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化学感受器副神经节瘤33例手术治疗

颈部化学感受器副神经节瘤33例手术治疗

一、颈化学感受器副神经节瘤33例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常光其,李梓伦[1](2021)在《颈动脉体瘤诊治现状与进展》文中提出颈动脉体瘤(CBT)是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化学感受器肿瘤, 临床少见, 诊治经验较为有限。近10年来, CBT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诊治水平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本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BT临床诊治的病例报道、队列研究和系统回顾, 从流行病学及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评估、临床分型、手术治疗等方面总结CBT的诊治现状和最新进展, 为CBT的临床诊治提供最新的意见和建议。

郭红磊,贾彦焘[2](2021)在《颈动脉体瘤临床诊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临床罕见的高度血管化、缓慢扩张的化学感受器肿瘤,起源于颈动脉分叉处的神经节旁组织[1-2],圆形或椭圆形居多,发病率在0.001%~0.002%[3],恶变率为5%[4]。有组织学研究显示,CBT源于副神经组织,属于副神经节瘤,约占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发病率的65%[5-6]。CBT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良性居多,偶有恶性。

查立超[3](2019)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总结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围手术期各相关因素,探讨可能影响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预后的因素。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1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收集其一般资料、辅助检查结果、手术相关因素、肿瘤相关因素等。并对相应患者进行随访,随访采用门诊与电话结合的方式,随访日期截至2019年2月28日,随访内容主要包括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及复发情况。100例患者中男54例(54%),女46例(46%);年龄23-78岁,中位年龄50岁;有症状者59例,其中有高血压症状者40例,无症状者有41例。开放手术组87例,微创手术组13例;手术时间50-520 min,中位手术时间为180 min;术中出血量10-5000 ml,中位出血量100 ml;有术中输血者15例,无术中输血者85例;98例患者行肿瘤完整切除手术,2例患者仅行肿瘤姑息性切除手术;32例患者发生术中高血压,68例未发生术中高血压;7例术后行辅助放化疗,93例未行术后放化疗。肿瘤直径1-19 cm,中位肿瘤直径6 cm;所有患者的肿瘤个数均为单个;肿瘤质地方面,肿瘤为实性者72例,肿瘤为囊实性者28例;91例有肿瘤包膜,9例无肿瘤包膜;16例有肿瘤坏死,84例无肿瘤坏死;肿瘤Ki-67指数<3%者60例,≥3%者40例;肿瘤高分化者75例,肿瘤中低分化者25例;肿瘤有局部侵犯者27例,肿瘤无局部侵犯者73例;肿瘤有局部转移者10例,肿瘤无局部转移者90例。截至随访日期,肿瘤复发者19例(19%),与肿瘤相关的死亡15例(15%)。分析各相关因素,并对可能影响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截至随访日期,所有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70.4%,其中1年总体生存率97.9%,3年总体生存率89.0%,5年总体生存率80.2%。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症状(Log-Rank检验:X2=4.294,P=0.038)、肿瘤是否完整切除(Log-Rank 检验:x2=24.523,P=0.000)、有无包膜(Log-Rank检验:x2=23.512,P=0.000)、有无肿瘤坏死(Log-Rank检验:X2=9.036,P=0.003)、Ki-67 指数(Log-Rank 检验:x2=16.031,P=0.000)、肿瘤分级(Log-Rank 检验:x2=20.763,P=0.000)、有无局部侵犯(Log-Rank 检验:x2=8.434,P=0.004)、有无局部转移(Log-Rank检验:x2=7.632,P=0.006)等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总体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Ki-67指数(P=0.017,RR=15.093,95%CI 1.613-141.239),肿瘤有无局部侵犯(P=0.017,RR=4.848,95%CI 1.333-17.637)是影响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截至随访日期,所有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的无瘤生存率为62.3%,其中1年无瘤生存率96.4%,3年无瘤生存率86.2%,5年无瘤生存率74.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Log-Rank 检验:x2=5.314,P=0.021)、有无包膜(Log-Rank 检验:x2=12.404,P=0.000)、有无肿瘤坏死(Log-Rank 检验:x2=9.036,P=0.003)、Ki-67 指数(Log-Rank检验:X2=1O.650,P=O.001)、肿瘤分级(Log-Rank 检验:x2=20.230,P=0.000)、有无局部转移(Log-Rank检验:x2=7.261,P=0.007)等是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无瘤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Ki-67指数(P=0.008,RR=6.079,95%CI 1.598-23.121),肿瘤分级(P=0.009,RR=5.372,95%CI 1.535-18.796),肿瘤直径(P=0.044,RR=3.522,95%CI 1.037-11.956)是影响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术后1年总体生存率97.9%,3年总体生存率89.0%,5年总体生存率80.2%;1年无瘤生存率96.4%,3年无瘤生存率86.2%,5年无瘤生存率74.1%。肿瘤Ki-67指数、肿瘤局部侵犯是影响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Ki-67指数、肿瘤分级、肿瘤直径是影响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Ki-67指数是影响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谢菲[4](2019)在《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与影像、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及临床表现特性,为更为准确的术前诊断及评估提供依据,为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我院耳鼻喉科及血管外科106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4例,女性62例,从发病到住院时间3天40年,年龄975岁,平均49.88±14.79岁,本组106例咽旁间隙肿瘤共有97例影像学资料,其中有79例CT平扫+增强,4例CT平扫,52例MRI平扫;9例影像学资料失访。本研究主要对比(1)良性、恶性肿瘤相关临床资料;(2)涎腺源性肿瘤相关临床资料;(3)神经鞘膜瘤相关临床资料;(4)副神经节瘤相关临床资料;(5)前间隙和后间隙来源肿瘤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咽旁间隙肿瘤最高发的年龄为4060岁。在比较后发现病理分类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间的规律:(1)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更常出现于女性、肿物边界清楚,良恶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更常出现于男性,发生淋巴结肿大、出现神经相关表现、肿物包绕颈内/外动脉概率更高,良恶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涎腺源性肿瘤更少出现阳性临床表现,更常出现边界不清、凸入咽腔、最大横径于口咽,更不易包绕颈内/外动脉及使颈内、外动脉移位,涎腺源性肿瘤和非涎腺源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神经鞘膜瘤影像学中更常出现边界清楚、处于茎突后间隙、与腮腺关系不密切,无包绕颈内/外动脉、无血管流空影发生率较高,神经鞘膜瘤与非神经鞘膜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副神经节瘤较非副神经瘤更常出现阳性临床表现及出现局部压迫症状,与腮腺关系不密切、包绕颈内/外动脉、颈内外动脉距离增宽、颈内/外动脉移位、出现血管流空影、最大径于颅底/喉咽、未凸入咽腔、茎突无移位,双侧发生率较高,副神经节瘤和非副神经节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茎突前间隙肿瘤较茎突后间隙肿瘤更易凸入咽腔、更不易包绕颈内/外动脉及使颈内外动脉距离增宽、颈内/外动脉移位发生率较高,茎突前、后间隙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以副神经节瘤多见,其次为神经鞘膜瘤,多为中老年发病,临床表现以局部压迫表现多见。涎腺源性肿瘤发生于茎突前间隙,常突入咽腔,颈内/外动脉可向后移位;神经鞘膜瘤多边界清晰,不同神经来源的肿瘤颈部血管移位有各自的特点及影像表现;副神经节瘤均出现局部压迫表现,其中颈静脉球瘤较常出现神经相关症状,不同类型副神经节瘤血管移位方向也有不同规律及其他不同的影像特征。正确认识病史及辅助检查中的规律,有助于咽旁间隙肿瘤的术前评估及确定治疗方案。

刘世程[5](2019)在《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并探讨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有效诊断、治疗方式,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0年7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诊断方式、术前各项准备、手术治疗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先经彩超行初步诊断,并进一步行CTA明确诊断,术前均行压颈试验,每天由3-5分钟开始,增加至30分钟。14例患者共行15次手术(其中一位患者为双侧瘤体,分期行两次手术),手术均成功完成,单纯切除瘤体2例,切除瘤体及颈外动脉(ECA)12例,一并切除瘤体、颈内动脉(ICA)及颈外动脉,同时行取自体大隐静脉血管重建术1例。1例患者术后出现口角轻度歪斜,伸舌左偏并感麻木,1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均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好转。术后12例患者进行了随访,采用颈部彩超进行检查,随访率85.71%,随访时间6-60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1、彩超因其无创性以及便捷快速的特点成为筛查CBT以及术后随访非常有效的手段,而DSA、CTA、MRA在确诊CBT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2、术前充分的准备对手术成功与否意义重大;3、手术切除肿瘤依旧是治疗CBT的最有效手段,无论是术者还是麻醉师,应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对脑的保护贯穿手术全程,瘤体过大或侵扰颈内、外动脉严重者,血管重建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梁小龙[6](2019)在《颈动脉分叉区域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了解颈动脉分叉区域重要血管神经的解剖,观察分析神经血管的直径、走行以及二者之间的毗邻关系,为颈动脉分叉区域手术提供解剖学标志,减少颈动脉分叉区域术中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避免术后严重并发症。其次,为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对象和方法:1、为了获得更好的图像、数据及显露,对12例(24侧)国人尸体先行灌胶处理(动脉红色,静脉蓝色)并用75%的酒精储存。2、逐层解剖颈部软组织结构,分离颈部皮瓣,连同颈阔肌一起掀开,暴露颈部浅筋膜内走行的颈外静脉,颈前静脉,下颌后静脉前后支,面前静脉,颈丛皮支(耳大神经、颈横神经),保留上述静脉和颈丛皮神经,随后将颈阔肌翻向上方显露胸锁乳突肌;清除颈浅筋膜,显露颈深筋膜浅层(封套筋膜),然后在显微镜(Carl Zeiss Meditec AG,Jena,Germany)下行颈动脉鞘及周围神经血管的显微解剖;模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舌下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明确颈动脉分叉区域神经血管的位置,观察颈动脉分叉的高度,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的位置及颈动脉分叉部周围神经的走行,测量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的外径;测量颈动脉分叉角度以及甲状腺上动脉与颈动脉分叉部之间的距离。除此之外,于显微镜下行面神经解剖,暴露面神经主干,观察面神经的走行。3、总结毗邻神经血管的位置,为颈动脉分叉区域手术提供良好的解剖学标志以及为舌下神经吻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结果:低风险的颈动脉分叉为(左:右=66.7%:75.0%);高风险的颈动脉分叉为(左:右=33.3%:25.0%)叉。颈总动脉直径大约为左侧CCA6.93±0.54mm,右侧CCA6.91±0.46mm;颈内动脉左右两侧直径分别为5.84±0,63mm,5.78±0.55mm;双侧颈外动脉直径分别为左侧:4.74±0.76mm,右侧4.65±0.56;而颈动脉分叉角度左侧为37.65±12.60。,右侧为32.51±12.78。。左侧颈动脉角度明显大于右侧;STA、LA、FA血管直径左右分别为:左侧1.1±0.3mm,1.3±0.4mm,1.5±0.4mm;右侧1.3±0.2mm,1.2±0.3mm,1.4±0.3mm。左与右STA-CB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5±3.2mm;5.6±3.5mm。胸锁乳突肌动脉可以做为判别舌下神经的重要解剖标志,舌下神经位于二腹肌后腹的后下,可以在此处根据病变情况将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结论1、颈动脉高分叉人群占比较低,对于高颈动脉分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考虑血管内治疗。针对其他颈动脉分叉部病变,可以行茎突切除术,下颌骨磨除,下颌骨的半脱位,二腹肌后腹的切断等手术方式。2、颈动脉分叉区域血管外径以及神经血管毗邻关系,无论是对于动脉硬化引起斑块附着于颈动脉分叉周围所致的狭窄行血管内治疗还是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并且还可以应用在颈部恶性肿瘤的血管栓塞以及选择性甚至超选择性化学性栓塞;其次,可以应用于颈部烧伤或者手术后颈部皮肤缺损做带蒂皮瓣做基础。3、胸锁乳突肌动脉可以做为判别舌下神经的重要解剖标志,舌下神经位于二腹肌后腹的后下,可以在此处根据病变情况将舌下神经与面神经吻合。4、熟悉颈动脉分叉部的神经血管解剖,可避免术中直视下解剖动脉时损伤毗邻的血管及神经。减少术后因神经,血管损伤造成康复锻炼,增加额外费用。5、副神经位于二腹肌后腹下外缘、颈内静脉外侧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组成的三角内;舌下神经位于颈动脉三角内;迷走神经位于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动脉的背侧;喉上神经大多位于STA、茎突舌骨肌以及颈外动脉构成的三角内。

赵晶斌[7](2019)在《27例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与分析颈动脉体瘤在诊断、手术治疗及并发症方面的经验。方法:对我科(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自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间,对手术治疗的2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辅助检查方式、手术治疗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采用颈部B超、颈部CTA/MRA检查术前明确诊断。27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3例,男女比例约为1:5.75,左侧15例,右侧10例,双侧颈动脉体瘤者2例,占总病例数的7.41%;共切除27个肿瘤,左侧15例,右侧12例,双侧者均切除右侧;术后病理结果提示25例为副神经节瘤,2例为神经鞘瘤,诊断正确率为92.59%,恶性颈动脉体瘤者1例,占总病例数的3.70%;手术方式为单纯性切除瘤体者18例,瘤体切除伴颈外动脉离断吻合者7例,瘤体切除伴颈总动脉分叉处修补者1例,瘤体切除伴部分颈外、内动脉切除和颈内、颈总动脉吻合者1例;术后对27例手术切除病例行Shamblin分型,Ⅰ型者5例,Ⅱ型者20例,Ⅲ型者2例;8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7例有患侧面部麻木不适,7例有伸舌偏斜,2例有口角歪斜,3例有声音嘶哑,4例有轻度饮水呛咳,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1例术后发生左侧肢体偏瘫,并伴有神经麻痹的症状,经积极的专科治疗及康复锻炼后,左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左上肢肌力恢复至1级。术后的随诊复查是在门诊行B超或CTA检查,经3个月至2年的随访,无失访病例,无因手术及相关并发症死亡的病例,2例双侧颈动脉体瘤患者均未行左侧瘤体的手术治疗。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初步诊断诊断采用颈部B超,明确诊断选择CTA/MRA检查,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也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且要尽早进行。Shamblin分型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出血量、术中发生血管神经的损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都有影响。术中离断颈外动脉对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影响。由于术前、术中不能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对自体血回输设备的使用需谨慎。在围术期全程都应重视对颅脑的保护,在术中尤为重要。

陈庆峰[8](2018)在《头颈副神经节瘤基因型和表观遗传型差异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和探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差异化与患者的基因型和表观遗传型的关联性,颈静脉球体瘤中多种凋亡相关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以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了37例(男17例,女20例)2010年至201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接受手术切除的HNPGLs患者的病例资料,同时留取37例患者的肿瘤组织与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对琥珀酸脱氢酶复合体(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A、B、C、D(SDHA,SDHB,SDHC,SDHD)、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组装因子2(succin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assembly factor 2,SDHAF2)的DNA进行测序。使用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37例患者的肿瘤组织的一组抑癌基因(p16,HIC1,DcR1,DcR2,DR4,DR5,CASP8,HSP47,MGMT以及RASSF1A)的CpG岛的甲基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IC1,DcR2以及DR5基因的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12例颈静脉球体瘤中四个凋亡相关基因DcR1、DcR2、DR4、DR5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将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数据与基因测序和甲基化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结果:直接基因测序结果显示37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的SDH基因出现遗传性突变,对SDH基因突变和非突变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发现,出现SDH基因遗传性突变HNPGLs患者有更明显的表现型,包括早期的形成,多重病变抑或恶性肿瘤。37名HNPGLs患者中,SDH突变与抑癌基因甲基化数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在SDH突变的患者中甲基化的抑癌基因比没有出现SDH基因突变的甲基化抑癌基因数量多。12例颈静脉球体瘤均存在甲基化,DcR1、DcR1、DR4、DR5在颈静脉球体瘤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甲基化,甲基化比率DcR1 36.4%、DcR2 41.7%、DR4 75.0%、DR533.3%;正常对照中均无甲基化。且甲基化水平较高(MI>0.50)的患者较甲基化水平低(MI≤0.05)的患者发病年龄早(P=0.0189)。结论:抑癌基因的表观遗传学的改变在SDH基因突变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DcR1、DcR1、DR4、DR5在颈静脉球体瘤中均存在甲基化,且与肿瘤的发生相关,甲基化水平高提示患者发病早,疾病较为严重。

俞星[9](2015)在《罕见类型甲状腺肿瘤临床基础研究附2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报道原发性甲状腺副神经节瘤(Thyroid Paraganglioma, TP)常规病理学表现模仿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 MTC),和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颈部淋巴结结核超声检查结果模仿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这两个典型病例。通过综合分析该两种疾病的起病方式,症状特点,体格检查表现,以及影像学(包括颈部超声和CT扫描)、病理学(包括穿刺细胞学检查、术中冰冻、常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辅助检查和肿瘤相关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探讨罕见类型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式,以提高对罕见类型甲状腺肿瘤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水平,避免误诊误治。方法与结果:一、报道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原发性甲状腺副神经节瘤病例,高度模仿甲状腺髓样癌的影像学、病理学表现。30岁年轻女性,因发现颈前肿块2月入院治疗。无论是术前影像学检查,还是术中冰冻检查均提示非典型的甲状腺髓样癌。在充分征求患者家属意见后,行单侧腺叶切除和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确诊为原发性甲状腺副神经节瘤,TP相关基因序列测序并未检测到阳性突变位点。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定期规律复查,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征象。二、报道1例左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同侧颈部淋巴结结核病例,超声表现高度模仿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25岁年轻女性,因发现左颈部淋巴结肿大1月入院。术前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左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拟行左侧甲状腺+峡部全切,左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冰冻检查提示左侧结节性甲状腺肿,遂改行左颈部V区淋巴结活检术。术后通过常规病理+抗酸染色试验检查,诊断为左结节性甲状腺肿伴左颈部淋巴结结核。术后经规范抗结核治疗后恢复良好,未见复发。结论:一、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原发性甲状腺副神经节瘤形态学高度模仿甲状腺髓样癌,无论是术前影像学、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还是术中冰冻检查都难以将该两种疾病进行准确区分,易造成误诊误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是诊断甲状腺副神经节瘤的有效手段,单侧腺叶切除是较为合理的治疗方式,可达到长期的无病生存状态。二、颈部淋巴结结核在临床上并不罕见,而由于缺乏准确有效的检查手段以及当代医生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不足,易造成误诊误治。同时伴有甲状腺结节,超声结果易模仿甲状腺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征象。临床医生需要高度警惕,必要时可加做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进行鉴别诊断。结节型颈部淋巴结结核以药物抗结核治疗为主,一般预后良好。

季晓克,曾其强,吴秀玲,黄颖鹏,周蒙滔,黄卡特,余正平,韩少良,张启瑜[10](2010)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9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提高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9年11月至2009年3月手术治疗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功能、术中所见、手术方式、病理和影像学资料,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 (1)本组19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男女比例为1.375,中位年龄50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9/19,47%),术前CT诊断误诊率高(89%);(2)肿瘤好发于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周(9/19,47%),平均最大直径为8.6 cm(3~23 cm),58%(11/19)肿块包膜完整,42%(8/19)肿块与周围脏器紧贴或紧密粘连,26%(5/19)需作毗邻受累器官切除;(3)本组63%(12/19)肿瘤为功能性,术前表现高血压占67%(8/12),术中血压波动剧烈占33%(4/12);(4)16例18个肿块行免疫组化染色,89%(16/18)Chg-A(+),67%(12/18)S-100(+),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呈不同程度表达(0%~48%),Ki-67与P53均只在恶性病例阳性表达(分别为20%,34%);(5)本组病例随访1~107个月,中位随访40个月,Kaplan-Meier及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全组总体的5年生存率为77%,生存率与肿瘤出现远处转移相关(x2=6.604,P=0.01),与肿瘤大小(x2=3.208,P=0.201)、功能状态(x2=0.121,P=0.728)、肿瘤局部情况(x2=0.036,P=0.849)相关不显着。结论早期诊断腹膜后副神经节瘤较为困难;患者生存预后与转移相关,应强调终生随访;术后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对判断肿瘤性质和预后非常必要。

二、颈化学感受器副神经节瘤33例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化学感受器副神经节瘤33例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颈动脉体瘤临床诊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解剖特点
2 发病原因
3 临床表现
4 诊断
    4.1 影像学诊断
    4.2 鉴别诊断
5 治疗
    5.1 手术治疗
        5.1.1 控制术中出血:
        5.1.2 术前栓塞术:
    5.2 放射治疗

(3)腹膜后副神经节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病例纳入标准
        1.3.2 病例排除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1.5 一般临床资料
    1.6 肿瘤相关资料
    1.7 治疗相关资料
    1.8 患者结局
第二章 结果
    2.1 总体生存分析
    2.2 总体生存的单因素分析
        2.2.1 患者有无症状的总体生存比较
        2.2.2 肿瘤是否完整切除的总体生存比较
        2.2.3 肿瘤有无包膜的总体生存比较
        2.2.4 肿瘤有无坏死的总体生存比较
        2.2.5 肿瘤Ki-67 增殖指数的总体生存比较
        2.2.6 肿瘤分级的总体生存比较
        2.2.7 肿瘤有无周围侵犯的总体生存比较
        2.2.8 肿瘤有无局部转移的总体生存比较
    2.3 总体生存的多因素分析
    2.4 无瘤生存分析
    2.5 无瘤生存的单因素分析
        2.5.1 肿瘤直径的无瘤生存比较
        2.5.2 肿瘤有无包膜的无瘤生存比较
        2.5.3 肿瘤有无坏死的无瘤生存比较
        2.5.4 肿瘤Ki-67 增殖指数的无瘤生存比较
        2.5.5 肿瘤分级的无瘤生存比较
        2.5.6 肿瘤有无局部转移的无瘤生存比较
    2.6 无瘤生存的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4)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与影像、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入选与剔除标准
        2.1 入选标准
        2.2 剔除标准
    3.病理类型
    4.临床表现
    5.影像学检查
        5.1 仪器与方法
    6.手术入路
    7.统计处理
结果
    1.病理类型与临床特点的关系及对比
        1.1 咽旁间隙良性与恶性肿瘤一般情况及对比
        1.2 涎腺源性肿瘤的一般情况及与非涎腺源性肿瘤的对比
        1.3 神经鞘膜瘤的一般情况及与非神经鞘膜瘤的对比
        1.4 副神经节瘤的一般情况及与非副神经节瘤的对比
    2.病理类型与影像学表现的关系
        2.1 良性与恶性肿瘤影像学特征及对比
        2.2 涎腺源性肿瘤影像表现及与非涎腺源性肿瘤的对比
        2.3 神经鞘膜瘤影像学表现及与非神经鞘膜瘤对比
        2.4 副神经节瘤影像表现及与非副神经节瘤的对比
        2.5 茎突前间隙肿瘤与茎突后间隙肿瘤影像学表现对比
    3.典型病例分析
讨论
    1.咽旁间隙的解剖
    2.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性
        2.1 良性、恶性肿瘤临床特性
        2.2 涎腺源性肿瘤的临床特性
        2.3 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特点
    3.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3.1 良、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3.2 涎腺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3.3 神经鞘膜瘤影像学表现
        3.4 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表现
        3.5 茎突前、后间隙肿瘤影像学表现
    4.临床诊断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略缩词对照表
附录B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6)颈动脉分叉区域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设备及器械
    1.1.3 实验标本预处理
        1.1.3.1 标本准备及灌洗
        1.1.3.2 标本灌胶及储存
    1.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颈动脉分叉高度
    1.2.2 颈动脉分叉区域CCA、ICA、ECA外径以及颈动脉分叉角度
    1.2.3 颈动脉分叉区域颈外动脉分支STA、LA、FA外径及STA至颈动脉分叉部直线距离
1.3 讨论
    1.3.1 颈动脉分叉高度
    1.3.2 颈动脉分叉区域各血管外径以及颈动脉分叉角度
    1.3.3 颈动脉分叉区域颈外动脉分支STA、LA、FA外径及STA至颈动脉分叉部直线距离
    1.3.4 颈动脉分叉区域相关神经走行及与周围毗邻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颈动脉分叉部区域显微解剖的临床意义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27例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
    2.1 临床资料
    2.2 术前辅助检查方式
第三章 临床结果
    3.1 手术治疗
    3.2 病理结果
    3.3 术后并发症
    3.4 随访
第四章 讨论
    4.1 颈动脉体瘤的流行病学
    4.2 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4.3 颈动脉体瘤的术前辅助检查及诊断
    4.4 颈动脉体瘤的术前准备
        4.4.1 Shamblin分型
        4.4.2 术前准备
    4.5 手术方式
    4.6 双侧颈动脉体瘤
    4.7 恶性颈动脉体瘤
    4.8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处理
        4.8.1 血管的损伤及出血
        4.8.2 颅神经损伤
        4.8.3 缺血性脑卒中
        4.8.4 其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头颈副神经节瘤基因型和表观遗传型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及诊断方法依据
    1.2 基因突变分析
    1.3 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分析
    1.4 抑癌基因的转录表达分析
2 结果
    2.1 头颈部神经节瘤患者的基因突变与其临床特征的关联性
    2.2 头颈部神经节瘤患者抑癌基因CpG岛甲基化与SDHx突变的关联性
    2.3 Dc R1、DcR2、DR4、DR5 基因启动子在颈静脉球体瘤中甲基化表达情况
    2.4 DcR1、DcR2、DR4、DR5 基因启动子在颈静脉 球体瘤甲基化情况与临床联系 R5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颈静脉孔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罕见类型甲状腺肿瘤临床基础研究附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次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检查方法
    3 临床观察与分析
    4 后期标本处理
    5 遗传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第一部分 原发性甲状腺副神经节瘤
    第二部分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颈部淋巴结结核一例
第4章 讨论
    1. 原发性甲状腺副神经节瘤
    2. 结节性甲状腺肿伴颈部淋巴结结核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颈化学感受器副神经节瘤33例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动脉体瘤诊治现状与进展[J]. 常光其,李梓伦.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1(04)
  • [2]颈动脉体瘤临床诊疗研究进展[J]. 郭红磊,贾彦焘. 临床误诊误治, 2021(03)
  • [3]腹膜后副神经节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查立超. 青岛大学, 2019(03)
  • [4]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与影像、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D]. 谢菲.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D]. 刘世程.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6]颈动脉分叉区域的显微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D]. 梁小龙.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27例颈动脉体瘤诊断与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D]. 赵晶斌. 兰州大学, 2019(08)
  • [8]头颈副神经节瘤基因型和表观遗传型差异分析[D]. 陈庆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罕见类型甲状腺肿瘤临床基础研究附2例报告[D]. 俞星. 浙江大学, 2015(09)
  • [10]腹膜后副神经节瘤19例临床诊治分析[J]. 季晓克,曾其强,吴秀玲,黄颖鹏,周蒙滔,黄卡特,余正平,韩少良,张启瑜. 中华医学杂志, 2010(34)

标签:;  ;  ;  ;  ;  

颈部化学感受器副神经节瘤33例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