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肿瘤治疗的高能聚焦超声无创肿瘤治疗仪研究

用于肿瘤治疗的高能聚焦超声无创肿瘤治疗仪研究

一、高能聚焦超声无损伤肿瘤治疗仪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茁月[1](2015)在《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价HIFU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磁共振常规序列应用于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的价值目的:分析探讨磁共振常规序列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治疗兔VX2肝癌模型前、后肿瘤组织信号的改变。材料与方法:对新西兰大白兔建立VX2肝癌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2-3周于HIFU治疗前、治疗后12小时内(用于观察HIFU治疗范围是否完全覆盖肿瘤)、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各9只实验兔,共45只,分别采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Signa Echospeed ExciteⅡ, GE Healthcare, Milwaukee, USA)及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对行MRI的T1WI、T2WI序列扫描,扫描方式包括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扫描。在5个观测点MRI各序列扫描完成后分别处死每个观测点的所有实验兔,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5个观测点兔VX2肝癌模型MRI信号与HIFU治疗前肿瘤信号的变化,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次实验对象为60只新西兰大白兔,成功种植VX2肝癌模型为56只实验兔,种植成功率为93.3%;在HIFU治疗前进行MR各序列扫描后选取6只VX2肝癌模型实验兔处死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用于观察VX2肝癌模型病理学表现50只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后存活45只,实验成功率为75%。HIFU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45例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在T1WI图像上表现为稍低信号影45例(45/45,100%),在T2WI图像上表现为稍高信号影42例(42/45,93.3%);表现为混杂信号影3例(3/45,6.7%)。HIFU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45例兔VX2肝癌模型在T1WI图像上表现为稍低信号影45例(45/45,100%),在T2WI上表现为稍低信号影32例(32/45,71%),其中:病理学检查为完全凝固性坏死组织25例(25/32,78%),病理学检查为未完全凝固性坏死组织7例(7/32,22%);兔VX2肝癌模型在T2WI上表现为混杂信号影13例(13/45,29%),其中:病理学检查为完全凝固性坏死组织4例(4/13,31%),病理学检查为未完全凝固性坏死组织9例(9/13,69%)。结论:MR常规序列T1WI、T2WI对兔VX2肝癌模型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以准确的发现病变,对HIFU治疗后的肿瘤凝固性坏死、残存/复发的肿瘤组织有较高的敏感性。MR常规扫描序列在对兔VX2肝癌模型经HIFU治疗后随访中有一定的价值。第二部分1H-MRS应用于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的价值目的:应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成像(1H-MRS)研究兔VX2肝癌模型在HIFU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代谢产物的变化。材料与方法:对新西兰大白兔建立VX2肝癌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2~3周于HIFU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各9只实验兔,共45只,分别采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Signa Echospeed Excite Ⅱ, GE Healthcare, Milwaukee, USA)及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对行磁共振波谱序列扫描,将波谱数据传输至MRS后处理saker软件(由GE公司提供)进行后处理,对谱线基线平稳,主要代谢物波峰能够清晰可辨者视为扫描成功,测量3.2ppm处Cho峰下面积及1.3ppm处Lip峰下面积,计算Cho/Lip比值。在HIFU治疗后5个观测点1H-MRS扫描完成后分别处死每个观测点的所有实验兔,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5个观测点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后肿瘤Cho峰下面积、Lip峰下面积以及Cho/Lip比值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来检测,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次实验对象为60只新西兰大白兔,成功种植VX2肝癌模型为56只实验兔,种植成功率为93.3%;在HIFU治疗前进行MR各序列扫描后选取6只VX2肝癌模型实验兔处死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用于确认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病理学类型;50只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后存活45只,实验成功率为75%。45只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后共获得90个VOI的满意谱线,其基线平稳、主要代谢波峰能够辨认,可见到4.6ppm处的水峰,3.2ppm处的Cho峰以及1.3ppm处的Lip峰。HIFU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45例兔VX2肝癌模型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29例,HIFU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ho峰下面积明显降低(P<0.05);Lip峰下面’积明显增加(P<0.05);Cho/Lip比值明显降低(P<0.05)。HIFU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45例兔VX2肝癌模型肿瘤未完全凝固性坏死16例,HIFU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Cho峰下面积降低(P<0.05);Lip峰下面积增加(P<0.05);Cho/Lip比值降低(P<0.05)。HIFU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45例兔VX2肝癌模型完全凝固性坏死肿瘤与未完全坏死肿瘤比较:Cho/Lip比值降低(P<0.05)。结论:1H-MRS能够准确反映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后肿瘤组织及坏死组织代谢产物的变化情况,联合磁共振其他成像序列可作为HIFU治疗兔VX2肝癌模型随访中的重要监测手段。第三部分BOLD-fMRI应用于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的价值目的: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BOLD-fMRI)研究兔VX2肝癌模型在HIFU治疗前、后肿瘤组织氧含量的变化。材料与方法:对新西兰大白兔建立VX2肝癌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2-3周于HIFU治疗前、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各9只实验兔,共45只,分别采用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Signa Echospeed Excite Ⅱ, GE Healthcare, Milwaukee, USA)及8通道体部相控阵线圈对行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序列扫描,将BOLD图像数据传输至AW4.1工作站(GE Healthcare, Milwaukee, USA),采用R2*软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软件自动生成T2*图及R2*图,在T2*图上对HIFU治疗后各观测点每个对象的低信号区和高信号区均设置3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同时在HIFU治疗前的相应部位设置同样3个ROI,得到每个对象相应部位在HIFU治疗前、治疗后的T2*值及R2*值。在HIFU治疗后5个观测点BOLD序列扫描完成后分别处死每个观测点的所有实验兔,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5个观测点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后T2*及R2*值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来检测,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本次实验对象为60只新西兰大白兔,成功种植VX2肝癌模型为56只实验兔,种植成功率为93.3%;在HIFU治疗前进行MR各序列扫描后选取6只VX2肝癌模型实验兔处死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用于确认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病理学类型;50只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后存活45只,实验成功率为75%。HIFU治疗前45例兔VX2肝癌模型在T2*图上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在R2*图上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HIFU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45例兔VX2肝癌模型肿瘤完全凝固性坏死29例,T2*图表现为低信号(R2*图为高信号),HIFU治疗后与治疗前相应区域比较:T2*值降低(P<0.05),R2*值升高(P<0.05)。HIFU治疗后1天、3天、7天、14天、21天5个观测点45例兔VX2肝癌模型肿瘤未完全凝固性坏死16例,T2*表现为图混杂信号(R2*图为混杂信号),HIFU治疗后T2*图高信号区(R2*图为低信号区)与治疗前相应区域比较:T2*值及R2*值均无差异性(P>0.05);HIFU治疗后T2*图低信号区(R2*图为高信号区)与治疗前相应区域比较T2*值降低(P<0.05);而R2*值升高(P<0.05)。结论: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能够反映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前、后肿瘤组织及坏死组织的血氧含量改变情况,能够作为HIFU治疗兔VX2肝癌疗效的重要监测手段。

顾浩[2](2013)在《高强度聚焦超声系统移动机构的研制》文中指出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无创、非介入的局部超声治疗技术,可用于良、恶性肿瘤的治疗。它利用超声波良好的组织穿透性、方向性及可聚焦的特性,将超声波汇聚于靶区组织,使靶区组织温度在短时间内上升到65℃以上,最终导致组织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HIFU治疗系统是集聚焦、定位、成像和控制于一体的复杂系统,而定位系统又属于超声学和机器人学交叉学科的产物。本文首先简单介绍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的治疗原理和工作过程,然后针对系统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进行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本论文提出一种新型的HIFU治疗系统模型,并根据目前实验室需求,简化模型,设计加工出一台初步的用于实验研究的HIFU移动机构。在HIFU系统移动机构的控制结构设计中,引进下位机控制子系统协助PC上位机进行管理,从而完成了HIFU系统的硬件结构设计。对于自聚焦超声治疗系统而言,准确实时地控制换能器的运动轨迹与速度是关键。论文以一阶泰勒级数为插补算法基础,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曲线线速度概念,并对任意参数曲线线速度误差进行改进,同时保证了插补的步长误差与弦高误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实验结果显示本算法能有效控制线速度的稳定性并同时保证步长误差和弦高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在软件设计方面,分别设计了下位机控制器软件和上位机控制软件,并制定了上下位机之间详细的通信控制协议。在下位机控制器中移植了μc/os II实时控制操作系统,同时建立四个平行用户任务。能够通过触摸屏显示移动机构基本信息并进行粗定位,接收上位机传输数据并控制三轴移动机械手臂运动;上位机PC界面作为主要的人际交互界面,用于电机参数设定,曲线运动轨迹参数的计算。上位机充分考虑各种参数运动及组合,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能够对运动轨迹参数信息进行详细的显示。同时能够存储和加载运动数据,很方便地进行历史数据的维护,用户可以更好地进行治疗方案的规划和制定。实验证明,本论文设计的HIFU移动机构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验研究的要求,为下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

胡文莉,焦玉冰,张浩,进克效,庄开颜[3](2012)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硬纤维瘤的初步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硬纤维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FEP-BY02型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仪治疗硬纤维瘤患者25例,共530次(平均每例21.2次)。结果完全缓解5例(20.0%),部分缓解10例(40.0%),稳定6例(24.0%),进展4例(16.0%)。治疗前肿瘤最大直径为(5.91±3.90)cm,治疗后为(5.35±3.58)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最大双径截面积平均缩小率为19.8%。治疗后超声靶区组织回声明显增强,肿瘤与正常组织边界清晰,CT检查示CT值明显增加,增强无强化或少许轻度强化。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硬纤维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李成祥[4](2011)在《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肿瘤治疗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难题之一。由于受适应症、禁忌症等因素限制以及治疗副作用的影响,现有肿瘤治疗方法的疗效均不甚理想。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具有现有物理治疗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表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然而,任何一种治疗方法,由学术思想发展成为真正可供临床应用的技术,必须明确治疗机理、完善治疗设备并解决临床应用中所涉及的若干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陡脉冲不可逆性电击穿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批准号:50637020)的支持下,深入研究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并着力解决该方法在临床推进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论文的主要工作有:①研究脉冲电场作用下细胞膜的穿孔机理。建立了含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的脂质双分子层膜模型,对脉冲电场作用下分子的排列方式及孔洞开放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了穿孔过程中分子的排列规律,提出了脉冲电场诱导脂质分子偶极子重排和疏水基团翻转导致细胞膜出现孔洞的穿孔机理;建立了脉冲电场作用下细胞膜的电场应力模型,提出了基于细胞膜受力分析获取外加脉冲电场场强阈值参数的思路。②研究脉冲电场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以人宫颈癌HeLa细胞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诱导细胞发生可逆电穿孔、不可逆电穿孔及凋亡的脉冲电场的场强参数,首次提出了微秒脉冲电场的“窗口效应”及其“重叠特性”;研究了微秒脉冲电场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过程,首次提出了低场强诱发细胞凋亡并导致不可逆穿孔、高场强诱导细胞不可逆电穿孔而坏死的脉冲电场作用机制;分别对脉冲电场处理后细胞的粘附、侵袭和迁移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微秒脉冲电场对肿瘤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③研究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技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择肝脏肿瘤为不可逆电穿孔治疗技术的适应症,以荷瘤裸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治疗后的抑瘤曲线和生存率曲线等研究了不可逆电穿孔技术对于肝部肿瘤治疗的有效性;以南疆黄羊在体肝脏组织为对象,研究了用B超引导治疗过程和评估治疗效果的可行性,论证了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范围的可控性及安全性。④研究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技术临床治疗参数的优化问题。以静电场分布理论为基础,结合生物热传导理论,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场和温度场仿真计算,优化脉冲电压幅值、电极针间距离和入针深度等临床治疗参数的方法,并提出一种综合考虑杀伤范围、治疗温度等多种约束条件的治疗参数优化模型的思路,为不可逆电穿孔技术临床治疗参数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⑤研制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仪样机。基于脉冲功率技术中电容充放电原理,结合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开关技术和测控技术,研制了一套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仪样机。实验表明,该样机稳定可靠,能精确控制输出微秒级方波脉冲的输出电压、脉冲宽度、重复频率和脉冲个数。综上所述,论文从分子动力学角度研究了电场脉冲诱导细胞不可逆电穿孔效应的作用机理,在细胞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微秒脉冲电场致细胞不可逆电穿孔的作用机制,系统研究了不可电穿孔技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超声引导可行性等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临床治疗参数的优化方法,研制并完善了新型治疗仪样机,为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技术的临床推进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刘颖[5](2011)在《超声引导不可逆性电穿孔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电穿孔(electroporation)是指一定场强(kV/cm级)、脉宽(μs-ms级)的脉冲电场作用下,细胞膜的脂质双分子层重新排列形成了一些被称为微孔的亲水性通道,使许多平时不能穿越的亲水性大分子能顺利通过。根据外加脉冲电场撤消后细胞膜能否恢复到正常生理状态,电穿孔可分为可逆性电穿孔(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RE)和不可逆性电穿孔(irreversible electroporation,IRE)。RE是电化学疗法(electrochemotherapy,ECT)和基因电转染技术的理论基础;IRE是在EC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过提高电场能量使处理区细胞膜发生不可逆性穿孔,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为摆脱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毒副反应,单独使用脉冲电场治疗肿瘤带来了希望。微秒级不可逆性电穿孔技术细胞效应机制独特,前期研究已经证实该方法的有效性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电场的施加必须以电极针为传导介质,既往研究多数是针对体表病变或开腹进行消融治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RE技术的临床应用。基于无创的医学影像技术为IRE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超声、CT、MRI在深部肿瘤的局部治疗中能起到引导、定位、监测等作用,其中超声因其使用方便、价格经济而使用广泛。为推进IRE技术的临床化进程,本实验在已有细胞及小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大型动物山羊为对象,试图采用超声影像引导,实时监测电极针穿刺,靶向消融肝脏组织,分别从组织定位的准确性、靶向组织的损伤、超声影像学变化特点、超声测量靶区径线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并探讨消融术后靶区的组织学变化特点等,对微创IRE治疗技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较全面的实验研究,解决IRE临床应用难题。本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不可逆性电穿孔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第一节:IRE消融正常山羊肝脏组织的参数筛选目的:筛选固定场强、脉宽及频率的IRE消融正常山羊肝脏组织的最适宜电场参数。方法:采用针距2cm的两针电极,固定脉宽100μs、频率1Hz、电压2000V,梯度改变脉冲个数30-150个脉冲,每次递增30个脉冲的IRE作用于开腹后的山羊肝脏,肉眼观察处理区轮廓与仿真电场相的吻合度,多路温度巡检仪测量处理前后处理区温度变化。24h后处死动物,处理区TTC染色,游标卡尺测量不着色区最大坏死径线。结果:消融区径线随着脉冲个数的增加逐渐扩大,围绕电极针的两个圆形消融区逐步融合,当脉冲增加至120个时,消融范围趋于稳定,坏死区域轮廓与针状电极的有限元仿真电场FEMLAB分布基本吻合。120个脉冲组与30个、60个、90个脉冲组最大坏死径线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120个脉冲处理组与150个脉冲组之间的最大坏死轮廓径线大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120个脉冲可能是该参数下IRE剂量作用的一个饱和点。消融区温度在IRE作用前后无明显差别(P>0.05),均在组织热损伤温度以下。结论:针距2cm的两针电极,固定脉宽100μs、频率1Hz和电压2000V的条件下,IRE消融在体山羊肝脏的最佳脉冲个数是120个。IRE技术具有非热效应,呈现出与传统的温度依赖的肿瘤消融技术不同的独特优势,不受血液流动热沉效应的影响。第二节:超声引导IRE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可行性及B超影像学变化特点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创IRE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可行性以及B超影像学变化特点。方法:固定脉宽100μs,频率1Hz,电压2000V,脉冲数120个,彩色超声探头引导电极针经皮穿刺山定位靶区羊肝脏组织,施加脉冲电场。观察IRE处理后即刻、24小时、3天、7天、14天靶区肝脏组织大体标本以及超声灰度变化。结果:超声引导经皮IRE消融靶区组织定位准确,电极针显影清楚。IRE消融后即刻与正常肝脏组织回声强度相比较,治疗区域呈低强度回声,靠近电极针处回声稍高,处理区域界限清晰。治疗后24h,回声强度变化范围较处理后即刻有所缩小,回声强度增高,呈稍高强度回声。IRE消融后3d,处理区回声强度较24h略有升高,边界更加清晰。IRE消融术后7天复查B超,处理区较前缩小,呈高回声,此时回声强度最高,消融边界在新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的牵扯下变得不规则。术后14天复查B超时,消融区较前明显缩小,回声强度也有所下降,呈稍高回声表现,超声回声杂乱,不均质,其内见点状高回声,消融区坏死组织被机化吸收。各时间点的肝脏靶区超声回声变化区域轮廓与大体标本基本一致。结论:采用无创性的超声影像监测引导技术,实验中可以清楚观察到电极针的进针深度及位置,定位准确。在IRE消融后即刻以及术后,靶区超声影像存在规律性的变化,超声有希望作为IRE消融肝脏组织术中监测以及术后进行随访的有效手段。将超声引导与不可逆性电穿孔治疗结合使IRE微创消融体内深部肿瘤成为可能,确保了治疗的安全性。第三节:超声引导IRE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安全性探讨目的:研究IRE消融山羊肝脏对山羊全身情况的影响,探讨IRE消融技术的安全性。方法:固定脉宽100μs,频率1Hz,电压2000V,脉冲数120个。彩色超声探头引导电极针经皮定位穿刺处理山羊肝脏组织,施加脉冲电场,比较术前、术后即刻的心率、呼吸、心电生理(ECG)变化。同时经耳缘静脉抽血,评价IRE处理后即刻、24小时、3天、7天、14天不同时间点术后并发症、肝功能、肾功能、全血细胞计数、心肌酶谱(CK-MB)变化。结果:脉冲电场实施过程中,山羊的呼吸频率和心率较处理前平静时有所增高,治疗结束后,呼吸节律和心率逐渐恢复正常。消融前和消融后即刻,山羊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IRE消融后24小时至3天山羊肝功ALT、AST呈一过性增高,至术后7天逐渐降低至正常水平,所有肝功能、肾功能、全血细胞计数、心肌酶谱(CK-MB)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显着性(P>0.05)。IRE消融术后山羊复查ECG结果正常,所有山羊无术后心率失常发生、未发现腹腔内出血、感染、肝脏周围邻近器官(胆囊、大网膜、肠管等)损伤。结论:超声引导IRE微创消融靶区组织安全可行,消融定位准确、范围可控、边界清楚且不会对周围邻近器官造成损伤。第二部分:超声对IRE消融山羊肝脏靶区的监测意义目的:研究通过超声影像学变化特点,利用超声实时监测经皮穿刺微创IRE消融山羊肝脏组织靶区范围的准确性和可控性。方法:固定脉宽100μs、频率1Hz、电压2000V,电极针距2cm,脉冲个数120个。超声探头引导电极针经皮定位穿刺处理山羊肝脏组织,测量电场处理后即刻靶区回声变化范围的最大径线D1。消融后24小时复查B超,测量IRE后24小时靶区回声变化范围的最大径线D2。过量麻醉剂处死山羊,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处理区实际最大消融径线D3。分别比较以上三种测量径线之间的关系并且与第一部分第一节山羊开腹直视下相同参数消融24h后测得最大消融径线D4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山羊开腹直接消融后24h测得的120脉冲组最大消融直径D4[(35.96±2.52)mm]较超声引导IRE经皮微创消融后24h山羊标本的实际最大消融直径D3无显着差异(P>0.05)。②D1、D2、D3三组数据中,IRE处理后即刻超声测量回声变化范围最大径线D1[(39.58±2.13)mm]数值最大,其次为24h后超声回声变化最大径线D2[(37.07±3.51)mm],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后24h肝脏取材测量的实际最大消融径线D3[(36.44±2.04)mm]最小,但是与D2没有显着差异(P>0.05)。IRE处理后即刻超声回声变化最大径线D1与处理后24h肝脏实际测量到的最大消融径线D3呈线性相关(r=0.949)。结论:超声引导电极针经皮穿刺定位消融山羊肝脏靶区与直视下消融效果一致。在对靶区消融范围实时监测的过程中,超声用于测量靶区实际消融径线准确可行。IRE后即刻,超声测量消融范围径线较IRE后24h超声测量及实际标本测量径线显着偏大;但是和实际测量的消融范围径线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实时B超监测可以对消融目标的有效范围进行较为准确的控制。第三部分:IRE消融山羊肝脏的组织学观察第一节:IRE术后肝脏组织学及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目的:评价IRE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有效性,探讨IRE消融术后不同时间点肝细胞组织学及电镜超微结构变化特点。方法:固定脉宽100μs,频率1Hz,电压2000V,脉冲数120个,彩色超声探头引导电极针经皮定位穿刺处理山羊肝脏组织。于治疗后即刻、24小时、3天、7天、14天处死动物,取材,行HE、葡萄糖-6-磷酸酶( Glucose-6-phosphatse,G-6-P )、琥珀酸脱氢酶(Succinodehydrogenase, SDH)、毛细胆管吡啶银及网状纤维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组织细胞形态、两种酶活性产物的变化及IRE处理区毛细胆管及网状纤维的病理改变。电子显微镜观察IRE术后即刻、24小时及3天肝脏超微结构变化。结果:①HE染色显示,IRE处理后即刻靶区内肝细胞胞浆内空泡形成、细胞明显水肿;24小时后观察到处理区肝细胞完全坏死,与周围正常细胞分界清楚,并出现大量炎症细胞浸润;IRE处理后14天,处理区坏死组织主要被肉芽组织填充、机化。②肝脏超微结构证实IRE处理后肝脏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表现为肝细胞胞膜破裂,线粒体肿胀坏死、粗面内质网扩张、肝血窦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续性破坏等改变。③靶区肝细胞酶组织化学染色显示,IRE作用后即刻,G-6-P和SDH活性无明显变化;而24小时后,活性显着降低;3天后活性最低。消融区内毛细胆管结构破坏消失,网状纤维断裂破碎。结论:G-6-P、SDH两种细胞酶学染色,从细胞内功能的改变与HE染色及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到肝细胞发生的形态学变化相互印证,充分证实了IRE对靶区细胞的完全非选择性消融效果。IRE可以实现病变区域具有细胞膜性结构成分组织的广泛性作用,同时对其内细胞骨架结构产生较强破坏效果。第二节:IRE对消融区域内血管结构的影响目的:探讨IRE对消融区域内血管结构的影响。方法:固定脉宽100μs,频率1Hz,电压2000V,脉冲数120个,彩色超声探头引导电极针经皮消融山羊肝脏组织。处理后即刻、24小时、3天、7天、14天复查超声了解消融区内血管二维超声及多普勒血流影像学变化。逐层水平切开处理区肝脏组织,肉眼观察到消融区内包含有血管结构即取材,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行HE、VG及Masson染色组织染色。结果:标本取材后肉眼观察,IRE作用范围区域内血管结构完整(包括管径在10mm以上的肝内大血管和管径在2mm左右的肝内小血管)。血管二维影像提示消融区内的血管连续性完整,走行清晰,CDFI可以观察到血管内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血管组织学染色示内皮细胞连续性完好,血管周围弹性纤维、血管平滑肌结构完整。结论:IRE非热消融治疗后病灶内滋养血管和毛细血管网大量破坏,而靶区内较大血管无损伤或栓塞。脉冲电场不可逆性电穿孔保留了消融区重要的管道结构(如动脉、静脉、胆管),血管周围的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结构完整。IRE不受血液流动热沉效应的影响,保证电场能量在靶区组织内的有效传递和积累,为生长在大血管周围、手术进行有困难的肿瘤消融提供可能。第三节:IRE致消融区组织细胞凋亡的实验观察目的:观察IRE消融山羊肝脏组织靶区肝细胞坏死、凋亡与电场分布的关系。方法:固定电压2000V、脉宽100μs、频率1Hz,经彩色超声探头引导电极针经皮定位肝脏,施加120个脉冲电场。24h后处死动物,取电极针周围肝脏组织标本(包括脉冲电场处理区域中心部分和处理区域与正常组织交界区)和正常组织(作为对照)。将标本进行处理后,分别行HE染色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DNA ladder和TUNEL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病理学观察可见,消融处理区的肝细胞完全坏死,围绕电极针的中心区域呈现凝固性坏死。TUNEL法显示凋亡细胞(细胞核为深黑色,胞质呈淡棕黄色)主要集中在处理区与正常组织的交界区。DNA ladder法在处理区与正常组织交界区组织检测到400-1000bp的梯状条带;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该区细胞DNA二倍体峰前面出现亚二倍体凋亡峰。结论:采用IRE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细胞在电场强度分布最高处(即围绕电极针的中心区域)呈现凝固性坏死;在电极针周边处理区域,随电场强度的衰减,交界区肝细胞还呈现出凋亡途径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肿瘤组织在脉冲电场消融时被“超范围切除”,可以有益于降低治疗后的复发率及对周边正常组织的侵犯、转移。

石景芳,王迎春,高微微,徐荣[6](2011)在《子宫颈肌瘤热疗近期疗效的彩超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分析子宫颈肌瘤高能聚焦超声(HIFU)热疗及彩超随访资料,评价宫颈肌瘤热疗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行高能聚焦超声热疗的宫颈肌瘤患者9例,年龄27至50岁,瘤体直径2.1~3.6cm,热疗后随访3个月,观察瘤体的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的变化;结果:瘤体先缩小后又增大、内部血流先减少后增多2例,瘤体增大、血流信号增多5例,瘤体大小及内部血流信号无明显变化2例;结论:宫颈肌瘤不宜做HIFU治疗。

王军[7](2009)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实验研究和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观察辐照后生化指标及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临床应用HIFU治疗胰腺癌,观察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6只杂种猪随机等分为2组。常规3%戊巴比妥静脉麻醉动物,建立人工声窗,应用FEP-BY02型HIFU治疗机经体表辐照正常猪胰腺,范围3 cm×3cm,单元发射时间(t2)∶占空时间(t1)≈150ms:150ms,每点治疗次数60次,焦点声强为800W/cm2,步距4mm、行距4mm、层距5mm。A组动物辐照后当天解剖取出胰腺。B组动物分别在HIFU治疗前、后查血、尿淀粉酶等生化指标,并在辐照后5天解剖,取出胰腺。胰腺标本用1% 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并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取得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病理变化。37例符合入选条件的胰腺癌患者在清醒状态接受FEP-BY02型HIFU治疗系统辐照胰腺原发灶,步距、行距均为4mm,层距为6mm。电功率为400-600瓦,t2∶t1≈120ms:150ms,每点治疗次数60-80点,使全部肿瘤至少覆盖一次。监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的血尿淀粉酶、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治疗时疼痛反应和皮肤烧伤、胃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评价其安全性。观察治疗后CA19-9、疼痛评分(NRS)、镇痛药剂量变化、体重变化、KPS评分、B超、CT、生存期等指标,评估其有效性。结果:所有动物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未见胰腺炎、皮肤烧伤、胃穿孔等并发症,所有标本均发现凝固性坏死灶, A、B组均见细胞呈凝固性核固缩,胞质空泡化,核膜断裂。B组见细胞坏死彻底,膜性结构崩解消失,交界处见炎性细胞浸润。B组动物辐照后前5天血、尿淀粉酶无明显变化。37例胰腺癌患者经HIFU治疗后临床受益疗效为72.9%(27/37); 83.7%(31/37)组织超声回声都出现不同程度地增强;治疗后CT观察肿瘤大小变化:29.7 %(11/37)明显缩小,49.2 %(29/59)无变化,22%(8/37)有不同程度的增大;CA199浓度由治疗前的69.6±15.4U/ml,降为治疗后的18.5±6.3U/ml。37例胰腺癌患者未发生皮肤烧伤、胰瘘、出血、胰腺炎、胃肠道穿孔等并发症。结论HIFU能准确的定位损伤在体猪胰腺,造成胰腺凝固性坏死。HIFU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翟琦,吴巍[8](2006)在《超声联合微泡剂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超声联合微泡剂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目前的研究表明,超声联合微泡剂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潜力,可作为一种无创的有效治疗手段。利用低功率超声辐射微泡栓塞新生血管治疗肿瘤应用前景广阔,而具有靶向性的药物施放、基因治疗及提高高强度聚焦超声(H IFU)疗效等的基础研究,亦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

邹玉红,叶欣,刘丽霞[9](2006)在《高强度聚焦超声破坏结肠癌细胞株的实验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用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肿瘤细胞,制备肿瘤抗原的合适剂量。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0在泰安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和超声治疗中心完成。实验仪器为FEP-BY01型高强度超声聚焦热疗肿瘤治疗机。CT-26肿瘤细胞为BALB/C小鼠来源的结肠癌细胞,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CT-26结肠癌细胞株后,用椎虫蓝染色镜下观察不同辐照时间、不同声强辐照后细胞的拒染率和形态学的变化、MTT法测定肿瘤细胞存活率,分析高强度聚焦超声剂量与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关系。结果:①高强度聚焦超声声强与细胞存活率的关系:进行回归曲线拟合分析为指数关系,方程为y=155.4le-0.048,R2=0.9728,P<0.05。②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时间与细胞存活率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为直线关系,方程为y=73.45-2.462x,R2=0.918,P<0.01。随着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剂量的增加肿瘤细胞的存活率迅速减少,肿瘤细胞的碎片逐渐增多。超声剂量为1000W/cm2×30s时,无细胞存活,肿瘤细胞完全失去细胞形态,全部被撕裂成碎片。结论:高强度聚焦超声能灭活肿瘤细胞且能破碎肿瘤细胞,高强度聚焦超声制备肿瘤抗原的超声剂量为1000W/cm2×30s。

刘艳琼,陈亦乐[10](2006)在《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2例已生育的、不愿手术、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肌瘤患者,观察HIFU治疗前后肌瘤的超声回声、血流、大小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治疗后肌瘤内部回声增强,血流信号减少,肌瘤缩小,临床症状改善,无严重副作用。【结论】HIFU治疗子宫肌瘤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二、高能聚焦超声无损伤肿瘤治疗仪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能聚焦超声无损伤肿瘤治疗仪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价HIFU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磁共振常规序列对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的评估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磁共振波谱成像对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的评估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磁共振血氧水平依赖成像对兔VX2肝癌模型HIFU治疗的评估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图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2)高强度聚焦超声系统移动机构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HIFU 治疗系统简介
        1.2.1 HIFU 治疗肿瘤基本原理
        1.2.2 HIFU 治疗技术的特点
        1.2.3 HIFU 治疗系统的总体结构
    1.3 超声治疗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1.4 HIFU 治疗系统的关键技术
        1.4.1 成像
        1.4.2 聚焦
        1.4.3 定位
        1.4.4 软件系统的设计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2章 HIFU 移动机构硬件系统设计
    2.1 HIFU 移动机构结构形式
        2.1.1 HIFU 治疗系统治疗方式分类
        2.1.2 治疗方式和定位系统方案的确定
    2.2 机械手臂的采购
        2.2.1 机械手臂的定义
        2.2.2 机械手臂结构形式分类
        2.2.3 机械手臂的传动方式分类
        2.2.4 机械手臂的采购及参数信息
    2.3 机械图的设计与加工
        2.3.1 支撑平台的设计
        2.3.2 支撑平台的固定方式
        2.3.3 水槽及工作平台
    2.4 机械手臂驱动电机的选择
    2.5 下位机控制器的选择
        2.5.1 下位机控制器简介
        2.5.2 双负反馈控制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曲线运动算法的实现及误差分析
    3.1 运动控制插补算法
        3.1.1 基于一阶泰勒级数的插补算法
        3.1.2 真实插补曲线线速度的定义
    3.2 插补算法误差的优化设计
        3.2.1 弦高误差的校正
        3.2.2 曲线线速度的优化
        3.2.3 步长误差的校验
    3.3 空间椭圆螺旋线插补方法与实验
        3.3.1 空间椭圆螺旋线插补算法
        3.3.2 弦高误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硬件部分参数简介
        3.4.2 软件设计
        3.4.3 实验验证与数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下位机控制器软件的设计
    4.1 下位机开发环境 ADS 1.2 简介
    4.2 /操作系统简介
    4.3 各任务的编写
        4.3.1 主函数 Main
        4.3.2 运动控制任务
        4.3.3 面板显示任务
        4.3.4 工作状态监视任务
        4.3.5 中断任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5.1 Matlab GUIDE 简介
    5.2 上位机主界面设计
    5.3 椭圆螺旋线界面的设计
        5.3.1 面板简介
        5.3.2 椭圆螺旋线曲线参数的数据处理
        5.3.3 历史数据的维护及多曲线组合运动
        5.3.4 基于 Matlab GUI 的串口通信编程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说明
参考文献

(3)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硬纤维瘤的初步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治疗过程及参数: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转归:
    2.2 治疗前后超声声像图改变:
    2.3 治疗前后CT检查结果:
    2.3 治疗前后肿瘤最大截面积的变化:
    2.4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4)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肿瘤及其危害
    1.2 肿瘤的治疗方法
    1.3 物理消融肿瘤的研究现状
        1.3.1 热消融的研究现状
        1.3.2 冷冻消融的研究现状
        1.3.3 电消融的研究现状
    1.4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
        1.4.1 细胞实验的研究现状
        1.4.2 动物实验的研究现状
        1.4.3 机理的研究现状
    1.5 现有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技术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1.7 本章小结
2 微秒脉冲电场致细胞膜电穿孔的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细胞膜的结构
        2.2.1 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2.2.2 膜脂的类型
        2.2.3 细胞膜的自组装
    2.3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细胞膜电穿孔机理研究
        2.3.1 模拟体系的构建
        2.3.2 分子动力学仿真
        2.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基于电场应力的细胞内外膜电穿孔机理研究
        2.4.1 磷脂分子的极化
        2.4.2 电场作用下细胞所受电场应力的计算
        2.4.3 细胞膜临界穿孔电场强度阈值及孔径阈值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3 微秒脉冲电场诱导细胞电穿孔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微秒脉冲电场剂量-效应关系的实验研究
        3.2.1 细胞培养
        3.2.2 脉冲电场处理
        3.2.3 PI 示踪电穿孔
        3.2.4 CCK-8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
        3.2.6 微秒脉冲电场场强参数的窗口效应及机制
    3.3 微秒脉冲诱导肿瘤细胞不可逆电穿孔及凋亡的机理研究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CCK-8 检测细胞存活率
        3.3.3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和坏死
        3.3.4 透射电镜观察的细胞超微结构
        3.3.5 Caspase-3 和Caspase-8 表达的检测
        3.3.6 微秒脉冲电场诱导细胞不可逆电穿孔的机制
    3.4 微秒脉冲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的影响
        3.4.1 细胞培养和脉冲电场处理
        3.4.2 基质胶的粘附实验
        3.4.3 细胞体外侵袭实验
        3.4.4 细胞体外迁移实验
        3.4.5 免疫荧光法检测MMP-2、TIMP-2、RHOC 蛋白的表达
        3.4.6 RT-PCR 检测MMP-2、TIMP-2、RHOC 蛋白mRNA 的表达
        3.4.7 微秒脉冲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技术的临床前动物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肝部肿瘤的临床前动物实验
        4.2.1 细胞培养
        4.2.2 动物模型建立
        4.2.3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
        4.2.4 抑瘤效应观察
        4.2.5 生存期观察
    4.3 不可逆电穿孔处理山羊肝脏组织的实验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B 超引导及评估不可逆电穿孔处理山羊肝脏组织的可行性研究
        4.3.3 不可逆电穿孔杀伤范围的可控性研究
        4.3.4 不可逆电穿孔杀伤山羊肝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4.3.5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技术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不可逆电穿孔技术临床治疗参数的优化
    5.1 引言
    5.2 理论基础
        5.2.1 电场分布理论
        5.2.2 生物热传导理论
        5.2.3 不可逆电穿孔电场强度的阈值
    5.3 二针电极结构治疗参数的优化
        5.3.1 二针电极结构二维模型治疗参数的优化
        5.3.2 二针电极结构三维模型治疗参数的优化
    5.4 临床治疗参数的优化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仪的研制
    6.1 引言
    6.2 不可逆电穿孔治疗仪样机的总体设计
    6.3 高压微秒方波脉冲发生器原理
        6.3.1 高压微秒脉冲发生器的实现方式
        6.3.2 高压微秒方波脉冲发生器的原理
        6.3.3 高压微秒方波脉冲发生器输出波形的分析
        6.3.4 杂散参数对输出波形的影响
    6.4 高压微秒方波脉冲发生器的设计
        6.4.1 高压微秒方波脉冲发生器主电路的设计
        6.4.2 IGBT 驱动电路的设计
    6.5 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仪测控模块的设计
    6.6 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仪信号转换模块的设计
    6.7 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仪的工作流程
    6.8 不可逆电穿孔肿瘤治疗仪的调试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超声引导不可逆性电穿孔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超声引导不可逆性电穿孔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探讨
    第一节:IRE 消融正常山羊肝脏组织的参数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超声引导IRE 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可行性及B 超影像学变化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节:超声引导IRE 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安全性探讨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超声对IRE 消融山羊肝脏靶区的监测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IRE 消融山羊肝脏的组织学观察
    第一节:IRE 术后肝脏组织学及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节 IRE 对消融区域内血管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节:IRE 致消融区周边组织细胞凋亡的实验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6)子宫颈肌瘤热疗近期疗效的彩超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方法
    1.1 治疗仪器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
3 讨论

(7)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实验研究和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实验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临床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超声联合微泡剂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微泡剂及其发展
2 超声联合微泡造影剂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2.1 超声联合微泡剂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2.2 增强高强度聚焦超声对肿瘤的疗效
    2.3 低功率超声辐射微泡栓塞新生血管的疗法
3 结 语

(9)高强度聚焦超声破坏结肠癌细胞株的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2.1 高强度聚焦超声声强与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2.1.1 CT26细胞椎虫蓝染色及测温结果
        2.1.2 MTT法测定CT26细胞存活率
    2.2 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时间与细胞存活率的关系
        2.2.1 CT26细胞椎虫蓝染色及测温结果
        2.2.2 MTT法测定CT26细胞存活率
3 讨论

四、高能聚焦超声无损伤肿瘤治疗仪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磁共振功能成像评价HIFU治疗兔VX2肝癌模型的研究[D]. 唐茁月. 重庆医科大学, 2015(12)
  • [2]高强度聚焦超声系统移动机构的研制[D]. 顾浩.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3]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硬纤维瘤的初步疗效观察[J]. 胡文莉,焦玉冰,张浩,进克效,庄开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2(05)
  • [4]不可逆电穿孔治疗肿瘤的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D]. 李成祥. 重庆大学, 2011(07)
  • [5]超声引导不可逆性电穿孔消融山羊肝脏组织的实验研究[D]. 刘颖.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6]子宫颈肌瘤热疗近期疗效的彩超评价[J]. 石景芳,王迎春,高微微,徐荣. 新疆医学, 2011(03)
  • [7]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正常猪胰腺的实验研究和治疗不能手术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研究[D]. 王军. 泰山医学院, 2009(07)
  • [8]超声联合微泡剂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J]. 翟琦,吴巍.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6(11)
  • [9]高强度聚焦超声破坏结肠癌细胞株的实验观察[J]. 邹玉红,叶欣,刘丽霞. 中国临床康复, 2006(29)
  • [10]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探讨[J]. 刘艳琼,陈亦乐. 医学临床研究, 2006(06)

标签:;  ;  ;  

用于肿瘤治疗的高能聚焦超声无创肿瘤治疗仪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