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上海南湖职业学校

国家重点:上海南湖职业学校

一、国家级重点: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论文文献综述)

杨玥[1](2021)在《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四十余年,以办公或产业发展为目的的新城园区建设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的关键部分,正逐步从关注单一经济增长目标的产业集聚地向关注综合发展目标的复合功能都市区转变。当前中国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并迎来新一轮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发展,科创园区成为未来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其“产”的发展离不开“城”“创”这两个关键要素。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代表我国最新园区发展趋势,经历了政府规划、房地产开发、城中村自发嵌入等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层级的发展过程。其汇集了多类型科创园区及创新平台,依托杭州数字经济优势、社区共生资源、西溪湿地生态、老余杭仓前文脉,是创新要素集聚、多元功能混合、园区社区并存、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赢的新城代表,是研究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的典型范本。本文以衡量科创园区发展的“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以衡量城市用地功能混合的“职住关系”反映“城”,以衡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反映“创”,通过分析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来研究“产”“城”“创”的关系,进而从“产城创”融合角度展开对大走廊科创园区发展的研究。采用多元数据包括科创企业发展数据、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高校创新资源数据、地理空间数据,运用统计学回归、案例研究等方法。首先,研究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和空间特征。然后,从企业聚集程度、发展规模、创新能力、经营状况、综合实力选择科创企业发展指标作为因变量;从职住平衡指数和通勤距离选择职住关系指标,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实力、学术影响、产学合作选择高校创新力指标,作为两组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研究职住关系、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的关联性。最后,选择大走廊“阿里系”园区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和梦想小镇,从园区科创企业发展、职住关系、及其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发展进行深入案例剖析。研究结论:“产城创”融合为未来科创园区提供了极具活力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激发科创园区活力、实现新城综合发展。“产”“城”“创”之间存在关联性,职住平衡和高校创新资源溢出有利于促进科创园区企业发展。本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从“产城创”融合角度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创园区发展,及时总结我国科创园区发展的智慧和新鲜经验,为未来园区和新城实践提供参考,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李清[2](2021)在《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学旅行将旅游资源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成为当今旅游业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研学基地作为开展研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研究对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旅游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就是旅游大数据的一种形式,是游客研学需求和行为习惯的一种反映,而网络关注者可以被看作潜在游客。对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研学基地建设和研学旅行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百度指数平台,获取长三角154个研学基地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逐日关注度数据。借助Excel数理分析,对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月际特征和节假日特征进行分析。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的分布趋势、分布密度进行研究,并对基地网络关注度层级进行分析;基于各研学基地国内31个省市区以及各研学基地长三角内部40个地级市的日均网络关注度数据,对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以及长三角内部客源地的分布格局和分布差异分别进行了探究。在对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长三角研学旅行发展提出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月际分布季节性和差异性显着。从网络关注度淡旺季特征来看,普遍呈现出旺季较长,淡季较短的特征。从月际波动特征来看,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整体呈现“多峰型”。从季节集中程度来看,长三角各个研学基地季节差异较为显着。主要受到景观的季节性、节假日制度、节事活动等因素影响,气候舒适性对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的影响在减弱。(2)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节假日变化存在假期差异。从清明、端午、中秋、国庆节节前7天、节中、节后三天网络关注度分布特征来看,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节假日特征大体上呈现出“节前持续上升,节中快速下降,节后缓慢上升”的趋势。7天假期的网络关注度要远高于3天的假期。从各节假日的波动情况来看,3天假期中,清明节的波动特征最为明显,关注度增长的最明显,清明节研学旅行意愿最强烈。节假日差异主要受到休假制度和节日文化的影响。(3)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空间分布总体趋于集中,但基地间差异显着。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发现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分布中心更趋向于东部上海等地,空间分布的方向性较为明显,空间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向。通过核密度分析,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核心—边缘,三中心”的空间分布趋势,三个中心主要位于上海市、南京市以及杭州市市区。通过网络关注度层级分析,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关注度占比差别不大,上海占比最高,但上海市单个研学基地吸引力有待提高。从类型分布来看,知识科普型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总体高于自然观赏型研学基地。研学资源质量以及基地的媒体曝光度影响着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4)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客源地分布差异性显着。就国内客源地而言,整体网络关注度客源地在空间上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的趋势。长三角三省一市为一级客源市场。将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客源市场分省进行研究发现,各省研学基地客源市场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国内客源地省域间空间差异较大,空间集聚适中,空间结构较为均衡。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研学需求潜力、经济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研学交通条件、政府支持力度和空间距离。其中,互联网发展水平影响力最大。就长三角内部客源地而言,长三角内部一级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苏州、宁波等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浙江省省内市场空间集中程度最高,空间差异较大,空间结构不平衡;江苏省省内市场空间集中程度较低,空间结构最为均衡;安徽省省内市场空间集中程度最低,空间差异较大,空间结构不均衡。主要影响因素是各市的研学需求潜力、经济发展水平、研学资源禀赋、研学配套设施和研学交通条件。其中,研学资源的价值影响力最大。(5)基于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长三角研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的研究,本文只进行了初步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若能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加大研究年限,研究结论会更具代表性。

赵玉成,薛婷彦[3](2021)在《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首家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的创新之探》文中认为4月8日,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区别于传统的"中职-高职贯通" "中职-本科贯通"培养模式,作为国内首家从区属中职院校专制、直接从初三毕业生中招生的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院校,在新成立的南湖学院,学生入学后即为高职生,在五年中不需转学段、不用转身份、不必转学校,在同一个校园里连续接收高职的专业教育。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国制造呼唤更多"大国工匠"。然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短缺,凸显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短板。

杨露[4](2020)在《西安市城市民宿微区位布局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已迈入大众化旅游时代,加之共享经济的逐渐兴盛,民宿以其“家服务”、“趣体验”等特点倍受游客喜爱。根据所处地域和依托要素不同,分为城市民宿和乡村民宿。据统计数据,2019年国内房源超过80万,其中91%以上为城市民宿。但当前对城市民宿的研究较少,关键词为“城市民宿”的国外、国内论文不足民宿研究总数的5%、3%,这与城市民宿数量多、发展快形成鲜明对照。对城市民宿微区位的研究,能为城市民宿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城市活力和促进民宿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安市城市民宿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微区位布局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总结西安市城市民宿微区位特征,并提出了未来优化策略研究。首先,界定了“城市民宿”概念:城镇居民将城镇中的闲置房屋资源进行改造,结合城市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商贸、旅游、交通等资源,为消费者提供食、宿、体验活动,以家庭式氛围和地域文化感受为特色的小型接待设施。按照依托资源将城市民宿划分为自然山水型、历史人文型、商贸休闲型、交通枢纽型。其次,通过SPSS17.0分析问卷,确定了基于空间性、经济、社会文化的微区位布局三级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类型民宿权重,得出自然山水型和交通枢纽型以微观空间性感知为主导,历史人文型以微观社会文化空间性感知为主导,商贸休闲型区位经济影响因素和微观空间性感知并重。最后,通过模糊评价法对8个实地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民宿微区位布局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应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区位便捷度,完善配套设施服务,提高环境舒适性,满足消费者对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追求;通过形成特色民宿集聚区提高区位聚集性,增强区域文化氛围,实现资源共享,根据西安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类型城市民宿集聚区的区位选择,形成区域民宿文化品牌,提高自身的文化竞争力;提升城市民宿知名度可以利用扩大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方法。本文创新性地从区位微观层次入手,基于游客视角对民宿空间选址行为提出了评价模型和未来优化策略,对城市的科学经营和公共管理具有实际意义,使未来西安市城市民宿的建设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以期为其他区域提供参考与借鉴。

谭晓玲[5](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王晓敏[6](2013)在《中职校重点专业补贴多》文中提出为了加快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鼓励学生深入基层,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开始通过奖励措施引导学生报考相应专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上海市将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普通中专、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不含综合高中)中就读奖励专业

李雪峰[7](2010)在《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指的是1992-1995年间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它们是:大连金石滩、青岛石老人、苏州太湖、无锡太湖、上海佘山、杭州之江、福建武夷山、福建湄洲岛、广州南湖、昆明滇池、三亚亚龙湾以及北海银滩。此后至今,未有新的国家旅游度假区获批。作为旅游度假区建设在中国的第一次实践,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在过去18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本文以战略理论、旅游发展战略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旨在通过对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的研究,为其未来发展之路指明方向。本文首先全面回顾了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设立背景、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参考了墨西哥旅游度假区开发和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继而提出了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从概念、定位到愿景,从战略、策略到保障的发展战略构想,并以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旅游度假区”和“国家”两个角度关注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文中明确界定了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是拥有一流资源、代表中国水平、体现中国特色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应以“世界新兴的度假旅游中心”(总体)和“世界一流的旅游度假区”(个体)为愿景,成为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排头兵、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最佳示范区及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为此,必须明确并提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国家”地位,实施国家主体、精品示范、融合共生、跨越发展四大战略,并通过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全国布局、竞争合作及整合营销五大策略予以落实,同时,通过构建“国家-地方-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宏观管理体制、优化微观治理结构、出台相关法规、制定扶持和优惠政策、成立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基金会以及多渠道、高起点培训和引进人才等,保障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的顺利推进。

张云生[8](2008)在《在竞争中成熟 在成熟中感悟》文中指出人在绝望中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生本能,会变得从未有过的大胆,在这种时候,任何传统和习惯都会变得异常脆弱,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学校是校长的作品,虽然我不能一定使它成为精品,但是经过我精雕细刻之后,至少也是个满意的作品。作为校长,重要的不是忙,不是点头和摇头,而是提出符合校情的办学思路并转化为成果;作为校长,重要的不是行政指挥,而是思想领导,是永远站在明天来思考学校今天的发展,为学校的明天而奠基。新的时代呼唤新型的校长,只有确立符合时代的思维方式,才有领导学校的资格;只有确立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的办学思路,才有把学校办好的希望;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经验,才能使自己成为学校的灵魂。

小白[9](2006)在《中职教育:进入品牌时代——上海15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巡礼》文中研究表明

牛雄[10](2005)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增长期,学术界对东部沿海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已做了诸多研究,但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不多。本文运用第一手的调查资料和第四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重点针对1990年之后南宁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作实证研究。以城市空间发展的生态边界作为约束条件,以街道办事处为基本空间单元划分南宁城市中心区,分别从社会人口、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与交通三个方面,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比研究1990年代初和2000年后,在此三者作用下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之后综合政府政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将各个因子对空间的影响叠加综合,来考察南宁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推演出近20年来南宁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模型,总结其变化的特征,提出城市中心分移的理论假说,并与国内外相关模型进行了比较。本文研究认为,1990年至今,在人口自然流动、政府政策、土地开发和产业布局变动等多种因素合成作用下,南宁城市中心存在一个分移的过程。城市空间结构已由单中心圈层结构演变为两心结构,两者之间以一条轴带相连。在人口流动和城市中心分移的相互作用下,城市已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区。根据城市中心分移的理论假说,城市中心的分移需要一定的动因、时机和条件,在以上三者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单核心城市中心的分移过程要和人口流动的过程等因素相结合,地方政府因势而利导之,方可带动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

二、国家级重点: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级重点: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1.2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作为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产业园区发展面临转型
        1.1.3 科创园区已成为创新驱动背景下城市化的重要空间载体
        1.1.4 “互联网+”数字经济发达的杭州在长三角的重要战略地位
        1.1.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产城创”融合发展的新城代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科创园区
        1.4.2 “产城创”融合
        1.4.3 “互联网+”新兴产业
        1.4.4 多元数据
    1.5 研究内容、对象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对象
        1.5.3 研究方法
        1.5.4 论文章节安排
        1.5.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框架构建
    2.1 科创园区由来及发展历程
        2.1.1 国外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 “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1.2 国内园区发展历程
        (1)“产”一元孤立发展阶段
        (2)“产城”二元复合发展阶段
        (3)“产城创”三元关联发展阶段
    2.2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
        2.2.1 科创园区发展研究
        (1)机制路径研究
        (2)影响因素研究
        (3)评价指标建立
        (4)空间规划布局
        2.2.2 “产城创”融合相关研究
        (1)产城融合
        (2)职住关系
        (3)产学合作
    2.3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的数据方法
        2.3.1 多元数据在城市空间研究中的运用
        2.3.2 科创园区发展常用量化研究方法
    2.4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当前实践探索
        2.4.1 科创园区规划与实践发展趋势
        2.4.2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实践与研究
    2.5 文献研究评述与启示
        2.5.1 文献研究评述
        2.5.2 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2.6 研究框架构建
        2.6.1 研究假设
        2.6.2 “产城创”指标选择
        (1)以“科创企业发展”反映“产”
        (2)以“职住关系”反映“城”
        (3)以“高校创新力”反映“创”
        2.6.3 研究思路
        2.6.4 研究框架
    2.7 本章小结
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与空间特征研究
    3.1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阶段演绎
        3.1.1 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独立组团发展起步阶段(2007 年以前)
        3.1.2 以科技城为核心的产城一体发展加速阶段(2007-2011 年)
        3.1.3 以创新为重点的科创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阶段(2011-2016 年)
        3.1.4 “产城创”融合发展的科创大走廊阶段(2016 年至今)
    3.2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空间分布分析
        3.2.1 科创园区空间
        3.2.2 居住区空间
        3.2.3 高等院校空间
        3.2.4 科研院所空间
        3.2.5 综合交通体系
    3.3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特征归纳
        3.3.1 混合性
        3.3.2 创新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关联性量化研究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数据
        4.2.1 科创企业发展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采集
        (3)数据结果和指标确定
        4.2.2 基于位置服务的职住大数据
        (1)LBS数据采集
        (2)职住关系指标确定
        4.2.3 高校创新资源数据
        (1)指标选择依据
        (2)数据来源和指标确定
        4.2.4 地理空间数据
    4.3 研究方法
        4.3.1 核密度分析
        4.3.2 偏最小二乘回归
    4.4 “产城创”指标分析
        4.4.1 科创企业发展指标分析
        4.4.2 职住关系指标分析
        (1)职住平衡指数分析
        (2)职住通勤距离分析
        4.4.3 高校创新力指标分析
    4.5 职住关系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5.1 回归分析步骤
        4.5.2 回归分析结果
    4.6 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
        4.6.1 回归分析步骤
        4.6.2 回归分析结果
        (1)高校创新力与科创园区企业发展关联性分析结果
        (2)不同类型高校创新力与科创企业发展关联性对比分析结果
    4.7 本章小结
5 大走廊“阿里系”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案例研究
    5.1 研究概述与案例背景
        5.1.1 研究概述
        5.1.2 案例背景
    5.2 “阿里系”园区科创企业发展
        5.2.1 园区空间布局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空间布局
        (2)梦想小镇空间布局
        5.2.2 园区科创产业发展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2)梦想小镇科创产业发展状况
    5.3 “阿里系”园区职住关系
        5.3.1 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周边业态分布
        (2)梦想小镇周边业态分布
        5.3.2 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职住通勤分析
    5.4 “阿里系”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
        5.4.1 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关系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空间分布
        (2)梦想小镇与高校空间分布
        5.4.2 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1)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2)梦想小镇与高校创新力融合分析
        (3)梦想小镇职住通勤分析
    5.5 科创园区“产城创”融合发展路径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大走廊经验对未来科创园区发展的建议
    6.3 研究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管委会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2 大走廊科创园区企业创始人和工作者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3 大走廊居住区居民访谈记录整理
    附件4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ISP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SCI)上的文章
    附件5 相关研究已发表于Land(SSCI)上的文章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学旅行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1.1.2 大数据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学旅行研究现状
        1.3.2 网络关注度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研学旅行
        2.1.2 研学基地
        2.1.3 网络关注度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偏好理论
        2.2.2 传播地理学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2.2.4 推拉理论
3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
    3.2 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3.3.1 研究方法
        3.3.2 技术路线
4 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间结构分析
    4.1 月际特征分析
        4.1.1 淡旺季特征
        4.1.2 月际波动特征
        4.1.3 季节集中程度
        4.1.4 月际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4.2 节假日特征分析
        4.2.1 节假日波动特征
        4.2.2 节假日变化特征影响因素
5 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空间结构分析
    5.1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总体分布特征分析
        5.1.1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分布形态
        5.1.2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分布密度
        5.1.3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层级分布
        5.1.4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空间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5.2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分布特征分析
        5.2.1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分布格局
        5.2.2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分布差异
        5.2.3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国内客源地分布影响因素
    5.3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长三角内部客源地分布特征分析
        5.3.1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长三角内部客源地分布格局
        5.3.2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长三角内部客源地分布差异
        5.3.3 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长三角内部客源地分布影响因素
6 长三角研学发展建议
    6.1 深挖旅游大数据,加强网络营销
    6.2 提升资源质量,打造基地特色
    6.3 明晰客源市场,精准推广研学产品
    6.4 加强基地合作,打造精品研学线路
    6.5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研学服务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A:长三角研学基地名单
附表B:长三角研学基地季节强度指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西安市城市民宿微区位布局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与地方政策的支持
        1.1.2 民宿发展迅猛
        1.1.3 经济消费方式的转型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研究综述
    2.1 民宿发展历程
        2.1.1 国外民宿起源与发展
        2.1.2 国内民宿起源与发展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民宿研究综述
        2.2.2 国内外微区位研究综述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民宿
        2.3.2 城市民宿
        2.3.3 区位
        2.3.4 微区位
第三章 西安市城市民宿整体概况与分类研究
    3.1 发展总体概况
    3.2 不同视角下城市民宿的类型划分及特点
        3.2.1 按照依托资源分类
        3.2.2 不同类型城市民宿特点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安市城市民宿微区位布局指标体系构建
    4.1 微区位布局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选取
        4.1.2 指标体系确定
        4.1.3 指标分析说明
    4.2 不同类型城市民宿微区位布局指标体系因子权重
        4.2.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2.2 数据分析与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市城市民宿微区位布局实证研究
    5.1 典型城市民宿微区位布局分析
        5.1.1 自然山水型
        5.1.2 历史人文型
        5.1.3 商贸休闲型
        5.1.4 交通枢纽型
    5.2 综合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市城市民宿微区位布局优化策略
    6.1 微区位布局存在问题
        6.1.1 民宿区位便捷度不高
        6.1.2 民宿区位集聚性不高
        6.1.3 民宿区位配套设施不完善
        6.1.4 民宿区位环境舒适性不高
        6.1.5 民宿自身知名度不高
    6.2 微区位布局优化策略
        6.2.1 提高民宿区位便捷度
        6.2.2 形成特色民宿集群
        6.2.3 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6.2.4 提升民宿区位环境舒适性
        6.2.5 提升民宿社会影响力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与不足
        7.2.1 创新点
        7.2.2 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面临问题
        二、迎来机遇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方法
        二、实地勘察方法
        三、社会调查方法
        四、实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度假旅游
        (一) 已有概念阐述
        (二) 相关概念辨析
        (三) 本文概念界定
        二、旅游度假区
        (一) 已有概念阐述
        (二) 相关概念辨析
        (三) 本文概念界定
        三、国家旅游度假区
        (一) 已有概念阐述
        (二) 相关概念比较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战略及其相关理论
        (一) 战略的概念与特征
        (二) 战略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旅游发展战略及其相关理论
        (一) 旅游发展战略的概念
        (二) 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 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
        (二) 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国外旅游度假区研究热点
        (一)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
        (二) 旅游度假区的生命周期
        (三) 旅游度假区的影响效应
        (四) 海滨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二、国内旅游度假区研究热点
        (一) 国外旅游度假区的经验介绍
        (二) 旅游度假区的规划设计
        (三)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
        三、国家旅游度假区研究综述
        (一) 文献统计
        (二) 研究评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历程回顾
    第一节 设立背景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二、旅游业利用外资的背景
        三、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孕育起步阶段(1992-1995年)
        二、探索发展阶段(1996-2008年)
        三、全面转型阶段(2009年.)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现状解读与问题诊断
    第一节 发展现状
        一、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二、青岛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
        三、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四、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五、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六、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七、福建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八、福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
        九、广州南湖国家旅游度假区
        十、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
        十一、三亚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十二、北海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
    第二节 主要成就
        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旅游产品的内涵
        (一) 建成了一批丰富多样的康体休闲项目
        (二) 建成了一批标志性的观光游览项目
        (三) 建成了一批量多质优的高星级度假酒店
        (四) 塑造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节赛活动品牌
        二、初步探索了中国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道路
        (一) 积极多元筹措资金
        (二) 法规建设先行开展
        (三) 规划设计循序渐进
        (四) 充分展现地方文化
        (五) 严格控制开发品质
        三、推动了中国度假旅游产品的蓬勃发展
        (一) 示范带动了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和环城市旅游度假带的建设
        (二) 初步形成了中国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四、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一) 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二) 有效地促进了地区社会进步
        (三) 积极地优化了地区生态环境
    第三节 问题诊断
        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 区位相近
        (二) 资源类型单
        (三) 功能布局雷同
        (四) 观光产品占据主导
        (五) 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二、个体间发展不平衡
        (一) 水平参差不齐
        (二) 主题异化明显
        三、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一) 区位、交通、政策等优势逐渐丧失
        (二) 资源、环境、土地等条件面临瓶颈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国际经验借鉴
    第一节 墨西哥经验
        一、墨西哥旅游发展战略概况
        (一) 战略背景
        (二) 战略实施
        二、墨西哥经验的启示
        (一) 旅游度假区建设对旅游产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 旅游度假区发展需要中央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
        (三) 旅游度假区需要权威的开发管理机构以确保其顺利开发
    第二节 美国国家公园模式
        一、美国国家公园体系概况
        (一) 形成与发展
        (二) 现状与效益
        二、美国国家公园模式的启示
        (一) "国家"体系建设需要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
        (二) "国家"体系建设需要全面完善的法律制度
        (三) "国家"体系建设需要严格规范的准入机制
        (四) "国家"体系建设需要社会各方的全力参与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重构
    第一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战略重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需要战略重构以明确发展方向
        二、需要战略重构以明晰发展路径
        三、需要战略重构以重塑发展动力
    第二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面临的战略层面的矛盾
        一、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二、国家品牌与地方运作的矛盾
        三、长远目标与短期利益的矛盾
        四、统一标准与地方特色的矛盾
        五、大众消费与精英独享的矛盾
    第三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过往及当前战略反思
        一、过往战略:国家级开发区战略
        二、当前战略:A级旅游度假区战略
    第四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战略契机
        一、休闲时代来临
        二、旅游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
        三、旅游度假区建设进入快车道
        四、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进入全面提升阶段
    第五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战略设计
        一、总体思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 已有概念评析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三、战略定位
        (一) 中国旅游业接轨国际的排头兵
        (二) 中国度假旅游发展的最佳示范区
        (三)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四、战略愿景
        (一) 总体愿景:世界新兴的度假旅游中心
        (二) 个体愿景:世界一流的旅游度假区
        五、战略核心
        (一) “国家”目标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根本宗旨
        (二) “国家”地位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实现途径
        (三) “国家”政策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不竭动力
        (四) “国家”背景是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坚实后盾
    第六节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
        一、国家主体战略
        二、精品示范战略
        三、融合共生战略
        四、跨越发展战略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策略研究
    第一节 加快发展策略
        一、确立以旅游度假区为主体的中国旅游业发展战略
        二、有序推进国家旅游度假区扩容进程
    第二节 转型升级策略
        一、模式上从观光旅游区向度假综合体转变
        二、产业上从单一旅游业向多元复合产业转变
        三、产品上从观光主导向“度假+观光”转变
    第三节 全国布局策略
        一、滨海一线
        二、海岛并立
        三、都市环绕
        四、西部延展
    第四节 竞争合作策略
        一、构建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联合体
        二、建立良性互动的竞合机制
        三、探讨多样切实的竞合模式
    第五节 整合营销策略
        一、塑造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整体形象
        二、深化中国“度假旅游目的地”形象
        三、开展全方位、多样化、针对性的宣传推广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保障研究
    第一节 管理体制保障
        一、构建"中央-地方-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宏观管理体制
        二、优化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微观治理结构
    第二节 政策法规保障
        一、尽快出台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相关法规
        二、制定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扶持和激励政策
    第三节 资金和人才保障
        一、成立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基金会
        二、多渠道、高起点培训和引进人才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八章 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的个案研究:上海佘山
    第一节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递嬗演化
        一、定位的演变
        二、规划的推进
        三、产品的更新
    第二节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成就
        一、保持并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核心区基本建成,旅游发展初见规模
    第三节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存在问题
        一、地位与作用不够显着和突出
        二、开发仍处于观光水平
        三、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高
    第四节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大上海"发展战略设想
        一、确立佘山度假区在上海旅游业中的主体地位
        二、提高佘山度假区管委会层级
        三、加大佘山度假区政策扶持力度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后续思考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家旅游度假区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二 国家旅游度假区相关访谈提纲
附录三 国家旅游度假区相关评定标准
后记

(1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理论回顾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研究地域的选择
    2.1 南宁市的基本情况
    2.2 南宁城市地域概况
    2.3 南宁在全国的地位
    2.4 南宁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回顾
    2.5 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机制与动因
第3章 城市地理、生态环境与城市空间发展
    3.1 空间拓展约束条件评价
    3.2 生态敏感点、敏感区域及敏感因子分析
    3.3 土地资源的生态适宜性分析
    3.4 城市空间扩展研究
    3.5 结论
第4章 社会与人口的转变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
    4.1 1990 年南宁市社会空间分析
    4.2 2000 年南宁市城市中心区社会空间的因子生态分析
    4.3 南宁市1990 年与2000 年社会空间对比分析
第5章 产业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
    5.1 工业发展布局的现状诊断
    5.2 产业转型与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5.3 影响南宁城市工业空间结构的主导因子
    5.4 规模以上企业空间分布研究
    5.5 南宁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空间分布形态研究
    5.6 南宁城市产业空间分布的特征
    结语
第6章 城市土地利用、交通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
    6.1 南宁市中心区用地增量的功能分布与空间结构研究
    6.2 道路交通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第7章 政府、政策对南宁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7.1 宏观政策对南宁城市空间的影响
    7.2 1980 年以来自治区内政策环境对南宁城市空间的影响
    7.3 宏观政策环境、地方政策与南宁城市空间演变的关系小结
    7.4 作为空间政策的历次总体规划对南宁城市空间演变的作用
第8章 结语
    8.1 南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模式
    8.2 南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特征
    8.3 关于人口流动和城市中心分移的理论探讨
    8.4 与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比较
    8.5 对规划科学性的启示
    8.6 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特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附录B 南宁市中心城区100 个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
附录C 南宁市中心城区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分布平衡性分析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国家级重点:上海市南湖职业学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元数据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产城创”融合发展研究[D]. 杨玥. 浙江大学, 2021(01)
  • [2]长三角研学基地网络关注度时空结构研究[D]. 李清. 浙江师范大学, 2021(02)
  • [3]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首家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的创新之探[J]. 赵玉成,薛婷彦. 上海教育, 2021(13)
  • [4]西安市城市民宿微区位布局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D]. 杨露. 长安大学, 2020(06)
  • [5]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6]中职校重点专业补贴多[J]. 王晓敏. 成才与就业, 2013(07)
  • [7]中国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研究[D]. 李雪峰. 复旦大学, 2010(11)
  • [8]在竞争中成熟 在成熟中感悟[J]. 张云生. 上海教育, 2008(12)
  • [9]中职教育:进入品牌时代——上海15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巡礼[J]. 小白. 职业技术, 2006(11)
  • [1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南宁特大城市空间结构研究[D]. 牛雄. 清华大学, 2005(02)

标签:;  ;  ;  ;  

国家重点:上海南湖职业学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