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消瘀止痛膏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丛龙彬[1](2021)在《叶氏伤科穴位贴联合微波治疗轻、中度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文中指出目的:1.观察叶氏伤科穴位贴联合微波治疗轻、中度KOA的临床疗效。2.为临床治疗轻、中度KOA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1.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并同意该课题研究的KOA患者,收集60例,随机分叶氏伤科穴位贴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KOA患者,两组均取内膝眼、外膝眼,将准备好的叶氏伤科穴位贴药物贴于患者穴位处,微波置于患处治疗30分钟,微波治疗结束后取下,对照组,将叶氏伤科穴位贴换成凡士林基质。疗程:隔天一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周。2.Lysholm膝关节评分以及VAS评分的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安全性、依从性、有效率做统计性分析。结果:1.两组KOA患者治疗结束后VAS评分以及Lysholm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2.治疗2周后,叶氏伤科穴位贴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2.4%。为临床提供治疗轻、中度KOA患者客观依据。结论:1.叶氏伤科穴位贴联合微波能有效治疗KOA患者,对KOA导致的疼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功能;依从性高,临床使用价值高。2.叶氏伤科穴位贴组,治疗后Lysholm评分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表明叶氏伤科穴位贴组优于对照组,
吴斌标[2](2021)在《复元活血汤加减用于AO 42-B、42-C型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次课题旨在探索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AO 42-B、42-C型胫腓骨骨折患者术前肢体肿胀的疗效,并分析其临床推广的应用前景。方法:将2020年02月至2021年02月于我院创伤骨科治疗的60例符合标准的AO 42-B、42-C型胫腓骨骨折且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采取患侧跟骨骨牵引制动、抬高患肢、冰敷、药物消肿、止痛、抗凝等在内的常规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复元活血汤加减,连续治疗5天。分别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治疗后第3天及治疗后第5天的小腿周径差、肿胀分级、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同时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5天中医症候积分,及肢体张力性水疱及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皮肤皱纹征出现时间等,通过整理数据及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试验组、对照组脱落及剔除4例,其中对照组及试验组各有1例要求回当地医院治疗,对照组1例次从性差拒绝相关治疗,试验组1例因无法接受中药苦涩味。最终纳入符合条件患者56例,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指数、骨折分型、患肢侧别分布、治疗前小腿周径差、治疗前肿胀分级、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红细胞沉降率、治疗前C-反应蛋白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均衡可比。治疗后第1天:两组肿胀分级、小腿周径差、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3天:两组肿胀分级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第5天:试验组肿胀分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小腿周径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及对照组张力性水疱发生率分别为14.29%、2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0.71%、17.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皮肤皱纹征出现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医症候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85.71%)高于对照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减能够减轻AO 42-B、42-C型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程度、机体炎症反应,降低中医症候积分,缩短皮肤皱纹征出现时间。
李亚彬[3](2021)在《自拟方软膏对大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组织中IL-1β、IL-6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打击法建立SD大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的钝挫伤模型,以自拟方为实验药物,并选取具有方药组成类似的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显着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大鼠伤肢的恢复情况的变化,通过检测损伤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探讨其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并对比二黄新伤止痛软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为该药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实验取80只雄性SD大鼠,用打击法造成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的SD大鼠选取72只随机分为四组(n=18),即A组(自拟方正常浓度),B组(自拟方高浓度),C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D组(模型对照组)。再将不同组大鼠随机分为不同时间点组(n=6),造模后2h开始敷药,A、B、C、D四组依次外敷10%自拟方软膏、20%自拟方软膏、二黄新伤止痛软膏、凡士林,每天1次,每次8h。于1、4、7天三个不同时间点分别观察造模部位软组织损伤症候;光镜下观察、评价组织形态学的改变;通过酶联反应(ELISA)检测组织匀浆中IL-1β、IL-6的含量,并将结果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研究结果:(1)损伤症候指数评分:第1日,四组损伤指数评分较接近,经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第4天,自拟方正常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评分均值相当,两两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与模型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显着(P<0.05);第7天,自拟方正常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损伤指数仍低于模型对照组,其中自拟方高浓度组数值最低,分别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自拟方高浓度与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组织形态学观察:与模型对照组对比,自拟方正常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可明显减轻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后局部软组织的炎性反应,加快肌纤维的修复,其中自拟方高浓度组恢复最快。(3)组织匀浆IL-1β含量:四组大鼠组织内IL-1β在三个时间点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自拟方低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在1、4、7三个时间点IL-1β数值均较模型对照组低,经检验(P<0.05),自拟方高浓度组数值最低与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比较,未见显着差异(P>0.05)。(4)组织匀浆IL-6含量:四组大鼠组织内IL-6含量均在第3日达到峰值,自拟方正常浓度组、自拟方高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于1、4、7三个时间点均较模型对照组低,与模型对照组分别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自拟方高浓度组与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第4、7日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自拟方正常浓度组与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组第1、4、7日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论:自拟方软膏能显着改善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的症状、体征,促进伤肢功能恢复;自拟方正常浓度与二黄新伤止痛软膏疗效相当,自拟方高浓度软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大鼠疗效优于自拟方低浓度和二黄新伤止痛软膏;自拟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组织中IL-1β、IL-6的表达有关。
文斌[4](2021)在《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综合评价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探究有效的AGA中医外治法,以期为中医外治法联合应用治疗AGA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针灸科住院部就诊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加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加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分别进行中医证候评分、VAS疼痛评分、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测定,包括肾功能(BUA、BU、Scr)及炎症指标(CRP、ESR),并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综合评价分析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1.VAS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2.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值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BUA值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BUA值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BUA值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观察组BUA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CRP值、ESR值比较:两组治疗后CRP值、ESR值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CRP值、ESR值之间不具有显着差异(P>0.05)。5.Scr值、BU值比较:治疗前后两组Scr、BU值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Scr值、BU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6.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在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疼痛及炎症反应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但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较口服塞来昔布胶囊作用显着,且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具有降低尿酸水平的作用,安全性良好。因此,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总体效果优于口服塞来昔布胶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密[5](2021)在《消瘀止痛药外敷配合胸廓外固定治疗肋骨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消瘀止痛药外敷配合胸廓外固定治疗肋骨骨折(rib fractures)的早期治疗效果方法:选用2019年10月-2021年01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永川中医院骨科诊治的75例符合标准的肋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胸廓外固定和止痛的基础对症治疗之上采用消瘀止痛药外敷患处,B组则采用临床基础对症治疗。运用视觉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两组患者疼痛情况(0分到10分,无痛到最痛);运用四等级功能活动评分法(Functional activity score,FAS)评估患者功能活动(从未受限到重度受限),临床疗效(Clinical efficacy)分为三级:痊愈、好转、无效。并对比各组治疗后的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Adverse reaction rate)。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肋骨骨折数、肺部并发症(Pulmonary complications)发生率)经统计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表示两组样本具有可比性。经对比,两组的VAS评分、FAS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2天,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第5天、第8天、第14天,试验组消瘀止痛药外敷治疗肋骨骨折的VAS评分、F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P<0.05,差异有意义。比较两组治疗8天后和治疗14天后的疗效评定,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经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消瘀止痛药具有良好的活血止痛作用,可以改善骨折部位的血运,促进骨折断端附近软组织的恢复,缩短疼痛时间,为后期骨折愈合起到基础作用。还具有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杨建萍[6](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符朝程[7](2020)在《新伤湿敷液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前肿痛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新伤湿敷液治疗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前肿胀疼痛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评价新伤湿敷液的临床功效,为踝关节骨折早期的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德医院(下文简称我院)创伤骨科病区住院的新鲜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共纳入6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入院后两组均予以制动并常规抬高患肢,伤后24h内局部受伤位置两侧冰敷,均用20%甘露醇注射液(湖南金健制药50g 250ml/瓶)静脉滴注,30min左右滴完,1次/日,治疗一周为1个疗程。中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伤湿敷液外敷(入院24h后),每天换药2次,治疗一周为1个疗程。分别测评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7天后的疼痛VAS评分、踝关节周围皮下瘀斑最长径、肿胀值及治疗前、治疗后7天炎症因子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计算消肿率作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价治疗后4、7天的消肿疗效;根据踝关节肿胀程度临床评分表,计算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术前一天检查下肢动静脉彩超,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发生情况。两组受试者在治疗一周后化验肝肾功能,评价药物的不良反应。所有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分析。结果:(1)中药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症状1例,终止试验;对照组要求转院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共58例。经检验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伤后就诊时间、伤肢部位左右侧分布及踝关节骨折的Langues-Hansen分型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VAS评分、瘀斑最长径、肿胀值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天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4天及7天后中药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血清炎症因子CR P、TN F-α、IL-6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7天对比,中药组血清炎症因子CRP、TNF-α、IL-6含量均低于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在治疗4天及7天后的消肿疗效比较,中药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术前等待时间比较,中药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药组和对照组在治疗期间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伤湿敷液治疗闭合性踝关节骨折术前肿胀疼痛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显着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的含量,缩短术前等待时间,在早期治疗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和消除皮下瘀斑具有一定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滕钱磊[8](2019)在《马黄酊治疗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马黄酊治疗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临床疗效;构建大鼠软组织损伤模型,观察马黄酊对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临床研究:将符合条件的60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马黄酊组、酒精组及常规换药组。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实验研究:将6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马黄酊组、酒精组。建立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模型并超声鉴定,比较马黄酊在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模型对中大鼠骨骼肌含水量、组织形态学、AQP-1m RNA和AQP-3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临床研究:马黄酊组从术前肿胀度、住院天数、术后踝-跟-踝周长差对比结果来看,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酒精组和常规换药组;实验研究:马黄酊组在3d、5d、7d时骨骼肌含水量测定结果明显低于酒精组与模型组,马黄酊组在3d、5d、7d时AQP-1m RNA、AQP-3m RNA的表达明显高于酒精组与模型组。结论:马黄酊湿敷促进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消退有明显疗效;其机制是通过提高骨骼肌组织AQP-1m RNA、AQP-3m RNA表达,降低肿胀。
余日荣[9](2019)在《加味四妙散熏洗坐浴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加味四妙散熏洗坐浴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其作用机理,并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炎性外痔患者60例,均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四妙散熏洗坐浴,对照组采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熏洗坐浴,均以7天为1个疗程,予对比分析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第5天、第7天两组患者肛门疼痛、坠胀、潮湿、瘙痒及水肿的改变情况,同时进行总有效率的比较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症状、体征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综合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药物均可有效改善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症状及体征,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更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加味四妙散熏洗坐浴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操作简便,是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保守治疗方法。
师晶晶[10](2019)在《冰乌止痛膏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痰瘀毒结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从口服阿片类药物联合中药外敷入手,探讨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试验,说明阿片类药物联合中医外治法相对于单纯西医治疗的优势和特点;挖掘和整理中医药防治中重度癌性疼痛的学术理论和经验;丰富和发展中医药防治癌性疼痛的理论和实践;为癌性疼痛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以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止痛治疗,治疗组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的基础上联合冰乌止痛膏外敷止痛治疗,出现爆发痛时予盐酸吗啡注射液解救治疗,观察1个疗程(7天),比较两组疼痛程度(NRS)评分、疼痛缓解率、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爆发痛次数、生活质量(K P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镇痛满意度、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剔除3例,最终进入疗效评价的有57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1.疼痛程度:滴定后治疗组NRS评分(1.86±1.177)分,对照组(2.17±1.311)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NRS评分(1.04±0.744)分,对照组(1.28±0.75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经阿片类药物滴定后NRS评分均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3.57±0.836)分,对照组降低(3.21±0.861)分,差值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第7天NRS评分进一步降低,治疗组降低(0.82±0.670)分,对照组降低(0.86±0.990)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第7天治疗后两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降低(4.321±0.863)分,对照组降低(4.103±0.900)分,差值有统计学意义。2.疼痛缓解率:阿片类药物滴定后,治疗组疼痛缓解率89.29%,对照组疼痛缓解率75.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7天后,治疗组疼痛缓解率92.86%,对照组疼痛缓解率86.2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3.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滴定后的剂量治疗组(40.00±16.102)mg,对照组(35.17±12.711)mg,第7天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治疗组(28.21±13.348)mg,对照组(32.76±11.921)mg,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滴定后及治疗结束后的差值治疗组(11.07±12.573)mg,对照组(2.41±9.124)mg,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后无统计学差异,滴定后与治疗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差值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7天后,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剂量减少人数治疗组较对照组多,两组有统计学差异。4.爆发痛发生情况:治疗期间治疗组爆发痛次数(0.18±0.390)次,对照组(0.31±0.761)次,治疗组较对照组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生活质量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增加(16.43±7.31)分,对照组增加(16.21±9.42)分,两组患者不仅治疗后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前与治疗后差值也有统计学差异。6.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有效率89.29%,对照组有效率65.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镇痛满意度情况:治疗组镇痛满意率92.86%,对照组镇痛满意率72.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本研究共1例患者出现皮肤变态反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恶心、呕吐、嗜睡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便秘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观察期间,两组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冰乌止痛膏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与单纯使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相比,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疼痛缓解率,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且治疗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可减少爆发痛次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镇痛满意率,改善中医证候;且冰乌止痛膏外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改善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便秘。
二、消瘀止痛膏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瘀止痛膏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叶氏伤科穴位贴联合微波治疗轻、中度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治疗方案 |
2.1 随机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及依从性 |
2.5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3.1 基线比较 |
3.2 膝关节平均疼痛 VAS 评分 |
3.3 Lysholm膝关节评分 |
3.4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判定 |
3.5 安全性及依从性观察结果 |
分析与讨论 |
4.1 中医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4.3 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 |
4.4 中医穴位贴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依据 |
4.5 叶氏伤科穴位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展史 |
4.6 微波 |
4.7 选方依据 |
4.8 选穴依据 |
4.9 临床疗效分析 |
4.10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药穴位贴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复元活血汤加减用于AO 42-B、42-C型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一般资料 |
2.4 疗效评价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课题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 |
3 肿胀分级 |
4 小腿周径差 |
5 张力性水疱发生率 |
6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
7 皮肤皱纹征出现时间 |
8 中医症候临床疗效 |
9 红细胞沉降率 |
10 C-反应蛋白 |
11 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
讨论与分析 |
1 骨折早期软组织肿胀的发病机制 |
2 骨折早期并发症 |
3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折早期的应用 |
4 骨折与张力性水疱的关系 |
5 骨折对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的影响 |
6 骨折后消肿治疗方案的选择 |
6.1 肢体制动 |
6.2 抬高患肢 |
6.3 冷敷疗法 |
6.4 手法按摩 |
6.5 加压疗法 |
6.6 西药治疗 |
6.7 中药治疗 |
7 复元活血汤加减的选方依据 |
7.1 祖国医学对骨折的认识 |
7.2 复元活血汤加减的药理研究 |
8 复元活血汤加减在骨折后应用分析 |
8.1 复元活血汤加减对肢体肿胀程度的影响 |
8.2 复元活血汤加减对炎症指标的影响 |
8.3 复元活血汤加减对中医症候临床疗效的影响 |
9 不足与展望 |
9.1 不足 |
9.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四肢骨折术前软组织肿胀的认识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自拟方软膏对大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组织中IL-1β、IL-6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祖国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概述 |
2.1.1 祖国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2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治疗 |
2.2 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概述 |
2.2.1 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的认识 |
2.2.2 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治疗 |
2.3 中药外治法的机理研究 |
2.4 急性软组织损伤与IL-1β、IL-6 |
2.4.1 IL-1β概述 |
2.4.2 IL-1β在炎症中的作用 |
2.4.3 IL-6 概述 |
2.4.4 IL-6 在炎症中的作用 |
2.5 急性软组织损伤实验造模方法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 |
3.2 实验物品 |
3.3.1 实验药物 |
3.3.2 实验试剂 |
3.3.3 实验设备及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动物饲养 |
3.3.2 动物造模 |
3.3.3 动物分组 |
3.3.4 动物给药及方法 |
3.3.5 动物取材及样本处理 |
3.3.6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4 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4.1 造模、用药情况 |
4.2 损伤症候指数观察结果 |
4.2.1 组内比较 |
4.2.2 组间比较 |
4.3 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
4.4 大鼠组织中IL-1β含量 |
4.4.1 组内比较 |
4.4.2 组间对比 |
4.5 大鼠组织中IL-6 含量 |
4.5.1 组内比较 |
4.5.2 组间比较 |
5 分析与讨论 |
5.1 自拟方软膏组方分析 |
5.2 阳性药物对照组的意义 |
5.3 实验中不同时间点的选择分析 |
5.4 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 |
5.4.1 损伤症候学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的分析 |
5.4.2 IL-1β不同时间点含量的分析 |
5.4.3 IL-6 不同时间点含量的分析 |
6 结论 |
7 展望与不足 |
8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临床试验 |
1.临床资料 |
1.1 试验对象的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1.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伦理学要求 |
2.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的计算 |
2.2 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3.疗效评估 |
3.1 观察指标 |
3.2 疗效判定标准 |
3.3 安全性评估 |
4.统计学处理 |
5.结果 |
5.1 一般资料 |
5.2 研究指标 |
5.3 安全性评估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1.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证候分型及辨证论治 |
2.西医对于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
2.1 临床特点 |
2.2 发病机制 |
2.3 诱因 |
2.4 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
3.试验方案讨论 |
3.1 电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 |
3.2 穴位选择依据 |
3.3 清热止痛膏处方组成及其组方机理分析 |
3.4 口服药物的选择 |
3.5 观察指标的确立依据 |
4.结果分析 |
4.1 基线资料比较 |
4.2 VAS疼痛评分比较 |
4.3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4.4 BUA值比较 |
4.5 CRP值、ESR值比较 |
4.6 Scr值、BU值比较 |
4.7 疗效比较 |
5.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5)消瘀止痛药外敷配合胸廓外固定治疗肋骨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样本来源 |
2.2 病例选择 |
3 治疗方案 |
3.1 治疗分组与方法 |
3.2 治疗时间、观察评价时点 |
3.3 治疗后注意事项 |
3.4 肺部功能锻炼 |
3.5 药物治疗 |
3.6 疗效评定标准 |
4 病例脱落情况 |
5 统计分析 |
6 数据分析 |
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6.2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5、8、14 天VAS评分比较 |
6.3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5、8、14 天FAS评分比较 |
6.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疗效对比 |
6.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7 结果 |
8 讨论 |
8.1 现代医学对肋骨骨折的认识 |
8.2 中医药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 |
8.3 中药外敷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8.4 中药外敷的优势 |
8.5 消瘀止痛药方药组成分析 |
8.6 消瘀止痛药在临床上的应用 |
8.7 消瘀止痛药对肋骨骨折的治疗作用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中药外敷对四肢骨折消肿疗效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答辩会委员信息表 |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1 流行病学调查 |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1.3 RA的临床诊断 |
1.4 RA的西医治疗 |
1.4.1 治疗原则 |
1.4.2 一般治疗 |
1.4.3 药物治疗 |
1.4.4 免疫净化 |
1.4.5 外科治疗 |
1.4.6 功能锻炼 |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
2.2.1 病因研究 |
2.2.2 病机研究 |
2.3 RA的中医治疗 |
2.3.1 辨证分型论治 |
2.3.2 辨证分期论治 |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
2.3.5 针灸治疗 |
2.3.5.1 针刺治疗 |
2.3.5.2 艾灸治疗 |
2.3.5.3 耳针治疗 |
2.3.6 推拿治疗 |
2.3.7 药浴、热敷 |
2.3.8 穴位贴敷 |
2.3.9 穴位注射疗法 |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
2.3.11 中医调护 |
3 述评 |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病案资料来源 |
2.2 疾病诊断标准 |
2.3 病案纳入标准 |
2.4 病案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信息采集 |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
3.3.2 病案数据清理 |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
4 结果 |
4.1 病案一般情况 |
4.1.1 性别比例分布 |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
5. 讨论 |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
5.3.1 一般情况 |
5.3.2 临床症状 |
5.3.3 舌象 |
5.3.4 脉象 |
5.3.5 病机与辨证 |
5.3.6 病理因素 |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
5.3.9.1 单味中药 |
5.3.9.2 药对 |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 结果 |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
3 讨论 |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
3.3 KEGG通路分析 |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
结论 |
本论文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1 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缩写语表 |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新伤湿敷液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前肿痛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踝关节不稳定性的评价原则 |
1.2.3 Langues-Hansen分型 |
1.2.4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2.1 治疗前准备 |
2.2.2 治疗分组 |
2.3 观察时点 |
2.4 观察指标 |
2.4.1 安全性观测指标 |
2.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5.1 接诊及治疗医师的选择 |
2.5.2 临床观测人员的选择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两组资料比较 |
1.1 治疗前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
1.2 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2 药物安全性与不良事件分析 |
2.1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过敏发生率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祖国传统医学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对骨折筋伤后肿胀疼痛的认识 |
1.2 祖国传统医学对骨折筋伤后肿胀疼痛的治疗 |
1.3 现代中医药对踝关节骨折后软组织肿胀疼痛的治疗 |
1.3.1 内治法 |
1.3.2 外治法 |
1.3.3 中成药新剂型 |
2 现代医学对踝关节骨折后早期软组织肿胀疼痛的认识及治疗 |
3 新伤湿敷液的药物解析 |
3.1 新伤湿敷液的组方 |
3.2 新伤湿敷液组方药物中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新伤湿敷液治疗踝关节骨折早期肿胀疼痛的疗效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5.1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5.2 展望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A 知情同意书 |
附表B 安全性观察表 |
附表C 临床疗效病例观察表 |
附表D 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
附表E 肿胀程度分级与评分标准 |
综述 中西医治疗踝关节骨折早期肿胀疼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马黄酊治疗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马黄酊湿敷修复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临床资料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剔除标准、中断标准 |
三、临床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五、研究结果 |
(一)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左右足比较 |
(二)三组患者骨折分型(Sanders分型)比较 |
(三)三组患者术前肿胀情况、住院天数比较 |
(四)三组患者踝-跟-踝周长差(cm)比较 |
马黄酊修复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实验研究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材料 |
(一)实验药物 |
(二)实验动物 |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 |
三、实验方法 |
(一)实验分组 |
(二)实验造模 |
(三)给药方法 |
(四)观察指标和测定方法 |
四、统计学处理 |
五、实验结果 |
(一)骨骼肌含水量检测结果比较 |
(二)组织形态学观察比较 |
(三)荧光定量PCR检测AQP-1m RNA、AQP-3m RNA表达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组损伤肿胀的认识 |
三、马黄酊组成与作用机理 |
四、结果分析 |
(一)马黄酊湿敷修复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研究结果分析 |
(二)马黄酊修复大鼠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加味四妙散熏洗坐浴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痔的概述 |
1.1 痔病的现状 |
1.2 中医学对痔的认识 |
1.3 西方医学对痔的认识 |
2 炎性外痔的中医研究近况 |
2.1 炎性外痔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法 |
2.2 炎性外痔的中医治疗 |
3 炎性外痔的西医研究近况 |
3.1 炎性外痔的西医病因病理 |
3.2 炎性外痔的临床表现 |
3.3 炎性外痔的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及剔除标准 |
1.6 脱落处理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疗效观察指标 |
4 安全性观测项目 |
5 疗效指标评分标准 |
5.1 肛门疼痛评分 |
5.2 肛门坠胀评分 |
5.3 肛门潮湿及瘙痒评分 |
5.4 肛门水肿评分 |
6 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方法处理 |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
8.1 一般资料分析 |
8.2 症状评分比较 |
8.3 总体疗效比较 |
8.4 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加味四妙散的组方分析 |
1.1 组成药物分析 |
1.2 配伍特点 |
2 四妙散在肛肠疾病中的应用 |
3 高锰酸钾的药理分析及临床应用 |
4 结果总结 |
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冰乌止痛膏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痰瘀毒结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为背景的滴定 |
2.方法 |
2.1 方案设计 |
2.2 治疗药物 |
2.3 试验方法 |
2.4 疗效评价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2 疗效指标分析 |
3.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4.讨论 |
4.1 癌性疼痛的西医研究现状 |
4.2 癌性疼痛的中医研究现状 |
4.3 冰乌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依据 |
4.4 研究结果分析 |
5.存在问题与展望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综述 癌性疼痛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CRF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消瘀止痛膏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叶氏伤科穴位贴联合微波治疗轻、中度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D]. 丛龙彬.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复元活血汤加减用于AO 42-B、42-C型胫腓骨骨折术前肢体肿胀的疗效观察[D]. 吴斌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自拟方软膏对大鼠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组织中IL-1β、IL-6含量的影响[D]. 李亚彬.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4]电针联合清热止痛膏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 文斌.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5]消瘀止痛药外敷配合胸廓外固定治疗肋骨骨折的早期疗效观察[D]. 张密.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新伤湿敷液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前肿痛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D]. 符朝程.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马黄酊治疗跟骨骨折急性软组织损伤肿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 滕钱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
- [9]加味四妙散熏洗坐浴治疗湿热下注型炎性外痔的临床研究[D]. 余日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冰乌止痛膏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痰瘀毒结型)临床疗效观察[D]. 师晶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