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善DDS频谱结构的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勐[1](2020)在《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算法及FPGA实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鉴于单通道星载SAR成像和多通道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系统各自的利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收发分置的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方法,其中结合推导的四种信号重构算法,对方位向产生的模糊进行了抑制。然后将地面动目标的相关参数添加到高分宽幅成像的信号重构滤波向量中,推导出了动目标自适应的信号重构滤波向量,并结合相位中心偏置天线算法(DPCA)和空时自适应处理算法(STAP)两种杂波抑制算法,研究了基于高分宽幅成像系统(HRWS)的地面动目标检测算法(GMTI),通过Monte Carlo方法对HRWS-GMTI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了估计。最后对星载平台中高频回波信号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数字正交下边频技术进行了硬件设计,并通过仿真和实际工程的验证。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1)考虑到多通道和单通道星载SAR成像技术各自的利弊,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收发分置的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方法。该方法采用的是双调频斜率波形(DFS)的发射信号模型,并介绍了DFS信号的性能。由于脉冲重复频率(PRF)设置为Anti-DPCA条件下对方位向的欠采样,所以结合推导出的四种多通道信号重构算法对方位谱进行了重建。最后通过点目标的仿真对双通道收发分置分别结合四种信号重构算法从峰值旁瓣比(PSLR)、信噪比(SNR)、方位分辨率以及SANR四个角度进行了性能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点阵的仿真验证了高分宽幅的可行性。(2)分析推导了适合HRWS的动目标自适应信号重构算法,结合DPCA和STAP的杂波抑制算法,研究了HRWS-DPCA和HRWS-STAP两种用于HRWS系统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用Monte Carlo方法对HRWS-GMTI系统的性能参数进行了估计。(3)分析了星载平台中涉及到的高频回波信号下变频原理,对基于多相滤波的数字正交下变频技术进行了FPGA硬件设计,并通过设计多功能信号发射器对该下变频技术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在实际课题中得到了应用。
滕晓[2](2020)在《用于相位式激光测距的欠采样鉴相方法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相位式激光测距仪凭借测量范围大、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空间交会对接、航空航天和大尺寸非合作目标三维形貌测量等领域,对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研制的相位式激光测距鉴相系统存在采样频率高、鉴相性能差、电路设计复杂等问题,无法保障对目标的高精度测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欠采样全相位谱分析鉴相法,提高系统的鉴相精度及稳定性,在不丢失信号相位信息的前提下通过采样频率的降低,达到简化系统电路,降低系统设计成本的目的。同时,基于FPGA设计欠采样鉴相系统,提高相位解算速度,为高速、高精度、低成本激光测距仪的研制提供理论及方法基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影响测距精度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相位式激光测距中单频测尺测距和多频测尺测距的系统结构及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给出多频测尺条件下调制频率之间需要满足的衔接条件,对影响测距精度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2.提出用于相位式激光测距的欠采样鉴相方法。本文提出使用欠采样的方法对高频信号进行采样,在保障系统测量精度的前提下降低系统采样频率,减小处理器的运算负担,降低系统硬件成本。提出欠采样全相位谱分析鉴相法,提高系统的鉴相精度及抗频率偏移性能。3.设计用于相位式激光测距的欠采样鉴相系统。为提高系统的鉴相速度并对本文提出的欠采样鉴相方法进行进一步验证,设计基于FPGA的欠采样鉴相系统。主要对信号调理电路、A/D转换器采样电路、基于FPGA的鉴相电路和基于ARM的数据传输电路进行设计。本文所设计的鉴相系统鉴相速度可达1000次/秒,满足相位式激光测距仪高速鉴相的需求。4.实验验证及误差分析。完成每个模块的功能测试及系统鉴相精度测试,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欠采样鉴相算法的有效性。测量非合作目标实验环境下,相位式激光测距仪激光调制频率为40MHz时,实测系统鉴相误差在0.1°以内,可以保障相位式激光测距仪的测量精度为毫米级。
胡杰[3](2019)在《24GHz毫米波雷达的频率源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毫米波雷达是一种在毫米波波段进行工作和探测的雷达,它具有波束窄、质量轻、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穿透烟雾的能力较强,因此应用在我国许多重要的军事系统和环境复杂的交通系统中。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电子技术和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使得雷达的系统结构不断更新,使得雷达在杂波和环境噪声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检测小运动目标的性能。目前我国虽然已经研制出24GHz与77GHz频段的雷达产品,但大部分产品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并且产品成本较高。以车载应用为例,由于短距离车载雷达的频段划分与其他国家有所差异,使得其他国家大多数的芯片及相关器件不能满足我国的应用需求,最终导致相关产品难以推广。雷达的主要作用包括速度、距离、方位等信息的测量,为了获得这些信息,通常以进行探测的波形包括连续波、宽带线性调频波、脉冲步进频率波等,其中收发分置的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雷达的体制消除了距离盲区,并能利用较宽的带宽获得距离高分辨率。该类型雷达的结构简单,它对发射的峰值功率要求更低,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无人机、智能驾驶等领域。在雷达系统的组成中,频率源被称为“心脏”,直接决定雷达探测的性能。常用的频率源包括压控振荡器(Voltage-Controlled Oscillator,VCO)与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器(Direct Digital Synthesizer,DDS)两类。其中DDS具有频率分辨率高、频率转换速度快等特点,但是存在工作频率不高、杂散严重等问题。VCO具有频率稳定度好、控制灵敏度高、调频范围宽、频偏与控制电压成线性关系并宜于集成等特点,但是存在频率分辨率低、相位噪声高等问题,因此,在应用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以车载雷达应用为例,前者根据VCO的输入电压与输出信号频率特性实现24GHz的频率信号输出,常用于倒车和侧位探测;而后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倍频、混频、滤波等最终实现24GHz的频率信号输出,常用于前方目标探测。本文以车载雷达探测应用为背景,针对雷达频率源的设计问题,围绕VCO毫米波雷达频率源和DDS毫米波雷达频率源展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研究毫米波雷达的频率源工作模式,搭建VCO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采用变周期三角频率工作方式,可用于雷达测速测距功能;设计DDS频率源和搭建DDS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包括带通椭圆滤波器设计和编码调频连续波的跳频设计新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本文的研究工作着眼于提高频率源的输出频率,提高频率源对输出信号的杂散抑制能力,增强频率源输出信号抗干扰能力,为毫米波雷达提供高性能的频率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毫米波雷达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
李磊[4](2019)在《小型化核磁共振谱仪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提供的地层信息的丰富性,远多于其他任何单项测井方法。核磁共振谱仪是核磁共振测井仪的基础,传统的核磁共振谱仪系统的体积比较大,而且重量重,只能安装在相对固定的实验环境中,很难满足即时现场检测的需求,因此小型化谱仪一直是核磁共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传统谱仪的基础上实现便携式和小型化,设计并完成了一整套小型化谱仪的硬件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制作的的小型化谱仪的硬件系统基本达到设计要求。论文主要完成的工作有:(1)设计并完成了小型化谱仪的硬件系统,包括以FPGA为核心控制单元的控制台;以模数转换器和DDS芯片为核心的双DDS结构,脉冲的幅度、频率、相位以及作用时间可调的脉冲发射链路;基于中频采样的下变频回波信号接收链路以及通信接口电路。(2)设计并制作了一款适用于微量液体样品检测的微探头。借助矢量网络分析仪对探头进行了调谐和阻抗匹配,并测试了微探头在静磁场中的S参数,验证了微探头在核磁共振波谱实验中的适用性。(3)制作了一套由NdFeB永磁材料组成的Halbach阵列结构来提供谱仪系统测试所需的静磁场。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对该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了退磁效应和组装误差引起的Halbach阵列中心磁场的不均匀性对核磁共振波谱实验的影响,为无源匀场方法奠定了基础。(4)设计并制作了一套基于机械调节的Halbach阵列无源匀场结构。该结构通过调节Halbach阵列的磁体单元的位置,改变每个磁体单元对中心磁场的贡献度,弥补了退磁效应和组装误差引起的磁场不均匀。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机械调节的无源匀场结构可以使Halbach阵列中心5mm DSV范围内的磁场均匀度达到150ppm。(5)通过模拟脉冲序列发射和回波信号接收,对小型化谱仪的电子线路进行了测试,检测通信接口电路、发射链路、接收链路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小型核磁共振谱仪硬件系统已经达到设计要求。
李成珂[5](2018)在《基于DDS的低相噪频率合成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对频率合成器的研究背景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随着通信技术和测量仪器技术的发展,对于频率合成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基于系统指标要求,进行了频率合成器的方案设计。通常的低相位噪声系统都是基于锁相环频率合成结构进行设计的,但锁相环有着频率切换速度慢、频率分辨率低的缺憾;而DDS则具有捷变频、频率分辨率高的优势。本文旨在结合锁相环和DDS二者的优点,通过对比常用的多环频率合成方案、混频频率合成方案、PLL+DDS混合频率合成方案,最终确定了PLL激励DDS结构作为最终方案进行结构设计。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低相位噪声的锁相环路设计和DDS杂散信号抑制两个部分。本文通过分别对不同结构的锁相环相位噪声进行模块化分析,并着重对环路滤波器对相位噪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环路滤波器对过渡带内振荡器的相位噪声抑制作用并不高,对于高相位噪声指标要求的系统振荡器的噪声将会对输出造成影响。本文结合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并联矫正结构,设计了一种嵌套型锁相环结构,该结构能够增强环路滤波器对于带内相位噪声的抑制作用。最终通过硬件电路的实现,研制出了在6GHz频点处相位噪声能够达到-113.22dBc/Hz@1kHz、-125.91dBc/Hz@10kHz的参考信号源。本文基于DDS杂散产生原理中相位截断杂散的分析,结合正弦压缩查找表和Sunderland等杂散抑制方法,对现有方法进行了一次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相位截断杂散抑制方法。在完成新方法理论证明后,在MATLAB平台上进行了DDS模型的搭建,并对新方法进行了仿真验证。新方法对于DDS杂散抑制能够满足70dBc的系统要求。
孙月[6](2015)在《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信号发生器设计》文中指出信号发生器,是一种可以提供各种频率、波形和输出电平信号的设备。作为一类重要的电子仪器,它极大地提高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也得到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在通信、电子对抗、导航及仪器仪表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发展前景。第三代频率合成技术------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Systhesis,DDS),是一种以全数字化的方式实现频率合成。在频率转换时间、频率分辨率、相位连续性、相对带宽以及集成化等诸多性能参数方面都远远超越了传统频率合成技术的水平。随着高速大规模集成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DDS技术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得到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本课题研究的信号发生器是基于DDS技术实现的,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对本设计中采用的DDS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别从DDS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以及非理想频谱的产生因素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DDS技术的信号发生器的系统架构,并对其各个模块功能进行简要描述。在相位累加模块,累加器的速度直接决定系统的整体性能。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相位累加功能模块,引进了“流水线”结构。针对传统“流水线”的硬件实现面积大,动态功耗大的缺点,提出了改善措施,采用“流水时序”控制的新型流水线结构,进一步降低系统的资源浪费。基于DDS技术,提出了幅移键控、频移键控、相移键控、以及码分多址扩频通信信号源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针对通信信号源设计的过程中,出现的码间干扰现象,完成了升余弦滤波器的电路设计,在滤波器的设计中引入了树形加法器结构,该方案满足性能要求,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对基于DDS技术的信号源电路设计,调用Modelsim完成了功能仿真。采用Xilinx公司的FPGA芯片Virtex-5系列的XC5VLX115T实现,使用ISE完成电路综合,布局布线等。经测试,电路产生信号产生能力完整,滤波器设计达到预期设计指标:中心频率为40MHz,带宽为10MHz,对带外信号的抑制比达到30dB。
胥鑫[7](2015)在《微波毫米波雷达频率源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雷达的任务不仅是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和仰角,而且还包括测量目标的速度,以及从目标回波中获取更多信息,从而进行目标识别。雷达频率源是雷达系统的关键部件。它不仅为雷达接收机提供本振和参考信号,而且为全相参雷达提供发射激励源和系统时钟。它的性能和发展依赖于雷达系统的技术要求,同时频率源的发展又为新体制雷达的研制创造了条件。因此对高性能的频率源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雷达系统中的高性能微波毫米波频率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频率源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讨论与研究。主要工作包括:1.对宽带捷变频频率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宽带宽、低相噪、低杂散的捷变频频率合成技术方案。该方案采用直接数字频率合成(DDS),锁相环(PLL)与可编程门阵列(FPGA)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DDS工作频率低、跳频带宽窄;锁相环频率合成器中反馈回路影响频率转换时间的问题。基于该方法研制了工作在C波段的宽带捷变频频率源。所设计的频率源工作带宽1.016GHz,最小步进频率8MHz,输出相位噪声优于-102dBc/Hz@10kHz,杂散抑制优于55dBc,任意频率间的转换时间小于0.5μs。2.宽带脉间频率步进雷达,具有收发隔离好、接收机瞬时带宽小和距离分辨率高等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全相参脉间频率步进雷达收发前端的频率合成技术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了各种频率合成器和相关器件的优点,对发射激励源和各个相参本振源的频率进行规划,并采用新的阻抗匹配结构来提高杂散抑制特性。基于新结构设计的功分器不仅保证了工作频带内的传输特性,还提高了带外抑制度,降低了滤波器的设计难度。该方案既实现了雷达频率源输出信号间的全相参,又获得了很好的相位噪声、杂散抑制和功率平坦度等性能指标。基于该方案所研制的样品已成功运用于某毫米波雷达系统中。3.对于线性调频脉冲雷达而言,调频线性度决定了雷达的距离分辨率。本文对频率源中影响输出信号线性度的各种参量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叠加在理想线性调频信号相位上的固定相差、正弦调制和高斯噪声三种情况,利用理论分析推导的公式在Matlab中进行了仿真和分析。通过相关分析,理论证明了采用高速控制单元控制DDS逐点输出线性调频信号的可行性。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以在多种波形间快速切换的线性调频脉冲雷达频率源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DDS+PLL的混合频率合成方式,通过FPGA控制来实现输出信号脉冲宽度0.5至32μs范围内快速可调。实现了单一重复周期内输出频率、脉冲宽度、信号重复周期等参数的快速变换,同时保证了输出信号的高性能指标。4.采用DDS可以实现雷达波形数字化产生,其波形和参数可以在系统中重新配置,使得雷达波形产生方式更加灵活,雷达性能更加优越。但是受技术发展的制约,这些方案无法直接运用于毫米波雷达。本章基于前面章节所研制的微波频率源,对毫米波雷达频率源设计方案进行讨论,提出了一种W波段低相噪雷达频率源设计方案。该方案利用高质量的微波雷达频率源信号,配合毫米波频段倍频和混频器来实现W波段的低相噪、低杂散雷达频率源。最终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相位噪声、杂散抑制以及功率平坦度等方面都达到了满意的性能指标。从理论和工程实践上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张海潮[8](2014)在《宽带高分辨率频率合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频谱分析仪等测试测量仪器对频率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宽带高分辨率的频综器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采用以下频率合成技术实现了两款宽带高分辨率频综器:DDS/PLL混合式频率合成技术以及基于sigma-delta调制的频率合成技术。但是,两种方案都存在杂散问题,所以抑制杂散是两种方案的重点。本文的工作内容包含两大部分,分别关注两种方案中的杂散问题,并提出抑制杂散的方法。本文首先阐述了DDS的工作原理,对DDS的杂散来源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相位截断误差所引入的杂散,并提出一种新的算法来消除相位截断误差,通过公式推导和建模仿真验证了新算法的有效性。论文接下来对几种常用的DDS/PLL组合方式进行分析,结合设计目标最终确定DDS激励PLL方案,并选定核心器件,完成了DDS、锁相、环路滤波、频率预置、系统控制等核心电路的设计。为了解决原方案中个别频点杂散能量太大的问题,本文在不改变硬件电路的基础之上,通过引入调节因子,对经典DDS激励PLL方案进行改进,重新划分DDS输出波段,成功的抑制了杂散,使其满足系统指标-70dBc,而且频率输出范围、相位噪声以及频率分辨率都达到了设计要求。最后,本文对基于sigrna-delta调制器的频率合成方案中的小数杂散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抑制小数杂散的方法。该部分首先对一阶DSM结构以及DSM级联的MASH结构进行研究,确定了MASH结构的级数和数据位宽;然后借鉴DDS杂散抑制方法对经典一阶DSM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抑制小数杂散的方法,并证明了该方法对于所有输入常量和初始状态,都能保证输出序列最大化,有效抑制了小数杂散。在完成新算法理论证明的同时,还在现有的射频平台上采用新算法完成了小数分频电路的设计,验证了新算法的有效性。经测试,在系统3.74GHz到8.96GHz的输出频率范围内,分辨率远优于1Hz,带外杂散优于-80dBc,大部分频点相位噪声优于-100dBc/Hz@10KHz,总体优于-95dBc/Hz@10KHz,满足系统设计指标。
胡宾鑫[9](2012)在《基于DLIA的交流阻抗谱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阻抗是电子领域广为使用的一个概念,是表征电子材料、元件和电路的重要参数。通过对被测件进行交流阻抗谱测量与分析,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频率特性信息。目前,以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为核心的交流阻抗谱测量系统成为阻抗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由于其涉及学科多、技术门槛高、应用前景广,衍生技术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复用性,因而开展数字化交流阻抗谱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研究了自动平衡电桥的数字化实现方法,提出用具有优异噪声抑制能力的数字锁相放大器与超线性收敛的布伦特法相结合来实现桥路平衡控制,从本质上克服了模拟式自动平衡电桥的诸多缺点。针对常规布伦特法中用于边界定位的二分法不能在复数域中使用的问题,提出一种经过适应性改进的拟布伦特法,该方法兼具外推法的收敛确定性与迭代法收敛速度快、精度高的优点。与常用的正割法相比,其响应速度和稳定性均有明显改善。接着,利用同步相干检测原理,提出一种具有矢量分析功能的数字正交相干检波算法,与传统DFT分析法相比,算法简单,易于实现,且可以方便地与数字化自动平衡电桥结合起来使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正交矢量型数字锁相放大器,实现了不平衡电流以及矢量电压比的精确快速检测。钊对工频干扰会导致信噪比大幅降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多重反馈型工频陷波器,不仅有效抑制了工频干扰,而且中心频率可调,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然后,在深入分析带限信号采样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变采样率混合采样方法,实现了宽频、精密、高效的阻抗测量。与固定采样率方式相比,上限频率和测量效率都有显着提高。进一步地,对数字正交相干检波算法进行了优化处理,在不牺牲性能的情况下,大大节省了运算时间和存储空间,解决了因输出不连续而导致的结果不稳定问题。此外,针对时钟抖动会严重影响ADC性能的状况,设计了一种DDS低抖动采样时钟发生器,充分利用高压摆率时抖动小和整数分频不增加抖动的特性,解决了普通DDS时钟因存在较大抖动而无法用于精密数据采集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可用于表征PTCR的市售阻抗测量仪器存在的不足,在数字化阻抗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高性能、低成本的数字化交流阻抗谱测量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样机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外同类仪器的主流水平,并在扫频测量、PC连通性以及小型化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此外,通过样机在PTCR阻温-频率特性测试中的应用实例,验证了PTCR晶界电容效应的影响。随着频率的升高,PTCR将失去正温度特性,因此只适合于直流或工频应用。
沈志[10](2011)在《MC-QAM调制器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的实现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介绍数字电视调制器的应用背景出发,对多载波QAM调制技术的实现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在现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调制器各部分实现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及优化,着重解决了以下技术难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各种定点FIR滤波器实现的系数压缩结构。该方法针对传统定点FIR滤波器中系数绝对值差异较大的特点,借鉴浮点数计算思想,通过修改滤波器累加器的位对齐结构,并压缩量化后系数存储位宽的方法,增加了滤波器量化后系数的实际有效量化字长,在不增加硬件位宽及滤波器阶数的前提下,将量化后的FIR滤波器阻带衰减性能提高了1020dB,解决了有限硬件位宽条件下高性能FIR滤波器的设计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滤波器系数的整体增益进行细微调整,消除高权重系数的量化误差,将滤波器阻带性能进一步提高了约3dB。对于该方法在不同器件中的具体实现方式,从串行、并行及混合三种角度分别进行了设计。给出了系数预存变采样率滤波器阻带性能降低的原因,并改进了其实现结构。文章对系数预存方式下的任意变采样率滤波器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实现过程分解为整数倍插值及小数倍抽取两个等效步骤,在首先详细分析了整数插值因子取值不同所导致的残留频谱幅度大小不同之后,进而研究了小数倍抽取将会导致的带内残留频谱叠加问题,并根据最差极限情况,对插值因子与累积残留频谱的关系进行了修正。而后,通过引入FIR滤波器系数压缩算法,提高了有限量化位宽条件下变采样率滤波器的工作性能;并针对原型插值滤波器系数对称的特点,对存储器进行分解并对地址线翻转,将系数预存储量降低了一半。结果表明该方法以使用系数预存储器的代价,换取了乘法器及加法器数量的指数级下降,只需要使用简单的实现结构,就可以替代传统Farrow结构下高复杂度的实时计算形式变采样率滤波器。对传统半带滤波器设计方法进行了结构改进。在以往研究成果上,利用半带滤波器中一半系数为零的特点,对传递函数进行了低敏感度因子提取,降低了系数量化位宽的需求,同时减少了乘法器的使用数量,优化了半带滤波器的实现结构。并利用乘法器时分复用的串行滤波器设计方法,对乘法器数量进行了进一步压缩,同时利用多个半带滤波器级联完成多级插值,降低了逻辑资源消耗。对比于传统多相滤波器结构,在不降低滤波器性能基础上,将占用资源最大的乘法器数量降低到原先的八分之一。提出了使用高阶滤波器对CIC滤波器的带内衰减进行补偿,实现宽带插值滤波器的设计方法。针对CIC滤波器存在的通带内衰减问题,在传统二阶补偿及锐化设计基础上,将切比雪夫一致逼近方法引入到CIC及CIC补偿级联滤波器的设计过程,将最终二者级联效果设计为最佳等波纹滤波器,从而使得CIC滤波器作为宽通带镜像抑制滤波器的设计方案成为可能。最终测试表明,补偿滤波器的阶数每增加一级,可以使CIC滤波器的带内纹波降低一个量级。推导了基带多载波调制模型的设计算法。针对传统设计方案中仅能在中频进行多载波合成的局限,对基带混频多载波调制算法进行了详细推导,使得以往必须在数字域合成的较高频率载波,在基带载波方式中,使用频带宽度级别的低频率频偏载波即可代替。文章同时对奇数及偶数载波数的异同进行了探讨。而后针对基带混频的结构特点对具体实现过程进行了优化,并给出了优化后的结构模型。提出了无相位截断的DDS设计方法,并最大程度优化了其实现结构。对多载波调制过程中的核心DDS载波合成器的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结合DDS硬件结构,通过在算法上修改相位步进值,消除了传统DDS相位累加器所带来的截断误差,在小幅改动硬件的基础上,避免了DDS相位截断所带来的频带内干扰,使得DDS只需要通过提高幅度量化精度,线性增长系数存储器容量即可提高频带性能,而无须依赖指数增长存储器空间提高相位截断误差精度。该方法使得本设备中的DDS无杂散动态范围提高了17dBc以上;同时通过对查找表时分复用,及差分幅值保存,压缩了2比特的存储器资源消耗;进而引入输出幅值抖动,压低了合成载波近处的噪声谱平面约10dB。本文最后对高密度MC-QAM调制器设备的实现性能进行了测试,与以往设备进行了对比,经过改进后的系统在压缩逻辑资源约30%的基础上,获得了5.5dB的MER指标改善,并且实现了入网实用所要求的各项功能指标。文章最后对下一步研究方向做出了展望。
二、改善DDS频谱结构的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善DDS频谱结构的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算法及FPGA实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双通道收发分置实现星载SAR的高分宽幅成像研究 |
2.1 引言 |
2.2 双调频斜率波形(DFS)发射信号模型分析 |
2.3 模糊抑制 |
2.4 数据处理流程 |
2.5 仿真实验 |
2.5.1 参数设计 |
2.5.2 仿真结果 |
2.5.3 多点目标仿真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动目标高分宽幅SAR成像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速度搜索的HRWS算法 |
3.2.1 速度搜索动目标的回波信号模型 |
3.2.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基于DPCA的 HRWS-GMTI算法 |
3.4 基于STAP的 HRWS-GMTI算法 |
3.5 Monte Carlo仿真 |
3.5.1 Monte Carlo原理 |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星载SAR成像系统数字正交下变频模块FPGA设计实现 |
4.1 数字正交下变频原理 |
4.1.1 数字混频器 |
4.1.2 数控振荡器(NCO) |
4.1.3 抽取滤波器 |
4.2 信号产生模块设计原理 |
4.3 FPGA硬件实现及验证 |
4.3.1 DDS模块FPGA设计 |
4.3.2 DDC模块FPGA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用于相位式激光测距的欠采样鉴相方法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激光测距技术概述 |
1.3 相位式激光测距鉴相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位式激光测距系统分析 |
2.1 相位式激光测距原理 |
2.1.1 单频测尺测距原理 |
2.1.2 多频测尺测距原理 |
2.2 影响相位式激光测距精度的关键因素分析 |
2.3 用于相位式激光测距的鉴相方案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用于相位式激光测距的欠采样鉴相方法研究 |
3.1 欠采样鉴相理论分析 |
3.1.1 欠采样鉴相原理 |
3.1.2 不同采样频率下鉴相性能分析 |
3.1.3 欠采样鉴相优势 |
3.2 基于欠采样技术的鉴相方法研究 |
3.2.1 基于频谱校正的鉴相方法分析 |
3.2.2 欠采样全相位谱分析鉴相新方法 |
3.2.3 基于DDS的高速鉴相方法 |
3.3 欠采样全相位谱分析鉴相法性能分析 |
3.3.1 白噪声影响下鉴相性能分析 |
3.3.2 频率偏移影响下鉴相性能分析 |
3.3.3 综合因素影响下鉴相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用于相位式激光测距的欠采样鉴相系统设计 |
4.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4.2 硬件电路设计 |
4.2.1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2.2 触发电路设计 |
4.2.3 A/D转换器采样电路设计 |
4.2.4 网络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4.3 基于FPGA的欠采样鉴相逻辑电路设计 |
4.3.1 双路时钟选择逻辑电路设计 |
4.3.2 延时触发逻辑电路设计 |
4.3.3 全相位数据预处理逻辑电路设计 |
4.3.4 基于DDS的快速鉴相逻辑电路设计 |
4.4 基于ARM的电路控制及数据传输程序设计 |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6 系统鉴相速度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及实验结果分析 |
5.1 系统硬件测试 |
5.2 欠采样鉴相方法有效性验证 |
5.3 测距实验鉴相结果及误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24GHz毫米波雷达的频率源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毫米波雷达简介 |
1.2 频率源的发展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频率源 |
2.1 常用的频率合成技术 |
2.1.1 直接频率合成技术 |
2.1.2 间接频率合成技术 |
2.1.3 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技术 |
2.1.4 DDS+PLL频率合成技术 |
2.2 DDS频率源的基本原理与仿真 |
2.2.1 DDS频率源的基本原理 |
2.2.2 DDS频率源的原理仿真 |
2.3 DDS频率源的杂散分析与杂散抑制措施 |
2.3.1 DDS频率源的杂散分析 |
2.3.2 DDS频率源的杂散抑制措施 |
2.4 频率源的性能指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毫米波雷达系统与频率源设计 |
3.1 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的工作模式 |
3.1.1 单频模式 |
3.1.2 上扫频模式 |
3.1.3 调频连续波模式 |
3.2 频率源系统结构与设计 |
3.2.1 VCO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 |
3.2.1.1 VCO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指标 |
3.2.1.2 VCO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方案 |
3.2.2 DDS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 |
3.2.2.1 DDS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指标 |
3.2.2.2 DDS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方案 |
3.2.3 频率源模块电路设计 |
3.2.3.1 AD9910芯片简介 |
3.2.3.1.1 累加器 |
3.2.3.1.2 反Sinc滤波器 |
3.2.3.1.3 PLL倍频器 |
3.2.3.2 AD9910模块电路设计 |
3.2.3.4 石英晶体振荡器设计 |
3.2.3.5 滤波器设计 |
3.3 DDS频率源程序设计 |
3.3.1 DDS频率源输出信号设计 |
3.3.2 DDS频率源程序设计思路 |
3.3.3 DDS程序整体结构 |
3.3.4 程序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调试结果与分析 |
4.1 系统实物 |
4.1.1 DDS频率源模块 |
4.1.2 VCO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 |
4.1.3 DDS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 |
4.2 调试与结果分析 |
4.2.1 VCO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调试与分析 |
4.2.1.1 STM32F446输出信号调试与分析 |
4.2.1.2 VCO频率源系统调试 |
4.2.2 DDS毫米波雷达频率源系统调试与分析 |
4.2.2.1 DDS频率源调试与分析 |
4.2.2.2 DDS频率源系统调试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小型化核磁共振谱仪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核磁共振介绍 |
1.2.1 核磁共振原理 |
1.2.2 弛豫过程介绍 |
1.3 谱仪简介 |
1.4 小型谱仪系统研究现状 |
1.4.1 小型化磁体研究现状 |
1.4.2 一体化下位机和无线移动式上位机研究现状 |
1.4.3 微探头研究现状 |
1.4.4 波谱学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现状 |
1.4.5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各章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小型谱仪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小型谱仪系统方案设计 |
2.1.1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 发射链路部分 |
2.2.1 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器 |
2.2.2 双DDS结构设计方法 |
2.2.3 正弦信号的调制与放大 |
2.3 接收链路部分 |
2.3.1 前置信号处理 |
2.3.2 数字正交分解 |
2.3.3 数字滤波器设计 |
2.3.4 信号累加器设计 |
2.3.5 中频提高方法介绍 |
2.3.6 欠采样技术介绍 |
2.4 微探头部分 |
2.4.1 核磁共振探头介绍 |
2.4.2 微探头分析设计 |
2.4.3 微探头制作与测试 |
2.5 静磁场部分 |
2.5.1 Halbach永磁阵列简介 |
2.5.2 磁体的分析设计与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型化谱仪电子线路设计与实现方法 |
3.1 核心控制单元FPGA |
3.1.1 FPGA简介 |
3.1.2 FPGA芯片选型 |
3.2 FPGA内部模块整体设计 |
3.3 脉冲序列产生 |
3.3.1 脉冲序列编辑器 |
3.3.2 相位调制 |
3.3.3 频率调制 |
3.3.4 幅度调制 |
3.3.5 脉宽调制 |
3.3.6 功率放大 |
3.4 中频信号采样 |
3.5 数据通信 |
3.5.1 数据通信模块 |
3.5.2 USB接口电路 |
3.6 小型化谱仪系统的实现 |
3.6.1 供电系统设计 |
3.6.2 系统整体搭建 |
3.7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无源匀场结构设计 |
4.1 Halbach阵列均匀度分析 |
4.1.1 磁块个数对磁场均匀度的影响 |
4.1.2 外径与内径的比值对磁场均匀度的影响 |
4.1.3 剩余磁通密度对磁场均匀度的影响 |
4.2 无源匀场结构设计方案 |
4.2.1 基于Halbach阵列的无源匀场方案设计 |
4.2.2 无源匀场结构仿真及实物图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小型化谱仪的测试与实现 |
5.1 系统测试 |
5.1.1 发射链路测试 |
5.1.2 接收链路测试 |
5.1.3 硬件电路系统使用方法 |
5.2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介绍 |
5.2.1 横向弛豫时间T2 测量方法 |
5.2.2 FID信号及频谱介绍 |
5.2.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5.3 自旋回波信号介绍 |
5.3.1 自旋回波信号生成 |
5.3.2 自旋回波信号测量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基于DDS的低相噪频率合成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论文目录安排 |
第二章 频率合成基本理论 |
2.1 锁相环基本理论 |
2.1.1 锁相环基本结构 |
2.1.2 锁相环相位噪声分析 |
2.2 DDS基本理论 |
2.2.1 DDS的原理 |
2.2.2 DDS的杂散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宽频带低相噪频率合成器设计方案 |
3.1 主要技术指标 |
3.2 常用的频率合成方案 |
3.2.1 多环频率合成方案 |
3.2.2 混频频率合成方案 |
3.2.3 PLL激励DDS结构 |
3.2.4 方案对比 |
3.3 总体方案 |
3.3.1 方案指标分解 |
3.3.2 低相噪参考频率模块方案 |
3.3.3 DDS模块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相噪参考频率模块方案设计 |
4.1 环路滤波器对相位噪声抑制作用分析 |
4.2 单环锁相环方案 |
4.3 级联锁相环方案 |
4.4 嵌套锁相环方案 |
4.4.1 并联校正结构 |
4.4.2 嵌套锁相环结构 |
4.4.3 嵌套结构相位噪声分析 |
4.5 方案仿真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低相噪参考频率模块实现 |
5.1 相位噪声指标及分解 |
5.2 内环电路的实现 |
5.2.1 倍频电路 |
5.2.2 鉴相及滤波电路设计 |
5.2.3 混频电路设计 |
5.3 外环电路的实现 |
5.3.1 参考晶振的选择 |
5.3.2 反馈分频电路设计 |
5.4 电源电路的设计 |
5.5 硬件调试与测试结果 |
5.5.1 调试方法与环境 |
5.5.2 硬件调试 |
5.5.3 测试结果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DDS模块杂散抑制方法 |
6.1 已有的DDS杂散抑制方法 |
6.1.1 压缩ROM表 |
6.1.2 抖动注入法 |
6.2 一种新的DDS杂散抑制方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信号发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频率合成技术的研究背景 |
1.2 频率合成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特征 |
1.2.1 直接频率合成 |
1.2.2 锁相式频率合成 |
1.2.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 |
1.3 DDS技术特点 |
1.4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DDS技术原理及频谱分析 |
2.1 DDS的基本结构 |
2.2 DDS的基本原理 |
2.3 DDS系统的理想输出频谱 |
2.4 DDS系统的非理想输出频谱 |
2.4.1 相位截断引入的杂散 |
2.4.2 DAC的非理想效应 |
2.4.3 波形存储器幅度量化误差 |
2.5 DDS杂散消除方法以及分析 |
2.5.1 压缩波形存储器的容量 |
2.5.2 使频率控制字与 2 |
Q互质 |
2.5.3 抖动注入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电路的设计 |
3.1 相位累加器设计及改进 |
3.2 相位抖动改善电路 |
3.3 ROM波形存储器的设计 |
3.3.1 波形存储器压缩结构的选定 |
3.3.2 波形存储器位宽的Matlab仿真 |
3.4 地址查找和数据转换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DS技术的信号源设计 |
4.1 线性调频信号源 |
4.2 数字通信系统信号源 |
4.2.1 幅移键控 |
4.2.2 频移键控 |
4.2.3 相移键控 |
4.2.4 码分多址的扩频通信 |
4.3 码间干扰的改进电路 |
4.3.1 升余弦滤波器分析与设计 |
4.3.2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DS信号发生器的FPGA测试验证 |
5.1 测试平台 |
5.2 任意信号发生器电路性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微波毫米波雷达频率源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频率源的基本理论 |
2.1 雷达频率源的功能 |
2.2 基本的频率合成方式 |
2.2.1 直接频率合成技术 |
2.2.2 间接频率合成技术 |
2.2.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 |
2.2.4 混合频率合成技术 |
2.3 雷达频率源的主要性能指标分析 |
2.3.1 相位噪声 |
2.3.2 杂散输出 |
2.3.3 频率转换时间 |
2.3.4 频率源输出功率大小与稳定度 |
2.3.5 其他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宽带步进捷变频频率源技术研究 |
3.1 课题设计指标要求 |
3.2 系统方案分析 |
3.2.1 频率合成方式分析 |
3.2.2 DDS参考时钟选择 |
3.2.3 频率规划及系统方案设计 |
3.3 方案可行性论证 |
3.3.1 相位噪声估算 |
3.3.2 杂散频谱估算 |
3.3.3 频率转换时间估算 |
3.4 宽带步进捷变频频率源电路研制 |
3.4.1 DDS倍频模块设计 |
3.4.2 本振电路设计 |
3.4.3 扩频电路模块设计 |
3.5 频率源指标测试与分析 |
3.5.1 频率源实物图 |
3.5.2 频率源测试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全相参脉间频率步进频率源研究 |
4.1 脉间频率步进雷达简介 |
4.1.1 脉间频率步进雷达信号波形 |
4.1.2 脉间频率步进雷达工作原理 |
4.2 全相参脉间频率步进雷达频率源系统方案设计 |
4.2.1 频率源设计指标 |
4.2.2 频率源设计方案 |
4.2.3 系统相参性分析 |
4.2.4 系统相位噪声分析 |
4.2.5 系统杂散分析 |
4.3 数字单元基准信号电路设计 |
4.4 相参微波频率源设计 |
4.5 无源电路设计 |
4.6 全相参脉间频率步进频率源测试 |
4.6.1 全相参脉间频率步进频率源实物图 |
4.6.2 测试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线性调频脉冲雷达频率源研究 |
5.1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基本理论 |
5.1.1 线性调频信号基本概念 |
5.1.2 线性调频雷达工作原理 |
5.1.3 线性调频信号的线性度 |
5.2 频率源扫频非线性影响分析 |
5.3 线性调频信号合成方式 |
5.3.1 VCO直接合成方式 |
5.3.2 PLL间接合成方式 |
5.3.3 DDS直接合成方式 |
5.4 多波形线性调频脉冲频率源设计 |
5.4.1 指标要求 |
5.4.2 设计方案 |
5.4.3 线性度分析 |
5.4.4 LFM信号源设计 |
5.4.5 微波本振源设计 |
5.4.6 波形控制电路设计 |
5.5 频率源测试结果与分析 |
5.5.1 频率源实物图 |
5.5.2 频率源测试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W波段雷达频率合成技术方案研究 |
6.1 W波段雷达频率源方案提出 |
6.2 W波段上变频模块设计 |
6.2.1 W波段四倍频器 |
6.2.2 W波段混频器 |
6.2.3 W波段滤波器 |
6.2.4 W波段放大器 |
6.3 W波段雷达频率源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
7.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宽带高分辨率频率合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基于DDS+PLL的频率合成技术研究现状 |
1.3 基于sigma-delta调制的频率合成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宽带高分辨率频率合成技术 |
2.1 DDS+PLL混合式频率合成技术 |
2.1.1 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技术(DDS) |
2.1.2 DDS与PLL的组合方案 |
2.2 基于sigma-delta调制的锁相式频率合成技术 |
2.2.1 锁相式小数分频频率合成技术 |
2.2.2 采用sigma-delta调制技术的频率合成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DDS工作原理及其杂散抑制 |
3.1 DDS的基本工作原理及频谱分析 |
3.1.1 DDS的工作原理 |
3.1.2 DDS的频谱分析 |
3.2 相位截断下的杂散及抑制方法 |
3.2.1 相位截断条件下的频谱分析 |
3.2.2 已有的DDS杂散抑制方法 |
3.3 一种新的DDS杂散抑制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引入调节因子的DDS激励PLL频率合成器 |
4.1 主要技术指标 |
4.2 DDS激励PLL方案存在的问题 |
4.3 引入调节因子的DDS激励PLL方案 |
4.4 DDS输出频段规划 |
4.5 核心器件选择及电路设计 |
4.5.1 DDS及外围电路设计 |
4.5.2 鉴相电路及环路滤波器设计 |
4.5.3 频率预置电路设计 |
4.5.4 参考时钟等电路的设计 |
4.6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IGMA-DELTA调制及小数杂散研究 |
5.1 小数杂散产生机理 |
5.2 sigma-delta调制技术和噪声整形 |
5.2.1 过采样技术以及噪声整形 |
5.2.2 一阶sigma delta调制器(DSM)分析 |
5.3 高阶sigma-delta调制器设计 |
5.3.1 DSM级联结构中级数的选择 |
5.3.2 DSM级联结构中数据位宽的选择 |
5.4 MASH1-1-1结构的小数杂散分布规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的小数杂散抑制算法 |
6.1 小数杂散与DDS杂散的对比研究 |
6.2 已有的小数杂散抑制方法 |
6.2.1 二进制累加器设初值法 |
6.2.2 扰动性杂散抑制算法 |
6.3 一种新的小数杂散抑制方法 |
6.4 频率合成器实物及测试平台 |
6.5 新的MASH1-1-1结构的实现 |
6.6 测试结果与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9)基于DLIA的交流阻抗谱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内容安排 |
2 数字化阻抗测量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自动平衡电桥原理分析 |
2.3 数字化自动平衡电桥设计 |
2.4 桥路平衡控制算法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数字化阻抗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阻抗测量中的干扰及抑制 |
3.3 同步相干检测原理分析 |
3.4 数字锁相放大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宽频精密阻抗测量变采样率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带限信号的采样原理分析 |
4.3 阻抗测量中采样率的选取研究 |
4.4 直接数字合成低抖动采样时钟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数字化交流阻抗谱测量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引言 |
5.2 系统总体设计 |
5.3 重要功能单元设计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10)MC-QAM调制器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的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符号索引 |
1 绪论 |
1.1 QAM 调制技术 |
1.2 基于IP 的MC-QAM 调制器概述 |
1.3 MC-QAM 调制器信号处理关键技术及研究热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及创新点 |
2 MC-QAM 调制器体系结构 |
2.1 传统单载波QAM 调制器结构 |
2.2 基于IP 的MC-QAM 调制器实现结构 |
2.3 主要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FIR 滤波器系数压缩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3.1 有效量化字长与高阶FIR 滤波器实现局限 |
3.2 优化有效量化字长的传统方法概述 |
3.3 系数压缩FIR 滤波器设计思想与实现结构 |
3.4 系数压缩FIR 滤波器系数量化算法 |
3.5 系数压缩FIR 滤波器性能分析 |
3.6 系数压缩FIR 滤波器增益调整算法 |
3.7 基于FPGA 的资源消耗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连续变符号率输出实现优化 |
4.1 变符号率输出的实现方法 |
4.2 变采样率内插滤波器实现概述 |
4.3 系数预存变采样率滤波器结构优化 |
4.4 整数倍插值滤波器设计 |
4.5 小数抽取的频谱误差叠加分析 |
4.6 MC-QAM 变采样率滤波器实现与对比 |
4.7 本章小结 |
5 整数倍插值滤波器优化实现 |
5.1 插值滤波器实现概述 |
5.2 半带滤波器设计优化 |
5.3 CIC 高阶补偿滤波器设计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6 基带多载波调制算法与实现 |
6.1 多载波调制原理 |
6.2 数字载波合成方法概述及杂散分析 |
6.3 无相位截断DDS 设计算法 |
6.4 无相位截断DDS 载波性能分析 |
6.5 基带混频及多载波调制实现 |
6.6 本章小结 |
7 高密度MC-QAM 调制器实现与测试 |
7.1 MC-QAM 中频信号处理框图 |
7.2 MC-QAM 设备功能及实物图 |
7.3 MC-QAM 设备测试结果与对比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2 主持与参与项目目录 |
四、改善DDS频谱结构的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星载SAR高分宽幅成像算法及FPGA实现关键技术研究[D]. 王金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2]用于相位式激光测距的欠采样鉴相方法研究及实现[D]. 滕晓.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3]24GHz毫米波雷达的频率源设计与实现[D]. 胡杰. 深圳大学, 2019(10)
- [4]小型化核磁共振谱仪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基于DDS的低相噪频率合成器的设计与实现[D]. 李成珂.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8)
- [6]基于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技术的信号发生器设计[D]. 孙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7]微波毫米波雷达频率源关键技术研究[D]. 胥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宽带高分辨率频率合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张海潮.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9]基于DLIA的交流阻抗谱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胡宾鑫.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10]MC-QAM调制器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的实现研究[D]. 沈志.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