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六种药物对映异构体的研究

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六种药物对映异构体的研究

一、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离6种药物对映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隋秀瑜[1](2021)在《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在生物体内与酶、受体或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生物学、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因而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分离分析是十分重要的。毛细管电色谱是目前分离分析手性药物对映体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分析速度快、溶剂和样品消耗少和分析成本低等特点。本文主要研究了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其在质子泵抑制剂和氨基酸对映体分离分析中的应用。1.利用聚多巴胺的非共价吸附制备了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考察并优化了制柱条件。确定最佳制柱条件为:涂覆溶液为5.0 mg/m L多巴胺和10.0mg/m Lβ-环糊精的混合溶液;涂覆时间为2 h。此外,通过红外光谱技术、扫描电镜技术以及制备柱与空白柱的电渗流变化对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进行了表征。2.将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应用于手性分离分析5个质子泵抑制剂,包括兰索拉唑、泮托拉唑、泰妥拉唑、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进一步考察了缓冲溶液的种类、浓度、p H及分离电压等因素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在缓冲溶液为100mmol/L Tris-H3PO4溶液(p H为5.0)和分离电压为15 k V的电色谱条件下,兰索拉唑、泮托拉唑、泰妥拉唑、奥美拉唑及雷贝拉唑对映体的分离度在4.57-8.13之间,分析时间均小于15 min。在最佳的电色谱条件下,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5个质子泵抑制剂对映体在各自测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小于0.9928,定量限和检测限分别小于17μg/m L和5.1μg/m L,回收率在84.2%-115.2%之间。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分析快速,为质子泵抑制剂药物的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参考方法。3.将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的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应用于手性分离分析D,L-酪氨酸和D,L-苯丙氨酸。进一步考察了缓冲溶液的种类、浓度、p H、分离电压及有机添加剂等因素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在缓冲溶液为40 mmol/L柠檬酸钠溶液(p H为5.5)和分离电压为15 k V的电色谱条件下,D,L-酪氨酸和D,L-苯丙氨酸的分离度分别为1.69和1.53,分析时间均小于20 min,表明制备的开管柱具有良好的手性分离效率。

李在譞[2](2020)在《大分子拥挤试剂与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对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佐匹克隆是手性药物,其右旋体可以有效治疗睡眠紊乱,目前光学纯的佐匹克隆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需求。因此,建立快速、简便、有效的对映体分离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目标是发展新型毛细管电泳法(CE)对佐匹克隆对映体进行拆分。我们在传统β-环糊精分离体系中添加大分子拥挤试剂葡聚糖(Dextran),结果显示,葡聚糖的引入可以提高分离体系的分离效率,缩短分离时间。当葡聚糖浓度为5.8 mg/mL时,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度由1.66提高至3.26,柱效可达到 61,200 plates/m。胆碱类低共熔溶剂是绿色溶剂的代表,由于其具有制备过程简易、毒性低、可回收、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各研究领域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因此,本实验在β-环糊精分离体系中添加胆碱类低共熔溶剂,以期优化传统拆分体系。在实验中,我们考察了低共熔溶剂(DESs)对拆分体系的影响,实验证明,氯化胆碱与乙二醇组成的DESs可以使柱效达到151,000 plates/m,使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度达到4.86,分离体系的拆分性能大幅提升。我们进而考察了大分子拥挤试剂和低共熔溶剂的协同作用对β-环糊精分离体系手性拆分的影响。在实验中,我们考察了大分子拥挤试剂浓度以及低共熔溶剂成分、配比等因素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在葡聚糖浓度为0.25 mg/mL和0.5 mg/mL时,分别添加摩尔比为1:3的氯化胆碱与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溶剂组成的低共熔溶剂,由结果可知,选取乙二醇与氯化胆碱组成低共熔溶剂,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度最高,分别达到5.19和5.06,柱效最高可达157,000 plates/m。在葡聚糖浓度以及低共熔溶剂种类固定的条件下,调整低共熔溶剂的摩尔比,考察摩尔比为1:2、1:3、1:4、1:5的氯化胆碱/乙二醇对拆分结果的影响。由实验结果可知,添加浓度为0.25 mg/mL的葡聚糖、摩尔比为1:4的氯化胆碱/乙二醇时,柱效达到234,000 plates/m,分离度为5.48,达到最佳拆分条件。总之,我们将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课题“大分子拥挤环境”概念引进到毛细管电泳领域,发现“大分子体积排斥效应”明显改进β-环糊精分离体系手性拆分,大分子拥挤试剂与新型绿色溶剂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能进一步改进手性分离。

李佳熹[3](2019)在《水体中典型手性药物对映体分离、分析及污染特征》文中研究说明药品和个人护理品(PPCPs)在生产及使用的过程中,随着污水处理厂出水及相关行业废水排放至水环境中,由于其分布范围广、赋存含量低、潜在风险未知,PPCPs作为一类新型污染物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药品在环境中赋存含量范围为ng/L-μg/L,并且大多为手性物质,研究表明,一些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生物毒性、降解速度和途径,因此,在对映体水平上研究水体中药物的环境行为、赋存现状和污染特征十分必要,然而,对映体分离分析方法是这些研究的前提。本文基于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建立和优化了万古霉素手性色谱柱Astec Chirobiotic(?)V对典型手性药物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文拉法辛、氟西汀、氨氯地平和马来酸扑尔敏7种药物对映体的分离分析方法;采用分子对接技术(Auto dock 4.0)和热力学分析手段探讨了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分离机制;并在优化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测定了辽河流域浑河支流(沈阳细河)典型药物对映体的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探究流动相比例、流速和柱温对对映体分离度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万古霉素手性色谱柱为分离柱,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文拉法辛、氟西汀和氨氯地平6种药物在HPLC的最优的色谱分离条件是以甲醇-冰醋酸-三乙胺(v/v/v=100:0.01:0.01)为流动相,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5℃。马来酸扑尔敏则采用四氢呋喃-TEAA(含0.1%的冰醋酸和三乙胺)水溶液为流动相,最优分离条件为流动相体积比为5:95(v/v),pH为3,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15℃。利用分子对接技术(Auto dock 4.0)模拟药物对映体与固定相结合过程,以热力学分析结果作为辅助证明,得到的最稳定结合能大小与实验中对映体流出顺序基本一致,说明分子对接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色谱分离原理并预测其出峰顺序。(2)基于UPLC-MS/MS法,以万古霉素手性色谱柱为分离柱,在优化的甲醇-10 mmol/L乙酸铵(体积比为95:5)为流动相下,通过多反应监测ESI+模式,并结合HLB固相萃取柱对水样的预富集,能够定量地分离分析水体中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文拉法辛和氟西汀5种碱性药物对映体。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500 μg/L,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4,方法检出限(LOD)低于1.5 μg/L,加标回收率范围在47-12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0.53%。研究表明,此方法可用于水样中药物对映体的定量分析。(3)以辽河流域浑河支流细河为例,沿河对城市综合污水厂上游、排污口及下游河段表层水进行采样,分析了手性药物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文拉法辛和氟西汀对映体的赋存特征。这5种药物检出率为100%,各手性药物总浓度范围为3.17-244 ng/L,其中,浓度最高的为美托洛尔,其次为阿替洛尔、普萘洛尔、文拉法辛和氟西汀,细河中检出药物较国内其他河流中含量更高,污染状况更为严重。各药物对映体分数(EF)在0.42-0.52之间,这些药物表现为轻微的非外消旋特征。生态风险评估显示各药物对映体对于大型溞无风险,而对于其他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风险商(RQsum)为0.13-0.44,显示为中等生态风险,这主要由于文拉法辛和氟西汀的毒性风险较大。

崔兴[4](2019)在《手性离子液体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及其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氟比洛芬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芳基丙酸类手性抗炎药物,S-氟比洛芬对映体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R-氟比洛芬对映体几乎没有抗炎活性,但对于海尔默兹病和抑制肿瘤生长有较好的疗效。因此,通过手性拆分获得高纯度的单一氟比洛芬对映体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手性离子液体作为绿色环保,结构可调节性强的拆分剂在手性分离方面已有一些应用,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关注度持续增长。本文以手性离子液体为拆分剂,对氟比洛芬对映体的分离过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1.采用量子化学计算探究了手性拆分剂与对映体间相互作用机理,分析了手性氨基酸离子液体与氟比洛芬对映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结合能,用于指导离子液体种类的选取。对映体间结合能差值△E可作为拆分剂分离性能的评判依据,模拟结果表明1-丁基-3-甲基咪唑L-色氨酸盐([BMIM][L-trp])具有较好的手性识别作用。通过萃取实验验证了量子化学计算结果,[BMIM][L-trp]为萃取剂的体系选择性系数较高,并进一步研究了[BMIM][L-trp]为萃取剂的体系中有机溶剂种类、拆分剂浓度、消旋体初始浓度、pH、温度等因素对氟比洛芬萃取拆分过程的影响,同时通过反萃取过程实现了水相的再生,离子液体的重复回用。2.为进一步提高选择性系数,以[BMIM][L-trp]作为水相拆分剂,酒石酸酯作为油相拆分剂,采用双相识别手性液液萃取拆分了氟比洛芬对映体。考察了酒石酸酯种类对拆分效果的影响,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对拆分剂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究,D-酒石酸二辛酯被选为合适的油相萃取剂。同时考察了有机溶剂种类、酒石酸酯浓度、消旋体浓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相比于单相识别,由于协同萃取效应,双相识别手性液液萃取体系选择性系数有一定提高。3.本文氟比洛芬萃取系统包含手性离子液体及其相关混合体系,其工业化应用需要大量的基础物性数据。相比于粘度、密度等性质,有关手性离子液体导热系数测量的报导非常有限。本文测定了常压(0.1 MPa)下温度283.15-333.15 K范围内[BMIM][L-trp]+水、[BMIM][L-trp]+乙醇、水+乙醇、[BMIM][L-trp]+甲醇四种二元体系的导热系数及[BMIM][L-trp]+水+乙醇三元体系的导热系数,并对数据进行了关联,精度较高。4.为进一步实现手性离子液体的循环回用,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化学键合的方式制备了咪唑基I-色氨酸固定化离子液体,考察了载体种类、反应溶剂、物料比等因素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分析、扫描电镜等对负载效果进行了表征。将固定化后的离子液体用于吸附分离水相中的氟比洛芬对映体,研究了氟比洛芬浓度、温度、吸附时间、pH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采用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等温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

徐梓馥[5](2019)在《CE在药物手性分离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手性药物的药物活性和它的立体构型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毛细管电泳法(CE)分离分析药物对映体是药学分析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采用双手性选择剂毛细管电泳法分离氧氟沙星以及3个氨基酸对映体,并通过紫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其手性分离机制进行了探讨。此外,采用涂布聚合物固定相法制备聚多巴胺/β-环糊精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并对开管柱的性能进行探究。1.双手性选择剂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分析氧氟沙星对映体及其机理的研究本章采用双手性选择剂毛细管电泳法对氧氟沙星对映体进行了手性分离的研究。在5mmol/L磷酸二氢钠(8 mg/mL羧甲基-β-环糊精,8 mmol/L Cu(Ⅱ)、Cu(Ⅱ)与L-组氨酸的摩尔比为1:1.3,pH 5.0),分离电压为15 kV的优化条件下,氧氟沙星对映体的分离度为2.24,分析时间在10 min内。通过紫外光谱法对其手性分离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表明羧甲基-β-环糊精与Cu(Ⅱ)-L-组氨酸具有协同作用。此外,该方法应用于左氧氟沙星制剂的光学含量测定,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盐酸左氧氟沙星片中的右氧氟沙星的含量均低于0.1%。2.双手性选择剂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分析氨基酸对映体及其机理的研究本章采用双手性选择剂毛细管电泳法对3个氨基酸对映体(D,L-色氨酸、D,L-酪氨酸和D,L-苯丙氨酸)进行了手性分离的研究。在5 mmol/L磷酸二氢钠(8 mmol/Lβ-环糊精,10mmol/L Cu(Ⅱ)、Cu(Ⅱ)与L-组氨酸的摩尔比为1:1.3,pH 5.0),分离电压为15 kV的条件下,3种氨基酸对映体均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度分别为6.27、3.88和2.75。采用紫外光谱法对分离体系中β-环糊精、Cu(Ⅱ)-L-组氨酸和氨基酸对映体组成进行研究,证明β-环糊精的存在影响Cu(Ⅱ)-L-组氨酸和氨基酸对映体配合物组成。通过核磁共振波谱法对手性分离作用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表明β-环糊精和Cu(Ⅱ)-L-组氨酸对氨基酸对映体分离具有协同作用。3.聚多巴胺包埋β-环糊精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的制备和应用本章采用涂布聚合物固定相的方法制备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布的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确定了涂覆条件:涂覆液为10 mg/mLβ-环糊精和5 mg/mL多巴胺,10 mmol/L Tris-HCl(pH8.5)作为溶剂;涂布30 min后静置12 h。通过电渗流、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进行表征。该开管柱应用于酪氨酸对映体的毛细管电色谱手性分离研究。

代语林[6](2016)在《毛细管电泳法分离钙离子拮抗剂对映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细管电泳作为新型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样品处理简单和分析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食品和环境监测等领域。离子液体是一种绿色溶剂,具有蒸汽压低、低毒、难挥发和适用温度范围宽等良好的理化性质。正由于这些特殊的理化性质,离子液体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毛细管电泳领域。苯磺酸氨氯地平、乐卡地平和尼莫地平三种钙离子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不同的对映体在人体内产生的反应有所差别。因此,建立一种对药物对映体的分离技术具有实际意义。依据上述理论,利用毛细管电泳法,一方面以羧甲基-β-环糊精和手性选择剂联用共同作为缓冲液添加剂分离苯磺酸氨氯地平、乐卡地平。建立了分离苯磺酸氨氯地平和乐卡地平对映体的新方法,研究了手性离子液体作为缓冲液添加剂拆分对映体的影响。通过研究一系列的实验参数对二者分离度的影响,获得了分离苯磺酸氨氯地平和乐卡地平对映体的最佳电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手性离子液体的加入对苯磺酸氨氯地平和乐卡地平对映体的分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以羧甲基-β-环糊精和离子液体胆碱四氟硼酸盐联用作为缓冲液添加剂,研究了离子液体作为缓冲液添加剂对分离苯磺酸氨氯地平、乐卡地平和尼莫地平三种钙离子拮抗剂对映体的影响。通过研究一系列实验参数,获得了在离子液体胆碱四氟硼酸盐的存在下,分离钙离子拮抗剂对映体的最佳电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离子液体胆碱四氟硼酸盐的加入对钙离子拮抗剂对映体的分离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为离子液体在地平类药物对映体和其他药物对映体的分离应用中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潜在应用价值。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分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毛细管电泳法为基础,先应用Peakmaster软件对苯丙氨酸、肉桂酸、山梨酸、抗坏血酸和苯甲酸的混合样进行电泳条件模拟,在获得分离五种物质的缓冲液组成及浓度、pH值和分离电压的参数基础上,通过实验分别考察缓冲液浓度及pH值、分离电压等条件的改变对苯丙氨酸、对羟基苯甲酸甲酯、肉桂酸、山梨酸钾、抗坏血酸和苯甲酸六种添加剂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毛细管电泳法同时分离检测食品添加剂切实可行,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许志刚,刘智敏,石杰兰[7](2013)在《β-环糊精流动相添加剂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综述》文中提出介绍了β-环糊精的基本性质,综述了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为流动相添加剂在高效液相色谱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中的应用,并探讨了其作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的特点.指出β-环糊精是良好的手性识别体,不仅可作为色谱手性固定相,还可作为流动相添加剂,用于手性对映体的拆分.

高苏亚[8](2012)在《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研究者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分析仪器的不断更新和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与生物分子之间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增多和更新。本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毛细管电泳法以及区段灌注技术、计算机分子模拟技术等方法研究了姜黄素、坦索罗辛、双醋瑞因、生物碱类及苯甲酸类药物与DNA、牛血清白蛋白、环糊精和金属离子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测定了结合常数和相关热力学参数,推测了一定条件下的作用机理。在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中有一定的改进和扩展,并将其研究方法应用于相应的药物分析之中,包括药物的质量控制和手性药物对映体的拆分。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引用大量文献详细综述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研究的进展及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光谱法研究姜黄素与有关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应用采用双等色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在pH=6.5时姜黄素与Fe2+的络合稳定常数,同时对实验设计提出新的改进方法,并将Excel应用于迭代法的数据处理中,大大简化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过程。由此建立了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中Fe2+的含量,方法简便可靠。采用双倒数法获得该络合物与ssDNA的结合常数,探讨了其作用机理。采用荧光结合Excel迭代数据处理方法和紫外光谱法系统研究了姜黄素与BSA、p-CD、HP-p-CD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制备并考察了CUR-HP-β-CD包合物的光谱性质、水溶性及稳定性。2.三种生物碱与BSA及环糊精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采用经典的荧光法研究了咖啡因、可可碱和茶碱与BSA的作用机理;同时分别采用以药物为添加剂的“DP”方式和以BSA为添加剂的“PD”方式的亲和毛细管电泳法(ACE)研究了三种生物碱与BSA的相互作用。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采用紫外分析法测定了三种生物碱与p-CD的相互作用,利用其识别作用建立了以p-CD为添加剂的CZE法对茶叶、可乐饮料、咖啡、药品等样品中三种生物碱同时定量的分析方法。3.坦索罗辛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采用分光光度法结合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坦索罗辛和β-CD、HP-β-CD的相互作用,以此建立了CZE法同时分离测定坦索罗辛原药及其缓释胶囊中坦索罗辛和相关中间体的方法。采用CZE和ACE原理,探讨了坦索罗辛消旋体的手性拆分、对映体与手性选择剂β-CD、HP-β-CD和BSA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毛细管区段灌注技术和区段前药物代替标记物的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坦索罗辛及其中间体与BSA作用的背景干扰问题。4.苯甲酸类与BSA相互作用的光度法研究及其HPCE分析应用采用紫外光度法的静电模型研究了苯甲酸、水杨酸、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与BSA的相互作用。实验过程中以BSA溶液作参比,测定药物-BSA混合体系的吸光度值,可消除残余BSA对药物吸光度测量的干扰,此方法可推广到其它类似的有光谱重叠现象的相互作用体系。采用β-CD修饰的MECC法同时分离了5种苯甲酸类化合物,并应用MECC-内标法分离测定了板蓝根药材中芳香酸类化合物。5.双醋瑞因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双醋瑞因是一种新型抗炎药物,可显着缓解和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功能。利用简单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双醋瑞因与β-CD、HP-β-CD之间的包合作用;利用荧光分析手段测得双醋瑞因对BSA的荧光有静态猝灭效应,同时用改进的Excel迭代方法计算了双醋瑞因与BSA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位点数、结合常数和相关热力学参数,并推测出其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和静电作用。

刘治岐,王鸣刚,薛明,李剑勇[9](2012)在《环糊精在手性药物分离分析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环糊精由于自身特殊的手性环境和结构特征,已广泛运用于手性化合物的对映体拆分及分析.对近年来环糊精在各种色谱、质谱及核磁等分析方法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综述了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手性药物的分离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程晓昆[10](2011)在《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拆分匹伐他汀钙等手性药物的研究》文中指出手性药物(chiral drugs)在现代医药应用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在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动力学过程、药效以及毒性等均存在着显着差异,甚至两个对映体可作为完全不同的药物来使用,显然手性药物拆分和对映体纯度检测对于手性药物研究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手性药物分析以手性色谱法最常用,但是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或需要柱前衍生或需要昂贵的手性柱,操作琐碎且受限制较多。相比较而言,毛细管电泳法具有分析速度快、分离效率高、消耗试剂少、运行成本低且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本文建立了羟丙基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体系拆分匹伐他汀钙对映体及维拉帕米对映体。第一章,概述了各种手性拆分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发展应用,介绍了毛细管电泳拆分技术,并阐述了手性添加剂的种类及其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中的应用。第二章,利用羟丙基环糊精做手性添加剂,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拆分匹伐他汀钙对映体,考察了缓冲溶液组成、缓冲体系pH值、添加剂种类及浓度等实验参数的影响,并考察了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性。第三章,利用羟丙基环糊精做手性添加剂,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拆分维拉帕米对映体,考察了运行电压、缓冲溶液组成、添加剂种类及浓度、缓冲体系pH值等实验参数的影响。

二、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离6种药物对映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离6种药物对映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手性与手性药物
        1.1.1 手性
        1.1.2 手性药物
    1.2 手性药物分离的方法
        1.2.1 气相色谱法
        1.2.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 毛细管电泳法
    1.3 毛细管电色谱概述
        1.3.1 毛细管电色谱简介
        1.3.2 毛细管电色谱柱分类
        1.3.3 毛细管电色谱固定相
    1.4 开管毛细管电色谱柱制备方法
        1.4.1 物理涂覆法
        1.4.2 溶胶-凝胶法
        1.4.3 化学键合法
        1.4.4 蚀刻化学修饰法
        1.4.5 聚多巴胺辅助法
    1.5 质子泵抑制剂概述
    1.6 氨基酸概述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
    2.1 实验仪器、试剂和样品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和样品
    2.2 实验方法
        2.2.1 溶液的配制
        2.2.2 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开管柱的制备
        2.2.3 电色谱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β-环糊精浓度的优化
        2.3.2 多巴胺浓度的优化
        2.3.3 涂覆时间的优化
        2.3.4 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开管柱的扫描电镜表征
        2.3.5 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开管柱的红外光谱表征
        2.3.6 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开管柱的电渗流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毛细管电色谱法分离分析质子泵抑制剂对映体
    3.1 实验仪器、试剂和样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和样品
    3.2 实验方法
        3.2.1 溶液的配制
        3.2.2 电色谱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缓冲溶液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3.3.2 缓冲溶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3.3.4 缓冲溶液pH对分离的影响
        3.3.5 分离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3.4 方法学验证
        3.4.1 线性关系
        3.4.2 检测限和定量限
        3.4.3 精密度
        3.4.4 准确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细管电色谱法分离分析氨基酸对映体
    4.1 实验仪器、试剂和样品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和样品
    4.2 实验方法
        4.2.1 溶液的配制
        4.2.2 电色谱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缓冲溶液种类对分离的影响
        4.3.2 缓冲溶液浓度对分离的影响
        4.3.3 缓冲溶液pH对分离的影响
        4.3.4 分离电压对分离的影响
        4.3.5 有机添加剂对分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大分子拥挤试剂与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对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前言
    1.1 手性拆分技术
        1.1.1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2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1.1.3 气相色谱法
        1.1.4 毛细管电泳法
    1.2 手性选择剂
        1.2.1 蛋白质
        1.2.2 环糊精类及其衍生物
        1.2.3 非环化糖类化合物
        1.2.4 大环类抗生素
        1.2.5 冠醚及其它手性选择剂
        1.2.6 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中的协同效应
    1.3 离子液体与低共熔溶剂
        1.3.1 离子液体及其应用
        1.3.2 低共熔溶剂
        1.3.3 低共熔溶剂的应用
    1.4 大分子拥挤理论
        1.4.1 大分子拥挤效应热力学、动力学分析
        1.4.2 大分子拥挤试剂的应用
    1.5 手性药物佐匹克隆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试剂的配制
        2.2.1 外消旋体样品的配制
        2.2.2 缓冲溶液的配制
        2.2.3 DESs的配制
        2.2.4 电泳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葡聚糖浓度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2.3.2 DESs环境下葡聚糖浓度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2.3.3 大分子拥挤环境下DESs种类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2.3.4 DESs配比对佐匹克隆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2.3.5 重复性实验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毛细管电泳法手性分离技术概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水体中典型手性药物对映体分离、分析及污染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环境中手性药物的污染状况分析
        1.2.1 手性药物的分类
        1.2.2 我国典型流域手性药物分布特征
        1.2.3 国外手性药物污染现状
        1.2.4 手性药物的生物毒性与环境风险研究
    1.3 环境介质中手性药物分离与分析方法研究
        1.3.1 手性药物色谱分离与分析方法
        1.3.2 环境中手性药物前处理方法研究
        1.3.3 手性识别机理研究
    1.4 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环境行为研究
        1.4.1 手性药物对映体特征
        1.4.2 药物对映体在污水处理工艺中降解研究
        1.4.3 药物对映体在天然水体中衰减研究
        1.4.4 药物的手性特征在污染源解析中的应用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典型药物高效液相色谱对映体分离方法研究
    2.1 实验设备、材料及试剂
        2.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1.3 标准溶液配制
    2.2 研究方法
        2.2.1 对映体分离参数的表征
        2.2.2 色谱条件
        2.2.3 分子对接原理
        2.2.4 分子对接过程及参数设置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离模式对药物对映体拆分影响
        2.3.2 六种碱性药物对映体的同时分离
        2.3.3 马来酸扑尔敏对映体的分离
        2.3.4 六种药物结合能与出峰顺序间的相关性
        2.3.5 马来酸扑尔敏手性识别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体中手性药物对映体定量分析方法优化
    3.1 实验设备、材料及试剂
        3.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3.1.2 工作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色谱条件优化
        3.2.2 质谱条件
        3.2.3 内标法定量检测
        3.2.4 前处理流程图
        3.2.5 回收率实验方法
        3.2.6 精密度和回收率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流动相的选择
        3.3.2 仪器的线性范围、检出限与定量限
        3.3.3 固相萃取柱选择及回收率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环境中药物对映体的测定及污染特征
    4.1 实验设备及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采集
        4.2.2 样品前处理
        4.2.3 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手性药物污染现状
        4.3.2 药物对映体分布特征
        4.3.3 手性药物对映体生态风险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手性离子液体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及其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表
1 绪论
    1.1 前言
    1.2 手性拆分方法
        1.2.1 结晶拆分法
        1.2.2 化学拆分法
        1.2.3 生物拆分法
        1.2.4 色谱拆分法
        1.2.5 膜拆分法
        1.2.6 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法及手性拆分剂
    1.3 手性离子液体及其对映体拆分应用
        1.3.1 手性离子液体简介
        1.3.2 手性离子液体在色谱拆分中的应用
        1.3.3 手性离子液体在液液萃取拆分中的应用
    1.4 固定化离子液体在分离领域的应用
        1.4.1 固相萃取
        1.4.2 作为色谱固定相
    1.5 氟比洛芬
        1.5.1 氟比洛芬简介
        1.5.2 氟比洛芬手性拆分研究进展
    1.6 本文研究内容
2 手性离子液体单相识别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研究
    2.1 前言
    2.2 量子化学计算模拟
        2.2.1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2.2 静电势图谱
        2.2.3 分子构型及分析
        2.2.4 相互作用能计算
    2.3 实验与方法
        2.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3.2 实验操作步骤
        2.3.3 实验分析方法
    2.4 萃取实验结果讨论
        2.4.1 手性离子液体种类的影响
        2.4.2 溶剂种类的影响
        2.4.3 水相pH值的影响
        2.4.4 手性萃取剂浓度的影响
        2.4.5 初始氟比洛芬消旋体浓度的影响
        2.4.6 甲醇含量的影响
        2.4.7 温度的影响
        2.4.8 反萃取过程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双相识别手性液液萃取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酒石酸酯种类的影响
        3.3.2 量子化学计算分析
        3.3.3 有机溶剂的影响
        3.3.4 D-酒石酸二辛酯浓度的影响
        3.3.5 水相pH的影响
        3.3.6 初始氟比洛芬浓度的影响
        3.3.7 温度的影响
        3.3.8 反萃取过程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1-丁基-3-甲基咪唑L-色氨酸及相关混合物导热系数的测定和计算
    4.1 前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及原理
        4.2.3 实验操作及精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纯物质导热系数数据
        4.3.2 二元体系导热系数数据
        4.3.3 三元体系导热系数数据及拟合
    4.4 本章小结
5 固定化离子液体分离氟比洛芬对映体
    5.1 离子液体的固定化研究
        5.1.1 前言
        5.1.2 实验方法
        5.1.3 结果与分析
    5.2 氟比洛芬固相吸附
        5.2.1 前言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分析
        5.2.4 吸附实验数据拟合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本文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5)CE在药物手性分离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毛细管电泳在手性药物分离分析中的应用
        1.1.1 毛细管电泳技术
        1.1.2 手性药物
        1.1.3 毛细管电泳法在药物分析中应用
    1.2 毛细管电色谱
        1.2.1 填充柱
        1.2.2 整体柱
        1.2.3 开管柱
    1.3 手性选择剂
        1.3.1 单手性选择剂
        1.3.2 多元手性选择剂体系
    1.4 常用的多元分离体系的研究方法
    1.5 氧氟沙星研究概况
    1.6 氨基酸研究概况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双手性选择剂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分析氧氟沙星对映体及其机理的研究
    2.1 实验方法
        2.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2.1.2 电泳条件
        2.1.3 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电泳条件的选择
        2.2.2 氧氟沙星对映体的分离
        2.2.3 实际样品含量的测定
        2.2.4 紫外光谱法研究配位体系的组成
    2.3 小结
第三章 双手性选择剂毛细管电泳法分离分析氨基酸对映体及其机理的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3.1.2 电泳条件
        3.1.3 溶液的配制
    3.2 氨基酸对映体的分离
    3.3 手性分离作用机制探讨
        3.3.1 仪器、试剂和样品
        3.3.2 紫外分光光度法
        3.3.3 多元配合物紫外光谱测定
        3.3.4 核磁共振氢谱法
        3.3.5 手性分离机理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聚多巴胺包埋β-环糊精修饰的毛细管电色谱开管柱的制备及应用
    4.1 实验方法
        4.1.1 仪器、试剂和样品
        4.1.2 电泳条件
        4.1.3 溶液的配制
    4.2 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层毛细管的制备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层的表征
        4.3.2 聚多巴胺/β-环糊精开管柱用于毛细管电泳法拆分手性氨基酸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毛细管电泳法分离钙离子拮抗剂对映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毛细管电泳概论
        1.1.1 毛细管电泳分离机理
        1.1.2 毛细管电泳的柱效和分离度
        1.1.3 毛细管电泳分离模式及应用
    1.2 离子液体
        1.2.1 离子液体的性质
        1.2.2 离子液体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应用
    1.3 环糊精
        1.3.1 环糊精在毛细管电泳非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1.3.2 环糊精在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选题的意义
        1.4.2 选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手性离子液体对苯磺酸氨氯地平和乐卡地平对映体拆分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缓冲溶液和样品溶液的配制
        2.2.3 电泳条件
    2.3 手性离子液体与CM-β-CD联用拆分苯磺酸氨氯地平对映体的影响研究
        2.3.1 缓冲液pH值对分离度的影响
        2.3.2 缓冲液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2.3.3 CM-β-CD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2.3.4 分离电压对分离度的影响
        2.3.5 离子液体对AM对映体拆分的影响
        2.3.6 离子液体对分离度影响的机理探讨
    2.4 手性离子液体与CM-β-CD联用拆分乐卡地平对映体的影响研究
        2.4.1 离子液体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2.4.2 CM-β-CD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2.4.3 缓冲液pH值对分离度的影响
        2.4.4 缓冲液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2.4.5 分离电压对分离度的影响
    2.5 结论
第三章 离子液体对钙离子拮抗剂对映体拆分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缓冲溶液和样品溶液的配制
        3.2.3 电泳条件
    3.3 离子液体与CM-β-CD联用对拆分苯磺酸氨氯地平对映体的影响研究
        3.3.1 缓冲液pH值对分离度的影响
        3.3.2 缓冲液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3.3 CM-β-CD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3.4 离子液体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3.5 分离电压对分离度的影响
    3.4 离子液体与CM-β-CD联用对拆分乐卡地平对映体的影响研究
        3.4.1 离子液体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4.2 CM-β-CD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4.3 缓冲液pH值对分离度的影响
        3.4.4 缓冲液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4.5 分离电压对分离度的影响
    3.5 离子液体与CM-β-CD联用对拆分尼莫地平对映体的影响研究
        3.5.1 CM-β-CD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5.2 离子液体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5.3 缓冲液浓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3.5.4 缓冲液pH值对分离度的影响
        3.5.5 分离电压对分离度的影响
    3.6 结论
第四章 毛细管电泳法同时分离检测饮料中的六种添加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材料
        4.2.3 溶液的配制
        4.2.4 样品处理
        4.2.5 操作条件
    4.3 结果与分析
        4.3.1 Peakmaster软件模拟
        4.3.2 电泳分离条件的确定
        4.3.3 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出限和线性范围分析
        4.3.4 加标回收率试验
        4.3.5 精密度试验
        4.3.6 样品中6种食品添加剂的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β-环糊精流动相添加剂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2 β-环糊精流动相添加剂在HPLC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2.1 β-CD及甲基化-β-CD
    2.2 磺丁基醚-β-CD
    2.3 羧甲基-β-CD
    2.4 羟丙基-β-CD
    2.5 其他应用
3 β-环糊精流动相添加剂在高效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中的应用

(8)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主客体相互作用研究的发展简介
    1.2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意义
    1.3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体系分类
    1.4 分子问相互作用研究的常用方法及特点
        1.4.1 光谱法
        1.4.1.1 荧光光谱法
        1.4.1.2 紫外-可见光谱法
        1.4.1.3 圆二色性光谱法
        1.4.1.4 红外光谱法
        1.4.1.5 拉曼光谱法
        1.4.2 亲和色谱法
        1.4.3 毛细管电泳法
        1.4.3.1 CE原理及应用领域简介
        1.4.3.2 CE用于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发展
        1.4.3.3 CE用于相互作用研究的模式及特点
        1.4.4 平衡透析法
        1.4.5 电化学法
        1.4.6 核磁共振法
        1.4.7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
        1.4.8 分子模拟对接技术
    1.5 药物-主体分子间相互作用机理与研究现状
        1.5.1 药物分子-DNA
        1.5.2 药物分子-蛋白质
        1.5.3 药物分子-环糊精
    1.6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谱法研究姜黄素与生物相关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2.1 分光光度法研究姜黄素与Fe~(2+)的相互作用
        2.1.1 基本原理
        2.1.2 实验部分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结论
    2.2 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中Fe2+的含量
        2.2.1 实验部分
        2.2.2 结果与讨论
        2.2.3 结论
    2.3 姜黄素-Fe~(2+)与DNA的相互作用的光度法研究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3.3 结论
    2.4 姜黄素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
        2.4.1 实验部分
        2.4.2 结果与讨论
        2.4.3 结论
    2.5 姜黄素与环糊精的相互作用及应用
        2.5.1 实验部分
        2.5.2 结果与讨论
        2.5.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碱与BSA/环糊精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
    3.1 荧光光谱法研究三种生物碱与BSA的相互作用
        3.1.1 实验部分
        3.1.2 结果与讨论
        3.1.3 结论
    3.2 亲和毛细管电泳法研究三种生物碱与BSA的相互作用
        3.2.1 ACE基本原理与数据处理方法
        3.2.2 实验部分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结论
    3.3 光度法研究三种生物碱与β-CD的相互作用
        3.3.1 实验部分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结论
    3.4 生物碱样品中三种生物碱的HPCE分离测定
        3.4.1 实验部分
        3.4.2 结果与讨论
        3.4.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坦索罗辛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应用
    4.1 坦索罗辛与β-CD相互作用的光谱法及分子模拟研究
        4.1.1 实验部分
        4.1.2 结果与讨论
        4.1.3 结论
    4.2 坦索罗辛与HP-β-CD相互作用的光谱法及分子模拟研究
        4.2.1 实验部分
        4.2.2 结果与讨论
        4.2.3 结论
    4.3 CZE法用于坦索罗辛及其中间体的分离与测定
        4.3.1 实验部分
        4.3.2 结果与讨论
        4.3.3 结论
    4.4 坦索罗辛对映体的CE拆分及其与手性添加剂的相互作用研究
        4.4.1 实验部分
        4.4.2 结果与讨论
        4.4.3 结论
    4.5 区段灌注毛细管电泳研究坦索罗辛和中间体与BSA的相互作用
        4.5.1 基本原理
        4.5.2 实验部分
        4.5.3 结果与讨论
        4.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苯甲酸类与BSA相互作用及其HPCE分离分析研究
    5.1 光度法研究苯甲酸类药物与BSA的相互作用
        5.1.1 苯甲酸类药物与BSA结合原理及静电模型
        5.1.2 实验部分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结论
    5.2 苯甲酸类药物的MECC法分离及其在板蓝根药材中的含量测定
        5.2.1 实验部分
        5.2.2 结果与讨论
        5.2.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双醋瑞因与环糊精/BS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6.1 光度法研究双醋瑞因与环糊精的相互作用
        6.1.1 实验部分
        6.1.2 结果与讨论
        6.1.3 结论
    6.2 双醋瑞因与B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法研究
        6.2.1 实验部分
        6.2.2 结果与讨论
        6.2.3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9)环糊精在手性药物分离分析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利用质谱研究环糊精的手性识别
2 利用核磁共振研究环糊精的手性识别
3 利用计算机分子模拟研究环糊精的手性识别
4 环糊精在色谱法分离异构体中的应用
    4.1 在气相色谱法分离异构体中的应用
    4.2 在液相色谱法分离异构体中的应用
5 环糊精在毛细管电泳分离手性药物中的应用
6 展望

(10)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拆分匹伐他汀钙等手性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手性分离技术
    1.3 色谱拆分三点作用原理
    1.4 手性气相色谱拆分技术
        1.4.1 手性衍生化试剂法
        1.4.2 手性固定相法
    1.5 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拆分技术
        1.5.1 手性衍生化试剂法
        1.5.2 手性流动相添加剂法
        1.5.3 手性固定相法
    1.6 手性毛细管电泳拆分技术
        1.6.1 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CZE)
        1.6.2 胶束毛细管色谱(micellar electrokinetic capillary chromatography, MECC)
        1.6.3 毛细管凝胶电泳法(capillary gel electrophoresis, CGE)
        1.6.4 毛细管电色谱法(capillary electrochromatography, CEC)
    1.7 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拆分技术应用
        1.7.1 环糊精及衍生物简介
        1.7.2 β-环糊精手性识别机理
        1.7.3 羟丙基β-环糊精在毛细管区带电泳拆分中的应用
    1.8 展望
第2章 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拆分匹伐他汀钙对映体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和试剂
        2.2.2 溶液配制
        2.2.3 毛细管预处理
        2.2.4 电泳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结果
        2.3.2 电泳电压的选择
        2.3.3 缓冲体系的选择
        2.3.4 Tris 浓度的选择
        2.3.5 缓冲溶液pH 值的选择
        2.3.6 手性添加剂的选择
        2.3.7 HP-β-CD 浓度的选择
        2.3.8 SDS 浓度的选择
        2.3.9 其它因素的选择
    2.4 定量研究
        2.4.1 方法的线性关系与相关系数
        2.4.2 样品分析
    2.5 环糊精-非水毛细管区带电泳拆分匹伐他汀钙对映体
    2.6 盐酸奎宁-非水毛细管区带电泳拆分匹伐他汀钙对映体
    2.7 环糊精-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拆分匹伐他汀钙对映体
    2.8 结论
第3章 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拆分维拉帕米对映体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溶液配制
        3.2.3 毛细管预处理
        3.2.4 电泳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结果
        3.3.2 运行电压的选择
        3.3.3 手性添加剂的选择
        3.3.4 HP-β-CD 浓度的选择
        3.3.5 缓冲液pH 值的选择
        3.3.6 其它影响因素
        3.3.7 实验精密度的考察
    3.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四、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分离6种药物对映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多巴胺/β-环糊精涂覆毛细管电色谱柱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隋秀瑜. 沈阳化工大学, 2021(02)
  • [2]大分子拥挤试剂与低共熔溶剂的协同效应对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研究[D]. 李在譞.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水体中典型手性药物对映体分离、分析及污染特征[D]. 李佳熹.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19(01)
  • [4]手性离子液体拆分氟比洛芬对映体及其相关基础研究[D]. 崔兴. 浙江大学, 2019(03)
  • [5]CE在药物手性分离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 徐梓馥.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6]毛细管电泳法分离钙离子拮抗剂对映体的研究[D]. 代语林.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7]β-环糊精流动相添加剂在手性分离中的应用综述[J]. 许志刚,刘智敏,石杰兰. 化学研究, 2013(01)
  • [8]药物分子与生物相关物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D]. 高苏亚. 西北大学, 2012(11)
  • [9]环糊精在手性药物分离分析研究中的应用[J]. 刘治岐,王鸣刚,薛明,李剑勇.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2012(01)
  • [10]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拆分匹伐他汀钙等手性药物的研究[D]. 程晓昆. 河北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环糊精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六种药物对映异构体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