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发展国有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必由之路——江苏靖江百货大楼以创新促发展的几点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罗曼[1](2014)在《促进伊犁州直属县(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2010年5月,党中央史无前例的专门就新疆当前的发展形势召开了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系统总结了新疆在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新疆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方向和要求。新疆十二五时期各项发展计划已全面启动,新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新疆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新疆作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有诸多学者对新疆的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对新疆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但由于伊犁州直属县市(简称伊犁州直)的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特殊,而且影响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因素也十分复杂,因此专门研究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成果也不多见。如何根据新疆提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要求,针对伊犁州直的特殊区情,研究和探讨通过财政政策推动和促进伊犁州直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以实现伊犁州直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就成为一个既有重大理论意义,又有重要实践价值的现实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未来财政改革的核心是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组织度。为此伊犁州直在促进跨越式发展中必须深入学习实践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财政改革方向,把握财政发展规律,创新财政管理理念,创造性的实践好财政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一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财政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为伊犁州直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和支撑。全文共有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并概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经济跨越式发展与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主要对经济跨越式发展、财政政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相关理论进行概述,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伊犁州直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对伊犁州直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接着进一步阐述了伊犁州直经济发展与新疆其他地州经济发展的差距,最后深入阐述了伊犁州直经济落后的一般成因分析。第四章是国外运用财政政策促进落后地区经济跨域式发展对伊犁州直的启示。本章首先对国外促进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经验进行了分析论述,然后进一步阐述了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对伊犁州直的启示。第五章伊犁州直财政状况分析。本章在比较伊犁州直的财政收入规模和税收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家对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历史,对伊犁州直财政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第六章是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明确了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路,然后分别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措施,最后针对伊犁州直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邢志广[2](2006)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县域经历过2000多年的演变,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县域经济东、中、西部发展严重不平衡,诸多县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源、资金、市场、人才、技术、观念、体制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围绕这些矛盾和问题,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层面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论文对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地位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县域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94.0%,人口总量的70.41%,GDP的56.31%。县域经济是一种综合型、联结型、开放型、特色型和非平衡型的区域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基础、统筹城乡的重要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但是,目前诸多县域产业层次和农业效率较低、中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发展不足、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并面临较大困难、县域城镇化建设滞后于工业化。 其次,论文提出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在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发展地区经济的成功经验、总结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模式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目标,提出了以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总体模式,即立足县域特色,以支柱产业发展为目标,以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为主线,以组织模式为动力和调控,以运行模式为支持和保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它包括以下三个具体模式: 1.产业结构模式。论文在综合分析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指出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进而,论文对特色经济的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系统分析和研究了县域特色产业以自然资源差异为基础、以社会资源差异为基础和以综合竞争力差异为基础的形成路径,通过市场化、规模化、创新化、开放化、生态化和品牌化等的发展路径。然后,针对县域特色产业选择构建了特色产业的评估模型,并进行了陕西省某县特色产业选择的实证研究和分析。 2.组织模式。论文在借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郡县制管理体系经验的基础上,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构建为“服务型政府+民营企业集聚+特色产业园区承载”的新型多重推动模式,即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特
陈俚君[3](2005)在《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文中认为本论文分七章,分析了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意义、内容、国内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状况、措施和政策建议。第一章是导论,主要论述了整篇文章的研究背景、选题原因、研究方法、思路、不足及创新之处。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及意义,从美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制造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新技术相结合,一直为人类创造着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的支柱。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增加值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基本上维持在40%以上;中国的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接近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有将近一半流入了制造业(8 月 16 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 2002 年中国经济增长论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制造业是中国最大的出口产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的出口一直维持在80%以上,创造了接近3/4的外汇收入。为什么美国制造业竞争力那么明显?是因为它在经营管理模式上,有绝对优势,主要是创新策略的方法和手段,是营运流程的革新,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整个制造业肌体的各个环节都能按与传统不同的方式去满足客户,通过产业价值链的协同,高效能地按需提供产品,以及相关咨询服务。目前我国的宏观环境正在日益完善,今后制造业的兴衰存亡将更多地取决于制造业自身的竞争能力,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制造业必须利用信息技术这一高效工具,实现科技与管理双轮并进。信息技术革命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无疑对发展中的中国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因此,研究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而且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课题。第二节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时间比较与空间比较相结合、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综合性系统研究方法。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相关政策和措施。第三节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安排。第四节文献综述。第五节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概念和内容,主要从英、美、日的兴衰分析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概念和内容。第一节制造业的界定,从制造业的概念分析,确定我们研究的制造业的重点;从英、美、日的兴衰分析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制造业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第二节信息技术的界定,分析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和作用。第三节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内容,从经济学原理、新经济的挑战和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意义、定义和内容。第三章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竞争力,主要对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竞争力,作者分析了竞争力的来源;价值链、价值体系与制造业竞争战略;信息技术对价值链与价值体系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关系;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问题。第二节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的局限,提出了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限制条件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成本、制造业企业之间信息化收益的差别、竞争力的持久性问题等 。第四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主要分析了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系。第一节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条件,作者分析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容与条件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条件。第二节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针对世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种跨越式发展对于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讲就是要通过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来实现,并且得出了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的结论。通过对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的分析,提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观下,如何促进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3造业。第五章国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主要分析国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一节分析了美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第二节分析了日本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第三节分析了英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以及给我们的启示。第四节介绍了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全球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分析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状况、问题及提出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作好铺垫。第六章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主要对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照国外经验找出差距。第一节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
薛平,薛长顺[4](2000)在《创新:发展国有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必由之路——江苏靖江百货大楼以创新促发展的几点启示》文中研究表明
二、创新:发展国有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必由之路——江苏靖江百货大楼以创新促发展的几点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发展国有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必由之路——江苏靖江百货大楼以创新促发展的几点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促进伊犁州直属县(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研究概况 |
1.2.2 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2 相关理论研究 |
2.1 跨越式发展 |
2.1.1 基本内涵 |
2.1.2 跨越式发展相关主要理论 |
2.1.3 跨越式发展基本特征 |
2.1.4 与跨越式发展相关概念辨析 |
2.2 科学发展观及其对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意义 |
2.2.1 基本内涵 |
2.2.2 科学发展观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
2.3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分析 |
2.3.1 基本内涵 |
2.3.2 财政政策与跨越式发展的关系 |
3 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3.1.1 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
3.1.2 与新疆其他地州经济发展的差距 |
3.2 伊犁州直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经济发展基础脆弱 |
3.2.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3.2.3 民族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
3.2.4 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
3.3 伊犁州直经济落后的一般成因分析 |
3.3.1 思想观念落后和意识不强是发展差距拉大的根源所在 |
3.3.2 结构调整缓慢和工业化发展落后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
3.4 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
3.4.1 具备的优势 |
3.4.2 存在的劣势 |
3.5 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5.1 必要性 |
3.5.2 可行性 |
4 国外运用财政政策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对伊犁州的启示 |
4.1 美国的政策措施和主要经验 |
4.1.1 政策措施 |
4.1.2 基本经验 |
4.2 法国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
4.2.1 政策措施 |
4.2.2 基本经验 |
4.3 墨西哥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
4.3.1 政策措施 |
4.3.2 基本经验 |
4.4 日本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
4.4.1 政策措施 |
4.4.2 基本经验 |
4.5 巴西的政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
4.5.1 政策措施 |
4.5.2 基本经验 |
4.6 印度的整策措施和基本经验 |
4.6.1 政策措施 |
4.6.2 基本经验 |
4.7 对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
4.7.1 找准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是关键 |
4.7.2 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区域开发的法律制度和管理机构 |
4.7.3 利用税收优惠等多种手段,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
4.7.4 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等的发展 |
4.7.5 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战略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合力 |
4.7.6 注重生态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
4.7.7 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特色产业 |
5 伊犁州直财政状况分析 |
5.1 财政收入情况分析 |
5.1.1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
5.1.2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
5.1.3 财政收入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
5.2 财政支出情况与绩效分析 |
5.2.1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
5.2.2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
5.2.3 财政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措施 |
5.3 财政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
5.3.1 整体影响 |
5.3.2 实际效果 |
5.4 国家对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的回顾 |
5.4.1 分税制改革前对民族地区的财政优惠政策 |
5.4.2 分税制改革后对民族地区的财政优惠政策 |
5.5 伊犁州直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5.5.1 转移支付问题 |
5.5.2 税收政策问题 |
5.5.3 投资政策问题 |
5.5.4 援疆政策问题 |
6 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和财政政策建议 |
6.1 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 |
6.1.1 加快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和中哈边境合作中心建设,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
6.1.2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
6.1.3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辖区县市协调发展 |
6.1.4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 |
6.2 促进伊犁州直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路 |
6.2.1 完善民族地区省以下财政体制 |
6.2.2 进一步完善中央与民族地区的财政体制 |
6.2.3 完善促进民族地区全方位开放的财税政策 |
6.3 中央和州直两个层面各自应解决的问题 |
6.3.1 中央层面 |
6.3.2 州直层面 |
6.4 促进伊犁州直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
6.4.1 增加财政收入 |
6.4.2 提高财政支绩效 |
6.4.3 完善投资政策 |
6.4.4 优化税收政策 |
6.4.5 优化援疆政策 |
6.4.6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
6.4.7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的现状综述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论文相关的基本理论综述 |
2.1 有关空间经济学的理论 |
2.2 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 |
2.3 有关产业经济学的理论 |
2.3.1 有关产业结构的理论 |
2.3.2 有关产业组织的理论 |
2.4 有关产业集群的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县域经济的综述 |
3.1 县域建制及中国县域经济的内涵 |
3.1.1 发达国家的郡县建制 |
3.1.2 中国县域建制的沿革 |
3.1.3 中国县域经济的历程 |
3.1.4 中国县域经济的概念 |
3.2 中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
3.2.1 县域经济是综合型的地域经济 |
3.2.2 县域经济是联结型的地域经济 |
3.2.3 县域经济是开放型的地域经济 |
3.2.4 县域经济是特色型的地域经济 |
3.2.5 县域经济是非平衡的地域经济 |
3.3 中国发展县域经济的功能和作用 |
3.3.1 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基础 |
3.3.2 发展县域经济是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途径 |
3.3.3 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柱 |
3.3.4 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
3.3.5 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途径 |
3.3.6 发展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
3.4 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
3.4.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 |
3.4.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比较 |
3.4.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表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 |
4.1 国外发展地方经济的经验借鉴 |
4.1.1 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4.1.2 欧盟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4.1.3 日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
4.1.4 国外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
4.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及模式 |
4.2.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
4.2.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
4.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 |
4.3.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 |
4.3.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的构架 |
4.3.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的特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 |
5.1 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综合分析 |
5.1.1 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因素 |
5.1.2 中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
5.1.3 新型工业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 |
5.1.4 新农村建设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目标 |
5.1.5 发展特色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 |
5.2 中国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内涵与开发途径 |
5.2.1 中国县域特色经济及产业的内涵 |
5.2.2 中国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形成模式 |
5.2.3 中国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 |
5.3 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评估模型 |
5.3.1 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评估的原则 |
5.3.2 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评估的指标 |
5.3.3 县域经济特色产业评估的方法 |
5.4 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 |
6.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的构建 |
6.1.1 发达国家郡县体制与管理职能的借鉴 |
6.1.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的构成 |
6.1.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组织模式的功能 |
6.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县级政府职能转变模式 |
6.2.1 县级政府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
6.2.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县级政府面临的问题 |
6.2.3 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模式及基本职能 |
6.2.4 实现县级政府的职能转变目标模式的路径 |
6.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集聚发展模式 |
6.3.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的集聚效应 |
6.3.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征 |
6.3.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 |
6.3.4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集聚民营企业的途径 |
6.4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园区(基地)建设模式 |
6.4.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园区(基地)的功能 |
6.4.2 县域特色产业化园区(基地)的发展途径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 |
7.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运行模式的构建 |
7.1.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运行模式的构成 |
7.1.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运行模式的功能 |
7.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模式 |
7.2.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作用 |
7.2.2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的现状 |
7.2.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模式的特征 |
7.2.4 实施县域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模式的途径 |
7.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
7.3.1 基于罗默模型的人力资源作用分析 |
7.3.2 中国县域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3 中国县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途径 |
7.4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信贷支持模式 |
7.4.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影响因素 |
7.4.2 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支持模式的形成途径 |
7.5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招商引资模式 |
7.5.1 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效益 |
7.5.2 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的引导 |
7.5.3 县域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的主体策略 |
7.5.4 县域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的基本途径 |
7.6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建设模式 |
7.6.1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城镇功能定位 |
7.6.2 中国县域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7.6.3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城镇化模式 |
7.7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
7.1.1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 |
7.1.2 县域经济发展中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模式 |
7.8 本章小结 |
第8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绩效监测体系 |
8.1 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监测体系的功能 |
8.1.1 全面评价县域经济发展的效果 |
8.1.2 衡量县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 |
8.1.3 监控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 |
8.1.4 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8.2 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监测体系的构建 |
8.2.1 绩效监测体系构建的原则 |
8.2.2 绩效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 |
8.2.3 绩效监测的因子分析模型 |
8.3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绩效监测的实证分析 |
8.3.1 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总结概述 |
8.3.2 浙江县域经济绩效监测的数据获取 |
8.3.3 浙江县域经济绩效监测的因子分析 |
8.3.4 浙江县域经济绩效监测的结果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9.1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新型服务型政府 |
9.1.1 积极稳妥地推进“强县扩权”的改革 |
9.1.2 强化县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 |
9.2 深化管理体系改革,加大政策性支持力度 |
9.2.1 深化以加大投入为主的财税体系改革 |
9.2.2 深化以统筹城乡为主的服务体系改革 |
9.2.3 深化以增加信贷为主的金融体系改革 |
9.2.4 深化以科技应用为主的科研体系改革 |
9.2.5 深化以人才支持为主的培养体系改革 |
9.3 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
9.3.1 强化民营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 |
9.3.2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县域新型工业化 |
9.3.3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并提高集约化水平 |
9.3.4 推进县域城镇化并强化城镇的聚集功能 |
9.3.5 加大县域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开放型经济 |
9.3.6 加快县域内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步伐 |
9.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原因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思路 |
1.3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安排 |
1.4 文献综述 |
1.5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概念和内容 |
2.1 制造业的界定 |
2.1.1 制造业的定义和分类 |
2.1.2 从英、美、日等的兴衰分析制造业的重要地位 |
2.1.3 制造业将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
2.2 信息技术的界定 |
2.2.1 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分类 |
2.2.2 信息技术的作用 |
2.3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内容 |
2.3.1 新经济的挑战 |
2.3.2 我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
2.3.3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内容 |
2.3.4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必要性 |
2.3.5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经济学解释 |
第三章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竞争力 |
3.1 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竞争力 |
3.1.1 竞争力的来源 |
3.1.2 价值链、价值体系与企业竞争战略 |
3.1.3 信息技术对价值链与价值体系的影响 |
3.1.4 信息技术与企业竞争力 |
3.1.5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 |
3.2 信息技术提高竞争力的局限 |
3.2.1 信息技术的成本 |
3.2.2 企业之间信息技术收益的差别 |
3.2.3 竞争力的持久性问题 |
第四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
4.1 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条件 |
4.1.1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容与条件 |
4.1.2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条件 |
4.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4.2.1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跨越式发展 |
4.2.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与可持续发展 |
第五章 国外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
5.1 美国 |
5.1.1 美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背景和现状 |
5.1.2 推进措施 |
5.1.3 取得的成效 |
5.1.4 启示 |
5.2 日本 |
5.2.1 日本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背景和现状 |
5.2.2 推进措施 |
5.2.3 内容和成效 |
5.2.4 经验、教训及启示 |
5.3 英国 |
5.3.1 英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背景和现状 |
5.3.2 推进措施 |
5.3.3 取得的成效 |
5.3.4 启示 |
5.4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全球发展趋势 |
第六章 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发展状况 |
6.1 我国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现状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七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思路和措施 |
7.1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7.1.1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7.1.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目标 |
7.1.3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条件 |
7.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基本思路 |
7.2.1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基本思路 |
7.2.2 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的政策和措施 |
7.2.3 几点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4)创新:发展国有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必由之路——江苏靖江百货大楼以创新促发展的几点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启示之一:以观念创新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
1、在加深理解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基础上, 搞好经营机制创新。 |
2、突破传统的行规束缚, 搞好产业结构创新。 |
3、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 把握观念创新。 |
启示之二:以服务创新推进营销工作的拓展 |
1、服务多样化。 |
2、服务整体化。 |
3、服务持久化。 |
启示之三:以管理创新求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 |
1、抓住关键。 |
2、突出重点。 |
3、强化监督。 |
四、创新:发展国有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必由之路——江苏靖江百货大楼以创新促发展的几点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促进伊犁州直属县(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 罗曼.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4(12)
- [2]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邢志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6(12)
- [3]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制造业[D]. 陈俚君. 西南财经大学, 2005(04)
- [4]创新:发展国有中小型商业零售企业的必由之路——江苏靖江百货大楼以创新促发展的几点启示[J]. 薛平,薛长顺. 经济师,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