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中国股市的“花样年华”

2001年,中国股市的“花样年华”

一、2001年中国股市“花样”年华(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静[1](2020)在《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庆军[2](2020)在《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惯用语虽属于固定短语,却往往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插入一些成分。如“碰钉子——碰了个大钉子”“打交道——打过几次交道”。学界对此已有初步探索,但对于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使用的范围、扩展形式的种类和扩展的规律迄今尚无充分的考察。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现代汉语中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情况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考察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成分的类型。通过大规模语料调查,结合调查结果和语感判断,按可插入成分类型在动宾式惯用语中所作的句法成分归成三类,助词、动词的补语和宾语的定语。助词有“了、过、着、的”四个;动词的补语有趋向补语、数量补语、结果补语、表程度义补语和可能补语五种;宾语的定语有数量定语、涉指示词语、性状义定语、格关系定语、“什么”和其他定语六种。第二部分对动宾式惯用语扩展中插入助词的情况进行考察。我们发现“了”能够插入具有“实现过程”的动宾式惯用语中;“过”的表义特点“离散性质”要求所搭配的动宾式惯用语能够重复进行,有明确的“终结点”;能插入“着”的动宾式惯用语必有“时段持续”的语义特征;能插入“的”,动宾式惯用语本身必有“开始、持续、结束”等时间界限的特征。第三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五种情况。趋向补语作为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时,表示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所以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应该具有某种与之相配的语义特征。数量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数量和时间,所以一些表示状态的动宾式惯用语不能插入此类。动宾式惯用语的动作行为可以持续或可以终结,可以插入结果补语“完”;当同时具备[+自主]的语义特征和“获得”之类的积极价值意义,可插入结果补语“好”。表程度义的补语要求动宾式惯用语在范围、数量上有程度意义。插入可能补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不能是结果已经确定或者是对事件发生后的评价。第四部分考察了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六种情况。一部分动宾式惯用语的整体意义或者名词可以被量化,则可以插入数量定语。从语感上动宾式惯用语均可以插入涉指示词语限制宾语范围,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性状义定语时,若动宾式惯用语的宾语部分是修饰语和名词构成,则插入的可能性较小。能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动宾式惯用语,一般要兼有[+多向][+损益]两个语义特征。插入“什么”有两种,一种表示实义的疑问,存在限制条件;一种表示虚义,基本属于开放类。插入其他定语时,其组成成分主要有“非格关系的名词”“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和主谓短语,扩展使用频率较低。本文详尽地考察了289条三音节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包括动宾式惯用语扩展的范围,每一个动宾式惯用语的扩展形式,以及扩展形式的限制条件,分析表达的语义以及内在规律。这一研究成果对汉语惯用语词典编撰和对外汉语教学均有参考意义。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王旭[4](2015)在《世纪之交的中国股市论战》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股市自近代就存在,自改革开放至1991年,是我国对股份制的性质和要不要建立证券市场的初步探索;1992年至论战发生的2000年,股份制的改革在全国大规模的推广,股市为企业股份制改革提供平台、解困提供资金,我国股市的面临着发展与规范的问题。本文以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相结合,重点放在此次股市论战的思想史的内容研究。此次论战以吴敬琏的股市赌场论为导火索,厉以宁、韩志国、董辅礽、萧灼基、吴晓求这五位经济学家对吴的言论进行了反击。论战的内容主要围绕着我国股市是否能够创造财富;我国股市市盈率是否过高;参与我国股市是否存在投机过度的非理性泡沫;以及我国股市发展与规范孰先孰后的问题。通过分析,看出这几位经济学家都承认我国股市存在制度缺陷和违规操作的现象。吴敬琏主张不能因为短期或局部的利益,就是忽视我国证券市场的根本作用,我国的股市只有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的作用,我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健康发展。以厉以宁为首的另一方则表示,过度的规范中国股市,反而会遏制其发展。与此同时,一些重量级的学者、媒体以及民众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回顾十多年前的探索,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市场制度所引起的,还是因为股市发展的时候就不规范,当初对股市制度的设计有瑕疵所引起的?另外通过对此次论战的思考,这场争论显示出在当时经济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尚待清晰,即股市是为了圈钱、为国企解困,还是为了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同时当时对股市不规范导致的后果还缺乏认识,这是否成为日后我国国企改革困难、贫富差别扩大、腐败加剧的原因。另外通过对资本市场改革史的探索,也意识到改革本身是一个法制重要性日益显现的渐进的过程。

黄劲辉[5](2012)在《刘以鬯与现代主义:从上海到香港》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源于1920年代末的上海,战后同源分流,1940年代末以后兴盛于香港地区与台湾地区,1980年代随着先锋派作家出现,汇流大陆。华文现代主义川流不息,从未间断。刘以鬯(1918-)是传承上海现代主义与五四精神到香港最重要的人物,1949年南来香港,身兼作家与编辑双重身份,多年来在商业社会坚持现代主义艺术的创作与推广,扶持也斯(1949—)、西西(1938-)等下一代香港作家现代主义的发展。1985年刘以鬯发起创办并总编《香港文学》杂志,发起世界华文作家联会,以香港特殊的政经空间连接大陆与海外华文为己任,是华文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石。本文在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以及港台海外华文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密切联系的背景上,考察刘以鬯七十余年的写作生涯,尤其是1949年南来香港以后,上海记忆梦萦于字里行间,构成两座城市文化交缠的美学。本文研究重点是通过现代小说家刘以鬯及其作品,梳理上海到香港在文化上与美学上传承与转化的关系,有助补遗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全面的发展脉络。论文首章为导论,重新整理刘以鬯文学与现代主义及评估其研究价值。第章分为两部份,前部份重新检视历史,梳理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自上海诞生到分流香港地区与台湾地区的过程,并探讨刘以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后部份整理过往刘以鬯作品评论与研究。经本人收集、梳理、统计,历来大陆、港台与新马有关刘以鬯作品评论文章超过四百篇,另有不少外文书写的评论,包括英文、法文与日文,刘以鬯研究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问。本论文在研究角度上寻求突破,打破过往港台澳文学研究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的隔阂。将刘以鬯作品研究置入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框架,整体性分析其文化与美学的传承与转化。第二章及第三章从较宏观角度讨论刘以鬯作品整体的文化与美学特色。第二章分析刘以鬯与上海新感觉派和五四新文学关系,本文发现刘以鬯在文字风格与文学形式受到上海新感觉派成员刘呐鸥(1905-40)与穆时英(1912-40)影响颇深,在民族立场上却有分歧,刘以鬯能够将现代手法技巧与民族自主立场自然融和。他跟施蛰存(1905-2003)在民族观点上较接近,追求华文现代主义与世界同步。刘以鬯亦受到五四新文学鲁迅等的内省精神启发,作品往往对时代与社会辛辣批判,兼具个人反思。第三章论及刘以鬯的城市迁移经验与文学作品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关注过去没有评论提及刘以鬯以新马为题小说的第一手资料。输文思考城市迁移对华文现代主义在文字、风格、美学上的影响,体验到战後中国文学多中心新局面发展的文化多元性。第四章至第六章以分析刘以鬯的文本为主,探寻现代主义纵向传承与横向发展的关系。前者指源自上海至香港的文化传承,后者指西方现代主义美学在华文文化中的横向影响。第四章探讨刘以鬯的心理小说,分为两部份。前部份尝试寻求一种科学而客观的方法,剖析《酒徒》与上海新感觉派及西方意识流小说关系。通过文本内语言模式的归纳与比较,发现《酒徒》运用六种语言叙事模式,其中有来自乔伊斯《尤利西斯》(Ulysses,1922)及穆时英的启发。刘以鬯《酒徒》的贡献是有意建立一套崭新的华文语言系统,描写意识流不同程度的心理层次,同时《酒徒》内省精神可以追溯到鲁迅《狂人日记》(1918),可见《酒徒》在文化上和美学上有纵向与横向的传承与转化关系。通过同时代港台意识流小说比较分析,揭示《酒徒》在华文意识流小说中的重要价值。后部份讨论《酒徒》以后,刘以鬯发展了两种心理描写手法,一种是混合深层与表层心理的书写手法,另一种是纯粹表层心理的书写手法。电影视觉文化与城市生活文化出现,构成20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特色,刘以鬯作品同样兼具这两种特色。第五章尝试以“城市图像”的概念阐释刘以鬯文本内各种城市时空演绎法与跨媒体经验(来自电影视觉、听觉经验与蒙太奇节奏)。刘以鬯对城市图像的探索,在上海新感觉派等视觉描写基础上发展,他主要受到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罗伯格里耶(Alain Robbe-Grillet,1922-2008)横向的启发,从电影汲取崭新手法捕捉香港的城市经验,当中以《对倒》(1972)成就最高。第五章从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与李维斯陀(L6vi-Strauss, Claude,1908-)所启悟的“音乐结构”(composition)概念,分析《对倒》与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2000)的跨媒体影响。刘以鬯启发王家卫拍摄名作《花样年华》,该片获康城最佳导演殊荣。本章透过“音乐结构”剖析意义的方法,整理出刘以鬯如何从电影媒体汲取描写城市的手法,文学手法又如何启发电影,表现20世纪华文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多元与跨媒体互涉复杂现象。刘以鬯有一系列故事重编小说向来备受评论关注,以往研究方法多遵循“故事新编”概念,着重文本内版本比较,很容易忽略文本外因素,尤其是香港这种多元文化的商业城市因素。第六章以“现代复修"代替“故事新编”的说法。“现代复修”概念,来自历史古迹遗址复修的现代建筑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育观念。”现代复修”有利于将文本内的关系(新旧符号的和谐与张力)与文本外的关系(经济、文化、社区环境)作整体分析,对刘以鬯在财经或商业报刊连载的故事重编小说,尤其是中篇小说《寺内》(1964)那种雅俗共赏、新旧文字符号并存的作品,得到更精准有效的分析。“现代复修”作为一种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观念,亦有助评估刘以鬯个人的上海记忆在香港城市现代化的特色。刘以鬯写作时间超逾七十年,作品数量极多,部份坊间失传。本论文在第一手资料发掘上有突破,例如中篇小说《龙女》(1952)、《第二春》(1952)、《星嘉坡故事》(1957)、《梦街》(1958)等,都是过去几乎没有评论过的作品。另外新近重新整理出版的旧作,例如《热带风雨》(2010),《甘榜》(2010)、《吧女》(2011)等,对本论文研究在新资料上也有很大支持。本人多次专访刘以鬯及其夫人罗佩云,他们在资料上提供了宝贵的一手材料。总体而言,本论文较全面整体地梳理刘以鬯作品从上海到香港之间文化与美学的纵向传承与横向发展,为补遗20世纪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全面的发展脉络有所贡献。

王丹[6](2008)在《辉煌过后 如何复兴 ——论香港回归十年之后香港电影的低迷现状与重振之法》文中提出香港电影,一个曾令好莱坞模仿的传奇,一个代表华语电影巅峰的骄傲,一个倾倒华人众生的佳人。如今,却美人迟暮,风采不在,在时代变迁中日渐式微令人痛心疾首。也许,香港电影也会像欧洲电影中的法国新浪潮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波兰电影,亚洲的日本电影、台湾电影等很多特色鲜明的国家或地区电影一样,辉煌一时、昙花一现之后,便封存于电影史中,不再有出头之日。但是,香港电影一直承受着多方面的冲击和考验却至今顽强挺立,在合拍片中还突显出新的发展势头。因此在香港电影前途尚无定论之时一切都有希望,事在人为,香港电影圈还一直有一大批精英群体在香港电影低迷期苦撑苦熬,为谋求香港电影的复兴而积极努力,多方奔走;也一直有极为广泛的香港电影发烧友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精神上支撑着香港电影,期盼着香港电影能够重振雄风,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辉煌时期那样称霸武林,笑傲江湖;而且香港回归这十年来香港电影也已融入大中华电影圈,在本土风格上不断寻求突破,在内地市场上急剧扩张,加之香港多年形成的电影制作经验基础和完善的电影工业体系等等诸多不可磨灭的优势,都让我们有信心期待香港电影能够续写辉煌!本文基于对香港电影的热爱和深厚感情,对比香港电影辉煌时期的诸多优势和成功,回顾香港回归这十年来香港电影的发展历程和现状问题,理性分析了香港电影衰落低迷的原因和可能振兴香港电影的多方面因素,最终总结出香港电影重振雄风的方法和途径,呼吁电影界认识在中华电影大发展的洪流趋势下,全力带动香港电影重现辉煌,为华语电影增光添彩!

冯宇飞[7](2004)在《我国财经媒体的社会角色与现实功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财经媒体的社会角色和现实功能。首先对我国财经媒体的现状作了评述,着重阐述其“角色失范”的原因及表现,接下来从学理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了财经媒体应当扮演的社会角色,指出其应当遵循“社会公器”角色,公开、公正、公平地报道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财经媒体应当承担舆论监督、提供信息和证券市场“守护者”三个职责。然后分别从财经新闻的特点、舆论监督的难点、传受双方的反差三个角度分析了当前财经媒体“角色错位”的原因,论文最后将着眼点放在如何纠正“角色错位”上,提出了财经媒体应坚持做好信息的提供和解读者,寻求最佳的监管临界点,设法减弱媒介对证券市场的舆论监督的“放大”效应,强化财经媒体从业者的角色意识与行业自律意识,最终妥善处理财经媒体的意识形态归属性与市场主体性之间的矛盾。

谢曙光[8](2004)在《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1999年12月进行的国有股减持行动遭遇失败后,2001年6月我国政府再次施行通过国内股票市场进行国有股减持的政策,由于其以市价作为减持价格和以筹集社保资金为主要目的而最终再次遭遇失败。伴随着这次国有股减持从开始施行到暂停实施直至最终停止通过国内股票市场减持国有股的演变过程,国内学术界、证券界及其他各方展开了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诸多问题的大讨论。尽管讨论的焦点一开始集中于国有股减持,但随着各方讨论的不断升级和市场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特定历史环境下产生的股权分裂制度是我国股票市场诸多矛盾的根源所在,继而讨论的焦点转向“股份全流通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类别股东(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非对称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为题,希望通过实证分析揭示在中国股票市场上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基于现金股利的投资收益非对称问题,并从理论上规范分析导致这种非对称现象的根源——股权分裂制度及其种种重大危害,为消除这些危害,继而全面而系统地探讨治理投资收益非对称的根本对策——股份全流通改革相关问题。在本论文的研究中,采取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以比较分析和制度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紧紧围绕着“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这一主线,厘清并描述了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的逻辑框架。在第一章中,在综述股票市场功能理论和诺斯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以制度决定功能的思想构建了一个理论解释模型,希望以此对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作出合理的解释。在第二章中,首先根据对美国学界有关流通性折价理论及其经验研究和法院判例依据,并运用IPO方法对中国B股市场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权的流通性折价进行经验研究,将其与同一研究方法下美国股市的流通性折价经验结论进行对照,从而确定包括A股和B股在内的中国股市非流通股权流通性折价的相对合理基准,在此基础上最后估算出中国股市新股发行的正常溢价基准。在第三章中,首先运用上述基准将流通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的投资成本区分为正常部分和超额部分,进而将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投资收益率比较区分为正常非对称和不正常非对称两种情形。然后,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我国股市严重的不正常投资收益非对称进行实证分析,即既从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比较的角度进行总体性揭示,又从国有股股东、社会法人股股东和外资法人股与社会公众股股东比较的角度进行结构性揭示,还从不同所有制股东控股上市公<WP=10>司的角度进行整体性揭示。在第四章中,以第一章围绕制度决定功能思想构建的理论解释模型,同时运用股票市场功能理论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成因与本质进行了深入诠释,具有较好的理论解释力。第五章对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进行了危害性分析。投资收益非对称是问题的表象,而股权分裂制度则是问题的本质。探讨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危害性,必须紧紧抓住中国股市股权分裂制度这个最主要矛盾,逐步剖析在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投资收益非对称所引致的种种重大危害,诸如违反“三公”原则,形成“特权市场”体制;扭曲并异化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市场价值观;导致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致使控制性大股东行为严重异化;酿成造假成风和恶意操纵,破坏证券市场正常秩序;隐藏潜在金融危机,危及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等等。为了消除危害并从根本上治理投资收益非对称,唯一正确的选择则是对股权分裂制度进行全面改革,实施股份全部可流通制度,也即股份全流通改革。在最后两章中,主要回顾了国内关于股份全流通改革的探索实践,以及从国有股减持到股份全流通的演变与争论,并对现有股份全流通改革的主要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从中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某些重要启示。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综合性全流通改革构想,希望能够从根本上治理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这个新的综合性改革构想,具体包括政府作用,非流通股采取净资产定价方式,用计划方法解决市场问题,停发新股、存量改革与“中速到位”模式,以及包括严格监管上市公司、建立市场做空机制、发展各类机构投资者并营造市场稳定舆论环境的一个积极的协调工程。这是一个包括在转轨时期尊重历史和现实、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适当搭配计划与市场手段、内涵“大道至简”哲学思想和强调协调体系的“新综合”框架。

张艳[9](2003)在《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证券市场信息是交易者据以正确预期基础资产价值变动有关的信息,从广义上讲,应该定义为一切能够在不同强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与事件的信息。信息博弈是参与证券市场博弈的各个主体在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接受与反馈在内的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中,围绕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的博弈。 证券市场的运行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信息的处理过程。发行者根据宏观经济及自身信息确定发行证券,并按法律披露一定的信息,投资者收集宏观及微观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处理形成投资决策及投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结果又形成新的信息,从而进入新一轮的信息处理过程。 证券市场有分散风险、收集信息、企业监控、直接融资、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几大经济功能,本质却在于证券市场的信息功能。首先,直接融资的效率取决于证券市场信息功能的完善与否。其次,证券市场对分散风险、企业评价与监控的有效性取决于证券价格的有效性。价格发现和证券市场的监控功能取决于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从根本上讲,监控功能即信息功能。最后,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有赖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这一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点的综合,如果证券价格的信息含量较高,投资者根据证券价格信息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就会引导资金及资源向需要融资且效率较高的公司流动,而且,投资者也能对融资的公司实行有效监控,以保证所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实质上就是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加入WTO,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国内市场都将渐次开放,迎接国标同行更为激烈的竞争和冲击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带来更大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的风险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迎接挑战,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是现阶段的重大任务。这就使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完善信息监管制度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体系由信息源、信息通道和信息反馈三部分有机构成。信息源是整个证券市场信息产生的源头和运行的起点。信息源中的博弈包括: 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层次的信息博弈,其博弈行为有: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围绕提供真实信息进行的博弈。股东对经营者形成监督的基本条件就是要获取真实的信息,而出于对信息搜寻成本和效益比较的考虑,小股东出现“搭便车”的行为,放弃了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客观上就为经营者(经理层)在信息源提供不完全、甚至虚假信息创造了条件。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其具体的信息博弈行为有: 第一,上市选择过程中绩差和绩优企业的“劣驱良”博弈。不论是在审批制下还是在核准制下,公司上市仍然实行额度控制。由于公司上市不是采取市场选择机制,造成了绩差企业、绩优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信息博弈。当监督成本较高而监督所获收益相对较小时,政府选择不监督的策略,这就给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提供了可能。当绩差企业进行业绩包装的造假成本远远小于其造假所获收益时,绩差企业会选择进行业绩伪装。这样,绩差企业在上市过程中驱逐绩优企业的同时,信息源头的虚假业绩信息披露就产生了。 第二,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情况下,以筹资和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定价机制决定了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业绩公布中的捏造信息和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的博弈行为。包含综合信息的新股发行价,如果定位不合理,实际上在信息源就造成了对投资者的信息误导。 第三,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以及投资信息公布违背承诺的博弈行为。 此外,还包括在信息源头利用信息占有和垄断优势进行的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信息博弈包括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证券交易中信息加工的博弈,这里面又包含信息欺诈博弈、“散户跟风”信息博弈、机构监管者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与违规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一博弈,预期行为的博弈以及中介机构的信息博弈行为等。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包括股市变动中投资者如何对股价变动作出反应而在彼此之间进行博弈;机构投资者对股市变动作出的反应,通过传播真真假假的股价信息、行为信息、和政策信息引诱中小投资者,散户对上述信息做出反应,采取跟风博弈:政府对市场变动信息做出反应、调整政策,投资者对政府政策做出反应、调整交易行为的博弈;以及证券监管机构对交易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状态做出反应,采取监管措施,交易主体对监管举措做出反应,采取违规或不违规的抉择等。 证券市场上信息提供、信息传递与加工以及信息反馈构成信息运行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反复进行、周而复始,成为一个循环过程:信息博弈也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反复地不断地进行。 信息运行及运行中博弈的每一次循环,都不是上一循环的简

王尧基[10](2003)在《论中国股市思想发展的几次突破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把中国近代至今的股票市场思想整体作为一个样本进行观察,以一些大讨论为切入点着重分析近代以来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股市思想发展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从中归纳中国股市思想的演变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中国股市思想虽然源于对西方思想的借鉴引进,但无论从发展过程还是从思想本身都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股市思想从产生发展到今天,每一阶段都充分显现当时的时代特征。本论文具体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关于创立股市、改革之初关于恢复股市、《基金黑幕》引发的对股市发展的反思及最新的国有股减持之争等讨论热潮所产生的思想突破进行了系统归纳,对这些思想突破在不同的股市发展阶段中发挥的重大推动作用进行了剖析,并对各次突破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中国股市思想演变趋势的决定作用和启示进行了探讨。 本论文共有六章。第一章通过选题背景与论文的创新、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论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结论等部分对论文构思、内容的取舍等进行了简要说明。第二章主要对中国近代早期的建立股份公司、股票市场必要性及其基本规范等论点进行了归纳,指出这一时期对股市的讨论从思想上的突破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国股市思想的启蒙、确立了中国股市思想基础框架,填补了股市思想方面的空白。论文认为近代中国具备较快接受股份制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股市兴起之初的发展势头较好。但由于当时政府重视公债而对股票和股市建设持消极态度,加之外来势力对金融的垄断,使近代早期的一些建设性股市思想没有及时付诸实践,从而使中国股市在兴起之后由于缺乏起码的制度规范而在频繁的股市投机风潮中屡屡受挫,致使当时股市建设没有取得长足的进展。第三章是对改革初期关于恢复股票市场讨论的研究。通过对这一时期讨论的梳理和归纳发现,当时有关股市的论点大多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关于股票市场姓“资”姓“社”争论占了很大比重。论文认为,这场讨论正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巨大催化作用下才确立了社会主义时期资本市场的概念,其从思想上的突破意义是股市思想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重新定位。这一突破对股票市场在其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第四章在简介《基金黑幕》由来的基础上,对其引发股市发展的反思论点进行了梳理和简评,并指出这场讨论将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种种严重问题昭示于天下,使广大投资者为之警醒,其思想突破意义体现在促使人们对股票市场行政化弊端的深刻反思。这一突破对管理层加大监管力度、整顿股票市场秩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五章是关于国有股减持讨论的研究.在对国有股减持背景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有股减持讨论归纳得出的结论是,这场讨论的焦点从开始的高价减持国有股转到了后来的股权全流通,思想上的突破是国有股减持的思路实现了从“国为本”到“民为本”的转化,这场集思广益式的讨论不仅对管理层的国有股减持政策走向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正在对现阶段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和整个证券市场的运作发挥比前者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第六章本着“以史为鉴”的原则,在总结中国股票思想几次突破的逻辑联系及其对股市发展影响的历史经验的同时,着重对今后一个时期需要股市思想进行创新和突破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前瞻性分析.同时,还剖析了股票市场亟需解决的定位问题、过度投机问题、监管不力问题和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指出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政府的金融抑制行为,出路是“市场替代政府”。论文还具体从准确定位股票市场、建立市场化的股票发行和退出机制、大力强化市场监管、非流通股流通市场化和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化等方面对国内股票市场的规范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2001年中国股市“花样”年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中国股市“花样”年华(论文提纲范文)

(2)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范围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可插入成分的类型
    第一节 助词
        一、助词“了”
        二、助词“过”
        三、助词“着”
        四、助词“的”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动词的补语
        一、趋向补语
        二、数量补语
        三、结果补语
        四、表程度义补语
        五、可能补语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宾语的定语
        一、数量定语
        二、涉指示词语
        三、性状义定语
        四、格关系定语
        五、“什么”
        六、其他定语
第二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了”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了”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过”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过”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着”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着”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的”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时制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结构助词“的”的规律分析
第三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趋向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趋向补语“起(起来)”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趋向补语“上”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趋向补语“下”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趋向补语“出”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数量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通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自主量词“(一)下”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情态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结果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结果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结果补语“完”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结果补语“好”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尽”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表程度义补语“足”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表程度义补语“够”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表程度义补语“透”的规律分析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可能补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可能补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得/不+C(结果补语/趋向补语)”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得/不+了(liǎo)”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不得”的规律分析
第四章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情况研究
    第一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数量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数量定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数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一)+通用量词(个)”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数词)+专用量词”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数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二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涉指示词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涉指示词语的规律分析
        (一)插入指示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这/那+量词”的规律分析
    第三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性状义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性状义定语的构成情况
        二、语料及语感考察
        三、插入性状义定语的规律分析
    第四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情况
        (一)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定性分析
        (二)插入格关系定语的句法语义关系分析
        (三)插入格关系定语的规律分析
    第五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什么”的情况研究
        一、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什么”表实义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的“什么”表虚义的规律分析
    第六节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其他定语的情况研究
        一、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非格关系的名词的规律分析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动词及动词性短语的规律分析
        三、插入主谓短语作定语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主谓短语的规律分析
        四、插入“人称代词+的”的情况
        (一)语料及语感考察
        (二)插入“人称代词+的”的规律分析
第五章 总结
    第一节 内容总结
    第二节 本文创新之处
    第三节 本文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助词的语料实例
    附录二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动词的补语的语料实例
    附录三 动宾式惯用语中插入宾语的定语的语料实例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世纪之交的中国股市论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选题的理论价值
    1.3、文献综述
        1.3.1 理性投资者的“非理性”
        1.3.2 泡沫形成的机理
        1.3.3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1.3.4 股市规范和市场竞争
    1.4、本文创新之处
2、中国建立股市的历史
    2.1 建立中国股市的必要性
    2.2 中国股市的发展阶段的划分
        2.2.1 股市的初级规范阶段---1992年到1995年
        2.2.2 股市规范发展阶段---1996至2001年
    2.3.中国股市的职能定位
        2.3.1 主要是为国企聚集资本的定位
        2.3.2 无法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
    2.4、我国股市市场有效性研究
        2.4.1 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定义及分类
        2.4.2 市盈率是否能衡量市场的有效性
        2.4.3 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价值
        2.4.4 股市泡沫的生成和运行机制
    2.5 本章小结
3、双方论战的内容
    3.1 研究的背景
    3.2 论战的主要内容
        3.2.1 关于股市是零和博弈的赌场
        3.2.2 关于过高的市盈率引起的股市泡沫
        3.2.3 关于大众狂热的“全民炒股”
        3.2.4 关于股市的发展与规范问题
    3.3 本章小结
4、其他各方的观点
    4.1 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
        4.1.1 林毅夫对股市论战的看法
        4.1.2 周其仁的看法
        4.1.3 张维迎对股市和资本市场的看法
        4.1.4 周小川的观点
    4.2 民众的支持
    4.3 争论升级、媒体介入
    4.4 中国证监会的做法
    4.5 本章小结
5、论战的进一步探究
    5.1 关于股份制经济推进企业现代治理结构
    5.2 关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5.3 关于我国股市论战的前后矛盾的论述
    5.4 本文引发的思考
6、参考文献
后记

(5)刘以鬯与现代主义:从上海到香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现代主义的传入及发展
        1. 现代主义传入与上海都会消费文化
        2. 战后现代主义的新格局:由上海到香港与台湾
    第二节 现代小说家刘以鬯与刘以鬯研究
        1. 现代小说家刘以鬯:艺术的固执与坚持
        2. 刘以鬯文学研究与评论
第二章 刘以鬯与现代中国文学传承与转化:上海新感觉派与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 中国新文学时期的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第二节 刘以鬯与上海新感觉派
    第三节 刘以鬯与五四新文学
第三章 刘以鬯与都市迁移:上海、新马与香港
    第一节 上海都市与小说书写
    第二节 新马都市与小说书写
        1. 现代都会文化的激情与忧郁
        2. 民间神话与热带想像
        3. 南洋华工生活的现代与纪实
    第三节 香港都会与小说书写
        1. 1950-60年代香港都市与小说书写
        2. 1970-80年代香港都市与小说书写
第四章 刘以鬯与现代主义心理叙事
    第一节 1960年代初《酒徒》与意识流小说
        1. 《酒徒》与刘以鬯1950年代小说
        2. 《酒徒》与乔伊斯《尤利西斯》
        3. 《酒徒》与穆时英小说
        4. 《酒徒》与鲁迅《狂人日记》
        5. 《酒徒》与1960年代华文意识流小说
    第二节 1960年代以后的实验小说与现代心理叙事
        1. 深层心理书写与表层心理书写的并用
        2. 表层心理书写
第五章 刘以鬯与城市图像
    第一节 刘以鬯的城市图像实验
    第二节 城市图像的时空构成法:法国新小说与《对倒》
    第三节 城市图像的音乐结构:刘以鬯《对倒》与王家卫《花样年华》的关系
        1. 音乐与意义
        2. 音乐结构与意义
        3. 《对倒》与《花样年华》的音乐结构
        4. 音乐结构的内在意义
第六章 刘以鬯与现代复修:一种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的追寻
    第一节 香港地缘文化的现代复修:现代复修观念的形成与香港1960-70年代文化环境
    第二节 《寺内》的现代复修:新旧符号融合与施蛰存文本比读
    第三节 上海、香港的双城魅力:记忆、当下、历史
第七章 总论
参考文献
    1. 刘以鬯作品评论文章
        1.1 中文评论文章
        1.2 外文评论文章
    2. 着作
        2.1 中文着作
        2.2 英文着作
    3. 篇章
        3.1 中文篇章
        3.2 英文篇章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着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辉煌过后 如何复兴 ——论香港回归十年之后香港电影的低迷现状与重振之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第2章 香港电影回归十年发展历程回顾及今后形势预测
    2.1 1997-1999年回归适应期内遭遇金融危机和末世情结双重打击
    2.2 2000-2003年新世纪再遭SARS沉重袭击,联手齐心共度难关
    2.3 2004-2007年合拍片潮流兴起恰逢中国电影百年华诞重整旗鼓
    2.4 2008后预测奥运年后与世界大融合促进大中国电影欣欣向荣
第3章 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历史
    3.1 曾经的辉煌记忆——华语电影的辉煌时代
    3.2 香港电影辉煌的成功原因
        3.2.1 香港电影类型独具本土化特色,中西跨文化多样性兼容并包
        3.2.2 香港电影内容多具大众娱乐性,大量商业元素多种艺术手法
        3.2.3 香港电影明星极具票房号召力,影人勤奋多产烘托个性创作
第4章 香港电影低迷的现状
    4.1 一度的衰败颓废——香港电影的低迷时期
    4.2 香港电影低迷的衰落原因
        4.2.1 自身产业制度积习已久
        4.2.2 经济连续打击内外皆弱
        4.2.3 政治影响合拍电检受限
        4.2.4 外埠各方市场崛起冲击
        4.2.5 科技网游盗版下载泛滥
第5章 香港电影重振的发展方向
    5.1 当务之急(方法篇)
        5.1.1 电影整合营销模仿好莱坞"盛事营销"并经本土改良创新,运用各种手段推销
        5.1.2 编剧导演要侧重弘扬人性、抒发人类普遍情感的感人好故事题材,摒弃粗制滥造和跟风复制不良旧有习气,以探索香港电影新的类型风格并适应内地电影检查制度和广大内地观众的不同口味
        5.1.3 以多种方式筹措前期融资贷款和后期费用,合理分配电影营销收益,规避发行风险,改善投资环境,保障投资收益,增强投资信心
        5.1.4 市场调查研究内地观众口味,开发不同年龄层次的小众市场,用不同题材和内容形式对电影市场进行受众细分
        5.1.5 降低影院电影票价,多处细节增加影院观影舒适度,给更广泛的消费群以更低的影院准入门槛和更好的视听观影享受与优质贴心服务质量
        5.1.6 网络影视免费时代即将结束,网吧需要购买具有正版版权的网络影视服务平台,版权方与网吧都建立非政府的社会组织直接对接收取版权费,抵制盗版
        5.1.7 寻求更广泛的合法对接途径,建立电影与网络游戏、手机电影的联合拓展模式,开辟网络中更广阔的潜在放映空间和庞大观影人群
        5.1.8 举办多种形式的DV拍摄大赛,不拘一格选材,选拔后起之秀更新换代,并尝试启用80、90后的年轻编剧演员,将其新鲜思维和新潮观点提供给成熟导演,活跃低迷影视,不遗余力造星,推动票房号召力
        5.1.9 集结经典影人影片,通过金像奖颁奖等电影晚会、回顾展播影片、巡回纪念影人、影厅低价普及、特技探秘、知识讲解、出书发DVD合集等多种形式,唤起本土和内地观众香港电影辉煌时期的追忆怀念与新一代观众的了解传承
    5.2 长远之计(方向篇)
        5.2.1 建立适合人才培养的新长效机制
        5.2.2 探求适合国情需要的新发行体制
        5.2.3 摸索符合今后潮流的新艺术类型
    5.3 大中国电影的崛起(结论篇)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我国财经媒体的社会角色与现实功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 我国财经媒体的现状评述
    1.1 蔚为大观的财经媒体
    1.2 财经媒体的报道内容、形式和受众
    1.3 财经新闻报道的3个转向
二 财经媒体的社会角色和基本功能
    2.1 财经媒体应扮演的社会角色
    2.2 财经媒体的三项基本功能
        2.2.1 财经媒体:证券市场的“了望哨”
        2.2.2 财经媒体:信息的提供者和解读者
        2.2.3 财经媒体:证券市场的“守护神”
三 角色错位:我国财经媒体的突出问题
    3.1 财经媒体“角色失范”
    3.2 财经媒体临阵“失语”
    3.3 财经媒体语言“失禁”
四 财经媒体角色错位的原因探析
    4.1 财经新闻报道的特点易造成角色错位
    4.2 利害关系易造成财经媒体角色错位
    4.3 受众的预期目的与财经媒体传播的信息存在反差
        4.3.1 信息披露的内容存在模糊性
        4.3.2 信息流动的不对称性
        4.3.3 信息披露缺乏监督和制衡机制
        4.3.4 信息披露不畅缘于财经媒体的不作为
五 纠正“角色错位”的对策
    5.1 财经新闻要致力减少“信息不对称”
    5.2 财经新闻的采写应突显专业性
    5.3 在媒体经济效益与监管间找到平衡
    5.4 设法减弱财经媒体舆论监督的“放大”效应
    5.5 营造媒体监督的理想外部环境
    5.6 强化财经媒体从业者的责任和自律意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8)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0 绪论
    0.1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问题的提出
        0.1.1 一个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案例:“用友软件”
        0.1.2 一个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案例:“盐田港A”
        0.1.3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0.2.1 “投资收益非对称”概念界定
        0.2.2 制度与制度分析
        0.2.3 “股权分裂制度”概念界定
        0.2.4 “股份全流通”概念界定
    0.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0.3.1 关于IPO(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研究文献简述
        0.3.2 关于现金股利政策研究文献
        0.3.3 关于流通性折价研究文献
    0.4 研究思路、逻辑与结构
    0.5 本论文创新点
1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理论基础与解释模型构建
    1.1 股票市场功能理论文献综述
        1.1.1 国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功能理论的观点
        1.1.2 国内关于股票市场功能理论的实践与争论
    1.2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1.2.1 制度理论
        1.2.2 制度变迁理论
        1.2.3 国家与意识形态理论
    1.3 理论解释模型构建:股市功能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的有机结合
        1.3.1 股票市场功能理论在分析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中的应用
        1.3.2 诺斯制度变迁理论在分析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中的应用
        1.3.3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一个理论解释模型构建
    1.4 小结
2 中国IPO正常溢价的合理估计:一个流通性折价研究方法
    2.1 流通性、流通性折价与资产定价的内涵
    2.2 关于美国股市流通性折价研究
        2.2.1 IPO方法及其经验研究
        2.2.2 限制性证券方法及其经验研究
        2.2.3 可比性公司方法及其经验研究
        2.2.4 对三种流通性折价估算方法的简要评价
    2.3 从美国股市经验估算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合理溢价
        2.3.1 运用IPO方法研究中国B股公司流通性折价的经验证据
        2.3.2 中国股市非流通股权流通性折价的合理基准
        2.3.3 中国股市新股发行正常溢价净倍数与超额溢价净倍数的确定
    2.4 小结
3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实证分析
    3.1 中国股市两大类别股东的投资成本与投资收益
        3.1.1 流通股股东的正常投资成本与实际投资成本
        3.1.2 非流通股股东的投资成本形成
        3.1.3 两大类别股东投资收益的构成
    3.2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总体性分析
        3.2.1 两大类别股东之间的投资收益分析
        3.2.2 正常投资成本下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投资收益率比较
        3.2.3 实际投资成本下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投资收益率比较
    3.3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结构性分析
        3.3.1 中国股市历年来股本结构与不同类别股东的投资成本和投资收益
        3.3.2 正常投资成本下流通股股东与其他类别股东投资收益率比较
        3.3.3 实际投资成本下流通股股东与其他类别股东投资收益率比较
    3.4 不同所有制股东控股上市公司投资收益非对称分析
        3.4.1 民营控股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收益非对称分析
        3.4.2 外商投资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收益非对称分析
        3.4.3 公有制控股上市公司整体投资收益非对称分析
    3.5 小结
4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理论解释
    4.1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成因:成本收益分析
        4.1.1 新股发行定价制度变迁:类别股东投资成本不合理差异形成
        4.1.2 股票市场投资功能缺失:类别股东投资收益差异具体形成
    4.2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的本质:功能偏差与制度缺陷
        4.2.1 中国股票市场产生的背景与股权分裂制度的形成
        4.2.2 功能偏差导致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
        4.2.3 制度缺陷决定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
    4.3 小结
5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危害性分析
    5.1 违反“三公”原则致使股市蜕变成为“特权市场”体制
    5.2 扭曲异化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价值观
    5.3 导致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致使大股东行为异化
    5.4 酿成造假成风和恶意操纵破坏正常秩序
    5.5 隐藏潜在金融风险危及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5.6 小结--消除危害实施治理:股份全流通改革为根本道路
6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治理:股份全流通改革的探索、争论、方案与启示
    6.1 关于股份全流通改革的探索经验
        6.1.1 国有股减持实践的经验教训
        6.1.2 转配股上市流通的成功经验
    6.2 关于股份全流通改革的理论争论
        6.2.1 非流通股的暂不流通问题
        6.2.2 国有股减持与股份全流通的关系
        6.2.3 当前关于国有股减持与股份全流通的争论
    6.3 国内股份全流通改革讨论方案的比较分析
        6.3.1 中国证监会公布国有股减持大类方案简要回顾
        6.3.2 目前股份全流通改革讨论方案综述与比较
    6.4 股份全流通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积极启示
    6.5 小结
7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治理:一个新的股份全流通综合改革构想
    7.1 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治理:一个新的股份全流通综合改革构想的提出
    7.2 “新综合”改革构想的具体要素
        7.2.1 要素之一:政府
        7.2.2 要素之二:价格
        7.2.3 要素之三:方法
        7.2.4 要素之四:模式
        7.2.5 要素之五:协调
    7.3 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0.1 选题意义
    0.2 既有研究综述
    0.3 研究方法
    0.4 论文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0.5 可能的创新点
上篇 中国证券市场的信息博弈行为和过程
    第一章 证券市场的信息基础与证券信息的有效性
        1.1 证券市场有效性及其信息基础
        1.1.1 有效证券市场涵义及分类
        1.1.2 有效证券市场的信息基础
        1.2 证券产品、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1.2.1 普通产品、普通产品市场的特点与市场效率
        1.2.2 证券产品、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1.2.2.1 证券产品及其特性
        1.2.2.2 证券市场的特殊性
        1.2.2.3 证券产品及市场的特殊性对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的影响
        1.2.3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与证券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1.2.3.1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
        1.2.3.2 中国证券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缺陷
        1.2.3.3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有效性问题
    第二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源中的博弈
        2.1 中国证券市场主体及其信息博弈的典型表现
        2.1.1 中国证券市场主体结构与信息通道
        2.1.2 中国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效用函数的初步分析
        2.1.3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证券市场参与方博弈对证券市场走势的影响
        2.1.4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过程几种典型表现
        2.2 上市公司经理层与所有者之间以及股东之间的信息博弈
        2.2.1 股东之间搭便车现象的博弈
        2.2.2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2.3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
        2.3.1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
        2.3.2 上市公司上市过程中的信息博弈
        2.3.2.1 中国证券发行体制概况
        2.3.2.2 审批制时期我国证券发行市场信息博弈
        2.3.2.3 核准制下我国证券发行市场信息博弈现状
        2.4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
        2.4.1 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定价的信息博弈
        2.4.2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中上市公司盈利预测信息严重脱离实际
        2.5 公司上市后财务状况与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
        2.5.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博弈的产生
        2.5.1.1 上市公司隐瞒或伪造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博弈动机
        2.5.1.2 上市公司隐瞒或伪造财务状况和业绩的信息博弈条件
        2.5.2 上市公司业绩公布中的信息博弈
        2.5.2.1 企业与企业之间博弈分析
        2.5.2.2 信息提供方与审计方之间博弈
        2.5.2.3 信息提供方与监管方混合战略博弈
        2.5.2.4 信息提供方与投资者博弈
        2.5.2.5 对财务总监制和会计委派制的博弈分析与理性思考
        2.6 上市公司投资信息公布中的博弈
        2.7 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
        2.7.1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
        2.7.1.1 内幕信息存在的必然性
        2.7.1.2 内幕信息的基本性质
        2.7.2 内幕消息获取与利用中的信息博弈
        2.7.3 我国证券市场的内幕交易问题
        2.7.4 内幕交易行为的危害
    第三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通道中的博弈
        3.1 证券市场信息搜寻中大小股东之间的博弈
        3.1.1 证券市场信息搜寻博弈
        3.1.1.1 证券市场信息搜寻成本与信息不对称的图形分析
        3.1.1.2 证券市场信息搜寻博弈
        3.2 证券市场信息传递中代理者与信息提供者串谋的信息博弈
        3.2.1 证券市场上串谋的信息特征
        3.2.2 信息论中申农的信息传递模型防止串谋思路的借鉴
        3.2.3 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的博弈机制设计的借鉴
        3.2.3.1 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的博弈的介绍
        3.2.3.2 我国证券市场防止集体背离纳什均衡的实现状况分析
        3.3 证券交易中加工信息的博弈
        3.3.1 证券交易中信息欺诈博弈
        3.3.2 上市公司配股中的信息加工博弈
        3.4 中介机构与新闻媒体信息加工行为
        3.4.1 中介机构信息加工行为
        3.4.2 股市“黑嘴”
        3.4.3 新闻媒体的信息行为
    第四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反馈中的博弈
        4.1 股市变动中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反馈博弈
        4.2 机构投资者操纵股价与散户跟风中的信息博弈
        4.2.1 完全信息条件下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博弈与散户跟庄
        4.2.2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机构投资者与中小投资者之间进出货的博弈
        4.2.3 中国股票市场“庄家”操纵股价与中小投资者间的博弈分析
        4.3 政府部门政策调整与投资者政策反映之间的博弈
        4.4 证券交易中机构监管者与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博弈
    第五章 证券市场信息运行循环过程中的博弈
        5.1 噪音信息的自我强化机制与博弈
        5.1.1 噪音信息及噪声交易理论
        5.1.2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噪声的来源和分类
        5.1.3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运行循环过程中噪音累积和噪声交易过度的描述
        5.2 证券泡沫形成和膨胀过程中的博弈
        5.2.1 证券市场泡沫的分类与生成机理
        5.2.2 我国证券市场泡沫的类型和成因分析
        5.3 证券泡沫破裂的博弈结果
        5.3.1 复杂科学对证券市场信息虚拟特性与危机关系揭示的借鉴
        5.3.2 资本市场危机的经济学分析
        5.3.3 股市泡沫破裂的影响与我国资本市场的潜在危机
        5.3.3.1 历史上各国及地区股市泡沫崩溃的数据
        5.3.3.2 股市泡沫破裂过程的三个阶段
        5.3.3.3 股灾与危机
        5.3.3.4 我国股市泡沫破裂的影响和潜在危机
下篇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过程的调整与信息监管的完善
    第六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条件的改善
        6.1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行为扭曲产生的条件
        6.1.1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的扭曲行为
        6.1.2 信息博弈行为扭曲产生的条件
        6.2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条件的形成机制
        6.2.1 国有上市公司的“所有者缺位”
        6.2.2 国有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
        6.2.3 国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
        6.2.4 证券市场的体制性缺陷
        6.2.5 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
        6.3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条件形成机制的改造
        6.3.1 进一步明晰国有企业产权
        6.3.2 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6.3.3 证券市场制度的完善
    第七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完善
        7.1 国外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争论与实践
        7.1.1 国外关于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争论
        7.1.2 各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演变的轨迹
        7.1.3 美、英、日、法上市公司会计报告规范体系模式比较和借鉴
        7.1.4 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监管性竞争规则”与“一体化规则”--证券市场国际化条件下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一体化
        7.2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7.2.1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7.2.2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构架的改进
        7.2.3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与会计准则的改进
        7.2.4 证券发行信息披露的完善
        7.2.5 建立上市公司筹资结构信息披露制度
        7.2.6 建立上市公司资金运用合理性信息披露制度
        7.2.7 上市公司市场风险披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7.2.8 完善预测性信息披露制度
        7.2.9 建立信息披露效果评价模型
    第八章 中国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的监管
        8.1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存在的缺陷
        8.1.1 监管目标的多元化
        8.1.2 多个监管主体之间的不协调以及监管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不协调
        8.1.3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制度的缺陷
        8.2 健全我国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的组织结构
        8.2.1 证券市场监管组织的完善及其功能定位的校正
        8.2.2 监管机构的再监管
        8.3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的制度与措施
        8.3.1 证券发行与上市的信息监管制度的完善
        8.3.2 证券交易中的信息监管制度
        8.3.3 监管机构信息公开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
        8.3.4 加强证券市场信息监管的基本措施--及时发现上市公司操纵利润行为
        8.4 健全证券市场信息行为监管的法律制度
        8.4.1 证券市场信息监管法律制度及其进一步完善
        8.4.2 健全民事赔偿制度
        8.4.3 建立证券纠纷的非诉讼解决机制--仲裁制
    第九章 中国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的完善
        9.1 审计独立性的经济学思考
        9.2 中国证券市场审计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9.3 中国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的完善
        9.3.1 美国完善独立审计经验的借鉴
        9.3.2 中国证券市场独立审计的完善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简介
后记

(10)论中国股市思想发展的几次突破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论文的创新
    二、 论文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四、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结论
第二章 中国股市思想的启蒙--近代创立股份公司及股市的讨论及意义
    第一节 近代国股票交易的兴起
        一、 先行发起的外商股票交易
        二、 近代中国股票交易机构的创立
    第二节 关于创立股份公司及股市的主要论点
        一、 对股票和股份公司的初步认识
        二、 关于建立股票市场
        三、 关于发展股份公司的外部环境
        四、 关于对股市的干预与监管
        五、 关于股票投资
        六、 关于股市泡沫及其弊端
    第三节 评论与思考
        一、 “合伙”制思想与近代股市思想的启蒙意义
        二、 近代早期股市缘何没有兴旺起来
第三章 中国股市思想的重新定位--改革初期恢复股份制及股市的讨论及意义
    第一节 改革初期股票市场的发育概况
        一、 股票市场的初步试点阶段
        二、 股票市场的进一步试点阶段
        三、 股票市场的形成阶段
    第二节 关于恢复股份制及股市的主要论点
        一、 社会主义经济能否实行股份制
        二、 股份制与两权分离、产权变革的关系
        三、 发行股票对企业性质的影响
        四、 发行股票的必要性和应具备的条件
        五、 对股息、红利和投机的看法
        六、 关于股票发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评论与思考
        一、 对上述讨论一些论点的评论
        二、 南方谈话对思想突破的重要催化作用
第四章 中国股市思想的升华--《基金黑幕》引发的反思讨论及意义
    第一节 关于《基金黑幕》的推出
        一、 《财经》杂志刊出《基金黑幕》
        二、 基金管理公司联手反击《基金黑幕》
        三、 《基金黑幕》引发经济学家的争论
    第二节 《基金黑幕》引发争论的主要论点
        一、 关于“庄家”
        二、 关于“投机”和“赌场”
        三、 关于“市盈率”和“泡沫”
        四、 关于“全民炒股”
        五、 关于“打压股市”与“规范股市”
        六、 关于“两种市场经济”
    第三节 评论与思考
        一、 对这场争论一些论点的评论
        二、 这场争论的思想突破意义分析
第五章 中国股市思想的再升华--关于国有股减持的集思广益讨论及意义
    第一节 国有股减持讨论的背景
        一、 国有股减持的起因
        二、 国有股减持政策的推出与叫停
    第二节 关于国有股减持讨论的主要论点
        一、 关于国有股减持对股市的影响
        二、 关于国有股减持的基本原则
        三、 关于国有股减持的总体设计与具体方案
        四、 关于国有股减持方案推出的时机选择
        五、 对缩股全流通的不同看法
    第三节 评论与思考
        一、 对国有股减持讨论一些论点的评析
        二、 国有股减持讨论的思想突破
        三、 对国有股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第六章 启示和建议
    第一节 几次思想突破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启示
        一、 几次思想突破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思想突破的作用及启示
        三、 对股市思想创新和突破的前瞻性分析
    第二节 关于中国股市亟需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 亟需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二、 上述问题的深层原因
        三、 “路径依赖”与上述问题的根本出路
    第三节 关于规范现阶段中国股市的策略建议
        一、 准确定位股票市场
        二、 建立市场化的发行与退市机制
        三、 大力强化股市监管
        四、 实行非流通股流通市场化
        五、 积极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1年中国股市“花样”年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D]. 李文静. 湖北大学, 2020
  • [2]现代汉语动宾式惯用语扩展情况研究[D]. 刘庆军. 沈阳师范大学, 2020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世纪之交的中国股市论战[D]. 王旭.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5(01)
  • [5]刘以鬯与现代主义:从上海到香港[D]. 黄劲辉. 山东大学, 2012(12)
  • [6]辉煌过后 如何复兴 ——论香港回归十年之后香港电影的低迷现状与重振之法[D]. 王丹. 河北大学, 2008(S1)
  • [7]我国财经媒体的社会角色与现实功能问题研究[D]. 冯宇飞. 暨南大学, 2004(04)
  • [8]中国股市投资收益非对称及其治理研究[D]. 谢曙光. 复旦大学, 2004(01)
  • [9]中国证券市场信息博弈与监管的研究[D]. 张艳. 四川大学, 2003(02)
  • [10]论中国股市思想发展的几次突破及意义[D]. 王尧基. 复旦大学, 2003(02)

标签:;  ;  

2001年,中国股市的“花样年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