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例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372例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一、372例肺部感染致病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毛小强,陈毓,姜锋芒[1](2021)在《急诊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诊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类型和致病菌耐药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本院急诊重症医学科治疗的187例呼吸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全部患者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实施药物敏感试验,观察呼吸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类型及致病菌耐药性情况。结果187例患者经病菌培养及分离后共获取22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共有50株(22.73%),革兰阴性杆菌共有170株(77.27%)。在革兰阳性球菌中占比最高的三项依次是溶血葡萄球菌(8.6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45%)、金黄色葡萄球菌(4.55%)。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占比最高的三项依次是铜绿假单胞菌(23.64%)、肺炎克雷伯菌(20.45%)以及鲍氏不动杆菌(18.64%)。临床呼吸衰竭伴肺部感染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最显着;革兰阳性菌中溶血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最高,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最显着。结论急诊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耐药性,其中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最高。因此对急诊重症医学科呼吸衰竭伴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抗菌药物治疗时,需掌握致病菌类型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升治疗效果。

葛强[2](2021)在《广西猪源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分析及一株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P.mirabilis)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动物和人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等感染。近年,研究发现P.mirabilis有携带和传播耐药基因的特性,多重耐药P.mirabilis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和动物生产带来巨大挑战,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噬菌体具有特异杀菌性,成为替代抗生素的理想选择。本研究对广西地区猪源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和毒力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为探究噬菌体杀灭P.mirabilis的应用前景,筛选出可裂解多重耐药P.mirabilis的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并通过杀菌试验评价其在食品安全和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效果。从98份广西地区猪场样品中分离到21株P.mirabilis,对其耐药和毒力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1株P.mirabilis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耐药率为100%,对头孢氨苄、头孢呋辛、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卡那霉素耐药率在57.1%以上,且均为多重耐药菌。携带产ESBLs酶或Amp C酶基因的菌株比例为57.1%(12/21)、14.3%(3/21),同时携带产ESBLs酶和Amp C酶基因的菌株比例为14.3%(3/21),qnr A、qnr B、qnr S和aac(6’)-Ib-cr检出率分别为9.5%、0、4.8%和80.1%;Ⅰ类整合子阳性率61.9%,检测到9种基因盒阵列(aad A2-lin F;est X;dfr A32-ere A-aad A2;drf A5;drf A12-orf F-aad A2;arr3-aac(6’)-Ib-cr;aac(6’)-Ib-cr-blaOXA-1-cat B3-aar3;drf A1-orf C;aad A2);Ⅱ类整合子阳性率76.2%,检测到1种基因盒阵列(drf A1-sat1-aad A1)。21株P.mirabilis的毒力基因atf A、hpm A、ire A、mrp A、pmf A、pta、ure C、zap A检出率均为100%,uca A检出率为95.2%。以多重耐药P.mirabilis为宿主菌分离到1株裂解性噬菌体,命名为v B_Pmi P_p Pm05。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噬菌体v B_Pmi P_p Pm05的噬菌斑透亮清晰无光晕,其宿主的最佳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0.001;具有耐热稳定性,可以在50℃维持较高的活性;具有耐酸碱稳定性,可以在p H 4.0-9.0保持较高效价;潜伏期为10 min,爆发量为44 PFU/cell。噬菌体基因组全长90486 bp,GC含量为34.44%,含有131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不携带耐药和毒力基因,与Proteus phage v B_Pmi P-P59具有98.51%的同源性,属于有尾噬菌体目,短尾噬菌体科。在液体培养基、牛奶和猪肉上,对噬菌体v B_Pmi P_p Pm05的杀菌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4℃时,噬菌体v B_Pmi P_p Pm05在液体培养基、牛奶和猪肉上的杀菌效果较好,且对液体培养基和牛奶的杀菌效果优于猪肉。对噬菌体v B_Pmi P_p Pm05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小鼠在注射噬菌体v B_Pmi P_p Pm05后的2周中,未出现行为异常和死亡且剖检无组织病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对P.mirabilis感染小鼠进行治疗可以帮助缓解小鼠菌血症,并显着降低脾脏载菌量。综上所述,广西地区猪源P.mirabilis毒力强且耐药情况严重,值得警惕。噬菌体v B_Pmi P_p Pm05在控制食品中P.mirabilis污染和治疗P.mirabilis感染方面具有潜力,未来可以开发成噬菌体制剂应用于食品安全和临床治疗领域。

郭慧慧[3](2021)在《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不同科室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科室来源分为ICU和普通病房组,分别记录两组分离菌的标本来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2019年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ICU病区共分离出病原菌15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0.5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1.04%,真菌占8.44%。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病房分离出致病菌672株,革兰阴性菌占74.25%,革兰阳性菌占12.95%,真菌占12.8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5位。在标本来源上,ICU和普通病房标本来源均主要以痰液为主,其次为尿液和血液。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两组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10%;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大于50%,其中ICU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其中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00%大于ICU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在两组中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余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左右,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普通病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各有不同,ICU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大多高于普通病房,临床经验性用药前应结合各科室细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王宗波[4](2021)在《128例呼吸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肺部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6月间医院RICU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128例病历资料,分析其肺泡灌洗液标本中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特点。结果:128例RICU肺部感染患者的肺泡灌洗液中检出病原菌10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9株(89.00%)、革兰阳性菌11株(11.00%);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0%,对氨曲南、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为≥80.00%;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为>95.00%,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8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为>90.00%,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为>80.00%,3种病原菌对丁胺卡那、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均为0.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四环素耐药率均为71.43%,对替考拉宁、替加环素、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00%;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耐药率均为66.67%,对复方磺胺甲恶唑、替考拉宁、四环素、替加环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00%。结论:RICU肺部感染患者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其多重耐药现象较为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朱立[5](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孟风杰[6](2020)在《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仅次于大肠杆菌成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第二大致病菌,且检出率和耐药率逐年升高,为了解河南省人民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从我院检验科收集2017年1月至12月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株,分析其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及耐药情况等,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东华系统软件收集并分析我院2017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各种标本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的相关数据,如肺炎克雷伯菌的标本来源、人群分布、科室分布、基础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实验室检查、药敏结果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23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数据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我院2017年1月-12月临床共收集583株肺炎克雷伯菌株,来源于516名患者,其中男性359名(70%)、女性157名(30%),平均年龄为58.39±17.08 岁。2.标本来源前三位的依次为痰217株、分泌物118株、尿液76株,分别占总菌株的37.22%、20.24%、13.04%。痰液、分泌物、尿液标本中分离的KP对除复方磺胺、替加环素、四环素之外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肺炎克雷伯菌株临床科室分布前三位的依次为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307株、肝胆胰腺外科71株、呼吸内科53株,分别占总菌株的52.83%、12.18%、9.09%。ICU、肝胆胰腺外科、呼吸内科中分离出的KP菌株除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氯霉素、替加环素、四环素以外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耐药率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氨苄西林98.49%、头孢曲松84.62%、头孢唑林83.33%。KP对抗菌药物敏感率排名前三位多粘菌素100.00%、厄他培南100.00%、阿米卡星99.38%。我院KP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菌素耐药率均超过50%。5.583 株 KP 共检测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β-lactamase,ESBL)229株,其中ESBL阳性146株,检出率为63.76%;583株KP共检测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193株,检出率为33.10%。ESBL阳性的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环类等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且ESBL阳性和阴性情况下耐药性存在差异性,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KP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显着性的耐药性。结论本研究共收集583株KP,分离于516名患者,其中男性359名(70%)、女性157名(30%),平均年龄为58.39±17.08岁。标本来源最常见的是痰液,痰液标本的KP除对替加环素、四环素、氯霉素外的其他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其次为分泌物,多来源于外科,耐药性较痰液标本中的KP低;标本来源排名第三位的是尿液,尿液中分离出的KP对常用泌尿系统抗菌药物喹诺酮类耐药率大于50%,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我院KP引起的尿路感染喹诺酮类药物无效时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科室分布最常见的是ICU,ICU中CRKP检出率较高,ICU中的KP对除替加环素、四环素外的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其次为肝胆胰腺外科,该科室KP引起的细菌性肝脓肿多见,且患者均患有糖尿病,肝胆胰腺外科分离出的KP对除氨苄西林、一代头孢菌素类、二代头孢菌素类外的常用的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因此该科室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可首选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他啶、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等;科室分布第三位的是呼吸内科,该科室分离出的KP均来源于痰液标本,抗菌药物耐药性与痰液标本基本一致。我院ESBL检出率为63.76%,CRKP检出率为33.10%。本研究中KP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在ESBL 阳性的情况下均在50%左右,在ESBL阴性情况下耐药性更低,且二者耐药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治疗ESBL 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引起感染可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我院CRKP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显着,对替加环素耐药性较低,必要时可使用替加环素或者联合用药。

李越[7](2020)在《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结核病是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结核病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常见的表现为咳嗽、发热、咯血和消瘦等。肺结核患者免疫力低下,营养状况差,容易合并其他感染。肺结核合并其他感染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给临床治疗增加难度,甚至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是大多选取的是痰样本,而采用BALF作为样本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依据BALF来研究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另一方面,同样都是肺结核患者,但是部分患者会有致病菌的产生,而有些患者则没有致病菌的产生,具体哪些因素会影响BALF中致病菌的产生也是本研究的关注内容。研究方法:收集天津市海河医院在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收集BALF的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一方面收集致病菌的数据,结合临床和检验经验,进行分布特征的分析。另一方面,收集研究对象入院时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基础疾病。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单因素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肺结核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产生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共纳入2575名肺结核患者,检出248例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占9.6%。革兰阴性菌187株(75.4%),其中肺炎克雷伯菌86株(34.68%)和铜绿假单胞菌34株(13.71%)最为常见;革兰阳性菌28株(11.3%),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3株(5.24%),肺炎链球菌3株(1.21%)和溶血葡萄球菌3株(1.21%);真菌33株(13.3%),以白色念珠菌21株(8.47%)为主。(2)依据BALF培养结果,将纳入研究的2575名肺结核患者分为有致病菌生长组(248例)和无致病菌生长组(2327例)。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男性、年龄≥42岁、体质指数<18.5kg/m2、吸烟、体重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营养不良有统计学意义。将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2岁和合并糖尿病是肺结核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1)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以革兰阴性菌(75.4%)为主,真菌的比例(13.3%)高于革兰阳性菌的比例(11.3%)。革兰阴性菌仍是检出的主要菌,这与以往的研究相一致。而革兰阳性菌的比例低于以往关于痰样本中致病菌分布特征的研究,主要还是BALF样本自身的特点,减少了口腔中常见的革兰阳性菌包括链球菌、丝状菌等的污染,降低了革兰阳性菌的比例。(2)肺结核患者BALF中有致病菌的影响因素为年龄≥42岁和合并糖尿病。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对病原菌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合并致病菌。糖尿病患者本身容易合并感染,且糖尿病会影响患者的代谢状态和血糖水平,从而影响器官微循环的状态,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感染。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应对此类病人重点关注,加以防治,改善患者的预后。

张必旗,巫伟生,李斯[8](2020)在《肺部感染患儿致病菌分布、危险因素及TLR-4、Ⅳ-C水平的变化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儿科肺部感染患儿的致病菌主要分布状况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儿科接受腹部外科手术发生肺部感染的患儿100例(感染组)。另取同期未发生感染的患儿100例(非感染组)。分析100例肺部感染患儿致病菌分布状况,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相关因素,并作多因素分析。将感染组患儿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67例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33例,比较两组血浆白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TLR-4)以及Ⅳ型胶原蛋白(Ⅳ-C)水平。结果 100例肺部感染患儿共检出162株致病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1株(25.31%)、肺炎克雷伯菌30株(18.52%)、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14.20%)、肺炎链球菌19株(11.73%)、大肠埃希菌18株(11.11%)、流感嗜血球菌14株(8.64%)、不动杆菌9株(5.56%)。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侵入性操作、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低蛋白血症、广泛应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是儿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MODS组血浆TLR-4(37.24±2.55)%、Ⅳ-C(166.32±32.49)ng/mL水平均高于SIRS组(18.02±1.33)%、(85.72±17.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儿科肺部感染患儿的主要致病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侵入性操作、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低蛋白血症、广泛应用抗生素、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与儿科肺部感染的发生存在密切相关。

王家卉[9](2020)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混合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是一种用于病原体检测的先进技术。然而,有关肺部混合感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应用的报道仍然很少。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致力于评估该方法在肺部混合感染诊断及特别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科就诊的肺部感染病例。所有的病例都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了肺活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肺活检标本在采集后2小时内送到组织病理学实验室。一部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于培养好氧细菌、厌氧细菌、真菌、病毒和分枝杆菌,一部分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和涂片等。其余标本保存在-80°C冰箱,用于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肺部混合感染诊断中的灵敏度远高于传统检测方法(97.2%vs 13.9%;P<0.01),但特异度却相反(63.2%vs 94.7%;P=0.07)。55例病例中,共有5例(9.1%)病例的传统检测方法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皆为肺部混合感染,共有3例(5.5%)病例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病原体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结果一致。根据我们的数据,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可以检测到更多种类的病原体。特别地,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应用改善了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率。在传统检测结果为阴性的28例病例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产生病原体阴性结果4例,单一病原体阳性5例,多种病原体阳性19例。在传统检测方法鉴定为单一感染的21例病例中,2例病例的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与传统检测结果一致。另有13例样本检测结果部分一致,其中6例通过培养分别鉴定为卡式肺孢子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阳性。但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到更多的病原体。在其他6例患者中,传统检测方法的结果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结果矛盾。被传统检测方法确定为混合感染的6例病例中,有1例样本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与传统检测结果一致,有4例样本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与传统检测结果部分一致。总之,即使在传统检测方法确定为肺部混合感染的样本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无需任何预先假设就可以鉴定常见和罕见的病原体。在本研究收集的病例中,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鉴定出的5种病原体(脓肿分枝杆菌、根霉、副流感嗜血杆菌、微小根毛霉和肺炎链球菌),传统检测方法结果为阴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31例(56.4%)病例中检测到了真菌,而传统检测方法中只有10例(18.2%)相同的病例结果为真菌阳性。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到的最常见病原体是人巨细胞病毒,其次是卡氏肺孢子虫、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烟曲霉。由于卡式肺孢子菌在本研究中的检出率很高,我们继续研究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应用于卡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的表现。在肺泡灌洗液的标本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鉴定卡式肺孢子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0%和97.2%;对于肺活检标本,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99.1%。灵敏度的比较中,肺泡灌洗液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70.0%VS.35.0%;P=0.039)和肺活检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75.0%VS.35.0%;P=0.021)均显着高于六胺银染色的结果。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序列数≤100的病例从疾病发作到样本采集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序列数>100的病例更长(10 VS.5天;P=0.038)。结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是一种在肺部混合感染中检测致病菌的先进技术,在诊断速度、灵敏度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汪潇瑶[10](2020)在《2017-2019年我院呼吸内科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掌握本地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流行趋势,从而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肺部感染2521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患者的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作为病原菌标本,对病原菌的种类及分布、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调查近3年临床常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结果,探讨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结果:本次调查确诊为肺部感染住院患者送检了痰液、BALF标本共计1823例,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325例,分离阳性率17.8%。3年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224株(剔除同一患者重复菌株),占68.9%,居前五位的致病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61株,18.8%)、鲍曼不动杆菌(41株,12.6%)、铜绿假单胞菌(34株,10.5%)、大肠埃希菌(27株,8.3%)、阴沟肠杆菌复合菌(21株,6.5%),且革兰阴性菌感染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17年65.9%上升至2019年70.9%;真菌83株,占25.5%,主要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且真菌感染比例有上升的趋势;分离到的革兰阳性菌菌株较少,共18株,占5.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3年耐药性监测结果提示,对革兰阴性菌敏感性最高的药物依次是碳青霉烯类药物、阿米卡星、β内酰胺类/β-酶抑制剂;耐药率较高的是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其中,亚胺培南除对鲍曼不动杆菌(51.2%)和铜绿假单胞菌(82.4%)的敏感率略低外,对其余菌株的敏感率都在90%以上,目前未发现厄他培南对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复合菌菌株耐药。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则由2017年的11.1%显着上升至2019年的47.1%,耐药率上升幅度达3倍。药敏结果显示真菌感染虽有上升趋势,但目前对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另本研究中尚未发现对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加环素耐药的革兰阳性菌菌株。结论: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病原菌普遍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医疗机构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临床医生应及时了解当地病原菌流行病学信息,尽量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为依据,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保障患者安全。

二、372例肺部感染致病菌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72例肺部感染致病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诊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全部患者病原菌类型分析
    2.2 常见呼吸衰竭伴肺部感染致病菌耐药性情况分析
3 讨论

(2)广西猪源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分析及一株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奇异变形杆菌的研究进展
        1.1.1 奇异变形杆菌简介
        1.1.2 奇异变形杆菌的流行性
        1.1.3 奇异变形杆菌的毒力因子
        1.1.4 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性
    1.2 噬菌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1.2.1 噬菌体的简介
        1.2.2 噬菌体在食品方面的应用研究
        1.2.3 噬菌体在临床方面的应用研究
        1.2.4 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的研究进展
        1.2.5 噬菌体应用的限制因素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广西地区猪源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分析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细菌分离与鉴定
        2.2.2 变形杆菌属特异性基因TUF及 16S r RNA鉴定
        2.2.3 药敏试验
        2.2.4 耐药基因扩增
        2.2.5 整合子及其可变区检测及测序分析
        2.2.6 毒力基因扩增
    2.3 结果
        2.3.1 细菌分离鉴定
        2.3.2 TUF与16S r RNA基因的扩增结果及系统进化树
        2.3.3 药敏试验结果
        2.3.4 耐药基因的扩增结果
        2.3.5 整合子及其可变区的扩增结果
        2.3.6 毒力基因的扩增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污水来源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1.4 主要试剂与材料
    3.2 方法
        3.2.1 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
        3.2.2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3.2.3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测定
        3.2.4 噬菌体的浓缩
        3.2.5 噬菌体的透射电镜观察
        3.2.6 噬菌体的宿主范围筛选
        3.2.7 噬菌体的生长曲线测定
        3.2.8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测定
        3.2.9 噬菌体的p H稳定性测定
        3.2.10 噬菌体的基因组测序
        3.2.11 噬菌体的全基因组分析
        3.2.12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3.3.2 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
        3.3.3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3.3.4 噬菌体的宿主范围
        3.3.5 噬菌体的生长曲线
        3.3.6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3.3.7 噬菌体的p H稳定性
        3.3.8 噬菌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3.3.9 噬菌体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
        3.3.10 噬菌体基因组进化分析
        3.3.11 噬菌体比较基因组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的初步应用
    4.1 材料
        4.1.1 菌株来源
        4.1.2 噬菌体来源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1.4 主要试剂与材料
        4.1.5 试验动物与样品
    4.2 方法
        4.2.1 噬菌体在培养基中对奇异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
        4.2.2 噬菌体在牛奶中对奇异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
        4.2.3 噬菌体在猪肉上对奇异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
        4.2.4 奇异变形杆菌的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4.2.5 噬菌体的体内安全性试验
        4.2.6 噬菌体的体内治疗试验
        4.2.7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噬菌体在培养基中对奇异变形杆菌的杀菌效果
        4.3.2 噬菌体在牛奶中对奇异变形杆菌的杀菌效果
        4.3.3 噬菌体在猪肉上对奇异变形杆菌的杀菌效果
        4.3.4 奇异变形杆菌的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结果
        4.3.5 奇异变形杆菌的临床观察结果
        4.3.6 噬菌体的体内安全性试验结果
        4.3.7 噬菌体的体内治疗效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3)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
    3.2 标本来源分布
    3.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4 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5 主要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128例呼吸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RICU肺部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中病原菌构成
    2.2 肺部感染患者主要革兰阴性致病菌的耐药特点
    2.3 肺部感染患者主要革兰阳性致病菌的耐药特点
3 讨论

(5)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1.1 基因水平耐药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2 消除R质粒
        1.3 其它机制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2.2 其它机制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6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伏气钩玄
        1 理论萌芽期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2 缓慢成型期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3 变化成熟期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4 发展壮大期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5 小结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1 柴胡、黄芩组
        2 蝉衣、酒军组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3 结果
        3.1 微孔板法结果
        3.2 扫描电镜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1.9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指标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1 临床观察表
    附2 伦理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现状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文章及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7)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1.3 致病菌的培养与鉴定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肺结核患者BALF有致病菌的影响因素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临床资料的获取
        2.1.2 统计学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
        2.2.2 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2.2.3 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
        2.2.4 BALF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基础疾病分析
        2.2.5 BALF 中有致病菌生长的肺结核患者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2.3 讨论
        2.3.1 肺结核患者 BALF 中有致病菌生长相关的影响因素
        2.3.2 其他因素的分析
        2.3.3 研究限制
    2.4 小结
三、年龄≥42 岁和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 BALF 中致病菌分布特征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年龄≥42岁的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
        3.2.2 合并糖尿病的肺结核患者 BALF 中致病菌的分布
    3.3 讨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结核病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肺部感染患儿致病菌分布、危险因素及TLR-4、Ⅳ-C水平的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100例肺部感染患儿致病菌检出及分布情况
    2.2 儿科肺部感染的单因素分析
    2.3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2.4 儿科肺部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2.5 肺部感染严重程度与TLR-4、Ⅳ-C关系分析
3 讨论

(9)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混合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混合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患者
        1.1.2 入组条件及排除条件
        1.2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2.1 主要仪器和材料试剂
        1.2.2 术前准备
        1.2.3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1.3.1 核酸的提取
        1.3.2 测序文库的制备
        1.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4 高碘酸-希夫染色
        1.4.1 组织石蜡包埋
        1.4.2 染色
        1.5 抗酸染色
        1.6 六胺银染色
        1.6.1 组织石蜡包埋
        1.6.2 染色
        1.7 结核分枝杆菌检测
        1.8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1.9 革兰氏染色
        1.10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特征和检测结果
        2.2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与传统检测方法在肺部混合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2.2.1 肺部混合感染与肺部非混合感染诊断的比较
        2.2.2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与常规检测之间的一致性
        2.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与传统检测方法在病原体检测中的比较
        2.3.1 通过传统检测方法确定的病原体阴性病例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诊断效率
        2.3.2 通过传统检测方法确定的单一病原体感染病例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诊断效率
        2.3.3 通过传统检测方法确定的混合病原体感染病例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诊断效率
        2.4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到的病原体
    3 讨论
    4 小结
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卡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患者
        1.1.2 入组条件及排除条件
        1.2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2.1 主要仪器和材料试剂
        1.2.2 术前准备
        1.2.3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1.3.1 核酸的提取
        1.3.2 测序文库的制备
        1.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4 高碘酸-希夫染色
        1.4.1 组织石蜡包埋
        1.4.2 染色
        1.5 抗酸染色
        1.6 六胺银染色
        1.6.1 组织石蜡包埋
        1.6.2 染色
        1.7 结核分枝杆菌检测
        1.8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1.9 革兰氏染色
        1.10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微生物学结果
        2.2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六胺银染色在卡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中的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2017-2019年我院呼吸内科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研究方法
        2.1 标本接种与细菌培养
        2.2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3.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372例肺部感染致病菌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诊ICU呼吸衰竭并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J]. 毛小强,陈毓,姜锋芒. 中国现代医生, 2021(21)
  • [2]广西猪源奇异变形杆菌的耐药分析及一株奇异变形杆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与初步应用[D]. 葛强. 广西大学, 2021(12)
  • [3]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郭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128例呼吸重症监护室肺部感染患者肺泡灌洗液标本中病原菌的构成及其耐药性分析[J]. 王宗波. 抗感染药学, 2021(01)
  • [5]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孟风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7]肺结核患者BALF中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D]. 李越.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肺部感染患儿致病菌分布、危险因素及TLR-4、Ⅳ-C水平的变化分析[J]. 张必旗,巫伟生,李斯. 热带医学杂志, 2020(04)
  • [9]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混合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D]. 王家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2017-2019年我院呼吸内科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D]. 汪潇瑶. 皖南医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372例肺部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