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与创新的交融(论文文献综述)
白晋湘,郑健[1](2022)在《交往交流交融: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文中研究说明根植于地域文化、社会与生态之中的苗疆传统体育,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显着作用和独特价值。采用体育学和民族学相结合的视角,从广泛交往、全面交流到深度交融依次递进和不断深化的三重路径,分析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理路。研究认为,交往记忆、交往机制和交往空间有助于加强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技艺交流、文化交流所形成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有利推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交流路径;通过学校教育、非遗传承、赛事活动、乡村建设和全民健身5个维度,可以促进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路径。
李卉青,何山河,黎岩[2](2022)在《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文中研究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让各民族群众增强"五个认同",而"五个认同"中最深层次的就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本认同,文化认同的前提是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并存而非对立,中华文化认同和各民族文化认同并存而非相悖,要把中华文化认同摆在首位,这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王瑜,马小婷[3](2022)在《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实践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民族社会结构的存在和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可实现的行动空间及空间生产基础,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即各民族交往的物质空间生产是基于共同利益与互惠发展的经济交往、各民族交流的符号空间生产是注重共有价值和情感寄托的文化交流、各民族交融的精神空间生产是强调生活互嵌和共生体验的精神交融。基于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应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构建以平衡互惠为原则的多民族经济圈;促进民族乡土文化交流,发展以情感共鸣为重心的乡村文化中心;深化各族群众生活交融,规划以结构互嵌为内核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上述路径,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曹劲松[4](2021)在《地域文明体演进的文化动因——以南京为例》文中提出地域文明体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人们文化创造的源泉,而人的文化活动通过人们精神世界的理念建构和情感体验,又成为影响人们实践活动的一种独特精神力量。文化交融是地域文明体的生命力之源,其内在的逻辑是通过文化交融形成文化主体自身的精神探求,使地域文明体不断进行价值理念、利益机制和社会关系建构,促进文明结构的整体优化和与时俱进、与他俱进。文化整合是地域文明体的生长力之道,作为主体在关系建构中不断拓展广泛联结、汇聚各方资源、增强自身力量的文明提升过程,构成了地域文明体生长的根本动因。文化再造是地域文明体的生存力之策,其前提条件是人们已经从被动性的文化生成与建构转向主动性的文化探索与前瞻,将文化塑造作为提升自身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方向标所进行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和社会心理等一系列的精神重构。唯有将文化再造作为文明演进中的自为之策,才能以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的姿态创造文明新形态。
张逸[5](2021)在《基于“第三空间”的中国画水墨意蕴及审美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画以黑白之道、以白计黑、虚实相生、气韵生动、情景交融、意境浑一等拓展深化了水墨写意审美空间,在物质性"第一空间"与精神性"第二空间"交融中生发出多维立体与开放兼容的"第三空间",推动现代绘画观念转型及现代水墨变革的当代美术思潮的发展,形成写意—创意、灵动—运动、图像—抽象、分解—组合、表征—象征等蒙太奇式跨界现象及"第三空间"美学特征,提供了对中国画水墨写意传统及现代意义阐释的切入口与生长点。
彭福荣[6](2021)在《话语即权力:通事何能参与中国土司政治》文中认为元明清王朝利用土司制度整合统一的多民族王朝国家,延续历朝通事传统,促使通事成为国家与土司、中央政府与土司政权和各民族交往交融中的必要纽带。中央政府、地方流官和土司政权运用权力形塑通事,使其熟练掌握族际自然人文、历史文化及语言文字,形成具有排他性但又被中外上下认同接受的中介话语,参与王朝国家整合与边疆民族事务治理,能在语言翻译、文书译写中,传达国家意志、中央政令和地方权益诉求,不同程度地参与中国土司政治。由此可见,通事是元明清王朝国家整合、治理体系能力建构完善、各民族交往交融深化和边疆事务处置的影响因素之一,通事与中国土司政治具有桥接关联,通事制度与中国土司制度具有耦合机制,通事在中国土司政治中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意义不容忽视。因此,深入研究通事为何能参与土司政治,具有理论创新与应用指导的价值。
李锐[7](2021)在《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中指出一部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反复强调"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我国民族工作的总体形势,提出的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
纳日碧力戈[8](2021)在《兼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中指出张岱年先生曾提出的"兼和通全"说,可用来进一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先后提出的关键理念,既一脉相承,也与时俱进,体现了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守正创新发展,也代表了把握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总方向。
董秀团[9](2021)在《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戏剧作为多种因子融合互动形成的综合性艺术,承载着丰厚的族际交往信息,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从而共创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是我国戏剧界必须回答的重要理论问题。围绕此议题,以云南为例展开讨论,可推动相关研究的范式创新。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研究,应从三大维度入手:从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语境出发,整体观照多民族戏剧交融的发生;从剧目互鉴与母题共享出发阐释多民族戏剧交融的本体;从认同逻辑和达成路径出发,分析多民族戏剧交融现象所具有的中华文化认同功能。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之实例既反映了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也体现出各民族相互认同的文化心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周忠高,陈伟[10](2021)在《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传承发扬研究》文中指出通过深刻分析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可以将沂蒙精神概括为"为民靠民、爱党爱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开拓担当、无私奉献"24个字,或者简化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开拓担当、无私奉献"16个字。正是由于党和人民军队的"为民靠民",才有了沂蒙人民的"爱党爱军";同时由于党和人民军队的"为民靠民"和沂蒙人民的"爱党爱军",才产生了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从而才激发出"开拓担当、无私奉献"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沂蒙精神是沂蒙老区党政军民在革命战争的特殊环境里共同铸就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传承发扬。新时代新阶段,必须加强沂蒙精神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践行路径的深入研究,在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上狠下功夫,使沂蒙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二、传统与创新的交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与创新的交融(论文提纲范文)
(1)交往交流交融: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交往路径 |
1.1 以历史为基石唤醒民族认同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记忆 |
1.2 以血缘为纽带建立差序格局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机制 |
1.3 以地缘为核心扩大人际传播的苗疆传统体育交往空间 |
2 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面交流路径 |
2.1 推动苗疆传统体育技艺的全面交流 |
2.2 促进苗疆传统体育文化的全面交流 |
3 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度交融路径 |
3.1 有机整合教学素材,推动苗疆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 |
3.2 精准对接非遗技艺,加速苗疆传统体育融入现代传承 |
3.3 持续输出社会影响,助推苗疆传统体育融入赛事活动 |
3.4 密切贴合当地实际,助力苗疆传统体育融入乡村振兴 |
3.5 牢固树立健康理念,力推苗疆传统体育融入全民健身 |
(2)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民族都有优秀传统文化 |
(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生成 |
(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多元样态 |
1. 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 |
2. 各民族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 |
3. 各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 |
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
(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 |
(二)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共存共荣 |
三、中华文化根深干壮,各民族文化才能枝繁叶茂 |
(一)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1. 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2. 促进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文化转换。 |
(二)正确对待世界文化,强健中华文化 |
1. 坚持党对民族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
2. 必须妥善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
(3)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空间社会学理论框架及其适切性 |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 |
1.物质空间生产: |
2.符号空间生产: |
3.精神空间生产: |
三、加强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 |
1.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构建以平衡互惠为原则的多民族经济圈。 |
2.促进民族乡土文化交流,发展以情感共鸣为重心的乡村文化中心。 |
3.加深各族群众生活交融,规划以结构互嵌为内核的社区公共空间。 |
(4)地域文明体演进的文化动因——以南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交融是地域文明体的生命力之源 |
(一)文化张力 |
(二)文化引力 |
(三)文化角力 |
二、文化整合是地域文明体的生长力之道 |
(一)经济一体化 |
(二)教育一体化 |
(三)社会一体化 |
三、文化再造是地域文明体的生存力之策 |
(一)把握科技趋势 |
(二)顺应世界大势 |
(三)集聚育才优势 |
(5)基于“第三空间”的中国画水墨意蕴及审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空间”的现代空间观变革及影响 |
二、水墨画写意空间蕴涵及审美特征 |
三、现代水墨画“第三空间”的空间美学建构 |
(6)话语即权力:通事何能参与中国土司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通事族际交流权力话语理论 |
(一)福柯“权力—知识”理论与通事族际话语权力来源 |
(二)跨文化传播“接触地带”理论与通事族际中介话语 |
二、元明清时期通事的来源 |
(一)官府职能机构选培通事 |
(二)族际社会交往催生通事 |
三、元明清时期通事的组织 |
(一)中央政府的通事 |
(二)地方流官的通事 |
(三)土司政权的通事 |
四、通事制度耦合土司政治 |
(一)前元时期通事契合于羁縻土官政治 |
(二)元明清时期通事是土司政治的中介 |
五、通事选用关涉土司政治 |
(一)元代通事培养任用与土司政治 |
(二)明代通事培养任用与土司政治 |
(三)清代通事培养任用与土司政治 |
结语 |
(7)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内涵 |
(一)各民族交往是交流交融的前提 |
(二)各民族交流是实现交融的基础 |
(三)各民族交融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 |
二、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原则 |
(一)尊重差异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前提 |
(二)守望相助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目标 |
(三)依法管理是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客观要求 |
三、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二)努力营造互惠共赢经济环境 |
(三)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
(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政策 |
(七)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
(8)兼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工作:在一脉相承中“大衡”创新发展 |
二、在兼和相济中提升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
三、在民心相通中夯实我国民族关系的感情基础 |
四、兼和相济的交互性 |
五、结论 |
(9)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化交流与戏剧发展: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发生学表达 |
三、剧目互鉴与母题共享: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本体表征 |
1. 剧目互鉴 |
2. 母题共享 |
四、认同逻辑与达成路径: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中华文化认同功能 |
1. 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认同逻辑 |
2. 云南多民族戏剧交融的认同路径 |
五、结 语 |
(10)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传承发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
(一)沂蒙精神的研究历程 |
(二)对沂蒙精神科学内涵和内在逻辑关系的新认识 |
1.“为民靠民”体现的是党和军队的革命精神 |
2.“爱党爱军”体现的是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 |
3.“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体现的是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 |
4.“开拓担当、无私奉献”体现的是沂蒙党政军民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奋不顾身和积极奉献的革命精神 |
二、沂蒙精神是沂蒙老区党政军民在革命斗争中共同铸就的伟大精神 |
(一)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是沂蒙精神产生的动因和前提 |
1.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人民群众看到了光明前途 |
2.党领导人民军队开展的革命斗争使人民群众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
(二)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催生了沂蒙人民的革命精神 |
(三)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形成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 |
(四)沂蒙党组织、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开拓担当、无私奉献 |
1.沂蒙革命根据地是沂蒙党政军民共同开创的 |
2.沂蒙党政军民勇于担当、敢于斗争、无私奉献 |
三、沂蒙精神在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传承发扬 |
(一)沂蒙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丰富发展、传承发扬 |
(二)沂蒙精神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得到丰富发展、传承发扬 |
四、新时代新阶段必须进一步传承发扬沂蒙精神 |
(一)不同群体要结合各自实际传承发扬沂蒙精神 |
1.党和军队要进一步发扬“为民靠民”的红色传统 |
2.广大人民群众要进一步发扬“爱党爱军”的红色传统 |
3.党政军民要进一步发扬“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红色传统 |
4.党政军民要进一步弘扬“开拓担当、无私奉献”的红色传统 |
(二)采取各种有效形式传承发扬沂蒙精神 |
1.加强沂蒙精神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践行路径的研究 |
2.创新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形式,扩大宣传教育效果 |
四、传统与创新的交融(论文参考文献)
- [1]交往交流交融:苗疆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路径[J]. 白晋湘,郑健. 体育学刊, 2022(01)
- [2]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力[J]. 李卉青,何山河,黎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01)
- [3]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实践路径[J]. 王瑜,马小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01)
- [4]地域文明体演进的文化动因——以南京为例[J]. 曹劲松. 南京学研究, 2021(02)
- [5]基于“第三空间”的中国画水墨意蕴及审美特征研究[J]. 张逸. 中国美学研究, 2021(02)
- [6]话语即权力:通事何能参与中国土司政治[J]. 彭福荣. 青海民族研究, 2021(04)
- [7]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李锐.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1(06)
- [8]兼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纳日碧力戈.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6)
- [9]多民族戏剧交融及其中华文化认同功能论析——以云南为例[J]. 董秀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6)
- [10]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与传承发扬研究[J]. 周忠高,陈伟. 理论学刊,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