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羰基化合成丙二酸二乙酯

催化羰基化合成丙二酸二乙酯

一、催化羰基化合成丙二酸二乙酯(论文文献综述)

高燕珊[1](2021)在《吡咯并[1,2-a]吲哚骨架的催化不对称构建及布洛芬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吡咯并[1,2-a]吲哚骨架存在于众多天然产物以及药物分子中,因此对该类骨架的不对称构建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金属与有机小分子协同催化逐渐成为有机合成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第一部分工作主要围绕金属铱和氮杂卡宾协同催化的2-吲哚烯丙基碳酸酯与环丙烷甲醛之间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以中等至良好的收率以及优异的立体选择性构建了具有两个连续手性中心的吡咯并[1,2-a]吲哚骨架,为该类骨架的高效不对称构建提供新策略与新思路。布洛芬是一种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非甾体抗炎药,其优势在于疗效好且副作用小,被全世界广泛应用。本文第二部分工作首先对布洛芬现有合成路线进行归纳总结,并设计出了一条全新的合成路线。该路线以1-溴-4-异丁基苯和丙二酸二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铜催化发生偶联反应得到关键中间体,随后经甲基化以及脱羧水解反应即可得到终产物布洛芬,总收率为36%。通过对新路线关键步骤的条件筛选及优化为后续中试放大奠定了基础。

张东旭[2](2020)在《用不对称催化反应合成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性是自然界和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手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手性化合物合成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生物制药的热点问题,而不对称催化反应则是制备手性化合物最经济、高效和绿色的方法。本论文选取了三种可用于构建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分子中手性中心的不对称催化反应展开研究,它们分别是: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还原反应以及非环状芳基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并将此类反应应用于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的合成,考察了部分化合物的抗氧化生物活性。α-羟基羧酸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化学结构,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和药物之中,其中芳基乳酸类化合物是一类可用于合成活性天然产物和手性药物的重要中间体。我们首次成功开发了一种以Ru Cl(p-cymene)(Ts-DPEN)为催化剂,以甲醇为溶剂,以三乙胺和甲酸为氢源通过不对称氢转移反应合成芳基乳酸类化合物的化学催化体系。底物拓展发现通过该催化体系可高效(99%)、高对映选择性(最高94%ee)获得芳基乳酸类化合物,对于杂环取代的乳酸类化合物的制备也能够保持高效(99%)和高对映选择性(最高92%ee)。我们还将该不对称催化反应体系应用到了丹参素的合成中,建立了一种用不对称氢转移反应合成光学纯丹参素及其衍生物的新方法。利用该路线合成了3种丹参素的衍生物,以丹参素作为对照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下3种丹参素衍生物在t-BHP诱导的细胞损伤中都能减少细胞中ROS和MDA的含量,表现出抗氧化作用,并且该抗氧化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其中化合物187q的抗氧化活性与丹参素最为接近。最后我们研究不对称氢转移反应的原理,确定了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还原是底物分子通过在碱性条件下先发生烯醇式与酮式的互变异构,酮式分子再与催化剂相互作用发生不对称氢转移反应,从而完成还原过程生成α-羟基取代的羧酸化合物。手性胺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在许多活性天然产物和手性药物中,是合成多种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我们成功将一类新型的含有轴手性联萘砌块的手性P,P-配体用于铱催化的非环状N-芳基亚胺的不对称氢化反应中。通过与经典的同类型Josiphos配体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对映选择性与配体磷原子上连接的基团有关,联萘的轴手性在不对称诱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铱催化的非环状芳族N-芳基亚胺的不对称加氢反应中,经过筛选和条件优化,确定以L2作为优势配体,[Ir(COD)Cl]2为金属前体,在TFA和TBAI存在下,在50℃和50 atm H2的甲苯中的反应条件是最佳的反应条件。该催化体系可应用于多种非环状亚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以获得相应的手性胺,具有优异的对映选择性(最高可达>99%ee)。我们将该催化体系应用于制备钙敏感受体调节剂的关键手性中间体的合成,实验结果表明,在上述催化体系下可以克级规模进行高效及高对映选择性的合成非环状手性芳基胺中间体。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可用于构建多种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中的手性中心,我们通过设计合成了一类结构新颖的基于二茂铁骨架的新型的亚胺手性N,P-配体(共10种),结构经NMR和HRMS确认。探讨了它们的钯配合物催化剂在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效果。确定了室温下,以2 mol%[Pd(C3H5)Cl]2与5 mol%手性配体配合物为催化剂,干燥甲苯为反应溶剂,以K2CO3为添加剂的最优反应条件。在该反应条件下,在多种实例中获得高达99%的收率和优秀的立体选择性(最高达98%ee)。通过反应机理研究,我们发现这类手性N,P-配体磷原子上的取代基和亚胺上的取代基之间的空间作用决定了配体的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其中配体L12、L14和L15具有优秀的立体选择性,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还会对这类配体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期望能够在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的合成中获得实际应用。通过发展三种可用于手性药物和天然产物合成的不对称催化体系,将优秀的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结果应用于丹参素及衍生物,钙敏感受体调节剂的合成,并对获得的丹参素衍生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拓展了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获得途径,为活性天然产物及手性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支持。

李青瑞[3](2020)在《可见光诱导C(sp2)-P和C(sp2)-C(sp3)键的构建》文中指出随着原子经济性和环境保护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可见光催化在有机合成领域被广泛用于构建C-C键和C-X(X=O,P,S)键。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可见光催化的香豆素类衍生物的合成。具体内容如下:1.可见光诱导的高区域选择性香豆素膦酰化反应及其机理的研究在绿色LED照射下,以香豆素类化合物和二芳基氧化膦为底物,实现了通过EY/BPO参与的高效区域选择性交叉脱氢偶联(Cross-Dehydrogenative-Coupling,CDC)反应。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所涉底物均能以中等到良好的收率转化为相应膦酰化香豆素衍生物。通过光学性质测定以及对照实验分析,该反应可能经历了单电子转移交叉脱氢偶联的自由基机理(Scheme 1)。2.可见光诱导的双取代膦氧化物和炔酯的5-exo加成/环化反应及机理的研究在可见光照射下,以二苯基膦氧化物和丙炔酸芳基酯为反应物,通过无金属催化自由基参与的芳基炔酯5-exo加成/环化反应,合成了多种3-膦酰化香豆素类化合物。通过对照实验、循环伏安测定和荧光淬灭实验,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经历了自由基历程,反应中生成的3-膦酰化香豆素既是产物,同时还可以作为附加光敏剂进一步参与体系的催化循环过程(Scheme 2)。3.可见光诱导的芳基炔酯和溴代丙二酸二乙酯环化合成茚并香豆素的简便方法以芳基炔酯和溴代丙二酸二乙酯为反应底物,发展了一种在蓝色LED照射下的多米诺环化合成茚并吡喃酮(茚并香豆素)的简单方法。在优化条件下,以中等到高的产率获得了一系列的茚并香豆素化合物,所获得的茚并香豆素可作为附加光敏剂进一步促进该反应的进行。结合ESI-MS分析、循环伏安、荧光淬灭实验和对照实验的结果,发现3-丙二酸二乙酯-4-芳基香豆素(5)是该反应中至关重要的中间体,反应经历了电子和能量转移的自由基历程(Scheme3)。

张露露[4](2020)在《三价铑催化二茂铁基酰胺与重氮化合物C-H键烷基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二茂铁及其衍生物具有特殊的“三明治”夹心式结构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材料科学以及不对称催化等领域。官能化二茂铁衍生物的经典合成方法主要是通过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随后将生成的酰基二茂铁进行官能团转化;以及通过使用烷基锂试剂锂化形成二茂铁锂,然后与亲电试剂偶联合成官能化二茂铁化合物。这些方法条件苛刻、且与许多官能团不能兼容。过渡金属催化碳氢键活化方法条件温和、底物范围广,在探索新型高效二茂铁衍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对过渡金属铑催化以酰胺为弱导向基团二茂铁C–H键的烷基化反应进行研究。以重氮化合物为烷基化试剂,通过亲电金属化形成金属铑卡宾,然后迁移插入和质子化方式获得一系列1,2-二取代二茂铁烷基化产物。实验考察了催化剂、碱、银盐、溶剂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经过傅克酰基化反应合成了N,N-二乙基二茂铁酰胺1a和N,N-二甲基二茂铁酰胺1b;以二茂铁甲酸为初始原料,经过酰氯化反应得到二茂铁甲酰氯,再经过取代反应合成了不同取代基的二茂铁基酰胺化合物1c-1h和1j-1t。另外以N,N-二乙基二茂铁酰胺为原料,经过傅克酰基化反应、Wittig反应、还原反应合成了N,N-二乙基-1-[(1’-异丙基)二茂铁基]酰胺1i。以N,N-二乙基二茂铁酰胺和重氮丙二酸二甲酯为反应底物,通过探究催化剂、碱、溶剂、银盐和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以5 mol%的[Cp*RhCl2]2为催化剂,20 mol%的KOAc为碱,20 mol%的AgNTf2为银盐添加物,无水1,2-二氯乙烷为反应溶剂,100?C的反应温度下反应12小时,以83%的反应收率得到单取代的烷基化产物3a。通过对不同取代基的二茂铁酰胺底物的适用范围进行探究,研究发现,酰胺的R1和R2为相同取代基和不同取代基时,都能以中等至较好的收率得到相应的烷基化产物。受空间位阻的影响,当R1和R2为异丙基取代基时,产物3c的收率与产物3a、3b相比有所降低。环状取代基的二茂铁酰胺,以中等的收率获得相应的产物但环数增大反应收率相对降低;带有杂原子的环状酰胺与反应条件相兼容,以中等的收率得到相应的产物;对于底物N,N-二乙基-1-[(1’-异丙基)二茂铁基]酰胺,也与反应条件相兼容。通过对不同的重氮化合物的底物适用范围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除双(苯磺酰基)重氮甲烷之外,对R1和R2为相同的酯基取代的重氮化合物对反应条件兼容,当R1和R2为不同取代基的重氮化合物时,以重氮丙二酸叔丁基甲酯为反应底物时表现出较好的反应效果。通过放大反应研究以及产物的衍生化,得到了二茂铁二醇化合物。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高分辨质谱、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以及熔点对所得的新化合物进行表征,并通过化合物3n和4c的单晶衍射结果进一步确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通过H/D置换反应和两组对照反应的机理研究表明,酰胺作为导向基团具有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本文通过对三价铑催化二茂铁基酰胺与重氮化合物C–H键烷基化反应的研究,实现了以酰胺为弱导向基团的二茂铁C–H键烷基化反应。该催化体系的官能团耐受性较好,底物的普适性较高,以中等至较好的收率得到相应的烷基化产物。该方法为进一步开发二茂铁一系列新颖结构和应用提供了更多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应用和理论意义。

万亚荔[5](2020)在《功能化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CO、CO2催化转化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有机多孔聚合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有机多孔材料,其优异的结构可设计性、大的比表面积等诸多优良特性,为开发新型多相催化剂提供了新机遇。膦配体及季膦盐在羰基合成的具有重要应用,因此,探索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催化剂在CO和CO2参与的羰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围绕功能化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CO、CO2催化转化中的应用,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有机多孔聚膦配体为载体(POP-Ph3P),负载醋酸钯制备了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负载钯配合物催化剂(Pd@POP-Ph3P)。考察了Pd@POP-Ph3P在卤代芳烃羰基化Suzuki偶联反应和烷氧基羰基化反应中的活性。结果表明,在较低的CO压力下,Pd@POP-Ph3P在两类反应中均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其活性高于均相Pd Cl2(PPh3)2催化剂。此外,Pd@POP-Ph3P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良好的循环使用性能,至少可以重复使用5次。Pd@POP-Ph3P优异的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可能是由于其高的配体浓度和多级孔结构,高配体浓度提供了丰富的配位位点,而多级孔结构则有利于钯的高分散和反应分子的扩散。2)基于金属纳米粒子的小尺寸效应及其优异的催化活性,以有机多孔聚膦配体为载体(POP-Ph3P),制备了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负载纳米Pd催化剂(Pd NPs@POP-Ph3P)。研究考察了Pd NPs@POP-Ph3P在氯乙酸酯羰基化反应合成丙二酸酯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Pd NPs@POP-Ph3P在氯乙酸酯的羰基化反应中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循环使用性能,氯乙酸乙酯的转化率可达97.7%,丙二酸酯的收率可达94.9%。此外,Pd NPs@POP-Ph3P在α-氯酮的烷氧羰基化中也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3)采用CO2作为C1资源替代CO合成含羰基化合物,对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研究进一步以有机多孔聚膦配体(POP-Ph3P)为前驱体,通过季膦化反应制备了双羟基功能化有机多孔聚季膦盐(PQPBr-2OH)。表征分析结果表明PQPBr-2OH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多级的孔分布和高的活性位点浓度。在无溶剂及金属添加剂的条件下,PQPBr-2OH在CO2与环氧化合物环加成反应中显示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底物转化率和选择性可达99%以上。对照实验表明,PQPBr-2OH的双羟基功能化结构对其催化活性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此外,PQPBr-2OH还具有优异的稳定性和循环使用性能,可以重复使用至少10次,而活性仅略有降低。

薛晓丽[6](2020)在《木耳菌糠的组成特征及氧化解聚》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由此产生的菌糠年产高达2000万t,但菌糠的有效利用长久以来未得到解决。含水率高、重金属含量高和极易滋生霉菌等缺点严重阻碍了菌糠的开发利用。如能作为化工原料获取高附加值含氧化学品(OCs)具有较大应用前景。而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组成结构是菌糠高效利用的重点,探索温和条件下菌糠中一些化学键断裂选择性生成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是实现其高附加值利用的关键。本文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及过氧化氢/乙酸酐(AHPO/AAH)温和氧化组合的两步降解法,借助多种精密分析仪器深入研究了木耳菌糠(SAAS)中有机质的分子组成结构;利用相关模型化合物、标准品及SAAS超临界萃余物(ERSAAS)研究了SAAS温和氧化降解机理及历程;尝试了以聚酰胺为填料的氧化可溶部分(SPs)的柱层析分离,探索从菌糠中获取OCs的可行性方法。本文对SAAS配方材料——柞木屑(OWSD)和麦麸(WB)也进行了萃取和氧化解聚组合的两步降解法,希望通过比对更充分了解SAAS的组成结构。运用FTIR、XRPES和SEM测试技术直接表征了三个样品,获取了样品中有机质官能团组成、表面元素形态和显微组织性貌等信息。结果表明样品中都含有羟基、甲基(亚甲基)、O-糖苷键和羰基等官能团,表面的O和S主要以C–O-、C-OH、C=O、氨基氮、胺基氮和吡咯等形态存在。采用的二步降解法可将SAAS、OWSD和WB中的有机质几乎全部转化为可溶有机小分子。高渗透性的超临界CO2流体夹带着石油醚(30–60 oC)、二硫化碳、甲醇、丙酮和等体积丙酮/二硫化碳混合溶剂渗入至生物质的内部,高效地将样品中游离的和以弱非共价键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析出,多种具有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结构特点的酚、苯甲醛、呋喃酮、吡喃酮、芳酸、糖和糖苷类化合物析出。总萃取率分别为12.3%、15.6%和19.8%,甲醇辅助下的萃取率最高。AHPO/AAH温和氧化能够破坏生物质中-C-O-桥键,更易作用于芳碳破坏芳环,SAAS、OWSD和WB萃余物的总降解率分别为89.1%、79.7%和81.5%,降解主要发生在第一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萃取物和SPs中共检测到657种化合物,分为烷烃、烯烃、芳烃、醇类、酚类、醛类、酮类、酯类、羧酸类、糖和糖苷类(M&Gs)、含氮类有机化合物、含硫类有机化合物和呋喃类化合物。萃取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正构烷烃、醇和酯。N和S分别以多种形态存在。SPs中主要组分为羧酸,还有少量的醇、酮和M&Gs。通过详细分析萃取物和SPs中化合物的组成分布,并结合FTIR和XRPES的分析,推测SAAS组成结构中含有丰富的C15-C38的烷烃、C16-C25的脂肪醇、烷酸酯和少量的带3-4个苯环的芳烃、酚、醛、酮、羧酸等游离态组分以及由D-核糖、鼠李糖、葡萄糖、果糖、塔罗糖和甘露糖等糖元组成半纤维素和具有较多愈创木基和紫丁香基及2-4个亚甲基连接的苯环结构组成的木质素以及由β-D吡喃葡萄糖组成的纤维素构成的骨架结构。通过分析模型化合物的AHPO/AAH氧化降解产物可知,该氧化剂可有效导致D-木糖糖单体开环并断裂;能破坏愈创木酚芳环结构,甚至可破坏菲和荧蒽的稠环,最终得到小分子羧酸。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标准品的AHPO/AAH氧化降解率分别为8.3%、98.6%和82.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都经历醚键断裂、单糖开环、断裂或重新成环,生成醇、呋喃酮、吡喃酮和脂肪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纤维素降解会发生低聚糖直接开环、断裂和重排等反应,生成碳原子数C7-C12的脂肪酸。AHPO/AAH可选择性降解木质素的芳环,不仅获得来自芳环侧链的一元脂肪酸,还能获得芳环间-(CH2)n-连接的二元脂肪酸和三元脂肪酸,甚至能够氧化苯环结构,进而生成一系列芳酸化合物。根据不同时间段取出的氧化产物化合物分析可知,ERSAAS骨架结构依照侧链、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纤维素顺序依次降解,并在降解过程中伴有降解产物的分解、聚合和环化等反应。AHPO/AAH氧化降解生物质可得到较高收率的OCs,但OCs中包含的化合物组成复杂,相对含量低,故其后续的分离和纯化是从生物质中获取高附加值OCs的关键技术。采取聚酰胺为填料的柱层析分离技术,依次用石油醚、不同体积比的石油醚/二硫化碳、二硫化碳、不同体积比的二硫化碳/乙酸乙酯和乙酸乙酯作洗脱剂,对SAAS全组分进行了11级分离,共分离出“2-乙酰氧基-3-羟基丁二酸、核糖醇、酒石酸、2-甲基-2-丙烯酸-1,2-乙二基酯、丁二酸、乙酰氧基乙酸和二氢-2,5-呋喃二酮”等7种有机物纯品,进一步验证了生物质通过温和转化制备OCs的可行性。该论文有图137幅,表46个,参考文献248篇。

殷晓美[7](2020)在《过渡金属催化的苯酚选择性烷基化反应及其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酚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领域的重要的原材料,过渡金属催化剂和酚类化合物的结合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本论文分别研究了在同族的过渡金属催化剂Rh和Co的催化作用下,苯酚类化合物的邻位选择性烷基化反应,并在最优条件下拓展了反应底物,提出了反应的可能机理。具体的实验内容和结论如下:1.研究初期合成了20种苯氧基吡啶衍生物和6种重氮类化合物作为反应底物和烷基化试剂用于烷基化反应中。2.本文选用苯氧基吡啶及其衍生物为反应底物,以[Cp*Rh Cl2]2作为过渡金属催化剂,以重氮丙二酸二乙酯及其类似物为烷基化试剂,高选择性地在芳香环C2位发生烷基化反应。在该催化反应体系中,反应温度为70 oC,反应时间为2 h,催化剂[Cp*Rh Cl2]2的用量为反应底物物质的量的2.5%,Ag NTf2为氧化剂,其用量为催化剂添加量的4倍,乙醇为溶剂,中等到较高收率地得到一系列C2位烷基化产物,最高的分离产率为97%,并进行了初步的机理实验,提出了反应可能经历的过渡态。3.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了与过渡金属元素Rh同族的、价格低廉的Co作为催化剂进行的烷基化反应,在该反应中,我们使用[Cp*Co(CO)I2]作为催化剂,以苯氧基吡啶及其衍生物和α-羰基重氮类化合物分别为反应底物和烷基化试剂,高选择性地在芳香环的C2位进行烷基化反应并得到了82%的烷基化产物。该催化反应体系的最优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120 oC,反应时间为14 h,催化剂[Cp*Co(CO)I2]用量为反应底物物质的量的5%,Ag Sb F6为氧化剂,KOAc为添加剂,TFE为溶剂,反应在N2气氛下进行。

陈成龙[8](2020)在《一种新型8-O-4’新木脂素的全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脂素类化合物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的重要次级代谢产物,这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抗氧化等多种重要的生理活性。木脂素类化合物按照结构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经典木脂素类化合物和新木脂素类化合物,这两种化合物又分为多种不同的亚型木脂素。8-O-4′新木脂素类化合物是新木脂素中一种重要的分支。Mariamide A是从水飞蓟的种子中分离提取得到的一种8-O-4′新木脂素类化合物,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本论文主要对8-O-4′新木脂素mariamide A进行了首次全合成,以香草醛为起始原料,经九步反应完成了mariamide A的合成工作,关键反应主要包括碘催化的双键的溴化烷氧基化反应,亲核取代-消除反应和单酰基化反应。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定义、结构分类、分离提取、生物活性、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生源合成和8-O-4′新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综述。第二部分主要对8-O-4′新木脂素类化合物mariamide A的逆合成分析、合成路线的设计和具体的实验操作及相应化合物核磁数据谱图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三部分主要对实验路线中涉及的关键反应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如碘催化的双键溴化甲氧基化反应的设计与优化、亲核取代-消除反应的条件筛选、1,4-丁二胺的单酰基化反应的分析与说明等。

王丽萍[9](2019)在《藤黄属植物中B型PPAPs类天然产物合成及结构修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廉价易得的原料出发,发展一种新的简短、高效、实用的合成策略,建立具有普适性的方法学,快速完成双环[3.n.1]烷基三酮骨架的构建及B类PPAPs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同时结合课题组活性测试平台研究此类化合物构效关系,为寻找更优的抗肿瘤先导化合物及其结构简化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i HMDS或Me2Al SEt促进的串联Dieckmann环合反应及Sm Cl3催化的C-酰基化等关键反应分别构建双环[3.n.1]烷基三酮骨架及引入立体芳基酰基基团,8-10步完成B型天然产物oblongifolin A,oblongifolin D,guttiferone I,garcimultiflorones H,garcimultiflorones I,epi-clusianone及类似物regio-guttiferone I,epi-guttiferone O,regio-garcimultiflorones I的全合成。将合成的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以及双环[3.n.1]烷基三酮中间体在三种人源细胞上测试体外抑制癌细胞生长活性,以taxol为阳性对照实验。三种细胞株分别为He La(宫颈癌细胞株),SGC7901(胃癌细胞株),HCT116(结肠癌细胞株)。结果:通过方法学导向的全合成策略完成了六个B型PPAPs类天然产物(oblongifolin A,oblongifolin D,guttiferone I,garcimultiflorones H,garcimultiflorones I,epi-clusianone)的全合成工作,以及三个非天然PPAPs类似物regio-garcimultiflorone I,regio-guttiferone I和epi-guttiferone O的合成。合成过程中,在原位生成的Me2Al SEt促进下,通过新开发的串联Dieckmann环化高效地组装了双环[3.3.1]壬烷三酮核心骨架。该合成路线可以多样性变换C1-C3,C5和C7位取代基,大位阻香叶基也适用。在路易斯酸的条件下,我们也实现了最后一步大位阻芳基的C-酰基化反应。同时也完成了中间体(3R)-3-12a,(3R)-3-12b,(3R)-3-12b’的不对称合成,使此类天然产物的手性合成能快速高效地实现。此外,活性研究发现天然产物oblongifolin D,guttiferone I,garcimultiflorones H,garcimultiflorones I,epi-clusianone都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天然产物类似物regio-garcimultiflorone以及结构简化的2-49,2-59a,2-59a’也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而其他7,8-位没有取代的简单双环[3.n.1]烷基三酮对三个细胞株均没有活性。结论:我们通过8-10步高效简便地完成了6个B型PPAPs类天然产物产物的全合成。本论文中Li HMDS或Me2Al SEt促进的串联Dieckmann环合反应构建双环[3.n.1]烷基三酮骨架及Sm Cl3催化C-酰基化反应引入立体芳基酰基都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及创新性。同时通过对串联Dieckmann环化机理的研究,发现反应生成了8元环中间体,然后经过跨环的Dieckmann缩合反应顺利构建了双环[3.3.1]壬烷三酮骨架。该合成方法较好地展示了模块化引入侧链(取代基多样性)并构建双环[3.3.1]壬烷三酮的优势和高效性,这些策略能普遍适用于B型PPAPs类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特别是针对具有较大空间位阻的香叶基的PPAPs也同样适用。同时通过对癌细胞抑制活性的生物学评价,得到了较为完整的构效关系(SARs)数据,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潜在的结构简化的抗肿瘤药物,这有助于进一步的优化研究。

孙文喜[10](2019)在《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合成环丙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兼具Lewis酸性和Bronsted碱性。其己被发现是邻二羰基化合物和亚磷酸酯发生phospha-Aldol-Brook重排反应的有效催化剂。在此基础上,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的一锅化合成环丙烷衍生物的反应,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研究了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Me3Si)2N]3Ln(μ-Cl)Li(THF)3催化的α-羰基酯、亚磷酸酯以及a,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一锅化串联反应,以中等到高的收率制备得到邻二羰基取代环丙烷化合物。反应具有立体选择性,连接于环丙烷上的两个羰基为顺式构型。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显现出的高活性应该是其Lewis酸性和Bronsted碱性协同作用的结果。反应可能经四步的Pudovik反应、phospha-Brook重排、Michael加成和分子内亲核取代机理进行。2.研究了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Me3Si)2N]3Ln(μ-Cl)Li(THF)3催化的α-羰基酯、亚磷酸酯以及2-芳亚甲基-1,3-茚满二酮的一锅化串联反应,以中等到高的收率制备得到螺[环丙烷-1,2’-茚]-1’,3’-二酮。反应具有立体选择性,连接于环丙烷上的两个芳基为反式构型。3.探索了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Me3Si)2N]3Yb(μ-Cl)Li(THF)3催化的1-乙基螺[吲哚-3,2’-环氧乙烷]-2-酮与亚磷酸酯的反应,意外得到3-吲哚官能化的膦酸酯产物并对反应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

二、催化羰基化合成丙二酸二乙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催化羰基化合成丙二酸二乙酯(论文提纲范文)

(1)吡咯并[1,2-a]吲哚骨架的催化不对称构建及布洛芬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手性吡咯并[1,2-a]吲哚化合物的应用价值及合成方法概述
    1.1 手性吡咯并[1,2-a]吲哚化合物的应用价值
    1.2 手性吡咯并[1,2-a]吲哚化合物的合成方法概述
        1.2.1 从吲哚衍生物出发分子内环化构建手性吡咯并[1,2-a]吲哚骨架
        1.2.2 从吲哚衍生物出发通过分子间环加成反应构建手性吡咯并[1,2-a]吲哚骨架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金属铱和氮杂卡宾协同催化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合成手性吡咯并[1,2-a]吲哚类化合物
    2.1 研究背景
        2.1.1 金属铱和有机小分子协同催化研究
        2.1.2 氮杂卡宾和金属协同催化研究
    2.2 课题的提出
    2.3 金属铱和氮杂卡宾协同催化的不对称[3+2]环加成反应合成手性吡咯并[1,2-a]吲哚类化合物的研究
        2.3.1 反应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2.3.1.1 碱及溶剂的筛选
        2.3.1.2 氮杂卡宾及碱当量的筛选
        2.3.2 反应的普适性研究
        2.3.3 产物绝对构型的确认以及反应机理的推测
        2.3.4 反应立体发散合成
        2.3.5 反应应用性探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布洛芬的合成研究
    3.1 布洛芬的来源及简介
    3.2 布洛芬的合成工艺路线及评价
        3.2.1 经典合成方法概述
        3.2.2 近年来新合成方法
    3.3 布洛芬的合成路线设计
    3.4 布洛芬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条件筛选及优化
        3.4.1 铜盐及铜配体的筛选
        3.4.2 碱的种类及溶剂的筛选
        3.4.3 催化剂当量的筛选
    3.5 其他芳基丙酸类药物的关键中间体的合成
    3.6 布洛芬的合成
    3.7 本章小结与展望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新化合物数据一览表
附录二 部分新化合物NMR和HPLC谱图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用不对称催化反应合成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手性药物合成方法的概述
        1.1.1 外消旋体拆分法
        1.1.2 化学计量不对称合成法
        1.1.3 催化不对称合成法
    1.2 不对称催化反应构建药物分子中的手性C-C键
        1.2.1 C=C双键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1.2.2 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
        1.2.3 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
        1.2.4 不对称烷基化/芳基化反应
    1.3 不对称催化反应构建药物分子中的手性C-O键
        1.3.1 C=O双键的不对称还原反应
        1.3.2 酮或醛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1.3.3 不对称双羟基化反应
    1.4 不对称催化反应构建药物分子中的手性C-N键
        1.4.1 亚胺及烯胺的不对称催化氢化
        1.4.2 亚胺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
        1.4.3 亚胺的不对称加成反应
第二章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的不对称氢转移反应及丹参素类药物合成
    2.1 背景介绍
    2.2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类化合物不对称还原催化体系的建立
        2.2.1 催化剂的选择
        2.2.2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底物的制备
        2.2.3 不对称催化氢转移反应催化条件的筛选
        2.2.4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底物的拓展
    2.3 合成丹参素及其衍生物的新方法
        2.3.1 文献回顾
        2.3.2 合成丹参素及其衍生物的新方法
    2.4 丹参素衍生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2.4.1 细胞培养及分组给药
        2.4.2 细胞内ROS含量检测
        2.4.3 细胞内MDA含量检测
    2.5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氢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2.6 本章小结
    2.7 实验方法
        2.7.1 仪器设备
        2.7.2 化学试剂
        2.7.3 溶剂处理
        2.7.4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底物的合成
        2.7.5 α-羟基-α,β-不饱和羧酸底物的不对称催化氢转移反应
第三章 非环状N-芳基亚胺的不对称氢化反应和手性钙敏感受体调节剂的合成
    3.1 背景介绍
    3.2 非环状N-芳基亚胺的不对称氢化体系的建立
        3.2.1 催化剂的选择
        3.2.2 手性配体的合成
        3.2.3 手性配体的筛选
        3.2.4 催化条件的筛选
        3.2.5 底物的拓展
    3.3 手性钙敏感受体调节剂的不对称合成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方法
        3.5.1 仪器设备
        3.5.2 化学试剂
        3.5.3 溶剂处理
        3.5.4 手性配体的制备
        3.5.5 亚胺底物的制备
        3.5.6 亚胺底物的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
第四章 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4.1 研究背景
    4.2 手性配体的设计及合成
        4.2.1 手性配体的设计
        4.2.2 手性N,P配体L6-L11的合成
    4.3 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4.3.1 手性配体的筛选
        4.3.2 过渡金属前体的筛选
        4.3.3 过渡金属前体与配体的比例的筛选
        4.3.4 反应溶剂的筛选
        4.3.5 添加剂的筛选
        4.3.6 反应温度的筛选
        4.3.7 反应底物的拓展
    4.4 催化反应机理
    4.5 阶段小结
    4.6 新型配体L12-L15催化烯丙基烷基化反应性能的考察
        4.6.1 配体L12-L15的设计与合成
        4.6.2 配体的筛选
        4.6.3 反应底物的拓展
    4.7 本章小结
    4.8 实验方法
        4.8.1 仪器设备
        4.8.2 化学试剂
        4.8.3 溶剂处理
        4.8.4 配体的合成
        4.8.5 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性
    5.1 结论
    5.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可见光诱导C(sp2)-P和C(sp2)-C(sp3)键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膦自由基(P·)参与的可见光反应
        1.2.1 与炔烃C(sp)加成生成C(sp~2)/C(sp~3)-P的反应
        1.2.2 与烯烃C(sp~2)生成C(sp~3)-P的反应
        1.2.3 与芳杂环C(sp~2)的反应
        1.2.4 与烷烃C(sp~3)生成C(sp~3)/C(sp~2)-P的反应
        1.2.5 与杂原子基团的反应
    1.3 烷基自由基(R·)参与的可见光反应:
        1.3.1 与炔烃或氰基C(sp)生成C(sp)-R的反应
        1.3.2 与炔烃、氰基、联烯C(sp)加成生成C(sp~2)-R/C(sp~2)=R的反应
        1.3.3 与羰基C(sp~2)的反应
        1.3.4 与烯烃、亚胺C(sp~2)生成C(sp~2)-R的反应
        1.3.5 与烯烃、亚胺C(sp~2)生成C(sp~3)-R的反应
        1.3.6 与芳杂环C(sp~2)的反应
        1.3.7 与烷烃C(sp~3)的反应
        1.3.8 与杂原子基团(如X、N(H)、O(H)、B、S)的反应
        1.3.9 其他反应
        1.3.9.1 氧化反应
        1.3.9.2 还原反应
    1.4 课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可见光诱导的高区域选择性香豆素膦酰化反应及其机理的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2 底物拓展
        2.2.3 机理的探索
        2.2.4 机理提出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与试剂
        2.3.2 可见光催化香豆素类化合物膦氧化反应的一般过程
        2.3.3 产物鉴定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可见光诱导的双取代膦氧化物对炔酯的5-exo加成/环化反应及机理的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2 底物拓展
        3.2.3 机理的探索
        3.2.4 机理提出
    3.3 实验部分
        3.3.1 仪器与试剂
        3.3.2 反应的一般过程
        3.3.2.1 3-苯基丙炔酸芳基酯的制备过程
        3.3.2.2 3-二苯基膦酰基-4-苯基香豆素衍生物的制备过程
        3.3.2.3 同位素标记实验的反应过程
        3.3.3 产物鉴定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诱导的芳基炔酯和溴代丙二酸二乙酯环化合成茚并香豆素的简便方法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2 底物拓展
        4.2.3 机理的探索
        4.2.4 机理提出
        4.2.5 茚并香豆素6的光学性质测定
    4.3 实验部分
        4.3.1 仪器与试剂
        4.3.2 反应的一般过程
        4.3.2.1 3-芳基丙炔酸芳基酯的制备过程
        4.3.2.2 茚并香豆素的制备过程
        4.3.2.3 同位素标记实验的反应过程
        4.3.3 产物鉴定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主要缩写对照表
附图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三价铑催化二茂铁基酰胺与重氮化合物C-H键烷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过渡金属钯催化二茂铁C-H键官能化反应
    1.3 第九族过渡金属催化二茂铁C-H键官能化反应
        1.3.1 过渡金属钴催化二茂铁C-H键官能化反应
        1.3.2 过渡金属铑催化二茂铁C-H键官能化反应
        1.3.3 过渡金属铱催化二茂铁C-H键官能化反应
    1.4 金属卡宾迁移插入C-H键官能化反应
        1.4.1 金属卡宾插入芳烃衍生物的C-H键官能化反应
        1.4.2 金属卡宾插入二茂铁衍生物的C-H键官能化反应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主要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Cp*RhCl_2]_2的合成
        2.2.2 底物二茂铁基酰胺1a,1b的合成
        2.2.3 底物二茂铁基酰胺1c-1q的合成
        2.2.3.1 二茂铁基酰胺1c-1h和1j-1q的合成
        2.2.3.2 化合物1i的合成
        2.2.3.3 新化合物的数据表征
        2.2.4 N-甲氧基二茂铁基酰胺1r的合成
        2.2.5 N,O-二甲基二茂铁基酰胺1s的合成
        2.2.6 N-叔丁基二茂铁基酰胺1t的合成
        2.2.7 重氮化合物的合成
        2.2.7.1 对甲苯磺酰叠氮的合成
        2.2.7.2 重氮化合物2a-2j的合成(以2a为例)
        2.2.8 三价铑催化二茂铁基酰胺与重氮化合物的烷基化反应
        2.2.8.1 烷基化产物的合成(以3a为例)
        2.2.8.2 化合物4b的合成(2.5mol%催化剂负载)
        2.2.8.3 化合物4j和4k的合成
        2.2.9 克级规模实验
        2.2.10 产物衍生化
        2.2.11 H/D交换反应
        2.2.12 对照反应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1.1 催化剂的筛选
        3.1.2 碱的类型及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1.3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1.4 银盐对反应的影响
        3.1.5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2 二茂铁基酰胺的底物适用性
        3.2.1 R~1和R~2为相同取代基的开环二茂铁基酰胺
        3.2.2 R~1和R~2为不同取代基的开环二茂铁基酰胺
        3.2.3 环状取代基的二茂铁基酰胺
    3.3 重氮化合物的底物适用性
        3.3.1 R~1和R~2为相同取代基的重氮化合物
        3.3.2 R~1和R~2为不同取代基的重氮化合物
    3.4 化合物3n和4c的单晶结构
    3.5 导向基对反应的影响
    3.6 反应放大研究
    3.7 反应机理的探究
        3.7.1 H/D置换反应以及对照反应
        3.7.2 反应机理的探讨
    3.8 实验结果及数据
    3.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功能化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CO、CO2催化转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多孔材料简介
    1.2 有机多孔催化材料的制备
    1.3 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及其在催化转化中的应用
    1.4 基于一氧化碳参与的钯催化有机卤代物羰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5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状碳酸酯的研究进展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7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负载钯配合物催化剂及其催化卤代芳烃羰基化反应性能
    2.1 引言
    2.2 制备及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负载纳米钯催化剂及其催化氯乙酸酯羰基化反应性能
    3.1 引言
    3.2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功能多孔离子聚合物及其催化CO2与环氧化合物合成环状碳酸酯反应性能
    4.1 引言
    4.2 制备方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木耳菌糠的组成特征及氧化解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结构研究概况
    1.3 生物质转化
    1.4 有机质氧化研究进展
    1.5 分离与分析检测技术在生物质中的应用
    1.6 木耳菌糠的利用现状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设备和试剂
    2.2 样品制备
    2.3 实验步骤
    2.4 表征方法
3 固体样品的直接表征
    3.1 FTIR分析
    3.2 XRPES分析
    3.3 SEM图像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超临界CO_2流体逐级萃取
    4.1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条件的优化
    4.2 有机溶剂辅助下超临界CO_2流体逐级萃取
    4.3 本章小结
5 萃余物的逐级氧化解聚
    5.1 萃余物过氧化氢/乙酸酐氧化解聚条件的优化
    5.2 氧化产物萃取溶剂的考察
    5.3 萃余物的逐级氧化
    5.4 木耳菌糠的组成结构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木耳菌糠的过氧化氢/乙酸酐氧化解聚机理考察
    6.1 模型化合物的氧化解聚
    6.2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氧化解聚
    6.3 木耳菌糠萃余物不同时间取样分析考察氧化历程
    6.4 本章小结
7 木耳菌糠过氧化氢/乙酸酐氧化解聚及产物柱层析分离
    7.1 响应面法优化氧化条件
    7.2 氧化产物的柱层析分离
    7.3 石油醚洗脱物的柱层析分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过渡金属催化的苯酚选择性烷基化反应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过渡金属催化官能化反应
        1.1.1 Rh催化作用的官能化反应
        1.1.2 Co催化作用的官能化反应
    1.2 苯酚及其衍生物的官能化反应
        1.2.1 苯酚及其衍生物的芳基化反应
        1.2.2 苯酚及其衍生物的烯基化反应
        1.2.3 苯酚及其衍生物的胺基化反应
        1.2.4 苯酚及其衍生物的氯化反应
        1.2.5 苯酚及其衍生物的烷基化反应
    1.3 选题思路
第二章 苯氧基吡啶类及重氮类化合物的合成
    2.1 反应底物的合成
    2.2 实验药品、仪器及处理方法
        2.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2 催化反应实验操作流程
        2.2.3 催化剂的合成
第三章 过渡金属催化苯酚类化合物的邻位选择性烷基化反应
    3.1 引言
    3.2 Rh催化作用的苯酚类化合物烷基化反应的底物拓展
        3.2.1 反应底物的探究
        3.2.2 烷基化试剂的探究
        3.2.3 反应机理的探究
    3.3 Co催化作用的苯酚类化合物的烷基化反应
        3.3.1 前期反应条件的筛选
        3.3.2 添加剂的优化
        3.3.3 氧化剂和溶剂的优化
        3.3.4 反应温度的优化
        3.3.5 反应底物的探究
        3.3.6 烷基化试剂的探究
        3.3.7 反应机理的提出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烷基化产物的结构表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一种新型8-O-4’新木脂素的全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木脂素的概述
    1.3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定义
    1.4 木脂素的结构分类
        1.4.1 经典木脂素类化合物
        1.4.2 新木脂素类化合物
    1.5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分离提取与结构鉴定
    1.6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6.1 抗肿瘤活性
        1.6.2 抗炎活性
        1.6.3 抗氧化活性
        1.6.4 抗菌活性
        1.6.5 抗病毒活性
        1.6.6 免疫抑制活性
        1.6.7 抗虫活性
        1.6.8 保健作用
        1.6.9 其它生物活性
    1.7 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生源合成
        1.7.1 苯丙素松柏醇的生源合成途径
        1.7.2 木脂素的生源合成途径
    1.8 8-O-4′新木脂素合成研究进展
        1.8.1 亲核取代构建醚键法
        1.8.2 亲核加成构建醚键法
    1.9 本论文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内容
第2章 8-O-4′新木脂素mariamide A的全合成
    2.1 引言
    2.2 目标产物的逆合成分析
    2.3 目标产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试剂
        2.4.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4.3 8-O-4′新木脂素的全合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果讨论与分析
    3.1 阿魏酸乙酯(4)合成的讨论
        3.1.1 阿魏酸乙酯的合成方法
        3.1.2 KNOEVENAGEL反应背景简介
        3.1.3 丙二酸单乙酯的制备讨论
        3.1.4 KNOEVENAGEL缩合制备阿魏酸乙酯
    3.2 酚羟基保护的合成讨论
        3.2.1 酚羟基的保护
        3.2.2 氯甲基甲醚保护酚羟基的讨论
    3.3 碘催化的双键甲氧基溴化反应讨论
        3.3.1 双键的溴甲氧基化反应
        3.3.2 双键的溴甲氧基化反应的条件优化
    3.4 8-O-4′新木脂素骨架(6)合成的讨论
    3.5 1 ,4-丁二胺的选择性单酰基化反应的讨论
    3.6 氯甲基甲醚(MOMCL)合成的讨论
    3.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藤黄属植物中B型PPAPs类天然产物合成及结构修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对应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PPAPs类化合物概述
    2.B型PPAPs类化合物合成研究及结构修饰概述
        2.1 B型 PPAPs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概述
        2.2 B型PPAPs类化合物结构修饰研究概述
    3.论文立题
第一章 反合成分析及模型反应的探索
    1.反合成策略分析
    2.串联Dieckmann反应在PPAPs类天然产物合成中的挑战
    3.串联Dieckmann环合反应构建双环[3.n.1]烷烃三酮类化合物的方法探索
    4.不同取代双环[3.n.1]烷烃三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5.线性底物1-1a到1-1i的合成方法
        5.1 实验通则
        5.2 线性底物1-1a到1-1i合成步骤
        5.3 化合物1-2a到1-2i的合成步骤
    6.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多环聚异戊烯基PPAPs类天然产物及其类似物的全合成研究:epi-Clusianone,Garcimultiflorones H-I,Guttiferone I,Oblongifolin A,Oblongifolin D
    1.线性前体2-11或2-11’的克级合成
    2.串联Dieckmann环合反应在天然产物合成中的第一次尝试
    3.8元环产物第二次环化反应合成双环[3.3.1]壬烷三酮的条件尝试
    4. ~1H NMR分析混合Me_3Al和 EtSH在CD_2Cl_2 中反应机理
    5.Et_3N促进的C-酰化反应合成2-42
    6.完成epi-Clusianone,Garcimultiflorone H,Garcimultiflorone I的全合成
    7.完成Oblongifolin A,Oblongifolin D和其类似物的全合成
    8.本章中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8.1 线路a及线路b部分中间体操作步骤
        8.2 Et_3N促进的C-酰化合成2-42操作步骤
        8.3 SmCl_3促进的C-酰化合成2-45操作步骤
        8.4 Et_3N促进的O-酰化反应合成2-47操作步骤
        8.5 线性化合物2-11’和2-48合成操作步骤
        8.6 线性化合物2-56a、2-56a’、2-57a、2-57a’合成操作步骤
        8.7 Li HMDS促进串联Dieckmann缩合合成8 元环产物2-31 和2-32
        8.8 Me_3Al/EtSH催化串联Dieckmann环合反应合成双环[3.3.1]壬烷三酮
        8.9 Epi-clusianone,garcimultiflorone H,garcimultiflorone I,guttiferone I,oblongifolin A,oblongifolin D及类似物的合成
    9.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对称多样性全合成研究
    1.不对称合成策略分析
    2.不对称合成PPAPs类天然产物
    3. (3R)-3-12a,(3R)-3-12b和(3R)-3-12b’的不对称合成方法
    4.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性及构效关系研究
    1.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试剂
    2.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多种人源癌细胞的培养
        2.2 B型 PPAPs类天然产物及类似物对人多种癌细胞细胞毒性实验(MTT实验)
        2.3 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B型 PPAPs类天然产物及类似物对人多种癌细胞细胞毒性体外试验结果
        3.2 构效关系探讨
    4.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数据
    1.合成产物与天然产物的核磁共振光谱比较
        1.1 表5-1.天然和合成的epi-clusianone ~1H NMR和~(13)C NMR数据比较(CDCl_3)
        1.2 表5-2.天然和合成的garcimultiflorone H ~1H NMR和~(13)C NMR数据比较(CD_3OD+0.1%TFA-d)
        1.3 表5-3.天然和合成的garcimultiflorone I ~1H NMR和~(13)C NMR数据比较(DMSO-d_6)
        1.4 表5-4.天然和合成的guttiferone I ~1H NMR和~(13)C NMR数据比较(CD_3OD+0.1%TFA-d)
        1.5 表5-5.天然和合成的oblongifolin A ~1H NMR和~(13)C NMR数据比较(CD_3OD+0.1%TFA-d)
        1.6 表5-6.天然和合成的oblongifolin D ~1H NMR和~(13)C NMR数据比较(CD_3OD+0.1%TFA-d)
    2.代表化合物核磁谱图
    3.天然产物及类似物核磁谱图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Dieckmann 缩合反应在天然产物构建五元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10)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合成环丙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磷酸酯基的离去性质在构建三元环骨架中的应用
第二章 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合成邻二羰基取代环丙烷的研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合成螺[环丙烷-1,2'-茚]-1',3'-二酮的研究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螺[吲哚-3,2'-环氧乙烷]-2-酮与亚磷酸酯反应的探索
第五章 实验部分
    第一节 原料及试剂
    第二节 分析与测试
    第三节 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合成邻二羰基取代环丙烷的研究
    第四节 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合成螺[环丙烷-1,2'-茚]-1',3'-二酮的研究
    第五节 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螺[吲哚-3,2'-环氧乙烷]-2-酮与亚磷酸酯反应的探索
    第六节 产物的结构表征(谱图见附录)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催化羰基化合成丙二酸二乙酯(论文参考文献)

  • [1]吡咯并[1,2-a]吲哚骨架的催化不对称构建及布洛芬的合成研究[D]. 高燕珊.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用不对称催化反应合成活性天然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 张东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可见光诱导C(sp2)-P和C(sp2)-C(sp3)键的构建[D]. 李青瑞. 郑州大学, 2020
  • [4]三价铑催化二茂铁基酰胺与重氮化合物C-H键烷基化反应研究[D]. 张露露.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功能化膦基有机多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CO、CO2催化转化中的应用[D]. 万亚荔. 贵州大学, 2020(04)
  • [6]木耳菌糠的组成特征及氧化解聚[D]. 薛晓丽.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7]过渡金属催化的苯酚选择性烷基化反应及其机理研究[D]. 殷晓美. 西北大学, 2020
  • [8]一种新型8-O-4’新木脂素的全合成研究[D]. 陈成龙.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藤黄属植物中B型PPAPs类天然产物合成及结构修饰研究[D]. 王丽萍.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硅胺基稀土金属化合物催化合成环丙烷的研究[D]. 孙文喜.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催化羰基化合成丙二酸二乙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