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一、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1](2021)在《白蛋白、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前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prealbumin-to-fibrinogen ratio,PFR)、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to-fibrinogen ratio,AFR)与结直肠癌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的关系、与CEA、CA19-9的相关性以及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探索PFR、AFR表达水平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底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科的临床资料齐全的288例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均完成3个周期的化疗,并且化疗前完善相关基线检查,完成3个周期化疗后完善相关检查并进行化疗疗效评估。采集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化疗前的检验结果(纤维蛋白原、白蛋白、前白蛋白、CEA、CA19-9的数值)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化疗后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根据化疗前后的检查结果和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Version 1.1,RECIST 1.1)对患者3个周期化疗结束后的化疗疗效进行评价。并且分析PFR、AFR与结直肠癌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的关系、与CEA、CA19-9的相关性以及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1.肿瘤患者所处的不同炎症状态、凝血状态、营养状态以及免疫状态,导致了PFR、AFR表达水平的不同,PFR、AFR的水平与患者年龄、转移情况、肿瘤分期、CEA水平、CA19-9水平以及化疗后是否进展有相关性(P<0.05)。2.患者血清中PFR、AFR水平与CEA、CA19-9呈负相关(P<0.05),可知PFR、AFR水平越低,CEA、CA19-9水平越高,可能与患者年龄大(≥60岁)、存在远处转移、肿瘤分期高有关。3.化疗前PFR、AFR水平对患者化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可得化疗前PFR对化疗疗效预测价值的最佳截断值为60.385,其灵敏度为0.641,特异度为0.780,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44,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为0.682-0.806;化疗前AFR对化疗疗效预测价值的最佳截断值为11.605,其灵敏度为0.621,特异度为0.780,其AUC为0.721,95%CI为0.656-0.785。化疗前PFR≥60.385的患者较PFR<60.385的患者化疗疗效更好;化疗前AFR≥11.605的患者较PFR<11.605的患者化疗疗效更好,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FR、AFR的水平与患者年龄、转移情况、肿瘤分期、CEA水平、CA19-9水平以及化疗后是否进展有相关性,且PFR、AFR水平与CEA、CA19-9呈负相关,同时化疗前PFR、AFR水平对患者化疗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王帅[2](2021)在《TEG与肝硬化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栓弹力图与肝硬化疾病进展以及与临床指标的的相关性关系。方法1.收集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确诊为肝硬化无门静脉血栓的患93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患者41名,诊断有腹部超声和腹部CTA验证,排除不符合条件的患者,纳入患者均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同时记录临床研究指标。2.对肝硬化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情况:1)根据CTP分级、MELD评分进行比较差异以及相关性分析,2)对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指标以及其他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3)根据CTP分级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进行有序logistics分析寻找影响肝硬化的进展因素;4)肝硬化其他指标相关性分析。3.数据分析处理采用采用SPSS26.0及Graph Prism8软件;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差异、疾病进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Spearman、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Graph Prism8作图描述其相关性散点趋势图.结果(Conclusions):TEG在肝硬化有无门静脉血栓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血栓弹力图尚不能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它只是凝血功能的体现,其中MA可以反映血小板功能(r=0.63,P=0.00),且与常规凝血指标有良好地相关性,两者可以结合起来综合判断。但TEG可以反映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疾病进展情况,有序logistics显示K值延长,a和MA缩短,均提示凝血功能的减退;其他临床指标中,总胆红素、D-D二聚体、INR的增大,白蛋白降低预示着疾病进展;随着肝硬化患者疾病进展,CTP分级和MELD评分升高,TEG明显改变,主要表现为R和K值的延长(P<0.05),以及a和MA的降低(P<0.05),且TEG与MELD、CTP分级具有良好相关性(P<0.05)。其中,K与MELD正相关(r=0.37,P=0.00),a与MELD负相关(r=-0.29,P=0.006),MA与MELD呈负相关(r=-0.46,P=0.00);门静脉血栓组,MELD与K正相关(r=0.48,P=0.002);与a(r=-0.34,P=0.03)、MA负相关(r=-0.49,P=0.001);随着CTP升高,K也升高(P=0.007),a、MA随之下降(P=0.018,P=0.004);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指标有良好相关性(P<0.05),临床可以两者结合使用,综合判断;肝硬化患者其他临床指标也随着疾病进展明显变化,如白蛋白与HDL呈正相关关系(r=0.36,P=0.003);总胆固醇与K呈负相关关系(r=-0.39,P=0.017),与MA呈正相关关系(r=0.35,P=0.034)。随着MELD及CTP分级的升高,患者机体逐渐处于高凝、低蛋白等肝功能逐渐减退表现,HDL随MELD升高而下降(r=-0.43,P=0.007),IL-6随之增高(r=0.42,P=0.011)。结论:1 TEG单独预测肝硬化门静脉血栓价值低,可以和常规凝血指标结合综合判断;2血栓弹力图在不同肝硬化阶段有明显差异,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疾病进展,3肝硬化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指标、MELD、CTP分级和血小板具有良好相关性;4肝硬化患者其他指标与肝功能密切相关,脂类代谢异常,HDL、TC可以反映肝脏功能。

王晶晶[3](2020)在《基于出凝血指标变化探讨晚期大肠癌中医证型与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与死亡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尤其是晚期患者,大多失去手术机会,放化疗疗效不显着,而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在临床中,我们也观察到不同中医证型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迥异,为了进一步明确其中关联是否存在,通过回顾性研究探寻中医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并期望从凝血机制方面进行理论探讨。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分别摘要如下:第一部分: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病例采集自2013年1月~2019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的晚期结直肠癌死亡病例85例,采集信息建立数据库。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参照国际研究,以生存时间≤18个月者为治疗获益较小人群病例46例为观察组,生存时间>18个月的同期病例作为治疗获益较大人群39例为对照组。分别从中医证型、中药治疗时间等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85例晚期死亡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61~80岁,两组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发病部位、首诊原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型上,脾虚气滞证在观察组中占比较高(P<0.001),肝肾阴虚证在对照组中占比较高(P<0.05)。两组生存时间分别在中药治疗时间不足12个月和超过12个月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在服用中药治疗时间达到或超过1年者预后较未满1年者好。经Cox生存分析,中药治疗时间和脾虚气滞证分别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P<0.01)。结论:中医证型与预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虚气滞证较其他证型多预后不佳;长期的中医药治疗可能具有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时间的作用。第二部分:目的:探寻晚期结直肠癌不同阶段中医证型与凝血指标的关系,试图从凝血功能方面阐述中医证型与预后的内在联系。方法:本研究病例采集自2013年1月~2019年1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343例,根据剔除及脱落标准,剔除病例15例,最终纳入统计数据库328例,采集信息建立数据库。按照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分为进展阶段和稳定阶段,进展阶段为实体瘤最长径总和较前増加≥20%,稳定阶段为实体瘤最长径总和较前未増加或増加不足20%。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制定大肠癌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瘀毒内阻证、湿热蕴结证和脾虚气滞证6个证型,检测临床常用的代表凝血功能的6个实验室指标,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的328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624:1,年龄分布在23~91岁,高发年龄段为61~80岁,原发部位以直肠居多,转移部位以肝、肺转移最多,病理类型以腺癌居多,分化程度以中分化占比最高。疾病稳定阶段,气血两虚证患者FIB水平高于正常水平(P=0.005<0.01);脾肾阳虚证患者APTT水平低于正常水平(P=0.026<0.05);瘀毒内阻证患者FIB水平高于正常水平(P=0.043<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疾病进展阶段,气血两虚证患者的APTT高于正常水平(P=0.049<0.05);瘀毒内阻证患者的APTT低于正常水平(P=0.028<0.05);湿热蕴结证患者FIB水平高于正常水平(P=0.022<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LT水平降低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OR=4.235,P=0.003<0.01);APTT延长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OR=3.894,P=0.027<0.05);FIB水平升高与疾病进展呈负相关(OR=0.362,P=0.002<0.01);D-D水平升高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OR=19.596,P=0.005<0.01);合并血栓栓塞类疾病与疾病进展呈正相关(OR=2.147,P=0.039<0.05),以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LT与气血两虚证呈正相关(OR=1.004,P=0.011<0.05);FIB与气血两虚证呈负相关(OR=0.588,P=0.002<0.01);PLT与肝肾阴虚证呈正相关(OR=1.003,P=0.030<0.05);PLT与瘀毒内阻证呈负相关(OR=0.996,P=0.019<0.05);APTT与瘀毒内阻证呈负相关(OR=0.934,P=0.039<0.05);FIB与瘀毒内阻证呈正相关(OR=1.307,P=0.042<0.05);FIB与湿热蕴结证呈正相关(OR=1.251,P=0.038<0.05),以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显着,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出血倾向,与文献报道相符。2.晚期结直肠癌患者PLT减少、APTT延长、D-D升高以及合并血栓栓塞类疾病,分别是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3.晚期结直肠癌存在出血倾向,FIB水平升高可能是机体自我保护反馈的结果,推测是疾病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保护因素。4.晚期结直肠癌稳定期以湿热蕴结证居多,湿热蕴结证与FIB升高呈正相关,推测为是该证型患者病情相对稳定的内在因素。5.晚期结直肠癌进展期以脾虚气滞证居多,但本研究尚未得出脾虚气滞证与某项凝血指标相关联,可能因样本量较少,或因纳入的评价凝血功能的化验指标不全面所致,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能有所发现。6.其他各中医证型,PLT升高时,为气血两虚证或肝肾阴虚证概率较高;FIB升高时,为瘀毒内阻证或湿热蕴结证的概率较高。

李席席[4](2020)在《NLR及FIB水平与靶向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由于约75%患者就诊时已是肺癌晚期,故其5年生存率低于20%。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一线治疗较含铂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其治疗反应、无进展生存期更有优势,且毒性反应更低。但几乎所有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在靶向治疗过程中均不可避免的出现耐药,其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不尽相同。此外,有研究显示约20%~30%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会对EGFR-TKIs产生原发性耐药,表现为疾病进展[1]。因此选择合适的相关分子标志物来预测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接受EGFR-TKIs一线治疗的疗效非常重要[2]。近年来,很多学者认为肿瘤的进展不仅与肿瘤自身的特点相关,全身免疫炎症状态和凝血状态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反应炎症和免疫系统的平衡,NLR水平越高代表炎症反应越严重且机体的免疫抑制越强烈[3]。研究表明止血系统与癌症进展密切相关,止血系统的级联激活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具有关键的病理生理作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调节全身炎症状态和诱导癌细胞增殖所必需的调控因子[4]。现有的研究表明,NLR和FIB水平在预测乳腺癌、卵巢癌、食管癌、胃癌、结肠癌和肾癌等实体肿瘤的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5]。治疗前NLR和FIB水平与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肺腺癌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以及在预测此类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的预后方面是否也具有临床价值,目前研究尚少。目的通过分析EGFR突变阳性且仅接受第一代EGFR-TKIs治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前NLR及FIB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和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有助于尽早筛选出不能从靶向治疗中显着获益的人群,为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可靠参考。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经组织病理或细胞病理确诊为肺腺癌、经检测EGFR基因敏感突变(19外显子缺失突变或21外显子L858R/L861Q突变)阳性,且均仅接受EGFR-TKIs(吉非替尼250mg/次1日1次,盐酸埃克替尼125mg/次1日3次)一线治疗的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0例,女102例;平均年龄为60.89±10.53岁,范围在34岁~85岁;有吸烟史23例,无吸烟史129例;TNM分期Ⅲ期39例,Ⅳ期113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 PS)评分0-1分85例,2-4分者67例;EGFR19del者88例,21 L858R/L861Q者64例;100例接受吉非替尼治疗,52例接受盐酸埃克替尼治疗;发生骨转移、脑转移和肝转移患者分别为78例、56例和18例;预后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PFS定义为从接受EGFR-TKIs治疗开始日期至疾病进展、死亡或尚未进展的末次随访时间。采用电话或者电子病历查询系统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20年4月。分析NLR、FIB水平对EGFR基因敏感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价值以及与各项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NLR、FIB和PFS一般情况描述FIB高于4.0g/L者54例;FIB处于2.0g/L~4.0g/L之间者98例;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为(4.65±1.63)×109/L,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为(1.63±0.57)×109/L;NLR中位数为2.82(0.82~19.77),PFS中位数为10.2个月(1.0个月~37.0个月)。2.不同分组间NLR、FIB水平比较男性组NLR水平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发生骨转移组的NLR水平高于未发生骨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非老年组与老年组、无吸烟史组与有吸烟史组、Ⅲ期组与Ⅳ期组、ECOG PS评分0-1分组与2-4分组、EGFR19del组与21L858R/L861Q组、发生脑转移组与未发生脑转移组、发生肝转移组与未发生肝转移组间NLR水平和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LR最佳截点值的确定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约登指数确定NLR的最佳临界值,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297,NLR最佳截点值为2.15,曲线下面积为0.652(95%CI:0.565–0.739,P=0.001),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NLR(≥2.15)组和低NLR(<2.15)组。4.NLR、FIB与临床特征的关系NLR水平与临床分期相关,NLR≥2.15组多见于Ⅳ期患者(χ2=5.530,P=0.019)。NLR水平和FIB水平与年龄、性别、吸烟史、ECOG PS评分、EGFR基因突变类型、骨转移、脑转移及肝转移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5.影响PFS的单因素生存分析治疗前NLR<2.15患者组的PFS明显高于NLR≥2.15组(19.0个月vs 10.6个月,P=0.001);治疗前FIB<4.0g/L患者组的PFS明显高于FIB≥4.0g/L组(14.7个月vs 8.5个月,P=0.001);年龄≥62岁患者组的PFS较年龄<62岁组明显延长(15.1个月vs 9.7个月,P=0.001);女性患者组PFS较男性组明显延长(13.6个月vs 10.2个月,P=0.041);Ⅲ期组患者PFS较Ⅳ期组明显延长(16.5个月vs 10.9个月,P=0.006);ECOG PS评分0-1分患者组PFS较2-4分组明显延长(14.8个月vs 9.2个月,P=0.001);未发生骨转移患者组PFS较发生骨转移组明显延长(15.5个月vs 9.5个月,P=0.001);未发生脑转移患者组PFS较发生脑转移组明显延长(14.5个月vs 9.1个月,P=0.001);6.影响PFS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LR、FIB、ECOG PS评分是PFS的独立预测指标,P值分别为0.023、0.030和0.028。NLR≥2.15、FIB≥4.0g/L、ECOG PS评分为2-4分预示患者较短的PFS。7.NLR与FIB联合检测对于PFS的预测NLR<2.15且FIB<4.0g/L组、NLR≥2.15且FIB<4.0g/L组或NLR<2.15且FIB≥4.0g/L组、NLR≥2.15且FIB≥4.0g/L组三组间患者的PFS存在显着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S分别为19.8个月、12.0个月和8.4个月,P=0.001)。结论1.NLR、FIB水平可以作为预测EGFR-TKIs一线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PFS的指标;NLR≥2.15、FIB≥4.0g/L和ECOG PS评分2-4分与EGFR-TKIs一线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晚期肺腺癌患者较短的PFS相关。2.联合检测NLR、FIB水平将更有助于评估晚期肺腺癌患者接受靶向治疗的预后。

孙颖[5](2020)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型特点及血瘀证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舌脉象、体质及证型分布特点,提炼此类患者证型共性,探讨血瘀证与各因素的相关性,为指导临床辨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利用“中医综合诊断系统”对患者进行客观化舌脉象诊断,并借助该仪器进行中医体质诊断。采用以辨单证为基础,单证相加形成复合证的方式进行证型诊断,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证型分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证、血瘀证、气滞证7类单证,并根据虚损累及病位不同将虚证具体分为心气虚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心血虚证、肝血虚证、心阴虚证、肺阴虚证、肝阴虚证、肾阴虚证、心阳虚证、脾阳虚证、肾阳虚证,根据病性不同将痰证分为痰热证和痰湿证。收集患者舌脉象、体质、证型等诊断结果和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等信息,填写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统计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舌象、脉象、证型、中医体质分布情况及患者证型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血瘀证进行相关性研究,具体分析血瘀证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相兼证型、中医体质、舌象、脉象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0例,患者中医体质以气虚质最为多见(占40.0%),阴虚质、阳虚质也较多见(分别占20.0%、12.9%)。(2)患者舌色以舌淡紫和舌暗红多见(分别占31.4%和24.3%);舌形以胖舌多见(占47.1%),47.1%患者舌有裂纹,31.4%患者舌有齿痕;所有患者舌态均正常;患者苔色以白苔为主(占65.7%);苔质以苔厚和苔薄为主(分别占51.4%和46.4%),32.9%患者存在苔腻,4.3%患者存在苔剥落;患者脉象以数脉、细脉多见(分别占37.1%和20.7%)。(3)患者单证分布以虚证多见,虚证中以气虚证最为多见,阴虚证次之,分别占总例数的78.6%和41.4%,实证以痰证最为多见,血瘀证次之,分别占总例数的54.3%和40.0%。其中气虚证以肺气虚证最常见,脾气虚证、心气虚证次之,分别占总例数的35.7%、35.0%和32.9%,阴虚证以肺阴虚证最多见,占总例数的23.6%,痰证中痰热证较多,痰湿证较少,分别占总例数的28.6%和25.7%。(4)患者临床证型以复合证为主(占总例数的98.6%),尤以两证、三证组合多见(合计共占总例数的78.6%),四证、五证组合较少。证型多虚证实证并见(占82.1%),组合形式多样,两证组合以气虚+痰证、气虚+阴虚、气虚+血瘀较多见(分别占该类总例数的25.0%、20.8%和14.6%),三证组合以气虚+痰证+血瘀、气虚+痰证+气滞较多见(分别占该类总例数的16.7%和12.9%),四证、五证组合证型较分散。常见的两两相兼证型组合为气虚+痰证、气虚+血瘀、气虚+阴虚、气虚+气滞、血瘀+痰证、阴虚+痰证,分别占总例数的40.0%、32.1%、29.3%、26.4%、19.3%和15.7%。(5)患者各单证在不同病理类型中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TNM分期中除阴虚证外,其余证型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而阴虚证在Ⅳ期患者中较Ⅲb-Ⅲc期更为多见(P<0.05)。(6)140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存在血瘀证(占40.0%),血瘀证最常与气虚证相兼出现,与痰证、气滞证、阴虚证也常相兼出现,结合病位与病性具体而言最常与血瘀证相兼出现的证型为肺气虚证。(7)经统计学分析显示,血瘀证与肺气虚证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TNM分期、中医体质、舌象、脉象、其他单证等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1)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证型多虚实夹杂,虚、痰、瘀常相互兼夹,病位主要在肺,常累及心、脾。(2)气虚+痰证、气虚+血瘀、气虚+阴虚为患者最常见的证型组合,患者临床复杂多样的证型多是在此基础上兼夹其他单证而形成,且阴虚在Ⅳ期患者中更为明显。患者体质、舌象、脉象情况也反映出患者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整体情况。(3)血瘀证患者多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阴虚血瘀,尤以气虚血瘀为主。血瘀证与肺气虚证存在正相关性,提示在临床中应用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可配伍益气药,注重运用益气活血法进行治疗,且对于存在肺气虚的患者在诊断中尤其重视其血瘀情况。

王增兰[6](2020)在《4种炎性指标和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讨论分析PCT(降钙素原)、SAA(血清淀粉样蛋白A)、hs-CRP(超敏C反应蛋白)、FIB(纤维蛋白原)等免疫炎性指标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讨论分析细菌培养实验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方法:1.回顾分析2017年4月到2019年2月期间淄博市两家医院的ICU科室,根据脓毒症3.0定义标准,分为脓毒症组(A组)患者60人,均值年龄77.87(±13.57)岁,男、女人数分别是42人和18人;非脓毒症组(B组)患者60人,男、女人数分别是37人和23人,年龄为76.92(±10.65)岁,观察分析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的各个炎性指标结果。脓毒症生存组(C组)患者45人,男、女人数分别是32人和13人,平均年龄是74.73(±14.03)岁;脓毒症死亡组(D组)的15人中男、女人数分别是10人和5人,年龄为87.27(±5.57)岁,观察四种炎性反应指标连续检测的浓度水平变化。两家医院的PCT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循环增强荧光免疫法,SAA和hs-CRP均采用胶乳免疫散射比浊法,FIB均采用凝固法。两家医院的各炎性指标每年均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的室间质评活动均合格(总平均成绩PT%>98),结果具有可比性。2.回顾分析两家医院诊断为脓毒症的60例患者入院期间的235份细菌学培养鉴定及药敏结果,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对比。两家医院均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和全自动细菌药敏分析仪进行实验,各种细菌质控菌株均由山东省临检中心提供,且每年参加山东省临检中心质评活动均合格(总平均成绩PT%为100),结果具有可比性。结果:1.非脓毒症组PCT、SAA和hs-CRP的浓度水平皆比脓毒症组的浓度水平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治疗时间连续检测各炎性指标浓度变化在两组中的比较都有统计学意义,而FIB的浓度水平在各个分组的研究对比中都没有统计学差异。2.根据ROC曲线下面积和Youden Index比较,选择95.00%的范围可以看出:在诊断脓毒症的准确性分析中单个炎性指标检测时PCT的敏感度、特异性依次为95.00%和98.30%,SAA有88.30%的敏感性、特异性为48.30%,hs-CRP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分别为55.00%和90.00%,FIB有45.00%的敏感性和71.70%的特异性,可知PCT的准确性最高。联合多种炎性指标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为96.70%和98.30%,其诊断脓毒症的准确性比单个炎性指标更高。分析PCT与SAA和hs-CRP的关系发现为正向的(P都<0.05),发现PCT与FIB两者之间没有关系(P>0.05)。3.两家医院的235份微生物培养标本来源都主要是痰标本(63.40%)、尿液标本(20.00%)、血液标本(10.21%),有84.26%的G-菌,G+菌为11.49%,真菌比例为4.26%,主要是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孢菌等G-菌为主。4.两家医院的患者分离出的G-致病菌对头孢菌素类的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病原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严重。铜绿假单孢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等耐药率高达94.00%甚至完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单环β内酰胺类的氨曲南和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等耐药率为69.44%~100.00%,且多重耐药情况最为严重。结论:1.PCT、SAA和hs-CRP在脓毒症患者的诊治中有重要临床作用,而FIB的作用价值不明显。连续检测前三种炎性指标的浓度水平对脓毒症的确诊治疗和病情发展预后情况有明显的临床作用。2.脓毒症患者的主要病原菌是G-菌且对多种药物耐药,其耐药情况大多没有差异,细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可根据细菌药敏实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

李姝庆[7](2020)在《CA125、D-二聚体、PLT及FIB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卵巢恶性肿瘤是女性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因该病早期阶段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患者忽视,未能及时诊治,且目前对晚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缺乏疗效显着的治疗手段,治疗后复发率高,致使该病的死亡率在妇科恶性肿瘤位居第一,因此,临床上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卵巢恶性肿瘤筛查的常用肿瘤标志物有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糖链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等等,这些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于卵巢恶性肿瘤中,也可在其他人体恶性肿瘤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胃肠道的恶性肿瘤中表达,单一的肿瘤标志物对卵巢恶性肿瘤的灵敏度或特异性不高,尤其对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的预测价值非常有限,组织活检是一种有创检查手段,不适宜卵巢恶性肿瘤的筛查。近年来人们对联合检测生物标志物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诊断及预后方面更加关注,寻找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准确度高,对患者经济负担小且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联合肿瘤标志物成为一研究热点。临床上发现一些常规的血液检测指标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水平高于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人,多数晚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D-dimer,D-D)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血小板(Platelet,PLT)参与凝血系统,且与卵巢恶性肿瘤相关,本研究将围绕CA125、D-dimer、PLT及FIB指标以探讨联合检测指标鉴别诊断卵巢肿瘤及诊断早期卵巢恶性肿瘤的意义。研究目的:对CA125、D-dimer、PLT及FIB在卵巢良性及恶性肿瘤组患者血液中的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鉴别诊断良性及恶性卵巢肿瘤的相关数据及其与卵巢恶性肿瘤分期的关系,探讨联合检测指标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住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卵巢肿瘤患者共400例,均经术后病理确诊,其中卵巢恶性肿瘤患者156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244例。通过病历资料查询患者入院未治疗时血清CA125、D-dimer、PLT、FIB水平及相关临床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1.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液检测指标CA125、D-dimer、PLT及FIB水平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患者(P<0.01);Ⅲ-Ⅳ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各检测指标水平高于Ⅰ-Ⅱ期(P<0.01),其中CA125及D-dimer水平在Ⅲ-Ⅳ期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显着高于Ⅰ-Ⅱ(P<0.001)。2.CA125、D-dimer、PLT及FIB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的阳性率显着高于良性组(P<0.001),联合检测指标CA125+D-dimer、CA125+FIB、D-dimer+FIB及CA125+D-dimer+FIB在恶性卵巢肿瘤组的阳性率显着高于良性组(P<0.001);单独及联合检测指标在良性卵巢肿瘤组的阳性率均较低,联合检测指标CA125+D-dimer、CA125+FIB及CA125+D-dimer+FIB在恶性组的阳性率高于单独检测指标,同时在良性组的阳性率也有所升高。3.单独检测指标CA125、D-dimer、PLT及FIB在Ⅲ-Ⅳ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25在Ⅰ-Ⅱ期及Ⅲ-Ⅳ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9.5%及98.7%,D-dimer在Ⅰ-Ⅱ期及Ⅲ-Ⅳ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6.6%及81.8%,PLT及FIB在Ⅰ-Ⅱ期及Ⅲ-Ⅳ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均较低。联合检测指标CA125+D-dimer、CA125+FIB、D-dimer+FIB及CA125+D-dimer+FIB在Ⅰ-Ⅱ期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分别为60.8%、64.6%、35.4%及65.8%,在Ⅲ-Ⅳ期的阳性率分别为98.7%、98.7%、85.7%及98.7%;联合检测指标较单独检测指标在Ⅲ-Ⅳ期的阳性率升高,同时联合检测指标的假阳性率也较高。4.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检测指标CA125、D-dimer、PLT及FIB的水平与其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CA125、D-dimer、PLT及FIB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水平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01)。5.CA125、D-dimer、PLT及FIB水平在上皮性、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及卵巢良性肿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卵巢肿瘤两两间比较,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的CA125、D-dimer、PLT及FIB水平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P<0.001);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的CA125、D-dimer及FIB的水平高于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P<0.001),PLT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的FIB水平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P<0.01),CA125、D-dimer及PL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有腹水者CA125、D-dimer及FIB水平高于无腹水者(P<0.001),PLT水平在有腹水者及无腹水者间无显着差异(P>0.05);在有腹水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CA125水平在腹水细胞学阳性组显着高于腹水细胞学阴性组(P<0.05),D-dimer、PLT及FIB水平在腹水细胞学阳性组及阴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卵巢良性肿瘤组,CA125及PLT在未绝经组的水平高于绝经组(P<0.05),FIB在绝经组的水平高于未绝经组(P<0.01),D-dimer水平在绝经及未绝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卵巢恶性肿瘤组,各检测指标水平在绝经组与未绝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皮性及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组,CA125、D-dimer、PLT及FIB的水平在绝经组及未绝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CA125、D-dimer、PLT及FIB的截断值分别为52.9U/ml、0.51ug/ml、327.5*109/L及3.41g/L,此时各单独检测指标鉴别诊断良性及恶性卵巢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75.0%、80.8%、32.7%及66.0%,特异性分别为93.9%、86.5%、87.7%及78.5%,PLT的灵敏度最低;CA125、D-dimer、PLT及FIB的AUC值分别为0.869、0.864、0.591及0.776,CA125、D-dimer及FIB鉴别诊断良性及恶性卵巢肿瘤的准确性中等,PLT的准确性较低。联合检测指标CA125+D-dimer、CA125+FIB、D-dimer+FIB及CA125+D-dimer+FIB鉴别诊断良性及恶性卵巢肿瘤的灵敏度分别为86.5%、75.0%、79.5%及81.4%,特异性分别为83.6%、93.9%、87.7%及90.6%,AUC值分别为0.899、0.876、0.864及0.910,CA125+D-dimer及CA125+D-dimer+FIB诊断的准确性较高。联合检测指标诊断卵巢肿瘤良恶性的灵敏度整体较单独检测指标高,诊断的准确性也较单独检测指标高。9.单独检测指标CA125、D-dimer、PLT及FIB鉴别卵巢恶性肿瘤早期及晚期的灵敏度分别为88.3%、81.8%、48.1%及51.9%,特异性分别为69.6%、73.4%、73.4%及73.4%;联合检测指标CA125+D-dimer、CA125+FIB、D-dimer+FIB及CA125+D-dimer+FIB鉴别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分期的灵敏度分别为92.2%、93.5%、85.7%及94.8%,特异性分别为63.3%、58.2%、64.6%及55.7%;联合检测指标鉴别卵巢恶性肿瘤分期的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较单独检测指标高。结论:1.血液检测指标CA125、D-dimer、PLT及FIB的水平与卵巢肿瘤性质有关。2.血液检测指标CA125、D-dimer、PLT及FIB的水平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相关。3.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中,有腹水患者较无腹水患者的血液检测指标CA125、D-dimer及FIB的水平更高。4.联合检测指标鉴别诊断良性及恶性卵巢肿瘤的价值优于单独检测指标,CA125+D-dimer及CA125+D-dimer+FIB的鉴别诊断效能较好。5.联合检测指标在早期卵巢恶性肿瘤中的阳性率较单独检测指标高,且联合检测指标鉴别卵巢恶性肿瘤分期的灵敏度较单独检测指标高,提示联合检测指标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分期时更具有临床意义。

冷区[8](2020)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前列腺癌在欧美国家是男性发病率居于首位、死亡率排第二位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其发病率逐年攀升,位列70岁以上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严重威胁中老年男性的健康。随着人口老龄化,前列腺癌将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的沉重负担。在不同种族、地域乃至个体间前列腺癌的特征差异非常明显。前列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除年龄、遗传和种族外,饮食和生活习惯(包括缺乏体力活动、能量过剩、动物脂肪过多摄入)已成为前列腺癌发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现阶段应用于前列腺癌诊断和疾病评估的指标无法较好地达到临床要求,因此探索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和疾病进展有预测价值的标志物以识别高危患者,对前列腺患者的临床决策和后续诊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既往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不仅参与凝血,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其水平也明显升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在诊断前列腺癌和预测疾病进展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456例前列腺癌患者及32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前列腺癌患者与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差异;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年龄、体重指数、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百分比、Gleason评分、临床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骨转移、危险度分级等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患者的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中位水平分别为3.52(2.97-4.35)g/L及3.12(2.61-3.45)g/L。前列腺癌组显着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前列腺癌患者中,术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Gleason评分、临床T分期、危险度分级及年龄相关(P<0.05)。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年龄、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Gleason评分、临床T分期改变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肿瘤病理评分、临床T分期以及相关血清指标有密切关系,前列腺癌患者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Gleason评分、临床T分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呈正相关。因此可以联合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预测前列腺癌疾病进展及其转归情况,且对于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偏高的可疑前列腺癌患者,更应积极进行前列腺穿刺检查。

朱晓雷[9](2019)在《AFR与AGR、淋巴结检出数和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文中研究说明一、术前AFR和AGR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目的:系统性炎症反应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肿瘤患者低白蛋白血症不仅提示患者营养状况较差,而且提示存在慢性炎症反应。纤维蛋白原不仅是凝血级联反应中重要组成成分,而且还是炎症反应中重要的急性时相蛋白。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albumin to fibrinogen ratio,AFR)和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lbumin to globulin ratio,AGR)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61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实验室资料,通过门诊、电话和信件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炎症反应相关指标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并对患者进行分组,χ2检验分析AFR和AGR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612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3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本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0%、53.8%、41.5%。AFR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为15.295,AFR与肿瘤最大径(P<0.001)、肿瘤浸润深度(P<0.001)及TNM分期(P=0.001)密切相关;AGR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为1.786,AGR与患者性别(P=0.004)、年龄(P<0.001)及肿瘤最大径(P=0.006)、肿瘤浸润深度(P<0.001)及TNM分期(P=0.003)密切相关。术前AFR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3%和3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013,P<0.001)。术前AGR高水平组与低水平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3.0%和3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534,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NLR、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AFR、AGR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AFR(HR:0.700,95%CI:0.5030.973,P=0.034)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AFR高水平组患者的生存均显着高于AFR低水平组患者(P=0.001和0.049)。结论:术前AFR和AGR与食管鳞癌患者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AFR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患者根治术后生存的有用指标。二、术中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目的:外科手术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可切除食管鳞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及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术中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612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均行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和信件等方式进行随访。采用ROC曲线确定淋巴结检出数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本组患者共检出10919枚淋巴结,平均淋巴结检出数为18(278)枚/例。淋巴结检出数评估患者生存的最佳截点值为16枚。淋巴结检出数<16枚组与≥16枚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7.0%和4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62,P=0.003)。进一步将淋巴结检出数≥16枚患者根据其淋巴结检出数中位值23枚分为淋巴结检出数为1623枚和>23枚患者,淋巴结检出数<16枚、1623枚和>23枚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37.0%、41.0%和5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90,P=0.005)。其中淋巴结检出数<16枚与1623枚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8,P=0.043);淋巴结检出数1623枚与>23枚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85,P=0.182)。淋巴结检出数>23枚与≤23枚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4,P=0.011)。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吸烟史、BMI,肿瘤最大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NLR、PLR、纤维蛋白原、白蛋白、AFR、AGR及淋巴结检出数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检出数(HR:0.715,95%CI:0.6250.818,P<0.001)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在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检出数为1623枚与>23枚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9,P=0.009)。淋巴结检出数≤23枚与>23枚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58,P=0.004)。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检出数1623枚与>23枚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2,P=0.669);淋巴结检出数≤23枚与>23枚患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07,P=0.205)。结论:淋巴结检出数是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推荐至少清扫1623枚淋巴结。对于伴有淋巴结转移患者,应检出大于23枚淋巴结;对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超过23枚的广泛淋巴结清扫不能显着改善患者预后。三、术后病理学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目的:Vav1具有造血系统特异性GDP/GTP鸟苷酸交换因子活性,当其在正常功能的造血系统外异位表达时,可被多种生长因子刺激并促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有关Vav1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本部分研究旨在探讨Vav1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5对食管鳞癌患者新鲜癌组织及对应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标本中Vav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2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术后石蜡标本中Vav1的表达情况,Vav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行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法,生存率比较行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Vav1 mRNA和蛋白在新鲜食管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Vav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的高表达率(61.6%%vs.36.7%,P=0.014)。Vav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肿瘤最大径(x2=5.940,P=0.015)、肿瘤浸润深度(x2=5.135,P=0.023)、淋巴结转移(x2=7.119,P=0.008)及TNM分期(x2=15.660,P<0.001)密切相关;Vav1高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Vav1低表达患者(18.4%vs.32.6%,P=0.014),多因素分析显示,Vav1表达(HR 1.660,95%CI 1.0582.607,P=0.028)是影响本组112例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v1在食管鳞癌组织中显着性高表达,并与肿瘤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Vav1有可能成为反映食管鳞癌病情严重程度和判断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郝丽菲[10](2017)在《FIB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及预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卵巢癌(Ovarian cancer)是指生长在卵巢的恶性肿瘤,其中90%-95%为原发性恶性肿瘤,其他5%-10%为转移性恶性肿瘤。卵巢癌是易于转移而广泛扩散的恶性肿瘤,且发病早期缺少典型症状和阳性体征,70%-80%的病人被确诊时已为晚期。因此,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因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术后5年存活的概率平均在30%左右。所以,对于卵巢癌最有意义的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在1865年,国外学者Trousseau就首次把肿瘤叙述为血栓性疾病,提出癌症患者无论是否合并炎症,其机体内部均存在着易发生凝血的高凝状态这一观点。在多年的研究与证实后,如今学者们普遍认为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常伴有血液高度粘稠及易发生凝血的状态。纤维蛋白原被认为是除了红细胞以外致使血粘度升高的首要因素。近年来有关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卵巢癌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有国外学者认为大约有40%的卵巢癌患者术前伴有高纤维蛋白原血症(hyper-fibrinogenemia),然而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血浆FIB增高与卵巢癌临床因素关系的研究结论尚存在分歧。在卵巢癌繁多的组织学类型中,上皮性恶性肿瘤(Epithelial ovarian malignant tumor)是其最为常见的一种,所占比例高达90%左右,临床上通常称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E0C),所以本文就术前血浆FIB水平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及预后评估方面进行探讨。目的:通过分析术前血浆FIB水平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各临床因素的关系,探讨FIB水平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并评估对其预后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治疗的患者共78例,选取随访到的且临床资料完整的60例作为实验组(E0C组)。于2016年12月结束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60个月。其中30例复发,复发率为50.00%(30/60)。选取同时期入院治疗的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并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术前血浆FIB水平以及实验组术前FIB水平与术前血清CA125水平、各临床因素及术后复发的关系。2、本研究将FlB>4g/L定义为增高;血清CA125检测阈值为35U/ml,超过此值为增高;以腹腔积液>200mI定义为腹水。3、术前FIB水平与术前CA125水平、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FIGO(国际妇产科学联合会)手术-病理分期、残余癌灶、腹水的关系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卵巢上皮性肿瘤年龄比较: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病人患病平均年龄为46.03±13.30岁,范围17-74岁;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病人患病平均年龄为50.10± 13.02岁,范围21-75岁;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8>0.05)。(2)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前血浆FIB水平增高者所占比例明显大于良性肿瘤者,有统计学差异,且差异显着。(3)60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中,术前CA125>35U/ml者有51例,其中FIB增高者25例,占49.02%;CA125≤35U/ml者有9例,其中仅有1例FIB增高,占11.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术前FIB与CA125水平有相同的增高趋势。(4)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早期(Ⅰ期+Ⅱ期)患者25例,其中术前FIB增高者6例,占24.00%;晚期(Ⅲ期+Ⅳ期)患者35例,其中术前FIB升高者20例,占57.14%。两组统计学结果有差异,且差异显着。提示: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术前FIB多呈高水平表达。(5)在48例中-低分化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中,术前血浆FIB升高者为24例,占50.00%;12例高分化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中,术前血浆FIB升高者有2例,占16.6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低分化患者中术前FIB水平增高者所占比例相对较高。(6)60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中,不伴有腹水者30例,其中FIB升高者9例,占30.00%;伴有腹水者30例,其中FIB升高者17例,占5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伴有腹水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中,术前FIB增高者所占比例较大。(7)对60例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实行随访,随访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60个月。术前FIB升高者26例,其中有18例复发,复发概率为69.23%;术前FIB正常者34例,其中有12例复发,复发概率为35.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术前FIB呈高水平表达的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更高。结论: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前FIB水平增高比例明显大于良性肿瘤患者,表明术前FIB水平对鉴别卵巢上皮性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中,术前FIB水平增高常出现在CA125高水平表达、期别较晚、分化较低、伴有腹水的患者,表明FIB水平随患者病情进展而增高。术前FIB水平增高者术后复发率明显更高,提示对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二、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白蛋白、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案
    1.3 检测指标
    1.4 化疗疗效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血清PFR、AFR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2.2 血清PFR、AFR与CEA、CA19-9之间的关系
    2.3 化疗前PFR、AFR对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4 结论
    4.1 血清PFR、AFR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
    4.2 血清PFR、AFR与CEA、CA19-9之间的关系
    4.3 化疗前PFR、AFR对患者化疗疗效的预测价值
参考文献
综述 白蛋白、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比值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TEG与肝硬化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肝功能分级
        1.3 实验室检查
    2.具体方法
    3 质量控制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与TEG相关性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基于出凝血指标变化探讨晚期大肠癌中医证型与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一晚期结直肠癌中医证型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结论
临床研究二晚期结直肠癌不同阶段中医证型与凝血功能相关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步骤
    3 结果
    4 结论
讨论
综述一 中医辨证与凝血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中医辨证概述
    2 中医证型与凝血指标
综述二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与预后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 凝血功能与TNM分期
    2 凝血功能与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3 凝血功能与其他并发症
    4 凝血功能与预后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NLR及FIB水平与靶向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在肺癌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型特点及血瘀证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采集相关信息
        2.2 整理相关数据
        2.3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情况
        3.2 患者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3.3 患者舌象分布情况
        3.4 患者脉象分布情况
        3.5 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6 血瘀证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讨论
    1 本研究中证型研究方法的制定
        1.1 现有证型研究存在的问题
        1.2 本研究参考的证型研究方法
        1.3 本研究所采用的证型研究方法
    2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体质、舌象、脉象分布特点
        2.1 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
        2.2 患者舌象分布特点
        2.3 患者脉象分布特点
        2.4 运用仪器研究患者舌脉象的意义
    3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证型特点
    4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瘀证相关研究
        4.1 血瘀证患者证型分布特点
        4.2 血瘀证相关性分析
    5 贾英杰教授“黜浊培本”学术思想在肺癌诊治中的应用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肺癌TNM分期(第八版)
    附录2 实用血瘀证诊断标准
    附录3 卡氏功能状态评分标准
    附录4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信息采集表
综述一 肺癌中医证型研究现状
    1 肺癌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1.1 肺癌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1.2 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证型分布
        1.3 肺癌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证型分布
        1.4 肺癌相关抑郁状态患者证型分布
    2 肺癌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
        2.1 与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2.2 与肿瘤分期分化的相关性
        2.3 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2.4 与复发转移的相关性
        2.5 与治疗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肺癌血瘀证的中医治疗
    1 中医对肺癌及血瘀证的认识
    2 各医家治疗血瘀证经验
    3 中医治疗对化验指标的影响
        3.1 中医经典方剂对化验指标的影响
        3.2 自拟经验方对化验指标的影响
    4 肺癌血瘀证相关临床观察
        4.1 中医经典方剂治疗肺癌血瘀证
        4.2 自拟经验方治疗肺癌血瘀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4种炎性指标和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炎性指标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1.仪器和相关耗材
        2.实验的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4.统计学分析
    结果
        1.脓毒症组(A组)和非脓毒症组(B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2.脓毒症组(A组)和非脓毒症组(B组)两组患者的各种炎性指标的分析
        3.脓毒症患者生存组(C组)和死亡组(D组)两组患者的各种炎性指标的动态连续检测浓度变化分析
        4.SAA等四种炎性指标在脓毒症早期诊断中的准确性分析
        5.PCT与其他三种炎性指标的关系分析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
    实验的材料与方法
        1.仪器和相关耗材
        2.细菌培养研究对象
        3.细菌学标本接种及细菌培养
        4.细菌的鉴定
        5.药敏试验鉴定
        6.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标本来源及菌属构成
        2.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检出病原菌株结果及其分布率
        3.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检出病原菌的种类和多重耐药菌(MDRO)的分布情况
        4.淄博市两家医院的细菌学培养检出的病原菌株耐药性分析
        5.对淄博市两家医院检出的G-菌的耐药性对比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致谢

(7)CA125、D-二聚体、PLT及FIB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综述
        1.2.1 CA125 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
        1.2.2 D-dimer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
        1.2.3 FIB与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
        1.2.4 PLT与卵巢恶性肿瘤
        1.2.5 联合肿瘤标记物与卵巢肿瘤
        1.2.6 小结
第2章 研究材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2.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卵巢良性与恶性肿瘤各血液检测指标的水平比较
    3.2 分期不同的卵巢恶性肿瘤各检测指标水平的比较
    3.3 单独及联合检测指标在良性及恶性卵巢肿瘤组的阳性率
    3.4 单独及联合检测指标在不同期别卵巢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
    3.5 单独检测指标间及与卵巢恶性肿瘤分期间的相关性分析
    3.6 不同组织学类型的卵巢恶性肿瘤各血液检测指标的水平比较
    3.7 卵巢恶性肿瘤各检测指标水平随腹水变化的分析
    3.8 检测指标水平与绝经状态的关系
        3.8.1 良性及恶性卵巢肿瘤组各检测指标水平与绝经状态的关系
        3.8.2 上皮性及非上皮性卵巢恶性肿瘤各检测指标水平与绝经状态的关系
    3.9 血液检测指标对卵巢肿瘤诊断效能的分析
        3.9.1 单独检测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的分析
        3.9.2 联合检测对卵巢肿瘤良恶性诊断效能的分析
    3.10 血液检测指标对卵巢恶性肿瘤分期诊断效能的分析
        3.10.1 单独检测指标鉴别早期及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分析
        3.10.2 联合检测指标鉴别早期及晚期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前列腺癌的传统检查背景介绍
    1.2 纤维蛋白原及其与肿瘤关系背景介绍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前列腺癌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2 前列腺癌患者与前列腺增生患者之间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比较
    3.3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前列腺癌患者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4 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血液高凝状态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4.2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的原因
    4.3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影响肿瘤疾病进程的机制
    4.4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5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9)AFR与AGR、淋巴结检出数和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术前AFR和 AGR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外周血收集及炎症指标计算
        1.1.3 资料收集及随访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患者基线临床病理特征
        1.2.2 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
        1.2.3 各炎症相关指标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
        1.2.4 术前AFR和 AGR与食管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1.2.5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1.2.6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生存分析
        1.2.7 分层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术中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手术方法
        2.1.3 随访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2.2.2 患者随访和生存情况
        2.2.3 淋巴结检出数评估患者预后的最佳截点值
        2.2.4 淋巴结检出数对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2.2.5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单因素生存分析
        2.2.6 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生存分析
        2.2.7 分层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术后病理学Vav1 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3.1 对象和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实验仪器
        3.1.3 实验耗材
        3.1.4 实验试剂
        3.1.5 主要实验配液
        3.1.6 实验方法
        3.1.7 随访
        3.1.8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3.2.2 qRT-PCR检测Vav1mRNA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
        3.2.3 Westernblot检测Vav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
        3.2.4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3.3 讨论
        3.3.1 Vav1 与肿瘤
        3.3.2 Vav1 与食管癌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食管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和争议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FIB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和临床资料
    2、结果判读
    3、随访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卵巢上皮性肿瘤年龄比较
    2、卵巢上皮性良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前FIB水平对比
    3、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术前FIB水平与各临床因素的关系
讨论
    1、血浆FIB升高在卵巢上皮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2、血浆FIB与血清CA125之间的关系
    3、血浆FIB与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白蛋白、前白蛋白与纤维蛋白原比值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意义[D]. 张雪.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TEG与肝硬化疾病进展的相关性研究[D]. 王帅.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基于出凝血指标变化探讨晚期大肠癌中医证型与预后相关性分析[D]. 王晶晶.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NLR及FIB水平与靶向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D]. 李席席. 郑州大学, 2020(02)
  • [5]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证型特点及血瘀证相关因素研究[D]. 孙颖.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4种炎性指标和细菌培养在ICU脓毒症诊治中的作用研究[D]. 王增兰. 青岛大学, 2020(01)
  • [7]CA125、D-二聚体、PLT及FIB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D]. 李姝庆. 吉林大学, 2020(08)
  • [8]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研究[D]. 冷区.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9]AFR与AGR、淋巴结检出数和Vav1表达对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的预后评估价值[D]. 朱晓雷.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10]FIB在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意义及预后评估[D]. 郝丽菲.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