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间盘及椎体力学性能的变化

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间盘及椎体力学性能的变化

一、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间盘、椎体的力学性质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侯万星,李洪伟,郑欣,朱先任[1](2022)在《经皮椎体强化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治疗前MRI发现的相关性》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伴随的终板损伤与经皮椎体强化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有关。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术前MRI发现的相关性,分析终板骨折及邻近椎间盘损伤对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82例,其中110例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72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根据术前MRI片评估骨折椎体相邻椎间盘损伤和终板骨折情况。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n=32)和无渗漏组(n=150),对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椎体部位、手术方式、终板骨折情况、相邻椎间盘损伤情况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的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研究经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1)182例患者中,术前63例存在终板骨折,98例存在邻近椎间盘损伤;所有患者中,32例椎体强化后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终板骨折组的渗漏率高于无终板骨折组(P <0.05),椎间盘损伤组的渗漏率高于无椎间盘损伤组(P <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手术方式有关(P <0.05),与年龄、性别、手术椎体部位无关(P> 0.05);(3)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终板骨折是强化后发生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独立危险因素,邻近椎间盘损伤、年龄,性别,手术方式、手术椎体部位不是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危险因素;(4)相关分析显示,终板骨折与椎间盘损伤存在显着相关性(r=0.47,P=0.000);(5)结果表明,术前MRI发现的终板骨折是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危险因素,而椎间盘损伤并非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的影响因素,椎间盘损伤与终板骨折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存在明显相关性。

秦大平,张晓刚,权祯,张华,曹林忠,陈钵,徐斌,徐世伟[2](2021)在《不同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力学稳定性变化差异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不同微创治疗方法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伤椎高度恢复不全状态下与人体正常模型、骨质疏松症(OP)患者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临床实际针对T12、L1椎体在骨折治疗后椎体高度丢失相同状态下不同工况条件对脊柱及相邻椎体附属结构的应力变化差异进行有限元分析,为OVCF的治疗筛选最佳的治疗策略和生物力学变化特征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人,X线检查排除胸腰椎相关病变,无明显畸形、增生、退变等,同时排除其他脊柱疾患病史、脊柱手术病史。另外选择2例住院老年骨质疏松女性胸腰椎CT及MRI扫描资料,通过PACS影像系统对符合条件的经过PKP、中医过伸复位法配合PKP、PVP治愈的临床真实病例6例,提取其CT及MRI资料,建立T11~L2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性。施加生理正常载荷大小的轴向、前屈、后伸、侧屈载荷后求解,分析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生物力学变化。对8组模型之间椎体、纤维环、椎间盘、髓核的Von Mises应力及椎体最大位移进行比对分析,同时对应力云图进行比对分析其生理与病理关节应力区域变化。结果:从椎体应力结果分析看,与正常人体脊柱胸腰段模型应力变化比较,经椎体强化术后PKP、PVP治疗在脊柱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轴向7种不同运动状态下,其椎体结构包括椎体、椎间盘、纤维环、髓核的Von Mises应力有明显增大趋势,而OP者上述指标有明显降低趋势,椎体最大位移呈现增大趋势。对于T12椎体压缩性骨折经骨水泥强化术后,其在左右旋转运动状态下椎体、关节突关节应力明显增大。纤维环、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略低于正常人,其中T12~L1纤维环、椎间盘应力在L1椎体压缩性骨折经PKP治疗后明显高于正常人。髓核应力变化OP患者明显低于正常人,椎体强化术后高于正常人。对终板的应力变化影响主要体现在骨折椎体经骨水泥强化术后(PKP、PVK、手法配合PKP)对邻近椎体终板应力有明显的增加,这印证了临床中经椎体强化术后患者远期对邻近椎体退变有明显影响。与正常人体模型比较,从筋-骨系统进行分析,骨与肌肉、韧带所代表的动静力变化都明显降低。结论:采用中医过伸复位法配合PKP方法能使纤维环、椎间盘、髓核及相邻椎体终板、关节突软骨的应力变化幅度减小,趋于一种稳定状态,降低了远期伤椎高度丢失、并发再骨折以及相邻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比率,提高其远期疗效和增加OVCF胸腰段治疗后筋骨系统的稳定性。对治疗OVCF风险预防策略的标准化建立和完善提供理论和生物力学依据。

江瑞信,阮耀钦,蔡金辉,叶浩翊,刘志锋[3](2021)在《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治疗后对邻近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采用PVA治疗并进行1年以上MRI随访的OVCF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分析观察组椎间盘(邻近椎间盘)及对照组椎间盘(非邻近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的差异,并比较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入量、分布、累及终板与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另外选取同期手术治疗的10例随访时间<12个月的患者作为早期组,将本组患者(复查时间均≥12个月)作为中远期组,比较这两组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差异,分析PVA术后早期对邻近椎间盘的影响。结果纳入研究的椎间盘共241块,其中观察组椎间盘120块,对照组椎间盘121块。观察组术后发生退变加重的椎间盘58块(58/120,48.33%);对照组术后发生退变加重的椎间盘仅25块(25/121,20.6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早期组(<12个月)及中远期组(≥12个月)邻近椎间盘等级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A术可加速邻近椎间盘的退变,并且在早期(<12个月)就发生退变等级的增加,但不会加速非邻近椎间盘退变。

区德炎[4](2021)在《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及Nomogram模型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临床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相关临床变量,探讨其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以此建立一个适用于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临床Nomogram模型。方法:收集我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OVCF行椎体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其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R4.0.1)和软件包RMS将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预测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使用bootstrap法模拟抽样进行内部验证,并计算C-index,最后将校正曲线与实际曲线进行对比。结果:23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行PVP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New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NVCF)患者有38例,再发椎体骨折发生率为16.4%,未再发组与新发组在性别、年龄、骨折数量、椎体高度恢复比、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IV、V型)、胸腰交界比例、T值及骨折压缩程度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数量(OR=1.23,95%CI=1.01,1.89)、椎体高度恢复比(OR=1.65,95%CI=1.13,1.98)、T值(OR=2.24,95%CI=2.12,3.32)、骨水泥分布(IV、V型)(OR=2.35,95%CI=1.63,4.87)骨折压缩程度(OR=2.25,95%CI=1.21,3.35)均为椎体成型术后出现NVCF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6项危险因素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预测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91,采用bootstrap法模拟抽样1000次,校正C-index=0.89,并且发现实际曲线与校正曲线很接近,说明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精准度和区分度。结论:探讨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可以给临床决策者提供关于OVCF更详细的诊治方案,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做出更好判断,有效降低新发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

范智荣[5](2021)在《椎体后凸成型术后椎体高度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有限元分析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不同椎体高度恢复程度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变化特性及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更好地治疗OVCF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1例患者的CT扫描图像,采用Mimics21.0、Geomagic Wrap2017、Solidworks2017和Abaqus2017软件,构建出一个符合人体解剖的T12-L2节段PKP术后OVCF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分为7组,分别为90%组、80%组、70%组、60%组、50%组、40%组和30%组。在T12椎体上表面给予400N轴向压缩载荷及7.5N·M扭矩,模拟人体在正常活动中直立、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的活动情况。同时记录不同椎体高度恢复程度在人体正常活动的情况下椎体及椎间盘的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的情况。收集广东省中医院骨科2019年1月—2020年6月因疼痛需行椎体强化术(PVA)的患者154例。测量患者术后椎体前缘恢复高度程度,分为90%组、80%组、70%组、60%组、50%组、40%组和30%组。记录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体重、BMI和骨密度等情况。比较各组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1个月和术后第6个月时的VAS评分和6个月内再骨折情况,采用SPSS 22.0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限元研究方面,正常椎体高度L1椎体松质骨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活动下最大应力分别为 0.7693MPa、0.5223MPa、0.6298MPa、0.6189MPa。90%椎体高度L1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1.204MPa、1.033MPa、1.409MPa、1.401MPa。80%椎体高度L1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1.133MPa、0.9165MPa、1.463MPa、1.321MPa。70%椎体高度L1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1.537MPa、0.8896MPa、1.483MPa、1.431MPa。60%椎体高度L1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1.694MPa、0.9935MPa、1.667MPa、1.538MPa。50%椎体高度L1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2.128MPa、0.9828MPa、1.600MPa、1.568MPa。40%椎体高度L1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2.004MPa、0.9549MPa、1.788MPa、1.573MPa。30%椎体高度L1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2.365MPa、0.8626MPa、1.681MPa、1.618MPa。正常椎体高度T12椎体松质骨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活动下最大应力分别为 0.6398MPa、0.5600MPa、0.6197MPa、0.5036MPa。90%椎体高度 T1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5236MPa、0.7251MPa、0.6509MPa、0.5999MPa。80%椎体高度 T1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5129MPa、0.7149MPa、0.6560MPa、0.5989MPa。70%椎体高度 T1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5696MPa、0.5219MPa、0.6119MPa、0.4945MPa。60%椎体高度 T12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7238MPa、0.5167MPa、0.6146MPa、0.4745MPa。50%椎体高度T1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6658MPa、0.5285MPa、0.6089MPa、0.4698MPa。40%椎体高度 T1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6652MPa、0.5186MPa、0.6099MPa、0.4742MPa。30%椎体高度 T1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6532MPa、0.4977MPa、0.5769MPa、0.5672MPa。正常椎体高度L2椎体松质骨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活动下最大应力分别为 0.6599MPa、0.4312MPa、0.6824MPa、0.5324MPa。90%椎体高度 L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5665MPa、0.5447MPa、0.6532MPa、0.5277MPa。80%椎体高度 L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5128MPa、0.5063MPa、0.6036MPa、0.5029MPa。70%椎体高度 L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5552MPa、0.4521MPa、0.6416MPa、0.5167MPa。60%椎体高度 L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6133MPa、0.4306MPa、0.6420MPa、0.5227MPa。50%椎体高度 L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6778MPa、0.4275MPa、0.6092MPa、0.5110MPa。40%椎体高度 L2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5522MPa、0.4253MPa、0.6155MPa、0.5115MPa。30%椎体高度L2 椎体松质骨在分别为 0.4766MPa、0.4069MPa、0.5831MPa、0.4716MPa。正常椎体高度T12/L1椎间盘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活动下最大应力分别为 7.033 MPa、6.263 MPa、4.879 MPa、5.938 MPa。90%椎体高度 T12/L1 椎间盘在分别为 5.195MPa、9.735MPa、9.512MPa、5.286MPa。80%椎体高度 T12/L1 椎间盘在分别为 4.405MPa、10.72MPa、9.526MPa、5.016MPa。70%椎体高度 T12/L1 椎间盘在分别为 4.664MPa、7.809MPa、5.471MPa、7.250MPa。60%椎体高度 T12/L1 椎间盘在分别为22.27MPa、11.57MPa、15.72MPa、7.940MPa。50%椎体高度 T12/L1 椎间盘在分别为8.378MPa、7.674MPa、7.930MPa、7.326MPa。40%椎体高度 T12/L1 椎间盘在分别为6.730MPa、7.620MPa、6.329MPa、4.562MPa。30%椎体高度 T12/L1 椎间盘在分别为9.714MPa、10.59MPa、7.241MPa、5.944MPa。正常椎体高度L1/L2椎间盘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活动下最大应力分别为 6.037MPa、5.573MPa、6.828MPa、4.535MPa。90%椎体高度 L1/L2 椎间盘在分别为5.119MPa、9.728MPa、6.136MPa、5.543MPa。80%椎体高度 L1/L2 椎间盘在分别为4.717MPa、12.82MPa、6.576MPa、7.746MPa。70%椎体高度 L1/L2 椎间盘在分别为6.771MPa、6.164MPa、7.038MPa、4.366MPa。60%椎体高度 L1/L2 椎间盘在分别为8.387MPa、5.949MPa、6.893MPa、4.667MPa。50%椎体高度 L1/L2 椎间盘在分别为7.552MPa、5.137MPa、6.362MPa、4.345MPa。40%椎体高度 L1/L2 椎间盘在分别为8.086MPa、12.43MPa、5.582MPa、4.829MPa。30%椎体高度 L1/L2 椎间盘在分别为5.095MPa、7.049MPa、5.125MPa、5.054MPa。通过与正常椎体高度的T12-L2有限元模型对比,有结果可知,在相同载荷的基础下,随着椎体前缘随着压缩程度的增加,L1松质骨在前屈、后伸、左侧屈和右侧屈4个方向上的应力随之增加。其中以前屈活动时更为明显,50%组L1椎体松质骨所受应力明显增大,30%组L1椎体松质骨所受应力达到最大,为正常椎体的307.4%。但是,邻椎T12、L2椎体松质骨、T12/L1椎间盘、L1/L2椎间盘应力变化基本相当。临床研究方面,七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身高、体重、BMI及骨密度等一般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具有可比性。各组患者在术后第一天(P=0.998)、术后一个月(P=0.971)、术后六个月(P=0.197)的VAS疼痛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各PVA术后椎体高度六个月内再骨折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219)。结论:PVA术后不同椎体高度术后在VAS疼痛评分及再骨折发生率未见显着性差异。L1椎体在椎体高度小于50%时,前屈活动中压力明显增高,但邻椎椎体应力分布及最大应力基本相当。因此,当椎体高度大于50%时较好地降低伤椎椎体松质骨应力。本结论尚需进一步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及生物力学研究验证。

付海军[6](2021)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对相邻椎体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3D模型及生物力学模拟分析软件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对相邻椎体的应力分布影响的研究,探讨骨水泥渗漏量以及渗漏位置对相邻椎体稳定性的影响,为PVP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提供术后风险预测。方法:通过纳入一名PVP术后患者的CT数据,运用Mimics Research 21.0、Ansys 17.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术后的三椎体模型(T12椎体、L1椎体、L2椎体),伤椎为L1椎体,并作为对照模型。通过数字化模拟制作出骨水泥渗漏至上位椎间盘(实验模型a)、下位椎间盘(实验模型b)和上下位椎间盘(实验模型c)均渗漏的三种模型,并进一步编辑处理模拟控制骨水泥渗出量为1ml、1.5ml、2ml,相应命名为为低渗漏量组、中渗漏量组、高渗漏量组。分析比较相邻椎体的前皮质柱、前1/3皮质柱和中心柱应力分布情况,以此来探讨PVP手术中骨水泥渗漏量对术后相邻椎体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在得出的高渗漏量组、中渗漏量组、低渗漏量组的数据组内比较中,与对照模型相比,实验模型T12、L2椎体应力均增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各椎体不同力柱之间应力对比,三组T12椎体、L1椎体前1/3柱>前皮质柱>中心柱(P<0.05);每组T12椎体应力实验模型a与c显着大于实验模型b(P<0.05);L2椎体应力实验模型b与c显着大于实验模型a(P<0.05)。在组与组之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各椎体应力变化:高渗漏量组>中渗漏量组>低渗漏量组(P<0.05)。结论:PVP术中骨水泥发生椎间盘渗漏对比未发生渗漏来说,相邻椎体应力改变相对较大,发生骨折的可能性更大,PVP手术术中邻近上下位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可以作为术后病椎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骨水泥渗漏量的大小也与相邻椎体的应力呈正相关。

陈激光[7](2021)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接受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旨在指导预防性干预措施,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6年3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进行PKP手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260例。根据术后1周、4周、3个月、6个月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任意一次评分≥4分,认为出现术后残余痛,将患者分为残余痛组和无残余痛组。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短期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术前骨密度、术前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矢状面Cobb角改善率、骨水泥弥散程度。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潜在危险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开展多因素分析。[结果]残余痛组有40例患者,无残余痛组有220例患者,术后残余痛发生率为15.4%。残余痛组患者的BMI和BMD均明显低于无残余痛组(P<0.001),有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有既往腰痛史、高处坠落伤占比明显高于无残余痛组(P<0.05),年龄、性别分布、受伤距手术时间、骨折椎体部位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残余痛组的短期并发症、骨折不愈合、再发骨折发生率均显着高于无残余痛组(P<0.001),而术前VAS评分、单侧/双侧穿刺入路、手术时间、注入骨水泥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前椎体高度压缩率无差异,但残余痛组患者的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矢状面Cobb角改善率、骨水泥总弥散系数均明显低于无残余痛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BMD、腰背部软组织损伤、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矢状面Cobb角改善率、骨水泥总弥散系数、短期并发症、骨折不愈合、再发骨折是PKP术后残余痛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PKP术后腰背部残余痛是影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临床疗效和功能康复的常见问题。腰背部软组织损伤、脊柱不稳定、再发骨折、骨折不愈合以及短期并发症是PKP术后残余痛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上需注意鉴别高风险患者,并有针对地开展预防性措施,帮助减少术后残余痛的发生。

游进锋[8](2021)在《加减补肾壮骨汤降低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风险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探讨加减补肾壮骨汤对降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风险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对象为南昌市洪都中医院院骨十科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tractures,OVCFs)行PVP的患者。依据制定的中西医诊断及纳入标准,共收集符合要求的9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及试验两组。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生行PVP手术,均通过向单侧椎弓根途径注入骨水泥的手术模式操作。(1)对照组:患者术后第三天常规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碳酸钙D3片(商品名钙尔奇,由惠氏苏州制药公司生产提供,每罐六十片,每片含60国际单位维D3,750mg碳酸钙,国药准字:H10950030),1片/次,bid口服,一个月为一疗程,连续服用四个疗程。治疗45例,脱落4例,实际完成41例。(2)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常规加上补肾壮骨汤中药方剂加减,一月为一疗程,连续服中药四个月,共四个疗程。治疗45例,脱落5例,实际完成40例。两组共研究完成81例。观察并且详细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天、2个月、4个月的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术前、术后2个月、4个月记录患者的骨密度测定,术前及术后4个月的椎体高度丢失情况。随访并记录术后一年内非外伤性椎体再次骨折的数据。最后所有数据使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统计分析两组纳入研究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具体伤椎部位、术前初始骨密度、术前VAS评分、0DI指数评估、患椎压缩严重程度等基本资料及因素进行归纳统计。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具有对比可行性。2.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VAS评分;术后3天补肾壮骨汤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与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补肾壮骨汤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与ODI评分均有所改善,且中药组效果更为显着,数据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不管是补肾壮骨汤组还是参照组,术后的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标都比术前有所好转,但是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的效果明显强于参照组。结果指出试验组的疼痛改善效果及运动功能障碍改善均优于参照组。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进,治疗效果愈发明显。3.骨密度:两组患者骨密度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提升,术后2个月两组骨密度测量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两组骨密度测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术后4个月试验组对提升骨密度水平的疗效高于参照组。4.邻近椎体高度变化;对两组患者手术后2、4个月及术前的邻椎高度变化比进行归纳统计比较,术后2个月及术前的邻椎高度变化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四个月的变化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补肾壮骨汤治疗后邻椎的高度丢失比更低。5.术后骨折及邻近骨折的再发率;从治疗到术后一年随访时间内,参照组41例,共有9例发生椎体再骨折,再发率为21.95%,其中邻椎骨折8例,发病率为19.51%。试验组共40例,只有1例椎体再次发生骨折,且为邻椎骨折,发病率为2.5%。两组椎体再骨折及邻椎骨折数的随访数据经χ2统计学分析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补肾壮骨汤能够降低PVP术后邻椎继发骨折的风险。结论:补肾壮骨汤中药经方能够有效缓解PVP术后脊柱残余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椎体高度及骨量丢失、明显降低术后邻椎继发骨折的风险,对临床预防邻椎继发骨折的作用深远,值得推广。

权祯[9](2021)在《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基于真实的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术前CT数据,及中医过伸复位手法联合PKP治疗术后的CT影响数据,依托于计算机辅助转化建模平台,重建T11-L2双节段OVCF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并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轴向、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左旋转及右旋转7种工况下的胸腰椎不同解剖结构所受到的等效应力值。重点研究双节段OVCF骨折术前及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术后T12、L1压缩椎体、软组织及相邻椎体的生物力学影响,为临床上双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策略提供生物力学支撑。方法:1.筛选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符合实验纳入标准的T11-L2脊柱胸腰段的双节段OCVF骨折患者1例,排除脊柱其他病患,使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放射影像科的64排螺旋CT对患者的T11椎体上关节突至L2椎体下关节突解剖区域进行连续薄层扫描,扫描层厚0.625mm,通过医院放射影像科的交互性影像控制与转化平台将已扫描的CT影像数据进行有限元软件接口相容性格式转化,以DICOM格式保存。2.建立双节段OVCF骨折术前、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术后的脊柱胸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Mimics 19.0进行原始模型的提取与转化;Geomagic warp 2017软件进行特征去除、光顺、曲面实体拟合;Solidworks 2017软件进行零件结构的组装与附属结构生成;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添加材料属性、边界条件、坐标及载荷设定及生物力学分析。3.脊柱胸腰段模型的生物力学分析:在验证有效的术前双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及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的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基础上,进行边界条件设定及力学加载,分别在T11椎体上终板施加500N轴向压缩载荷及7.5N·m扭矩,模拟人体的轴向、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及右旋转7种运动状态,检测双节段OVCF骨折术前、术后骨折椎体、相邻椎体及邻近软组织的应力梯度弥散分布模态。结果:1.成功建立了符合脊柱胸腰段生物力学特性的T11-L2节段术前及术后的双节段OVCF骨折的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基于患者的真实CT影响资料进行脊柱胸腰段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符合生物力学研究要求,可用于进行脊柱胸腰段T11-L2术前、术后双节段OVCF骨折的有限元分析。2.对术前双节段OVCF骨折及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术后的双节段OVCF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拟人体生理载荷的力学加载试验,分别施加了相同的轴向载荷和弯曲、旋转扭矩,发现经过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后,T12、L1椎体的皮质骨、松质骨及邻近椎体终板的最大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分布梯度及分布区域均发生了转移,术前应力集中于T12、L1椎体的椎体前缘,邻椎前缘的等效应力也相应增加,伤椎继续压缩骨折及邻椎骨折的趋势较为明显,经过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后。通过建立脊柱胸腰椎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术前、和复位强化固定后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模型,发现脊柱骨折后术前与复位强化术后的生物力学分布规律和特性存在本质性差异。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整体的生物力学分布处于失衡状态,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旋转工况下脊柱不同结构单元的生物力学应力分布极不均衡。在前屈弯腰活动状态下,L1椎体皮质骨应力最大为74.798Mpa,T12椎体松质骨最大应力为2.5816Mpa,T12-L1椎间盘最大应力为3.973Mpa,L1椎体的上终板最大应力为13.598Mpa,L1-2右侧关节突关节的最大应力为21.842Mpa。在后伸状态下,椎体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软骨终板及关节突关节受到的应力刺激均较小,分别为99.232Mpa、0.7807Mpa、3.973Mpa、3.2182Mpa及4.2637Mpa;其中,在后伸状态下,脊柱应力分布最小的单元区间分别位于L2椎体皮质骨、L2椎体松质骨、T11-12椎间盘、L1-2左侧的关节突关节。由此可见,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不同的结构单元在前屈状态下的应力刺激最大,强加不推荐压缩骨折后仍进行前屈弯腰,而在后伸活动状态下,脊柱不同结构单元的生物力学应力最小,这也间接证实了脊柱骨折后应用中医过伸复位治疗的生物力学安全性和可靠性。椎体压缩骨折经过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后,恢复了椎体高度,重建了脊柱的生物力学平衡,脊柱不同结构单元的生物力学刺激相比于术前显着降低,局部应力集中趋势得到缓解。前屈状态下,椎体皮质骨的最大应力由术前的99.232Mpa降低为术后的34.705Mpa;T12椎体松质骨的最大应力由术前的2.5816Mpa下降为术后的1.2085Mpa;T12-L1椎间盘的最大应力由术前的3.973Mpa降低为术后的2.0049Mpa;L1椎体的上终板由术前的13.598Mpa下降为术后的6.0292Mpa,因此,椎体压缩骨折后,经过过伸复位联合椎体强化治疗后重建了脊柱的生物力学形态,恢复了脊柱整体的生物力学失衡。结论:1.基于患者真实CT影像利用计算机辅助建模平台,能够较好的建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的有效性与可靠性强,适合生物力学分析需求。2.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后脊柱胸腰段的整体生物力学稳定性失衡,脊柱结构单元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十分凸显,尤其在前屈、轴向压缩及侧弯旋转过程中,脊柱胸腰段椎体、软骨终板、椎间盘及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的趋势和风险加重;但在后伸活动状态下,胸腰段整体的结构单元应力分布较小,间接证实了脊柱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发生后进行中医后伸复位手法的生物力学安全性。此外,胸腰段椎体、软骨终板、椎间盘及小关节等结构单元局部应力增高可能为压缩骨折后相邻椎体的骨折、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及慢性的腰背部疼痛等临床现象提供了生物力学解释。3.双节段椎体压缩骨折后经过中医过伸复位联合椎体强化治疗后,脊柱胸腰段整体的结构单元的生物力学应力分布趋势均比术前减小,应力分布趋势更加均匀,重建了脊柱胸腰椎伤椎的解剖形态及生物力学稳定性,减缓了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及伤椎邻椎再骨折风险,当然,更好的强化复位、伤椎复位程度与临床症状的关系仍然需要进一步考虑。

谢炜星[10](2019)在《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相邻节段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对大宗经皮椎体强化术病例的长期随访,统计出相邻节段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2、在中医微观辨证理论体系下,基于患者CT三维有限元模型测试椎体强化术后相邻节段在不同载荷下应力变化,预测术后相邻节段骨折的发生、骨折线走向、骨折塌陷情况。3、基于胸腰段有限元模型,测试椎体强化术后不同程度椎体骨折复位对相邻节段椎体应力分布的影响。4、基于胸腰段有限元模型,模拟测试椎体周边不同部位(椎间隙、椎管内、神经孔、椎旁)的骨水泥渗漏对相邻椎体的力学影响。方法: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回顾性研究了 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因疼痛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的457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5例,女性患者382例。PVA的适应证是剧烈的背部痛,局部棘突压痛、叩击痛明显,进行性加重的后凸畸形,经保守治疗无效,术前MRI证实为急性或亚急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或者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密度、CT、MRI检查。有323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未见新发骨折,设为A组。另外134例患者在随访期内出现新发骨折,设为B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已有骨折的部位、术前已有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的节段、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治疗的骨折椎体严重程度、平均的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强化术的方式(PVP或PKP)、骨水泥渗漏、新发骨折的部位。椎体强化治疗的椎体严重程度参照Genant半定量法骨折程度评定,即利用观察X线片,轻度骨折:椎体高度降低20%~25%,椎体投影面积降低10%~20%;中度骨折:椎体高度降低26%~40%,椎体投影面积降低21%~40%;严重骨折:椎体高度和椎体投影面积降低>40%。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SPSS2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资料用χ2检验,设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应用双变量回归分析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研究各因素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互关系。2、第二部分,有限元研究 选取一位因T12 OVCFs在我院行PKP治疗并在随访期内出现相邻节段T11椎体再骨折的患者,将其胸腰段CT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患者T12强化术后胸腰段的CT数据,运用有限元建模和分析软件Mimics 20.0、Geomagic Studio 2013、SolidWorks 2013、ANSYS16.0,构建 T12 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A)。同时,基于患者术后再发相邻节段T11骨折时胸腰段的CT数据,构建T12椎体强化术后T11再发椎体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B)做对比。假设正常成年人的体重为60kg,通常人体总体重的2/3(40kg)会施加到人体胸腰段脊椎上,转换成载荷约是400N。所以本研究在T10胸椎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垂直向下力,模拟人体上半身重力,共400N,来模拟人体胸腰段直立时的载荷。我们在直立有限元模型垂直加载400N载荷的同时,通过分别加载在X,Y,Z轴的力矩(10Nm),模拟人体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具体为前屈加载对应的坐标轴为X轴(描述对应当前人体的前屈),后伸加载对应的坐标轴为X轴(描述对应为当前人体的后伸),侧弯加载对应的坐标轴为Y轴(对应当前人体的左侧侧弯),旋转加载对应的坐标轴为Z轴(对应当前人体的逆时针转动),模拟人体前屈,后伸,侧弯,旋转。观察模型A在不同载荷下手术相邻节段T11的应力云图,记录应力分布情况及最大应力值。将模型A的应力云图与模型B相对比,观察模型A中应力集中部位与模型B中T11椎体的真实骨折线轮廓走向及骨折塌陷部位的匹配程度。3、第三部分,有限元研究 选取1例骨质疏松椎体(L1)压缩性骨折女性患者,获取其胸腰段CT资料。运用有限元建模和分析软件Mimics 17.0、Geomagic Studio 2013、SolidWorks 2012、ANSYS17.0,构建L1椎体骨折无复位模型(模型A)。在模型A的基础上,构建胸腰椎骨质疏松模型(模型B);在模型A的基础上,平行椎体下表面,在椎体内部改变部分松质骨单元的材料属性为PMMA骨水泥的材料性质,形成一个类圆柱形骨水泥块,量4ml,模拟注入骨水泥,构建骨折无复位PVP模型(模型C);在模型B的基础上,在椎体内部改变部分松质骨单元的材料属性为PMMA骨水泥的材料性质,形成一个类圆柱形骨水泥块,量4ml,构建骨折完全复位PKP模型(模型D)。设定L2椎体下缘所有节点在X、Y、Z轴三个方向上的位移都是零,固定L2下表面。在T11胸椎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垂直向下力,模拟人体上半身重力,共400N,来模拟人体胸腰段直立时的载荷。在直立有限元模型垂直加载400N载荷的同时,在T11椎体上表面施加10Nm的力矩,分为4种载荷,方向分别是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转,模拟人体胸腰段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转时的载荷。观察上述模型在不同载荷下脊柱胸腰段各部分应力分布情况。4、第四部分,有限元研究 选取1例L1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女性患者,获取其胸腰段CT资料。运用有限元建模和分析软件Mimics 17.0、Geomagic Studio 2013、SolidWorks 2012、ANSYS17.0,分别构建L1椎体骨水泥4 ml强化无渗漏模型(模型A)、L1椎体骨水泥4.5ml强化无渗漏模型(模型B)、L1上方椎间隙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C)、构建L1下方椎间隙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D)、L1上下方椎间隙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E)、L1椎弓根渗漏模型(模型F)、L1椎前渗漏模型(模型G)、L1椎旁渗漏模型(模型H)、L1椎间孔渗漏模型(模型I)以及Ll椎管内渗漏模型(模型J)。在T11胸椎的上表面施加均匀分布的垂直向下力,模拟人体上半身重力,共400N,来模拟人体胸腰段直立时的载荷。在直立有限元模型垂直加载400N载荷的同时,在T11椎体上表面施加10Nm的力矩,分为4种载荷,方向分别是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转,模拟人体胸腰段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旋转时的载荷。观察上述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模型在不同载荷下脊柱胸腰段各部分应力分布情况。结果: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所有457例患者中术前已有1092个骨折椎体(轻度骨折431个,中度骨折361个,重度骨折300个),其中经MRI诊断确诊为陈旧性骨折愈合的椎体有422个,确诊为新鲜骨折或陈旧性骨折不愈合而行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有670个(轻度骨折332个,中度骨折202个,重度骨折136个)。457例患者中,有295例患者行PVP治疗,162例患者行PKP治疗;单侧穿刺有61例,双侧穿刺有396例。全部患者经至少24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前已有的骨折椎体及手术治疗的椎体大多数发生在胸腰段,术前已有的骨折椎体中胸腰段骨折占56.04%,PVA治疗的椎体中胸腰段骨折占64.2%。284例患者无骨水泥渗漏,173例患者(共196个椎体)出现术中骨水泥渗漏,其中85个椎体发生椎旁骨水泥渗漏,50个椎体发生椎间隙骨水泥渗漏,18个椎体发生穿刺道渗漏,1个椎体发生椎间孔渗漏,23个椎体发生椎管内渗漏,19个椎体发生椎旁静脉渗漏。根据Yeom等按渗漏路径的不同将骨水泥渗漏分为B型、C型和S型3种类型,其中B型渗漏为骨水泥沿椎基底静脉渗漏到椎体后缘;C型为沿椎体骨皮质缺损渗漏;S型为沿椎间静脉渗漏。在发生骨水泥渗漏的患者中,1例患者因为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并神经压迫需要再次手术治疗,余下的172例患者均未因骨水泥渗漏导致症状需进一步处理。有134例患者(29.3%)在随访期内出现新发椎体骨折,其中出现相邻节段新发骨折的患者有67例,出现非相邻节段新发骨折的患者也为67例。出现新发椎体骨折的患者中,19例患者在新发骨折后选择保守治疗,余下的115例患者因新发骨折接受了2次及以上的椎体强化手术。首次新发骨折的椎体也大多数发生在胸腰段,占53.1%。在随访周期内有33例患者发生四肢骨折,其中发生髋部骨折26例(股骨颈骨折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7例),肱骨近端骨折4例,腕部骨折3例。两组患者间的平均年龄、骨密度、体重指数、术前已有的骨折椎体个数、PVA治疗的平均椎体个数、骨水泥注入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骨密度、体重指数、术前已有骨折椎体个数、手术椎体个数、骨水泥注入量与新发椎体骨折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性别、骨水泥渗漏、椎间隙渗漏、手术椎体严重程度、单/双侧穿刺、手术方式与新发椎体骨折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骨密度、已有的骨折椎体个数是新发椎体骨折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055和0.028。2、第二部分,有限元研究 T11椎体在直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载荷下最大应力分别为 19.252Mpa、63.679Mpa、67.387Mpa、76.264Mpa、92.079Mpa,而L1 椎体在 5 种载荷下最大应力分别为 17.918Mpa、23.626Mpa、15.402Mpa、23.807Mpa、44.049Mpa,可见T11椎体在5种不同载荷下所受应力均大于L1椎体。T11椎体下终板在直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5种载荷下最大应力分别为9.2217Mpa、25.324Mpa、9.0966Mpa、25.479Mpa、11.911Mpa,L1椎体上终板在5种载荷下最大应力分别为2.5117Mpa、4.9306Mpa、4.9695Mpa、4.1593Mpa、9.4029Mpa,可见 T11 椎体下终板在5种不同载荷下所受应力均大于L1椎体上终板。因此,在椎体强化节段(T12)的相邻节段中,上方的相邻椎体及终板所受的应力更大,T11椎体与L1椎体相比有更高的继发骨折风险。T11上终板应力主要集中于上终板中部,T11下终板应力主要集中于下终板中前部。除了后伸负荷外,T11椎体前缘皮质骨应力均大于椎体后缘,T11椎体上缘应力主要集中于中部,T11椎体下缘应力主要集中于椎体中前部。由T11应力云图推断,若T11椎体骨折塌陷,椎体上终板、椎体上部以中央塌陷为主,椎体下终板、椎体下部以中前部塌陷为主,椎体前缘较后缘压缩明显。基于患者T12椎体强化术后再发T11骨折的CT原始数据,重建现实T11再发骨折模型(模型B),并与模型A相比较。T11椎体塌陷主要以椎体上、下终板中部塌陷的塌陷为主,椎体前缘的压缩程度比椎体后缘压缩明显。现实骨折模型(模型B)中T11椎体的骨折塌陷部位与模型A中T11椎体、上下终板在站立、前屈、侧屈载荷下的应力集中处相匹配,而屈曲压缩应力是OVCFs最常见的损伤外力。因此,观察PVA术后相邻节段在站立、前屈、侧屈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可预测相邻节段新发骨折的节段、骨折形态及塌陷情况。3、第三部分,有限元研究 在模型B中对T11-L1节段施加屈曲、伸展、侧弯和旋转载荷,力矩为7.5N/m,实验得到的角位移数据分别为7.11°、5.09°、7.98°、4.77°,与既往的文献比较接近,验证了本研究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模型A、模型C及模型D在各载荷下T12椎体、L2椎体、T12/L1椎间盘及L1/L2椎间盘最大应力无统一变化趋势,且各载荷下应力无显着变化。总的来说,椎体强化手术前后相比较,相邻椎体、椎间盘应力变化并无显着差异。PVA术后不同过伸复位程度相比较,术后相邻椎体应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第四部分,有限元研究 模型A(无渗漏4ml)和模型B(无渗漏4.5ml)比较,两模型中相邻节段在直立、前屈、后伸、侧屈载荷下最大应力相比较无显着差异。在旋转载荷下的最大应力,两模型无统一变化趋势。即与无渗漏4ml模型相比,在旋转载荷下,无渗漏4.5ml模型增加了 T12椎体、L2椎体的最大应力,但减少了 T12下终板、T12/L1椎间盘、L1/L2椎间盘、L2上终板的最大应力。总的来说,模型A和B对相邻椎体、终板、椎间盘的应力影响并无显着差异。无渗漏模型(模型A、B)与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C-J)相比较。除T12椎体在直立载荷下的最大应力无明显变化外,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模型(除外模型E)在直立和前屈载荷下相邻节段的最大应力均增加,以前屈载荷下相邻节段应力的增加趋势更明显。模型E(上下方椎间隙渗漏模型)在直立、前屈载荷下相邻节段应力变化无统一趋势。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模型(模型C-J)在后伸、侧屈、旋转载荷下相邻节段应力变化也没有统一趋势。总的来说,除了上下方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外,其余部位骨水泥渗漏增加了相邻节段在直立、前屈载荷下的最大应力,以前屈载荷下的应力增加明显。结论:1、第一部分,临床研究 PVA患者骨密度、术前存在的椎体骨折个数是术后新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2、第二部分,有限元研究 在中医微观辨证理论体系下,观察PVA术后相邻节段有限元模型在站立、前屈、侧屈载荷下的应力分布情况,可预测相邻节段新发骨折的节段、骨折形态及塌陷情况。3、第三部分,有限元研究 PVA没有明显增加相邻椎体应力,为邻近椎体继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症自然病程发展的理论提供了生物力学证据。PVA术后不同复位程度相比较,术后相邻椎体生物力学变化并没有显着差异。4、第四部分,有限元研究 增加骨水泥注入量并未显着增加相邻节段椎体最大应力。大多数骨水泥渗漏增加了相邻节段椎体在直立、前屈载荷下的最大应力,这可能增加术后相邻节段骨折的发生率。

二、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间盘、椎体的力学性质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间盘、椎体的力学性质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椎体强化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治疗前MRI发现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对象
    1.4 材料
    1.5 方法
        1.5.1 手术方法
        1.5.2 影像学评估
        1.5.3 影像因素分析
    1.6 主要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2.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术前MRI发现
        2.2.1 责任椎体终板骨折情况
        2.2.2 邻近椎间盘损伤分布及损伤程度
    2.3 术前MRI征象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发生情况
    2.4 临床相关因素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
    2.5 骨水泥材料生物相容性
    2.6 典型病例
3 讨论Discussion

(2)不同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力学稳定性变化差异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3)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1.3 手术方法
    1.4 图像分析
        1.4.1 骨水泥分布
        1.4.2 骨水泥与终板接触
        1.4.3 椎间盘退变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PVA对邻近椎间盘及非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2.3 其他相关因素对邻近椎间盘退变的影响
3 讨论

(4)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及Nomogram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1.2 手术方法
    1.3 临床资料收集
    1.4 临床指标定义
    1.5 随访管理
    1.6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新发椎体骨折组与未新发骨折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新发椎体压缩性骨折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
    2.3 列线图模型及评价、验证
    2.4 典型病历
3 讨论
4 限制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椎体成形术后继发椎体骨折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椎体后凸成型术后椎体高度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认识
    1.3 PVA治疗OVCF的治疗进展
    1.4 有限元分析在OVCF中的应用
    1.5 小结
第二章 正常人体OVCF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设备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椎体后凸成型术后椎体高度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与实验设备
        3.1.2 PKP术后不同椎体高度恢复程度的OVCF有限元模型的生成
        3.1.3 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不同椎体高度术后再骨折的临床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病例来源
        4.1.2 研究分组
        4.1.3 手术方式
        4.1.4 术后处理
        4.1.5 疗效与随访
        4.1.6 样本量估算
        4.1.7 结果评价
        4.1.8 统计分析
    4.2 研究结果
    4.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经皮椎体成形术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对相邻椎体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数据及几何模型建立
    1.2 有限元分析前处理
    1.3 模型加载及有限元分析
    1.4 评价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模型有效性的验证
    2.2 不同渗透量对椎体的Von Mises应力分析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治疗方法
    三、疼痛评价及患者分组
    四、临床观察指标
    五、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受试者的一般资料
    二、残余痛组与无残余痛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
    三、残余痛组与无残余痛组患者的手术相关参数分析
    四、残余痛组与无残余痛组患者的影像学测量指标分析
    五、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8)加减补肾壮骨汤降低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风险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一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PVP手术适应症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中途终止或剔除脱落试验标准
    1.6 脱落、剔除患者处理
二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术前准备
        2.1.2 手术操作
        2.1.3 术后处理
    2.2 分组及药物服用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方案
    2.4 指标定义及疗效标准
        2.4.1 两组患者疼痛指数VAS评分
        2.4.2 两组患者骨密度测定
        2.4.3 两组患者ODI功能指数评定
        2.4.4 邻近椎体高度损失比
    2.5 药物安全性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三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
        3.1.1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
        3.1.2 两组患者BMI比较
        3.1.3 两组患者患椎首发位置比较
        3.1.4 两组椎体骨折形态分型比较
    3.2 两组患者疗效评定指标分析
        3.2.1 VAS评分对比
        3.2.2 ODI评分对比
        3.2.3 骨密度测量相比
        3.2.4 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丢失百分比比较
        3.2.5 术后椎体再骨折比较
四 讨论
    4.1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
    4.2 OVCFs的治疗及并发症
    4.3 PVP邻椎继发骨折的高危因素
    4.4 传统医学方面
        4.4.1 脾虚为标
        4.4.2 肾虚为本
        4.4.3 肝郁血瘀
    4.5 课题理法方药分析
    4.6 研究结果分析
        4.6.1 VAS评分比较
        4.6.2 ODI评分比较
        4.6.3 骨密度比较
        4.6.4 术后邻椎高度丢失比相比
        4.6.5 术后椎体再骨折比较
    4.7 用药后安全性分析
五 结论
六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椎再骨折的研究进展
    1 PVP术后邻椎骨折继发的危险因素
    2 OVCFs在中医辨病辩证分析
    3 中西医对PVP术后邻椎再骨折的预防方案
        3.1 中医方面
        3.2 西医方面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9)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理论认识与研究背景
    1 脊柱解剖结构及胸腰段生物力学特性
    2 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并发症
    3 中医过伸复位手法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溯源与应用
    4 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5 有限元分析在椎体压缩骨折中的潜在性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T11-L2 椎体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有限元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双节段OVCF骨折术后的胸腰椎不同结构单元的模型建立与生物力学析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脊柱胸腰椎(T11-L2)双节段压缩骨折术前及复位强化术后脊柱不同结构单元的力学差异性分析
    1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和复位固定术后的椎体应力差异分析
        1.1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体皮质骨应力差异
        1.2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体松质骨应力差异
    2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间盘应力差异分析
        2.1 双节段胸腰椎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间盘纤维环应力差异
        2.2 双节段胸腰椎术前和复位强化术后椎间盘髓核应力差异
    3 双节段胸腰椎骨折术前与术后的软骨终板应力差异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
文献综述 有限元分析在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脊柱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1 伦理审查意见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10)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相邻节段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概述
    1.2 中医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认识
    1.3 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1.4 椎体强化对相邻节段应力的影响及术后新发骨折的发生
        1.4.1 概述
        1.4.2 骨密度与新发椎体骨折发生
        1.4.3 椎体强化术后椎体复位程度与新发椎体骨折的关系
        1.4.4 骨水泥渗漏与新发椎体骨折的关系
    1.5 中医学对微观辨证的认识
    1.6 基于微观辨证有限元分析在中医骨伤科学的运用
    1.7 小结
第二章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一般资料
        2.2.2 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2.4 结果评价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中医微观辨证体系下基于有限元模型分析预测椎体强化术后相邻节段骨折的发生及骨折塌陷情况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椎体强化不同椎体复位程度对相邻节段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椎体周边不同部位骨水泥渗漏对相邻椎体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间盘、椎体的力学性质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椎体强化后骨水泥椎间盘渗漏与治疗前MRI发现的相关性[J]. 侯万星,李洪伟,郑欣,朱先任.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4)
  • [2]不同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椎体力学稳定性变化差异的有限元分析[J]. 秦大平,张晓刚,权祯,张华,曹林忠,陈钵,徐斌,徐世伟.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8)
  • [3]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J]. 江瑞信,阮耀钦,蔡金辉,叶浩翊,刘志锋.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21(03)
  • [4]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及Nomogram模型建立[D]. 区德炎.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5]椎体后凸成型术后椎体高度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变化的有限元研究[D]. 范智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6]经皮椎体成形术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对相邻椎体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D]. 付海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7]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PKP术后残余痛的危险因素分析[D]. 陈激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8]加减补肾壮骨汤降低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风险的疗效观察[D]. 游进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中医过伸复位联合PKP治疗双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D]. 权祯.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相邻节段力学影响的有限元研究[D]. 谢炜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椎体成形术后相邻椎间盘及椎体力学性能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