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高飞,龚文品,葛敬芳[1](2022)在《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12月收治确诊为小儿腹泻病的患儿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叶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合乳酸菌胶囊。观察2组患儿疗效、肠道功能及肠道屏障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肠杆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肠杆菌水平有所降低,双歧杆菌及乳杆菌水平均有所上升,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乳脂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D-乳酸(D-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FG-E8水平有所上升,TNF-α及D-LA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脱水、腹泻及呕吐等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应用于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水平,增强肠道屏障功能,提高疗效。
毕玲莉[2](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43例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87例迁延性腹泻儿童,以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运脾温中止泻汤联合推拿治疗,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和肠黏膜功能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大便稀溏、腹部胀痛、食欲不佳的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证候积分显着小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血清ET、DAO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ET、DAO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可改善临床症状和肠黏膜功能,应用效果优于单独常规治疗。
徐珊,张永春,汪受传[3](2021)在《儿童脾虚泻106例临床发病特点分析》文中提出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儿童脾虚泻门诊病例和处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脾虚泻的发病特点。结果显示儿童脾虚泻从病程来看大多类似慢性迁延性腹泻;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男童多于女童;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以夏秋冬三季为多;感染因素、乳糖不耐受、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抗菌药物的使用、变态反应性疾病作为儿童脾虚泻的合并因素,间接提示肠道菌群失衡是儿童脾虚泻的重要病因。
王启杨[4](2021)在《运脾止泻方治疗脾虚幼龄大鼠迁延性腹泻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彬[5](2021)在《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为探讨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的临床疗效,以此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中医治疗依据。方法:选择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60例,分别来自江西省儿童医院消化科门诊和住院部。采用简单随机法将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分为中药组和常规组,各30例。另外选取在江西省儿童医院儿保科体检正常婴幼儿30例为正常组。常规组:予以母乳(母亲回避过敏食物)或配方奶粉(氨基酸奶粉:恩敏舒)喂养以及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菌素片等)治疗。中药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石榴皮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黄芪白术)。正常组:继续原喂养方式喂养。分别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样本症状及体征、过敏相关指标。结果:1.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中药组和常规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治疗前症状总积分无差异(P>0.05),采用不同方法治疗4周后与同组治疗前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临床症状如腹泻、食欲不振、哭闹不安、神疲乏力表现的情况。中药组患儿与常规组患儿治疗4周后在症状总积分方面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症状总积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组,提示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在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改善症状的疗效更佳。2.实验室指标比较:与过敏相关指标IL-6、IL-17、EOS、EOS%比较:治疗前,与正常组相比,牛奶蛋白过敏患儿IL-6、IL-17、EOS、EOS%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5);两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治疗前相比,IL-6、IL-17、EOS、EOS%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均能下调IL-6、IL-17、EOS、EOS%的表达水平;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药组在降低IL-6、IL-17、EOS、EOS%的表达水平上明显优于常规组。3.治疗疗效等级比较:中药组显效人数为18人,有效人数为10人,无效人数2人,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组显效人数10人,有效人数13人,无效7人,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对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较常规治疗(饮食回避)总体治疗效果更佳。结论:1.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存在EOS、EOS%、IL-6、IL-17的表达异常增高。2.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使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CMPA患儿临床症状更好的得到缓解。3.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能够更明显改善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免疫相关指标EOS、EOS%、IL-6、IL-17的表达水平。4.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联合常规治疗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优于单纯饮食回避联合益生菌治疗。
曹卉,姚虹[6](2021)在《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泻32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疗效。方法:选取儿科门诊就诊患儿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桂枝汤加减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思密达口服治疗,服药5 d后比较两组在临床疗效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在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治疗组(P <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高于治疗组(P <0.05)。结论:桂枝汤加减可提高本病总治愈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对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泻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王英[7](2021)在《儿泻停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使用儿泻停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本院儿科收治的82例迁延性腹泻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两组均给予饮食指导以及补液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以上基础上采用蒙脱石散和金双歧治疗,观察组则在以上基础上采用儿泻停颗粒和金双歧治疗。治疗7 d后,比较两组中医症状评分、临床疗效、血清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水平、外周血CD3+ 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CD4+/CD8+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D-乳酸、DAO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 T细胞、NK细胞比例及CD4+/CD8+较治疗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20%、7.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泻停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效果确切,可以有效减轻患儿临床症状,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改善免疫力,且安全性良好。
张植[8](2021)在《自拟助运止泻汤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口服自拟助运止泻汤进行临床疗效观察与对比,证明课题的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小儿泄泻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本次课题选取小儿泄泻(脾虚型)患儿一共60例,在治疗前统一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本次试验分为A组治疗组、B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自拟助运止泻汤,对照组采取口服婴儿健脾散,10天为1疗程,二组均服用1疗程后,通过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二组患儿在1疗程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复发率。结果:本次课题总体对象60例,治疗组30例口服自拟助运止泻汤,经治疗1疗程后治愈2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口服婴儿健脾散,经治疗1疗程后治愈0例,显效3例,有效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P<0.05(P为0.000),故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的总体疗效上,有着显着性的差异,说明口服自拟助运止泻汤在治疗上疗效优于婴儿健脾散。结论:口服自拟助运止泻汤在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型)上,具有显着的疗效,在改善患儿大便质地、大便次数、精神情况、体质、面色上,疗效显着优于口服婴儿健脾散;在改善患儿食欲、腹胀上,疗效与口服婴儿健脾散相当,安全性好且无毒副作用。
王长聪[9](2021)在《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尽管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腹泻仍然是对儿童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对于5岁以下儿童。益生菌可以用来预防和改善腹泻发生的严重程度,对腹泻具有积极作用,但国内外尚无研究报道益生菌干预对18岁以下腹泻患儿的治疗作用的meta分析。本研究通过检索收集益生菌干预和腹泻患儿的腹泻指标,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生菌干预在腹泻患儿中的作用进行系统评估,为临床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在Pub Med、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电子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电子数据库中,按照PICOS原则和纳入排除标准同时检索,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摘取,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利用R software version 3.6.2“meta”包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结果变量用标准均值差(SMD)和95%置信区间(CI)评价,二分类结果用风险比(RR)和95%CI描述。当原始文献中没有直接提供连续变量的标准差时,采用Cochrane手册中提供的公式计算相应的标准差。用I2统计量评估统计学异质性,进行敏感性分析检验结果的稳健性。用Egger检验识别可能的发表偏倚,并利用亚组分析探究潜在的异质性。结果:本研究检索到中文文献1583篇,其中万方数据库465篇,知网数据库13篇,维普数据库13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092篇;检索到英文文献14704篇,pubmed数据库7116篇,web of science数据库6018篇,Cochrane数据库1570篇。去除重复文献并对文献的题目和摘要进行阅读,并对其中293中文文献和170篇英文文献进行全文阅读。本研究最终纳入了符合标准的文献140篇,其中中文文献87篇,英文文献53篇,其中研究指标包括腹泻持续时间、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第三天腹泻次数、干预后腹泻次数、第三天腹泻频率和干预后腹泻频率等7项。本研究根据GRADE系统的标准要求,经过评估认为所有的结局指标均应当考虑降低至少一个质量等级,因此所有结果的证据等级均为中等质量。以I2为检验指标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除第三天腹泻频率结局指标外,其余指标均具有高异质性的特征。分别有113篇、38篇和57篇文章研究腹泻持续时间和呕吐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益生菌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腹泻患儿的腹泻持续时间[SMD=-1.456(-1.640,-1.273)]、呕吐持续时间[SMD=-1.142(-1.436,-0.848)]和发热持续时间[SMD=-1.485(-1.771,-1.199)]。此外,研究第三天腹泻次数的文章和干预后腹泻次数的文章分别有23篇和29篇,综合分析的结果同样表明,益生菌干预对于改善腹泻患儿的第三天腹泻次数[SMD=-0.373(-0.617,-0.128)]和干预后腹泻次数[SMD=-1.014(-1.376,-0.653)]也有积极有益的作用。本研究同时分析了益生菌干预对第三天腹泻频率和干预后腹泻频率的影响,结果发现益生菌干预还可以降低腹泻患儿在第三天和干预后腹泻发生率,益生菌组第3天的腹泻发生率为34.67%(1378/4001),安慰剂或无效治疗对照组为58.22%(2224/3820)[RR=0.597(0.569,0.627)]。益生菌组干预后的腹泻发生率为29.38%(718/2444),而安慰剂或无效治疗对照组为46.33%(1067/2303)[RR=0.651(0.582,0.729)]。结论:1.益生菌干预可能可以有效缩短腹泻儿童的腹泻持续时间,且对不同类型的腹泻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2.益生菌干预还可能缓解腹泻儿童的其他常见症状,缩短腹泻患儿的呕吐持续时间和发热持续时间,还可以降低干预第三天和干预后的腹泻发生风险;3.与非轮状病毒腹泻相比,益生菌对于治疗轮状病毒腹泻可能具有更好的效果;4.联合使用多种益生菌可能会对腹泻儿童产生更好的治疗作用。
刘蕴[10](2021)在《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效果,为伤食泻患儿临床治疗护理提供更好的方法。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0月到2020年10月,在山东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中医治疗室就诊的患儿中,选取伤食泻患儿100例,且均符合纳入标准。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0例。开始课题前,参与研究的相关人员,均进行培训和分工,对指导语言和治疗方法进行统一和规范。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口服蒙脱石散和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推拿治疗,推拿法具体为清补脾经、运内八卦、摩腹各300次,清胃经、清大肠,退六腑各200次,揉龟尾100次。脘腹胀满甚者加揉脾俞、胃俞各100次;腹痛甚者加拿肚角3次,呕吐较频者加推天柱骨200次。治疗均以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共治疗两个疗程。患儿在治疗前、治疗3天和治疗6天后,进行中医证候症状体征评分,观察患儿的不良反应、腹泻缓解时间并及时记录,治疗结束进行满意度评价。对患儿治疗资料收集并整理,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24.0软件。结果:1.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积分的比较:治疗3天及治疗6天后对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次要症状体征积分及总积分进行分别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天、6天后在各积分的改善上,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两组患儿主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①治疗3天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在改善患儿大便次数,性状及气味,量的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大便质地的评分改善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在各项主症体征的评分改善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项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天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护理方式对患儿各主症体征的评分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项主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患儿次要症状体征评分比较①治疗3天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在患儿腹痛、食欲的评分改善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腹胀、精神、口渴、小便、呕吐的评分改善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各项次要症状体征评分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各项次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天后比较: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在患儿腹胀、腹痛、食欲、呕吐、小便的评分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精神、口渴的评分改善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在各次要症状体征评分的改善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进行比较,腹痛、腹胀和呕吐三个指标评分改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食欲、口渴、小便和精神状态四个指标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两组患儿治疗疗效比较:①治疗3天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97.9%,85.4%,两组在有效率的比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6天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是100%,93.7%,两组在有效率的比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患儿腹泻缓解时间的比较:试验组腹泻缓解时间是1.724±1.000天,对照组腹泻缓解时间是2.656±1.772天,试验组的腹泻缓解时间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儿满意度评分的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儿家长满意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7.安全性评价: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胃肠道不适及其他过敏反应,试验组在推拿操作过程中,未出现皮肤破损、红痒等不适现象。结论: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中医证候症状体征积分;可以有效缩短患儿腹泻缓解时间且安全性较高,并可以提高患儿家长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二、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疗效[7] |
1.3.2 肠道菌群 |
1.3.3 肠黏膜屏障功能 |
1.3.4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儿疗效比较 |
2.2 2组患儿肠道菌群水平比较 |
2.3 肠道屏障功能 |
2.4 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
3 讨论 |
3.1 2组疗效结果 |
3.2 2组患者肠道菌群水平 |
3.3 2组患者肠道屏障水平 |
(2)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43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 两组肠黏膜功能指标比较 |
3 讨论 |
(3)儿童脾虚泻106例临床发病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入选病例的基本情况 |
3.2 一般项目 |
3.2.1 性别、年龄、病程、就诊月份 |
3.2.2 身高、体质量 |
3.2.3 其他因素 |
4 讨论 |
4.1 性别因素 |
4.2 年龄、病程因素 |
4.3 体格因素 |
4.4 季节因素 |
4.5 其他因素 |
(5)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历史回顾 |
1 中医文献对泄泻的记载和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病位 |
1.3 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牛奶蛋白过敏的认识 |
2.1 牛奶蛋白过敏机制 |
2.2 与牛奶蛋白过敏相关的致病因素 |
2.3 牛奶蛋白过敏诊断及相关检查 |
2.4 牛奶蛋白过敏的治疗 |
2.5 CMPA的预后 |
结语 |
1 资料和方法 |
1.1 对象来源 |
1.2 西医诊断 |
1.3 中医诊断 |
1.4 纳入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剔除脱落标准 |
1.7 研究方法 |
2 观察指标 |
2.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
2.2 过敏相关指标观察 |
2.3 疗效判定 |
3 统计方法 |
3.1 研究对象年龄和性别 |
3.2 三组婴幼儿治疗前IL-6、IL-17、EOS、EOS%比较 |
3.3 两组过敏患儿症状积分 |
研究结果 |
1.1 常规组治疗前后IL-6、IL-17、EOS、EOS%比较 |
1.2 常规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1.3 中药组治疗前后IL-6、IL-17、EOS、EOS%比较 |
1.4 中药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1.5 两组治疗后IL-6、IL-17、EOS、EOS%比较 |
1.6 两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比较 |
1.7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
讨论 |
1 课题设计分析 |
2 浅谈导师“治脾胃以止泻”的学术思想 |
2.1 牛奶蛋白过敏之腹泻与脾胃之关系 |
2.2 CMPA腹泻的中医治法及用药讨论 |
2.3 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方药分析 |
2.4 方中单味中药的相关阐述 |
3 牛奶蛋白过敏与IL-6、IL-17、EOS、EOS%的相关性 |
4 石榴健胃散合焦三仙加减的疗效分析 |
4.1 临床症状疗效分析 |
4.2 免疫相关指标疗效分析 |
4.3 疗效等级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牛奶蛋白过敏病例登记表 |
个人简历 |
(6)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泻3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疗程 |
1.7 观察指标 |
1.8 疗效判定 |
1.8.1 西医疗效判定标准 |
1.8.2 中医疗效判定标准 |
1.9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2 两组有效率比较 |
3 讨论 |
(7)儿泻停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两组血清D-乳酸、DAO水平比较 |
2.5 两组外周血CD3+ T细胞、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较 |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8)自拟助运止泻汤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祖国医学研究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1.3.1 中医内治法 |
1.3.2 小结 |
1.3.3 中医外治法 |
1.3.4 小结 |
2.现代医学研究 |
2.1 发病机制 |
2.1.1 感染性腹泻 |
2.1.2 非感染性腹泻 |
2.2 病因 |
2.2.1 感染因素 |
2.2.2 非感染因素 |
2.3 治疗方法 |
2.4 小结 |
临床观察 |
1.研究目的 |
2.病例来源 |
3.研究方法 |
3.1 入选标准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3.1.2 中医诊断标准 |
3.1.3 本课题研究拟定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3.2 病情判定 |
3.3 治疗方法 |
3.3.1 治疗组 |
3.3.2 对照组 |
3.3.3 观察周期 |
4.研究结果分析 |
4.1 治疗前二组数据分析 |
4.1.1 治疗组与对照组性别对比 |
4.1.2 治疗组与对照组年龄构成对比 |
4.1.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病情分级对比 |
4.2 治疗后二组数据分析 |
4.2.1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对比 |
4.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次症积分对比 |
4.2.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对比 |
4.2.4 治疗后整体疗效的分析对比 |
4.2.5 治疗结束后1 个月随访结果分析 |
讨论 |
1.组方思想 |
1.1 组方框架 |
1.2 组方构成 |
1.3 组方分析 |
1.4 用药分析 |
2.最终试验结果分析 |
2.1 治疗后总体疗效结果分析 |
2.2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对比分析 |
2.3 治疗后中医主要症候积分对比分析 |
2.4 治疗后中医次要症候积分对比分析 |
2.5 治疗结束后二组随访结果分析 |
3.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腹泻 |
1.1.1 临床表现与分类 |
1.1.2 流行病学特征 |
1.1.3 腹泻的治疗 |
1.2 益生菌 |
1.2.1 益生菌与肠道功能 |
1.2.2 益生菌的其他功能 |
1.3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检索途径 |
2.2 检索策略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4 文献查阅与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文献质量评价 |
2.7 数据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文献基本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异质性检验 |
3.5 合并效应量与森林图 |
3.6 发表偏倚和剪补法(Trim-and-fill) |
3.7 亚组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益生菌对机体的调控机制 |
4.2 益生菌干预对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作用 |
4.3 多种益生菌菌株联合使用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
4.4 益生菌补充剂的使用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
4.5 益生菌干预时长对儿童腹泻的治疗作用 |
4.6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意义 |
4、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小儿泄泻的认识 |
1.1 古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1.2 近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1.3 现代医学对小儿泄泻的认识 |
2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效果的研究现状 |
2.1 临床研究现状 |
2.2 理论研究现状 |
3 推拿治疗小儿泄泻效果的评价方法 |
4 小结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3 西医诊断标准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纳入病例标准 |
1.6 排除病例标准 |
1.7 退出试验病例标准 |
1.8 人员培训与分工 |
1.9 样本量计算 |
1.10 分组方法 |
1.11 质量控制 |
1.12 伦理原则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对照组(西药治疗组)治疗护理方法 |
2.2 试验组治疗护理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疾病疗效判定 |
2.4 满意度评价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1 研究病例入选情况 |
2 治疗前基线分析 |
3 疗效评价 |
4 治疗后两组患儿满意度评分比较 |
5 安全性评价 |
第五章 讨论 |
1 理论依据 |
1.1 中医理论依据 |
1.2 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
2 治疗方法及作用机制 |
2.1 推拿疗法的中医机理分析 |
2.2 推拿疗法的现代医学机理分析 |
3 疗效分析 |
4 创新性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腹泻患儿资料收集表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病的中医药治疗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乳酸菌胶囊联合叶酸对小儿腹泻病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功能影响[J]. 高飞,龚文品,葛敬芳.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2(01)
- [2]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43例临床观察[J]. 毕玲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20)
- [3]儿童脾虚泻106例临床发病特点分析[J]. 徐珊,张永春,汪受传. 中医儿科杂志, 2021(05)
- [4]运脾止泻方治疗脾虚幼龄大鼠迁延性腹泻的作用机制[D]. 王启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中药治疗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临床疗效[D]. 郭彬.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桂枝汤加减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脾虚泻32例疗效观察[J]. 曹卉,姚虹.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11)
- [7]儿泻停颗粒联合金双歧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 王英.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6)
- [8]自拟助运止泻汤治疗小儿泄泻(脾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张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益生菌干预治疗儿童腹泻有效性的meta分析[D]. 王长聪.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推拿法辅助治疗小儿伤食泻的临床护理研究[D]. 刘蕴. 山东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