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永恒的道德价值——以印尼马来语文本为例

罗摩衍那永恒的道德价值——以印尼马来语文本为例

一、《罗摩衍那》的永恒道德价值——以印尼马来文本为分析案例(论文文献综述)

覃静连[1](2018)在《《罗摩衍那》与《兰戛西贺》人物形象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罗摩衍那》被称为“最初的诗”、“众诗中之最优秀者”,是古印度史诗时期最伟大、最经典的着作之一。我国云南傣族的《兰戛西贺》脱胎于《罗摩衍那》,但又不同于《罗摩衍那》,它继承了傣族文学的传统,沉淀着傣族的文化内涵。史诗《罗摩衍那》和《兰戛西贺》都歌颂了英雄美人式爱情,在具体创作中存在着诸多可比较之处,特别是人物形象方面,都塑造了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真实性的人物形象。然而,学术界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为此,本论文希望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本论文将从文化比较的视角切入,对印度《罗摩衍那》与我国云南傣族《兰戛西贺》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罗摩衍那》与《兰戛西贺》两部史诗的主要人物进行归纳与分类,把主要人物归结为半神半人型、半神半魔型和半神半兽型。其次,从外貌特征、心理活动和命运结局上对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分析。在半神半人型的外貌描写上,《罗摩衍那》主要反映了古印度“输洛迦”诗体语言的精雕细刻和印度教矛盾又统一的审美意识。而《兰戛西贺》则反映了傣族松散自由的赞哈调和“想象与美”的独特审美特征。在半神半魔型的外貌描写上,《罗摩衍那》用独特的笔调把魔王的外貌特征描写得滑稽丑陋。而《兰戛西贺》对奉玛加的外貌形象描写则是充满了一种欣赏的感情倾向。在半神半兽的外貌描写上,《兰戛西贺》对阿努曼的外貌描写则比较简洁,远远不如《罗摩衍那》对哈奴曼光彩夺目的外貌描写。在人物心理的描写上,《罗摩衍那》总体上比《兰戛西贺》丰富得多。在直接刻画人物的心理上,《罗摩衍那》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悲痛的审美艺术,《兰戛西贺》体现出来的则是相对柔和的格调。在梦境描写上,《罗摩衍那》的梦境描写比较喜欢运用色彩的描述,体现了古印度文学将颜色与心理情感反应联系起来的审美特色。而《兰戛西贺》的梦境描写则更多的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体现了傣族人民独特的创作思维。在内心独白上,《罗摩衍那》的哈奴曼内心独白描写更具伸张力,这是《兰戛西贺》所不能及的。在人物命运结局上,在《罗摩衍那》中,人物的命运结局主要受宗教的影响,追求梵我合一,男主人公复归神位,女主人公投入地母。而《兰戛西贺》除了受宗教的影响外,还受到社会背景和民族心理的影响,追求的是大团圆结局。最后,从文学文化的融合与再创造和相似的历史阶段与不同的文化土壤这两大方面对史诗人物形象的异同点进行分析,并探讨目前中国对《罗摩衍那》新的继承和创造——粤剧《罗摩衍那》的情况。

周慧[2](2017)在《印度战略文化的现实主义取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战略文化随着学界对战略研究的范围逐步拓宽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近年来,建构主义研究的兴起以及对东西方文明研究的热潮也带动了对战略文化的深入研究。文化构成因素说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战略偏好。战略文化具有国家个性特质,不同的国家也具有不同的战略文化。本论文采用科林·格雷(Colin S.Gray)等提出的战略文化因素分析框架,从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影响因素分析印度战略文化。从自然因素上看,影响印度战略文化的因素体现出地缘破碎性、河流分割性、大陆封闭性和有限的外界联系性等特点。社会文化因素层面的分析包括印度的种姓制度社会、宗教因素、神话与符号、战略文化经典等方面。政治因素涉及历史经验、政治体制、精英思维与军队组织等四个方面。从这些因素的分析可归纳印度战略文化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取向,本研究将其界定为服从等级秩序(Deference to Hierarchy)、战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和印度中心观(India-center Perspective)的特点。对等级秩序的服从是对社会“固有的秩序”的服从。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也影响了印度人对于世界秩序的看法。国际秩序也具有等级制度的特点,是以强国为中心的体系。印度对于现存的体系不会作为挑战者出现,反而对强者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作为大国,印度同样渴望其他国家的尊重与认可。战略自主源自宗教关于个人职责的认知,依靠个体的努力,达到自身解脱是最终的目标。印度教和种姓制度,包括各种姓彼此互不干涉、自存于族群之中等观念均加强了印度人的国民独立意识,增强了印度战略文化的战略自主特点。印度200多年被殖民的历史使其对战略自主格外珍视。印度中心观受印度相对独立的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文化方面,突出体现在曼荼罗思想。曼荼罗体系以征服者为中心,国家间关系以“我”为中心展开,它同时赋予了印度人“天赋我命”的思想。这种大国思想一直遗传下来,成为印度外交的宝贵财富。印度“中心”的位置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上的,更是战略文化概念上的。印度现实主义取向的战略文化在现当代印度对外战略中均有体现。甘地思想的现实主义首先体现在他的服从观念,其次在于甘地对暴力模糊的态度。甘地思想的道德性主要体现在其宗教思想方面,将其作为考底利耶现实主义的对立面,视之为印度战略文化的主流是欠缺的。作为团结发展中国家进行反帝、反殖斗争,不结盟政策尤其道德性的一面,但是,相比较而言,其现实主义的特点更加突出。不结盟政策一方面给印度带来大国荣耀,另一方面,也没能阻止印度从冷战中两个大国获得物质援助。维护国家战略自主,对大国表示一定的尊重和服从,这些都是为了发展自身力量,实现自身的大国地位。印度战略文化现实主义取向的特点影响印度对外战略路径的选择,印度的对外战略选择均围绕实现大国地位展开,以牢固的地区大国地位为出发点,在中美大国博弈中,借重美国等西方大国,与中国保持合作加竞争的“谨慎平衡”,为提升大国地位、实现成为全球大国的目标而积蓄力量。

谢沁芳[3](2014)在《皮影戏与爪哇人的精神世界》文中研究说明爪哇皮影戏是爪哇原始宗教文化、印度宗教文化与伊斯兰宗教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爪哇人精神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着爪哇民族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具有寓教于乐、政治和政策宣传以及宗教仪式功能。爪哇人给皮影戏中的非原创戏剧故事和人物角色赋予了新的内涵的同时,创造了许多本土戏剧故事和人物角色。从这些戏剧故事和人物角色中,反映出爪哇人精神信仰中一神独尊下多神并存的神灵信仰,与体貌异常人群和王权相关的神秘主义观念;人生观念中“相对却不绝对的”相对主义观念、“与造物主合为一体”的完满人生观念、以及维护和谐与举办仪式并重的对平安的追求方式;家、国观念中包括亲子关系、子女间的关系和主仆关系及与领导人和人民有关的观念。研究皮影戏不但有助于了解皮影文化,也有助于了解爪哇文化乃至印尼文化。

骆琳[4](2014)在《“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文化及影响之比较》文中提出中国的“天人合一”和印度“梵我同一”文化历史悠远,博大精深,是民族精神文化建构和发展的基点。了解东方的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渐渐偏离了传统的文化道德。例如环境问题的产生,就和人与自然的割裂有关。要想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我们就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既有相似点,也有着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差异。比较中国的“天人合一”和印度的“梵我同一”观,可以更深地认识我国和印度传统文化的优秀之处,便于我们学习国外的优势与长处,从而更好的发现和传承我们的优良传统。本文在概述了中国的“天人合一”观和印度“梵我同一”观的基础上,对两种文化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天人合一”观和“梵我同一”的文化观念进行了对比,从两者的形成来源、包含的义项、中国道家、儒家与印度传统学说追求的境界几个角度进行了异同的分析比较。其次,比较了两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包括处事行动、社会伦理、宗教情怀以及社会生活重心的异同分析。最后,对两者的实践手段进行了对比,包括中正平衡的特点、修行方法、知识结构与实践场合等角度的异同分析。最后,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结论:第一、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印度的“梵我同一”思想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第二、由于两国国民性的差异,“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朝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又面临了各自的困境和难题。如中国学说的教条化倾向、印度宗教的玄虚、仪式化倾向。第三、“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思想对现代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一点在环境观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

吴维[5](2011)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公民道德素质提升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国务院批准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关的课题有很多。研究海南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问题,有利于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有利于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良性运转提供保证,有利于提升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海南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并不多。人们对于海南公民道德素质的了解更多停留在经验和感性层面,缺乏必要的实证调查和数据支撑,这种状况对政府在做出决策方面难免显得不足。本文旨在动态上构建国际旅游岛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内涵,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及主人翁意识对海南公民道德素质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深化研究其产生的原因。通过了解域外国际旅游目的地公民道德素质情况,提出国际旅游岛对公民道德素质应有的要求。提出海南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及相关对策,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政策参考。

南加才让[6](2010)在《玛尔巴译师研究 ——兼论印藏文化交流与重塑藏族现代文化人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藏传佛教噶举派“不祧之祖”玛尔巴译师,是藏传佛教发展史和藏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他三赴印度,求取真经,弘扬佛法,开宗立派,是中国佛教史上追求真理,意志坚定,鞠躬尽瘁的又一典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玛尔巴译师的出现,无论是在藏传佛教史上还是在藏族文化史上都具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典型意义。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劝善戒恶、普度众生的道德信条;言行必果、讲求信用、恪守誓约、吃苦耐劳的道德品质及蔑视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与信念,是构筑藏族文化本质精神与核心内容的基础,它不仅是藏族传统文化人格的典范,而且也为重塑现代藏族文化人格提供了经验。本文依托《玛尔巴译师传》,从前人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出发,一是对玛尔巴译师的佛学思想、佛教志业做客观地分析和梳理;二是将玛尔巴译师作为一个平常人,从道德品质、气质性格二个方面考察其独特的文化人格,再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验证其文化人格,以突出其思想理念、情感和意志的特点,探寻从玛尔巴译师身上折射出的体现藏族一个历史时代人们的探索和追求,提升藏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三是复现佛教在西藏复兴时代的文化辐射,发掘和弘扬民族精神,寻求它的现代价值。首先,在第一章绪论中介绍选择本论题的缘由和意义、本论题所涉及的有关“印度”、“藏传佛教噶举派”等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本论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参考资料。第二章,在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对玛尔巴佛教志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玛尔巴的佛学思想、师承及佛学教授做一个客观的分析和梳理。第三章,采用文本叙事与人格分析相观照的方法,通过《玛尔巴译师传》,以人格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理论支撑,从道德品格、气质性格两个方面展开对玛尔巴文化人格的探究。在描述玛尔巴道德人格时,突出他道德人格中“弘扬佛教、利乐众生”的基本内涵;对玛尔巴个性品质的讨论中,立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格研究者们公认的人格五因素模式,即“大五人格”,来观照其人格特质,挖掘其独特的个性气质、生命情态。在分析玛尔巴文化人格成因时,着重考察其人生际遇与人格特质的内在关联,特别是藏族传统文化对其的影响,以期在纵向研究中探寻其命运与人格发展的历史逻辑。这是本文论着的重点。第四章,在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及当代学人对佛教和苯教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佛教在西藏传播过程中玛尔巴所起的重要作用,以验证其文化人格。此内容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在第五章结语中,通过玛尔巴的个案分析,挖掘藏族文化的精神财富,提升藏族文化的精神内涵,在现实问题意识引导下,寻求历史资源的价值,为重塑现代藏族文化人格,造就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罗摩衍那》的永恒道德价值——以印尼马来文本为分析案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摩衍那》的永恒道德价值——以印尼马来文本为分析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1)《罗摩衍那》与《兰戛西贺》人物形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及目的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内《罗摩衍那》研究综述
        0.2.2 《兰戛西贺》的研究综述
        0.2.3 《罗摩衍那》和《兰戛西贺》的比较研究综述
    0.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0.3.1 主要研究方法
        0.3.2 创新点
第一章 人物形象的分类与比较
    1.1 半神半人型
    1.2 半神半魔型
    1.3 半神半兽型
第二章 人物形象外貌特征的比较
    2.1 半神半人型外貌特征比较
    2.2 半神半魔型外貌特征比较
    2.3 半神半兽型外貌特征比较
第三章 人物形象心理活动的比较
    3.1 直接刻画展现人物形象心理活动的比较
    3.2 梦境幻觉展现人物形象心理活动的比较
    3.3 内心独白展现人物形象心理活动的比较
第四章 人物形象命运结局的比较
    4.1 复归神位与上天成佛
    4.2 投入地母与团圆结局
    4.3 生命终结与继承王位
第五章 人物形象异同点的原因分析
    5.1 文学文化的融合与再创造
        5.1.1 罗摩故事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和创新
        5.1.2 云南傣族对罗摩故事的吸收与再创造
    5.2 相似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土壤
    5.3 另一种传承与思考: 粤剧《罗摩衍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印度战略文化的现实主义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一)战略文化
        (二)印度战略文化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与难点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内容
第一章 战略文化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第一节 战略与战略文化
        一、战略内涵的演变
        二、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从文化到战略文化
    第二节 战略文化在战略决策中的作用
        一、国家战略理论演变
        二、战略文化与战略取向的关系
    第三节 印度战略文化分析框架
        一、战略文化分析框架
        二、印度战略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三、印度战略文化分析框架
第二章 印度战略文化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地缘破碎性
        二、河流分割性
        三、大陆封闭性
        四、外界联系性
    第二节 社会文化因素
        一、种姓制度
        二、宗教影响
        三、神话与符号
        四、考底利耶《政事论》
        五、两大史诗与战略文化的相关性
    第三节 政治因素
        一、历史经验
        二、政治体制
        三、精英思维
        四、军队组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度战略文化现实主义特点
    第一节 服从等级秩序
        一、国家社会层面
        二、地区秩序层面
        三、国际秩序层面
    第二节 战略自主
        一、武力取向
        二、利己取向
        三、自主取向
    第三节 印度中心观
        一、曼荼罗中心观
        二、地区中心战略
        三、大国中心战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当代印度战略文化的主要体现
    第一节 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的现实主义取向
        一、甘地思想的宗教基础
        二、非暴力思想中的暴力观念
        三、甘地思想的现实主义特征
    第二节 不结盟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取向
        一、不结盟外交政策的起源
        二、不结盟外交政策的现实主义取向
    第三节 印度洋战略中心观
        一、印度洋的战略地位
        二、印度之印度洋战略中心观
        三、大国的印度洋战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略文化下印度对外战略路径选择
    第一节 印度战略文化影响下的地区关系
        一、印度战略文化下的印巴关系
        二、印度战略文化下印度与南亚小国的关系
    第二节 印度战略文化影响下的大国关系
        一、印度对美国的大国外交战略
        二、印度对日本的大国外交战略
    第三节 印度战略文化影响下的中印关系
        一、独立初期的中印关系
        二、中印关系破裂
        三、边界战争后的冷和平
        四、中印和解与印度拥核
        五、莫迪大国外交下的中印关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皮影戏与爪哇人的精神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研究的意义与对象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对印尼皮影戏的研究
        二、 国外对印尼皮影戏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皮影戏概述
    第一节 发展简史
    第二节 原创角色
    第三节 功能
        一、 寓教于乐
        二、 政治和政策宣传
        三、 宗教仪式
第二章 皮影戏与爪哇人的精神信仰
    第一节 神灵信仰
    第二节 神秘主义
        一、 与体貌异常人群有关的神秘观念
        二、 天启
第三章 皮影戏与爪哇人的人生观念
    第一节 相对主义
    第二节 完满人生
        一、 对完满人生的认知
        二、 践行方式
    第三节 对平安的追求
        一、 注重和谐
        二、 祈福仪式
第四章 皮影戏与爪哇人的家、国观念
    第一节 家庭观念
        一、 亲子关系
        二、 子女间的关系
        三、 主仆关系
    第二节 与领导人和人民有关的观念
        一、 理想领导人的形象
        二、 与人民有关的观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文化及影响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概述
    第一节 “天”的涵义
    第二节 “天”和“人”的关系
    第三节 “天人合一”观的阐述
        (一) 儒家“天人合一”观
        (二) 道家的“天人合一”观
        (三) 儒家与道家“天人合一”观的区别
第二章 印度“梵我同一”观念概述
    第一节 “梵”的涵义
    第二节 “梵”和“我”的关系
    第三节 “梵我同一”观的内涵
第三章 “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观念的对比分析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观念对比
        (一) “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观的相同点
        (二) “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观的不同点
    第二节 “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观对社会生活影响的对比
        (一) 对社会生活影响的相同点
        (二) 对社会生活影响的不同点
    第三节 “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实践手段对比
        (一) 实践手段的相同点
        (二) 实践手段的不同点
第四章 “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对比
    第一节 全球性生态危机与“主客二分”的“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节 “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与危害
    第三节 西方环保思想简介
    第四节 “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观对环境观影响的对比
        (一) “天人合一”观念对环境观的影响
        (二) “梵我同一”观念对环境观的影响
    第五节 “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观念下的环境观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公民道德素质提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与方法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二、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概念内涵
    (一) 国际旅游岛的内涵
    (二) 公民道德素质的内涵
    (三) 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关系
三、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公民道德素质的现状分析
    (一) 海南公民道德素质总体状况
    (二) 海南公民社会公德素质状况
    (三) 海南职业道德素质状况
    (四) 海南家庭道德素质状况
    (五) 海南公民个人品德素质状况
    (六) 海南公民的主人翁意识状况
四、海南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情况及问题分析
    (一) 海南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情况
    (二) 海南公民道德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原因分析
五、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
    (一) 世界着名旅游目的地公民道德素质分析
    (二) 世界着名旅游目的地公民道德素质的基本特征
六、海南公民道德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及相关对策
    (一) 以公民意识强化为核心,制定与国际旅游岛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
    (二) 以社会诚信宣传为主导,努力推动海南公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 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体,全面提升公民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平
    (四) 以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玛尔巴译师研究 ——兼论印藏文化交流与重塑藏族现代文化人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本论题所涉及概念的界定
        一、本论题所涉及的印度
        二、本论题所涉及的藏传佛教噶举派
    第三节 本论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资料
第二章 玛尔巴译师的佛教志业
    第一节 师承及佛学思想渊源
        一、佛教在印度和西藏的命运
        二、玛尔巴译师师承
        三、玛尔巴译师的佛学思想渊源
    第二节 玛尔巴译师的佛学教授
        一、修建寺庙,广收弟子
        二、因、道、果理论
第三章 玛尔巴译师的文化人格
    第一节 人格与文化人格
        一、人格
        二、文化人格
    第二节 玛尔巴译师的道德人格
        一、普世情怀
        二、超越自我
    第三节 玛尔巴译师的心理人格
        一、坚韧不拔、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待人真诚、慷慨大方的性格
        三、富于创造、自信聪慧的智能
    第四节 玛尔巴译师文化人格成因探析
        一、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佛教人格的影响
第四章 玛尔巴译师与跨文化传播
    第一节 跨文化传播及研究
        一、跨文化传播
        二、跨文化传播研究
    第二节 藏传佛教文化与跨文化传播
        一、藏传佛教的跨文化传播
        二、藏传佛教后弘期佛教传播者所采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第三节 玛尔巴译师跨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玛尔巴跨文化传播活动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二、玛尔巴译师确立了跨文化传播的标准
        三、玛尔巴译师独特的跨文化传播风格
        四、玛尔巴译师强大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藏族传统文化人格
    第二节 重塑现代藏族文化人格的重要性
        一、重塑藏族现代文化人格的基础
        二、重塑藏族现代文化人格的条件
        三、重塑藏族现代文化人格的途径
参考文献:
    一、藏文
    二、汉文
    三、英文
附录:
    一、玛尔巴译师所学法要
    二、11世纪后印、藏译师名录(藏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学术活动

四、《罗摩衍那》的永恒道德价值——以印尼马来文本为分析案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罗摩衍那》与《兰戛西贺》人物形象比较研究[D]. 覃静连. 广西大学, 2018(12)
  • [2]印度战略文化的现实主义取向研究[D]. 周慧. 外交学院, 2017(09)
  • [3]皮影戏与爪哇人的精神世界[D]. 谢沁芳. 广西民族大学, 2014(03)
  • [4]“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文化及影响之比较[D]. 骆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2)
  • [5]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公民道德素质提升问题研究[D]. 吴维. 海南大学, 2011(12)
  • [6]玛尔巴译师研究 ——兼论印藏文化交流与重塑藏族现代文化人格[D]. 南加才让.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罗摩衍那永恒的道德价值——以印尼马来语文本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