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一、极低出生体重儿6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倩倩,王琍琍[1](2021)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比较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LOS)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及预后。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血培养阳性的62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血培养结果将其分为细菌组(37例)和真菌组(25例),统计两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率、病死率、病原菌,分析比较两组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研究期间共有1115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血培养阳性败血症发生率为5.56%。细菌组最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2株,19.35%),真菌组最常见病原菌为光滑假丝酵母(11株,17.74%)。真菌组呼吸暂停、腹胀/呕吐/潴留、脾增大多于细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心率增快比例高于真菌组,血小板<100×109/L的比例低于真菌组(P<0.05),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值高于真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低于真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发生率高,发病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心率增快、CRP和PCT升高提示细菌感染,呼吸暂停、腹胀、呕吐、潴留、脾增大、血小板降低多提示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患儿比细菌感染更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李春亮,唐瑜,吕石华[2](2021)在《腹膜透析治疗早产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治疗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l9年10月桂林市人民医院NICU收治的27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ARF的临床资料,治疗组15例采用连续性PD,对照组12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血钾、血钠、pH值、乳酸、体重的变化及转归、肾功能恢复情况;并观察PD过程中堵管、渗漏、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透析前与透析后血尿素氮、肌酐、血钾、乳酸、体重水平降低,血钠、HCO3-、pH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中常规治疗前后血尿素氮、肌酐、血钾、乳酸、体重水平降低不明显,血钠、HCO3-、pH值升高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治愈出院10例,3例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后死亡,2例并发症严重住院过程中死亡;对照组2例治愈出院,6例放弃治疗后死亡,4例并发症严重死亡。治疗组3例置管处渗漏,2例发生堵管需肝素冲管,无一例发生腹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结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ARF是NICU危重症之一,病死率高,预后差,在基础治疗上加用PD治疗可改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预后,提高存活率。

耿冬峰[3](2021)在《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回顾性分析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AZF微缺失夫妇的IVF/ICSI生育结局,研究这些遗传学异常对生育及子代健康的影响。此外,挖掘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影响因素,为男性不育夫妇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生育的临床咨询和诊疗工作,起到参考和指导的作用。本研究从以下几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1、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2、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3、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4、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关键指标:1、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指标,包括受精率、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2、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包括平均孕龄、分娩率、早产率、双胎率、出生体重、活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出生缺陷率。一、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800对夫妇。按男方染色体核型是否异常分为染色体异常组(46对)、染色体多态性组(136对)和染色体正常组(261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染色体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1.18%vs 78.55%,P<0.05),染色体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8.90%vs 49.25%,78.57%vs 63.24%,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异常的不同类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受精率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2.12%,69.18%,vs 78.55%,P<0.05),染色体数目异常与染色体结构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显着高于染色体正常组(59.11%,58.43%,vs 49.25%,P<0.05),其它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2、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染色体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D/G异常组的受精率显着低于染色体正常组(74.64%vs 78.55%,P<0.05),Y染色体多态性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66%vs 78.55%,78.41%vs 65.99%,P<0.05);其它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染色体数目异常组、染色体结构异常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染色体多态性组与染色体正常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染色体多态性的不同类型中,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组的出生缺陷率统计学上高于染色体正常组(18.18%(2[双胎,髋关节发育不良]/11)vs 1.61%(23/1433),P<0.05),其它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均负面影响IVF/ICSI受精,对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影响。2、整体上,染色体多态性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明显负面影响。D/G组异常可能降低受精率,但影响不大。3、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异常、染色体多态性及其不同类型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二、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21对夫妇。按AZF是否缺失分为AZF缺失组(143对)与AZF正常组(778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组的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中,gr/gr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种植率均显着高于AZF正常组(83.37%vs 77.25%,77.68%vs 69.02%,43.56%vs 33.47%,62.16%vs 43.28%,P<0.05),b1/b3缺失组的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7.63%(68/118)vs 69.02%(5771/8361),P<0.05)。3、不同精液质量组中,无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58.42%vs 77.31%,54.46%vs 70.37%,P<0.05);严重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受精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AZF正常组(74.71%vs 78.30%,60.00%vs 73.33%,P<0.05);少精子症患者AZF微缺失组的各项实验室及妊娠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精子浓度正常患者AZF缺失组的受精率、2PN受精率高于AZF正常组(83.99%vs 76.57%,70.68%vs 64.07%,P<0.05)。4、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与AZF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不同精液质量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组与AZF正常组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整体上,AZF微缺失对IVF/ICSI受精、胚胎发育质量、胚胎发育潜能和临床妊娠结局无负面影响。但AZFc区b1/b3缺失可能降低正常受精率。2、AZF微缺失影响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IVF/ICSI受精,负面影响无精子症和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受精率。3、AZF微缺失、AZFc区不同缺失类型均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4、AZF微缺失对不同精液质量不育男性的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三、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因男方因素或男女双方因素首次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930对夫妇。按男方AZF、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分为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12对)、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57对)、单纯AZF微缺失组(140对)、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721对)。分别统计和比较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的差异。结果: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可用囊胚形成率、生化妊娠率,显着低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34.44%vs 57.24%,47.27%,48.30%;34.48%vs 50.47%,51.78%,49.69%;18.97%vs 35.05%,35.04%,33.47%;41.67%vs 73.68%,68.57%,68.52%,P<0.05)。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呈现降低的趋势(临床妊娠率41.67%vs 64.91%,60.00%,60.19%;种植率33.33%vs 48.62%,41.90%,43.28%)。3、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指标在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组与单纯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单纯AZF微缺失组、AZF与染色体均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不育男性IVF/ICSI受精无明显影响,对胚胎发育质量和胚胎发育潜能有负面影响。对临床妊娠结局可能有负面影响。2、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无明显影响。四、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生殖医学·产前遗传中心行IVF或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根据相应筛选标准共纳入2766对夫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有健康活产结局进行分组。通过Logistic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然后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挖掘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回归方程,构建不育男性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男方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因素、女方不孕类型、男方不育类型、窦卵泡数(AFC)、女方体重指数、HCG日E2水平、获卵数、优质胚胎数、女方基础FSH、精液质量、移植胚胎数、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类型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变量(P<0.05)。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与AZF微缺失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女方年龄、精液质量、优质胚胎数、移植周期类型、移植胚胎数、移植胚胎类型、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是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P<0.05)。3、构建健康活产结局的评估模型P如下:P=1/(1+exp(-y)),其中y=-0.616×(女方年龄<35=1,35≤年龄<40=2,≥40岁=3)+(精子浓度正常=0,无精子症=0.331,严重少精子症=0.186,少精子症=-0.210)+0.083×(优质胚胎数,>15以15计算)+(冻融移植周期=0.333,新鲜移植周期=0)+(移植胚胎数1个=0,2个=0.598,3个=0.250)+(囊胚=0.482,卵裂期胚胎=0)+(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6mm=0,710mm=2.017、≥11mm=2.586)-2.847。本模型进行似然比检验,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252.6,P<0.001)。ROC曲线下面积=0.665,95%CI:0.644-0.685,P<0.001。P=0.433作为诊断界点,对应的敏感度为69%,特异性为56%。根据回归模型绘制了列线图,C指数为0.665,校准图显示根据列线图估计的健康活产概率和真实的发生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1、发现影响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主要因素。2、女方年龄是健康活产结局的不利因素。3、优质胚胎数、移植胚胎数为2个、胚胎移植日内膜厚度、无精子症、冻融周期移植、囊胚移植,是健康活产结局的有利因素。4、成功构建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的评估模型,绘制了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李垚锦[4](2021)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病原体情况,为早期识别及干预治疗晚发型败血症提供指导。[方法]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根据是否发生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分为两组:LOS组和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复苏时是否气管插管、PS治疗、入院时体温、血糖、LOS发病前机械通气时间、无创呼吸支持时间、脐静脉置管时间、PICC置管时间、是否放置胃管、首次肠内喂养时间、肠内喂养方式、静脉营养时间、发病前禁食时间、全肠内喂养建立时间、热卡达到100及120kcal/kg.d时日龄、LOS发病前是否使用益生菌、抗生素使用时间是否≥5d、是否患早发型败血症等,LOS组并发症、转归、病原菌等资料。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LOS的发病率、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1.纳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188例,LOS发病率为34.0%(64/188),其中经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确诊LOS发病率为17.0%(32/188),临床诊断 LOS 发病率为 17.0%(32/188);胎龄<28w、28-31+6w、≥32w LOS发病率分别为:42.9%(3/7)、37.8%(51/135)、21.7%(10/46);出生体重<1000g、1000-1499g、≥1500g LOS 发病率为 61.5%(8/13)、35.0%(49/140)、20.0%(7/35),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LOS患儿死亡4例、病死率为6.3%(4/64)。2.LOS组胎龄、出生体重、发病前无创呼吸支持时间、发病前使用益生菌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S组脐静脉置管、脐静脉置管时间、发病前行PICC、PICC置管时间、发病前禁食时间、热卡达到100kcal/kg.d时日龄、热卡达到120kcal/kg.d时日龄、全肠内喂养建立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增加(P<0.05),发病前无创呼吸支持时间长、使用益生菌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减小(P<0.05)。3.LOS临床表现以反应差46例(71.9%)、腹胀34例(53.1%)、呼吸暂停30例(46.9%)为主,实验室检查中以CRP升高46例(71.9%)、白细胞总数升高/减低34例(53.1%)、PCT升高27例(42.2%)为主;LOS组与对照组比较,NEC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2例确诊LOS共培养出41株病原菌,有2例培养出3种不同类型病原菌,有3例培养出2种不同类型病原菌,有1例发生2次LOS培养出同1种病原菌,有1例为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均为阳性、且为同一种病原菌,有2例为血培养阴性,脑脊液培养阳性;41株病原菌分别为:革兰阴性细菌21例,占所有病原菌的51.22%,分别为肺炎克雷伯13例、大肠埃希菌4例、阴沟肠杆菌阴沟亚种2例、弗氏柠檬酸杆菌1例、产气克雷伯菌1例,其中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ESBL)14例,耐药菌株占71.43%,以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最为常见;革兰阳性细菌18例,占所有病原菌的43.90%,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7例、头状葡萄球菌4例、粪肠球菌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溶血葡萄球菌1例、屎肠球菌1例、棒状杆菌1例,其中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CNS)12例,以表皮葡萄球菌最为常见。真菌2例,占所有病原菌的4.88%,分别为白色假丝酵母1例、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例。[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LOS发病率为34.0%,其中确诊LOS发病率为17.0%,临床诊断LOS发病率为17.0%,病死率为6.3%,加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的综合管理,可减少LOS的发病率和病死率。2.胎龄小、出生体重低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发生LOS的风险增加,发病前无创呼吸支持时间长、使用益生菌可使LOS发生风险减少。3.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LO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反应差、腹胀、呼吸暂停为主要表现,CRP、WBC及PCT联合应用可提高LOS诊断的准确性,发生LOS后会增加NEC发生的风险。4.我院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LOS病原体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其中尤以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

丁桂花[5](2021)在《湖南省某三甲妇幼医院628例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特点,为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某三甲妇幼医院调取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628例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病案信息资料,统计分析孕母情况、患儿并发症、平均住院日、转归、住院费用等情况,计算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体重与胎龄、孕母平均年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总费用的相关性。结果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孕母主要有妊娠合并贫血44.55%、多胎妊娠44.18%、胎儿生长受限42.33%和未足月胎膜早破41.77%等状况;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症的顺位为新生儿肺炎、贫血、低蛋白血症、败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呼吸性酸中毒等;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平均住院日约为39.76天、平均住院费用约为70548.71元,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体重与胎龄呈正相关,与孕母平均年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总费用呈负相关。结论加强高危孕妇围产期监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早期干预,对减少超/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和提高出生儿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朱理佳,马晓丹,段江,李檬,黄永坤[6](2021)在《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4例不同胎龄早产儿、206例不同出生体重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胆碱酯酶(CHE)的变化。比较分析各组中和组间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存在差异:(1)晚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极早产儿中TP、ALB依次递减(P <0.05);CHE无统计学意义(P> 0.05)。晚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的DBIL、GGT生成、排泄均比极早产儿好(P <0.05)。(2)与正常出生体重儿比较,低出生体重儿仅TBA增高(P <0.05);与极低出生体重儿比较,正常出生体重儿、低出生体重儿DBIL、CHE增高,但仅有低出生体重儿DBIL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随胎龄越小、体重越轻,肝脏功能越差。胎龄对肝脏功能的影响,远大于体重对肝脏功能的影响。

朱倩倩[7](2021)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比较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及预后,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2015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血培养阳性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LOS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调查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的发生率、病死率、病原菌,分析比较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LOS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研究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共收治1115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其中血培养阳性晚发型败血症者62例,死亡11例。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血培养阳性LOS的发生率为5.56%,病死率17.74%。其中细菌组37例,真菌组25例,细菌组最多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12株,占全部病原菌的19.35%),真菌组最多见病原菌为光滑假丝酵母(11株,占全部病原菌的17.74%)。呼吸暂停、腹胀/呕吐/潴留、脾脏增大、血小板≤100×109/L比例在真菌组分别为32%、84%、20%、48%,细菌组分别为8.11%、59.46%、2.7%、21.62%,真菌组均高于细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组心率增快比例为40.54%、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中位数值为13.38mg/L、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中位数值为6.75ng/ml,均高于真菌组的4%、5.76mg/L、0.99ng/ml(P<0.05);细菌组13.51%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低于真菌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LOS病死率高;心率增快、CRP和PCT升高多见于细菌感染,呼吸暂停、腹胀/呕吐/潴留、脾增大、血小板降低多见于真菌感染;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真菌性败血症比细菌性败血症更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在发生感染时需积极完善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合理调整抗菌药物。

苌俊明,李德亮,朱萍,程雪莲,赵杰,高航[8](2021)在《潮气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高频震荡通气时p(CO2)的影响及最佳设置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高频震荡通气(high-frequency oscillation ventilation, HFOV)时血p(CO2)的变化,探讨潮气量对血p(CO2)的影响及最佳潮气量值。方法接受HFOV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0例,记录通气过程中各项参数,包括呼吸频率、呼吸幅度、平均气道压、吸入氧浓度、潮气量、每分通气量、p(CO2)、二氧化碳扩散系数(carbon dioxide diffusion coefficient, DCO2),共监测毛细血管血气数据812个,其中p(CO2)≥55 mm Hg的血气数据439个为观察组,p(CO2)<55 mm Hg的血气数据373个为对照组,比较2组呼吸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p(CO2)升高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潮气量及其他通气参数对极低出生体重儿p(CO2)升高的预测效能。结果观察组吸入氧浓度(0.49±0.13)高于对照组(0.32±0.14)(P<0.05),潮气量[(1.62±0.37)mL/kg]、每分通气量[(0.61±0.29)mL/kg]及DCO2[(32.49±14.92)mL2/s]均低于对照组[(2.18±0.52)mL/kg、(0.92±0.23)mL/kg、(68.47±31.44)mL2/s](P<0.05);潮气量(OR=0.028,95%CI:0.006~0.132,P<0.001)、每分通气量(OR=0.003,95%CI:<0.001~0.028,P<0.001)、DCO2(OR=0.936,95%CI:0.910~0.963,P<0.001)是极低出生体重儿p(CO2)升高的影响因素;潮气量、每分通气量、DCO2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81 mL/kg、0.62 mL/kg、38.84 mL2/s时,预测极低出生体重儿p(CO2)升高的AUC分别为0.833(95%CI:0.766~0.887,P<0.001)、0.596(95%CI:0.516~0.673,P<0.001)、0.830(95%CI:0.762~0.885,P<0.001),灵敏度分别为81.25%、93.75%、72.50%,特异度分别为75.00%、31.25%、93.75%,潮气量及DCO2预测极低出生体重儿p(CO2)升高的AUC明显高于每分通气量(P<0.05)。结论潮气量对使用HFOV呼吸支持的极低出生体重儿p(CO2)有明显影响,保持潮气量不低于1.81 mL/kg对控制p(CO2)水平有较好指导价值。

徐迪[9](2021)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 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生,减少早产儿脑损伤,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新生儿科,且生后日龄<7天并完善床旁颅脑超声的早产儿共292例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颅脑超声结果分为PIVH组和非PIVH组。并根据Papile分级法进行诊断分级。收集信息包括: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多胎等;产前因素:孕母妊娠期合并症,是否胎膜早破、羊水异常、胎盘异常、脐带异常等;新生儿生后因素包括:窒息、机械通气、低血糖、酸中毒等。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早产儿292例,出生胎龄分布在27+3-36+6周,平均出生胎龄(34.0±2.2)周,出生体重分布在1035-3500g,平均出生体重为(2100.42±423.68)g。男性156例,女性136例,男女比例1.1:1。早产儿PIVH者共75例,发病率为25.7%,轻度PIVH者66例,重度PIVH者3例。PIVH组平均出生胎龄(32.3±1.8)周,非PIVH组平均出生胎龄(34.1±2.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VH组平均出生体重为(2100.42±423.68)g,非PIVH组平均出生体重(1962.69±416.68)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前相关因素中: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羊水量异常、胎膜早破在PIVH组与非PIVH组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生后相关因素中:早产儿生后合并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RDS、使用机械通气>7天在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体重、剖宫产分娩是发生PIVH的保护因素,出生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大,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发生率越低,而羊水量异常、低氧血症是早产儿发生PIV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我院一年早产儿PIVH的发病率为25.7%。2.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剖宫产分娩、羊水量异常、胎膜早破、早产儿生后合并酸中毒、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RDS、机械通气>7天等因素与早产儿PIVH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出生胎龄越大、出生体重越大、选择剖宫产分娩可以减少早产儿PIVH的发生,产母孕期并发羊水量异常、新生儿生后并发低氧血症会增加早产儿PIVH的发生。

王闯[10](2021)在《乳铁蛋白对NICU极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乳铁蛋白对NICU(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极早产儿院内感染、贫血的预防作用效果,为乳铁蛋白在NICU推广使用提供临床依据及数据。方法:根据2019年出版的第五版《实用新生儿学》最新定义,极早产儿为胎龄28周至31+6周的早产儿,故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大连市妇幼保健院NICU住院的胎龄28周至31+6周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符合相关纳入、排除标准(正文详述)。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有80例极早产儿。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两组患儿入NICU后予以相应的医疗监护,常规给予针对病因、保暖等支持治疗。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和儿童保健学组制定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无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及严重疾病、能耐受肠道喂养者尽早开始喂养;体重大于1000g、病情相对稳定者可于出生后12小时开始喂养。并结合患儿及母亲的情况,母乳充足的情况下优先选择母乳喂养,母乳不足可采取母乳及早产儿院内配方奶混合喂养,无法提供母乳的情况下采取纯早产儿院内配方奶喂养,早产儿院内配方奶中的成分中不含乳铁蛋白。根据患儿肠道内营养的热卡等情况是否满足生长所需联合应用肠道外营养,在肠道内喂养耐受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全肠道内喂养,后续住院期间两组患儿如有体重等生长情况不良者,酌情在母乳中加入母乳强化剂。观察组患儿入院72小时内,肠内喂养的母乳或早产儿院内配方奶中加入乳铁蛋白粉末制剂,乳铁蛋白剂量为100毫克/次,日2次,直至出院;对照组患儿的肠内喂养不予加用乳铁蛋白制剂。详细记录两组患儿一般人口学特征、母孕情况、败血症危险因素、营养学特征及发生院内感染、治疗等相关情况。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以及在NICU住院期间晚发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肺炎、泌尿系感染、化脓性脑膜炎、贫血的发生率和院内感染总发生率。结果:1.两组患儿一般人口学特征、母孕情况、药物使用情况、晚发败血症危险因素及营养学特征等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院内感染病例共计16例,分别为观察组3例(3.8%),对照组13例(16.7%),观察组院内感染总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晚发败血症发生率(1.3%)低于对照组(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泌尿系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对晚发败血症血培养结果进行分类发现,两组患儿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的分布未见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分别为观察组28.27±2.65,对照组34.56±3.45,观察组患儿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患儿有6例(7.6%)发生贫血,对照组有18例(23.1%)发生贫血,观察组患儿贫血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乳铁蛋白的应用对极早产儿NICU发生的院内感染具有显着的预防作用,且缩短住院时间。2.乳铁蛋白对极早产儿贫血的发生有预防作用。3.乳铁蛋白长期服用的长远获益需要更长时间的用药和随访,也需要更大规模的随机对照实验方可进一步明确。

二、极低出生体重儿6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极低出生体重儿6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发病时临床表现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发病时血液指标检测的比较
    2.4 两组血培养病原菌情况的分析
    2.4 两组并发症及预后的比较
3 讨论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染色体异常
        1.1.1 染色体数目异常
        1.1.2 染色体结构异常
        1.1.3 染色体多态性
    1.2 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1.2.1 Y染色体亚显微缺失
        1.2.2 gr/gr缺失
    1.3 X染色体连锁和常染色体基因突变
    1.4 遗传学检测异常不育男性生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精液常规检测
        2.3.2 血清生殖激素检测
        2.3.3 染色体核型分析
        2.3.4 AZF微缺失检测
        2.3.5 遗传咨询
        2.3.6 IVF、ICSI促排卵及卵子获得
        2.3.7 精子的获得及优选方法
        2.3.8 IVF、ICSI授精方法
        2.3.9 胚胎培养与胚胎评估
        2.3.10 胚胎移植及妊娠检测
        2.3.11 患者随访
        2.3.12 观察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3.13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分组
    3.2 结果
        3.2.1 不育男性染色体核型异常分析
        3.2.2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3.2.3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3.2.4 染色体核型异常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3.3 讨论
        3.3.1 不育男性人群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及异常类型
        3.3.2 不育男性染色体异常类型与精液质量
        3.3.3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4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3.3.5 染色体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3.6 染色体多态性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3.4 小结
第4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4.1 研究对象
        4.1.1 研究对象分组
    4.2 结果
        4.2.1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情况分析
        4.2.2 AZF微缺失与不育男性精液质量分析
        4.2.3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4.2.4 AZF微缺失不育男性的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4.3 讨论
        4.3.1 AZF微缺失与精液质量
        4.3.2 AZF微缺失与IVF/ICSI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关系
        4.3.3 AZF微缺失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的关系
    4.4 小结
第5章 不育男性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
    5.1 研究对象
        5.1.1 研究对象分组
    5.2 结果
        5.2.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2.2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孕夫妇基本资料分析
        5.2.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不育男性行IVF/ICSI妊娠结局分析
        5.2.4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分娩及子代出生结局分析
    5.3 讨论
        5.3.1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检出率
        5.3.2 AZF微缺失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
        5.3.3 AZF微缺失合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IVF/ICSI结局的关系
    5.4 小结
第6章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
    6.1 研究对象
    6.2 研究方法
    6.3 研究结果
        6.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6.3.2 健康活产结局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
        6.3.3 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与健康活产结局相关的独立因素
        6.3.4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6.3.5 健康活产结局风险评估模型的评价
        6.3.6 预测健康活产概率的列线图
    6.4 讨论
        6.4.1 女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2 男方年龄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3 体重指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4 不孕年限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5 AFC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6 获卵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7 优质胚胎数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8 子宫内膜厚度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9 移植周期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0 移植胚胎类型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1 精液质量与IVF/ICSI活产结局的关系
        6.4.12 不育男性IVF/ICSI健康活产相关因素分析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的意义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湖南省某三甲妇幼医院628例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孕母基本情况
    2.2 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
    2.3 转归情况
    2.4 病例分型和住院情况
3 讨论
    3.1 孕妇围产期监管
    3.2 ELBWI/VLBWI诊疗措施

(6)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晚期早产儿、中期早产儿及极早产儿组间首次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2.3 不同出生体重儿各组间首次肝功能指标的比较
3 讨论

(7)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关于早产儿
    1.2 关于新生儿败血症
    1.3 关于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与败血症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细菌组和真菌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细菌组和真菌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及血检的比较
    3.3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血培养病原菌情况的分析
    3.4 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败血症细菌组和真菌组并发症及预后的比较
4 讨论
    4.1 败血症发病率
    4.2 败血症危险因素
    4.3 临床表现与体征
    4.4 实验室检查
    4.5 病原菌
    4.6 治疗
    4.7 并发症
    4.8 不足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实验室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潮气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高频震荡通气时p(CO2)的影响及最佳设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方法
        1.2.2 HFOV参数设置及分组
        1.2.3 评价指标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2组通气参数比较
    2.2 极低出生体重儿p(CO2)升高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潮气量、每分通气量、DCO2预测极低出生体重儿p(CO2)升高的效能
3 讨 论

(9)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PIVH诊断标准
    3.研究内容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资料统计
    2.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10)乳铁蛋白对NICU极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诊断标准
    5.质量控制
    6.数据分析
    7.研究技术路线图
结果
    1.极早产儿基线资料
    2.院内感染及住院时间
    3.贫血发生情况
讨论
    1.乳铁蛋白与晚发败血症
    2.乳铁蛋白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3.乳铁蛋白与其他感染
    4.乳铁蛋白与贫血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乳铁蛋白预防新生儿感染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极低出生体重儿6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分析[J]. 朱倩倩,王琍琍. 中国当代医药, 2021(24)
  • [2]腹膜透析治疗早产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J]. 李春亮,唐瑜,吕石华.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1(05)
  • [3]不育男性遗传学异常对IVF/ICSI结局的影响及健康活产结局的相关因素研究[D]. 耿冬峰. 吉林大学, 2021(01)
  • [4]极低出生体重儿及极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因素分析[D]. 李垚锦.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5]湖南省某三甲妇幼医院628例超/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J]. 丁桂花. 中国病案, 2021(04)
  • [6]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J]. 朱理佳,马晓丹,段江,李檬,黄永坤.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03)
  • [7]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细菌性与真菌性晚发型败血症临床对比分析[D]. 朱倩倩.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潮气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高频震荡通气时p(CO2)的影响及最佳设置分析[J]. 苌俊明,李德亮,朱萍,程雪莲,赵杰,高航.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02)
  • [9]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及相关性影响因素的研究[D]. 徐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乳铁蛋白对NICU极早产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作用研究[D]. 王闯.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