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有性免疫刺激因子可用于朊病毒接触后疾病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马月[1](2018)在《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与朊病毒病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核因子κB(NF-κB)通过调节其靶基因的转录,发挥多重生物学功能,不仅参与生理机能调节,同时参与多种疾病病理过程的调节,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然而,NF-κB信号通路在朊病毒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仍不十分明确。本研究首先评估了感染朊病毒的细胞系SMB-S15中NF-κB(p65)的状态。与正常对照细胞系SMB-PS相比,在SMB-S15细胞中p65和磷酸化形式的p65(p-p65)水平较低。在SMB-S15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对肿瘤坏死因子(TNF-α)刺激的反应较缓慢。清除SMB-S15细胞中PrPSc的复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NF-κB的表达及活性。然而,在SMB-S15细胞中过表达p65并不影响PrPsc的复制。此外,在SMB-S15细胞的裂解物感染小鼠及朊病毒毒株263K感染仓鼠终末期的脑组织中p65水平显着下降。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发现,来自正常或朊病毒感染的动物脑组织切片中,p65与神经元标志蛋白NeuN阳性细胞存在共定位,而与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GFAP阳性细胞几乎无共定位现象。对可调节NF-κB活性的相关蛋白检测,结果显示,SMB-S15细胞和朊病毒感染的动物脑组织中的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和蛋白激酶B(Akt)含量均减少。这些数据表明在体外和体内朊病毒感染期间,经典NF-κB信号通路呈显着抑制状态。NF-κB(p65)的异常改变与细胞中PrPSc的复制和积累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激活是朊病毒病的病理特征之一,常伴随着大量炎性因子的产生,如TNF-α、白介素6(IL-6)等。TNF-α不仅参与促炎症反应,还参与细胞通讯、分化及死亡等过程。本研究初步探索了 TNF-α对阮病毒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脂多糖(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系BV2条件培养基更易造成SMB-S15细胞的损伤。该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TNF-α含量明显升高。此外,细胞因子TNF-α单独作用于SMB-S15细胞同样可导致其细胞活力的降低。然而,在TNF-α刺激后的SMB-S15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1(RIP1)的剪切形式并无明显增加,且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8(caspase-8)活性明显低于SMB-PS细胞。相反,在TNF-α刺激后的SMB-S15细胞中,坏死性凋亡相关蛋白,即磷酸化的混合谱系激酶结构域(p-MLKL)含量明显增加。结果表明,TNF-α刺激所引起的SMB-S15细胞活性下降主要源于坏死性凋亡途径的激活。同时,清除SMB-S15细胞中PrPSc的复制后,细胞对TNF-α的耐受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进一步表明,坏死性凋亡的发生与细胞中PrPsc的复制和积累密切相关。朊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经典NF-κB信号通路的显着抑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炎性因子对朊病毒感染细胞的损伤作用,从而加速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张腾龙[2](2015)在《朊病毒病相关LncRNA表达谱分析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朊病毒病是一种高致病性,高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于细胞内正常的朊蛋白发生构象改变,形成的一种抗逆性极强,能够大量聚集在神经细胞内的有毒蛋白PrPSc,导致细胞代谢紊乱,神经细胞大量死亡。现已证明,人们误食感染疯牛病的牛肉后,会引起人类朊病毒病(克雅氏病),由此可见,朊病毒病已经打破了种间屏障,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经过朊病毒学者们的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发现细胞内可能存在与朊病毒感染、致病相关的宿主因子。LncRNA是近些年发现的一种重要的长链非编码RNA分析,长度大于200nt,参与了生命过程中一系列重要进程,可能是朊病毒致病的重要协助因子,它的研究给朊病毒病的发病机理带来了希望,因此,我们对与朊病毒病相关的LncRNA分子进行了初步的筛选与鉴定。[方法]本实验通过建立朊病毒小鼠鼠脑LncRNA和mRNA表达谱,根据分析结果,初步筛选出与朊病毒致病相关的LncRNA分子;然后使用生物信息学可高精度分辨出功能性LncRNA分子的靶向关系,参与生物学进程等;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定量分析功能性LncRNA分子对朊蛋白基因以及朊病毒复制的作用。[结果]建立朊病毒病模型小鼠脑部LncRNA和mRNA表达谱,并通过荧光定量PCR进行了验证,最终检测出6条LncRNA表达量相比对照组下调,13条LncRNA表达量相比对照组上调;建立了小鼠海马组织中mRNA芯片,共检测出170条差异表达的mRNA分子,其中25条mRNA表达下调,145条miRNA表达上调。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得到差异性表达LncRNA作用的靶基因以及靶基因的功能和参与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荧光定量PCR分析得知过表达LncRNA-2对Prnp基因并没有显着影响,WesternBlotting检测ScN2a细胞内PrPSc含量说明,过表达LnRNA-2后能够抑制PrPSc蛋白的复制。[结论]本实验建立了完整的朊病毒病小鼠海马组织LncRNA以及mRNA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初步筛选出了LnRNA-2进行深入研究,利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ting初步验证了该分子高表达之后能够抑制朊病毒复制。为后续研究长链非编码RNA以及朊病毒相关分子伴侣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支持,奠定了基础。
张腾龙,陈志宝,鞠传静,李忠义,孟轲音,王雄,万家余[3](2015)在《朊病毒病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s)是一种由细胞型朊蛋白(PrPC)构象发生改变所形成的致病型朊蛋白(PrPSc)大量沉积在细胞中而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致死率高达100%。目前为止,该病还没有一种确切的治疗方法,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随着对朊病毒病研究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细胞自噬,RNA干扰,PrP抗体、核酸疫苗、一些药物及化合物在疾病治疗方面有积极作用。我们将近些年来在治疗朊病毒病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方法和理论做具体阐述。
赵一萍[4](2013)在《蒙古马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及脾脏表达谱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马业正处在从传统马业向现代马业转型的过程中,急需培育出适应我国自然环境的马匹新品种(系)。为此,对优良地方品种蒙古马免疫相关基因进行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了解蒙古马抗病力强的原因,为揭示蒙古马抗病力遗传特性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可以对蒙古马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创新起到积极的作用,并指导地方品种马的杂交改良、品种(系)的培育。本研究以蒙古马为研究对象,以纯血马为对照,首先对蒙古马与纯血马血液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判断正常生理情况下,蒙古马与纯血马血液指标是否存在差异,从总体上掌握两个品种马抗病力的情况;其次,对马匹抗病候选基因TLR2、TLR4多态性进行研究,分析两个品种马基因型的差异性;再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RT-qPCR)的相对定量方法对两个品种马不同组织中TLRs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差异分析,同时对在脂多糖(LPS)诱导下的两个品种马单核细胞与免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进行研究,得到各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而分析免疫相关基因对不同品种间抗性的影响;最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蒙古马与纯血马脾脏表达谱文库进行测序,以寻找两个品种马脾脏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揭示蒙古马抗病力遗传特性提供理论依据,并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对血液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结果分析发现,纯血马血液中白蛋白和胆固醇的含量偏高,这与其饲料营养水平相一致;蒙古马血液中球蛋白、IgG和IgA的含量均显着高于纯血马(P<0.05),推测与蒙古马的免疫力高有关。2.采用PCR-SSCP技术对蒙古马与纯血马TLR2基因进行分型,两个群体都呈现出三种基因型(AA、AB和BB型);经测序发现该基因外显子存在两处突变:编码区945bp位置G→C的同义突变和1070bp位置G→A的错义突变;由于密码子的摆动性,945bp位置并未导致精氨酸的突变;而1070bp位置由精氨酸突变为谷氨酰胺。对基因型统计分析,蒙古马与纯血马品种之间不同基因型分布存在显着差异(0.01≤P<0.05)。3.通过直接测序方法发现,蒙古马与纯血马TLR4基因第3外显子共发现11处碱基突变,其中8处(520bp位置T→G,668bp位置A→G,817bp位置C→T,1003bp位置C→T,1513bp位置T→C,1546bp位置G→A,1771bp位置T→C和1903bp位置T→C)为同义突变;其他3处,713bp位置C→A导致谷氨酰胺变为赖氨酸,1353bp位置T→C使甲硫氨酸变为苏氨酸,1673bp位置A→G导致甲硫氨酸变为缬氨酸,并且这3处不同基因型分布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4.采用RT-qPCR的2-△Ct方法对蒙古马与纯血马TLR1-9基因在肝脏、脾脏、肺脏、盲肠和骨髓组织进行了差异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各基因在5个组织中均有表达;TLRs基因在免疫器官(脾脏和骨髓)中的表达量为蒙古马高于纯血马;而在肝脏中为蒙古马低于纯血马。5.马外周血单核细胞经LPS刺激后,无论是蒙古马还是纯血马TLR4、CD14、MD-2、TNF-α、INF-β、IL-1β、IL-6和IL-8基因表达量都有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TLR4、CD14、IL-1β、IL-6和IL-8基因的表达量均是蒙古马低于纯血马,其中TLR4基因和IL-1β基因表达差异显着(P<0.05)。单核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NF-β、IL-1β和IL-8)含量在两个品种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6.构建了蒙古马-脾脏和纯血马-脾脏组织表达谱文库,经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别获得了6811804和7744386有效reads;两个文库Map到8号和1号染色体的reads最多,而Map到29号、30号和31号染色体的reads最少;两个文库共筛出27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免疫相关的基因有45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与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有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最大的显着富集KEGG条目为免疫系统。
崔澄,王赞旭[5](2004)在《固有性免疫刺激因子可用于朊病毒接触后疾病预防》文中提出
二、固有性免疫刺激因子可用于朊病毒接触后疾病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有性免疫刺激因子可用于朊病毒接触后疾病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与朊病毒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朊病毒病概述 |
1.1.1 朊病毒病 |
1.1.2 朊蛋白(PrP~C及PrP~(Sc))的生物学特征 |
1.1.3 朊病毒病研究相关模型 |
1.1.4 朊病毒病与免疫反应 |
1.2 NF-κB信号通路概述 |
1.2.1 NF-κB家族 |
1.2.2 NF-κB信号通路 |
1.2.3 神经系统中的NF-κB |
1.3 TNF-α诱导细胞死亡的途径概述 |
1.3.1 TNF-α受体 |
1.3.2 TNF-α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朊病毒病中NF-κB信号通路发生异常改变 |
2.1 实验仪器和材料 |
2.1.1 朊病毒毒株模型 |
2.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1.3 主要试剂及耗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脑组织匀浆的制备 |
2.2.3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2.2.4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ing) |
2.2.5 免疫组织化学(IHC) |
2.2.6 免疫荧光(IFA) |
2.2.7 细胞核、细胞浆蛋白分离提取 |
2.2.8 引物的设计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
2.2.9 细胞瞬时转染 |
2.2.10 双萤光素酶报告系统 |
2.2.11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3.1 朊病毒感染细胞中,NF-κB (p65)转录及表达水平下降 |
2.3.2 朊病毒感染细胞中,TNF-α所诱导的p-p65及p-IκB增速相对较慢 |
2.3.3 清除朊病毒感染细胞中的PrP~(Sc),NF-κB (p65)水平得到一定恢复 |
2.3.4 朊病毒感染细胞中,过表达p65对其PrP~(Sc)的复制无明显影响 |
2.3.5 朊病毒感染小鼠及仓鼠模型脑组织中,p65含量下降 |
2.3.6 在小鼠及仓鼠脑组织中,p65与NeuN存在共定位现象 |
2.3.7 朊病毒感染细胞及动物模型中,NF-κB相关调节分子含量下降 |
2.4 讨论 |
第三章 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朊病毒感染细胞损伤机制的初步探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细胞培养及相关试剂 |
3.1.2 免疫印迹相关抗体 |
3.1.3 其他相关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细胞培养 |
3.2.2 细胞活力的检测 |
3.2.3 细胞早期凋亡的检测 |
3.2.4 细胞因子阵列检测 |
3.2.5 针对TNF-α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3.2.6 细胞内Caspase-8酶活性的检测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3.1 朊病毒感染细胞对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较敏感 |
3.3.2 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TNF-α含量明显增高 |
3.3.3 TNF-α对阮病毒感染细胞的损伤作用较强 |
3.3.4 TNF-α诱导朊病毒感染细胞活性下降依赖于坏死性凋亡途径的激活 |
3.3.5 清除朊病毒感染细胞中的PrP~(Sc)后,TNF-α对其损伤作用减弱 |
3.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朊病毒病相关LncRNA表达谱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朊病毒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
1.1.1 朊病毒和朊蛋白 |
1.1.2 朊病毒病传播 |
1.1.3 细胞自噬对朊病毒病的积极作用 |
1.1.4 RNA 干扰对朊病毒病的抑制作用 |
1.1.5 PrP 抗体及核酸疫苗对朊病毒病的作用 |
1.1.6 其他药物及化合物对朊病毒的作用 |
1.2 LncRNA 的研究进展 |
1.2.1 ncRNA 分类 |
1.2.2 LncRNA 功能 |
1.2.3 LncRNA 与中枢神经系统 |
1.2.4 LncRNA 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1.2.5 LncRNA 作为一种生物学标志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 |
1.2.6 LncRNA 用于癌症治疗的前景 |
1.3 结语 |
第二章 感染羊瘙痒因子 22L 的 BALB/c 小鼠 LncRNA 和 mRNA 表达谱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海马组织制备 |
2.2.2 使用 mirVanaTMRNA Isolation Kit 提取小鼠海马组织总 RNA |
2.2.3 总 RNA 质量检测 |
2.2.4 LncRNA 生物芯片的制备 |
2.2.5 小鼠全基因组 mRNA 的芯片制备 |
2.2.6 荧光定量 PCR |
2.3 实验结果 |
2.3.1 海马组织总 RNA 质量鉴定 |
2.3.2 芯片杂交信号原始扫描结果 |
2.3.3 羊痒病因子 22L 感染 BALB/c 小鼠海马组织 LncRNA 表达谱分析 |
2.3.4 羊痒病因子 22L 感染 BALB/c 小鼠海马组织 mRNA 表达谱分析 |
2.3.5 Real Time PCR 检测羊痒病因子 22L 毒株小鼠 LncRNA 芯片中部分差异性表达分子 |
第三章 基于感染羊瘙痒因子22L毒株小鼠海马组织LncRNA和mRNA芯片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实验数据与分析方法 |
3.1.1 实验数据 |
3.1.2 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
3.3 结果 |
3.3.1 差异表达 lncRNA 靶基因预测 |
3.3.2 靶基因 gene ontology 分析 |
3.3.3 LncRNA 作用靶基因参与细胞信号转到通路分析 |
第四章 LncRNA-2 对朊病毒复制的影响 |
4.1 实验材料 |
4.1.1 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N2a 细胞和 ScN2a 细胞的复苏与鉴定 |
4.2.2 定量 PCR 筛选细胞水平上差异性表达的 LncRNA |
4.2.3 构建 LncRNA 过表达慢病毒载体 |
4.3 结果 |
4.3.1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ScN2a 细胞中 PrPSc蛋白 |
4.3.2 荧光定量 PCR 筛选 ScN2a 细胞中差异性表达 LncRNA 分子 |
4.3.3 LncRNA-2 过表达慢病毒的鉴定 |
4.3.4 细胞毒性与转染效率的分析 |
4.3.5 荧光定量 PCR 鉴定鉴定 Prnp 基因的表达 |
4.3.6 Western Blotting 检测转染后细胞中朊蛋白含量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朊病毒病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朊病毒和朊蛋白 |
2 朊病毒病传播 |
3 细胞自噬对朊病毒病积极的作用 |
4 RNA干扰对朊病毒病的抑制作用 |
5 PrP抗体及核酸疫苗对朊病毒病的作用 |
6 其他药物及化合物对朊病毒的作用 |
7 结 语 |
(4)蒙古马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及脾脏表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蒙古马与纯血马品种间抗病力差异 |
1.2 抗病力与抗病育种 |
1.2.1 抗性 |
1.2.2 抗病育种 |
1.3 马免疫系统概述 |
1.3.1 免疫器官 |
1.3.2 免疫细胞 |
1.3.3 免疫分子 |
1.3.4 免疫应答 |
1.4 Toll 样受体概述 |
1.4.1 Toll 样受体的结构 |
1.4.2 Toll 样受体家族成员 |
1.4.3 Toll 样受体信号传导途径 |
1.5 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免疫相关基因研究技术手段 |
1.5.1 免疫学检测方法 |
1.5.2 免疫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技术手段 |
1.5.3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技术手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实验一蒙古马血液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检测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样品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血液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2 血清不同指标的测定方法 |
2.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蒙古马与纯血马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
2.3.2 蒙古马与纯血马血清免疫指标测定结果 |
2.3.3 蒙古马与纯血马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2.4.1 蒙古马与纯血马血清生化指标比较 |
2.4.2 蒙古马与纯血马血清免疫指标比较 |
2.4.3 蒙古马与纯血马血清抗氧化指标比较 |
3 实验二蒙古马 TLR2、TLR4 基因多态性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样品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主要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血液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
3.2.2 PCR 反应体系及过程 |
3.2.3 TLR2 基因和 TLR4 基因多态性检测方法 |
3.2.4 不同基因型的克隆与测序 |
3.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血液基因组 DNA 提取结果 |
3.3.2 TLR2 基因多态性结果 |
3.3.3 TLR4 基因多态性结果 |
3.4 讨论 |
3.4.1 TLR2 基因多态性分析 |
3.4.2 TLR4 基因多态性分析 |
4 实验三蒙古马不同组织 TLRs mRNA 转录水平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动物及其组织样品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主要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组织样品总 RNA 的提取 |
4.2.2 RT-qPCR 反应 |
4.2.3 标准品的制备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
4.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组织样品总 RNA 的提取结果 |
4.3.2 TLRs 基因 PCR 扩增结果 |
4.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3.4 蒙古马与纯血马 TLRs 基因的组织差异表达分析 |
4.4 讨论 |
4.4.1 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的评估 |
4.4.2 TLRs mRNA 转录水平的分析 |
5 实验四 LPS 诱导蒙古马单核细胞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动物 |
5.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1.3 主要试剂 |
5.2 实验步骤 |
5.2.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
5.2.2 单核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5.2.3 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
5.2.4 单核细胞的鉴定 |
5.2.5 单核细胞总 RNA 提取 |
5.2.6 RT-qPCR 反应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单核细胞的形态特征 |
5.3.2 单核细胞总 RNA 的提取结果 |
5.3.3 TLRs 基因 PCR 扩增结果 |
5.3.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5.3.5 LPS 刺激对蒙古马与纯血马单核细胞中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5.3.6 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的检测结果 |
5.4 讨论 |
6 实验五蒙古马-脾脏与纯血马-脾脏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6.1 实验材料 |
6.1.1 实验动物 |
6.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6.1.3 主要试剂 |
6.2 实验步骤 |
6.2.1 总 RNA 提取和检测 |
6.2.2 测序文库制备 |
6.2.3 文库测序 |
6.2.4 基因表达谱数据可靠性验证 |
6.2.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测序文库建立 |
6.3.2 测序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
6.4 讨论 |
6.4.1 RNA 测序质量分析 |
6.4.2 Reads 染色体定位 |
6.4.3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6.4.4 差异表达基因 GO 富集分析 |
6.4.5 差异表达基因 KEGG 富集分析 |
7 全文总体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固有性免疫刺激因子可用于朊病毒接触后疾病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与朊病毒病关系的研究[D]. 马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8(01)
- [2]朊病毒病相关LncRNA表达谱分析研究[D]. 张腾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3]朊病毒病治疗的研究进展[J]. 张腾龙,陈志宝,鞠传静,李忠义,孟轲音,王雄,万家余.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5(01)
- [4]蒙古马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研究及脾脏表达谱分析[D]. 赵一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3(10)
- [5]固有性免疫刺激因子可用于朊病毒接触后疾病预防[J]. 崔澄,王赞旭.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