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原汽车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仁静[1](2020)在《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我国幅员辽阔,高原边境线长达4000多公里,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在高原地区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众多,边境地区形式复杂多变。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地。新兵是高原军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身心素质要求更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新兵战斗力的重要保障。高原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给军人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急进高原新兵不仅面临高原环境的习服,还处于对军营环境的持续适应过程中,面临的身心压力更大,需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适应。既往研究大多仅对高原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一次性横断面调查研究,动态追踪研究较少;关注常驻高原军人较多,关注急进高原军人少,对急进高原新兵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急进高原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间点新兵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追踪调查,分析其心理健康特点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为急进高原新兵身心适应、心理健康维护、制定科学有效的教育训练计划提供数据参考。对象和方法整群抽取某部急进高原800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0名新兵作为固定追踪研究对象,分别在新兵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3个时间点,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抑郁自评量表(SDS)、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神经质量表(Nf)、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等作为测评工具,对急进高原新兵的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失眠、高原反应等动态变化规律进行追踪调查研究。同时,采用自编的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调查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为开展急进高原新兵心理保障服务提供依据。结果1.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及抑郁特点(1)状态焦虑阳性率为30.1%,特质焦虑阳性率为31.4%,抑郁阳性率为19.5%。(2)急进高原新兵SDS得分显着高于平原新兵(P<0.01),SAI、TAI得分显着低于平原新兵(P<0.01)。(3)TAI得分“≤18岁”组显着高于“≥21岁”组(P<0.05),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4)SAI与PTSD、AIS、Nf以及高原反应呈正相关,TAI与PTSD、AIS以及Nf呈正相关,SDS与PTSD、Nf以及高原反应得分呈正相关。2.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情绪阶段变化特点(1)焦虑阳性率和STAI得分阶段差异显着(P<0.01),STAI得分呈下降趋势,SDS得分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除“20岁”和“≥21岁”SDS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SDS得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27)0.05)。除“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外,其余各年龄组STAI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但与急进高原初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9岁”、“20岁”组在S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19岁”、“20岁”和“≥21岁”组TAI得分显着低于“≤18岁”组。(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AI、TAI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入营集训期TAI得分显着高于大专及以上组(P<0.05)。SD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西部新兵SAI、TAI得分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东部新兵SAI、SDS得分显着高于西部和中部新兵(P<0.05)。(5)双亲组新兵S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TAI得分在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单亲组新兵SAI、TAI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但在进入高原3个月得分降低。(6)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SAI、TAI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SDS得分在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无显着差异(P>0.05),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下降(P<0.05)。3.急进高原新兵失眠状况的阶段变化特点(1)AIS总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2)各年龄组AIS总分的阶段变化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最高。(3)“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急进高原初期,“大专及以上”组AIS总分显着高于“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0.05)。(4)西部地区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东部新兵AIS总分显着高于中部和西部新兵(P<0.05)。(5)不同家庭结构新兵AIS总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无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入营集训期>进入高原3个月(P<0.05),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新兵AIS总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入营集训期和进入高原3个月(P<0.05);无留守儿童经历新兵AIS总分在进入高原3个月显着低于留守儿童新兵(P<0.05)。4.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阶段变化特点(1)自杀意念阳性率为1.7%~2.8%,自杀意念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除乐观因子外,自杀意念各因子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绝望因子、睡眠因子以及SIOSS总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除“21岁”组外,其余各年龄组SIOSS总分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18岁”和“19岁”SIOSS总分显着高于“20岁”组(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不显着(P>0.05)。(5)不同来源地新兵SIOSS得分阶段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来自西部地区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不同家庭结构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时间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双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均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单亲组的新兵SIOSS得分进入高原3个月下降(P<0.05)。(7)不管童年时期是否有留守经历,新兵SIOSS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8)“非独生子女”组新兵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SIOSS得分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1),“独生子女”组阶段差异不显着(P>0.05);相同阶段SIOSS得分在子女结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反应动态变化特点(1)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1.9%~4.0%,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在急进高原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TSD得分具有显着的阶段变化(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3)“≤18岁”、“19岁”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呈现显着差异(P<0.05);“≤18岁”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19岁”组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4)高中(或中专)及以下组PTSD得分的阶段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5)除中部地区外,新兵PTSD得分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新兵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西部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5)。(6)单亲组新兵PTSD得分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进入高原3个月最低(P<0.01)。双亲组的新兵PTSD得分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7)非留守儿童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皆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8)非独生子女新兵PTSD得分在急进高原不同阶段具有显着差异(P<0.01),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显着高于进入高原3个月(P<0.05)。6.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特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自我调节能力差、学习训练压力大、家庭的原因、战友不好相处;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主要有:听心理健康讲座、文体活动、心理训练、与心理专业人员进行交流;认为需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心理学常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调适以及服役期间角色变化的心理调适;最希望开展的心理训练为: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控、团队协作、角色适应。7.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通过对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及阶段变化特点、影响因素、心理服务需求的分析,结合既往高原军人心理干预理论和实践经验,制定了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即:以“让新兵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提高心理适应和心理素质”为目标,重点关注“入营集训期、急进高原初期”两个关键阶段,遵循“发展性、教育性和预防性”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教育、团体心理训练、个体心理辅导”四种形式,开展“角色适应、认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五项内容的心理健康维护。结论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明显的阶段差异和人群特点,入营集训期和急进高原初期以及年龄较小、文化程度较低、来源地条件与高原差异较大、家庭情况不好的新兵,应给予重点关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部队生活和高原环境。2.开展心理健康维护应当充分考虑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阶段变化特点、不同人群间的差异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特点。
范政[2](2020)在《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 ——以X地公安民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警察在经历或遭遇创伤事件后,由于不能有效的自我调节而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这不仅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不利于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为了探讨影响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因素,为减少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本研究以福建省X地级市278名经历创伤事件的警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借助SPSS19.0以及Process2.0等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2、人口学因素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有影响。年龄、警龄、婚姻状况均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显着影响。3、创伤事件强度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创伤事件强度越大,警察越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反,越不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4、社会支持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显着负向影响。社会支持状况越好,警察越不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反,越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5、神经质人格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显着正向影响。高神经质人格倾向的警察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低神经质人格倾向的警察不容易患创伤后应激障碍。6、社会支持和神经质人格在创伤事件强度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创伤事件强度既能直接影响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也能通过社会支持和神经质人格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影响。本文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着重从公安机关和警察自身两方面提出了预防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策。
彭丽,阮宏鹏,王丽娟,谢洪波,屠志浩,沈兴华[3](2019)在《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注意力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驻守不同海拔汽车兵注意力的差异,探讨高海拔组汽车兵注意力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客观评价高原汽车兵的注意力提供实证依据。方法以高海拔(2 900 m)的196名汽车兵和中海拔(2 200 m)的190名汽车兵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低海拔(100 m以下)192名汽车兵为对照组,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的注意集中测量仪(EP701C)、注意分配测量仪(EP708A)评估个体注意力。应用χ2检验、方差分析、LSD-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量的汽车兵共600名,收回符合要求的测量表578份,有效回收率为96.33%,其中高海拔组196名、中海拔组190名、对照组192名。对3种声音选择反应测量中,高海拔组汽车兵对声音反应正确次数少于中海拔组(P <0.01)和对照组(P <0.01);高海拔组选择声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 <0.05)和对照组(P <0.01),且中海拔组选择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 <0.05)。注意力分配测量中,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注意声音正确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 <0.01,P <0.05);高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 <0.05)和对照组(P <0.01),且中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 <0.05);高海拔组注意光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 <0.05)和对照组(P <0.01),且中海拔组注意光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 <0.05)。注意集中能力测量中,高海拔组在轨时间长于对照组(P <0.01),脱靶次数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环境对汽车兵选择反应时、注意分配能力均有不利影响,且表现为海拔越高受损越严重;但长期的高原环境汽车驾驶训练可促进高原汽车兵的注意集中能力。
李苑[4](2019)在《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生命质量问题无论对于个体的生活来说还是对于个体的工作来说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特别是对于军人群体来说,因为其自身工作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更加为个体生命质量的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难度。事实上,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都对于与军人群体生命质量有关的心理服务及保障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例如美国在近些年间逐渐提出了“人效能”计划及“全维能力”战略。而与个体生命质量有关的心理服务工作在其中就占据了相当大的地位和比重。同样,我国对于军人群体心理服务及保障方面的工作和研究也愈发蓬勃发展。目前,已经有大量学者对于与我国军人群体生命质量相关的心理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而本研究的目的则是希望从工作因素层面、人格因素层面和社会因素层面对于军航飞行员群体生命质量受影响的因素和机制进行探讨,从而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更好的补充和更深入的发展。研究一从工作因素层面入手探讨了工作类型因素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工作类型因素能够显着影响军航飞行员个体的生命质量,并且疲劳在工作类型与生命质量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飞行经验则在工作类型与疲劳之间起到了调节作用。研究二从人格因素层面入手探讨了自我效能感因素、人格外倾性因素、积极应对方式因素和成就动机因素这四种特质性人格因素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效能感因素可以显着影响军航飞行员个体的生命质量,并且自我和谐和疲劳在其中起到了链式中介的作用。人格外倾性也可以显着影响个体的生命质量。积极应对方式同样可以对于个体的生命质量产生影响,并且疲劳在其中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最后,成就动机也被发现能够显着影响个体的生命质量,并且自我和谐和疲劳,以及疲劳自身分别在个体成就动机和生命质量之间起到了多重中介的作用。研究三从社会因素层面入手探讨了社会支持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军航飞行员个体的生命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社会支持因素的影响,并且疲劳也在个体的社会支持水平和生命质量水平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而飞行经验在社会支持与疲劳之间则起到了调节作用。总而言之,当前研究从工作因素、人格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这三个角度证明了工作类型、自我效能感、人格外倾性、积极应对方式、成就动机和社会支持都是影响军航飞行员群体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并且疲劳和自我和谐在上述因素对于军航飞行员个体生命质量的影响机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所谓影响因素主要揭示的是“哪些变量”的问题,而影响机制主要揭示的是“怎么影响”的问题。因此,当前研究在各分讨论以及总讨论的部分通过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为今后如何提升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相关的心理服务、保障及研究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彭丽[5](2018)在《高原环境对汽车兵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驻守不同海拔汽车兵部分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差异,分析受影响的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在不同战士类型中的分布特点,探讨高海拔组汽车兵复杂认知功能受损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客观评价高原汽车兵的认知功能状态提供实证依据,为针对高原运输部队制定心理保障措施、提升高原运输部队战斗力提供理论依据,还可为今后深入研究长期高原缺氧环境对个体脑功能的损伤机制、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高海拔(2890m)的196名汽车兵和中海拔(2260m)的190名汽车兵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低海拔(300m以下)192名汽车兵为对照组,详尽收集汽车兵的个人基本信息,特别是入伍时间、战士类型、受教育程度、驻守高原时间、高海拔出车时间与次数等。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的注意集中测量仪(EP701C)、注意分配测量仪(EP708A)评估个体感知觉、选择反应时、快速判断、注意力等简单认知功能;采用国际标准的韦克斯勒成人记忆测验表(中国修订版)、韦克斯勒成人智力测验表(中国修订版)评估个体记忆力、领悟力等复杂认知功能;采用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仪器厂生产的职业能力选择系统中的手指灵活性测量仪(EP109)和奥地利Schuhfried公司生产的维也纳心理测验系统(VTS)测定个体手指灵活性、双手瞄准度和敲击度等作业能力。数据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应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简单效应分析、LSD-t两两比较、非参数检验、线性相关与多元逐步回归等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一:驻守不同海拔汽车兵部分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比较1、对三种声音选择反应测量中,高海拔组对声音反应正确次数低于中海拔组(p<0.01)和对照组(p<0.01);高海拔组选择声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0.01)和对照组(p<0.01),且中海拔组选择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0.05)。2、注意力分配测量中,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注意声音正确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1);高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0.01)和对照组(p<0.01),且中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0.01);高海拔组注意光反应时长于中海拔组(p<0.01)和对照组(p<0.01),且中海拔组注意声反应时也长于对照组(p<0.05)。3、注意集中能力测量中,高海拔组在轨时间高于对照组(p<0.01),脱靶次数在三组之间无差异(p>0.05)。4、图片回忆能力测量中,高海拔组、中海拔组图片回忆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1),且高海拔组图片回忆量表分亦低于中海拔组(p<0.05)。5、领悟理解能力测量中,高海拔组、中海拔组领悟理解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p<0.01);且高海拔组领悟理解量表分亦低于中海拔组(p<0.01)。6、精细动作——手指灵活性上,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掉针次数多于对照组(p<0.01,p<0.01)。一般动作——双手瞄准度和敲击度上,高海拔组、中海拔组瞄准错误个数少于对照组(p<0.01,p<0.01),且中海拔组瞄准用时短于对照组(p<0.01)。高海拔组、中海拔组右手敲击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果二:受影响的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在不同战士类型中的分布特点1、不同战士类型三种声音选择反应测量显示,与对照组比,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汽车兵对声音反应正确次数更低、选择反应时更长,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义务兵与一期士官(p<0.05,p<0.01)。2、不同战士类型注意力分配测量显示,与对照组比,高海拔组、中海拔组汽车兵注意声音正确次数更低、注意声音反应时和注意光反应时更长,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一期士官与多期士官(p<0.05,p<0.01)。3、不同战士类型注意集中能力测量显示,与对照组比,高海拔组汽车兵在轨时间更长,这种差异主要集中在多期士官(p<0.01)。4、不同战士类型图片回忆能力测量显示,高海拔组、中海拔组义务兵、一期士官和多期士官图片回忆能力均低于对照组(p<0.01)。这种差异在义务兵、一期士官、多期士官均存在,贯穿于整个高原服役阶段。5、不同战士类型领悟理解能力测量显示,高海拔组义务兵领悟理解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但,高海拔组一期士官、多期士官领悟理解能力低于中海拔组和对照组(p<0.05,p<0.01)。高原环境对汽车兵领悟理解能力的不利影响是从一期士官开始的,一直持续到多期士官。6、不同战士类型上作业能力测量显示,手指灵活性上的差异,在义务兵、一期士官、多期士官中均存在(p<0.05,p<0.01),双手瞄准度上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一期士官和多期士官(p<0.01)。而双手敲击度上不同战士类型间无显着差异。结果三:高海拔组汽车兵复杂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1、图片回忆能力与高原当兵烦恼程度、工作压力、睡眠状况呈正相关(p<0.05),与躯体疲劳程度、平日情绪稳定性、抑郁自评量分呈负相关(p<0.05)。领悟理解能力与受教育程度、高原当兵烦恼程度、工作压力、躯体疲劳程度、厌倦程度和家庭负担呈正相关(p<0.05,p<0.01),与年龄大小、入伍时间、高原服役时间、驻守高原时间、3000m以上出车次数和天数、4000m以上出车次数和天数呈负相关(p<0.01)。2、以图片回忆量表分和领悟理解量表分为因变量,以与之相关的项目为自变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躯体疲劳程度是高海拔汽车兵图片回忆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驻守高海拔时间和战士类型是领悟理解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高原环境对汽车兵部分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均有不利影响,但特定的岗位职业训练可促进个别认知能力。2、高原环境对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影响基本遵循海拔高度依赖原则,表现为海拔越高,受损越严重。3、高原环境对复杂认知功能影响程度高于简单认知功能,对精细动作的影响大于一般动作的影响。4、高原环境对汽车兵简单认知功能的影响趋势主要集中在义务兵与一期士官,对复杂认知功能的影响有随着军龄增长影响增强的趋势。5、高海拔地区汽车兵记忆力、领悟力与多个因素相关,躯体疲劳程度是记忆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驻守高海拔时间和高原服役时间是领悟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彭丽,阮宏鹏,谈昕,谢洪波,沈兴华[6](2018)在《2016年某部高原汽车兵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某部高原汽车兵抑郁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动思维问卷、军人职业倦怠量表、疲劳自觉症状调查表、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2016年高原某部汽车兵396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般情况分析表明,396名高原汽车兵中,抑郁发生率为31.1%,其中轻度抑郁为21.5%,中度抑郁为9.3%,重度抑郁为0.3%;不同受教育程度汽车兵的抑郁总分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抑郁与教育程度、工作压力、睡眠状况、烦恼程度及家庭负担存在显着负相关(r=-0.392-0.115,P<0.05),与自动思维、职业倦怠、人际关系、身体症状、疲劳程度、情绪稳定性、高原适应状况及性格类型存在显着正相关(r=0.2030.588,P<0.01);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动思维总分、职业倦怠总分及疲劳状况、受教育程度对抑郁总分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是(β=0.129,P<0.01;β=0.911,P<0.01;β=0.575,P<0.01;β=-0.945,P<0.05),对抑郁总分有较高的预测作用(47.5%)。结论高原汽车兵抑郁检出率较高,头脑中自动思维想法、职业倦怠情况、身体心理疲劳状况和受教育程度是抑郁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宋德宇,赵梦雪,胡丰,赖薇,王佳,夏蕾,夏凡,蒋娟,王毅超[7](2017)在《4080名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整群抽取常驻高海拔地区部队4080名现役军人,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进行研究,进行均值比较、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PTSD阳性检出率为7.8%,低于急进高原军人和高原汽车兵;(2)女性军人PCL-C总分和再体验因子分显着高于男性(P<0.05);(3)不同级别间PCL-C总分和各因子分均差异显着,除回避/麻木因子外,士兵总分和各因子分显着低于士官和军官(P<0.05,P<0.01);(4)年龄"2630岁"组军人总分和各因子分显着高于其他较小年龄组(P<0.05),年龄差异显着;(5)除再体验因子外,军龄">8年"组各因子分和总分显着高于其他军龄组(P<0.05),军龄差异显着;(6)不同受教育程度军人心理应激得分有显着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军人得分高,尤其表现在回避/麻木因子(P<0.01,P<0.05);(7)单亲家庭军人得分显着高于非单亲家庭军人(P<0.01,P<0.05);(8)独生子女军人得分显着低于非独生子女军人(P<0.01,P<0.05);(9)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军龄、级别、性别、是否单亲家庭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PTSD发生率相对较低,年龄、军龄、级别、性别、受教育程度、是否单亲家庭以及独生子女是创伤后应激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冯正直,陈骁[8](2016)在《我国特殊军事环境军人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文中提出军事作业环境是战斗力构成要素之一,影响战斗力生成、军事绩效的提升,在一定范围内决定战争的胜负。在高危险、高恶劣、高复杂多重压力环境中执行任务,是军事职业的一大特征[1]。军人面临的主要有4类环境:自然环境(高热、高寒、高原、高湿等)、人工环境(加速度、振动、噪声、放射等)、社会心理环境(孤独、寂寞、幽闭、封闭管理、生活单调等)、作业环境(持续作业、睡眠不足、危险等)。这些环境增加了军人的
舒文锐,潘霄,林宁,时皎皎,焦成元,唐云翔,邓光辉,陈怡,李玉友,杨人懿[9](2015)在《驻高原某部队汽车运输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文中指出目的:调查高原汽车兵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测量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心理服务对策。方法:采用SCL-90量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阿森斯失眠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驻高原某部队200名汽车兵进行调查。结果:高原汽车兵在躯体化评分方面显着低于军队常模(P<0.01);总均分与8个因子均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性、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精神病性)低于地方常模(P<0.05)。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显示,96.8%的官兵标准分T分<70,没有心理应激;3.2%的官兵标准分T分≥70,存在心理应激。阿森斯失眠量表显示,25.3%没有失眠症状,16.8%可能存在失眠症状,57.9%存在失眠症状。不同年龄、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同家庭经济状况、不同驻扎高原时间、所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官兵SCL-90量表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高原汽车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在近几年中有较大提升已接近全军平均水平,但睡眠状况较差。建议进行经常性的心理教育、心理测评、心理咨询、行为训练和个别心理诊治。
胡光涛,宋航,王国威,贺英,黄一,陈许波[10](2015)在《急进高海拔环境执行任务汽车兵心理应激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海拔环境下遂行任务对汽车兵心理应激的影响,为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进入高海拔环境执行任务的206名汽车兵进行测试。结果汽车兵执行任务后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显着高于执行任务前和常住高原汽车兵(P<0.01或P<0.05);与执行任务前比较,执行任务后积极应对因子分显着降低(P<0.01或P<0.05),消极应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因子分显着升高(P<0.01)。执行任务后汽车兵SCL-90因子分与消极应对、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呈显着正相关,与积极应对呈显着负相关(P均<0.01)。结论急进高海拔环境执行任务汽车兵高心理应激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对焦虑情绪和应对方式的有效干预是预防的重点。
二、高原汽车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原汽车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 |
2.1 研究一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特点 |
2.2 研究二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的追踪研究 |
2.3 研究三急进高原新兵睡眠障碍的追踪研究 |
2.4 研究四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的追踪研究 |
2.5 研究五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的追踪研究 |
第三章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及心理干预模式的探讨 |
3.1 研究六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分析 |
3.2 研究七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维护模式的探讨 |
第四章 总讨论 |
4.1 急进高原新兵急进高原初期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 |
4.2 急进高原新兵状态-特质焦虑、抑郁特点分析 |
4.3 急进高原新兵失眠障碍动态变化特点分析 |
4.4 急进高原新兵自杀意念特点分析 |
4.5 急进高原新兵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分析 |
4.6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 |
4.7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干预理论模式的建立 |
4.8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9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4.10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调查 |
附录2 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需求调查表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致谢 |
(2)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 ——以X地公安民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2.1 文献分析法 |
1.2.2.2 访谈法 |
1.2.2.3 问卷调查法 |
1.3 创新性 |
1.3.1 多种影响因素综合研究 |
1.3.2 探讨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1.1 人口学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2.1.2 生物学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2.1.3 心理学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2.1.4 社会学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2.1.5 创伤事件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3 研究假设 |
4 研究方案设计 |
4.1 变量的选取 |
4.2 问卷的选取与编制 |
4.3 问卷的预测 |
4.3.1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
4.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2.1 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 |
4.3.2.2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问卷 |
4.4 正式施测 |
4.4.1 问卷设计 |
4.4.2 问卷发放与收回 |
5 研究结果 |
5.1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 |
5.2 人口学因素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5.2.1 不同性别差异的比较 |
5.2.2 不同年龄差异的比较 |
5.2.3 不同警龄差异的比较 |
5.2.4 不同婚姻状况差异的比较 |
5.2.5 不同学历差异的比较 |
5.2.6 不同警种差异的比较 |
5.2.7 不同职级差异的比较 |
5.3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5.4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5.5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的中介作用分析 |
5.5.1 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分析 |
5.5.2 神经质人格的中介作用分析 |
6 讨论 |
6.1 假设结果比较 |
6.2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总体情况讨论 |
6.3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人口学因素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6.3.2 社会支持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6.3.3 神经质人格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6.3.4 创伤事件强度对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 |
6.3.5 社会支持、神经质人格对创伤事件强度与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中介作用 |
7 结论与对策 |
7.1 本研究结论 |
7.2 对策 |
7.2.1 公安机关 |
7.2.2 警察自身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问卷 |
一、 个人基本资料: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在符合的选项上打“√”。 |
二、 人员筛查表: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填写或在符合的答案上打√。 |
三、 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 |
四、 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注意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20]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各组汽车兵对3种声音选择反应比较 |
2.3 各组汽车兵注意分配能力比较 |
2.4 各组汽车兵注意集中能力比较 |
3 讨论 |
3.1 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感知觉、快速学习、快速判断 |
3.2 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注意分配能力有不利影响 |
3.3 高原环境对汽车兵的注意集中能力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
(4)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 |
1.2 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 |
1.2.1 工作类型因素与生命质量 |
1.2.2 人格因素与生命质量 |
1.2.3 社会支持因素(Social Support)和生命质量 |
1.2.4 生理、心理状态因素和生命质量 |
1.2.5 工作类型因素、疲劳和生命质量 |
1.2.6 人格因素、自我和谐、疲劳和生命质量 |
1.2.7 社会支持因素、疲劳和生命质量 |
1.2.8 飞行经验(Flight Experience)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
第3章 研究一 工作类型因素、疲劳和飞行经验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 |
3.1 研究方法 |
3.1.1 样本 |
3.1.2 工具 |
3.1.3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相关分析 |
3.2.2 测量模型 |
3.2.3 结构模型 |
3.2.4 中介效应检验 |
3.2.5 调节效应检验 |
3.3 讨论 |
第4章 研究二 人格因素、自我和谐和疲劳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 |
4.1 研究方法 |
4.1.1 样本 |
4.1.2 工具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相关分析 |
4.2.2 测量模型 |
4.2.3 结构模型 |
4.2.4 中介效应检验 |
4.3 讨论 |
第5章 研究三 社会支持因素、疲劳和飞行经验对于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 |
5.1 研究方法 |
5.1.1 样本 |
5.1.2 工具 |
5.1.3 数据分析 |
5.2 结果 |
5.2.1 相关分析 |
5.2.2 测量模型 |
5.2.3 结构模型 |
5.2.4 中介效应检验 |
5.2.5 调节效应检验 |
5.3 讨论 |
第6章 总论 |
6.1 总讨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高原环境对汽车兵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一、相关概念阐述 |
二、认知功能相关研究 |
三、作业能力相关研究 |
四、高原低氧对暴露个体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不同海拔汽车兵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差异比较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受影响的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在不同战士类型中的分布特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高海拔组汽车兵复杂认知功能受损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一、研究总结 |
二、创新性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6)2016年某部高原汽车兵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自编一般情况问卷 |
1.2.2 自动想法问卷[10] |
1.2.3 军人职业倦怠量表[11] |
1.2.4 时性疲劳自觉症状调查 |
1.2.5 自评抑郁量表[12]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高原汽车兵抑郁检出情况 |
2.2 高原汽车兵抑郁发生情况 |
2.3 高原汽车兵抑郁与各调查指标间的相关分析 |
2.4 高原汽车兵抑郁的多元回归分析 |
3 讨论 |
(7)4080名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工具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检出率 |
2.2 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PCL-C得分性别差异 |
2.3 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PCL-C得分级别差异 |
2.4 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PCL-C得分年龄差异 |
2.5 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PCL-C得分军龄差异 |
2.6 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PCL-C得分受教育程度差异 |
2.7 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是否独生子女的PCL-C得分差异 |
2.8 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是否单亲家庭的PCL-C得分差异 |
2.9 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性别等自变量对PCL-C的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8)我国特殊军事环境军人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不同特殊环境军人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
2 不同特殊环境军人心理问题的种类 |
3 特殊环境军人心理健康的保护性和危险性因素 |
3.1 保护性因素 |
3.2 危险性因素 |
4 展望 |
4.1 加强军事环境心理发展史的研究 |
4.2 加强军事环境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 |
4.3 加强特殊环境军人心理健康标准和生理心理选拔的研究 |
4.4 加强特殊环境军人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的研究 |
(9)驻高原某部队汽车运输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来源与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1.3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一般情况 |
2.2心理健康状况 |
2.3军事应激状况 |
2.4睡眠问卷得分情况 |
2.5不同人口学因素情况 |
3讨论 |
3.1高原汽车兵心理健康状况接近军人平均水平 |
3.2高原汽车兵军事应激状况较轻 |
3.3高原汽车兵睡眠问题严重 |
3.4军龄、军衔、教育程度对汽车兵心理健康的影响 |
四、高原汽车兵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进高原新兵心理健康的追踪研究[D]. 张仁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2]警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研究 ——以X地公安民警为例[D]. 范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3]高原环境对汽车兵注意力的影响[J]. 彭丽,阮宏鹏,王丽娟,谢洪波,屠志浩,沈兴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9(06)
- [4]军航飞行员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机制[D]. 李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5]高原环境对汽车兵认知功能和作业能力的影响[D]. 彭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2)
- [6]2016年某部高原汽车兵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 彭丽,阮宏鹏,谈昕,谢洪波,沈兴华. 职业与健康, 2018(06)
- [7]4080名常驻高海拔地区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特点及影响因素[J]. 宋德宇,赵梦雪,胡丰,赖薇,王佳,夏蕾,夏凡,蒋娟,王毅超.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07)
- [8]我国特殊军事环境军人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 冯正直,陈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6(20)
- [9]驻高原某部队汽车运输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舒文锐,潘霄,林宁,时皎皎,焦成元,唐云翔,邓光辉,陈怡,李玉友,杨人懿. 医学与社会, 2015(11)
- [10]急进高海拔环境执行任务汽车兵心理应激及相关因素分析[J]. 胡光涛,宋航,王国威,贺英,黄一,陈许波. 现代预防医学, 2015(13)