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煤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万宝全,郑明胜,查俊伟[1](2021)在《聚酰亚胺复合储能电介质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具有高击穿、低损耗、高柔性、低成本等优点的介电高分子材料在薄膜电容器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偏低的储能密度以及较差的热稳定性限制了其在高温工作环境中的应用。本文着重介绍了以聚酰亚胺为基体的介质储能材料及提高储能特性的研究方法,包括具有高介电常数、高绝缘特性的无机填料,多功能复合填料的结构和形貌对复合薄膜性能的影响以及界面微区特性的研究,并探讨了高温介质储能复合材料界面设计的未来研究方向。
龚新怀,汪敬瑛,谭书润,夏兴胜,赵瑨云,王兆礼[2](2021)在《室外自然老化对聚乳酸/茶渣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户外自然老化方式研究了聚乳酸/茶渣(PLA/TW)复合材料老化前后的结构与性能变化,并通过色差测试仪、万能试验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等对其老化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然老化后PLA/TW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下降,表面出现明显褪色现象,表面形貌变粗糙,且随自然老化时间延长和TW含量增加,变化趋势加剧。FTIR分析显示,自然老化后PLA/TW复合材料中的PLA存在一定水解作用,TW中木质素等组分发生光降解作用。在TW含量为30%时,自然老化8个月后,PLA/TW复合材料表面色差变化ΔE达29.43,复合材料的拉伸、缺口冲击及弯曲强度保留率分别为84.15%,85.51%和88.36%,基体PLA的黏均分子量下降了13.33%。
於少奇[3](2021)在《电路板非金属粉末/聚烯烃复合材料性能优化研究与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
刘坤坤[4](2021)在《填料填充PBAT/TPS改性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先渊[5](2021)在《邻苯二甲腈树脂基导热绝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
赵登辉[6](2021)在《氮化硼改性超声电机绝缘摩擦材料制备与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伟[7](2021)在《基于ABAQUS 275/70R22.5绿色公交子午线轮胎耐磨性能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扁平率较低的275/70R22.5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在新能源绿色公交中配套率较高,本文以275/70R22.5 16PR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选取Yeoh模型描述橡胶材料,采用“rebar”加强筋单元描述橡胶-帘线复合材料,建立三维轮胎接地有限元模型,对初始设计轮胎有限元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针对轮胎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生的耐磨性能不佳的问题,采用多尺度仿真方法,微观尺度上采用Materials Studio分子模拟软件优化选取胎面胶防老剂,宏观尺度上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轮胎进行稳态滚动分析和优化设计。通过模拟分析发现,初始设计轮胎在静负荷工况下胎肩边缘和胎冠中心区域接地压力较大且接地压力最大区域位于胎肩边缘,针对胎面接地压力力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调整带束层结构设计参数以及胎冠弧度高来优化轮胎的接地压力分布,进而优化轮胎耐磨性能。建立优化设计后的轮胎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分析得到2#和4#带束层(2#工作层和4#缓冲层)的宽度、2#、3#和4#带束层(2#3#工作层和4#缓冲层)的排列角度以及胎冠弧度高等结构设计参数对轮胎耐磨性能的影响规律。根据优化分析得到的相关规律,将2#和4#带束层的宽度、胎冠弧度高、2#、3#和4#带束层的排列角度作为正交试验的三个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正交试验优化后得到的最优因素水平组合为2#带束层的宽度取210 mm、4#带束层的宽度取166 mm,胎冠弧度高取8.8 mm,2#、3#和4#带束层的排列角度取22°。优化设计轮胎与初始设计轮胎相比,在自由滚动工况下,其承载性能提升了2.39%,耐磨性能提升了2.66%,抓地性能提升了0.69%;在3°侧偏工况和5°侧倾工况下,其抓地性能分别提升了0.58%和0.64%;在超载和缺气工况下,其承载性能分别提升了2.14%和1.92%。优化设计轮胎在自由滚动工况下承载性能提升,耐磨性能和抓地性能得到协调优化;在3°侧偏和5°侧倾工况下其抓地性能得到提升,行驶安全性更佳;在超载工况和缺气工况下,其承载性能得到提升。整体而言,优化设计后的轮胎综合性能更优。
张玉德,杨世诚,张乾[8](2016)在《磺酸盐改性无烟煤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无烟煤经磺酸盐球磨改性后,与丁苯橡胶(SBR)进行熔融共混,制得改性无烟煤/SBR复合材料,然后对改性无烟煤和无烟煤/SBR复合材料的表面性质、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磺酸盐与无烟煤发生了酯化反应,改性无烟煤片层结构被剥离,多以细小鳞片状呈现,颗粒变小,分散均匀,改性无烟煤的微观结构和表面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无烟煤颗粒在橡胶复合材料中均匀分散后,其填充橡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交联密度显着增加,在填充70份时,拉伸强度达到10.7MPa,交联密度增大为116mol/m3,改性无烟煤补强效果明显。
胡光洲,岳远超,柳月,殷春雨,高汉庭,郭钰,卞振涛,詹贵贵,李慧婷[9](2016)在《褐煤粉改性聚氨酯泡沫塑料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褐煤粉为改性剂,对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RPUF)进行改性,以期扩大褐煤的利用范围,减少聚氨酯原料的使用量,降低成本。首先确定了RPUF的配方,然后加入褐煤煤粉,研究褐煤加入量、反应起始温度、扩链剂加入量对RPUF发泡率、表观密度、压缩强度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褐煤粉会增大RPUF的发泡率和降低其压缩强度;能提高RPUF的热稳定性;初始温度由10℃到30℃时,发泡率增长了55%,压缩强度下降了54%;4份褐煤添加量时,11份扩链剂能获得665.28%的发泡率和1.49MPa压缩强度,扩链剂的过量加入使得改性RPUF性能迅速恶化:表观密度增大、发泡率和压缩强度降低。
谭金龙[10](2015)在《无烟煤的插层和磨剥改性及对丁苯橡胶填充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高煤化度无烟煤具有似石墨层状结构的特点,对无烟煤进行插层和球磨改性,提高其结构活性和分散性能,制备煤基功能性粉体填料,替代炭黑,改善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在无烟煤的溶胀实验中发现吡啶/二甲苯处理煤的溶胀率最高,具有插层作用,有效扩大了芳香片层的层间距。当丙烯酸胺聚合改性无烟煤煤样时,石墨衍射峰向小角度偏移,实现了对芳香片层的插层改性;随着煤样含量的增加,插层程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无烟煤的磨剥改性过程中,经磺酸盐-TB联合改性煤样的-2μm粒度累计百分含量为91%左右,颗粒之间相互接触很少,分散性很好。以LA-TA干法改性煤样填充橡胶的力学性能较纯胶有了大幅提高,拉伸强度达到15.8MP,与炭黑-330的填充性能相当。改性煤粉填充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透气率较纯丁苯橡胶也有大幅下降,相对渗透率仅为纯胶的6.72%,具有很好的气体阻隔性能。采用插层-磨剥改性的工艺,获得了一种制备具有增强、阻隔双重功效的煤基功能性材料的新方法。
二、煤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酰亚胺复合储能电介质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聚酰亚胺介质储能材料 |
1.1 聚酰亚胺简介 |
1.2 聚酰亚胺的合成 |
2 二元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
2.1 界面模型的建立 |
2.2 填料的界面表面能理论 |
2.3 二元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介电储能特性 |
3 多元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
3.1 双重界面效应 |
3.2 多元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的介电储能特性 |
4 总结与展望 |
(2)室外自然老化对聚乳酸/茶渣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主要设备及仪器 |
1.3 试样制备及自然老化试验 |
1.4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表观材色及色差分析 |
2.2 力学性能分析 |
2.3 表面微观形态分析 |
2.4 表面水接触角测试 |
2.5 化学结构分析 |
2.6 分子量变化分析 |
3 结论 |
(7)基于ABAQUS 275/70R22.5绿色公交子午线轮胎耐磨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子午线轮胎概述 |
1.2.1 子午线轮胎的优势 |
1.2.2 子午线轮胎的结构 |
1.3 有限元分析方法与应用 |
1.3.1 ABAQUS软件简介 |
1.3.2 有限元分析中的应力—应变度量 |
1.3.3 国内外轮胎有限元建模分析研究现状 |
1.4 轮胎的耐磨性能 |
1.4.1 轮胎常见的磨损形式 |
1.4.2 国内外轮胎耐磨性能研究现状 |
1.5 分子模拟方法与应用 |
1.5.1 力场简介 |
1.5.2 分子动力学模拟流程 |
1.5.3 分子模拟在高分子聚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
1.6 本文主要的工作 |
第二章 275/70R22.5轮胎材料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基于分子模拟方法优化防老剂选取 |
2.1.1 建立模拟体系 |
2.1.2 动力学平衡 |
2.1.3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2.2 轮胎材料模型的构建 |
2.2.1 橡胶材料单轴拉伸测试与应力松弛测试 |
2.2.2 橡胶材料超弹性模型构建 |
2.2.3 胎面胶粘弹性模型构建 |
2.2.4 橡胶-帘线复合材料模型构建 |
2.3 275/70R22.5轮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1 275/70R22.5轮胎二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相互作用的设置 |
2.3.3 载荷和边界条件条件的设置 |
2.3.4 接触的设置 |
2.3.5 275/70R22.5轮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4 275/70R22.5轮胎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2.4.1 轮胎外缘尺寸与下沉量验证 |
2.4.2 轮胎径向刚度曲线验证 |
2.5 275/70R22.5轮胎静负荷工况有限元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275/70R22.5初始设计轮胎典型工况下有限元分析 |
3.1 轮胎行驶过程中典型工况的实现 |
3.1.1 制动、驱动与自由滚动工况 |
3.1.2 侧偏工况 |
3.1.3 侧倾工况 |
3.2 负荷对轮胎耐磨性能的影响 |
3.3 充气压力对轮胎耐磨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带束层结构和胎冠弧度高对轮胎性能的影响 |
4.1 带束层宽度对轮胎耐磨性能的影响 |
4.1.1 带束层宽度设计方案 |
4.1.2 带束层宽度对轮胎外缘尺寸的影响 |
4.1.3 带束层宽度对轮胎耐磨性能的影响 |
4.2 带束层排列角度对轮胎耐磨性能的影响 |
4.2.1 带束层排列角度设计方案 |
4.2.2 带束层排列角度对轮胎外缘尺寸的影响 |
4.2.3 带束层排列角度对轮胎耐磨性能的影响 |
4.3 胎冠弧度高对轮胎耐磨性能的影响 |
4.3.1 胎冠弧度高设计方案 |
4.3.2 胎冠弧度高对轮胎外缘尺寸的影响 |
4.3.3 胎冠弧度高对轮胎耐磨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275/70R22.5轮胎耐磨性能与抓地性能协调优化 |
5.1 正交试验设计 |
5.2 结果极差分析 |
5.2.1 接地面积极差分析 |
5.2.2 接地压力偏度值极差分析 |
5.2.3 耐磨性能与抓地性能协调优化 |
5.3 最优组合轮胎典型工况下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磺酸盐改性无烟煤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无烟煤的球磨改性 |
1.3 复合材料的制备 |
1.4 交联密度的计算 |
1.5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改性无烟煤的表面性质和微观结构分析 |
2.1.1 红外光谱分析 |
2.1.2 粒度分析 |
2.1.3 扫描电镜(SEM)分析 |
2.2 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分析 |
2.2.1 力学性能 |
2.2.2 交联密度计算 |
2.2.3 断面扫描电镜(SEM)分析 |
3 结论 |
(9)褐煤粉改性聚氨酯泡沫塑料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原料 |
1.2 RPUF的配方设计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褐煤添加量对改性RPUF性能的影响 |
2.2 褐煤添加量对改性RPUF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
2.3 温度对改性RPUF物理性能的影响 |
2.4 扩链剂添加量对改性RPUF物理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10)无烟煤的插层和磨剥改性及对丁苯橡胶填充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烟煤的微观结构 |
1.2 无烟煤溶胀研究现状 |
1.3 无烟煤的插层研究现状 |
1.4 无烟煤改性研究现状 |
1.5 煤基功能性填料研究进展 |
1.6 选题依据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2 无烟煤的基本性质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样品制备 |
2.1.4 分析与测试 |
2.2 工业分析 |
2.3 元素分析 |
2.4 表面活性分析 |
2.5 微观结构分析 |
3 无烟煤的溶胀和插层改性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原材料 |
3.1.2 样品的制备 |
3.1.3 分析与测试 |
3.2 无烟煤的溶胀改性 |
3.2.1 一元溶胀改性 |
3.2.2 二元溶胀改性 |
3.3 无烟煤的插层改性 |
3.3.1 小分子插层改性 |
3.3.2 不同单体聚合插层改性 |
3.3.3 不同条件下丙烯酰胺聚合 |
3.4 小结 |
4 无烟煤的磨剥改性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原材料 |
4.1.2 材料的制备 |
4.1.3 测试与标准 |
4.2 无烟煤的磨剥 |
4.2.1 粒度分析 |
4.2.2 SEM分析 |
4.3 无烟煤的球磨改性 |
4.3.1 磺酸盐湿法改性 |
4.3.2 硅烷偶联剂干法改性 |
4.3.3 硅烷偶联剂湿法改性 |
4.3.4 铝、钛酸酯干法改性 |
4.3.5 铝、钛酸酯湿法改性 |
4.3.6 药剂复配改性 |
4.4 小结 |
5 无烟煤对丁苯橡胶的填充性能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原材料 |
5.1.2 无烟煤/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
5.1.3 无烟煤/橡胶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
5.2 磺酸盐改性煤填充丁苯橡胶的性能研究 |
5.2.1 力学性能 |
5.2.2 热稳定性能 |
5.2.3 交联密度 |
5.2.4 SEM |
5.3 硅烷偶联剂改性煤填充丁苯橡胶的性能研究 |
5.3.1 力学性能 |
5.3.2 热稳定性能 |
5.3.3 交联密度 |
5.3.4 SEM |
5.4 铝、钛酸酯偶联剂改性煤填充丁苯橡胶的性能研究 |
5.4.1 力学性能 |
5.4.2 热稳定性能 |
5.4.3 交联密度 |
5.4.4 SEM |
5.5 复配药剂改性煤填充丁苯橡胶的性能研究 |
5.5.1 力学性能 |
5.5.2 热稳定性能 |
5.5.3 交联密度 |
5.5.4 气密性能 |
5.5.5 SEM |
5.6 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煤填充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酰亚胺复合储能电介质材料研究进展[J]. 万宝全,郑明胜,查俊伟. 绝缘材料, 2021(11)
- [2]室外自然老化对聚乳酸/茶渣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J]. 龚新怀,汪敬瑛,谭书润,夏兴胜,赵瑨云,王兆礼. 工程塑料应用, 2021(09)
- [3]电路板非金属粉末/聚烯烃复合材料性能优化研究与有限元分析[D]. 於少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4]填料填充PBAT/TPS改性与性能的研究[D]. 刘坤坤.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5]邻苯二甲腈树脂基导热绝缘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刘先渊.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氮化硼改性超声电机绝缘摩擦材料制备与摩擦学性能研究[D]. 赵登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基于ABAQUS 275/70R22.5绿色公交子午线轮胎耐磨性能优化[D]. 李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8]磺酸盐改性无烟煤对丁苯橡胶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 张玉德,杨世诚,张乾. 化工新型材料, 2016(10)
- [9]褐煤粉改性聚氨酯泡沫塑料应用研究[J]. 胡光洲,岳远超,柳月,殷春雨,高汉庭,郭钰,卞振涛,詹贵贵,李慧婷. 化工新型材料, 2016(03)
- [10]无烟煤的插层和磨剥改性及对丁苯橡胶填充性能研究[D]. 谭金龙.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