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变换在凹槽检测中的应用

霍夫变换在凹槽检测中的应用

一、Hough变换在槽形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白戎[1](202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的激光焊接技术在自动化生产加工方面展现出巨大的产业化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对视觉引导功能的需求,进行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平台设计、焊缝识别和焊缝轨迹中心线路径平滑规划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平台设计方面,针对国内外领先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研发生产的自动激光加工设备进行了前期的市场调研后,自主研发设计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实验平台。设计视觉成像系统,作为引导运动执行系统的视觉传感器;对运动执行系统进行研究,采用滚珠丝杠结构的三轴直线模组作为运动执行机构,运动控制卡和步进电机驱动器作为运动控制及驱动部分;组装焊接执行系统,对激光器和激光焊接头进行选择搭配,分别作为焊接热源和激光束整形机构。装配以上三个部分,搭建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实验平台。在焊缝识别方面,包括焊缝轨迹识别及焊缝轨迹中心线提取两部分内容。针对焊缝间隙较窄,焊接工件表面划痕与焊缝特征相似,极易导致误识别的问题,本文首先完成了相机标定模型及标定方法的研究,应用张氏标定法进行相机标定实验,消除镜头畸变;然后,针对平面曲线焊缝的特征,采用方向小波变换的方法对焊接对象进行边缘检测,滤除焊接对象表面划痕、锈蚀等干扰因素,提取出焊接对象的边缘及焊缝图像;最后,对提取到的焊接对象的边缘及焊缝图像进一步处理,应用形态学处理方法提取出焊缝轨迹二值图像,采用形态学细化法提取出焊缝轨迹中心线坐标,通过实验验证了焊缝轨迹中心线提取方法的可靠性。在焊缝轨迹中心线路径平滑规划方法方面,对焊缝轨迹曲线拟合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Harris-Laplace角点特征的NURBS曲线规划方法。首先,针对复杂的焊缝轨迹曲线拟合运算数据量较大的问题,采用Harris-Laplace角点检测算法对复杂曲线进行分段,采取分段拟合的思想在不丢失曲线数据的前提下,降低曲线的复杂程度;其次,针对运动执行机构直接按照焊缝轨迹中心线坐标为型值点坐标运动,出现的顿挫、抖动现象,应用NURBS曲线拟合方法规划焊接轨迹曲线。本文基于Matlab开发环境,完成焊缝识别和焊缝轨迹中心线路径平滑规划的算法验证;基于Visual Studio2010软件开发平台,应用C#语言开发焊接控制软件,通过对金属工件的激光焊接实验,完成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的设计。

赵陆[2](2021)在《带式输送机用巡检机器人检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带式输送机是散状物料运输的关键设备,确保其安全运行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满足物料运输的需求,带式输送机正朝着长距离、大运量、高速度及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趋势下,利用巡检机器人对带式输送机进行全程巡检,既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和范围,又消除了传统方法对传感器布置密度的依赖,降低了检测成本与维护难度。本文依托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无线供电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对带式输送机用检测系统进行研究。该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搭建分布式检测系统对检测系统所需功能进行分析与拟定,以兼具实时性和准确性为目标提出一种包含井下检测平台和上位机的分布式检测系统。根据井下检测平台的处理对象,选定ARM+FPGA架构作为计算单元。基于ARM+FPGA异构架构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使用ARM处理器与上位机建立千兆以太网通信,并完成环境参数的采集与处理;在FPGA中为视频流构建具有采集,解析,处理,写入功能的数据通路及处理模块。(2)设计输送带跑偏诊断算法对输送带跑偏的原因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与总结,由于传统视觉技术采用软件对输送带跑偏进行故障诊断,存在着处理速度和诊断精度相互制约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分段式输送带跑偏诊断方法,并根据井下检测平台与上位机的处理特性对算法进行分割。对输送带跑偏诊断方法与FPGA并行计算技术进行研究,基于LSD算法,构建适用于FPGA计算平台的线段检测IP核,并进一步利用上位机MATLAB软件以提取的线段信息为依据设计跑偏诊断方法。(3)检测系统实验验证根据带式输送机运行的不同工况对检测系统的既定功能进行实验验证,包括环境参数的实时检测、带式输送机运行图像的监控以及输送带跑偏的故障诊断。并对系统各个环节的处理延时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格式的图像上传时,检测系统的处理帧率,进而验证检测系统的实时性与有效性。本文基于机器视觉技术,针对带式输送机构建了分布式检测系统,提出了输送带跑偏诊断方法,在保证视觉检测方法直观性与准确性的基础上,融合FPGA并行计算技术,提高了算法的实时性,对提高带式输送机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和维护难度有着重要意义。

朱娜[3](2021)在《小波分析在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微波加热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加热方式,目前在多领域都得到广泛地应用。微波源是将直流电源的电能转变为高频电磁波的核心装置,它直接为微波加热系统提供热量源,作为微波加热系统的心脏,它的好坏往往决定着微波加热系统的性能。目前,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的微波源队列只有运行与否的二值检测,为了提高其队列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在线实时检测微波源队列的工作状态及变化非常必要。不断检测微波源的变化和故障,一方面可以提高微波加热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另一方面,由于多微波源队列合成的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其微波源数量众多,因此,对其运行状态的在线检测十分必要。为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波与多金属矿物相互作用过程的建模与最优控制研究”(61863020)的资助下,本学位论文提出将基于小波分析的故障检测方法应用于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对微波源队列进行在线实时检测。首先,分析影响磁控管微波输出功率的因素,通过对阳极电流I(t)的反馈控制来建立微波源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其次,通过电场强度的变化情况判断微波源队列是否发生故障,并引入温度变化系数COV来表征电场强度的变化。最后,利用多尺度小波变换极值点残差的故障检测方法对微波源队列进行循环检测,获取多尺度下输入信号U(t)和输出信号I(t)的连续小波变换,进而计算出极值产生的残差信号r(t),并根据残差信号在多尺度下的变化情况完成检测。为了对检测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残差信号r(t)的小波时频图,获取时频域的特征信息,更直观的判断出微波源是否发生故障。对微波源可能发生的3种故障状态分别进行实例仿真,并根据发生不同故障后残差信号r(t)的变化情况检测出微波源在t=80s时发生故障1,t=90s时发生故障2,t=100s时发生故障3。仿真实验以及结果分析表明,利用连续小波变换的分析方法对微波源队列进行故障检测,可以准确的在线检测出微波源队列中故障微波源的位置以及发生故障的时刻。

苏强[4](2020)在《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物料超限识别及安全防护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带式输送机则是煤炭运输的关键设备,在煤炭运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输送机皮带作为带式输送机的核心部件,由于煤矿井下环境复杂恶劣,再加上其本身的强度问题,在生产中很容易出现纵向撕裂、断带等的重大事故。不仅会影响安全生产效率,而且会造成十分惨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带式输送机安全防护研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皮带纵向撕裂的检测,如能检测出皮带纵撕的早期阶段并作出响应,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皮带纵撕对矿井生产过程的影响。同时从皮带纵撕的根本原因出发,如能精确识别出皮带运输系统中的超限物料并作出响应,则可以极大的预防超限物料对皮带的损害,保障皮带运输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为山西某矿原煤生产车间研发了“202皮带输送机智能物料超限识别及安全防护系统”,为选煤厂安全生产、降本增效提供了科学保障。本文主要是基于“202皮带输送机智能物料超限识别及安全防护系统”工作,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进行了基于视觉的带式输送机智能物料超限识别及安全防护系统的总体构建设计,并对系统的软、硬件部分进行了选型与设计。为克服环境煤尘大的影响,研发了防尘保护装置。当超限物料超出设定值、检测到有纵向撕裂、皮带附近近距离有人时系统可报警并停机。2)对图像灰度化、图像滤波和图像增强等图像预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超限物料图像的特点,比较了常用图像滤波和图像增强的效果,选择了合适的滤波和增强方法,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些图像预处理方法均有利于图像特征信息的保留,提高待测图像的辨识度。3)对输送带超限物料图像进行了目标分割及检测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阈值和边缘检测相结合的输送带物料图像分割算法和一种通过行灰度分布曲线计算物料图像像素值数量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4)根据输送带纵向撕裂近年的研究现状,采用了基于激光线光源辅助的纵向撕裂检测方法。研究了基于图像特征提取的纵向撕裂检测和定位的原理和算法,并通过实验对其中的激光线图像增强方法、角点检测算法、直线检测算法以及输送带圆形标记检测算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5)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图像处理平台系统。对系统的总体框架、数据库内容和具体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对系统设计中使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该论文有图77幅,表1个,参考文献101篇。

白星宇[5](2020)在《积分视场单元关键光学元件性能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光谱分析技术已经称为现代天文物理观测的一项重要手段,光谱分析技术通过对恒星发出的光进行采样收集,再将光信号传输到光谱仪中分析得到丰富的光谱信息。光谱分析技术中光信号采集和传输的核心部件的就是积分视场单元(Integral Field unit,IFU)。本文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制的FASOT太阳光学望远镜为核心,分析介绍了FASOT-IFU中的关键光学元件,主要包括微透镜、微孔板和V型槽,其中微孔板的主要作用是固定光纤阵列,微透镜的主要作用是将光耦合进入光纤中,所以两者的对准直接决定了积分视场单元的传输效率,V型槽的主要作用是固定IFU出射端的光纤,防止相邻光纤的出射光斑发生光谱混叠。这三种光学元件的精度将直接影响FASOT-IFU的光传输效率,所以必须对其进行精度检测。该研究以“FASOT积分视场单元系统设备研制”项目为依托,自主研制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光学元件检测系统,从检测系统的搭建和分析系统测量误差入手,详细介绍了各个关键光学元件的检测方法与检测结果,并分析了各个元件精度对FASOT-IFU整体性能的影响。微孔板和微透镜的主要检测方法是Blob分析法和基于Canny算子的亚像素边缘提取的方法,在硬件设备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优化算法来提升检测系统的精度,将传统像素级别的轮廓提取通过插值法得到精度更高的亚像素边缘,并运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特制的高精度光栅刻度尺,对该检测系统进行了高精度标定。从相机成像误差、镜头放大倍率误差和系统调焦误差三大方面分析该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的总误差δ,分析得出该检测系统在使用低放大倍率镜头时的测量误差为±3μm,使用高倍率镜头时的测量误差为±2μm。为了保障FASOT-IFU光纤阵列的排布精度,对微孔板上的孔阵列与标准阵列进行了三维对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微孔板的精度。V型槽检测的主要方法是Hough直线提取法,根据V槽边缘拟合直线方程,模拟光纤固定在V型槽上的情况,通过计算纤芯位置判断V槽精度。针对微透镜与微孔板的对准,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对准系统,该系统的前端光路为高均匀平行光,共配备了3个显微成像系统来观察微透镜与微孔板的对准情况,通过检测赝狭缝端光纤出射光斑的均匀性来判断微透镜与微孔板的对准情况。最大限度的从轴向失配、侧向失配和角向失配三方面减小对准时的误差,从整体上提高IFU性能。

黄晓[6](2019)在《多源激励-光纤光栅分布传感的机械裂纹定量检测方法》文中指出裂纹是机械结构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种损伤,对机械结构中的裂纹进行准确有效的定量检测是保证机械装备正常运转、避免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非线性超声技术中的振动声调制技术(采用低频振动和高频超声两种激励源,简称为多源激励),大大提高了对裂纹检测的灵敏度,解决了传统的超声方法检测裂纹时受超声波长限制、对微裂纹和闭口裂纹难以识别等不足。目前非线性超声技术的研究尚未成熟,多数研究局限于损伤的定性分析,定量检测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利用裂纹调制的非线性特征研究机械裂纹的检测方法,对提升机械裂纹检测能力、评估机械结构工作性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布拉格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具有高灵敏性、强适应性、易于分布、抗电磁干扰等优势,在机械装备健康监测方面表现出强大的应用发展潜力。本文以铝质板材为对象,结合振动声调制技术和光纤光栅分布传感技术,提出多源激励-光纤光栅分布传感的机械裂纹定量检测方法,旨在确定裂纹的位置和范围。围绕FBG对多源激励的传感特性和裂纹对多源激励信号的调制机理两大基础问题展开研究,揭示FBG对应变的传感方向特性和裂纹调制产生的非线性现象,重点提出机械裂纹的定量检测算法,并进行实验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研究不同应变作用下FBG的传感特性,揭示了FBG对静应变、低频动应变和Lamb波的应变均有明显的传感方向性,绘制了以上三种应变作用下FBG传感灵敏度与应变作用角度的关系曲线。对比了多源激励下FBG响应信号与单独振动、单独超声激励下叠加得到的FBG响应信号,明确了多激励源相对位置以及激励幅值对FBG响应信号的影响。(2)分析了Lamb波在裂纹调制下产生的模式转换现象,讨论了裂纹参数对Lamb波散射强度的影响。深入研究了裂纹调制产生的非线性现象(高次谐波、旁瓣信号),重点探讨了激励参数(激励幅值、激励点相对位置)对旁瓣等非线性特征信号的影响,实验验证了多种类型裂纹均能对多源激励进行调制、产生旁瓣特征信号。(3)通过引入裂纹对多源激励调制产生的旁瓣信号作为特征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旁瓣信号时延特性的裂纹定位检测算法,搭建了多源激励-FBG分布检测实验系统,实验确定了裂纹两个尖端的具体位置,从而确定了裂纹的长度范围。基于旁瓣信号时延特性的裂纹定位算法避免了结构边界反射的干扰以及Lamb波频散的影响,解决了小型板材的裂纹检测难题。(4)依据FBG对Lamb波中S0和A0模态的传感方向性,提出了一种基于FBG传感响应角度特性的裂纹定量检测算法,突破了传统定位算法必须需要依赖超声波传播速度的局限。设计了在一个测点上粘贴两个不同方向FBG的组合FBG结构,搭建了基于FBG传感角度方向特性的裂纹检测实验系统,提出了被测金属板上FBG测点的布局形式和激励形式,有效解决了基于FBG传感响应角度特性的裂纹检测算法的局限。实验确定了裂纹的大致位置和范围。

贾焕[7](2019)在《基于图像处理的输送带撕裂和跑偏检测研究》文中提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第二产业不断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输送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现代生产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不仅节省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规范企业生产管理。对于煤矿生产来说,输送带更是必不可少的运输主力军,但是由于矿井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工作繁重性,输送带的撕裂、打滑和跑偏这些故障将给工厂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因此,本文对矿井输送带图像预处理后,进行输送带撕裂和跑偏检测的研究。主要做了以下内容的研究:(1)对输送带图像进行预处理。摄像头采集矿井输送带视频,对其分帧图像后,进行图像增强处理。采用二维变分模态(Two-Dimensional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2D-VMD)的加权引导滤波算法进行图像增强。利用二维变分分解后高频区抑制高频噪声的优势,对分解后的低频区进行加权边缘的引导滤波处理,降低图像噪声、提亮色度和增强细节纹理;(2)针对输送带裂缝故障,提出基于小波融合的边缘检测算法。根据小波多尺度分解特性,将图像分成高频和低频区。多尺度多方向的结构元素形态学处理低频区,改进的Canny算子处理高频区,并分别提取裂纹纹理信息,最后用图像融合技术——逆小波重建原始图像。此外,通过均方根误差、峰值信噪比等指标对图像进行评价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在抗噪、提取裂纹信息量等方面都要优于传统的检测方法;(3)针对输送带跑偏故障,采用动态规划边缘线段检测跑偏故障算法。在图像累计概率霍夫变换(PPHT)后,对检测到的直线进行像素正交分解定位;排序建模为马尔科夫链,用动态规划的方法完成直线排序,通过后边缘概率方法算出期望数量,完成输送带两侧的直线检测;最后根据直线斜率范围,判定皮带是否存在跑偏的现象;(4)基于上述的研究内容,搭建MFC(微软基础类库)人机交互界面。这样既可以封装撕裂和跑偏算法的程序,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平台,又方便设置常见的图像处理实验参数,最终提高输送带故障的检测效率和精度。

李秋生[8](2018)在《基于视觉的高速动车组接触网关键部件的故障检测》文中研究说明接触网作为机车供电的唯一来源,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对列车的稳定行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定位器作为接触网的关键部件,其几何参数—坡度对导线的拉出值和导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基于视觉的高速动车组接触网关键部件的故障检测技术,来进一步提高定位器坡度检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传统Hough变换和Sobel算子在本文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由于支柱编号是接触网定位器坡度故障的定位信息,支柱信息提取是编号识别的基础,而支柱垂直信息比较丰富,所以本文创造性地在Hough直线信息提取前,用Sobel算子对图像垂直特征进行提取。最后利用LeNet-5模型对编号进行识别。在定位器的识别上,提出了基于Faster R-CNN模型的定位器识别技术,RPN网络的加入使得识别率提升明显,RPN网络解决了以前备选区域选取的质量低直接影响目标检测的精度的问题。最后通过Hough变换,提取定位器支架轮廓,粗略定位定位器所在。通过定位器轮廓的确定以及拟合直线的筛选,利用最左端与最右端坐标求取定位器坡度。

陈雪松[9](2017)在《移动荷载作用下板结构损伤检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构出现损伤,通过对结构所处的状态进行诊断和评估得出损伤检测报告,以准确认识结构的损伤成因和损伤程度。设计人员依据结构损伤检测报告,对结构安全与否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动力特性,进而提出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的最佳方案,以最大限度避免结构安全事故的发生。板结构是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与梁柱结构一样是主体结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建筑、市政、桥梁等工程领域。与梁柱结构相比,在软件建模时,板结构建模是从一维到二维的跨越,建模难度更大,受力分析也更复杂。本文基于移动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进行损伤识别,通过施加移动荷载给损伤板提供外部激励,使损伤板振动,采集任意点瞬态位移和加速度瞬态响应数据绘制时程曲线,对时程曲线数据分析和处理,以检测板结构损伤位置。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建立板结构振动微分方程以及对移动荷载作用下损伤板进行振动分析来研究损伤板的力学性能。基于该理论,在ANSYS软件中对移动荷载作用下损伤板结构建模,选择合适的损伤模拟与荷载移动实现方法,并按照荷载大小变化、移动荷载速度变化、荷载行进线与损伤水平距离变化对响应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其次,根据实验室现有条件设计模型试验,并通过试验对软件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试验中设置方槽形损伤和裂缝形损伤两种损伤类型,按照荷载大小变化、移动荷载速度变化、移动荷载运行轨道变化等不同工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应用小波分析对试验和模拟所得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分析。选取墨西哥帽函数对模拟数据进行连续小波变换,通过小波分析对试验数据进行降噪处理。以上有关移动荷载作用下板结构损伤检测的研究,对后续其他类型结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刘英男[10](2010)在《基于多点频谱法的动力电池一致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以电动汽车为主的动力领域对动力电池的需求迅速增加,要求电池组合使用以输出高功率和高容量。而组合后的每只单体电池之间存在的初始性能差异,这种差异在使用中会逐渐增大,最终导致电池组过早失效,造成材料浪费,因此,在电池组合之前通过检测技术来分选提高参与配组的单体电池初始性能的一致性是十分必要的。现阶段的检测技术一般针对电池的外部特征,将多个特征测量值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来保证电池综合性能的一致,实际检测效果一般。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采用的电化学阻抗谱方法来进行电池检测,这种方法可以在不损坏电池的情况下检测电池系统内部电极结构,准确反映出电池健康程度、电解质浓度和交换膜劣化程度等内部信息。以此为依据能够保证分选出的电池内部结构上的一致,精准度有很大提高,从而解决传统检测方法的不足。本文以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为研究对象,利用类圆目标识别算法对大量的电化学阻抗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依据建立磷酸铁锂动力电池的阻抗等效电路模型。针对阻抗谱测量耗时繁琐的情况,提出基于阻抗谱的多点频谱法,以电化学阻抗谱图为理论基础,选择特定频谱点测量电池阻抗响应,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推算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参数。由于电化学阻抗谱曲线光滑连贯并具有一定规律,所以用较少频率点也取得了较高精度,并在节省时间同时简化了分选的步骤。研究中通过反复比较确定了一致性分析的具体步骤和频率点参数设定,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和电池组寿命测试实验两种方法证明了多点频谱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多点频谱法是一种快速无损并节省能源的电池检测方法,能够将性能最接近的电池分选出来组合使用,通过分选使每一组电池都能达到最佳的使用状态,提高每一节电池的使用效率,延长电池组使用寿命、减少修复成本,为实际生产应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方向。

二、Hough变换在槽形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ough变换在槽形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激光焊接设备的发展现状
        1.2.2 焊缝识别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焊接轨迹规划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研究存在的相关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平台设计
    2.1 激光焊接系统平台结构设计
    2.2 视觉成像系统方案确定
        2.2.1 工业相机
        2.2.2 工业镜头
        2.2.3 照明系统
    2.3 运动执行机构硬件设计
        2.3.1 直线模组硬件设计
        2.3.2 步进电机及驱动器硬件设计
        2.3.3 运动控制卡硬件设计
    2.4 激光器及焊接头方案确定
        2.4.1 激光器选型
        2.4.2 焊接头选型
    2.5 自动激光焊接平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焊缝边缘检测算法研究
    3.1 摄像机标定
        3.1.1 相机参数标定及原理
        3.1.2 相机标定实验结果
    3.2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边缘检测
        3.2.1 小波变换的图像边缘检测基本原理
        3.2.2 方向小波变换的边缘检测算法原理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形态学的焊缝中心线提取方法研究
    4.1 基于形态学的焊缝轨迹提取方法研究
        4.1.1 形态学膨胀及腐蚀
        4.1.2 形态学开运算及闭运算
    4.2 焊缝轨迹中心线提取方法
    4.3 焊缝中心线提取实验
        4.3.1 基于形态学的焊缝轨迹提取实验
        4.3.2 焊缝轨迹中心线提取实验及误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Harris-Laplace角点特征的NURBS曲线规划方法研究
    5.1 Harris-Laplace角点检测算法
    5.2 NURBS曲线规划算法
        5.2.1 NURBS曲线数学描述
        5.2.2 NURBS曲线规划算法
    5.3 基于Harris-Laplace角点特征的NURBS曲线规划方法
    5.4 曲线拟合实验
        5.4.1 角点检测实验结果
        5.4.2 NURBS曲线拟合实验
        5.4.3 基于Harris-Laplace角点特征的NURBS曲线规划方法实验
    5.5 自动激光焊接系统实现
        5.5.1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操作软件
        5.5.2 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焊接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附录II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带式输送机用巡检机器人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巡检机器人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检测系统功能分析
    2.2 检测系统实施方案与整体架构
    2.3 输送带跑偏诊断方案设计
        2.3.1 输送带跑偏故障分析
        2.3.2 分段式跑偏诊断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井下检测平台设计
    3.1 检测平台硬件选型
    3.2 处理系统端软件开发
        3.2.1 TCP/IP通信建立
        3.2.2 温湿度传感器数据读取与计算
        3.2.3 气体传感器数据读取与计算
        3.2.4 图像传感器初始化
    3.3 可编程逻辑端电路模块设计
        3.3.1 PS、PL交互模块
        3.3.2 RAW图像信号处理
    3.4 检测平台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FPGA的线段检测算法
    4.1 线段检测算法现状分析
    4.2 基于FPGA图像预处理算法设计
        4.2.1 直方图均衡化的硬件实现方法
        4.2.2 Gauss滤波的硬件实现方法
    4.3 基于FPGA边缘检测算法设计
        4.3.1 梯度信息计算模块
        4.3.2 非极大值判断模块
        4.3.3 阈值分割与边缘链接
    4.4 基于FPGA区域生长算法设计
        4.4.1 异构卷积窗口构建
        4.4.2 区域信息更新方法
        4.4.3 终止生长判断条件
        4.4.4 RAM控制逻辑设计
    4.5 线段检测算法分析与测试
        4.5.1 算法分析
        4.5.2 算法测试和评估
    4.6 本章小结
5 检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开发与实验
    5.1 上位机软件开发
        5.1.1 线段拟合和直线重建
        5.1.2 输送带偏移度计算和跑偏诊断
    5.2 带式输送机巡检测试
        5.2.1 轨道式无线供电巡检机器人
        5.2.2 检测系统功能实验
        5.2.3 检测系统实时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小波分析在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分类
        1.2.1 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基本结构
        1.2.2 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的分类
    1.3 小波分析的发展状况及其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3.1 小波分析的发展状况
        1.3.2 小波分析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1.3.3 小波分析在故障诊断中的研究现状
    1.4 数值计算及软件平台
        1.4.1 数值计算法
        1.4.2 数值计算软件平台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微波源系统的数学建模
    2.1 磁控管的基本结构及其分类和性能
        2.1.1 磁控管的基本结构
        2.1.2 磁控管的分类和性能
    2.2 磁控管的伏安特性
    2.3 磁控管的效率
    2.4 建立磁控管的数学模型
        2.4.1 影响磁控管微波输出功率的因素
        2.4.2 调节磁控管输出功率的控制策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尺度小波变换的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微波源的故障检测
    3.1 微波源队列故障的判断
        3.1.1 电场强度的变化
        3.1.2 温度变化系数COV
    3.2 基于多尺度小波变换的微波源故障检测
        3.2.1 连续小波变换
        3.2.2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进行信号检测的基本原理
        3.2.3 基于多尺度小波变换故障检测的基本步骤
    3.3 故障检测结果可视化分析
    3.4 基于小波分析的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微波源的故障检测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源故障检测实验与结果分析
    4.1 微波源的故障类型
    4.2 微波源故障检测仿真实验结果
        4.2.1 多尺度小波变换检测结果
        4.2.2 可视化分析
    4.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4)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物料超限识别及安全防护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带式输送机智能物料超限识别及安全防护系统设计
    2.1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2.2 系统硬件的设计选择
    2.3 系统软件的设计选择
    2.4 本章小结
3 输送带运送物料监测图像预处理
    3.1 输送带监测图像特点分析
    3.2 输送带图像检测区域获取
    3.3 图像灰度化
    3.4 图像滤波
    3.5 图像增强
    3.6 本章小结
4 输送带超限物料图像中目标的分割及检测研究
    4.1 图像灰度阈值分割
    4.2 图像边缘检测
    4.3 输送带物料图像分割
    4.4 输送带物料超限检测
    4.5 本章小结
5 输送带纵向撕裂检测研究
    5.1 输送带纵向撕裂检测原理
    5.2 输送带纵向撕裂定位原理
    5.3 输送带纵向撕裂检测算法
    5.4 本章小结
6 图像处理平台系统的设计
    6.1 系统总体设计
    6.2 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
    6.3 系统的功能实现及部分运行界面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和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积分视场单元关键光学元件性能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积分视场单元关键光学元件介绍
    1.3 IFU关键光学元件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IFU关键光学元件检测的重要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IFU关键光学元件检测方案及误差分析
    2.1 机器视觉检测原理分析及系统搭建
    2.2 IFU关键光学元件检测原理与算法
        2.2.1 Blob分析法
        2.2.2 基于Canny算子的亚像素边缘拟合
        2.2.3 V型槽的边缘的Hough直线检测原理
    2.3 IFU检测系统标定
        2.3.1 阵列对准检测标定
        2.3.2 微视野标定
    2.4 IFU检测系统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FASOT-IFU关键光学元件性能评价分析
    3.1 微透镜设计及检测
        3.1.1 微透镜基板设计
        3.1.2 微透镜精度检测
    3.2 IFU光纤阵列端的定位装置设计及检测
        3.2.1 光纤阵列端制作方法及设计参数
        3.2.2 微孔板阵列相对间距检测
        3.2.3 微孔板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3.2.4 微孔阵列三维对准
    3.3 IFU赝狭缝端的定位装置设计及检测
        3.3.1 V型槽设计参数
        3.3.2 IFU赝狭缝端检测及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透镜和微孔板对准与检测方法设计
    4.1 微透镜与光纤端面对准失配时的误差分析
        4.1.1 微透镜与光纤对准轴向失配误差分析
        4.1.2 微透镜与光纤对准侧向失配误差分析
        4.1.3 微透镜与光纤对准角向失配误差分析
    4.2 微透镜与微孔板对准方法设计
        4.2.1 微透镜前端光路设计及光路准直
        4.2.2 微透镜与微孔板对准系统设计
        4.2.3 对准调节和检测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多源激励-光纤光栅分布传感的机械裂纹定量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机械裂纹损伤及其主要检测方法
        1.2.1 裂纹发生及发展基本过程
        1.2.2 机械裂纹的检测方法
        1.2.3 基于非线性超声的裂纹检测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FBG检测技术及其对振动、超声的传感特性
        1.3.2 机械裂纹损伤对多源激励调制机理的研究现状
        1.3.3 机械裂纹损伤信号的处理方法
        1.3.4 机械裂纹损伤定位算法的研究
    1.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章节安排
第2章 多源激励-光纤光栅传感特性
    2.1 引言
    2.2 FBG测量的基本原理
        2.2.1 FBG轴向传感特性分析
        2.2.2 FBG横向传感特性分析
        2.2.3 不同角度静应变作用时FBG传感特性的理论分析
        2.2.4 不同角度静应变作用时FBG传感特性的实验分析
    2.3 振动激励-FBG传感特性分析
        2.3.1 FBG的动应变传递规律
        2.3.2 不同角度动应变作用时FBG传感特性分析
    2.4 超声激励-FBG传感特性分析
        2.4.1 Lamb波的频散特性
        2.4.2 Lamb波激励方法
        2.4.3 实验分析
    2.5 多源激励-FBG传感特性分析
        2.5.1 多源激励下响应信号与单激励响应信号对比
        2.5.2 激励相对位置对FBG响应信号影响
        2.5.3 不同激励幅值对FBG响应信号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裂纹对多源激励信号的调制机理
    3.1 引言
    3.2 裂纹对超声激励信号的调制分析
        3.2.1 理论分析
        3.2.2 仿真分析
        3.2.3 实验分析
    3.3 裂纹对多源激励信号的调制分析
        3.3.1 理论分析
        3.3.2 仿真分析
        3.3.3 实验分析
    3.4 多激励源与裂纹的相对位置对激励信号调制的影响研究
        3.4.1 可移动式多源激励-FBG传感系统
        3.4.2 可移动式多源激励-FBG传感系统性能
        3.4.3 多激励源、检测点与裂纹相对位置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旁瓣信号时延特性的裂纹定位检测
    4.1 引言
    4.2 基于旁瓣信号时延特性的裂纹分布定位检测算法原理
        4.2.1 基于旁瓣信号时延特性的裂纹分布定位检测算法
        4.2.2 FBG布局规划
    4.3 基于旁瓣信号时延特性的裂纹检测特征信号提取
    4.4 基于旁瓣信号时延特性的裂纹分布定位检测实验研究
        4.4.1 多源激励-FBG分布传感实验系统
        4.4.2 确定有无裂纹损伤
        4.4.3裂纹损伤定位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FBG传感响应角度特性的裂纹定量检测
    5.1 引言
    5.2 基于FBG传感响应角度的裂纹分布定量检测模型
        5.2.1 组合FBG结构
        5.2.2 裂纹散射信号传播至测点的方向确定方法
        5.2.3 裂纹位置和范围的确定方法
    5.3 基于FBG传感响应角度特性的裂纹分布检测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基于图像处理的输送带撕裂和跑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输送带裂缝故障检测技术
        1.2.1 输送带裂缝故障的原因与危害
        1.2.2 国内外输送带裂缝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输送带跑偏故障检测技术
        1.3.1 输送带跑偏故障的原因与危害
        1.3.2 国内外输送带跑偏检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二维变分模态分解的矿井输送带图像增强方法
    2.1 传统的图像增强方法
    2.2 相关理论
        2.2.1 引导滤波
        2.2.2 二维变分模态分解
        2.2.3 二维变分模态分解算法步骤
    2.3 基于加权引导滤波同步去噪的二维变分模态算法
        2.3.1 高频分量去噪
        2.3.2 低频分量增强
        2.3.3 基于加权引导滤波同步去噪的二维变分模态算法步骤
    2.4 实验结果和分析
        2.4.1 主观评价
        2.4.2 客观指标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小波融合的输送带图像边缘检测算法
    3.1 输送带边缘检测的方案
    3.2 相关理论
        3.2.1 Mallat小波分解与重构
        3.2.2 多结构多尺度数学形态法
        3.2.3 数学形态的基本运算
    3.3 多尺度多结构的形态学算法
    3.4 改进的Canny算法
        3.4.1 Canny算法
        3.4.2 OSTU改进双阈值选取算法
    3.5 基于小波融合多结构形态算法步骤
    3.6 实验分析和结果
        3.6.1 主观评价
        3.6.2 客观评价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态规划边缘线段检测的输送带跑偏算法
    4.1 输送带跑偏特征
    4.2 输送带跑偏方案
    4.3 动态规划边缘线段检测跑偏算法
        4.3.1 累计概率霍尔运算(PPHT)
        4.3.2 线段检测
        4.3.3 线段排名
        4.3.4 故障识别
        4.3.5 算法流程
    4.4 实验分析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FC软件开发的煤矿输送带故障平台
    5.1 MFC原理简介
    5.2 Windows编程模型
    5.3 MFC界面设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视觉的高速动车组接触网关键部件的故障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各章节具体安排
第2章 检测系统原理与架构
    2.1 弓网检测系统
        2.1.1 弓网系统
        2.1.2 弓网系统故障检测车简介
    2.2 弓网系统中的定位器
        2.2.1 定位器关键参数及运行状态
        2.2.2 定位器的定位方式
    2.3 定位器坡度参数标准及检测方法
    2.4 坐标系转换及相机标定
        2.4.1 坐标系转换关系
        2.4.2 非线性优化法标定相机
    2.5 检测系统的硬件及选型
        2.5.1 工业相机
        2.5.2 主动频闪补光光源
    2.6 检测系统软件架构
        2.6.1 6C系统架构
        2.6.2 接触网支柱及编号识别系统
        2.6.3 接触网定位器识别系统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ough变换与LeNet-5的支柱编号识别
    3.1 支柱及编号识别检测流程
    3.2 基于Hough变换与卷积运算的支柱定位
        3.2.1 Hough变换方法的坐标变换
        3.2.2 基于卷积算子的图像预处理
        3.2.3 接触网支柱定位
        3.2.4 支柱定位结果分析
    3.3 支柱编号定位与识别
        3.3.1 号牌区域图像预处理
        3.3.2 支柱号文本区域的确定
        3.3.3 字符分割
    3.4 基于LeNet-5的字符识别
        3.4.1 基于LeNet-5的字符识别流程
        3.4.2 Le Net-5 网络
        3.4.3 号牌字符图像预处理
        3.4.4 LeNet-5参数及训练学习过程
        3.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asterR-CNN的接触网定位器检测
    4.1 非接触式定位器坡度故障检测简述
    4.2 基于FasterR-CNN模型的定位器检测识别
        4.2.1 FasterR-CNN模型概述
        4.2.2 RPN网络
        4.2.3 RoI池化层
        4.2.4 基于FasterR-CNN网络的定位器识别
        4.2.5 基于Hough变换的定位架轮廓检测
        4.2.6 基于Hough变换与Canny算子的定位器轮廓检测
    4.3 FasterR-CNN模型关键步骤
        4.3.1 卷积填充过程
        4.3.2 多通道图像卷积过程
        4.3.3 池化过程
        4.3.4 分类过程
    4.4 定位器识别实验结果分析
        4.4.1 单定位器仿真结果分析
        4.4.2 多定位器仿真结果分析
        4.4.3 常见模型的定位器检测对比
    4.5 定位器坡度计算
        4.5.1 定位器坡度检测概述
        4.5.2 基于Hough变换的定位器坡度计算
        4.5.3 角度补偿
    4.6 定位器识别数据分析
    4.7 定位器故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总结
    5.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发表文章

(9)移动荷载作用下板结构损伤检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损伤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和技术路线图
2 板结构损伤检测方法及其动力特性分析
    2.1 板结构损伤检测方法
    2.2 移动荷载作用下板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2.2.1 移动荷载作用下板结构振动微分方程
        2.2.2 移动荷载作用下板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移动荷载作用下板结构损伤检测试验
    3.1 损伤板试验模型及试验方案
        3.1.1 试验模型介绍
        3.1.2 试验方案
    3.2 方槽形损伤板结构试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3.2.1 移动荷载质量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2.2 移动荷载速度变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2.3 移动荷载轨道变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3 裂缝损伤板结构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移动荷载作用下损伤板软件模拟
    4.1 ANSYS软件中常见的损伤建模方法
        4.1.1 基于刚度降低模拟损伤
        4.1.2 基于生死单元模拟损伤
        4.1.3 基于奇异单元模拟损伤
        4.1.4 通过几何挖洞模拟损伤
    4.2 ANSYS软件中荷载移动实现方法
        4.2.1 位移耦合法
        4.2.2 生死单元法
        4.2.3 位移接触法
    4.3 移动荷载作用下损伤板建模参数
    4.4 移动荷载作用下方槽形损伤板数值算例
        4.4.1 不同荷载大小的影响
        4.4.2 不同移动荷载速度的影响
        4.4.3 移动荷载行进线与损伤水平距离的影响
    4.5 移动荷载作用下裂缝形损伤板数值算例
    4.6 本章小结
5 利用小波分析对模拟数据和试验数据进一步处理
    5.1 连续小波变换
    5.2 应用连续小波变换对数值模拟数据进一步处理
    5.3 对试验数据应用阈值法降噪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情况

(10)基于多点频谱法的动力电池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动力电池应用现状
    1.2 电池一致性概述
        1.2.1 电池一致性的分类
        1.2.2 电池一致性的意义
        1.2.3 动力电池一致性解决方案
    1.3 电化学阻抗谱理论
    1.4 针对类圆图像的识别
    1.5 课题来源及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电化学阻抗等效电路理论
    2.1 电化学阻抗测量技术
    2.2 阻抗等效电路及等效元件
        2.2.1 R 与C 串联的复合元件
        2.2.2 R 与C 并联的复合元件
        2.2.3 R 与Q 串联复合元件
        2.2.4 R 与Q 并联复合元件
    2.3 常规电池阻抗等效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电池的阻抗等效模型
    3.1 阻抗谱实验设计
    3.2 应用Hough 变换对阻抗谱图像识别
        3.2.1 Hough 变换原理
        3.2.2 图像识别方案
        3.2.3 结果统计分析
    3.3 建立等效电路
    3.4 电池状态对阻抗谱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点频谱法测试一致性
    4.1 电池一致性分析
    4.2 多点频谱方法的提出
    4.3 频谱点的选定
    4.4 反向拟合验证
    4.5 分选一致性验证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Hough变换在槽形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激光焊接系统研究与设计[D]. 白戎.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带式输送机用巡检机器人检测系统研究[D]. 赵陆.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小波分析在大功率微波加热系统故障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朱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矿用带式输送机智能物料超限识别及安全防护系统研究[D]. 苏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积分视场单元关键光学元件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 白星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6]多源激励-光纤光栅分布传感的机械裂纹定量检测方法[D]. 黄晓.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7]基于图像处理的输送带撕裂和跑偏检测研究[D]. 贾焕. 太原科技大学, 2019(04)
  • [8]基于视觉的高速动车组接触网关键部件的故障检测[D]. 李秋生. 黑龙江大学, 2018(08)
  • [9]移动荷载作用下板结构损伤检测试验研究[D]. 陈雪松.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10]基于多点频谱法的动力电池一致性研究[D]. 刘英男.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0(06)

标签:;  ;  ;  ;  

霍夫变换在凹槽检测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