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杞柳栽培与环境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成鲁盼[1](2020)在《设计扶贫战略下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在我国民间,蕴含着悠久且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极为少见的艺术瑰宝,拥有着极其悠长的历史、十分精湛的技艺、超级丰富的种类、持续不断的佳作。几千年以来,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产业之一。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不仅是文化艺术品,还是家居生活用品,十分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体现着编织生活的产品理念,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人们都在追求个性化的当今社会,由于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有着极为独特的艺术魅力、日常装饰和实用性能、手工制作的乐趣,已经不可阻挡的在我们身边广为盛行,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本次设计开发研究将以设计扶贫战略为基准,利用设计开发方式来为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带来更好的发展。通过国内外传统手工艺编织的比较,找到相同点与不同点并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深入研究并探索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现状与问题所在,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设计扶贫战略引导下,积极探索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设计开发,解决本土手工艺编织产品所面临的设计问题,切实帮助中小企业的产品进行升级改造,提升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产品的可持续发展。贯彻和落实设计扶贫的方针,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和改善。
马婷婷[2](2020)在《共享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民宿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沛县安庄渔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加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日趋强烈,因而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乡村民宿作为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以此为契机迅速发展起来。然而目前乡村民宿仍以“农家乐”类型为主导,其“功能单一、层次较低、互动性差”等弊病不断显现。同时,我国民宿产业正以“粗鲁式”的方向发展,村民以趋利性为目的自发性的改建或改造,致使民宿原本内涵逐渐缺失。因此,在乡村建设持续升温的前提下,打造适合乡村民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本文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的大背景展开乡村民宿设计研究,从乡村民宿与共享模式两方面进行分析与探索。首先,对乡村民宿的定义和发展沿革进行分析,同时对乡村民宿的类型特征和设计原则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归纳,为共享模式概念的介入提供设计方向与思路。其次,对共享模式的相关概念与共享模式下的乡村民宿空间的设计要点和设计方法进行梳理与分析,找到共享乡村民宿空间设计的切入点。最后,以徐州市沛县安庄渔村为例,探讨以“共享模式”理论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民宿设计方法,在乡村民宿设计中实现民宿空间的共享。基于此,通过对共享模式融入乡村民宿设计的分析,以期为乡村民宿的形态感、功能性和体验感等带来更多变革,不断实现人们对乡村生活方式追求的更多可能性,并为民宿空间的营造方式提供依据和有益的参考。该论文有图65幅,表7个,参考文献54篇。
鱼泳[3](2019)在《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生长及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竹柳、杞柳、筐柳、蒿柳、北沙柳、三蕊柳、旱柳七种柳树二年生枝条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水分梯度的干旱胁迫下,采用盆栽称重控水法对柳树的生长状况及生理指标进行测定,从而筛选出抗旱性强的柳树品种,为干旱地区园林绿化和植树造林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柳树的生长状况、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植株鲜重均呈逐渐下降趋势。重度干旱胁迫下,竹柳与三蕊柳生长状况极差,叶片脱落,其它种类柳树影响较小,株高降低,叶片均有脱落、卷曲。2.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竹柳和筐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余柳树叶片Pn、Tr和Gs呈下降趋势。在重度胁迫下,竹柳、杞柳和旱柳细胞间隙CO2浓度(Ci)显着高于CK,其余柳树的Ci与CK之间均无显着差异。在干旱胁迫下,所有种类柳树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系统Ⅱ(PS Ⅱ)实际光量子产量均呈下降趋势。3.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竹柳、筐柳、北沙柳和三蕊柳叶片的可溶性蛋白(SP)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蒿柳和旱柳叶片的SP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杞柳脯氨酸(Pro)含量呈上升趋势,而筐柳、北沙柳、三蕊柳和旱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随着干旱胁迫加重,竹柳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三蕊柳叶片的MDA含量呈下降趋势,北沙柳叶片的MD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竹柳、北沙柳和三蕊柳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杞柳、蒿柳和筐柳叶片的SOD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竹柳、筐柳、蒿柳、北沙柳和三蕊柳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旱柳叶片POD酶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5.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的方法对几种柳树的抗旱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在重度胁迫下,柳树的抗旱顺序为:北沙柳>旱柳>筐柳>蒿柳>杞柳>三蕊柳>竹柳。
盛维娜[4](2018)在《临沂杞柳编织制品的艺术特征及制作工艺探析》文中提出杞柳编织属于编织艺术的一种,是一门古老的手工制作技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柳编艺术已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也有涉及,但现在流传的一句话便能看出临沭柳编的地位:“世界柳编看中国,中国柳编看山东,山东柳编看临沭”。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的柳编产业化发展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柳编之都”。本文以山东省临沭县的杞柳编织为研究对象,来对传统柳编艺术的发展历史、工艺特征、制作工艺以及柳编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未来的发展方向等进行探究。杞柳编织是简单的工具与高超技艺的结合、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是实用性与审美的结合,通过编织技艺的革新,在编织结构上和制品形式上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满足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现代社会人们追求返朴归真,柳编制品恰好满足这一要求,其材质的天然型,不加修饰的外表,都是朴实无华的代名词,让人们从视觉上就能感受到自然与传统的魅力。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杞柳编织制品,作者通过梳理杞柳编织的历史发展、造型的变迁、工艺的改进,将临沂地区不同区域内的柳编制品的对比以及与其他编织工艺的对比分析,了解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本文重点对临沂地区的杞柳编织制品的传统造型与现代造型的演变进行对比,体现柳编这项传统工艺的地域特色。通过举例分析着重强调柳编工艺制品的艺术特征,分析现代社会器物造型的艺术性,突出了现代社会人类的主导因素,使其更加融合于现代社会,改造原有器物的造型等艺术特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试图探寻杞柳编织在现代艺术中如何立足、发展。杞柳编织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可。通过本文研究不仅惊叹杞柳编织工艺的奇妙,同时也发现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瓶颈及困难,柳编需要我们保护、传承、发扬,让柳编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展现其本身、自然的魅力,帮助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初心,坚定了我要加入保护此项文化队伍的决心。
崔敏[5](2017)在《8种柳属植物微体快繁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柳树是我国优良的经济树种之一。柳树种质资源丰富,生长快,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形态美。柳树既可生产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绿化美化城市景观,是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于一体的优质树种。虽然大多数柳树可以通过扦插进行繁殖,但仍存在一些扦插不易成活的种类;一些用于大规模生产的柳属植物枝条少,扦插数量有限,扦插方式难以达到生产需求。而植物微体快繁技术具有繁殖系数高、繁殖周期短、繁殖速度快的特点,对柳属植物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且组培苗移栽不受季节的限制,有利于其规模化生产。近年来,对柳树微体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但其关键技术仍需进一步优化。因此,本研究对红叶腺柳(Salix chaenomeloides‘Variegata’)、谷柳(Salix taraikensis)、变色龙柳(Salix matsudana‘Chameleon’)、杞柳(Salix integra)、花叶杞柳(Salix integra‘Hakuro Nishiki’)、红皮柳(Salix sinopurpurea)、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银柳(Salix argyracea)等8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及应用前景的柳属植物,进行了外植体消毒灭菌方法的优化、侧芽诱导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的筛选,选出外植体最佳灭菌方法,确定各柳属植物侧芽诱导最佳培养基和最佳生根培养基,为柳树无菌体系的建立及柳树微体快繁的优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1.红叶腺柳茎段的消毒方法:以红叶腺柳半木质化茎段为实验材料,采用75%酒精及不同浓度和不同消毒时间的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处理。结果显示,当用75%酒精30s+15%次氯酸钠20min消毒时,红叶腺柳的萌芽率最高,达100%,污染率相对较低,为10%,为柳树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法。2.柳属植物侧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实验结果为:(1)红叶腺柳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改良DKW,萌芽率达87.50%;(2)花叶杞柳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1/2WPM,萌芽率达100%;(3)谷柳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改良DKW,萌芽率达93.75%;(4)变色龙柳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1/2MS,萌芽率达94.44%;(5)杞柳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改良DKW,萌芽率达66.67%;(6)红皮柳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改良DKW,萌芽率高达100%;(7)北沙柳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1/2WPM,萌芽率达100%;(8)银柳最佳侧芽诱导培养基为改良DKW,萌芽率达100%。3.柳属植物无菌侧芽生根培养基的筛选,实验结果为:(1)红叶腺柳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生根指数为72.91;(2)花叶杞柳最佳生根培养基均为1/2WPM,生根指数为244.28;(3)谷柳最佳生根培养基为改良DKW,生根指数为79.65;(4)变色龙柳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生根指数为130.27;(5)杞柳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生根指数为183.12;(6)红皮柳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生根指数为136.51;(7)北沙柳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生根指数为165.31;(8)银柳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WPM,生根指数为284.81。本研究确定了柳树外植体灭菌的最佳方法,筛选出8种柳属植物最佳的侧芽诱导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建立了柳属植物无菌体系,对于柳树微体快繁体系的建立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实现工厂化育苗和脱毒苗的研究。
程文娟[6](2017)在《偏离与博弈:非遗《公约》的地方性实践 ——以汾阳市非遗保护现状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实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出现了偏离与博弈的情况,本文以山西省汾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通过比对《公约》,并与《公约》对话,指出了技艺与口头传统的“凝固化”、表演类非遗价值与意义的弱化以及传承人认同渠道转化等问题,并由此生发出一系列的思考,即非遗保护应该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文化遗产与社区群体的疏离和《公约》精神与物质利益的博弈,只有正面并改进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契合《公约》精神。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其中包括四点,第一点是介绍研究的缘起,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与界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以及选取汾阳市作为事例的缘由。第二点是国内外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非遗保护的研究以及汾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第三点是汾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第四点是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即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第二部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文件概述,包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业务指南》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概述。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是地方实践与《公约》精神偏离与博弈的具体情况。第三部分是汾阳非遗保护过程中,常态化展览导致的“凝固化”的技艺与口头传统。第四部分是频繁的展演导致的非遗本身价值与意义的弱化。第五部分是讲在官方的传承人认定机制以及经济利益的影响下,部分非遗传承人的认同渠道发生了转换。第六部分是《公约》精神与地方实践对话引发的反思,包括非遗保护应该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文化遗产与社区群体的疏离和《公约》精神与经济利益的博弈三个方面。第七部分是结语,呼吁地方非遗实践应该与《公约》精神契合。
罗玉松[7](2016)在《三种柳树对重金属镉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文中提出近年来,镉污染日益严重,已经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及日常生活。而运用植物修复的方法来治理改善镉污染越来越受到青睐。木本植物具有适应性强,生物量大,不与食物链相连,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植物修复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柳树(Salix)具有种类多,生长快,根系发达,生物量大,适应力强,易于推广观赏性好等诸多优点,很适合用作生物修复镉胁追的树种。而本文所研究的三种柳树,都具有一定的上述优良品质,适合应用于土壤修复,并且可以在土壤修复后作风景林、木材林等多种用途,兼具良好的经济价值。为探明柳树在受到重金属镉胁迫时的响应机理,本研究对盆栽杞柳、金枝柳、竹柳在50mg/kg、100mg/kg、150mg/kg的镉浓度胁迫的与抗性相关的形态指标、光合生理指标和抗氧化物质及保护酶系统指标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从镉胁迫处理对三种柳树形态指标的影响来看,50mg/kg镉胁迫处理可以促进柳树的形态指标的增大,促进柳树的生长。随着镉胁迫浓度的增加,对形态指标的抑制逐渐增强。对于镉胁迫处理对三种柳树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50mg/kg镉胁迫可以促进柳树的光合生理指标的增大,促进柳树的光合作用。随着镉胁迫浓度的增加,对柳树光合作用的抑制逐渐增强。镉胁迫处理对三种柳树保护性物质及保护酶指标的影响,50mg/kg镉胁迫可以促进柳树的保护酶活性指标的增大,促进柳树的生长。随着镉胁迫浓度的增加,对保护酶活性的抑制逐渐增强。
葛晓军[8](2016)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曾一度不论在组建数量还是运作规模上都取得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自从2007年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与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有本质特征区别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不论从发展数量还是发展规模上看都相当乐观,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却因为各方面原因呈现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甚至部分改转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同时,随着农村发展形势和农业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运行中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和发展障碍,陷入一种尴尬的发展局面: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普遍运行低效,相当数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由于运行机制不完善,在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等关键问题上也没有进行及时创新或改革,发展能力不高,发展后劲不足,陷入“低水平发展陷阱”,更为甚者,有不少数量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因运行不善导致最终消亡。然而,从农村、农业和农民等发展需求来看,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却是必不可少的。鉴于此,本文以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例,探究对目前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能否持续生存和发展壮大起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设制及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发展障碍及其深层原因,试图结合现实探索改善和创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的路径和对策,以提高运行绩效,选择真正在实践中能够破解或走出“发展后劲乏力、低水平发展陷阱和最终走向消亡”等发展困境的运行模式,真正发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帮助农户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增收创收等服务职能,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持续健康运行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论文首先阐述了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和述评,在此基础上,对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概念、基础理论和运行机理结合论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阐述,奠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依据;其次,以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具体运行实践情况为例,系统分析了发展和运行现状的总体状况、地市农经协运行状况、组织机制状况、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状况与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及其深层次原因;再次;选取32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样本,甄选相关评价指标,构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分析法等方法,用变异系数法对相关指标的客观权重进行预处理,利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对目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对国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点及其运行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之后辨证的总结出给予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经验借鉴和启示;第五,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提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改善路径和对策;第六,分别依托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和寿光蔬菜协会两种创新型运行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协会+龙头企业会员+农村专业合作社会员+农户会员”型与“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型两种至少目前来看能够突破“低水平发展陷阱”的运行模式;最后,就论文的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本文主要结论包括:(1)目前,绝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管理者和经营者通常是由少数核心会员控制,普通会员很少担当管理者和经营者,这乃是“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及整体运行低效的根源;(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经营管理的实质在于设计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非营利性、无偿服务性和社会性”等本身发展属性束缚了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创新运行机制与运行模式,因此,面对我国特殊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实际,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不违背“非营利性”和“无偿服务性”等发展原则下,只有创新协会会员构成结构及相关运行机制构成和运营模式,激励和发挥会员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新性,确保会员能够依托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才能真正破解或克服“发展后劲乏力、运行低效、低水平发展陷阱及最终走向消亡”等问题;(3)大部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规模小而分散、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影响政府公共决策能力极其有限等现实状况,导致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突出体现为依赖性、不均衡性和过渡性等特征,对政府部门和市场组织的依赖性仍然较突出。
王树凤[9](2015)在《柳树对重金属铅、镉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耐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树木修复技术(Dendroremediation)是近10年来植物修复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柳树(Salix spp.)等短轮伐、速生树种是目前树木修复领域应用最多的树种之一,通过短周期矮林操作,在进行植物修复的同时,收获的生物量可用于生物质能源生产,有效缓解了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全世界柳树有500多个种,产于我国的就有200多种,柳树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以及耐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国内外在柳树对重金属的吸收、积累特征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目前国内在柳树对重金属积累的总量方面较为关注,而对重金属在柳树体内特别是原位状态下的分布研究极少;而且大多研究局限于水培或盆栽试验,或是重金属污染区域天然柳树植被的调查,对柳树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潜力评估缺乏野外大田试验数据的支持;同时,国内外对柳树重金属耐性与解毒机制的报道也大多基于地上部生理生化水平的响应,有关柳树重金属耐性与解毒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还很少。基于此,本研究以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杞柳不同栽培品种对铅(Lead, Pb)、镉(Cadmium, Cd)的吸收、积累和分配特点以及根系在响应重金属胁迫过程中的适应机制;应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技术分析了铅胁迫下不同元素在杞柳体内的微区分布特征,以期为阐明柳树对不同元素的区隔化策略提供依据;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构建了镉胁迫下杞柳转录组序列信息,并研究了杞柳叶片在镉诱导下的基因表达差异,为发掘与镉耐性、转运以及解毒相关的基因提供了大量生物学信息。同时,结合矿砂盆栽和尾矿植物修复大田试验,对不同基因型柳树及其他木本植物的植物修复潜力进行了评价,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铅抑制了杞柳地上部和根系的伸长生长,而促进了根系的径向生长;3个基因型对铅均具有极强的耐性,其中一枝笔在较低浓度铅处理下耐性最强,而微山湖在高浓度铅处理下的耐性最强;铅在杞柳不同组织中的积累量为:根>插条>枝条>叶,大部分铅积累于根部,极少向地上部转运。SRXRF分析发现,铅在杞柳叶片主要沿叶片的中脉分布,与K和Zn的分布模式类似,其含量与K、Zn、Ca、Fe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Pb在根部横切面的浓度从边缘向中柱逐渐增大,而在茎部横切面,Pb主要在靠近韧皮部位置分布。2.杞柳微山湖和一枝笔2个基因型地上部对镉的吸收和积累极限均为70 μmol · L-1,而根系对镉的吸收和积累极限则不同:微山湖根系对镉的吸收和积累在镉浓度70μmol·L-1达到极限,一枝笔根系对镉的吸收和积累在镉浓度达90 μmol·L-1。时依然呈上升趋势,推测其吸收极限可达90 μmol·L-1。或高于90 μmol·L-1。2个品种对镉均具有较高的耐性和积累量,在镉的植物固定化修复中具有一定的潜力。3.利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了杞柳镉胁迫下的转录组测序,共获得60,047,711条高质量的reads,使用Trinity软件对各样品数据进行组装,共获得80,105条Unigenes。使用BLAST软件将Unigenes序列与各数据库进行对比,共有50,221条Unigenes获得注释。根据与PlantCyc数据库的对比,获得注释的Unigenes有13,973条,涉及607条代谢通路,其中与金属离子转运和细胞内解毒相关的基因有287条,大部分涉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超氧离子降解途径以及谷胱甘肽介导的解毒过程II等。4.对所构建的杞柳转录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杞柳注释序列中有63.96%(23,846条)的Unigenes与杨树(Populus trichocarpa)全基因组序列高度匹配,只有4.15%和2.95%的注释序列与Ricinus communis和Vitis vinifera匹配。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杞柳的转录组中共找到5,743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位点,为构建杞柳分子标记提供了丰富素材。5.基于镉诱导和无镉诱导条件下叶片的基因表达谱测序,共找到896条在叶片差异表达的Unigenes序列,其中有293条Unigenes的表达在镉诱导条件下显着上调,603条Unigenes的表达在镉处理条件下被抑制;通过对15个与重金属转运、解毒相关基因在杞柳不同组织中表达量的分析,初步明确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MT)、金属耐性蛋白(MTP1)锌转运子(ZLP)以及重金属ATP酶(Heavy metal ATPase,HM4)、植物螯合肽合成酶(Phytochelatin syntheses, PCS)等基因在杞柳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为我们下一步开发这些功能基因提供了参考。6.采用盆栽试验和野外田间试验,对不同基因型柳树及其他木本植物在重金属污染尾矿的生长、光合作用及重金属积累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了旱柳739、597,16和杞柳一枝笔等具有较高耐性和净光合速率的基因型;结合野外田间试验,发现了杞柳、瓜子黄杨等对铅和锌具有较高提取能力的树种以及根部能富集高浓度铅的加拿大紫荆,本研究也发现了一些对铅、锌具有较高转移能力的树种,这些树种为开展尾矿重金属污染的植物提取或植物稳定修复实践提供了理想的植物材料。
赵竑绯[10](2013)在《沿淮杞柳原料林高效栽培生理生态的研究》文中认为杞柳(Salix integra Thunb.)是杨柳科柳属多年丛生落叶灌木,耐寒、耐旱、根系发达、适应能力极强,抗旱性和耐涝性较强。杞柳广泛分布于河流冲积、淤积湿润的河阶地。杞柳具有发条率高、柳条细长、富有韧性等优良特性,是工艺柳编制品的最佳条材,柳编成为我国许多地方的传统名产。杞柳不仅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能够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护岸、护堤,利用低洼地发展杞柳,因地制宜地发展湿地特色产业,能够有效地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避免、减少和降低洪涝灾害对沿淮低洼地农业生产的破坏和不利影响,直接关系到沿淮低洼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沿淮低洼地农业避灾减灾、增收增效的重要途径。同时,发展杞柳还可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平衡。国内外对杞柳的研究还不是太多,报道大多集中于杞柳高产栽培、立体种植等方面。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杞柳栽培最为集中的阜南黄岗和颍上半岗地区的杞柳生物量、碳贮量、施肥措施以及淹水胁迫等深入的研究,为更好的利用低洼地发展杞柳产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主要结论如下:不同栽培模式下杞柳的平均地径为0.46-0.99cm,平均条高为130.44-187.61cm,在相同林龄下纯林的平均地径和条高大于混交林;杞柳纯林及混交林的平均总生物量分别为17.55t·hm-2、17.03t·hm-2,纯林的杞柳叶平均生物量高于混交林,而根系生物量则低于混交林,杞柳各部位的生物量大小依次为:根(7.51t·hm-2)>去皮茎杆(6.32t·hm-2)>茎皮(2.42t·hm-2)>叶(1.16t·hm-2)。不同林分土壤有机质、全N及全K含量随着土层深度而降低,同一土层中养分含量差异不显着。相关分析显示平均地径与平均条高呈极显着正相关;杞柳林平均总生物量与土壤速效磷及10-30cm土层有机质含量都呈极显着正相关;在各土层内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P、全Ca和全Mg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不同经营代次杞柳林分总生物量大小依次为:10年生(27.76t·hm-2)>18年生(24.98t·hm-2)>5年生(24.47t·hm-2)>1年生(15.06t·hm-2)。杞柳林分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随不同代次而变化,1年生青皮柳林分为:去皮茎杆(9.29t·hm-2)>根(4.11t·hm-2)>茎皮(3.10t·hm-2)>叶片(2.11t·hm-2);1年生红皮柳林分为:去皮茎杆(6.32t·hm-2)>根(4.11t·hm-2)>茎皮(2.57t·hm-2)>叶片(2.06t·hm-2);5年生红皮柳林分为:去皮茎杆(9.84t·hm-2)>根(9.04t·hm-2)>叶片(2.32t·hm-2)>茎皮(3.27t·hm-2);10年生红皮柳林分为:根(12.62t·hm-2)>去皮茎杆(9.87t·hm-2)>茎皮(3.55t·hm-2)>叶片(1.72t·hm-2);18年生红皮柳林分为:根(12.01t·hm-2)>去皮茎杆(7.39t·hm-2)>茎皮(2.47t·hm-2)>叶片(1.31t·hm-2)。不同经营代次杞柳林的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全氮的含量范围在0.97-3.32g·kg-1之间,有机质含量的范围在5.37-22.62g·kg-1之间;DOC含量为36.96-131.71mg·kg-1。全磷、速效P、全钾、全Ca和全Mg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52-2.61g·kg-1、1.69-6.94mg·kg-1、107.87-185.03mg·kg-1、11.40-23.06g·kg-1和74.60-89.70mg·kg-1。对杞柳林进行6个梯度的施肥实验,施肥梯度分别为:T1(30g·m-2N)、 T2(20g·m-2N+15g·m-2P)、T3(30g·m-2N+15g·m-2P)、T4(45g·m-2N+15g·m-2P)、T5(60g·m-2N+15g·m-2P)、T6(15g·m-2P)、CK (对照)。不同施肥处理对杞柳的基径、条高和生物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T5处理对杞柳茎杆、根、及根蔸生物量的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不同施肥处理下杞柳总生物量的大小为:T1(22.67t·hm-2)≈T2(21.76t·hm-2)≈T3(22.95t·hm-2)<T4(30.20t·hm-2)<T5(37.64t·hm-2)>T6(22.96)>CK (20.42t·hm-2)。模拟涝渍试验显示,经过75天的淹水处理,红皮柳和青皮柳的存活率均达100%,都产生了有利于吸收氧气的不定根和肥大的皮孔,但在产生的时间上红皮柳较青皮柳迟10天左右。渍水处理促进了青皮柳的生长和光合作用,而红皮柳在渍水和轻度淹水胁迫下,其生长、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都明显低于对照。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红皮柳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持续增加并高于对照,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持续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青皮柳的NPQ值增加幅度较小,Fv/Fm一直在0.8-0.85之间波动,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杞柳纯林(WP)、杞柳-杨树混交林(WPP)、杨树纯林(PP)的0-30cm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分别为6.80、8.50和7.71g·kg-1,相关分析表明SOC与土壤含水量、NO3--N、全N含量呈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分别为2.88、3.26和2.95kg·m-2,SOC和SOCD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杨树-杞柳混交林土壤DOC、DON含量均高于杞柳纯林和杨树纯林,不同土地利用土壤DOC、DON平均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DOC、DON含量受季节影响波动明显,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夏季及春季土壤的DOC、DON含量较高,秋季和冬季的含量相对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0-30cm土壤MBC、MBN平均含量大小都为:杞柳-杨树混交林>杞柳纯林>杨树纯林。土壤MBC、MBN含量季节变化与DOC、DON含量的季节变化相似,春季、夏季含量较高,冬季含量相对较小。通过对0-30cm土层土壤活性碳氮平均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MBC与MBN、DON、DOC呈显着正相关(p<0.01);MBN与DOC呈显着正相关(p<0.01)。对土壤活性碳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表明:土壤MBC与NO3--N、pH、容重呈显着负相关,与含水量呈显着正相关;MBN与NH4+-N、pH值呈显着负相关;DOC与NO3--N、全N、全P,速效P、呈正相关,与pH、EC呈负相关;DON与全N、全P呈正相关,与pH呈负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年平均值分别为1.68μmol·m-2·s-1(杞柳纯林)、2.33μmol·m-2·s-1(杞柳-杨树混交林)、1.61μmol·m-2·s-1(杨树纯林),土壤呼吸的日均值最高出现在夏季(6.64μmol·m-2·s-1),最低为冬季(0.13μmol·m-2·s-1)。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气温之间呈显着的指数关系,杞柳纯林、杞柳-杨树混交林、杨树纯林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1、0.62、0.54。杞柳-杨树混交林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杞柳纯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偏低,与其粗放经营有关。在今后的栽植管理中,应采取合理的耕作措施,在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增强土壤的碳固定。
二、杞柳栽培与环境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杞柳栽培与环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扶贫战略下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研究缘起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二、课题研究来源 |
第二节 课题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综述 |
第一节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一、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概念 |
二、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工具材料及工艺流程 |
一、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工具材料 |
二、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工艺流程 |
第三节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价值及开发前景 |
一、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价值 |
二、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开发前景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市场现状和问题分析 |
第一节 国内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市场现状和消费者需求问题研究 |
一、国内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市场现状 |
二、国内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消费者需求问题研究 |
第二节 国外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市场现状和消费者需求问题研究 |
一、国外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市场现状 |
二、国外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消费者需求问题研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设计因素探索 |
第一节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设计策略 |
第二节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设计理念 |
第三节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设计要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设计开发实践 |
第一节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设计定位 |
第二节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设计实践 |
一、产品设计构思 |
二、产品制作实践 |
三、产品展示及分析 |
第三节 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设计实践总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共享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民宿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沛县安庄渔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2 乡村民宿的基本特征分析 |
2.1 乡村民宿的概念及发展沿革 |
2.2 乡村民宿的分布及类型特征 |
2.3 乡村民宿的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3 共享模式下的乡村民宿设计分析 |
3.1 共享的相关概念 |
3.2 共享乡村民宿的设计要点 |
3.3 共享乡村民宿的设计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设计实践——以徐州市沛县安庄渔村民宿为例 |
4.1 安庄渔村民宿概况 |
4.2 安庄渔村共享民宿设计构思 |
4.3 安庄渔村共享民宿设计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生长及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水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1 水分胁迫概述 |
1.1.2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3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 植物的抗旱性 |
1.3 提高植物抗旱性的途径 |
1.4 抗旱性研究常用方法 |
1.4.1 大田条件下植物干旱研究 |
1.4.2 人工模拟气候箱法 |
1.4.3 PEG6000等进行渗透压处理 |
1.4.4 盆栽人工控水法 |
1.5 国内外抗旱性研究 |
1.6 柳属植物概述 |
1.7 柳属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1.8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和地点 |
2.2 试验方法 |
2.3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2.4 七种柳树生长指标测定 |
2.4.1 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 |
2.4.2 柳树植物的鲜重测定 |
2.5 七种柳树生理指标的测定 |
2.5.1 光合指标测定 |
2.5.2 叶绿素荧光测定 |
2.5.3 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 |
2.5.4 MDA含量的测定 |
2.5.5 SOD酶活性的测定 |
2.5.6 POD酶活性的测定 |
2.5.7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5.8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6 试验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 |
3.1 干旱胁迫下七种柳树生长状况 |
3.1.1 干旱胁迫下七种柳树生长状况 |
3.1.2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3.1.3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鲜重的影响 |
3.2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光合指标的影响 |
3.2.1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2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3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胞间C02浓度的影响 |
3.2.4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2.5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6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3 干旱胁迫下对七种柳树的抗氧化物质及保护酶的影响 |
3.3.1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POD酶活性的影响 |
3.3.2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SOD酶活性的影响 |
3.3.3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MDA浓度的影响 |
3.4 干旱胁迫下七种柳树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3.4.1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4.2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5 干旱胁迫下七种柳树隶属函数评价 |
4 讨论 |
4.1 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生长状态的影响 |
4.2 干旱胁迫对柳树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干旱胁迫对柳树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4.4 干旱胁迫对柳树叶片抗氧化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临沂杞柳编织制品的艺术特征及制作工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的现状 |
第2章 杞柳编织综述 |
2.1 柳编的概述 |
2.1.1 杞柳的特性 |
2.1.2 杞柳的品种 |
2.2 柳编制品分布区域 |
2.2.1 山东省临沂市杞柳编织的分布 |
2.2.2 临沭县杞柳编织的分布与发展历史 |
第3章 临沂地区杞柳编织制品的艺术特征分析 |
3.1 杞柳编织制品的艺术特征 |
3.2 杞柳编织制品的和谐美 |
3.2.1 传统柳编编织制品造型的对称美 |
3.2.2 现代柳编编织制品造型的时尚美 |
3.3 杞柳编织制品的色彩美 |
3.3.1 传统柳编编织制品原始色彩美 |
3.3.2 现代柳编编织制品丰富的色彩变化 |
3.4 杞柳编织的肌理美 |
3.4.1 编织肌理纹样在传统器具中的应用 |
3.4.2 编织肌理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
3.5 杞柳编织的贡献 |
3.5.1 杞柳编织对设计文化的贡献 |
3.5.2 杞柳编织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4章 临沂地区杞柳编织工艺分析 |
4.1 临沂地区柳编原料的产生 |
4.2 杞柳编织的加工、制作工艺 |
4.2.1 杞柳编织的原料加工 |
4.2.2 杞柳编织工具 |
4.3 杞柳编织的编织技艺 |
4.4 杞柳编织制品的成型过程 |
第5章 杞柳编织的相关类比分析 |
5.1 临沂地区杞柳编织的比较 |
5.1.1 从规模上看 |
5.1.2 从选材上看 |
5.1.3 从艺术特征和编织工艺上看 |
5.2 与草编艺术的比较 |
第6章 基于传统杞柳编织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6.1 杞柳编织现存发展状态 |
6.1.1 杞柳编织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 |
6.1.2 设计与生产相分离 |
6.1.3 生产与销售相分离 |
6.1.4 杞柳编织制品宣传平台的建立 |
6.2 杞柳编织的可持续发展 |
6.2.1 杞柳编织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模式 |
6.2.2 杞柳编织与现代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8种柳属植物微体快繁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2 8 种柳属植物的观赏特性及应用价值简介 |
1.1.3 植物微体快繁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红叶腺柳茎段灭菌方法的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材料的预处理 |
2.3.2 实验方案 |
2.3.3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
2.3.4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柳属植物侧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外植体消毒 |
3.2.2 外植体初代培养 |
3.2.3 侧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3.2.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红叶腺柳侧芽诱导的影响 |
3.3.2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谷柳侧芽诱导的影响 |
3.3.3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变色龙柳侧芽诱导的影响 |
3.3.4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杞柳侧芽诱导的影响 |
3.3.5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花叶杞柳侧芽诱导的影响 |
3.3.6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红皮柳侧芽诱导的影响 |
3.3.7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北沙柳侧芽诱导的影响 |
3.3.8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银柳侧芽诱导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柳属植物无菌侧芽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获取无菌侧芽 |
4.2.2 无菌侧芽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4.2.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4.2.4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红叶腺柳生根诱导的影响 |
4.3.2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谷柳生根诱导的影响 |
4.3.3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变色龙柳生根诱导的影响 |
4.3.4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杞柳生根诱导的影响 |
4.3.5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花叶杞柳生根诱导的影响 |
4.3.6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红皮柳生根诱导的影响 |
4.3.7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北沙柳生根诱导的影响 |
4.3.8 1/2MS、1/2WPM、改良DKW培养基对银柳生根诱导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红叶腺柳茎段的消毒灭菌方法 |
5.1.2 8 种柳属植物侧芽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5.1.3 8 种柳属植物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
5.2 讨论 |
5.2.1 外植体消毒 |
5.2.2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柳树微体快繁的影响 |
5.2.3 8 种柳属植物生根能力的探讨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偏离与博弈:非遗《公约》的地方性实践 ——以汾阳市非遗保护现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2 文献综述 |
0.3 汾阳市非遗保护现状 |
0.4 研究方法 |
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相关文件概述 |
1.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概述 |
1.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概述 |
2 展览:“凝固化”的技艺与口头传统 |
2.1 《公约》精神下的“保护”和“保存” |
2.2 民间文学的“凝固化” |
2.3 文化记忆的缺失 |
3 展演:价值与意义的弱化 |
3.1“promotion”和“enhancement”理解与运用的本土化 |
3.2 审美情趣和娱乐价值的过度开发 |
4 原生认同的坚守与认同渠道的转换 |
4.1 《公约》对经济与社会凝聚力的考量 |
4.2 经济效益和官方“认定”影响下的传承人“认同” |
5 《公约》精神对话地方实践 |
5.1“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
5.2 文化遗产与社区群体的疏离 |
5.3 《公约》精神与经济利益的博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7)三种柳树对重金属镉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重金属镉危害 |
1.2 植物修复技术 |
1.2.1 柳属植物在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
1.2.2 柳属植物在植物修复重金属镉中的应用 |
1.3 三种柳树的研究进展 |
1.3.1 柳属植物概述 |
1.3.2 繁育方法的研究 |
1.3.3 抗逆性的研究 |
1.3.4 病虫害的研究 |
1.4 抗镉性的研究 |
1.4.1 叶绿素荧光参数与抗镉性 |
1.4.2 保护酶与植物抗镉性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形态指标的测量方法 |
2.3.2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量 |
2.3.3 抗氧化物质及保护酶系统指标的测定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1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地径变化量的影响 |
3.1.2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叶片数变化量的影响 |
3.1.3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最长枝长度变化量的影响 |
3.1.4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跟总长度的影响 |
3.1.5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根表面积的影响 |
3.1.6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根平均直径的影响 |
3.1.7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根总体积的影响 |
3.1.8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根尖数的影响 |
3.1.9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根分叉数的影响 |
3.1.10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生物量的影响 |
3.2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1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3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4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5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
3.2.6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抗氧化物质及保护酶系统指标的影响 |
3.3.1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MDA浓度的影响 |
3.3.2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POD酶活性的影响 |
3.3.3 镉胁迫对三种柳树SOD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1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1.3.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
2.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
2.1.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区别 |
2.1.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 |
2.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基础理论分析 |
2.2.1 产权理论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3 合作经济理论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2.2.5 公共选择理论 |
2.2.6 博弈理论 |
2.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理分析 |
2.3.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阻力和动力分析 |
2.3.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中的主要角色分析 |
2.3.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益共享机理分析 |
2.3.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理分析 |
2.3.5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制生成的机理分析 |
第三章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现状 |
3.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总体状况 |
3.1.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运行状况 |
3.1.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运行情况 |
3.1.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和运行的总体状况评价 |
3.2 山东省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 |
3.2.1 山东省东部沿海发达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
3.2.2 山东省中部较发达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
3.2.3 山东省西部落后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运行状况 |
3.2.4 山东省各地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变化状况评价 |
3.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机制状况 |
3.3.1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产权制度状况 |
3.3.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组织结构状况 |
3.3.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机构运行状况 |
3.4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状况 |
3.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决策机制状况 |
3.4.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合作机制状况 |
3.4.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利益机制状况 |
3.4.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基本保障机制状况 |
3.4.5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经营发展机制状况 |
3.4.6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监督机制状况 |
3.5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3.5.1 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行中存在缺陷和问题分析 |
3.5.2 主要运行机制构成运行中存在缺陷和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评价方法的确立 |
4.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4.1.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评价方法确立 |
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测度 |
4.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4.3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4.3.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各构成因素的重要性排序 |
4.3.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的评价结果 |
4.4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与原因分析 |
4.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4.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绩效影响因素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五章 国外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点及其经验借鉴 |
5.1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
5.1.1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
5.1.2 美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
5.2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
5.2.1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
5.2.2 日本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
5.3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
5.3.1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特征 |
5.3.2 西欧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经验 |
5.4 发达国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经验借鉴 |
5.4.1 改善我国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的社会基础条件 |
5.4.2 积极借鉴现代公司运作方式创新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 |
5.4.3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和民主管理的治理结构 |
5.4.4 走符合目前我国国情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之路 |
第六章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改善路径和对策 |
6.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结构的改善 |
6.1.1 改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组织结构总体设想和基本要求 |
6.1.2 改善会员大会制度 |
6.1.3 改善理事会制度 |
6.1.4 完善监事会制度 |
6.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产权结构的改善 |
6.2.1 规范政府部门在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角色 |
6.2.2 明确制定会员认购股金及进退会章程和规定 |
6.2.3 合理设置和安排股权结构 |
6.2.4 合理限制投资性会员的表决权 |
6.3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主要运行机制构成的改善路径和对策 |
6.3.1 决策机制的改善 |
6.3.2 合作机制的改善 |
6.3.3 利益机制的改善 |
6.3.4 基本保障机制的改善 |
6.3.5 经营发展机制的改善 |
6.3.6 监督机制的改善 |
6.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选择 |
6.4.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一般性总结 |
6.4.2 山东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模式的战略选择 |
6.5 政府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效运行的政策建议 |
6.5.1 加强农村市场制度与体制建设 |
6.5.2 准确定位政府管理主体和管理职能 |
6.5.3 强化信贷、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与实施 |
6.5.4 完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建设与支持 |
6.5.5 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训工作 |
第七章 个案分析 |
7.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目前主要运行模式比较 |
7.1.1 农村能人引领型运行模式 |
7.1.2 涉农部门带动型运行模式 |
7.1.3 政府扶持推动型运行模式 |
7.2 “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运行模式—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 |
7.2.1 “协会+企业会员+经纪人+农户会员”运行模式总体特征 |
7.2.2 临沭柳编工艺品协会分析 |
7.3 “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会员”运行模式—寿光蔬菜协会 |
7.3.1 “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会员”运行模式总体特征 |
7.3.2 寿光蔬菜协会分析 |
7.4 结论与讨论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坚持自强和自主发展 |
8.2.2 政府要理性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
8.2.3 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及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良性互动 |
8.2.4 处理和界定好发展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关系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专家学者调查问卷 |
附录2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状况领办人及会员调查问卷 |
附录3 32 家被调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名单 |
附录4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评价指标转化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柳树对重金属铅、镉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耐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技术 |
1.1.1 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 |
1.1.2 植物修复技术 |
1.2 树木修复技术 |
1.2.1 树木修复的含义 |
1.2.2 树木修复的原理 |
1.2.3 柳树在树木修复中的应用 |
1.3 树木对重金属的吸收和积累特点 |
1.3.1 重金属的吸收 |
1.3.2 重金属在树木体内的转移和分配 |
1.4 树木对重金属的耐性机制 |
1.4.1 避性机制 |
1.4.2 解毒机制 |
1.5 工作基础与问题提出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杞柳不同基因型对铅的吸收、积累以及铅在杞柳体内的分布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材料及培育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试方法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植株铅毒害症状 |
2.3.2 铅对不同基因型杞柳生长及耐性的影响 |
2.3.3 杞柳不同基因型对铅的积累及转移能力 |
2.3.4 铅及其他元素在杞柳不同组织的微区分布 |
2.4 讨论 |
2.4.1 柳树根系对铅的响应机制 |
2.4.2 铅在柳树体内的微区分布与元素区隔化策略 |
2.4.3 应用杞柳进行铅污染植物修复的潜力 |
第三章 杞柳不同基因型对镉的吸收、积累特点及其根系形态构型变化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测试方法 |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杞柳根系、叶片对Cd的动态吸收特点 |
3.3.2 杞柳不同基因型对Cd的积累特征 |
3.3.3 镉对根系形态构型的影响 |
3.3.4 镉对叶片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杞柳在Cd污染植物修复实践中的潜力 |
3.4.2 杞柳根系对镉胁迫的响应 |
第四章 镉胁迫下杞柳转录组测序及叶片数字表达谱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测试与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杞柳Cd胁迫下转录组数据的组装 |
4.3.2 杞柳转录组序列SSR分析 |
4.3.3 Unigenes表达量分析 |
4.3.4 杞柳Unigenes功能注释 |
4.3.5 杞柳与杨树及其他物种基因组的对比分析 |
4.3.6 镉诱导的杞柳叶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及验证 |
4.3.7 杞柳镉耐性/解毒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的表达差异 |
4.4 讨论 |
第五章 柳树在重金属污染尾矿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1 铜尾矿对不同基因型柳树生长、生理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5.2.2 试验2 Pb/Zn尾矿对不同树种生长以及金属元素积累的影响 |
5.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铜尾矿对不同基因型柳树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5.3.2 铜尾矿对不同基因型柳树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 |
5.3.3 铅锌尾矿对不同树种生长、根系发育及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5.3.4 不同树种对重金属的积累特征 |
5.3.5 不同树种对铅和锌的转移和富集能力 |
5.4 讨论 |
5.4.1 柳树对金属型尾矿土壤的适应性 |
5.4.2 不同树种对重金属的固定和去除能力 |
5.4.3 木本植物修复技术的生态效益预测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附录 |
(10)沿淮杞柳原料林高效栽培生理生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杞柳品种的研究 |
1.2 杞柳林的栽培技术 |
1.2.1 林地选择及整地 |
1.2.2 造林时期及方法 |
1.2.3 造林密度 |
1.3 林地的抚育管理 |
1.3.1 肥水管理 |
1.3.2 清墩定梢、抹芽打杈 |
1.3.3 中耕除草 |
1.3.4 割条与复壮 |
1.3.5 病虫害防治 |
1.4 人工林施肥技术研究进展 |
1.4.1 施肥研究概述 |
1.4.2 施肥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1.4.3 施肥效应的影响因素 |
1.4.4 施肥对杞柳人工林的影响 |
1.5 植物耐淹研究进展 |
1.5.1 淹水胁迫对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 |
1.5.2 淹水胁迫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1.5.3 淹水胁迫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 |
1.5.4 淹水胁迫下植物激素的变化 |
1.6 湿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1 湿地植被碳贮量 |
1.6.2 土壤碳贮量 |
1.6.3 土壤呼吸 |
1.6.4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 |
1.6.5 影响湿地碳贮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
2 选题意义 |
3 研究方法 |
3.1 样地概况 |
3.2 技术路线 |
3.3 林分调查 |
3.3.1 杞柳生物量估算 |
3.4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测定 |
3.5 土壤呼吸的测定 |
3.6 施肥实验设计 |
3.7 淹水试验设计及材料 |
3.7.1 淹水过程中杞柳形态特征的观察及苗高、基径的测定 |
3.7.2 淹水前后生物量的测定 |
3.7.3 淹水过程中光合指标的测定 |
3.8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3.9 数据分析 |
4 不同栽培模式及经营代次杞柳林分结构与立地土壤特性 |
4.1 不同栽植模式下杞柳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特征 |
4.1.1 不同栽植模式杞柳林生长状况 |
4.1.2 不同栽植模式杞柳林生物量 |
4.1.3 不同栽植模式下杞柳林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及 PH、EC 值 |
4.1.4 不同栽植模式下杞柳林的土壤养分状况 |
4.1.5 不同栽植模式下杞柳林地土壤主要养分相关关系 |
4.1.6 杞柳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 |
4.2 不同经营代次杞柳原料林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特征 |
4.2.1 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 |
4.2.2 土壤养分特征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栽植模式对杞柳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
4.3.2 不同经营代次对杞柳原料林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
5 施肥对杞柳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5.1 施肥对杞柳生长的影响 |
5.1.1 不同施肥处理对杞柳基径和条高的影响 |
5.1.2 施肥对杞柳生物量的影响 |
5.2 施肥对杞柳光合特性的影响 |
5.2.1 施肥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
5.2.2 不同施肥处理下杞柳的叶面积、比叶重及叶绿素含量特征 |
5.2.3 生长及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 养分元素在杞柳中的累积特征 |
5.3.1 不同施肥处理杞柳叶片、茎杆和根的养分含量 |
5.3.2 杞柳叶片、茎杆、根及根蔸养分元素的累积与分布规律 |
5.4 不同施肥处理对杞柳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5.4.1 施肥对杞柳土壤氨态氮的影响 |
5.4.2 施肥对杞柳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
5.4.3 施肥对杞柳土壤速效磷的影响 |
5.5 结论与讨论 |
5.5.1 施肥对杞柳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
5.5.2 施肥对杞柳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
5.5.3 不同施肥处理对杞柳地上和地下部分养分含量和贮量的影响 |
5.5.4 施肥对杞柳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6 淹水胁迫对杞柳生长及其光合生理生态的影响 |
6.1 淹水过程中杞柳形态特征的变化 |
6.2 淹水过程中杞柳的生长状况及生物量 |
6.2.1 淹水过程中杞柳基径、条高的变化 |
6.2.2 淹水前后杞柳各部分生物量分配特征 |
6.3 淹水过程中杞柳光合生理生态特征 |
6.3.1 淹水过程中杞柳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 |
6.3.2 淹水过程中杞柳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6.3.3 淹水过程中叶绿素荧光的变化特征 |
6.4 结论与讨论 |
6.4.1 淹水胁迫对杞柳形态和生长的影响 |
6.4.2 淹水胁迫对杞柳光合的影响 |
6.4.3 淹水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6.4.4 淹水胁迫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7 杞柳原料林土壤碳储量及碳通量 |
7.1 杞柳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 |
7.1.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 |
7.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分析 |
7.2 杞柳林土壤活性碳氮分布特征 |
7.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DOC、DON 的含量与分布 |
7.2.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DOC 含量季节动态 |
7.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DON 含量季节动态 |
7.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MBC、MBN 的分布特征 |
7.2.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MBC 含量季节变化 |
7.2.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 MBN 含量季节变化 |
7.2.7 土壤活性碳氮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
7.3 杞柳林土壤呼吸特点及影响因素 |
7.3.1 土壤呼吸日变化及季节动态 |
7.3.2 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7.4 结论与讨论 |
7.4.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杞柳林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
7.4.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碳氮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7.4.3 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特征 |
7.4.4 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
8 小结 |
8.1 不同栽植模式及经营代次对杞柳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
8.2 施肥对杞柳生长、光合以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
8.3 施肥对杞柳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8.4 淹水胁迫对杞柳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
8.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杞柳林土壤碳储量及活性碳氮的影响 |
8.6 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呼吸特征及影响因素 |
8.7 研究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杞柳栽培与环境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扶贫战略下菏泽传统手工艺编织产品的设计开发研究[D]. 成鲁盼.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2]共享模式下的乡村旅游民宿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沛县安庄渔村为例[D]. 马婷婷.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干旱胁迫对七种柳树生长及生理的影响[D]. 鱼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4]临沂杞柳编织制品的艺术特征及制作工艺探析[D]. 盛维娜.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5]8种柳属植物微体快繁关键技术的研究[D]. 崔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2)
- [6]偏离与博弈:非遗《公约》的地方性实践 ——以汾阳市非遗保护现状为例[D]. 程文娟. 辽宁大学, 2017(03)
- [7]三种柳树对重金属镉胁迫的生长和生理响应[D]. 罗玉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8]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运行机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葛晓军. 石河子大学, 2016(05)
- [9]柳树对重金属铅、镉响应的基因型差异及其耐性机制研究[D]. 王树凤. 浙江大学, 2015(10)
- [10]沿淮杞柳原料林高效栽培生理生态的研究[D]. 赵竑绯.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