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JL系列无纸记录仪在化工厂的应用

中控JL系列无纸记录仪在化工厂的应用

一、SUPCON JL系列无纸记录仪在化工厂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于跃[1](2021)在《酶催化聚酯粘合剂的制备及其对烟火药缓燃和环保性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脂肪族聚酯,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材料,作为粘合剂具有粘度适中、浸润速度快、粘附能力良好及透明性高等优点。与传统化学合成法相比,酶催化聚合过程温和,不会产生金属残留物,可实现分子量可控且分布均匀。烟火药燃烧通常为快速燃烧,燃烧不充分,产生颗粒物和有毒有害气体污染。燃速可控、低温环保的烟火药逐渐被需求。目前常用烟火药粘合剂为酚醛树脂,制备过程不够环保,且制备成烟火药后燃烧产生大量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污染。本论文用生物法合成聚酯作为烟火药粘合剂,验证其各方面性能,并深入研究不同粘合剂对烟火药燃烧缓燃性和环保性影响机制。取得的具体研究成果:(1)通过脂肪酶催化合成衣康酸二丁酯和衣康酸单丁酯,优化反应条件,进一步通过化学催化均聚制备了 2种衣康酸酯基均聚物,并进行性能检测。脂肪酶催化衣康酸和正丁醇在无溶剂条件下进行酯化反应,研究了脂肪酶用量、反应温度、底物摩尔比及反应器对衣康酸转化率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衣康酸转化率最高达61.80%,经过分离纯化,衣康酸二丁酯纯度为97.32%,衣康酸单丁酯纯度为96.71%。将衣康酸单丁酯和衣康酸二丁酯分别进行均聚,合成聚衣康酸单丁酯和聚衣康酸二丁酯。通过核磁共振谱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热分析检测表明聚衣康酸二丁酯较聚衣康酸单丁酯热稳定性高,分解更彻底。(2)采用预聚和脂肪酶催化聚合两步法,优化反应条件,将2~5种不同的底物聚合为7种分子量在1000~4000 g/mol的线型饱和及不饱和共聚酯,并进行性能检测。通过凝胶渗透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酸价检测,分析聚酯结构。结果表明:和化学催化法相比,生物催化合成聚酯过程更温和,聚酯产物的分子量分布更均匀。通过热分析评价不同方法制备的聚酯和酚醛树脂的热分解特性,表明生物法制备的聚酯热分解残渣率比化学法低;生物法制备的聚酯较酚醛树脂热分解更彻底,残渣率可降低约88.52%。(3)将不同结构聚酯作为粘合剂,基于零氧平衡设计配方,采用湿混法制备烟火药。测试烟火药的安全性能、机械性能、燃烧性能和环保性能。通过摩擦感度、机械感度、吸湿性和热分析表征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的安全性能;通过颗粒硬度和热场扫描电镜表征机械性能;通过密闭爆发器p-t曲线表征燃烧性能;通过燃烧颗粒物浓度及气体成分表征环保性能。与传统酚醛树脂粘合剂烟火药进行以上性能的对比,结果表明:以生物法制备的聚酯作为粘合剂,制备成烟火药,具有良好的机械硬度及安全性能,可以减少烟火药燃烧产生的放热量,放缓整体燃烧过程,降低燃烧产生的颗粒物及有毒有害气体。和以酚醛树脂作为粘合剂制备的烟火药相比,以聚衣康酸二丁酯作为粘合剂制备的烟火药燃烧产生颗粒物降低了 53.51%,CO降低了 94.53%,NOX 降低了 71.62%,残渣降低了 40.64%。(4)探讨了不同粘合剂的结构对烟火药缓燃性能和环保性能的影响机制,发现了烟火药粘合剂“网兜”结构。通过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证明粘合剂与烟火药其他组分形成三维立体结构。通过程序升温和明火点燃模拟烟火药燃烧过程,通过EDS能谱和X射线衍射能谱明确燃烧过程中组分的变化情况。显微镜观察烟火药颗粒的状态,发现粘合剂在烟火药粘合过程中形成“网兜”结构,将烟火药中的可燃剂和氧化剂包裹在每个“网兜”单元中,形成多个“燃烧室”。粘合剂的结构和燃烧特性是影响烟火药燃烧速度的重要因素。粘合剂侧链越长,粘合剂初始分解温度越高,“网兜”壁越厚,则每个“网兜”燃烧室之间的传热传质减慢程度越高,使每个“网兜”单元中的可燃剂和氧化剂燃烧更加充分,从而形成烟火药的整体缓燃,增强燃烧环保性。以聚酯粘合剂制备产气剂,燃烧测试表明,聚衣康酸二丁酯粘合剂烟火药可以将柔性气囊平稳缓慢充气展开。以生物法聚酯作为粘合剂制备烟花药剂,点燃测试表明其发光度降低,色纯度升高。为新型环保烟火药用粘合剂的研发提供创新思路。

戚志强[2](2020)在《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诸如反应釜等现代工业机械设备要求零泄漏、能够承受压力波动的工况背景下,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液体装置,以满足复杂工况环境的密封要求。从理论上分析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方案可行性,并对其密封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传统的迷宫磁液组合密封主要是针对阶梯轴的状况,且单纯的将极靴、磁铁与阶梯轴形成的迷宫空间并不是迷宫密封传统设计齿形时的比例参数,因此迷宫的节流性能不佳。为了在密封介质存在压力波动的环境中使用磁性液体密封,本文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根据迷宫密封和磁性液体密封各自的工作原理及密封形式,设计出了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结构,并加工出实物。(2)根据磁性液体密封液体时的边界条件,推导出了磁性液体的耐压公式。(3)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对组合密封件进行磁场仿真。求得了磁力线分布图、磁感应强度云图和密封间隙内磁感应强度分布图,验证了所设计的组合密封件结构的合理性,并计算出了组合密封结构的理论最大耐压值。(4)运用FLUENT软件分别对组合密封件和单一的磁性液体密封件进行流场仿真。得到了压强和转速对密封件界面的影响。经过对比分析发现,相较于单一的磁性液体密封件,组合密封件的自修复能力更好,并且接触界面更稳定。(5)完成了组合密封实验台的搭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验研究,完成了组合密封件的耐压实验,得到了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实验件的总耐压为142k Pa。(6)分别对组合密封件和单一的磁性液体密封件的密封寿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与单一的磁性液体密封结构相比,所设计的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的密封时长提高了12%。(7)分别对组合密封件和单一的磁性液体密封件的自修复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论可以说明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的自修复能力要优于单一的磁性液体密封结构。图48幅,表13个,参考文献54篇。

张璋[3](2019)在《活性炭基电容除盐装置去除水中氟离子的性能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广泛分布,含氟水的治理一直是全世界环保领域的重要课题,环境友好、能耗低、再生容易的新型除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近些年,随着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开发,电容工艺设计的改进,使得电容除盐(电容去离子)(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技术成为一种新兴的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技术。本文从电极成型工艺参数和运行操作参数两方面六个因素系统考察了涂覆法制备活性炭电极过程和在间歇式(Batch model)模式下采用CDI技术去除水中氟离子的影响,对电容除氟过程进行了动力学拟合,分析了其中的法拉第反应,较全面的掌握了电容除氟性能和机理,并建立了一种简化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电容除氟过程,为CDI技术应用于除氟领域奠定了基础。论文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1)PVDF作为粘合剂制备活性炭电极时降低孔隙度和电化学性能,采用PTFE作为粘合剂制备电极时,其表面孔隙结构相对发达,对氟离子的吸附效果较好。粘合剂用量与活性炭电极表面孔隙度成反比,但比例过低会导致电极脱粉,减弱电极稳定性,本文研究最佳的粉末活性炭、PTFE粘合剂和石墨配比为8:1:1;电极厚度与总吸附量成正相关,但与单位质量电极吸附量成反相关,本实验选择的最佳电极厚度为0.4 mm。(2)流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脱盐效率下降,流量过大会导致水力停留时间过短,流量过小又会导致同离子驱逐效应大于吸附力,都降低了吸附量,本实验选择的最佳流量为25 mL/min;在一定范围内电容除氟吸附量与电压成正相关关系,但电压过大会导致水的电解;溶液初始浓度升高增加离子迁移数,但浓度过高会因为离子效应阻碍电吸附过程。(3)电容除氟过程遵循准一级动力学过程。在微电压(小于0.6 V)下拟合度较差是因为共离子排斥效应阻碍离子吸附,在高电压(大于1.2 V)下拟合度下降是因为有非电容吸附现象发生;中孔型活性炭电极电吸附除氟性能更优,在外加电压1.5V、流速25mL/min、原水浓度2.5mM时,去除率为31.49%,比吸附量为3.84mg/g;电容除氟过程属于物理吸附,主要依赖于双电层理论,但在阴极发生溶解氧的还原和氢气的析出,阳极发生碳电极的氧化和水的电解,导致能量效率的下降,可通过阴极与膜复合、开发金属氧化物阳极等方式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电容除氟效能。(4)采用改进的Dornnan模型建立的简化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活性炭基电容除氟过程。

武红雨[4](2019)在《天然气脱除酸性气体新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气在生活和工业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对于天然气的更大规模应用不仅是对环境问题的负责,更是对国家政策方针的积极响应。在天然气纯化过程中,对硫化氢的脱除是必不可少的,而现有的硫化氢脱除方法中,多数污染较重,对设备腐蚀严重,因此开发更绿色环保的脱除方法势在必行。离子液体和低共熔溶剂作为新型的“绿色溶剂”,蒸气压低,污染小,吸收性能好,且有良好的再生性能,有望替代天然气净化中的传统吸收剂。本文合成了乙酸四丁基季鏻盐(P4444C2H3O2)、正戊酸四丁基季鏻盐(P4444C5H902)、正己酸四丁基季鏻盐(P4444C6H1102)、正庚酸四丁基季鏻盐(P4444C7H1302)和正十一酸四丁基季鏻盐(P4444C11H2102)以及四丁基溴化铵-正戊酸(1:2 TBAB/Val)、四丁基溴化铵-正己酸(1:2 TBAB/Hex)和四丁基溴化铵-正庚酸(1:1、1:2、1:3 TBAB/Hep),并采用恒定体积法分别测试了各溶剂在298 K、308 K和318 K以及0.1 MPa~0.5 MPa下对硫化氢的溶解度。其中,P4444C2H3O2、P4444C5H9O2、P4444C6H11O2、P4444C7H13O2和P4444C11H21O2在298K、约0.5 MPa下对硫化氢的摩尔分数溶解度分别为 0.657、0.673、0.685、0.696 和 0.750。1:2TBAB/Val、1:2TBAB/Hex、1:1TBAB/Hep、1:2 TBAB/Hep 和 1:3 TBAB/Hep 在 298 K、约0.5 MPa下对硫化氢的摩尔分数溶解度分别为0.669、0.700、0.670、0.700 和 0.716。根据不同实验条件得到的实验结果分析了温度、压力、结构组成等因素对于各吸收剂吸收硫化氢的影响。较高温度、较低压力和阴离子碳链长度较短均不利于羧酸季鏻类离子液体吸收硫化氢;高温低压、氢键给体碳链短和氢键给体比例高均不利于四丁基溴化铵-羧酸类低共熔溶剂吸收硫化氢。两类吸收剂对硫化氢的吸收数据均可用Krichevsky-Kasarnovsky方程进行热力学模型拟合,根据拟合结果可以得到相应温度下的亨利常数,由同一种溶剂在不同温度下的亨利常数可以计算出ΔsG∞、ΔsH∞和ΔsS∞等数据。两类吸收剂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选择性。298 K、约0.5 MPa下,P4444C2H3O2、P4444C5H9O2、P4444C6H11O2、P4444C7H13O2 和 P4444C11H21O2 对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分别为3.01:1、3.21:1、3.91:1、3.13:1和4.42:1,对硫化氢和甲烷的选择性分别为43.51:1、57.06:1、32.91:1、40.29:1和47.56:1;298 K、约 0.5 MPa 下,1:2 TBAB/Val、1:2 TBAB/Hex 和 1:2 TBAB/Hep对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分别为6.58:1、5.96:1和5.82:1,对硫化氢和甲烷的选择性分别为38.03:1、36.09:1和36.85:1。本文测试了两类吸收剂吸收硫化氢后的回收再生性能。经过五次再生后,P4444C2H3O2、P4444C5H9O2、P4444C6H11O2、P4444C7H13O2 和 P4444C11H21O2的再生效率分别为 81.6%、81.4%、81.4%、80.0%和 79.3%,1:2 TBAB/Val、1:2 TBAB/Hex、1:1 TBAB/Hep、1:2 TBAB/Hep 和 1:3 TBAB/Hep 的再生效率分别为 85.0%、84.1%、79.4%、84.9%和 79.8%。

任立金[5](2019)在《对位脂车间操作的自动化改造方案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化工企业占多数,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以及人工成本上升很快,且安全事故频发,企业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生产模式进行自动化改造。根据装置工艺数据分析,其车间成本偏高的原因流程还是人工操作,需具有相当高的工作技能;不同人员对流量控制、液位控制、温度控制会产生不同的次品率。近几年车间人员流失率在50%/年,成本逐年提高。本文提出了该装置操作自动化改造的思路:一,流量采用PID控制,实现精确配比的功能;二,反应釜温度由单一控制改为分时分段控制,实现无人操作;三,搅拌工艺优化为独立的间歇搅拌控制;四,进出料的时序控制。并从装置自动化操作管理层面提出改造思路:一,优化产品投入和采出的核算方法;二,采用智能仪表,吨产品消耗纳入考核指标;三,充分利用现有总线技术,工艺流程和参数上墙展示,达到可视化标准,形成可视化工厂。论文中的方案性对比,控制硬件和辅材安装材料的采购、控制柜图纸的设计和组装均有本人和相关人员共同完成,盘柜组装完成后进行上电测试和系统的IO点校验,确保系统整体检测的准确性。通过采用西门子可编程控制器和国产智能仪表共同构建整个车间操作自动化改造系统。改造完成后,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稳定了产品品质,降低了产品成本,提升了装置的本质安全。

胥洪彬[6](2019)在《岩溶管道型涌水水力特征及注浆封堵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在岩溶地区进行地下工程建设时,常常遭遇突涌水灾害,尤其是岩溶管道导致的集中涌水,其发生频率高,且涌水量大、流速高,治理难度大,往往对工程施工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应对岩溶管道型涌水具有充分认识,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治理。本文应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及试验等手段系统分析岩溶管道型涌水特征及注浆封堵机理,研究适用于管道型涌水封堵的新型注浆材料,并应用于广西华润石灰石矿山治水工程。本文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包括:(1)对岩溶管道型涌水特征及其灾害成因进行分析,基于简单管道、变管径管道、多管道及沿程泄流管道的计算模型,进行管道型涌水水力计算,为岩溶管道的判识及涌水的治理提供参考。(2)对管道型涌水控流降速机理进行分析,采用Ansys Fluent软件对管道控流降速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管道出口过水断面面积,观察不同控流程度情况下管道内水流速度及压力的变化规律,对控流降速效果进行研究。(3)为满足岩溶管道型涌水注浆需要,通过室内配比试验,对传统水泥-水玻璃双液浆的基本性能进行研究,并采用建筑固废材料(废弃红砖粉)对双液浆性能进行改进,研究水灰比、掺料比例等参数对于浆液性能的作用规律,分析浆液中加入建筑固废材料后浆液流动度、凝胶时间及结石体强度等性质的变化规律,得到浆液的适宜配比参数。(4)采用可视化管道型涌水注浆封堵模拟试验系统对管道注浆封堵机理进行研究,通过注浆正交试验,得到浆液类型、水灰比、管道弯曲度、初始动水流速及注浆量等因素对注浆过程中动水流速变化、浆液留存厚度及逆向扩散距离的影响规律及主次关系,研究动水对浆液的冲刷作用效果,由此提出管道涌水注浆参数的优化建议,为工程现场注浆提供指导。(5)依托广西华润石灰石矿山治水工程,将本文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应用,通过涌水管道综合探查及水力特征分析,在“止浆垫控流降速+关键孔注浆+非连续帷幕截流”治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新型止浆垫的设计及施工工艺,结合建筑固废改性双液注浆材料及注浆参数优化,治理效果显着,为涌水点的彻底封堵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对类似工程项目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

王忠忠[7](2019)在《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性液体密封是一种新型的密封方式,具有零泄漏、长寿命、高可靠性等优点,因而在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的磁性液体密封局限于真空密封和低压差的气体密封,而液体介质的密封难题尚未解决。船舶、深海、石化等行业涉及的密封多为液体密封,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传统的密封形式已无法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密封要求。磁性液体密封在气体和真空密封方面表现出的零泄漏、高可靠性等优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对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难题进行研究。本论文为解决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难题,探索了液体负载在多级磁性液体密封中的传递机制,揭示了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失效机理,发明了一种用于密封液体介质的磁性液体密封新结构,实现了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在线性能监测,并显着提高了其密封寿命。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体现为:(1)探索了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压力传递机制。在理论方面:基于磁性液体的运动方程探讨了密封液体介质时,磁性液体的伯努利方程及其边界条件,进而推导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耐压公式,磁性液体密封耐压能力和磁性液体体积的关系。根据磁性液体密封的压力传递过程,分别建立了磁性液体密封气体介质和液体介质的数学模型,揭示了在压力传递过程中,各密封级间压强的影响机制。在实验方面,设计并搭建了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压力传递过程研究实验台。实验研究被密封液体介质的压力负载在多级磁性液体密封中的传递机制,以及磁性液体在相邻密封级间的流动现象。多级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压力加载是一个逐级传递的过程。在压力加载的过程中,主要依赖磁性液体的自修复性能,依靠上游密封级的磁性液体多次发生泄漏和自修复过程,实现各个密封级的压强加载。在液体介质压强的加载过程中,磁性液体展现出比密封气体介质更加优越的自修复性能。当被密封液体介质充满密封级间后,密封级两侧的压强差在后续的传递过程中总是保持一个常数,且等于该级的密封耐压能力。磁性液体密封的装配过程以及载荷的加载过程等因素会造成磁性液体在相邻密封级间流动,造成磁性液体在各密封级间分布不均,减弱了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总耐压能力。(2)研究了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失效机理。在理论方面,探讨了磁性液体和被密封液体介质接触界面的不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通过FLUENT软件研究了磁场、转速、压强等因素对磁性液体和被密封液体介质接触界面稳定性的影响。在实验方面,设计并搭建了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界面状态观测实验台。实验研究了转速、磁场、压强、磁性液体注入量等因素对磁性液体密封液体寿命的影响以及其寿命范围内磁性液体液膜的变化过程。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过程中,被密封液体介质会对磁性液体产生“冲刷”作用和“渗入”作用。这两个作用贯穿于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寿命的始终。在密封的初期,由于磁性液体的一阶浮力原理,水对磁性液体的“渗入”会受到抑制,作用微弱,主要表现为水对磁性液体的“冲刷”作用。转速越高,该作用越强,磁性液体损耗越快,磁性液体密封的寿命也就越短。在密封的后期,随着磁性液体被“冲刷”地越来越少,以及之前微弱“渗入”作用的累加效果导致磁性液体的性能下降,水的“渗入”作用明显增强。随后,磁性液体密封失效,被密封液体介质发生泄漏。实验表明,单级极齿下所能容纳的磁性液体体积是磁性液体密封寿命的重要影响因素。(3)根据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压力传递机制以及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失效机理发明了一种适用于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新结构。该新密封结构可以实现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密封性能的在线监测,在密封失效前发出预警信号。在接收到预警信号后可自动向密封间隙中补给磁性液体,显着提高了磁性液体密封的寿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解决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望应用于石油、化工、船舶、深海等行业所涉及的密封中,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吴昊[8](2018)在《低浓度VOCs废气的生物滴滤法处理研究 ——以丙烯酸甲酯及甲苯废气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困扰全世界、威胁全人类的严峻问题。尤其在我国,以PM2.5、VOCs、酸雨及光化学烟雾等为主的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覆盖了我国大片区域、大多数城市,空气污染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它是PM2.5、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温室效应等常见的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之一。因此,为了人类的健康,高效处理大气中的VOCs污染物十分重要。目前,处理气相中VOCs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等。物理法和化学法处理VOCs具有效率高、处理彻底等优点,但往往都具有费用高、能耗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点。此外,空气中的VOCs污染往往具有浓度低、范围大的特点,因此传统的物理化学法在处理大气中VOCs效果受到严重。生物法则主要使用生物反应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降解这类VOCs污染物,因此,生物法具有高效、清洁、无二次污染、费用低等优点。在生物法中,生物滴滤池法可调控性强,在深度处理低浓度VOCs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已成功用于多种VOCs和大气恶臭污染物的处理。然而,生物滴滤池法在处理VOCs也面临很多限制,主要是由于VOCs的疏水性、毒性造成的去除效果下降等问题。如何改进、提高生物滴滤池对疏水性VOCs的去除效果,是生物法废气处理中的重点及难点。为了提高生物滴滤池对疏水性VOCs的处理效果,优化生物滴滤池的运行,本研究首先综述了对近年来关于生物滴滤法处理VOCs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并介绍了常见的生物反应器种类、运行机理;随后,从生物滴滤池的设计、运行条件、传质、填料和微生物等角度探讨了提高生物滴滤池去除效果的策略。提出生物滴滤池的运行参数、填料、微生物是提高对疏水性VOCs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未来的研究中还应注重生物滴滤法与其他技术耦合及生物滴滤池废物资源化利用等观点。基于上述观点,以高效处理丙烯酸酯类废气为目标,本文构建了一座实验室规模的三层生物滴滤池,以陶瓷为填料处理丙烯酸甲酯废气,优化生物滴滤池运行参数,并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滤池中微生物群落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当空床停留时间(EBRT)为400s、丙烯酸甲酯进气浓度小于4291.1mg/m3时,以及当EBRT为266 s、丙烯酸甲酯进气浓度小于1879.2 mg/m3时,丙烯酸甲酯去除率RE均达到100%。随着进气浓度上升,RE开始逐渐下降,当最大进气浓度7200 mg/m3时,生物滴滤池的RE仍能保持在87.56%及77.36%以上。固定进气浓度4200 mg/m3时,随着EBRT的减少,生物滴滤池总EC持续上升,RE先上升后下降,生物滴滤池底层对去除丙烯酸甲酯废气的贡献最大。PCR-DGGE.结果表明:丙烯酸甲酯废气浓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随着进气浓度增加,细菌物种数变少,但丙烯酸甲酯降解活性菌的相对丰度逐渐增加。滤池的底层生物膜包含的物种主要有V.paradoxus,D.koreensis,P.suwonensis,A,caulinodans H.denitrificans,Hyphomicrobiumsp.和 C.testosterone 等。本研究还构建导电填料生物滴滤池,考察了该系统对甲苯废气的处理性能。研究发现:在甲苯废气生物处理过程中,生物滴滤池内出现产电现象,外加电压对生物滴滤池的处理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结果表明:当EBRT为61.5s时,在进气浓度为2.259 g/m3时,EC可达120.1g/m3h,RE能保持在80%以上。滤床的产电现象随空气流量增加而减小。外加电压能显着影响BTF-E中生物膜的物种组成,使自养型菌株及硝化、反硝化菌株占主导地位,导致VOCs降解物种丰度降低,从而抑制甲苯的生物降解。BTF-O中生物膜的优势物种主要有 Acidovorax 属、Rhodococcus 属、Hydrogenophaga 属、Brevundimonas 属、Arthrobacter 属、Pseudoxanthomonas 属、Devosia 属、Gemmobacter 属、Rhizobium属、Dokdonella 属和 Pseudomonas 属等。本研究弥补了生物法处理丙烯酸酯类废气的空白,并将导电填料首次应用于生物滴滤池,为高效处理丙烯酸甲酯和甲苯废气提供技术支持。

肖清艳[9](2017)在《低共熔溶剂在硫化氢捕集分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低共熔溶剂,有着与离子液体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但是比离子液体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合成简单且无需提纯,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本文以合成的两大类共计十一种低共熔溶剂:四丁基溴化铵类低共熔溶剂和氯化胆碱类低共熔溶剂为吸收剂,测定了溶剂对硫化氢的吸收性能,并且从氢键供体与氢键受体的比例、温度、压力等方面考察了对低共熔溶剂吸收硫化氢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的吸收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力的升高(0.1~0.6 MPa)而线性增大,说明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为物理吸收;四丁基溴化铵类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的吸收效果要优于氯化胆碱类低共熔溶剂;季铵盐/羧酸类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的吸收量随着羧酸酸性的增大而减小,并且随着羧酸比例的增大而减小;季铵盐/多元醇类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的吸收量随着多元醇的比例增大而减小。在本文所合成的低共熔溶剂中,对硫化氢吸收效果最好的是1:1和1:2的四丁基溴化铵/己内酰胺溶剂,在常温0.5 MPa下,吸收量可以达到4.70 mol·kg-1和4.00 mol·kg-1,其次是1:1的四丁基溴化铵/丙酸溶剂、1:1的四丁基溴化铵/乙酸溶剂和1:1四丁基溴化铵/甲酸溶剂,吸收量分别为 3.81 mol·kg-1 3.65 mol·kg-1 和 3.40 mol·kg-1,比一般的离子液体对硫化氢的吸收量数据要好或者相当,并且对硫化氢有着良好的选择性。

冉海滢[10](2016)在《聚合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CO2吸附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化石燃料的过度消耗导致大气中CO2浓度逐渐升高,造成了温室效应,并引发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CO2的减排工作刻不容缓。CO2的捕集与封存技术(CCS)能够有效地降低CO2排放量。离子液体因为对CO2具有很好的溶解性、选择分离性,可被用于CO2的捕集分离,但粘度大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聚合离子液体兼具离子液体和高分子聚合物的优点,不仅具有较好的CO2吸附分离性能,而且结构稳定、可设计。本文合成了五种季铵盐类和咪唑类聚合离子液体,并进行了CO2吸附性能的实验探究。本文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反应合成了两种季铵盐类聚合离子液体:聚卞乙烯基-三乙基季铵氯盐(P[VBTEA]Cl)、聚卞乙烯基-三乙醇胺季铵氯盐(P[VBTHEA]Cl),三种咪唑类聚合离子液体:聚N-乙烯基咪唑溴盐(P[VEIm]Br)、聚N-乙烯基咪唑四氟硼酸盐(P[VEIm]BF4)、聚N-乙烯基咪唑六氟磷酸盐(P[VEIm]PF6),并使用红外、核磁、热重、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表征方法,分析了聚合离子液体的结构和性质。FT-IR谱图与1H-NMR、13C-NMR谱图表明成功合成了五种聚合离子液体。TGA曲线说明聚合物均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XRD和SEM图谱均表明几种聚合物为无定型聚合物。然后采用恒定容积法测试了不同压力、温度下季铵盐类和咪唑类聚合离子液体的C02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阴阳离子对聚合离子液体的C02吸附量有一定的影响。具有相同骨架结构和阴离子(C1-)的两种季铵盐类聚合离子液体的C02吸附量P[VBTHEA]Cl>P[VBTEA]C1;具有相同骨架结构和阳离子([VEIm]+)的三种咪唑类聚合离子液体的C02吸附量P[VEIm]PF6>P[VEIm]BF4>P[VEIm]Br。制备的五种聚合离子液体中,P[VBTHEA]C1的C02吸附性能最好。温度为295K、压力为1bar时,其CO2吸附量为9.02mg/g。聚合离子液体的C02吸附量远高于其对应单体的吸附量。聚合离子液体具有很好的吸附选择性,能够选择性地吸收C02。经过四个吸附循环的考察,聚合离子液体的再生效率可高达96.1%,重复利用性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C02吸附剂。

二、SUPCON JL系列无纸记录仪在化工厂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UPCON JL系列无纸记录仪在化工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酶催化聚酯粘合剂的制备及其对烟火药缓燃和环保性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脂肪族聚酯
        1.2.1 脂肪族聚酯的简介
        1.2.2 聚酯的应用
        1.2.3 酯基均聚物的制备
        1.2.4 共聚酯的制备
    1.3 酶催化合成共聚酯
        1.3.1 脂肪酶的结构特征
        1.3.2 脂肪酶催化过程
        1.3.3 酶催化饱和共聚酯的合成
        1.3.4 酶催化不饱和共聚酯的合成
    1.4 烟火药
        1.4.1 烟火药的简介及组成
        1.4.2 烟火药燃烧基本理论
        1.4.3 烟火药缓慢燃烧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4.4 烟火药中粘合剂的作用
        1.4.5 烟火药燃烧产生的污染及防治
        1.4.6 烟火药用粘合剂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7 聚酯在烟火药粘合剂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衣康酸酯基均聚物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2.1 酶催化衣康酸二丁酯和单丁酯合成
        2.2.2.2 衣康酸二丁酯和单丁酯的分离纯化
        2.2.2.3 酶催化酯化的条件优化
        2.2.2.4 低温合成均聚物
        2.2.2.5 酸价及转化率测定
        2.2.2.6 气相色谱检测(GC)
        2.2.2.7 凝胶渗透色谱检测(GPC)
        2.2.2.8 红外光谱检测(FTIR)
        2.2.2.9 核磁共振谱检测(NMR)
        2.2.2.10 热分析(TG-DSC)
        2.2.2.11 聚合物分子结构模拟
        2.2.2.12 流变性能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酶催化酯化反应条件优化
        2.3.1.1 脂肪酶用量的影响
        2.3.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2.3.1.3 底物摩尔比的影响
        2.3.1.4 不同反应器对酶促过程及脂肪酶使用寿命的影响
        2.3.1.5 衣康酸二丁酯和衣康酸单丁酯的NMR检测
        2.3.2 衣康酸酯基均聚物结构表征
        2.3.2.1 聚衣康酸二丁酯(PDIB)
        2.3.2.2 聚衣康酸单丁酯(PMIB)
        2.3.3 不同衣康酸酯基均聚物的热分析对比
        2.3.4 衣康酸酯基均聚物的溶解性及流变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酶催化共聚酯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2.1 生物法饱和聚酯合成
        3.2.2.2 生物法反应条件优化
        3.2.2.3 化学法饱和聚酯合成
        3.2.2.4 生物法不饱和聚酯合成
        3.2.2.5 化学法不饱和聚酯合成
        3.2.2.6 酸价检测
        3.2.2.7 凝胶渗透色谱检测(GPC)
        3.2.2.8 红外光谱检测(FTIR)
        3.2.2.9 核磁共振谱检测(NMR)
        3.2.2.10 热分析(TG-DSC)
        3.2.2.11 聚合物分子结构模拟
        3.2.2.12 表观形貌检测
        3.2.2.13 聚合物流变性能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生物法反应条件优化
        3.3.2 饱和聚酯的合成及表征
        3.3.2.1 生物法二元底物饱和聚酯(PBS)
        3.3.2.2 生物法三元底物饱和聚酯(PPBS)
        3.3.2.3 生物法五元底物饱和聚酯(PPDHSS)
        3.3.3 不饱和聚酯的合成及表征
        3.3.3.1 生物法二元底物不饱和聚酯(PBI、PAI)
        3.3.3.2 生物法三元底物不饱和聚酯(PPSI)
        3.3.3.3 生物法三元底物不饱和聚酯(PPAI)
        3.3.3.4 生物法四元底物不饱和聚酯(PPBSI)
        3.3.3.5 生物法五元底物不饱和聚酯(PPBSSI)
        3.3.4 不同结构聚酯的热分析及对比
        3.3.4.1 生物法饱和聚酯热分析
        3.3.4.2 不同分子量生物基饱和聚酯热分析对比
        3.3.4.3 生物法和化学法饱和聚酯热分析对比
        3.3.4.4 生物法和化学法不饱和聚酯热分析对比
        3.3.4.5 生物法PPSI和PPAI热分析对比
        3.3.5 不同结构生物法聚酯的流变性能
    3.4 小结
第四章 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2.1 烟火药制备
        4.2.2.2 烟火药的机械感度检测
        4.2.2.3 烟火药的吸湿性检测
        4.2.2.4 烟火药的热分析(TG-DSC)
        4.2.2.5 烟火药的颗粒硬度检测
        4.2.2.6 烟火药的表观形貌检测
        4.2.2.7 烟火药的燃烧性能检测(p-t)
        4.2.2.8 烟火药燃烧产生颗粒物浓度检测(PM_(2.5))
        4.2.2.9 烟火药燃烧产生气体成分检测
        4.2.2.10 聚酯粘合剂烟火药作为产气剂的性能评价
        4.2.2.11 聚酯粘合剂烟火药作为烟花药剂的燃放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的安全性能
        4.3.1.1 烟火药的摩擦感度和撞击感度
        4.3.1.2 烟火药的吸湿性
        4.3.1.3 烟火药的热分析及对比
        4.3.2 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的燃烧性能
        4.3.2.1 生物法饱和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燃烧性能对比
        4.3.2.2 生物法和化学法饱和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燃烧性能对比
        4.3.2.3 生物法和化学法不饱和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燃烧性能对比
        4.3.2.4 分子量对饱和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燃烧性能的影响
        4.3.2.5 衣康酸酯基均聚物粘合剂烟火药燃烧性能对比
        4.3.2.6 不同粘合剂烟火药燃烧速度对比
        4.3.3 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的机械性能
        4.3.3.1 烟火药的颗粒硬度
        4.3.3.2 烟火药的表观形貌
        4.3.4 聚酯粘合剂烟火药的环保性能
        4.3.4.1 烟火药燃烧产生颗粒物浓度(PM_(2.5))
        4.3.4.2 烟火药燃烧产生气体成分
        4.3.5 聚酯粘合剂烟火药作为产气剂的性能评价
        4.3.6 聚酯粘合剂烟火药作为烟花药剂的燃放性能评价
    4.4 小结
第五章 聚酯粘合剂对烟火药缓燃和环保性的影响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2.1 安定性和相容性检测
        5.2.2.2 马弗炉加热检测
        5.2.2.3 红外光谱检测(FTIR)
        5.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XPS)
        5.2.2.5 冷场扫描电镜及能谱检测(SEM-EDS)
        5.2.2.6 X射线衍射图谱检测(XRD)
        5.2.2.7 表观形貌检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烟火药的安定性和相容性
        5.3.1.1 酚醛树脂粘合剂烟火药
        5.3.1.2 生物法PPBS粘合剂烟火药
        5.3.1.3 PDIB粘合剂烟火药
        5.3.2 FTIR和XPS表征烟火药制备前后结构变化
        5.3.2.1 FTIR表征粘合剂对烟火药结构的影响
        5.3.2.2 XPS表征粘合剂对烟火药结构的影响
        5.3.3 烟火药高温燃烧过程中的组成成分分析
        5.3.3.1 不同加热温度下烟火药的表观形态
        5.3.3.2 不同加热温度下烟火药的SEM-EDS
        5.3.3.3 不同加热温度下烟火药的XRD
        5.3.4 烟火药燃烧后灰分组分分析
        5.3.5 显微镜观察
        5.3.6 烟火药粘合剂“网兜”结构对燃烧性能的影响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创新点
第七章 总结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2)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磁性液体及迷宫密封的结构形式简介
        1.2.1 磁性液体简介
        1.2.2 迷宫密封的结构形式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磁性液体密封的研究现状
        1.3.2 迷宫密封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2 磁性液体密封理论
    2.1 磁性液体密封基本理论
        2.1.1 磁性液体质量守恒方程
        2.1.2 磁性液体运动方程
        2.1.3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伯努利方程
    2.2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边界条件
    2.3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耐压公式
    2.4 本章小结
3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工作原理及方案设计
    3.1 迷宫密封工作原理
    3.2 磁性液体密封工作原理及失效机理
    3.3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方案设计
        3.3.1 螺旋套式的组合密封设计方案
        3.3.2 交错齿式的组合密封设计方案
        3.3.3 嵌套式的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最终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结构设计
    4.1 迷宫密封的结构设计
        4.1.1 直通型迷宫密封泄漏量的一般计算方法
        4.1.2 迷宫密封齿的设计
        4.1.3 迷宫密封材料的选择
    4.2 磁性液体密封的结构设计
        4.2.1 磁性液体的选择
        4.2.2 极靴的设计
        4.2.3 永磁体的设计
        4.2.4 隔磁环的设计
    4.3 组合密封轴承的选用
    4.4 组合密封外壳的设计
    4.5 本章小节
5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数值研究
    5.1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的耐压计算
        5.1.1 电磁场有限元的理论模型
        5.1.2 磁性液体密封结构的磁场仿真过程
        5.1.3 结果后处理及耐压计算
    5.2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结构的流场CFD仿真计算
        5.2.1 流场CFD仿真理论基础
        5.2.2 流场CFD仿真步骤
        5.2.3 压强对密封件界面影响的对比
        5.2.4 转速对密封件界面影响的对比
    5.3 本章小结
6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台的搭建
    6.2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耐压实验
    6.3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密封寿命实验
    6.4 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自修复性能的研究实验
    6.5 本章小节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活性炭基电容除盐装置去除水中氟离子的性能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含氟离子水处理技术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混凝沉淀法
        1.2.3 吸附法
        1.2.4 膜法
        1.2.5 离子交换法
        1.2.6 其他方法
    1.3 电容除盐技术介绍
        1.3.1 电容除盐技术原理
        1.3.2 电容除盐技术研究发展
        1.3.3 电容除盐电极材料发展
        1.3.4 电容除盐处理架构发展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装置和流程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流程
    2.3 电极制备和表征
        2.3.1 电极制备方法
        2.3.2 电极制备步骤
        2.3.3 电极表征方法
    2.4 实验方案
        2.4.1 工艺参数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研究实验方案
        2.4.2 法拉第反应与电容除氟过程关系研究实验方案
        2.4.3 实验数据建模方案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3章 工艺参数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电极成型参数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
        3.1.1 粘合剂种类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
        3.1.2 粘合剂配比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
        3.1.3 电极涂覆厚度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
    3.2 操作参数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
        3.2.1 外加电压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
        3.2.2 进水流量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
        3.2.3 原水浓度对电容除氟性能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法拉第反应与电容除氟过程关系研究
    4.1 电容除氟过程动力学分析
        4.1.1 AC300型活性炭电极电容除氟动力学分析
        4.1.2 AC3000型活性炭电极电容除氟动力学分析
    4.2 电容除氟过程法拉第反应分析
        4.2.1 pH值的变化
        4.2.2 DO值的变化与过氧化氢的生成
        4.2.3 电极的XPS表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容除氟理论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1 双电层模型理论
        5.1.1 Helmholtz平板双电层理论
        5.1.2 Gouy-Chapman扩散双电层理论
        5.1.3 Stern(Gouy-Chapman- Stern,GCS)双电层理论
    5.2 间歇式(Batch Mode)反应装置简化动力学模型建立
        5.2.1 m-Donnan理论
        5.2.2 一维动力学模型
    5.3 间歇式(Batch Mode)反应装置简化动力学模型验证
        5.3.1 不同配比拟合验证
        5.3.2 不同涂覆后度拟合验证
        5.3.3 不同原水浓度拟合验证
        5.3.4 不同外加电压拟合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天然气脱除酸性气体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工业中常用的天然气中酸性气体脱除方法
        1.2.1 化学溶剂法
        1.2.2 物理溶剂法
        1.2.3 化学—物理溶剂法
        1.2.4 直接转化法
    1.3 离子液体简介
        1.3.1 离子液体的结构
        1.3.2 离子液体的性质
        1.3.3 离子液体的应用
        1.3.4 离子液体的研究现状
    1.4 低共熔溶剂简介
        1.4.1 低共熔溶剂的性质
        1.4.2 低共熔溶剂在气体吸收研究中的应用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2.1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设备
    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2.3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2.4 气体吸收实验
        2.4.1 实验装置
        2.4.2 实验原理
第三章 离子液体对硫化氢的溶解度
    3.1 硫化氢吸收实验的流程和操作
    3.2 温度对离子液体中硫化氢溶解度的影响
    3.3 阴离子碳链长度对离子液体中硫化氢溶解度的影响
    3.4 压力对离子液体中硫化氢溶解度的影响
    3.5 气体吸收曲线的热力学模型拟合
    3.6 离子液体对于硫化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选择性
    3.7 离子液体的回收再生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的溶解度
    4.1 硫化氢吸收实验的流程和操作
    4.2 温度对低共熔溶剂中硫化氢溶解度的影响
    4.3 不同氢键给体对于低共熔溶剂中硫化氢溶解度的影响
    4.4 氢键给体比例对于低共熔溶剂中硫化氢溶解度的影响
    4.5 压力对低共熔溶剂中硫化氢溶解度的影响
    4.6 气体吸收曲线的热力学模型拟合
    4.7 低共熔溶剂对于硫化氢、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选择性
    4.8 低共熔溶剂的再生回收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介绍
附件

(5)对位脂车间操作的自动化改造方案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车间现状
    1.2 操作的自动化改造思考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课题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改造方案分析
    2.1 需求背景
    2.2 车间工艺分析
    2.3 提出方案关键点
    2.4 装置的安全性能分析
第三章 硬件设计方案
    3.1 硬件方案
    3.2 总体架构
    3.3 现场仪表选型
    3.4 硬件优化
    3.5 总线配置和控制柜
第四章 软件设计方案
    4.1 分时分段温控
    4.2 搅拌控制
    4.3 流量控制
    4.4 配方设置
    4.5 总结
第五章 程序设计和运行效果
    5.1 软件设计思路
    5.2 编程举例
    5.3 测试结果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岩溶管道型涌水水力特征及注浆封堵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地下水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1.2.2 注浆技术研究现状
        1.2.3 注浆模拟试验研究现状
        1.2.4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岩溶管道型涌水水力特征及计算模型
    2.1 岩溶管道型涌水特征及灾害成因
        2.1.1 岩溶管道型涌水特征
        2.1.2 岩溶管道型涌水灾害成因分析
    2.2 岩溶管道型涌水水力计算模型
        2.2.1 简单管道涌水水力计算模型
        2.2.2 变管径管道涌水水力计算模型
        2.2.3 多管道涌水水力计算模型
        2.2.4 沿程泄流管道涌水水力计算模型
    2.3 管道型涌水控流降速机理数值模拟研究
        2.3.1 模型建立
        2.3.2 流速变化规律分析
        2.3.3 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固废改性双液注浆材料试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基本性能研究
        3.2.1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3.2.2 浆液流动度分析
        3.2.3 浆液凝胶时间分析
        3.2.4 结石体强度分析
    3.3 建筑固废改性双液注浆材料性能研究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3.3.3 浆液流动度分析
        3.3.4 浆液凝胶时间分析
        3.3.5 结石体强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道型涌水注浆封堵模拟试验研究
    4.1 可视化管道型涌水注浆封堵模拟试验系统
        4.1.1 试验系统介绍
        4.1.2 试验目的
    4.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4.3 管道注浆封堵效果分析
        4.3.1 浆液堆积厚度及逆向扩散距离分析
        4.3.2 动水流速变化分析
    4.4 动水冲刷作用分析
        4.4.1 水灰比对动水冲刷作用的影响
        4.4.2 动水初始流速对动水冲刷作用的影响
        4.4.3 管道弯曲度对动水冲刷作用的影响
    4.5 管道型涌水注浆参数优化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岩溶管道型涌水注浆封堵工程应用
    5.1 矿区涌水概况
        5.1.1 涌水关键通道综合探查
        5.1.2 涌水点概化水力模型分析
    5.2 岩溶管道型涌水系统治理
        5.2.1 新型止浆垫的实施与控流降速
        5.2.2 关键孔注浆
        5.2.3 治理效果及效益分析
        5.2.4 涌水点的后续治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磁性液体及磁性液体密封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目标
2 用于液体密封的磁性液体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1 磁性液体的制备
    2.2 磁性液体的性能表征
        2.2.1 磁性液体的磁特性表征
        2.2.2 磁性液体的流变学特性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压力传递机制
    3.1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压力传递过程的理论分析
        3.1.1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伯努利方程
        3.1.2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边界条件
        3.1.3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耐压能力
        3.1.4 磁性液体密封耐压能力和磁性液体体积的关系推导
    3.2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压力传递过程及自修复性能研究
        3.2.1 磁性液体密封实验装置的设计
        3.2.2 磁性液体密封实验装置的有限元仿真和磁场计算
        3.2.3 磁性液体密封气体介质的压力传递过程研究
        3.2.4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压力传递过程及自修复性能研究
        3.2.5 多级磁性液体密封压力传递机制的数学模型
    3.3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时磁性液体的级间流动
        3.3.1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时磁性液体的级间流动的理论分析
        3.3.2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时磁性液体的级间流动的实验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失效机理
    4.1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界面不稳定性理论基础
    4.2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失效机理实验装置的设计和搭建
    4.3 磁性液体密封试验件的磁场有限元仿真
    4.4 磁性液体密封试验件的流场CFD仿真
    4.5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界面状态的实验研究
        4.5.1 转速对界面状态的影响
        4.5.2 磁场对界面状态的影响
        4.5.3 磁性液体密封水的耐压能力实验
        4.5.4 压强对界面状态的影响
        4.5.5 磁性液体注入量对界面状态的影响
        4.5.6 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泄漏
    4.6 本章小结
5 用于密封液体的磁性液体密封新结构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5.1 用于密封液体的磁性液体密封新结构的设计
    5.2 用于密封液体的磁性液体密封新结构的磁场有限元仿真
    5.3 用于密封液体的磁性液体密封新结构的实验研究
        5.3.1 磁性液体密封新结构的监测性能
        5.3.2 磁性液体密封新结构的寿命
        5.3.3 自动补给磁性液体系统的设计和搭建
        5.3.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工作总结及主要结论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低浓度VOCs废气的生物滴滤法处理研究 ——以丙烯酸甲酯及甲苯废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环境污染及其分类
    1.2 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
        1.2.1 空气污染物的分类及危害
        1.2.2 我国日益严重的VOCs污染
        1.2.3 与VOCs污染相关的主要二次污染
    1.3 VOCs的防治方法
        1.3.1 物理防治法
        1.3.2 化学防治法
        1.3.3 生物防治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生物滴滤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2.1 生物滴滤池的运行机理
    2.2 生物滴滤池的设计与运行
    2.3 生物滴滤池过程中的传质
    2.4 生物滴滤法的滤床及填料
    2.5 生物滴滤池系统中的微生物
        2.5.1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2.5.2 生物滴滤池中的微生物
    2.6 强化生物滴滤池的其他策略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物滴滤池法处理丙烯酸甲酯废气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生物滴滤池的构建
        3.2.2 微生物培养及接种
        3.2.3 丙烯酸甲酯分析方法
        3.2.4 滤池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丙烯酸甲酯标准曲线
        3.3.2 生物滴滤池的启动阶段
        3.3.3 进气浓度及空床停留时间对生物滴滤池去除效果的影响
        3.3.4 生物膜DNA提取及PCR扩增
        3.3.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实验
        3.3.6 菌株的鉴定
        3.3.7 优势物种的功能分析
        3.3.8 细菌群落对进气浓度的响应
    3.4 结论
第四章 导电填料生物滴滤池对甲苯废气的处理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导电填料的制备
        4.2.2 生物滴滤池及实验构建
        4.2.3 微生物培养及接种
        4.2.4 分析方法
        4.2.5 生物滴滤池中细菌群落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填料的制备及表征
        4.3.2 生物滴滤池BTF-O和BTF-E对甲苯废气的处理效果
        4.3.3 生物滴滤池的产电及充、放电实验
        4.3.4 BTF-O与BTF-E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
        4.3.5 细菌分类归属及功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低共熔溶剂在硫化氢捕集分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工业背景
    1.2 硫化氢的脱除技术及研究现状
        1.2.1 工业应用的硫化氢脱除技术
        1.2.2 目前硫化氢脱除的研究进展
    1.3 低共熔溶剂及其研究现状
        1.3.1 低共熔溶剂简介
        1.3.2 低共熔溶剂的分类
        1.3.3 低共熔溶剂研究进展
    1.4 课题的目的意义与拟研究内容
        1.4.1 课题的目的意义
        1.4.2 拟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和硫化氢吸收装置
    2.1 引言
    2.2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低共熔溶剂的合成
    2.3 硫化氢吸收实验装置
        2.3.1 测定吸收性能方法
        2.3.2 吸收实验装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氯化胆碱类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吸收性能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
        3.3.1 实验原理
        3.3.2 实验步骤
    3.4 氯化胆碱/羧酸类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吸收性能的研究
        3.4.1 羧酸比例对低共熔溶剂吸收硫化氢性能的影响
        3.4.2 三种氯化胆碱/羧酸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比较
        3.4.3 压强对氯化胆碱/羧酸低共熔溶剂吸收硫化氢性能的影响
        3.4.4 温度对氯化胆碱/羧酸低共熔溶剂吸收硫化氢性能的影响
    3.5 氯化胆碱/多元醇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吸收性能的研究
        3.5.1 多元醇比例对氯化胆碱/多元醇对硫化氢吸收性能的研究
        3.5.2 两种氯化胆碱/多元醇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比较
        3.5.3 压强对氯化胆碱/多元醇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吸收效果的影响
        3.5.4 温度对氯化胆碱/多元醇低共熔溶剂吸收硫化氢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丁基溴化铵类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吸收性能的测定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四丁基溴化铵/羧酸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吸收性能的研究
        4.3.1 羧酸比例对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影响
        4.3.2 三种四丁基溴化铵/羧酸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比较
        4.3.3 压强对四丁基溴化铵/羧酸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影响
        4.3.4 温度对四丁基溴化铵/羧酸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影响
    4.4 四丁基溴化铵/多元醇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吸收性能的研究
        4.4.1 两种四丁基溴化铵/多元醇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比较
        4.4.2 多元醇比例对四丁基溴化铵/多元醇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影响
        4.4.3 压强对四丁基溴化铵/多元醇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影响
        4.4.4 温度对四丁基溴化铵/羧酸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影响
        4.4.5 氢键受体对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影响
    4.5 四丁基溴化铵/己内酰胺低共熔溶剂对硫化氢的吸收性能的研究
        4.5.1 己内酰胺比例对四丁基溴化铵/己内酰胺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影响
        4.5.2 压强对四丁基溴化铵/己内酰胺低共熔溶剂硫化氢吸收性能的影响
    4.6 低共熔溶剂的循环利用和选择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10)聚合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CO2吸附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CO_2捕集的研究背景
        1.1.1 引言
        1.1.2 CO_2捕集技术
    1.2 离子液体及其在捕集CO_2中的应用
        1.2.1 离子液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1.2.2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应用
        1.2.3 离子液体在捕集CO_2中的应用
    1.3 聚合离子液体研究进展
        1.3.1 聚合离子液体简介
        1.3.2 聚合离子液体的合成
        1.3.3 聚合离子液体的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季铵盐类聚合离子液体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试剂的物化性质和试剂的预处理
        2.2.3 季铵盐类聚合离子液体的合成
        2.2.4 季铵盐类聚合离子液体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季铵盐类离子液体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
        2.3.2 红外光谱(FT-IR)
        2.3.3 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
        2.3.4 热稳定性(TGA)
        2.3.5 玻璃转化温度(DSC)
        2.3.6 X射线衍射(XRD)
        2.3.7 扫描电镜(SEM)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咪唑类聚合离子液体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实验试剂的物化性质
        3.2.3 咪唑类聚合离子液体的合成
        3.2.4 咪唑类聚合离子液体的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咪唑类离子液体单体及聚合物的合成
        3.3.2 红外光谱(FT-IR)
        3.3.3 核磁共振(~(13)C-NMR)
        3.3.4 热稳定性(TGA)
        3.3.5 玻璃转化温度(DSC)
        3.3.6 X射线衍射(XRD)
        3.3.7 扫描电镜(SEM)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离子液体CO_2吸附性能的研究
    4.1 CO_2吸附实验装置
        4.1.1 实验装置的搭建
        4.1.2 实验原理
        4.1.3 实验步骤
    4.2 聚合离子液体的CO_2吸附性能及分析
        4.2.1 季铵盐类聚合离子液体的CO_2吸附性能
        4.2.2 咪唑类聚合离子液体的CO_2吸附性能
        4.2.3 聚合离子液体的CO_2吸附机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四、SUPCON JL系列无纸记录仪在化工厂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酶催化聚酯粘合剂的制备及其对烟火药缓燃和环保性的影响机制[D]. 于跃.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迷宫-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 戚志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活性炭基电容除盐装置去除水中氟离子的性能与机理研究[D]. 张璋.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天然气脱除酸性气体新工艺研究[D]. 武红雨.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对位脂车间操作的自动化改造方案及应用[D]. 任立金.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岩溶管道型涌水水力特征及注浆封堵机理研究[D]. 胥洪彬. 山东大学, 2019(09)
  • [7]磁性液体密封液体介质的研究[D]. 王忠忠.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低浓度VOCs废气的生物滴滤法处理研究 ——以丙烯酸甲酯及甲苯废气为例[D]. 吴昊. 延边大学, 2018(12)
  • [9]低共熔溶剂在硫化氢捕集分离中的应用研究[D]. 肖清艳.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10]聚合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在CO2吸附中的应用研究[D]. 冉海滢.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中控JL系列无纸记录仪在化工厂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