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负转嫁理论的完善及改进税制的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金可意[1](2021)在《中美制造业企业税费负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作为我国最大的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成本优势,但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成本优势已日趋缩小。在制造业盈利能力普遍下滑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优化税收政策,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有学者对中美税费的比较研究大多停留在国家层面,且仅考虑了占比较大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未考虑到社会保险费等各项税外收费也给企业带来了很大负担,未能准确揭示制造业企业的实际负担状况。为探讨上述问题,本文将社会保险费与上交政府的各项基金及行政性收费纳入企业税费负担的考量范围。首先对中美两国税制、税收分布总体情况进行阐述,并分税收制度与费用制度从理论上分析比较两国的税费缴纳现状。同时,对制造业行业税负状况进行测算,并选取两国经营业务一致的代表性制造业企业为案例公司,在分析测算两国公司近五年税费负担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案例公司的纳税情况及差异原因,了解我国制造业企业在纳税方面存在的普遍困难,探寻相关税收政策尚可完善之处。本文的研究发现,大口径下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税费负担略高于美国,且近年来差距持续缩小,仅就案例公司来看已低于美国。自2017年起,制造业企业负担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说明营改增后施行的各项优惠政策确实有惠及制造业企业。具体而言,两国的税收负担差异主要源自于增值税,企业难以将增值税税负完全转嫁出去,加之留抵税额尚不能全额退税,由此形成了额外的资金成本;在所得税负担上,具备高新技术资质的先进制造业企业负担较轻,目前出台的系列政策也有助于鼓励企业持续创新,但在新设海外子公司时,母子公司亏损不能互补的政策也给企业造成一定资金压力;从社会保险费来看,我国企业负担相对较重,名义税率高出美国近两倍,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负担较大,对企业利润有一定挤占,尚有减费空间。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税收立法进程,出台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进一步简并增值税税率,降低留抵退税门槛;延长亏损弥补期限,探索母子公司亏损共担机制;探索构建财产税系;推进社会保险费改税,适当降低名义缴费费率,规范行政性收费。
张莉[2](2021)在《中国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产能过剩、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等诸多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要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经济增长又会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即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不仅存在对应关系,而且能够互相影响,这也被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路径与产业结构演变进程间存在的耦合性不断证实。对于想要获得迅速发展的后发展国家来说,借鉴先发展国家产业变革的经验,适时采取有效的税收政策以扫清本国产业升级的障碍并奠定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失为加速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升级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弯道超车”的良好手段。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其产业结构和税制结构都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造成产业结构呈现区域异质性的特点,产业结构优化成为当下经济增速放缓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中国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发达国家长时期形成的更合理更高级的产业结构,除了依靠市场利用供需关系自由引导资源配置外,更需要政府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远见和干预,因此税制结构对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引致的高质量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为主题,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税制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本文梳理了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间的关系,指出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效应,即资源配置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同时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对外开放三个角度阐述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间接影响效应。实践层面,本文采用中国1994年至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首先测度了中国产业结构偏离度和Moore指数(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水平);其次通过PVAR模型、门槛效应模型计量分析中国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效应、区域异质效应、门槛效应等影响;再次构建并行多重中介模型检验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中介效应;随后利用准自然实验法考察税制结构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最后,基于前文研究结论,为税制结构调整提出具体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纳如下:第一,借鉴并拓展了税制结构及产业结构衡量指标体系。(1)本文组建了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指标体系,分别从税制结构的宏观和中观角度测评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相较已有研究,本文针对税制结构的衡量主要增加了中观指标,该指标更能体现出税制结构内部不同税种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2)选择结构偏离度指数作为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指标,结构偏离度指数能够将整体分割成组内与组间差异,通过标准化处理得到产业结构距离理想均衡状况的差异。采用Moore结构变动指数衡量产业结构高度化,基于空间向量度量的方法,通过不同时期两组向量空间中的夹角来测度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使得空间向量夹角大小的变动能够作为三次产业结构内部变化幅度的依据,进而刻画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Moore结构变动指数对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反应更为灵敏,对三个产业的变动刻画得更为细致,同时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整体测度也更为全面。第二,测度了中国产业结构偏离度和Moore指数。本文从产业结构优化的两个维度对中国1994年至2017年的省级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1)自200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增值税改革和所得税改革,实施结构性降税,税制结构逐步得到优化,税收负担不断减轻,消费和投资水平不断提高,各产业间关系更加协调,产业供给与国民需求相匹配,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近十几年来,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数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日益合理化。(2)欠发达省份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虽然不高,但变动速率在增强,说明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潜力大,而发达省份高度化程度高,但是高度化趋势相对较缓,上升空间相对有限。总体来看,各省份产业结构变化速率均经过或者正在经历由低值上升到高值而后下降的过程。第三,考察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检验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对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均会产生抑制性的影响,消费税和企业所得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区域之间并不具有一致性。(2)企业所得税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均具有抑制作用,而个人所得税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在三个地区均具备促进作用,增值税和消费税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在东、中、西部并不具有一致性。其次,本文基于面板门槛模型验证了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之间不仅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还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对直接税系而言,当人均实际GDP高于门槛值时,直接税系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由抑制转为促进,这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直接税系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2)间接税系对产业结构偏离度都具有促进作用,这意味着间接税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但是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间接税的抑制效果被削弱。(3)间接税系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促进作用,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间接税的促进效果会增强。这意味着直接税和间接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抑制作用均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门槛作用的影响,且相对于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高发展水平下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会明显增强。第四,构建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中介路径。采用OLS对建立的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实证研究发现:(1)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抑制作用。当直接税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时,经过计算可以得到,投资需求、劳动供给、资金供给与对外开放为中介变量,而当间接税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时,投资需求、劳动供给和资金供给为中介变量。(2)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具有促进作用。当直接税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时,中介变量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劳动供给和资本供给为中介变量,而当间接税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时,经过计算可以得到,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技术供给和对外开放为中介变量。第五,论证了税制结构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准自然实验论证税制结构改革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考虑到税制结构可以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因此本文选择以营业税为代表的间接税改革及以企业所得税为代表的直接税变动来构建税制结构改革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准自然实验,并通过双重差分方法对政策改革效果进行识别,实验结果为“营改增”以及企业所得税改革能够显着提高企业创新水平。相较于已有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一是深入剖析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机理。本文从产业资本形成、产业资源配置等层面分析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影响机理,解释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因;同时基于需求侧、供给侧以及对外开放等层面探究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间接影响机理,阐明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这对理论界继续探讨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二是探寻并拓展了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多条传导路径。本文系统梳理并归纳总结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路径,并通过新古典投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理论模型加以分析,发现税制结构可通过多条作用路径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然后采用并行多重中介模型验证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传导路径。相较于以往研究,本文的研究明晰了税制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机制和渠道,为更好的发挥税制结构在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提供科学的路径选择。三是全面考察了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效应。相较于以往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本文构建的影响其优化的税制结构体系更为全面。先是基于税制结构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提出门槛效应假设,并且就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门槛效应进行验证。随后就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因素,检验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间是否存在传导效应。亦即实证检验了税制结构是如何通过“直接影响——门槛效应——中介效应”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最后,利用准自然实验方法考察了税制结构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相较已有研究,本文针对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分析更为全面,构建的税制结构体系也相对完整,为有关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持。
董雪[3](2021)在《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兼顾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并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2019年、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相继提出要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结构性减税等积极的财政收入政策。可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现行税收结构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在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外部出口大幅下降、内部结构亟需调整的内外双重压力,合理有效的税收调控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尤为重要,继续实施和完善大规模减税降费及结构性减税政策是必然之举。有鉴于此,探究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实证检验了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效应与非对称影响效应,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层面探究了我国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首先,本文在理论分析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借助时变协整模型考察了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协整关系,并运用分位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随后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SV-TVP-FAVAR)模型分别考察了宏观税负与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时变协整关系与长期负向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仅表现为税收政策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从总量视角来看,宏观税负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着的负向抑制效应;从结构视角来看,增加商品税主要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效应,增加所得税能够显着促进经济增长,但增加财产税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抑制效应。其次,本文从短期视角出发,基于贝叶斯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探究了不同经济周期下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随后从长期视角出发,利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检验了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非对称效应,结果发现:从短期视角来看,在经济衰退期,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主要产生了微弱的正向冲击效应;在经济扩张期,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主要产生了负向冲击效应。从长期视角来看,我国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着的长期均衡关系与非对称效应,税收的负向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效应弱于其正向波动所带来的抑制效应。再次,本文在理论分析税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机制基础上,运用带有潜在门限变量的时变系数向量自回归(LT-TVP-VAR)模型考察了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复苏时期及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税收结构对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供给的动态影响,试图厘清税收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探究不同时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合理税收结构。结果发现:在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复苏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税收结构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劳动力水平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效应,而对技术进步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除了劳动力水平,税收结构对其他三类要素供给的时变影响效应均在经济复苏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较强,在经济危机时期较弱,而税收结构对劳动力水平的影响效应在三个时期内均较强;在响应的持续期方面,除劳动力水平外,税收结构对其他三个要素供给均具有短期影响效应,长期内影响效应基本不存在,而对劳动力水平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具有显着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基于税收经济效应理论分析了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需求传导渠道,并采用一个Metropolis-Hastings(MH)抽样规则下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系数结构向量自回归(SV-MH-TVP-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宏观税负与税收结构冲击对消费和投资的时变影响效应,随后基于时变方差分解思想探究了税收政策冲击对消费和投资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发现:宏观税负对消费产生了负向影响,税收结构中商品税和所得税对消费产生了负向影响,而财产税对消费产生了正向影响;宏观税负对投资产生了负向影响,税收结构中商品税对投资产生了正向影响,所得税和财产税对投资产生了负向影响;时变方差分解显示了不同时期我国税收政策对消费与投资变化的贡献程度存在着显着的异质性。本文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我国税收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着的时变性影响和非对称性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外部环境下我国税收政策对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要素供给、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因此,总量驱动与结构优化的双轮调控税收政策更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根据不同经济目标适时调整税收结构,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要素供给及经济内需侧重充分发挥结构性减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李佳[4](2021)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产业结构作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阶段性的着力点,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脚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引领作用,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产业链上还存在低端化的“卡脖子”“掉链子”现状,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理应纳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视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税收既是政府在供给侧提供的公共政策产品,也是产业政策的有效工具,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政策支柱。“十三五”时期,税收在“三去一降一补”改革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重大税收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地税机构合并的税务组织机构改革也配套跟进,税收总量负担和税收遵从成本双向降低,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凸显。实践证明,税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需求,充分利用税制优化来助力供给侧改革,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把税制纳入政府供给公共产品或公共经济政策结构性改革的视阈,分析税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理。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税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基于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区域税收竞争等视角进行实证检验,多维度分析税制设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效应。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显示,税收的总量负担、分产业负担、劳动力资本要素负担,消费和投资的税收结构比列、所得税和商品税的税收结构比例,地方税收竞争程度等都对产业结构具有显着的抑制或者促进作用。今后和未来一段时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仍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据此建议,在未来的税制优化过程中,继续把“减税降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政策的重要内容;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降低商品和劳务税比重,不断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现代税收体系;健全地方税体系,给予地方一定范围内独立的税收立法权和财政管理权限,在保证地方财政支出的前提下,鼓励地方税收竞争,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发挥税收产业政策的作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针对个别产业、行业,甚至企业集团来制定鼓励或限制性的税收政策,达到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和效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本文的主要创新,一是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深入地阐释了税制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视阈。二是鉴于目前国内外关于税收制度和产业结构研究多集中在税收制度的某个领域、某个税种、某项产业税收政策,本文从多角度全面分析税制的产业结构效应,并利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至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结果检验,对深化相关研究提供较好的研究资料和数据积累。三是多维度分析税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运用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指标来描绘产业结构的状态,并充分考虑全要素生产率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从税收总量、结构、行业、区域等四个维度,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分析税收制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增强了分析的系统性,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
李敏丽[5](2021)在《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税负转嫁能力的视角》文中提出深化增值税改革是国家进一步减税降费、支持企业发展的首要抓手,关乎“六保”任务中“保市场主体”准确落实,同样也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改革点。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无论是我国宏观经济走势还是微观主体的行为,均会受到其征收的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合理调整增值税税制以及改进征管方式,为经济主体经营发展提供适宜的税制环境,既是税收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职能所在,也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更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然而增值税作为税收政策工具对微观企业的影响逻辑明显不同于其他税种。理论上,增值税的税收负担具有容易转嫁的特性,纳税人并不意味着是最终税负的实际负税人,增值税改革产生的减税红利最终归宿并不明晰,即使在普惠式减税政策下,不同企业之间也发生“获得感”的差异,这对于我们充分了解此次增值税改革的政策效应并识别收益群体提出不小挑战。本文研究也就具有了现实的指导意义。首先,理论分析上,以税收中性理论和税收转嫁理论为基础理论展开阐述,解释了理想增值税设计原理,介绍了税负转嫁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并对企业价值进行适合本文的界定;在影响机制分析中,首先从“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两个方向分析了增值税改革对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直接效应体现在改革政策可以有效减轻企业实际承担的税负负担,增加企业税后现金流,从而提升企业价值;间接效应体现在减税使得价格下降从而带动消费终端的需求增长,从而有利于企业价值。然后,从前转和后转两个方向分析税负转嫁能力对这两种效应产生的影响,拥有较强税负转嫁能力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处于强势方,在议价过程中更容易占据减税产生的可获利空间。最后,基于产权异质的角度,阐述由产权性质不同带来的政策效应的不同。实证研究方面,本文以A股主板市场的日交易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对深化增值税改革的减税政策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首先以企业连续七天收益率表示企业价值,采用广义双重差分模型,根据公司的税负转嫁能力构建影响力指标,将税负转嫁能力的指标作为影响力度引入广义双重差分模型,代替传统双重差分模型中的分组变量,评估深化增值税改革是否显着影响上市企业价值;最后,以大陆企业作为实验组,香港企业作为对照组,再次评估改革对企业价值的效应的影响结果,增强结论的稳健性。进一步,通过产权异质性检验和动态效应检验以及分行业分组检验,研究产权性质不同的企业在改革中所受到的不用影响,以及改革的政策效应在政策冲击后,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1)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显着提升了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税负转嫁能力越强,政策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越明显;(2)税负转嫁能力对政策效应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显着,国有企业对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不敏感;(3)民营企业的税负转嫁更显着地体现在对下游客户群体的转嫁;(4)在多重并举的增值税减税方式中,降低制造业税率的对相应行业的上市公司企业价值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最后根据结果,对企业和政府分别提出相关建议:对企业而言要注重并培育发展自身的税负转嫁能力;优先将有限的资源投向发展和维护客户的领域,适当的和供应商进行合作。对政府而言,维持甚至加大减税力度,以稳定利好的投资预期;继续优化增值税税制,简并增值税税率;在制定税收政策时,需要进一步考虑企业个体差异,有的放矢。
郑东升[6](2021)在《我国增值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在2020年新冠疫情全面爆发的环境下,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上一年依旧保持2.3%的增长,这在全世界都称得上是一个奇迹。经济增长在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我国居民收入也实现大幅增加,然而,我国在居民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着一些矛盾。近十几年来,我国基尼系数持续稳定在0.4的国际警戒线之上,由此可见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长期性。收入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的问题不仅影响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同时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等很可能会诱发很多社会矛盾。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性,市场初次分配并不能很好解决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这时候就需要靠政府的再分配手段进行调节了。税收作为政府最好的组织财政收入的手段,不仅可以起到为国聚财的作用,同时也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增值税作为我国的第一大税种,在筹集财政收入的同时对于社会公平及经济发展也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加强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让其更好地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首先,本文对于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且对于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由于在对不同商品征收增值税的过程中,会因为商品的需求供给弹性不同而发生税收转嫁,从而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影响。与此同时,介绍了增值税发展历程及现状,并对我国收入分配现状进行分析。本文通过整理增值税和总税收的年度数据,并且计算出增值税在总税收收入中所占比例,发现增值税对于总税收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30%以上。通过对2000-2019年基尼系数进行整理后发现,基尼系数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情况有所缓和,但是从整体来看,2000年后的每一年的基尼系数的数值都是大于0.4的,说明现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较为不合理。其次,本文选取2010-2019年间增值税和GDP的季度数据作为变量,根据KP指数计算公式测度了我国增值税累进程度,结果发现我国增值税具有累退性。并且采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增值税税负率、GDP增长率、城镇化水平以及对外开放度与基尼系数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增值税对居民收入分配会产生不利影响。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以及增值税累退性的现实,为了切实缩小居民间收入分配差距,本文提出了政策建议,如简并增值税税率、降低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推进增值税立法进程以及建立多元的税收调节体系等,从而更好发挥增值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付彦妮[7](2020)在《“营改增”对A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业税改增值税是我国从2012年开始启动的税制改革,对中国深化税制改革影响深远。房地产开发行业在2016年5月1日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标志着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房地产企业对税制改革是否适应和税制改革是否按既定目标对其有效,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由世界税制成熟的国家先进的经济经验和发展客观规律可知,营改增在较长时期内都代表着中国深化税制改革的发展方向,从税制建设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房地产开发行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房地产项目的周期性较长,其税制体系复杂庞大,企业对税制改革缺乏应对经验,相关行业从事政策研究、分析的人员判断不够全面,行业运行模式无法短期改变等,使得营改增改革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诸多影响的研究有较强的必要性。本文梳理并总结归类了国内外的房地产税收相关的文献研究资料,对比较营业税和增值税的当前热门理论进行结合分析,通过多角度的研究方式和建立税负效应的公式测算等,总结了营改增税制改革对于房地产企业的诸多影响。同时,采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办法,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型企业A房地产公司为案例蓝本,对A企业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对A企业2016-2019年的重点投入J项目的财务数据进行完整收集,该项目的整个建设时间正好是在营改增之后,其涉及到了企业从立项、开工、竣工、销售环节的所有流转税及其他税收,具有非常实际的研究价值。本文对A企业J项目的税负设定了计算方法,并对A企业整体实际税负情况进行推论,从理论上分析了营改增改革前后税负变化差异。根据A企业实际税负可知,在改革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因素对税负的降低和预期有较大差异,如进项税抵扣不足、上游企业税负转嫁、财务风险防范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分析了原因,并给出了建议,严控采购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上游供货商选择,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做好税务筹划,创新项目发展,改变户型销售模式等,增强企业在税制改革中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分享更多改革红利。
举营[8](2020)在《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民营经济是稳定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过去4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中国民营企业历经曲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并在稳定增长、推动创新、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通过深入推进“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不断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通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继续发展壮大,极大的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在延边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在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再落户、技术创新、财政收入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延边地区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向东延伸和吉林省开发开放的桥头堡,民营经济通过转型升级、延伸业务范围、拓宽市场领域等方式不断提升了企业活力,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运营成本过高、现行税收政策不匹配等问题和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的发展。目前,专门研究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方面的文献较少。本文立足延边地区实际,依据民营企业相关税负理论,大量运用近五年来延过地区财政、税收和民营企业经营等方面数据,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企业规模、企业税收、纳税贡献率、总体税负等方面进行数据测算,总结出延边地区民营企业数量占延边地区所有企业99.6%,税收总体规模总体达延边地区总税收四成以上,纳税增长率和企业贡献率均处于平稳发展态势。通过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增值税税负、所得税税负和税金及附加税负等相关税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收负担水平整体低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税负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为促进延边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本文从税收法律、企业属性、区域因素等方面对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的税负水平进行成因分析,并从财税制度、税收征管能力、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自身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对国家下一步制定民族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提供现实理论参考,对保持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水平在合理区间、激发民营经济活力、长远提升延边地区税源经济建设质量、促进延边地区民营企业实现更大发展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熊惠君[9](2020)在《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新时代要以收入分配改革为主基调。要以税负公平为基点,通过税制改革,更科学地设置税种、税率,进而构建一个更加高效、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而公平原则是公认的税收首要原则,这一方面是由于公平对维持税收制度的正常运转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在于税收矫正收入分配的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是不可或缺。此外,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又会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社会福利衡量的是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程度。在税收环境下,如何设计税收制度,使得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即效率损失最小化,同时尽可能兼顾社会公平,是现代税收制度构建需要考虑的一大重要问题。增值税是我国第一大税种,覆盖面广,其以价格为载体,通过消费流转,直接影响居民实际购买力,并进一步影响社会福利。因此,对我国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研究对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增进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为研究对象,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以居民家庭为研究单位,利用增值税实际税率,研究分析我国增值税本身和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搜集国内外有关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文献,并基于搜集到的已有文献从增值税自身和增值税改革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梳理并进行总结。其中,国外文献从年收入视角、终生收入或消费支出视角、社会福利视角对增值税自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归纳梳理。从扩大增值税范围、税率调整、税收优惠、综合改革对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进行归纳梳理。国内文献从增值税本身、增值税转型、增值税扩围以及增值税税率简并进行归纳梳理。其次,从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概述增值税相关理论。其中,关于增值税与收入分配,先对不同时期不同学派收入分配理论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税负公平是收入分配公平的核心理念和最低标准、累进税制是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工具等结论。再围绕增值税的内部因素,理论分析增值税对税负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关于增值税与社会福利,先对新旧福利经济学不同学派的福利理念和福利标准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效用是衡量社会福利大小的基本工具、社会福利较多关注交换的效率和生产的效率、社会福利和收入分配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例如:重视穷人的效用)的结论。再基于帕累托福利经济学,进一步分析效率损失的产生和测算,增值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因素。再次,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采用增值税实际税率,测算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其中,关于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分别从年收入和终生收入视角,利用Gini系数、Suits指数、Theil指数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年收入视角下,增值税具有明显累退性,终生收入视角下,累退性减弱。第二,年收入视角下,医疗保健、食品烟酒的累退性最强,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终生收入视角下,食品烟酒累退性最强。第三,城乡居民家庭组内收入差距要大于组间收入差距,且农村居民家庭组内收入差距更大。关于增值税本身的福利效应,利用等价变换(补偿变换)占支出的比率、平均超额负担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对我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水平具有较大负向影响,对我国高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水平负向影响较小,高低收入居民家庭的福利差距约为2倍。第二,食品烟酒对社会福利影响最大,其次是衣着。居住和交通通信对社会福利影响也逐渐增加。第三,低收入家庭的效率损失最大,但近年来,上述情况逐渐有所转变,呈现出高收入家庭的税收效率损失要略微超过低收入家庭的税收效率损失。然后,基于Chip2013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构建增值税CGE模型,测算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其中,关于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利用Gini系数、Suits指数、Theil指数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转型具有明显的正向收入分配效应,有利于缩小各居民家庭的收入差距。第二,交通运输、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改征增值税和增值税结构四档并三档加剧了增值税的累退性。第三,增值税税率下调有助于降低增值税的累退性。第四,医疗保健、食品烟酒的累退性最强,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关于增值税改革的福利效应,利用等价变换(补偿变换)和超额负担进行测算。具体实证结果归纳如下:第一,增值税转型降低了社会福利损失,提升了社会整体福利水平,尤以农村家庭改善效果最好。第二,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对高收入户的福利影响最大,低收入户的福利影响最小。最后,分析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其中,关于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先从征收范围、税率结构、税收优惠、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设置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理论影响,再结合国际经验,与我国增值税进行比较分析。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征税范围越广,增值税的调节范围越大。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统一征收范围的征税制度。我国从1984年正式开征增值税以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大,至2016年5月1日,“营改增”在全国推开后,我国增值税征收范围已覆盖至所有行业所有环节。第二,税率结构是通过税率档次和税率水平两方面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其中,税率档次对收入分配与社会福利的影响具有非一致性,而税率水平对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基本一致。从国际经验来看,大多数国家采取1~3档的税率模式。当前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为“13%+9%+6%”三档,与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增值税税率结构相比,我国增值税税率结构符合国际发展大趋势。但从标准税率和低税率重要程度和适用范围来看,我国生活必需品适用税率偏高,一些现代服务业因为“营改增”的原因适用6%低税率,低税率适用范围不合理。第三,对生活必需品实施税收优惠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但会破坏抵扣链条,引发效率损失,不利于增进社会福利。从国际经验来看,农产品、食品和医药制品均是各国减免税的首选项目。与国际上减免税适用范围相比,我国减免税范围较小,生活必需品免税适用范围比较有限,对部分食品和医药制品的税收优惠力度极小,远远低于其他各国。我国若对药品、乳制品实施免税可以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和增加居民福利。第四,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设置均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和增进社会福利。从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的国际经验来看,绝大数国家设置了起征点,我国既设置增值税起征点,又设置了小规模纳税人,与国际相比,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明显偏高。关于改进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建议,基于以上税制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具体如下:第一,减并税率档次,将增值税税率档次三档并两档。第二,对生活必需品适用低税率。第三,将非生活必需品且不具有公益性质的产品或服务适用税率调高至标准税率。第四,将标准税率下调至10%,低税率下调至4%。第五,在财政资金预算许可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医药制品实施免税,其次考虑对乳制品免税。第六,适当降低增值税起征点。第七,适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先将小规模纳税人占比控制在50%左右,后面持续降低至30%。第八,对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进行实时调整,以保持标准的合理性和可预见性。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内容上。增值税是一种中性税收,筹集财政资金是增值税的第一大职能,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均属于增值税的辅助职能。而关于增值税的现有研究大多围绕增值税的资源配置效应展开,较少涉及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内容更加新颖。第二,研究视角上。年收入波动性要高于终生收入,相比年收入,终生收入更能衡量居民家庭的实际生活水平。而国内关于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的前期研究大多基于年收入视角展开,从终生收入视角展开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同时基于年收入视角和终生收入视角,研究我国增值税本身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视角更加丰富。第三,研究方法上。增值税属于流转税,具有税负转嫁的本质特征,通过商品流转可以改变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进而影响要素市场相对价格变动。而国内对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的研究方法大多为投入产出法。实际上,投入产出法难以将商品和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完整考虑在内,因此,在模拟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模拟上述增值税引发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变动,反映商品和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需要借助CGE模型。本文构建增值税CGE模型,利用弹性系数模拟商品和要素间的勾稽关系,结合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微观数据,测算我国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研究方法更加科学。
王俊涵[10](2020)在《“营改增”对YJ建筑公司的财务影响与改进策略》文中提出减税降费政策是我国政府近几年促进经济发展采用的关键性举措,“营改增”作为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实施载体,自2016年5月1日起,在建筑业已经实施了 3年。建筑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在面对现阶段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迫切需要分析、解决后“营改增”时代自身存在的问题。本文以YJ建筑公司为研究主体,分析“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现状,对建筑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以后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出改进策略。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营业税、增值税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然后对营业税、增值税、建筑业的相关概念和政策进行了梳理。再然后对使用的理论进行了介绍。选取YJ建筑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公司财务指标的分析、项目财务指标的分析,总结“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和增值税税制下建筑企业的经营现状,发现建筑企业在现阶段存在的管理问题和可能面临的风险。综合工程项目的真实情况,构建数据模型,测算政策性税率调整可能会给建筑企业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对应的管理策略。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在现金流管理、成本管理、纳税筹划管理三个方面对建筑企业在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优化意见,并制定了相配套的制度保障。基于对增值税税制下建筑企业的实际经营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成果:“营改增”后工程项目的税负率大幅度上升了,但建筑企业的税负率与营业税时期基本持平;项目税负率的上升会对建筑企业现金流产生较大压力,但不会对项目利润率产生较大影响。通过对数据模型的分析,建筑企业在将来面临税率调整政策时,受税率调整的影响有不确定性,能否享受到税率调整带来的政策红利取决于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谈判能力,本文对建筑企业在税率调整时的管理和谈判方向提出建议。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在现金流管理、成本管理、纳税筹划管理三个方面对建筑企业管理提出优化意见。
二、税负转嫁理论的完善及改进税制的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负转嫁理论的完善及改进税制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制造业企业税费负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内容结构 |
1.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最优商品税理论 |
2.1.2 最优所得税理论 |
2.1.3 税负转嫁理论 |
2.1.4 拉弗曲线 |
2.2 文献综述 |
2.2.1 税收负担的概念 |
2.2.2 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
2.2.3 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
2.2.4 税收负担的经济社会效应 |
2.2.5 文献评述 |
3 中美税费缴纳现状分析 |
3.1 税制比较 |
3.1.1 中国税制 |
3.1.2 美国税制 |
3.2 税收制度分析 |
3.2.1 间接税 |
3.2.2 直接税 |
3.3 收费制度分析 |
3.3.1 社会保险费 |
3.3.2 其他行政性收费 |
3.4 制造业税费缴纳现状 |
3.4.1 行业税负现状 |
3.4.2 中美税费负担的比较 |
3.4.3 我国制造业企业纳税现状 |
4 案例分析 |
4.1 案例背景 |
4.1.1 案例公司简介 |
4.1.2 案例数据来源 |
4.1.3 主要财务指标及税费缴纳比率 |
4.1.4 税费衡量标准的选择 |
4.2 综合税费负担比较 |
4.2.1 总体税费 |
4.2.2 细分构成 |
4.2.3 反事实度量 |
4.3 税收负担比较 |
4.3.1 增值税(销售与使用税)负担分析 |
4.3.2 企业所得税负担分析 |
4.4 政府性费用负担比较 |
4.4.1 社会保险费(税)负担分析 |
4.4.2 其他政府性费用负担分析 |
4.5 比较结果与差异原因分析 |
4.5.1 比较结果 |
4.5.2 差异原因分析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税收负担层面 |
5.2.2 政府性费用负担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中国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税制结构相关研究 |
2.1.1 税制结构及其优化理论 |
2.1.2 税制结构的经济效应 |
2.2 产业结构优化相关研究 |
2.2.1 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界定 |
2.2.2 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
2.3 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
2.3.1 产业结构优化中的政府角色及其政策有效性 |
2.3.2 税系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
2.3.3 税种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 |
2.4 文献评述 |
2.4.1 现有文献取得的成果 |
2.4.2 研究启示 |
第3章 中国税制结构变迁历程与产业结构演变实践分析 |
3.1 中国税制结构变迁历程 |
3.1.1 中国税制结构的演变路径及特征 |
3.1.2 中国区域税制结构变更进程 |
3.2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
3.2.1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阶段及特征 |
3.2.2 三次产业及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
3.2.3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
3.3 中国税制结构与产业结构演变耦合性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
4.1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作用机理 |
4.1.1 资源配置效应 |
4.1.2 全要素生产率效应 |
4.1.3 门槛效应 |
4.2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间接作用机理 |
4.2.1 需求视角下税制结构影响结构优化的理论机制 |
4.2.2 供给视角下税制结构影响结构优化的理论机制 |
4.2.3 对外开放视角下税制结构影响结构优化的理论机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产业结构优化测度 |
5.1 中国产业结构合理化测度 |
5.1.1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方法 |
5.1.2 中国产业结构合理水平测度 |
5.2 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测度 |
5.2.1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度量方法 |
5.2.2 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测度 |
第6章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基准模型与实证检验 |
6.1.1 实证研究设计 |
6.1.2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
6.1.3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
6.2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门槛效应实证分析 |
6.2.1 实证研究设计 |
6.2.2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门槛效应分析 |
6.2.3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门槛效应分析 |
6.3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异质性检验 |
6.3.1 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异质性影响 |
6.3.2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异质性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作用机制实证分析 |
7.1 实证研究设计 |
7.1.1 中介效应模型 |
7.1.2 并行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构建 |
7.1.3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7.1.4 数据平稳性检验 |
7.2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机制检验 |
7.2.1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总体效应 |
7.2.2 税制结构对中介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
7.2.3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的直接效应 |
7.2.4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介效应分析 |
7.3 税制结构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作用机制检验 |
7.3.1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的总体效应 |
7.3.2 税制结构对中介变量的影响效应分析 |
7.3.3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影响的直接效应 |
7.3.4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中介效应分析 |
7.4 税制结构间接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异质性检验 |
7.4.1 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异质性影响 |
7.4.2 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异质性影响 |
7.5 稳健性检验与分析 |
7.5.1 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稳健性检验 |
7.5.2 影响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稳健性检验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税制结构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研究 |
8.1 问题的提出 |
8.1.1 政策背景 |
8.1.2 研究假设 |
8.2 实证研究设计 |
8.2.1 双重差分法 |
8.2.2 模型设定 |
8.2.3 变量与数据 |
8.2.4 共同趋势检验 |
8.3 “营改增”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
8.3.1 基准回归 |
8.3.2 稳健性检验一:替换被解释变量 |
8.3.3 稳健性检验二:反事实分析 |
8.4 企业所得税改革对产业结构优化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
8.4.1 基准回归 |
8.4.2 稳健性检验一:替换被解释变量 |
8.4.3 稳健性检验二:反事实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主要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深化增值税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
9.2.2 推动消费税改革以引导消费行为促进产业转型 |
9.2.3 完善企业所得税改革“加减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
9.2.4 继续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助推产业升级 |
9.2.5 推进地方税体系改革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发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3)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2.1 税收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
1.2.2 税收政策的消费效应研究 |
1.2.3 税收政策的投资效应研究 |
1.3 相关概念、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研究目标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 |
第2章 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
2.1 基于税收的经济增长理论 |
2.1.1 索洛-斯旺模型 |
2.1.2 卡斯-库普曼斯模型 |
2.1.3 AK模型 |
2.1.4 人力资本模型 |
2.1.5 生产性公共资本增长模型 |
2.2 最优税收理论 |
2.2.1 最优商品税理论 |
2.2.2 最优所得税理论 |
2.3 税收乘数效应理论 |
2.3.1 定量税税收乘数效应 |
2.3.2 比例税税收乘数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检验 |
3.1 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 |
3.1.1 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3.1.2 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3.2 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时变协整关系检验 |
3.2.1 时变协整模型 |
3.2.2 时变协整关系检验 |
3.2.3 分位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3.3 不同时期宏观税负与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 |
3.3.1 SV-TVP-FAVAR模型设定 |
3.3.2 变量选取与共同因子提取 |
3.3.3 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分析 |
3.3.4 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检验 |
4.1 非对称计量模型设定 |
4.1.1 ST-BVAR模型原理 |
4.1.2 NARDL模型原理 |
4.2 不同经济周期下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短期非对称冲击效应 |
4.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4.2.2 经济波动区制识别 |
4.2.3 非对称冲击效应分析 |
4.2.4 稳健性检验 |
4.3 税收政策的正负向累积波动对经济增长的长期非对称效应 |
4.3.1 变量选取与模型参数估计 |
4.3.2 累积动态乘数效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机制分析 |
5.1 税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驱动机理 |
5.1.1 基本分析框架 |
5.1.2 税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 |
5.2 LT-TVP-VAR模型原理 |
5.3 税收结构对要素供给的时变影响效应分析 |
5.3.1 变量选取与平稳性检验 |
5.3.2 脉冲响应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需拉动机制分析 |
6.1 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需拉动机理 |
6.2 SV-MH-TVP-SVAR模型原理 |
6.3 税收政策对消费的动态冲击效应 |
6.3.1 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 |
6.3.2 脉冲响应分析 |
6.3.3 时变方差分解 |
6.3.4 稳健性检验 |
6.3.5 税收政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 |
6.4 税收政策对投资的动态冲击效应 |
6.4.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6.4.2 滞后阶数选择、先验设定与参数估计 |
6.4.3 脉冲响应分析 |
6.4.4 时变方差分解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 |
致谢 |
(4)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内容框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税制研究的文献综述 |
2.1.1 税收职能定位的研究 |
2.1.2 税制选择的理论研究 |
2.1.3 关于税制优化的经济学研究 |
2.2 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综述 |
2.2.1 相关概念界区 |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研究 |
2.2.3 产业结构的评价标准研究 |
2.2.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方法研究 |
2.3 关于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综述 |
2.3.1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2.3.2 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
2.3.3 产业税收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分析 |
3.1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依据 |
3.1.1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视域下的税收 |
3.1.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3.1.3 产业政策有效性理论 |
3.2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机制 |
3.2.1 产量效应 |
3.2.2 替代效应 |
3.3 税制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调整途径 |
3.3.1 税制在供给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3.3.2 税制在需求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税制和产业结构的历史演进 |
4.1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税制和产业结构演进(1949-1978 年) |
4.1.1 产业结构从恢复到失衡 |
4.1.2 税制从简化到再简化 |
4.1.3 税制与产业结构的配合 |
4.2 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前的税制和产业结构演进(1979-2011 年) |
4.2.1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
4.2.2 市场经济税制体系日渐完善 |
4.2.3 税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4.3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的税制和产业结构演进(2012-2019 年) |
4.3.1 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 |
4.3.2 现代税制体系日臻完善 |
4.3.3 税制与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
第5章 税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2 变量说明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解释变量 |
5.2.3 控制变量 |
5.3 回归结果 |
5.3.1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5.3.2 税制结构比例与产业结构分析 |
5.3.3 税收激励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税收负担与产业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
5.4.2 税制结构比例与产业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
5.4.3 税收激励与产业结构的稳健性检验 |
5.5 实证结论 |
5.5.1 税收负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抑制作用 |
5.5.2 提升直接税比重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5.5.3 税收创新激励显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6章 税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
6.1 持续推进减税降费降成本 |
6.1.1 统筹减税降费的多元衍生效应 |
6.1.2 强化减税降费的宏观引导效应 |
6.1.3 畅通减税降费的间接传导机制 |
6.2 不断优化税制结构促升级 |
6.2.1 持续深化增值税税制改革 |
6.2.2 持续优化消费税制度调控职能 |
6.2.3 强化提升所得税制度竞争力 |
6.3 健全地方税体系规范税收竞争 |
6.3.1 完善地方财政管理权限 |
6.3.2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
6.3.3 赋予地方限度内税收立法权 |
6.4 逐步调整完善产业税收政策 |
6.4.1 配合产业组织政策的税制优化 |
6.4.2 促进科技创新的税制优化 |
6.4.3 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税制优化 |
6.4.4 推动“一带一路”的税收合作 |
附录 我国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汇总表(1994至2020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税负转嫁能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深化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税收中性理论 |
第二节 税负转嫁理论 |
第三节 与企业价值相关理论 |
一、有效市场假说 |
二、MM理论 |
三、企业价值的内涵与界定 |
第二章 深化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机制 |
第一节 深化增值税改革与企业价值 |
第二节 税负转嫁能力对深化增值税改革效应的影响 |
第三节 产权异质性分析 |
第三章 深化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一、政策背景分析与冲击时间确定 |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研究设计 |
一、变量选择 |
二、模型设计 |
第三节 描述性统计 |
第四节 实证分析 |
一、广义双重差分模型的初步检验 |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五节 进一步检验 |
一、产权异质性检验 |
二、动态效应检验 |
三、分行业检验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企业角度 |
二、政府角度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我国增值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 |
1.4.2 论文的不足 |
2 税收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税收调节 |
2.1.2 税收累进(退)性 |
2.1.3 收入分配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
2.2.2 税负转嫁理论 |
2.3 增值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机理分析 |
3 我国增值税发展及居民收入分配现状分析 |
3.1 增值税的发展及现状 |
3.2 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
3.2.1 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 |
3.2.2 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 |
3.2.3 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 |
3.3 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的因素 |
3.3.1 征税范围 |
3.3.2 税率结构 |
4 我国增值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
4.1 增值税的累退性测度 |
4.2 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实证分析 |
4.2.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
4.2.2 实证分析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简并增值税税率 |
5.2.2 降低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 |
5.2.3 加快增值税立法进程 |
5.2.4 建立多元税收调节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营改增”对A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概念 |
2.1.2 营业税和增值税的比较 |
2.2 与税负相关的理论基础 |
2.2.1 税收公平原则 |
2.2.2 税收效率原则 |
2.2.3 税收负担理论 |
2.2.4 最优税制理论 |
2.2.5 税负转嫁理论 |
3 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分析 |
3.1 房地产企业的涉税情况概述 |
3.1.1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流程 |
3.1.2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构成 |
3.2 房地产企业的税负情况 |
3.2.1 房地产取得环节的税负 |
3.2.2 房地产流通环节的税负 |
3.2.3 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负 |
3.3 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税负变化的总体影响 |
3.3.1 营改增前后税负变化的影响因素 |
3.3.2 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前后税负差异测算 |
4 营改增对A房地产企业税负影响的分析 |
4.1 A房地产企业概况 |
4.2 A房地产企业开发J项目基本情况 |
4.3 营改增前A企业J项目的税负测算 |
4.4 A房地产企业J项目营改增后税负测算 |
4.5 营改增对A企业税负的影响 |
4.5.1 对流转税税负的影响 |
4.5.2 对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影响 |
4.5.3 对土地增值税税负的影响 |
4.5.4 对A企业综合税负的影响 |
4.6 营改增后影响A企业税负变动的因素分析 |
4.6.1 进项税抵扣不足 |
4.6.2 财务核算复杂加大涉税风险 |
4.6.3 上游企业税负转嫁 |
4.6.4 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
5 A企业应对营改增的对策和建议 |
5.1 完善进项税抵扣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
5.1.1 做好采购成本管理 |
5.1.2 在户型设计中考虑增值税因素 |
5.2 提升企业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 |
5.2.1 规范发票和合同管理 |
5.2.2 合理运用税收筹划 |
5.3 增加产品创新力度,提升税负转嫁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点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点 |
第二章 民营企业税负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民营企业的概念 |
2.1.2 税负概念 |
2.2 税负分类 |
2.2.1 按税收负担层次区分 |
2.2.2 按税负归宿区分 |
2.2.3 按税负转嫁性区分 |
2.2.4 按衡量方式区分 |
2.3 税收与经济的相关理论 |
2.3.1 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理论 |
2.3.2 税收弹性理论 |
2.3.3 平衡预算理论 |
第三章 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分析 |
3.1 税收现状 |
3.1.1 产业结构 |
3.1.2 企业类型 |
3.1.3 税收增长趋势 |
3.1.4 税收规模 |
3.1.5 宏观税负 |
3.2 民营企业税收现状 |
3.2.1 企业规模 |
3.2.2 企业税收 |
3.2.3 纳税贡献率 |
3.2.4 总体税负分析 |
3.3 民营企业税负现状及分析 |
3.3.1 增值税税负 |
3.3.2 所得税税负 |
3.3.3 税金及附加税负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延边地区民营企业高税负水平分析 |
4.1 税收法律法规 |
4.1.1 税收法律 |
4.1.2 税收政策 |
4.1.3 财政体制 |
4.1.4 社会负担 |
4.2 企业属性 |
4.2.1 行业结构 |
4.2.2 产权性质 |
4.2.3 垄断地位 |
4.2.4 企业能力 |
4.3 区域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降低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的对策 |
5.1 财税制度方面 |
5.1.1 深化税制改革 |
5.1.2 优化财政体制改革 |
5.1.3 强化结构性减税效果 |
5.1.4 推行差异化缴费比例 |
5.2 强化税收征管能力 |
5.2.1 发挥税收征管效能 |
5.2.2 改进纳税服务水平 |
5.2.3 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
5.2.4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
5.3 提升延边经济发展竞争力 |
5.4 加强企业自身建设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增值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增值税与收入分配 |
2.1.1 收入分配理论 |
2.1.2 增值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
2.2 增值税与社会福利 |
2.2.1 社会福利理论 |
2.2.2 增值税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
第3章 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分析 |
3.1 研究假设、研究单位及样本指标 |
3.1.1 研究假设和研究单位 |
3.1.2 样本数据及测算指标 |
3.2 增值税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
3.2.1 年收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效应 |
3.2.2 终生收入视角下的收入分配效应 |
3.3 增值税的福利效应分析 |
3.3.1 模型构建及政策指标 |
3.3.2 福利效应的测算流程 |
3.3.3 实证结果分析 |
3.4 研究小结 |
第4章 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和福利效应 |
4.1 我国增值税改革概述 |
4.2 研究假设及模型构建 |
4.2.1 研究假设 |
4.2.2 CGE模型构建及测算指标 |
4.2.3 CGE模型数据来源及处理 |
4.2.4 样本数据选取及测算流程 |
4.3 增值税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分析 |
4.3.1 增值税转型的收入分配效应 |
4.3.2 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 |
4.4 增值税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
4.4.1 增值税转型的福利效应分析 |
4.4.2 增值税税率减并改革的福利效应分析 |
4.5 研究小结 |
第5章 影响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的税制因素 |
5.1 征税范围 |
5.1.1 理论影响 |
5.1.2 国际经验 |
5.2 税率结构 |
5.2.1 理论影响 |
5.2.2 国际经验 |
5.3 税收优惠 |
5.3.1 理论影响 |
5.3.2 国际经验 |
5.3.3 食品和医药制品免税的实证分析 |
5.4 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 |
5.4.1 理论影响 |
5.4.2 国际经验 |
5.5 研究小结 |
第6章 改进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的对策建议 |
6.1 优化税率结构 |
6.2 优化减免税政策 |
6.3 严控起征点和小规模纳税人设置标准 |
主要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营改增”对YJ建筑公司的财务影响与改进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内容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营业税及增值税概述 |
2.1.2 建筑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税收中性理论 |
2.2.2 税负转嫁理论 |
2.2.3 公平课税理论 |
3 “营改增”对YJ建筑公司的财务影响分析 |
3.1 YJ建筑公司概况 |
3.1.1 YJ建筑公司简介 |
3.1.2 YJ建筑公司财务状况 |
3.1.3 YJ建筑公司管理现状 |
3.1.4 YJ建筑公司纳税状况 |
3.2 “营改增”对YJ建筑公司税负的影响 |
3.2.1 分子公司税负分析 |
3.2.2 工程项目税负分析 |
3.2.3 税负的影响 |
3.3 “营改增”对YJ建筑公司利润的影响 |
3.3.1 项目利润分析 |
3.3.2 利润的影响 |
3.4 “营改增”对YJ建筑公司财务管理的影响 |
3.4.1 现金管理分析 |
3.4.2 纳税管理分析 |
4 YJ建筑公司“营改增”的管理措施 |
4.1 充分利用国家税改政策 |
4.1.1 增值税税率调整政策概述及测试模型的构建 |
4.1.2 增值税税率调整模型分析 |
4.1.3 模型分析结论 |
4.1.4 增值税税率调整管理措施 |
4.2 财务管理的管理措施 |
4.2.1 现金流的管理措施 |
4.2.2 成本管理的管理措施 |
4.2.3 纳税筹划的管理措施 |
5 YJ建筑公司“营改增”管理措施的制度保障 |
5.1 制定项目招标纳税筹划会运行机制 |
5.2 建立人才管理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税负转嫁理论的完善及改进税制的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制造业企业税费负担比较研究[D]. 金可意. 浙江大学, 2021(09)
- [2]中国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D]. 张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3]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 董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4]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制研究[D]. 李佳. 辽宁大学, 2021(02)
- [5]增值税改革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税负转嫁能力的视角[D]. 李敏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6]我国增值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D]. 郑东升.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7]“营改增”对A房地产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D]. 付彦妮. 西南大学, 2020(06)
- [8]延边地区民营企业税负问题研究[D]. 举营. 延边大学, 2020(05)
- [9]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与福利效应研究[D]. 熊惠君.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10]“营改增”对YJ建筑公司的财务影响与改进策略[D]. 王俊涵.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