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小结的治疗实例

声带小结的治疗实例

一、声带小结治验举隅(论文文献综述)

王玮[1](2014)在《《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清代瘟疫学家杨栗山代表作《伤寒瘟疫条辨》(简称《寒温条辨》)的遣方用药的思想以及现代文献运用杨氏学术思想的用药辨治规律。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从杨栗山的学术渊源、杨栗山对瘟疫的阐述以及杨栗山治温十五方四个方面对《寒温条辨》进行分析,从《条辨》原文出发,总结、整理、分析所体现的杨氏学术思想,关于杨栗山治温十五方的研究,则是借助于数据库技术,对杨栗山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探讨。杨栗山深痛世人“于病寒病温两者之辨不明”,面对“瘟疫盛行,死者枕藉”的残酷现实,对伤寒和温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集群言之粹,择千失之得,零星采辑,参以管见,”于1784年着成《伤寒瘟疫条辨》。杨粟山注重运气对人体的影响,开篇首论运气。尽管如此,杨氏仍强调以临床见证为要,而不以常局相推。从《寒温条辨》自序可以看出,杨栗山的学术渊源复杂,分别受到《伤寒论·辨脉法》“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喻嘉言“邪毒由口鼻而入,闭郁三焦”,吴又可杂气学说、张璐“温病由血分发出气分”以及刘河间双解、三黄的制方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伤寒和瘟疫进行条分缕析。杨栗山并未沿袭叶天士卫气营血的分证认识,提出温病(实为瘟疫)的病因为“杂气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天地间另有一种偶荒旱潦,疵疠烟瘴之毒也”。杨氏在卷一总论各篇中始终贯穿了对温病的病机认识,即“怫热内郁,郁久而发,自内达外,由血分发出气分……”杨栗山所论实为瘟疫,但是也提到运用十五方治疗四时温病可收良效。由此可见杨栗山认为瘟疫和四时温病存在相同的病机—郁热。杨栗山注重强调寒温异治。尤其是疾病的初起,伤寒宜辛温发汗,而温病则宜苦寒清热、辛凉透散。对于疾病发展所出现的诸多里证变证,则应谨守病机,辨证论治。通过整理归纳,以及数理统计结果的分析,得出杨栗山治温十五方遣方用药规律如下。1.重视辛凉宣透;2.重视苦寒清热;3.重视辟秽解毒;4.注重调畅气机治从三焦;5.注重导赤泻心;6.治病求本,补泻兼施。第二部分是现代文献。研究对象为1958年5月至2013年6月,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图书补充检索到的文献,经筛选共223篇文献,448个病案纳入研究。采用Access2010数据库分析技术。以文献中所提供病案中的症状、病机、药物、诊断为基础,建立数据库的表和查询,得出后世运用杨栗山学术思想治疗疾病的种类、疾病的病机、舌苔脉象、主要症状以及辨治疾病的用药规律。通过查询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所治疗的临床疾病种类繁多,涉及20类总计287种,其中以升降散的运用最为广泛,在皮肤科、耳鼻喉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及感染性疾病中运用较多,所治病证热证居多,且多具有郁火郁热不达、气机不畅的病机。(2)现代临床448例病案研究发现,病机以热、郁尤其是肝郁、气郁最多,舌象以红舌黄(厚)苔、红舌黄腻苔多见,脉象多为数脉和弦脉。(3)病案出现的主要症状以发热、斑疹、头痛最为常见;次要症状有:咳嗽、眩晕、咽痛、口腔溃疡、面目红肿疼痛、腹痛、胸闷等。(4)现代临床中运用杨栗山十五方进行辨治时所用药物出现频次较多的有蝉蜕、僵蚕、大黄、姜黄、甘草、黄芩、连翘、栀子、柴胡、银花、丹皮、半夏、赤芍、生地、黄连、白芍、桔梗、玄参、薄荷等;两味药组成的药对出现频次较多的有僵蚕和蝉蜕、蝉蜕和大黄、姜黄和僵蚕、姜黄和蝉蜕、姜黄和大黄、甘草和僵蚕、甘草和大黄、甘草和蝉蜕、黄芩和蝉蜕、连翘和僵蚕、黄芩和大黄、栀子和蝉蜕、柴胡和蝉蜕、柴胡和僵蚕等;三味药组成的药对出现比例较高的有蝉蜕、大黄和僵蚕,蝉蜕、甘草和僵蚕,蝉蜕、黄芩和僵蚕,蝉蜕、僵蚕和连翘,大黄、黄芩和僵蚕等等。后世运用十五方的规律与杨栗山相似,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重视升降散原方尤其是僵蚕和蝉蜕的使用,以发挥其升降气机、解郁散结、涤热解毒的作用。针对热、郁的病机仍是多配伍性质寒凉、气味辛散的药物,如黄芩、栀子、连翘、银花、豆豉、石膏、薄荷、丹皮等药物。后世对黄连的重视程度不及杨栗山,且针对现代临床上气郁、肝郁的病机导致疾病的大量存在,对柴胡、赤白芍等疏肝解郁、柔肝药物的重视程度远远在杨栗山之上。第三部分是结语。此部分在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个人观点,并指出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宋秋莹[2](2021)在《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探索其对喉瘖(血瘀痰凝证)的治疗效果,评估外用散结开音膏在临床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吉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喉瘖(血瘀痰凝证)患者72例。将患者按就诊顺序编号,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是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患者。对照组单纯服用会厌逐瘀汤,治疗组在服用会厌逐瘀汤的同时配合外用散结开音膏进行治疗,7天为一个疗程。本研究共进行两个疗程的临床观察,在每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患者均需至医院进行复诊,临床观察期间共进行2次复诊。将所纳入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各项数据录入数据库,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将72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在临床观察过程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治疗组的有效病例数为33例,对照组的有效病例数为34例。2.治疗1周后,两组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量表积分进行对比,其中声音嘶哑程度、痰黏浊感及清嗓积分对比,P<0.050,其余症状、体征积分对比,P>0.050,总积分对比,P<0.050。说明治疗组对声音嘶哑程度、痰黏浊感及清嗓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在其他症状、体征方面的改善与对照组无差异。3.治疗2周后,两组中医症状及体征评分量表积分进行对比,P<0.050,嗓音障碍量表(VHI-10)积分对比,P<0.050。治疗组中医症状及体征的改善、声嘶对生活质量影响程度的减轻均优于对照组。4.治疗2周后,治疗组中有14例患者主要症状(声嘶)消失,主要症状(声嘶)消失率为42.42%;对照组有6例患者主要症状(声嘶)消失,主要症状(声嘶)消失率为17.65%,两组主要症状(声嘶)消失情况对比,P<0.050,治疗组对主要症状(声嘶)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5.治疗2周后,治疗组纳入的33例患者中,6例治愈,1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34例患者中,4例治愈,8例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3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P<0.050,治疗组(会厌逐瘀汤配合外用散结开音膏)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单纯应用会厌逐瘀汤)。结论:综上,应用会厌逐瘀汤配合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单独应用会厌逐瘀汤,说明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外用散结开音膏无痛无创、价格优廉,值得临床推广。

叶莹[3](2008)在《基于临床报道比较“痰”、“饮”的致病特点及常见兼证 ——附2600篇临床资料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整理和分析2600余篇从痰饮论治疾病的临床报道,比较“痰”与“饮”的致病特点和常见兼证,探讨“痰”、“饮”的辨识。方法:搜集建国以来至今(1949年~2007年6月)50余种主要的中医药期刊杂志中有关从“痰”、“饮”角度辨治疾病的2600余篇临床报道。用EXCEL建立数据表,并进行分析,从而比较“痰”与“饮”在致病特点和常见兼证上的异同,探讨“痰”、“饮”的辨识。结果:“痰”、“饮”致病十分广泛,在2600余篇临床报道中,从“痰”论治的报道有2100余篇,涉及到各系统的近350种现代医学疾病;从“饮”论治的报道有350余篇,涉及到各系统的100余种现代医学疾病。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可知现有关于“痰”、“饮”的大多数认识是符合临床一般情况的,但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补充和进一步探讨之处。掌握“痰”、“饮”的致病特点和常见兼证对于更加有效地治疗“痰”、“饮”为患的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结论:“痰”、“饮”在致病特点和常见兼证方面即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临床治疗痰饮为患的疾病,既要辨清二者的区别,又需意识到二者的联系,从而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肖永涛,谢强[4](2006)在《耳穴贴压法治疗儿童声带小结经验举隅》文中研究表明声带小结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也是造成儿童声嘶的最常见病因。我的导师谢强教授积极倡导无创痛针灸疗法,临证喜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儿童声带小结,常取奇效,治验颇多。

王芊勍[5](2013)在《化痰散结法及其代表方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痰散结法,是中医痰证的主要治法之一。历代医家从不同方面,对化痰散结法的概念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化痰散结法,上系病机、证候,下连方剂、用药,有待从理、法、方、药全方位,进行深入发掘和系统整理。1研究目的本论文通过全面梳理与化痰散结法相关的中医综合类着作、本草学、方剂学及医案医话类文献80余部,在深入考察化痰散结法的历史演变及古今医家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重点阐明“化痰散结”的涵义、化痰散结法的源流、化痰散结法的适应病证、代表方证,并结合应用案例对化痰散结法加以阐释。2研究方法2.1历史文献学方法运用目录学方法选择本课题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各个时期医家的相关书目,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的相关成果开展研究工作;在纵向梳理理论发展脉络的过程中,运用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化痰散结法的渊源和演变。2.2理论思维的方法广收博采古今文献对化痰散结法的相关论述,从理性思维的角度进行判断筛选,系统地进行分析综合,探求化痰散结法的内涵、特点及运用规律,提炼出概念确切、内涵明确,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化痰散结法理论。3研究结果3.1源流研究3.1.1先秦两汉时期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这一时期未明确提出“痰”的概念,但已有了与后世所言“痰病”症候相类的记载。“化痰散结法”也尚未提出明确的名称,但书中却能找到化痰散结法理论萌芽的痕迹。出现了具有散结作用的药物,为后世临床实践奠定了药物学基础。3.1.2魏晋隋唐时期这一时期,临床实践和化痰散结类方药的进一步增加,为化痰散结法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痰的概念得到了明确,深化了对痰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其对化痰散结类药物的认识更便于临床辨证运用,对化痰散结方药的认识和总结远远超出此前。3.1.3宋金元时期化痰散结法的概念和适应证,已基本明确。这对于临床运用化痰散结法辨证施治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医家从不同角度对痰核的来源、发展过程、表现形式、发病特点和治疗法则等方面形成多种认识,有助于理解痰核留结证的复杂病机及临床表现。各种学说相继兴起,化痰散结法的实践也呈现出新的趋势,开始运用理论思维阐释化痰散结方剂的制方规则。3.1.4明清时期临床疑难杂症乃至怪症的治疗方面,“化痰散结法”的独到疗效得到普遍共识,不少临床医案和着作中记有应用化痰散结法的案例。化痰散结法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医书中多有专门篇章对此进行论述和总结,化痰散结法的内涵和外延益加清晰。这一时期具有化痰散结功效的药物、方剂数量也明显增多。3.1.5近现代近现代以来,不少医家和学者,结合古今医论对化痰散结法进行研讨。近现代应用化痰散结治疗临床病证的手法更为多样化;同时,在中西医病症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还运用此法治疗甲状腺瘤、乳房纤维瘤、淋巴结核、痤疮等现代疾病,扩充了化痰散结法适应证的范围。由此,进一步完善了中医化痰散结法的理论内涵,拓展了方剂药物的使用范围,体现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原创思维特色。总之,通过对化痰散结法的理论源流研究和现状分析,可以看到化痰散结法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值得深入研究与总结。3.2概念诠释化痰散结法的内涵化痰散结法,是化痰法与消积软坚法并行,主治由于痰气结聚、痰热结聚、痰湿结聚、痰瘀结聚、寒痰结聚等病机,形成的痰核留结证的治法。化痰散结法,又可以称为化痰破结法、消痰软坚法、涤痰散结法等。化痰散结法的外延根据痰核留结证常见的兼夹病机属性,常常将化痰散结法与清热、温阳、理气、燥湿、逐瘀、解毒等治法并用,发挥综合效应。由此便形成了“化痰散结法”的外延。主要包括:①理气化痰散结法;②清热化痰散结法;③燥湿化痰散结法;④逐瘀化痰散结法;⑤温阳化痰散结法。3.3适用化痰散结法的常见病证化痰散结法,主要适用于因痰浊凝结所致的痰核留结证。化痰散结法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可以说与临床各科疾病皆有着密切的关系。就现代中医临床来看,如中医外科的岩(癌)、瘿瘤、瘰疬、流注、乳疬、乳癖、乳核、子痰等,中医眼科的胞生痰核、风轮赤豆、针眼等,中医皮肤科的粉刺、疱疹等病证,多以气滞痰凝为病机关键,皆可应用化痰散结法进行治疗。3.4代表方证本文基于化痰散结法的概念及范畴,选取了最能够体现化痰散结法的11个代表性方剂、13个典型医案,从理、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和解读,以揭示化痰散结法的临床应用规律与法则。理气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气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痰气结聚多起因于忿怒伤肝,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则脾失健运,水谷精微失于正常运化而形成痰浊,痰浊又可阻塞气机运行。如此互为因果,从而导致痰气结聚。临床上常用通气散坚丸、四海舒郁丸等加减,治疗痰气结聚所致气瘤、气瘿等病证。清热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热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热毒是痰核留结证的常见病因之一。凡热邪外侵,或其他邪气郁久化热均可形成热毒,灼液成痰;痰火瘀结,瘀滞经络,发为痰核。临床常用消瘰丸、化瘿丹加减,治疗痰热结聚所致的瘰疬、瘿瘤等。燥湿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湿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湿性重浊粘滞,每多迁延难却。痰由湿聚,其性黏腻,则迁延难愈。痰湿凝聚日久,可能结聚而成有形包块。临床常用散聚汤、和中丸、海龙丸加减,治疗痰湿结聚所致症瘕、痞块、鼓胀等。逐瘀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因痰瘀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瘀血、痰浊均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二者皆可因气滞、气虚、热盛、寒凝等形成,且可相互影响。血瘀则津液运行不畅,水湿停滞,聚而为痰,痰瘀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病变逐渐发展,结聚而形成有形包块。临床上常用海藻玉壶汤、消核散、橘核丸等加减,治疗痰瘀结聚所致的肉瘤、石瘤、乳癖等。温阳化痰散结法多适用于痰核留结证属寒痰内结或兼有寒象者。寒邪袭肺,肺失宣降,津液失调,水湿停聚而为痰;或脾胃素虚,恣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停,聚湿成痰;或肾阳素虚,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蓄亦成痰。日久则寒痰凝滞而结为痰核。临床上常用小金丹、阳和汤等加减,治疗寒痰结聚所致阴疽、乳岩等。4研究结论(1)基本厘清了“化痰散结法”的学术发展历程。①先秦两汉时期:治疗思想起源与药物基础(萌芽阶段);②魏晋隋唐时期:临床实践累积与方剂拓展(积淀阶段);③宋、金元时期:理论阐释提升与临床推广(丰富阶段);④明清、近现代:理论完善与治疗领域拓展(高峰阶段)(2)较为客观合理地诠释了“化痰散结法”概念内涵与外延,并明确该治法所针对的病因病机。化痰散结法的内涵:又可以称为化痰破结、涤痰散结、消痰软坚法,是指化痰法与消积软坚法并行,主治痰核留结证的治法。化痰散结法的外延:包括理气化痰散结法、清热化痰散结法、燥湿化痰散结法、逐瘀化痰散结法、温阳化痰散结法。(3)解析了“化痰散结法”代表方剂之配伍规律,明确了适用化痰散结法的5类主要病机,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验证。①理气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气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如:通气散坚丸、四海舒郁丸加减;②清热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热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剂如:消瘰丸、化瘿丹加减;③温阳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痰核留结证属寒痰内结或兼有寒象者,代表方剂如:阳和汤、小金丹加减;④燥湿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湿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剂如散聚汤、和中丸加减;⑤逐瘀化痰散结法,适应证为因痰瘀结聚所致的痰核留结证,代表方剂如海藻玉壶汤、消核丸、橘核丸加减。

滕立霞[6](2011)在《升降散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CTGF、α-SM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升降散对大鼠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探讨升降散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CTGF、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正常Wistar大鼠(50天龄)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洛汀新组、升降散组。模型组与药物干预两组分别制备慢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模型。药物干预两组于造模第5周起,分别开始灌服洛汀新水溶液、升降散水煎液干预治疗,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天给予等量自来水灌胃,大鼠自由进食、饮水。分别于实验前、4周末,12周末测定24小时尿蛋白定量;12周末分别处死各组大鼠并测定血生化中肌酐、尿素氮值,留取肾脏组织,观察各组肾脏病理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脏组织中CTGF、α-SMA表达。结果(1)正常对照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肌酐均正常,模型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血肌酐、尿素氮升高(P<0.01),药物干预两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模型组相比均下降(P<0.05),药物干预两组尿素氮、肌酐与模型组比较均有下降,药物干预两组肌酐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洛汀新组尿素氮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降散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升降散组与洛汀新组相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肌酐三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正常对照组肾小球大小结构无异常,无炎症细胞的浸润;模型组大鼠肾小球肥大,系膜内有少数炎症细胞浸润,系膜细胞与基质弥漫增生,肾小球系膜区、包曼囊及肾间质内肌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升降散组部分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基质轻度增生,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肾小球系膜区、包曼囊及肾间质内肌成纤维细胞轻度增多;洛汀新组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基质增生不明显,系膜内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肾小球系膜区、包曼囊及肾间质内肌成纤维细胞轻微增多。(3)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肾间质CTGF阳性表达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升降散组、洛汀新组相应区域CTGF呈弱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升降散与洛汀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肾小球系膜区、肾间质、包曼囊中α-SMA表达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升降散组及洛汀新组相应区域α-SM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升降散与洛汀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降散能够降低慢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CTGF及α-SMA表达;减弱肾小球系膜区及肾间质中细胞与基质的增生,减轻肾纤维化的程度。

吴崑璧[7](2009)在《升降散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整理古代文献,归纳出升降散的来源、组成、方义、煎服法以及其在温病15方中的地位。升降散来自明代的医学着作《伤暑全书》,清代陈良佐改变其剂量、服法,定名为陪赈散,同时期的温病学家杨栗山取而用之,易名为升降散。该方原为散剂,由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米酒、蜂蜜共6味组成,后世以酒性辛烈,易动火生风,而蜂蜜味甘,易致痞满,不利湿热分散,故临床应用时,多数去此二味,以其余4味入药煎汤。杨氏极为重视本方,将之列为温病15方的总方,并灵活加以化裁,另行创制14方,共同用治22种温热病证。第二部分涉及升降散的现代临床应用,根据近20年来共118篇文献的资料,分别就大样本研究和个人验案报道进行统计。结果发现,57篇文献所报道的57项大样本研究运用升降散治疗了多个系科疾病共57种,病例达3859个,其中以传染性及感染性疾患最多,占总数的49%,其次为耳鼻喉科疾患,占总数的21%,可见升降散最为擅治传染性、感染性、肺系、耳鼻喉科疾病。61篇个人验案报道则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共78种,病例112个,其中以皮肤病最多,占22%。两类报道相加,共治疾病135种,病例3971个。关于大样本报道中升降散的用药规律,使用频次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僵蚕的使用率最高,达100%,其次为蝉蜕,占97.25%。在临床施治时,此2味往往一并相须为用。平均用量分析表明,僵蚕、蝉蜕、姜黄、大黄的用量分别为9.5g,7.5g,7g,7.5g,与杨氏原先所用剂量颇有出入,与赵绍琴教授的临床用量则同中有异(分别为10g,6g,6g,1-2g)。由此可见,4药用量古今有别,须因应时代而改变,大黄剂量尤应注意,须视乎病人的强弱,病情的缓急轻重而酌情加减。以上统计分析阐明升降散各药的主次地位和最佳用量,俾便临床应用时,适当加以调整,从而提高其疗效率。关于大样本研究中加味药的配伍规律,经统计分析后,发现3859个案例共使用117种加味药物与升降散配伍,其中使用频率排前12名的是:生甘草、桔梗、全蝎、虎杖、皂角刺、黄芩、金银花、连翘、浙贝、板蓝根、柴胡、土茯苓,而生甘草、桔梗、全蝎、虎杖4味药的使用次数最多,频率超过20%,是升降散使用过程中最常用的加味配伍,而其余8味,使用率亦较高,由13.07%至15.17%不等。至于加味药使用剂量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上述12味药用量最多的依次为:皂角刺、虎杖、土茯苓、连翘、金银花、板蓝根、浙贝、柴胡、黄芩、桔梗、生甘草、全蝎。其中几对常用对药,即甘草、桔梗,金银花、连翘,柴胡、黄芩,板蓝根、虎杖,以及浙贝配合银花、连翘的角药,虽然用量各有不同,但都能清热解毒、疏肝解郁、升清降浊,对于恊同升降散治疗多个系科的疾病,均有莫大裨助。由于文献报道的57项大样本研究全部采用,而112项个人验案也绝大部分采用升降散加味方施治,升降散原方诸药及上述加味药的应用规律,可为广大医师临床应用升降散提供启发性的指导。合方分析提示,在升降散配伍加味的过程中,除加用单味药、对药、角药外,使用合方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规律是:两证并见,两方配用;数证相杂,数方合用;不管经方或时方,皆可相合;无论疑难症或常见病,均须辨证论治,配伍适当的方子。本节的探讨,可望激发科研人员活用升降散合方加味的原则,就禽流感之类的传染病,研发崭新的防治方药。最后是对112项个人验案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所得结果推论出升降散现代临床应用的共性规律。升降散所治疾病总的病机是外感邪热,内伤火郁。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心烦、失眠多梦、口干咽干、纳呆、咽红咽痛、口渴欲饮、头痛,舌红,或舌尖边红或微红,苔黄或黄腻,脉沉弦数或弦滑数。临床治病时,不论病证如何复杂多变,只要抓着这个共通的病机和临床表现,即可考虑以升降散化裁辨治。因此,这项共性规律的探讨,可为临床运用升降散提供参考,以便先行确切诊断,然后更有效地对症下药。第三部分是结语,除阐述上述各项结论外,更抒发个人意见,期望研究人员百尺竿头,就升降散的制剂和用治疑难杂病等课题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俾能惠及广大的中医药使用者。

二、声带小结治验举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声带小结治验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近二十年对杨栗山学术思想的研究概况
        前言
        1. 学术思想研究
        1.1 学术渊源
        1.2 学术思想
        1.3 治温十五方
        2.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杨栗山十五方现代临床运用概况
        前言
        1. 临床各科运用
        1.1 皮肤科
        1.2 耳鼻喉科
        1.3 神经内科
        1.4 消化科
        1.5 感染性疾病
        1.6 呼吸科
        1.7 肾病科
        1.8 内分泌科
        1.9 传染性疾病
        1.10 心血管科
        1.11 风湿免疫科
        1.12 口腔科
        1.13 血液科
        1.14 妇科
        1.15 儿科
        1.16 眼科
        1.17 肿瘤
        1.18 泌尿科
        1.19 男科
        1.20 其他
        2.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文
    前言
    一、古代文献分析
        1. 杨栗山小传(成书背景)
        2. 《伤寒瘟疫条辨》学术思想内容概括
        2.1 学术渊源分析
        2.2 重视运气
        2.3 瘟疫与伤寒的区别
        2.4 瘟疫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主要治则治法
        2.5 杨栗山治温十五方原文分析
        2.6 杨栗山十五方数据库分析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二、现代运用文献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4. 研究结果
        4.1 中药频次查询结果
        4.2 药对查询结果
        4.3 病机频次查询结果
        4.4 主要症状查询
        4.5 脉象频次查询结果
        4.6 舌苔频次查询
        4.7 舌质频次查询结果
        4.8 疾病分类查询结果
        5.现代文献分析结果讨论
        5.1 病机频次分析
        5.2 舌象分析
        5.3 脉象分析
        5.4 主要症状分析
        5.5 所治疾病分类
        5.6 药物分析
        6. 小结
        参考文献
    三、讨论
        四、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2)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喉瘖中医学探析
    2 “声嘶”西医学探析
试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试验方案
    3 疗效评定
    4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基于临床报道比较“痰”、“饮”的致病特点及常见兼证 ——附2600篇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研究方法
    2.1 资料搜集
        2.1.1 资料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派出标准
    2.2 资料处理和分析
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从痰饮论治相关疾病的概况
        3.1.1 从"痰"、"饮"、"痰饮"论治疾病的比例构成
        3.1.2 从痰饮论治各系统疾病总结表
        3.1.3 从痰饮论治各系统疾病分布图
        3.1.4 从"痰"、"饮"、"痰饮"论治疾病的常见兼证统计
    3.2 基于临床报道比较"痰"、"饮"的致病特点
        3.2.1 基于临床报道比较现有对"痰"、"饮"的认识
        3.2.1.1 质地上"稠浊为痰,清稀为饮"
        3.2.1.2 病理过程上"积水成饮,饮凝成痰"、"从阴化饮,从阳化痰"
        3.2.1.3 兼证上"痰多兼热,饮多兼寒"
        3.2.1.4 发病部位上,"痰"多流窜全身各处,"饮"多停聚于身体某一部位
        3.2.1.5 不可拘泥于现有关于"痰"、"饮"的认识
        3.2.2 基于临床报道比较"痰"、"饮"的常见兼证
        3.2.2.1 "痰"、"饮"夹瘀
        3.2.2.2 "痰"的其他常见兼证
        3.2.2.2.1 表里同病
        3.2.2.2.2 气机郁滞
        3.2.2.2.3 "风"
        3.2.2.2.4 "燥"
        3.2.2.2.5 虚证
        3.2.2.3 "饮"的其他常见兼证
        3.2.2.4 认识"痰"、"饮"的常见兼证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2.3 认识"痰"、"饮"的异同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2.3.1 认识"痰"、"饮"的区别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3.2.3.2 认识"痰"、"饮"的联系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4.结语
5.问题与展望
    5.1 关于本课题的问题与展望
    5.2 关于痰饮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研究成果

(5)化痰散结法及其代表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1 化痰散结法的学术源流
    1.1 先秦两汉时期
    1.2 魏晋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清时期
        1.4.1 明代
        1.4.2 清代
    1.5 近现代
2 化痰散结法的概念诠释
    2.1 化痰散结法的内涵
        2.1.1 “化痰散结”的基本涵义
        2.1.2 “化痰散结”类治法辨析
    2.2 化痰散结法的外延
3 适用化痰散结法的常见病证
    3.1 瘿瘤
    3.2 瘰疬
    3.3 乳核
    3.4 胞生痰核
    3.5 粉刺
    3.6 症瘕
4 化痰散结法的代表方证
    4.1 理气化痰散结法
        4.1.1 通气散坚丸
        4.1.2 四海舒郁丸
    4.2 清热化痰散结法
        4.2.1 消瘰丸
        4.2.2 化瘿丹
    4.3 温阳化痰散结法
        4.3.1 阳和汤
        4.3.2 小金丹
    4.4 燥湿化痰散结法
        4.4.1 和中丸
        4.4.2 散聚汤
    4.5 逐瘀化痰散结法
        4.5.1 海藻玉壶汤
        4.5.2 橘核丸
        4.5.3 消核丸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升降散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CTGF、α-SM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
        1.1.3 主要实验试剂
    1.2 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 模型制备
        1.2.3 药物干预
        1.2.4 标本采集
        1.2.5 大鼠处死
        1.2.6 肾脏病理及免疫组化
    1.3 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实验动物观察
    2.2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3 肾功能变化
    2.4 肾脏组织病理改变
    2.5 肾脏组织中CTGF和α-SMA蛋白表达水平
第3章 讨论
    3.1 肾纤维化从瘀、毒论治
    3.2 升降散组方分析及其在肾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
    3.3 升降散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CTGF、α-SMA表达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升降散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升降散临床应用概况
        1 前言
        2 临床应用
        2.1 傅染病
        2.2 儿科传染病
        2.3 急性感染性疾病
        2.4 感染性发热
        2.5 各系统各科疾病
        2.5.1 呼吸系统疾病
        2.5.2 消化系统疾病
        2.5.3 血液系统疾病
        2.5.4 循环系统疾病
        2.5.5 生殖系统疾病
        2.5.6 泌尿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2.5.7 皮肤科疾病
        2.5.8 耳鼻喉科疾病
        2.5.9 其它疾病
        3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正文
    升降散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
        前言
        1 升降散源流、组成、煎服法、方解、主治以及在温病15方中的地位
        1.1 升降散源流
        1.2 升降散的组成、煎服法和组方分析
        1.3 升降散所主病症
        1.4 升降散在温病15方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余14方的关系
        2 升降散现代临床应用研究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 升降散所治疾病的整理和分析
        2.3 升降散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2.3.1 升降散所治各类疾病病例数统计
        2.3.1.1 升降散主治各类疾病的比例
        2.3.2 升降散各药物在各类疾病中的使用频次及用量
        2.3.2.1 传染病(包括成人及儿科传染病)
        2.3.2.2 急性感染性疾病
        2.3.2.3 感染性发热
        2.3.2.4 呼吸系统疾病
        2.3.2.5 消化系统疾病
        2.3.2.6 循环及血液系统疾病
        2.3.2.7 生殖系统疾病
        2.3.2.8 泌尿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2.3.2.9 皮肤科疾病
        2.3.2.10 耳鼻喉科疾病
        2.3.2.11 其它疾病
        2.3.3 升降散原方药物使用频次及用量总结
        2.3.4 升降散加味药使用频次及用量总结
        2.4 升降散治病所用合方的应用规律
        2.5 升降散所治疾病的共性规律
        3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四、声带小结治验举隅(论文参考文献)

  • [1]《寒温条辨》方药特色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 王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2]外用散结开音膏治疗喉瘖血瘀痰凝证的临床研究[D]. 宋秋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临床报道比较“痰”、“饮”的致病特点及常见兼证 ——附2600篇临床资料分析[D]. 叶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8(07)
  • [4]耳穴贴压法治疗儿童声带小结经验举隅[A]. 肖永涛,谢强. 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2006
  • [5]化痰散结法及其代表方证研究[D]. 王芊勍.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3(01)
  • [6]升降散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肾组织CTGF、α-SMA表达的影响[D]. 滕立霞. 青岛大学, 2011(06)
  • [7]升降散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研究[D]. 吴崑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声带小结的治疗实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