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痹症(论文文献综述)
韩宁[1](2021)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应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盐酸普拉克索片对不宁腿综合征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治疗疗效进行对比,为临床上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不宁腿综合征提供一定理论的依据及诊疗思路。方法:以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的不宁腿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小样本、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辨证加服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照组服用西药治疗,疗程为2周。观察患者症状变化情况,睡眠质量变化,评定匹兹堡睡眠量表、国际不宁腿综合征评定量表、中医症候评分量表,制定统一的病例观察表格,并按要求进行记录,判断临床疗效。结果:1、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差异在统计学中并不显着(P>0.05),并且上述各组之间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程度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上述组间信息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之间的RLSRS评分、PSQ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1),对照组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有效率88.57%,对照组有效率84.84%,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能显着降低不宁腿综合征患者的RLSRS评分、PSQ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初步的临床观察,运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不宁腿综合征患者,能显着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和睡眠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崔庆同[2](2021)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对气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控制及突出间盘CT值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与射频热凝术治疗的气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4/5)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对气虚血瘀型LDH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控制及作用机制,探讨治疗气虚血瘀型LDH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预后转归与突出间盘CT值的相关性,以期根据突出间盘CT值为临床气虚血瘀型LDH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法。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住院部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LDH诊断,且需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证的住院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成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观察组和射频热凝术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以物理治疗和常规针灸等治疗作为基础治疗。再通过对两组患者突出间盘的CT值进行测量,根据CT值将两组患者各分为CT值≥90组和CT值<90组。通过收集整理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并进行出院后的电话随访,获得患者入院时、治疗后14天和治疗后1个月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责任区域红外热成像温差值(△T=T健侧-T患侧),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总体疗效,计算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整体疗效及不同CT值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探索基于CT值大小预测两种治疗方法预后转归的可能性。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141例。观察组61例,其中A组(突出间盘CT值≥90组)24例,B组(CT值<90组)37例;对照组80例,其中C组(突出间盘CT值≥90组)32例,D组(CT值<90组)4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14天和治疗后1个月随访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治疗后责任区域红外热成像温差值缓解率均优于射频热凝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良的Macnab评价标准优良率为88.52%,对照组为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中A组与B组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治疗后责任区域红外热成像温差值与治疗前比较呈降低趋势,并且B组较A组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改良的Macnab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4.29%,A组为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中C组与D组比较,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ODI评分以及治疗后责任区域红外热成像温差值与治疗前比较呈降低趋势,并且D组较C组改善程度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改良的Macnab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0.94%,C组为6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和单独射频热凝术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病理性疼痛,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疗效更佳。(2)无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治疗还是射频热凝术治疗,其疗效与突出间盘CT值存在负相关性,即CT值越小,治疗后优良率越高,疼痛程度、功能活动和责任区域体表温度改善越明显,CT值可以作为两种治疗方法疗效转归的客观预测指标之一。
石礼静[3](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文中指出目的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是指糖尿病并发或伴发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涉及下肢的大、中、小、微血管损害,除了会导致下肢缺血性溃疡和截肢外,还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死亡率。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相关医案资料,借助TCMISS V2.5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探讨吴深涛教授诊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经验,以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提供新的思路,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之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经吴深涛教授门诊诊治并开具处方的300名患者,收集共计544例次医案资料,并对医案数据(四诊信息和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统计报表系统对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药物频数、所属门类及其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系统熵聚类分析法,挖掘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医案的常见症状、舌象、脉象频数,常用中药、常用药物组合、各证型用药规律及新方分析等。结果 1.本研究共计纳入300位患者,其中女性175例,男性125例;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079岁,其中5059岁64人,占比21.33%;6069岁131人,占比43.67%;7079岁73人,占比24.33%。2.通过对544例医案的分析,可得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症状多为全身性,其中口干口渴(465)、小便频数(300)为糖尿病常见症状,下肢疼痛(437)、下肢麻木(349)、下肢乏力(242)等为下肢血管病变症状;舌质类型主要为舌暗(140)、舌红(107)、舌暗紫(81)、舌淡红(91),舌苔主要类型为苔薄白(187)、苔白(114)、苔薄(86)、苔黄腻(79);主要脉象为脉沉(103)、脉沉涩(100)、脉滑数(72)。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主要表现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300)、胫前动脉管腔狭窄(31)、胫前动脉不全闭塞(32)、足背动脉不全闭塞(31)、足背动脉血流减慢(42)。3.本研究共录入544首处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共305味,前30味药物分别为:当归(401)、牛膝(307)、白芍(303)、甘草(291)、桂枝(285)、干姜(244)、黄芪(225)、木瓜(194)、鸡血藤(189)、知母(181)、太子参(172)、黄芩(170)、川芎(165)、陈皮(151)、赤芍(151)、细辛(145)、茯苓(137)、柴胡(136)、生地黄(121)、槲寄生(118)、炒白术(116)、杜仲(114)、丹参(112)、黄柏(102)、熟地黄(100)、通草(99)、红花(93)、黄连(88)、天麻(87)、锁阳(87)。4.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药物四气统计:温性药物(41.44%)、寒性药物(30.17%)、平性药物(22.14%);五味统计:甘味(33.57%)、苦味(29.09%)、辛味(23.94%);归经统计:肝经(20.00%)、脾经(16.37%)、肺经(14.69%)、肾经(13.43%)、心经(13.36%)。5.本次研究根据门类药味数量统计:补虚药47味、清热药46味、祛风湿药30味;药物所属门类统计:补虚药(27.02%)、活血化瘀药(13.54%)、清热药(12.92%)、祛风湿药(10.92%)、解表药(9.66%)、利水渗湿药(4.43%)、温里药(4.42%)、理气药(3.68%)。6.统计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4首处方的药物组合使用频数,对使用频数≥100的药物组合(共计76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如表15-1所示),设置支持度为20%,组方规律如网络展示图8,包括赤芍、知母、黄芩、杜仲、甘草、干姜、太子参、当归、白芍、桂枝、鸡血藤、牛膝、木瓜、陈皮、川芎、黄芪、槲寄生、细辛共18味药物,从总体看,本次统计常用的药对配比以健脾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符合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扶正祛邪的学术思想。基于关联规则得出的药对主要有:白芍-当归、甘草-当归、当归-桂枝、白芍-桂枝、当归-细辛、白芍-细辛、当归-桂枝-细辛、甘草-当归-白芍、当归-白芍-桂枝-细辛、白芍-干姜、桂枝-干姜、黄芪-甘草、黄芪-白芍、黄芪-桂枝、黄芪-甘草-当归、牛膝-当归、川芎-当归、太子参-当归、牛膝-槲寄生、牛膝-杜仲、牛膝-当归-槲寄生、白芍-牛膝、牛膝-甘草、木瓜-白芍、牛膝-甘草-白芍、玄参-当归、当归-甘草、玄参-当归-甘草、桂枝-川乌、土茯苓-升麻等。7.参考天津中医药大学内分泌科制订的《消渴病痹病》中医证候诊断,根据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表现,四诊合参,将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分为5种证型,按照频数及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1)气虚血瘀证(24.62%)、(2)气阴两虚,督脉劳损证(23.09%)、(3)寒凝血虚证(20.42%)、(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证(17.82%)(5)湿浊阻络证(14.05%)。不同证型的核心药物分别为:(1)气阴两虚,督脉劳损型常用药物为:槲寄生、杜仲、干姜、当归、熟地黄、白芍、牛膝、知母、龟板、黄柏、锁阳、陈皮等;(2)气虚血瘀证常用药物为:桂枝、甘草、太子参、当归、黄芪、鸡血藤、白芍、牛膝、木瓜、川芎、地龙、细辛、通草、干姜、红花等;(3)血虚寒凝证常用药为:制川乌、白芍、赤芍、牛膝、当归、木瓜、制附子、细辛、黄芪、干姜、桂枝、川芎、鸡血藤、甘草、通草、麻黄等;(4)湿热内蕴,络脉瘀阻型常用药物为:知母、姜黄、生地、干姜、黄连、葛根、当归、茯苓、白芍、炒枳壳、黄芩、甘草、熟大黄、炒白术、牛膝、柴胡、桂枝、僵蚕等;(5)湿浊阻络证常用药物为:川芎、瓜蒌、陈皮、桂枝、柴胡、炒枳壳、牛膝、知母、当归、甘草、防风、葛根、太子参、茯苓、干姜、炒白术、佩兰、羌活、黄芩、木香、薏苡仁、厚朴、法半夏等。8.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出吴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的305味常用中药间的关联系数,得出吴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54个核心组合,27个新方。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导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用药规律。结论 1.“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实现了对名医或临床典型医案的录入、管理和分析,并且可以通过该平台对方剂组成规律的统计分析,研究其内在的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进而还可挖掘中医治疗的新方组合。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和无监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吴深涛教授临床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处方用药规律,为基础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明确的线索和研究方向,但临证时仍需要与病人实际情况相结合证据的基础上,才能达到预期效果。2.根据平素跟师与导师交流及结合导师学术思想得出消渴病脉痹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中焦升清降浊失司,浊瘀内生,下注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四肢不得气血所禀;或后天累及先天,致肝肾亏虚,气阴两虚,督脉失养;或因脾气亏虚,营卫化生不足,难以温运,寒邪侵袭,凝滞血脉。本次研究通过统计常用药物、药物门类及归经等发现临床用药以补益药为主,其中归脾经药占指导地位;其次为活血化瘀药。与临床治疗以健脾升清、活血化瘀为大法,兼以滋补肝肾、温经通脉、燥湿化浊、清热解毒法相吻合。正符合吴师治疗此病核心思想:一是重视脾胃健运升清之枢纽,二是病久在血在络,祛瘀化浊之法应贯穿疾病始终。
陀财超(Toh Chai Chau)[4](2021)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痹症,是全世界中老年人常见的肢体经络病证,痹症主要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关节屈伸不利、僵硬、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变形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在于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传入脏腑。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的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其发病无地域、种族、性别差异,和年龄、体重、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遗传基因有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满意的有效疗法,而自古以来,中医针灸、中药针灸等治疗本病,方法丰富、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快速。目的:痹症的范畴非常广,现代医学把痹症归纳为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痹症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痹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病因不太明确,因此治疗痹症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西药治疗也不彻底,而且副作用较大,具有药物依赖性,严重损害了肝、肾等脏腑功能。采用中医中药内服、中药外治、热敷、针灸等中医的方法,能从疾病整体调理,进而辨证论治,治愈率较高,无副作用。中医在痹症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中药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具有相当优势,本人希望透过采访新马地区的名医家,对于痹症的特效疗法,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的治疗方面作一个经验整理及总结。方法:通过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十位名中医之生平事迹及其着作,探讨治疗痹症的特色疗法,并对每一位的名中医的临床病案及思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每一位名家的治疗特色,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观点,收集资料以剖析各位名家的临证思路与学术观点撰写论文。成果:经过本文研究,通过采访或电访方式,总结各位名家的名家特色疗法临床经验整理,发现高手在民间,挖掘了许多名中医的治疗痹症的独有的特色,包括了火针疗法、刮筋疗法、针刀疗法、强力灸、火针代灸、整脊推拿,还有各种有效的祖传药方、经方等医疗方式,以及归纳了各家的治疗的思路及学术观点,对于痹症这个南洋地区的常见病,总结了有效的治疗方案。结论:痹症在新马也属于常见病,称为“不死的癌症”,造成许多病患的痛苦,因此许多医家中终其一生努力研究如何减轻或治好本病,本次论文发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下,如何不拘泥及坚持一家之长,综合使用各家的思路及治疗特色,也许是治疗痹症的最佳治疗方案。
蒋思纯[5](2021)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观察,观察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这方剂对其残留症状的治疗疗效,为临床上在治疗斜外侧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残留症状提供一种思考及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研究制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我们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这个时间段,在我院骨伤二科(脊柱骨科一病区)住院部住院这个地点,行斜外侧入路腰椎体间融合术,术后仍残留部分症状属于气虚血瘀型的患者48例,由于存在脱落病例2例,重新纳入2例。采用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在术后予以口服塞来昔布+甲钴胺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本次研究收集的病例均来源我院骨伤二科(脊柱骨科一病区)住院部,同一主刀医师完成手术,均采用OLIF手术。对于术后残余症状的患者,对照组24例,(予以塞来昔布口服,200mg/次,1次/日,持续治疗2周;甲钴胺片口服,0.5mg/次,3次/日,持续治疗4周);观察组2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中药治疗,1剂/日,每剂取汁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持续治疗2周)。通过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这些观察点的研究对象的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来观察分析两种治疗的临床疗效。经过观察、整理的数据运用统计学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比较。并且借助软件SPSS 21来进行计算分析,后期把计算分析得到的数据汇总,数据分析,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方案对OLIF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一般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手术节段、病程这些一般资料方面以及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VAS评分:各观察时间点,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所计算分析得出的P值都小于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及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各观察时间点,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观察时间点,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疗效判定:两组治疗组在经过对应治疗后均有效,(观察组有效率为96%,对照组有效率为92%),观察组疗效较其对照组在疗效上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两组治疗方案均对OLIF术后残留症状有效果,且其中观察组(塞来昔布、甲钴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塞来昔布+甲钴胺)。2.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OLIF术后残留症状的疗效肯定,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的确能够给患者改善症状,是一种在可以应用于临床,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我们以后的一种常规疗法。
李佳忻[6](2021)在《经方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用药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探究《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的经方,并检索、收集、整理中医药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所包含的中药和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出其用药规律,并且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经方防己黄芪汤治疗淋巴水肿,为临床的治疗应用和药物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材料与方法:1.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以“肿瘤、恶性肿瘤、妇科恶性肿瘤、癌”分别和“淋巴水肿、水肿”为关键词,并在检索结果里以“经方”为主题词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公开发表的文献。除去重复文献根据文献的纳入标准确定最终的纳入文章。总结出用于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的经方。2.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以“肿瘤、恶性肿瘤、妇科恶性肿瘤、癌”分别和“淋巴水肿、水肿”为关键词,并在检索结果里以“中医”“方剂”“中药”为主题词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公开发表的文献。除去重复文献根据文献的纳入标准确定最终的纳入文章。对照《中药学》以及《中国药典》规范中药名称,使其标准统一化。将收集到的数据录入到Microsoft Excel2013中,统计出各味中药的使用频数,筛选出核心药物并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3.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中找到防己黄芪汤中的化学成分及作用靶点,构建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构建药物靶蛋白与疾病靶蛋白(PPI),然后进行GO分析以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总结出桂枝类方,黄芪类方,柴胡类方和附子类方,四大类方。其中,桂枝类方中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芍药知母汤。柴胡类方中可用柴苓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血府逐瘀汤、逍遥散。黄芪类方中可选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附子类方中用真武汤,用于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2.文献总体结果,共搜集1371篇文献,剔除重复的和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共有109篇文献。共收集方剂114首,整理出中药189味,共有41味药在此次统计中出现的频次≥10次,频次最高的前10味中药为黄芪、当归、茯苓、川芎、桑枝、桂枝、白术、泽泻、桃仁、赤芍。核心药对有黄芪-桑枝,黄芪-当归,桃仁-红花等,核心角药有黄芪-桃仁-红花、川芎-桃仁-红花等,四味药物组成的核心药物有桃仁-川芎-赤芍-红花等,这些核心药物配伍可包含的经典方剂有防己黄芪汤、补阳还五汤、当归补血汤、柴胡龙骨牡蛎汤、防己茯苓汤等。3.防己黄芪汤中活性成分得到黄芪20个、防己3个、白术7个、生姜5个、大枣29个、甘草92个,删除重复的活性成分,保留142个。淋巴水肿的靶点拥有1303个,防己黄芪汤与淋巴水肿相交的靶点64个。构建防己黄芪汤治疗淋巴水肿的化合物-靶点-疾病网络,得到共有181个节点和1098条边,包括1个疾病结点,6个药物结点,110个活性成分节点,64个靶点结点,Degree中位数为6,通过筛选,核心活性成分为MOL000098(槲皮素)、MOL000422(山奈酚)、MOL000497(甘草酮)、MOL002773(β-胡萝卜素)、MOL004328(柚皮素)、MOL000358(β-谷甾醇)。GO生物富集分析共得到GO条目2317个,其中涉及到生物过程2167个,细胞组分有66个,分子功能包括83个。主要参与的生物功能有蛋白连接、基因转入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分析到通路46条,其中包括MAPK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PD-L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PD-1检测点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结论:1.总结了桂枝类、柴胡类、黄芪类和附子类,四大类经方。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患者体质或出现的类方方证进行治疗。淋巴水肿兼见脾阳虚证可选用桂枝类方,兼见肝郁气滞可选用柴胡类方,兼见脾气虚可选用黄芪类方,淋巴水肿兼见脾肾阳虚型可选用附子类方进行治疗,然后再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辨症施治选择类方中的具体方剂。桂枝类方中可选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芍药知母汤。柴胡类方中可用柴苓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血府逐瘀汤、逍遥散。黄芪类方中可选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附子类方中用真武汤。2.中医药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用到的最多的中药是黄芪,通过关联分析,得到核心药物配伍可组成的经典方剂包含防己黄芪汤、补阳还五汤、当归补血汤、柴胡龙骨牡蛎汤、防己茯苓汤等。3.基于网络药理学,得到防己黄芪汤中防治肿瘤术后和(或)淋巴水肿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槲皮素、山奈酚、甘草酮、β-胡萝卜素、柚皮素、β-谷甾醇。主要参与蛋白连接与基因转入等生物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分析到通路46条,其中包括MAPK信号通路、PD-L1在肿瘤中的表达及PD-1检测点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
林承妤[7](2021)在《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归纳总结近来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等相关内容。通过临床研究,观察益气逐瘀通络汤治疗本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治疗方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患者60例,对这些患者依据随机对照法分组,将纳入研究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降糖,先住院期间起动硫辛酸注射液0.6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周,出院后继则用硫辛酸胶囊0.2g,口服,每日3次,共11周;30例治疗组采用西药加导师经验方益气逐瘀通络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对比以下数据:中医临床症状、血脂、血糖、中医证候积分、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同型半胱氨酸指标、密歇根筛查量表(MNSI)、血液流变学、细胞因子等指标变化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结果:①中医症状:组内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均较显着(P<0.01);而对照组患者仅仅在肢末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自汗畏风、如有蚁行和手足麻木改善明显(P<0.05或P<0.01)。组间比较,除外如有蚁行无明显差距,其余症状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②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中医证候,其中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③血糖相关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除外HbAlc无差异,其余均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显着于对照组(P>0.01)。④血脂相关指标:组内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统计结果(P>0.05)。组间比较,两组进行对比,(P<0.01),差异显着。⑤同型半胱氨酸比较:组内比较,统计分析显示,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经统计(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⑥MCV和SCV 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神经和腓总神经MCV和SCV均有改善,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显着于对照组(P<0.01)。⑦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统计分析,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⑧密歇根筛查量表(MNSI):治疗前组间MNSI 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量表积分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要低于对照组,统计显示P<0.01。⑨细胞因子比较:组内比较,统计显示,两组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更有意义(P<0.05)。⑩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6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安全指标:两组患者血尿粪、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异常,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较单用硫辛酸有更好的功效和疗效,特别是在降低血糖、同型半胱氨酸、TNF-α、hs-CRP指标、MNSI评分、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提高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的改善作用要更加突出,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方颖[8](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相关技术,探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的神经病变作用的作用靶点与信号通路,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搜索黄芪桂枝五物汤所含化学成分及体内作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及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两个数据库挖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潜在靶点。将结果输入在线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网络。获得蛋白互作信息后输入Cytoscape 3.7.2专业软件构建“药物-化合物-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并对结果进行拓扑分析,分析结果数据采用Bioconductor软件包处理,分别进行预测靶点的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与DPN有关的有效组分共计8个,有直接关系的作用靶标共计6个;与代谢相关的通路共计9条。其关键组分分别是黄芩素、马钱子碱、人参皂苷rh2、山柰酚、β-谷甾醇、木犀草素、槲皮素、β-胡萝卜素等;与DPN紧密相关的有TNF、AKT1、SP3、MMP9、JUN;代谢通路相关有:Pathways in cancer:34个;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22个;TNF signaling pathway:17个;Proteoglycans in cancer:19个;Fox O signaling pathway:16个;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15个;MAPK signaling pathway:18个;HIF-1 signaling pathway:13个;Measles:12个。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通过多通路、多靶点、多成分和多方面协同起效的路径发挥着抗氧化损伤、抗炎症反应、抗凋亡细胞、神经保护和促神经再生的作用,这些都可能是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DPN的潜在作用机制。
张博纶[9](2021)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气阴两虚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本方的抗炎、促细胞凋亡作用,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本方干预CIA大鼠的作用机制;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价中医滋阴法为主的中药复方或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R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滋阴法干预RA提供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临床观察:通过分层区组的随机方式,将80例气阴两虚型RA患者,分配至试验组或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对照组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模拟剂联合甲氨蝶呤,干预周期12周。观察指标:ACR反应标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单项评分、RA相关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28个关节活动度(DAS 28)评分、医师及病人视觉模拟(VAS)评分、健康评估问卷(HAQ)评价及安全性评价。2.动物实验:选取50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除正常组大鼠,其余组别均接受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构建。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加甲氨蝶呤组分别接受益气养阴通络方汤剂、甲氨蝶呤混悬液、益气养阴通络方汤剂加甲氨蝶呤混悬液,正常组、模型组接受灭菌注射用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后取血清及关节滑膜组织。通过关节炎指数、关节肿胀度评价、关节病理切片、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评价大鼠关节炎症状态;通过滑膜组织PI3K、Akt、p-Akt、mTOR、Bcl-2、Bax蛋白表达的定性、定量情况,以及p-Akt/Akt、Bcl-2/Bax比值评价本方的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能力。3.Meta分析:采用中文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对建库至2020年11月09日按照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建立EXCEL表格进行数据提取。然后进行文献质量评分(Jadad评分表)和文献偏倚风险评估(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栏),采用Rev 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异质性检验。对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症状学指标(关节肿胀数、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压痛指数和晨僵时间),血清学指标,包括ESR、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及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达到ACR 20、ACR 50和ACR 70改善标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DAS28评分、患者疼痛VAS评分、患者总体VAS评分、医生总体VAS评分、受试者对体力功能HAQ评分随着干预时间逐渐减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上述各评分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水平明显减低,与组内基线水平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ESR、CRP水平明显下降,与组内基线水平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12周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94%、58.8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水平相比,两组1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肿大、肌肉酸痛、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眼干、盗汗、手足心热、虚烦多梦、肌肤无泽、形体瘦弱)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证候评分(关节肿大、肌肉酸痛、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眼干、盗汗、手足心热)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单项证候评分形体瘦弱、肌肤无泽、虚烦多梦证候评分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安全性评价:两组干预均不同程度地损及受试者的消化系统、肝肾功能、造血系统,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西医联合干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益气养阴通络方的抗炎作用研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均能够降低踝关节肿胀度、AI指数、IL-17、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改善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破坏;益气养阴通络方组与甲氨蝶呤组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与甲氨蝶呤组或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降低踝关节肿胀度、AI指数、IL-17、IL-23水平的作用更加显着(P<0.05)。益气养阴通络方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结果: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均能够下调滑膜组织PI3K、mTOR、Bcl-2蛋白过表达,上调Bax表达,降低p-Akt/Akt和Bcl-2/Bax比值,上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阴通络方组与甲氨蝶呤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甲氨蝶呤组或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下调滑膜组织PI3K、mTOR、Bcl-2蛋白过表达,上调Bax表达,降低p-Akt/Akt和Bcl-2/Bax比值,上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率的作用更加显着(P<0.05)。3.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和症状体征分析结果:滋阴法为主中药或中药联合西药干预RA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滋阴法为主中药或中药联合西药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关节肿胀数、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压痛指数和晨僵时间评价滋阴法对RA相关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在改善关节炎症状体征方面,滋阴法为主的干预措施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指标分析:在降低血清学指标方面,滋阴法为主在降低ESR、CRP、RF滴度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P<0.01);在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方面,滋阴法为主降低IgG水平的作用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低IgM水平的作用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滋阴法为主降低TNF-α水平的作用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降低IL-1水平的作用差异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滋阴法为主干预R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在降低白细胞减少、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论(1)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在提高ACR 20/50/70达标率,降低DAS28、VAS、HAQ评分,改善关节症状体征,降低血清ESR、CRP水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在提高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的临床疗效及中医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甲氨蝶呤;(4)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安全性明显优于甲氨蝶呤。2.动物实验结论(1)益气养阴通络方能改善CIA大鼠关节炎性状态,且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疗效最显着。(2)益气养阴通络方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RA,干预机制包括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3.Meta分析结论滋阴法为主治疗RA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改善关节症状体征,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石维娟[10](2020)在《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与理论研究结合研究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规律,以期指导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1)数据挖掘,搜集古今医案,将搜集的医案资料统一规范后录入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Python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疾病、症状、治法、用方和用药规律。(2)理论研究,人工检索与电子检索相结合,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阅读、整理、分析。梳理营卫理论;研究营卫失和的历史源流、概念和分类;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与数据挖掘结果相结合分析仲景的调和营卫方;探析营卫辨证的概念和内容。成果:(1)数据挖掘成果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古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5种常见病、4个常用方和42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统计。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现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4种常见病、27个核心症状、5个常用方和33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症状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症状、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了做了进一步统计。(2)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梳理了古今营卫失和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探讨了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并结合了仲景有关的调和营卫方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具体应用。在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方法,并从“表”和“里”两个方面探讨了调和营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将数据挖掘与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紧密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为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数据挖掘和理论研究结合能更科学的导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二、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痹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痹症(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研究现状 |
2.现代西医研究进展 |
3.中西医结合治疗 |
4.总结与展望 |
临床研究 |
1.临床观察 |
2.试验方案 |
3.研究结果 |
讨论 |
1.选题依据 |
2.调营卫、健脾肾的中医理论 |
3.黄芪桂枝五物汤方证分析 |
4.黄芪桂枝五物汤现代药理作用 |
5.临床观察分析 |
6.综合疗效分析 |
7.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RLSRS 评分量表 |
附表2:PSQI 评分量表 |
附表3: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对气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控制及突出间盘CT值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及研究设备材料 |
3.治疗方法 |
4.观察指标及方法 |
5.疗效评定标准 |
6.统计学处理 |
7.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观察组和对照组总体比较 |
讨论 |
1.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认识 |
3.黄芪桂枝五物汤、射频热凝术控制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 |
4.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的治疗优势 |
5.关于腰椎突出间盘CT值的分析讨论 |
6.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依据及临床指导的思考 |
7.研究结果分析 |
8.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黄芪桂枝五物汤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3 研究方法 |
4 数据挖掘方法 |
5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基本信息分析 |
2 四诊信息分析 |
3 常用药物分析 |
4 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5 对药物所属门类分析 |
6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
7 中医证候统计及基于证型的用药规律分析 |
8 新方分析 |
结论 |
典型医案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 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命名源流及历代医家对痹症的论治概述 |
一、《黄帝内经》对痹症的理论源流概述 |
二、历代医家对痹症的论治概述 |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与分析 |
一、外因重于风寒湿邪及热邪 |
二、内因重于正气不足痰瘀内阻 |
三、中医的病机 |
四、自《伤寒》、《金匮》角度探析经方对于痹症的病因病机 |
第三节 中医辨证分型归纳与论治 |
一、风寒湿痹型方用乌头汤 |
二、风湿热痹型方用宣痹汤 |
三、痰淤阻滞型方用二陈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 |
四、正气亏虚型方用独活寄生汤 |
五、瘀血致痹型方用身痛逐瘀汤 |
第四节 中医治痹概况 |
一、中医内治法 |
二、中医外治法 |
第五节 现代医学对痹症的认识及研究 |
一、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检查概述 |
二、现代医学治疗痹症的用药概述 |
三、现代医学对于痹症病名的归纳 |
第六节 小结 |
一、痹症、痹证及痹病的区别 |
二、痹症和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 |
第二章 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 |
第一节 吴德钦——强力灸与火针灸疗法 |
一、师承——站在巨人肩膀看得更远 |
二、治痹特色:一灸二针三用药 |
三、病案举例 |
四、给予学习中医后辈的叮咛 |
后记 |
第二节 陈国全——推拿及正骨疗法 |
一、师承、学术思想与治痹思路 |
二、治疗关节骨痹:独创直腿旋腰复位法 |
三、病案举例 |
四、新马各家治痹各有特色、百花齐放 |
后记 |
第三节 庄或勋——五运六气疗法 |
一、师承《黄帝内经》及推崇《黄元御医学全书》 |
二、学术思想与治痹观点 |
三、以“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活用经方治痹 |
四、好医师三条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后记 |
第四节 郑金顺——名家针法 |
一、千里访名师、万里求口诀 |
二、善用董针治疗痹症的思路及特色疗法 |
三、病案举例 |
后记 |
第五节 潘广斋——刺血疗法 |
一、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去其所苦 |
二、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
三、病案举例 |
四、治痹以四诊八纲、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辨病综合论治 |
后记 |
第三章 马来西亚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 |
第一节 陈期发——陈氏火针疗法 |
一、火针去宛陈莝治大病 |
二、陈氏针法:治痹以真火去邪火 |
三、病案举例 |
四、清晰思路方向、灵活开方施治 |
后记 |
第二节 蔡培春——蔡氏棍针刮筋疗法 |
一、刮除病筋、病痛自除 |
二、棍针刮筋疗法是创新技术、绿色医学 |
三、病案举例 |
四、棍针刮筋疗法通治痹症与内科病 |
后记 |
第三节 何国忠——针刀疗法及龙氏整脊疗法 |
一、针刀是治疗痹症的主要手段 |
二、其他治痹特色疗法 |
三、病案举例 |
四、专业特色是中医生存之道 |
后记 |
第四节 黄启城——祖传针药疗法 |
一、建立整体观念,提倡佛医 |
二、治痹思路以辨证论治、攻补兼施为主 |
三、病案举例 |
四、中西医思维互参而忠于中治 |
后记 |
第五节 宋益陞——融合张步桃经方疗法 |
一、师承张步桃经方、重在简便廉效 |
二、治痹思路重在补气补血、活血化瘀 |
三、病案举例 |
四、尊师重道为重、医德医术兼备、四诊合参兼具 |
后记 |
第四章 新马名中医治痹临床成果再凝练 |
第一节 内治法以“伤寒金匮十方证”为归纳 |
一、寒湿痹阻经脉之麻黄加术汤证 |
二、风湿痹阻肌肉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
三、风寒湿郁热痹阻关节经脉之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
四、寒湿痹阻筋脉骨节之乌头汤证 |
五、暑湿痹阻肌表之加减木防己汤证 |
六、半表半里治痹柴胡桂枝汤证 |
七、阳虚寒湿、痹着经脉之甘草附子汤证 |
八、肝血不足、风寒痹着之当归四逆汤证 |
九、虚劳血痹之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
十、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
总结 |
第二节 外治法以针法为主旋律 |
一、毫针疗法最佳首选、一马当先 |
二、扶阳温经的火针、艾灸疗法紧接在后 |
三、祖传推拿及整脊手法盛行已久 |
四、名家针法逐步盛行 |
五、刮筋疗法独树一帜 |
六、刺血疗法立竿见影 |
七、秘方外敷膏药盛行 |
八、其他特色疗法雨后春笋发展 |
总结 |
第三节 治痹经验整理总结归纳“治痹十法” |
一、温经散寒通痹法 |
二、利湿通经蠲痹法 |
三、祛风通络宣痹法 |
四、清热凉血散痹法 |
五、祛湿化热去痹法 |
六、活血化瘀除痹法 |
七、补益气血扶正法 |
八、滋肝补肾强督法 |
九、寒温并用祛痹法 |
十、化痰散结法 |
总结 |
第四节 自现代医学的“痹病种类”角度探析治痹临床成果 |
一、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 |
二、类风湿关节炎(RA) |
三、强直性脊柱炎(AS) |
四、痛风 |
五、风湿热 |
六、颈项痹、肩周炎 |
七、腰痹痛、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等 |
八、退化性膝盖痛(KOE) |
九、硬皮病 |
十、雷诺氏综合征 |
十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
十二、病毒性心肌炎 |
总结 |
第五节 新马名中医治痹经验心得之启示与传承 |
一、痹症的确是新马的常见病,种类繁多 |
二、新马医家治痹的内治法多以经方为主轴 |
三、外治法以火针及艾灸是治痹最主要的手段 |
四、善于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结合综合疗法,不拘泥门派 |
五、辨证论治为基础,注重天人合一、因时因地制宜 |
六、整理总结传承新马名医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为一生的使命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5)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注释表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临床研究 |
1.1 研究资料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资料概况 |
1.4 病例分组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指标 |
1.7 统计学处理 |
1.8 观察指标数据比较 |
2 讨论 |
2.1 研究结果分析 |
2.2 OLIF术后残留症状的认识分析 |
2.3 OLIF术后残留症状的治疗分析 |
2.4 塞来昔布在腰椎术后残留症状的应用分析 |
2.5 甲钴胺在腰椎术后应用分析 |
2.6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在OLIF术后残余症状的应用分析 |
2.7 问题与展望 |
本课题的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6)经方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用药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经方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的文献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内服中药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的方药规律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防己黄芪汤防治淋巴水肿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对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1.1 中医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 |
2.1 流行情况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诊断 |
2.4 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选择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试验病例的终止 |
2.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7 病例的剔除 |
3 病例来源与分组 |
4 治疗方法 |
4.1 对照组 |
4.2 治疗组 |
4.3 药品来源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指标 |
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5.3 安全性指标 |
6 疗效标准 |
6.1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
6.2 西医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 |
8 结果 |
8.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
8.2 疗效指标比较 |
8.3 安全性分析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3.1 立论依据 |
3.2 组方分析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4 临床疗效机理探讨 |
3.5. 思考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评分量化表 |
附表2 密歇根神经病变筛查表 |
附表3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致谢 |
(8)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 |
2.1 实验涉及的部分数据库 |
2.2 ADME评价 |
2.2.1 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 |
2.2.2 药物相似度(DL,drug-likeness) |
2.2.3 Caco-2 通透性(Caco-2,permeability Caco-2) |
3 方法 |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预测体内靶点挖掘 |
3.2 活性成分预测靶点所对应基因的获取 |
3.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靶点数据库的建立 |
3.4 构建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
3.5 构建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之间的网络 |
3.6 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 |
3.7 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8 成分-靶标-通路网络构建 |
4 结果 |
4.1 黄芪桂枝五物汤活性成分筛选 |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DPN作用靶点预测 |
4.3 “黄芪桂枝五物汤-DPN”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
4.4 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构建 |
4.5 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
4.6 成分-靶标-通路网络构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血痹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
资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益气养阴通络方干预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中医滋阴法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10)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研究 |
第一章 调和营卫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 |
1.1 唐代及以前 |
1.2 金元时期 |
1.3 明清时期 |
2 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 |
第二章 调和营卫法的数据挖掘准备 |
1 采用的软件 |
2 医案研究的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
2.1 频数分析 |
2.2 图表分析 |
2.3 关联分析 |
2.4 黄金分割法 |
第三章 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古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治法结果 |
2.3 用方结果 |
2.4 用药结果 |
2.5 常见疾病用方、用方及用药规律 |
第四章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现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症状结果 |
2.3 治法结果 |
2.4 用方结果 |
2.5 用药结果 |
2.6 常见病症状、用方和用药规律 |
第二部分 仲景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第一章 营卫理论概论 |
1 营卫的功能 |
2 营卫的关系 |
3 营卫的运行 |
4 营卫与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的关系 |
4.1 营卫和气血的关系 |
4.2 营卫和津液的关系 |
4.3 营卫和六经的关系 |
4.4 营卫和脏腑的关系 |
第二章 营卫的病理 |
1 营卫和谐的要素 |
2 营卫的病理 |
3 营卫失和的历史的研究概况 |
3.1 唐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
3.2 三纲鼎立学说 |
3.3 营卫失和卫气为主导 |
3.4 营卫失和与气血阴阳津液的关系 |
3.5 营卫失和与脏腑关系 |
3.6 营卫失和的分类 |
3.7 《伤寒论》之营卫失和 |
3.8 《金匮要略》之营卫失和 |
4 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 |
第三章 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 |
2 仲景调和营卫方分析 |
2.1 桂枝汤 |
2.2 桂枝汤相关方 |
2.3 小建中汤及相关方 |
2.4 麻黄汤及相关方 |
2.5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 |
3 小结 |
第四章 营卫辨证论治初探 |
1 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 |
2 营卫辨证方法分析 |
2.1 营卫辨证之病位辨证 |
2.2 营卫辨证之病因病机辨证 |
2.3 营卫辨证之体质辨证 |
2.4 营卫辨证之综合辨证 |
3 营卫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
3.1 “表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3.2 五脏系统疾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4 小结 |
结语 |
1 数据挖掘用于古今医案研究十分有效 |
2 总结了营卫失和的定义和分类 |
3 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定义分类及治法特点 |
4 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 |
论文创新点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古代医案来源 |
附录二 古代医案用方 |
附录三 现代医案中医疾病 |
附录四 现代医案西医疾病 |
附录五 现代医案用方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四、加减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痹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不宁腿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韩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射频热凝术对气虚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控制及突出间盘CT值的相关性研究[D]. 崔庆同.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讨吴深涛教授治疗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的用药规律及临证经验[D]. 石礼静.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D]. 陀财超(Toh Chai Cha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斜外侧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D]. 蒋思纯.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经方治疗肿瘤术后和(或)放疗后淋巴水肿用药规律分析[D]. 李佳忻.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益气逐瘀通络汤联合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D]. 林承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制[D]. 方颖.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张博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10]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D]. 石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