2 传播内容分析
        3.2.1 创新板块详情
        3.2.2 推文内容研究
    3.3 传播渠道分析
        3.3.1 操作门槛
        3.3.2 互动行为
    3.4 受众分析
        3.4.1 用户画像
        3.4.2 用户偏好
    3.5 传播效果分析
        3.5.1 认知效果
        3.5.2 态度效果
        3.5.3 行为效果
第4章 “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优势与不足
    4.1 “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优势
        4.1.1 内容权威性高
        4.1.2 推文形式多样
        4.1.3 语言风格幽默
        4.1.4 选题满意度高
    4.2 “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不足
        4.2.1 标题低俗不堪
        4.2.2 推广现象严重
        4.2.3 内容同质较多
        4.2.4 传播途径受限
第5章 自媒体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策略
    5.1 主体责任明晰,传递正确信息
    5.2 传承丁香优势,加强内容建设
        5.2.1 合理分配选题
        5.2.2 严把标题大关
        5.2.3 简化操作流程
        5.2.4 加强特色服务
    5.3 拓展传播渠道,增加传播对象
        5.3.1 建立媒体矩阵
        5.3.2 突破受众限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公众号“丁香医生”受众研究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致谢

(4)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图像叙事的基础
    第一节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常用的新闻图像分类
    第二节 文字为突发公共事件图像叙事建立语境
    第三节 时空转换为突发公共事件图像叙事提供基础
第二章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叙事分析
    第一节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中的叙事者
    第二节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中的人物
    第三节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的时间线
    第四节 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中的修辞
第三章 新闻图像叙事增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的传播力
    第一节 新闻图像叙事强化突发公共事件议程
    第二节 新闻图像叙事放大突发公共事件舆论
    第三节 新闻图像叙事加深突发公共事件的受众记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新媒体视域下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新媒体对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的影响与应用
    2.1 新媒体与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相关概念界定
    2.2 新媒体对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的影响
    2.3 新媒体技术在时尚杂志视觉信息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时尚杂志视觉信息构成要素分析
    3.1 文字要素
    3.2 图片要素
    3.3 色彩要素
    3.4 版式要素
    3.5 视听要素
    3.6 本章小结
4.时尚杂志视觉信息受众体验分析
    4.1 受众体验问卷设计
    4.2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4.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4.4 样本描述性分析
    4.5 受众体验数据分析
    4.6 时尚杂志纸媒与微信受众体验比较分析
    4.7 受众体验与阅读时长分析
    4.8 本章小结
5.时尚杂志视觉信息设计方法探索
    5.1 动态化设计方法
    5.2 简约化设计方法
    5.3 趣味化设计方法
    5.4 互补化设计方法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目录
附录二:表目录
附录三:时尚杂志纸媒与微信受众体验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苏州缂丝的多元化视觉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及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苏州缂丝的概述
    2.1 苏州缂丝的历史发展
        2.1.1 苏州缂丝的诞生
        2.1.2 苏州缂丝的发展到鼎盛
        2.1.3 苏州缂丝的衰落
    2.2 苏州缂丝的生产工艺与织造技法
        2.2.1 生产工具和原料
        2.2.2 生产工艺流程
        2.2.3 织造技法
    2.3 苏州缂丝的传播现状与困境
        2.3.1 苏州缂丝的传播现状
        2.3.2 苏州缂丝的传播困境
第三章 苏州缂丝多元化的视觉传播内容及特性
    3.1 苏州缂丝多元化的视觉元素特征分类
        3.1.1 丰富多元的图案题材
        3.1.2 自然灵活的色彩特征
        3.1.3 和谐均衡的构图特征
        3.1.4 独特精湛的材质工艺
    3.2 苏州缂丝的视觉特性
        3.2.1 苏州缂丝的视觉认知
        3.2.2 苏州缂丝的视觉表征
        3.2.3 苏州缂丝的视觉修辞
        3.2.4 苏州缂丝的视觉美学特征
    3.3 苏州缂丝视觉传播的价值
        3.3.1 历史文化价值
        3.3.2 社会经济价值
        3.3.3 艺术审美价值
第四章 苏州缂丝视觉传播的受众分析
    4.1 受众的心理需求与行为选择影响因素
        4.1.1 受众的概念与特征
        4.1.2 受众的心理需求分析
        4.1.3 影响受众行为选择的因素
    4.2 问卷调查方案的确立
        4.2.1 调查的对象和目的
        4.2.2 问卷的调查实施
        4.2.3 定量研究结构分析
    4.3 苏州缂丝视觉传播受众深度访谈
        4.3.1 访谈问卷设置
        4.3.2 访谈结果总结
        4.3.3 受众特征分析
第五章 苏州缂丝的多元化视觉传播系统设计方法
    5.1 苏州缂丝视觉信息设计方法
        5.1.1 思维与功能的理念创新
        5.1.2 工艺材质的多元结合创新视觉表现
        5.1.3 叙事手法连接受众情感
    5.2 视觉传播媒介的多元选择
        5.2.1 增加影像媒介的大众娱乐功能
        5.2.2 技术主导的多元视觉传播形态
        5.2.3 整合媒介促进立体化传播
    5.3 苏州缂丝受众培养方法
        5.3.1 苏州缂丝的受众细分方法
        5.3.2 苏州缂丝品牌产品的层级化
        5.3.3 共性需求促进受众的跨层流动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与表格来源
附录二: 受众调查问卷
附录三: 深度访谈内容大纲
附录四: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要成果

(7)一战华工史研究的拓展:纪录片资料的挖掘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一战华工研究的总体状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纪录片对“历史真实”的建构
    第一节 纪录片的发展及其文献价值
        一、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二、纪录片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
    第二节 纪录片与一战历史呈现
    第三节 纪录片与一战华工史呈现
第二章 纪录片视角下的一战华工生活经历
    第一节 纪录片呈现的华工招募
        一、英国的“霸王条款”
        二、法国的“相对公平”
        三、俄国的“灵活多样”
    第二节 纪录片呈现的华工管理
        一、英国:军事化管理
        二、美国:管理者良莠不齐
        三、法国:相对怀柔
        四、中国:协助管理
    第三节 纪录片呈现的华工生活
        一、漫长旅程——纪录片中的赴欧之旅
        二、勤劳务实——纪录片中华工的工作态度
        三、血色浪漫——纪录片中华工的跨国婚姻
第三章 纪录片视角下的华工问题阐释
    第一节 纪录片呈现的华工遭遇问题
        一、“货物运输”:赴欧途中的遭遇
        二、危险境地:工作中的遭遇
    第二节 纪录片呈现的歧视华工问题
        一、“和中国佬在一起”:华工在欧洲受到的歧视
        二、“苦力“”与“香肠机器”:西方对华工的歧视性“标签”
    第三节 纪录片呈现的华工形象问题
        一、刻板印象与华工形象的多样性
        二、赢得认可与沦为“替罪羊”:华工形象的历时转变
        三、欢迎华工:华工与他国劳工的形象比较
第四章 纪录片视角下的华工影响
    第一节 纪录片呈现的华工教育的影响
        一、劳工神圣:华工教育影响劳工观念
        二、平民教育:华工教育影响教育思想
    第二节 纪录片呈现华工转变的影响
        一、行为举止转变
        二、思想意识的转变
    第三节 纪录片呈现的华工觉醒的影响
        一、国家意识的觉醒
        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 一战华工纪录片的特征、价值与功能
    第一节 一战华工纪录片的特征
        一、历史阐释的专业视角
        二、历史解读的现代视角
        三、历史建构的心态史视角
    第二节 一战华工纪录片的价值
        一、弥补了文献解读的缺陷
        二、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
        三、提升了历史知识的传播效果
        四、满足了公众的接受需求
    第三节 一战华工纪录片的功能
        一、塑造和提升集体记忆
        二、描绘和展现国民性格
        三、发掘和书写尘封历史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努力方向
        (一) 创新之处
        (二) 努力方向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基本问题阐释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
        (一) 概念
        (二) 类型
        (三)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
        (一) 概念阐释
        (二) 研究论域
        (三) 思想借鉴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与现实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历史探索
        (一) 历史实践
        (二) 历史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现实困境
        (一) 外在困境
        (二) 内在难题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内在规定
    一、内在规定:有效性要置于特定价值关系中审视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的特定价值关系
        (一) 以教育者为主体的“教育价值关系”
        (二) 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信息价值关系”
        (三) 以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进程为主体的“发展价值关系”
    三、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一) 从“教育价值关系”看要符合教育者价值预设
        (二) 从“信息价值关系”看要符合受教育者合理需求
        (三) 从“发展价值关系”看要符合社会基本要求
第四章 具体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要素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编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一) 编码者的有效性
        (二) 编码内容的有效性
        (三) 具体编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解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一) 解码者的有效性
        (二) 解码内容的有效性
        (三) 具体解码过程及其有效性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反馈过程及其有效性
        (一) 新一轮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进程的有效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结果的有效性
        (三) 具体反馈过程及其有效性
第五章 本质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 教育适应规律
        (二) 内容生产规律
        (三) 隐性渗透规律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 注意凝聚规律
        (二) 心理接受规律
        (三) 行为准备规律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规律
        (一) 知行统一规律
        (二) 适应超越规律
        (三) 现实比照规律
        (四) 协调控制规律
第六章 方法论域: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教育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 加强资源开发
        (二) 创新内容设计
        (三) 注重话语转换
        (四) 运用修辞策略
    二、“信息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 丰富受教育者知识储备
        (二) 积淀受教育者视觉图式
        (三) 提升受教育者批判能力
        (四) 强化受教育者审美意识
    三、“发展价值关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实现策略
        (一) 加强行为结果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目标
        (二) 加强需要变化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内容
        (三) 加强评价情况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过程
        (四) 加强衍生行为反馈,优化新一轮传播生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视觉文化视角的确立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第二节 核心概念
        一、视觉文化
        二、图像转向
        三、幼儿与幼儿文学
    第三节 中国幼儿文学的历史发展
        一、19世纪末之前的幼儿文学
        二、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幼儿文学
        三、1949年之后的幼儿文学
第一章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幼儿视知觉理论
        一、幼儿视知觉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二、幼儿视知觉的心理特点
        三、视觉文化环境中幼儿视知觉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视觉素养理论
        一、视觉素养与幼儿的视觉学习
        二、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
    第三节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文学理论
        一、立体的幼儿文学文本观
        二、幼儿文学的召唤结构
第二章 当代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形态
    第一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插图语言——以《365夜故事》图画本为例
        一、《365夜故事》:从文字版到图画本
        二、《365夜故事》图画本的艺术特性
        三、从听赏到观赏
    第二节 幼儿文学出版的图画书化趋势
        一、图画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二、图画书的定义
        三、图文互动:幼儿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四、视觉艺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重写——以童谣图画书为例
    第三节 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呈现
        一、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传达
        二、幼儿期刊文本的图画书化
    第四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延伸
        一、幼儿文学的影视改编
        二、影像文本反哺幼儿文学
    第五节 幼儿文学新型视觉文本——“网络游戏书”
        一、“网络游戏书”的兴起和发展
        二、网络游戏书的文学化复制——以《植物大战僵尸》为例
        三、反思与展望:从游戏走向游戏精神
第三章 幼儿文学活动的视觉化表现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一、视觉媒介与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二、幼儿文学视觉生产的产业化运营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传播
        一、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
        二、关于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思考——以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消费
        一、视觉消费下的幼儿生存状况
        二、视觉消费对幼儿文学的影响
第四章 视觉文化与中国幼儿文学重构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观念重塑
        一、幼儿文学的复杂性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的幼儿文学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形态重塑——以电子图画书为例
        一、电子图画书的定义与分类
        二、电子图画书的艺术特质
        三、电子图画书的未来发展
    第三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功能重塑
        一、幼儿文学传统功能的坚守
        二、幼儿文学功能的再认识:视觉艺术欣赏功能
        三、幼儿文学视觉艺术欣赏功能呈现
第五章 对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思考
    第一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创作
        一、童年经验的回归
        二、文化责任的坚守
    第二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研究
        一、幼儿文学文字与图像之关系的再思考
        二、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再理解
    第三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阅读
        一、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视觉素养
        二、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视觉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图画书阅读在幼儿视觉素养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结语
征引文献
    一、中文着述
    二、中文报刊论文
    三、外文着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1.2.1 博物馆学和新博物馆学的交叉
        1.2.2 数字展陈的发展和应用
        1.2.3 交互设计理论及应用
    1.3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3.1 研究难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博物馆
        1.4.2 数字展陈
        1.4.3 交互设计
        1.4.4 观众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和结构
第2章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历史嬗变
    2.1 博物馆概述
    2.2 移动互联网应用发展与博物馆的转型升级
        2.2.1 2G时代的传统型博物馆
        2.2.2 3G时代的信息化博物馆
        2.2.3 4G时代的数字化博物馆
        2.2.4 5G时代的智慧服务型博物馆
    2.3 信息交流技术与博物馆数字展陈方式的变迁
        2.3.1 信息交流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陈的阶段性发展
        2.3.2 数字展陈普适性与交互性并驱发展
        2.3.3 数字展陈交织性与无痕性协同发展
    2.4 交互式信息空间的数字展陈应用现状
        2.4.1 系统性的分布式使用
        2.4.2 渐进的交互式参与
        2.4.3 补偿性的平等沟通
        2.4.4 虚实结合的复合体验
    2.5 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要素
        2.5.1 数字展陈的信息结构分析
        2.5.2 兼顾平衡的交互设计原则
        2.5.3 服务观众的峰终交互体验
        2.5.4 认知共享的交互式参观空间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的交互性结构分析
    3.1 博物馆数字展陈的主要形式
        3.1.1 屏幕显示系统
        3.1.2 触摸屏系统
        3.1.3 语音导览系统
        3.1.4 数字投影系统
        3.1.5 虚拟现实系统
        3.1.6 直播社交系统
    3.2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特点
        3.2.1 集成性
        3.2.2 感知性
        3.2.3 交互性
        3.2.4 可供性
    3.3 信息传递与交互体验方式的演变
        3.3.1 从知识罗列到故事叙述
        3.3.2 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复合序列
        3.3.3 时空融合的交互式文化体验
        3.3.4 虚实共生的互联性文化共享
    3.4 数字展陈交互设计的主要客体
        3.4.1 观众与数字展陈系统之间的交互
        3.4.2 观众与博物馆环境之间的交互
        3.4.3 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交互
    3.5 数字展陈交互设计的框架
        3.5.1 数字展陈子系统的集成应用
        3.5.2 观众群体的行为分析
        3.5.3 博物馆特色文化的挖掘
        3.5.4 交互方式的差异化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方法
    4.1 数字展陈的信息序列结构
        4.1.1 线性序列
        4.1.2 散点式序列
        4.1.3 离散式序列
    4.2 数字展陈的数字模型
        4.2.1 中心型数字模型
        4.2.2 轴辐式数字模型
        4.2.3 分布式数字模型
    4.3 数字展陈的“分众”交互设计方法
        4.3.1 交互设计思维方式
        4.3.2 数字展陈的用户感知模型
        4.3.3 “分众”的交互式参观行为分析
        4.3.3.1 观众目标
        4.3.3.2 观众任务
        4.3.3.3 观众活动
        4.3.3.4 观众体验
    4.4 “分众”的交互模式选择
        4.4.1 “请求-回馈”的触摸交互
        4.4.2 “操作-响应”的体感交互
        4.4.3 “获取-更新”的网络交互
    4.5 以平衡为导向的交互设计原则
        4.5.1 以观众为中心
        4.5.2 以活动为中心
        4.5.3 以文脉为中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中的峰终交互体验
    5.1 观众视阈下的峰终交互体验
        5.1.1 数字化的教育体验
        5.1.2 参与性的娱乐体验
        5.1.3 交互性的知识体验
        5.1.4 虚拟性的复合体验
    5.2 峰终交互体验中的信息冗余与过滤
        5.2.1 博物馆海量信息的状态
        5.2.2 馆内信息过滤与定制
        5.2.3 系统性的信息架构
        5.2.4 信息的可视化呈现
    5.3 交互设计提升博物馆峰终交互体验
        5.3.1 促进观众与博物馆之间的连接
        5.3.2 拓展观众参观的复合体验
        5.3.3 引导观众关注博物馆文化
    5.4 博物馆中峰终交互体验的提升方法
        5.4.1 结合文脉的峰终交互体验
        5.4.2 峰终交互体验的关键接触点模型
        5.4.3 峰终交互体验的用户满意度模型
        5.4.4 DVMI峰终交互体验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博物馆数字展陈体验空间的超越
    6.1 体验空间营造分布式认知
        6.1.1 规避博物馆疲劳
        6.1.2 构建分布式学习
        6.1.3 实现认知共享
    6.2 促进博物馆的知识文化传播
        6.2.1 真实与虚拟信息的融合传播
        6.2.2 博物馆藏品文化的交互传播
        6.2.3 数字信息文化的分众化传播
    6.3 推动博物馆空间的多元化发展
        6.3.1 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
        6.3.2 公共娱乐空间的发展
        6.3.3 公共社交空间的发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未来展望
    7.3 研究不足
    7.4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A 中国国内分地区博物馆参观人次统计表
附录B 中国国内博物馆的在线数据库信息化开放程度表
附录C 江汉关博物馆访谈问题及回答

四、“媒体载动主体互动”模式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自制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D]. 张罗罗.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智媒时代短视频新闻视觉传播研究 ——以四家世界性通讯社为例[D]. 徐亚新.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新冠疫情下“丁香医生”的健康传播策略研究[D]. 计丹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4]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图像叙事研究[D]. 李龙.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新媒体视域下时尚杂志视觉信息研究[D]. 朱笑. 东华大学, 2021(01)
  • [6]苏州缂丝的多元化视觉传播研究[D]. 王喆. 江南大学, 2020(04)
  • [7]一战华工史研究的拓展:纪录片资料的挖掘和应用[D]. 刘言武. 吉林大学, 2020(03)
  • [8]思想政治教育视觉传播有效性研究[D]. 郁有凯. 山东大学, 2020(08)
  • [9]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D]. 洪妍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10]博物馆中数字展陈的交互设计研究[D]. 胡绮.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媒体驱动的主体互动”模型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