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街的建设模式

花园街的建设模式

一、花园式街道的营造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1](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文中提出海政发[2021]15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区内各市属公园、林场: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森林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为首都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李鹏超[2](2021)在《文化政治视域下的历史街区改造 ——以中华巴洛克项目为例》文中认为

薛妍[3](2020)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快速城镇化为我国城市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区域的破碎萎缩,进而引发了负面影响众多的“大城市病”,甚至导致了部分城市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在公园城市建设的火热趋势下,遂宁作为西南地区特色丘陵河谷型城市,面临着绿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而遂宁城市新区作为遂宁老城的拓展与延续,决定着未来遂宁城市的发展方向与风貌格局,因此,为了实现遂宁的高品质环境营造与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公园城市理念为支撑,寻求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的新方向。本文基于对公园城市理念的研究与对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优秀案例的分析,总结出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在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下的思路转变,并归纳与提炼出具备普适性的规划策略及方法,最后以遂宁雁栖湖片区为例探索了该规划方法的实践运用。具体研究了以下内容:一、解释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并对该选题的研究目的、内容、范围与概念进行了界定,详细展示了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框架。二、对公园城市理念的起源与发展进行了探索,详细分析了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及主要特征,在总结了国内外公园城市优秀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析了绿色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三、分析了遂宁城市新区在生态、生活、生产三个层面的开发现状条件,解读了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现有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总结了公园城市理念下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的未来发展方向。四、提出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维度叠合的规划框架,梳理了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的要素构成与规划原则,并进一步归纳了详细规划的方法步骤。五、以遂宁雁栖湖片区绿色空间规划为例,展示了本研究规划方法的实践运用,为未来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曲蒙[4](2019)在《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东铁路建筑遗产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与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热点。然而,纵观当前对中东铁路建筑遗产的保护研究,大多数只针对某一方面,缺乏将整个铁路附属遗产相互关联、统一为整体的系统性研究。在这个前提下,本文跳出传统保护思路,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一方面从理论层面将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城镇和遗产廊道整合至同一体系内,增强中东铁路文化遗产完整性;另一方面突破以往分析方法,基于景观生态学和空间组构理论,构建针对于遗产区域格局特征和空间演化过程的量化模型以及针对中东铁路遗产地的分类评级模型,并对各项遗产特征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首先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为例,重新解读概念意义和特征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遗产地斑块-遗产廊道-城镇基质”的研究思路。同时,借鉴景观生态学量化分析方法,通过景观指数浓缩景观特征信息,将其中反应斑块结构特征和内部物种特征的指数提取并引至遗产保护中,结合空间组构理论,建立空间量化模型,解读该模型在研究遗产区域空间演化机制和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为具体量化干线遗产地空间特征奠定基础。继而,将该研究思路与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相融合,从景观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该遗产体系的形成背景、分布规律、发展特征,解读中东铁路时期各遗产地斑块的布局模式和肌理形态,揭示其在遗产廊道内所承担的历史功能和风貌特点,据此分析在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下,依托独特自然环境,受铁路工业促发而形成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空间地域特征及其历史意义和保护价值。其次,将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样本导入分析模型,对遗产地斑块空间形态和内部结构进行量化研究,对比其在中东铁路时期与当前时期的空间结构变化,分析导致改变的诱因,揭示其空间特征和遗产分布特征。与此同时,将遗产地斑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地图导入模型,模拟遗产地斑块在城镇基质中的时空演进过程,揭示其与城镇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遗产地空间目前在城镇基质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分析,将模型中能够高度概括上述特征的量化指标提取出来,并结合其他针对遗产本体品质的指标,归纳、总结、建立针对于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的分类评级模型。该模型从遗产地斑块的形状特征、遗产地斑块的空间异质性以及遗产地斑块与周边基质的关系三方面评价。根据结果为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划分等级,通过对每一级别遗产地特征的聚类分析,揭示遗产区域在遗产廊道内的保护现状和存在价值,并为后续遗产廊道划分价值区段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本文从遗产廊道、遗产地斑块和城镇基质三个层面对中东铁路干线遗产进行景观生态学保护策略的探索。遗产廊道层面提出将所有遗产元素关联重构,在整合遗产要素的同时,融合沿线景观,通过分类评级系统重估遗产廊道价值区段。遗产地斑块层面注重历史信息的传递和山水格局的稳定度以及优势度保持,提出相应措施以提升遗产地的空间品质。城镇基质层面注重调整历史空间当前角色,使其更加适应当代历史城镇发展,并适当进行良性干扰以达到遗产地斑块与城镇基质的动态性可持续发展。

徐安虬[5](2019)在《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国不仅在经济文化层面加强了相互之间交流与合作,在生态环境领域的一系列的环保研究与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作为生态环境交流的媒介和桥梁,林业信息资料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林业信息资料翻译的目的在于向译入语读者客观真实地介绍中国的林业概况,以便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作者认为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首先,我国林业信息资料的翻译研究在国内刚兴起,相关的翻译研究类的文献并不多。其次,此类文章并未研究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特点,也未提出合适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基于此种考虑,本文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指导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并提出个人的拙见。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章节一介绍背景信息,即翻译任务和翻译项目背景;章节二交代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译后修改三个部分。章节三详细阐述了中国林业年鉴中的文化特色词;章节四对语料进行案例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本文认为,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指导下,通过运用直译,音译,意译翻译策略,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将更好地进行。

刘艳姣[6](2018)在《屋顶花园的设计与营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公众将城市称作钢筋水泥的丛林,在城市中生活久了,便迫切地渴求与自然亲近,希望能够回归大自然。土地是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构建屋顶花园,能够充分拓展绿地面积,增加绿色空间,打造宜居环境,满足人们的生存生活需求。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屋顶花园的类型、作用及设计原则,以供园林设计者借鉴。

张信雅[7](2017)在《体验式消费影响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电子商业的飞速发展,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网购的便利性,使部分的传统目的性消费转移到电商平台上,从而使实体商业受到影响。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温饱型的消费,转而注重精神型的消费。在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下,体验式消费应运而生。在我国很多大城市人们开始提倡体验式消费。商业地产开发商开始关注购物环境的设计。设计师通过打造特色的购物环境与丰富的购物体验,为消费者提供难忘的购物经历,得到消费者对购物环境精神层面的认同,从而延长购物时间,提高冲动性购物的机率。本文以体验经济作为研究的背景,从体验式消费的角度出发,以购物中心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体验式消费下消费者的特点与需求,对体验式消费影响下的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进行解析,提出了在体验式消费下的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以期对今后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起到指导与借鉴作用。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明确了论文的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梳理了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章介绍了购物中心的发展概况,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构成与布局方式以及消费者与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相互需求与影响,分析了体验经济、体验式消费及体验式消费与传统消费的异同,指出了消费模式转变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第三章对体验式消费下消费者的特征与需求进行调研与分析,并对国内外优秀的购物中心进行研究,对体验式消费影响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职能、特性以及构成要素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首先提出了体验式消费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讨论了购物中心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的设计方法以及空间主题的营造方法,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消费人群的特征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方法,最后对未来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于洁[8](2016)在《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导向下的工业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长春东新路工业历史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型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快速扩张推动了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当代城市传统产业外移,新型产业向中心城区聚集,如何实施开展老城区的工业置换更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些沉睡多年的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史,也是当地城市居民曾经孕育梦想的摇篮,加之其往往占据了城市中较为优越的地理位置,长时间的闲置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一五”的工业遗产如何在“十三五”新的经济常态下焕发新的活力,并带动区域性产业和城市的再生?因此工业历史文化的保护与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矛盾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工业历史街区在丧失原有生产性功能的前提下,其本身的产业转型和功能完善是一条较为现实的更新途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后工业遗迹该如何为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如何实现原有的“工业+居住”的规划布局向现代化生活社区的进化。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文化创意元素提升项目未来的经济附加值,提供“统一策划、投资、建设、运营”的全过程专业化项目运作模式,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主要以作者在设计院参与的长春东新路工业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概念设计为例,通过对文化创意元素为切入点,研究其对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的可能性,梳理出在文化创意产业导向下城市更新的设计理念,挖掘出工业遗产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的基础要素。其次,从经济资源维度、历史文化维度、空间形态维度、社会认知维度、生态环境维度进行剖析,阐明文化创意产业对工业历史街区更新的导向肌理。最后依托分析实际项目,结合其设计理念,以期通过文化创意元素的合理利用,为工业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发展模式。

邓乃平[9](2016)在《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态体系 在2016年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指出同志们:在全市上下"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刻,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及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二五"首都园

陈易[10](2016)在《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研究:机制与模式》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精明收缩的城市工业园区转型再生研究”(N0.51578276)中国快速城镇化持续了十余年,新城、新区建设拉开了城市与区域的框架,城市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当城市增长主义逐步走向终结时,城市发展也从增量开发转向以城市更新为代表的存量开发。很显然,继续沿用增量发展时期空间治理方式是完全无法解决存量发展时期的城市更新问题。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会推动空间治理方式的转型,当下中国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方式需要转型。一方面,城市更新本身面对越来越多元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区域发展差异更加让城市更新问题显得十分复杂。中国城市更新领域的空间治理研究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选择了城市更新空间治理中的机制与模型作为研究切入点,以城市政体为研究的主要理论工具。创新性地通过构建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机制与总体模型,深入研究了空间治理宏观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地方政府-市场-社会、以及以城市发展要素为代表的空间资源之间的空间博弈关系。以此为空间治理元模型,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城市更新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出现的四个代表性空间治理模型,即决断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模型、主导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模型、合作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模型、以及监督性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模型。并且引用包括营口北转地区旧城改造、北京东花市地区城市更新、广州杨箕村三旧改造和汕头大布上社区改造实证,分别详实地论证了本次研究所提出的空间治理元模型和四个代表性空间治理模型。针对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机制与模型探讨,研究进一步从探寻基于中国制度文化特点的善治模式角度阐述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善治体系的构建。根据善治的两个层面,即空间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地方制度安排,提出了在中国制度特色与文化背景下,如何基于区域差异、市场发育和社会文化网络构筑中国特色的善治体系。指出伙伴关系与社会自组织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主要方向。空间治理应该关注基于市场、社会的地方政府治理、政企伙伴和社企伙伴关系建设,以及NGO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最后,文章指出了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本阶段需要特别关注的要点以及下一阶段发展的趋势。中国需要形成现代化的城市更新治理体系,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城市更新问题。本论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是全文总领,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基础、思路、方法、内容以及研究框架,指出本研究的必要性,然后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及框架。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即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本章系统梳理和阐述了空间治理的理论基础与脉络,以及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研究进展,并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空间治理分别进行总结梳理,为下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设计提供既有研究基础支撑。第三章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机制与总体模型架构。本章阐述了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理论假设,提出将空间治理机制以及针对中国国情的一个总体空间治理模型,以及典型性的四个空间治理模型。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搭建了理论一实证研究的逻辑关系。为下面关于四个模型的分章节研究打下了基础。第四章决断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通过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分析,提出决断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出现的环境特征。并从政府政体在治理中的角色入手,分析治理关系。提出在此治理模型中,城市更新的正面与负面空间效应。以辽宁营口北转地区的城市更新作为实证,进行进一步验证。第五章主导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对要素市场初步建立的发展环境展开分析,研究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要素的变化对空间治理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市场力量开始介入城市更新中三元政体的角色转变。并以北京东花市地区城市更新为例,充分研究该空间治理模型下的空间效应。第六章合作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深入分析快速增长阶段,随着要素市场的形成,市场力城与社会力量在空间治理中的角色地位不断增强。研究在政府与发展商充分合作的背景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效应。以广州三旧改造为案例,分析并验证该空间治理模型。第七章监管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基于城市政体,借鉴双重动向理论,延伸空间治理的类型。通过对汕头潮南大布上社区的改造实证,前瞻性分析在公众力量不断上升,并构成与市场力量互动的状态下,治理关系如何发展。并总结出监管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特征与构成。第八章中国城市更新的善治模式探讨。从当前新常态、新型城镇化等宏观背景人手,基于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假设,进一步探讨善治模式。探寻可能的城市更新治理方向,以及基于中国制度文化特点的善治思路。第九章结论与讨论,即为全文讨论内容的总结和讨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创新点基础上,提出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讨论的内容。

二、花园式街道的营造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园式街道的营造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1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
        1.1.1 国家层面
        1.1.2 京津冀区域层面
        1.1.3 北京市层面
        1.1.4 海淀区层面
    1.2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历史沿革
        2.2.2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3 经济发展概况
        2.2.4 交通条件
    2.3 自然资源
        2.3.1 土地资源
        2.3.2 水资源
        2.3.3 湿地资源
        2.3.4 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2)动物资源
        2.3.5 旅游资源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空气环境质量
        2.4.2 水环境
        2.4.3 土壤环境
        2.4.4 声环境
        2.4.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2.5 特色文化
        2.5.1 皇家园林文化
        2.5.2 古树名木文化
        2.5.3 大运河文化
        2.5.4 红色文化
        2.5.5 高等教育文化
        2.5.6 中关村科创文化
3.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3.1 森林资源特征分析
        3.1.1 林地资源
        (1)总体情况
        (2)空间分布
        3.1.2 林种结构
        3.1.3 乔木林特征
        (1)林龄组成
        (2)林分起源
        (3)优势树种
        3.1.4 林木蓄积
        3.1.5 森林覆盖率
    3.2 城区绿地特征分析
    3.3 生态科普载体分析
    3.4 资源管护情况分析
        3.4.1 森林防火
        3.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4.3 林业信息化建设
        3.4.4 公益林管护
        3.4.5 绿地管护
        3.4.6 野生动植物保护
        3.4.7 林业队伍
    3.5 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3.5.1 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
        (2)城区绿化覆盖率
        (3)城区树冠覆盖率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5)城区林荫道路率
        (6)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7)乡村绿化
        (8)道路绿化
        (9)水岸绿化
        (10)农田林网
        (11)重要水源地绿化
        (1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3.5.2 森林健康
        (1)树种多样性
        (2)乡土树种使用率
        (3)苗木使用
        (4)生态养护
        (5)森林质量提升
        (6)动物生境营造
        (7)森林灾害防控
        (8)资源保护
        3.5.3 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服务
        (2)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3)公园免费开放
        (4)乡村公园
        (5)绿道网络
        (6)生态产业
        3.5.4 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教育
        (2)生态宣传活动
        (3)古树名木
        (4)市树市花
        (5)公众态度
        3.5.5 组织管理
        (1)建设备案
        (2)规划编制
        (3)科技支撑
        (4)示范活动
        (5)档案管理
        3.5.6 总体情况
    3.6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分析
        3.6.1 国土增绿潜力分析
        (1)林业用地
        (2)村庄驻地、四旁用地
        (3)城区绿地
        3.6.2 森林健康提升潜力
        3.6.3 森林服务提升潜力
        3.6.4 森林文化提升潜力
    3.7 优势与问题
        3.7.1 优势
        (1)生态区位重要,规划站位较高
        (2)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
        (3)生态格局完整,建设基础扎实
        (4)群众基础较好,爱绿氛围浓厚
        3.7.2 面临的问题
        (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与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2)乡村绿化特色和乡愁生态景观还需进一步挖掘强化
        (3)生态场所服务和生态活动传播还需进一步发动扩散
4. 森林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4.1 指导思想
    4.2 建设原则
        4.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2.2 坚持服务首都核心功能
        4.2.3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绿化
        4.2.4 坚持近自然化理念
        4.2.5 坚持科学节俭绿化
        4.2.6 坚持人文生态融合
        4.2.7 坚持全民共建共享
    4.3 规划愿景
    4.4 规划依据
        4.4.1 法律法规
        4.4.2 标准规范
        4.4.3 国家、地方文件与规划
    4.5 规划范围
    4.6 规划期限
    4.7 规划目标
        4.7.1 总体目标
        4.7.2 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21年—2023年)
        (2)中期目标(2024年—2025年)
        (3)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
        4.7.3 指标目标
5.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5.1 上位规划衔接
        5.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2《北京市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3《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2 总体布局
        (1)一屏四心
        (2)多廊多点
6. 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6.1 城区绿地完善工程
        6.1.1 建设范围、人口数量
        6.1.2 建设目标
        6.1.3 建设内容
        (1)公园绿地建设
        (2)小微绿地建设
        (3)老旧公园升级
        (4)环境友好型社区改造
        (5)森林城市建设示范活动
        (6)森林城市科技主题公园建设
    6.2 两道绿隔扩展工程
        6.2.1 建设现状
        6.2.2 建设目标
        6.2.3 建设内容
        (1)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提质增绿
        (2)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优化扩绿
    6.3 道路景观提升工程
        6.3.1 建设现状
        6.3.2 建设目标
        6.3.3 建设内容
        (1)新建道路高标准绿化
        (2)已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
        (3)林荫停车场建设
    6.4 生态水系打造工程
        6.4.1 建设现状
        6.4.2 建设目标
        6.4.3 建设内容
        (1)“水清岸绿”生态河渠建设
        (2)小月河生态廊道建设
        (3)北部生态湿地群营建
    6.5 绿色村镇建设工程
        6.5.1 建设现状
        6.5.2 建设目标
        6.5.3 建设内容
        (1)休闲场所建设
        (2)村庄绿化提升
        (3)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6.6 近自然片林营建工程
        6.6.1 建设现状
        6.6.2 建设目标
        6.6.3 建设内容
    6.7 自然保护地优化工程
        6.7.1 建设现状
        6.7.2 建设内容
    6.8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6.8.1 保护现状
        6.8.2 建设目标
        6.8.3 建设内容
7. 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7.1 高质量森林经营
        7.1.1 林分抚育提质
        (1)建设现状
        (2)建设目标
        (3)建设内容
        7.1.2 生态公益林管护
        (1)建设现状
        (2)建设内容
    7.2 生境营建
        7.2.1 建设目标
        7.2.2 建设内容
        (1)完善生态廊道
        (2)划建自然保留区
        (3)营造鸟类栖息地
        (4)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5)建设城市水鸟保护区域
        (6)海淀区城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
    7.3 绿地养护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1)绿地有机覆盖
        (2)城市林木近自然管理
    7.4 森林火灾防控
        7.4.1 建设目标
        7.4.2 建设内容
        (1)完善防火预警预测体系
        (2)提升防火调度水平
        (3)提升扑救火能力
        (4)开展常态化防火宣传
    7.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7.5.1 建设目标
        7.5.2 建设内容
        (1)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2)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
        (3)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宣传
    7.6 林业信息化建设
        7.6.1 建设现状
        7.6.2 建设目标
        7.6.3 建设内容
        (1)完善园林绿化资源管理体系
        (2)建设智慧林业信息系统
8. 生态福利体系建设
    8.1 绿道网络建设
        8.1.1 建设现状
        8.1.2 建设目标
        8.1.3 建设内容
        (1)三级绿道体系建设
        (2)绿道服务点建设
        (3)绿道管理养护
    8.2 生态休闲空间发展
        8.2.1 建设现状
        8.2.2 建设目标
        8.2.3 建设内容
        (1)郊野公园休闲空间建设
        (2)清河滨水休闲空间建设
        (3)生态田园休闲空间建设
        (4)森林康养休闲空间建设
    8.3 农林产业发展带建设
        8.3.1 建设现状
        8.3.2 建设目标
        8.3.3 建设内容
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9.1 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建设
        9.1.1 建设目标
        9.1.2 建设内容
        (1)森林文化体验基地
        (2)湿地文化体验基地
        (3)古树文化体验基地
        (4)园林文化体验基地
        (5)义务植树基地
    9.2 全民自然教育网络构建
        9.2.1 建设目标
        9.2.2 建设内容
        (1)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网络
        (2)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中心
        (3)自然教育基地建设
        (4)自然教育驿站建设
    9.3 生态标识系统建设
        9.3.1 建设目标
        9.3.2 建设类别
        9.3.3 建设内容
        (1)海淀区生态标识系统设计
        (2)生态科普标识标牌布设
    9.4 生态文化传播
        9.4.1 建设目标
        9.4.2 建设内容
        (1)制作森林城市建设宣传物料,服务百姓生活
        (2)拍摄图文视频素材全方位展示森林海淀风貌
        (3)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活动
        (4)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惠民活动
1 0.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1 0.1 估算依据
    1 0.2 工程总投资
        1 0.2.1 按照建设项目与费用构成分
        1 0.2.2 按照建设期限分
    1 0.3 资金筹措
        1 0.3.1 上级生态建设类项目资金
        1 0.3.2 地方财政投入
        1 0.3.3 社会性投入
    1 0.4 效益评价
        1 0.4.1 生态效益分析
        (1)涵养水源
        (2)保育土壤
        (3)净化大气环境
        (4)调节小气候
        (5)固碳释氧
        (6)保护生物多样性
        1 0.4.2 社会效益分析
        (1)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2)传播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4)增加就业机会
        1 0.4.3 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1 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 1.1 全面建立林长制
        1 1.1.1 分级设立林长
        1 1.1.2 建立工作机制
    1 1.2 严格考核反馈
    1 1.3 全面统筹,保障资金
    1 1.4 人才强林,科技兴林
        1 1.4.1 加强人才培养
        1 1.4.2 凸显科技创新特色
        1 1.4.3 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1 1.5 林政资源管理
        1 1.5.1 制定合理的林木采伐限额
        1 1.5.2 划定林地保护红线,统筹国土空间
        1 1.5.3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1 1.6 森林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3)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区建设量增多引发自然区域快速萎缩
        1.1.2 “公园城市”理念为新区建设提供新模式
        1.1.3 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的时代要求
    1.2 研究界定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公园城市的研究
        1.3.2 关于绿色空间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写作框架
第二章 公园城市的理念研究与实践探索
    2.1 公园城市理念缘起与发展脉络
        2.1.1 公园城市的定义解析
        2.1.2 公园城市的理念缘起
        2.1.3 公园城市的发展脉络
    2.2 公园城市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2.2.1 公园城市的核心内涵
        2.2.2 公园城市的理念特征
    2.3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案例
        2.3.1 新加坡
        2.3.2 英国埃布斯弗利特
        2.3.3 深圳光明新区
        2.3.4 成都科学城
    2.4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新区绿色空间特征表现
        2.4.1 注重生态环境构建:生态优先,网状联通
        2.4.2 注重生活环境融合:公众参与,通用便利
        2.4.3 注重生产环境叠合:营造场景,功能复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现状研究
    3.1 遂宁市概况
    3.2 遂宁市新区开发现状条件分析
        3.2.1 生态环境现状特征分析
        3.2.2 生活环境现状特征分析
        3.2.3 生产环境现状特征分析
    3.3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模式的局限性
        3.3.1 绿色空间规划后置
        3.3.2 缺乏三生维度联系
        3.3.3 功能品质引导不足
    3.4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方向
        3.4.1 遂宁绿色空间总体发展结构规划
        3.4.2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需求
        3.4.3 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发展愿景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策略
    4.1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框架
        4.1.1 生态环境构建
        4.1.2 生活环境融合
        4.1.3 生产环境叠合
    4.2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构成要素
        4.2.1 绿色核心
        4.2.2 绿色斑块
        4.2.3 绿色廊道
        4.2.4 绿色踏脚石
    4.3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原则
        4.3.1 生态整合原则
        4.3.2 连通交融原则
        4.3.3 平衡开发原则
        4.3.4 功能复合原则
        4.3.5 弹性发展原则
    4.4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步骤
        4.4.1 第一阶段:生态适宜性分析
        4.4.2 第二阶段:上位规划分析
        4.4.3 第三阶段:发展空间耦合
        4.4.4 第四阶段:要素定位布局
        4.4.5 第五阶段:生活生产叠合
        4.4.6 第六阶段:分区控制指导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雁栖湖片区绿色空间规划
    5.1 雁栖湖片区概况
        5.1.1 区域现状
        5.1.2 上位规划
    5.2 绿色空间生态环境构建策略
        5.2.1 注重联通交融
        5.2.2 吻合生态肌理
        5.2.3 构建多样空间
        5.2.4 结合美丽乡村
    5.3 绿色空间生活环境融合策略
        5.3.1 面向多类人群
        5.3.2 融合开放空间
        5.3.3 契合历史文脉
        5.3.4 策划多种活动
        5.3.5 整合公共服务
    5.4 绿色空间生产环境叠合策略
        5.4.1 引入多元主体
        5.4.2 关联产业功能
        5.4.3 强化机制保障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概念界定
        1.2.2 内容简述
    1.3 研究综述
        1.3.1 中东铁路与干线城镇的研究
        1.3.2 景观生态学与遗产保护的研究
        1.3.3 空间分析法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1.3.4 遗产地评价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景观生态学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1 景观的结构层级和功能特征与遗产保护
        2.1.1 景观结构层级与遗产保护
        2.1.2 景观功能特征与遗产保护
    2.2 斑块和廊道的结构特征与遗产保护
        2.2.1 斑块的结构特征与遗产保护
        2.2.2 廊道的结构特征与遗产保护
    2.3 空间量化模型与遗产保护
        2.3.1 景观指数与空间量化
        2.3.2 其他模型与空间量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景观生态学与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
    3.1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体系的形成
        3.1.1 中东铁路的起源与概况
        3.1.2 遗产地斑块的分布特点
        3.1.3 遗产廊道的内涵
    3.2 遗产地斑块的初始格局
        3.2.1 总体格局
        3.2.2 功能组群格局
    3.3 遗产地斑块在廊道内的历史职能与特色
        3.3.1 度假休闲职能
        3.3.2 工商业及商品集散职能
        3.3.3 资源开采职能
        3.3.4 军事防御职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的格局变化与时空演进
    4.1 量化模型与研究范围
        4.1.1 量化指标的选择
        4.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4.2 斑块空间发展的演进形态
        4.2.1 中东铁路时期斑块空间形态
        4.2.2 斑块格局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4.2.3 当前时期斑块空间的构型特征
    4.3 斑块与基质的空间关系量化
        4.3.1 轴线模型的生成
        4.3.2 中东铁路时期斑块空间的组织机制
        4.3.3 当前时期斑块与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在廊道中的分类评级
    5.1 依据遗产地斑块特征选取指标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建立层次结构
        5.1.3 评价因子释义
    5.2 依据专家系统确定权重
        5.2.1 确定权重原则与方法
        5.2.2 建立评分标准
    5.3 评级系统在遗产廊道中的应用
        5.3.1 分类评级系统的优势体现
        5.3.2 遗产地斑块在廊道内的等级划分
        5.3.3 依据等级聚类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的景观生态学保护策略
    6.1 廊道遗产的结构性完善
        6.1.1 遗产要素的关联整合
        6.1.2 沿线景观的动态融合
        6.1.3 主体区段的价值重估
    6.2 斑块品质的系统性提升
        6.2.1 历史信息传播的延续性与无阻抑流通
        6.2.2 山水格局的稳定性与优势度保持
        6.2.3 自然生态的系统性恢复与景观重塑
    6.3 基质景观的动态性发展
        6.3.1 历史空间的角色适应与定位调整
        6.3.2 边界空间的协调过渡与过滤渗透
        6.3.3 历史城镇的整体调控与良性干扰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评级系统专家问卷
附录2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斑块评级系统权重计算
附录3 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空间句法分析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1.2 Introduction of the source text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s
        2.1.1 Translation task arrangements
        2.1.2 Theoretical Preparations
    2.2 While-translation process
        2.2.1 Tools used in the process
        2.2.2 Time control and problem-solving in translation process
    2.3 Post- translation process
Chapter 3 Culture-loaded Words in Chinese Forestry Yearbook
    3.1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3.2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3.2.1 Ecologic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2 Materi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3 Social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4 Religious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2.5 Linguistic Chinese culture-loaded words
    3.3 The Application of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i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Chapter 4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ranslating Culture-loaded Words
    4.1 Free Translation
    4.2 Literal Translation
    4.3 Transliterat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he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6)屋顶花园的设计与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屋顶花园概述
2 屋顶花园的类型
    2.1 公共游憩型
    2.2 家庭型
    2.3 科研与生产型
3 屋顶花园的作用
    3.1 优化环境, 实现绿色功能
    3.2 陶冶情操
    3.3 实现丰富的使用功能
4 屋顶花园设计原则
    4.1 艺术性
    4.2 功能性
    4.3 生态性
    4.4 经济性
5 结语

(7)体验式消费影响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以及概念
        1.2.1 体验式消费
        1.2.2 购物中心
        1.2.3 购物中心公共空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关于体验式消费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关于购物中心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购物中心公共空间与体验式消费解析
    2.1 购物中心的发展概述
        2.1.1 国外购物中心发展概述
        2.1.2 国内购物中心发展概述
    2.2 购物中心公共空间构成及空间组合方式分析
        2.2.1 购物中心公共空间构成分析
        2.2.2 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组合方式分析
    2.3 消费者心理行为与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环境互动分析
        2.3.1 消费者心理、行为及个体差异
        2.3.2 消费者对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需求
        2.3.3 购物中心公共空间对消费者的影响
    2.4 体验式消费解析
        2.4.1 体验经济
        2.4.2 体验与体验式消费
        2.4.3 体验式消费与传统消费的异同
    2.5 消费模式转变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现存问题分析
        2.5.1 在空间功能上存在的问题
        2.5.2 在空间体验上存在的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验式消费对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影响
    3.1 体验式消费下消费者特征与需求分析
        3.1.1 调查方式、区域与对象
        3.1.2 调查方法
        3.1.3 体验式消费的消费人群分析
        3.1.4 体验式消费心理、行为分析
        3.1.5 体验式消费下消费者对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的需求分析
    3.2 体验式消费影响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职能分析
        3.2.1 体验消费职能
        3.2.2 交通组织职能
        3.2.3 社会交往职能
        3.2.4 信息媒介职能
    3.3 体验式消费影响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特性分析
        3.3.1 形态多样性
        3.3.2 情景主题性
        3.3.3 参与互动性
        3.3.4 文化地域性
    3.4 体验式消费对购物中心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的影响
        3.4.1 空间布局整体化
        3.4.2 空间序列特色化
        3.4.3 空间界面多样化
        3.4.4 空间尺度多元化
        3.4.5 空间氛围个性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验式消费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4.1 体验式消费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人性化原则
        4.1.3 个性化原则
        4.1.4 可持续性原则
    4.2 体验式消费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设计方法
        4.2.1 空间布局设计方法
        4.2.2 空间序列设计方法
        4.2.3 空间界面设计方法
        4.2.4 空间尺度设计方法
    4.3 体验式消费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主题的营造
        4.3.1 主题的类型
        4.3.2 主题的定位
        4.3.3 空间主题的营造
    4.4 针对不同年龄消费群体特征的设计
        4.4.1 针对儿童群体特征的设计
        4.4.2 针对青年群体特征的设计
        4.4.3 针对中年群体特征的设计
        4.4.4 针对老年群体特征的设计
        4.4.5 各类消费群体的空间整合设计
    4.5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导向下的工业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长春东新路工业历史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
        1.1.2 工业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价值
        1.1.3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工业遗产更新的新契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工业历史街区概述
        2.1.1 工业历史街区的概念
        2.1.2 工业历史街区的价值分析
        2.1.3 工业历史街区的发展方向
    2.2 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2.2.1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及辨析
        2.2.2 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
        2.2.3 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2.3 相关理论解析
        2.3.1 文化创意导向下工业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念
        2.3.2 工业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优化理念
第3章 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工业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作用机理
    3.1 工业历史街区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的基础要素
        3.1.1 外在条件
        3.1.2 内在要素
    3.2 工业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基本维度
        3.2.1 经济维度
        3.2.2 文化维度
        3.2.3 形态维度
        3.2.4 社会维度
        3.2.5 环境维度
    3.3 工业历史街区的文化创意空间模式构建
        3.3.1 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模式
        3.3.2 创造产业集群的经济模式
        3.3.3 建设整体社区的生活模式
第4章 以长春东新路工业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概念设计为例
    4.1 政策解读
    4.2 背景分析
    4.3 宏观设想
    4.4 中观示范
        4.4.1 功能定位
        4.4.2 地块规划
        4.4.3 业态布局
        4.4.4 立面设计
        4.4.5 色彩指导
        4.4.6 市政景观
        4.4.7 停车系统
        4.4.8 指标体系
    4.5 微观先行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9)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态体系 在2016年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务首都战略定位,“十二五”时期首都园林绿化实现重大突破
    (一)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圆满完成,全市生态空间布局不断完善。
    (二)城乡绿色空间大幅拓展,宜居生态环境全面提升。
    (三)应急保障能力显着提高,资源保护管理有力加强。
    (四)林业多种功能充分释放,兴绿富民迈出新的步伐。
    (五)重大活动促进绿色增长,生态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六)园林绿化改革扎实推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七)京津冀协同发展良好开局,生态建设实现率先突破。
    (八)基础工作全面加强,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二、科学把握当前形势,充分认识首都园林绿化肩负的重大使命
三、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全面提升“十三五”时期首都园林绿化发展水平
    (一)大力推进生态系统建设。
    (二)大力推进绿色惠民系统建设。
    (三)大力推进资源保护系统建设。
    (四)大力推进创新系统建设。
四、转变发展方式,全力开创首都园林绿化“十三五”起步之年的新局面
    (一)持续扩展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
    (二)携手打造京津冀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
    (三)全面提升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四)加快推动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五)全面落实重点改革任务。
    (六)着力夯实基础管理工作。
    (七)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执行能力。

(10)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研究:机制与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转型时期的中国:研究的宏观背景
        1.1. 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
        1.2. 治理创新成为破解转型难点的关键
    2. 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层面的研究意义
        2.1. 学术层面的意义:梳理、补缺、创新
        2.2. 实践层面的意义:解释、验证、建议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3.1. 空间治理兴起背景
        3.2. 空间治理内涵研究
        3.3. 空间治理模式研究
        3.4. 空间治理结构研究
        3.5. 空间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3.6. 空间治理研究趋势
    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2. 资料及数据收集
        4.3. 研究方法
    5. 研究内容与框架
        5.1. 研究内容
        5.2.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1. 研究所涉及主要概念辨析
        1.1. 治理
        1.2. 空间治理——以空间为平台进行利益博弈而形成的治理结构
        1.3. 城市更新
    2. 空间治理的理论脉络
        2.1. 空间治理的源理论:城市政体理论
        2.2. 空间治理的理论研究进展
        2.3. 波兰尼双重动向理论对空间治理的启示
        2.4. 城市政体与空间治理相关领域研究
    3. 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3.1. 战后国际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3.2. 国内城市更新治理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 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机制与总体模型架构
    1. 转型期中国治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1.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重构
        1.2. 经济下行背景下的市场环境
        1.3. 民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
        1.4. 区域差异与治理环境空间多样化
        1.5 小结:转型期空间治理的转变
    2. 城市更新空间治理中的利益博弈关系与作用机制
        2.1. 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利益博弈关系
        2.2. 空间治理机制:博弈什么和怎么博弈?
    3. 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总体模型构建
        3.1. 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总体模型构建
        3.2. 空间治理模型分异与代表模型
        3.3. 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空间效应
第四章. 决断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1. 空间治理的政经环境
        1.1. 资本与企业家要素相对紧缺
        1.2. 投资推动成为宏观经济抓手
    2. 决断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2.1. 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势管理
        2.2. 市场缺位治理或市场消极治理
        2.3. 社会利益集团的消极治理
    3. 决断型空间治理的空间效应
        3.1. 空间治理的正效应
        3.2. 空间治理的负效应
    4. 决断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模型构建
        4.1. 政经环境-空间治理-空间效应
        4.2. 空间治理模型构建
    5. 实证研究:辽宁营口站前区“北转”地区
        5.1. “北转”地区概述
        5.2. “北转”地区城市更新及空间治理
        5.3. “北转”地区空间治理实效评价
    6. 小结:高效却后续乏力的空间治理
        6.1. 政府绝对主导治理产生的高效率优势
        6.2. 缺乏市场、社会治理所带来的重大后续缺陷
第五章. 主导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1. 空间治理的政经环境
        1.1. 城市发展要素市场化初期
        1.2. 探索与构建中的制度设定
        1.3. 不断高涨的民生需求
    2. 主导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2.1. 政府主导下的政企合作治理
        2.2. 市场初步介入城市更新治理
        2.3. 社会利益集团的参与性治理
    3. 主导型空间治理的空间效应
        3.1. 空间治理的正效应
        3.2. 空间治理的负效应
    4. 主导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模型构建
        4.1. 政经环境-空间治理-空间效应
        4.2. 空间治理模型构建
    5. 实证研究:北京东花市地区城市更新
        5.1. 东花市地区概述
        5.2. 东花市地区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治理
        5.3. 东花市地区空间治理实效评价
    6. 小结:探索与试错阶段的主导型空间治理
第六章. 合作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1. 空间治理的政经环境
        1.1.发展要素充分市场化
        1.2. 增长导向下的政府制度设计
        1.3. 转变的社会利益诉求
    2. 合作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2.1. 驱动力:城市增长机器的形成
        2.2. 政企联盟中的地方政府公司化
        2.3. 市场利益集团的多元化治理
        2.4. 社会治理:反增长联盟的出现
    3. 合作型空间治理的空间效应
        3.1. 空间治理的正效应
        3.2. 空间治理的负效应
    4. 合作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模型构建
        4.1. 政经环境-空间治理-空间效应的系统分析
        4.2. 空间治理模型构建
    5. 实证分析:广州杨箕村三旧改造
        5.1. 三旧改造背景
        5.2. 杨箕村基本情况
        5.3. 杨箕村改造的空间治理
        5.4. 杨箕村改造空间治理实效评价
    6. 小结:探索与调整中的政企合作关系
        6.1. 政府治理的观念转变
        6.2. 市场治理的观念转变
        6.3. 社会治理的观念转变
第七章. 监管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1. 空间治理的政经环境
        1.1. 城市发展要素完全市场化
        1.2. 政府制度保障与职能转变
        1.3. 社会利益集团影响力壮大
    2. 监管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2.1. 角色转变中的地方政府治理
        2.2. 市场-社会合作的社企治理
        2.3. 政府-市场-社会共治
    3. 监管型空间治理的空间效应
        3.1. 空间治理的正效应
        3.2. 空间治理的负效应:治理失灵
    4. 监管型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模型构建
        4.1. 政经环境-空间治理-空间效应
        4.2. 空间治理模型构建
    5. 实证研究:汕头潮南大布上社区改造
        5.1. 大布上改造概述
        5.2. 大布上社区改造及其空间治理
        5.3. 大布上社区改造实效
    6. 小结:社会共治的初始阶段与空间治理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中国城市更新的善治模式探讨
    1. 更新的中国城市与空间治理理念
        1.1. 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理念的探索
        1.2. 城市更新中空间治理理念变化趋势
    2. 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可能方向
        2.1. 新常态下的城市更新空间治理
        2.2. 政府治理的转变:依法治国与有限政府
        2.3. 市场治理的转变:深化改革与企业治理
        2.4. 社会治理的转变:公民社会与城乡社区自组织
        2.5. 空间维度的和而不同:中国制度特色与区域特色
        2.6. 社会维度的共同治理:伙伴关系与社会自组织
        2.7. 走向善治:从顶层治理到地方治理的重构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在于治理的转型
        1.2. 城市更新治理过程就是一个空间博弈过程
        1.3. 空间治理存在宏观环境-地方环境-治理效应的干预机制
        1.4. “体制”到“伙伴关系”是现代空间治理的重要特征
        1.5. 构建中国特征的城市更新治理元模型
        1.6. 决断型空间治理是起步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手段
        1.7. 主导型空间治理是发展初期城市更新的主要手段
        1.8. 合作型空间治理是充分市场化下城市更新的主要手段
        1.9. 监管型空间治理是中国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趋势
        1.10. 中国制度与文化特色下的善治模式
        1.11. 跨越善治,迈向巧治
    2. 主要创新点
        2.1. 以城市政体理论建构城市更新空间治理的新视角
        2.2.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征的城市更新空间治理模型体系
    3. 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花园式街道的营造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2]文化政治视域下的历史街区改造 ——以中华巴洛克项目为例[D]. 李鹏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公园城市理念下的遂宁城市新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薛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中东铁路干线遗产地研究[D]. 曲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林业文本中文化特色词的翻译 ——各省林业概况(节选)英译实践报告[D]. 徐安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6]屋顶花园的设计与营造研究[J]. 刘艳姣. 乡村科技, 2018(26)
  • [7]体验式消费影响下购物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张信雅. 吉林建筑大学, 2017(09)
  • [8]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导向下的工业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以长春东新路工业历史街区为例[D]. 于洁.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 [9]站在新起点 实现新跨越 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生态体系 在2016年全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邓乃平. 绿化与生活, 2016(09)
  • [10]转型期中国城市更新的空间治理研究:机制与模式[D]. 陈易. 南京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花园街的建设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