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体”在探索中医经络原理及诊治机制中的应用

“数字人体”在探索中医经络原理及诊治机制中的应用

一、“数字人体”在探索中医经络原理及诊疗机理方面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英杰[1](2021)在《基于病机模型的胸痹病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思维指导下,通过对中医辨证方法和病机理论的研究,引入适用于中医药异构数据特点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适用于胸痹病智能辅助诊断的相关数据库。通过模拟临床上专科诊断路径设计基于胸痹病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模拟全科诊断路径,构建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以胸痹病为例进行应用和验证,为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方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研究方法基于研究目的实现形式,研究工作包含了理论分析和应用验证两方面。(1)引入适用于中医药异构数据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化采集胸痹病相关的诊疗标准数据及症状数据,结合人工校对构建适用于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的相关诊断数据库;(2)通过对证素辨证等理论的研究,设计一种辨证要素的多层次表示框架,提取胸痹病辨证要素,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将中医辨证过程转化为多标签文本分类的算法构建辨证模型,模拟基于专科知识的中医辨证路径。(3)通过对中医病机与证候关系的理论研究,设计一种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通过对《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的证候病机数据进行提取与分析挖掘,分析症状体征与病机要素的关系、病机要素的组合模式挖掘、病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设计出结构合理的病机模型,并构建病机知识图谱用于病机推理和证候预测。(4)筛选胸痹病名老中医医案,分别应用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进行证候诊断的预测,评价两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探寻一种融合两种方法优势的中医智能辅助诊断实现方法。研究结果(1)在胸痹病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相关的诊断数据库的构建中,引入了一种基于字的序列标注模型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进行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人为误差,共提取不同来源的胸痹病相关标准的证候22个,形成含有症状多维属性的证候-症状数据条目380条,诊断知识数据共提取相关证候125个,形成含有症状多维属性的证候-症状数据条目2619条。构建了含有症状概念词441个,症状词22758个的症状数据库,可以实现对输入症状的规范化处理,同时还可以将新增症状数据不断补充到数据库中,使得该数据库具备不断扩展的能力,实现对各种症状术语更高的识别率。(2)遵循中医思维和辨证过程,将中医证候细化分类,分为复合证、最小证、基本证(包含基本证兼夹型)的类别。通过还原辨证过程中证候诊断的推理过程,并对证候名称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设计出辨证要素多层次表示框架,将辨证要素分为病位要素、病性要素(基本物质、病因、病理状态)、连接词2层5类。采用一种基于模式匹配思想的模式抽取方法,实现了辨证要素的自动化提取技术,通过测试完全准确占比达到71.4%;需部分人工校占比26.4%;完全错误占比2.2%。该方法适用于挖掘大批量中医药诊疗数据中的证候名称及辨证要素,为辅助诊断提供数据支持。(3)通过对胸痹病国家标准、教材、行业标准中的辨证要素的提取,构建了胸痹病的辨证要素多层次分类的数据集。以胸痹病辨证要素作为分类标签,应用深度学习技术,设计构建了症状-证素、症状-最小证、症状-证候三个多标签文本分类辨证模型,通过筛选出符合胸痹病诊断的名医医案进行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模型对辨证要素的预测准确率F1值能够达到82.90%,证候诊断准确率F1值达到72.08%。(4)通过对中医病机与证候的理论研究,梳理出了疾病、症状体征、病机与证候的关系,并进一步根据病机和证候名称的语义内涵进行分析,寻找病机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以证候病机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证候病机数据中提取的病机要素进行研究,设计出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将病机要素分为具有4层32类,对《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中的病机单元数据共5675条病机单元数据进行提取,共提取出病机要素851个。其中病位要素197个,病性要素619个,连接词44个。病性要素中基本物质30个,生理功能50个,病因207个,病理状态332个。然后分析症状体征与病机要素的关系、病机要素的组合模式、病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证候-病机单元-病机要素-症状体征的病机模型,并基于此模型,构建病机知识图谱,在病机知识图谱中实现知识检索和知识查询,同时可以实现病机推理和证候预测功能。(5)根据纳入标准筛选胸痹病的名老中医医案111例,在对症状体征信息规范化处理后,分别对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进行应用测试。最终,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辨证准确34例,基本准确45例,错误32例,模型准确率71.17%;病机知识图谱辨证准确21例,基本准确52例,错误38例,病机知识图谱准确率65.77%。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辨证准确率较高,病机知识图谱准确率略低,但是中间增加了病机要素推理过程,对于中医辨证思维的还原性较高,使得推理结果可解释性增加。(6)分别按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与病机知识图谱推理结果的权重按比例6:4和4:6进行融合方案的验证与测试。权重比为6:4的融合结果为辨证准确51例,基本准确35例,错误25例,总准确率77.48%;权重比为4:6的融合结果为辨证准确56例,基本准确36例,错误19例,总准确率达到82.89%,是几种方法中准确率最高的方案。研究结论(1)通过分析中医药异构数据的数据结构和语义特点,引入合适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中医药异构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设计结构合理且包含症状多维属性的中医诊断数据库,能够实现很好的数据和知识扩展,为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相关研究提供更好的数据支撑。(2)通过对中医证候名称数据的结构和语义表达规律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辨证要素多层次表示框架,尤其适用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中医证候数据的处理,应用基于模式匹配思想的模式抽取方法可以批量处理不同来源的证候数据。通过对胸痹病辨证要素的提取,以胸痹病辨证要素的多层次框架作为标签体系,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出症状-证素、症状-最小证、症状-证候多标签文本分类辨证模型。该辨证模型经过测试具有很好的准确率,可以用于胸痹病辨证诊断,模拟基于专科知识的中医辨证路径。(3)通过对中医病机与证候关系的理论研究,以证候病机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设计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以及在该框架下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最新修订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第2部分:证候》中的病机单元数据进行提取,构建出证候病机数据库。通过分析挖掘症状体征与病机要素的关系、病机要素的组合模式规律、病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中医辨证的基本思维方法,应用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设计病机模型,以病机为核心将症状体征和证候信息统一到同一框架之内,模拟类似全科辨证思维路径,构建病机知识图谱,实现病机推理和证候预测等功能。(4)本研究设计的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在证候预测方面各有优劣,都具有一定的准确率,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是对部分复杂证候诊断准确率不如病机知识图谱;基于病机的知识图谱具有对病机要素的预测路径,使得辅助诊断的结果可解释性进一步增加,两种辅助诊断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进而研究中采用了基于一定权重比例的融合方案进行验证与测试,结果优于使用单一方法的准确率。因此,基于两种方法融合的方案应该是本研究的最佳方法。

肖雄[2](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赵文[3](2021)在《基于中医状态辨识的《伤寒论》诊疗思维与逻辑及智能诊疗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人们对于优化医疗技术、增强健康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人工智能作为重要驱动力量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带来契机。中医只有借助新一轮科技的力量才能焕发新的活力,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先进技术结合是时代需要与必然趋势。目的:凝练《伤寒论》诊疗的中医思维与现代逻辑,基于中医状态辨识方法建立具有《伤寒论》特点的中医规范化诊疗电子数据集,并构建一个体现《伤寒论》诊疗特点的中医智能化辅助诊疗模型,实现从中医症状数据到临床用药的计算机智能化推荐过程。方法:1.通过文献书籍、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进行文献学研究,以“伤寒论”或含“伤寒杂病论”或含“张仲景”或含“经方”并且“思维”为主要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参考百度学术、卫生主管部门等相关文件资料,对含有《伤寒论》条文与经方研究的书籍与文献进行挖掘梳理,凝练出《伤寒论》的中医诊疗思维规律。2.通过现代逻辑学方法研究,对《伤寒论》经文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厘清《伤寒论》所潜藏的现代诊疗逻辑规律。3.通过中医状态辨识方法和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对《伤寒论》经文中含有方药的条文进行逐一筛选,分纲别目,进一步明晰经文中的病位、病性信息,进而建立规范化《伤寒论》电子诊疗数据集。4.依据计算机图神经网络算法(GNN)和多层感知机技术(MLP)构建中医诊疗算法模型,实现从中医症状数据到临床用药的计算机智能化推荐,并以精确率、召回率和F1分数三个评价指标对所建模型进行性能评估。结果:1.《伤寒论》的中医诊疗思维主要有汤方辨证思维、平脉辨证思维、症状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以及状态辨识思维。具体地,汤方辨证思维为最核心的诊疗思维。平脉辨证思维有证似脉异、证异脉同、一证多脉之分。症状辨证思维有症状相关、症状比较和症状真假之分。动态辨证思维有脉症动态和时相辨证之分。状态辨识思维是对人体不同疾病阶段所表现出的病证信息进行辨识,以病位与病性信息为最终辨识结果。2.《伤寒论》中主要潜藏了定义逻辑、归纳与演绎逻辑、分析与综合逻辑以及具体与抽象逻辑。各类逻辑往往在同一条文中同时出现,互为前提,共为一体,难以分割。3.所建《伤寒论》诊疗数据集共计358条,包含中医症状数据1407个、中医证型数据416个、状态要素(病位、病性)数据1823个、中药数据1846个,4个维度信息共计数据5492个。4.构建了一个基于多图神经网络的中医智能诊疗模型,主要涵盖中医数据特征聚合模块和中药预测模块。GNN模块的隐藏层数量最优设置为800,对于MLP模块的隐藏层数量最优设置为1000,对于特征提取模块,Se图中的N值最优设置为3,图卷积层数最优设置为1。5.基于多图神经网络的中医智能诊疗模型性能最优,K值为5时的精确率为63.04%,K值为10时的精确率为39.04%,K值为5时的召回率为74.10%,K值为10时的召回率为87.05%,K值为5时的F1分数为68.07%,K值为10时的F1分数为53.84%。结论:1.通过文献研究,凝练了《伤寒论》的中医诊疗思维,具体涵盖汤方辨证思维、平脉辨证思维、症状辨证思维、动态辨证思维以及状态辨识思维。五种辨证思维均体现了《伤寒论》以六经分纲判定病位、以八纲别目判定病性的普适性中医诊疗规律。2.通过现代逻辑学研究,梳理了《伤寒论》的现代逻辑方法,具体涵盖定义逻辑、归纳与演绎逻辑、分析与综合逻辑以及具体与抽象逻辑。3.通过中医状态辨识方法,建立了一个规范化的《伤寒论》电子诊疗数据集。4.通过计算机算法技术,构建了一种基于多图神经网络的中医智能诊疗模型,主要涵盖中医数据特征聚合模块和中药预测模块。5.通过模型评价指标间的对比,基于多图神经网络的中医智能诊疗模型性能优于传统中医诊疗模型。

郭晓芬[4](2021)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伸肌肌群的峰值力矩、最大伸展活动范围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为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为患者提供成效显着,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将于2020年07月至2021年01月期间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的患者当中按照本课题的标准选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68名,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一个观察周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测定、WOMAC量表评分、伸肌肌群的峰值力矩及其最大伸展活动范围测定,并根据WOMAC评分疗效指数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最后应用统计学软件分析其差异,观察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伸肌肌群的峰值力矩、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及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此探究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对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疼痛程度:治疗后,两组疼痛程度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疼痛感;两组疼痛程度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WOMAC评分:治疗后,两组WOMAC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改善患者膝关节活动功能;两组的WOMAC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伸肌肌群峰值力矩:当角速度为60°/s、180°/s时,治疗后两组伸肌肌群峰值力矩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膝关节伸肌肌群的肌力;两组伸肌肌群峰值力矩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当角速度为60°/s、180°/s时,治疗后两组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进行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膝关节伸展的活动范围;两组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临床疗效评定: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评定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对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可以缓解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提高伸肌肌群肌力,扩大膝关节伸展活动范围,改善临床症状,且疗效优于单纯推拿治疗。2.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优化了轻、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李婷[5](2021)在《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即刻效应的试验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红外热像技术,通过观察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皮肤温度变化的影响,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后溪穴对颈肌劳损的疗效机制,是否是通过升高颈项部局部皮肤温度,激发督脉经气以达到温经通络的作用的,为临床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相关疾病提供参考。此外,观察针刺后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上、侧颈部及目内眦各区域皮肤的即刻温度变化,验证后溪与颈项部、督脉及目内眦之间具有的经络相关性,佐证“后溪督脉内眦颈”这一经典针灸歌诀,揭示后溪作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其主治规律的实质。方法:筛选40例颈肌劳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试验组针刺单侧(右侧)后溪穴,在针刺前及留针20分钟后,分别采集一组红外热像图;观察组在检测环境中静坐,间隔20分钟分别采集两组红外热像图。通过红外热像计算机软件对红外热像图进行分析观察,并对得到的温度数据和温度变化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情况比较:针刺前两组颈肌劳损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方面,经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试验组针刺后溪穴后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眼内眦各观察区域皮肤平均温度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针刺前各观察区域皮肤平均温度相比,经t检验,差异显着(P<0.05),提示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等各观察区域皮肤具有明显升温作用,尤以督脉循行线升温显着(P<0.05)。而观察组前后各观察部位皮肤平均温度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前后温度无显着变化。组间比较:两组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侧颈部、眼内眦各观察区域前后平均温度的差值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针刺后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上、右侧颈部及左右眼内眦皮肤温度的最高、最低、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与针刺前相比差异显着(p<0.05),但左侧颈部皮肤温度的最高、最低、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40例颈肌劳损患者中有37.5%患者所标记的阳性反应点与红外热像图异常温度区域完全符合,有57.5%的患者红外热像图中异常温度区域与患者阳性反应点部分符合,只有5%的患者标记部位与红外热像图不符合。对40例颈肌劳损患者的红外热像图分析比较发现,颈肌劳损患者的红外热像图主要表现为:肩颈区左右两侧温度不对称分布,点片状高温区不规则分布,其中有35%的患者兼有脊柱区温度热线不连续,表现为大椎穴处温度偏低,整体呈热区包绕冷区状态。结论:1.针刺后溪穴后颈肌劳损患者颈项部皮肤有即刻升温的现象,且以项部督脉循行之处升温幅度显着,提示针刺后溪穴可促进督脉经气的运行,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的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强化督脉阳气以实现其温经通络作用的。2.针刺后溪穴后患者颈项部、督脉循行线、眼内眦各部位皮肤均有不同程度的升温表现,说明了各部位发生以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经络感应现象与针刺后溪穴有关,可佐证“后溪督脉内眦颈”这一经典条文。认为“后溪督脉内眦颈”歌诀是对后溪作为八脉交会穴,与奇经-督脉相关的主治范围的简要概括。3.红外热像图可以作为识别颈肌劳损患者阳性反应点的参考依据。结合红外热像图图像基本特征可以对颈肌劳损的范围、层次、程度进行初步判定,提示红外热像技术作为一种功能性影像性检查在颈肌劳损临床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窦豆[6](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王畅[7](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张健[8](2021)在《2型糖尿病典型体质患者的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采集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与其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信息,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典型体质与其十二经原穴的电学特征之间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的中医诊疗和预防保健提供新的理论数据。方法:本研究通过采用中医体质学评价与经穴脏腑平衡检测系统,收集2型糖尿病患者中符合阴虚质者(30例)、气虚质者(30例)、痰湿质者(30例)纳入2型糖尿病典型体质组,收集健康志愿者中符合平和质者(30例)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检测软件“48路经穴动态电阻抗信息同步探测仪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120例受试者的十二经脉原穴共24穴的“电阻抗迟滞”特征进行探测,比较分析120例受试者十二经原穴阻抗平均数及平衡系数均数。结果:(1)2型糖尿病阴虚质组太渊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阴虚质组太溪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阴虚质组太渊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阴虚质组阳池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阴虚质组太溪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2型糖尿病气虚质组太渊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气虚质组太白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气虚质组冲阳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气虚质组太渊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气虚质组太白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气虚质组冲阳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气虚质组太冲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3)2型糖尿病痰湿质组合谷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痰湿质组腕骨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痰湿质组太白穴阻抗平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型糖尿病痰湿质组合谷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痰湿质组阳池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痰湿质组太白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痰湿质组冲阳穴平衡系数均数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1)2型糖尿病阴虚质患者十二经原穴中太渊穴、太溪穴阻抗值异常增高,左右太渊穴、阳池穴、太溪穴处于失衡状态。(2)2型糖尿病气虚质患者十二经原穴中太渊穴、太白穴、冲阳穴阻抗值异常增高,左右太渊穴、太白穴、冲阳穴、太冲穴处于失衡状态。(3)2型糖尿病痰湿质患者十二经原穴中合谷穴、腕骨穴、太白穴阻抗值异常增高,左右合谷穴、阳池穴、太白穴、冲阳穴处于失衡状态。

宓保宏[9](2020)在《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法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问题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民众对于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医学的发展方向也逐渐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一种能够在疾病全周期尤其疾病早期参与临床评价的绿色检查技术,将会在满足公众健康需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于疾病早期筛查和疗效评价的临床价值已经得到认可,但其缺少临床“标准化”的瓶颈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本文将以医工结合的方式对符合临床描述的抽象概念构建出相应的量化和可视化模型,并通过属性偏序理论对临床中重复出现的各种红外热像一般化规律进行模式辨识和知识挖掘,为推动红外热像临床“标准化”进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新的临床研究中以扩展红外热像的临床研究范围和视野。本文根据红外热像临床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红外热像体征和红外热像体征模式的基本概念,并构建出了一系列用于红外热像体征量化和可视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属性偏序理论实现了对不同群体间红外热像体征的知识挖掘和模式辨识,并通过临床研究对上述方法开展了进一步的验证性实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对于红外热像的临床研究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首先,在红外热像体征量化和可视化方面,根据现有方法建立了基于温度值的九宫格可视化方法和改进的温度最大值量化方法;根据红外热像对称性体征搭建了两种用于不同场景的量化数学模型;针对红外热像均匀性体征建立了间接性量化数学模型;针对人体红外热像的序列化体征探索了空间模型可视化方法,将红外热像的图像空间映射到新的虚拟模型中,实现对序列化特征的空间结构可视化表达;针对红外热像立体性体征,进一步分析了人体红外热像空间特性的临床研究价值,并通过实际的临床病例加以描述。其次,在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面,构建了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红外热像体征的数据粒化方法,能够将图像特征转变为形式背景用于知识挖掘和模式辨识。在对上述方法的临床验证性实验方面,对代谢综合征和中医人体状态辨识两个领域进行了初步探索,能够从知识图谱中挖掘到有效概念,并为后续的人工智能方面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通过这两个实验论证了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用于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最后,在红外热像的临床应用性研究方面,通过红外热像构建出了用于男性心肌缺血早期筛查的预警模型,并通过临床实验验证了该模型对于心肌缺血的筛查能力,这项研究将会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根据红外热像的技术特点,初步开展了其对于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项新的探索性研究,并通过严谨的临床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可能会为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实验室检查增添新的工具。

李宗润[10](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舌体分割模型研究与舌象智能化应用探索》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中医诊断学智能化大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以获取对舌图像中舌体目标区域自动、高精提取方法为目标,运用包括深度学习技术在内的多种图像识别方法开展舌体分割模型研究。为进一步验证所构建舌体分割模型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分割后舌象为数据基础构建分析网络,通过血压均值预测实验探索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舌象临床研究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1)舌体分割模型研究:舌象数据采集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使用TFDA-1舌面诊仪于2018年9月开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进行舌象数据采集后的原始图像使用Labelme软件进行标注。结束采集后通过Excel软件按样本编号对数据进行80%(训练集)、20%(测试集)随机分配。本研究采用UNet、Deeplab V3两种深度学习技术和动态轮廓(Snake)、颜色分解与阈值化模型(CDT)两种传统图像识别方法对图片中舌体区域进行分割。针对UNet与Deep Lab V3两种深度学习模型,利用训练集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再使用测试集数据做分割测试;动态轮廓(Snake)与颜色分解与阈值化(CDT)模型则使用测试集数据进行分割测试。最后,对四种模型的分割结果使用平均交并比(MIo U)与像素精确度(PA)进行评价。(2)舌象智能化应用研究舌象数据采集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使用TFDA-1舌面诊仪于2018年9月开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进行舌象数据采集后的原始图像使用Labelme软件进行标注。结束采集后通过Excel软件按样本编号对数据进行80%(训练集)、20%(测试集)随机分配。所拍摄舌象图片首先使用UNet模型进行舌区域分割并通过Res Net网络提取舌象特征为1*2048的向量;将血压数据扩充为1*2048的数据向量并与Res Net提取的舌象特征使用1*1的卷积操作对两种数据进行卷积融合,获得二者融合数据。以舌象拍摄当日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数据、舌象数据和二者融合数据作为三种自变量,通过迭代决策树(GBRT)、支持向量回归(SVR)、Adaboost、随机森林(RF)4种机器学习算法对未来6日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均值进行回归建模并利用测试集数据对各模型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以平均绝对误差(MAE)进行评价。结果:1.舌体分割模型研究:至2019年10月共采集研究所需合格样本2048例,分为训练集1638例与测试集410例。四种舌体分割模型测试结果以平均交并比(MIo U)、像素精确度(PA)进行评价,具体如下:(1)UNet模型测试结果MIo U为91.05%,PA为93.31%(2)Deep Lab V3模型测试结果MIo U为88.35%,PA为84.16%(3)Snake模型测试结果MIo U为76.64%,PA为76.26%(4)CDT模型测试结果MIo U为69.21%,PA为65.42%2.舌象智能化应用研究至2019年11月共采集研究所需合格样本325例,分为训练集260例与测试集65例。实验结果使用平均绝对误差(MAE)进行预测精度评价,具体如下:(1)以当日收缩压数据对未来6日收缩压均值预测误差(MAE)为:SVR为7.31mm Hg,RF为6.54 mm Hg,Adaboost为5.91 mm Hg,GBRT为6.25 mm Hg;以当日舒张压数据对未来6舒张压均值预测:SVR为7.10 mm Hg,RF为8.61 mm Hg,Adaboost为4.43 mm Hg,GBRT为6.17 mm Hg。(2)以舌象数据对未来6日收缩压均值预测误差(MAE)为:SVR为15.41mm Hg,RF为10.39 mm Hg,Adaboost为10.22 mm Hg,GBRT为9.61 mm Hg;以舌象数据对未来6日舒张压均值预测误差(MAE)为:SVR为18.03 mm Hg,RF为13.91 mm Hg,Adaboost为11.87mm Hg,GBRT为15.73 mm Hg。(3)以舌象与当日收缩压融合数据对未来6日收缩压均值预测误差(MAE)为:SVR为7.06mm Hg,RF为5.49 mm Hg,Adaboost为5.54 mm Hg,GBRT为9.61 mm Hg;以舌象与当日舒张压融合数据对未来6日舒张压均值预测误差(MAE)为:SVR为6.32 mm Hg,RF为8.54 mm Hg,Adaboost为4.02mm Hg,GBRT为5.91 mm Hg。结论:(1)深度学习技术相较于传统图像识别方法可更精准完成舌体分割任务,有利于中医舌象的自动化识别。(2)本研究所训练的UNet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有效提高舌体分割精度,通过该模型可实现对舌体目标区域的全自动高精准分割。(3)UNet舌体分割模型联合Res Net网络可实现对舌象特征的自动提取,提取后的特征结合机器学习建模可用于探索舌象与临床数据间的复杂层级数学隐含关联。(4)舌象叠加当日血压相较单独使用当日血压数据能够提高预测精度,提示舌象对提升预测精度的贡献,以及数据融合是挖掘中医舌象临床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数字人体”在探索中医经络原理及诊疗机理方面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人体”在探索中医经络原理及诊疗机理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病机模型的胸痹病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中医辨证方法与病机理论概述
        1.1 中医辨证方法概述
        1.2. 中医病机理论体系概述
        1.3. 中医对胸痹病机的认识
    2. 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现状
        2.1 中医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发展历程
        2.2 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2.3 病机的信息化研究进展
        2.4 知识库构建技术
    3. 小结
前言
第一部分 胸痹病相关诊断数据库构建
    1. 胸痹病相关诊疗数据采集及处理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采集内容
        1.3 数据采集方法
        1.4 数据清洗
        1.5 数据采集结果
    2. 症状数据库构建与优化
        2.1 症状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2.2 症状数据库的优化与校验
    3. 胸痹病诊断数据库构建
        3.1 诊断知识数据库构建
        3.2 胸痹病的诊断标准数据库构建
    4.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辨证要素的胸痹病辨证模型构建
    1. 胸痹病辨证要素多层次分类表示研究
        1.1 胸痹病的基本辨证路径
        1.2 辨证要素的多层次表示框架
    2. 胸痹病辨证要素的自动化提取
        2.1 辨证要素自动化提取算法原理
        2.2 辨证要素自动化提取准确率评价
    3. 基于辨证要素的胸痹病辨证模型构建
        3.1 基于辨证要素的多标签文本分类方法研究
        3.2 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评价
    4. 小结
第三部分 病机模型及病机知识图谱构建
    1. 病机与证候关系的理论研究
        1.1 辨证相关概念的内涵
        1.2 病机与证候的关系分析
    2. 病机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3. 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设计
        3.1 数据预处理
        3.2 病机要素的定义与层级框架设计
        3.3 病机要素的自动化提取
        3.4 病机要素的层级框架的应用
    4. 病机要素的分析挖掘
        4.1 病机要素与症状关联性的分析挖掘
        4.2 病机要素的组合模式分析
        4.3 病机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
    5. 基于病机模型的病机知识图谱构建
        5.1 病机数据处理
        5.2 病机模型的构建
        5.3 病机知识图谱构建
        5.4 病机知识图谱的应用
    6. 小结
第四部分 胸痹病的辨证模型应用与验证
    1. 测试数据准备
        1.1 数据来源
        1.2 医案纳入标准
        1.3 医案数据预处理
        1.4 医案脱敏处理
        1.5 医案质控
    2. 评价标准及测试方法
        2.1 辨证准确性评价标准
        2.2 测试方法
    3. 两种辨证推理方法测试结果评价
        3.1 辨证准确率结果
        3.2 测试医案结果分析
    4. 基于两种辨证推理方法融合的测试结果评价
        4.1 测试准备
        4.2 融合方法的辅助诊断原理
        4.3 融合方法的测试结果
        4.4 融合方法测试结果分析
    5. 小结
研究总结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1 两种方法辨证均为错误的医案及诊断结果
附录2 基于辨证要素的辨证模型辨证正确的医案及诊断结果
附录3 病机知识图谱辨证正确的医案及诊断结果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3)基于中医状态辨识的《伤寒论》诊疗思维与逻辑及智能诊疗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时代发展需要
    2 理论挖掘需要
    3 技术革新需要
第一部分 《伤寒论》诊疗的中医思维与现代逻辑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学方法
        2.2 逻辑学方法
    3 《伤寒论》医书基本信息探析
        3.1 医书名称作者分析
        3.2 医书版本分析
        3.3 医书价值分析
    4 《伤寒论》诊疗的中医思维探析
        4.1 《伤寒论》诊疗中医思维挖掘概述
        4.2 《伤寒论》的汤方辨证思维
        4.3 《伤寒论》的平脉辨证思维
        4.4 《伤寒论》的症状辨证思维
        4.5 《伤寒论》的动态辨证思维
        4.6 《伤寒论》的状态辨识思维
    5 《伤寒论》诊疗的现代逻辑探析
        5.1 《伤寒论》诊疗现代逻辑挖掘概述
        5.2 《伤寒论》的定义逻辑
        5.3 《伤寒论》的归纳与演绎逻辑
        5.4 《伤寒论》的分析与综合逻辑
        5.5 《伤寒论》的具体与抽象逻辑
    6 小结
第二部分 《伤寒论》诊疗数据集构建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中医状态辨识方法
        2.2 数据标注方法
    3 数据集构建结果
        3.1 中医症状数据
        3.2 中医证型数据
        3.3 状态要素(病位、病性)数据
        3.4 中药数据
第三部分 《伤寒论》智能化辅助诊疗模型构建与验证研究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基于多图神经网络的智能诊疗模型构建
        2.2 模型评估
    3 中医辅助诊疗研究
        3.1 中医辅助诊疗研究概述
        3.2 中医状态辨识在中医辅助诊疗中的应用
    4 “图神经网络”与“多层感知机算法”介绍
        4.1 图神经网络
        4.2 多层感知机算法
    5 MGNN智能诊疗模型构建
        5.1 中医数据特征聚合模块
        5.2 中药预测模块
    6 MGNN智能诊疗模型实验验证
        6.1 模型训练及软件实现
        6.2 数据拆分
        6.3 预测过程
        6.4 实验分组
        6.5 模型功能
        6.6 评价标准
        6.7 实验结果
    7 讨论
        7.1 中医诊疗规律研究层面
        7.2 中医诊疗数据集构建层面
        7.3 中医诊疗智能模型构建层面
总结展望
    1 本研究主要成果与创新
    2 本研究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伤寒论》诊疗数据集
    附录 2:中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中医辅助诊疗与《伤寒论》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前评估
        3.3 治疗方法
    4 疗效观察指标及方法
        4.1 疼痛程度
        4.2 WOMAC评分量表(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 ritis Index,WOMAC)
        4.3 伸肌肌群峰值力矩及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
    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6 不良事件统计与处理
    7 统计方法
    8 质量控制措施
    9 终止研究的条件
    10 伦理审查批件
研究结果
    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对比
        2.1 性别构成比较
        2.2 年龄构成比较
        2.3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构成比较
    3 观察指标比较
        3.1 疼痛程度情况比较
        3.2 WOMAC评分情况比较
        3.3 伸肌肌群峰值力矩及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的情况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不良事件统计
分析与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3 治疗机理探讨
        3.1 推拿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
        3.2 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
        3.3 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理及优势
    4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4.1 疼痛程度
        4.2 WOMAC评分量表
        4.3 伸肌肌群峰值力矩及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
    5 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
        5.2 疼痛程度的比较
        5.3 WOMAC评分的比较
        5.4 伸肌肌群峰值力矩的比较
        5.5 膝关节最大伸展活动范围的比较
        5.6 疗效评价比较
    6 存在的不足与研究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即刻效应的试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颈肌劳损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分型
        1.4 颈肌劳损中医治疗现状
        1.5 小结
    2. 西医对颈肌劳损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
        2.3 病理机制
        2.4 颈肌劳损西医治疗现状
    3. 红外热像仪在医学领域的研究现状
        3.1 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历史源流
        3.2 医用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
        3.3 理论研究
        3.4 临床应用
        3.5 科学研究
        3.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随机分组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比较
        3.3 两组颈肌劳损患者各观察区域前后平均温度差值的比较
        3.4 试验组针刺前后红外热像图比较
        3.5 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图特征分析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的作用机制探讨
        1.1 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的理论依据
        1.2 颈肌劳损中医病机与针灸治则
        1.3 针刺后溪穴治疗颈肌劳损的机制讨论
    2. 后溪督脉内眦颈的认识
        2.1 针刺后溪穴颈项部温度变化的认识
        2.2 针刺后溪穴督脉循行线温度变化的认识
        2.3 针刺后溪穴侧颈部温度变化的认识
        2.4 针刺后溪穴眼内眦温度变化的认识
    3 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的基本特征探究
        3.1 阳性反应点与红外热像图异常温度点的关系讨论
        3.2 红外热像图图像特征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红外热像图采集内容示例
    附录3 肩颈标记部位与红外热像图异常温度区域符合情况统计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8)2型糖尿病典型体质患者的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研究标准
    2.3 分组方法
    2.4 检测方法
    2.5 观察指标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2 型糖尿病的认识
    4.3 2 型糖尿病的预防认识
    4.4 中医体质学研究
    4.5 2 型糖尿病典型体质选取的依据
    4.6 十二经原穴选取的依据
    4.7 经穴电学特征研究
    4.8 结果分析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7 参考文献
8 综述 近五年 2 型糖尿病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9 附表
个人简介
致谢

(9)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法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外红外热像临床研究现状
        1.2.2 国内红外热像临床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外热像临床应用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红外热成像技术基本原理
        2.2.1 热辐射的物理学原理
        2.2.2 人体热辐射与红外热像技术
    2.3 红外热像技术特点与优势
    2.4 临床红外热像质量控制
        2.4.1 准确研判三种红外热像
        2.4.2 红外热像规范化采集
    2.5 红外热像临床应用医学原理
        2.5.1 人体皮肤温度的来源
        2.5.2 人体皮肤温度分布基本特征
        2.5.3 红外热像临床应用基本医理
    2.6 红外热像体征与体征模式概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体红外热像体征量化与可视化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温度值的红外热像体征量化与可视化方法
        3.2.1 温差法
        3.2.2 基于Troi的九宫格可视化方法
        3.2.3 基于温度最大值的改进算法
    3.3 红外热像对称性体征量化方法
        3.3.1 基于欧几里得距离的对称性度量方法
        3.3.2 高温或低温敏感的对称性测量方法
    3.4 红外热像均匀性体征量化方法
        3.4.1 红外热像局部区域尺度变换与自动分层
        3.4.2 花斑特征检测与定位
        3.4.3 花斑特征量化方法
    3.5 人体红外热像序列化体征的可视化方法
        3.5.1 人体红外热像结构化分割方法
        3.5.2 热序列可视化方法
    3.6 人体红外热像立体性体征与应用方法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的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
    4.1 引言
    4.2 属性偏序结构理论概述
        4.2.1 形式概念分析基础理论
        4.2.2 认知机理模型与相关定义
        4.2.3 属性偏序结构与粒描述
        4.2.4 属性偏序结构可视化方法
    4.3 红外热像体征粒化方法
        4.3.1 基于温度特征的粒化方法
        4.3.2 基于K-Means的红外热像温度值粒化方法
        4.3.3 基于模糊划分的红外热像体征粒化方法
    4.4 代谢综合征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
        4.4.1 实验方法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中医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
        4.5.1 实验方法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红外热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红外热像对男性心肌缺血早期筛查的应用研究
        5.2.1 实验方法
        5.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3 实验结论
    5.3 红外热像对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的评价方法
        5.3.1 实验方法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3 实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舌体分割模型研究与舌象智能化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
        2.1 中医舌诊客观化的研究价值
        2.2 舌体分割模型研究
        2.3 舌象智能化应用研究
    3 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舌诊客观化的理论研究
    1 舌诊在中医诊断中的价值
        1.1 历代医家对舌诊的认识
        1.2 舌诊的概述
        1.3 舌象与脏腑的联系
        1.4 舌象中的整体观
    2 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舌体分割
        2.1 舌体分割在舌诊客观化研究中的意义
        2.2 基于传统图像技术的舌体分割
        2.2.1 基于区域识别与边缘识别的舌体分割
        2.2.2 基于动态轮廓模型的舌体分割
        2.2.3 传统图像技术在舌体分割任务中的不足
        2.3 深度学习技术在舌体分割的应用与优势
        2.3.1 深度学习与语义分割
        2.3.2 深度学习技术特点及在中医舌诊的研究的应用
    3 舌象的临床价值与应用
        3.1 舌象的生理信息与病理意义
        3.2 舌象的临床应用
    4 讨论
        4.1 中医学的量化需求
        4.2 中医诊断学的智能化发展
        4.3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中医舌诊研究
        4.4 从舌诊的客观化研究到临床辅助应用
第二章 舌体分割模型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来源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样本采集
        2.2.1 采集设备
        2.2.2 设备使用方法
        2.2.3 采集操作及注意事项
        2.2.4 图像质量控制
        2.2.5 原始图像数据标注
        2.3 实验相关技术原理
        2.3.1 深度学习概念
        2.3.2 卷积神经网络(CNN)
        2.3.3 双线性插值
        2.3.4 数据增强
        2.3.5 图像灰度二值化
        2.3.6 归一化处理
        2.4 实验环境与数据预处理
        2.4.1 数据集分配
        2.4.2 实验环境
        2.4.3 数据预处理
        2.5 舌体分割方法与步骤
        2.5.1 UNet模型舌体分割方法
        2.5.2 Snake模型舌体分割方法
        2.5.3 Deep LabV3模型舌体分割方法
        2.5.4 颜色分解与阈值化(CDT)舌体分割方法
        2.6 语义分割评价方法
    3 结果
        3.1 数据采集结果
        3.2 可视化分割结果
        3.3 语义分割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UNet网络技术特点与舌体分割模型的应用
        4.2 深度学习技术在舌体分割任务中的优势
    5 结论
第三章 舌象智能化应用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来源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剔除标准
        2.2 样本采集
        2.2.1 舌象数据采集方法
        2.2.2 临床数据采集方法
        2.3 血压建模预测方法与步骤
        2.3.1 实验环境
        2.3.2 实验流程
        2.3.3 回归建模
        2.3.3.1 以当日血压数据基础建模预测
        2.3.3.1.1 随机森林(RF)
        2.3.3.1.2 Adaboost
        2.3.3.1.3 迭代决策树(GBRT)
        2.3.3.1.4 支持向量回归(SVR)
        2.3.3.2 以拍摄当日舌象为数据基础建模预测
        2.3.3.3 以当日血压与舌象数据为数据基础建模预测
        2.3.4 预测结果评价方法
    3 结果
        3.1 数据采集结果
        3.2 模型测试结果
    4 讨论
        4.1 研究方法分析
        4.2 研究结果分析
    5 结论
创新与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
    1 研究创新点
    2 研究不足之处
    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数字人体”在探索中医经络原理及诊疗机理方面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病机模型的胸痹病中医智能辅助诊断方法研究[D]. 石英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2]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中医状态辨识的《伤寒论》诊疗思维与逻辑及智能诊疗模型研究[D]. 赵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
  • [4]推拿结合拔罐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郭晓芬.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针刺后溪穴对颈肌劳损患者红外热像图即刻效应的试验观察[D]. 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2型糖尿病典型体质患者的十二经原穴电学特征研究[D]. 张健.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人体红外热像体征模式辨识方法与临床应用研究[D]. 宓保宏. 燕山大学, 2020
  • [10]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舌体分割模型研究与舌象智能化应用探索[D]. 李宗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数字人体”在探索中医经络原理及诊治机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