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院氧气流量集中监测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宇[1](2021)在《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12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中国建筑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统计了全国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总量为10亿吨标准煤当量(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耗比重21.7%;建筑碳排放为21亿t CO2,占全国能源碳排放比重21.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合能源系统应用于区域建筑供能中,通过不同能源协同互补,提高系统能源效率。目前,在电能传输、变换、储存等环节均采用传统铜电缆/铜电感和压缩气体存储,存在极大的能源损耗和极高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以区域建筑能源供给终端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提高能源效率、能源安全的研究视角引入超导电力和低温燃料两大技术手段,提出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和安全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能互补、能源耦合的技术原理,以清洁低碳、安全可靠为设计目标,提出了终端超导综合能源的系统构架。引入超导电力技术,提高“源-网-储-荷”系统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引入低温燃料技术,降低能源存储和输运安全隐患,提高能源系统容量和能源耦合效率。(2)基于本质安全化的设计方法,引入超导限流单元、增加备用系统、增加器件散热能力等实施手段,完成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的本质安全化设计与性能评估,最终从提高设备自身可靠性角度有效保障系统运行安全。(3)以跨区域建筑能源输运为导向,设计了大容量型、低成本型复合能源管道结构方案,并完成了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优化和综合性能评估。结果表明:传统液化天然天管道的输运距离仅为140km,而引入液氮保护层的新型超导能源管道的输运距离高达1120km。(4)以数据中心和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构架了冷电联供和冷热电气四联供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数据中心通过引入超导斩波供电和液氮潜热供冷,实现了高效、安全的供能设计;医院建筑通过引入清洁能源供电、多种能源供应及多种医用供气,实现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供能设计。结果表明:对比室温斩波电路,低温斩波电路效率从92.5%提升到97.6%;对比终端最后一公里铜电缆,高温超导电缆效率从90%提升到99.65%;对比传统高压气体存储,相同体积液化天然气和液氧容量分别增加到2.5和5.3倍。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在系统能效提升方面,本文研究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有机融合了大容量、低损耗的超导电缆模块,自触发、高可靠的超导限流模块,快响应、高效率的超导储能模块,及低损耗、高可靠的低温斩波模块。在本质安全设计方面,引入常压低温液体限制能量逸散风险以提升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配备综合能源后备冗余以增加系统抵御外部安全隐患的可靠性。
王燕平[2](2021)在《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研究 ——以海门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道作为现代化工程建设中城市生态环境体系的绿色生命线,是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水体中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污染了水质,日积月累,造成了大量黑臭河道。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和物质文化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愈高。因此,对众多的黑臭河道进行治理也逐渐成了当今城市面临的一个切实问题。水体的自净能力具有局限性,黑臭河道问题上,需要采取相应的人工干预措施,才能进行有效治理。常见的治理方式有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等。本文首先分析了黑臭河道产生的原理和治理方式,并明确了黑臭水体的评价标准。随后,针对海门区老城区日新河、宏伟河、通沙河三处河道的水质进行了现状调研和监测结果分析,研究表明日新河、宏伟河、通沙河的水质污染情况在雨后显得尤其严重,主要是因为现状截流干管的设计标准偏低,管径偏小,由于污水溢流或降雨冲刷合流管道内沉积以及初期雨水污染排放等原因,造成污染物经溢流口直接进入河道,部分河段存在合流制管道未纳入截污干管直排河道,即日新河、宏伟河及通沙河的水质污染,主要归咎于老城区的合流制排水体制上:雨期时初期雨水造成直接污染,同时因河道流动性较差,且缺少清洁水持续补充,在初雨造成污染后不能实现水质自净,污染物在河道内沉积,旱期水质亦不能得到较好的改善,污染物日积月累造成水质持续恶化。本文针对河道情况,研究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污染。采用“污染源控制、提高水动力、清水补充、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组合式方案,充分结合各种治理方式的优点。其中,核心方案是实施合流制截污改造工程,河道清淤、补水循环与水质净化工程是重要的治理手段,水生态工程是水质长效保障措施。最后,文章针对河道情况从管理制度、河湖运行管理内容、水生植物养护、河长制、人员、装备等方面论述了注意事项。并针对性建立了河道信息化管控平台,明确了长效管理机制。
杨海东[3](2021)在《基于模型的SOFC漏气故障诊断》文中认为新时期以来,随着科技文明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迭代,人类生活水平开始日益提高,汽车的使用量成指数增长,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与此同时,能源的使用量也突飞猛进,人类不断地增加对传统能源的使用量,却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这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清洁能源来缓解传统能源的困境,因此,研究和开发成熟的燃料电池技术已经成为时代的需求。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其效率高、无污染的优良特性备受科学界的关注,但寿命和可靠性是制约其成功商业化的两大关键问题。故障诊断是确保SOFC系统稳定运行、延长其寿命和提高可靠性的重要手段。相对于SOFC在材料、反应机理等方面的进展,其故障诊断研究相对较少。气体供给系统是燃料电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给系统漏气影响燃料电池正常运行,而目前国内外就SOFC的漏气故障研究匮乏。因此本论文将基于模型对SOFC的漏气故障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国内外学者有关SOFC漏气故障的研究成果,探索了SOFC氢气和氧气泄漏故障的机理模型。针对氢气、氧气供应不足的工况,研究了SOFC在漏气故障下的输出特性(电压、功率)。电池堆的温度是影响SOFC输出电压、功率、气体通道压力、气体反应速率等的关键因素,而现有文献的故障诊断模型中大都假设温度恒定,所以本文着重考虑漏气故障对电堆温度的影响,从而使得所建立的SOFC漏气故障诊断模型更合理、更具有实用价值。2、基于SOFC的漏气故障模型,本文分别对氢气漏气故障、氧气漏气故障和氢气氧气同时漏气故障时SOFC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1)上述三种漏气故障均对SOFC的输出电压、输出功率和温度产生一定影响;(2)当上述三种漏气故障的漏气率达到正常值的15%时,SOFC的工作温度将达到其安全运行温度的上限,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SOFC安全运行。此外,文中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就氢气和氧气对SOFC运行的关联程度进行了探究。以氢气、氧气同时漏气时SOFC的输出特性为参考序列,分别以氢气漏气和氧气漏气时的输出特性为评价数列,仿真结果表明氢气漏气时其关联度接近1,这说明与空气供给系统相比,氢气供给系统对SOFC的正常运行有着更显着的影响。3、为了确保SOFC安全运行,需要针对不同的漏气故障采取有效的避障措施。为此,本文对SOFC的漏气故障进行分类研究。与其他判别法具有多项式的分类判别函数不同,贝叶斯判别法将特征矢量x纳入某一类别的概率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它对判别对象没有严格的要求,为此,文中首先采用贝叶斯判别法对SOFC的三种漏气故障进行分类,研究表明,基于贝叶斯判别法的故障分类正确率为83.76%。为了进一步提升分类效果,本文又基于Fisher判别法对三种漏气故障进行分类。该方法可以对多种数据进行分类,其原理是利用投影方法对故障数据进行降维处理,降维后根据组内数据偏差最小及组间数据偏差最大的标准实现故障分类,而且适合数据少、数据无明显规律的情况。与贝叶斯判别法的SOFC漏气故障分类结果相对比,发现Fisher判别法的分类正确率更高,为94.62%,这表明Fisher判别法更适合SOFC的漏气故障分类研究。4、为了延长SOFC的寿命,提高其可靠性,需要对其故障进行预测并采取有效的诊断措施。卡尔曼滤波可以根据前一时刻的状态预测后一时刻的值,并不断调整预测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偏差,通过一系列迭代达到预测目的。本文基于卡尔曼滤波预测模型对SOFC发生氢气漏气故障时的故障电压、故障功率和故障温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数据与实际故障数据的均方差较大,预测效果不够理想。灰色预测模型可以对各因素之间关系不明确的系统进行预测,适用于数据少、数据变化简单的情况。该方法在各影响因子关联分析的同时,通过建立相应的微分方程模型达到目标预测的效果。为了改善SOFC漏气故障时的预测效果,文中进一步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其氢气漏气故障时的故障电压、故障功率和故障温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与卡尔曼滤波预测模型相比,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均方差更小。此外,该方法还可以推广至氧气漏气、氢氧同时漏气时SOFC的故障预测,这说明灰色预测模型是实现SOFC漏气故障预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潘越[4](2021)在《变电站蓄电池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研制》文中指出变电站蓄电池既是UPS(不间断电源)系统、电力系统直流电源和电力通信电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其不可缺少的独立后备电源。如果无法及时掌握蓄电池运行状态及健康程度,就无法保障蓄电池组的供电能力,在掉电等紧急情况时可能无法按设计时限提供电源保障,将会引起信息通信中断、调度无法对电网进行实时监视,甚至会导致保护设备误动或者拒动、整个电力系统陷入瘫痪状态,严重时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对变电站蓄电池的状态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其安全可靠可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然而,由于变电站蓄电池的容量大、基数多、安置分散,传统蓄电池监测装置作业效率太低,且不利于蓄电池的更换移动操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贵港供电局变电站蓄电池监测需求开展研究工作,提出了无线自组网的分布式监测策略,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装置。首先,本文分析了变电站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及监测方法;比较了交、直流测试法检测蓄电池内阻的利弊,并确定了采用直流分组瞬时放电法测试蓄电池内阻。然后,构建变电站蓄电池模型,开展SOC估计方法研究;完成系统的软硬件模块化开发,硬件设计包括控制单元、电压采集模块、电流采集模块、温度采集模块、内阻采集模块、无线通讯自组网模块等,软件设计包括主程序、各监测子程序和告警程序等。接着,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组网运行的终端架构,监测数据可以通过Web页面在局内部网站发布,实现了蓄电池远程管理及实时在线监测。最后,将数据智能分析引入在线数据监测分析中,对采集到的电压、内阻等参数结合核对性放电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用以判断蓄电池的状态以及其性能变化情况。运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实现对变电站蓄电池组端电压、单体电压、内阻、以及充放电电流、运行环境温度等运行参数实时在线监测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利用数据资源对蓄电池的性能变化进行科学、有效地预测,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与价值。
叶可[5](2020)在《燃料电池供给系统关键参数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汽车作为一种零排放且续航里程长的能源解决方案成为行业的焦点,与传统内燃机相比,由于其不受卡诺循环限制,能量转换效率高;没有暴力的工作过程,运行噪声低;产物是可以饮用的水,环境友好;发生着火时,氢气密度小可迅速上升与空气稀释所以不会发生爆炸,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新晋的锂离子电动汽车相比,PEMFC汽车(FCV)突破了现阶段锂离子电动汽车的瓶颈,它可以通过添加燃料来持续工作,加氢过程较充电快捷很多,不需要担心续航里程问题。同时PEMFC系统结构简单,规模可大可小,燃料来源多样化,如果采用电解制氢,全生命周期CO2排放较传统汽车降低50%,采用甲醇重整也可以降低15%以上。综上所述,PEMFC或将成为未来汽车的主流动力来源。PEMFC工作对温度湿度要求严苛,因而其复杂的水热管理成为限制量产推广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供给系统和冷却系统是电池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最重要的媒介,进气和冷却水参数如加湿率、进气压力、进气温度、进气速度以及冷却水流速,将直接影响电堆内部水热平衡,合理的参数设置不仅可以提升电堆的工作性能,同时延长其使用寿命。本文针对PEMFC供给系统的关键参数做了以下工作:(1)搭建150W水冷PEMFC测试平台,包括氢气供给系统、空气供给系统、冷却水循环系统、氮气吹扫系统、排气系统、加湿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安全保护系统,计算PEMFC供给系统工作参数范围,按照计算的数据对台架关键部件选型,同时设计流体布置方案,在保证实验顺利安全进行的基础上,提升设计美感和经济性。(2)利用Solidworks建立水冷PEMFC单流道三维模型,导入COMSOL multiphysics中进行模块定义,引入布林克曼方程(br)、浓物质传递(tcs)和二次电流(siec)模块、混合传热(ht)等物理场并进行相互耦合。(3)利用试验台架进行三维模型校模,改变PEMFC的加湿率、进气压力、进气温度、进气速度和冷却水流速等参数,考察PEMFC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反应气体、液态水在气体流道(gas flow channel GFC)和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 GDL)的分布情况,某些特殊组中还考察了压降和温度场,最后通过电压扫描得到PEMFC的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4)针对研究结果对供给系统优化设计,提出了两个方案:1.改变进气流道;2.在气体流道中引入多孔介质。两个方案都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结构布置方案,从不同维度与优化前对照组进行比较。本文主要从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和实验测试三个角度来分析PEMFC的外部特性,系统分析了供给系统关键参数对电堆工作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优化方案,对未来PEMFC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翟凯旋[6](2020)在《全钒液流电池电控及能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钒液流电池(vanadium redox battery,VRB)具有寿命长、安全可靠、系统设计灵活、全生命周期成本低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构建大容量、长时间常数的储能系统。如何在保证安全、可控、高效的前提下,使其满足不同调度指令的要求,最大化发挥VRB储能系统的价值,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本文研究了VRB储能系统的能效提升、电控,搭建了监控管理平台,主要内容如下:(1)在国内外VRB建模研究的基础上,根据VRB基本结构和电化学反应原理,构建了VRB等效电路模型,并且分析电解液流量对VRB运行特性的影响。电路模型以VRB等损耗电路模型为基础,并包括三个子模块:过电势模块、离子扩散模块及流体损耗模块。(2)分析VRB电堆中支路电流的形成机理,搭建支路电流等效模型,计算分析电堆内部支路电流的分布。并对四种不同管径和管道长度的输液管道的支路电流进行现场测试。通过现场测试和实验仿真分析影响支路电流大小的因素以及减小措施。(3)从VRB储能系统的流量管理策略和VRB系统设计这两方面,综合分析提高VRB系统效率的方式。在VRB运行过程中,采用逐时流量控制的VRB能效优化运行方法,根据电池输出功率的变化,动态选择最优电解液流量,提高VRB的系统效率;在VRB系统设计中,优化电堆结构以及电堆连接方式,抑制支路电流的大小;合理设计输液管道的结构,均衡电解液在管道内的分布,减小流体压力和支路电流带来的额外的能量损失。(4)针对MW级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进行研究,分析MW级VRB储能系统的基本结构。设计VRB储能系统的黑启动方案,实现了VRB储能系统的长时间待机与黑启动。设计了液流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 System,BMS),检测VRB电堆的电压电流,监控电堆的安全运行。搭建了MW级VRB储能系统的监控管理平台,实现了MW级VRB储能系统运行参数监控和能量管理。
瞿小豪[7](2020)在《考虑多因素的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如何有效降低船舶能耗,提高船舶营运经济性,成为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由燃料电池/锂电池组成的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成为近年来航运业的关注热点。然而,受到船舶舱容、动力源特性和通航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的续航力较为受限。因此,开展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优化研究,对提高船舶续航力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一艘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试验艇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船舶能效的因素,设计了船舶能效监测系统,建立了目标船舶的能效仿真模型,提出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船舶能效优化方法。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监测系统。根据目标船舶的特点,进行了船舶能效监测数据需求分析,结合船舶能效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开展了船舶能效监测设备与传感器选型,开发了船舶能效监测系统软件,并进行了安装与调试。(2)建立了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仿真模型,研究了通航环境要素对船舶能效的影响。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建模软件,分别建立了燃料电池、锂电池、DC-DC变换器、船舶静水阻力、船舶通航环境阻力、船舶运动和船舶螺旋桨等仿真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目标船舶的能效仿真模型,并采用典型条件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了通航环境要素对船舶能效的影响。(3)研究了考虑多因素的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优化方法。考虑动力源特性和船舶功率需求,提出基于模糊逻辑的功率分配策略优化系统能量流动,并采用典型工况对策略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以系统总能耗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了考虑多因素的船舶航速非线性优化模型,采用鲸鱼优化算法开展了优化模型动态寻优,并进行不同航行方法和时间约束下的能效优化分析。本文的研究成果探索了多因素影响下的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船舶能效优化与提升,服务于船舶的智能与高效航行。
胡佳丽[8](2020)在《水冷燃料电池运行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为解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员逐渐将目光转向可再生清洁能源尤其是氢能的开发与利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是一种在常温下不通过燃烧即可将氢能转化为电能且无污染物生成的装置,相比传统储能与发电装置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与能量密度。由于燃料电池具有强烈非线性与多状态量的强耦合性,在负载大范围波动时输出变化较为缓慢,燃料电池系统的运行控制与优化已成为现阶段新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针对大功率水冷燃料电池多目标多参数快速反应的控制要求,提出了具有较快调节速度的系统运行控制策略。本文首先采取机理与经验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在一维方向上建立了燃料电池系统的等温两相模型及辅助系统模型。该模型可模拟氢气、氮气、氧气、水蒸气等混合气体在阴极、阳极及管路中的传输、反应、循环过程,水蒸气的跨膜渗透和相变过程与电堆静态、动态性能。其次基于上述模型,本文分别提出了基于卡尔曼滤波器的线性最优控制与基于线性拓展观测器的二阶滑模超螺旋非线性控制两种控制算法,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两种算法各具优越性,并与传统PID控制相比调节时间缩短约30%。最后本文以STM32为核心设计了燃料电池系统运行控制器,在实验平台上进行了起堆、停堆与正常工作流程,证明该控制器能较好达成系统控制目标并保持电堆平稳高效运行,具有一定实用意义。
杨波[9](2019)在《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评价及故障诊断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高原面积大、风景秀丽,保护生态环境是新时代高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高原城市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已经成为高原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内燃机为机动车辆必不可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高原环境下故障率显着提升,尾气排放污染进一步加深,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当前高原城市消费者对于机动车的环保性和涉及安全性的故障预警和诊断智能化要求不断提升,是未来内燃机市场竞争的热点和焦点。开展内燃机排放质量评价和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的研究对于云内动力有限股份公司发展和高原城市环境保护以及我国抢占内燃机标准高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本研究依托云内动机实验平台,从生态环境保护和产品优化设计的双视角开展基于尾气信息的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改进以及故障诊断知识应用研究。本研究主要工作分为四个核心部分:(1)内燃机高原排放特性统计分析。小缸径内燃机在排放性和经济性上都具有显着的优势,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是本公司未来市场重点销售型号。本研究以小缸径内燃机为研究对象,开展内燃机高原排放实验设计,统计分析故障状态下和正常状态下的尾气排放特征,分析海拔变化对于尾气排放特征的影响。(2)内燃机排放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本研究提出利用区间数度量污染等级评价指标等级属性,然后基于可能度理论测算指标客观属性权重,并融合粗糙集法确定指标主观属性权重,进而构建内燃机排放质量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最后采用实例数据验证本方法的科学有效性,并对比分析海拔变化的影响,探讨不同减排方案的有效性。(3)内燃机故障智能化诊断模型研究。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基于IHS-RVM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为了获得性能更优的RVM诊断模型,对和声搜索(Harmony Search,HS)算法中HMCR、PAR和BW三参数获取方法进行改进,获得改进的和声算法(Improved Harmony Search,IHS),然后,利用IHS进行RVM超参数寻优,进而利用尾气信息构建出了一种新的基于IHS-RVM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4)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设计。首先设计了知识库的表达方式,根据尾气信息和运行状态关系,建立了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的规则库、事实库和专家库,并以排放质量模型和故障诊断模型为基础设计了推理机;同时,为提升知识库解释能力,设计了维保数据字典和知识检索模块,为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实现奠定了基础。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设计了一套内燃机在变海拔多工况下高原尾气排放信息试验方案。本研究提出在试验方案选择在省内最高海拔和最低海拔落差达到6000m以上云南进行;选定了符合高原特征且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试验点,且控制了同一海拔和状态下的因素水平,减小了试验误差;该方案解决了实验数据和实际工况数据的差异性问题,揭示了内燃机在变海拔地区的尾气排放性能及基本规律。(2)构建了面向内燃机尾气信息特征的高原排放质量评价方法和故障诊断知识库。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组合权重的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交叉应用了质量管理、模糊数学、机械工程理论等多学科知识,解决了定性评价存在的不足;同时,提出了一种融合粗糙集、和声算法以及RVM方法分别在属性简约、参数寻优和学习预测方面优势的组合方法,明晰了内燃机高原故障特征与尾气信息间的映射关系,并以智能决策知识系统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解决了当前故障诊断精度低、效率低的问题。
张洪亮[10](2019)在《深海空间站动力系统及其热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陆地资源的短缺,海洋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世界各国为了开发海洋资源,探索海洋生命,纷纷提出开发新型深海装备深海空间站。由于深海空间站需长时间在深海从事科学研究、资源开采等任务,需要极强的续航能力做支持,因此本文从提高深海空间站的续航能力出发,主要把深海空间站动力系统的选择以及热管理的相关研究做为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总结了深海空间站的组成以及动力系统的特殊要求;介绍了闭式循环柴油机AIP系统、核动力汽轮机系统的工作过程及特点,并对应用在深海空间站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深海空间站的特点以及对闭式循环柴油机AIP系统、核动力汽轮机系统的综合比较提出新型核动力斯特林发动机系统,为未来深海空间站动力系统提供参考。(2)对深海空间站内部舱室环境进行简要分析;参考载人航天器热管理的思路,提出深海空间站热管理的概念;同时对深海空间站的能量负荷进行分析,通过对站内散热负荷和设备发热量的分析,得出深海空间站内设备发热量远大于散热量,需要利用热管理系统进行合理散热;同时提出了深海空间站的动力负荷及能流图,进一步明确管理系统主要任务;分析了深海空间站热管理的节能原理;最后从设备级、系统级、总体级三个方面提出深海空间站热管理的实施途径。(3)针对深海空间站冷却方式进行分析选择,确定对人员居住舱室直接采用空调冷却,而对热负荷较大的设备舱室先利用弦外海水做冷源的系统进行冷却,再通过空调进行冷却;通过对直流冷却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以及热管冷却系统的换热效率进行综合对比,主要研究热管技术在深海空间站冷却系统中的应用及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换热器规格下,直流海水冷却系统效率最高,循环水冷却系统次之,热管冷却系统最低,但可以通过增加热管级数的方式有效提高热管冷却系统的性能,使其接近循环水冷却系统,热管冷却系统应用在深海空间站上需要考虑NTU,当NTU较大时,需要采用多级热管冷却系统,当NTU小于1时,采用单级热管冷却系统;同时设计了一套辅助热管冷却系统使用的发电、海水淡化系统,可利用外围条件创造更多的能源,同时一定程度避免对深海的热污染。
二、医院氧气流量集中监测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氧气流量集中监测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区域建筑供能安全事故分析 |
1.4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研究思路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
2.1 综合能源系统基本原理 |
2.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 |
2.3 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
3 跨区域建筑的超导能源输运系统设计及安全运行评估 |
3.1 超导能源输运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
3.2 超导能源管道建模分析 |
3.3 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设计与安全运行评估 |
3.4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数据中心的冷电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
4.1 技术背景 |
4.2 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
4.3 超导斩波供电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
4.4 液氮潜热供冷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
4.5 超导冷电联供装置样机集成 |
4.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
4.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
4.8 本章小结 |
5 面向医院建筑的冷热电气四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
5.1 技术背景 |
5.2 系统概念构架 |
5.3 系统基本原理 |
5.4 系统冷热电气四联供建模 |
5.5 系统负荷能耗案例分析 |
5.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
5.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2)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研究 ——以海门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黑臭水体的定义 |
1.2 黑臭水体的成因分析 |
1.2.1 水体黑臭的原理 |
1.2.2 水体黑臭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1.2.3 水体黑臭的可操控因素 |
1.3 黑臭水体的治理技术综述 |
1.3.1 城市污染河流净化与修复原理 |
1.3.2 物理方法及措施 |
1.3.3 化学法技术及措施 |
1.3.4 生物法技术及措施 |
1.3.5 生态修复技术及措施 |
1.4 黑臭水体的评价标准 |
1.4.1 分级标准与测定方法 |
1.4.2 布点与测定频率 |
1.4.3 黑臭水体级别判定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黑臭水体调查分析 |
2.1 河道概况 |
2.2 水环境质量现状 |
2.3 排水现状 |
2.4 未来排水情况分析 |
2.4.1 总体规划 |
2.4.2 排水专项规划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臭水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
3.1 水体特征与治理目标 |
3.1.1 水体基本特征 |
3.1.2 水体黑臭成因分析 |
3.1.3 治理目标 |
3.2 排水体制论证 |
3.2.1 InfoWorks ICM建模分析 |
3.2.2 方案比较 |
3.3 合流制截污改造关键技术 |
3.3.1 合流制改造方法研究 |
3.3.2 泵站的选址 |
3.3.3 雨水量计算 |
3.3.4 污水量计算 |
3.3.5 合流泵站参数的确定 |
3.4 水处理设施及补水循环技术方案研究 |
3.4.1 补水循环 |
3.4.2 水处理 |
3.5 河道清淤技术方案研究 |
3.5.1 清淤方法与淤泥的利用 |
3.5.2 清淤量计算 |
3.6 水生态技术方案研究 |
3.6.1 增设水力推进设施 |
3.6.2 人工浮床水生植物技术 |
3.6.3 布置方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水体长效管理机制研究 |
4.1 管理机构工作内容 |
4.2 管理内容 |
4.3 工程运行管理 |
4.3.1 管理制度 |
4.3.2 河湖运行管理内容 |
4.3.3 水生植物养护措施 |
4.3.4 建立河长制 |
4.3.5 人员编制 |
4.3.6 管理装备配置 |
4.4 流域信息化管控平台的建立思路 |
4.4.1 系统总体性能目标 |
4.4.2 系统架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模型的SOFC漏气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燃料电池简介 |
1.2.1 燃料电池简述 |
1.2.2 SOFC的工作原理 |
1.3 燃料电池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1 PEMFC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2 SOFC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结构安排 |
第2章 SOFC漏气故障模型 |
2.1 漏气故障机理模型 |
2.1.1 摩尔分数模型 |
2.1.2 分压模型 |
2.1.3 电压模型 |
2.1.4 温度模型 |
2.2 基于模型的SOFC漏气故障输出特性 |
2.3 仿真结果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
2.3.1 灰色关联度 |
2.3.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漏气故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OFC漏气故障分类 |
3.1 基于贝叶斯判别法的SOFC漏气故障分类 |
3.1.1 贝叶斯判别法 |
3.1.2 基于贝叶斯判别法的SOFC漏气故障分类结果 |
3.2 Fisher判别法 |
3.2.1 Fisher判别法 |
3.2.2 基于Fisher判别法的SOFC漏气故障分类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SOFC的漏气故障预测 |
4.1 SOFC漏气故障的卡尔曼滤波预测 |
4.1.1 卡尔曼滤波预测理论 |
4.1.2 基于卡尔曼滤波预测模型的漏气故障预测 |
4.2 SOFC漏气故障的灰色预测 |
4.2.1 灰色预测理论 |
4.2.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漏气故障预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和荣誉 |
(4)变电站蓄电池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变电站蓄电池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变电站蓄电池运行机理及分析 |
2.1 工作原理 |
2.1.1 放电原理 |
2.1.2 充电原理 |
2.1.3 氧气再化合原理 |
2.2 主要技术参数 |
2.2.1 电池容量 |
2.2.2 电动势 |
2.2.3 内阻 |
2.2.4 电流 |
2.3 失效机理与维护措施 |
2.3.1 失效机理 |
2.3.2 维护措施 |
2.4 蓄电池电压监测方式 |
2.4.1 组压监测 |
2.4.2 单体电压监测 |
2.5 核对性放电 |
2.6 内阻测试方法 |
2.6.1 交流注入测试法 |
2.6.2 直流分组瞬时放电法 |
2.7 小结 |
第三章 变电站蓄电池模型及SOC估计方法研究 |
3.1 变电站蓄电池模型 |
3.2 SOC估算方法研究 |
3.2.1 SOC估算的概念 |
3.2.2 SOC影响因素 |
3.2.3 现有SOC估算方法 |
3.2.4 SOC估算方法分析与仿真 |
3.3 蓄电池监测系统主要监测参数 |
3.3.1 蓄电池端电压 |
3.3.2 蓄电池工作电流 |
3.3.3 蓄电池内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变电站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研制 |
4.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4.1.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1.2 系统设计总体框架 |
4.2 硬件模块化实现 |
4.3 软件模块化设计 |
4.3.1 控制单元模块设计 |
4.3.2 电压采集模块设计 |
4.3.3 电流采集模块设计 |
4.3.4 内阻采集模块设计 |
4.3.5 温度采集模块设计 |
4.3.6 中央处理器程序设计 |
4.3.7 组网运行整体设计 |
4.3.8 WEB发布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变电站蓄电池在线监测系统应用测试与分析 |
5.1 监测数据的分析 |
5.1.1 电压核对校验 |
5.1.2 内阻采集的分析 |
5.1.3 参数的综合分析 |
5.2 核对性放电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5)燃料电池供给系统关键参数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燃料电池 |
1.2.1 .燃料电池发展历史 |
1.2.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
1.2.3 .车用燃料电池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PEMFC实验台架设计与搭建 |
2.1 .概论 |
2.2 .测试平台总体设计 |
2.2.1 .设计总体思路 |
2.2.2 .加湿系统 |
2.2.3 .数据采集系统 |
2.2.4 .安全保护系统 |
2.3 .参数计算 |
2.3.1 .氧化剂用量 |
2.3.2 .氢气用量 |
2.3.3 .加湿率 |
2.4 .设备选型 |
2.4.1 .空压机 |
2.4.2 .减压阀 |
2.4.3 .加湿管 |
2.4.4 .气路流量计 |
2.4.5 .传感器及电源 |
2.4.6 .电子负载 |
2.5 .流体设计布置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PEMFC三维仿真建模 |
3.1 .概论 |
3.2 .数学模型 |
3.2.1 .质量守恒方程 |
3.2.2 .动量守恒方程 |
3.2.3 .能量守恒方程 |
3.2.4 .电化学模型 |
3.2.4.1 .电化学模型概况 |
3.2.4.2 .燃料电池电化学模型 |
3.2.5 .brinkman方程 |
3.2.6 .传热模型 |
3.2.7 .浓物质传递模型 |
3.2.7.1 .浓物质传递模型概况 |
3.2.7.2 .燃料电池浓物质传递方程 |
3.3 .物理模型和计算域 |
3.4 .物性参数和边界条件 |
3.5 .仿真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供给参数PEMFC性能分析 |
4.1 .仿真模型验证 |
4.2 .加湿率 |
4.3 .进气压力 |
4.4 .进气温度 |
4.5 .进气速度 |
4.6 .冷却水流速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供给系统优化设计 |
5.1 .进气流道 |
5.1.1 .气体分布 |
5.1.2 .水分布 |
5.1.3 .温度分布 |
5.1.4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 |
5.1.5 .小结 |
5.2 .多孔介质在GFC中的应用 |
5.2.1 .气体分布 |
5.2.2 .压降 |
5.2.3 .极化曲线和功率密度曲线 |
5.2.4 .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全钒液流电池电控及能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大规模储能技术的研究 |
1.1.2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研究及示范工程 |
1.1.3 全钒液流电池的研究热点 |
1.2 全钒液流电池能量效率研究现状 |
1.3 全钒液流电池电力变换研究现状 |
1.4 全钒液流电池管理系统方案调研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全钒液流电池建模及特性分析 |
2.1 全钒液流电池工作原理及特点 |
2.1.1 全钒液流电池工作原理 |
2.1.2 全钒液流电池工作特点 |
2.2 全钒液流电池模块建模 |
2.2.1 全钒液流电池等效电路模型 |
2.2.2 过电势模块 |
2.2.3 离子扩散模块 |
2.2.4 流体损耗模块 |
2.2.5 VRB建模实现过程 |
2.3 基于全钒液流电池模型的运行分析 |
2.3.1 模型参数 |
2.3.2 VRB充放电过程 |
2.3.3 电解液流量的特性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支路电流分析及优化计算 |
3.1 支路电流形成机理 |
3.2 支路电流等效模型与计算 |
3.3 支路电流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
3.3.1 充放电电流对支路电流的影响 |
3.3.2 单电池数量对支路电流的影响 |
3.3.3 电阻对支路电流的影响 |
3.4 不同管道条件下支路电流的测试 |
3.4.1 测试方案 |
3.4.2 测试结果 |
3.5 支路电流的减小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钒液流电池能效管理 |
4.1 能量效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
4.1.1 电压效率 |
4.1.2 库伦效率 |
4.1.3 能量效率 |
4.1.4 系统效率 |
4.2 流量运行方案的优化 |
4.2.1 定流量与变流量运行方案的比较 |
4.2.2 基于微网负载响应的VRB运行方案的优化 |
4.3 全钒液流电池系统结构优化 |
4.3.1 多堆结构的设置及电堆电路连接方式 |
4.3.2 管路尺寸设计与电解液分配均匀性 |
4.4 负极析氢析氧现象对VRB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控和监控管理平台 |
5.1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配置方式与分层结构 |
5.1.1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配置方式 |
5.1.2 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分层结构 |
5.2 MW级VRB储能系统的基本结构 |
5.3 MW级VRB储能系统的模块设计 |
5.3.1 黑启动箱 |
5.3.2 电池管理系统 |
5.3.3 辅助电堆模块 |
5.4 MW级VRB监控管理平台 |
5.4.1 监控管理平台设计 |
5.4.2 监控管理平台功能 |
5.4.3 人机界面HMI |
5.4.4 电堆电压检测模块 |
5.4.5 VRB监控管理平台使用说明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7)考虑多因素的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燃料电池/锂电池动力船舶 |
1.2.2 船舶能效优化方法 |
1.2.3 船舶能效监测及管理系统 |
1.2.4 现状分析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 章节结构 |
第2章 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影响因素分析 |
2.1 研究对象 |
2.1.1 基本参数 |
2.1.2 系统拓扑结构 |
2.1.3 工作模式 |
2.2 船舶能效影响因素分析 |
2.3 船舶阻力特性分析 |
2.3.1 船舶静水阻力 |
2.3.2 通航环境阻力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监测系统 |
3.1 能效监测系统构架设计 |
3.1.1 数据需求分析 |
3.1.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2 数据监测系统及软件设计 |
3.2.1 数据监测系统 |
3.2.2 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3.3 设备安装与实船布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仿真模型 |
4.1 船舶能效建模方法 |
4.2 动力源模型 |
4.2.1 燃料电池建模 |
4.2.2 锂电池建模 |
4.3 DC-DC变换器模型 |
4.3.1 单向DC-DC建模 |
4.3.2 双向DC-DC建模 |
4.4 船舶运动学模型 |
4.4.1 船舶运动建模 |
4.4.2 船舶螺旋桨建模 |
4.5 船舶阻力模型 |
4.6 船舶能效模型仿真 |
4.6.1 能效Simulink模型仿真 |
4.6.2 典型条件下船舶能效仿真 |
4.6.3 不同通航环境下船舶能效仿真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优化研究 |
5.1 基于模糊逻辑的船舶功率分配策略研究 |
5.1.1 模糊控制基本理论 |
5.1.2 功率分配策略 |
5.1.3 典型工况仿真 |
5.2 考虑多因素的船舶航速优化模型 |
5.2.1 基于通航环境因素的航段划分 |
5.2.2 船舶航速优化模型构建 |
5.3 基于鲸鱼算法的模型求解 |
5.3.1 鲸鱼算法数学模型 |
5.3.2 鲸鱼算法求解过程 |
5.4 船舶能效优化分析 |
5.4.1 不同航行方法的船舶能效对比 |
5.4.2 不同时间约束的船舶能效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8)水冷燃料电池运行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难点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结构 |
第2章 质子膜燃料电池系统建模 |
2.1 系统概述 |
2.1.1 燃料电池 |
2.1.2 辅助系统 |
2.1.3 系统设计与仪表选型 |
2.2 燃料电池模型 |
2.2.1 阴极模型 |
2.2.2 阳极模型 |
2.2.3 质子膜模型 |
2.2.4 电压模型 |
2.2.5 电池模型仿真 |
2.3 辅助系统模型 |
2.3.1 空气供给与湿度管理系统 |
2.3.2 温度管理系统 |
2.3.3 辅助系统模型仿真 |
2.4 面向控制的燃料电池系统模型 |
2.4.1 空气供给模型 |
2.4.2 温度管理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型的控制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空气供给系统线性控制策略 |
3.2.1 控制策略设计 |
3.2.2 仿真结果 |
3.3 空气供给系统非线性控制策略 |
3.3.1 控制策略设计 |
3.3.2 仿真结果 |
3.4 温度管理系统控制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控制器设计 |
4.1 引言 |
4.2 硬件电路设计 |
4.2.1 主控芯片 |
4.2.2 供电电路 |
4.2.3 信号采集电路 |
4.2.4 输出控制电路 |
4.2.5 通讯显示电路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4.3.1 信号采集 |
4.3.2 控制输出 |
4.3.3 通讯 |
4.3.4 报警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引言 |
5.2 系统测试 |
5.2.1 启动准备 |
5.2.2 起堆流程 |
5.2.3 正常运行工况 |
5.2.4 停堆流程 |
5.2.5 紧急停车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筒历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9)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评价及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内燃机尾气高原排放特征相关研究 |
1.3.2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及方法相关研究 |
1.3.3 内燃机故障诊断专家知识库系统相关研究进展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2 试验范围的界定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分析 |
2.1 基本概念简介 |
2.1.1 高原及其环境的基本特征 |
2.1.2 内燃机排放及其危害性 |
2.1.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
2.2 基础理论分析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知识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内燃机高原排放信息的试验调查设计 |
3.1 排放信息获取试验调查设计 |
3.1.1 试验方案设计 |
3.1.2 试验设备和仪器清单 |
3.1.3 试验地点和工况情况 |
3.2 排放数据采集 |
3.2.1 正常状态数据收集 |
3.2.2 故障状态数据收集 |
3.3 排放信息预处理与分析方法 |
3.3.1 排放信息预处理 |
3.3.2 排放信息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内燃机高原排放信息特征统计分析 |
4.1 不同状态下气体污染物排放统计分析 |
4.1.1 正常状态下气体污染物排放统计分析 |
4.1.2 故障状态下气体污染物排放统计分析 |
4.2 不同状态下颗粒物排放统计分析 |
4.2.1 正常状态下颗粒物统计分析 |
4.2.2 故障状态下颗粒物统计分析 |
4.3 海拔因素对内燃机高原排放的影响分析 |
4.3.1 海拔因素对正常状态下排放的影响分析 |
4.3.2 海拔因素对故障状态下排放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可变模糊评价研究 |
5.1 内燃机排放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5.1.3 评价指标维度构成及等级标准 |
5.2 内燃机排放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
5.2.1 可变模糊集模型原理 |
5.2.2 可变模糊集模型的权重优化 |
5.2.3 基于组合权重的可变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
5.3 内燃机排放质量可变模糊评价 |
5.3.1 组合权重的确定 |
5.3.2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排放信息的内燃机故障诊断及知识库设计研究 |
6.1 基于排放信息的内燃机故障诊断机理 |
6.1.1 气体污染物判断故障的机理 |
6.1.2 固体颗粒物判断故障的机理 |
6.2 超参数优化的内燃机故障诊断RVM模型 |
6.2.1 相关向量机模型原理 |
6.2.2 相关向量机模型的参数寻优 |
6.2.3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构建 |
6.3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性能评价 |
6.3.1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6.3.2 内燃机故障诊断模型性能评价 |
6.3.3 多种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
6.4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设计 |
6.4.1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需求分析 |
6.4.2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总体设计 |
6.4.3 内燃机故障诊断决策知识库的详细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深海空间站动力系统及其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深海空间站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动力系统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3 热管理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深海空间站动力系统的比较 |
2.1 深海空间站的组成及动力系统要求 |
2.2 现有动力系统的比较分析 |
2.2.1 闭式循环柴油机AIP系统 |
2.2.2 核动力汽轮机系统 |
2.2.3 核动力与非核动力系统的比较 |
2.3 核动力斯特林发动机系统 |
2.3.1 斯特林发动机工作原理及发展 |
2.3.2 核动力斯特林发动机系统的提出 |
2.3.3 核动力斯特林发动机系统原理 |
2.3.4 斯特林发动机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深海空间站热管理 |
3.1 深海空间站热管理的概念 |
3.2 深海空间站能量负荷分析 |
3.2.1 散热负荷分析 |
3.2.2 发热量分析 |
3.2.3 深海空间站动力负荷及其能流图 |
3.3 深海空间站热管理的节能原理 |
3.4 深海空间站热管理实施途径 |
3.5 本章小结 |
4 深海空间站的冷却系统 |
4.1 深海空间站冷却方式的选择 |
4.2 弦外海水冷源的冷却系统研究 |
4.2.1 弦外海水冷却系型式 |
4.2.2 冷却系统性能分析 |
4.2.3 模型假设 |
4.2.4 系统性能比较 |
4.2.5 系统性能趋势分析及热管冷却系统的优化 |
4.2.6 研究结论 |
4.3 发电、海水淡化系统的设计 |
4.3.1 热污染的危害 |
4.3.2 系统组成 |
4.3.3 系统原理及作用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医院氧气流量集中监测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D]. 陈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研究 ——以海门老城区黑臭水体治理为例[D]. 王燕平. 扬州大学, 2021(08)
- [3]基于模型的SOFC漏气故障诊断[D]. 杨海东.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变电站蓄电池分布式在线监测系统研制[D]. 潘越. 广西大学, 2021(12)
- [5]燃料电池供给系统关键参数对其性能影响的研究[D]. 叶可. 吉林大学, 2020(08)
- [6]全钒液流电池电控及能效分析[D]. 翟凯旋.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考虑多因素的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船舶能效优化研究[D]. 瞿小豪.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水冷燃料电池运行控制研究[D]. 胡佳丽. 浙江大学, 2020(02)
- [9]内燃机高原排放质量评价及故障诊断研究[D]. 杨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10]深海空间站动力系统及其热管理研究[D]. 张洪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