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布局探讨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布局探讨

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布局商榷(论文文献综述)

惠强[1](2021)在《引汉济渭工程数字水网及水量调配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流域引调水工程是解决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最为有效且应用最广的工程手段,在世界各地均有广泛的应用,随着技术手段逐渐成熟,其研究重心也逐渐转移到了工程的调配运行方面,研究人员希望得到较好的运行调控方法指导工程运行从而获得更好的工程效益。在此大背景下,本文对目前的相关研究以及引汉济渭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到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从问题导向出发,以过程化管理为手段,以综合集成平台为技术基础,采用信息化、过程化的思想,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工程调配运行各相关业务进行梳理,找到其中的联系纽带,构建联合运行方法,并在国家标准综合集成平台上进行了数字水网的构建并搭载了联合调配运行业务,得到了相关结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从问题导向出发,对目前跨流域调水工程特别是引汉济渭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得到了 目前的相关研究理论配套不齐指导效果不强、调配业务分离缺乏整体考量、研究偏向优化务实驱动较弱等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调控方法的设计提供了依据。(2)理清完善了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数字水网构建方法。针对以往关于数字水网构建与应用交织进行导致对构建过程认知较为模糊的情况,在此次研究中,理清了数字水网较为通用的构建流程,数字水网构建结束后用具体实例对此构建过程加以说明,使其更加清晰明了。(3)设计补充了工程调配运行方法。对于工程的整体运行方法及短尺度运行方法的缺乏情况,用基础的水量调度与水量分配规则加工程关键控制节点反馈的方法构建了短尺度运行方法;用长短时间尺度约束嵌套的方法实现了已有年、月尺度调配方法与本次构建的日尺度方法的耦合,二者配合实现了联合运行调控方法的构建。(4)构建了工程水量调配系统。考虑到联合调控涉及的多对象及多时间的复杂过程,采用单纯的模型方法已经不足以支撑其应用,故在此处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对实体工程对象进行拓扑概化,对调控方法进行了模型组件实现,二者耦合对引汉济渭工程的调配业务进行了系统实现。

李汝宝[2](2021)在《东平湖防洪减灾研究 ——基于危机管理视角》文中提出

张亚楠[3](2021)在《地下水超采区县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河北省景县为例》文中认为河北省水资源极度短缺,而位于河北省东部的衡水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省人均水平的1/2,主要用水来源为地下水,占比89%。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形成了全国最严重的“冀枣衡”地下水超采漏斗,景县位于漏斗中心。目前景县全部区域深层地下水位均低于0m,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环境稳定的关键因素。由于景县水资源量有限,为保证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必然的。本论文以景县为例,构建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采用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景县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并对景县现状年的供需水量数据进行分析,指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供需矛盾突出、资金投入不足、非常规水开发利用不够与供水结构不合理。(2)根据景县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三条红线”,结合当地基础资料,选取2017年为现状水平年,2025、2035年为中、远期规划水平年,采用定额法和指标预测法对景县各个规划水平年进行需水量预测,需水量预测分为基本方案和强化节水方案;根据景县的供水规划对景县不同规划水平年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分析发现不同规划水平年有水量供不应求的现象存在。(3)以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为优化目标,各用水部门的需水量、可供水量等为约束条件,考虑了“三条红线”指标的限制,建立了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4)针对水资源配置优化模型多目标、多约束的特点,对比分析常用的优化方法,最后选用带有精英保留策略的快速非支配分层排序算法(NSGA-Ⅱ算法)对景县的强化节水方案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并引用罚函数改进NSGA-Ⅱ算法对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解决了 NSGA-Ⅱ处理带约束问题能力的不足这一问题。(5)利用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得强化节水方案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下的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本文考虑到决策者不同的需要,选取了三个典型方案进行了配水比例、缺水量与效益目标值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模型和方法具有适用性和合理性,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曾春芬,马劲松,杨树滩,耿建萍,常本春,王腊春[4](2019)在《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水资源优化调度与配置研究新探》文中认为以建立南水北调东线江苏省受水区水量配置、调度与管理一体可视化系统为目标,通过开展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优化调度与配置研究,推进供水水源划分,研制多目标约束下联合调度方案,建立水资源利用效率考核系统,进行用水量的反算与核定,以期揭示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新增工程与原江水北调工程联合供水与协调耦合机制,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管齐下,为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的有效运营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为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示范与借鉴。

王晨晖[5](2018)在《引嘉入汉调水工程调蓄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命之源,支撑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国家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战略资源和安全保障资源。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区域内水资源已经支撑不了当地的发展,都在寻求跨流域的外调水来满足当地的发展需求,对跨流域调水的研究成为了热点。跨流域调水工程系统庞大、关系复杂,要解决跨流域或跨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及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重点在调水工程中的调蓄水库方案拟定与选取上。本论文以陕西省引嘉入汉调水工程为研究对象,水资源系统来水、调水、蓄水、供水、需水、用水等关系复杂,针对来水与需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通过调蓄改变供水过程,让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在分析水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对工程调蓄问题展开研究,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引嘉入汉调水工程的供需边界及供水系统分析。选择研究区域,对研究区水资源情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做初步分析,以此为基础确定了引嘉入汉调水工程的供需边界,计算得到引嘉入汉调水工程调水区可调水量为10.12亿m3,2030规划年关中受水区需水量为5.43亿m3;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分析了无调蓄工程条件下2030年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分析说明调蓄工程的作用及必要性;对调水供水系统进行概化,形成调水区—调蓄水库—受水区的供水系统,明确了研究基础。(2)建立了复杂调水系统的时变耦合模型及基于模型方法的调蓄工程方案研究。利用动态模拟分析方法,以供需动态平衡为目标构建了针对复杂调水系统的调蓄时变耦合模型。通过供水和需水的动态耦合矩阵及算法对引嘉入汉调水工程进行调蓄计算,分析得出了八个调蓄方案集及相应计算成果。结果表明:与无调蓄相比,水库参与调蓄后能提高供水量,减少缺水量,增大供水保证率;单一水库调蓄时上游调蓄效果明显优于下游调蓄;上下游联合调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水库调蓄;调蓄库容在允许范围内越大越优。(3)考虑引嘉入汉调水工程的其他因素,开展了基于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的调蓄方案优选。在一般方案优选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跨流域调水调蓄具有的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模糊性的特点,从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等方面针对性构建了引嘉入汉调水工程调蓄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多目标模糊优选群决策模型,并对多个调蓄方案进行优选。推荐方案8作为引嘉入汉调蓄方案,并说明了评价的科学性及参考价值。

潘莉[6](2016)在《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供水调适与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的有限供给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使得水资源的可持续供给问题的重要性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不仅仅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多重的城市功能属性使得北京市成为了全世界人口最为集中的超大型城市之一。但是,北京市的天然资源禀赋却并不是非常优越。一方面,北京市的人口依然在不断的膨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北京市地处我国华北地区,其气候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不高,水资源短缺。如何协调北京市的水资源与人口之间愈发尖锐的矛盾,从而使得水资源与人口发展关系能够互相协调,已经成为了一个必须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矛盾的宏伟工程。其中,中线工程与东线工程将长江水调入到沿线的多个缺水城市,有助于解决这些缺水城市的供水困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通水之后,对北京市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的缓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外调水入京,其所造成的影响必然是多方面的,外调水的水量多寡、水质好坏、成本高低等等,都将对北京市的供水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外调水质与本地水质的差别将对北京市现有水处理工艺体系和供水管道系统产生巨大挑战。因此,南水北调来水后,如何对北京市现有的供水系统进行科学、有效和及时的调适管理,对于北京市供水安全的保障以及北京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南水北调来水、北京市的水资源供给及其利用现状调查分析基础上,针对北京市多水源供给,对北京市供水系统调适和管理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对北京市各类水资源调查,统计发现近年来北京市地表水资源量在6.7617.95亿m3之间,地下水资源量在15.0821.55亿m3之间,水资源总量在21.8439.50亿m3之间。正常年份的水资源总量基本在25亿m3左右波动。北京市水资源总量的变化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2、分析了当前北京市的水资源供给情况,研究了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北京市用水可分为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环境用水。近年来,北京市的用水量虽然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性的变化,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方面的用水量有所下降,但环境用水与生活用水在逐年增加。近年来北京市年用水总量在36.039.6亿m3之间,但总体保持在35亿m3左右小幅波动。北京市的需水压力较大。近年来工业用水基本上保持在5亿m3左右,生活用水由2011年的15.6亿m3上升到2015年的18.6亿m3,年均增长率为4.8%,环境用水由2011年的4.5亿m3上升到2015年的8.3亿m3,年均增长率为21%。农业用水总量开始大幅下降,由2011年的10.9亿m3降低到2015年的7.5亿m3,年均降低7.8%。近年来北京市各类用水总量的变化与北京市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密切相关,工业用水的保持稳定说明北京市的重工业外迁策略已经开始显现作用。农业用水的下降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压缩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而与此同时,城市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城市人口日渐增多,生活用水以及城市环境用水总量攀升。3、研究认为,当前北京市的水资源供给来源较为多元化,但总量方面较为有限。基于北京市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状况,北京市目前形成了本地的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应急水以及外调水联合供水的基本格局。根据北京市水资源变化情况,提出了年供水分别为40亿、48亿、54亿的低、中、高三种供水方案。根据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认为到2020年北京市的供水量极限为54亿m3。4、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北京市当前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模型构建的问题。通过研究,建构了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对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但自2005年至2008年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下降速度基本上保持在5%上下,而到了2008年以后,水资源承载力的下降趋势有所减缓,基本上维持在了1.5%-3%之间,到了2013年北京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有所提升。这一方面说明北京市自从申奥成功之后,对水资源的保护采取的一些措施确实卓有成效。而2013年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则与北京市2012年的降水量大增有密切的关系。对水资源超载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北京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水权制度不完善、水价没有反映用水效率、水资源管理不当使资源配置低下以及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等是北京市水资源超载的原因。南水北调来水丰富了北京市的供水途径,提高了供水能力,可以使北京市本地水得以有效涵养。5、研究了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市的供水水质的影响,探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期来水与北京市本地水的水质差异。通过对南水北调来水和北京市本地水水质分析及比较,发现南水北调来水主要在硫酸盐、氯化物、总硬度、导电率以及硝酸盐氮等五个指标方面与北京市本地水存在差异,并且前者普遍高于后者。两者水质的差别将导致南水北调来水之后北京市有关水厂水处理工艺和技术的改变。特别是南水北调来水硫酸根以及氯离子的大幅增加与碱度的减少,将导致了水体腐蚀性增强,供水管网的酸碱失衡,因此应加强北京市供水管网的防腐措施建设。根据南水北调来水与北京市当地水质差异实际,构建了水质水量响应模型,根据此模型可将南水北调来水与北京市本地水有效混合,从而保证了北京市供水和供水管网的安全有效使用。研究认为南水北调工程原水经历了1200公里的明渠输送,途径大量村庄与桥梁,可能遭受途径地的污染,水质情况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在供水水质的保障方面,需要非常注意藻类的去除问题。丹江口原水的总氮较高,在长途的输水之后,有机氮向无机氮的转化,这是北京市水处理工艺之中可能面对的潜在问题;对于长距离的明渠输水,要有足够的应变措施,防止出现突发性的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在水源切换之后,可能引发的配水管网的化学稳定性的破坏问题要引发足够的重视,必须要对南水北调来水进行有针对性的水质调节。6、对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市水处理工艺调整和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比了不同水处理工艺优缺点,研究认为:机械加速澄清池,处理效果佳、成本低,适应性强,在常规处理环节,是首选方案。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工艺可进一步强化常规工艺安全性,可有效去除水中有机物和病原微生物,鉴于南水北调来水后水质特征具有不确定性,建议在原有的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之上引入臭氧-活性炭吸附过滤的深度处理工艺。利用超滤膜技术可以显着改善出水浊度,一般可以控制在0.1ntu以下,保持水质稳定性。同时超滤膜对于两虫的控制效果显着,可以有效去除隐孢子虫属、贾第鞭毛虫属、大肠杆菌等肠球菌等。鉴于北京市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供水安全性和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南水北调来水后有必要实施深度处理工艺。利用臭氧活性炭吸附技术,对于水质色、嗅及味等指标具有显着改善效果;利用超滤膜及活性炭工艺能够在上述基础之上,将出水浊度控制在更低水平。根据南水北调来水水质特点,以及北京市现行水厂运行实践经验,基于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地区来水具有多水源、高风险特点,作者提出了水处理工艺优化流程:紧急状态的预氧化或者粉末活性炭投加预处理—机械加速澄清池常规处理—气水反冲洗滤池—预臭氧生物活性炭吸附池—超滤膜处理。7、通过对水价产权、稀缺性以及自身价值等内涵的解读与剖析,引入全成本订价法、收益还原订价法和市场订价法的概念,研究了在南水北调来水后,对北京市的供水价格的具体影响。认为北京市行业水价差别过于显着,水资源费征收标准稍显弱化,水价的上涨幅度及速度都没有将其自身的供需矛盾彻底表现出来,特别是在水资源消耗量相对较大的夏季,水资源对于北京市社会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制约性影响更为显着,目前的供水价格尚未切实将水价内涵展示出来。建构了水价形成模型,分析了影响北京市的供水价格的构成要素,南水北调供水之后北京市的多水源水价的形成机制,并且通过对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分别制定了在正常发展速度之下的中等方案以及在快速发展速度之下的高方案,同时还按照北京市的发展规划,制定了较低用水水平以及一般的用水水平。两两组合之后,形成了四种需水方案的水价构成模型。根据当前现有的数据,对其具体的价格构成进行了测算。通过对北京市当地可用水资源量、缺水情况、南水北调供水量进行分析,实现了对北京市当地供水的全成本水价核算,以及考虑了南水北调外调入水之后的两部制水价核算,并进行了分行业的综合水价核算。通过全面的分析,认为南水北调来水之后,会在部分行业提高用水成本,但综合水价不会高于居民的水价承受能力。8、研究认为,南水北调来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京市的水资源供需压力,但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市的所有供水问题。北京市还需要从自身内部着手,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具体架构方面,则考虑以政府层面、市场手段以及社会力量三位一体,全面参与的方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形成完善的水资源价格机制、优化产权制度、创新市场调节机制,加快水资源市场体系的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中来。

王建莹[7](2016)在《三水统观统管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1]。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而治水理论的正确与否是决定治水成败的关键。20世纪60年代,李佩成教授在深入思考国内外灌区普遍发生的渍涝灾害及次生盐渍化等问题的基础上,从水的基本规律出发,提出了管水治水的三水统观统管理论。三水统观统管理论是基本的治水理论,在灌区和城市等地区的水资源管理中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本文从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产生背景出发,研究并梳理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形成过程及理论内涵,论证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在解决灌区渍涝灾害和次生盐渍化问题及城市水资源管理中的成功运用,在此基础上,发展运用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研究当前存在的水文生态与水安全问题,并以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为例,探讨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在地下水超采区和生态脆弱区治理中的应用,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总的来讲,本文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综合论述了我国古代治水的思想和实践,认为我国古代治水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我国古代治水侧重治理黄河水害,没有形成完整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水理论。(2)在对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系统学习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产生背景、理论内涵及其在灌区、城市等地区治水中的应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论证。灌区渍涝灾害及次生盐渍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地表水和地下水利用不协调,有灌无排,忽视了水循环规律这一基本自然规律。这些问题促进了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产生并推动了理论的继续发展,由此梳理了“三水”统观统管理论体系。“三水”统观统管就是统一看待以不同形式赋存在不同地区的各种水资源并进行统一管理。研究发现,三水统观统管理论涉及面较广,应用策略较多,在农田、城市和生态脆弱区等地区的水管理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同时,三水统观统管理论是综合的水管理体系,涉及到社会和自然系统的各个方面,应当在科技、法律和道德等各方面、各层次提供有力支撑。(3)较为深入而详细的探讨了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在防治灌区次生盐渍化和治理西安水荒中的成功应用,由此展现出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明显效果。分析了泾惠渠、引黄灌区及宝鸡峡灌区的渍涝灾害及次生盐渍化的治理,认为“灌排结合”“井渠结合”等措施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渍涝灾害及次生盐渍化问题的治理;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的西安水荒问题,深入探讨了“群峪协井、两水并用”供水理念及其应用效果,发现这一策略是当时解决西安市供水短缺问题的关键并且至今仍然在产生积极作用。这就表明三水统观统管理论指导下的“灌排结合”“井渠结合”“群峪协井”等措施在防治灌区次生盐渍化和治理西安水荒中成效显着。由此例证,三水统观统管理论是防治渍涝灾害及次生盐渍化、灌区和城市水管理的基本理论,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普遍的治水理论。(4)探讨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在解决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问题中的应用。当前华北平原以及其他地区出现的地下水超采问题,主要是由于忽略了多种水资源综合利用,忽视了“三水”统观统管。分析探讨华北平原当前治理地下水超采的措施,指出三水统观统管理论是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的理论体系,要认识到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在指导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由此提出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可以并且应当作为华北平原及其他类似地区治水的战略指导思想。(5)探讨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在生态脆弱区治理中的应用。总结前人治理黄土高原地区的理论及实践,发现,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水资源是引导黄土高原地区治理的关键。因此,应当运用三水统观统管理论来探讨解决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通过流域水资源特性及脆弱性分析,初步探讨指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治理要以生态恢复和发展生产为目标,以三水统观统管理论为基础,以降雨引渗为手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促进降雨引渗的自然条件和人工措施,初步提出并探讨了在黄土高原地区建设“海绵农田”的设想。

周君亮[8](2015)在《淮河下游水安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1194年黄河决口,主流在淮阴夺淮,淮河入海受阻,造成淮河流域洪、涝、旱灾害频繁。淮河来水留滞洼地,形成洪泽湖,成为淮河下游调洪、调蓄水库。1949年江苏开始治理淮河,取得1954年淮河大洪水防汛胜利,但淮河下游的洪水出路仍未得到根本解决。1959年开始实施江水北调工程,补充淮水不足,水资源供应有了改善,淮河下游地方经济得到很大发展,改变省内南粮北运状况。已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将江苏淮河下游既作为水资源调出区,又是调入区,对该区可用水资源作了很大减法。洪泽湖河湖分离方案的目的是要降低淮河行洪水位,使中游淮北平原涝水能自排入淮河。但新建低水行洪入海的淮河,不仅工程量巨大,因上、中游已建水库容量达60%70%平均年径流量,入海的平均地面径流量将难以维持入海感潮河段不被淤狭,河水位抬高使中游淮北平原涝水仍将无法自排入淮河,而且造成失去洪泽湖水源,已建的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等不再能分泄淮河洪水及利用洪水资源。如果采用机械抽排,有把握解决淮北平原排涝入淮河,且投资少,风险小,得益快。

周迪,朱梅,靖广飞,郑佳重,赵博,赵家祥,许良元[9](2015)在《洪泽湖蓄水位抬高对泗县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作为国家大型的调水工程,可有效解决黄淮海平原和山东半岛的缺水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淮河水资源。东线一期工程拟将洪泽湖蓄水位由现在的12.81 m抬高至13.31 m,增加洪泽湖的蓄水量,减少抽江水量,但抬高蓄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负面影响。分析了洪泽湖蓄水位抬高对泗县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处理对策,为安徽省、江苏省其他影响范围内城市提供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法。

李慎中,王龙,刘振峰,朱爱华,丁生军,相炜[10](2014)在《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文中认为2014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今年各地的高考地理试卷情况如何?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异同和变化趋势?这些问题都是地理教师最为关注的焦点。本期专题策划特邀相炜地理研究室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答,以帮助一线教师全面了解各地高考地理试卷的差异,准确把握高考地理试题的走向。从而在今后的地理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制订相应的对策。

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布局商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布局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引汉济渭工程数字水网及水量调配研究与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2.3 引汉济渭工程研究现状
        1.2.4 相关研究问题剖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引汉济渭工程概况
    2.1 工程基本资料
    2.2 工程所在流域概况
        2.2.1 汉江流域
        2.2.2 渭河流域
    2.3 工程整体布置
    2.4 工程水源区概况
    2.5 受水区区域概况
    2.6 本章小结
3.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平台的一体化数字水网研究与构建
    3.1 数字水网的基础
        3.1.1 数字水网的构成
        3.1.2 数字水网的理论基础
        3.1.3 支撑数字水网构建的综合集成平台
    3.2 拓扑关系水网的构建
        3.2.1 水网元素概化
        3.2.2 水网供需关系分析
        3.2.3 拓扑关系水网可视化构建
    3.3 基于数字水网的水资源业务实现
        3.3.1 水利业务主题划分
        3.3.2 业务主题理论实现
        3.3.3 水网-业务网关系分析
        3.3.4 基于数字水网的业务主题实现
    3.4 本章小结
4.基于数字水网的水量调配方法研究与业务化实现
    4.1 基于调度规则的工程水量调度
        4.1.1 水源区调度规则细化提取
        4.1.2 水源区规则水量调度
        4.1.3 受水区水源运用规则
        4.1.4 引调水与当地水联合运用方式
        4.1.5 工程水量调度业务化实现
    4.2 秦岭隧洞段流量演进
        4.2.1 秦岭输水隧洞系统划分
        4.2.2 隧洞段流量演进
        4.2.3 秦岭隧洞段流量演进业务化实现
    4.3 受水区水量分配
        4.3.1 受水区水量分配原则
        4.3.2 受水区需水量预测
        4.3.3 受水区水量分配模型
        4.3.4 工程水量分配业务化实现
    4.4 工程水源区—受水区联合运行方式
        4.4.1 工程关键单元与节点分析
        4.4.2 联合运行模式选择
        4.4.3 基于控制节点反馈的工程联合运行方式
        4.4.4 工程水量调配业务化实现
    4.5 短尺度与中长尺度关系分析
    4.6 本章小结
5.基于数字水网的水量调配系统研究与实现
    5.1 系统组成及总体架构
    5.2 工程联合运行系统实现
        5.2.1 工程联合运行主题划分
        5.2.2 工程联合运行业务实现
    5.3 工程水量调度相关业务实现
    5.4 工程隧洞段水量输送相关业务实现
    5.5 受水区水量分配相关业务实现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地下水超采区县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河北省景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2.2.2 经济情况
    2.3 水资源概况
        2.3.1 降雨量
        2.3.2 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
        2.3.3 水资源总量与可利用量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2.4.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3 区域社会经济指标与需水量预测
    3.1 区域社会经济指标预测
        3.1.1 人口与城镇化进程预测
        3.1.2 国民经济发展预测
        3.1.3 农业发展预测
    3.2 基本方案需水预测
        3.2.1 需水预测原则
        3.2.2 需水预测方法
        3.2.3 生活需水预测
        3.2.4 农业需水量预测
        3.2.5 工业需水预测
        3.2.6 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3.2.7 生态需水预测
        3.2.8 基本方案总需水量
    3.3 强化节水方案需水预测
        3.3.1 农业节水方案
        3.3.2 工业节水方案
        3.3.3 生活节水方案
        3.3.4 第三产业节水方案
        3.3.5 节水方案总需水量
    3.4 不同用水方案总需水量汇总
    3.5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4 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方法
    4.1 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建立
        4.1.1 规划水平年
        4.1.2 水源和用水部门的构成
        4.1.3 目标函数
        4.1.4 约束条件
        4.1.5 模型参数选定
    4.2 水资源配置模型优化方法
        4.2.1 优化方法的确定
        4.2.2 NSGA-Ⅱ算法及其改进
    4.3 基于改进的NSGA-Ⅱ算法水资源优化的具体实现
5 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与分析
    5.1 景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5.2 景县水资源优化结果分析
        5.2.1 各用水部门配水比例分析
        5.2.2 缺水量分析
        5.2.3 效益目标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水资源优化调度与配置研究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框架与关键问题
        1.2.1 研究框架
        1.2.2 关键问题
        (1) 水工程集群多元、联合、实时反馈式调度方案的制定
        (2) 模型计量功能研究, 实现定量化考核
        (3) 模型的水文计算、调度、配置、管理等与GIS跨平台集成技术
2 研究特色
    2.1 立体构架水资源模拟调度和展示体系
    2.2 耦合多元要素与节水调控措施的反馈式调度方案的制定
    2.3 精准化水资源配置研究
3 研究进展与预期应用前景

(5)引嘉入汉调水工程调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2.2 调蓄水库在跨流域调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3 研究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水资源及供水系统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嘉陵江流域(略阳以上)
        2.1.2 汉江流域(黄金峡以上)
        2.1.3 关中受水区
    2.2 研究区水资源现状
        2.2.1 嘉陵江流域(略阳以上)
        2.2.2 汉江流域(黄金峡以上)
        2.2.3 关中受水区
    2.3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3.1 嘉陵江流域(略阳以上)
        2.3.2 汉江流域(黄金峡以上)
        2.3.3 关中受水区
    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 水资源空间配置不均衡
        2.4.2 水安全保障压力大
        2.4.3 水资源供需矛盾持续增强
    2.5 供水系统结构
    2.6 本章小结
3 引嘉入汉工程供需边界及调蓄必要性分析
    3.1 引嘉入汉工程概况
    3.2 引嘉入汉工程调水区可调水量分析
        3.2.1 调水原则
        3.2.2 调水断面可调水量分析
        3.2.3 调水隧洞工程约束下的可调水量分析
    3.3 引嘉入汉工程受水区需求分析
    3.4 调蓄必要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于复杂水资源系统时变耦合模型的调蓄方案研究
    4.1 复杂水资源系统理论
        4.1.1 复杂水资源系统内涵
        4.1.2 复杂水资源系统特点
    4.2 复杂水资源系统时变耦合模型
        4.2.1 变量设置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2.4 模型参数确定
        4.2.5 模型求解
    4.3 基于时变耦合模型的引嘉入汉工程调蓄方案分析
        4.3.1 边界控制情景设置
        4.3.2 调蓄方案分析
        4.3.3 调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引嘉入汉工程调蓄方案优选
    5.1 多目标决策相关理论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5.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5.2.2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2.3 构建指标体系
    5.3 多目标模糊优选群决策模型构建
        5.3.1 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
        5.3.2 二元比较法计算指标权重
        5.3.3 决策者权重计算
    5.4 基于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的引嘉入汉工程调蓄方案优选
        5.4.1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5.4.2 多目标模糊优选群决策模型实例应用
        5.4.3 推荐最优方案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供水调适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承载能力
        1.2.2 南水北调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1.2.3 关于水价形成理论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水资源合理配置相关理论
    2.1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理论
        2.1.1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概念
        2.1.2 水资源合理配置基本原则
        2.1.3 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内容
    2.2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2.2.1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内涵
        2.2.2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2.3 水价制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3.1 水价形成的机理
        2.3.2 水价制定的原则
        2.3.3 水价制定的常用方法
    2.4 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4.1 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背景
        2.4.2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北京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3.1 北京市水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3.1.1 地表水资源量
        3.1.2 北京的地下水资源量
        3.1.3 水资源总量
    3.2 北京市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
    3.3 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
        3.3.1 北京市供水量估算
        3.3.2 北京市的用水量估算
    3.4 北京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实证分析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2 计算方法
        3.4.3 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指数(WCCI)计算结果
    3.5 北京市水资源超载的原因分析
        3.5.1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3.5.2 水权制度不完善
        3.5.3 水价没有反映用水效率
        3.5.4 水资源管理不当使资源配置低下
        3.5.5 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3.6 本章小结
4 南水北调之后北京市供水工艺调适研究
    4.1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
        4.1.1 南水北调工程的基本线路
        4.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基本情况
        4.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战略意义
    4.2 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市供水水量影响分析
        4.2.1 南水北调对北京市供水量的影响
        4.2.2 南水北调对北京市供水稳定性的影响
        4.2.3 南水北调对北京市供水可持续性的影响
    4.3 南水北调对北京市供水水质影响分析
        4.3.1 南水北调来水水质与本地水水质分析
        4.3.2 南水北调工程水质水量调适研究
    4.4 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市水处理工艺调适研究
        4.4.1 净水工程方案比选
        4.4.2 配套水厂工艺调适实例分析
        4.4.3 配套水厂工艺调适效果分析
        4.4.4 南水北调来水后北京市多水源处理工艺优化
    4.5 本章小结
5 南水北调之后北京自来水价调适及水价模型建立
    5.1 北京市的水价演变及其现状
        5.1.1 北京市水价的演变
        5.1.2 现有水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5.2 北京市综合水价分析模型的建构
        5.2.1 综合水价影响因素
        5.2.2 综合水价模型与计算分析模型
        5.2.3 用水户综合水价计算分析模型
    5.3 北京市各用户综合水价计算
        5.3.1 需水量分析
        5.3.2 北京当地可用水资源量分析
        5.3.3 缺水情况分析
        5.3.4 南水北调供水水量分析
        5.3.5 北京当地全成本水价核算
        5.3.6 南水北调外调入水两部制水价核算
        5.3.7 综合水价分行业计算区别划分
        5.3.8 北京市水价承受能力计算
    5.4 水价影响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措施
    6.1 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措施框架
        6.1.1 基本原则
        6.1.2 管理框架
    6.2 有效借助行政机构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主导作用
        6.2.1 科学开展用水资源制度建设持续推进首都水务法制进程
        6.2.2 合理转变水务部门工作职能切实提高相关机构工作效率
        6.2.3 有序调整用水资源税收政策适时提升行业财政投资水平
        6.2.4 推动用水资源利用发展规划促进北京用水资源优化配置
        6.2.5 不断优化资源利用审批制度合理加强用水资源监管力度
    6.3 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调解作用
        6.3.1 坚持以价值规律为基本准则完善水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
        6.3.2 坚持以制度优化为发展路径合理推进水资源的产权划分
        6.3.3 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方式有效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程度
        6.3.4 坚持以资源配置为目标导向推动水资源的市场体系建设
    6.4 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推动作用
        6.4.1 积极发挥媒体舆论导向作用逐步推进群众用水观念转变
        6.4.2 合理开展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序减少耗水产业所占比例
        6.4.3 大力推广城市节水科技工程持续降低生产生活用水数量
        6.4.4 坚持开展节约用水宣传教育不断提升群众节水意识水平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三水统观统管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1.1 丰富治水理论
        1.1.2 指导治水实践
    1.2 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古代治水思想与实践
    2.1 黄河防洪
    2.2 农田水利
    2.3 水力航运
    2.4 小结
第三章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
    3.1 当代治水的要求
    3.2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产生背景
        3.2.1 泾惠渠的渍涝灾害及次生盐渍化问题
        3.2.2 引黄灌区的次生盐渍化问题
    3.3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产生过程
    3.4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体系
        3.4.1 三水统观统管的理论内涵
        3.4.2 三水统观统管的理论基础
    3.5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基本思路
    3.6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实践指导
        3.6.1 灌区的水管理
        3.6.2 城市的水管理
        3.6.3 生态脆弱区的水管理
        3.6.4 跨流域调水中的水管理
    3.7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实施的保障
        3.7.1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实施要依靠科技进步
        3.7.2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实施要依靠法律制约
        3.7.3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实施要依靠道德规范
    3.8 小结
第四章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成功例证
    4.1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在治理灌区次生盐渍化问题中的应用
        4.1.1 灌区盐渍化及渍涝灾害的防治
        4.1.2 灌区地下水超采问题的出现及治理
    4.2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在解决西安水荒中的应用
        4.2.1 西安的供水短缺问题
        4.2.2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应用
        4.2.3“群峪协井,两水并用”供水方略
        4.2.4 应用成效及深化发展
    4.3 小结
第五章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解决大区域水问题的应用探讨 —以华北平原为例
    5.1 华北平原概况
    5.2 水文生态失衡问题
        5.2.1 地表水过度开发
        5.2.2 地下水严重超采
        5.2.3 水污染严重
    5.3 华北平原水文生态失衡问题的分析
        5.3.1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的治理
        5.3.2 对治理举施的探讨及分析
    5.4 总体思路及建议
        5.4.1 防治地下水位下降
        5.4.2 防治地下水污染
        5.4.3 基本治理策略
    5.5 三水统观统管应用拓展
    5.6 小结
第六章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在生态脆弱区的应用探讨 ——以黄土高原为例
    6.1 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实践及理论
        6.1.1 新中国成立前的黄土高原实践及理论
        6.1.2 新中国成立后的黄土高原实践及理论
    6.2 黄土高原水资源特性分析
        6.2.1 降水特征
        6.2.2 径流特征
        6.2.3 地下水特征
        6.2.4 特征分析
    6.3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特征与水土流失的探讨
    6.4 黄土高原地区水资源特征与农业生产的探讨
    6.5 三水统观统管理论的应用
    6.6 黄土高原治理措施探讨
        6.6.1 小流域综合治理
        6.6.2 强化人工引渗
        6.6.3 建设海绵农田
    6.7 成功的范例
    6.8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洪泽湖蓄水位抬高对泗县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域概况
2蓄水位抬高对周边农业灌溉的影响
3蓄水位抬高对泗县的影响
4影响处理对策
5结论

四、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布局商榷(论文参考文献)

  • [1]引汉济渭工程数字水网及水量调配研究与系统实现[D]. 惠强.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东平湖防洪减灾研究 ——基于危机管理视角[D]. 李汝宝.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3]地下水超采区县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河北省景县为例[D]. 张亚楠.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6)
  • [4]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水资源优化调度与配置研究新探[J]. 曾春芬,马劲松,杨树滩,耿建萍,常本春,王腊春. 江苏水利, 2019(05)
  • [5]引嘉入汉调水工程调蓄方案研究[D]. 王晨晖.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6]南水北调北京受水区供水调适与管理[D]. 潘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 [7]三水统观统管理论与实践研究[D]. 王建莹. 长安大学, 2016(02)
  • [8]淮河下游水安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 周君亮. 江苏水利, 2015(12)
  • [9]洪泽湖蓄水位抬高对泗县的影响分析及处理对策[J]. 周迪,朱梅,靖广飞,郑佳重,赵博,赵家祥,许良元. 安徽农业科学, 2015(14)
  • [10]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J]. 李慎中,王龙,刘振峰,朱爱华,丁生军,相炜.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4(13)

标签:;  ;  ;  ;  ;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布局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