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学会章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学会章程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学会章程(论文文献综述)

买托合提·居来提[1](2019)在《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文中提出民族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交流,和田地区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医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田地区的医疗事业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维吾尔医疗更是如此。本文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视角,对和田地区的部分维吾尔医院、私人诊所和医务人员进行了调研同时,探究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对维吾尔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医疗空间的变化、医学知识的传承模式、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以及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医患关系等问题,并从医疗、疾病和文化角度对和田维吾尔医的地方实践进行了研究。本文共分以下六大部分:第一章: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和文化。主要围绕以下两个主题展开:第一,维吾尔医药学产生的历史渊源、类型和特点,根据相关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进一步探讨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对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和地位,丝绸之路的繁荣在维吾尔医药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第二,从文化视角看维吾尔民间医疗,对疾病分类、民间医疗中的符号以及疾病与治疗的逻辑进行了研究。第二章: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现代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医疗空间的家,系统地介绍了和田维吾尔医的形式和类型,具有多种身份的提维普(Tivip)和医师在社会上的地位;第二,医疗空间的转移,以此为切入,系统阐述从家庭到街头,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同时,介绍了此过程的主要途径、特点和实际存在的问题;第三,维吾尔“医院”的诞生历程,从而阐述维吾尔医学的重要发展阶段;第四,医疗管理体制和政策,本节系统的介绍了民族医药政策法规评价体系、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中的作用以及民族医药制度改革对维吾尔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本章论述了传统医学知识继承模式的发展过程、教育模式下医学知识继承的状况、传统维吾尔医学和医学知识继承模式作为知识体系和医疗实践信任的逻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第一,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第二,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第三,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第四章:和田维吾尔族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本章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研究。第一,医患双方对疾病的认知和培养,主要阐述不同身份的医患双方对疾病的理解以及在医疗实践中的博弈;第二,道德:维吾尔族制约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论证了医德在整个治疗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主要阐述了信任和医患沟通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解释了不同领域的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维吾尔医学作为中华民族医药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族医学的范畴,地域和文化的差异使其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作为维吾尔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和田维吾尔医形成了具有和田地域特色的医疗文化,并已融入和田人民的日常生活。笔者作为和田人,在长期观察和田野调查中发现了很多实际问题。目前,维吾尔医学领域最大的问题是忽视了中医药学与维吾尔医学的关系。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维吾尔医学与佛教医学的关系。必须明确的是,维吾尔医学绝对不能等同于伊斯兰医学,维吾尔医学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化圈,是以中华医药文化为基础形成和发展的医学文化;此外,执业医师综合素质较低,对传统医学知识和医疗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部分执业医师存在一定的医德问题。一些公立维吾尔医院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落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与西方医疗机构相比,二者之间差距更大。江湖医生仍然存在,庸医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沟通观察能力差影响医患关系;医学知识的继承与保护存在一些问题。

朱丽[2](2019)在《清末新疆粮政研究(1884-1911年)》文中研究表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省,自此新疆的行政建置与内地趋于统一。为维护稳定,迅速恢复新疆社会经济,解决粮食的相关问题成为了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而在当时的形势下,清政府对粮食的管理依然没有放松。本文考察清末新疆建省到辛亥革命之前这一时期的粮政,力图描绘这一时期新疆粮政实施的基本情况,清晰勾勒此间新疆粮政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如对稳定粮食生产的土地、人口和渠道建设的管理问题、粮食的仓储和运输、征收和销售以及粮价等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研究清末新疆粮政所取得的成绩和对当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为当今加强新疆的边疆治理和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对象的界定、选题缘由及意义和学术史的回顾,对选题的情况作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为清末新疆粮政的实施背景,阐述在当时的大背景下,全国其他地方的粮食管理是如何进行的,粮食机构是怎样正常运转的;清晰描述自清朝统一新疆到新疆建省之前的粮食状况,并介绍从新疆建省至清朝走向灭亡的这段历史时期粮食的管理状况。第三部分为清末新疆粮政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分别从稳定粮食生产、粮食的仓储和运输、粮食的征收和销售及粮食的价格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即为了确保粮食的来源,须从粮食生产着手,对土地、人口和水源进行管理,以此保证粮食的供应,使救灾备荒、处理粮食分布的不平衡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有效的均衡分配,可以优先考虑解决粮食的仓储和运输问题;在粮食的主要分配问题上,对田赋粮的征收和新出现的一种近代化的经济形势——粮食销售展开论述,探究新形势下的粮食分配问题,并对清末新疆的粮价进行分析。从这些方面入手,解决粮食的供应、均衡和分配等相关问题,并说明社会对粮价产生的重要影响。第四部分是对清末新疆粮政实施的评价,从取得的良好效果及影响和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粮政的实施对新疆产生的积极影响和对今天的借鉴作用。最后为结语,说明新疆建省之后的粮政管理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新疆经济的发展发挥的作用。总体而言,粮政的实施对完善清末新疆粮食管理的研究和对今天加强边疆治理以及促进新疆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斯琴[3](2018)在《县制改革视域下民国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社会管理》文中认为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县制改革可以分为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两个时期,两次改革出发点、设县目的各有不同。北洋政府选择了双轨制模式对新疆蒙古族聚居区进行社会管理,一方面通过盟旗组织对蒙古族基层社会进行间接控制,另一方面对民族间的纠纷和盟旗外的涉及蒙古族的社会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并制定各类民族政策对蒙古族基层社会产生影响,加强国家观的培育,以转变其观念,为后来的进一步的社会改革奠定基础。国民政府时期,新疆政局相对稳定,新疆省政府着手对新疆蒙古族盟旗制度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削弱盟旗组织的权力,逐步加强国家对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社会管理。随着县制改革获得成功,各级政府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治理中已占据主导地位,新疆蒙古族社会组织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组织制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民国时期的县制改革,首先,加强了国家对边境地区的管理,解决了流民引起的治安问题;其次,调动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蒙古族聚居区新式教育的完善;再次,促进了蒙古族聚居区内的经济发展、民族间的经济交往和各民族的融合,维护了新疆社会稳定;最后,推进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的近代化转变,促进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纠纷解决机制向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并在蒙古族聚居区建立了现代性的县级行政组织体系。本文以民国新疆蒙古族聚居区为研究对象,以县制改革为视角,论述民国整个发展阶段蒙古王公与盟旗的社会管理变迁,具体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的县制改革目的和异同对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的影响和引起的变迁展开研究,揭示国家社会管理因素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作用。本文共分以下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论述了文章的选题目的与意义,梳理了本文国内外学界的研究动态,总体上介绍了对论文的研究径路与篇章架构。第一章从介绍新疆蒙古族的源流与分布开始,探讨了新疆蒙古族传统社会组织和盟旗组织的社会管理模式,以及其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二章探讨了新疆蒙古族王公制度得以保留和延续的原因,以及在新疆蒙古族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研究了民国初步发展阶段新疆蒙古族盟旗组织的结构,以及盟旗管理机构的变革,分析了县制改革前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模式与清代的异同,进而讨论了政府如何强化国家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从而在新疆蒙古族聚居区形成具有国家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第三章分析了北洋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各类民族政策对新疆蒙古族的影响,探讨了北洋政府时期新疆蒙古族聚居区县制改革以及其原因,总结了北洋政府对新疆蒙古族社会管理的途径,进而讨论了蒙古族社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趋势,以及其对盟旗内社会管理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国民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政府各类民族政策对新疆蒙古族的影响,探讨了国民政府时期新疆蒙古族聚居区县制改革及其动机,总结了国民政府对新疆蒙古族社会管理的方式,论述了蒙古族聚居区新式教育的发展,及其对蒙古族社会管理产生的影响。文章结语总结了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县制改革的原因、不足及对新疆蒙古族的影响,并认为民国时期新疆的县制改革,打破了新疆原先以族群划分社会空间的分布格局,使南北疆最终连成一体,不同民族与不同区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模式,从而促进了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逐渐向现代化治理模式迈进。

牛燕军[4](2017)在《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国时期是新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城市作为该区域的中心,成为新疆社会经济的重要缩影。由于历史背景、自然地理、以及人文、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新疆城市演变与社会变迁进程,既经历了与沿海、内地城市相似的历史进程,也有着自身独特的演变轨迹。同治朝初年以来新疆的长期战乱和外敌入侵,对城市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使得乾嘉时期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出现停滞与衰退。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前后,经过左宗棠、刘锦棠等人一系列新的治理措施的实施,城市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复兴和发展,尤其是开埠通商和新疆新政的推行,进一步推动着边疆城市近代化进程的启动。另一方面,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政治控制和和经济侵略程度日益增强,以英俄为代表的外部殖民势力,为将新疆纳入各自势力范围展开激烈博弈,天山南北城镇的半殖民地化色彩不断加深。民国以降,中央政府在西北边疆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御力日趋式微,新疆地方政府长期处于半独立、半割据的状态,新疆历任军阀割据一方,实行独裁统治,使得边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轨迹印烙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对地处西北内陆边疆地区的多民族城市的近代变迁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拓宽和深化城市史研究领域,而且也能为当前的新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经验教训。本文围绕新疆城市的近代变迁这一主题,以天山北路东麓的乌鲁木齐为区域对象,以1884年新疆建省至1949年的新疆和平解放共65年为时段,从空间、经济和社会三个角度入手,在较为客观、全面和系统勾勒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脉络和变迁状况的基础上,深入揭示新疆城市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点、动因、历史局限性以及现实启示等,为边疆城市史研究提供典型范例。具体而言,首先,勾勒乌鲁木齐城市空间结构从“双子城”的复式结构到“一城多区”的多中心结构,再到现代都市建设进程中社会空间显着重构的演变轨迹及特点。其次,以宏观历史事件为线索,将近代乌鲁木齐城市的经济发展史分为三个不同时期和阶段,分别为晚清的起步阶段(1884-1911年)、民国前期的初步发展阶段(1912-1933年)、民国后期的曲折发展阶段(1934-1949年)。对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围绕工业、商业贸易、金融等几个方面展开具体、系统的论述。最后,选取反映城市社会变迁的典型层面进行横向的专题研究。具体以城市人口、社会阶层、衣食住行、习俗礼仪、娱乐方式、思想观念、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等方面为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近代新疆城市社会变迁的丰富图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变迁的总体思考,通过总结归纳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及动因,分析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局限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探讨对当前新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启示。总而言之,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历史背景下,多重力量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新疆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城市的传统社会经济发生重要转型和变迁。但是另一方面,作为多民族共存的内陆边疆城市,社会经济的近代化程度依旧是初步的、局部的,不同民族社会的近代化模式和路径也不尽相同。表现在城市空间结构方面,满汉二城对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被打破,旧的空间不断重组,以沙俄为主的资本主义殖民势力空间,和以维吾尔族、回族为主的穆斯林空间等新的空间逐渐生成,城市空间的异质性、复杂性特征表现显着,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从区隔走向交融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历史。

杨俊杰[5](2016)在《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作为考察对象,试图运用已经掌握的史料展示这一时期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1934年之前乌鲁木齐公共卫生概况;第二部分主要论述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这一部分主要从公共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沿革,医药卫生的管理及人才培养,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环境卫生管理,卫生运动,妇幼卫生等六个部分论述;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乌鲁木齐公共卫生建设成就的评价。在这一时期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对改善民众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受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它的发展只是一个开端,无法真正应答中国卫生近代化的时代吁求。

马琴琴[6](2016)在《抗战时期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近代基层体系设置,从晚清政府时期到抗战时期,即在毛泽民在新疆正式推行区村制之前,行政管理的触角均在县级以上,县以下的基层行政机构薄弱。县以下区村制的推行,作为新疆历史上基层行政组织及基层政权建设的创举,首次将政府的权利触角延伸到基层,使得传统的基层行政体系逐渐开始近代化的历程。本文在文献收集整理基础上,就本论题有针对性的在新疆各地具有代表性地州进行档案文献搜集,旨在通过调研,掌握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当时的施行状况,包括历史背景、具体过程及情况等,由此尽可能全面深度的论述这一选题。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叙述了本论题的立论依据、选题意义、研究评述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通过阐述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的历史背景。侧重于厘清区村制历史沿革,盛世才执政下的新疆政治社会概况及抗战前期新疆基层政权的混乱状况。第三部分主要阐述毛泽民在推行区村制建设筹备阶段。由此发现区村制在新疆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及新疆省政府实行的两期三年建设计划,而且毛泽民还借鉴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经验,一步步为1941年推行区村制打下坚实基础。第四部分是毛泽民新疆区村制的正式施行部分与具体建设的内容部分。主要阐述自区村制实施后,区村长的选举和培训,与之配套的养廉地在各处的推行情况。总之,区村制在新疆经历了目标不明的朦胧期,任务逐渐明确的探索期,并最终完成了其组织结构的充实和完整,它使得新疆基层政权首次得以健全,构成了新疆基层政权体系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层面。

沈建刚[7](2015)在《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时期新疆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合作社作为新兴的经济组织方式传入新疆,合作社制度在新疆的推广对新疆经济制度的变革意义重大,对新疆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档案、文献、着作后,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新疆合作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成立的背景,主要介绍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新疆局势、苏联等因素对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的影响;二是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组织机构和人员,主要介绍迪化公务员消费合作社、积谷备荒公社等合作社的组织机构、人事和社员;三是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的业务及运行,主要介绍迪化公务员消费合作社、积谷备荒公社等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和运行状况;四是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的特点及其作用和影响,主要介绍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的不平衡性、半政府性、保障性、与全国合作社发展的同步性及对新疆社会、抗战、后续合作社发展所做的贡献;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虽然发展不全面,甚至有许多的缺陷。但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对新疆发展意义重大,尤其是迪化公务员消费合作社和积谷备荒公社对新疆政治经济产生影响巨大。合作社的发展有利于新疆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祖国统一。

高健[8](2014)在《新疆方志文献研究》文中认为方志即地方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持续千年不间断编纂的历史文献。新疆(西域)地处祖国西陲,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具有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自汉代中央政府统一西域以来,西域与内地的交流日益紧密,而方志的编纂正是这种紧密联系的文化纽带。西域的古方志兴起于汉代张骞、班勇等人所纂的西域地记或风土记,这类带有考察性质的文献也正是中国传统方志的源头之一——两汉地记、风土记。新疆方志的兴起与祖国内地方志的兴起是同步的。也正是依靠采择这些早期西域方志材料,《汉书》、《后汉书》等正史史籍中的“西域传”才有了丰富而生动的记述,才最终确立了我国正史史籍中“西域传”的应有地位。因此,新疆方志从一开始就具有备了实地考察和关系国家利益的独特特征。隋唐时期是新疆方志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些新疆方志虽然大多亡佚,但从仅存的敦煌图经残卷来看,其种类多而体例严谨,记述内容注重当地实际情况,改变了两汉西域地记中志怪传闻较多的局面。宋代及元、明是中国方志的定型和繁盛时期,但与之相反,由于多种历史原因,西域孤悬塞外,新疆的方志编纂进入了长期的低潮期,宋、元两朝基本没有,明代仅有几种根据出使或行记改编的准方志。归根结底,新疆方志的盛衰与中央王朝国力的盛衰一脉相承。尽管如此,在屈指可数的这几部准方志中,中原对西域的交流和影响随处可见,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方志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传播功能。自清代乾隆朝重新统一西域后,新疆方志的编纂进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峰阶段。这个大的高峰阶段不是瞬间的,而是由持续脉冲式的几个高峰所组成。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质量高、数量多、种类繁、规模大、体例新等诸多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与西北史地学的完美结合,赋予了方志新内容、新思想,提高了方志的学术地位。这种成就和地位是民国时期乃至今天的新疆方志编纂所难以企及的。本文论题《新疆方志文献研究》将上述自汉代至民国间新疆的方志编纂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按照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汉、唐、明时期西域古方志文献概况;梳理分析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概况;总结了民国时期新疆新方志的特点。其中重点是围绕方志文献来研究,对清代各个细分阶段的代表方志进行了详细探讨,总结了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的编纂体例、类型、特征,并对新疆方志文献中的舆图予以了特别分析。最后对全部新疆方志作了提要解题。本文首次对新疆方志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在分析和论述中,笔者发现并运用了一些新材料,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如运用辑佚、考据等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两汉时期部分西域古方志进行了文献考证,提出了新观点;首次将新疆方志与史学、西北史地学进行了对比研究,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方志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些新观点;首次系统论述了清代新疆方志的编纂特点;提出了清代新疆方志的分期问题;首次对清代新疆方志舆图进行了总结分析:首次对民国新疆方志作了全面总结,并发现了一批新的民国方志文献。此外对日本所编新疆方志也首次予以了总结分析。新疆方志历史久远,内容独特,编纂和流传特别复杂,还有许多空白需要研究填补。笔者所论所述也难以全面,还很不完善,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刘玉皑[9](2013)在《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文中认为]840年后,中国社会进入近代发展阶段,作为国家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的近代化发展略晚于内陆各省,以新疆建省、新政、开埠三大事件为标志,新疆地区的城市步入近代发展的道路,继而展示出与中国内陆城市迥然相异的城市近代发展特点。城市是地区人口汇聚之地,是区域文明的中心,城市的近代发展是社会近代发展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通过研究近代新疆城市的发展,能够展现我国西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近代发展的图景。分析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特点,不仅能够充实我国城市史研究和边疆民族史研究的理论,亦能帮助理解当代新疆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吸取城市近代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促进当代新疆城市社会的和谐进步。运用历史学文献分析、逻辑论证、案例分析、图表说明等方法及现代化理论,构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历时性时间分析框架,探讨近代新疆城市在时间线索上的纵向近代化发展历程。通过寻找影响城市发展的关键节点,划分出近代65年间新疆城市发展的五个阶段,即:清末建省城市重建恢复阶段、杨增新统治时期城市半封闭缓慢发展阶段、金树仁统治时期城市陷入乱局阶段、盛世才统治时期城市发展的上升阶段及国民党统治时期城市发展的停滞阶段。通过运用城市史结构-功能理论构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共时性空间分析框架,以动态的研究视角分析静态的城市剖面特征,论证城市在近代发展中的数量、人口规模特征,进而分析城市的分布格局、城市形态及内部功能分区等问题。指出:近代新疆城市数量及人口皆在缓慢、平稳地增加;城市在天山北路准噶尔盆地周缘、伊犁河谷、天山东路及南疆塔里木盆地周缘分别形成小“c”形、“△”、稀疏分布及大“C”形的不同分布格局;单体城市形态在矩形和不规则形的基础上不断膨胀、延伸扩展;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特点表现为行政区、商业区、居民区的充实和扩张及部分城市新兴工业区的出现。在分析近代新疆城市历时性发展和共时性发展特征的基础上,采取时空结合的分析视角,探讨近代新疆城市的功能类型、发展动力及城市文化与民众生活状态。近代新疆城市具有军事防御、交通与商业枢纽等突出的个性功能,由“军城”向“治城”转变、商业职能强化、功能综合化是近代新疆城市功能的变迁趋向。以城市主要功能为依据,近代新疆城市类型可划分为综合型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商业城市、军事防御城市和一般行政中心城市五大类。近代新疆城市工业萌芽但力量微弱,商业却在对外贸易中繁荣开展,因此后者成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该力量受大国政治影响而时断时续,难以为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稳定续航;近代新疆城市发展还存在着其他由内部而生的自发动力,如行政体制改革、发展农牧支撑、近代知识文化传播、民主启蒙、城市市政建设等,但这些力量仍显微弱。近代新疆城市文化呈现出多元异质交融的特点,穆斯林文化、汉文化、外国文化、殖民文化皆在城市中并存交融,反映出新疆城市强大的兼容并蓄能力。城市市民在城市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历程中,经历着社会变革、政局变动带来的沉重生活压力。可以说,城市在发展中表现出的以上各种特征皆是受制于近代新疆城市所具有的“边疆”与“枢纽”双重角色而致。“边疆”角色使新疆城市在近代发展中时常出现与中央、内陆各省隔离的发展状态,也难以使城市寄居者形成扎根情结,从而阻滞城市发展;但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疆土,新疆城市在近代发展中又呈现出“边疆-内地一体化”的趋势。“枢纽”角色使新疆城市在与内地隔离的情况下,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了城市发展的外部动力,但与此同时,城市也失去了自身独立发展的空间。

何道洪[10](2013)在《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林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历史上的新疆,植被茂密,森林资源丰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伐木、干旱以及战乱等因素,这里的森林资源开始遭到破坏;又因古时人们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较低,历代政府也疏于对林业施政经营管理,导致新疆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到了民国时期,新疆偏安一隅,国民政府的林业政策法规在新疆落实的情况也不是很乐观,而杨增新、金树仁执政期间在新疆实施闭关封锁政策,加之内部战乱不断,新疆林业停滞不前。盛世才主政时期,省政府对林业高度重视,制订了一系列建设新疆林业的方针、政策、计划。在其执政期间,各地纷纷建立林业局,成立林木苗圃育苗育种,设置林卡征收林木税,组织林警保护森林,聘请苏联和内地农林专家以及派各民族人员到苏联学习林业知识,在新疆农业学校开设林业学科,定期开办林业轮训班培养林业技术人才,大力提倡全民植树造林,积极发展蚕桑业,并把林业经理活动纳入政府行政管理,有效的保护了新疆森林资源,同时因此新疆林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基于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政府建设新疆而积极发展新疆林业为背景,本文详细论述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林政、新疆林业科技、林业教育,最后对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林业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新疆林业生产建设发展提供宝贵借鉴和启示。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学会章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学会章程(论文提纲范文)

(1)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 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 田野调查
        (二) 文献资料研究
    六、田野点概况
    七、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创新点
第一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医疗与医疗文化
    第一节 维吾尔医药学的历史渊源、类型及特点
        一、丝路文化交流与维吾尔医学形成与发展
        二、和田民间医疗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三、民间医疗的社会认知及地位
    第二节 作为文化体系的维吾尔民间医疗
        一、疾病的文化解读
        二、民间医疗中的象征符号
        三、疾病与治疗的文化逻辑
第二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整体格局及其现代发展
    第一节 作为医疗空间的家
        一、医疗形式及其类型
        二、拥有多重身份的民间郎中(提维普Tivip)
        三、医师的社会文化定位及权威
    第二节 医疗空间的变迁:从家庭到街头
        一、走向职业化和商业化的医疗实践
        二、职业化和商业化医疗实践的过程及特点
        三、职业化转化的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维吾尔“医院”的诞生
        一、医院的建立:门诊发展为医院
        二、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
        三、现阶段维吾尔医医院的发展状况
    第四节 医疗管理体制与政策
        一、民族医药相关政策法规的评价
        二、国家民族医药政策在新疆民族医药事业中的作用
        三、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对维吾尔医学发展的意义
第三章 和田维吾尔医的知识生产与延续
    第一节 作为知识体系的传统维吾尔医学及其传承模式
        一、知识传承模式
        二、习得与传承的基本模式
        三、维吾尔医学中的知识观
    第二节 知识传承的现代转型
        一、师徒关系与师生关系
        二、权威的维护与传递
        三、从传统道德走向职业道德---传统的转型
    第三节 医疗实践中的信任逻辑
        一、传统医疗实践中的人际关系与权威
        二、新时期医疗实践与社会信任
第四章 和田维吾尔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
    第一节 医患双方的疾病认知
        一、医师的知识体系
        二、患者对疾病的认知
        三、医疗实践中的博弈
    第二节 道德:约束维吾尔医患关系的文化规则
        一、基于道德的医患关系: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一
        二、医疗实践中的性别:来自田野的本土经验之二
        三、“维医”或“伪医”:市场、权利、信任
        四、传统医患关系中的信任规则及其调试
    第三节 现代医学的制度逻辑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冲击
        一、道德约束缺失与信任危机
        二、“医德”还是“异”德
        三、信息不对称:医患沟通中的话语特征
    第四节 维吾尔医疗场域中的医患关系:三甲医院的事例
        一、病房中的医患关系:认知差异的实践形态
        二、医师与患者不同的心理需求:相互理解的出发点
        三、交流方式与信息交换:医患沟通中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清末新疆粮政研究(1884-1911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 选题缘由及意义
    1.3 学术史回顾
        1.3.1 关于清代新疆粮政研究的论文
        1.3.2 关于清代新疆粮政研究的着作
        1.3.3 清末新疆粮政研究的不足
2 清末新疆粮政的实施背景
    2.1 清末全国粮政的基本情况
        2.1.1 粮食机构和官员的设置
        2.1.2 各地粮食问题的解决
    2.2 清末新疆建省前后的粮食管理
        2.2.1 新疆建省之前的粮食管理
        2.2.2 新疆建省之后的粮食管理
3 清末新疆粮政实施中的相关问题
    3.1 粮食的生产管理
        3.1.1 大力开发土地
        3.1.2 发挥人口作用
        3.1.3 加强渠道建设
    3.2 粮食的仓储与运输
        3.2.1 仓储与粮食保存
        3.2.2 运输与粮食补充
    3.3 粮食的征收和销售
        3.3.1 田赋征收的主要形式——田赋粮的征收
        3.3.2 近代化的经济参与——粮食的销售
    3.4 粮食的价格
        3.4.1 清末新疆粮价的波动与特点
        3.4.2 影响清末新疆粮价的主要因素
4 清末新疆粮政述评
    4.1 清末新疆粮政实施取得的效果及影响
        4.1.1 健全了粮政体系
        4.1.2 形成了良好的粮价调控能力
        4.1.3 对民国初年的影响
    4.2 清末新疆粮政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4.2.1 具体困难与政策的及时调整
        4.2.2 地方官吏中饱私囊和清政府的治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3)县制改革视域下民国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社会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相关概念
        (一) 选题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基本史料
        (一) 汉文文献
        (二) 外文文献
    三、研究现状
        (一) 关于新疆蒙古族历史的研究
        (二) 关于民国新疆县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为主题的研究
        (三) 关于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聚居区县制改革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 史料选取的创新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
第一章 新疆蒙古族的源流、分布及传统社会组织
    第一节 新疆蒙古族的源流及分布
        一、新疆蒙古族的起源及发展
        二、民国时期新疆蒙古族分布
    第二节 新疆蒙古族传统社会组织
        一、新疆蒙古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形式
        二、清代新疆蒙古族盟旗的管理模式
        三、小结
第二章 县制改革前的蒙古王公与盟旗社会管理变迁
    第一节 民国时期王公制度的延续及作用
        一、王公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延续
        二、蒙古族王公与新疆社会发展
        三、新疆蒙古族王公与边疆稳定
        四、小结
    第二节 县制改革前盟旗社会管理的变迁
        一、盟旗管理机构的变革
        二、盟旗社会管理的变迁
        三、小结
第三章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7年)的县制改革与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的变迁
    第一节 民族政策对新疆蒙古族社会管理的影响
        一、北洋政府民族政策的影响
        二、新疆省政府民族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1927年)的县制改革
        一、精河县
        二、乌苏县
        三、额敏县
        四、博乐县
        五、承化县
        六、小结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管理
        一、对王公的控制
        二、对盟旗的管理
        三、对宗教的管理
    第四节 社会纠纷解决模式的变迁
        一、中央专案组办理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中央司法机关对疑难复杂案件的指导
        三、地方行政机关对各类社会纠纷的处理
        四、蒙古王公对盟旗内部社会纠纷的处理
        五、小结
第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1949年)的县制改革与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社会管理的变迁
    第一节 民族政策对新疆蒙古族社会管理的影响
        一、国民政府民族政策的影响
        二、新疆省政府民族政策的影响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1928年—1949年)的县制改革
        一、特克斯县
        二、和靖县
        三、昭苏县
        四、温泉县
        五、和丰县
        六、和硕县
        七、小结
    第三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管理
        一、行政制度的变革
        二、经济政策的变革
        三、司法制度的变革
        四、宗教管理的强化
    第四节 教育发展与社会管理
        一、义务教育的发展
        二、师范教育的发展
        三、会立教育的发展
        四、留学热潮的兴起
        五、小结
结语:民国县制改革与新疆蒙古族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基本史料
        (一) 汉文文献
        (二) 外文文献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的重、难点
        (二) 创新之处
上篇 空间演变篇
    第一章 生态环境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人文背景
    第二章 从“双子城”到“一城多区”——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初步转型(1759-1933年)
        第一节 复式城市空间的建构(1759-1884年)
        一、迪化城的初建与扩建
        二、巩宁城的修建
        三、破坏与重建:战乱对城市的影响
        四、城市各民族的形成与分布
        第二节 “一城多区”:多重力量驱动下城市空间的区隔(1885-1933年)
        一、满汉二城的合并与城市空间的初步整合
        二、贸易圈与领事馆:沙俄势力的渗透与与城市空间的异化
        三、会馆与庙宇:城内汉族社会空间的塑造
        四、清真寺与巴扎:城外少数民族商业空间的生成
        五、城市民族结构与居住格局的演变
        六、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城市面貌概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政建设与城市社会空间的重构(1934-1949年)
        第一节 市政规划的出炉与城市空间的延展
        一、市政机构的完善与城市功能分区
        二、城市空间的延伸和扩展
        第二节 市政建设的展开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
        一、城墙的拆建
        二、街道的改扩建
        三、城市房屋的拆迁
        四、城市新式公共空间的辟建
        五、城市公用事业的开发与市民生活空间的演变
        第三节 区隔下的混融:市政建设对城市民族居住格局的影响
        一、城内汉族聚居区的散居化
        二、南关穆斯林商业社区居住格局的重构
        三、贸易圈的杂居化
        本章小结
中篇 经济发展篇
    第四章 晚清乌鲁木齐城市近代经济的萌芽(1884-1911年)
        第一节 新疆建省前乌鲁木齐经济的发展概况
        一、传统农业的开发
        二、传统手工业的兴起
        三、传统商贸活动的活跃
        第二节 城市近代经济萌芽的具体表现
        一、清末新政与近代工业的发轫
        二、“八大商帮”的形成与城市商业的复苏
        三、开埠通商与对外贸易的畸形繁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杨增新、金树仁统治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杨增新、金树仁时期新疆的内、外部形势概述
        一、杨增新时期的政治危机及其应对
        二、金树仁时期矛盾与危机的激化以及哈密事变的爆发
        三、从“认庙不认神”到南京国民政府统合新疆努力的失败
        四、新苏关系的确立与苏联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渗透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缓慢发展期(1912-1928年)
        一、官办、商办工业的初步发展
        二、各族商人群体的崛起与商业发展的新趋势
        三、对外贸易的萎缩及重启
        四、近代银行的初设与旧式票号、典当业的并存
        第二节 城市经济的全面衰退期(1928-1933年)
        一、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中断
        二、商业贸易由盛及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盛世才及国民党统治时期乌鲁木齐城市经济的曲折发展
        第一节 盛世才、国民党时期新疆内、外部形势概述
        一、从亲苏容共到反苏反共盛世才的政治投机之路
        二、国民党势力入新与苏联支持下三区革命的爆发
        三、新疆省联合政府从成立走向破裂
        第二节 城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期”(1934-1942年)
        一、两期“三年计划”中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空前繁荣
        三、城市金融业的大力整顿
        第二节 波折与动荡中前行的城市经济(1942-1949年)
        一、工业建设的失调
        二、商业贸易一蹶不振
        三、财政金融濒于崩溃
        本章小结
下篇 社会变迁篇
    第七章 城市人口和社会阶层的演变
        第一节 人口的变迁
        一、人口数量的变动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
        三、人口迁移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社会阶层的变动
        一、新式政府职员的形成
        二、新兴产业工人的出现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四、新型知识分子的涌现
        五、边缘阶层的膨胀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城市日常生活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碰撞与交汇: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服饰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交织
        二、饮食的多元荟萃
        三、建筑风格的中西杂糅
        四、交通工具的新旧并行
        第二节 良莠混杂:精神生活的近代转型
        一、习俗与礼仪的变革
        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三、思想观念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城市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清末近代教育的起步
        二、民国时期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第二节 近代图书报刊事业的转型
        一、图书报刊业的初创阶段
        二、图书报刊业发展的新阶段
        第三节 医疗卫生事业的近代命运
        本章小结
结语 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思考及启示
    一、乌鲁木齐在新疆城市近代化进程中的典型性
    二、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动因
    三、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局限性
    四、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现实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几点说明
        1.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2.文章难点
        3.不足之处
        4.公共卫生的概念界定
一、1934年以前乌鲁木齐公共卫生状况
    (一)公共卫生的管理
    (二)环境卫生
    (三)医疗卫生
        1.教会级领事馆的西医门诊
        2.官方和民间中西药店及诊所的筹建
二、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公共卫生行政管理机构的沿革
    (二)医药卫生管理及卫生人才培养与引进
        1.加强医药卫生管理
        2.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及引进
    (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公立医院及官办药房的筹办与发展
        2.民间中西药房及诊所的设立
    (四)环境卫生管理
        1.生活废弃物的处理
        2.公共场所卫生的管理
        3.食品卫生管理
        4.饮用水卫生建设
    (五)卫生运动
        1.民众卫生教育与宣传
        2.卫生清洁运动
        3.疾病预防运动
    (六)妇幼卫生
        1.改善儿童活动场所卫生,举办儿童健康比赛
        2.开展妇幼卫生防疫及宣传
        3.开展新法接生和助产教育
三、对乌鲁木齐公共卫生建设的评价
    (一)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
        1.疫病频发的刺激
        2.民间社会团体的参与和支持
        3.对国内卫生民族主义诉求的回
        4.政府建设计划的提出和实施
        5.外国人的示范作用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费困难
        2.卫生专业人才缺乏及科技落后
        3.与民众的生活习惯、传统观念有关
        4.时局动荡
        5.交通事业发展滞后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抗战时期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论依据
        1.1.1 选题缘由及依据
    1.2 本文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评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3.3 对现有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2 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历史背景
    2.1 区村制历史沿革
        2.1.1 晚清政府时期新疆基层状况
        2.1.2 北洋政府时新疆基层状况
        2.1.3 抗战时期新疆基层建设
    2.2 盛世才执政下的新疆政治社会概况
        2.2.1 盛世才全面奉行亲苏亲共政策
        2.2.2 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2.2.3 盛世才仿行中共基层政权建设模式
    2.3 抗战前期新疆基层政权的基本情况
        2.3.1 基层政权管理官僚腐败
        2.3.2 基层组织名称混乱
        2.3.3 管理人才匮乏
3 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筹备阶段
    3.1 区村制在新疆实施中的阻力
        3.1.1 金树仁推迟进行县政革新
        3.1.2 哈密回王实行扎萨克制
        3.1.3 金树仁黑暗统治导致哈密事变
    3.2 盛世才实行两期三年建设计划
        3.2.1 第一期三年建设计划(1937-1939年)
        3.2.2 第二期三年建设计划(1940-1942年)
    3.3 毛泽民借鉴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经验
        3.3.1 开展基层民主选举
        3.3.2 基层干部执政能力建设
        3.3.3 少数民族自治乡选举
4 毛泽民新疆区村制正式施行与建设
    4.1 毛泽民新疆区村制的正式施行
        4.1.1 废除乡约制
        4.1.2 推行区村制
        4.1.3 修订《县政组织规程》
    4.2 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的组织形式
        4.2.1 继续划编区村,组建区公所
        4.2.2 民主选举区村长
        4.2.3 划定养廉地
    4.3 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的推行途径
        4.3.1 利用《新疆日报》发布社论
        4.3.2 进行宣传动员
        4.3.3 培训区村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相关部分照片
    附录二 相关人物简介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建立的背景
    (一)国民政府对合作社的重视
    (二)新疆自身的需要
    (三)中国共产党人和苏联的推动
二、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组织机构和人员
    (一)合作社章程制定
    (二)合作社机构设置与职能
        1.迪化公务消费合作社机构
        2.积谷备荒公社机构
        3.其他部分各合作社机构
    (三)合作社人事管理
        1.迪化公务消费合作社人事
        2.积谷备荒公社的人事
        3.其他部分合作社人事
    (四)合作社社员
        1.迪化公务员消费合作社社员
        2.积谷备荒公社社员
        3.其他部分合作社社员及社股
三、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的业务及运行
    (一)迪化公务员消费合作社业务
        1.生产业务
        2.销售业务
        3.迪化公务员消费合作社资产
        4.运输问题
    (二)积谷备荒公社的业务活动
        1.宣传积谷事业
        2.粮食的流通
    (三)其他部分合作社的业务活动
        1.新疆回族文化促进消费合作社
        2.保证责任于田县△△△乡产销合作社
        3.部分合作社
四、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发展的特点及其作用与影响
    (一)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1.发展不平衡
        2.大部分被政府控制
        3.具有保障性质
        4.同全国其他地区合作社同步发展
    (二)民国新疆合作社对社会的影响
        1.有于利新疆社会稳定
        2.支持抗战
        3.为以后合作社发展奠定基础
附录一 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制定的部分规范性文件
附录二 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部分统计表和样证
附录三 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部分相关性图片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新疆方志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背景概况
    第一节 新疆自然与历史地理环境
        一、自然地理环境
        二、历史地理环境
    第二节 新疆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一、汉唐至元明新疆行政体制
        二、清代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三、民国新疆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节 新疆方志概况
        一、新疆方志数量
        二、新疆方志类型
        三、新疆方志名称
        四、新疆方志体例
第二章 西域古方志
    第一节 汉晋西域佚志
        一、《出关志》
        二、班勇《西域风土记》
        三、道安《西域志》
    第二节 隋唐西域图经与地志
        一、隋唐西域佚志
        二、敦煌文献中的西域图经和地志
        三、隋唐西域方志的编纂体例
        四、隋唐西域方志的价值
    第三节 宋元明西域方志
        一、宋元西域方志
        二、明代西域方志
    小结
第三章 清代新疆方志的编撰与发展
    第一节 开端与创新:乾隆年间西域方志编纂的繁荣
        一、《西域图志》的编纂
        二、南疆区域志的编纂
        三、事宜类方志的繁荣
    第二节 发展与融合:方志与西北史地学的交融
        一、和宁及其所编方志
        二、徐松及其所编方志
        三、《大清一统志》与“新疆统部”的编纂
        四、清代新疆方志与西北史地学之关系
    第三节 普及与完善:清末乡土志与《新疆图志》
        一、建省后的首部通志《新疆四道志》
        二、新疆乡土志的编纂与流传
        三、《新疆图志》及其各分志的编纂
        四、新疆乡土志与《新疆图志》文献关系
    小结
第四章 清代新疆方志文献特点
    第一节 清代新疆方志纂修者之特点
        一、满族人士的广泛参与
        二、遣员和流寓文人的参与
        三、纂修者身份分析
    第二节 清代新疆方志编纂特点
        一、体例严谨,体裁多样
        二、事宜类方志独具风采
        三、区域性方志多而州县志少
        四、官修少而私纂多
    第三节 清代新疆方志内容特点
        一、多收御制诗文
        二、门类独特
        三、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并重
    第四节 清代新疆方志版本流传特点
        一、多以稿抄本传世
        二、总志与分志、单行本并行
        三、版本系统复杂
        四、同书异名混乱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新疆方志
    第一节 民国新疆方志的变革
        一、传统方志的艰难维系
        二、新方志的兴起
        三、民国新疆兵要地志
    第二节 民国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一、设局修志未成
        二、续修新疆通志的理论之争
    第三节 民国时期日本所编新疆方志
        一、日本对新疆方志的收集
        二、日本所编新疆方志概述
        三、日本所编新疆方志特点
    小结
第六章 新疆方志舆图
    第一节 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一、中国古代方志舆图概况
        二、新疆方志舆图概况
        三、主要方志舆图介绍
    第二节 新疆方志舆图的内容和类型、特点
        一、新疆方志舆图内容、类型
        二、编纂体例特点
    第三节 新疆方志舆图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方志学价值
    小结
结语
附录新疆方志提要
    一、西域古方志
    二、清代方志
    三、新疆乡土志
    四、民国方志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基本文献
    三、近代新疆城市的研究概况
    四、研究思路
    五、主要内容、研究重难点与拟创新点
    六、相关概念说明
上编 时间·城市
    第一章 新疆城市发展的近代开端
        1.1 毁坏与建设:清末新疆城市景象
        1.1.1 战乱对新疆城市的毁坏
        1.1.2 平乱后城市建设情况
        1.1.3 沙俄入侵对新疆城市发展的影响
        1.2 建省、新政与开埠:新疆城市近代化的开端
        1.2.1 建省:新疆城市迈入近代发展的轨道
        1.2.2 新政:进一步推动新疆城市的近代发展
        1.2.3 开埠:新疆城市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期新疆城市的缓慢发展
        2.1 城市的半封闭缓慢发展与陷入乱局
        2.1.1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疆城市
        2.1.2 杨增新避世策略下的城市发展
        2.1.3 金树仁主新时期城市的萧条
        2.2 城市近代发展的上升期与停滞期
        2.2.1 盛世才主新前期新疆城市进入近代发展的黄金时期
        2.2.2 国民政府接管新疆后的城市发展
        小结
中编 空间·城市
    第三章 近代新疆城市外部空间分布形态
        3.1 城市数量:伴随建县逐渐增加的治城
        3.1.1 清末建省前后州县制初设时期的城市数量
        3.1.2 民国时期(1912-1949)行政建置调整对城市数量的影响
        3.2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规模
        3.2.1 清末新疆各城人口数量及城市相对等级划分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新疆城市人口规模
        3.3 城市空间分布形态
        3.3.1 建省之前新疆城市空间分布状态
        3.3.2 建省之后新疆城市以自然地理条件基础形成的空间分布状态
        3.3.3 近代新疆城市分布形态的特点
        小结
    第四章 单体城市形态与内部功能分区
        4.1 城市外部轮廓形态
        4.1.1 清末建省时新疆城市外部轮廓形态
        4.1.2 建省以后城市空间形态的拓展
        4.1.3 城市各实体要素的空间布局
        4.2 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分布
        4.2.1 行政区
        4.2.2 工商业区
        4.2.3 居民区
        4.2.4 城郊的开拓经营
        4.2.5 城中之城:领事圈与贸易圈
        4.3 近代新疆城市的形态演变——以迪化城为例
        4.3.1 迪化城空间形态的雏形
        4.3.2 建省后迪化城空间的扩展
        4.3.3 民国以后迪化城市空间的变化
        小结
下编 时空之间·城市
    第五章 以商而兴的城市近代化
        5.1 城市近代工业举步维艰
        5.1.1 城市传统手工业发展情况
        5.1.2 城市近代工业的萌芽
        5.1.3 新疆城市近代工业发展特点及工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2 以商而兴的近代城市发展
        5.2.1 空白市场对内地商人的吸引
        5.2.2 维吾尔族商业传统活跃各城商业
        5.2.3 苏俄商业在新疆城市几成垄断之势
        5.2.4 商业发展对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 近代新疆城市功能与类型
        6.1 城市功能的多样化与综合化
        6.1.1 近代新疆城市的个性功能
        6.1.2 近代新疆城市的功能变迁
        6.2 近代新疆城市的类型及个案分析
        6.2.1 综合型中心城市
        6.2.2 交通枢纽城市
        6.2.3 商业城市
        小结
    第七章 多元异质交融的近代城市文化与社会
        7.1 城市人口的多元结构
        7.1.1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的国家、民族结构
        7.1.2 近代新疆城市人口职业结构
        7.2 多元异质交融的城市文化
        7.2.1 穆斯林城市及其传统文化
        7.2.2 汉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7.2.3 近代城市发展中的外国文化、殖民文化印记
        7.3 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城市生活
        7.3.1 城市居民的生活状态
        7.3.2 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小结
结语:边疆与枢纽双重角色中的城市发展
    一、“孤悬塞外”的边疆之城
        1. 边疆之城:城市由分离向“边疆-内地一体化”转变
        2. 边陲之城:由城市构筑的军事缓冲带
        3. 边缘之城:内地人士扎根情结的缺失
    二、“欧亚十字路口”的枢纽之城
        1. 交通与商业枢纽:沟通欧亚的陆路城市通道
        2. 信息与文化枢纽:由闭塞走向开放的城市
        3. 地缘政治枢纽:大国战略竞争的欧亚焦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林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意义及方法
        1. 研究意义
        2. 研究方法
    (二) 主要史料介绍
        1. 档案资料
        2. 报刊资料
        3. 通志、地方志资料及其他文献
    (三) 研究现状
        1. 国内林业史研究
        2. 国外林业史研究
        3. 新疆林业史研究
一、 民国初期新疆森林状况
    (一) 民国以前新疆森林状况
        1. 天山以北的森林状况
        2. 天山以南的森林状况
    (二) 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时期新疆森林状况
二、 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林政
    (一) 林业行政
        1. 林业行政机构
        2. 林业经营管理
    (二) 林业政策
        1. 森林保护政策
        2. 林业税收政策
    (三) 林业法规
        1. 政府成文法规
        2. 地方政策规定
        3. 林业法规实施的效果
三、 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林业科技与教育的发展
    (一) 林业科技
        1. 育苗育种
        2. 植树造林
        3. 园林绿化
    (二) 林业教育
四、 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林业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 新疆林业取得的成就
    (二) 新疆林业存在的问题
    (三) 新疆林业发展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疆省政府建设厅训令(植树办法指示)
附录二 植树造林办法
附录三 植树时期将届省府通令发动民众普遍栽植
附录四 在十年植树运动下本省林业发展概况
附录五 新疆省林木代价暂行章程
附录六 保护森林及采伐管理办法
附录七 新疆省植树暂行奖惩条例
附录八 新疆省林业经营及保护规则
附录九 新疆省改定征收林木税章程
附录十 各区县植树统计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学会章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和田维吾尔医疗的地方实践 ——以医疗、疾病与文化为中心[D]. 买托合提·居来提.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清末新疆粮政研究(1884-1911年)[D]. 朱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3]县制改革视域下民国新疆蒙古族聚居区的社会管理[D]. 斯琴.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4]近代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研究(1884-1949年)[D]. 牛燕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1934-1949年乌鲁木齐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研究[D]. 杨俊杰. 新疆大学, 2016(02)
  • [6]抗战时期毛泽民新疆区村制建设研究[D]. 马琴琴.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7]民国时期新疆合作社研究[D]. 沈建刚. 新疆大学, 2015(04)
  • [8]新疆方志文献研究[D]. 高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
  • [9]边疆与枢纽:近代新疆城市发展研究(1884-1949)[D]. 刘玉皑. 西北大学, 2013(02)
  • [10]盛世才主政时期新疆林业研究[D]. 何道洪. 新疆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学会章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